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哀公問宰我

    不要自我陶醉,而且你想多了,帖木兒並沒有對明朝稱臣。帖木兒的所謂朝貢只是為了打探明朝的虛實。帖木兒曾多次派人以朝貢的名義打探過明朝的虛實,對於明朝哪裡是軍事重鎮,哪裡方便行軍都有了詳細的瞭解;同樣的事他對小亞細亞的突厥人也做過。帖木兒的軍事政治水平遠超永樂大帝,如果有興趣可以自己查一查帖木兒為了遠征明朝做的計劃。可以說利用朝貢的名義帖木兒對明朝不管地理還是軍事都有了充分的瞭解,他的計劃與明朝的戰爭是長久的,在哪裡能夠招兵,哪裡方便屯田,都做了詳細的佈置。幸虧是帖木兒在途中死了,更辛運的是他沒有安排好自己的接班人。不然明朝的西部面臨的壓力是巨大的。明朝在吐魯番這麼一個小部落的打擊下就被迫放棄哈密衛,如果面臨一個整合的蒙古帝國,是件非常棘手的問題,到了英宗時期證明只是一個整合過的部落依然不是明朝能抵抗的。後來大清帝國遇到的準噶爾和帖木兒相比不值一提,仍然讓清朝花費了近百年才攻滅。

  • 2 # 唐不聞

    洪武二十七年,帖木兒派了使節向朱元璋進貢了良馬二百匹,同時呈上一封表,裡頭畢恭畢敬地寫著:

    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統一四海,仁德洪布,恩養庶類,萬國欣仰……臣無以報恩,惟仰天祝頌聖壽福祿,如天地永永無極。

    很難想象,一個一心成為第二個成吉思汗的人,戰無不勝的帖木兒大帝,會如此低聲下氣地向一個新建立的根基未穩的皇朝呈表。

    僅看看帖木兒之前的履歷,也應該知道這並不是出於真心。

    成吉思汗死後,留下了大面積疆域的遺產,被後代瓜分,包括忽必烈的元朝,西面的察合臺汗國,北面的欽察汗國。帖木兒首先統一了分裂的察合臺汗國,繼而扶持脫脫迷失統一欽察汗國,隨後遠征伊朗。

    沒想到脫脫迷失在佔領俄羅斯之後,實力大增,背叛帖木兒進行了侵略。帖木兒不得不和脫脫迷失進行了持續多年的苦戰。

    帖木兒與脫脫迷失大戰的前一年,正是他向朱元璋進貢獻表的那年,可見此舉未必是真正向明朝稱臣,只是暫時服軟,不想多面樹敵,好集中精力解決脫脫迷失這個對手的臨時之舉。

    還有一件事可以印證帖木兒並無稱臣之心,那就是朱元璋在收到他的進貢後,禮尚往來,也派遣了使者回訪,使者第二年到達撒馬爾罕,帖木兒已經戰勝了脫脫迷失,當即扣押了大明使者。如果是真心向明朝示弱,怎麼會做出如此舉動呢。

    不過此時帖木兒仍未向大明動手,而是趁印度混亂之際,進行了遠征,又出兵敘利亞、阿勒頗、大馬士革,進行了搶掠,或許是為了積累進攻明朝的軍備資金吧。

    直到朱棣發動靖難之變,登基之後,永樂二年,將近七十歲的帖木兒才終於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東征,嚮明朝開來。不過,途中很快他就病死。帖木兒帝國照例像其他帝國一樣陷入帝位爭鬥,東征的計劃就此中斷。

    但試想,假如帖木兒大帝沒有病死,親征的百戰百勝的他遇上同樣喜歡親征、又同樣善於作戰的永樂帝朱棣,兩個帝國,兩位大帝爭鋒相對,一定會是一場驚天動地足以改變歷史走向的大戰吧。

  • 3 # 臥枕梅聞花

    沒有任何史料證明帖木兒對明朝卑躬屈膝。

    且不說實力如何,一個對明朝虎視眈眈的王朝怎麼會在覬覦明朝土地的同時又懼怕明朝?這是絲毫不合理的。

    恰好相反,明朝一直對帖木兒恭敬有加。 我認為無視歷史背景,對歷史做標新立異、隨心所欲的解釋,是對歷史事實的極不尊重。

    朱元璋派往帖木兒的使節傅安被帖木兒帝國押作人質,是確鑿無疑的事實,沒有任何歷史依據表明那時的帖木兒“十分敬重”中國的使節。中國使團近1500人命喪於此冷冷地說明了這一切。

    洪武三十年,不死心的朱元璋再次派遣北平按察使陳德文出使。但從此,陳德文就音信全無。至朱元璋死,也沒有任何關於陳德文是死是活的訊息,就像被遺忘一樣。直到永樂五年,陳德文才得以回國。

    無論是傅安還是陳德文,回到朝廷後都沒有得到像漢朝蘇武那樣的尊重和傳頌。

    至於帖木兒所謂的稱臣上表更是可笑的笑話。這要從明朝“倒貼錢”的朝貢貿易說起。

    朱棣因為上位的合法性是受到質疑的,所以朱棣一向積極把執政重點放在政績工程上。

    其中之一就是搞“萬國來朝”。 聲教四海,溥洽萬方,固然美好。

    但遠人不來怎麼辦?就去請他們。“遣使四出,招諭諸蕃”。只要來了,自有禮部臣工代為撰寫奉貢的章表,章表上照例是大明何其泱泱,明帝何其聖明,小國如何敬仰慕化等。然後把這些章表天下,還要人記於史館。

    也就是說,這些所謂稱臣的表章基本是明廷自己操作的。

    如果請他們也不願來,怎麼辦?就饋以厚禮。明成祖八九月又“遣中官馬彬等使爪哇,以鍍金銀引一、文綺、彩幣三十匹賜其西王都馬板”,又“覆命彬等齎詔諭西洋蘇門達剌諸蕃國王,並賜之文綺、沙羅”。十月,“遣內官尹慶齎詔往滿剌加,賜柯枝諸國,賜其國王羅銷金帳幔及傘並金治文綺、彩絹有差”。

    史又載“永樂元年,命中官尹慶奉詔撫諭其國(爪哇),齎以彩幣。其酋沙米的喜遣使從慶入朝,貢方物”。又永樂元年,“命行人邊信、劉亢齎敕使三國,賜以絨錦、文綺、沙羅。”永樂五年九月,遣內官王貴通去占城,賜其國王白金三百兩。次年九月,遣內官李興等去暹羅,賜其王文綺帛及銅錢、麝香諸物。這等透過送禮來籠絡的事因為太多而不勝列舉。

    明代編寫的《西洋朝貢典錄》的黃省曾實話實說,“雖曰天子威實致然,而二、三中臣,捧數行之詔,蹈藐絕之境,百尺所致,靡不柔攝,東而稽首。其殆不辱君命而善於懷誘者,亦賢矣哉。”只要善於懷誘能把遠人招來就是能人。對外國來使的土特產,明廷以高價折賞。

    因此, 朱亞非《論明朝與撒馬爾罕關係》:明政府在積極防範蒙古各部的同時,需要和帖木兒保持較好的關係,所以明與帖木兒交往所求的並不在經濟上的得失。

    而在《中國通史》中也寫到對於蒙古歸化部落,朱棣主張“厚來薄往”,即賞賜要厚,不吝金錢財物,所取要薄,不要失遠人之心。

    這樣在稱臣的背景下,來貢部落或國家大佔明廷便宜。 由於賞值遠高市價數倍,來華的使者或商人堅持要將各種運來的貨物都“進貢”給明帝,已經到了十分荒唐的地步。

    甚至在帖木兒死後,如景泰七年,撒馬爾罕使節來,“所貢玉石,堪用者止二十四塊,六十八斤。餘九千九百餘斤不適於用,宜令自鬻。然彼堅欲進獻。”明帝無法,只得以昂貴代價收入這近六千斤的廢石。這是在朱棣死後,賞賜物值大大降低的情況下。除了強買強賣,我實在看不出已經沒落的帖木兒帝國對明朝有恭順的地方。

    然而,這還不是最令人氣憤的地方。 自隋唐以來,外國商舶等來華,中國政府都要抽稅。宋元兩朝亦如此。

    唯獨到了明朝,外國人運貨來華傾銷,竟不被課稅。何況中國人自己做買賣,捐稅十分沉重,禁令十分嚴苛。

    永樂元年十月,西洋剌泥國回回哈只馬哈沒奇尼等來“貢方物”,又帶來胡椒在華銷售。有司奏請徵其稅,明成祖不肯徵稅,竟胡謅什麼:“商稅者,國家以抑逐末之民,豈以為利?令夷人慕義遠來,乃欲侵其利,所得幾何?而虧辱大體萬萬矣。”

    次年四月,琉球山南王的使臣私運白金到處州收購瓷器以販賣獲利,被人告發,按律是犯罪。明成祖說,“遠方之人,知求利而已,安知禁令?”不予追究。

    明廷對商業的無知也顯示所謂明朝時期商業經濟發達就是個笑話。

    即使外國人在華犯法,明廷也不予追究。明成祖曾下令,“遠夷威之以利,不若懷之以德。姑宥其罪。”法網恢恢,卻對外國人網開一面。使得後來“沿途多索船馬,夾帶貨物,裝載私鹽,收買人口,酗酒逞兇,騷擾驛遞,非禮違法。”

    由於明禮部規定,按來使的等級高低來定賞賜高低。所以來華商人動輒自稱是王,有的還詐稱是大明以前所封。

    嘉靖間,明樞臣王憲曾奏言其事,“西域稱王者,只吐魯番、天方、撒馬爾罕。……今吐魯番十五王,天方二十七王,撒馬爾罕五十三王,實前此所未有……今謂本國所封,何以不見故櫝?”

    明世宗採納了王憲的意見,對外國來使講了一國無二王的道理,哪知逐利的商人根本把告誡當做耳旁風。三年後,甘肅巡撫趙載急來上奏,稱來華的外國王已至150餘人。

    《明史》記載:諸蕃貪中國財帛,……多偽稱貢使,聲言進獻。”商人冒充貢使,將所攜貨物覲獻明帝,以換取遠遠高於市價的封賞。而且一旦冒充貢使後,連貨運、住宿都由明政府驛站承包了,讓外國商人樂不可支。

    史料記載撒馬爾罕等夷人趁李隆要求外國人來華慶賀嘉靖登基之際,竟享用了中國公款招待了三年,留在中國做生意不肯回國,還挑三撿四,這當中的撒馬爾罕等夷人甚至還認為招待不周,提議“寧往兩廣去”。

    嘉靖初,禮部尚書汪浚上疏,“正德年間,容令各處回夷在館四五年住歇,恣意妄為,驕寵特甚。……今各夷進貢起送,猶不知誡。伴送人員不能矜束。在途遷延隔歲,日費廩給。……(後面扒拉扒拉的都是人數、每人費用的計算)”

    這樣包吃包住包旅費包有錢賺的朝貢,作奸犯科也不用擔心受到處罰,哪個不想來?難怪後來明廷財政吃不消了,想限制來貢人數和次數,然而“雖屢申約束,而來者日增”(見於《明史 食貨志》)。簡直擋不住各國(當然也包括帖木兒)頂禮膜拜的步伐。

    儘管入明的多是商人假冒的藩王和貢使,而其中一些還在中國作奸犯科,明成祖也還是被四夷賓服、萬國來朝的偽像所陶醉。

    《明史 樂志》中保留有一首宮廷頌歌,歌詞如下:四夷率土歸王命,都來仰大明。萬邦千國皆歸正。現帝廷,朝仁聖。可以想見,明成祖聽著這樣的頌歌是怎樣地如痴如醉又或想象著臣民如此虔誠地尊他為千古聖帝。

    這就是所謂帖木兒臣服明廷的真相。而這只不過是眾多“萬國”朝拜中的一個縮影。

  • 4 # 論史

    從《明史》和嚴從簡寫的《殊域周咨錄》上來看,兩國正式發生關係是在洪武二十年的九月,史載:“帖木兒首遣回回滿剌哈非思等來朝,貢馬十五,駝二”。

    在洪武二十七年帖木兒更是上了一封極其肉麻的賀表,其文曰:“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統一四海,仁德洪布,恩養庶類。萬國欣仰,鹹知上天欲平治天下,特命皇帝出膺運數,為億兆之主,光明廣大,昭若天鏡,無有遠邇,鹹照臨之。臣帖木兒,僻在萬里之外,恭聞至德寬大,超越萬古,自古所無之福,皇帝皆有之,所未服之國,皇帝皆服之。遠方絕域昏昧之地,皆清明之。老者無不安樂,少者無不長遂,善者無不蒙福,惡者無不知懼。今又特蒙施恩遠國,凡商賈之來中國,使觀覽都邑城池,富貴雄壯,如出昏暗之中,忽睹天日,何幸如之!又承敕書恩撫勞問,使站驛相通,道路無壅,遠國之人,鹹得其濟。欽仰聖心,如照世之杯,使臣心豁然光明。臣國中部落,聞茲德音,歡舞感戴,臣無以報恩,惟仰頌祝,福壽如天地,永永無極。”

    這封賀表成了很多人心中帖木兒臣服明帝國的依據,但是帖木兒的真實態度真是像朝鮮一樣對明王朝心悅誠服了嗎?事實並非如此。

    我覺得帖木兒此時之所以對明朝示好有三點原因:一、與明朝的結好,使帖木兒帝國在對明的貿易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不然也不會“其貢馬,一歲再至,以千計,並賜寶鈔償之”。二、也是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自己的軍事擴張的安全。就比如我查了一下,帖木兒進獻賀表的年份是在1394年,就是他進攻叛臣脫脫迷失的前一年。他的服軟極有可能是為了在他出徵的時候明帝國不至於在東方出兵,使他兩面受敵。

    那麼帖木兒對明朝的真實態度如何呢?就在1395年帖木兒擊敗脫脫迷失軍的時候,明朝派出了“傅安等齎璽書、幣帛報之”。結果呢?被帖木兒扣留,“為撒馬爾罕所羈留,凡十三載”,到永樂五年才回來,“至是始歸”。洪武三十年(1397年),又遣北平按察使陳德文去出使,也被扣留,也直到永樂五年才從撒馬爾罕歸來。附圖。

    從這兒看來帖木兒敢扣留明朝使者兩次,而他死前都沒有放回那些使者,由此看來,帖木兒根本不懼怕明朝。

    這個結論,也得到了《克拉維約東使記》的印證,在對待永樂帝派去的明朝使臣的態度上,帖木兒表現出了完全的不屑甚至是侮辱。

    請看史料,其文曰“……。帖木兒不願我們坐在下首,命移坐上首。落座之後,有王公一人走向中國專使之前,傳帖木兒之旨:“帖木兒現與西班牙國王親善,帖木兒待之如子。視中國專使如敵寇,為帖木兒之敵人,今日特引見西班牙使團於中國專使之前者,即以示帖木兒不悅中國之意。……,帖木兒已將對中國專使之恩賜寵遇,轉賜於西班牙使者雲。”王公傳命之後,帖木兒又命通譯將原文轉譯給我們聽。”從這段史料上看,帖木兒在宴會上公開以言語侮辱明朝之特使,還將中國的坐次排在了西班牙人的後面。附圖。

    讓我們來看看另外一段史料,當永樂的特使責問歲貢的時候,帖木兒居然說道:“中國天子責問歲貢,理所當然。惟積欠七年之貢,一旦令全數補納,事多困難。莫如容加籌措,再行奉納朝廷。”在下文中,那個西班牙特使還說“據傳,帖木兒此次曾命人辱慢中國使臣,不過其臣屬曾否奉行此命,不得而知”。附圖。

    從帖木兒的行為和語言上來看他完全不存在臣服明朝的思想,看來那份賀表這只是虛與委蛇罷了。

  • 5 # 東皇泰一神

    明粉的YY精神真是連阿Q都要避讓三分。帖木兒對明朝稱臣,那麼帖木兒為什麼發兵20萬攻打明朝?帖木兒大帝是個非常可怕的敵人,他的可怕之處就在於他的精打細算,帖木兒知道朱棣是個好面子的人,尤其對於朱棣這樣喜歡用朝貢方式宣揚國威的人,更是投其所好,以朝貢方式打探明朝虛實。明朝的重兵安置在哪裡,哪裡有水源方便軍隊駐紮,哪裡的地形可佔據優勢……在所有資訊充分掌握後,直接兵發20萬指向明朝。帖木兒大帝讓我想到了趙武靈王,不在乎虛名,甚至假扮使者探索帝國。得虧帖木兒帝死的早,要是打起來真不好說,因為帖木兒經過多年調查對明朝瞭如指掌,而明朝幾乎對帖木兒一無所知

  • 6 # 老都

    大航海之前所謂世界就是地中海沿岸到太平洋之間,就是世界文明的軸心。

    從環地中海往東小亞細亞再到恆河流域,北到現在的中亞各國,這是一大片。然後再到中國又是一大片。在當時這就是所有的世界了,現今的西歐和斯拉夫地區都是名副其實的邊緣國度(稱不上國),從東北亞席捲而去的遊牧人如匈奴、突厥、蒙古等沒有肆虐該地區實在是因為沒什麼可圖、沒什麼可看的。說難聽了,像樣的女人都找不到。所以免遭屠戮,這一點日本也類似。不堪入目。

    帖木兒席捲了中國以外的半個世界。他是突厥人,但始終標榜自己和成吉思汗有某種牽連,說白了就是成吉思汗的鐵粉,到絕對沒有任何血緣關係。這個人喜歡用頭蓋骨建金字塔,曾在印度用十萬頭蓋骨,另一個地方用七萬搭建過。

    他的老巢是撒馬爾罕,就是現在的撒馬爾罕。他在那裡建的宮殿豪華程度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

    上了年紀後他覺得一個世界不能有兩個太陽(一個是他,另一個指的朱棣),也就是說他的心目中世界是這麼一分為二的。他要遠征中國的大明。如果成功了他就可以和蒙古黃金家族媲美了。據說率領140萬出征的,然後死在了路上。他死後戰事就不了了之,他的帝國也立刻土崩瓦解。

    這個文明軸心被一分為二就是地理造成的: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等等。那都是天塹中的天塹。誰打誰都難於上青天,等同於隔天而治。

    我不知道這樣一個帖木兒怎麼會向大明稱臣,商道在他手上,最能經商的能人也是他臣民。不缺錢不缺人不缺地的,除非腦子有毛病才給自己找一個主子。

    最後如果當時他沒死,率領據說是140萬大軍來打大明,其時結果也是相當可以期待的。從中亞入侵他只能走絲綢之路,一個綠洲一個綠洲蛙跳式進軍。這些地方的物資怎麼也養不起一百多萬兵的,當年隋煬帝打高句麗一百萬兵,排頭的到了遼東後續的還沒出發。完全有理由被一段一段地消滅掉。當時的朱棣又是善戰之猛人,勝算是極大的。水路有鄭和,陸路又完全開放,沒準兒世界格局又一個大變樣!

    凡事都需要個理由,當年叱吒風雲的人物智商絕不比當下的草民低。不能亂意淫。

  • 7 # 昭武觀史

    帖木兒可沒有終身對明朝稱臣。

    在1397年的時候,帖木兒就已經扣押了明朝的使臣傅安,從此之後,帖木兒就再也沒有嚮明朝繳納貢稅,也就不存在所謂的稱臣一說了。而根據《克拉維約東使記》的記載,當帖木兒擊敗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巴耶塞特之後,便在撒馬爾罕舉辦了一場宴會,並且在這場宴會上羞辱了被扣押七年之久的傅安。

    在1404年的這場宴會中,據說傅安曾向帖木兒討要貢稅,結果遭到了帖木兒的拒絕,帖木兒如此告訴傅安:“七年未交貢稅屬實,但我以後再也不會嚮明朝繳納貢稅了,而且我還要率領大軍討伐你們那弒侄叛父的豬可汗(朱棣)”。

    宴會結束後的第二年,帖木兒便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遠征明朝,但是帖木兒出征後不久便在訛答剌城病逝,這場帖木兒帝國和明朝之間的大戰也只能不了了之。

    帖木兒是一位野心極大的君主,他是不可能真心實意的嚮明朝稱臣的,他所謂的嚮明朝稱臣,只是他的外交謀略而已。在帖木兒時代,帖木兒帝國的外交一直是“遠交近攻”,對於距離帝國領土較近的國家,帖木兒會積極發動戰爭,而距離帝國較遠而且構不成威脅的國家,帖木兒則會積極拉攏。

    不僅僅是明朝,帖木兒也一度拉攏國歐洲的國家,比如帖木兒就曾聲稱自己和西班牙國王恩裡克情同父子。哪怕是在安卡拉之戰中被擊敗的奧斯曼帝國,帖木兒起初也並不想和他們發動戰爭,他曾稱讚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是“邊境保衛者”,如果不是巴耶塞特作死,安卡拉之戰也不會爆發。

    帖木兒虛心假意的嚮明朝稱臣,還可以得到大量的回賜,每當帖木兒帝國的使臣前往明朝的時候,就會得到明朝皇室的回禮。而且帖木兒帝國的使臣,很多還都充當了間諜的角色,他們給帖木兒帶去了許多關於明朝的重要資訊,這也使帖木兒對明朝的情況算是比較瞭解。

    對於帖木兒來說,嚮明朝稱臣,是百利而無一害的,這種妥協只是為了他日後遠征明朝打好基礎。而且明朝的統治者也誤判了帖木兒,帖木兒對明朝的情況比較瞭解,但是明朝皇室對帖木兒帝國的情況幾乎是一無所知,明朝皇室可能都不知道帖木兒帝國是一個軍事實力非常強大的國家。

    帖木兒之所以要堅持攻打對他沒有太大威脅的明朝,主要原因就是帖木兒的野心極大,他想要成為比成吉思汗更偉大的君主。在帖木兒遠征明朝之前,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和伊爾汗國,要麼被帖木兒帝國直接吞併,要麼被迫向帖木兒俯首稱臣,此時帖木兒的事業已經做到非常大,但是仍然不能和成吉思汗相提並論。

    而帖木兒認為,只有徹底征服東方的土地,才能讓自己成為比成吉思汗更偉大的君主,畢竟成吉思汗的子孫在東方建立了元朝,只有讓帖木兒帝國的軍隊征服當年蒙古鐵騎所征服過的土地,才能讓帖木兒覺得自己超越了成吉思汗

  • 8 # 穿越再現彼岸

    帖木兒何許人也?帖木兒帝國(1370-1507年)疆域如何?

    帖木兒帝國的建立者就是帖木兒(1336年4月9日-1405年2月18日),出身為突厥化的蒙古貴族,信奉伊斯蘭教。早年,他臣屬於東察哈臺汗國(14世紀察合臺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的君主禿黑魯·帖木兒汗,而這時的東察合臺汗國的君主是成吉思汗的七世孫。

    1362年,帖木兒和內兄迷裡忽辛起兵反對東察合臺汗國的貴族,扶持新的蒙古貴族為傀儡政權,建立所謂的西察合臺汗國。1370年,帖木兒殺死迷裡忽辛,獨自奪取了西察合臺汗國的權力,稱“大埃米爾”,定都巴里黑(今天阿富汗北部的巴爾赫),後遷都撒馬爾罕(今天烏茲別克的撒馬爾罕),建立帖木兒帝國。

    帖木兒有個綽號“帖木兒蘭”,意思就是“頗足帖木兒”,指帖木兒身體有點殘疾,是一個頗足。

    帖木兒帝國建立之後,開始了東征西討的擴充套件疆域的戰爭。到帖木兒去世前後的時候,帖木兒帝國已經建立東到印度北部、南到阿拉伯海和波斯灣,西到小亞細亞、北到黑海、裡海南部的廣闊區域。如下圖所示:

    帖木兒帝國首都及其征戰獲得疆域

    帖木兒帝國的建立者帖木兒去世之後,帝國隨即進入爭奪繼承人的內戰,帝國國力嚴重下降。

    烏茲別克塔什干的帖木兒雕像

    事出反常必有妖——帖木兒帝國第一個承認大明王朝並納貢!

    大明王朝建立之後,帖木兒也隨即建立帝國,兩個王朝相差2年(1368年和1370年)。兩個國家並不直接接壤,距離有萬里之遙,一個在華夏大地,一個在現在的中亞一帶。就現在中國的疆域來看,帖木兒帝國的疆域和現在的疆域有些許的交叉。

    帖木兒帝國在帖木兒的授意之下,承認大明帝國,並向大明納貢。這事也不是什麼空穴來風的,歷史記載了帖木兒帝國自1387-1396年一直嚮明朝納貢的,而且是主動納貢,記載如下:

    1、(洪武)二十年九月(1387年),帖木兒首遣回回滿剌哈非思等來朝,貢馬十五,駝二。詔宴其使,賜白金十有八錠。自是頻歲貢馬駝。

    2、(洪武)二十五(1392年)年兼貢絨六匹,青梭幅九匹,紅綠撒哈剌各二匹及鑌鐵刀劍、甲冑諸物。

    3、(洪武)二十七年八月(1394年),帖木兒貢馬二百。《明史》

    1387年,帖木兒派遣使者到南京,納貢了15匹馬,2匹駱駝。大明朝轉賜給帖木兒使者18錠銀子,算是回禮,帖木兒的使者不吃虧。之後最多的一次是1394年,帖木兒納貢了200匹馬。

    其實朱元璋對什麼帖木兒帝國是一頭霧水,根本搞不清楚這個國家到底是怎麼回事,既然人家來朝貢,那就收了吧,回禮也沒有讓對方吃虧。

    更有甚者,在1395年的時候,帖木兒給朱元璋寫了一個賀表,將朱元璋吹得是天花亂墜,肉麻的很,記載如下:

    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統一四海,仁德洪布,恩養庶類,萬國欣仰。鹹知上天欲平治天下,特命皇帝出膺運數,為億兆之主。光明廣大,昭若天鏡,無有遠近,鹹照臨之。臣帖木兒僻在萬里之外,恭聞聖德寬大,超越萬古。....(《明史》)

    其實帖木兒帝國最強大的時候和明朝相差無幾,帖木兒為何低下高貴的頭向朱元璋稱臣吶!況且帖木兒帝國從根源上講還是蒙古分裂之後的一個帝國。

    1396年時帖木兒帝國最後一次嚮明朝納貢,到達時也已經到了1397年。而朱元璋為了搞清楚帖木兒帝國的軍事實力和疆域如何,也派遣鴻臚寺一箇中等官員傅安也在1397年的11月抵達了帖木兒帝國的都城撒馬爾罕。

    到了撒馬爾罕的明朝使臣一行人一看,這帖木兒帝國和明朝差不多啊,於是就想著趕快回到明朝彙報這一情況。帖木兒肯定不想讓朱元璋得知帖木兒帝國的真實情況,於是就扣押了明朝的使者一行人,並從此再也不向明朝納貢了。

    其實帖木兒假裝弱小,對明朝稱臣納貢有兩大目的:第一是為了保持同明朝的經貿往來,獲得高額的利潤,可以有效增加國庫收入;第二個目的就是監視明朝政治經濟環境,地理山川等,以待時機。

    帖木兒的野心——東征大明!

    帖木兒在1397年之後再也沒有嚮明朝納貢,並且扣押了了解帖木兒帝國勢力的明朝使臣一行人。這時帖木兒已經無心再搞什麼小動作了,只是不想讓明朝知道帖木兒帝國的強大,帖木兒還想像成吉思汗一樣建立強大的蒙古帝國。

    帖木兒帝國不再向明朝納貢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明朝開始了“靖難之役”(1399-1402年)。帖木兒在1402年的安卡拉會戰之中俘虜了奧斯曼土耳其的蘇丹,勢頭正盛,於是接著就開始備戰東征大明朝的事務。

    帖木兒東征大明時準備充足,根據記載,帖木兒帝國出兵100萬,糧草備足八年之用,幾乎調集了帖木兒帝國所有的軍事力量,三年準備完成(1402-1404年底),於是開始征討大明王朝了。

    帖木兒的使團人員其實都是一些間諜,早就將明朝的軍事部署和地理地圖詳細彙報給了帖木兒。帖木兒的作戰地圖中詳細標明從新疆于闐到北京需要用時161天。而新疆、甘肅、寧夏、青海、蒙古的慧慧和蒙古人都可能是帖木兒潛在的兵源和提供軍隊物資的基礎。

    帖木兒建立帝國體現了他的政治軍事思想,任何人都不可小覷。他計劃進攻大明朝有三個計劃:緩策、中策、急策。緩策就是先佔領蒙古人居住的地方,然後等待援軍,緩慢進攻;中策就是攻擊河西走廊,然後佔領關中地區,守住關中,等待援軍再進攻;急策則是聯絡北元等共同進攻大明,截斷大運河的漕運,然後和北元的部隊合圍北京,奪取北京。

    1405年初帖木兒帝國先鋒已經到達烏魯木齊附近,劍指明朝的哈密衛

    此外,帖木兒還打算找一個“明朝年輕人”,冒充建文帝,以擁護“建文帝”的名義製造明朝的內亂,藉此打亂朱棣的陣腳,細思極恐啊!

    1404年11月27日,帖木兒率領百萬大軍開始對大明王朝展開所謂的“聖戰”。1405年1月6日,帖木兒的先鋒部隊翻越天山山脈,已經進入伊犁河區域。1405年2月下旬,先鋒部隊已經推進到現在的烏魯木齊一帶。

    帖木兒帝國的先鋒部隊到達別失八里(推測為現在的烏魯木齊)之後,距離最近的大明朝的衛所是“哈密衛”,距離大約為400公里,大明王朝和帖木兒帝國的大戰即將拉開序幕了。

    大明王朝對帖木兒帝國的先鋒部隊推進到別失八里時,明朝已經得知了訊息,但是這麼強大的軍隊出現在邊境上對明朝來說不得不防。

    朝廷聞帖木兒假道別失八里率兵東,敕甘肅總兵官宋晟儆備。(《明史》)

    此時,朱棣準備征討安南戰事,無暇顧及帖木兒帝國的大軍,如果帖木兒帝國進攻,可能面臨西部邊境的崩潰。

    不過帖木兒也不好過,出兵不久之後遭遇嚴寒和大雪,士兵、戰馬、駱駝凍死不少,況且當時帖木兒帝國的軍事後勤工作卻跟不上,主要因為帝國疆域遼闊、大雪、嚴寒導致軍備不足。

    帖木兒活得比較久,幾乎熬死全部的兒子(去世時只剩下一個兒子),甚至有些孫子也病故了。當帖木兒帝國的先鋒向大明王朝哈密衛進軍途中,卻得到了帖木兒去世的訊息,於是帖木兒帝國的東征戛然而止。

    帖木兒臨終之時,對他僅存的第四子沙哈魯說了後世非常有名的名言:

    你是我諸子中的最強者,可以繼承帝國,不要與明朝作戰。

    帖木兒帝國再度稱臣納貢。

    帖木兒死後,自己欽定的孫子哈里和四子沙哈魯展開帝位爭奪戰,內戰開始,自然也就沒有什麼東征大明的事情了。

    經過三年的內戰,帖木兒的四子沙哈魯最終奪得帝位,囚禁了自己的侄子哈里。1407年,哈里在登上帝位之後,釋放了1397年帖木兒扣押的明朝使臣一行人,這幫使者被扣押10年之後最終回到了大明朝,向朱棣彙報了帖木兒帝國的實際情況。

    朱棣瞭解到帖木兒帝國的情況之後,決定調解帖木兒帝國中的帝位之爭,於1408年派遣使者調解帖木兒帝國的叔叔侄子的內亂。而此時帖木兒的四子沙哈魯奪得帝位,囚禁了侄子哈里。

    經過朱棣使臣的調解,沙哈魯釋放了自己的侄子哈里,並封給封地。

    帖木兒的繼任者沙哈魯(帖木兒第四子)雕像

    1409年,正式成為帖木兒帝國國王沙哈魯派遣使者攜帶獅子、豹子等嚮明朝朝貢,藩屬關係再度確立!

  • 9 # 常棣tandy

    帖木兒大帝在朱元璋時期是嚮明朝稱臣,但是到了靖難之役時,帖木兒知道明朝內亂也就停止朝貢。到了帖木兒大帝晚期,帖木兒發動了進攻中國的戰爭,但是由於帖木兒死在行軍途中,所以進攻中國也就不了了之。

    一、帖木兒大帝是誰?

    帖木兒出自巴魯刺思部,1336 年在撒馬爾罕以南渴石地方的薩布扎爾村出生。巴魯剌思部是古老的蒙古——尼倫部落,即純潔的蒙古部落。早在成吉思汗建國之初,分給察合臺的4000戶中,就有巴魯刺思部的合刺勒札兒千戶,察合臺手下主要將領哈剌察兒就是巴魯剌思部首領。

    河中地區成為察合臺封地後,隨察合臺征戰到此的巴魯剌思部與札剌亦兒部、速勒都思部、阿魯剌惕部等一起留駐河中。經過 120 多年的演變,他們都已突厥化。帖木兒的後裔,著名的印度莫臥兒王朝的創立者巴布兒大帝就不願提及自己是蒙古人,而樂於稱自己是突厥人。

    帖木兒的父親塔拉蓋是巴魯剌思部的一個小頭目,叔父哈吉則是巴魯刺思部的一位異密。帖木兒開始在扎合罕軍中任千戶,在河中諸部混戰中逐步蓄積了自己的力量。在一次與錫斯坦人的戰鬥中,他被射中右手和右腳,成了跛子,所以被稱為跛子帖木兒。以後他的叔父哈吉因爭奪渴石統治權被他擊敗,在逃亡中被強人殺死,他就成了巴魯刺思部的重要首領。

    當也裡牙思火者在撒馬爾罕遭到人民群眾的頑強抵抗,被迫從撒馬爾罕撤軍後,帖木兒就與忽辛聯合鎮壓了撒馬爾罕的人民群眾運動,此後帖木兒與忽辛為爭奪河中的統治權進行了反覆激烈的鬥爭。1370 年忽辛被殺,帖木兒就成了中亞的最高統治者。他娶忽辛的遺孀為妻,她是察合臺合贊汗的女兒,以後東察合臺汗黑的兒火者又以宗室女塔瓦卡勒·哈尼木嫁給帖木兒,於是他就有了“古烈幹"(蒙古語,意為女婿,漢譯駙馬)的稱號。

    儘管如此,在當時根深蒂固的以黃金家族為正統的觀念影響下,他仍沒有資格稱汗,而只能先後立海都之孫昔兀兒海米失(1370~1388 年)和曾孫麻哈沒的(1388~1402 年)為名義上的汗,不過一般仍稱這個政權為帖木兒帝國或帖木兒王朝。

    帖木兒在位 35 年(1370~1405 年),東、西、南、北連年用兵。他多次進攻東部察合臺汗國(當時稱為蒙兀兒斯坦),雖然打了勝仗,但不能佔有其地。在西方,經過十多年戰爭,於 1388 年滅掉花刺子模。在北方,他與朮赤后王、白帳汗國的脫脫迷失爭戰近 20 年,1395 年才在伏爾加河下游將其戰敗。在南方,他先後攻佔赫拉特、呼羅珊、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征服了伊朗西部,隨後又佔領巴格達,進掠印度。

    1400 年他擊敗埃及馬末路克朝蘇丹,1403 年俘虜奧斯曼帝國蘇丹拜牙即,佔領了小亞細亞。帖木兒對奧斯曼帝國的勝利,暫時解除了奧斯曼帝國對歐洲的威脅,也使東羅馬帝國避免了即將被土耳其人滅亡的命運。

    二、帖木兒與明朝的關係

    帖木兒建國之前兩年即 1368 年,明太祖朱元璋的軍隊攻陷大都,取代元朝而建立了明朝。元朝雖然滅亡,但在大漠南北仍保有相當勢力。終明之世,南北紛爭不已。

    朱元璋對這一形勢有清醒的估計,他始終把主要力量用於打擊北元勢力,而對於中亞地區各種政治勢力則採取友好交往的方針,爭取結盟,削弱北元勢力。帖木兒也是採取遠交近攻的政策,同時從商業利益考慮,也願意保持與明的友好關係,在這種背景下,雙方使節往來頻繁。

    1387 年 10 月 27日,帖木兒的使者滿剌(今譯毛拉)哈非思到達明朝都城南京,這批使臣出發的時間應在 1386 年 10 月前後,當時帖木兒正在伊朗西部一帶作戰,軍務倥傯之中派遣這個使團,自然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以後 1388 年10月15日、1389年10月19日、1391 年9月23日、1392年3月24日、1394年9月、1395 年8月、1396 年 3 月 6 日,均有帖木兒使臣到達南京。迄今還留下了 1394 年使臣帶來的一份表文,表文中提到的“凡商賈之來中國者,使觀覽都邑、城池,富貴雄壯”,“使站驛相通,道路無壅,遠國之人,鹹得其濟”,應是反映了當時的實際情況,因為這有利於發展貿易,是受到中亞一些國家和地區歡迎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來華使團成員中有一些天文、曆法方面的學者,他們曾幫助明政府翻譯從元朝得到的一些天方之書,即阿拉伯文、波斯文的天文、曆法方面的圖書,受到朱元璋的讚賞,並要求他們留下來,授予欽天監監副、翰林院編修等官職。

    他們的後人,至今仍工作在我國各個崗位上,譜寫了一曲歷史佳話。朱元璋於 1395 年曾派兵科給事中傅安等人,1397 年又派北平按察使陳德文等人出使撒馬爾罕、哈烈(赫拉特)等地。1398 年朱元璋去世,他的兒子明成祖朱棣和孫子建文帝朱允炆之間發生了“靖難之役”,內亂使他們無法遣使。這個訊息無疑傳到了撒馬爾罕,帖木兒也停止了遣使。

    1403 年明成祖即位後,向撒馬爾罕派遣了使臣,但這時形勢已發生變化,帖木兒在征服了奧斯曼帝國後,又想進攻中國,所以克拉維約才在帖木兒處見到了慢待中國使臣的場面。1404年11月27日帖木兒率大軍從撒馬爾罕出發進攻中國,明朝政府也得到這一情報並做了相應部署。不過帖木兒才行至訛答剌就於 1405 年2月18日病逝于軍中。

    (正文完)

  • 10 # 子屠龍

    帖木兒只是在早期對明朝稱臣,後來他在南、北、西三面開疆擴土都獲得極大的戰績,於是就打算東征明朝。

    簡單的情況,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帖木兒崛起於中國元、明兩個朝代更替之際,當時的東亞、中亞、西亞是群雄割據混戰,最終打出兩大草頭王——東亞的大明王朝、中西亞的帖木兒帝國。

    中華天威震四方,早期的帖木兒還是乖乖的給明朝上貢。《明史·撒馬兒罕傳》記載:“洪武中,太祖欲通西域,屢次遣使詔諭,而遐方君長,未有至者。二十年(1387年)四月,帖木兒首遣回回滿剌哈非思等來朝,貢馬十五,駝二,……自死頻歲貢馬駝。”

    帖木兒嚮明朝進貢的物品多為馬匹和駱駝,而明朝則以金銀、文綺等回贈。後來,帖木兒在東征西討中戰無不勝,不願再臣服於明朝,拘留明朝的使者不遣還,甚至在晚年還想征服明朝。

    有人認為,帖木兒早年臣服明朝,並多次派貢使,固然有進貢和通商的實際需要,也有派人來中國內地收集情報的可能。

    帖木兒從小亞細亞打敗奧斯曼帝國,回到都城撒馬爾罕之後,就開始著手征服明朝的軍事行動。

    帖木兒徵集到一支80萬(一般認為只有20萬)的大軍,並按照波斯和突厥軍隊的習慣,準備了足夠用7年的糧秣。

    從中亞出征到中國腹地,要經歷一段人煙稀少、耕地不多的地段,帖木兒命令每一個將士除自帶給養外,還需帶2頭乳牛和10只乳羊,目的在於給養用完了、就擠奶吃、奶擠幹了就宰了吃肉。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帖木兒就率領大軍開始東征。那麼,大明王朝是如何應對的?

    帖木兒東征的訊息,這麼大的軍事行動不可能被封鎖,訊息很快就傳到大明王朝。當時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他馬上派人做了抵禦入侵的準備。

    《明史·西域傳》:“永樂三年,傅安等尚未還,而朝廷聞帖木兒假道別失八里率兵東,敕甘肅總兵官宋晟警備。”

    甘肅方面根據朝廷指令,不敢馬虎,勤練兵馬、儲備糧草,不敢有絲毫懈怠。因為唐太宗的時候,就有突厥兵侵至渭橋的先例,不敢不引以為鑑。

    然而,大明邊防將士,左等右等,就是不見帖木兒的部隊,怎麼啦?原來,帖木兒這邊悲劇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遠征正演變變成一次悲壯無比的哀歌。

    帖木兒在派出先頭部隊後,自己於1404年11月27日出發,時值隆冬時刻,大雪飄揚、道路凍結、溪流冰封,相當不利於行軍。

    但是,帖木兒決心已下,嚴令部隊東進,絕不後退。強行軍下,帖木兒的部隊勉強進軍到訛答剌,佔據了這塊進攻明朝的要地。

    可惜,帖木兒在這裡忽然患上重病,藥石不能緩解病情。他自知時日不多,就召集身邊的諸王、大臣囑託後事:指定其孫皮兒·馬黑麻·只罕傑兒繼承大位。

    1405年2月18日,一代雄主帖木兒死去,享年71歲。不得不服氣啊,人都71歲了,半個身子在棺材了,還敢跨越大漠來進攻明朝。

    帖木兒一死,東征大明就成了泡影,並且各地的子孫都沒有尊重他的意願,個個開始稱王稱霸,爭奪帝國的繼承權和最高權力,導致帝國四分五裂。

    綜上所述,帖木兒早期是對明朝的臣服,是出於物品貿易需求、明初的軍事實力等多方面考慮;但是隨著帖木兒自身實力的增強、戰無不勝帶來的自信以及明成祖繼位初年的動亂,帖木兒的內心是有過一統中原的夢想並付諸實踐。

  • 11 # HuiNanHistory

    帖木兒帝國與明朝之間並不存在藩屬關係,帖木兒(Amir Temur)和沙哈魯(Shah Rukh)父子二人自始至終都沒有對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俯首稱臣。

    根據明朝檔案記載,洪武二十七年(1394)帖木兒派遣使者,嚮明朝進貢了200匹良馬,並在貢表中自稱:

    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統一四海,仁德洪布,恩養庶類,萬國欣仰……臣國中部落,聞茲德音,歡舞感戴,臣無以報恩,惟仰天祝頌聖壽福祿,如天地永永無極。

    從表面上看,帖木兒對朱元璋表示出歸順的意思。但是,這封信之所以呈現出“臣”、“受天明命”等字樣,乃是經自明朝文人的潤色。美國中亞史學者傅禮初(Joseph Fletcher)指出:這封信的初稿是由波斯文寫成,原文並沒有“天命”、“臣”的字樣。

    果不其然,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以對待朝貢國之禮向帖木兒帝國遣使時,帖木兒本人立刻明白對方把自己當成了藩臣,認為明朝此舉無異於褻瀆了他的名譽,於是便憤怒地將明朝使者扣留,徹底停止與明朝的外交往來,開始蒐集明朝的軍事情報,準備入侵甚至消滅中國。

    明朝對帖木兒帝國內部發生的這些事是完全不知曉的,甚至到公元1402年明成祖即位之初,還準備派遣使者到帖木兒帝國詢問為何長達七年都沒有再向明朝進貢。倘若帖木兒真有嚮明朝稱臣之心,以上這些事情恐怕都不會發生,更不會出現1405年的入侵明朝之事(儘管帖木兒在路上去世)。

    經過長時間的往來,明朝逐漸放棄了將帖木兒帝國視作藩屬國的做法,轉而採取更為謹慎、平等的態度,對待帖木兒的君主。

    對此最好的證據,莫過於公元1418年,明成祖朱棣寫給帖木兒之子沙哈魯的一封信,這封信的全文未載於《明實錄》等漢文史書,只記載於帖木兒史家阿卜杜勒·拉扎格·撒馬爾罕迪(Abd al-Razzāq Samarqandī)撰寫的波斯文史書。由於這封信的內容很長,我在此只能簡單談談信中反映明朝-帖木兒帝國平等關係的部分:

    首先,開頭寫著“大明皇帝(Dāyming Pādshāh)致沙哈魯蘇丹(Sultan Shāhrukh)”的字樣,明成祖表達了對沙哈魯嚮明朝派遣使者的謝意;隨後,明成祖稱讚西域作為伊斯蘭世界的繁盛,對沙哈魯的統治表示出讚美和祝願;接著,明成祖又在信中稱兩國雖遠隔萬里,但友誼長存;最後,明成祖提到送給沙哈魯的禮物,希望他能夠笑納。

    很顯然,這信中的語言並不是天朝上國對待藩屬國的傳統方式。換言之,此時的明朝也沒用再將帖木兒帝國的君主視為臣子。

  • 12 # 虎歷

    首先澄清帖木兒並非戰無不勝,他一輩子的敗戰也很多,比如對西察合臺的作戰過程就是屢戰屢敗。

    其次帖木兒可不是終身對明朝稱臣,他是終身沒有對明朝稱臣。

    那些委婉的朝貢文書都是明朝自己翻譯過來的,波斯語原文的文書可不是這種服服帖帖的態度。

    他晚年拉著號稱百萬的大軍東征一事,可是鬧得沸沸揚揚,而且帖木兒有七年沒給明朝交稅,這事讓朱棣非常不爽。

    但是他七十歲還翻山越嶺出征大明,最後“出師未捷身先死”,帖木爾病逝於東征路上,反倒保住了他的一世英名。

    帖木兒早期有過對明朝“稱臣”的歷史,那時候他段位還比較低,於是抱著各種試探的目的派使節來納貢,然而兩者之間也沒有藩屬關係。

    1387年時明朝以為人家是來朝貢的,給小弟的禮節非常到位。

    1395年帖木兒就扣下了明朝的使者,策劃動手攻打明朝一事。

    成吉思汗之後蒙古帝國分裂成各種汗國,從欽察汗國到察合臺汗國不等。

    帖木兒先把這兩個汗國拿下,然後遠征伊朗印度,並在安卡拉戰役打敗奧斯曼帝國,兩年後終於要出征明朝。

    然而此事之後帖木兒帝國差不多要崩,後代們窩裡鬥導致帝國又分裂了。

    反倒是帖木兒一死他的孩子們立馬嚮明朝稱臣納貢,表示恢復友好關係。

    帖木兒在早期對明朝示好其實是因為豐厚的回報,比如他每次來朝貢送馬明朝都是大把的金銀財寶回報。

    其次也是確保自己東邊不出問題,好把軍事擴張的安全工作先做好。

    另一方面也趁機摸清明朝的底細,日後打起來了先把情報工作做好。

    不過明朝也知道帖木兒不安好心,《太宗實錄》中就有記載朱棣讓鎮守西北的宋晟提高警惕。

    明朝給甘肅總兵下戒嚴警告的時間跟帖木兒從中亞出發的時間差不多,如果帖木兒真的打過來他的勝算也不大,如果永樂帝親征可能邊境就多了幾個羈糜……

    不過帖木兒在來的路上就出了問題,後勤不濟,冬季冒雪行軍,路上就死了很多馬匹,自己也不幸得了重病,即使到了新疆也拿不到足夠的補給,面對以逸待勞的明軍勝算真的不大。

    帖木兒帝國最終也沒有好的結局,在大帝死後就開始內戰,導致三代而亡。

    帖木兒靠著宮廷政治和陰謀推翻西察合臺上位,面對的是一盤散沙的中亞,終其一生沒有遇到像樣的對手,然而這樣帖木兒還是吃了相當多的敗仗。

    如果他真心向明朝稱臣還好,可惜並不是。

  • 13 # 世界人文通史

    帖木兒是中亞的征服者,他的帝國從韃靼草原一直延伸到印度半島北部,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帖木兒帝國”。不過,帖木兒的野心並不只是稱霸中亞一帶,他還想要征服東方的龐大帝國“明王朝”。

    歷史上的帖木兒是突厥化的蒙古後裔,他以歷史上的成吉思汗為榜樣,試圖要恢復那個龐大的蒙古帝國(1206-1259)。

    不過,帖木兒與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後代)之間並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因為他也只是察合臺汗國的一位普通軍事貴族。

    在元末明初這段時間,中國境內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朱元璋推翻了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定都於南京。而帖木兒本人所在的察合臺汗國也分裂為兩個部分,分別是東察合臺汗國、西察合臺汗國。

    東察合臺汗國(亦力把裡政權)直接與明朝本土接壤,而西察合臺汗國則被軍事貴族帖木兒給消滅了。《世界歷史》上將帖木兒稱為“跛足帖木兒”,這是因為帖木兒曾患有腿疾,走路的時候一瘸一拐,完全不像是一個驍勇善戰的蒙古武士。

    可是這個“瘸腿”的突厥化蒙古貴族,卻在14世紀後期至15世紀初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他征服了北印度、伊朗、阿拉伯東北部、土耳其東部等地區,並夢想著能夠恢復歷史上那個蒙古帝國的榮光。

    帖木兒之所以派人聯絡明朝實際上是為了刺探明朝虛實,等到明朝內亂時再決定發起進攻,同時他也沒有終身嚮明朝稱臣,因為帖木兒帝國的實力也很強大。

    在明太祖朱元璋時代,帖木兒曾經不遠萬里派人嚮明朝通好,暗地裡試探明朝的軍事實力。在永樂皇帝朱棣繼位以前,帖木兒帝國一直在名義上嚮明朝納貢。在明朝看來,只有稱臣的國家才會向自己納貢。

    可是,帖木兒並沒有終身對明朝稱臣,只是表面上對明王朝採取恭順的態度。公元1402年,兵鋒正盛的帖木兒率軍在小亞細亞半島擊敗了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這時,他得知東方的明朝發生了“靖難之役”。明朝的燕王朱棣率軍南下,消滅了建文帝朱允炆的政權。當時的帖木兒帝國完全有能力繼續進攻、趁機消滅奧斯曼帝國,可是帖木兒選擇了“調轉槍口”,回去對付內亂的明朝。

    他不再派人嚮明朝進貢,並終止了示好的態度。帖木兒帝國集結20萬大軍,預備從中亞進入新疆,然後途徑甘肅,消滅明朝。可是,這支軍隊勞師遠征而一無所獲,走到半路上就返回去了。

    原因就是帖木兒在攻打明朝的途中因病暴斃,而他的軍隊群龍無首,不得不放棄了消滅明朝的計劃。69歲的帖木兒在行軍至烏茲別克境內時,因為飲用了過量的冰水而加重了病情。

    這個強大的帖木兒帝國因為本國君主“帖木兒”的去世而走向衰落,帖木兒的子孫後代們認為東征的路途遙遠、無法戰勝明朝,所以選擇重新與明朝通好。至此,帖木兒帝國與明朝的戰事最終也沒有開啟。

    反倒是原本遭到帖木兒帝國猛攻的奧斯曼帝國(土耳其人的祖先)死灰復燃,在帖木兒帝國走向衰落以後重新強大起來,成為西亞的霸主。

    在16世紀、17世紀左右,西班牙、荷蘭等西歐國家們無法突破奧斯曼帝國的陸地封鎖,只能冒險開啟海上航路,探索出了大西洋航線,逐漸形成了近代的海上列強。

  • 14 # 東方大國

    歷史資料記載,公元1402年,當時被稱之為歐洲各國噩夢的奧斯曼帝國,與中亞的帖木兒帝國展開了戰爭,很多國家以為,奧斯曼帝國會以雷霆之勢瞬間打敗帖木兒帝國,但結果卻讓人大吃一驚,如此強悍的奧斯曼帝國,竟然被帖木兒帝國打敗了,而且還差點被打的滅了國。

    於是,各國紛紛派遣使者,向帖木兒帝國表示友好,而其中西班牙派出的使者克拉維約,在拜見帖木兒帝國時,就將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一本叫做克拉維約東使記的書籍,書籍中記載,當時除了帖木兒帝國之外,東方還有著一個更加強大的國家。

    而在帖木兒帝國,很多前來的使者紛紛貢獻禮品,表達友好之意時,那個神秘而又強大的國家,就派來使者聲討帖木兒帝國,稱帖木兒帝國已經七年沒有交那供奉,而令人更加驚訝的是,帖木兒帝國的國王不僅沒有因此而暴露,反而低聲下氣的說道,因為諸事繁忙,而沒有準備好供奉,現在一時間也拿不出來,所以希望在過些時日繳納供奉。

  • 15 # 達摩說

    事實上,帖木兒沒有對明朝稱過臣,一切都是朱元璋的幻想。

    洪武二十年,帖木兒第一次遣使來華,還帶來了一些貢物,包括馬匹、駱駝等。洪武二十七年,帖木兒再次遣使來華,不僅送上200匹馬,據說還奉上了一封貢表如下:

    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統一四海,仁德洪布,恩養庶類。萬國欣仰,鹹知上天欲平治天下,特命皇帝出膺運數,為億兆之主,光明廣大,昭若天鏡,無有遠邇,鹹照臨之。臣帖木兒,僻在萬里之外,恭聞至德寬大,超越萬古,自古所無之福,皇帝皆有之,所未服之國,皇帝皆服之。遠方絕域昏昧之地,皆清明之。老者無不安樂,少者無不長遂,善者無不蒙福,惡者無不知懼。今又特蒙施恩遠國,凡商賈之來中國,使觀覽都邑城池,富貴雄壯,如出昏暗之中,忽睹天日,何幸如之!又承敕書恩撫勞問,使站驛相通,道路無壅,遠國之人,鹹得其濟。欽仰聖心,如照世之杯,使臣心豁然光明。臣國中部落,聞茲德音,歡舞感戴,臣無以報恩,惟仰頌祝,福壽如天地,永永無極。

    表面上看,帖木兒自稱“臣”,而稱朱元璋為“大皇帝”,且極盡諂媚之語,看來像是真的對明朝稱臣了。但實際上,這封貢表最初並不是漢語,而是波斯語。原文根本沒有什麼“臣”之類的字樣,經由明朝文人翻譯潤色後才呈上御案,變成了上面那個樣子。

    到了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派使者傅安按照朝貢國之禮前往帖木兒帝國,帖木兒這才明白,明朝竟然把他當成了搖尾乞憐的大藩屬了,於是憤而將使者扣留,還帶其遍遊帝國,以示強大,直到永樂年間才被放回。

    而且,帖木兒不光不向明朝稱臣,還差點對明朝用兵。因為帖木兒所佔領的中亞地區是蒙古諸汗國故地,諸如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爾汗國等,都先後被帖木兒征服,但帖木兒仍然不滿足,他想要建立如成吉思汗一般令人仰望的功業,那就必須要征服東邊的明朝。

    於是,在永樂二年,帖木兒親率大軍東征明朝,但卻中途病死,東征計劃就此作罷。

    所以說,帖木兒根本沒有嚮明朝稱臣的打算。但他又為什麼對明朝如此客氣,還送上馬和駱駝等所謂“貢物”呢?

    可能性比較大的解釋是,帖木兒剛剛完成對蒙古諸汗國的征服,後方不穩,且帖木兒扶植的脫脫迷失背叛,他此時正在平叛,所以還無法對明朝強硬,所以只好先送來一些貢物,先拖延一下再說。

    但在帖木兒看來,這頂多算是示好,卻被朱元璋硬生生地理解成了朝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兒5歲了,想讓她自己獨立睡覺,有什麼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