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水隱士
-
2 # 喬加貝
屈原先生首先是看到了楚國的虛弱和對楚國存亡的殫精竭慮。
也就是說屈先生看到了楚國如果不變法,將必亡國。
可是,即便是屈先生有商鞅的國士之才,卻沒有遇到雄主,所以,註定了他變法的無疾而終!
-
3 # 浩浩和湯湯
秦孝公是千古明君,而且國家當時不改革就亡國,秦孝公深明此理。而屈原時代的楚國自國君到大臣昏庸腐化,大廈將焚,且屈原本人不容於官僚,即便屈原有比商鞅更大的本事,也無濟於事。
-
4 # 歷史的影子
屈原"草憲變法"的主要內容:
外交上:主張"聯齊抗秦",這個做法無疑是最正確的選擇。但屈原遇到了"張儀"(連橫策士)這個強勁的對手,使他的這個主張最終沒能實現。
經濟上:鼓勵生產,以民為本。
政治上:限制貴族權利,加強王權。這一點因為動了舊貴族的利益,變法得到了極大的抵制。
人才上:任人唯賢、避免任人唯親,把真正的人才選拔出來,反對貴族的世襲等
屈原以上的變法措施,基本上借鑑了秦國商鞅的一些做法,短時間內使楚國"國富強而法立,屬貞臣而日娭"。但隨著變法的深入,遭到舊貴族的強烈抵制,很快屈原就遭到楚懷王流放,變法也最終失敗了。
屈原變法失敗的原因分析
(一)、缺少楚懷王堅定的支援:
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背後有秦孝公堅定不移的支援。而屈原的變法,在剛開始雖然得到楚懷王的支援,但隨著變法的深入,反對派抵制的力量日益強大,楚懷王最終也駕馭不了,只有犧牲了屈原,來安撫反對派,保住自己的王權,不得不終止變法。
(二)、屈原自身準備不足:
對舊貴族等反對派的抵制,沒有事先準備好策略,缺乏有效的應對辦法。
(三)、變法急於求成:
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它是分步驟逐步進行,由易到難。屈原的變法,太著急,想要一步到位,所以很難成功。
綜合以上分析,即使楚懷王重用屈原,他的變法也依然很難成功,所以楚國依然難逃被秦國滅亡的命運!但屈原在得知楚國被滅亡後,選擇投河自盡,表現出來的愛國之情,直到今天依然被我們銘記!
-
5 # 歷史之殤以之為鑑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我認為變法失敗有以下兩點原因:
楚王對於變法並不熱衷當年的楚國算是強國,楚王對於自己的實力也是有自信的,所以對於當時屈原提出的那幾條有利於國家的變法內容從內心來講並不是很熱衷和支援,但當年商鞅變法是得到秦孝公的鼎力支援的,君臣一條心變法才能成功。就好比你想在公司搞些改革,CEO對於你的意見覺得可幹可不幹,沒了領導的全力支援,但凡事情推進中遇到困難,那失敗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
但秦國不同,雖然初期也受貴族影響,但是他的國家實力並不是靠貴族組成,所以這個也是商鞅變法成功原因,試想屈原變法,領導態度模稜兩可,貴族隨時打小報告想取消變法,這樣的環境根本不可能變法成功
綜上,屈原想效仿商鞅在楚國推行變法是會註定失敗的
-
6 # 我有我的世界觀
一想到屈原變法的失敗,我就禁不住哭泣。那屈死在汨羅江的忠魂喲!令我黯然神傷而又肅然起敬。屈卿啊,我們中華兒女永遠懷念您!
屈原其人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著名詩人、政治家,楚華人。學識淵博,深研興衰之道,熟悉外交禮儀,強烈愛國,志向遠大。
但由於剛直不阿的性格,以及為國變法觸及了貴族士大夫的利益,遭到陷害和排擠。一腔愛國之志卻無法施展,唯有抱石沉入汨羅江以明心志。
楚國為什麼要變法?①楚國本為強國、大國。但正因為這樣,就必然存在著隱患。楚國大夫、王公貴族們開始貪圖安逸,不思進取。公子哥們,坐享其成。全國上下,一片奢糜。舊法古制已成為國家發展和人們努力的嚴重障礙。
②秦國透過“商鞅變法”一躍成為各諸侯國中的第一強國,大有吞併天下之勢。
(楚懷王)
基於如此情形,楚懷王、屈原以及令尹昭陽便欲效仿商鞅變法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屈原變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由於屈原變法與商鞅變法的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所以其內容也與商鞅變法大同小異。
①獎勵農耕,為國增加賦稅,藏富於民。
②獎勵征戰,加強軍事戰略裝備,以使將士們充滿動力。
④反壅蔽(隔絕矇蔽)。打通君臣與老百姓之間的溝通。便於君王瞭解老百姓的心聲 ,防止被奸佞所矇蔽,偏聽偏信。
⑤禁朋黨。杜絕結黨營私,狼狽為奸。以免持有不同政見的大臣受到大肆攻訐。
⑥命賞罰。 賞罰分明才會令行禁止。
⑦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向。
屈原變法為什麼會失敗?①屈原的變化內容觸及了舊貴族、士大夫們的根本利益。
就比如“獎勵農耕”和“獎勵征戰”吧。原來都是“世襲制”,他們的後代可以不用努力而坐享其成。而現在平民卻可以透過農耕和軍功獲得爵位,這不是從他們手中“搶”果子嗎?
再比如“舉賢能”。唯才是舉。以前從各級地方政府到朝廷都是士大夫及各級地方官員把持,現在只要有富國強兵的才幹,就會受到重用。這樣,“泥腿子”都可以翻身了,他們怎麼辦?
又比如“反壅蔽”,廣開言路。那些貪樁枉法計程車大夫們就更害怕了。他們怕自己私下的齷齪勾當被曝個底朝天。
凡此種種,他們對新法極為不滿,認為傷害了他們的根本利益,於是聯合起來反對變法。他們對屈原進行打壓、誣陷。
②改革如果要成功,需要有一個痛苦磨難的前期。而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能與強秦抗衡。由於“合縱”的失敗,貴族們早已懼怕秦國。他們認為:不與強秦抗衡不行嗎?其他諸侯被消滅,唯楚與秦共存,這樣不好嗎?何苦要來個“痛苦”的變法?
為平息貴族們的怨怒,秦孝公找了個藉口車裂了商鞅。但新法保留了下來,並得以順利實施。強大了秦國,為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反觀楚懷王呢?他是個“軟耳根子”。既想變法,又想維護士大夫們的既得利益。經不住讒言阿語,漸漸地疏遠了屈原。屈原幾次求見析法,楚懷王皆閉門不見。
所以,屈原變法還沒有實施,就破產失敗了,
五年後,因奸臣的陷害詆譭,屈原被流放到漢北。公元前292年,屈原被召回楚宮,但他仍堅持主張變法,二十多年後又被流放到湘南。
國破山河碎,屈原報國的希望從此泯滅。帶著他那千古絕唱——《離騷》,走向汨羅江,以死殉國。留下了:
世人皆濁我獨清。
世人皆醉我獨醒。
的千古絕句!
屈原,留給了我們精神食糧——《離騷》這一千古絕唱,以及他那飽滿的愛國主義熱情,永遠激勵著我們。
我們不禁思索屈原變法失敗的原因:楚懷王的怯懦和聽信讒言,以及那些既得利益的上層社會階層的阻撓,是屈原變法的根本原因。
-
7 # 小白說華史
秦國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取得了重大的成功,而楚國楚懷王啟用屈原變法,屈原效仿秦國的商鞅變法,結果卻以失敗告終。那麼屈原變法的內容是什麼?他的變法為什麼會失敗?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秦國的商鞅變法(一)商鞅變法的背景
早在秦孝公之前,秦國已經經歷了自秦厲共公之後幾代君位的動盪,其國力大為削弱。魏國趁機奪取了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而秦孝公之父秦獻公繼位後,割地,與魏國講和,安定邊境,遷都櫟陽(今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 ,修養生息,並且數次東征,想要收復河西失地,不但沒有成功,而且還耗費了大量的國力,使得秦國衰弱下來。其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
為了增強秦國的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和不被他國所吞併,秦孝公引進人才,想要變法圖強。他遇到了商鞅。
(二)商鞅變法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深得秦孝公的信任的左庶長商鞅先後兩次在秦國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桑,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兩次變法後的秦國國力強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華人路不拾遺,山中沒有盜賊。人民勇於為國家打仗,怯於私鬥,鄉村、城鎮秩序安定。 秦國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一躍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周顯王派使臣賜予秦孝公霸主的稱號,諸侯各國都派使者前來祝賀。(三)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合乎秦國當時的國情,這是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商鞅變法得到了秦國國君秦孝公的大力支援,其變法力度大,變法持續時間長,這也是變法成功的重要原因。商鞅不顧個人安危,堅決變法不動搖,敢於同秦國舊勢力作鬥爭,不畏懼,不退縮。雖然,商鞅最後死於他自己所創立的法律,但是他的變法確實讓秦國強大起來了,使得秦國的國力蒸蒸日上,為後續秦國的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再看,楚國屈原變法(一)屈原變法背景
楚國自楚肅王開始,經過將近60年的休養生息,到楚懷王當皇帝時,國勢已經達到頂峰,與先後崛起的齊秦並列為三大強國,後楚威王滅越國,讓楚國成為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當時物產最豐富、人口最眾多、軍隊最強盛的國家。
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很有資本的楚懷王任用屈原進行變法,一是想要有一番作為,二是不想被齊秦超越。
(二)屈原變法內容
第一,獎勵耕戰。獎勵農耕,是為了增加賦稅,富國富民,獎勵征戰是為了加強軍事實力。商鞅和吳起的變法都是這一套路子。
第二,舉賢能。招賢納士,吸取人才為國出力。
第三,反壅蔽。破除君臣、於老百姓之間的溝通障礙,要讓楚王下達的命令準確即時的傳達到臣工的府衙,臣工的府衙也在第一時間把王宮下達的命令傳達給廣大百姓。
第四,禁朋黨。鑑於楚國的貴胄和老世族往往結黨營私,狼狽為奸,對不同政見的臣工大肆攻訐,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約束杜絕。
第五,明賞罰。屈原集合法家、兵家之精華,採用嚴格的律條來約束將士的功過。
第六,移風易俗。屈原對楚國不正之風深惡痛絕,因此用法律的形式來約束楚國的不良之風。
屈原的這些變法內容堪稱“美政”,如果一直持續下去的話,楚國將會更加的強大,但最終它卻失敗了。(三)屈原變法失敗原因
(1)缺少楚懷王堅定的支援
商鞅變法的成功離不開秦孝公堅定不移的支援,而屈原的變法,在剛開始雖然得到了楚懷王的支援,但隨著變法的進一步深入,反對派抵制力量的日益強大,楚懷王最終也駕馭不了,只有犧牲屈原以此來安撫反對派,保住自己的王權,不得不終止變法。
(2)屈原自身準備不足
面對楚國舊貴族等反派勢力的抵制,屈原沒有事先準備好對策,缺乏有效的應對辦法。
(3)變法急於求成
商鞅變法是分步驟逐步進行,由易到難,一步一步實現最終的目的,而屈原的變法,太著急,他想要一步到位,所以註定很難成功。
總的來說,屈原的變法改革觸動了楚國權貴階層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頑強抵抗。他們開始汙衊詆譭屈原,用盡一切辦法阻撓屈原變法革新,而聽信了讒言的楚懷王,也開始漸漸疏遠屈原,讓變法舉步維艱,最終失敗。總結屈原改革的失敗,使得楚國斷送掉了最後一次自救的機會,楚國國勢漸漸衰落下來。而這時,楚國西部的秦國在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家越來越強大,不斷出兵攻打楚國。公元前278年,秦國攻陷郢都,並奪取了楚國西部的半壁江山。最終楚國滅亡了。
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屈原於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結束了他的一生。
-
8 # 戰龍集團熊孩子讀歷史
1.首先,商鞅變法的前提是秦孝公同意商鞅對秦國進行變法。再說,秦國當時只是西方的一個小國,在那個只有變法才能活下去的時代,如果不變法,那就沒有後來的贏政統一六國。更何況,在那個年代誰不想國富民強?之所以前期的魏國能夠鹹魚翻身(但後來又翻回去了),是因為君臣一心,變法圖強。當初晉文公和楚莊王都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是因為晉國和楚國本身都十分強大,再加上君王勵精圖治,自然就可以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了。但秦國的情況就不一樣了,那時的秦國想要變強,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變法圖強。所以為了秦國,秦孝公必須要變法,但又沒有合適的人選,但最後他看中了商鞅,最後成功鹹魚翻身。(秦國可沒有再翻回去)
2.首先楚王他不想變法,因為當年的楚國還算是有點國力的,楚王對於自己的實力也是有自信的,所以對於當時屈原提出的那幾條有利於國家的變法內容從內心來講並不是很熱衷和支援,再加上又有記恨屈原之人在其中添油加醋,楚王就更不願意了。但是屈原並沒有放棄,而是連續進諫,楚王一生氣,就把屈原給流放了。所以屈原就沒有成功在楚國進行變法。
-
9 # 李飛熊
屈原不僅是優秀的文學家,還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此外,他還是楚國的公族,出身高貴。屈原身懷憂國憂民之心,試圖在楚國變法,主張內修政令,外行合縱。
但楚國天然不具備變法的基因,雖然屈原出身公族,最終也被排擠出朝堂。在秦軍攻破國都郢都的時候,屈原跳入汨羅江身亡,只留下千古慨嘆。那麼,屈原變法為什麼失敗了呢?
楚國的王權被攫取春秋中期,楚國開始任用公子執政。這樣做的目的,是打擊舊的大世族勢力,加強國君的權力。但這也是一把雙刃劍,初期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不久之後,副作用便顯現。國君實力強大時,公子執政能很好地輔佐國君。但一旦國君實力弱小,比如國君幼小或者昏庸時,則國君權力勢必旁落。
晉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採取了比較極端的手段。晉國前期對公族進行了大清洗,“滅公族”、“滅盡群公子”,後來更是讓非國君繼承人搬到其他國家。晉國這樣一來,確實消滅了公族的勢力,但權力卻被卿大夫瓜分,最終造成“三家分晉”。
有了晉國的教訓,楚國對於公族的打擊力度,便沒有那麼決絕。等到了戰國初期,楚國的公族勢力進一步膨脹,甚至到了國君都忌憚的地步。楚國國君想解決公子執政的問題,但又不忍心動用武力,因此楚國的公族勢力始終強大。
這些公子被封為封君,他們的封地是世襲的。這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封君的人數越來越多,但封地總是有限,這就造成了楚國大而不強的局面。更嚴重的是,戰國以後,楚國公子佔據了令尹、司馬等要職,掌握了中樞。
楚國的令尹,相當於中原各國的相位,是楚國最高官職。除了吳起、黃歇等少數外來者擔任過此職位外,其他大多時候,都由楚國公族擔任。此外,司馬、柱國、左徒(屈原曾擔任過此職位)等重要職位,也大都掌握在公族為代表的舊勢力手中。
而如果採取像商鞅那樣深徹的變法,無疑會極大觸動這些舊貴族的利益。吳起因此身亡,當屈原觸動這些人的利益時,自然也沒有好下場,即使他出身公族。楚國從一開始便非常排外,楚國先天沒有變法的基因。
楚國舊貴族權力太大,分封的貴族太多。這些人上挾持國君,下欺壓百姓,最終使得楚國國貧兵弱。舊貴族為了維持他們奢侈的生活,勢必會維持現狀。誰要變法,誰便會受到他們猛烈的反撲,出身公族的屈原也不例外。
昏庸的楚懷王即使面對這樣的局面,假如楚國遇到明君,依舊大有可為。可惜屈原生不逢時,遇到了糊塗蛋楚懷王。吳起變法雖然短暫,但也使得楚國成為僅次於秦國、齊國的強國。在合縱行動中,楚國往往擔任合縱長。
秦國想要吞併趙、魏、韓,與齊國爭霸天下,楚國始終對秦國腹背形成重大威脅。楚國在秦、齊兩強爭霸的局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秦之所欲弱者莫如楚。因此,秦惠文王派張儀到楚國遊說,要把商於之地六百里割讓給楚國,但條件是楚國要和齊國絕交。啥也不幹便能得到戰略要地,楚懷王自然非常樂意。但具有戰略眼光的屈原、陳軫等勸說,不要輕信秦國的許諾。誰知楚懷王對這些正確的意見卻聽不進去,一心一意要和齊國絕交。
蠢豬似的楚懷王,甚至派人到齊國大罵齊宣王,以此向秦國展示楚國的“誠意”。齊宣王大怒之下,斷絕了和楚國的聯盟。而齊楚斷交後,張儀卻反口毀約,說當初答應的是僅有六里地。楚懷王大怒,發兵攻秦,但在接下來的丹陽、藍田之戰中,楚國被秦國打敗,從此威望大跌。
楚懷王使得原本能左右逢源的楚國,最終變成了夾在秦、齊之間,遭受輪番打擊以致於屈辱的地步。但楚懷王此後還不吸取教訓,竟然還輕信秦國,徑自到了秦國後被囚禁,客死他鄉。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更何況是一國之君呢?假如屈原能遇到楚莊王、楚悼王、楚宣王、楚威王那樣的明君,屈原的變法未必會失敗。
內外部形勢已經使得楚國沒有變法的機會到了戰國末年,其實已經形成了秦國一家獨強的局面。其他諸侯國雖然能暫時合縱,討伐暴秦,但也不會坐視其他國家變法變強。楚國本來就已經是龐然大物,變法之後又會是另一個秦國。
明顯的例子便是,楚國違背了和齊國的盟約之後,齊國就有了討伐的藉口。而南韓、魏國想著藉助齊國的力量,奪佔楚國的土地,以彌補割讓給秦國的土地。楚懷王沒有辦法,只好讓太子到秦國當質子,以求秦國出兵救楚。在秦國的調停下,三國停止伐楚。
但後來,楚國太子在秦國私鬥,殺死了秦國重臣,只好逃歸楚國。在這種背景下,齊國又開始聯合其他國家伐楚。這次秦國不僅不調停,反而派兵攻楚。最終,楚軍大敗。
外部秦、齊等國輪番打擊楚國,其他國家也不會坐視楚國再次強大。而楚國的內部,又爆發了農民軍起義,甚至一度攻到楚國別都鄢郢。就這樣,楚國內外交困之下,也沒有了變法的基礎和條件。
綜上所述,屈原的變法,極大地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自然被他們肆意詆譭。而楚懷王簡直是一頭蠢豬,聽信讒言後幾度流放屈原。楚懷王無變法的見識,亦無變法的決心,國事更是被他搞得一團糟。楚國惡劣的內外部形勢,也使得楚國不具備變法的條件,所以屈原變法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公元前278年,殺神白起攻破楚國國都郢都,楚頃襄王和執政的貴族狼狽不堪地逃跑。聽聞此訊息的屈原,在極度苦悶、絕望的心情下,投江自盡。只是屈原的文學光芒太盛,掩蓋了他曾經變法圖強的事蹟。
-
10 # 史學長空
屈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詩人和政治哲學家。他看到秦國逐漸變強,想效仿商鞅變法。達到他心中理想的“完美”社會,根本不可能實現。
屈原在楚國推行變法,是商鞅去世21年後才開始的。他是在楚國經過五次變法失敗的楚國推行變法。法令與保守權貴的利益相沖突,同時沒有得到楚懷王的大力支援。使他的變法在推行的過程中途夭折。
先說說商鞅變法成功的因素,商鞅變法以群眾為基礎,國君秦孝公的大力支援,君臣聯手,互相信賴,強行推行變法。雖然在變法過程中遭到舊勢力的抵擋,但在國君與群眾的擁護下,順利推行。使秦國走向了富國強兵的道路。
一、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春秋戰國時期,正處在社會大發展大轉型的階段。各諸侯國兼併戰爭激烈,形成了“強國事兼併,弱國務力守”的局面。
秦孝公是一位有政治遠見,懷有抱負的國君。他頒佈招賢令,廣招人才,重用人才的策略,想讓秦國富國強兵,統一六國。
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國開始變法。以“徒木立信”取得了百姓的支援。從而商鞅擁有了廣大群眾基礎。
商鞅改革得到了秦孝公認可。“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指導思想,得到秦孝公的信任與大力支援。
而商鞅在執行過程中,依法行事,執法嚴明,公平公正。將法家“立法去私”的精神在社會中廣泛推行,形成了“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的現象。
雖然在變法途中有舊勢力阻礙推行,但秦孝公為其排除障礙。君臣聯手,強行推行變法,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商君之法深入人心,使秦國在綜合國力上,強於其他諸侯國。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場深刻、全面、成功的改革,改變了秦國的整體實力和社會面貌,推動了歷史進步和發展。
二、在政治腐敗的楚國,推行變法,缺乏堅定的後盾楚國的國力日益衰落,屈原挺身而出,為了扭轉危局,想透過改革,除舊圖新,振興楚國,為楚國謀一條康莊大道。
在屈原變法前,楚國經歷了五次變法,都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如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吳起改革,遷徒舊貴族去開墾荒地,以“撫養戰鬥之士”,從政治與經濟沉重的打擊了舊勢力,楚國漸漸開始強盛起來了,但是好景不長,隨著楚悼王的死,舊貴族的反撲,殺害變法的吳起。楚國陷入了“削亂”局面。
楚國的改革在舊貴族的一次次阻撓下,使楚國的政治腐敗。而秦國的崛起,與之相鄰的楚國,讓楚懷王如芒大背,這種的形勢下,楚國只有變強,不然就會滅亡。楚懷王任屈原為左徒,進行改革,這次改革是楚國在滅亡前的最後一次改革。
屈原變法初期,深得懷王的信任,革除弊端,富國強兵,選賢任能,使楚國的政治清明,成果顯著,朝野上下,一片歡呼。
屈原起草第二期變法法令時,楚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並流放。原本是變法的堅定支持者楚懷王,在舊貴族勢下的壓力下,選擇了屈服,背棄變法。
三、 屈原追求的“完美”理想社會,根本不現實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家基本上都主張法治,是破除舊貴族統治的武器。而楚國的政權長期掌握在舊貴族手裡。而這些舊貴族是扼殺改革最有經驗的勢力。
屈原對宗法、世襲制度頗有非議。儒家的政治觀,是維護君臣父子的等級制度和世襲制度為核心。以道德倫理的禮儀制度為精神支柱。而儒家的政治觀,正是君王所需的思想理念。來加強君主專權,鞏固統治地位。
屈原的政治觀,非宗法的性質,想在楚國進行下去,根本不現實。他的民主色彩思想,在詩詞歌賦中,得到完美的體現。他想改變這種黑暗社會,仍寄託於“待明君其知之”。
屈原對當時社會持否定態度,不僅僅針過時的奴隸制度,也包括封建社會的弊端。他憧憬的美政,是沒有弊端的“完美”封建社會。
屈原想透過改革,使楚國兵強馬壯,在諸侯之戰中,逐鹿中原,統一全國。此理想是符合歷史發展的,但是他追求的“完美”理想社會,民本主義性質的理想社會,在當時新興的封建制度下,是不可實現的。這種“完美”社會只存在夢幻的世界裡。
屈原想效仿商鞅變法,想把楚國變得富強,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政治清明。而長期掌控楚國大權的舊勢力,成了屈原變法的最大障礙。楚懷王的昏庸,屈服在舊勢下的壓力下,背棄變法,才導致變法失敗。
-
11 # 文史料理4022
秦國與楚國同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霸主,尤其楚國在楚威王時國力尤為強盛。但在長期的角逐中,強大的楚國卻被社會經濟落後的秦國所趕超。楚懷王從秦國崛起中認識到,要振興楚國,防止國滅政亡,就必須變法。遂任命屈原為左徒,進行變法圖強。那麼,屈原變法為什麼能失敗呢?
(楚懷王影檢視片)
一、秦楚兩國的社會背景不同。
屈原變法時,楚國新興地主階級勢力正在日益壯大,但在強大舊領主貴族勢力前,新興地主階級在政治上從未取得過重大勝利,在奪權鬥爭的嘗試和實踐中均遭失敗。楚國在社會經濟、土地制度等方面雖有深刻的變化,但奴隸主國家土地所有制並未根本瓦解, 其經濟基礎仍然表現為奴隸制。新興地主階級的經濟、政治實力是有限的, 始終衝不出奴隸主貴族統治的牢籠。
秦國在一百多年的發展史上,始終處於動盪不安,社會經濟和土地制度基礎都很薄弱,沒有能力推行奴隸主階級統治的分封制,其社會制度進行變革的外部因素干擾較小。
二、變法內容和實效性不同
楚懷王任用屈原變法是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進行的, 屈原對楚國的國勢深有洞察,故其變法措施也是集中於解決“內憂”和“外患”兩個方面。對內是舉賢能,唯才是舉,扶持新興地主階級勢力,力圖打破世卿世祿制度 ,打擊舊貴族的勢力;對外是獎勵耕戰,獎勵農耕,增加賦稅,加強軍事戰略裝備。屈原變法切中時弊, 雖一時收效,但畢竟沒有觸及社會經濟制度問題,缺乏社會經濟基礎, 經不起舊勢力的反撲,故隨著屈原的流放,變法也就夭折了。
商鞅變法則高明得多,一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 鞏固和發展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經濟。二是實行與小農經濟相適應的獎勵耕織,獎勵軍功,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三是經濟基礎的變革和上層建築的改革互動,鞏固封建經濟基礎,促使秦的封建國家形態初步完善。
(屈原影檢視片)
三、變法支援力度態度不同
屈原變法時,楚國政治上比秦國商鞅變法時更為腐敗。楚懷王本是目光短淺、好大喜功之人,在讒人群奸包圍下 ,更是信讒易怒、反覆無常,非但不支援屈原變法的進步主張與行動 ,反而將其罷黜流放;從職位看,屈原雖任左徒之要職 ,但沒有令尹那樣有決策權。由此可見 ,屈原變法困難之多、阻力之大是商鞅變法不能同日而語的。
商鞅變法時任秦國左庶長,是最有實權的大臣職務,具有一定的決策權,並且得到秦孝公始終如一的強有力支援。
一心想擼起袖子變法的屈原,結果變法有始無終,還被楚懷王流放,不能不說有點心酸和悲哀。
(商鞅影檢視片)
回覆列表
很多個夜晚,屈原就與楚懷王一起,商討在楚國實施變法的可能性,商討變法的具體內容和推行方法。 宮廷上下官員們經常看見,屈原行色匆匆地進入楚懷王的內宮,楚懷王退下武士和侍者,與屈原閉門密談。屈原與楚懷王之間關係的空前密切引起了官員們的高度警覺。很快,有關屈原已經擬就一套變法方案,楚懷王已經同意推行的訊息在宮廷內不脛而走。
屈原變法
楚國宮廷內頓時議論紛紛,幾乎每個人都在談論著、猜測著:屈原究竟有沒有這樣大的職權,來主持變法事宜? 屈原的這套變法主張究竟衝著何人而來,企圖達到什麼目的?屈原是不是正在假借楚懷王的信任, 透過推行變法而抬高自己的地位?
在屈原的變法主張還沒有公佈之時,有人已經按捺不住了,他們四處打聽,刺探訊息,以便及時尋找對策。有人則互相串連,結成某種同盟,相約不論屈原的變法如何,都要採取一切手段予以抵制。可以說,變法主張尚未施行,屈原已經遭受了天大的壓力。
楚懷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的某一天,郢都內鼓磬齊鳴,楚懷王詔令下達,官臣及百姓側耳傾聽。楚王懷認可的屈原的變法主張,由此全盤推出。其主要內容:
一是尊崇國君,即把尊重一國之主寫入法令,突出國君的絕對權威;
二是推行法制,即制訂一整套完整的國家法制,形成文字,代替原先依習慣行事的做法;
三是開放言路,重用賢人,即主張言論自由,並把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提拔到重要職位上來,不論他原先是貴族還是平民,都可以改變他的身份,以推翻長期以來“世親”嫡長繼承的制度,改變貴族擅權的局面。 同時讓那些無能無用之人讓出官位,徹底革除私下謀權的庸俗風氣;
四是富國強兵,訓練軍隊、提高軍隊戰鬥力;
五是主張聯齊抗秦,遠交近攻的外交和軍事策略,即主動與齊國結盟,以對付越來越強大的秦國。對於齊國,還應該採取目前階段與之結交,利用它的力量消滅秦國,最終仍將它吞併統一的總體策略。
毫無疑問,這五大變法主張,集中體現了屈原打破舊的體制枷鎖,一切服從富國強兵、統一天下這一最終目標的思想。
正如屈原在《離騷》中所云:“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這闡明瞭他勇於面對現實、為推動變法不惜自己,並希望自己能騎上一匹馳騁千里的駿馬,開闢一條振興楚國新路的強烈願望。
然而,正如所料,屈原的變法主張一經推出,宮中大小官臣尤其是貴族們嚇壞了,他們認定,必須阻止這種傷及自身利益的變法運動,甚至詆譭屈原,加罪屈原。 一時間,前來向楚懷王訴說不滿,要求馬上停止變法的官員為數甚眾,有的人甚至提出要處置屈原。
屈原沒有顧及自己的生死安危, 只擔心變法之事會不會因此而夭折。 他知道,這五條變法主張,每一條都是重要的,都是互相關聯、必不可少的。 假如放棄或改變了某一條,整個變法大事都會流於失敗。 因此,在那幾天裡,他利用各種機會,在各種場合,向眾官員解釋變法主張的重要和迫切,分析變法條文,說明制訂它們的理由。 那段時間的屈原疲憊不堪,可他始終堅持著,以實際行動捍衛著變法的成果。
那幾天,被眾官員包圍著的楚懷王沒有時間接見屈原。很想得到楚懷王促膝之談的屈原,好幾次想叩見楚懷王,但楚懷王都以沒有時間為由,拒絕了屈原的請求。屈原知道楚懷王也承受了很大的壓力,所以他很想知道楚懷王那兒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屈原太瞭解楚懷王的脾性了,愛聽讒言,耳根較軟,拿不定主意,患得患失,是他最致命的弱點。
變法,有時是要付沉重代價的。且不說商鞅最後落了個死無全屍的悲慘結局,在楚國曆史上,也有一個名叫吳起的改革家為變法犧牲了性命。 屈原變法之前五十年,楚悼王起用著名軍事家吳起進行變法。 吳起的變法內容主要是廢除部分貴族特權,獎勵有功人員,壯大軍隊實力。 這些變法主張收到了很快的效果,大大促進了楚國實力的增長。 但正是因為吳起的變法行為損害了楚國貴族們的利益,楚悼王一去世,楚國的貴族們馬上聯合起來,迫害吳起。
此時的吳起已落到孤立無援的地步,身邊連一兵一卒都沒有。 無奈之下,他只好跑到楚悼王的屍體旁痛哭,希望以此求得避禍。 然而,貴族手下的軍隊朝他射來一陣亂箭,吳起被活活射死,屍體與楚悼王的屍體釘在了一起!
前人付出的代價屈原當然一清二楚,但他認為,既然已經抱定宗旨,那就只有堅持到底。可是,對於變法之事,楚懷王到底還支不支援?
楚懷王十一年真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強大的秦國大舉攻打魏國,實力只能算是中流的魏國形勢吃緊, 急忙向諸侯各國求援。 對於越來越不可一世的秦國, 各諸侯國早有聯合遏制之心。 很快,楚、魏、趙、燕、齊五國結成了軍事同盟, 楚國再次擔任協調各國抗秦軍隊的“從約長”。 然而,秦國的軍力實在強大,加上五國在聯合作戰上仍有不少缺陷,最終以秦國擊退五國聯軍後, 退守原地告終。
其實,即使在楚國宮廷內部,官臣中間對於強大秦國的態度也各有差別。 以屈原為代表的自然是抗秦派,認為秦國是楚國完成統一天下大業的最大障礙。富國強兵的最終目的,就是戰勝秦國,統一天下。
也有另外一些人卻屬於親秦派,認為秦國過於強大,與之硬拼只能遭受滅頂之災,惟有求和,方能獲得一塊生存之地,讓楚國的子孫繼續繁衍生息。 親秦派甚至還認為,強大秦國的存在有益於楚國,能讓秦國與另外的五國作戰,以至吞併它們,並代替楚國滅掉諸侯國家,完成楚國不能完成的事情。 至於最終結局,有可能會產生秦、楚並存的局面,但這用不著過於擔心,為什麼一定要統一天下呢? 與秦國並存不是更好嗎?
顯然,對於親秦派的說法屈原非常反感,他認為,秦國懷有虎狼之心,聽任其吞併各國,其實是在姑息養奸,一旦它的勢力無限制地擴大,到頭來必定會對楚國下手。 至於說秦、楚可能並存,絕對是無稽之談。 惟一的方法只能是壯大自己,戰勝秦國,方可使天下太平。
然而,論點荒謬的親秦派在楚國宮廷內竟很有勢力,這一派的擁護者數量還相當龐大,擔任楚國大夫的邵滑就是其中的代表。不要小看了邵滑,他可是楚懷王時期,楚國三大家族中的重臣,掌管著楚國的外交事務,權傾一時。 秦國進攻魏國之時,有人向邵滑建議,應該由他向楚懷王提出主張,以精銳之師討伐秦國,為魏國解圍,竟被邵滑一口拒絕。
很可能,正是邵滑為首的親秦派對於秦國猶豫不決的態度,使得楚國在擔任五國“從約長”時,派出的軍隊根本不是最善戰的精銳之師,軍心也渙散得很。 掌管一國外交的竟是親秦派,楚國怎敢對秦國強硬呢?邵滑之流當然非常不屑於抗秦派的主張。 屈原的變法主張一經推行,使得他們開始痛恨起屈原來。 而秦國的反覆入侵也沒有讓親秦派有所收斂,由於害怕強大的秦國,親秦派的勢力反而更加壯大了。 他們輪番向楚懷王遊說,使用巧妙的說法,讓楚懷王放棄與秦國為敵的想法。
不消說,放棄與秦國為敵,反而採取與秦國講和,甚至甘願聽憑秦國的方法,楚國的富國強兵也就失去了緊迫性,屈原的變法主張也就變得可有可無。 親秦派如此迂迴曲折、挖空心思,連富有想像力的屈原也沒有想到。
就是說,屈原的變法主張還沒有全面推行之時,他的對立面已經開始對他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