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兵奇談

    孫權去後,吳國孫浩當政,他是個荒淫無度的暴君。使得朝庭人人自危,百姓民不聊生。加上蜀國已亡,失去了一個鐵桿政治盟友。

    長江天塹不可謂不險,只可惜主昏臣暗,未能好好利用。被樓濬順流直下,用火燒鐵鎖,木伐衝鐵錐破了東吳防禦,吳國大勢去矣。

  • 2 # 歌舞三國

    一個國家的安全,根本不可能僅依仗天險可以守住的。

    這個觀點在春秋時期,吳起就已經做過總結

    當時魏武侯,巡視黃河沿岸。那裡都是吳起的駐守的地方。因此,吳起緊挨著魏武侯,向他介紹河西的情況。 船到中央,魏武侯興致盎然,突然對吳起大聲說道:“山河好堅固、好美,真是魏國鎮國之寶啊!”

    吳起剛要回答,魏武侯身邊的寵臣王錯把話頭搶了過去:“主公說得對,主公說得好,只要我們在主公的英明領導下,發揮山川的優勢,就一定能夠稱霸。”

    吳起狠狠地瞪了王錯一眼, 吳起很嚴肅地說:“主公,您的話是很危險的。”

    “吳將軍,你有什麼高見?”魏武侯倒是個謙恭的人,並沒有生氣。

    吳起做了下清楚的解釋:

    “主公,一個國家要想成就霸業,長治久安,靠的是國君的德行,而不是山河的險固啊。”吳起語重心長地說,望望遠方,又意味深長,“當初三苗氏,左有洞庭,右有彭蠡,南有文山,北有衡山,江河算是險固吧?可是怎麼樣?不修德行,最後被禹滅了吧。再說夏桀,左有河濟,右有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江河算是險固吧?怎麼樣?修政不仁,被湯滅了。再說商紂王,左有孟門,右有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在其南,江河算是險固吧?怎麼樣?修政不德,被周武王滅了吧。主公,要修德啊,要重用德才兼備的人啊。”

    很顯然,在軍事天才吳起的眼裡,山河的險因是無法保證國家安全的,只有靠領導的的德行,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援,才是長治久安之策。

    東吳當時情況如何?

    當時吳國是孫皓當國君,孫皓為君相當爆裂,動不動就殺人。

    即位後,先殺了曾經擁立過自己的,左將軍張布,接著又殺了景帝的皇后朱氏,四個孩子中的兩個大孩子。他的暴虐行為馨竹難書。

    孫皓好酒色,每逢與群臣舉行宴會,都要強迫參加宴會的大臣一直要喝到爛醉,如有不從,就會加以重罰。懲罰手段包括:剝臉、剜眼珠等暴行等。這麼殘暴的君主,在三國時代是無人能比的。

    晉在滅蜀後,東吳自然是下一個目標

    天紀三年(279)十一月,晉兵分數路,司馬伷和王渾分頭出兵建業對岸的塗中和橫江、王戎出武昌、胡奮出夏口、杜預出江陵,王濬率領水軍從蜀順江而下,直指建業。以上各路共二十餘萬人,總司令為對攻吳持慎重意見的老臣賈充。

    這次總攻故意躲開了魏吳長年交戰的合肥巢湖一線。最早到達建業的,是路途最遠的王濬的水軍。蜀滅亡後,晉在蜀建造大船,操練水軍,晉的水軍在實力上已經壓倒了吳的水軍。吳丞相張悌等率兵衝鋒陷陣,誓死抵抗,但是大勢已去,次年三月,孫皓終於向王濬投降。

    這個事件正是應了春秋時期,吳起的觀點,所有的天險都無法絕對保證國家的安全,蜀國的蜀道之險不也是無法保住蜀國的安全,最先被滅掉。最關鍵還是民心向背。大家說是不是呢?

  • 3 # 湘水微波

    世上從來沒有真正意義的天險,兩軍對壘,人最重要。三國後期,東吳孫浩當政,殘暴且多疑,濫殺無辜,丞相級的人物先後幾人被殺甚至滅族。弄得人心不定,君臣離心離德,已遠非孫權時期的政治氣象。

    再者國家沒有良將,周瑜魯肅已成往事,真正有能力之人受到打壓。陸遜之子陸抗就是一例,他有忠心,而且他有乃父之風,軍事才幹很強。當時國家出現叛亂,鎮守西陵將領步闡投魏,吳國危險。陸抗受命率三萬多弱兵,在糧草短缺的情況下平叛,一舉打敗步闡十多萬叛軍,並打退魏軍的接應。他的軍事能力在這一戰中可謂是得到了極大的體現。但他也因此功高震主,受到孫皓的忌憚,處處受制,直到憂鬱而死。

    孫皓能憑藉的或許是長江天險,為阻止魏晉的進攻,他命人在長江用大鐵鏈封鎖長江。魏大將王濬率戰船順江而下,油火燒斷鐵鎖,長江天險告破,王濬直搗金陵,孫皓投降吳國滅亡。

    唐代劉禹錫有詩《西塞山懷古》為證: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 4 # 牡丹梅花鑫森淼

    《三國演義》後期,東吳的長江天險之所以在王濬面前不堪一擊,有四個原因:一,吳主孫皓殘暴不仁,早已不得人心。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才是最強的天險。二,吳國元老級大將丁奉、陸抗都死了,因為孫皓殘暴不仁,殺了很多忠臣良將,吳國再沒有厲害的能臣良將。三,杜預、王濬厲害,晉軍良將眾多,東吳沒有他們的對手。四,晉朝初期國富民強,為伐吳準備多年,早就造好數萬艘戰船。

    吳主孫皓殘暴不仁的表現有:他在位十多年的時間裡,殺忠臣四十多人,肆意妄為,上下無不嗟怨。丁奉、陸抗死後,孫皓每次請群臣吃飯,一定要讓他們喝醉;又設定黃門郎十人為糾彈官。宴會結束後,彈劾各位官員的過失,有過失的或者剝他的麵皮,或者鑿他的眼睛,因此國人非常恐懼。

    在這種形勢下,晉朝益州刺史王濬上疏,奏請伐吳。王濬在上疏中寫到:

    孫皓荒淫凶逆,宜速征伐;若一旦皓死,更立賢主,則強敵也;臣造船七年,日有朽敗;臣年七十,死亡無日。三者一乖,則難圖矣。願陛下無失事機。

    王濬的觀點和已故老臣羊祜的觀點差不多,晉主司馬炎看過王濬的上疏,準備伐吳。侍中王渾認為還要推遲一年。

    這時,老臣杜預又上疏奏請伐吳,他的上疏內容如下:

    往者,羊祜不博謀於朝臣,而密與陛下計,故令朝臣多異同之議。凡事當以利害相較,度此舉之利,十有八九,而其害止於無功耳。自秋以來,討賊之形頗露;今若中止,孫皓恐怖,徙都武昌,完修江南諸城,遷其居民,城不可攻,野無所掠,則明年之計亦無及矣。

    司馬炎看過上疏以後,和他一起下棋的臣子張華對司馬炎說:“陛下聖武,國富民強;吳主淫虐,民憂國敝。今若討之,可不勞而定。願勿以為疑。”

    幾位主張伐吳的大臣,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吳主孫皓殘暴不仁,荒淫凶逆,民憂國敝。他們一致認為這是伐吳的最好時機。

    司馬炎下定決心伐吳,命鎮南大將軍杜預為大都督,引兵十萬出江陵;鎮東大將軍琅琊王司馬伷出塗中;安東大將軍王渾出橫江;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各引兵五萬,全部聽杜預呼叫。又派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浮江東下,水陸兵馬二十多萬,戰船數萬艘。又令冠軍將軍楊濟出屯襄陽,節制諸路人馬。

    訊息傳入東吳,吳主孫皓大驚,急召丞相張悌、司徒何植、司空騰循,計議退兵之策。張悌上奏說:“可令車騎將軍伍延為都督,進兵江陵,迎敵杜預。驃騎將軍孫歆進兵拒夏口等處軍馬。臣敢為軍師,領左將軍沈瑩、右將軍諸葛靚,引兵十萬,出兵牛渚,接應諸路軍馬。”孫皓同意,令張悌分派兵馬。

    孫皓退入後宮,憂慮晉朝戰船齊備,攻勢鋒銳,倖臣中常侍岑昏獻計:“江南多鐵,可打連環索百餘條,長數百丈,每環重二三十斤,於沿江要緊去處橫截之。再造鐵錐數萬,長丈餘,置於水中,若晉朝乘風而來,逢錐則破,豈能渡江也?”

    孫皓非常高興,認為這個計策好,傳令撥匠工於江邊連夜造成鐵索、鐵錐,設立停當。

    晉都督杜預兵出江陵,令牙將周旨引水手八百人,乘小舟暗渡長江,夜襲樂鄉,樹了很多旌旗在山林中,白天放炮擂鼓,夜裡各處舉火。周旨領命,引兵渡江,伏於巴山。第二天,杜預領大軍水陸並進。

    吳主孫皓派伍延出陸路,陸景出水路,孫歆為先鋒,三路迎敵。

    兩軍相交,杜預退後,孫歆帶兵上岸,追了二十里,進了晉軍的埋伏圈,杜預乘勢掩殺,吳兵大敗,死者不計其數。孫歆奔到城邊時,杜預軍中牙將周旨八百軍士混雜在孫歆的隊伍中,跟著進城,在城上舉火,孫歆大驚,被周旨斬殺。

    吳將陸景在船上,望見江南岸上一片火起,望見巴山杜預的旗幟,陸景大驚,想上岸逃命,被晉將張尚斬殺。

    伍延看見各路軍馬潰散,也棄城逃走,被晉軍的伏兵抓住,杜預說:“留之無用。”叱令武士殺了伍延。至此,伍延、孫歆、陸景都死了。

    杜預攻佔江陵,準備進兵武昌,武昌投降。晉軍會合進攻建業。

    前方哨報:吳人造鐵索,沿江橫截,又置鐵錐於水中為準備。王濬想出辦法對付江中的鐵錐、鐵索:造大筏數十方,筏上扎草人,披甲執杖,立於周圍,順水放下。吳兵看到,以為活人,望風先走。暗錐碰到木筏,全部提起。晉軍又在木筏上點大火炬,長十多丈,大十多圍,在火炬上灌麻油,遇到鐵索,就點火燒,鐵索很快就燒斷。晉軍所到之處,無不攻克。長江天險就這樣突破。

    東吳丞相張悌,令左將軍沈瑩、右將軍諸葛靚來迎晉兵。晉軍順流而下,勢不可擋。沈瑩、諸葛靚大驚,二人來見張悌,諸葛靚對張悌說:“東吳危矣,何不遁去?”張悌流著眼淚說:“吳之將亡,賢愚共知。今若君臣皆降,無一人死於國難,不亦辱乎?”

    諸葛靚是魏國諸葛誕的遺孤,諸葛靚流著眼淚離開。張悌和沈瑩指揮吳軍禦敵。吳兵戰敗,張悌死於亂軍之中,沈瑩被周旨所殺。

    杜預、王濬奉晉主之命,水路並進,風雷鼓動,吳人望旗而降。

    孫皓派陶濬帶御林諸軍迎敵,前將軍張象率水兵下江迎敵。沒想到西北風大起,吳兵旗幟全部吹倒。兵卒不肯下船,四散奔走。

    風波激盪,晉軍在王濬的叱令下,擂鼓大進。吳將張象請降,開啟城門,放晉軍入城。孫皓聽聞晉軍入城,本想自刎,他聽取中書令胡衝、光祿勳薛瑩的建議,效仿安樂公劉禪,率文武群臣到王濬軍前投降。東吳滅亡。

  • 5 # 中行偃1

    答:讓我們先往後看,再做物理分析。

    金兀朮要滅南宋先打哪裡?這才有了吳玠、吳璘守蜀,吳璘臨終上表給孝宗“願陛下,毋棄四川,毋輕出兵”;

    (吳玠、吳璘)

    孛兒只斤·蒙哥汗即位後主要致力攻滅南宋先打哪裡?

    蒙古帝國伊兒汗國宰相拉施特的《史集》推斷當時值酷暑季節,蒙哥軍中痢疾流行,蒙哥亦染病身亡;

    畢沅在《續資治通鑑》稱死於痢疾;

    《古今圖書整合》中的《釣魚城記》載:“炮風所震,因成疾。班師至愁軍山,病甚……次過金劍山溫湯峽(今四川重慶北碚北溫泉)而歿”;

    謝士元在《遊釣魚山詩序》亦說蒙哥是“炮風致疾”而死;

    黃震的《古今紀要逸編》認為蒙哥因為屢攻合州釣魚城不克,致憂憤死;

    《海屯紀年》說是落水死;

    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寫道:“蒙古軍因軍中痢疾盛行,死傷極多,蒙哥汗又為宋軍的飛矢射中身死”;

    《馬可波羅遊記》和明萬曆《合州志》則記載蒙哥在攻打合州時被釣魚城守城武器矢石擊中而重傷後去世。

    總之,是死了就是了。為什麼非要打下四川呢?

    首先,王濬不是劉備。劉備夷陵之戰戰敗的重要原因是放棄水路進攻!否則劉備不會失敗的。王濬受命藉長江上游地勢之利,治水軍,以屯田兵及諸郡兵合萬餘人,大造舟艦器仗,作攻吳準備。王濬就打水路!歷經七年,建成了一支強大的水軍。

    王濬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滿江面,順流漂下。吳建平太守吾彥取些木片呈給孫皓說:“晉必有攻吳的打算,應在建平增兵防守,建平攻不下,晉軍終不敢東下。”孫皓不聽。當時吳國有童謠:“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而王濬的小字又是“阿童”。

    其次,王濬率水陸大軍自成都沿江而下,過瞿塘峽、巫峽,進至秭歸附近。王濬率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攻破吳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擒吳丹陽監盛紀。然後順流而下,進入西陵峽,遇到了吳軍設定的攔江鐵鎖和暗置江中的鐵錐。王濬就做了幾十個大木筏,每個也有方百餘步大,筏上紮成草人,被甲執杖,令善水士兵乘筏先行,鐵錐刺到筏上都被筏帶去。又做火炬,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鐵鎖,就點起火炬,將鐵鎖熔化燒斷,於是戰船通行無阻。

    看明白了吧:這就是我常常說的,上游打下游勢如破竹!我之所以說“赤壁之戰”是根本不存在的,道理都在這兒!

    “赤壁之戰”是下游打上游,一點優勢都沒有,怎麼可能打得贏呢?這是個物理問題!從四川打長江中下游地區,居高臨下呀。可以說是完全掌握著主動,東吳只有捱打的份兒!

    這也就是金兀朮和蒙哥汗不惜生命的代價拼命也要打四川的最根本的原因。順流而下、勢如破竹……

    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初三,攻克西陵,俘獲吳鎮南將軍留憲、徵南將軍成據、宜都太守虞忠。初五,攻克荊門、夷道二城,俘獲監軍陸晏。初八,攻克樂鄉,俘獲水軍督陸景,平西將軍施洪等投降。看看多迅速!

    王濬從蜀出兵,兵不血刃,無堅不摧,夏口、武昌的吳軍,無敢支吾抗拒者。於是揮師順流而下,直抵吳都附近的三山,孫皓派遣遊擊將軍張象率水軍萬人抵禦王濬,張象望見晉軍旗幟而投降。

    (劉玄德)

    這麼大的優勢,長江天塹在蜀地人民看來,那是滅東吳用的!不是給東吳做防禦用的地形!當然了,不得不說,劉備不知道上游打下游會是這麼容易。

  • 6 # 劉坤忠120

    東吳在大帝孫權主政時期還是比較穩定的,後由長公主孫魯班挑起事端,孫亮孫休時期混亂不堪。但有大將軍丁奉,名將陸抗穩定局勢,陸抗大敗西晉名將杜預,形勢得到緩和。孫皓稱帝后荒淫無道,殘害百官,加!之丁奉陸抗去世,吳國已無棟樑之才。279年,羊祜上書晉武帝伐吳時機已到,晉武帝令羊祜、王浚統兵南下,令益州刺史王濬率水陸大軍從江州順流而下,先前王濬督造大船,做好充分準備,用大木茷拔掉吳國江中鋒利鐵錐,用巨油燈燒斷江上鐵鏈,直出荊江河道。。。經武昌、夏口,兩岸有羊祜王浚軍隊協戰,任憑東吳有長江天塹,王濬戰船直逼建業石頭城,東吳無力抗抗,於280年3月孫皓率吳國眾文武向王濬投降,東吳滅亡。

  • 7 # 根285927616

    古語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吳主孫皓殘暴不仁,亂殺忠臣,弄得人人自危,民不聊生。長江天險不過是一堆爛牆,輕輕一推就倒了。因為吳國已經失了民心,亡國是必然的。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千古一理。

  • 8 # 肖愛敏感恩有你

    那是因為東吳末年,其水軍整體素質鬆散,特別是大督都周瑜逝去,再也沒有整肅軍紀的將帥了,軍紀不嚴,軍心泛散,乞能不敗!長江天險也無能力了!

  • 9 # 海洋望星空

    自古以來長江天險都是防守一方最大的倚仗,很多時候交戰雙方都是劃江而治,而後來東吳的長江防線之所以不堪一擊,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自孫權死後,東吳內部一直在內鬥,混亂不堪,內耗十分嚴重,到了孫皓之時,更是橫徵暴斂,弄得民怨沸騰,誰還能為東吳拼力死戰。曹魏集團本來就是實力最強的一方,佔有當時中國經濟發達的中原地區,人口眾多,兵多將廣,滅了蜀國之後實力更加強大,三足鼎立之勢已被打破,東吳獨木難支。當時的東吳已經沒有什麼像樣的大將了,兩軍交戰,一擊即潰。東吳很大程度上被四大家族把持,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會拼力抵擋,甚至還會倒戈相向。

  • 10 # 經常用了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一個國家的安全,根本不可能僅依仗天險可以守住的。這個觀點在春秋時期,吳起就已經做過總結:“一個國家要想成就霸業,長治久安,靠的是國君的德行,而不是山河的險固啊。”吳起語重心長地說,望望遠方,又意味深長,“當初三苗氏,左有洞庭,右有彭蠡,南有文山,北有衡山,江河算是險固吧?可是怎麼樣?不修德行,最後被禹滅了吧。再說夏桀,左有河濟,右有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江河算是險固吧?怎麼樣?修政不仁,被湯滅了。再說商紂王,左有孟門,右有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在其南,江河算是險固吧?怎麼樣?修政不德,被周武王滅了吧。主公,要修德啊,要重用德才兼備的人啊。”很顯然,在軍事天才吳起的眼裡,山河的險因是無法保證國家安全的。

    吳國國君孫皓為君相當爆裂,動不動就殺人。即位後,先殺了曾經擁立過自己的,左將軍張布,接著又殺了景帝的皇后朱氏,四個孩子中的兩個大孩子。他的暴虐行為馨竹難書。孫皓好酒色,每逢與群臣舉行宴會,都要強迫參加宴會的大臣一直要喝到爛醉,如有不從,就會加以重罰。懲罰手段包括:剝臉、剜眼珠等暴行等。這麼殘暴的君主,在三國時代是無人能比的。

    司馬炎下定決心伐吳,命鎮南大將軍杜預為大都督,引兵十萬出江陵;鎮東大將軍琅琊王司馬伷出塗中;安東大將軍王渾出橫江;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各引兵五萬,全部聽杜預呼叫。又派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浮江東下,水陸兵馬二十多萬,戰船數萬艘。又令冠軍將軍楊濟出屯襄陽,節制諸路人馬。 訊息傳入東吳,吳主孫皓大驚,急召丞相張悌、司徒何植、司空騰循,計議退兵之策。張悌上奏說:“可令車騎將軍伍延為都督,進兵江陵,迎敵杜預。驃騎將軍孫歆進兵拒夏口等處軍馬。臣敢為軍師,領左將軍沈瑩、右將軍諸葛靚,引兵十萬,出兵牛渚,接應諸路軍馬。” 倖臣中常侍岑昏獻計:“江南多鐵,可打連環索百餘條,長數百丈,每環重二三十斤,於沿江要緊去處橫截之。再造鐵錐數萬,長丈餘,置於水中,若晉朝乘風而來,逢錐則破,豈能渡江也?” 晉都督杜預兵出江陵,令牙將周旨引水手八百人,乘小舟暗渡長江,夜襲樂鄉,樹了很多旌旗在山林中,白天放炮擂鼓,夜裡各處舉火。周旨領命,引兵渡江,伏於巴山。第二天,杜預領大軍水陸並進。 吳主孫皓派伍延出陸路,陸景出水路,孫歆為先鋒,三路迎敵。 兩軍相交,杜預退後,孫歆帶兵上岸,追了二十里,進了晉軍的埋伏圈,杜預乘勢掩殺,吳兵大敗,死者不計其數。孫歆奔到城邊時,杜預軍中牙將周旨八百軍士混雜在孫歆的隊伍中,跟著進城,在城上舉火,孫歆大驚,被周旨斬殺。 吳將陸景在船上,望見江南岸上一片火起,望見巴山杜預的旗幟,陸景大驚,想上岸逃命,被晉將張尚斬殺。 伍延看見各路軍馬潰散,也棄城逃走,被晉軍的伏兵抓住,杜預說:“留之無用。”叱令武士殺了伍延。至此,伍延、孫歆、陸景都死了。 杜預攻佔江陵,準備進兵武昌,武昌投降。晉軍會合進攻建業。 前方哨報:吳人造鐵索,沿江橫截,又置鐵錐於水中為準備。王濬想出辦法對付江中的鐵錐、鐵索:造大筏數十方,筏上扎草人,披甲執杖,立於周圍,順水放下。吳兵看到,以為活人,望風先走。暗錐碰到木筏,全部提起。晉軍又在木筏上點大火炬,長十多丈,大十多圍,在火炬上灌麻油,遇到鐵索,就點火燒,鐵索很快就燒斷。晉軍所到之處,無不攻克。長江天險就這樣突破。 東吳丞相張悌,令左將軍沈瑩、右將軍諸葛靚來迎晉兵。晉軍順流而下,勢不可擋。沈瑩、諸葛靚大驚,二人來見張悌,諸葛靚對張悌說:“東吳危矣,何不遁去?”張悌流著眼淚說:“吳之將亡,賢愚共知。今若君臣皆降,無一人死於國難,不亦辱乎?” 諸葛靚是魏國諸葛誕的遺孤,諸葛靚流著眼淚離開。張悌和沈瑩指揮吳軍禦敵。吳兵戰敗,張悌死於亂軍之中,沈瑩被周旨所殺。 杜預、王濬奉晉主之命,水路並進,風雷鼓動,吳人望旗而降。 孫皓派陶濬帶御林諸軍迎敵,前將軍張象率水兵下江迎敵。沒想到西北風大起,吳兵旗幟全部吹倒。兵卒不肯下船,四散奔走。 風波激盪,晉軍在王濬的叱令下,擂鼓大進。吳將張象請降,開啟城門,放晉軍入城。孫皓聽聞晉軍入城,本想自刎,他聽取中書令胡衝、光祿勳薛瑩的建議,效仿安樂公劉禪,率文武群臣到王濬軍前投降。東吳滅亡。

  • 11 # 流川楓210813229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所謂大勢所趨,人心向背,兵敗如山倒啊,近代國民黨的江陰要塞,千里江防也擋不住百萬雄師過長江啊。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 12 # 舊事勿憶

    溫酒斬華雄,東漢末年為聯合討伐董卓,時任長沙太守孫堅大破董卓軍,華雄在此戰中被孫堅所殺;實際上《三國演義》中對這段歷史作了一些改動——

  • 13 # 使用者1093235322938ssw

    政治上,吳主孫皓荒淫殘暴,不思過取;而晉主任人為賢,勵精圖治。經濟上,東吳民不聊生,經濟蕭條;而晉朝國富民強,民心安定。軍事上,東吳名將或死或亡,無能貫善戰之人;而晉朝厲兵秣馬,能將如雲!

  • 14 # 大白白野

    一、慶功宴上憶賢臣

    西晉滅東吳慶功宴上,晉武帝司馬炎舉起杯流著淚說:這都是已故羊太傅的功勞,可惜他看不到了!羊祜鎮守襄陽時候,發現東吳孫皓統治不得人心,建議趁昏君孫皓在位時期西晉發兵滅東吳,否則,等有水平的名君執掌東吳政權,滅東吳就困難了。還提出滅東吳策略,推薦杜預、王濬等滅吳人選。

    二、統一是大勢所趨

    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趨勢,相對來說,統一程序多數是由北方政權攻滅南方政權。長江天險是統一過程一大障礙,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鮮卑北魏打到長江岸邊興嘆。

    三、人心歸順比天險更重要

    天險和人心相比,人心更重要,得人心者得天下。吳起和魏王就此有過精闢論斷:在船上,魏王面對美麗山河,精嘆山河之險。吳起說山河之險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還是人心。實仁政,百姓心悅誠服,遠方歸順,江山才會險固。不施仁政,失去民心,魏王身邊的人都可能是敵人,江山之險也會失去作用。

    四、東吳的情況

    229年,孫權繼承孫堅、孫策事業建立了東吳政權。孫權大帝很有水平,先後重用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人,連曹丕也率大軍在長江邊興嘆:彼有人焉,不可圖也。孫權活七十多歲,在那時相對屬於長壽了,但是晚年多疑,皇位繼承人沒處理好,孫權死後,東吳政局混亂。

    孫皓執政吋,東吳局勢更糟糕,這時東吳名臣猛將沒有了,尤其名將陸抗去世,對東吳損失很大,陸抗是陸遜之子,足智多謀,和西晉名將羊祜對峙,羊祜也敬佩陸抗才智,兩位英雄是惺惺相惜。而且孫皓統治,出現許多東吳將領率軍向北方晉朝投降現象;江南世家大族和百姓也對孫皓執政管理失望;孫皓還不聽從大臣建議,做好防止晉朝進攻的準備,例如陸抗生前的提出有效建議,孫皓以為有長江天險晉軍不能進攻,就是不落實。

    五、蜀漢滅亡,東吳失去了重要盟友

    263年曹魏政權滅掉劉禪的蜀漢政權,東吳失掉重要盟友。

    蜀漢政權位於長江上游,由上游攻打中下游的東吳政權有地勢優勢。王濬及以後的唐朝李孝恭、李靖攻打江南都利用了這種優勢。南北朝時期宇文氏周朝也是派尉遲烱先攻佔蜀地的。南宋吳玠兄弟仙人關等保衛戰勝利,守住了漢中、蜀地。也打破了金兀朮等人佔領蜀地進攻南宋的計劃。

    265年,曹魏政權魏元帝曹奐的皇位禪讓給司馬炎,晉朝建立,史稱西晉。

    六、西晉的“太康之治”,國力大增

    西晉在中國歷史上名聲不好,但是司馬炎繼位之初搞的還可以,革新政治,振興經濟,厲行節儉,推行法治, 人口增殖,整個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這為西晉消滅東吳提供了條件。

    280年消滅東吳統一全國以後,司馬炎開始了驕奢淫慾無度的腐化生活,皇族等統治階層拉幫結派,勾心爭鬥,才把局勢搞糟了,司馬炎也犯了皇位繼承人沒處理好的嚴重錯誤。

    七、西晉出兵六路滅東吳,杜預、王濬功勞大

    280年,司馬炎按照羊祜生前建議,發兵二十萬,分六路進攻吳國:1.鎮軍將軍、琅邪王司馬伷向塗中(今安徽滁河流域)方向進軍;2.安東將軍王渾向江西(指今安徽和縣方向),出橫江渡口進軍;3.建威將軍王戎向武昌(今湖北鄂州)方向進軍;4.平南將軍胡奮自荊州向夏口(今武漢市武昌)方向進軍;5.鎮南大將軍杜預自襄陽向江陵(今屬湖北)方向進軍,爾後南下長江、湘水以南,直抵交廣;6.龍驤將軍王濬,巴東監軍唐彬自巴蜀順江東下,直趨建業。以太尉賈充為大都督,率中軍駐襄陽,節度諸軍。

    王濬原為羊祜參軍,深得羊祜賞識。經羊祜推薦,經營巴蜀十多年,打造戰船,訓練水軍卜。這次滅東吳之戰,王濬率軍奮勇前進,和其他友軍配合,攻到建業。孫皓知道大勢已去,脫去新衣,自縛雙手,用牛車拉著一口棺材,率百官向王濬投降。事後,晉武帝論消滅東吳之功,以王濬為第一。

    唐代劉禹錫曾寫詩《西塞山懷古》,讚揚王濬: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杜預是晉朝名將,知識淵博,被譽為“杜武庫”。羊祜生前推薦杜預接替自己,唐代大詩人杜甫是杜預後代。

    杜預在滅東吳過程中貢獻非常大。他用奇計襲破江陵,活捉吳軍都督孫歆,殺了江陵守將伍延。關鍵是伐吳過程中,作為主帥的賈充曾想停止伐吳行動,打退堂鼓。晉武帝降詔讓杜預督促各路大軍繼續進軍。在杜預正確指揮下,才消滅了東吳政權。

  • 15 # 袁衛宇

    如果把西晉伐吳和前秦征討東晉的淝水之戰對比起來看的話,就很容易發現為什麼長江天險阻止不了西晉大軍,為什麼東吳不堪一擊,迅速潰敗了。

    長江天險雖然確實是一道屏障,但並不是有了長江天險,江東政權就可以高枕無憂。西晉伐吳時,長江天險這個地利雖然被東吳佔據著,但是天時、人和卻都在西晉這邊,所以西晉伐吳才會異常順利,迅速攻滅了東吳。淝水之戰時,東晉不僅佔據著地利,同時還佔據天時、人和,這才大敗前秦,使得東晉轉危為安。

    軍事準備不同

    (1)西晉準備充分

    西晉滅吳,就準備週期,從西晉建立到正式伐吳,總共準備了13年。西晉立國之初,晉武帝就有滅掉東吳、統一天下的志向,但是礙於天下初定,百姓急需休養生息,貿然發動伐吳之戰,非常不利於民生。所以晉武帝暫時擱置了伐吳之事,以安定時局和發展民生為要務,但是一直在為伐吳之事努力做各種準備。

    特別是269年,晉武帝任命羊祜為荊州刺史鎮襄陽,啟動了伐吳軍事鬥爭的第一步,羊祜在襄陽和東吳名將陸抗對陣時,甚少和陸抗發生武裝衝突,主要是採取懷柔政策,同時在荊州開墾荒地,種植糧食,所種的糧食“至季年有十年之積”,為日後西晉伐吳儲備了足夠的糧草。

    隨後,羊祜向晉武帝推薦王濬為益州刺史,讓王濬秘密在蜀中修造大型艦船和訓練水軍艦隊,以便日後伐吳時,大軍可以沿長江順流而下直搗東吳。王濬的水軍在西晉伐吳時,立下了大功,足見羊祜此舉的戰略意義。

    在荊州刺史的任上,羊祜一直在思考西晉伐吳的戰略計劃,在給晉武帝的伐吳建議中,羊祜提出了水陸並進、合而圍之、東西夾擊的伐吳戰略戰術。

    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荊楚之眾進臨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揚、青、兗並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誤之,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眾,勢分形散,所備皆急。巴漢奇兵出其空虛,一處傾壞,則上下震盪。-《晉書·羊祜傳》

    羊祜的伐吳戰術計劃,在日後的西晉伐吳戰爭中得到了驗證和體現,西晉伐吳的軍事行動,也基本是按羊祜的計劃展開的。

    陸抗死後,羊祜認為可以正式啟動伐吳之戰了,理應作為伐吳總指揮的他卻因為身患重病而無法就任,於是他臨終前推薦杜預接替自己。杜預也依羊祜的伐吳戰術計劃行事。

    官員279年末,西晉伐吳之戰正式打響,憑藉羊祜的伐吳戰術計劃,西晉大獲成功,三國歸晉,天下一統。

    (2)前秦準備倉促

    前秦天王苻堅在統一了北方各部之後,有志於更進一步統一南北。雖然前秦南征東晉的的軍事計劃,基本沿襲了西晉伐吳的戰略計劃,但是準備非常倉促,也並未落實。

    同樣是在蜀中訓練水軍,前秦是在南征東晉的前一年才開始準備,和王濬在蜀中準備了七年相比,完全無法相提並論,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前秦南征東晉時徵調了80多萬大軍,號稱百萬大軍,但是主力是前秦氐族人自己的30萬大軍,其他部隊都是臨時拼湊的。在前秦百萬大軍中,除了氐族主力之外,其他的如鮮卑、柔然、羌族等組成的部隊,都對前秦有著強烈的敵意。

    所謂百萬大軍,大部分是臨時徵調的新兵,沒有形成戰鬥力,說他們是烏合之眾也不為過。

    前秦大軍的先鋒部隊配置也很有問題,其先鋒部隊的兩個部分都有問題:苻堅徵召了三萬所謂的羽林軍,這些人基本都是花拳繡腿只能充當依仗,戰鬥力十分低下;苻融所率領的25萬前鋒軍距離主力部隊非常遠,沒有可靠的後續援軍,只能單獨作戰。

    苻堅急匆匆南征東晉,只想早點統一天下,並沒有做足充分的準備,相關軍事準備十分倉促。

    雙在軍事戰術上的不同,高下立判

    西晉伐吳時,水陸並進,出動20餘萬大軍,兵分六路攻擊東吳。

    冬,十一月,大舉伐吳,遣鎮軍將軍琅邪王司馬伷出塗中,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鎮南大將軍杜預出江陵,龍驤將軍王濬、巴東監軍魯國唐彬下巴、蜀,東西凡二十餘萬。-《資治通鑑》

    晉軍總的作戰意圖是:以司馬伷、王渾兩軍直逼建業,牽制吳軍主力,使其不能增援上游;以王戎、胡奮、杜預三軍奪取夏口以西各戰略要點,以策應王濬所率的七萬水陸大軍順江而下;然後由王濬、司馬伷、王渾軍南下東進,奪取建業。

    從結果來看,晉軍的作戰意圖得以完全實現,可見其軍事戰術是有效的。

    前秦南征東晉,雖然出動了80多萬軍隊,但是毫無軍事水準而言,完全是武裝大遊行。“眾號百萬,水陸俱進,次於項城。自項城至長安,連旗千里,首尾不絕。”(《秦書》)

    前秦的一字長蛇陣本身就有很多問題,再加上前鋒部隊距離主力過遠,一旦前鋒受挫,孤立無援,很容易形成潰敗。這一點在洛澗戰役中充分得到了印證,東晉主帥謝玄的部將劉牢之奇襲前秦據守的洛澗,大破秦軍。

    前秦陽平公苻融攻取壽陽以後,苻堅自認為能速戰速決,就自己帶著八千騎兵進駐壽陽,而讓主力部隊留守項城。苻堅此舉,讓謝玄抓住了戰機,給了他致命一擊。

    而且雙方在淝水對峙時,苻堅想利用東晉軍隊渡河的時機,“半渡而擊之”,結果前秦軍隊剛一後移,整個隊伍大亂。原先北伐的晉軍將領朱序乘機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於是整個秦軍迅速潰敗,隨後晉軍全力出擊,大敗秦軍。

    可以看出,西晉和前秦在軍事部署和具體戰術上,有著明顯差別,高下立判。西晉的戰略戰術遠勝前秦。

    西晉和前秦的內部政局不一樣

    作為戰爭發起方,西晉和前秦內部政局是完全不一樣的,西晉很穩定,而前秦則暗流湧動。

    早在曹魏後期,經過司馬師時期的嘉平之變、司馬昭時期的弒君事件依舊司馬氏兄弟倆平定淮南的舉措,基本消滅了司馬家族的反對勢力,取得了伐蜀和篡魏的勝利。奠定了司馬炎篡魏立晉的基礎。

    西晉建立後,能擺得上臺面的政治勢力,幾乎都歸順了司馬家族。也就意味著西晉政權內部是穩定和穩固的。這就為西晉伐吳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反觀前秦,雖然在形勢上統一了北方各部,但是民族問題始終無法解決,作為氐族人建立起來的前秦政權,內部還有鮮卑、羌族等勢力,他們表明上臣服於前秦,但是內心對前秦是非常抗拒的。前秦並未有效整合這些胡人勢力。

    號稱前秦諸葛亮的王猛臨死前就權苻堅,不要南征東晉,應該注意前秦的內部敵人。但是苻堅沒有聽。

    淝水之戰中,前秦稍一潰敗,由鮮卑、羌族等組成的部隊迅速叛變,攻擊苻堅,導致苻堅差點死在逃亡的路上。

    前秦經歷淝水之戰的慘敗後,內部政權不穩定誘發的問題迅速浮出水面,鮮卑、羌族等紛紛脫離前秦。可見前秦內部政權非常不穩定,也並不穩固。這是前秦失敗的重要原因。

    東吳和東晉的內部政局不一樣

    作為戰爭承受方的東吳和東晉,東吳和東晉內部政局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東吳政局非常混亂,而東晉相對穩定。

    孫權死後,東吳內亂不斷,特別是東吳末帝孫皓在位時,朝政非常混亂,東吳政權呈現出了土崩瓦解的態勢。因為江東大族陸氏還在長江上游支撐著,所以東吳沒有馬上敗亡,但也立敗亡不遠了。

    東吳在軍事戰略上沿江據守,而無法主動出擊。特別是蜀漢滅亡後,東吳喪失了一個有力的軍事同盟,東吳無法像從前那樣聯絡蜀漢共同抗敵。面對西晉伐吳的嚴峻現實,東吳只能被動防守,靜靜等待西晉的進攻直至滅亡。

    而東晉就不一樣了。在淝水之戰前,由於桓溫篡權所引發的政治動盪隨著桓溫的去世而很快歸於平靜,雖然掌控長江上游的桓氏和掌控長江下游的謝氏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但是總體來說桓氏和謝氏的矛盾並不算突出,東晉政權總體上相對穩定。

    面對前秦南征東晉所帶來的壓力,桓氏和謝氏握手言和共同抗擊前秦,東晉其他政治勢力也團結一心共同對付前秦這個敵人。

    和東吳被動防守不一樣的是,東晉多次發動北伐,雖然成效不大,但至少證明了東晉的國力明顯超過了東吳。

    結語

    西晉伐吳,根本不懼東吳的長江天險,因為東吳除了長江天險,再無任何優勢可言。東吳這是非常危險的,也是為什麼面對西晉大軍進攻時,東吳迅速潰敗的原因。而淝水之戰時,東晉不僅有長江天險,其政治和軍事優勢非常明顯,所以才有了淝水之戰的勝利。

    西晉伐吳和前秦南征東晉,這兩場戰役其中的軍事準備、戰略戰術、北方政權內部政局、南方政權內部政局都完全一樣。西晉的國力遠勝前秦,而東吳的國力遠遜東晉,由於這兩次戰爭的內外條件不同,所以西晉伐吳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前秦南征東晉是逆流而動、不顧現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爸爸和小三再婚生的弟弟得了白血病,我該不該給他捐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