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會講故事的明月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諡號武皇帝(魏武帝),沛國譙縣人[1][2]。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3],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小名阿瞞的說法應是民間演義說書流傳時的改動,曹操小字應是“阿滿”,表示可愛的意思,後來因為《三國演義》尊劉貶曹,於是可愛的“阿滿”就變成了貶義的“阿瞞”。裴松之注引《曹瞞傳》記載曹操“小字阿瞞”,用“瞞”字,是欺瞞的意思,而曹操性格多疑,好用計謀,改“滿”為“瞞”非常符合曹操的性格。

    許攸一句:“阿瞞,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門?”葬送了自己的生命。這個阿瞞就是曹操的小名,裴松之注《三國志》記載:太祖(曹操)一名吉利,小字阿瞞。阿瞞這個小名怎麼聽也和“魏公”曹操的氣場有點不搭,那麼為什麼曹操的父親會給他起這麼個名字呢

    首先我們要從曹操小時候開始談起,曹操出生於宦官家庭,可以說是官居顯赫。曹操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十分叛逆,整日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叔希望曹嵩對曹操嚴加管教。曹操聞訊,擔心受到責罰,便心生一計。

    一日,曹操在路上遇到其叔叔,立即裝出中風的樣子,其叔大驚,趕緊去告訴曹嵩,曹嵩忙找來曹操,見曹操一切正常,問:“你叔叔說你中風了,怎麼這麼快就好了?”曹操說:“我並沒有中風,只是叔叔不喜歡我,所以就誣衊我。

    以後曹操的叔叔再向曹嵩說曹操的壞話,曹嵩根本不信。一日,曹嵩在大街上看見曹操就叫到“阿瞞”,曹操心中詫異“父親,我的小名叫吉利啊!”曹嵩答到“欺上瞞下”就此阿瞞就取代了吉利變為曹操的小名。

  • 2 # 小縣城裡的故鄉往事

    曹操是大鬍子呀,大鬍子是曹操的特徵,被敵軍追趕的時候大鬍子就是敵軍識別曹操的標誌,搞得曹操迫不得已割掉鬍子保命。

  • 3 # 道法自然powerup

    劉備據說耳朵很長,雙耳大,帝王相,所以他的對手稱劉備是“大耳兒”。孫權的眼睛是碧藍色的,所以他的死敵,就稱呼他“碧眼兒”。

    所以,劉備是“大耳兒”,孫權是“碧眼兒”,曹操是“阿滿”。

  • 4 # 子妤瀾瑾

    過去人們為了孩子能健康成長,好生養,都會在從小時,就給孩子以,好生長的乳名,來呼喚,以代表內心對孩子的期望與祝福和好運,同樣劉備,孫權等也是如此,那麼曹操之所以小時,乳名,稱為,阿滿,也與他的出身和長輩期望有著同樣關係。由於家庭因素的原因,他的父親是希望,一方面,阿瞞能健康成長,另一方面,一直安心留在曹家,不被夏家若發現,打擾或帶走,所以曹操乳名(阿滿)就更是說明了,曹家對曹操(阿滿)的珍惜與愛護是多麼的珍視!

  • 5 # 格物書畫

    演義中曹操的綽號:亂世奸雄、治世能臣、阿瞞、英雄、亂世梟雄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烏桓、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 6 # 說書人鴿子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的群雄逐鹿之爭不知讓多少人熱血沸騰,而其中的一些角色也讓人記憶深刻,他們的綽號也是小說中的一大亮點,下面就讓我來說一說。

    劉備“大耳兒”

    這個外號很有意思,也是呂布臨死之前喊出的對劉備的評價。乍聽上去還有點可愛,因為劉備天生長一雙大耳朵,雙耳垂肩,他一回頭就能看見自己的耳朵,他有帝王的相貌,面目和善。現在我們很多人認為長著大耳朵是有福相的,而人的耳朵代表著福氣和財運,耳朵越大就證明這個人以後的運氣越好。只是在呂布眼中,這卻成為了一個怪異的特徵,加上"兒"的字尾在這裡就有些人身攻擊的意思了,所以劉備也被很多對手稱之為"大耳賊"。

    孫權“碧眼兒、孫十萬”

    這兩個稱號都是說孫權的,孫權生來方頤大口,碧眼紫髯。因此,人稱他為碧眼兒。先,我們要知道,隨著絲綢之路的開啟,有不少外華人透過這一商業要道進入中原,而他們大部分都是如孫權這般長相的,甚至當時有不少跟孫權相像的人都是大戶人家買來的外國奴隸。因此有不少人稱孫權是“碧眼兒”,相當於在嘲諷他跟奴隸差不多。孫權善於用人,但不善帶兵打仗,他每次作戰,都帶十萬人馬,但大多以失敗告終。因此,人稱他孫十萬。

    曹操“曹賊”

    很多人認為曹操是竊取了漢王室的成果,明明表面上是作為漢室的大臣,為漢室操勞,但是實際上,已經有自己想稱帝的野心,所以才會有個外號叫做"曹賊",這是曹操很多對手對他的一個蔑稱。在古代其實只有那種忒壞的人,才被稱為是賊,把曹操稱之為賊,是對他極大的貶低。因為實際上在當時的大環境來看,曹操並沒有做錯什麼,他可以稱帝卻終其一生仍尊漢獻帝為主,又有誰能比他做得更好呢?

    王司徒“皓首匹夫”

    王司徒在年老的時候,領軍出師要跟諸葛亮交戰。他首先想要勸說諸葛亮投降,卻不料被諸葛亮的一頓臭罵,諸葛亮罵他"皓首匹夫",意思是老不要臉,這把年紀了還不知趣。王朗栽在馬下氣節而身亡。

    夏侯惇“完體將軍”

    夏侯淳在一次戰役當中被箭射中了眼睛,眼珠子掉落了下來,他將掉落的眼珠吞進肚子裡。從此他只有一隻眼睛,但他最忌諱別人說他殘疾。禰衡罵曹操的時候,說夏侯淳是完體將軍其實是用了反語,諷刺曹操手下的人都是廢物。

    呂布“三姓家奴”

    呂布,本姓呂,後來拜丁原做義父,改做姓丁,後來又投靠董卓後又改姓董,所以被稱為"三姓家奴"。在東漢末年,奴隸制還是存在的,家奴在社會中的地位就是最卑微的,而呂布人家明明只是義子,卻被張飛貶低為了家奴,確實有點傷人。三姓家奴比喻呂布是毫無主見,反覆無常的小人。

  • 7 # 老王頭談歷史

    曹操是“莫能審其出生本末”之人——陳壽無奈之說。

    曹操是“姿貌短小而神明英發”之人——《魏氏春秋》的描述。

    曹操是“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之人——《三國志》中描述。

    曹操是“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之人——《曹瞞傳》中如此說。

    曹操是“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之人——自我評價。

    曹操是“寧我負人,無人負我”之人——誤殺呂伯奢後的自我表白。

    曹操是一個“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之人:“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自說自道於《讓縣自明本志令》。

    曹操是“才武絕人,莫之能害,博覽群書,特好兵法”之人——孫盛在他的《異同雜語》中如是說。

    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許邵說(記載於孫盛的《異同雜語》)。

    曹操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後漢書》的說法。

    曹操是“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世說新語》這樣講。

    曹操是“平生奸偽,死見真性”之人——蘇軾評價。

    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魯迅先生感慨而言。

    毛澤東主席慷慨陳詞::“……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毛澤東之《浪淘沙·北戴河》)。

    曹操是一個:大氣、深沉、灑脫、機敏而又狡詐、冷酷、殘忍的人。

    是一個被不同時代做過“需要性”解讀的人。

    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 8 # 留史君

    劉備是“大耳兒”,孫權是“碧眼兒”,曹操是什麼呢?

    曹操是“人妻曹”。

    曹操接手的人妻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位:

    張繡的嬸子,張濟的夫人鄒氏,為此死了自己的兒子曹昂和愛將典韋。

    秦宜祿的夫人杜氏,為此得罪了關羽。因為關羽先看上杜氏了,曹操答應又後悔了。為此關羽差點在許都打獵的時候殺了曹操。

    大將軍何進的兒媳婦尹氏。

    另外正室卞夫人是歌舞伎出身。

    所以,曹操在江湖上人稱“人妻曹”

  • 9 # sunjin6278

    在《三國演義》中,三國三巨頭,分別是曹魏、孫權、劉備。劉備長得兩耳垂肩,雙手過膝,因此被稱“劉大耳兒”。呂布在下邳白門樓被曹操所俘,曾求劉備說情,當曹操問劉備是否當殺時,劉備說:“公不記董卓、丁建陽之事乎?”一句話把呂布送入死地,呂布氣惱啊,臨死罵劉備說:“大耳兒最是無情!”《三國演義》上說東吳孫權長得紫髯碧眼,堂堂一表人才,羅貫中專門有一章節,名稱好像就是碧眼兒坐領江東。《三國志》上說劉備看孫權坐著顯得很高大,懷疑他上身長,下身短,兩眼明亮,因此孫權稱“碧眼兒”。那麼曹操又有什麼特殊外號可稱呢?

    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曹操姿貌短小,身材不高,只有七尺,大約相當於今天的一米六左右,為此曹操也很苦惱,覺得自己身材不足服眾,在一次接見匈奴使者時,還特意讓一個身高八尺相貌堂堂的手下代替自己接見。《世說新語》這樣記載: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讀這一段在感佩使者之餘,不知道曹操為什麼要派人追殺此使者,可惜了一個外幫眼獨之人。然而也許越是姿醜貌陋之人,越有一種妒嫉佔有慾吧,這種人一旦擁有了無上權力,其貪佔好色之慾就愈發表現得淋漓盡致。據說曹操有妻15人,其中有13人是搶別人妻子,據為己有。比較有名的像杜夫人,本是呂布部將秦宜祿的夫人。在曹操攻打下邳城時,關羽也在其列。攻城前,關羽就向曹操請求,捉住秦宜祿的夫人,希望賞給自己,曹操一口答應。正在攻城時,關羽再次請求,曹操心裡不禁犯了合算,這秦宜祿夫人該有多好呢?等攻下下邳城,捉住了秦宜祿夫人,也就是杜夫人,曹操一看,果然有國色,就譭棄承諾,自己偷偷納了杜夫人。不僅納了杜夫人,還將杜夫人的兒子秦郎認作自己的假子,還很寵愛,真可謂愛烏及屋了。尹夫人原是大將軍何進的兒媳婦,其丈夫早死,是個地地道道的寡婦,曹操覺得頗有些姿色,就納尹夫人為妾。尹夫人育有一子何晏,自然也成為曹操的假子,養在身邊。官渡之戰後,曹操破袁紹,聞袁紹之子袁熙的老婆甄氏生的如花似玉,便想收為己用。《世說新語》中記載曹操的一句話:今年破賊,正為奴。可惜,曹操的兒子曹丕捷足先登,搶先佔有了甄氏。曹操晚來一步,撥開披頭散髮的甄氏,垂涎三尺地說:“真可為我兒之婦也!”為此曹操搓手搓了三天三夜,腸子都悔青了。曹操好占人妻,樂此不疲,但有時弄不好也是會吃大虧的。這不,因為曹操沒履行諾言,關羽惱極,就離開了他,來了個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曹操自知理虧,就沉默任其所為。更吃虧的還是在第一次宛城之戰後,張繡率眾投降,曹操沒想到如此順利,覺得自己威名太大了,不覺有點兒得意忘形。志得意滿中,曹操好色之心大發,夜暮中讓手下給自己在附近尋找絕色美人以取樂。手下不知怎麼搞的,就將張繡已故的叔叔張濟的妻子鄒氏找來。天姿國色的鄒夫人讓曹操大喜,馬上置酒擺樂,與鄒夫人對飲淫樂起來。張繡聽到小校報告,感到這是奇恥大辱,雖然投降你曹操了,你也不能如此欺辱人啊!於是張繡就找來賈詡,商量了一個計策,決定報復曹操。他就讓手下先灌醉曹操貼身侍衛典韋,拿走了典韋雙戟,就開始向曹操中軍大帳進攻。打鬥聲驚醒了典韋,他沒有稱手兵器,就順手抓了把刀砍攻上來的叛兵,刀砍捲刃了,典韋又順抓起兩個人作武器,亂舞亂打,還大喊讓曹操快走。曹操聽到喊聲沒?應該是聽到了,但自己和鄒夫人淫興正濃之際,哪肯罷手?直到完事了,才匆匆與急接的人從後帳逃走。好漢難敵四手,惡虎架不住群狼。這邊典韋雖勇武,殺死很多兵丁,卻架不住越擁越多的叛軍,身被數創,血汙滿身,最後大叫一聲死去。曹操因為逃得遲了些,叛軍已趕上來,曹操長子曹昂為父親斷後,以身戰死,方保得曹操逃脫。曹操逃到許都,痛失愛將愛子不說,原配丁夫人聽說為曹操淫樂喪失長子,大怒之下離開了曹操。

    至於曹操為什麼那麼喜歡人妻,或許是喜歡已婚成熟的女人,或許是對失敗者的一種宣示發洩吧?因此,三國的曹操也有外號,不過不是他身體某些部位的特殊,而是他嗜好的特別,那就是“好人妻”,或“喜人妻”。

  • 10 # 天馬稀鬆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魏武帝

    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漢賊、曹丞相

    曹阿瞞

    魏王

    汝妻子吾自養之——曹養妻

    寧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曹唯我

    ……

  • 11 # 土豆歷史探秘

    答:劉備是“大耳兒”,孫權是“碧眼兒”,那麼曹操是“白麵兒”。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劉備因為長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被稱為“大耳兒”,也有稱“劉大耳”、“大耳賊”等。

    曹操的"白麵兒"是來自於戲曲,在戲曲裡曹操的形象都是白麵。

    戲曲裡的白色臉表示:表現奸詐多疑,含貶義,代表兇詐,如:“三國戲”裡的曹操、《打嚴嵩》中的嚴蒿,秦檜。

    由於曹操在歷史上被認為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來篡位,所以被定位為奸臣,在封建時期乃至舊社會,只要是篡位,一律視為大逆,就把曹操描繪成白臉。

  • 1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此文以三國演義為前提。

    劉備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大耳兒”,這是呂布臨死前叫出來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劉備的耳朵本來就長得大,大耳招風,顯得劉備特別另類,這一突出的特徵也成為劉備的代名詞。

    劉備

    另一個原因就是呂布想讓劉備向曹操求情救自己一命,結果劉備非旦不救,還向曹操提起了呂布的醜事,拐著彎說呂布是個不忠之人,害死了丁原和董卓,於是曹操就不敢收留呂布,呂布在臨死前,就對著劉備破口大罵:大耳兒,是個最不講用的人,不記得轅門射戟了嗎?

    於是大耳兒就成為劉備的外號,這個外號是呂布叫出來的,有些罵人的感覺。

    孫權

    孫權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碧眼兒”,也是因為孫權的外貌是:碧眼紫髯。也就是說孫權長著一雙碧綠色的眼睛和紫黃色的鬍鬚,這種特徵看上去就像一個混血兒一樣,至於孫權為什麼會長成這樣,估計也是三國演義作者想象的吧,三國時期哪來的混血兒,漢人的眼睛都是黑色的,不可能會有碧綠色的,至少鬍鬚,有可能會有黃的,但不可能是紫黃色的。

    所以孫權因為這個外貌特徵被人稱為“碧眼兒”,這在當時是非常少見的,也有人說碧眼紫髯是一種誇張的寫法,就是想形容孫權有一種威風凜凜的感覺,襯托出孫權獨特的形象,畢竟貴為一方之主,“碧眼兒”其實是一種稱讚的說法,因為古人對相貌奇異者有一種天生的崇拜感。

    三國

    既然劉備的特徵是大耳朵,孫權的特徵是碧眼紫髯,那麼曹操的特徵是什麼?

    兩個字:長髯(rán)。

    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外貌描寫有兩次,一次是第一回中對於曹操的介紹:

    《三國演義》:為首閃出一將,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

    曹操

    這裡對曹操外貌的描述就是:細眼長髯。細眼表示眼睛很小,長髯表示有長長的鬍子,古人以長髯為美,比如關羽被諸葛亮稱“美髯公”,關羽聽到這個稱呼就非常高興,還把諸葛亮誇他的信拿給賓客看,所以曹操有長長的鬍子也不奇怪。

    三國演義還有一次也描述了曹操的外貌,就是曹操被馬超打得割須棄袍那一次,西涼兵發現了曹操的兩大特徵,一是穿著紅袍,二是有長長的鬍鬚,西涼兵先是追穿紅袍的人,曹操嚇得脫了紅袍繼續逃,接著西涼兵又追長長鬍須的曹操,嚇得曹操用刀割斷了鬍鬚才逃走。

    曹操

    《三國演義》:操在亂軍中,只聽得西涼軍大 叫:穿紅袍的是曹操!操就馬上急脫下紅袍。又聽得大叫:長髯者是曹操!操驚慌,掣所佩刀斷其髯。

    所以,長髯是曹操的一大特徵,也就是說曹操一直留著長長的鬍子,如果一定要給曹操取一個關於外貌方面的外號,那用“長髯兒”來形容曹操最好不過了,而且這個“長髯兒”算是褒義詞,因為這是曹操唯一的特徵了,並且三國時期以長長的鬍鬚為美,所以是褒義詞。

    曹操的外貌與劉備和孫權比起來的話,並不突出,至少長長鬍須的人,在三華人肯定很多了,古人不像我們現在人,古人其實是不理髮,也不刮鬍須的,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從來就不會無緣無故的剪掉,所以會一直留著。你可以想像,當時一定有很多長長鬍須的人,肯定不止曹操一個人。

    關羽

    曹操的鬍鬚到底有多長呢?三國演義也沒有記載,所以也不知道有多長,但是,三國演義中記載有“長髯”特徵的就只有曹操一人,也就是說曹操的鬍鬚絕對比一般人長,三國演義中記載了關羽的身長是九尺,髯長是二尺,按照漢尺,關羽的身高是207.9釐米,鬍鬚是46.2釐米長。

    而曹操的身高是七尺,也就是161.7釐米,如果曹操的鬍鬚最長的話,至少也有50釐米左右,而曹操的身高不高,所以鬍鬚就顯得特別長,看起來比一般人長,所以三國演義中就記載了曹操是“長髯”。

  • 13 # 波雲星

    好題目!

    我將此作為通俗文學題論之,劉使君、劉豫州之類的官稱就不在論述範圍內了。

    無論是“大耳兒”、“碧眼兒”,這些都屬於借鮮明的形體特徵,指代具體人物。有褒有貶,似以貶居多。

    “美髯公”是關羽美稱,形象如此深入人心,以致於後世再有“美髯公”那多也是關公形象的翻版,如《水滸傳》之朱仝、《隋唐演義》之王君可。

    次日,早朝見帝。帝見關公 一紗錦囊垂於胸次,帝問之。關公奏曰:“臣髯頗長,丞相賜囊貯之。”帝令當 殿披拂,過於其腹。帝曰:“真美髯公也!”因此人皆呼為“美髯公”。----《三國演義》

    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鬚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三國志》

    朱仝身高八尺五寸,生得面如重棗、目若朗星,頜下一副虎鬚,長一尺五寸,很象 關雲長的形象,因此,滿縣人稱“ 美髯公”。----《水滸傳》

    同樣是“豹頭環眼、燕頷虎鬚”的樣貌,受出道早且遇絕世高手的原因,張飛在《三國演義》裡被呂布斥為”環眼賊”,而《水滸傳》裡的“小張飛”林沖則被喚作“豹子頭”,明顯更中性些。

    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 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才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三國演義》

    智深聽得,收住了手看時,只見牆缺邊立著一個官人。怎生打扮?但見:頭戴一頂青紗抓角兒頭巾,腦後兩個白玉圈連珠鬢環。身穿一領單綠羅團花戰袍,腰繫一條雙搭尾龜背銀帶。穿一對磕瓜頭朝樣皂靴,手中執一把摺疊紙西川扇子。那官人生的豹頭環眼,燕頷虎鬚,八尺長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紀。---《水滸傳》

    張飛挺槍出馬曰:“是我奪了你好馬!你今待怎麼?”布罵曰:“環眼賊!你累次渺視我!”飛曰:“我奪你馬你便惱,你奪我哥哥的徐州便不說了!”布挺戟出馬來戰張飛,飛亦挺槍來迎。----《三國演義》

    劉備的形象和文學稱謂

    耳朵大並非罕見現象,如:“那人生得圓面大耳,方口厚唇,左目下生個黑瘤,瘤上生數十根黑毛,乃司馬懿長子驃騎將軍司馬師也”。但是,以“大耳兒”著稱,甚至作為專稱的中國歷史人物唯有劉備,而且大耳之名見諸於正史和小說。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三國志(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

    “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 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 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三國演義》

    “大耳兒”作為劉備的專屬稱謂,先後被紀靈、呂布和袁紹等罵過。

    靈曰:“將軍欲殺紀靈耶?”布曰:“非也。”靈曰:“莫非殺‘大耳兒’乎?”布曰:“亦非也。”靈曰:“然則為何?”布曰:“玄德與布乃兄弟也,今為將軍所困,故來救之。”

    布目視玄德曰:“是兒最無信者!”操令牽下樓縊之。布回顧玄德曰:“大耳兒!不記轅門射戟時耶?”

    郭圖、審配入見袁紹,說:“今番又是關某殺了文丑,劉備佯推不知。”袁紹大怒,罵曰:“大耳賊!焉敢如此!”

    伴隨與劉備的另外一個通俗稱謂就是”織蓆販屨之夫“,和起家職業有關。

    座上又一人應聲問曰:“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猶是相國曹參之後。劉豫 州雖雲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蓆販屨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孔明視之,乃陸績也。

    孫權的長相和文學稱謂

    我們知道,古代帝王都會被寫得形貌異於常人,孫權會被描寫成“紫髯碧眼”,自然有歷史傳統。不過,從”形貌奇偉,骨體不恆“到”方頤大口,碧眼紫髯“,還是有些出乎意料。

    孫權,字仲謀。兄策既定諸郡,時權年十五,以為陽羨長。郡察孝廉,州舉茂才,行奉義校尉。漢以策遠修職貢,遣使者劉琬加錫命。琬語人曰:“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三國志》

    孫策既死,孫權哭倒於床前。張昭曰:“此非將軍哭時也。宜一面治喪事,一面理軍國大事。”權乃收淚。張昭令孫靜理會喪事,請孫權出堂,受眾文武謁賀。孫權生得方頤大口,碧眼紫髯。昔漢使劉琬入吳,見孫家諸昆仲,因語人曰:“吾遍觀孫氏兄弟,雖各才氣秀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仲謀形貌奇偉,骨格非常,乃大貴之表,又享高壽,眾皆不及也。”----《三國演義》

    少時,馬忠簇擁關公至前。權曰:“孤久慕將軍盛德,欲結秦、晉之好,何相棄耶?公平昔自以為天下無敵,今日何由被吾所擒?將軍今日還服孫權否?”關公厲聲罵曰:“碧眼小兒,紫髯鼠輩!吾與劉皇叔桃園結義,誓扶漢室,豈與汝叛漢之賊為伍耶!我今誤中奸計,有死而已,何必多言!”----《三國演義》

    “紫髯”尚不能成為孫權的專稱,至少《水滸傳》裡還有東昌府城內著名的獸醫,後來在梁山排名57的皇甫端,江湖人稱“紫髯伯”。有種說法,紫髯其實不是指紫色的鬍鬚,而同“髭髯”。髭是嘴上的鬍子,髯是兩頰的鬍子。“髭髯”就是絡腮鬍、大鬍子。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符合“紫髯”特徵的入圍者就慢慢多起來了 。

    但是,“碧眼兒”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卻是孫權的別稱。

    為首一將,生得廣額闊面,虎體熊腰;吳郡富春人也,姓孫,名堅,字文臺,乃孫武子之後。----《三國演義》

    (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三國志》

    這父子、兄弟之相差別還是比較大。有考證指出,如果孫權真是“碧眼”,存在的唯一可能,便是他祖上有胡人血統。據其族譜記載,孫武為其先祖,孫武為山東人。這就出現了一個很大矛盾:若族譜為真,則山東地域向來少胡人活動,孫氏有胡人血統的可能性極低。若族譜為假,則孫武非孫權先祖,該族譜為孫家掩飾出身寒微之偽作。碧眼也可能是指“目有精光”,炯炯有神。

    蘇、辛筆下的孫大帝光彩照人: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 《江城子·密州出獵》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曹操的長相和文學稱謂“阿瞞”,是小名,也是最無異議的專屬稱謂。

    卻說曹操統領眾將入冀州城,將入城門,許攸縱馬近前,以鞭指城門而呼操曰:“阿瞞,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門?”

    耿紀厲聲大叫曰:“曹阿瞞!吾生不能殺汝,死當作厲鬼以擊賊!”劊 子以刀搠其口,流血滿地,大罵不絕而死。

    在《魏書·武帝紀》中,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顒異焉。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這裡沒有任何關於曹操面貌的描寫,《魏氏春秋》中描寫曹操“姿貌短小,神明英發”。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被描繪成,”身長七尺,細眼長髯“。

    殺到天明,張梁、張寶引敗殘軍士,奪路而走。忽見一彪軍馬,盡打紅旗, 當頭來到,截住去路。為首閃出一將: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

    然而,”細眼“並非曹操獨有,楊修亦是。”長髯“,更有關羽可以將其比下去。曹操愛關羽,欣賞他的長髯也是重要原因啊。曹操的亮相,實在算不得與眾皆不同。

    松觀其人,單眉細眼,貌白神清。問其姓名,乃太尉楊彪之子楊修,字德 祖,現為丞相門下掌庫主簿。此人博學能言,智識過人。

    如果非以身體特徵指代的話,且沒有調侃味道的話,根據鬍鬚長度和色澤,可稱曹操“黃髯公”,與關羽相映照;若稍加調侃,不妨喚作“焦須兒”(焦黃短鬚)、“大白臉兒”,

    原因如下:

    考慮父子基因相近,本打算根據鬍子的顏色,稱曹操為“黃鬚兒”,可惜已被曹操轉用給了任城王曹彰;

    (曹)彰自代過鄴,太子謂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見上,宜勿自伐,應對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歸功諸將。太祖喜,持彰須曰:“黃鬚兒竟大奇也!”---《魏書十九 任城陳蕭王傳》

    (曹)彰到代北,身先戰陣,直殺至桑乾,北方皆平;因聞操在陽平敗陣,故來助戰。操見彰至,大喜曰:“我黃鬚兒來,破劉備必矣!”---《三國演義》

    2.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古代漢族兒郎裡如曹公般動輒割須、燎須的,實屬罕見,“焦須兒”當在戲謔場合,令人印象深刻。

    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於尊之義,吾姑免死。”乃以劍割自己之發,擲於地曰:“割發權代首。”使人以發傳示三軍曰:“丞相踐麥,本當斬首號令,今割發以代。”於是三軍悚然,無不懍遵軍令。

    方到門道邊,城門上崩下一條火梁來,正打著曹操戰馬後胯,那馬撲地倒了。操用手託梁推放地上,手臂鬚髮,盡被燒傷。典韋回馬來救,恰好夏侯淵亦到。兩個同救起曹操,突火而出。操乘淵馬,典韋殺條大路而走。

    馬超、龐德、馬岱引百餘騎,直入中軍來捉曹操。操在亂軍中,只聽得西涼軍大叫:“穿紅袍的是曹操!”操就馬上急脫下紅袍。又聽得大叫:“長髯者是曹操!”操驚慌,掣所佩刀斷其髯。軍中有人將曹操割髯之事,告知馬超,超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操聞知,即扯旗角包頸而逃

    備註:”斷髮文身“乃古越人習俗,曹休大司馬誤將東吳周魴越俗斷髮當成了重誓,終致石亭之敗,氣鬱成病而死。

    (周)魴乃用劍割發擲於地曰:“吾以忠心待公,公以吾為戲,吾割父母所遺之發,以表此心!”曹休乃深信之,設宴相待。

    3. 如同歌曲裡唱的那樣,”藍臉的竇爾敦 ,紅臉的關公,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曹操的”大白臉兒“就不多解釋了,反正丞相的臉是特別特別的白

    曹操復原像

    專屬曹操的通俗稱謂,還有”贅閹遺醜“等,盜墓者在曹操手下都成了“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曹操成為了盜墓行業的祖師爺,誰讓他名氣這麼大呢?要知道他之前的董卓也曾發掘過漢武帝的陵墓,可董太師的行業和文學影響力比曹公差了許多。

    想那陳琳草檄、禰衡擊鼓、徐母擲硯、吉平斷指,後來還有那張松小兒,皆敢取笑曹丞相。想必是若不傷及丞相性命,曹丞相總還是有容人之量的,正應了那句“宰相肚子裡能撐船”,一切俱文學之故耳。我也是曹丞相的忠實粉絲哩,曹公莫怪,恕罪則個。

    曹公在詩人的筆下那也是光彩千秋: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

    做結

    除了“阿瞞”小名,我在上面提到的”贅閹遺醜“、“發丘摸金祖師爺”,不過是文學戲言,“大白臉兒”乃是戲劇臉譜,“黃髯公”、“焦須兒”乃是我的續貂之作。對比起來,在詩歌領域裡,劉皇叔的形象還是較魏武帝和孫大帝可確是單薄了許多。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人世都無百歲。少痴呆、老成尩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

  • 14 # 一半秋色

    《三國演義》裡面,有不少人都有綽號。

    有美譽的,如美髯公關羽、臥龍諸葛亮、鬼才郭嘉、虎痴許褚等等。

    有貶義的,如大耳兒劉備、碧眼兒孫權、三姓家奴呂布、環眼賊張飛、諸葛村夫、老賊曹操等等。

    這裡重點說一說三巨頭的綽號。

    劉備的“大耳兒”,是呂布給起的,之所以叫“大耳兒”,是因為劉備耳朵出奇的大。

    《三國演義》記載,劉備“兩耳垂肩、雙手過膝”,面相十分奇特,一看就不是尋常人。

    當然,並沒有人長得“兩耳垂肩、雙手過膝”,因為耳朵垂到了肩膀上,就不是人類了,而是二師兄豬八戒。

    古代帝王都喜歡在相貌上大作文章,畢竟是真龍天子,如果長得與普通百姓一個樣,就顯得太俗套了。

    如朱元璋的鞋拔子臉、秦始皇的“雞胸”、劉邦的“七十二顆黑痣”、梁武帝的“額骨隆個大包”等等。

    當年,呂布被曹、劉聯合捉住了,呂布本想讓劉備說句話,放他一馬,當曹操問劉備,要不要留下呂布之時,劉備來了句“公不見丁原、董卓之事乎”,這句話像是尖刀似的,一下子刺中了要害。

    呂布臨死之前,大罵劉備“大耳兒,最無信”,其實這不能怪劉備,誰讓你幾次三番地搶劉備地盤,害得劉備如喪家之犬一樣呢?

    劉備除了“大耳兒”之外,還有“織蓆販履之夫”的綽號,前者取笑劉備長相,後者取笑劉備職業,都挺精、準、狠的!

    再說孫權,他除了叫“碧眼兒”,還叫“紫髯鼠輩”,後者是關羽取的,罵完這句之後,人頭就落了地!

    孫權,之所以得此外號,是因為他外貌天生如此,長得“碧眼紫髯”,著實另類。堂堂一個漢人,怎麼長著綠色的眼睛、紫色的鬍子呢?這事要問孫堅了,是不是他與俄國女人媾和了?

    最後說曹操。

    曹操除了身材短小,相貌平平之外,似乎沒有別的特點了,《三國演義》對曹操外貌描寫只有八個字“身長七尺、細眼長髯”,這個相貌與孫權、劉備相比,似乎過於普通了。

    曹操,叫得比較順口的綽號是“曹阿瞞”,這是幼時的諢號,知道的人不多,也就許攸、袁紹等幾個兒時夥伴而已。

    官渡之戰時,許攸立了大功,此後忘乎所以、沾沾自喜,不管什麼場合,總喜歡賣弄功勞,喜歡“阿瞞阿瞞”地叫曹操,曹操雖然內心不悅,但仍裝作和顏悅色,最後許褚看不下去了,一刀咔嚓了許攸,此後再也沒人敢叫“阿瞞”了。

    除了“阿瞞”之外,曹操還有一個綽號,叫作“曹賊”,這個綽號是周瑜叫響的,當週瑜聽諸葛亮忽悠,“銅雀春深鎖二喬”之時,大罵“吾與曹賊勢不兩立”,此後曹賊便成了曹操的代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稻城亞丁需要哪些攻略和特別注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