-
1 # jin山
-
2 # 熱血軍武
這個要從清政府的腐敗說起,當時造炮彈時是完全有錢去造的,只是恰巧碰上慈禧太后六十大壽需要大量白銀去籌辦,不得不從軍隊預算裡減,可是沒了造炮彈的白銀,而且又必須完成炮彈製造的任務,所以只好在炮彈裡裝沙子,其實這個電視劇裡有這樣的片段,當時李鴻章還來給這些炮彈測試,結果炮彈打靶都是人工在水下移動靶子,這個電視劇裡有播過,劇名好像叫於得水。
-
3 # 因為戰爭我們愛好和平
很多人在這寫什麼實心彈、開花彈,還說的挺帶勁,我很懷疑說這些的有沒有查過資料,有沒有看過電影。電影中描述的情節是炮彈中火藥是沙子,導致炮彈無法發射,而且外形就是你們所說的開花彈!《甲午風雲》不是現在的神劇,當時拍攝的時候導演和國家都投入很大的精力,包括歷史考證,那個年代的電影工作者拍歷史片是以還原事實為基準的。你現在去看電影裡裝沙子的片段,首先炮彈的外形,就是某些人說的開花彈,其次,沙子填充位置是彈殼發射藥,不是彈頭!
很多人抱怨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去建造頤和園,認為那時最大的兩艘鐵甲艦“鎮遠”、“定遠”合計不過3647萬兩白銀,如果把建造頤和園挪用的幾千萬兩用於購買軍艦,則中國海軍實力將數倍於日本,而不是不如日本。如果再把《馬關條約》賠掉的2億 3千萬兩白銀和臺灣的稅收用於建設海軍,中國將可以建設一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至少十倍於日本海軍,別說敗於日本,就是迫使日本俯首稱臣也不是辦不到的。平均1,000萬兩銀子可以買“定遠”級戰艦5艘,2億兩可以買100艘!餘下的用來配備訓練人員,購買炮彈,燃料等
。但是,從慈禧太后作為滿族人的矛盾心理來說,軍隊不強大則江山不保,軍隊越強大則漢人勢力坐大,滿族的統治地位不穩。所以,保持海軍與日本相當,則對於滿族最穩當。如果李鴻章連日本人都敢欺負,難保他不會有朝一日騎在老孃脖子上拉屎拉尿,那時如何對得起滿族的列祖列宗?至於何謂“相當”,則很難說。中國海軍“北洋”、“南洋”、“粵海”三支艦隊,總噸位和軍艦數都與日本差不多,甚至略微超過一些,僅僅“北洋”一支,就在很多地方超過日本。至少中國擁有亞洲最大的兩艘7,335噸軍艦,而日本最大的幾艘軍艦不過4,200多噸,從慈禧太后的角度,第一沒有想對日本宣戰,第二不知中國海軍的訓練如此不濟。
實際中國海軍在黃海大戰中失利的原因,既不是日本軍艦速度快,也不是日本軍艦火炮快,主要是中國海軍打不準。以“鎮遠”“定遠”二艦的8門305毫米巨炮,可以先敵開火,而且只需命中一兩發即可使日本任何一艘軍艦失去戰鬥力。軍艦再快,快不過炮彈,日本軍艦在進入中國這兩艘鉅艦的火炮射程之後,沒有被擊中,而進入本國軍艦射程之後,卻頻頻命中中國軍艦。中國比較小的軍艦很快被擊沉或重創,但是戰場上留下的兩艘鉅艦卻讓日本人徒呼奈何,它們厚厚的裝甲是日本的大炮根本打不穿的,最後日本軍艦隻好逃走。這兩艘鉅艦的8門305毫米大炮如果命中率為1/8,則只需12個齊射就可以讓日本所有12艘軍艦癱瘓,然後其他小艦再上前逐個擊沉即可。“定遠”和“鎮遠”的305毫米大炮發射速度再慢,也可以每分鐘1發,從“定遠”在中午12時50分開火到下午17時30分日本艦隊撤出戰場,共5小時40分,可以發射炮彈8發x340分鐘=2,720發。即使如果因為戰鬥機動等原因,實際上只能10分鐘發射1發,也可以發射272發,甚至打10炮中1炮,也可以命中27發,每艘日本軍艦可以“分享”2發以上,則不但可以使之重創,全部擊沉已經綽綽有餘,何況除這些305毫米大炮之外,我軍還有260毫米炮1門,250毫米炮4門,210毫米炮12門,150毫米炮17門,120毫米炮3門。但是,這8門305毫米巨炮沒有擊沉1艘敵艦,只是“偶然”命中的幾發,但是已經足以使全部中彈敵艦遭到重創:“松島”幾乎全部上層建築蕩然無存;“比睿”下甲板後部全部損壞,喪失戰鬥力;“赤城”艦長斃命,喪失戰鬥力;“西京丸”幾乎不能行使,喪失戰鬥力,這些戰績,幾乎都是305毫米克虜伯大炮的一彈之功。要說速射火器,中國軍艦上也有,“致遠”艦上的“格林”炮就是機關炮,鄧世昌在衝向“吉野”時曾親自開火,命中數百發,但口徑太小,基本不能傷害“吉野”。那個時代的海軍是“大艦巨炮主義”最有效,大艦則裝甲厚,防護力強,這是甲午海戰所證明的,巨炮則一擊致敵死命,這也是甲午海戰證明的。中國海軍既有大艦,又有巨炮,本來應該具備制勝條件的,但是因為技術不精,結果最終慘敗。我們看一下戰後的統計數字:
中國軍艦中彈數日本軍艦中彈數
定遠 159松島 13
鎮遠 220嚴島 8
來遠 225橋立 11
靖遠 110扶桑 8
平遠 24千代田 3
濟遠 15比睿 23
廣丙 1吉野 8
致遠 沉沒浪速 9
揚威 沉沒秋津洲 4
超勇 沉沒高千穗 5
廣甲 沉沒赤城 30
經遠 沉沒西京丸 12
總計 754以上總計134
根據上述統計,加上落在被擊沉的中國軍艦身上的炮彈,日本艦隊至少命中率超過中國艦隊10倍以上。另外,從中國幾艘軍艦中彈百發以上仍然保持戰鬥力,可見日本150毫米的速射炮威力有限,甚至中國產的“來遠”號軍艦也經得起225發炮彈的轟擊,“定遠”和“鎮遠”就更不必說了。還有一個現象,中國軍艦凡裝甲厚度在200毫米以上的軍艦除“經遠”外無一沉沒,而裝甲厚度在100毫米或以下的軍艦,大部分沉沒,只有“靖遠”、“廣丙”得以儲存。而日本軍艦除“扶桑”號以外,全部軍艦的裝甲都在114毫米以下。最兇猛的“吉野”,裝甲只有102毫米,其它第一遊擊隊的3艘軍艦“高千穗”、“秋津洲”、“浪速”的裝甲只有51毫米;日本本隊的各艦,多數裝甲在100毫米左右,“千代田”只有33毫米。因此,日本軍艦並非很難擊沉,但是以中國海軍的訓練水平,很難擊中倒是真的。我軍8門305毫米巨炮,奮戰340分鐘,只有數彈有效,幾乎是每次開火都是肯定不中,命中是意外的,或者說是偶然。軍艦的速度在戰略機動方面作用很大,但是在戰鬥當中就未必起決定性作用了。中國軍艦平均時速15海里,實際在戰鬥中只開到8海里,日本艦隊平均速度與中國艦隊相當,幾艘快速艦達到時速20多海里,即便如此,也是每小時最多多走5海里,中國的305毫米大炮每分鐘可以發射1發炮彈,在1個小時內可以發射60發炮彈,8門合計可以發射480發。因此,大型水面艦只依靠速度獲得的戰術優勢是有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的戰列艦設計得比較其它國家的速度快,為此犧牲了裝甲厚度和火炮口徑,而德國卻堅持生存第一,火力第二,速度第三的設計原則,戰史證明,德國的設計明顯優於義大利的設計。英國最大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就是按照注重速度的原則設計的,結果遇上德國的“俾斯麥”後,僅僅5個齊射,兩個齊射命中就被擊沉。“俾斯麥”在擊沉“胡德”號以後,又炮擊“威爾士親王”號,6分鐘命中4彈,重創“威爾士親王”號。在整個戰鬥中,英國這兩艘王牌戰艦隻打中“俾斯麥”號3彈。如果“定遠”和“鎮遠”有“俾斯麥”艦上官兵的射擊技術,大概三分之一的日本軍艦還沒有進入自己的速射炮射程範圍之內,就已經被我軍的遠端大炮擊沉或者重創了。實際上,我軍重炮在5,300米距離開火,敵軍進入3,500米(一說3,000米)才還擊,時間差了3分鐘(一說5分鐘)。這3分鐘(取其短說)裡,我軍8門重炮可以齊射3次共24發炮彈,但是沒有命中一發。直到開火14分鐘以後,才有日本軍艦被305毫米炮彈擊中。而日本旗艦“松島”號第一輪齊射就命中中國旗艦“定遠”號,使艦隊司令丁汝昌負傷,訊號旗折斷,艦隊失去指揮(一說“定遠”的艦橋是被自己的大炮開火震垮的,難以令人信服,畢竟幾個人不算重,竟然會壓得鋼鐵艦橋象餅乾似的不經一震?而且迎風飄舞的司令旗和訊號旗也竟然把桅杆“拖累”斷了?)。
由此可見,甲午海戰我軍敗績,雖然慈禧太后有挪用軍費的責任,但是憑當時清朝北洋水師的實力,抗衡日本應該是有條件的。如果當時訓練嚴格,充分,使命中率提高一倍,戰爭的結果可能根本相反。華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以極其劣勢的武器裝備對抗裝備最精良的美國軍隊,仍然獲得勝利,除指揮正確之外,有一支久經戰陣的軍隊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上甘嶺戰役的炮戰當中,敵人每天最多發射30萬發炮彈,而我軍最多隻能發射4萬發炮彈,相差7倍多,和甲午海戰的速射炮對大炮相當,但是我英雄的志願軍依然能夠取勝。其中一個原因從美國兵把上甘嶺的一個高地叫“狙擊兵嶺”就可以看出來:志願軍戰士單兵技術熟練,槍法好。甲午海戰中,中國海軍的廣大官兵浴血奮戰,為國家民族付出了慘重犧牲,按照我們的傳統,寫歷史為尊者諱,當然不願意說他們的不是,而寧願說是武器不如人。但是筆者認為,實事求是會使我們更加接近真理,雖然真理有時不講情面。據說,日本人是看到中國水兵把褲衩晾在大炮上才決心向中國挑戰的,可見北洋水師訓練和軍紀之渙散。
因此,武器裝備的因素並不是中國海軍在甲午海戰中慘敗的決定性因素,人的因素顯然更重要。後來日本海軍提出:“寧要一門百發百中的大炮,不要一百門百發一中的大炮”,強調精湛的射擊技術對海戰的重要性。很快,他們就在日俄戰爭中打敗了歐洲強國沙皇俄國。在對馬海戰中,日本人也是讓俄華人首先開火,自己稍後才開火,但是由於日本水兵的射擊技術精良,所以一開火很快就重創了俄國的主力艦隻。俄國旗艦經過兩輪齊射,基本失去戰鬥力,艦隊司令重傷喪失指揮能力,決定了戰鬥的結局。
封建分裂,使得甲午戰爭在軍事上實際上是以李鴻章一個軍閥的實力對抗日本舉國的侵略,故李鴻章極力避免戰爭,以保住自己在官場上的本錢。戰爭爆發後也極力儲存實力,不敢主動進攻。北洋水師當時應該組織特遣艦隊遠征日本,封鎖對馬海峽,炮擊日本沿海城市,甚至炮擊東京。當時既沒有飛機,更沒有雷達,要尋找茫茫大海中的軍艦是很困難的。日本大城市多數靠近海邊,以木板房居多,炮擊大城市很容易引發火災,影響巨大。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在珍珠港慘敗之後,派“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空襲東京,取得重大心理勝利。
甲午戰爭開始,日本海軍一門心思放在黃海和渤海的制海權爭奪上,想不到中國海軍會長途奔襲,抄他的老窩。轟擊東京等大城市之後,再回師對馬海峽,襲擊日本侵略軍的後勤供應線。如此,日本海軍傳統上不能置東京等大城市的安危於不顧,必然分兵回防。然後中國海軍則可集中南洋、北洋兩支艦隊主力與日本在對馬海峽一帶的護航艦隊決戰。對馬海峽的制海權易手,侵略北韓的日軍將不戰自退。
相反,日本卻不可能透過炮擊中國沿海獲得戰略利益,因為沒有要塞的沿海城市,多不重要。
這實際上是“圍魏救趙”戰略在海軍戰役中的使用,關鍵是軍艦在出擊和轉移時,選擇非常規航線,避開日本艦隊的截擊。例如,炮擊之後,日本海軍可能會在威海附近,截擊我回航補給的艦隊,但是我艦隊可以跑到臺灣或者上海補給,會合南洋艦隊再北上決戰。
這裡建議的戰略後來在日俄戰爭時被俄國海參崴艦隊採用,在日本沿岸大有斬獲,擊沉擊傷和俘獲日本多艘艦船,並且炮擊日本許多沿海城市和地區。只是因為俄主力不在海參崴,才沒有達到戰略目的。
以前有一位朋友忽發怪論,說應該感謝慈禧太后,如果她當初把建造頤和園的款項撥作軍費,則黃海下面無非多了幾堆廢鐵,我們就沒有頤和園遊玩了。話雖偏激,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清朝喪權辱國,不關軍費開支的事情。腐敗的政權,怎麼開支都是糟蹋民脂民膏,無非是糟蹋到哪裡,讓什麼人糟蹋罷了。
-
4 # 我心飛揚凱
這分明是清政府一些蛀蟲為了個人利益弄需作假,造出來的炮彈殼裡面裝滿沙子。以至於關健時候無法用炮彈打擊敵艦,失去了戰場主動權而戰敗。怎麼會有人認為炮彈裡裝滿沙是區分實心彈和開花彈?難道沙子也能燃燒爆炸
-
5 # 小籠包子豆腐腦
以當時的技術在穿甲彈彈心裡填入沙子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這在當時是為了保證穿甲彈飛行軌跡穩定性的簡單處理,不光是北洋艦隊,歐洲國家也同樣有這麼解決問題的記載,以1890年前的技術應該還很難造出來以鐵甲艦為目標讓人滿意的穿甲爆破彈,看看咱們的軍艦都是什麼時候購入的吧,在看看日本艦隊軍艦的購買服役時間,那時候的技術水平發現的很快,基本上從設計到建造,在到最後的服役就已經落伍了,隨著歐洲法華人研究出來的苦味酸火藥以及日本的下瀨火藥對炮彈彈丸的填充設計,再加上近代速射炮的組合,這種配置讓本就老邁的北洋艦隊在戰場上必然吃了很大的虧
-
6 # 73206386
清朝時期,為什麼中國如此被欺負。就是很大程度上中國的《懷柔政策》,不敢反抗,還有就是貪汙腐敗太嚴重。甲午中日戰爭,炮彈打到日本軍艦上,居然不爆炸,買的都是質量很差的炮彈。軍隊就是保衛國家和平的,就是拿來打仗的。人民再窮,國家再窮,都不能窮軍隊。你國家經濟再好,軍隊硬不起來,一樣被欺負。現在的俄羅斯夠窮了吧,誰敢欺負俄羅斯???中國,人民支援和愛戴您們,辛苦了!
-
7 # 北洋海軍炮手
當時的炮彈分兩種,一種是開花彈,裝填火藥,另一種是實心彈,也是穿甲彈,穿甲彈主要是擊穿敵軍戰艦水線造成大量進水,本身無法爆炸。而且,實心彈並不是一個實心的炮彈,內部是中空的,裝填的沙石是用來配重,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沒必要大驚小怪。
-
8 # xiaofeiyuwukaka
填沙子的是穿甲彈,當時炮彈世界性引信設計缺陷,擊穿後不能爆炸,所以只能改成穿甲彈,打水線下,迫使敵方下沉,裝沙子的問題不只中國,英法德美都是這個問題,這個是哪個時代技術障礙
-
9 # 魅影79
可以參考下薩蘇對甲午海戰做的研究。實際上當時還沒有穿甲爆破彈,那個時代的穿甲彈就是實心彈,打過去只能穿個洞,原因是當時沒有時間引信和慣性引信(也就是穿甲彈常用的彈底引信),但從威力來看,當時的開花彈"(爆破彈)威力足以,無論是清朝海軍僅有的四發,還是日本海軍採用下瀨火藥的,都發揮了應有的效果。但是,為什麼清軍僅有四發,在薩蘇的調研中發現,一方面清朝已經訂購了大量開花彈,但在北洋水師離崗次日才運到,另一方面,北洋水師裝船的很多是訓練彈,就是填入沙土的那些,訓練彈比穿甲彈還要糟糕,完全無殺傷力。由此可見,北洋水師主要輸在後勤上。這是北洋水師只重視引進技術和武器,而忽視引入制度的最典型體現和最大的教訓。
當年拿破崙說過,不專業的軍人總是沾沾自喜於作戰計劃,而職業軍人則首先考慮後勤。估計大部分寫關於甲午文章,把戰敗因素歸咎於技術落後就要捱打的人都是十足的文科生吧,戰爭失敗的因素幾乎都可以在後勤上體現。
-
10 # 鋸齒飛鐮合扇板門刀
北洋水師失敗原因1.政治腐敗,這樣說絕對不是八股俗套,真心腐敗,表現在上下思想不統一,皇帝與太后各自一班人馬互相制肘拆臺,滿族與漢族大臣相互不信任,水師官兵素質差距太大,各主力艦管帶多是留洋官宦後代,水兵則是目不識丁的農民,官兵平時無溝通。2,北洋後續投入被翁同龢卡住,李鴻章雖然明白,也不會冒丟官的風險去擠兌太后和皇帝要錢。造成水師實彈訓練嚴重不足,彈藥奇缺官兵戰鬥素養與軍艦不匹配。3,水師中高層軍官不團結,丁汝昌不懂海軍,一直被留洋管帶們口服心不服,以至於平時訓練和管理底氣不足。4,大東溝雖然是遭遇戰,但陸上戰事已開,水師上下依舊心存僥倖,沒有決戰的決心和準備!從朝堂到水師都在看形勢發展被動應對。反觀小日本一直上下一心,目的明確就是要吞併北韓,在海上和陸上打敗清國。這樣的形勢下北洋水師敗得很正常,絕不是多幾發開花彈就一定能勝利的
-
11 # 仁義為先41863317
受當時火藥爆炸威力和炮彈引線技術的限制。當時炮彈裝沙主要的功效是穿甲作用。使鐵甲艦漏水。但是甲午海戰中,清朝海軍確錯誤使用了這種炮彈,或者沒有正確的結合舔轉火藥的炮彈使用。只能說清海軍訓練缺失,體質腐敗。還有當時法國已經研究出威力更大的黃火藥,日本就Octavia的學習並應用了這種火藥。用在了清朝海軍身上。其實甲午海戰失敗的根源真的是體制腐敗。和領導集團眼觀限制的。
-
12 # 輕飄的風111902762
當年的我大清海軍雖然實力上屬於亞洲第一大海軍,然而我們的工業實力完全沒有達到這樣的規模,當時世界海軍主要使用的彈藥分為兩種,一種為爆炸彈,一種為穿甲彈,爆炸彈我們嘗試過製造,但最終效果不理想,而大清的財力進口又國庫的餘額不足,所以我們只能自己造穿甲彈,而當時的穿甲彈主要的填充物就是沙子,用來打擊敵艦水線以下,造成敵艦大量進水而失去戰鬥力。
-
13 # 每日最科技
哎。甲午海戰那會有兩種常規炮彈,一個是穿甲彈,說白了是實心炮彈,靠衝擊力直接把船砸沉;另一種就是爆炸彈,打中後爆炸,這種炮彈最後被燃燒彈替代,因為船在海面上著火會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說回來,破甲彈的效果類似拳擊賽被直接ko,異常恐怖,有時候打中彈藥倉會引發殉爆。而破甲彈為了加大沖擊力,往裡面塞沙子是十分正常的,陸軍的大炮為了打破碉堡,彈頭也會有沙子。不過這類炮彈目前被合金彈頭和更厲害的錐形彈頭取代。
-
14 # 使用者52029288879
第一慈禧認為給買船的錢了有船了!第二她是個婦人不懂得船要保養的!第三把買先進船的錢給慈禧過壽修園子了第四日本自國民和官府全國捐款(高中處女賣身捐款)!沒錢沒火藥不裝沙子裝嗎
-
15 # abcd07
說白了,這就是當時清政府的腐敗。我們來分析一下,艦艇一般上千噸,原來的清政府真是腐透了。我剛看了一下小編寫的,說那個狗屁實心彈其實就是隻有彈頭,沒有火藥,那樣的炮彈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當時的清政府還美其名曰,這樣雖擊不沉敵艦,但可以隨著沙土增多而自沉。我只想說華而不實,當你打別人時,別人同樣在打你,別人當時一發或二發就可擊沉你,而你卻十發,二十發都擊不沉,糾其原沒有火藥,失去了威力。所以白洋水師最後全軍覆沒。說白了就是當時清朝政府的昏庸,無能,腐敗造成的。
-
16 # 木有同學
那是實心彈,彈頭內則很少裝藥或不裝藥,更多時候是填充泥土、沙石來配重。其作戰意圖是憑藉重力加速度擊穿敵艦引起進水。
當 時北 洋 海 軍 各 艦 使 用的炮 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開 花 彈,另一種則是實 心 彈。開 花 彈的彈 頭內填充的是火 藥或炸 藥,擊中目標後會發生爆炸;而實 心 彈 的彈 頭內則很少裝藥或不裝藥,更多時候是填充泥土、沙石來配重。實 心 彈擊中目標後當然不會爆炸,其作 戰 意 圖是憑藉重力加速度擊穿敵艦引起進水。
-
17 # 反面之人性的弱點
只想說,這是華人的傷痛,現如今的我們應更加自強不息與懂得去珍惜,我們是一個曾經遭受過八國及日本侵略蹂躪的國家,在血與淚的歷史中,華人一直飽受著他們對我們的催殘丶屠殺與羞辱,時至今日,就算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基本摘掉了貧窮落後的帽子,但西方與日本依然不忘當年侵略者的身份,欲繼續從全方位的對中國進行圍堵與遏殺。現在離甲午海戰已過去了一個多世紀了,華人也在西方及日本人的傲慢與偏見中逐步站了起來,但離我們想要的依然遙遠,因為中國遠未發展到讓別人不敢再惹我們的地步,一代偉人曾說過這樣的話:"我們反對核武,所以我們更須要研製核武",中國不想戰爭,但必須發展強大的軍事力量方能阻止戰爭。
在黑暗中放空自我,方能重現光明……
-
18 # 紅黑聖西羅
炮彈裝沙子是叫實心彈,意圖是憑藉重力加速度擊穿敵艦引起進水。但當時那種情況下,顯然開花彈(就是常規的爆炸彈)更有效,可清政府自己沒技術做好,炮彈質量太差,導致只好用大量實心彈來充數。不然,要是炮彈足夠的話,那場海戰北洋水師是有可能勝利的。
最後還要再罵慈禧這個“老婊砸”一頓,海軍的錢用到哪了她最清楚!
-
19 # 天天天天行健
國家強盛匹夫有責,日本的債早晚要讓他還的
為何大戰期近,北洋海軍的炮彈中卻裝滿了沙子呢?本來,其時北洋海軍各艦使用的炮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著花彈,另一種則是實心彈。著花彈的彈頭內添補的是炸藥或炸藥,擊中目的後會產生爆炸;而實心彈的彈頭內則很少裝藥或不裝藥,更多時刻是添補土壤、沙石來配重。實心彈擊中目的後固然不會爆炸,其作戰用意是憑仗重力加速度擊穿敵艦惹起進水。
那末咱們看到片中從炮彈中倒出的是沙子的炮彈便是實心彈,實心彈請求擊中吃水線如下才有效,不然這個炮彈能夠說是陳設用的。那末可悲的是,這種炮彈倒是北洋海軍最常用的炮彈。其時,中國的近代兵工曾經起步,最成範圍的是江南機械製作總局和天津機械局,但這兩家廠主如果臨盆陸軍用的小口徑行營炮、步槍和相干彈藥,對中、大口徑火炮所需的炮彈,只能製作技巧難度絕對較低的實心彈,而著花彈則要依附入口。
在清政府支援下,李鴻章盡力扶植北洋海軍,仿照英國海軍形式嚴厲練習進去的遠東勁旅。由於艦隊中有定遠、鎮遠兩艘稱雄亞洲的7000噸級一等鐵甲艦,北洋海軍其時被譽為亞洲第一。清廷認為這下能夠安枕無憂了,遂對北洋海軍壓縮開銷,1891年戶部(相當於財政部)乃至下達了結束購置海外軍火的禁令。
如許,北洋海軍的彈藥補給就只能容身海內了。由於資金的完善,致北洋各艦的彈藥只能以實心彈為主,著花彈照樣昔時購置兵艦時配套奉送的,數目極其稀疏。中日大戰逼近,緊迫外購已來不及了,天津機械局才臨時抱佛腳,不分日夜趕製著花彈,但由於技巧不過關,產能極低,且品質很不穩定。
北洋海軍總教習、德華人漢納根在甲午海戰後申報,北洋旗艦定遠艦在戰前只彌補了55顆中國產通俗著花彈,均勻一門炮頂多分得十幾枚。在海戰中,僅一個半小時這種炮彈就打光了。殘剩的三個多小時裡,定遠艦的305毫米巨炮只能發射基本不會爆炸的實心彈。這便是我看為何看到炮弱倒進去是沙子的緣故原由。

鄧世昌
鄧世昌(1849-1894),近代聞名海軍將領,本籍廣東番禺,甲午中日戰鬥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在1894年9月17日海戰中捐軀報國。鄧世昌及其將士壯烈就義後,舉國上下一片悲忿,威海庶民自覺出海打撈豪傑們的屍首,本地傳播著“互市賣國李鴻章,戰死疆場鄧世昌”的歌謠。

鄧世昌就義後舉國震盪,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世界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並賜賚鄧世昌“壯節公”諡號,追封“太子少保”,入祀都門昭忠祠,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鴻章在《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為其表功,說:“……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清廷還賞給鄧母一塊用1.5千克黃金製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卹。鄧家用此款在客籍廣東番禺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鄧氏宗祠。威海衛庶民感其忠烈,也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泥像建祠,以志永遠敬佩。1996年12月28日,華人民解放軍海軍定名舊式近海綜合練習艦為“世昌”艦,以示留念。
鄧世昌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激烈的愛國心,常對兵士們說::鄧世昌嘗曰:“人誰不死,希望死得其所爾”,意思是:“哪小我不會死?希望咱們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國和日本之間迸發了甲午戰鬥。鄧世昌屢次表現:假如在海上和日艦相遇,碰到風險,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1894年9月17日在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批示“致遠”艦奮勇作戰,戰中中國擔負批示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刻敕令在本身的艦上升起旗號,吸引住敵艦。他批示的致遠號在戰役中最勇敢,先後火炮一齊開仗,連連擊中日艦。後在日艦圍攻陷,“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歪斜。鄧世昌勉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參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昔日之事,有死罷了!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決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日方稱是浪速)號右舷,決定與敵玉石俱焚。倭艦官兵見狀心驚膽戰,會合炮火向“致遠”射擊,可憐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產生爆炸招致“致遠”艦漂浮。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侍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回絕,並說::“我發憤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遊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兵艦共存亡,決然按犬首入水,本身亦同漂浮於波瀾當中,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起壯烈就義。
-
20 # 理論機油王
這個是假的。不是真實的史實。只要是初中畢業的學過基本物理嘗試的都知道。19世紀50年代前,前裝式步槍和火炮,火藥和彈頭分離。新發明的後填式發射武器,不管是子彈還是炮彈,彈頭和彈殼都連成一體。由扳機帶動指標撞擊彈殼內的火藥,引發火藥燃燒,有此產生的推進力,讓彈頭從槍管和炮管中發射出去,如果槍管和炮管中刻有膛線,彈頭前進時產生旋轉力,能讓彈頭速度更快,飛型軌道盡量保持直線。彈殼裡的火藥換成沙子,炸不炸的問題,是壓根打不出去的問題
回覆列表
當時清政府沒有錢買穿甲爆破彈!就自己造炮彈,但是南洋槍炮製造局又造不出穿甲爆破彈,只能造出普通不會爆炸的炮彈,而且由於製造工藝精度不夠部分炮彈造出來後和大炮的口徑不一致,所以有些炮彈塞不進炮膛,才會有用銼刀銼炮彈的歷史!至於炮彈裡放沙子,是為了讓炮彈在飛行過程中有更好的穩定性,也可以節約製造炮彈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