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戰爭與和平是人類發展的主題,戰爭一方面會損傷大量的財力民力,對社會發展不利;但是另一方面,戰爭會促進人類科技的發展,事實上許多現代科技,比如聲吶,雷達,核能其發展的最初目的,都是為了戰爭,在這些技術已經進去了百姓的生活中,這也許就是戰爭存在的意義吧。

    決定戰爭勝利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軍力和裝備。鎧甲是一種穿在身上,用來防禦敵人殺傷的裝備。古代中國軍隊的鎧甲經歷了金屬甲冑到棉甲的轉變。

    至於為何要變?理由很簡單

    一者,古代的生產力非常低,鐵器金屬鍛鍊技術,要給一位士兵打造一套盔甲,需要花費很多的人力物力,所以古代一般正統主力正規軍才幹裝備盔甲。

    其二,火器讓金屬鎧甲發揮不了它的作用。金屬鎧甲對付冷兵器效果很好,但是對於宋朝之後的熱武器,它遠不如棉甲堅固。實際上我們常說的棉甲是棉布裡面包鐵片的

  • 2 # 金一長

    金屬鎧甲VS棉甲!

    1.鐵甲造價高昂,棉甲價格低廉更容易大批次列裝軍隊。明朝中後期,特別是萬曆之後,明朝財政日益緊張,就是想大量鑄造鎧甲也有些力不從心。

    2.棉甲保暖性比鐵甲好得多。明朝後期進入了小冰河時期,天氣異常寒冷。這時棉甲的優勢就更一步的體現出來了。

    3.兩種甲面對刀矛等冷兵器時,鐵甲有一定優勢。但以普通士兵鎧的水平來說,比幾層的棉甲防禦效果也高不了多少。面對火銃等熱兵器時,普通計程車兵鎧和棉甲都效果不佳。明朝中後期的主要對手還是北方的蒙古、女真。弓箭是他們的主要武器。箭大致分輕重兩種,當然還可以細分,這裡就不闡述。輕箭射的遠,但穿透力有限,多為拋射。蒙古人用的多為輕箭,遠處靠拋射箭雨殺傷,只有少數時候對方騎兵逼近或輕騎參與衝鋒時才會採用平射攻擊對方要害。應對拋射輕箭明朝有八瓣帽、鐵肩盔等裝備。被拋射來的輕箭射中,一般鐵甲只要是命中著甲區是不會被射穿的。而棉甲相對來說會差點,但一般也就擦破點皮,入肉不會超過一公分,遠不至於重傷。而重箭射程近,但穿透力強,多為平射。穿透力突出的重箭連明朝優質的將官鎧都可以輕易洞穿,普通士兵的鐵甲實際防護能力就和棉甲半斤八兩了。

    4.棉甲重量遠低於鐵甲。冷兵器時代士兵體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降低防護儲存體力用於廝殺也是一種正常思路。當然某些全身板甲,靠重甲無視對方攻擊的特種打發除外。

  • 3 # 鈑金老油條

    歷史上,明朝軍隊將金屬鎧甲替換為棉甲的原因是什麼?

    明代,鐵甲就有了更新的變革。特別是戰場上火器出現後,傳統的重型鎧甲變得難以應對,於是元代開始,出現了以外為布料,內裡在要害裝有鐵片的布面甲,即棉甲的前身。

    和很多人認為布面甲只是布制,對抗不了冷兵器的想法不同。真實的布面甲,是把甲片內建在內部,外面的布起到連線作用。

    布面甲,自蒙元開始,布面甲開始出現,蒙元被明朝推翻後,其盔甲形制流傳了下來。它的製作方法簡易,價格低廉,且不像傳統重型鎧甲需要量身定做,方便大批次生產普及軍隊。在戰場上對步兵來說會顯得輕便,面對冷兵器防禦效果也好,哪怕是對早期火器也有較強的防護力。(大實話就是,總體來說布面甲還是不及以往的鐵甲,但是這種鎧甲物美價廉、價效比高。它的出現也間接影響了承襲明制鎧甲的清代軍隊。)布面甲實際上也是鐵甲的一種。

    (其實,明朝後期流行的布面甲也是因為政府財政困難而形成的。)

  • 4 # 提起昨天換明天

    感謝提問,這個問題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棉甲的起源最初是在元朝有蒙古人最先使用的,蒙古人在對南宋的戰爭中開始裝備棉甲。鎧甲在冷兵器時代一直在不斷的演化改進,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各國主要的甲冑為石甲、銅甲和鐵甲。此後草原民族開始逐漸崛起,由於金屬比較稀少,開始出現了皮甲(皮革這東西遊牧民族不缺),雖然防禦力有限但卻輕便、廉價、易得,同時也有一定的防禦力。

    唐代開始出現了紙甲,至元朝時期棉甲開始登場,此後的明、清兩朝也大規模的裝備棉甲。

    棉甲的主要優點有以下幾個:

    一、不錯的防禦力

    在火器出現後一些傳統的甲冑就基本上失去了作用,而鐵甲為了增加防禦力就要增加重量,而棉甲在不用大幅增加重量的情況下就能有不錯的防禦力。棉甲是採用棉花反覆捶打壓實,中間嵌入鐵片用鉚釘固定,再用布將其連起來製成鎧甲,有點類似於現在的複合裝甲,所以棉甲的防護力不比鐵甲差。

    二、環境適應能力強

    明朝的主要戰場在北方和南方,北方冬季氣候寒冷,套著一套鐵甲就跟抱著個冰旮瘩似的;而嶺南地區氣候多雨、潮溼,鐵甲極易生鏽腐爛;紙甲又不耐用容易損壞。所以既保暖又不易生鏽還耐用的棉甲就成了最佳選擇。

    三、製造成本低

    要說棉甲防禦力能勝過同時期的歐洲板甲有點過於自信了。自中世紀後歐洲的金屬加工工藝已經領先中國,所以才出現了那種全身都被包裹起來的板甲,但其工藝複雜造價高昂不是一般人能夠用的起的。棉甲主要採用棉花和鐵片,自明朝初政府大力提倡種植棉花,不但自用還大量出口。由於充裕自然就便宜,再加工藝簡單製造成本就相對低的多,便於大規模裝備。

    綜上可以看出棉甲的優勢:相對輕便和不太弱的防禦力;穿著舒適環境適應能力強;工藝簡單、材料充裕、造價低廉,便於大量裝備。

    隨著火器的發展,線膛槍大規模用於戰爭後,板甲、棉甲就通通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5 # 大馬哈魚12

    金屬鎧甲,一個就是重量,要想達到滿意的效果,必須要有一定的厚度,為此金屬鎧甲增加人的負重。身體差的不要說打仗了,就是把這樣的鎧甲穿好都是一種折磨。

    鎧甲的厚重,負重大了,活動不夠方便。不能機動,和靈活的運動。

    金屬鎧甲遇到打擊會直接傳遞的身體,使一些肝臟等怕撞擊的器官損壞。為此儘量不要受到打擊,但是金屬鎧甲又限制了靈活性。

    金屬的鎧甲需要大量的金屬,過去金屬開採鍛造都比較費工費力。價格昂貴。不適合大規模使用。為此侷限性強。

    穿上金屬鎧甲,冰冷的不透氣,夏天熱的跟放到火爐子上面烤,冬天又冷的如在冰窖裡面,並且金屬鎧甲容易反射Sunny,不利於隱蔽躲藏。

    當時的能工巧匠就把人體重要的部分,或容易受傷的地方。用小塊鐵鎧甲與牛皮或羊皮以及棉麻(藤甲)等物品,進行軟甲的製作。不過明朝以後隨火器時代來臨,人們發現熱兵器它會產生火,燃燒只有棉製品會成灰,對人的身體,不會粘連,為此儘量採用棉製品。現在的軍裝,以及工廠的工作服都是棉製品。

  • 6 # 鰻魚609

    答題找鰻魚

    古代戰爭中,除了比拼將士們的戰鬥力和體力,提供防禦力的鎧甲也相當重要,它能夠有效地保護將士們的身體不被箭矢利器所傷,由此可見鎧甲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從漢代開始,一支配置精良鎧甲的軍隊就是精銳之師的象徵,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隋唐宋時代,軍隊使用鐵片鎧甲達到了巔峰。

    在曹植的《先帝賜臣鎧表》中,列有黑光鎧、明光鎧、兩當鎧、環鎖鎧和馬鎧等五種。

    到了明朝,由於生產力的大力發展,明朝人發明了一種棉甲,這種棉甲看起來沒有那麼笨重,看上去防禦力也不怎麼樣,但是卻取代了鎧甲,成了軍隊的標配。而且明朝之後,清朝軍隊還是使用這種棉甲,這種看著簡陋的棉甲憑什麼會成為明清兩朝軍隊的標配呢?

    棉甲製造成本低

    據《唐六典》記載有十三種:即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予甲、馬甲,主要供步騎兵使用。

    古代的生產力非常低,一切都是人工製造,特別是鐵器金屬的冶煉技術,當時要給一位士兵打造一套鎧甲,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古代的軍隊,只有正統主力正規軍才能裝備鎧甲,所以使得價格昂貴。從唐宋時期開始,棉花種植開始廣泛應用到中原地區,但當時的紡織技術不行,所以棉花價格也高。到了明朝,紡織技術得到革新,棉布開始可以量產,價格也較為低廉,這時有人發明了棉甲,可以代替鎧甲應用到軍隊中,而且價格比起金屬鎧甲可是便宜太多了,從此以後,棉甲就被廣泛應用到了軍隊中。

    棉甲更輕便,而且防禦力不低

    重型金屬鎧甲是為了增加抗衝擊力,保護效能確實好,但金屬鎧甲穿著笨拙,以明朝的金屬甲為例,其重量達到了30公斤,這等於揹負幾十斤的重量在作戰,確實對士兵的體能造成了負擔。而且金屬鎧甲在冬季保暖也是問題。在寒冷的冬季,穿上冰涼又笨重的金屬鎧甲,確實不怎麼好受,會讓士兵的戰鬥力大打折扣。

    據史料記載:明代著眼減輕鏡甲遵量,每付減至40斤至25斤,多為鐵閥甲、鎖子甲。

    棉甲的外裡兩層為棉布,中間鋪上一層溥溥的鐵,棉甲表面甲釘,是為了固定鐵片而用。經過精心製作的棉甲,具有柔軟、輕巧、以及防寒保暖的作用,經過反覆泡製的棉布,沾溼後防御力大增,可以抵禦初級火器和利矢的射擊。平常時棉甲的防禦力也不差,就算被箭矢所傷,棉甲的緩衝力也會抵禦一部分傷害,使傷害不足以致命。

    清朝時期的火槍已廣泛應用

    清朝時期火槍的發展已經到了相當的水平,即使是金屬鎧甲,也會被大威力的火器打穿,根本起不到多少防禦作用。在火槍面前既然防禦力都差不多,那當然是選擇造價更便宜,更適用於戰鬥的棉甲了。

    這裡所說的價格相對便宜的棉甲,其實造價也不算特別便宜。尤期是清朝末期,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庫中的白銀大量流往國外,導致國空虛。所以清軍的軍隊裝備並不見得好。以棉甲來說,只有滿清八旗軍主力軍隊才配備有棉甲,大部分綠營軍都是沒有棉甲的。

    也是在晚清時期,西方列強的火槍威力也比較大了,棉甲的防護力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同時進攻火力又比別人弱,已經淪落到了全面捱打的局面,這也是清朝閉關鎖國,腐敗無能造成的惡果了。

  • 7 # 歷史怪誕說

    棉甲製造成本低

    據《唐六典》記載有十三種:即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予甲、馬甲,主要供步騎兵使用。

    古代的生產力非常低,一切都是人工製造,特別是鐵器金屬的冶煉技術,當時要給一位士兵打造一套鎧甲,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古代的軍隊,只有正統主力正規軍才能裝備鎧甲,所以使得價格昂貴。

    從唐宋時期開始,棉花種植開始廣泛應用到中原地區,但當時的紡織技術不行,所以棉花價格也高。

    到了明朝,紡織技術得到革新,棉布開始可以量產,價格也較為低廉,這時有人發明了棉甲,可以代替鎧甲應用到軍隊中,而且價格比起金屬鎧甲可是便宜太多了,從此以後,棉甲就被廣泛應用到了軍隊中。

    棉甲更輕便,而且防禦力不低

    重型金屬鎧甲是為了增加抗衝擊力,保護效能確實好,但金屬鎧甲穿著笨拙。

    以明朝的金屬甲為例,其重量達到了30公斤,這等於揹負幾十斤的重量在作戰,確實對士兵的體能造成了負擔。

    而且金屬鎧甲在冬季保暖也是問題。

    在寒冷的冬季,穿上冰涼又笨重的金屬鎧甲,確實不怎麼好受,會讓士兵的戰鬥力大打折扣。

    據史料記載:明代著眼減輕鏡甲遵量,每付減至40斤至25斤,多為鐵閥甲、鎖子甲。

    棉甲的外裡兩層為棉布,中間鋪上一層溥溥的鐵,棉甲表面甲釘,是為了固定鐵片而用。經過精心製作的棉甲,具有柔軟、輕巧、以及防寒保暖的作用,經過反覆泡製的棉布,沾溼後防御力大增,可以抵禦初級火器和利矢的射擊。

    平常時棉甲的防禦力也不差,就算被箭矢所傷,棉甲的緩衝力也會抵禦一部分傷害,使傷害不足以致命。

    清朝時期的火槍已廣泛應用

    清朝時期火槍的發展已經到了相當的水平,即使是金屬鎧甲,也會被大威力的火器打穿,根本起不到多少防禦作用。

    在火槍面前既然防禦力都差不多,那當然是選擇造價更便宜,更適用於戰鬥的棉甲了。

    這裡所說的價格相對便宜的棉甲,其實造價也不算特別便宜。

    尤期是清朝末期,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庫中的白銀大量流往國外,導致國空虛。

    所以清軍的軍隊裝備並不見得好。

    以棉甲來說,只有滿清八旗軍主力軍隊才配備有棉甲,大部分綠營軍都是沒有棉甲的。

    也是在晚清時期,西方列強的火槍威力也比較大了,棉甲的防護力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同時進攻火力又比別人弱,已經淪落到了全面捱打的局面,這也是清朝閉關鎖國,腐敗無能造成的惡果了。

  • 8 # 史海魅影

    明朝軍隊將金屬鎧甲替換為棉甲這是歷史軍隊服裝的一大進步,為什麼是明朝開始轉換棉甲呢?因為朱元璋的一項措施,那就是在中原地區大力推廣棉花的種植。

    當元末明初,黃道婆從瓊州帶回先進的棉紡織技術推廣開來以後,棉花的加工技術就成熟了,那麼就缺少大量種植棉花的農民。

    明初朱元璋特別重視經濟作物的種植,出臺法令規定農民必須拿出一部分土地種植經濟作物,朱元璋就把種植棉花推廣成為全國性的事情,這樣以來種植棉花的面積就大大提高了。棉花的產量增加,也帶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棉布逐漸成為全國流通的商品,所以說朱元璋對於棉花的發展功不可沒。朱元璋如果沒有早期的農民經驗,也不會這樣重視經濟作物的種植,他不愧是一位有遠見的農民。

    到了明朝中葉以後,人不論貴賤,地不分南北,都穿棉布做的衣服御寒,北方的河南、河北氣候適宜種植棉花,成為原料供給中心,然而長江三角洲一代棉紡織技術較高,成為了紡織業的中心。

    自然而然,人民覺得棉布衣服舒服,軍隊穿上棉布衣服打仗也能夠靈活自如,而且還比金屬鎧甲的衣服保暖,明朝的軍隊服飾就開始換成棉甲的了。

  • 9 # 鑑真實歷史

    金屬鎧甲成本高,棉質成本低,而且防禦力不低哦而且金屬鎧甲笨重,增加士兵輜重重量,冬天也不太保暖!而棉甲更加輕便

  • 10 # 鴨梨山大

    滿清八旗子弟在諸多人印象中多與遊手好閒的紈絝子弟相等同,殊不知他們父輩在清朝前期曾十分驍勇。清軍能騎善射,戰鬥力極為強悍,不僅顛覆了明朝政權,還平定多次叛亂。按理說,清軍能立下如此戰功,所配備的應是頂級裝備,為何他們反而身披棉甲作戰呢?

    金屬鎧甲給人以刀槍不入之感,但是看似簡陋不堪的棉甲的防護力度更佳。明朝乃是火器發展的鼎盛時期,不僅有諸多大將致力於普及火器,還出現了專門的研發人員。在《武備志》中光記載的火箭種類就多達幾十種,更不用說其他火器。明朝時火銃及火炮的應用最為廣泛,有三眼銃和四眼銃,它們可以連續釋放多次,火力密集。對於騎兵而言,這種打擊是致命的,而清軍最大的優勢便是騎兵。他們行動迅速,馬上作戰,幾乎無往而不利。應對火銃,金屬鎧甲不僅因厚重影響行動,還易被火器穿透,但是棉甲則不然。

    在鐵甲內外綴加棉甲,加以銅釘固定才製成棉甲。綴在外層的棉甲是用多層棉片構成,極為堅固,可以最大程度卸掉敵方弓箭以及槍彈的力道,保衛士兵安全。較之金屬鎧甲,棉甲看似柔弱,卻能以柔克剛,因此很多清軍騎兵所配備的都是棉甲。

    棉花在清朝時極易獲取,為製作棉甲提供了便利。根據史料記載,棉花乃是在宋元之間在中國傳播種植的,但是範圍較小。朱元璋執政後,採取強硬手段推廣棉花種植,並且頒佈聖旨,凡是種植棉花,就可免收賦稅。如此一來,江南的棉花產量劇增。百姓逐漸窺見棉花之益處:它的禦寒能力比之絲麻有增不減,而且物美價廉。所以到清朝時,棉花種植已是非常普遍。製作棉甲比起製作金屬鎧甲,原料更易獲取,製作過程也更為簡易,也就更讓人青睞。

    棉甲的禦寒能力比金屬鎧甲更加強悍。眾所周知,金屬的導熱效能好。在夏日,身穿金屬鎧甲計程車兵會更熱,而在冬日,士兵則會更冷。棉花則不然,雖然在夏日穿會熱,但是在冬日卻能保溫。清朝雖然完成了統一大業,但是邊疆仍不安穩,叛亂時有發生。戰亂頻發之地乃是在北方,緯度高,冬季極為嚴寒。入關已久的清軍已適應京城氣候,身體的禦寒能力自然不及長期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敵人。如此一來,只能依靠外力禦寒,棉甲也就成為更好的選擇。

    棉甲的優勢遠不止上述這些,還有許多看似微不足道卻能影響戰爭局勢的益處。棉甲製作價格低廉,能夠節省軍隊開支。與此同時,棉甲輕便,尤其是對步兵而言,能夠減少負重,在長途行軍中,可以儲存士兵體力,這是極為重要的。

    隨著歷史的發展,軍隊的裝備也在進化,很多看似倒退的發明仔細想來其實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清軍棄鐵甲選棉甲貌似十分愚鈍,實則卻是極為務實的明智之舉。

  • 11 # 舊時樓臺月

    明朝之所以將金屬鎧甲換成棉甲,最主要的還是兩個原因:第一,棉甲能夠適應當時火器的使用。第二,棉甲易儲存,且製造成本低。

    棉甲能夠適應新形式戰爭

    明朝時期的中國雖然還處在冷兵器時代,行軍作戰的武器任然是以弓箭、長矛、刀劍為主,但是火器已經開始出現在明朝的軍隊當中,諸如火銃槍和鳥銃槍的使用,到了永樂年間,更是出現了專門配備火器的部隊:神機營,這支部隊堪稱明軍的特種部隊,往往能夠在戰鬥中發揮奇效。

    而到了明中後期,隨著火器的普及,許多與明朝政府作對的敵軍也開始配備火銃槍,但傳統的金屬鎧甲在應對火器的攻擊卻暴露出了明顯的弱點:火槍雖然不能穿透金屬鎧甲,但是巨大的作用力衝擊鎧甲往往會對士兵造成內傷,甚至震碎五臟六腑。

    所以,明軍就必須在護甲的材質方面做出調整,在經過多次實驗之後,他們發現柔軟的棉花對於火槍的衝擊力具有緩衝作用,於是便開始用棉花製作護甲。

    當然,製作的方式也有一定的講究,比如每件護甲大概會使用7-8斤的棉花,將棉花放入水中浸泡之後用重器反覆捶打至一層薄片,最後在薄片中插入一塊較薄的鐵片。如此一來,這種棉甲不但對火槍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即使是長矛和弓箭之類的冷兵器也很難近身將其穿透。

    降低軍費成本

    在古代,要打贏一場戰爭,往往需要強大的財政支援,諸如士兵軍餉以及糧草的花銷都是需要源源不斷的錢財。簡而言之,打仗就是燒錢。

    當然,國家強盛富庶時,這算不上什麼難題,但是在明朝後期由於國庫日漸空虛,這便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作為軍費的主要支出方面:軍餉和糧草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剋扣的,所以,政府只能在裝備方面做調整。護甲便是其中之一。

    用鐵器製作鎧甲相對於棉花來講成本明顯要高出很多,以及容易生鏽,在使用壽命方面也是不如棉甲。如此一來,將金屬鎧甲換成棉甲既可以適應火器的攻擊,又可以為國家減少一筆不小的軍費支出。

    總結:

    當然,除了以上兩個最主要的因素之外,還有著其它的考慮因素在內,比如金屬鎧甲較為“笨重”,一方面會增加士兵的體力消耗,另一方面又會減緩士兵的行進速度。再者,當遇到寒冷天氣時,由於金屬的特質,鎧甲往往會更加冰涼,而遇到炎熱的夏天,經過暴曬的金屬鎧甲又會使得士兵更加悶熱,這樣直接影響了士兵的身體狀況。而使用棉甲,除了能夠減輕負重,在冬天還能夠禦寒,夏天又能夠透氣,可謂是一舉兩得。

  • 12 # 薩沙

    主要是火器開始普及的結果。

    金屬鎧甲和棉甲相比,難以有效抵抗火器,尤其是霰彈類火器。

    金屬鎧甲和棉甲,類似於今天的防刺服和防彈衣的區別。

    金屬鎧甲對於冷兵器尤其是弓箭,有著比較良好的防禦能力。

    然而,面對火器的射擊,金屬鎧甲的作用非常有限。

    而當時明軍很多部隊都已經大量裝備火器,老式的金屬鎧甲逐步會被淘汰掉。

    至於棉甲其實不但有著防禦火器的優秀能力,對於冷兵器尤其是弓箭也有一定的防禦力。

    可以說,棉甲的防禦更全面,只是對冷兵器的防禦能力不如金屬鎧甲而已。

    除此以外,棉甲還有很多優勢。

    第一就是容易製造,加上價格低廉。

    古代最值錢的軍用裝備就是戰馬和鎧甲,一副全金屬鎧甲不知製造極為困難,而且價格極為高昂。

    當時努爾哈赤起兵時,只有13副鎧甲,但各種弓箭和冷兵器則非常多。

    可見鎧甲的珍貴。

    然而,棉甲無非就是棉布和金屬甲片,不但製作簡單,價格也便宜(相對便宜),可以大量製造。

    明人朱國禎在《湧幢小品》中記載了“純棉盔甲”的製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為度,曬乾收用。見雨不重、黴鬒不爛,鳥銃不能大傷。”

    第二就是通用性強。

    很多人不知道,鎧甲是挑人的。比如姚明的鎧甲,趙本山是穿不了的。

    郭德綱的鎧甲,鞏漢林也是穿不了的。

    這是因為鎧甲必須儘量做的合體,不然穿上如何作戰?連穿上去都困難。

    棉甲本質是一套棉衣,不存在合身的問題。

    第三對於火器防禦能力很強。

    棉甲對於火器有限是霰彈,具有良好的防禦能力。

    在《明史流賊傳》中有記載,李自成的騎兵:綿甲厚百層,矢炮不能入。一兵倅馬三四匹,冬則以茵褥籍其蹄。

    到了清末,清軍已經基本都是棉甲了,金屬鎧甲基本被淘汰!

  • 13 # 歷史小知

    額好好想明朝歷史上並沒有將金屬甲換為棉甲一、明朝高階軍官和重灌部隊仍以鐵甲為主。

    明朝將領們穿山文甲,有穿罩甲、鎖子甲。在明末鄭成功的部隊主力仍是重甲部隊。

    二、棉甲和皮甲綴一部分鐵皮,這是從元朝開始節約成本下普通士兵的防護品。

    由於棉花在明朝廣泛種植,而皮質品相交還是成本太高,導致棉甲的在明朝普通士兵中的普及。

    同時為了遮蔽作用,一普通士兵的鐵皮用料不足採用布面遮蔽可以防止敵人攻擊縫隙。二防止風吹日曬,提高甲冑的耐用性。

    當然戚家軍為追求步兵的機動性,普遍採用棉甲但時其是為配合其他的如陣型和針隊對陣敵人所做的合理調整。

    三、何時取代棉甲開始大量裝備

    明末清初火器的廣泛使用,厚實棉布對其的防護作用開始凸顯,因此棉甲開始廣泛應用八旗士兵。但其仍是內襯鐵皮內外覆棉布的形式,金屬鎧甲沒有徹底被取代。

  • 14 # 遊歷往事

    在冷兵器戰爭中,除了比拼將士們的戰鬥力和體力,戰術陣法以外,為士兵提供防禦力的鎧甲也相當重要,它能夠有效地保護將士們的身體不被箭矢利器所傷。從漢代開始,一支配置精良鎧甲的軍隊就是精銳之師的象徵,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隋唐宋時代,軍隊使用鐵片鎧甲達到了巔峰。

    到了明朝,明朝人發明了一種棉甲,這種棉甲看起來沒有那麼笨重,看上去防禦力也不怎麼樣,但是卻取代了鎧甲,成了軍隊的標配。而且明朝之後,清朝軍隊還是使用這種棉鎧甲。

    其一,棉甲製造成本低

    古代的生產力非常低,給一位士兵打造一套鎧甲,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有正統主力正規軍才能裝備鎧甲。但是到了明朝,紡織技術的發展,棉布開始量產,價格也較為低廉,因此這時就有人發明了棉甲,用以代替金屬鎧甲,而且棉甲的主要材料就是棉花,價格比起金屬鎧甲便宜很多,製造成本更低,從此以後,棉甲就被廣泛應用到了軍隊中。

    其二,雖然金屬鎧甲是為了增加抗衝擊力,有很好的保護性,但金屬鎧甲穿著笨重,以明朝的金屬甲為例,其重量達到了30公斤,這等於揹負幾十斤的重量在作戰,士兵的體能負擔過重。對於軍隊當中的步兵們來說,有時候會需要長途行軍,如果穿上厚重的金屬鎧甲,長途跋涉,走到戰場就已經精疲力盡了,還怎麼打仗。換成輕便的棉甲,可以為他們儲存很大的一部分體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行軍的負擔。

    其三,金屬鎧甲在冬季保暖性也比較差。而棉甲的外裡兩層為棉布,中間鋪上一層溥溥的鐵,棉甲表面甲釘,是為了固定鐵片而用。經過精心製作的棉甲,具有柔軟、輕巧、而且棉花做的棉甲雖然在夏天的時候會熱,但是起碼冬天的時候可以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加上明清時期大部分的作戰區域都在北方 ,保暖的作用就更大了,加上經過反覆泡製的棉布,沾溼後防御力大增,一樣可以抵禦初級火器和利矢的射擊。就算被箭矢所傷,棉甲的緩衝力也會抵禦一部分傷害,不足以致命。

  • 15 # 有時聊人文歷史

    簡單地說,明軍穿什麼甲,取決於面對什麼敵人。

    明鎧甲存世極少。根據《明會典》記載,明軍甲冑型別分為札甲、布面甲(棉甲)、鎖子甲三類。

    明軍中大量使用鎖子甲。

    隨著火器的發展,防禦弓箭的札甲越來越不適合作戰需要。但這個替換在明朝並沒有完成。

    明軍穿什麼甲,取決於面對什麼敵人。有什麼功用。

    明軍大漢將軍所穿的華麗札甲,是宮內的“儀仗隊”,觀賞性大於實用性。多在繪畫及雕塑作品中出現,但是不代表明軍實戰備甲情況。

    明軍在北線面對的敵人,前中期是瓦剌—韃靼,後期是後金。這些政權長期使用的主力武器是騎兵反曲複合弓,屬於典型的傳統冷兵器。為了防禦弓箭,北線明軍備甲率很高。根據唐順之《武編》記載,明軍“各邊軍士役戰,身荷鎖甲、臂遮等具,共重四十五斤。”

    邊軍即明朝長城防線的軍隊,根據記載可以看出,明朝北線軍隊的甲冑是鎖子甲搭配札甲的複合型重甲,主要防禦刀箭。

    明末鄭成功的“鐵人軍”實際上是重甲的極致,士兵裝備重甲和大型盾牌,可以防禦荷蘭人使用的早期滑膛槍。到了鴉片戰爭時期,清朝仍然使用近戰刀牌兵對付英軍,但那時已經是二百年後,火槍的穿透力和射速射程大幅提高,清朝的刀牌兵慘敗。由此看出清朝觀念有多落後。

    明朝在東南線面對的敵人主要是戰國時代的日本倭寇與正規武士部隊。尤其是在萬曆援朝戰爭中的初期,在北北韓地區作戰及平壤爭奪戰中,明軍面對的是大批裝備火繩槍且經過輪流射擊訓練的正規日軍。面對這種大批裝備熱兵器作戰對手,明軍裝備重甲的衝擊騎兵(邊軍鐵騎)沒有什麼用,反而被日軍火槍輪射大量殺傷。

    不過明軍並非沒有應對,實際上明朝後期大量引進、仿製了葡萄牙或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產的後裝滑鏜炮,並使用開花炮彈增加殺傷。而且出現瞭如孫元化著《西法神機》這樣的炮兵書籍。明朝在東南線與日軍作戰,依靠的正是大量的炮兵部隊。在以炮兵為主的明軍部隊中,備甲要求輕便靈活,故這些明軍大量裝備的是布面甲。

    此外,明軍土法上馬,在萬曆援朝戰爭中,明軍使用高七尺,闊一丈二尺的大棉被,過水後就可以防禦日軍火繩槍。由此可見棉甲可以緩衝抵消火槍子彈的衝擊力。

    說到明末和盛行清朝的棉甲,實際上棉甲分為明甲與暗甲兩種,明甲以棉膽為底,將鈑金連綴其上。暗甲表面看是布面甲,內襯則是以泡釘固定的鐵片。說明棉甲實際上是可以同時防禦冷熱兵器的複合型甲冑。也是根據戰場形勢出現並廣泛裝備的。

    清朝甲冑實際上承襲於明,清朝崛起於東北,大量裝備複合型棉甲主要是為了禦寒的需要。清軍棉甲的棉花有所加厚,內襯鐵片也加厚,一套清棉甲重四十斤。為的是防禦大量裝備三眼火銃的明軍槍騎兵。

    此外,清朝實戰中大量裝備鎖子甲。用於對準格爾蒙古作戰的需要。

    圖一為明軍行軍備甲

    圖二為清軍蒙古武將裝備與清鎖子甲

    圖三為明末三眼火銃出土實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講敘一下大秦開國到一統天下的艱難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