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華秋實1341548

    《出塞》……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楊柳一指樂府橫吹曲(折楊柳)

    前兩句尺幅萬里,極寫塞外山河氣勢。將群山蒼茫迥撥,黃河其棉長逶迤。由東向西,由低至高,逆筆繪出。其間更加空城一座,俯視四野,雄輝蒼涼之意浮於筆下。

    後兩句借埋怨嗚煙羌笛無需再奏悽愴(楊柳)。陳述千載難解玉關之情。盡寓世世徵人悲苦,代代胡漢恩怨,讀罷讓人悱惻傷懷。

  • 2 # 布丁姥爺姥爺

    謝謝平臺的誠邀,唐代詩人王之渙初入涼州時,面對黃河、邊城的荒涼遼闊景象,並聽到《折揚柳曲》所產生的感慨。黃河洶湧澎湃波浪滾滾地向東流入大海,由自下而上、由近及遠的眺望,它象一條白帶緩緩向雲端飛去。“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羌笛、西北部羌族的一種樂器。楊柳,指北朝樂府《折揚柳歌辭》。淒涼幽婉的笛聲吹出了戍邊者軍人處境孤單和危險,誰人鄰憫誰人過問,笛聲充滿強烈的怨恨。戌守者他們深深知道:此處天高皇帝遠,才有了楊柳不青和離開人想要折楊柳寄情而不能實現願望。只有為保衛國家而戍守邊關愛國情懷。詩最後兩句,也表達詩人對這種景象而產生感想,以問話的形象來讚揚戍邊的將士為保家衛國而勇敢守衛在關口。

  • 3 # 詩詞曲裡讀中國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一、玉門關在哪?

    涼州,也就是河西走廊,因在黃河以西、形似走廊而得名,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絲綢之路西段的咽喉,從漢朝以來就是中央政府經略西北的軍事重鎮,意義和作用非常重大。

    而玉門就扼守著河西走廊的最西段,自然具有異常重要的地位。

    “玉門”這個名字據說還是漢武帝給起的。當時從西域向漢朝運輸玉石的時候必須經過這個關口,因此得名“玉門關”。

    實際上,玉門關就是當時的“海關”,玉門關的關外就是西域,關內就是中國領地,所以歷史上的玉門關向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二、春風為什麼吹不到玉門關?

    王之渙說“春風不度玉門關”,意思是春風都吹不到玉門關這個荒涼的鬼地方。

    的確,春風真就吹不到玉門關,這是地理大環境所造成的。

    河西走廊是一個狹長的地理通道,地處中國大陸的腹地,北臨蒙古高原,南接青藏高原,西東達黃土高原,各個方向距離海洋都非常遠,所以河西走廊的周邊是一個乾旱少雨、荒丘和沙漠密佈的區域。

    而玉門關處在河西走廊的西段,大陸性氣候更加明顯,一系列山脈阻擋,各方面的溫暖氣流經過長途跋涉到這基本就所剩無幾了,這就是春風為什麼不度玉門關的根本原因了。

    王之渙雖說是憑感覺來的,但基本符合地理事實。當然,他說“春風”是不完全準確的,應該是“溼潤的氣流”不度玉門關。

     

    三、春風另有所指?

    如果寫詩只是就事論事,那麼王之渙在人才輩出的大唐朝根本不可能僅憑6首詩就獲得如此高的名聲。

    我們先來看看王之渙寫這首詩的歷史環境。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但是726年,也就是唐玄宗開元十四年,王之渙辭官,一直到741年,過了15年的自由生活,四處遊歷,或居家閒散,或遠遊塞外,《涼州詞》應該就是這15年間創作的。而這15年間唐朝發生的幾件重大事件,直接影響了唐朝的走向。

    737年,唐玄宗李隆基聽信所寵武惠妃讒言,將三個兒子廢為庶人並殺害。同年,武惠妃病死。

    738年,李隆基將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招進宮裡,沒過幾年就冊封楊玉環為貴妃。

    為了討貴妃的歡心,李隆基可謂費盡心機,大臣們更是投其所好,比如我們熟知的專門為貴妃做衣服的裁縫達700人之多,專門用御道千里運送貴妃愛吃的荔枝,還給貴妃的家人加官進爵,其兄長楊國忠還成了日後的宰相。

    而其實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737年唐玄宗做了重要的軍事制度改革:邊境的戍兵全用募兵,人權、財權、兵權集於一身的節度使可以自由招募兵卒。

    換個角度來說,以前府兵制的時候,邊境計程車兵知道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皇上給予的,而到了募兵制時代,士兵的一切都是節度使負責的。也就是說,此時的很多士兵只知“節度使”,不知“唐玄宗”。再加上此時的玄宗有了楊玉環,生活奢靡,這種情形傳到了日日受風沙侵蝕計程車兵耳中,會是什麼心理呢?

    我們常說“如沐春風”,王之渙這裡的春風應該也暗指皇帝。因為皇帝的關懷到達不了這裡,所以,玉門關外士兵處境如此的孤危和惡劣!詩人委婉地表達了對皇帝不顧及戍守玉門關邊塞士兵的生死,不能體恤邊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有了上面的理解,我們不妨用白話文再來翻譯一下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好像從白雲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更別說遠在高堂的皇帝了!

  • 4 # 初心不忘vlog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羌笛何須怨楊柳”,在這樣蒼涼 的環境背景下,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又是《折楊柳》,這不禁勾起戍邊士兵們的思鄉之愁。因為“柳”和“留”諧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別離的時候折柳相贈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就提到了行人臨別時折柳。這種折柳送別風氣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們聽著哀怨的曲子,內心非常惆悵,詩人也不知道該如何安慰戍邊計程車兵,只能說,羌笛何必總是吹奏那首哀傷的《折楊柳》曲呢?春風本來就吹不到玉門關裡的。既然沒有春風又哪裡有楊柳來折呢?這句話含有一股怨氣,但是又含無可奈何語氣,雖然鄉愁難耐,但是戍守邊防的責任更為重大啊。一個“何須怨”看似寬慰,但是,也曲折表達了那種抱怨,使整首詩的意韻變得更為深遠。這裡的春風也暗指皇帝,因為皇帝的關懷到達不了這裡,所以,玉門關外士兵處境如此的孤危和惡劣。詩人委婉地表達了對皇帝不顧及戍守玉門關邊塞士兵的生死,不能體恤邊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 5 # 霧都溼氣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載:開元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首句抓住自下而上、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洶湧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雲端。寫的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次句出現了塞上孤城: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

    後二句忽而一轉:羌笛之聲悠然,何須吹這撩亂邊愁的折楊柳曲呢?玉門關外連春風都吹不到的。那麼對於如此少的春之楊柳又何必怨呢?

    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係。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

    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玉門關”一語也與徵人離思有關。《後漢書·班超傳》雲: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相思離情。

    此詩雖極寫戍邊者不得不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 6 # 花家名趣屋

    詩詞出處:《涼州詞》其一,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全詩的意思:

    遠遠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白雲間,黃河上游上,一座獨立的孤城玉門關屹立在萬仞高山之中。

    何須用羌笛吹出楊柳曲去埋怨春風遲遲不來,本來春風都吹不到玉門關來呀。

    作者簡介:王之渙,盛唐詩人,40歲時被人誣陷辭去衡水主簿,後15年間賦閒在家,55歲補文安縣尉,就在當年死於疾病。王之渙,善於文章,精於寫詩,多用於歌詞傳唱。

    詩寫作背景

    據王之渙墓誌銘,這首詩寫與他辭官在家期間,當時正是唐王朝興盛時期,他沒事就與友人做詩,聽曲,而這首詩就是他與友人打賭寫出來的。

    詩創作故事

    開元年間,王之渙和友人高適,王昌齡到旗亭飲酒,遇伶人唱曲,三人約定寫詩詞讓伶人選唱,每人三首誰被唱的多,誰就贏。結果幾次唱的都沒有王之渙,他急了就說如果下一首在再不是我的,我以後就再也不寫詩了。結果最漂亮的那個伶人出來後,就唱了這首詩。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羌笛在唐朝,主要用於邊塞樂曲的演奏。

    楊柳古時候代表離別之意,柳諧音留的意思。楊柳也是楊柳詞的意思,楊柳詞唱的也是離別和思念之情。

    在唐代,特別盛行折柳贈離別之人。

    玉門關就是唐朝重要的軍事關口,是塞外到大唐的必經之路,守護好玉門關,就等於給國家,給百姓一個安樂的環境。

    賞析

    本來前面兩句詩寫的是景色,有山,有水,有城,有人,好一幅邊塞靜默畫。突然畫風一轉,一曲《楊柳詞》打破了這寂靜的城門傳到每個人的心間,一聲聲悲涼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可是這又能怨誰呢?春風都不會吹到玉門關呀。

    一問一答間寫出玉門關守衛從埋怨到自我安慰的過程,自問自答間彰顯守衛自我心裡建設和完善,讓人感受到他們的無奈又驕傲。對於不能回家見親人的無奈,對於守衛重要關口保衛國家的驕傲。突出了人生總有些東西難兩全的境地。家和國,選家就沒法護國,護國,就沒法顧家,自古忠義難兩全。

    這兩句寫出了守衛的埋怨,無奈,以及對於自己責任的堅守。

    寫出了守衛們對家的思念,對親人的思念,同時又對於堅守崗位的無奈,孤獨和堅定。

    想到自己守著玉門關,家人可以安心生活,國家可以得以發展,又有什麼好怨的呢?只犧牲一個我,卻可以讓千萬家人安心團聚。想到這些,又有了安慰,有了繼續下去的目標。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給讀者“描繪”出了一個遠離家鄉的守衛們從思親想家,到認識自己責任重大的一個過程,讓人“看”到他們的自我建設和完善,最後完成了從舍家的心裡到護國為己任的自我昇華。

    詩句的三重意思

    一、借喻春風諷刺盛唐最高統治者享樂於長安城,不顧遠離都城的玉門關守衛們,讓他們沒有機會回家團聚親人。

    二、玉門關守衛埋怨羌笛彈出的悲傷思念楊柳曲,讓他們想起親人。想起自己的責任,想起遙遠的家人因為有自己的守護而安於生活,又安慰自己,好好守護這關口,為國家,為家人護航。

    三、作者用春風怨朝廷對他的不關注。他在盛唐時期,被冤枉辭官無人來問候,無人關注。轉身又安慰自己,都城太遠,可能照顧不到自己。

    “怨”的妙用

    一個怨字突出軍人的無奈,一個怨字看出作者對於用詞的靈活。

    是守衛的怨呢?還是作者的怨呢?

    守衛怨我好好守門,為什麼要唱歌讓我想家

    作者怨我好好的當官,現在被冤回家,朝廷一句話都沒有。

    為什麼不用聞,不用聽呢?

    用聞或者聽寫不出詩的韻味,一個“怨”字讓你不僅感覺守衛在聽,還在想,還在怨,也在自我安慰,一個字可以讓你想出這麼多的意境。

    本來是安靜守衛的人,突然一個怨字讓我們“看”到了守衛的內心活動。

    巧用一個字就概括出邊塞守衛的多種心情,王之渙被稱為四大邊塞詩人之一,名不虛傳呀!

    最後

    王之渙的《涼州詞》一篇,僅僅只有四句,卻寫出了唐王朝的氣勢磅礴,玉門關的荒涼境遇,守衛們的孤獨堅守,同時寫出了守衛們保家衛國遠離家園的崇高精神。

    雖然是一首悲情的思親懷鄉之詩,卻沒有半點消沉之勢,充分體驗了邊塞詩人王之渙的豁達胸懷。

  • 7 # 文創一砥

    王之渙這首詩寫的是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

    詩前兩句寫的是景,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遠眺黃河奔騰而去,好像流入白雲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巍然屹立。

    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也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

    兵士們何必吹著羌笛奏起哀怨的《折楊柳》,溫情的春風難以吹過玉門邊關。因為那裡是非季風區,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要知道皇帝的恩惠是不能到達邊關的。“楊柳”和“春風”是一語雙關。

  • 8 # 湘西怪談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出自 《出塞》。這首詩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

    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作者寫那裡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計程車兵於不顧。全詩即描寫了西北邊疆壯美風光的畫卷,又抒發了對出征將士滿懷同情,二者統一於短短的四句詩中,引人遐想,耐人尋味,使人對盛唐邊塞有較全面深入的瞭解.全詩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絕千古.

  • 9 # 九日文談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是王之渙《涼州詞》的後兩句。我的理解是詩人以詩為歌吟,讓朝廷知道戍守邊關將士們的辛苦與艱難,希望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援。

    王之渙,是性格豪爽之人,倜儻有異才,常常與高適、王昌齡一起唱和。當時,他的詩被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

    王之渙存詩六首,都是有名的好詩,《涼州詞》是代表作之一。

    涼 州 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在塞外的曠野,向西可以看得很遠很遠,黃河沒有盡頭,好像一直流到天邊,孤零零的玉門關背後是那萬仞高的群山。蒼茫開闊,情景悲涼。忽然聽到有人在用羌笛吹奏巜折楊柳》哀怨曲,如訴如泣。有人埋怨說,你為什麼吹這種折楊柳曲呢?玉門關沒有可折的柳樹,和煦的春風不可能吹到玉門關啊。將士們眼中的景物,聽到的樂曲,怎能不勾起思鄉的憂傷呢。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景物開闊博大又富含哲理,為千古絕唱。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夕陽傍著蒼茫的中條山西墜,滔滔黃河向東奔流入大海。浩瀚壯闊,雄渾蒼茫,震撼心靈。你想看到更遠的地方,見到更多的景色,體會更多,你要站在更高一層的樓上。

    詩人王之渙,把我們放在他開闊的景物裡,他不寫出自己的感慨,讓我們自己體味,這是一種博大的胸懷。

  • 10 # 春回芳去一玫到

    玉門關在中國西北部,在地理位置上,處於非季風地帶,雨水偏少,地界荒涼,植被不廣,沒有鮮花著景的春,也沒有草木旺盛的夏。它當時是一個天高皇帝遠的邊錘重地,就算是皇恩hao蕩,在層層盤剝之下,也難以潤澤,王法也鞭長莫及,守將就是一方土皇,羌笛又何須聲聲抱怨,楊柳不長呢?

  • 11 # 回憶經典的美麗好時光

    中國西北部的玉門關,在地理位置上,處於非季風地帶,雨水偏少,地界荒涼,植被不廣,沒有鮮花著景的春,也沒有草木旺盛的夏。它當時是一個天高皇帝遠的邊錘重地。

    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剛到涼州時作的。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羌笛、西北部羌族的一種樂器。楊柳,指北朝樂府《折揚柳歌辭》。淒涼幽婉的笛聲吹出了戍邊者軍人處境孤單和危險,誰人鄰憫誰人過問,笛聲充滿強烈的怨恨。戌守者他們深深知道:此處天高皇帝遠,才有了楊柳不青和離開人想要折楊柳寄情而不能實現願望。

  • 12 # 淺影暮雪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出自唐朝王之渙的《涼州詞》,描寫了當時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

    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戍卒不得還鄉的憂怨情懷: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你明明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裡有什麼楊柳可折!所以不要有頹喪消沉思想,因為怨也沒有用。

  • 13 # 初曉兒

    唐代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理解如下:

    一,出處。

    這兩句出自王之渙的邊塞詩《涼州詞》(其一),全詩是: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是一首寫征夫思鄉的詩,前兩句寫邊塞蒼涼壯闊的景象,後兩句寫征夫悲涼的鄉愁。

    二,“羌笛”、“折楊柳”曲、“春風”、“玉門關”淺釋。

    羌笛雙管四孔,在唐代,是邊塞中才能見到的。是以羌族人為代表的邊塞少數民族所吹奏的、以及戌邊將士們自娛自樂的樂器。

    格調古樸的羌笛聲,本身就賦予了邊民的吶喊之聲和戌卒動人心魄、悲歡離別的情懷。

    折楊柳曲。北朝《鼓角橫吹曲》說“ 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說的是折楊柳枝、吹折楊柳曲送別親人遠赴邊塞。

    春風指自然界的春風,也指皇上的恩澤。

    玉門關是內地通往西域的關隘,此詩中即指西北邊關。

    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含義。

    何必用羌笛來吹奏哀傷的“折楊柳”的曲調?春風本來就度不過玉門關,本就無楊柳可折。

    戌邊的將士們,在沒有春天的惡劣環境裡,保衛祖國和人民,但封建統治者的恩澤是惠及不到這裡的。悠揚激越的笛聲,抒發了深入骨髓的思鄉之情,也表達了對統治者隱晦的怨憤。雖有怨憤但並不頹廢,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將士們的心聲。

  • 14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出自唐朝王之渙的《涼州詞》,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絡。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作者寫那裡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計程車兵於不顧。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這首詩是一幅西北邊疆壯美風光的畫卷,又是一首對出征將士滿懷同情的怨歌,二者統一於短短的四句詩中,引人遐想,耐人尋味,使人對盛唐邊塞有較全面深入的瞭解。全詩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絕千古。

  • 15 # 禪悟淨慧

    被後人譽為唐詩七絕壓卷之作的《涼州詞》,已經渡過它千年時光,在這千年的春光裡,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輪迴中去品讀。王之渙在他的朝代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寫這首詩的背景是什麼?為什麼被譽為唐詩壓卷之作?如何理解”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帶著如上疑問,且看娓娓道來。

    王之渙是盛唐著名詩人,文學家,字季凌,今山西絳縣人,年少時善擊劍通曉武術。文章文采過人,曾與高適,王昌齡是要好的朋友,經常在一起吟詩唱和。早年出任翼洲衡水主薄,因遭人誣陷辭官歸鄉。十五年後又復出文安縣蔚,病故於任上。

    王之渙一生的詩歌作品僅存六首,《登鸛雀樓》《涼州詞》《橫吹曲辭出塞》《送別》《宴詞》《九日送別》。令人惋惜的是他的詩歌失散的太多,沒能讓我們領略更多的精華詩篇,千古遺憾啊!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早年精於文章,並善於寫詩,多引為歌詞,是個非常務實,積極向上的人,為人處世有長者之風,身心修養很是高尚,不與陰暗狡詐之人為伍,正氣凜然胸懷坦蕩。這也是讓高適和王昌齡敬佩的朋友。

    王之渙是唐代四大邊塞詩人之一,也是邊塞詩人之首,一首《涼州詞》文蓋天下,雄魂激盪。

    王之渙寫這首詞的背景,涼州;不僅僅是甘肅省涼州區,自漢朝建郡以來,“涼州”的名字換了多次,有時叫“武威”,有時叫“姑臧”,有時叫“西涼”,有時叫“前涼”……,其疆域,也時大時小。最大時,把大半個甘肅都佔了,還擴延到周圍幾省,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

    涼州地處西北,大漠沙如雪,烽煙四起時,唐代為了抵禦胡人入侵,常年有大量的將士戍守邊關。戍守邊關之苦,王之渙被軍人的本色深深感動,於是有一天他來到了塞上邊漠,仰望藍天寫出了千古絕唱。

    《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黃河遠上白雲間;起句七個字就把祖國的大好河山,無限風光寫的氣韻神閒,廣闊無垠,令人浩瀚於黃河滾滾之上,暢遊於白雲之巔,真乃神來之筆。

    一片孤城萬仞山;看到了翻滾的白雲,真好像到了邊關的孤城,又如進了萬仞群山。既有孤獨的蒼涼又有險峰相伴,情景交融遐想無限。

    羌笛何須怨楊柳;羌笛西北地區的一種樂器,吹起來悠揚哀怨,盡顯愁腸百千。但是也不能瞞怨楊柳飄蕩,居無定所啊!

    春風不度玉門關;玉門關,這個地方可能是太為遙遠了,連春風都吹不到這裡啊!

    整篇詩詞韻律和諧,比喻擬人誇張得體,意境深遠,朗朗上口,是七絕之冠,全唐詩壓卷之作。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還有一個深層理解,就詩人本人來說,懷才不遇,空有一身報國之志,感嘆當權者埋沒多少人才的悲哀,春風是永遠不會吹到這裡的。

    第二層;戍邊的三軍將士,如同楊柳一般在這裡苦渡冬夏,唯獨盼不到春天的來臨。因為朝廷根本不理會他們的苦衷,一曲悠悠的笛聲寄託了多少人思鄉之情。玉門關,白雲,風沙,是這裡最美麗的風景,

    軍人的職責所在,還是像白楊一樣,堅守著祖國的疆土。沒有怨言只有擔當,他們一直都希望”春風”能來到這裡。

  • 16 # dfkbs-lt

    唐代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第三句“羌笛何須怨楊柳,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玉門關外,哪裡有什麼青青的楊柳,有的也只是黃沙白草,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征夫的苦悶和怨情自然而然地在詩句中流露了出來。末句寫邊地的苦寒,更是飽含著無限的思鄉之情。這首七言絕句,不僅描繪了邊關的荒涼,而且表現了邊關的雄偉,不僅表達了守邊將強烈的思鄉情懷,而且也委婉地反映了守邊將士自知責任重大的愛國熱情。

  • 17 # 九思堂筆記

    試著解釋一下。先看王之渙全詩:

    涼州詞二首•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黃河似在白雲間奔流,波浪壯闊;玉門關矗立在群峰之中,顯得孤遠和孤危。何必埋怨羌笛吹響那哀怨的楊柳曲,是春風吹不到、春光遲遲不來啊。表達守衛偏遠疆土的將士,心中惆悵難忍的思鄉之情,又有對當時統治者缺乏對邊塞體恤、關懷的抱怨和無奈。

  • 18 # 跨文化

    這句詩出自王之渙的名作《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從誇張入手

    我認為,寫景的古詩文,普遍有一個特點:誇張。黃河看不見盡頭,就說它流到白雲裡面去了;城市建在山下,遠看,山下的城有些小,就誇大說山很高,達到“萬仞”(比一萬米還高,地球上不存在)。

    涼州詞是音樂文學

    涼州詞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是涼州歌的唱詞。該曲調名中的涼州是今武威市,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開元年間,郭知運蒐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詩中的羌笛是羌族的一種樂器。“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

    邊城涼州

    王之渙的這首詩表達了戍邊士兵的思鄉懷土之情。唐武德二年(619年)李軌被李淵所滅,廢武威郡,置涼州總管府,治姑臧。武德七年(624年),廢涼州總管府,改置涼州都督府。唐朝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10道,武威郡屬涼州。《大唐西域記》記載,唐朝貞觀三年(629),玄奘法師西去印度,途經涼州駐月餘,玄奘描述涼州為河西都會,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侶往來,無有停絕。當時中原鬧災,涼州的富足顯得一枝獨秀。

    詩人逸聞

    據唐人薛用弱的傳奇小說集《集異記》記載:開元(公元713—741年)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旗亭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王昌齡的詩被唱了兩首,高適也有一首詩被唱到,王之渙接連落空。輪到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的就是“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卻可以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 19 # 風西夜昨

    王之渙是中國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詩作尤擅“絕句”。他的生平創作雖僅有六首詩歌流傳後世,卻首首都是熱情洋溢的精品。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家喻戶曉的《登鸛雀樓》和《涼州詞》。這兩首詩意境雄渾蒼涼、氣勢磅礴,韻調粗獷大氣極具壯闊之美,為盛唐時期的代表作。其中“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便是《涼州詞》中的句子。現摘錄全詩如下: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我們先解析全詩,然後再尋根究底解讀“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深沉含義。

    全詩釋義及綜合賞析:

    詩名:《涼州詞》亦即《涼州曲》是達官顯貴、宗室名流為“涼州歌”填寫的唱詞,是唐周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

    王之渙的《涼州詞》是一首描寫唐時廣袤無垠、荒寒壯美的邊塞風光的佳作。詩中用句雖極力渲染戍邊將士艱苦悽怨的征戰生活,卻並無頹喪消沉之氣。詩的前兩句“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似攝影時廣角取景一般,把高遠廣闊的邊塞風光盡皆納入鏡頭:悠遠蒼涼的邊塞漠地與高山間,奔騰的黃河逶迤蜿蜒,似雄健的飛龍游弋在天地之間。群山環圍之下,孤兀的邊城巍然屹立。詩句描繪的畫面極具壯闊之美:高山之雄勁、大漠之廣遠,與城關之孤兀形成鮮明的對比,把“孤城”獨立無朋的景象渲染得更加強烈。而這獨立無朋的孤城其實也寓意了將士們遠離故土、無親人照拂陪伴的悽苦孤獨的心境。所以這兩句除了直接表現了邊地的獨特風光,更是在極力渲染將士們生活環境的艱苦與荒涼,為後面將士們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刻畫作足了鋪墊。

    如此荒寒又孤寂的戍邊生活,使將士們長時間遠離家鄉、親人,難免有強烈的思鄉情緒。而正苦思難耐之際,不知從哪裡傳出一陣悽婉的羌笛聲,吹奏著《折楊柳枝》曲,特殊心境的影響,嗚嗚咽咽的笛聲令將士們聽起來更有如泣如訴、格外幽怨之感。他們不由地想:哀怨的笛聲何以要表達“折楊柳”之意?要知道玉門關原本就是春風不度、楊柳難青的地方啊!(又何以有楊柳可折?)

    理解詩文中幾處特定意象,逐步解析“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深層含義

    幾個特定意象詞:

    1、羌笛:唐時邊疆羌族(今四川阿壩羌族)特有的一種管狀吹奏樂器,也稱羌管,其所發笛音清脆高亢,頗有悲涼之感。後來,“吹奏羌笛”就成了表達“幽怨之情”的代名詞,如宋朝范仲淹詞《漁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滿地”中“羌管”也是此意。2、楊柳: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曲,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絡。而“柳”與“留”諧音,也有“不捨而留”之意,文學上“楊柳”已成為表示“離別的不捨,與思念之切”的特定意向詞。如李白詩“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中的“折柳”也是指《折楊柳枝》曲,表達的是思鄉之情;王維詩“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之“柳”表達的是分別之時的依依不捨之情。3、春風:原指春天颳起的季候風,春風的特點是溫暖、輕柔,驅走寒冷、予萬物以慰藉,所以“春風”除了字面意思,還可以延伸理解為“惠澤、照拂”之意,如春風化雨,春風風人等,皆有此意。4、玉門關: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敦煌縣城西北的戈壁灘上,是古來著名的西疆邊關,是由西域往內地輸入和田玉的必經關隘,所以名曰“玉門關”。宋以後,海洋絲綢之路逐漸取代陸上絲綢之路,玉門關漸漸廢棄,現僅存夯土遺址。本詩中與上句中“孤城”一樣,都代指遠離東土的苦寒邊地。

    深度剖析:

    王之渙作此詩,絕不只是僅表現一下荒寒悽苦的邊塞景象、表達一番將士思鄉之切的心情,那麼此句到底還有何意?解詩必要先解詩眼:羌笛奏曲之所以如此幽怨,原因是“春風不度玉門關”,顯然“春風”是全句關鍵,也是引出全詩情感基調的核心。但這裡的春風也不會僅是指春天吹刮的“季候風”,因為春天的季候風融冰消雪、撫慰大地,就算不能到來,將士們的情緒應該是“惱”而非“怨”,可這裡明明是“怨”!他們在怨什麼呢?

    原來,唐朝作為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亦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盛唐時期因為經濟空前繁榮,國力十分雄厚,所以雄心勃勃的當權者大範圍開疆拓土,使盛唐時的疆域之廣前所未有。而新開拓的疆土在遠離中原的邊地,就必然要派遣大量將士前去鎮守衛戍。邊地與朝廷中央天遠地隔,朝廷管理者稍有疏漏,就可能置邊地軍民於不顧,於是久經邊地生活必然心生怨氣。

    結論

    綜合以上解析,我們不難看出“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除了詩面意思,其實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是:戰士們在遙遠荒涼的邊疆戍守邊關,過著十分艱苦乏味的征戰生活。他們遠離故土、拋家棄親,可福居中原的朝廷帝王、官員為什麼就體恤不到他們的困苦與哀怨呢——後兩句也飽含了戍邊將士們對“朝廷惠澤不能及邊”的幽怨之意。

    後序補充

    王之渙此詩一經問世,便被廣為傳唱。唐代薛用弱的傳奇小說集《集異記》中“旗亭畫壁”這個典故,充分印證了這首詩在當時社會廣泛的傳唱度、高度的認可度。這首《涼州詞》,還與王昌齡的《出塞》,王瀚的另一首《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篇被明代詩評家推崇為“唐代絕句的壓卷之作”。評選標準當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也足於說明王之渙《涼州詞》在唐詩中的地位。

  • 20 # 書中花開

    意思: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拓展資料:

    1、原文:

    《涼州詞》

    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釋義: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雲中間,就在黃河上游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裡,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3、賞析:《涼州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徵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

    4、詩人介紹: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至絳(今山西絳縣)。講究義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用詞十分樸實,造境極為深遠。傳世之作僅六首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婆媳關係怎麼樣才能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