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追蹤歷史腳步

    湘軍攻下南京,當時及以後,有那麼幾年的時間,就有一些秘密的傳言,到曾國藩逝世後,傳言越演越烈,到了清末乃至民初,傳言甚囂塵上。什麼傳言呢,就是說曾國藩曾經有過做皇帝的念頭。

      曾國藩這個人到底想不想做皇帝?嚴格地講,任何一個人,他想不想做什麼事情,這是很難證明的。但這個傳言傳得很厲害,所以我們找出一些跟這個話題有關係的事件,稍作分析,看曾國藩稱帝的傳言是如何演變的。

      據說彭玉麟曾經寫了一個紙條給曾國藩,他們是在長江的船中見面,曾國藩接過紙條一看,上面寫了這麼幾個字,“江南半壁江山,老師其有意乎”。那時太平天國還沒有打敗,湘軍正在進攻太平天國,勢頭比較好,所以彭玉麟問曾國藩,將來打下南京之後,打敗太平天國之後,東南無主,那您以及湘軍是不是可以把這個地方拿下,控制起來,自己做江南的主人。曾國藩看了這紙條,氣急敗壞,趕緊碾磨碾磨就吞下肚子裡,說雪琴,我們這麼熟了,你還拿這個事來試我,太不應該了,太不應該了!

      這個故事聽上去有點像小說。但其實,要說它的來源,還挺寫實。這個故事,據說是彭玉麟的親兵某人,在船上聽到二人的對話,之後將對話告訴了另外一個人,另外一個人再告訴一個叫作梁溪坐觀老人的。然後梁溪坐觀老人將它寫入一個筆記,叫《清代野記》。裡面的很多故事都註明了訊息出處,是聽誰誰誰告訴我的。彭玉麟遞紙條的故事,他就說來源是彭玉麟的親兵。當然說明了來源,不表示真的來源就是這樣,這個大家要明白。

      還有一個故事,就發生在曾國藩的家中。曾國藩最小的女兒曾紀芬,在回憶錄中就寫,湘鄉老家建宅院的時候,木匠為了討好曾家,在唸誦上梁文的時候,就說“兩江總督太細哩,要到南京做皇帝”。當時曾國藩就是兩江總督,打下南京之後,家裡修房子,工人就嫌兩江總督細哩(太小了),到南京做總督太委屈了,要直接做皇帝。曾紀芬那會正在湘鄉老家,那這種話應該是她親耳聽到的。湘鄉的這些工人為她家做事情的時候,恭維他們家,但是工人這麼說,也不能代表曾國藩自己就想做皇帝。因此黃濬對此有一個評語,他說這是湘鄉土人鄙俚之詞,並不是曾氏兄弟的意思。就是下層的農民覺得曾國藩功績這麼大,只做一個總督,官太小了,但是總督之上還有什麼更高階的職務呢,他們又不清楚,他們只會說皇帝,做皇帝好。而且民間覺得做皇帝也不是一個多麼離經叛道的事情,明代朱元璋,宋代趙匡胤,這些皇帝都是白手起家的,曾大人為什麼不能白手起家,也做一做皇帝呢?只是不管如何解釋如何想,這也不能體現或者不能說就是曾家的意思。

      同樣又有一條訊息,也是來自於曾家,這是來自於曾國藩的孫女曾廣珊。她說李秀成勸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這應該是李秀成被捕後,跟曾國藩有過一些交流,他勸曾國藩做皇帝。李秀成到底有沒有這樣說呢,一般猜測,這也是有可能的。在交談的時候,李秀成出於自保,或者出於獻計獻策能免於一死的心理,也可能說出這些話。但是不管怎麼樣,沒有一個很明確的證據。所以曾廣珊說她爺爺不敢。這個“不敢”,就勾起後代史學家的一些評論。曾廣珊的這句話先是告訴了她的女兒俞大縝,俞大縝又告訴了近代的著名史學家羅爾綱,然後羅爾綱先生分析了這個“不敢”。他說可見曾國藩確有要當皇帝的野心,他是不敢,而不是不幹。這個分析,初聽好像語音分析,不敢、不幹,也能聽得過去。但是按邏輯分析,就發現講不通。李秀成勸曾國藩做皇帝,曾國藩不敢,這個不敢就是不敢做,或者就是不同意。但是羅爾綱說是不敢,不是不幹,思想上是沒有做皇帝的想法,但行動上卻有體現,那就是幹了。其實這句話很好理解,說明了曾國藩沒有野心,他不願意做皇帝,不敢也是不願意。

      還有一個傳說,說王闓運勸曾國藩做皇帝,流傳最廣。王闓運去拜會曾國藩,兩人坐著聊天,王闓運胡說了一通,曾國藩應該自立做皇帝這麼一些話。曾國藩就手沾著茶水,在那茶几上寫滿了字,王闓運近前一看,原來全部寫的是“荒唐”兩個字。就是曾國藩拒絕了王闓運這些不切實際的建議。這也是小說家言,不可信。但是這個故事倒也不是空穴來風,王闓運自己講,有一回他跟曾國藩兩個人對著坐,曾國藩當時還要處理公務,所以一邊聽他講,一邊處理公務。王闓運就在這邊滔滔不絕,講什麼王闓運沒有透露,後來曾國藩因為有事要離開一下,出了門,王闓運偷偷看了一下他在寫什麼,就發現曾國藩沒有認真批改公文,而是在那紙上寫了很多“謬”字。也就是說,曾國藩認為王闓運跟他的講話很荒謬。王闓運把這事告訴了楊鈞,就是楊度的弟弟,也是湖南很出名的一個學者、書法家。

      王闓運跟曾國藩之間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咸豐十一年(1861),咸豐逝世,在熱河,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與慈禧、恭王聯手的一群人展開政治鬥爭,處於膠著狀態。慈禧這邊,就主張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肅順就不支援,說應該遵照咸豐帝的遺命,由顧命大臣輔佐皇帝到十八歲,再交還政權。在這個關鍵時刻,那時湘軍正在進攻安慶,曾國藩在安徽督戰,王闓運就寫了一封信給曾國藩,說在這個時候有比打安慶更重要的事情,你應該率兵北上,申明女人不可干政的祖制,然後聯合恭王、肅順去打倒慈禧,這叫親賢並用。親就是恭王,恭王是咸豐皇帝的兄弟,賢就是肅順。你現在掌握著重要的軍權,你要把這兩個人拉攏到一塊,用軍權來支援他們,他們可以輔佐皇帝繼續統治下去,垂簾聽政的情況就不會出現。但是,這封信曾國藩沒有回覆,後來肅順等人競爭失敗,被砍了頭,王闓運就“太息痛恨於其言之不用”,痛恨曾國藩沒有按他的意思去做。這個事情要是真做了,當然沒有曾國藩自己做皇帝那麼轟動,但是那絕對也是一件歷史上少見的,特別是近代史上絕對大的事情,那整個近代史絕對會有一些改觀。當然曾國藩沒有做,也沒有回信,也可能這種事情慢慢地傳,傳成了王闓運要勸曾國藩做皇帝。

      曾國藩做皇帝的一些傳言,稍微靠譜一點的,就是以上列舉的證據。但是我們稍微分析一下,發現都不足以支援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曾國藩想做皇帝。其實曾國藩不想做皇帝,主要是後人,特別是喜歡讀歷史的人,或者是喜歡一些傳統政治,比較欣賞裡面那種陰謀論的人,去意淫他,認為他會做皇帝,其實還不如說是他們自己對皇帝有一些比較獨特的夢想。因為中國兩千多年的統治,帝王統治的思想深入民心,所以有很多人這麼想一想,但是自己能力地位跟皇帝位差得遠,那麼他就藉著像曾國藩這樣的一些人,有地位有權力又有才能的人,想一想這些人會不會像自己一樣也有做皇帝的念頭,慢慢地想多了,也就乾脆地認為曾國藩他是這種人。既然有能力做,那麼你應該想做,因為我也想做,我沒有曾國藩那麼有本事我還想做皇帝呢,何況曾國藩。於是這麼不是很有格調的一些揣測,就讓這種傳言越傳越遠,越傳越廣。

  • 2 # 歷史的天空2299

    在清朝晚期,曾國藩的實力是非常的強大。在當時,他是有非常多的機會可以當皇帝的。當時他軍隊的戰鬥力是非常強大的。他當時所帶領的這支軍隊,曾經和湘軍一起擊敗過太平天國軍隊,他們還鎮壓了多次起義和叛亂。所以,他們軍隊的戰鬥力在當時的中國來說,可以說是所向披靡的。他們非常有能力和清政府去抗衡,滅了清朝是不在話下的。曾國藩也有足夠的能力去當皇帝。

    但是,曾國藩還考慮到的一點就是當時的清政府已經是腐敗不堪了。已經呈現衰敗的趨勢,這個時候如果自己當上了皇帝,面對的也不是中國的大好河山,而是西方列強的入侵。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儘管曾國藩有著當皇帝的實力,但是它卻寧願做一個朝中大臣,也不想當皇帝。

    曾國藩這一生只有兩個夫人,生有三個兒子和六個女兒,去掉不幸夭折的一兒一女,長大成人的兒子有二兒五女!曾紀澤是曾國藩的大兒子,也是唯一從政的一個,他是清代著名外交家,早曾國藩去世之後,承襲父親的爵位入京為官。雖然他違背了曾國藩的訓言,但他為官期間還是很不錯的,在清朝與俄國簽訂喪失領土的條約後,他甚是氣憤,馬上向光緒皇上上奏,還自告奮勇的出使俄國想為清廷減少損失。

    二兒子曾紀鴻是一位著名的數學家,因為太用功,在33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長女曾紀靜29歲的時候因為抑鬱而死;二女曾紀耀精通外語,39歲的時候就因病去世;三女兒曾紀琛雖然沒那麼短命,但在婆家過得很悲慘,經常遭受婆家人的打罵;四女兒曾紀純因為丈夫早逝,不多久也去世了;五女兒曾紀芬算的上是最幸福的一個了,24時候嫁給名門聶家,活了九十多歲。

  • 3 # 潮哥1495582530712

    中國近代史,曾國藩是舉足輕重的人物,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被腐朽垂死的晚清譽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運動浩浩蕩蕩,摧古拉朽,橫掃大半個中國,定都南京,北伐已打到天津近郊,晚清腐朽王朝已搖搖欲墜。

    然而,曾國藩作為漢人,助紂為虐,率領湘軍絞殺太平天國,攻下天京,太平天國迅速瓦解,雙手佔滿農民起義軍鮮血的曾剃頭,勢力損失膨脹,控制了全國最大的軍事力量,軍事實力遠超清政府。

    曾國荃,彭玉麟等十餘名湘軍大將聯合上書希望曾國藩能振臂一呼,學習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曾國藩卻回頂了一句“倚天照海花很多,流水高山心自知”表明自己愚忠的態度。

    曾國藩育有三子,大兒早亡,次子曾紀澤繼承父親衣缽,繼續從官,官居二品。三子曾紀鴻,不戀官場,獨好天文、數字等學科,一生大有建樹。

  • 4 # 錢多多讀文史

    據傳曾國藩在攻打太平天國之際,左宗棠曾與之密談。

    談的是什麼?

    據說就是要不要自立以恢復漢室天下。

    安慶保衛戰期間,湘軍勝利在望時,時任浙江巡撫的左宗棠送給曾國藩一副神秘對聯,上面只有十六個字,內容卻觸目驚心: 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所謂“鼎之輕重,似可問焉”,其實就是大家熟知的“問鼎天下”之意。

    當年周天子在位時,秦武王嬴蕩舉鼎,楚王問鼎輕重,其實就是想染指天下,有取代周朝之意。顯然,左宗棠這一神秘對聯,其實就是希望曾國藩造反,取代清王朝。 然而,曾國藩卻拒絕了,只是將這一副對聯改了一個字,將“似”改為“未”,意思是“未可問焉”,不可以造反之意。

    在曾國藩心中,似未曾有自立之意。

    這樣一個忠君之臣,對後代要求也是很嚴。

    對其女兒,他給選了些門當戶對的人家,可惜的是,他只注重門風,沒有仔細觀察兒郎人品,女婿們都很令人失望。

    兒子們還好。

    曾國藩共有3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叫曾紀第,早年夭折,所以長大成人的只有2個兒子,分別是曾紀澤和曾紀鴻。

    曾紀澤雖生了三個兒子,但其中兩個早夭,只有廣鑾長大成人,後來繼承了祖父傳長的侯爵。但廣鑾無兒子,過繼紀鴻四子廣銓的兒子昭揆為嗣,所以曾家一脈實由曾紀鴻繼承。曾紀鴻比曾紀澤小9歲。

    一、曾紀澤

    曾紀澤(1839.12.07—1890.04.12),字劼剛,號夢瞻,清代著名外交家,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二位駐外公使,與郭嵩燾並稱“郭曾”。

    曾紀澤是曾國藩次子,1877年(光緒三年)襲侯爵。1878年(光緒四年)出任駐英、法大臣。在出使期間,深入瞭解各國曆史、國情,研究國際公法考察西歐諸國工、商業及社會情況。

    1880年(光緒六年)兼駐俄大使,與俄談判收回伊犁事宜,於1881年(光緒七年)2月24日簽訂《中俄改訂條約》,收回伊犁特克斯河流域土地及部分利權,被認為是晚清一次較為成功的外交行動。

    1883年(光緒九年),中法戰爭爆發,主張“與法人辯,始終不撓”。又疏陳“備禦六策”。1886年(光緒十二年)歸國。1890年(光緒十六年)去世,追贈太子少保,諡號“惠敏”。

    二、曾紀鴻

    曾紀鴻,字慄誠。他是曾國藩的次子,父親去世後蔭賞舉人,充兵部武選司郎官。但他不熱衷於仕途而酷愛數學,並通天文、地理、輿圖諸學。可惜的是,由於平時勤奮用心過度,曾紀鴻事業未竟就因病逝世了,年僅33歲。

    從兒子們的經歷來看,曾氏後人並沒有被虧待,也算乃父忠誠所澤。

  • 5 # 清水隱士

     一、曾國藩絕對有機會當皇帝,但是他多次拒絕手下的勸諫,原因有二:

    首先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出來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典型知識分子,是從秀才,舉人,進士一步步走來的,有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而且曾國藩出身普通,父親只是一個教書匠,能走到如今地位,離不開皇家的恩惠,曾國藩也感念清廷的恩澤,曾國藩自身的追求只是做一箇中興之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

      再次,其實朝廷看到曾國藩成長到如今地步,也極為不放心,已經有了後手,例如曾國藩在咸豐四年八月打下武漢,朝廷首發一道指令,叫他代理湖北巡撫,結果有大臣密奏“匹夫一呼百諾,非朝廷之福”,結果,只要七天,朝廷就將曾國藩的湖北巡撫撤掉,湘軍攻陷天京後,清政府不允許曾國荃八百里紅旗報捷,繼而又賴掉咸豐帝“取江寧者封王”的承諾,並且在天京周圍佈下滿蒙重兵,科爾沁親王的馬隊佈置在華夏河南內地,這支部隊不同於八旗兵,戰鬥力極強,監督東南,可見朝廷也是有所防備的,這也使曾國藩不敢草率行事。

    二、曾國藩的一生共有三個兒子,五個女兒,幾乎所有的後代都聽從了曾國藩的話,很少有人從政。多數人在藝術方面有著出類拔萃的造詣;其次就是醫學方面,更是被人稱為杏林世家;還有就是從事商業活動以及科學活動。總的來說,他的後人幾乎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屬於自己的領域,有著自己的作為。

    歷史書上學到的曾紀澤就是曾國藩的長子,清朝重要的對外大臣,對於收復新疆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從小他在父親曾國藩的影響下,便立志要為國效力,成為國家重臣,結果他也確實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雖然父親一直教育後人從文,可曾紀澤還是堅持自己的夢想。

    在父親的孝期滿後,曾紀澤承襲了父親的爵位,赴京做官。在當時清朝與俄國簽訂合約,割讓了國家的大片領土,立志報效國家的曾紀澤得知後,十分憤怒。他向皇帝自請出使俄國,在一開始,曾紀澤的談判極為困難。

    他剛剛到俄國,人家根本沒有拿他當回事。可是曾紀澤沒有放棄,始終遊說在一線。在經歷了十個多月的艱苦談判,曾紀澤成功收回了伊犁南部地區5萬多公里的土地。其實曾紀澤不僅在為官方面做出了貢獻,他也是一個有所成就的文人。

    作為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從小就接受到了良好而又嚴格的教育,通經史,精算術。不僅如此,受當時洋務運動的影響,曾紀澤也開始學起了英語,致力研究起了西方的科學文化。因此,就有人稱他為“學貫中西”的文人。

    曾憲植並不是曾國藩的親孫女,而是曾國藩親弟弟曾國奎的孫女。曾憲植和曾紀澤一樣,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紀輕輕的她很喜歡新事物,在十幾歲時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才貌雙全的她收到,當時很多男子的喜歡,家中的臺階更是被媒人踩爛了。

    可曾憲植不是一般女子,她的志氣並不在於在家相夫教子,她有著更高遠的抱負。於是她瞞著家人偷偷報考了軍校,成為了一名女兵。在抗戰中,她也是巾幗不讓鬚眉,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更是結識了她的白馬王子——葉將軍。兩個人在戰火中相愛,很快就結婚生子。可是隨後也因為戰亂分開,失去了彼此的訊息。葉將軍以為她已經犧牲,便又結婚生子。建國後兩人重逢,可早已物是人非。

  • 6 # 125878215蜂獾

    感謝悟空邀請。曾國藩當然有機會推翻滿清政權,建立漢人政權自己當皇帝,但是曾國藩沒有這個膽量,曾國藩以儒家學說治軍,以仁禮忠信作為治軍之本,陶冶官兵,培養忠於自己的私家軍隊,主張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後制敵,曾國藩號稱以理學治軍,滿口仁義道德,滿口禮義仁智信,曾國藩縱容手下燒殺搶,其弟曾國荃攻陷南京,實行慘無人道三光政策,殺光,燒光,搶光,昔日繁華南京古城變成人間地獄頓成瓦礫,曾國藩治下的湘軍變成魔鬼,湘軍再次大開殺戒,南京城立刻血流成河,屍橫遍野,三日內屠殺斃賊共十萬人,湘軍在燒殺搶,還肆無忌憚糟蹋婦女,隨意闖入民宅姦淫婦女,哀號之聲慘不忍睹,40以下婦女全被姦淫或掠回湖南老家販賣,長江上下到處都是湘軍滿載贓物和婦女船隻,震天動地在哭罵聲中押往湖南老家,整個南京變成一片廢墟,滿目殘牆斷壁,遍地破磚爛瓦,生靈塗炭,南京變成一座空城,回望南京,1864年7月湘軍攻陷南京幾十萬老百姓慘遭殺害,南京城白骨累累,曾國藩屠城南京後,門生故吏也都升官發財,曾國藩為了保全自己,深知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功成身退,愈急愈好,屠城南京血雨腥風,搶劫殺人,為掩蓋罪惡,湘軍放火城中大火沖天三天不滅,曾國藩對太平軍進行精神上肉體上雙重消滅。

  • 7 # 張清義聊家教

    下面用我的一篇國學文章回答這個問題。

    曾國藩的守成智慧

    (張清義談國學智慧)

    曾國藩作為晚清四大重臣之一,文至武英大學士,武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他平定叛亂,力挽狂瀾,中興大清,位極人臣,流芳百世。他的成功業績史上罕見,他的修身至圓融善終更是令人推崇之至。

    同治11年3月12日,午後,62歲的曾國藩與兒子曾紀澤散步暑西花園,突發腳麻,曾紀澤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聞訃,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文正。6月25日,靈柩運抵長沙。7月19日葬於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我們看曾國藩一個是走得從容,一個是逝世後流芳後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善終。眾所周知,清朝是滿族建立的,曾國藩是漢臣,清朝的政策是“滿漢相防”,這自然增加了曾國藩從政的難度。再加上當時晚清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種局勢錯綜複雜,國力衰敗,內憂是太平天國起義,外患是帝國列強想瓜分中國。在這種危局中曾國藩能做到遊刃有餘,最後善終,在他從政的人生軌跡中不難發現,經常運用守成智慧,是他成就人生、完善人生的重要法寶。下面我們從四個方面談談曾國藩的守成智慧:

    1、曾國藩認為:為官執政的秘訣是守窮。

    我們知道,清朝官員的俸祿是不低的,特別是曾國藩最後已經升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收入可觀,因此曾國藩雖然不至於過多麼奢侈的生活,應該不至於過得很清苦,可是曾國藩和他的家人過得生活異常清苦,而且他還告誡他的弟弟和子女們:“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在曾國藩看來,勤儉節約是興旺的根本,驕奢懶惰是失敗的溫床。守得住清苦,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在官場上守窮,是保身之道,因為能做到守窮,就會遏制貪念,外人看來自己沒有什麼野心。在修身方面能做到守窮是善身之道。這符合儒家窮則獨善其身的理念。曾國藩不僅身體力行,對子女管教也是非常嚴厲。他的兒子曾紀鴻在北京做官,生活的非常清苦,一次曾紀鴻得病買藥的錢都不夠,起初左宗棠不信,後來核實情況屬實,左宗棠立即慷慨解囊。對守窮的意義曾國藩是從修身的高度來詮釋的,他告誡家人:“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2、曾國藩裁軍不辭官,功成身退得善終。

    曾國藩的湘軍由很少的一千人,最後發展到五十萬人,和清朝的正規軍人數相差無幾。並且湘軍有個明顯特點“兵為將有”,湘軍所有人都服從曾國藩,不認皇上。這樣大的勢力使曾國藩無疑成了清朝所有漢臣中權力最大的一位。咸豐皇帝說了一句:“沒想到一個書生,竟有這麼大的本事。”這句話使曾國藩“時時警惕,居安思危,審時韜晦”。曾國藩知道,打敗太平軍後,湘軍成了皇帝的一個大包袱。咸豐擔心一旦曾國藩和朝廷權貴結盟,朝廷政權會受到很大威脅。所以曾國藩忍痛遣散了大部湘軍,但沒有辭官,因為曾國藩明白咸豐非常害怕他的影響力,如果他辭官回鄉,皇上為了避免後患,很有可能起殺心除掉他。

    3、自立立人,自達達人。

    我們談的是曾國藩的守成智慧,自立或自達就是自己事業有成,運氣通達,就是一定程度上有了“成”,得了勢。曾國藩在自己“自立”或“自達”後,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在他看來:一個人的輝煌,不是真正的輝煌。一個家族的輝煌才是真正的輝煌。並且持續輝煌才會有意義、有價值、有生命力。做事業,靠單打獨鬥是不行的,一個人做出的輝煌事業不是有價值的事業,要培養出人才梯隊,把事業持續發展下去才是大智慧。所以在家訓上他傾注了大量心血,在社會上他一生愛才,培養人才。家庭教育中他培養出著名外交家:他的兒子曾紀澤。在社會上他培養了以李鴻章為代表的一批柱國大臣,當時社會上有一種說法:天下督撫,半出曾幕。全國各省的督撫一半是曾國藩培養出來的,由此可見曾國藩立人、達人之一斑。他經常說:我知道自己想立起來,首先要把別人立起來。他經常向朝廷推薦人才,和他關係不好的左宗棠、沈葆楨都是因為他的推薦才做了一方諸侯。

    4、四次拒絕皇袍加身,遏制了君臨天下的貪念。

    曾國藩在萬事具備,不欠東風的情況下,在無數人殷切期望中毅然決然地拒絕謀反,其中原因史學家眾說紛紜。在爭論中我們應有這樣的共識:曾國藩一生在修身,他修到了大儒的境界,“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的思想在他內心已是根深蒂固。他得大勢後用守成的大智慧確保了自身和家族的安康。

    1864年7月,湘軍攻克天京(南京)。左宗棠派胡林翼送交曾國藩一封信,上寫到: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國藩立即把“似”字改成“未”字,左宗棠的意思是讓曾國藩起兵問鼎中原,推翻清政府。曾國藩把信改成“未可問焉”,就是斷然拒絕造反。胡林翼給曾國藩留了字條寫到:東南半壁無主,我公豈有意乎?曾國藩對此置之不理。清朝大才子王闓運親自到曾國藩處勸造反起兵。王闓運精通王霸之學,勸起曾國藩滔滔不絕,可謂舌燦蓮花,曾國藩邊聽邊在書桌上蘸水寫字,等到手下有事把曾國藩叫出去,王闓運發現書桌上水跡未乾,曾國藩寫了很多“妄”字,意思是說王闓運狂妄之極。王闓運最後仰天長嘆,飄然而去。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領著30多位將軍力勸曾國藩皇袍加身,大有陳橋兵變之勢。曾國藩閉門不出,最後讓人給各位將軍讀了一副對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眾將軍聽後,有的搖頭嘆息,大失所望。有的淚流滿面,激動不已。曾國藩最後出來說:“今天這事以後千萬不可再提,任何枝節,我曾國藩一人擔當。”

    我們之所以說曾國藩萬事具備,不欠東風,有幾個事實很能說明這一切。如果曾國藩不做皇上是因為他感到時機不成熟,那麼在這裡我們就無需大談他的守成智慧。我們看他有四大條件可謂得天獨厚:

    1、湘軍是虎狼之師,八旗綠營戰鬥力之弱無法可比。

    2、東南錢糧富庶。

    3、湘軍內部造反情緒盛行。

    4、天下英才盡歸曾幕。曾國藩擁有大批人才。

    當時有這樣說法:天下督撫,半出曾幕。所以稱曾國藩的幕府是:神州第一幕府。現在看來曾國藩不做皇上是守成的大智慧,用他給將軍的對聯就是對這一大智慧最好的註解:倚天照海花無數,背倚青天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向下看滄海中花團錦簇,代表著人生的很多誘惑,也暗示了人生很多虛幻之境我們看不清楚,裡面的兇險很多人更是不得而知。流水高山心自知,用平靜如水的心態修好自己的品性,不要因貪念影響了自己的心智。

    曾國藩的守成智慧這只是冰山一角,他的家訓和家書當中關於人生的守成智慧隨處可見。這也是人生的持盈保泰之道。

  • 8 # 深透國際

    曾國藩身處晚清亂局,透過建立湘軍,剿滅太平天國一時勢力如日中天,有些部下慫恿曾國藩當皇帝,被曾國藩段然拒絕。不是曾國藩不想,而是不敢當,因為當不成。原因如下:

    1.傳統思想影響。曾國藩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非常傳統規矩的知識分子,從小讀的就是四書五經,滿腦子的忠君報國,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是這些知識分子的終極目標。曾國藩一生篤好學問,是名副其實的儒家,走的是正規的科舉之路,犯上作亂的逆臣行為自己是不敢做的。

    2.真正實力使然。曾國藩看似手握30萬精銳湘軍,又攜剿滅太平天國之餘威,好像可以振臂一呼,驅除韃虜,恢復漢人江山。其實,曾國藩很清楚,並不是所有湘軍都聽自己的,自己真正能掌握的也就是九弟曾國荃的5萬人馬。另外25萬都沒把握,而造反這種事,不是商量著來的,沒有萬分把握,只能以卵擊石。

    3.太后掌控能力。曾國藩是咸豐帝死後,實權掌握在慈禧太后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慈禧不滿八旗貴胄的墮落,信任漢族官僚,一手提拔了曾國藩、左宗棠等漢族士大夫。因此,清廷對這些手握實權的曾國藩、左宗棠等有知遇之恩,他們深受儒家文化薰陶,只知道知恩圖報,哪敢忘恩負義。重要的是,他們都知道慈禧太后的御人手段,可以給你無上榮光,也可以讓你萬劫不復。

    4.現實局勢限制。為剿滅太平天國,咸豐皇帝曾留下遺言“克復金陵者王”。但當曾國藩打南京時,咸豐已死,慈禧太后並沒有兌現咸豐聖諭,只封侯沒封王。所以,在湘軍攻入金陵後,慈禧太后就開始著手兔死狗烹的老把戲了。調動由滿族大臣控制的嫡系部隊在長江中下游佈防,負責監視曾國藩,湖廣總督官文坐鎮武昌監視湘軍,扼守長江中上游,淮軍系馮子材等駐守揚州、鎮江,控制長江下游;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駐紮在鄂皖交界地,虎視眈眈看著南京。這樣的形勢下,別說曾國藩敢造反,能全身而退就不錯了。

    所以,曾國藩是個審時度勢的人,他清楚知道自己不可能當皇帝的,所以當個聖人也不失明智之舉。曾國藩急流勇退,確保了曾姓子孫綿延不息。如果不知深淺,問鼎皇位,這種謀逆大罪,株連九族,曾姓子孫還有多少跟曾國藩有關呢?

  • 9 # 史道驛站x

    曾國藩(1811~1872年)是晚清時期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始祖為宗聖曾子,湘軍的締造者和統帥。因其做人處事的風格完美,被後人稱為聖人,他的言行對後人影響很大,《曾國藩家書》也成了後世教育子女的教科書。

    曾國藩同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一起被稱為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他的人生在晚清留下了炫麗的色彩。李鴻章和左宗棠都是曾國藩的學生,可見曾國藩的份量。

    曾國藩是個文官,滿人統治的清朝政府,對漢人本來就難得重用,漢人官員地位也不高。但到了清朝晚期,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外國列強入侵,國內也不斷的出現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起義就是當時聲勢浩大的一支起義軍。內憂外患,清政府沒有對抗的能力。

    曾國藩臨危受命,在家鄉組建湘軍。曾國藩確實水平很高,硬是訓練出了一支軍紀嚴明、作戰勇敢的湘軍。他成為了名符其實的湘軍統帥。他統領的湘軍在剿滅太平天國起義軍,立下了赫赫戰功。曾國藩的地位也不斷的提高,權力很大,主要是他能號令湘軍,掌握了兵權。

    曾國藩手握重兵,門生眾多,完全可以模仿宋太祖趙匡胤,來一個兵變,黃袍加身,自立為皇帝。可我們始終沒有看到這樣的情景,難道曾國藩沒有想過嗎?

    我覺得曾國藩應該有過這樣的念頭。清朝政府是滿人統治,作為漢人,曾國藩不可能沒有想過恢復漢人的統治,加上他的好朋友胡林翼和左宗棠(也是曾國藩的學生)都力勸過他。當時的清政府慈禧太后一手遮天,腐敗無能,朝政腐敗。曾國藩自立也是順應民心的事。應該說曾國藩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絕好條件。

    可曾國藩是聖人,心並不為外界所亂。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曾國藩放棄了稱帝的念頭呢?如果曾國藩自立能否成功?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跟曾國藩所受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曾國藩跟大部分士大夫一樣,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忠君思想根深蒂固,雖說清政府是滿人統治,可曾國藩也是受清朝皇恩,透過科舉入仕的,如果他稱帝就是叛逆,就是謀反。成功尚可,失敗將留千古罵名,對於曾國藩來說,這個風險太大,因此不敢貿然行動。

    其實,更主要的原因是,曾國藩如果稱帝,就要改朝換代,替代清政府。這樣一來清政府同外國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該如何處理?曾國藩繼承認可,那就成了賣國賊。曾國藩不認可,那些入侵的強盜就會聯合清政府,一起對付曾國藩。憑曾國藩的勢力,對抗清政府問題不大,如果入侵者聯合清政府,把槍口對準曾國藩,曾國藩只有慘敗。曾國藩當然不想做賣國賊,也不想成為外國列強的靶子。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的曾國藩深知其中的厲害。

    再者說,學生李鴻章和左宗棠,以及身邊的人是不是自己堅定的擁護者,也很難說。李鴻章、左宗棠都不是凡夫俗子,到時相互殘殺,也有可能。想到這些,曾國藩後背發涼,徹底夢醒,不再有做皇帝的想法,好好做個忠臣,‘’立德、立功、立言‘’,認真教育子女,做個萬表之師,這個曾國藩真的做到了。

    曾國藩不但讓自己成為了聖人,在子女教育上也是非常用心的。他16個字的人生感悟:‘’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往不戀‘’!讓後人能夠感受到他的人生態度。

    曾國藩有3個兒子,成年的只有曾紀澤和曾紀鴻,另一個兒子早夭。曾紀澤只有一個兒子曾廣鑾成人,但曾廣鑾卻沒有兒子,因此收養了叔叔曾紀鴻的第四個兒子堂弟曾廣銓的兒子曾昭揆為嗣,所以說曾國藩的後人是由曾紀鴻傳承的。

    1、曾紀澤

    曾紀澤(1839~1890年)是晚清著名的外交家,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二位駐外公使,與第一位駐外公使郭嵩燾並稱“郭曾”。先後出任英國和法國公使,後兼任駐俄大使,透過外交途徑,簽訂《中俄改訂條約》,收回了伊犁部分地區,為國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績。曾紀澤是中國近代傑出的外交家。

    2、曾紀鴻

    曾紀鴻是個科學家,在數學、天文、地理等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只可惜,天妒英才,33歲時就因病去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原著裡面有哪些託物言志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