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婉兮歷史

    唐太宗的一生用一句話形容那就是“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唐太宗李世民小的時候其實不叫李世民,是四歲的時候來了一個相士看李世民的面相說將來這就是一個濟世安民的人才,所以才被改為李世民的,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後來起兵反隋,李世民就跟著李淵南征北戰,後來李淵建唐以後,其實天下還很不安穩,這時候李世民就繼續領兵平叛各路軍閥並且在最後攻破了王世充與竇建德的聯軍以後,李世民的威望就達到了巔峰甚至一度蓋過了太子李建成的威望。

    其實李世民為什麼會發動玄武門之變呢?其實一是跟李世民的確有野心有關係,二也是李世民手下能人太多了,跟著李世民也希望賺個前途,就跟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一樣,就是即使你不想進步我們跟著你出生入死的兄弟可想著進步呢?要不然浴血奮戰是為了什麼呢?三也有父親李淵的事,明知道李建成是太子,即使李世民功高也需要彈壓,正是因為李淵沒有平衡好關係也是李世民最後慢慢強大並且心生奪嫡之意的根源,反正不管怎麼說,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做了唐太宗。

    雖然這種殺兄逼父的方式有些大逆不道,但是李世民強悍啊,上位以來完善了科舉制為國家選拔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其次李世民善於納諫,並且心胸寬大就連原太子的謀士魏徵也得到重用,在其次李世民還提升商人地位,給了商人很多優惠政策,這些都是唐朝經濟發達的重要原因,而且唐太宗滅突厥平西域,對待少數民族跟中原人民是一樣的,平等的,還在邊防設立六十八處驛站,提供給貧民酒肉,這些都是少數民族信服唐太宗的原因,最後唐太宗被少數民族稱為天可汗,的確是實至名歸。

    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並且那時候的唐朝風氣自由、開放、平等,經濟發達,萬國來朝,百姓安居樂業,真正做到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並且公元630年的時候,年底處死的死刑犯僅僅只有二十九個人,可以說那時候的唐朝真是令人羨慕的朝代,唐太宗李世民功不可沒,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 2 # 讀史自省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他能文能武,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盛世之一的貞觀之治,並且“武功卓越”被大唐周邊的異族尊稱為“天可汗”。

    武功卓越

    1.滅亡東突厥

    東突厥是突厥汗國分裂出來的,強盛時勢力範圍囊括阿爾泰山到大興安嶺之間的整個蒙古高原及貝加爾湖地區。

    公元628年6月3日(貞觀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朔方人梁洛仁殺夏州割據勢力首領梁師都,歸降唐朝,唐朝統一全國。公元630年(貞觀四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滅亡東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

    2.經營西域

    平定突厥之後,唐太宗繼續經營西域,先後多次用兵。公元634年(貞觀八年),吐谷渾寇邊,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擊,次年吐谷渾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後為國人所殺,太宗另立吐谷渾國王。

    公元639年(貞觀十三年),太宗以高昌王麴文泰向西域朝貢,遂命侯君集、薛萬徹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麴文泰病死,其子麴智盛繼位,投降唐朝。太宗於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西域各國皆到長安朝貢。

    (安西都護府)

    3.高句麗確實是硬茬子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二月,唐太宗以高句麗攝政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軍,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句麗。但東渡遼水以後,由於遭到高句麗的頑強抵抗,唐軍在安巿城(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氣候轉冷,草枯水凍,糧草不繼,兵馬難以久留,只得下詔班師。在這之後,唐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模的突襲。

    4.滅亡薛延陀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薛延陀首領多彌可汗拔灼開始和唐朝大軍作戰。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軍反擊並打敗拔灼後,薛延陀的附庸回紇出兵,將他殺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軍投降,薛延陀滅亡。

    5.設立都護府,保障勝利成果

    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朝在漠北設立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單于都護府,建立了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後改名餘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區)、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遼闊疆域。

    李世民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

    天下共主天可汗

    公元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被回紇等族擁戴為“天可汗”,成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領,各族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條“參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驛,各有馬及酒肉,以供過使”。從此以後,“以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

    諸蕃渠帥死亡者,必詔冊立其後嗣焉”,形成了少數民族政權首領例由唐廷冊封的制度。唐太宗還實行了與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和親的政策,以婚姻親情的方式協調強化與周邊各民族的關係。開明友善的民族關係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長期實施,大大減少了漢族和少數民族間的隔閡,增強了各民族間的廣泛互補和血肉融合,實現了多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宏大局面。正是在唐代,中華民族新的代稱——“唐人”形成,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礎。

  • 3 # 小黑侃山海

    唐高祖李淵在天下動盪之時,得以擔任太原留守,各地出現兵變之後,老謀深算的他開始籌劃起兵。他依舊是沿襲北周、北齊的套路,派人出使北方的突厥,用極為謙恭的言辭和厚重的禮物,請求突厥出兵南下,並在名義上向突厥稱臣,成為突厥的藩屬。在得到突厥的軍馬援助後,李淵才在太原起兵。雖然這段不太光彩的歷史在唐朝建立後的史書中較少提及,但不可否認,這是盛唐基業的起點。後來,唐朝在收拾了國內的殘局、完成統一之後,突厥仍時常南下侵略,北方邊境的安全依然得不到保障。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發動的與其兄李建成爭奪皇位繼承權的政變)後,唐朝政局未穩,突厥認為有機可乘,便派軍進逼首都長安;唐太宗不得不把國庫裡的財物統統送給突厥,才換來了退兵的結果,此事被稱為“渭水之恥”。太宗即位後,一方面勵精圖治、整頓武備,一方面利用突厥內部的矛盾,持續對之實行分化瓦解的策略。不久之後,突厥遭遇惡劣的氣候變化,嚴寒和乾旱大大削弱了草原政權的經濟實力,唐太宗利用此天賜良機起兵,一舉將不可一世的東突厥頡利可汗部擊敗,生擒頡利可汗,東突厥汗國宣告滅亡,終於一雪自高祖李淵稱臣以來的恥辱。原來隸屬於東突厥的各部族首領震懾於大唐軍隊的神威,紛紛投誠,並於春季來到長安朝見唐太宗,請求太宗接受“天可汗”的稱號。

    唐太宗統治時期,軍事力量佔有一定優勢,另外其實施開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對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主要是任命各民族上層首領擔任地方長官,不改變原有民族習慣與生活方式。他們職務世襲,代表中央政府對當地進行管理。

    “可汗”是少數民族對首領的尊稱,而“天可汗”遠凌駕於“可汗”之上。

    貞觀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解除了北邊的威脅; 唐太宗對東突厥降眾及依附於突厥的各族執行比較開明的政策﹐受到他們的擁戴﹐因而被尊為“天可汗”。太宗晚年,漠北地區各部又相繼歸附。西北各部首領都來長安朝見,擁戴唐太宗為他們共同的君主。稱其為“天可汗”。

    尊稱唐帝為“天可汗”的種族中,有北方的突厥、回紇(鶻)以及西域諸國,從未有東方(如日本、朝鮮三國)與南方(如南詔、天竺)或西南方(如吐蕃)民族稱唐帝為“天可汗”。

    李世民死後,草原上還是沒有可汗啊,於是草原各部又繼續預設唐高宗李治也是可汗,可他沒有汗號啊,怎麼辦?由於草原上的汗號都是要經過推舉儀式才能產生的,這要是再推舉一下的話,豈不成了唐朝皇帝還要草原部落選舉了?

    所以,唐朝在漠北的管理人員是不允許他們再搞這個選舉的,最後沒辦法,就只能是預設,李世民之後的所有唐朝皇帝都是“天可汗”了。

    另外,如果李世民真知道了“天可汗”原來只不過是草原帝國的一個普通汗號,而他又去大肆宣揚“天可汗”的話,那豈不就是承認了唐朝並非一個單一的國家,而是二元制國家了?所以,唐朝懂草原民族禮節的官員,是不敢宣揚這個稱號的。

    終唐一代,“天可汗”這個詞其實只見於和草原部落溝通時使用,唐朝從來都沒大肆宣揚,也是到了近代之後,不怎麼懂草原汗號的人,才開始四處宣揚。

  • 4 # 探古覓今

    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任皇帝,姓李,諱世民。隨其父李淵於晉陽起兵,在隋朝末年軍閥混戰出脫穎而出。先後掃平劉黑闥,竇建德,王世充,薛舉等割據政權,為李唐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芳。之後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其兄弟建成,元吉,迫李淵退位而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但新興的唐朝仍然面臨著統治危機,其西邊有回紇,吐蕃,北有突厥,吐谷渾,高句麗等。對唐朝的邊疆構成威脅,唐太宗遂發動了一系列對外戰爭。擊滅了強盛一時的東突厥,俘虜其首領頡利可汗。攻滅吐谷渾,重創高句麗,吐蕃等政權,一時之間四夷鹹服。東北地區的奚、室韋等十幾個部落和西域的各小國都紛紛要求內屬。630年三月,四夷君長來到長安,皆尊奉唐太宗為各族共同的首領,即“天可汗”。

  • 5 # 史海撲通

    我國古代對於少數民族充滿了種族歧視,從形容少數民族的詞語就可以看出,不是“蟲”字旁就是“犬”字旁,例如蠻夷,戎狄等。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秦始皇修了一座長城進行防禦,西漢時需要休養生息時就採取和親政策,漢武帝覺得國力強盛了,就出兵攻打,趕到遙遠的地方去。不管是和親還是戰爭都是一種策略,維持短時間的和平。

    也許是由於唐朝李氏家族有著胡人血脈,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和目前都是鮮卑人,所以唐太宗對於少數民族並不排斥,他在即位之初,就宣佈:四海之內親如一家,普通之下都是朕的子民。正是這種態度使唐太宗在處理少數民族的問題上格外寬仁與友善。

    當然少數民族不可能因為你寬仁的態度就臣服於你,還是需要武力征服的。當時的少數民族屬北方的突厥最為強大,唐太宗修生養息幾年之後,就開始對突厥用兵,同時對周邊其他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貞觀四年,東突厥漢國被消滅。唐太宗沒有將突厥趕走,而是採取了就地安置的策略,並且尊重和保留突厥民族的一些風俗習慣,任命突厥本部首領為都督,以夷制夷管理被安置的突厥居民,且都督這個職位可以世襲。

    除此之外,為了更好的體現四海一家親,唐太宗將和親政策進行升級。和親的公主不再是評級較低的宗室,而是皇室和身份較高宗室的女兒。其次,不論異族強弱大小,均有和親。唐一代都貫徹和親這一“國策”,據統計,唐朝與異族統治者的和親高達 28 次,可見和親的頻率之高。

    這種開明友善處理民族關係的政策,大大減少了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隔閡,增進民族感情,真正實現了多民族共同發展。各族對李唐王室心悅誠服,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被回紇等族擁戴為“天可汗”,成為各族公認的最高首領,這是其他帝王都不曾享有的讚譽。此後唐代皇帝也都成為“天可汗”,各族首領接受唐朝皇帝的冊封。

  • 6 # 風光藝境

    唐貞觀四年(630)四月,四夷君長詣闕,請上唐太宗尊號為“天可汗”,即奉為天下共主,這是歷代帝王前所未有的殊榮。自此,唐傳詔西北諸國首領皆用“天可汗”印璽。

    626年八月初九,李世民君臨天下,是為唐太宗。此時大唐建國方九年,境內雖然比較平穩(陝北尚有梁師都割據小政權,628年夏被唐攻滅),但周邊並不安寧。太宗即位剛半個月,突厥頡利、突利兩可汗便率領數十萬精騎欺負到家門口,陳兵渭水便橋(在今陝西咸陽市南渭水上,東南與漢長安城西門便門相對)之北。太宗親自出馬,率五騎與頡利可汗隔渭水對話,責其背盟。頡利可汗疑唐有備,遂請和結盟而退。唐太宗雖然以其超凡的大智大勇化解了長安城危機,同時也說明他所處的外部環境並不樂觀。消除外患成為大唐當務之急。

    一、收降各部族

    628年四月,契丹首領率部落降附唐朝。629年八月,薛延陀毗伽可汗遣使入貢;九月,突厥俟斤九人率三千騎降唐;十天後,拔野古、僕骨、同羅、奚等部落酋長相繼率眾降唐。十二月,突厥突利可汗(東突厥小可汗,頡利可汗侄)遂部入朝降唐;突厥鬱射設率領所部降唐。党項族各部附唐。西南今貴州一帶東謝、西謝首領歸附大唐。630年,東北奚、霫、室韋等部附唐;伊吾城主入朝,唐置西伊州(旋改為伊州,今新疆哈密市)。一時間遠方諸國、諸部族歸附者甚眾,頗有“萬國來朝”的氣象。

    二、滅東突厥

    582年,突厥汗國分裂為東、西兩汗國,東突厥處於阿爾泰山之東。唐初,頡利可汗立,其勢頗盛,時擾唐朝邊境。

    629年八月,頡利可汗向唐請稱臣、尚公主;太宗拒絕,並派遣兵部尚書李靖掛帥,統領六路大軍、十餘萬兵馬北伐突厥。轉年,唐軍大破頡利可汗於陰山,部眾多降。頡利可汗西奔,旋被部下擒送唐軍,東突厥滅。唐於其地置六州,設雲中、定襄二都督府以統之。

    三、平吐谷渾

    吐谷渾為鮮卑慕容部於西北所建立的政權,至唐太宗時,已有三百年曆史,其疆域盛時,東起甘南,西領若羌、且末,南至青海南,北抵祁連山脈。吐谷渾屢次攻擾唐境,634年六月,太宗派遣左驍衛大將軍段志玄等兵分兩路西擊吐谷渾。八月,唐軍大破之,追擊至離青海三十里,不及而返。十二月,太宗覆命李靖為大總管,督率五總管兵力大舉擊討吐谷渾。轉年四月,唐軍屢破吐谷渾,進逾星宿川(今青海黃河上源星宿海)至柏海(今青海內黃河上源之鄂陵湖、扎陵湖)。可汗伏允欲走于闐,為部下所殺;國人立其子順為甘豆可汗。甘豆降唐;十一月,國人殺害甘豆,其子諾曷缽立,國中大亂;太宗命大將侯君集等往援。太宗封諾曷缽為河源郡王、烏地也拔勤豆可汗。

    四、滅高昌國

    497年,高昌人殺其王馬儒,立右長史粷(左偏旁應為“麥”)嘉為主,此為高昌粷氏王朝之始。粷氏高昌盛時,疆域南接河南(指羅布泊以南的吐谷渾國境),東連敦煌,西至龜茲(今新疆庫車縣一帶),北鄰敕勒(在天山北麓)。639年二月,高昌國王粷文泰阻斷西域朝貢之通道,又聯結西突厥攻掠伊吾、焉耆,太宗遣使責之。高昌王無悔過之意,且稱病拒絕太宗的徵召;十二月,太宗遂命大將侯君集等率軍討伐之。640年八月,唐軍兵抵磧口,粷文泰見唐大軍壓境,憂懼而死;其子智盛立。唐軍兵臨城下猛攻,智盛出降。高昌粷氏共九世十一王、一百四十四年(一說十王、一百四十一年),自此滅國。唐於其地置西州(治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市東)、庭州(治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在交河城(今吐魯番市西北)置安西都護府。

    五、徵東掃西平北

    644年七月,因高麗王不聽諭告,太宗決定東征高麗。十一月,唐水軍艦隊自萊州(今山東萊州市)航海向平壤;步騎兵進向遼東。轉年二月,太宗自洛陽起駕親征。唐陸軍渡遼水攻拔蓋牟城,置蓋州(今遼寧蓋縣);水軍拔卑沙城。唐軍破遼東,以其城為遼州(今遼寧遼陽市)。六月,唐軍破白巖城設巖州(在遼陽市東北)。唐軍進抵安市(今遼寧海城市南營城子),大破高麗援軍。九月,唐軍久攻安市不下,天寒糧少,太宗遂下令班師。轉年五月,高麗遣使謝罪。

    薛延陀為漠北汗國,建牙帳於鬱督軍山(今蒙古國境杭愛山東支),與大唐關係不錯。645年九月,薛延陀真珠可汗去世,子頡利俱利薛沙多彌可汗立。多彌趁大唐東攻高麗之機,屢攻唐黃河以南(河套)之地。646年六月,太宗發兵北伐薛延陀,多彌逃跑被殺,新可汗咄摩支立。唐軍進至鬱督軍山,咄摩支可汗降,薛延陀滅。翌年,唐於其地設六府七州,隸屬燕然都護府。

    647年十二月,龜茲王伐疊死,弟詞黎布失畢立,侵擾鄰境。太宗發兵擊之。轉年十月,唐軍擊破焉耆,擒斬其王,另立新王;復大敗龜茲兵,追擊至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市),擒其王。西突厥救龜茲,唐軍擊退之,立王之弟為龜茲王。唐置安西四鎮:龜茲、于闐、疏勒、碎葉(故址在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又以結骨(鐵勒之一部,即黠戛斯)為堅昆都督府(今葉尼塞河上游一帶),隸屬燕然都護府;因契丹、奚部落內附,置松漠都督府(今西拉木倫河流域及其支流老哈河中、下游一帶)和饒樂都督府(今老哈河上游及灤河中上游一帶)。

    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五十一歲的唐太宗駕崩,走完其輝煌的人生與帝王之路,為李唐子孫留下尊崇無比的“天可汗”尊號。

    唐太宗以其文治武功,開創貞觀之治;四方賓服,各部來朝,被共尊為“天可汗”;掃北平西,開疆拓土,略定唐代版圖,確保邊疆安定,促進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天可汗。

  • 7 # 谷大粒

    唐朝是中國最輝煌的朝代之一,有“盛唐”之稱。

    貞觀年間,唐朝對外用兵準確,戰果卓越,聲名遠揚。

    東突厥部眾約120餘萬人歸附唐朝,唐太宗設定羈縻府州,以突厥首領為都督、刺史安頓他們;東北地區的奚、室韋等十幾個部及西域各小國紛紛要求內屬;高句麗、百濟曾聯合攻打新羅,得到大唐援助,新羅反敗為勝一統朝鮮半島;貞觀二十年,攻滅漠北薛延陀汗國,漠北包括回紇在內的敕勒百餘萬戶歸降,燕然都護府因此設定。

    以上種種,反映了唐太宗時期擴張領土、保衛領土的雄厚武力。

    事實上,唐太宗被尊稱為“天可汗”有雄厚實力支撐,但也離不開其開明的民族政策。

    事實上,李唐起兵之初的文臣武將多胡出身,其華夷身份隔閡淡化,甚至與皇族通婚的獨孤氏、竇氏、長孫氏都原屬胡族。唐太宗曾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依朕如父母”無疑是開明政策的最好體現。皇帝如此,臣下自然也如此,唐初名將李靖也說:“天之生人,本無番、漢之別,然地遠荒漠,必以射獵為生,故常習戰鬥。若我恩信撫之,衣食周之,則皆漢人矣。”

    唐朝的民族政策開明是歷代所沒有的,且與開明的民族意識相符合,並非只是空口白話,而是切實落實,與清廷滿漢一體實則滿漢大防政策有著天壤之別。

    唐太宗,俘虜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不殺反而給予優待;勝吐蕃,遣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成親。此後,民族政策多延續開明之風,武則天設立北庭都護府管理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西域地區。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與尺帶珠丹成親。唐玄宗先後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皮羅閣為雲南王、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此外,外邦人才甚至可以在朝廷為官,不僅突厥、匈奴、鮮卑、西域、高句麗、吐蕃等民族人才可入朝為官,日本、大食的人才也可以,如阿倍仲麻呂曾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並任唐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

    《新唐書》說:渠領共言 :“生荒陋地,歸身聖化,天至尊賜官爵,與為百姓,依唐若父母然。請於回紇、突厥部治大塗,號‘參天至尊道’,世為唐臣。”乃詔磧南鸊弟鳥泉之陽置過郵六十八所,具群馬、湩、肉待使客,歲內貂皮為賦。

    《資治通鑑》貞觀四年(630年):四夷君長詣闕請上為天可汗,上曰:“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稱萬歲。是後以璽書賜西北君長,皆稱天可汗。

    唐太宗“天可汗”的名頭由此而來,雄厚實力與開明政策乃關鍵。

    除唐太宗外,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也曾被稱為天可汗。

  • 8 # 正史漫談

    原因很簡單:滅了東突厥。

    我們先看看這件事發生的時間脈絡。

    公元630年春,李靖、李世勣直搗突厥腹地,端了對方老巢:

    靖斬首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獲雜畜數十萬,殺隋義成公主,擒其子疊羅施。

    李世勣則也俘虜了五萬口,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隻身率領幾個騎兵落荒而逃。

    得到這個訊息後,周邊政權/部落的首領紛紛入長安請求奉李世民為“天可汗”:

    四夷君長詣闕請上為天可汗,上曰:“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稱萬歲。是後以璽書賜西北君長,皆稱天可汗。

    沒過多久,頡利可汗被唐軍行軍副總管張寶相俘獲送往長安。

    由此可見,李世民之所以被尊為天可汗。就是因為滅了東突厥,至於打擊吐谷渾、薛延陀、高昌國,那都是後面的事了。

    那麼為啥李世民滅了東突厥就能得到天可汗的美稱?首先,東突厥實在太牛了。

    東突厥:曾經的大隋小弟、一度橫行北方的草原霸王

    沒看過相關歷史的朋友可能不知道,頡利可汗這個東突厥,曾經是隋文帝楊堅小跟班。

    大隋建立後,面對當時北方強盛一一時的突厥,採取了分化打擊、以夷制夷的高明手段,扶植弱勢的啟民可汗一方,成功消除了北方的威脅。公元600年,啟民上表向楊堅表忠心:

    啟民上表陳謝曰:“大隋聖人可汗憐養百姓,如天無不覆,地無不載。染干如枯木更葉,枯骨更肉,千世萬世,常為大隋典羊馬也。”

    請注意,他在這裡稱楊堅為“聖人可汗”,並且表示要為大隋養牛養馬。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其後十餘年,突厥人俯首帖耳的做起了大隋的忠實跟班。

    在楊廣繼位後,啟民仍然保持了自己的一貫態度。在609年啟民去世後,他的兒子被楊廣封為始畢可汗。然而由於突厥日益強大,隋朝負責對外事務的裴矩處理不當,引起了對方的反叛。公元615年,在北方巡遊的楊光被突厥人突襲,差點把命丟在雁門關。隨後雙方反目成仇,突厥再次成為了中原的心腹大患。

    隋末亂世時,雄踞北方的突厥人鹹魚翻身,成了當紅炸子雞

    隋朝朔方鷹揚郎將梁師傅趁亂自立門戶,並且投靠突厥人;

    馬邑梟雄劉武周起兵後也向突厥人搖尾乞憐,被封為定楊可汗。仗著這個大靠山,劉武周,悍然稱帝,襲擾北方;

    榆林郭子和起兵造反,自稱永樂王,也選擇了突厥……此外,五原郡太守張長遜也複製了這一套路。

    公元617年,唐國公李淵太原起兵時,也“卑辭厚禮”的請求突厥的支援。雙方達成了盟友,李氏向突厥買馬請人,協助自己西進長安。

    也就是說,當時中原北方的勢力基本都投靠了突厥,同時,還有大批避難的漢人流入突厥,使他們的實力進一步提升。

    這時的突厥人有多牛?《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五》描繪如下:

    時中國人避亂者多入突厥,突厥強盛,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之,控弦百餘萬。

    這比西漢初年的匈奴人強大多了。而且突厥人以打鐵出身,技術上更遠非當初的匈奴人可比。

    為了躲避突厥人,李淵差點要遷都

    到了公元621年隨著突厥的日益強盛,再加上當初隋朝許配給突厥人的義成公主不忿李淵背叛楊家,時常煽風點火,頡利可汗逐漸有了南下中原之心。

    此時的李淵,由於忙於平定中原,對突厥人客客氣氣、有求必應,即使對方使者在長安城橫行霸道,他也不敢說半個不字。但突厥人胃口越來越大,唐朝稍有不滿足,他們就派兵襲擾,李淵苦不堪言。

    公元624年,面對突厥的不斷侵擾,有人建議李淵焚燒長安城、往內地遷都。李淵深以為然,並派宇文士及前往樊、鄧地區實地考察,準備建立新都。對此李建成、李元吉、裴寂等朝廷核心人員也表示贊成。

    然而李世民極其反對:

    秦王世民諫曰:“戎狄為患,自古有之......奈何以胡寇擾邊,遽遷都以避之,貽四海之羞,為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漢廷一將,猶志滅匈奴;況臣忝備籓維,願假數年之期,請系頡利之頸,致之闕下。若其不效,遷都未晚。”

    就是說,他保證在數年內滅掉匈奴,把頡利可汗抓到殿前請罪。面對李建成等人的嘲笑,李世民進一步立下軍令狀,承諾在十年內評定漠北。由此,遷都的計劃被擱置。

    不動則已、一動滅國,強大的突厥一戰被連根拔起

    公元626年底,突厥人在頡利可汗帶領下再次入侵,甚至逼近長安城的渭水河畔。此時在玄武門之變後已登基的李世民臨危不亂,他一邊安排大軍集結,並派李靖等人在北方斷突厥後路,一邊率領高士廉、房玄齡等六人直抵渭水穩住頡利。經過談判,最終突厥撤軍。

    面對蕭瑀等人“為何不與突厥交戰”的疑問,李世民解釋道,眼下大唐百廢待興,若馬上與突厥決戰,不僅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且還沒把握斬草除根,只會與對方結怨,因

    此不可輕言交戰:

    故卷甲韜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當自退,志意驕惰,不復裝置,然後養威伺釁,一舉可滅也。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此之謂矣。

    接下來的幾年,由於中原基本統一,突厥人一時不敢輕易入侵,雙方基本相安無事,李世民帶領大唐軍民休養生息。

    而突厥則在達到頂峰後,開始出現內亂,頡利可汗攻打其兒子突利可汗(當時突厥的小可汗),其他部族也逐漸離心離德。李世民趁機除掉依附突厥多年的梁師都勢力。

    公元629年八月,李世民君臣認為消滅突厥的時機已成熟,決定以對方違背盟約、援助梁師都為由,派李靖為行軍總管進行討伐,於是出現了本文開篇的那一幕...

    看過了上述過程,我們很容易理解李世民為什麼能成為天可汗:目睹讓自己深感恐懼的強大突厥一戰被大唐消滅,讓周邊部落/政權如何不驚恐?如何不害怕?識時務者為俊傑,趕緊俯首稱臣為妙;況且,向中原低頭,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

  • 9 # 叄牛不讀書

    公元626年,玄武門事件剛剛結束。唐太宗李世民剛剛即位,龍椅還沒有坐熱,(東)突厥汗國就向長安發動奇襲。

    這一時期的中國北方外患,主要是突厥汗國。突厥啟明可汗打敗達頭可汗後,成了突厥的大可汗。但位於阿爾泰山的小可汗泥厥處羅可汗聲稱自己才是大可汗,於是突厥一分為二,東西對峙。

    (東)突厥汗國有多強悍呢?

    就說之前的李淵在位時,面對(東)突厥的入侵,也不敢表示出強力抵抗的姿態。而眾位大臣更是建議放棄長安,安都洛陽。

    再往之前說,李淵剛反叛時,也和梁師都、劉武週一樣,向(東)突厥進貢,接受封號。

    我們回到626年。

    (東)突厥趁李世民即位未穩,大可汗吉利可汗和他的侄子小可汗突利可汗,長馳南下,直抵渭水便橋。

    這個距離只離長安一條渭水的距離,唐王朝滿朝震恐。

    是打是和,這個問題放在剛剛即位的李世民身上。此時進行抵抗,實在沒有必勝的把握,防衛京師的部隊實力不夠。而其他部隊卻趕不及這場戰鬥。

    李世民無可奈何,只好孤注一擲,不顧勸諫,親自前往渭水便橋談判乞和。李世明在面對吉利大可汗時,無奈重申誓言繼續臣服於(東)突厥汗國。並且答應增加進貢財務的數量,一番討價後,吉利大可汗才行撤退。

    這件事情,對唐太宗李世民來說,是一件終身的奇恥大辱。然而慶幸的是,李世民在與(東)突厥可汗的談判中,發現了對手內部並非鐵板一塊,而且整體組織很混亂和低能。

    李世民決定進行反擊。

    這個準備工作進行了三年多,公元630年,李世民派出大將李靖進行北征。

    李靖出定襄(今內蒙和林格爾縣),深入陰山。這一仗,吉利大可汗全軍覆沒,隻身向西逃竄,被李靖部下擒獲。

    (東)突厥汗國之前所向無敵,稱霸北方,多次侮辱侵犯唐王朝,以及周邊的部落。這回一仗就被唐朝軍隊擊潰,全軍覆沒。

    北方各個部落聽到訊息,大為震駭,李世民大帝於是贏得“天可汗”的稱號。

    自此,突厥汗國一蹶不振,雖然零星出現過幾個突厥可汗和唐朝對抗,但都被唐朝軍隊剿滅。

    這其中可以說上一說的是薛延陀部落。

    薛延陀部落聯合周邊幾個小部落,逐步和唐邊境接壤,並且有逐步壯大的態勢。可惜他的運氣實在是不太好,遇上了唐朝那個偉大的黃金時代。

    公元646年,唐朝大將軍李道宗親王出擊,直接滅了薛延陀部落。突厥汗國自此滅亡。

    雖然回紇部落的勢力迅速填補了突厥的地盤,但“天可汗”的稱號已經深深烙在他們的心中。包括西域各國,已經無人敢再直接面對唐王朝的天威。

    回紇部落更是接受了唐王朝對他瀚海都督的冊封。

    壯哉,我大唐!壯哉“天可汗”!

  • 10 # 大漢史談

    “天可汗”是指各少數民族尊敬與擁戴的漢人領袖,而李世民就是歷史上第一位“天可汗”,這意味著各少數民族是真心實意的擁戴李世民的,而能獲得這個稱號的皇帝除了唐朝出過三位以外就再也沒有出現過,由此我們也能看出李世民的豐功偉績!

    那麼,唐太宗是如何被稱為“天可汗”的呢?

    一、被忽悠的突厥

    在唐太宗的父親李淵起兵之初,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曾與突厥進行談判,相信李淵一定許諾了很高的利益給予突厥,不然突厥也不會再李淵最需要的時候幫助他,又在最不需要的時候離開,但是直到唐統一天下,突厥也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土地和財富,所以突厥人肯定被李淵忽悠了。

    但是對於突厥人來說,你不守信用剛好,突厥利用這個理由出兵進攻剛立的唐朝,邊境的戰火順理成章的燃燒了起來。

    二、“三擒”突厥

    第一次:面對東突厥的入侵,唐太宗先是派尉遲敬德出戰,而突厥人認為唐朝初立,國力羸弱,因此很是狂妄自大,於是他們被尉遲敬德打的屁滾尿流,乖乖的跑回了老家。

    第二次:面對第一次的失敗,頡利可汗吸取教訓,在幾個月之後捲土重來,步步為營,一路打到了渭河邊,這已經威脅到長安的安全了,於是李世民親自領兵出戰了,面對頡利可汗,李世民發揮了自己的強大口才,將頡利可汗罵的狗血淋頭,而且有理有據,引經據典,頡利可汗瞬間就懵了,於是頡利可汗提出當初李淵跟突厥的約定,但是李世民一句話:你有證據嗎?就把頡利可汗反駁的無話可說。

    惱羞成怒的頡利可汗本打算出兵進攻,但是看了看李世民身後的數十萬的唐軍,立馬就慫了,進退兩難的頡利可汗不得已只能求和,這份求和協議的保質期很短暫。

    第三次:貞觀四年,求和協議的保質期到了,國力恢復的唐朝派李靖、李績兩位戰神出兵東突厥,這場戰爭如同衛青、霍去病當年的漠北之戰,大唐鐵騎一直打到貝加爾湖以北,頡利可汗被俘,從此東突厥併入了大唐的版圖。

    三、西域歸心

    解決了東突厥這個大敵,李世民將重心放到了西域,此時的西域小國雖多,但大都依附於吐谷渾和高昌兩個大政權,而面對大唐的大棒與甜棗,這兩個政權迅速投於大唐的膝下,西域併入大唐,唐太宗在西域設安西都護府,至此西域自漢末四百年以後再次回到中原王朝的版圖之中。

    四、吐蕃和親

    面對日漸強大的大唐,盤踞於青藏高原的吐蕃立刻向大唐露出了自己的肚皮,而唐太宗面對吐蕃的投誠採取“三顧茅廬”的政策,只是大唐代表的是諸葛亮,最後在吐蕃的眼裡:大唐被自己的誠心感動,派出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吐蕃併入大唐。

  • 11 # 讀史聞天下

    中國北方在經歷了西晉的短暫統一之後,又進入了漫長的分裂時期,先是“五胡十六國”,後是“北朝”。在分裂動盪的年代裡,北方草原遊牧地帶的突厥部落開始興起,並逐步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政權。從北朝的後期開始,位於突厥南方的北周和北齊政權在互爭長短的時候,常爭相討好突厥以求援助。當時的可汗(突厥對其首領的稱呼)便稱他們為“在南兩兒”,可見對他們的蔑視。而當隋朝末年中原政權再度陷入戰亂瀕臨瓦解之時,突厥便趁機發展壯大,同時中原也有不少人為躲避戰亂前去投靠,突厥的實力逐漸居於中原之上。

    唐高祖李淵在天下動盪之時,得以擔任太原留守,各地出現兵變之後,老謀深算的他開始籌劃起兵。他依舊是沿襲北周、北齊的套路,派人出使北方的突厥,用極為謙恭的言辭和厚重的禮物,請求突厥出兵南下,並在名義上向突厥稱臣,成為突厥的藩屬。在得到突厥的軍馬援助後,李淵才在太原起兵。雖然這段不太光彩的歷史在唐朝建立後的史書中較少提及,但不可否認,這是盛唐基業的起點。後來,唐朝在收拾了國內的殘局、完成統一之後,突厥仍時常南下侵略,北方邊境的安全依然得不到保障。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發動的與其兄李建成爭奪皇位繼承權的政變)後,唐朝政局未穩,突厥認為有機可乘,便派軍進逼首都長安;唐太宗不得不把國庫裡的財物統統送給突厥,才換來了退兵的結果,此事被稱為“渭水之恥”。太宗即位後,一方面勵精圖治、整頓武備,一方面利用突厥內部的矛盾,持續對之實行分化瓦解的策略。不久之後,突厥遭遇惡劣的氣候變化,嚴寒和乾旱大大削弱了草原政權的經濟實力,唐太宗利用此天賜良機起兵,一舉將不可一世的東突厥頡利可汗部擊敗,生擒頡利可汗,東突厥汗國宣告滅亡,終於一雪自高祖李淵稱臣以來的恥辱。原來隸屬於東突厥的各部族首領震懾於大唐軍隊的神威,紛紛投誠,並於春季來到長安朝見唐太宗,請求太宗接受“天可汗”的稱號。

    除了對北方東突厥戰爭的勝利之外,唐太宗在位期間,還對西方吐谷渾以及高昌等政權發動遠征,控制了西域的龜茲、焉耆、于闐、疏勒等政權,並以之作為據點,建立了“安西四鎮”,由西域都護府管轄。對崛起於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權,太宗採取和親政策,將文成公主嫁與松贊干布。可以說,唐朝初年對國境四周的遊牧民族政權所採取的是一種完全主動的態勢。東突厥滅亡後,唐太宗採納了朝臣建議,讓投降之眾到內地安置,並允許其保留原來生活習慣與首領,當時不少突厥人進入唐朝政府擔任官職,對唐朝的政治軍事產生了深遠影響。唐高祖李淵本與隋煬帝楊廣是表兄弟,他們的母親是親姐妹,都出自鮮卑族的獨孤氏,而李淵的父系也可能是鮮卑族,因此李唐家族從血統上來說,基本上是鮮卑族佔優勢。但是由於當時的年代風尚和唐代特殊的開放氣度,使得文化方面的認同要高於血緣親疏關係方面的認同。“天可汗”這一稱號,一直保持到唐朝後期,它所展現的是唐朝君主在處理民族關係上的高度自信和博大胸懷。

  • 12 # 我是鬼說

    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派李靖率軍滅亡了東突厥。高昌、于闐、疏勒、康國等原來臣服於東突厥的西域二十九國聯合請求為唐太宗上尊號“天可汗”,此後“天可汗”此後便成為唐朝皇帝的專有頭銜,一直持續到唐朝滅亡。

    唐太宗能被尊為“天可汗”的第一個原因是大唐強大的國力和軍事力量。自從隋朝的“聖人可汗”滅亡之後,東突厥成為東亞霸主。而唐太宗幹掉了這個霸主,連東突厥的頡利可汗都被抓到了長安,聲威自然遠播四海。注: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時,頡利可汗應該是在場的。

    第二原因是唐太宗實行正確的政策,不僅為周邊諸國提供應有的保護,比如為了保護焉耆而征討高昌,應新羅請求征伐高句麗等等。除了軍事保護之外,向“天可汗”朝貢可以得到大量賞賜並與大唐通商,這對於周邊政權來說無異於是個“聚寶盆”。覲見“天可汗”的貢道也是當時天下最繁忙的貿易路線。

    綜合來講,唐朝擁有巨大的軍事實力,讓周邊諸國不敢不俯首稱臣,而唐朝又擁有巨大的經濟實力和恰當政策,讓周邊諸國願意向俯首稱臣。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 13 # 鵬鵬看視界

    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能被各民族稱為“天可汗”?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吧:

    第一,唐朝國力強大。在古代,對於那些遊牧民族來說,誰武力強大,誰就是老大。正所謂強者為尊嘛。唐朝在李世民繼位後,滅突厥,伐高昌,徵吐谷渾,伐滅薛延陀。這些國家在那個時代都是對中原王朝威脅比較大的國家,但是唐朝把他們都滅了,大國都沒了,小國只能為唐朝馬首是瞻,以唐為尊。作為唐朝皇帝,當然要接受小國酋長的拜見,尊為天可汗。

    第二,唐朝的民族政策很開放。在唐朝很多丞相都是少數民族,很多武將也是少數民族。這樣的好處就是讓少數民族對唐朝很有歸屬感,讓他們覺得自己也是唐朝的一份子。那麼作為唐朝的統治者,李世民自然就是他們的可汗了。

    第三,李世民獨特的人格魅力。李世民曾說過:“自古皆賤狄夷,貴中華,朕對愛之如一”。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以中華為尊,看不起那些少數民族,在我(李世民)看來,二者都是一樣的,我都喜歡。這樣的胸襟,在現在來說就是無差別對待啊,是一種博愛的胸襟。這樣的人格魅力豈能不征服少數民族?

  • 14 # 流失de深藍

    貞觀之治下,大唐國力強盛,各民族能夠和諧相處也得益於唐太宗開明的對少數民族的政策。對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主要是任命各民族上層首領擔任地方長官,而不是中央派人下去領導,這種政策能夠不改變原有民族習慣與生活方式,因而廣受好評,少數民族首領代表中央政府對當地進行管理。到太宗晚年,漠北地區各部又相繼歸附。所以後來少數民族首領擁立唐太宗為共同的首領,並稱為“天可汗”。

  • 15 # 五葉談

    首先在答題之前,說一下什麼叫做“可汗”

    可汗:在古代,中亞、西域等地方的遊牧民族(如柔然、突厥、契丹、蒙古)建立的汗國,其最高統治者皆稱可汗。

    “天可汗”,顧名思義就是天下的統治者。

    在唐太宗掌權時期,他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而唐初,東突厥不僅時常侵擾唐朝邊境,而且對西域各國也是侵襲不斷,因此在貞觀四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滅亡東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

    到了貞觀八年,吐谷渾侵襲邊境,唐太宗再派李靖、侯君集等出擊,次年吐谷渾可汗逃入沙漠,後為華人所殺,太宗另立吐谷渾國王。

    貞觀十九年,薛延陀首領多彌可汗拔灼開始和唐作戰。次年,唐軍反擊並打敗拔灼後,薛延陀的附庸回紇出兵,將他殺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軍投降,薛延陀滅亡。

    至貞觀二十年,唐朝在漠北設立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單于都護府,對西域完全掌控。

    唐太宗不僅幫西域滅掉了敵人東突厥,而且出兵穩定西域各國內亂反叛,因此在位期間長被西域各國尊稱為“天可汗”。

  • 16 # 西秦懶仙

    唐太宗為何能被各民族稱為″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青年時期追隨其父李淵南征北戰,建立了大唐王朝。於公元626年透過″玄武門之變"後登基,改元"貞觀",史稱太宗皇帝。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貞觀時期在唐太宗的治理下,百姓夜不閉戶,道不拾遺。貞觀四年(629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李世民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使農民能夠安定生產,耕作有時,減輕農民賦稅勞役。“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在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上,唐太宗還實行了與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和親的政策,以婚姻親情的方式協調強化與周邊各民族的關係。極大減少了漢民族和少數民族間的隔閡,增強了各民族間的血肉融合,開創了中華多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美好局面。正是在唐代,中華民族新的代稱“唐人”形成,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礎。貞觀時期唐太宗非常重視商業發展,給商業的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的體現了唐太宗開拓性的戰略將眼光。使有漢以來的絲稠之路上商旅不絕於途,品種繁多的大宗商品,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綢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唐太宗經常以亡隋為戒,時刻自我剋制慾望,囑咐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諍臣魏徵就讓身為帝王的李世民又敬又怕。唐太宗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在經濟上,薄賦倡儉,為政謹慎;同時也致力於復興文教,使隋末唐初的動盪的社會得以很快的穩定下來。唐太宗十分重視吏治,登基後即對隋末唐初擁腫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機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精兵簡政後,官員的任用跟績效掛鉤。由於唐太宗在位期間的勵精圖治,使得飽經戰亂的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貞觀後期,“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因此,唐太宗李世民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

  • 17 # 旅行青年說

    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真有點浪得虛名。因為李世民在突厥兵臨長安城下後,簽署恥辱的城下之盟(唐番清水盟約)。這是唐朝簽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連李世民自己都自稱渭水之辱。

  • 18 # 吳斜月

    突厥在南北朝時期就是草原的霸主,是中原的邊患。隋朝統一天下後,隋文帝對突厥進行反擊,透過調撥分化和軍事打擊,突厥分裂為東、西突厥,東突厥向隋文帝稱臣,稱他為聖人可汗。

    可惜隋煬帝時期,天下大亂,東突厥趁機崛起,各地反軍多向東突厥始畢可汗稱臣。唐太宗李世民與突厥打了很多年的交道,他17歲就去雁門關解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煬帝,之後更是隨父親在晉陽多次抗擊突厥的入侵。

    李淵起兵反隋,不得已向東突厥稱臣納貢,天下平定後李建成建議李元吉擔任統帥出征突厥,並趁機調李世民屬下秦叔寶等加入麾下。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發動玄武門政變,李世民繼位稱帝。

    東突厥見唐朝內亂,認為有機可乘,頡利可汗親帥20萬兵攻打到距離長安城僅40裡的渭水橋之北。

    唐太宗被迫設下空城計,親率6名臣下與頡利隔渭水對話,被迫訂下渭水之盟,送給東突厥大量財物。渭水之盟後不久東突厥發生分裂,勢力漸弱。

    貞觀四年唐太宗命李靖出征東突厥,李靖發動閃電戰,率三千騎兵,冒著嚴寒,奇襲定襄,大破突厥。頡利可汗逃往吐谷渾,被唐將張寶相生擒,東突厥滅亡。

    東突厥滅亡後,西北各族首領馬上來長安朝見,尊唐太宗為天可汗,後來天可汗就成為唐朝皇帝的尊稱。

  • 19 # 淪客人

    “天可汗”顧名思義,天下之主之意。這是對於一個帝王最高的榮譽。也是中原王朝的帝王第一次贏得的最高美譽!要論起來,比鐵木真的成吉思汗更高一籌。為什麼唐太宗李世民能得到如此高的榮譽,我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恩威並施。提起唐朝的少數民族,必然繞不開突厥這個和唐朝一直作對的遊牧民族。唐朝建立之初,李世民曾敗於突厥之手。這是唐太宗一輩子的恥辱,甚至一度想篡改歷史!可見對其傷害有多大!但隨著國家趨於穩定,各項事業快速發展,有了實力可跟周邊少數民族一爭長短。隨後開始對東突厥、吐蕃、吐谷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麗、龜茲還印度開始用兵,此時的唐朝軍隊已不是當初的吳下阿蒙。秋分掃落葉般清除了周邊的威脅。雖然太宗曾受辱於突厥,但唐太宗並未和漢武帝一樣趕盡殺絕,而是把他們妥善安置,保全民族風俗,實行自治制度。而且還有不少人直接遷居長安,和漢人“胡漢雜居”、和睦相處。還有不少人授予官職,有文有武,並不以胡人而懷疑。唐太宗仁慈博大的胸懷讓各民族心服口服,就連戰爭時期逃跑的一些人也回來了。是唐朝的大度和太宗的胸懷讓四海臣服。歷代王朝都受少數民族的侵擾,但唯一和平解決並如此徹底的只有唐太宗。我們不得不感嘆其偉大,使人間少了多少殺戮!“天可汗”實至名歸。二、國勢強盛。可以說一切都是以強盛的國力為基礎,古今一理!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做後盾,唐太宗也不能做到這些。建國之初,高祖李淵勵精圖治,有“開皇之治”之稱。為唐朝開了一個好頭,到太宗李世民時期,發展迅速,有“貞觀之治”之稱。越來越強盛的國力,支撐了國家對外戰爭,也有實力解決戰後安置問題。也使那些蠢蠢欲動的國家望而卻步。

  • 20 # 中孚鑑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以文治國而安天下,以武安邦而開疆擴土,開創了“貞觀之治”,他一生文治武功都很高,同時唐太宗李世民也被當時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

    那李世民是如何贏得“天可汗”的稱號的呢?

    唐朝建立之時,東有胡人、西有吐谷渾、北有突厥,這些勢力都對大唐構成嚴重的威脅。李世民登基為帝后,當時東突厥實力很強,為消除當時東突厥對大唐的威脅,所以決定征討東突厥,於是命李靖為將出徵東突厥,最終大唐攻滅東突厥。

    東突厥被滅後,唐太宗為了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和在西域地區的地位,之後又多次在那裡用兵,並且李世民又採取開明和懷柔的方式對待西域各國,因此李世民被當時西域各國尊為“天可汗”。

    李世民在征討吐谷渾時又取得成功,吐谷渾可汗逃走後被殺,李世民冊立吐谷渾國王,之後李世民征服高昌國,並在高昌國設立安西都戶府,因為當時大唐的軍事實力和地位,西域諸國也都臣服大唐,紛紛向大唐朝貢。

    後來唐太宗李世民在親征高句麗後,又多次對高句麗用兵,沉重的打擊了高句麗的勢力。後又滅薛延陀部。

    之後李世民在漠北設立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單于都護府。大唐的國力、軍威、文化等也都得以遠播當時。

    唐太宗李世民因此又被回紇等族尊為天可汗,成為當時唐朝時期各族的最大首領,並且他們又在回紇以南和突厥以北建立“參天可汗道”。

    李世民時期雖然唐朝實力強大,但他對當時的各族卻用的懷柔的方式,他在民族族關係的處理上施行的非常友善的態勢,因此贏得各族人的愛戴。

    李世民被尊為“天可汗”,成為各族最大首領後,當時各族首領的冊立也都是由唐朝來冊立。

    唐太宗李世民不僅使用懷柔的方式處理各族的關係,同時他還透過和親來緩和當時各族之間的關係,著名的比如文成公主。

    因為當時唐太宗李世民在處理各族問題時,採用懷柔、開明的方式,被當時各族而愛戴,當時唐朝不僅實力強大讓當時各族歸附,更主要的是大唐以德服人,所以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也是實至名歸的。更加說明了唐太宗在當時有著很高的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二沒有學習動力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