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19年4月17日21點58分,上海一位母親因孩子與同學發生矛盾,批評了孩子幾句。結果孩子拉開車門,衝到路邊,跳下高架橋不治身亡! 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我們如何開展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情緒疏導?
4
回覆列表
  • 1 # 學緣課堂

    4月17日22時許,上海盧浦大橋,一男孩突然跑下車後迅速跳橋,緊跟其後的媽媽因沒能抓住他,眼睜睜看著孩子墜落橋下,媽媽坐地痛哭。據瞭解,男孩今年17歲,是某職校二年級學生。男孩媽媽說,當時正駕車載著男孩,他因在校與同學發生矛盾遭其批評後跳橋。

    4月17日晚,

    上海盧浦大橋,

    一個男孩突然衝出車門,

    從高架橋上縱身一跳,

    緊追在後的媽媽,

    也未能抓住男孩,

    媽媽捶胸頓足,嚎啕大哭。

    這起跳橋事件曝光後,

    很多網友指責這個男孩:

    “現在的孩子真是太嬌貴太脆弱了。”

    “現在的孩子承受能力怎麼這麼差啊!”

    “現在的孩子就是受不了一點委屈。”

    “養了十幾年說幾句就受不了,真是。”

    “這麼脆弱,以後到社會上也是個廢人。”

    我十二歲的時候,因為一件現在都記不起來的小事,被爸爸痛罵了一個多小時。

    在我痛哭、下跪、乃至在地上打滾都無法讓他停下來以後,我默默爬到了窗臺上,看著他。

    他冷笑了一聲,就這樣看著我,我在窗臺上尷尬地站了一分鐘,腦子裡思緒萬千,可最終還是下來了。

    爸爸看了後問我:

    你拿來給我看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我罵你,你就要跳樓咯?

    我支支吾吾說不是,然後他說:

    那你想幹嘛?想跳樓?那你就去跳啊。

    我拿著報紙,灰溜溜地走了,回到房間,偷偷把它撕成了碎片。

    多年以後的一天,我問我爸:當年我要跳樓,你為什麼不阻攔我?

    我爸說:攔了你一次,你以後有什麼事情就會都想著用跳樓來威脅我,我還怎麼管你。

    過了一會兒,他又補充了一句:而且,反正你也不可能跳。

    我覺得爸爸說得很有道理,很理智,利益最大化。

    但是當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

    我夢見我又回到了十二歲,彷彿還是站在那個窗臺上,注視著他犀利的眼光。

    而夢裡,我低頭看了看樓下鬱鬱蔥蔥的樹,抬頭看了看天上亂飛的雲,衝他笑了一下,跳下去了。

    夢醒後,生活還是一如往常,我爸還是時不時抓著我一頓罵,但是我已經不會感到生氣了。

    後來我在網上看到一張動圖:

    一箇中年男人和兒子吵架,男人從抽屜裡掏出一把槍,對他兒子說了些什麼。

    然後,他兒子飛快地拿起槍,

    對著腦門扣動了扳機。

    我不由得又想起了十二歲那年的窗臺,狹窄得好像站不下一雙孩子的腳。

    動圖裡,那個男人抱著兒子的屍體徹底崩潰。

    我忍不住想,如果我當時也跳下去了,我爸一定也會很痛苦吧?

    可是人為什麼一定要等到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才會後悔當初沒能多一點耐心?

    今天這個17歲男孩從橋上跳下去了,他的母親跪在地上嚎啕大哭。

    但是我可以肯定,這樣的情景還會重演,這個社會不會發生任何改變。

    因為只要墜落的那個人還不是你,他們就不會反省,亦不會知道他們曾把你逼到離懸崖邊,幾近絕望。

    即使你把血糊到他們臉上,他們也只會問一句:

    你這是什麼意思?

    知乎上這位小夥的回答讓我深有感觸

    記得我七八歲那年,下午天氣陰沉,應該是快要下雨。

    我跟同學應該約好了出去玩,具體什麼事情,我已經忘了。

    爸爸邊電視邊斜眼看我

    (山東方言)

    “這個點連出去幹啥,木看著要下雨啊”

    “木事啊,一會就回來啊”

    “我和你說,一會淋透了別和我叨叨”

    “走連”

    我剛走到同學家門口,瓢潑大雨就劈頭蓋臉的下來,隱約記得那會兒應該是已經入秋,冷。

    結果同學的媽媽跟我說,雨太大了,今天他不出去了。

    我跑回家,像極了一直落湯雞,只想著家裡暖和,趕緊回家暖和暖和,如果下次那個同學再找我,我也不會出來了。

    當我衝進家門,爸爸正坐在沙發上,用一種絕對冷漠的眼神看著我。

    “中連,我說啥來,活該!”

    我媽趕緊過來拿毛巾給我擦頭。

    “擦啥擦,再出去跑跑,再淋透幾遍就長記性連。”

    不知道爸爸當時怎麼想的? 我明明已經很難受了,為什麼他還這麼說話。

    我一肚子委屈,腦子懵懵的,回到房間哭了好久,後來還發連發了幾天燒。

    後來我想明白了,爸爸當時在用盡一切來證明自己是對的。

    他知道我也不敢再出去淋一遍。他也知道這樣是為了加深我的記憶,為了讓我不再犯錯,更聽話。

    可是,罵我我感冒就好了嘛? 我已經受到了天氣的懲罰,為什麼你還要罵我,你不愛我嗎?

    當時,我想不通。

    但是,這種教育方法我學會了。

    和同學和朋友和同事做事的時候,我會提前提醒他這樣會出錯,然後故意等他出錯後,告訴對方,讓你不聽我的,後悔了吧。

    我覺著讓自己的孩子受苦之後,再去教育他,是正常的。

    我完美的繼承了我爸的習慣和教育方式。

    這位跳樓的17歲少年,讓人惋惜。

    當這位少年拉開車門,媽媽追出去的時候,透過影片看得出,她是慌張的。

    但他媽媽估計更想不通,明明她媽媽當年也是這樣刺激她的,為什麼自己孩子就不行了?為什麼自己能熬過來,自己的孩子就受不了這一丁點的刺激。

    是的,時代變了,環境不一樣了,我們潛移默化被父母薰陶的教育方式已經不再適用於現在的孩子。

    現在聽話的孩子好像越來越少了,好動的孩子好像越來越多了,孩子們的責任感越來越差,越來越受不了刺激。

    前兩天看抖音,有個專家說,如果孩子從小就嬌生慣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哄著孩子,啥事都由著孩子,那你信不信這個孩子成年以後,被別人罵幾句,說他這不行那不行,估計孩子就能氣出腦溢血。

    但如果你天天拿大耳刮子打孩子,等他長大了,孩子碰到有人說他不行,估計他只會說一句,呵呵 沒事。

    這位專家說的話糙理不糙。

    因為社會進步了,老一輩的教育方式明顯已經不再適用。

    我們爸媽小時候,沒有手機、電腦、網際網路,沒有高樓大廈、沒有汽車、高鐵、飛機。

    他們小時候想要一個玩具,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年才得到,甚至一直得不到。

    而現在呢???只需要等待幾小時或者幾分鐘。

    沒錯,現在的孩子太容易被滿足,以至於錯失了挫折教育(延時滿足)的機會。

    有人調侃說,除了北京體育大學和首都體育學院,北京近百所高校幾乎沒有不發生學生跳樓自殺事件的……。雖然此話包含了許多的無奈,也有些誇張,但現實生活中,體育專業的學生(體育生)或者專業運動員或者非常喜歡運動的人,確實很少出現抑鬱、自殺……,這是為什麼呢?

    仔細觀察會發現我們身邊那些特別愛運動,或者體育行業的從業者,他們好像很少出現抑鬱的狀況。

    體育運動是一個不斷地克服自身困難、不斷地挑戰和超越自我的過程,當你落後時,需要不停地鼓勵自己、要奮起直追,只要勇於面對這些失敗,就會有希望。當你面對成功時,你也會告訴自己,成功只是暫時的,你還要努力去訓練,因為你永遠都不可能成為常勝冠軍,總會有人在不斷地超越自己。就是這種失敗與成功的交替,在不斷地磨練著孩子的心境和意志力,讓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毅力、抗挫折能力越來越強。

    孩子的每次成功,都需要大量的付出,這就是挫折教育(延時滿足)。

    所以當發現孩子抗挫能力差、注意力無法集中時,可以嘗試讓孩子參加輪滑、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運動,比在孩子耳邊嘮叨一萬句都管用。

    如果孩子還小,兩三歲或者四五歲,可以讓孩子參加感統運動,不但增加孩子的抗挫能力,還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等方面能力,幫助孩子解決好動或膽小等問題。

    最後

    願天下的爸爸媽媽不要再複製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孩子。

  • 2 # 英語小熊

    建立一個健全的人格,有愛的家庭環境、非暴力不對抗的交流氛圍,這是在任何時候都非常重要的,要承認孩子是一個普通人,順著他的目標去培養他,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努力向上的精神屬性,這樣才是最大程度的避免悲劇的發生!

  • 3 # 光子僚一僚

    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我相信很多朋友都一定給出了很好的青春期教育的指導。我這裡推薦一本很好的書《解碼青春期》,裡面非常詳細地給到如何做好青春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但是,我想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解讀一下這個問題,首先,身亡的是孩子,如果孩子已經17歲了,雖然沒有成人,但是我不相信對於生命的可貴沒有任何概念。

    能夠讓一個17歲的孩子在5秒鐘內做出決定,放棄自己從母胎出來最為珍貴的生命。估計,這個觸發孩子自殺的按鈕應該不是普普通通的,而是原子彈級別的

    母親的兩句話就是這個原子彈級別的按鈕開關。很多自殺的人都是在情緒走到極端情況下的最終釋放,也就是生命的付出,那麼母親的兩句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那麼,是不是可以推斷一下,在這根稻草之前,孩子身上已經累計了大量的負面能量,直到這最後一根稻草,就是母親的兩句話,生命的付出就是最後也是最大的代價

    可以猜想一下這位母親到底之前做了什麼。其實可以大膽猜測,母親一定做了大量的疊加負面能量的事情,比如,傷害孩子的言行舉止。

    最傷害孩子的就是暴力語言,每一次對孩子的暴力語言,比如指責,謾罵,貶低,批評,一次又一次地將孩子推離自己越來越遠。

    暴力語言最直接地就是損耗孩子的整體自尊系統的能量。什麼是自尊系統呢?簡單地理解,就是孩子認為自己是作為一個人的尊嚴。

    只有人類才有尊嚴的概念和自我感知力,這個感知力決定了人類是否能夠在一個社交關係當中存在的價值感。

    那麼,當母親的最後一根稻草徹底擊潰了孩子自尊體系,或者說徹底耗盡了孩子自尊系統的能量以後,孩子的行為就是關機,因為孩子潛意識認為自己已經沒有做人的價值了。

    既然生而為人,又不能為人而生,活著就失去意義了,那麼自殺是最後的解脫,或者說是人生的使命和意義的終結。那麼,對於母親來說,不知道會不會去思考一下自己都對孩子做了什麼,生命是孩子的已然逝去,連給你教育的物件都沒有了,還談什麼青春期教育。

    談青春期教育,不如來探討一下母親的自我教育。母親的兩句話大膽猜測應該也是原子彈級別的,那麼好了,這麼大能量級的話怎麼能夠說得出口呢!

    原因很簡單,被自己的情緒掌控,也就是說,母親說這兩句話的時候,是體內的動物本性在掌控,而不是人的本性。可能有人會說,那是因為孩子的行為激發了母親的動物本性。

    我不否認這個說法,但是這只是誘因,也就是說,人之所以為人,還有人性的那一面,那就看人性和動物性在誘因之下誰說了算了

    先不說這位母親懂不懂青春期教育,如果掌控自己的情緒的能力不足,動物性佔上風的機率就極高了,那麼好了,每一次動物性的情緒發洩,都是消耗掉孩子的人性的能量

    母親的情緒管理能力是要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要好好去刻意學習和練習的。這個問題的回答除了說如何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是不是也要好好探討一下家長應該如何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程度越高,意味著越趨向於一個完整的真正的人,在全人系統的指揮下,情緒管理的能力不會低的,因為情緒管理本質上就是人性駕馭體內動物性的能力

    作為家長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有效執行科學的教育青春期孩子理念和方式方法。這就是我回答這個問題的底層邏輯

  • 4 #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A

    一、孩子為什麼跳橋?

    熱戀中的人只要彼此相愛相守,全世界都不重要。但是一旦分手,就有可能失去活下去的勇氣。在親子關係裡,如果孩子感受不到媽媽的愛,他的世界就像黑夜。他會拼命的幻想媽媽愛他,但媽媽總是給他一次又一次的打擊。有一句歌詞極為深刻“我最深愛的人傷我卻是最深”。最重的傷來自最親的人。最愛的人下刀子,刀刀致命。

    孩子在家庭和學校的雙重打壓下,從小缺愛,在家庭和學校都體驗不到價值感,未來也看不到希望。他所感受到的外界評價是他是一個不被期待、不被祝福的生命,他的存在不但沒有價值,還會給其他人、給社會增加負擔,甚至傷害。這樣的孩子要麼自殺,要麼殺人。

    這是一個善良的孩子。在被別人否定的時候,他想到的是否定自己,不被愛,就去死。那些拿著槍去學校掃射的孩子就不是這樣想的。

    二、你的愛可能正在侵蝕孩子的自我

    我在農村長大,我的父母很愛我,我也很愛TA們。看到TA們那麼辛苦,我就很想讓TA們高興。所以,我從學校回家都常常會告訴TA們一個好訊息,比如考試考得好、名次提高了、當選班幹部什麼的。總之,我真的從小到大,都有好訊息向父母彙報。我在學校就是一個乖乖學生,老師喜歡、同學羨慕、爸媽省心。我媽說起我就說我讀書TA們沒操過什麼心。但是,我現在回過頭去看,我發現,我取悅父母的過程就在一步步失去自我。我的父母很愛我,我也很愛他們。所以,我會很想把他們希望我做的事做好,然後,我學習的目標就侷限於課本、考試,遮蔽對其它事物探索的慾望,眼光、見識就會受限,忽略了自己的興趣。我學習的目的為了考好成績、考好學校,最終,我不知道我到底喜歡什麼,我失去了自己。我多年以後才發現。然後,又用了超過學生生涯的時間去找尋自我。而我的父母可能永遠都意識不到這個問題。

    基本上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深深的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你的愛可能像我的父母一樣,正在侵蝕孩子的自我,使孩子迷失方向。

    蘋果已故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有一句話“follow your heart”,中文可以理解為跟隨我心,或不忘初心。其實,孩子天生就知道自己要什麼,越小越清楚,絕不猶豫。想玩什麼遊戲馬上就去玩,想要什麼玩具馬上就去拿,TA們從來不會懷疑自己、也沒有拖延症。但是,當家長給孩子餵飯一定要吃完一碗,當家子獎勵孩子聽話,誇獎孩子懂事的時候,孩子基於對父母的愛和信任,就會聽從父母,一步步忘記自己想要什麼,最後迷失自我。這個時候,你再去教孩子follow your heart,找回初心的希望已經很渺茫了。

    三、怎樣做好孩子青春期教育?

    如果你的孩子快要進入青春期,或者正在經歷青春期。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好青春期教育呢?

    如果有親子衝突,家長要洗心革面。能理解這句話的家長自然會找到答案,解決問題;反感這句話的家長,我認為沒有誰可以阻止你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四、題外話

    很多人用“叛逆”、“叛逆期”這樣的詞來描述孩子3歲左右和青春期的心理發育狀態,這是非常錯誤的。第一、這會誤導成人把親子衝突簡單粗暴的歸因為孩子,把孩子妖魔化,違背事實;第二、錯誤的描述孩子心理發育特點,導致錯誤的判斷、錯誤的解決方案,進一步傷害孩子。

    簡單說,孩子的自主意識在這兩個時期飛速發展,家長的意識跟不上,還停留在要教育孩子聽話、乖、懂事上,就認為孩子不聽話了,有變壞的趨勢,家長必須挺身而出,及時糾正孩子。於是,產生衝突,歸因為孩子“叛逆”,孩子處在“叛逆期”。其實,這兩個時期的親子衝突是外部限制與自然成長的衝突,是束縛與反束縛的衝突。根本就是家長一手製造的衝突。

    結束語:

    孩子身上的問題,不管是頂嘴、打架鬥毆、早戀、還是不愛學習,根源都在家長身上。解鈴還須繫鈴人,要解決衝突需要家長自我覺察、反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突破自己已有的認知,從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上去找毛病,才有可能解決家長內心的衝突,然後化解與孩子的矛盾,從而給孩子自然成長的空間。找對方向(家長改善),才能達到彼岸;找錯方向(糾正孩子),就會南轅北轍。

  • 5 # 金帛赤赤

    17歲少年跳高架橋身亡,這個新聞轟動一時。起初,網友幾乎一邊倒地指責跳橋的男孩,看完讓人心寒。

    “現在娃娃太極端了”

    “這種小孩不要也罷”

    “這個小孩心理素質太差了”

    我們可以從完整版的影片中看到,這位母親的情緒顯然已經失控,不顧身邊車流滾滾,衝動地把車停在路中間,持續了長達數分鐘。他們之間的對話內容不難想象,一定是充斥著責備和否定的。

    後來才知道,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17歲男孩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在回家的路上,男孩和媽媽說了這件事,遭到了媽媽的強烈批評。

    途徑大橋時,媽媽把車子直接停在路中間,跑下車去罵後座的孩子。幾秒鐘之後,男孩趁著媽媽到前排上車的一瞬間,突然開啟車門,衝向橋邊,跳了下去。眼睜睜的看著孩子跳下去,母親無力挽回,雙手捶地痛哭。

    影片裡,男孩從下車到跳橋,只用了5秒鐘,沒有任何猶豫。到底是承受了怎樣的壓力,才會這麼決絕的選擇死亡?

    “有些父母的嘴壞到你難以想象,不是內心夠強大,真的活不長。”

    “都是日積月累的,像個氣球一樣,撐不了,就爆了。”

    “中國家長最擅長把孩子逼瘋。”

    有人說這段激烈的、沒有溫情的母子交流,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要總覺孩子小不懂事,是孩子承受能力低,發生這種事情,家長絕對佔了大部分責任。很多家長面對生活的負擔,工作的壓力,有時對孩子說出傷人的話,就像在孩子的心裡插上一把刀。

    壓死駱駝的不是這最後一根,而是每一根。家長們總是以“為你好”的為名義,對孩子進行管教,甚至是辱罵。以愛之名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卻揹負著沉重的愛,孤獨的前行。其實,大多數孩子還是能受得住委屈的。

    唯一能讓孩子崩潰的是父母的不理解和不問原委的謾罵。言語上的指責和嘲諷,以及隨意打斷的評價和結論,給孩子帶來精神和情感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痛苦。

    面對孩子的各種情況,我們可以試著改變態度,用心的和孩子去平等的交流。

    考試失利,告訴他“沒關係,繼續努力”;

    遇到困難和矛盾,試著以平和的內心,去幫他們找到方向;

    在公共場合儘量不要批評孩子,回到家中心平氣和的談話,更容易讓他們接受。

    理解和尊重,就是最好的溝通。讓孩子被溫柔以待,就算是否定和拒絕孩子時,也會讓孩子感到是被愛包圍。遇到挫折,要努力和孩子一起面對,克服人生路上的各種困難,努力做一個積極正能量的人。

  • 6 # 新優家父母圈

    青春期的孩子的教育是好多家長頭疼的事兒,家長如何更好的陪孩子度過這個時期,

    需要正確認識青春期特點,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本,從而更好的教育好孩子。

    青春期心理活動的矛盾現象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

    2、心理斷乳與精神依賴之間的矛盾。

    3、心理閉鎖性和開放性之間的矛盾。

    4、成就感與挫折感的交替青春期兒童通常表現成人式的果敢和能幹。

    青春期叛逆是孩子成長的需要

    青春期是一個過渡期,既屬於兒童,也屬於成人,身體發育和思維能力幾乎和成年人一樣,但在經濟和情感上還需依賴父母,同時又渴望獨立。青少年是“邊緣人”,意味著青少年想要回避成年人的責任時言行舉止往往就像是一個兒童。青春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世界,不那麼依賴父母了。如果有的父母鼓勵過度依賴,補償自己孩子時代的遺憾,或者婚姻不偷快的父母試圖從孩子身上獲得情感的滿足,情感上過於依賴孩子,這些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情感獨立,甚至影響到成年期尋找伴侶和正常的婚姻生活。所以,我們該充分認識到青春期叛逆是孩子成長的需要。作為家長,注意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尊重孩子能有效地傳遞家長的意見,幫助孩子把握成長的方向。

    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父母應採取什麼基本策略呢?

    1、走進孩子內心世界根據青春期的第三大特點,心理閉鎖性和開放性之間的矛盾,我們知道這個時期的孩子心理上盼望獨立,但又很想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援,其實他們的內心還是很脆弱的,所以需要藉助父母的力量來強大自己的內心因此父母應看到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積極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而只有真正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瞭解他們豐富的智慧和細膩的內心世界,才能與孩子更融洽地相處。還要相信孩子有獨立處理事務的能力,允許並積極遨請他們參與家庭的管理。比如,讓孩子利用週末嘗試做家長,由他們安排各個成員的活動,這不僅展示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同時使他們做到了換位思考,加強了與父母的情感。

    2、教育措施一致。家庭教育孩子切忌一個管、一個護;一個嚴、一個寬。那樣會被孩子鑽空子,使家長失去威信,以致根本無法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意見統一,配合默契,有不同看法可過後再說。

    3、多些理解和寬容。有時理解和寬容比訓斥和懲罰更有力量。孩子產生不良行為時,應在耐心批評教育後給予安慰,鼓勵他振作起來改正錯誤,在他有好行為時要及時給予表揚。

    4、給予愛撫和關心。成長中的兒童常需要父母的親暱和愛撫,對行為不良的孩子不能討厭,應該滿足其希望得到父母的撫摸、擁抱、親吻。心理需求,不僅能加深親子之情,也能使孩子變得聽話、懂事。

    教育子女的禁忌:

    1、言過其實如“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

    2、人身攻擊如“你笨得像頭豬”等。

    3、威脅恐嚇如“若不好好做作業我就揍你”等。

    4、冷若冰箱如“你沒看到我正忙著嗎”等。

    5、冷嘲熱諷,挖苦如“你以為自己很能幹嗎”等。

    6、.絕對否定如“你總是撒謊”等。

    7、打罵、體罰這種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認識到錯誤,還會使孩子產生強烈的牴觸情緒,從而愈發倔強、暴躁,甚至走向極端。

    10溺爰、遷就。

    經常與孩子發生衝突,尤其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他們常常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總之,青春期孩子叛逆不能任其發展,或強制教育,可能會導致孩子心理發育受阻,將會形成人格發育不健全一一即人格障礙。青春期孩子需要正確性引導,要給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要以孩子和家長都能接受的方式作有效溝通和教育

    這些教育方法我都是在“新U+父母圈訂閱號”裡面學到的,這裡面有好多教育孩子,幫助孩子提高成績的方法,可以去看看。

  • 7 # 芝麻侃教育

    引言

    我也注意到了這個新聞,事情發生在2019年4月17日晚10時左右,上海盧浦大橋發生一起跳橋事故。據調查,跳橋者為17歲在校高二男生,經120確認當場死亡。其母講述,當她駕駛到盧浦大橋時,與兒子因在校同學矛盾發生口角,其子突然跑出車門跳下大橋,女子追逐不及,悲劇發生。

    家長教育方式存在的普遍問題

    父母對孩子的疼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很多時候他們卻不知道怎樣正確的去教育孩子。可能是“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名言影響了太多的父母,所以導致他們對於“讚美”往往是吝嗇的,卻總會將“批評”放大。

    有些懂事早熟的孩子,可能在受到責罵時難過一下,但是會迅速的調整心態,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理解父母的“恨鐵不成鋼”。

    可是這種孩子畢竟是少數,孩子終究是孩子,他們的內心沒有那麼強大,所以作為家長你更不應該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同理心”這三個字,不應該是孩子施與家長,而是應該讓家長與孩子站在同樣的角度、高度,以及心理年紀。

    “人不怕犯錯誤,犯了錯誤,如果能帶著教育和反思爬起來,錯誤就會成為課堂。我想:每個少年都渴望成功,但成功必須從自信開始,可能正是從家人或老師的一次不經意的鼓勵開始!”孩子自殺的可能動機

    1,我無法反抗你,但是我可以以傷害我自己的方式,讓你心痛,以和你戰鬥,以期望你不再傷害我。

    2,我覺得萬事都沒有意義了,我的生活永遠都看不到快樂,我不管怎麼做,我都沒辦法讓我感覺舒服起來,我不相信在未來我還可能讓自己的生活變的能讓自己的滿意,我無法承受生活中這些無止無盡的痛苦了,我要從這種讓人窒息的痛苦中逃開。

    父母應該怎麼做

    1,針對以上第一種情況,接受並承認孩子的真實感受,為孩子的不適感創造時間和空間,提供大人的關心,以平復內心巨大的壓力。但是要堅持對孩子的要求,不能因為孩子的情緒變化而改變對孩子的要求。總結一句話就是,“堅持原則,態度良好”。

    2,針對以上第二種情況,這種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孩子從自己過去人生的經驗無法獲得快樂,以至於相信,自己永遠無法再獲得快樂了。並且在時間的加持下,無法容忍生活中的痛苦。而快樂這一點其實很簡單,我們只要給孩子足夠的自主空間就夠了。讓孩子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自然就會體會到自己對自己的掌控感,會培養孩子對未來掌控的信心,並能讓孩子自主的去尋找快樂。

    總結

    沒有一個父母是不愛孩子的,但是身為父母,一定要注意教育的方法和方式。錯誤的教育方法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創傷,甚至釀成悲劇!多些鼓勵,多些同理心,願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心理健康,快快樂樂。願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夠身體健康,子女成才!

  • 8 # 愛講故事的牛仔爸

    母親批評兩句,17歲少年跳高架橋身亡。怎樣做好孩子青春期教育?

    首先為這個孩子的逝去表示遺憾,其次我想站在家長的角度講講青春期的教育。

    眾所周知,進入青春期後大部分孩子已經開始發育,開始顯現出第二性徵,這是自然規律,也是人類發展至今並且還要延續發展的規律,同時心理也容易隨之出現波動。很多時候青春期的孩子更易怒、更倔強,也更難管理。

    因此,青春期的孩子出現了逆反心理,並不是孩子不聽話、變壞了。家長應該多和孩子做敞開心扉式的溝通與暢談,除了日常的噓寒問暖之外,還要多和孩子談談學校的事。不能一味地埋怨和指責,多嘗試去理解孩子。

    舉一個朋友的例子:祥子上初中時常常收到女同學寫的信,而這些信被媽媽偷偷拆開看了,並因此批評了祥子。祥子表面沒有什麼,可是他的心理卻開始轉變了,他認為媽媽並不尊重自己,不理解自己。

    從此,祥子對媽媽說的話根本不放在心上,反而變得不再喜歡學習,常常逃學。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而祥子媽媽不認為自己在這件事上有問題,反而認為祥子就是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在母子倆的互相埋怨中,祥子的成績越來越差,最終導致了高考的落榜。

    1、多給青春期孩子一些關心和理解。

    因為如果與叛逆時期的孩子一直對著幹,家長與孩子的關係就會一直惡化下去,那麼很容易讓親子關係變得疏遠。

    只要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還沒出現大問題,那麼對孩子的教育也會輕鬆得多。不要等到父母孩子之間的關係無法彌補了,才來反思自己的問題。

    2、家長不必頻繁地與孩子講大道理。

    因為青春期逆反的孩子不是不懂道理,而是他不願聽,不想聽,所以不要指望能對他“曉之以理”。

    家長在這個期間應當起到主動的作用,多“動之以情”,多和孩子溝通,多聽他的想法,嘗試用他能夠理解的語言與他對話,姿態儘量放平,而不是“我是你爸(媽),你必須這樣。”

    3、家長盡力去去理解和接受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有時候會有些古怪的行為,也許對於家長來說難以接受,但還是要盡力去接受,哪怕你不能理解也請你先接受。不要因為自己的不理解就認為孩子這樣不對,那樣不對!

    只有你真的能夠接受他,孩子與你之間才有可能平等交流。

    4、家長心態要放平和,不能著急!

    如果家長過於著急與緊張,那麼就不能夠以平常心來與孩子溝通,那麼結果可想而知。只要孩子的行為沒有出現特別糟糕的情況(違法亂紀等),僅僅只是叛逆、行為古怪、與父母爭吵等,那就請放鬆一些吧。家長如果情緒失控了,會造成很多不可逆轉的不良後果。

    5、注重孩子的隱私,多與孩子在一起。

    孩子的隱私只要不是涉及違法亂紀的,大可不必驚慌失措,反而要站在理解與體諒的角度去面對。另外,如要孩子能夠向你敞開心扉,那就多陪陪他吧。

  • 9 # 大蘿蔔老學長

    這種悲劇多次發生,我身邊最近也發生了一起初二學生跳樓的事件。很多悲劇的發生往往就在一瞬間。有很多回答說這些是從小的習慣,“三歲看到大,七歲看到老”,這種看法不可否認。但是這種觀點對我們解決問題沒有意義,提出這種問題的父母,他們的小孩往往已經進入了青春期,習慣已經養成,不可能回到過去從新開始。

    這個問題提法就有問題“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我們如何開展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情緒疏導?”。我認為這種情況,最大的問題往往在於父母自身。要想好好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從自身找原因。

    相比過去資訊貧乏的年代,現在的世界相比過去豐富多彩,很容易獲得各種資訊、資訊、知識。現在的小孩是在資訊爆炸的年代長大的,儘管人生閱歷有限,但是他們能夠更早的獲得概念和知識。他們的觀念無疑更加開放、有活力。所以,為人父母,我們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姿態,要和子女平等的對話。作為父母我們要,在這個年代我們很有可能是錯誤的,小孩反而有可能是對的。

    回看這起悲劇,有很多值得我們深思的細節。

    敲重點!這起悲劇的發生是源於這位母親。在車流不息的高架上面車子停在中間。這位母親犯了大忌,開車的時候根本不能分心、發洩情緒、吵架特別是批評小孩,是一件特別危險。打著雙閃停在路中間,說明車內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這位母親根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反而在激怒小孩採取極端行為。

    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太多的父母只知道在小孩身上找問題,但是從來不回頭審視下自己。親子間平等交流幾乎不存在,完全是靠著道德和打罵在維繫親子關係。

    這件悲劇給我們最大的教訓就是:不要覺得小孩閱歷少,就認為他們什麼都不動。父母不要總是覺得自己就是對的。最好的教訓方法,就是和子女平等相處,聽取並尊重他們的看法。

    要記住一點:我們是父母,但不代表我們永遠是對的。

    從今天開始,我們這些父母要習慣和子女透過協商、妥協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命令子女、強制他們服從自己。

  • 10 # 圓龜家教

    青春期的孩子極其容易情緒失控,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還是父母的肯定和同齡人的陪伴。孩子和同學產生矛盾,可能自己心裡也有委屈,看到媽媽不僅沒有安慰自己,反而受到更加嚴厲的批評,內心是有落差的,一時想不開就容易做傻事。

    《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就有說到:理智的家庭教育,平等的家庭氛圍,和諧的親子關係,是孩子健康走過青春期的重要保證。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角色認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務。

    我在這邊也只是猜想,母親的批評,絕不是“幾句”那麼簡單,或許在孩子看來,足夠讓他對世界絕望,對父母失望。那些批評,可能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所長,嚴重打擊了他的自信心,讓他對自己的人生不再抱有希望。

    在青春期間,孩子的情緒波動會很大,父母應該扮演好平等交流的陪伴者、支持者和建議者的角色,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者、控制者和獨裁者。

    有的家長說,他很難理解自己家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不管有多麼親密的關係,一個人也不可能完全瞭解另一個人的。如果父母有想去理解孩子的意向,其實生活提供了你很多機會,像看孩子的籃球賽、陪孩子看電影等等,在和孩子的互動中,打破交流的桎梏,加深情感聯結。

    多一點關愛,少一點要求;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指責;多一點柔軟,少一點強硬。每個家長都會遇到一個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每個孩子也都會在青春期產生困擾。互相多一點交流,讓我們成為孩子成長的加油站,為他打氣,給他包容。

  • 11 # 雨後山林靜

    當我聽到又一起這樣的悲劇發生時,真的很讓人痛心!今天下午,辦公室的幾位老師在談這個新聞,有老師說現在的孩子心理真的是太脆弱了,一點批評都受不了,動不動就跳樓跳橋。他們走了,可知道父母有多麼傷心?我當時心裡就在想,孩子的這些行為,難道都是孩子的錯嗎?我們看到的都是行為,卻並不瞭解孩子行為的背後到底有怎樣的信念?對這個悲劇的發生,我將從正面管教的角度上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孩子並不是從生下來就直接進入青春期的,中間並不是斷層的。青春期孩子的行為都與他們幼年時期是否得到過歸屬感和價值感有很大的關係。每個孩子從生下來開始,他都會產生自己的信念。他是被這個家愛的,還是不被這個家愛的?孩子的信念將影響孩子的行為。孩子小的時候會對父母有很強的依戀感。父母對孩子的態度直接影響親子關係。這種影響是持續的,會影響孩子的一輩子。

    舉個例子來說,孩子在生下來後會大哭,而父母總是認為,在孩子哭的時候,不要去抱他,避免他產生這種依賴。其實在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是非常需要你能夠及時去關注他,把他抱起來。如果孩子總是得不到滿足,他以後也許不再哭了,但也缺少了對你的依戀和信任。孩子在幼兒時期,父母總是很忙,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與關注。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感就得不到滿足。有的父母還會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裡,自己偷偷的溜出去。其實這樣做孩子都是非常缺少依戀感和安全感的。

    當孩子缺少依戀感和歸屬感後,他對父母會缺少信任感。這個模組就沒有建立好。就好比蓋一座房子一樣,他從小的地基沒有打好,等孩子長大以後,他的整個社會情感就會出現問題。就象少了一塊磚,整個房子都會搖搖欲墜一樣。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幼時所產生的信念影響著孩子青春期的行為。在家庭當中,如果父母總是批評指責孩子,那麼孩子就會產生一種信念,他認為,父母是不愛我的。你這個悲劇當中,母親應該不是第一次批評孩子,可能是長期以來的批評指責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個沒用的人,自己總是不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了信心的孩子。當孩子完全喪失了信心後,他會認為他是不被這個世界愛的。一旦發生了一件事他就會選擇逃離這裡。

    我們能夠理解母親批評孩子並不是為了想把孩子逼上絕路,她只是希望孩子能夠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可是往往忽略了一種方式方法。沒有任何一個人喜歡被他人批評和指責。在正面管教當中談到孩子只有在感覺好的時候,他才能夠做得更好。在孩子跳橋的那個影片中,我看到媽媽沒有抓住孩子,她後悔得在地上錘胸頓足。那場景讓人心痛!

    既然孩子的幼年時期已過,那麼如何去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呢?

    一、父母要耐心去傾聽孩子的內心。可能孩子確實是做的不對,但是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並不是你的大道理,而是他非常需要得到你的傾聽和理解。我們要去與孩子共情,真的與他感同身受。孩子與同學發生矛盾是一件讓他非常難過或傷心的事情。父母可以靜靜地聽孩子說完,不要評判對錯。有的父母不願意聽孩子講,孩子還沒講完就會打斷孩子的話,那會非常傷孩子的心。會導致孩子有話再也不願意對你說。我們長期受到壓抑時,就可能會在某一天爆發出來。

    二、父母可以去用啟發式的問題問孩子的感受,先讓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當你去問孩子的時候,孩子能夠感受到是你對他的關心,而不是指責。要讓孩子學會如何去解決問題,而不要總是關注已經發生了的事情。我們要教給孩子的是如何面對未來。比如我們可以這樣去問孩子:你和同學發生了什麼矛盾?當你和同學發生了矛盾時,你是不是感到很難受?你以後還願意與他繼續做朋友嗎?想想看,你打算怎樣去做呢?啟發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不要用你的標準答案套在孩子的身上。

    三、父母要正確看待孩子犯的錯誤。我們父母總會把孩子犯錯誤看成是一件非常可恥的事情。當孩子與同學發生矛盾,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同學天天在一起,怎麼可能沒有矛盾呢?夫妻天天在一起也會經常發生矛盾,爭吵啊!而且誰又不會犯錯誤呢?父母要輕鬆的去看待孩子犯的錯誤。想想我們小時候是不是也犯過錯誤呢?有沒有偷過家裡的糖吃?有沒有和同學打架?這些錯誤我們都可以拿出來分享給孩子,告訴孩子,沒有人是完美的。犯錯誤不可怕,錯誤是我們學習的好機會。我們以後就知道怎樣去做了。

    四、父母要經常向孩子傳遞愛的訊息。其實有些父母批評孩子時並不是不愛他們,而是不懂方式。但是孩子卻絲毫感覺不到。他們認為你對他的就只有要求,只有批評。在平常我們就應該把愛傳遞給孩子,比如摸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肩膀,告訴他,你很信任他,你很愛他。讓他真正能感覺到父母對他的關愛。父母不要認為不好意思對青春期的孩子說這些。把我們的愛表達出來,對孩子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愛要說出來,感覺到的愛才是真正的愛。或者用微信的方式發圖片或打字表達出來。我的孩子已經讀大學去了,但是我每次在微信上與孩子聊天時,我都會稱呼我的孩子為寶貝,讓她能夠感到媽媽對她的愛。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要告訴媽媽,因為爸爸媽媽最愛她。

    對於負面情緒,成人要教會孩子用一種合理的方式去釋放。比如在操場上大叫幾聲、撕紙片、打枕頭等等。也可以在家裡一個安靜地方冷靜一下。用寫日記的方法把不滿情緒寫出來,等情緒好點後最後再撕掉。總之,家長可以用到很多方法去幫助孩子。但首先我們家長要給孩子做個良好的示範。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 12 # 曉曉筆記

    母親批評兩句,17歲少年跳高架橋身亡。怎樣做好孩子青春期教育?

    17歲孩子跳下高架橋,母親頓首捶足之痛

    從網上看了相關影片,影片內容一共就幾十秒,但卻記錄了孩子跳橋的全過程,僅僅5秒鐘,他就選擇並且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它反應的迅速快捷,他的母親努力去抓它,但是沒抓住,同時在影片裡也看到了他的媽媽頓首捶足之痛。

    據網上的訊息,是因為孩子和同學拌嘴,做母親的說了孩子幾句,孩子一生氣就從高架橋跳了下去。

    自我反思孩子教育。

    晚上回家的時候和妻子一起聊起了這件事。我們達成一致意見——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應該有挫折教育。

    我家孩子現在上學前班,剛剛過了7週歲。每次和孩子做遊戲或玩的時候,我總是故意輸給孩子。想讓孩子透過贏獲得自信。但現在看來,讓孩子一直贏,也不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

    於是今天晚上和孩子玩五子棋遊戲的時候,一改以前都是孩子贏的局面,我也讓孩子體驗了幾次輸的結果。我們每個人都喜歡贏,不喜歡輸。但出身社會,其他人能讓著孩子嗎,孩子能贏得所有人嗎?孩子難道不會有輸的時候?老是贏,還能輸得起嗎?

    那天在網上還看了另一則影片,影片的內容是,一個比母親都高的男孩子對母親進行拳打腳踢,而母親則默默的承受著。孩子有錯,難道僅僅是孩子有錯嗎?

    挫折教育也需有。

    我們應該對孩子進行正向鼓勵教育,但適當的挫折教育也是必須有的。

    相對於這個17歲的少年,其父母對其的挫折教育是失敗的。小的時候沒有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教育,長大了就更難了。

    面對17歲的孩子,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一味的使用強硬的手段是不行的。硬的不行,只能來軟的,只能先順應孩子,之後再透過恰當的契機,恰當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

    突然間想到,家長一味的溺愛孩子,而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懲戒權的缺失!

  • 13 # 手機使用者95419472030

    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下,如果父母在很少關心孩子,只關注分數孩子是很累的,在加上孩子在青春期,一但父母不仃的說教,孩孑是很心煩的,所以說家長不要給孩子壓力,有空時多帶孩子走出去遊玩,讓孩子放鬆,放鬆試放一些壓力,才能更好的跟孩子溝通

  • 14 # 道道快談

    昨天就看到了這個影片,當時的心情真的是無法形容,一時之間惋惜、同情、悲痛、好奇種種情緒糾結在一起,真是痛心至極,因為我也是一位母親,我能體會到那位媽媽那一瞬間無助、懊悔、崩潰的感覺。

    我們還不知道事情的具體細節,只知道這個孩子上職高,因為和同學發生矛盾,媽媽批評了幾句而跳橋身亡,當然這些情況也是網上的訊息,真實性也得不到保證。但是,不管事情因何而起,從孩子拉開車門義無反顧地跳下去的行為來看,這應該是一種的積蓄已久的情緒的爆發,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出現這種情況,必然是早就埋下了種子,只是誰都不自知而已。

    首先,作為父母要做好生命教育,要讓孩子明白生命來之不易,珍視生命既是對父母親人的負責,更是對自己的負責。人一旦進入社會,就不是獨立的個體,你的生命不只屬於你自己,人只為自己活著,那是很自私的表現。父母應該經常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學會珍愛生命,不能拿放棄生命作為要挾父母的籌碼。

    其次,作為父母不要想當然地代替孩子做選擇,更不要打著“父母都是無私的,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無視孩子的感受。父母賦予孩子生命並不意味著孩子是你的私有財產,不意味著你可以隨意左右孩子的行為,而且還想當然地覺得之所以這麼做是出於自己的經驗或教訓,是為了讓孩子少走彎路。有時候彎路是必須要走的,有些牆壁是必須要碰的,有的教訓是需要孩子自己得出來的。所以,把孩子當成和自己一樣的生命個體,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越俎代庖。

    再次,作為父母要學會傾聽,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鬱悶,是因為他自己覺得自己想的是對的,而沒有人認可他的想法,他並一定非得要去怎麼做,只是想單純地得到大家的肯定而已,更何況孩子的想法有時候未必就沒有道理。因此,我覺得要學會傾聽,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深切瞭解孩子的想法,也才能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當然,我並不是建議父母一味地順從孩子,無原則地縱容孩子,真正的愛不等於“溺愛”,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為人處世的方法,而不是凡事都代替他去做。父母要敢於放手,不要總擔心孩子會出錯,在錯誤中成長,不是人類發展的客觀規律嗎?

    我想之所以出現今天這樣的結果,肯定這對母子在日常生活中就有種種齟齬,這種爭執肯定也不是第一次,我們在指責這個孩子“玻璃心”的同時,更應該反思,是誰讓我們的孩子成了這樣。孩子剛出生時如同一張白紙,是他的原生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因素造就了他現在的樣子。我們都在關注家庭教育,那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在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這件事上,又該做些什麼呢?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 15 # 匯智坊

    上海17歲花季少年, 跳橋事件。 留給我們更多的思索,我們老師和家長的教育方法是否適合於新時期現代的孩子們。 不少的家長會跟孩子說,我吃的鹽比你走的路要多的多。那麼我們是否要反問一下,您吃的是哪年的鹽?那時候的鹽跟現在能一樣嗎?我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教育孩子:

    1、滿足合理的物質需求。

    現在由於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孩子的教育往往對物質上的可能進行最大的滿足,但是我覺得不能過度,太奢侈,比如說孩子的手機,平板電腦可能更新換代要比我們大人快得多。其次孩子過個生日,簡單的慶祝一下是未嘗不可的,但是往往在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可能要去舉辦什麼生日派對,或者在大酒店包上幾桌,邀請幾個要好的朋友等等,這樣過度奢侈,可能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不利的。對於其他的孩子可能,會產生攀比心理。

    2、關注孩子的交往群體。

    俗話說人以群居,物以類聚。孩子的世界跟我們大人也是一樣的,要適時瞭解他所交往的同學,朋友之間都在幹些什麼?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界環境可能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過去有的家長跟我講,他擇校的目的就是為孩子找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可能從這一點出發,這是大多數孩子擇校的目的,古有孟母三遷。現在的孩子,他跟什麼樣的人,同學去交往,都幹了些什麼,我們家長必須知道。不能整天說自己忙忙忙,我們忙的目的是為了我們的子女有更好的生活,但是不能把忙作為不管不顧的藉口。

    3、別總拿孩子和別人比較。

    我們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能比較追求完美,往往忽視了孩子自身的因素,總想讓孩子達到自己的理想標準。那麼經常會把孩子跟別人的親戚、朋友和鄰居的孩子進行比較,你看人家誰誰誰,比你聰明,考試比你多考幾分。那麼,現在的孩子自我意識比較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把外界的評價轉為自我的平價長期如果對孩子持否定的評價,會讓他產生自卑,對自己失去信心。

    作為家長,無論你有多忙,不要因為不瞭解孩子,對孩子橫加約束,這使得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矛盾重重,而且不斷升級。

  • 16 # 教大育小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該怎樣教育呢?作為母親,我們該怎麼辦呢?

    青春叛逆期指:叛逆期是指青少年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護。他們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他們也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

    這個時期的最大特點就是:主要表現在家長和孩子或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激烈對抗。行為上大多不計較行為後果,做出某些十分極端的事情。該17歲的少年採取跳高架橋就是非常極端的行為表現,當然也成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劇。悲劇的背後有許多我們值得反思的地方。

    作為母親,我們首先要理解的是孩子出於這個時期的心理特點,從心理上接納和理解孩子處於這個時期內在的心理衝突。當然有了足夠的理解,孩子的許多行為就會接受,避免的很多的衝突。

    經常和一些家長交談家有青春期的孩子:事事要注意,這個時候是“祖宗”,得多隨順他,合理範圍內的就都滿足吧,不合理的最好好好的說。否則吃苦的就是你!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心態是值得家長借鑑的。

    其次:作為一個母親,學會察言觀色,控制情緒,找對地點,找對時間來教育孩子,解決孩子的問題是一項極其重要的能力哦。這個家長必須用心修煉。

    這個十七歲的少年的母親,在車上 批評孩子,顯然是不對的。網上透露:因孩子與同學發生矛盾,批評了幾句。那麼作為母親,肯定是被學校老師叫到學校,處理孩子與同學發生矛盾的事情,從學校出來,被請家長,孩子和母親肯定都心情不好,沉浸在這個痛苦的事情當中。車上肯定是離這個事情的發生不久。

    古人對孩子的七不責值得我們借鑑:

    對眾不責

    愧悔不責

    暮夜不責

    飲食不責

    歡慶不責

    疾病不責

    悲憂不責

    這個是古人的智慧,是值得我們今天學習的,具體原因大家去學習吧,這個是對孩子和對家長很好的保護。

    第三:不要因為是家長,就打著“理所當然的”心態,肆無忌憚,毫無顧忌的可以教育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學會開闊心胸,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替孩子考慮,是真正的教育孩子的一個跟樣。家長要餘生作則,學會自己疏導自己的情緒才是關鍵。學會有耐心的呵護孩子是重點。

    第四:教育孩子一定要深謀遠慮,給孩子足夠的愛,足夠的歸屬感,讓親情和愛成為孩子前行的後盾。但凡家庭和睦,能夠從心底裡感受到滿滿的愛,這個是會讓孩子珍惜生命,並且穩穩向前發展的基石,也是孩子面對挫折最好的後勁。

    朋友家是一個非常溫暖的大家庭,一個孩子總是被很多人說愛她,初三的時候因為學業的打擊,和老師關係的強烈衝突,孩子不願意去學校。孩子走出陰影后告訴媽媽說:“我曾經其實想過不活了,可是想想你們那麼愛我,外婆愛我,爺爺奶奶更是從小照顧我,寵我,你和爸爸就更不用說了,我不得你們。我更不忍心你們傷心。”

    綜合上述:青春期不可怕,青春期的孩子教育也不可怕,關鍵就是家長能否接納孩子這個心理上的變化,能否去理解孩子的內在衝突,能否有愛,有耐心的去包容和溫暖孩子 。當然,學會控制自己情緒,學會察言觀色試試教育孩子是家長必修的功課。

    當然,孩子的教育不是等青春期才想起來要教育哦!

  • 17 # 小崔砍大山

    現在人的心裡問題越來越扭曲。社會進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隨之而來的社會壓力問題浮出水面,是華人的抗壓能力變差了還是社會更復雜了,是社會進步的表象下在淘汰不變的人設,還是小機率事件。中期國情高速發展變革所帶來的一些列的問題,(路怒,鄰里,道德規範,防衛過當,報仇雪恥,孩童心理,經濟頭重腳輕“南北”)從這個孩子的問題下全部反應出來,大人生活壓力所帶來的成人心裡問題,孩子面對社會學校教育補課費高,學業之外攀比貧富差距的心裡落差感。同時網路大資料時代帶來的外部畸形變化。都是特定時代下的產物。所以在分享經濟大環境裡,請所有人重視自己的健康;不要把個案變成個案………!

  • 18 # 然規成長

    看到這個問題,心情很沉重,特別是看到母親絕望的跪在地上抱頭痛哭的時候,絕望、無奈、傷心·····我想這位母親可能一瞬間也有跳下去的衝動。

    回頭想想,只能說對這個孩子的教育是失敗的,我們要怎麼教育孩子,這個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17歲的孩子,馬上就是成年人了,心理這麼脆弱,肯定與受到的教育有很大關係。

    教育孩子我覺得這幾方面一定要注意

    1.過多的批評

    很多父母當遇到孩子犯錯的時候,不問原因,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批評,特別是一些平時工作忙的父母,只有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才會出現,一出現就是批評孩子,更多的只有吃飯的時候才能見面,批評就在飯桌上進行。

    試想,這樣批評孩子有用嗎?孩子能虛心接受嗎?孩子會去改正嗎?我想可能孩子更多是記住被批評了,至於為什麼,孩子不一定知道。

    況且,經常性的批評只能讓孩子越來越反感,越來越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2.過多的嘮叨

    孩子犯了一次錯,父母一想起來就是一頓嘮叨,生怕孩子忘了,父母認為只要多次的嘮叨才能讓孩子記住,事實上,多次的嘮叨只能讓孩子更煩,容易讓孩子產生叛逆。

    我們想一下,我們和別人聊天,每次聊天對方都要提起上次說過的問題,你會繼續再和他聊嗎?我想肯定不會。很多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就是怕一不留神又要被父母嘮叨。

    3.過分的溺愛

    “小皇帝”“小公主”這個問題已經說過好多年了,我們為了自己的孩子什麼都能做,含在嘴裡怕化了,但是,出門在外哪有那麼多的人要遷就著你,孩子稍有不滿就大發雷霆,這樣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

    所以說教育孩子,我們要正視孩子的錯誤,發現孩子的問題,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切,教育孩子,不是嘮叨孩子。
  • 19 # 三味聊教育

    天下所有為人父母者,面對這樣的悲劇,無不深深感到悲傷和懊悔!

    其實,每一次除了哀傷之餘,我們從來都沒有忘記向全社會所有家庭、所有為人父母者發起警示和呼籲:

    痛定思痛!別讓悲劇重演!

    但現實為何總是這般不聽話呢?

    小到幾歲的小學生,中到10來歲的中學生,大到20多歲的大學生。每一次悲劇的背後,幾乎都可以找到"重知識輕心理”的教育敗筆!

    今天這話題是從悲劇中談孩子的青春期教育問題。看了前面答主的回答,對“怎樣做好孩子的青春期教育?"淡了許多很實際的方法,在此,“三味”在尚無更佳建議之時,就不再重複了。

    不過,有一點,我想再次提請家長們深思和重視:

    為人父母者,務必對孩子有個全面的瞭解,別過份高要求。孩子是塊什麼料,就定位他適合的位置。一塊牆頭磚,彆強往樑上推。

    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不平凡",想法沒錯!但回到現實再看,“不平凡"者又有多少?做個合格的“平凡者"也這一種成功!

    一個走不進孩子心裡的父母,沒有資格跟孩子談學習!忽視心理健康的教育,文化成績再好,也是失敗!心理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曾經有網友說“三味"這種說法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只好送他一句:

    “不見棺材不落淚!"

    (請原諒語氣過重!每次面對這種悲劇,“三味"就衝動。)

  • 20 # 山村老師看教育

    又一花季少年的人生還未綻放就已如流星般的凋零,僅僅因母親的兩句批評不堪忍受而選擇了輕生。再次聽到這樣的悲劇,讓人感到悲痛惋惜!這樣的悲劇已然不是第一次發生。

    先來了解下事情的原由:2019年4月17日21點58分,上海一位母親因孩子與同學發生矛盾,批評了幾句。結果孩子拉開車門,衝到路邊,跳下高架橋不治身亡。

    為何現在的孩子如此衝動,如此的漠視生命,心靈如此的脆弱?這和我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著莫大的關係!

    一、缺乏挫折教育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作為家長,不應該過度的呵護,雛鷹總要翱翔於天際,不經歷風雨的洗禮又怎麼能翱翔呢?現在的孩子,缺乏的就是挫折教育。在家裡孩子是爺爺、奶奶、父母的掌中寶心頭肉,含在嘴裡怕化,捨不得孩子遇到一點挫折!溫室中很難培育出嬌豔的花朵,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溺愛,不是真愛!

    二、缺乏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現在的孩子嚴重缺乏生命價值觀。古語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賦予孩子生命,而孩子選擇輕生這是對父母不敬不孝。人生最大的悲劇不是沒錢沒權,而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在當前的教育中,正確的生命價值觀的教育是必要且刻不容緩的。樹立孩子正確的生命價值觀,讓孩子珍愛生命,敬畏生命!

    三、教育懲戒權的缺失

    現在的老師就像被束縛住手腳的木偶,對於學生的教育,百般無奈,卻又無可奈何。家長的溺愛,社會的輿論,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等都是束縛教師手腳的“繩索”。這樣“繩索”造成了現在的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形成了一種“不敢管、管不了”的病態現象。對於犯錯學生,僅僅給予口頭教育,甚至在教育時都要慎行慎言。更有教師為了自保而選擇任其發展。這樣缺失懲戒權的教育,又如何能教育出內心堅強的學生?

    悲劇的發生已然不可避免,悲劇的發生讓人感到悲痛和惋惜,但留給人們更多的是深思與反省,過度的溺愛和確實懲戒的教育真的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勵志的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