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草竹道人

    狄仁傑是唐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之一。對於狄仁傑為官的“智慧”,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述:

    一、明辨是非,不信妖言

    拒史料記載,在唐高宗前往汾陽宮時,途徑了妒女祠。而在當時,民間對此事非常驚恐,認為穿著華麗的衣服經過妒女祠,會招致風雷之災。而文獻記載狄仁傑是這麼說的:“皇帝出行,有千乘萬騎扈從,風伯為之清塵,雨師前來灑道,還怕什麼妒女之害?”正如唐高宗的感嘆,“狄仁傑真乃大丈夫也!”

    二、伸張正義,直責宰相

    根據史書的記載,宰相張光輔在討伐“越王之亂”後,卻縱容他的部下“恃功勒索”,但是這被時任州官的狄仁傑給拒絕了。宰相張光輔怒斥狄仁傑:“你這州官怎敢怠慢元帥?”,而狄仁傑卻正義凌然回覆:“您率三十萬大軍平定叛亂,但卻不能約束士卒,反而縱容他們對百姓施暴。”由此可見,狄仁傑敢直責宰相,乃“正義之士”。

    三、伯樂識馬,舉薦人才

    在狄仁傑擔任宰輔之時,可以說乃是一“伯樂”,在他的智慧下,挖掘了大量的棟樑之才,其中兩薦張柬之,保薦契丹降將李楷固,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可謂是擁有“大智慧”的伯樂。

    透過前面的分析,狄仁傑的為官智慧可以總結為:明辨是非,不信妖言,伸張正義,直責宰相,伯樂識馬,舉薦人才。

  • 2 # 南門江

    珍惜生命,忍辱負重,光復李唐。

    公元692年正月,著名的狄仁傑被弄進了酷吏來俊臣的大獄裡。抓人的理由是謀反。出人意料的是,理應與酷吏拼死搏鬥以證清白的狄大人,沒有任何猶豫。直接承認了謀反的罪名。他說:“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

    大義凜然的狄大人,為什麼會這麼不堪一問,因為元芳早告訴他,在來俊臣的手下,承認謀反被砍頭,自己死。不承認謀反別打死全家死。所以狄大人從了。在從了的同時,他設計將自己的處境傳遞給了武曌。雖然被貶,但最終還是活了下來。

    狄大人珍愛自己的生命,絕不枉死。狄大人也珍愛別人的生命,決不讓別人枉死。就在他招供自己謀反後,一個叫王德壽的判官找到狄大人說,尚書大人,現在你已招了,反正就是等死,現在我想升官,想把你的案子搞大一點,你就說一個叫楊執柔的人也想反叛,行不行。史這樣紀錄了這個為了升官,光明正大的小人:德壽今業已受驅策,欲求少階級,憑尚書牽楊執柔,可乎?剛剛還在屈辱求生的狄大人,做出了讓德壽同志大出意外的舉動。史說:仁杰曰:“皇天后土,遣狄仁傑行此事!”以頭觸柱,血流被面,德壽懼而止焉。

    狄大人對於他人生命的尊重,讓我想起來武曌時代一位真正的司法專家徐有功。徐有功當然沒有元芳保護,在以《羅織經》為教課書主的酷吏時代,像徐有功這樣堅持實事求是的法官少而又少,他辦案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所以不能體會上意,沒能達到利用小案子把皇帝的政治對手統統殺掉的目的。因此,他隨時要面對皇帝的盛怒,酷吏的手段,這讓他隨時走在死亡的邊緣。在第一被罷官復起時,他伏地不起,肯求武曌,留他一命,不要讓他當司法幹部。他說:“臣聞鹿走山林而命系庖廚者,勢固自然。陛下以法官用臣,臣守正行法,必坐此死矣。”由此可見,徐有功是多麼珍愛自己的生命啊。

    但當他又當上法官之後,當別人的生命再次放在他的手上之際,他只能把自己的生命放於一邊,在他的世界裡,法大於武曌,他一生三次因為秉公執法而面臨自己被問斬的危局,但仍矢志不渝。

    讀到徐有功和狄仁傑的畏死,想到了讀史開始時荊軻刺秦的那一段。倘或生命的使命是刺死秦王,那麼荊軻就該忍著太子丹對他膽怯的質疑,等到“吾客來”,而不是帶著備胎秦舞陽走上失敗的路。

    真的猛士,僅僅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是遠遠不夠的,而應該珍愛如花的生命。前者是血氣之勇,後者是猛士的真諦。

  • 3 # 龍行天下走虎步

    狄仁傑生於官宦世家從小就耳濡目染官場中的種種行徑,其祖父當過尚書左垂,其父做過夔州長史。狄仁傑家教很嚴,年輕時就透過明經科考試及弟,授汁州參軍。不久後遇到了人生的第一貴人——閻立本。當時狄仁傑被人誣告是閻立本還了狄仁傑一個清白並舉薦至到幷州都督府當法曹也就是法官或者檢察官的職位。法曹這個職務,對狄仁傑一生影響巨大。狄仁傑在法曹任上,認真學習,從而通曉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這為他不久遷任大理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高宗儀鳳元年,狄仁傑就任大理寺丞就是法院院長。狄仁傑是敬職敬責的,一個想要做實事報效祖國為社會作貢獻的人,首先他得做好他的本職。他繼任頭一年之中,就將在獄中拖延了很久、涉及一萬七千多人的案件,全都審理得明明白白。狄仁傑由此名聲大震,時人稱之為“平恕”。狄仁傑始終秉承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做一個“外圓內方”之人,在外圓通,在內又有堅守。既高瞻遠矚,又步步為營。運籌帷幄之內,決勝千里之外。既剛正不阿,又足智多謀。一個智商與情商都高度發達的人。這樣一來使得他不但仕途一帆風順,有驚無險,而且為世人所稱道,在青史上留下美名。

    長壽元年,武承嗣認為狄仁傑將是他被立為皇嗣的障礙之一,於是勾結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時法律中有一項條款:“一問即承反者例得減死。”來俊臣逼迫狄仁傑承認“謀反”,狄仁傑出以非常之舉,立刻服了罪:“大周革命,我乃唐臣,謀反屬實,甘願受死!”來俊臣得到滿意的口供,便將狄仁傑等收監,待日行刑,不再嚴加看管。狄仁傑偷偷地寫了一封信,放在棉衣中神不知鬼不覺地讓家人帶出獄交給了武則天。武則天於是召狄仁傑等“謀反”的大臣面詢:“你們為何要承認謀反呀?”狄仁傑從容不迫地答道:“如果不承認,恐怕早已死於鞭笞之下了。”武則天查清事實,於是下令將他們釋放。就這樣,狄仁傑運用自己的才智計謀讓自己死裡逃生。以後,武承嗣欲根除後患,多次奏請誅殺狄仁傑,都被武則天拒絕。看來狄仁傑是很得武則天之心的。狄仁傑跟武則天的君臣關係之好也是史上公認的,這正是狄仁傑智慧的體現,也是他人生成功並能善終的主要原因。

    久視元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悽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封他為文昌右丞,諡號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狄公可謂史上能善始善終為數不多的幾位政治家之一。

  • 4 # 歷事

    狄仁傑起自下僚,力扶唐祚,使既危而安,延數百年之永。在中國古代的諸多賢良中,狄仁傑是最讓小編無話可貶的人之一。

    他不僅心繫民生,政績卓著,並且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把孝、忠、廉視為大義。只要對國家有利,從不為自己打算,實乃輔國安邦之神針。

    一、為官智慧

    1、君臣相知

    為官智慧,首先就是要和領導搞好關係,無疑狄仁傑堪稱楷模。

    早在唐高宗時期,狄仁傑就注重和李治搞好關係,後來唐高宗巡幸汾陽宮時,狄仁傑就是當時的知頓使,這知頓使可不得了,雖是臨時為皇帝出巡佈置中途食宿,那也只有皇帝極為信任者才能擔任。

    到了武則天時期,狄仁傑將君臣關係維護到了頂點,狄仁傑的地位我想都不用多說了。武則天甚至尊稱他為國老,從不直呼其名,對他的退休請求始終不批,不讓狄仁傑行跪拜之禮。武則天巡幸三陽宮唯有狄仁傑獲賜宅第一所,

    當狄仁傑病逝時,武則天下令廢朝三日。

    2、唯才是舉

    為官智慧,唯才是舉是必須的,狄仁傑可謂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典範,他舉賢不僅不避親,更不避仇,只要是人才,他都極力推薦。

    例如,有次武則天想要位在她左右處理政務的尚書郎,狄仁傑就直接推薦了自己兒子,結果,他兒子狄光嗣當上了戶部員外,並且乾的非常好,武則天非常滿意,說狄仁傑就是春秋時內舉不避親的祁奚。

    再如,被狄仁傑推薦成御史中丞的霍獻可,早年狄仁傑被貶時在汴州生病,霍獻可不准他留下了治病,後來霍獻可當了御史,他還極力請求誅殺狄仁傑。但狄仁傑認為他是人才,就向武則天推薦了他。

    3、桃李滿門

    為官智慧,孤木難成林。單憑一個人闖蕩是不肯能做出一番事業的,那麼推薦人才培養自己的嫡系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資治通鑑·唐則天皇后·久視元年》中有這樣一句:“天下桃李,悉在公(狄仁傑)門矣。”有沒有嚇到?

    唐代的名臣荊州長史張柬之、夏官侍郎姚崇、監察御史桓彥範、太州刺史敬暉等數十人,均是狄仁傑任相期間推薦的。

    當然,狄仁傑為官智慧還有很多,限於打字太累,就不多說了!

    二、宦海浮沉

    年輕時,感謝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推薦,狄仁傑當上了太原的法曹,他判決大量案件,卻無一人冤訴,他用了20年時間終於升任最高法院當了二把手。後改任侍御史,相當於紀律檢查委員會,因朝中高階官員犯法都是由侍御史報告御史中丞,接著上報給皇帝。

    但是,也許是狄仁傑太能幹了,公元679年唐高宗(調露)年間,他又開始掌管財政部的大權,通管全國財賦統計和支調(度支郎中)。同時加封文官第十三階。

    但從此之後,狄仁傑開始變成了地方官及將領的生涯,開始掌管一方。

    從寧州刺史到江南巡撫使,從豫州刺史到洛州司馬,從貶至彭澤縣令又回魏州刺史,從河北道行軍元帥征討突厥,到最後官拜內史。

    無論在什麼位置,狄仁傑總能將一位賢臣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可以這麼說,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時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 5 # 愛古典的好娃娃

    首先,歷史上的狄仁傑確確實實是個神探!

    綜觀狄仁傑宦海浮沉的一生,完全可以用儒家的理想人格“三達德”來概括,那就是——智、仁、勇。

    狄仁傑,生於隋大業三年即 607年(一說生於唐貞觀四年,即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字懷英,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初期傑出的政治家。年少時就胸懷大志,勤奮好學,後以明經入仕,歷任大理寺丞、侍御史、刺史、宰相等職。

    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的“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

    狄仁傑之為官,可以說是通達權變、智謀過人、斷案如神。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他對民間疾苦的關懷和對下層百姓的體恤。在武周前期那種視人命如草芥的年代裡,他是少數幾個真正能夠堅守道德原則、珍愛百姓生命的官員之一。

    狄仁傑一生兩度拜相,加起來的時間總共也才三年多,但卻比武週一朝的任何一個宰相更讓武則天尊重和信任。這是因為狄仁傑的人格魅力不同凡響。

    高宗儀鳳年間(公元676—679年),狄仁傑擔任大理丞,“週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舊唐書·狄仁傑傳》)。也就是說,一年之內勘斷的積壓案件所涉及之人犯就達一萬七千人,而且事後還沒一個喊冤的,難道還不是不折不扣的神探?

    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其智謀比起虛構的人物似乎也毫不遜色。

    長壽元年(公元692年),狄仁傑與魏元忠等人一起被來俊臣誣陷入獄。當時朝廷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人犯如果一被訊問就承認謀反,可以免於死刑。所以,當來俊臣審問狄仁傑時,狄仁傑立刻就說:“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朝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意思就是說,既然大周已經代唐而興,我身為李唐舊臣,當然只有死路一條,你說我謀反我就謀反吧!

    狄仁傑一生仕途浮沉、輾轉四方,歷任各地的縣令、刺史、都督。每到一地,他幾乎都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並留下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早年擔任寧州刺史時,當地百姓就感懷他的仁政,為他豎起了一塊德政碑。(《舊唐書·狄仁傑傳》)

    另外要說的就是,身為武周宰相,狄仁傑一方面要下手整肅武周的朝綱;同時,作為李唐舊臣,狄仁傑又要竭力匡復李唐的社稷。 而且在這兩點上,均達到了最佳的結果。我們都知道,武周朝物豐民富千古流芳,李唐朝重掌朝政,狄仁傑功不可沒。

    久視元年(公元700年)深秋,狄仁傑與世長辭,享年七十一歲

    狄仁傑去世的一個月後,亦即久視元年(公元700年)十月,武則天下詔宣佈:廢除實行了十一年的周曆,恢復李唐王朝使用的夏曆。

    狄仁傑不僅為武周重臣,在朝野舉足輕重,後世更成為一代名相。宋范仲淹為其撰寫的《唐狄梁公碑》也成為歷代熱門碑文,書家如黃庭堅、趙孟 等都曾書此碑。

    補充知識點

    狄仁傑的童年時代正是唐太宗統治的貞觀時期。這一時期由於隋末長期的戰爭破壞,社會經濟尚未得到完全恢復,不少地區村落蕭條,人口稀少,土地荒蕪,處於待恢復的階段,隋大業中,天下有戶89萬,而貞觀初不滿3萬戶,直到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全國也不過38萬戶。

    從貞觀至開元一百多年中,農業、手工業生產不斷髮展,貞觀時期鬥米僅值三四錢,成為歷史傳頌的佳話。唐的勢力所及的範圍,東北至朝鮮半島,西北至蔥嶺以西的中亞,北至蒙古,南至印度支那,這個巨大的版圖應該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版圖,可以說唐朝此時已經開始向當時最強大的國家發展,向最強大的封建帝國邁進。

    狄仁傑還唯才是舉,唐朝的名臣姚崇也是狄仁傑舉薦的。姚崇,原名元崇,字元之,武則天時,因與一反叛突厥人同名,故而以字行(有的說是改名元之)。開元元年(713年),因避年號諱,改名為崇。陝州硤石(治所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南)人,永徽元年(650年)生。歷武則天、中宗、玄宗諸朝,任宰相,並多次出任地方長官,為唐朝前期著名宰相。

  • 6 # 西騎夢人

    歷史上狄仁傑是真實存在的,高居宰相之位。勤政惠民,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在掌管刑法的大理丞期間,到任一年,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餘人,無一人再上訴鳴冤,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非常受百姓愛戴。

  • 7 # 故作吟詩

    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是一個不親近女色的書呆子,大理寺的福爾摩斯,擅長針灸的神醫,或者是武則天的知己。他的話改變了武則天立褚的選擇,讓唐王朝延續了二百年。

    神童狄仁傑,坐懷不亂

    狄仁傑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他的祖先都是文官,從小就是神童。

    根據《新唐書》的記錄,小時候狄仁傑家裡發生過一起謀殺案。當縣官員前來調查時,其餘的家庭成員一個接一個地報告了線索。只有狄仁傑對此充耳不聞,仍然獨自讀書。縣官見此情景,非常生氣地喝了一口:"你的孩子怎麼了,難道你不知道謀殺發生了嗎?"

    相反,小狄仁傑說:我在和書中的聖人交流。我怎麼會有時間理睬你?縣官們聽了,大為驚訝。從那以後,“書痴神童”的名字廣為流傳。

    不知道該說幸運還是不幸。簡而言之,根據野史記載,狄是在去趕考的路上,在住店時被一個美麗的寡婦店主發現的。她不僅煮了麵條,加了更多的肉,還準備做出以身相許。

    在一個漆黑多風的夜晚,狄仁傑正穿著衣服睡覺,突然聽到敲門聲。他穿上外套,打開了門。正是店主。在接下來的情節中,每個人都可以彌補女兒國國王所表達的唐僧的故事。但狄仁傑卻不為所動。首先,他教育了老闆娘,並重申了他進京考試的決心。老闆娘也用盡了勇氣。她只能衝出房門,停止騷擾狄仁傑。

    狄仁傑也沒有食言。他考上了那一年的科舉,踏上了與武則天邂逅的第一步。

    大理寺的福爾摩斯

    最初進入官場的狄仁傑做得不順利,剛正的性格使得同僚看他不順眼。 但幸運的是,有工部尚書賞識,稱讚狄仁傑這是“滄海遺珠”,還推薦他進入司法部門。

    鳳儀年,狄仁傑被任命為大理寺丞。 簡而言之,大理寺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法院。

    儘管有很高的權重,當時狄仁傑承擔的事件並非高階,而是兄弟之間的財產爭鬥、年輕青年們的爭吵,但他全部處理的井井有條,在第一年度年末的審查中取得了“中上考”。 首相劉仁軌知道後大為震驚。 新人沒有過這樣的成績,所以認定其中有腐敗。 但是他實地調查後,狄仁傑一上任,就發現加班,一年之內審查了一萬七千人的案件,並且沒有人喊不公平。

    這樣的人才,“中上考”都是無辜的! 劉仁軌大搖大擺,把狄仁傑再提高一級“上下考”。

    當時民間也在盛傳,大理寺來了姓狄的青天大老爺,辦事情及為公平。 清末時期,有人把它編成冊子,也就是《狄公案》。

    但宋朝又出包公,他有王朝馬漢的佈局,有虎頭鍘、狗頭鍘的加持,因此知名度超過狄公。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駐重慶的荷蘭外交官高羅佩,偶然間翻看了《狄公案》,對破案的故事印象深刻,決定翻譯成英語。 翻譯過程中他自己編寫了很多新故事,成了《大唐狄公案》系列偵探小說,很快成為暢銷書。 狄仁傑也成為國內外著名的“中國福爾摩斯”。

  • 8 # 般若自在

    狄仁傑是了不起的政治家,神探狄仁傑,不僅可以斷案如神,他智商高,而且有政治頭腦,能在武則天時代,屹立不倒,不是有一般的過人之處。這就是一個人的大智慧,不是那種死板,固執,不知變通的愚忠大臣,他能獲得武則天的信任非常不容易,不僅是因為武則天是一代明君,也是狄仁傑自身謀略過人,有膽有識,是武則天時代皇帝最倚重的重臣,也是由於他,唐朝重新回到李姓手中,這需要多麼多麼的智慧啊,佩服!!!

  • 9 # 海的顏色100

    狄仁傑在判案方面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處理了多起冤假錯案疑難雜案,也幫助很多人平冤反亂,他所到之處,民風清明,舉家歡樂。他對農事生產方面也很在行,能夠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也因此,他成為了百姓心目中的青天大老爺。

  • 10 # 文藻巧翁

    狄仁傑輔政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作為女子,其理政能力絲毫不遜於男子,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她手下,聚集著很多良臣。狄仁傑就是其中之一。

    狄仁傑是太原人,少年時特別喜歡讀書,達到手不釋卷的程度。一次,縣吏調查一個案件,很多人都搶著向他陳述,只有狄仁傑一心讀書,不參與大家的談話。縣吏責備他,狄仁傑卻說:“我正和書中聖賢對話,實在沒有閒談的時間。”

    武則天代唐稱帝后,聽說狄仁傑才智過人,就任命他為宰相,那時候,太子雖是李旦,但貴戚武承嗣卻意欲奪嗣。692年,武承嗣認為狄仁傑不會擁護他,就指使大臣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三位宰相及御史中丞魏元忠謀反。

    武則天大怒,命來俊臣詳審此案。狄仁傑被傳訊後,爽快地承認自己謀反。原來,來俊臣是個酷吏,如果不順從他的意志,也會被屈打成招。來俊臣又要狄仁傑攀扯別的大臣,狄仁傑不願害人,以頭撞柱,血流滿地。

    來俊臣認為目的已經達到,就沒有對狄仁傑用刑。魏元忠由另一酷吏侯思止審理,魏元忠生性剛直,堅決不招。侯思止用酷刑折磨魏元忠,只是不讓他死,魏元忠最後只得屈服。

    這時,獄吏對狄仁傑的看管漸漸鬆懈。狄仁傑從衣服上撕下一塊布,在上面寫了一道申訴狀,藏在棉衣之中,讓獄吏交給自己的家人。狄仁傑之子狄光遠拆開棉衣,帶著申訴狀去見武則天。

    武則天見到申訴狀,知道狄仁傑等人確有冤情。但她對來俊臣的依靠很深,就將狄仁傑等人貶謫或流放。狄仁傑被貶為彭澤縣令,終於保住殘生。

    696年,北方的契丹侵犯周朝邊境,奪取冀州,武則天想起治邊有術的狄仁傑,起用他為魏州刺史。697年,狄仁傑再度拜相。這時來俊臣已死,令武則天時刻思索的是皇位繼承問題。

    武則天之侄武三思、武承嘣謀奪太子之位,武則天對太子李旦也甚為冷落。一日,她將李旦廢為庶人,趕出京城。李旦無奈,與妻子到處逃難,甚至乞討度日。

    武則天問狄仁傑:“大臣們屢次勸朕立武氏子弟嗣,你對此有何意見?”狄仁傑深知武氏子弟驕奢淫逸,大膽奏道:“陛下請想想,姑侄與母子相比,哪種關係比較親宻?陛下君立李氏皇子為太子,千秋萬代之後仍受祭祀;如果立武氏皇侄為嗣君,沒聽說皇帝給姑姑立廟的!”

    後來,武則天又對狄仁傑說:“朕夜得夢,見一隻鸚鵡飛入宮中,兩翼折斷。不知此夢預示著什麼?”狄仁傑趁機開導:“陛下姓武,鸚鵡指的是您,兩翼就是您的兩位皇子。現在他們流落外地,孤苦無依,難道不是陛下雙翼折斷嗎?陛下如保全二子,猶如整理自己的羽翼。”

    武則天終於決定召回二子。李旦回宮後認為哥哥的威望遠勝於己,就將太子之位讓與李顯。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封李旦為相王,解除對他們的幽禁。武承嗣非常失望,竟然憂鬱而死。

    狄仁傑還有一雙慧眼,善於舉薦人才。一天,武則天對狄仁傑說:“朕想選撥一位賢臣為宰相,你看誰比較合適?”狄仁傑說道:“若論文章,李嶠、蘇味道固然不錯:若論經世之才,荊州長史張柬之最後適!”

    過了幾日,武則天又要狄仁傑舉薦賢才,狄仁傑嘆道:“臣為國家舉薦良才,怎奈陛下不用!”武則天笑道:“朕已封張柬之為洛州司馬。”狄仁傑說:“張柬之足智多謀,豈是司馬之才!”武則天認為確實如此,不久即拜張柬之為宰相。

    狄仁傑舉薦的人才,還有姚崇等人。張柬之、姚崇均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可見狄公知人之能。武則天非常信賴狄仁傑,稱他為“國老”;每當兩人意見相左時,武則天往往聽從狄仁傑的建議。

    700年,狄仁傑逝世。武則天非常悲傷,罷朝達三日之久,並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她甚至嘆道:“狄公不幸辭世,朝堂一空!”

  • 11 # 府少爺的歷史觀

    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人!(630年——700年)唐高宗時便受重用,武則天建周後因 為人正直 維護百姓 屢遭排擠陷害!但他一心為 國家社稷 黎民百姓 ,又敢於直言進諫,終被重用! 閻立本贊之曰:“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

    特意找了個帥版的

    狄仁傑高宗時期為官,直到武則天的武周,為人正直 敢言帝王之過,為官寬厚 敢拒不明之令! !這樣容易得罪人 的狄仁傑 卻能宦海沉浮始終不倒,自然是有他獨特的為官智慧的!我們來分析一下!

    第一 正直卻不迂腐

    狄仁傑 為人正直 史書多有記載!但正直不代表愚蠢,狄仁傑總有辦法“能進言而不觸怒君上”

    《資治通鑑》記載:仁杰固執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顏直諫,自古以為難。臣以為遇桀、紂則難,遇堯、舜則易

    有一次狄仁傑跟高宗進言,高宗不聽,狄仁傑還是不停勸諫,這下可把皇帝惹惱了直接讓他出去!而狄仁傑說:“自古以來都認為犯顏直諫是最難的,但臣認為:君主要是桀 紂這樣的昏君暴君,那要想進諫確實難,而君主若是 堯和舜 這種明君仁君 那想要進諫就容易的多了! ”

    (狄大人是真會說話啊!我的說的是對的,您不聽您就把自己比做昏君了,但您是明君啊,怎麼可能不聽呢?)?

    還有一件事這證明了狄仁傑狄大人的靈活多變!

    公元692年武則天執政!

    左臺中丞來俊臣誣告 狄仁傑 任知古 裴行本 等人謀反,起初 來俊臣用 只要承認自己謀反就可以免於死罪,誆騙裴行本等人入獄!問道狄仁傑時候 狄仁傑自己也承認謀反,後被逮捕入獄!

    仁杰對曰:“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

    來俊臣見狄仁傑等人已經被關押,所以對他們放鬆了警惕!而狄仁傑自然不甘心被小人陷害!

    仁杰裂衾帛書冤狀,置綿衣中,謂王德壽曰:“天時方熱,請授家人去其綿。”德壽許之。仁杰子光遠得書,持之稱變,得召見。

    史書記載 狄仁傑把衣服撕開 用布書寫自己被冤枉,藏在棉衣中,然後送了出去 !狄仁傑兒子狄光遠得書,然後呈給了武則天!

    武則天遂派人去查驗此事,但派去的人因為懼怕 來俊臣 的權勢,甚至連狄仁傑幾人都沒看到便回去覆命,而且帶著一封,來俊臣偽造狄仁傑等人所寫的《謝死表》!

    但後來 來俊臣誣告忠良的事被人揭發出來武則天便召狄仁傑問話,問他為何承認自己謀反,狄仁傑答曰:不承認則已經死於來俊臣的拷打之下了!

    太后意稍寤,召見仁杰等,問曰:“卿承反何也?對曰:不承,則已死於拷掠矣。”太后曰:何為作謝死表?對曰:無之。出表示之,乃知其詐,

    由此可見 狄仁傑可曲可伸 不拘泥於世俗觀念,於逆境中求生存也是一大智慧!

    狄大人卡通版 ( 娛樂一下哈)

    第二 敢於犯顏直諫卻能“由曲入直”

    狄仁傑進諫 常用典故 以歷史上的事件表示自己的看法,旁敲側擊卻能言明主題! 所以多被採納,常受褒揚!

    有一天大理寺舉報說,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 右監門中郎將範懷義誤砍了昭陵的柏樹(唐太宗李世民之墓),高宗下令殺之!

    狄仁傑奏:二人罪不當死!高宗說:“他們砍了太宗陵墓的柏樹 我不殺便是不孝 所以必須要殺!

    史書記載狄仁傑說:

    “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於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張釋之有言:‘設有盜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處之?’今以一株柏殺二將軍,後代謂陛下為何如矣?臣不敢奉詔者,恐陷陛下於不道,且羞見釋之於地下故也。”上怒稍解,二人除名,流嶺南。後數日,擢仁杰為侍御史。

    狄仁傑說 :“此二人犯法 但罪不至死 ,如今陛下要殺他們,便是亂用國法,如此一來法律還怎麼令人信服,臣民還怎麼守法!而且 張釋之曾經說過:‘設有盜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處之?’ 今天以一株柏樹而殺二位將軍,後代又該怎麼議論您呢。臣之所以不同意殺他們,就是怕後世人稱陛下為無道之君,如此一來 !臣死後都沒臉去見張釋之這種 敢直諫君王 使君王不做昏庸之事的忠臣啊!!”

    (注:張釋之 字季!漢文帝時期的臣子! 當時張釋之任廷尉一職!

    有人盜高廟(即祭祀漢高祖劉邦的廟)坐前玉環,張釋之判決依律棄市。文帝大怒,認為應行連坐法(株連九族的意思)。釋之認為:“既然盜高祖廟前的玉環就要株連九族,那麼要是後來有人盜高祖的陵墓,要怎麼審判?”據法以爭,最後文帝認為有道理,便接受其言。)

    魏徵把自己比做張釋之 把高宗比做漢朝的明君漢文帝! 又以相似的案例做比較! 如此進諫,皇帝怎麼能不願意接受呢。?

    第三 諫言多能切中要害

    起初武則天有立武家人為太子的意思!

    狄仁傑對武則天說:“太宗文皇帝 征戰天下 安定國本然後傳於子孫, 高宗皇帝把兩個兒子託付給您,都是為了李家的大唐基業永存。而現在您想要傳給武家人 豈不是違背了先皇帝的意思 ?而且,姑侄跟母子哪個更親您應該知道,要是陛下立您的兒子為太子,等您千秋萬歲(就是死了)之後,必然能進太廟受後世供奉,若是立侄子為太子,古往今來 沒有見過侄子給姑姑立廟祭祀的!

    又過來幾日 武則天召見狄仁傑說:“朕夢見一隻大鸚鵡兩翅皆折,這是什麼意思” 狄仁傑曰:“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從此武則天變再沒有立武家人為太子的意思!

    結語 從這幾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狄仁傑能言皇帝之過 卻也懂得保護自己! 而且每每發言都能做到 言之有理 有根有據! 所以無論唐高宗還是武則天 都能對他給予信任和重用!史書記載 狄仁傑死後 武則天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眾或不能決,太后輒嘆曰:“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可見對他的依賴和看重!

  • 12 # 小鐘侃天下

    狄仁傑。唐朝武周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一代名臣。

    狄仁傑是儒家士大夫,早年以明經及第,經學功底深厚,深受儒家思想影響。

    狄仁傑忠於李唐,不認可女人當權,他的政治理想是恢復李唐。不過狄仁傑同時也忠於武則天,為國為民,不畏權貴,德行、才能俱佳,因此得到武則天的信任與重用,兩度任相。

    武則天在位期間,狄仁傑一方面忠心耿耿,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為武則天的政權統治與當時的社會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另一方面積極地提拔與培養了大量有光復李唐志向的仁人志士,為此後復辟唐朝的神龍政變提供了關鍵性的領袖與中堅力量。而且狄仁傑晚年犯言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基本保證了唐朝社稷可以延續。

    簡單地說,狄仁傑一生忠於武則天,說服了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使政權由武周平和、穩定地轉為李唐成為可能,並且培養了大量光復李唐的人才,使得這一可能得到落實。

    狄仁傑的格局很大,體現在他志在恢復李唐,事實證明他也做到了。但是他並不急於一時,而是從長計議,周密佈局,步步為營。

    呂溫在《狄梁公立盧陵王傳贊序》中的總結較好:梁公以武氏篡盜,國命如綴,翊安宗社,非我而誰,是用蒙大恥,履大險,聳節振美,以持世心,閒高祖天下於方寸之地。盜力雖盛,莫之敢窺,唐復為唐,厶公是賴。後代昧者,頗歸功於五臣,殊不知五臣之功,公所授也。

    元芳你怎麼看?

  • 13 # 劉也行2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歷史上的狄仁傑自己知識儲備有限,尚未不敢造次。既然邀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作為資深《神探狄仁傑》系列的粉絲,我就說一個電視片段吧。在第二部第一個故事狄仁傑破獲了蛇靈一案,他深知武則天的性格,知道功高震主的女皇以後肯定對他有所忌憚,所以就先行一步,自己辭官隱退享受田園之樂。我在想這不僅是狄仁傑為官智慧,恐怕這也是大多數知道急流勇退人的智慧吧。

  • 14 # 說個麥子

    1、 初入官場敢想敢幹、勤勉敬業

    2、 堅持原則,維護法律

    3、 遠離危牆,以退為進

    4、 審時度勢,隱忍尋機

    5、不輕易得罪小人

    歷史上的狄仁傑並不是我們在劇中所看到的那樣斷案如神,他有著自己的為官,為人之道,才能在官場如魚得水,左右逢源,最後成為內史,桃李滿天下。

  • 15 # 電影最好看

      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他的祖父叫狄孝緒,當過尚書左垂。父親狄知遜,做過夔州長史。在這樣的家庭裡,狄仁傑受到的教育是嚴格而良好的,因此,他一長大成人,就透過明經科考試及弟,授汁州參軍。參軍原本是參謀軍事,至唐,已演變成參謀性質的職官,官階不是很高。狄仁傑初人仕途,並不順利,當上參軍不久,就被人汙告。但誠如老子所言,禍福相依。隋唐時,全國分為十幾個道,對這些道,中央常派官員巡視,這巡視的官員稱之為黜置使。當時被派為河南道的黜置使是任工部尚書的閻立本。他接手狄仁傑一案後,便將狄仁傑召來訊問。

      狄仁傑據理力爭,而閻立本透過審理,不僅還了狄仁傑一個清白,更發現了狄仁傑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他稱讚狄仁傑說:“君可謂滄海遺珠矣”!倘若狄仁傑遇到的不是閻立本,而是一個妒賢嫉能的小人,或一個糊塗官,那麼狄仁傑的仕途恐怕也就走到了盡頭。閻立本澄清狄仁傑的冤屈,認定他是滄海遺珠,就把他推薦到幷州都督府當法曹。在唐代,都督府、州衙門和縣衙門都設得有法曹一職,但稱謂稍有不同。在府,稱為法曹參軍事,在州,稱為司法參軍事,在縣,稱為司法,其職能,就是掌管刑法獄訟方面的事。至今,日本和韓國,仍把律師和法官、檢察官等司法界人士合稱為法曹,大約就是受了我國這一官職的影響。法曹這個職務,對狄仁傑一生影響巨大。狄仁傑在法曹任上,認真學習,從而通曉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這為他不久遷任大理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狄仁傑被任命為大理寺丞。大理寺丞這個職務,大約相當於現在的法院院長,負責審判工作的。狄仁傑正是在大理寺丞這一位置上,牛刀初試,一年之中,將在獄中拖延了很久、涉及一萬七千多人的案件,全都審理得明明白白。按當時的制度,大理寺丞審完案子作出判決後,要將涉案人員的家屬叫來,問他們是否服從判決。誰也沒有想到,這一萬多人的家屬,居然人人稱是,沒有一人表示反對的。狄仁傑由是名聲大震,時人稱之為“平恕”。當然,狄仁傑審理的案件若都只是一些普通老百姓的普通案件,那名聲再大,也將會是有限的。狄仁傑能以鐵面法官的形象青史留名,還在於他為伸張正義而不顧生死冒犯皇威。當時有兩個人,一個叫權善才,任左威衛大將軍,一個叫範懷義,任右監門中郎將。這兩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誤砍了李世民墳墓昭陵的柏樹。這一來唐高宗不答應了,下旨要將二人處死。

      狄仁傑得到命令卻不執行,反上奏道:這兩人罪不當死。唐高宗一聽,龍顏大怒,對狄仁傑說:這兩個傢伙砍了我父親陵墓的柏樹,使我成為不孝之子,我一定要殺了這兩個傢伙!狄仁傑據理力爭,說道:漢朝時曾有人盜高廟的玉環,漢文帝想誅殺盜環者的九族。廷尉張釋之認為處罰太重,就問文帝道,盜了玉環就誅滅九族,那麼有人若盜了長陵的一杯土,又還有什麼更重的刑法來處置呢?於是只把盜環者殺了。如今將犯不死之罪的人處死,而且只是僅僅因為誤砍了一根柏樹就要殺兩個大臣,後來的人們將會怎樣來評價皇上您呢?唐高宗聽狄仁傑說得有理,這才罷了。唐高宗也是個有頭腦的皇帝,特別是在他的早期,還是有所作為的。狄仁傑反對他殺權善才和範懷義二人,他想通後稱讚狄仁傑說:“你能堅持按法辦事,我有一個好法官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天你認為最好吃的甜品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