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血金戈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對這個問題有自己的理解。按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兩個人的才能應該不相上下,為什麼在三國演義中龐統的存在感很低呢?

    我認為大概有5點,我簡要說說!

    其一:鳳雛出場機會太少了。整個三國演義,龐統大概只出現了5次。

    ①是水鏡先生司馬徽曾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個時候劉備也只是聽了名聲,畢竟當時有虛名的人也太多了,劉備也沒怎麼往心裡去。②是赤壁之戰前,當時龐統在周瑜賬下任功曹,與周瑜配合給曹操設了個連環計,讓船首尾相連,赤壁大勝。本來此次立了大功,怎麼著也該升官了,結果周瑜這時候死了,魯肅給孫權推薦分量又不足,加上相貌醜陋,孫權不喜,便沒有重用。③是諸葛亮到東吳弔喪,把龐統給挖走,推薦給劉備,結果劉備也覺得不好看,就只安排了縣令,幸好後來張飛慧眼識人再次舉薦才封為副軍師,這個時候的龐統才終於開始走向熒幕。④是劉備進攻西川,命龐統為主帥,其獻上上中下三計,推動劉備入主西川,劉備採用中計。這一次建功居多,斬殺蜀中名將楊懷、高沛。其後正式打響攻蜀戰役。⑤是攻打雒城時因貪功冒進,被亂箭射死,至此走完一生。與諸葛亮相比,從公元207年開始一直到最後234年病死五丈原,期間大事均有參與。龐統其出場時間太少,也是名氣不如諸葛亮的一大原因。

    其二:鳳雛死的太早。龐統(179年-214年),諸葛亮(181年-234年),雖然鳳雛比諸葛亮還大兩歲,可是比諸葛亮早死了20年。死的時候才36歲,正是年輕力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加上劉備此時也已得荊州,根基已穩,如果能繼續活下去,諸葛亮一直守荊州,換做鳳雛來定西川,擒孟獲,北伐曹魏,那他的事蹟一定也非常的出色,甚至在軍事才能上比諸葛亮更勝一籌,最後定鼎中原也未可知。

    其三:鳳雛剛開始投了孫權,一直在做幕僚,雖然巧設連環計赤壁大敗曹操,但周瑜頂在前邊,沒有走在臺面上,最後才到劉備哪裡,對龐統來說沒有忠心只說。只要能夠一展抱負在誰那裡都行。諸葛亮不一樣,一直在茅廬深造,從出山開始到最後病死五丈原從一而終,羅貫中先生嘴上不說,但心裡肯定也頗有微詞。所有對他的安排就少了一點,結果後邊的電視劇都跟小說差不多,也導致鳳雛的出現次數跟諸葛亮比不可同日而語。

    其四:鳳雛心態不穩。剛投靠劉備的時候因為被安排了一個縣令,心中不滿,怠慢從事,雖然後來也算是兢兢業業但始終有些飄忽。攻打西川也急於求成,雒城一戰被亂箭射死。雖然說為了和諸葛亮平分秋色情有可原,但搭上自己卻著實不該。跟諸葛亮一直的謹小慎微相比顯得略顯莽撞。諸葛亮雖然也打敗仗,但總體輸少贏多,而且親自帶隊的時候損失都不大,即使病死五丈原也能夠安排後事徐徐退回。中國文化講求“中庸”之道,可以少勝,但不能大敗。這也可能是大家更喜歡諸葛亮不喜歡龐統的一個原因。

    其五:三國演義是一部褒漢的小說,劉備作為三國勢力最小的一方卻佔據了最大的篇幅。不管是誰對劉備說話也稱得上是客氣。可龐統呢?在取涪關後的酒宴上,劉備開心的很。龐統就說“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與此前劉備自己說的“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形成鮮明對比,諷刺意味太明顯。劉備當然很生氣,這麼多年來大家都說我仁義就你話多,就讓他退席。雖然後來又把酒言懷,但從此一點也能看出龐統此人比較單純,須知伴君如伴虎。你這麼明目張膽說一位仁義之君,肯定不能讓你好過,後來才說過這不敬之話不久就死了。諸葛亮呢,一生沒說過什麼大逆不道的話,白帝城託孤劉備試探也是趕緊伏地跪拜,表現出忠心耿耿的一面。做人上,比龐統高了不是一點半點。

    綜上述,說龐統不如諸葛亮,大部分輸在做人上,活的太短,時運不濟吧。但從謀國謀軍方面,龐統是一點不會輸於諸葛亮的。雖然才能灼灼,但最終的名氣相差十萬八千里,可以說連他自己估計都想不到吧。所以,做人呢,還是要腳踏實地,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性命攸關的大事,還是留待別人做吧。

  • 2 # 憂鬱丶小帥

    龐統真的是很弱嗎?其實不然,“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不是空話,智謀可以說不相上下。

    那為什麼會給人一種弱感覺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一下。

    其一:鳳雛出場機會太少了。整個三國演義,龐統大概只出現了5次。

    ①是水鏡先生司馬徽曾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個時候劉備也只是聽了名聲,畢竟當時有虛名的人也太多了,劉備也沒怎麼往心裡去。②是赤壁之戰前,當時龐統在周瑜賬下任功曹,與周瑜配合給曹操設了個連環計,讓船首尾相連,赤壁大勝。本來此次立了大功,怎麼著也該升官了,結果周瑜這時候死了,魯肅給孫權推薦分量又不足,加上相貌醜陋,孫權不喜,便沒有重用。③是諸葛亮到東吳弔喪,把龐統給挖走,推薦給劉備,結果劉備也覺得不好看,就只安排了縣令,幸好後來張飛慧眼識人再次舉薦才封為副軍師,這個時候的龐統才終於開始走向熒幕。④是劉備進攻西川,命龐統為主帥,其獻上上中下三計,推動劉備入主西川,劉備採用中計。這一次建功居多,斬殺蜀中名將楊懷、高沛。其後正式打響攻蜀戰役。⑤是攻打雒城時因貪功冒進,被亂箭射死,至此走完一生。與諸葛亮相比,從公元207年開始一直到最後234年病死五丈原,期間大事均有參與。龐統其出場時間太少,也是名氣不如諸葛亮的一。

    其二:鳳雛死的太早。

    龐統(179年-214年),諸葛亮(181年-234年),雖然鳳雛比諸葛亮還大兩歲,可是比諸葛亮早死了20年。死的時候才36歲,正是年輕力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加上劉備此時也已得荊州,根基已穩,如果能繼續活下去,諸葛亮一直守荊州,換做鳳雛來定西川,擒孟獲,北伐曹魏,那他的事蹟一定也非常的出色,甚至在軍事才能上比諸葛亮更勝一籌,最後定鼎中原也未可知。

    其三:鳳雛剛開始投了孫權。

    龐統在孫權處一直在做幕僚,雖然巧設連環計赤壁大敗曹操,但周瑜頂在前邊,沒有走在臺面上,最後才到劉備哪裡,對龐統來說沒有忠心只說。只要能夠一展抱負在誰那裡都行。諸葛亮不一樣,一直在茅廬深造,從出山開始到最後病死五丈原從一而終,羅貫中先生嘴上不說,但心裡肯定也頗有微詞。所有對他的安排就少了一點,結果後邊的電視劇都跟小說差不多,也導致鳳雛的出現次數跟諸葛亮比不可同日而語。

    其四:鳳雛心態不穩。

    剛投靠劉備的時候因為被安排了一個縣令,心中不滿,怠慢從事,雖然後來也算是兢兢業業但始終有些飄忽。攻打西川也急於求成,雒城一戰被亂箭射死。雖然說為了和諸葛亮平分秋色情有可原,但搭上自己卻著實不該。跟諸葛亮一直的謹小慎微相比顯得略顯莽撞。諸葛亮雖然也打敗仗,但總體輸少贏多,而且親自帶隊的時候損失都不大,即使病死五丈原也能夠安排後事徐徐退回。中國文化講求“中庸”之道,可以少勝,但不能大敗。這也可能是大家更喜歡諸葛亮不喜歡龐統的一個原因。

    其五:三國演義是一部褒漢的小說。

    劉備作為三國勢力最小的一方卻佔據了最大的篇幅。不管是誰對劉備說話也稱得上是客氣。可龐統呢?在取涪關後的酒宴上,劉備開心的很。龐統就說“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與此前劉備自己說的“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形成鮮明對比,諷刺意味太明顯。劉備當然很生氣,這麼多年來大家都說我仁義就你話多,就讓他退席。雖然後來又把酒言懷,但從此一點也能看出龐統此人比較單純,須知伴君如伴虎。你這麼明目張膽說一位仁義之君,肯定不能讓你好過,後來才說過這不敬之話不久就死了。諸葛亮呢,一生沒說過什麼大逆不道的話,白帝城託孤劉備試探也是趕緊伏地跪拜,表現出忠心耿耿的一面。做人上,比龐統高了不是一點半點。

  • 3 # 面對無言

    可能小時候讀三國演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問題。水鏡先生是三華人物當時的品評家,又是臥龍、鳳雛的老師。知子莫如父麼,他看別人都能那麼通透,難道會看錯臥龍鳳雛麼?更何況我們也都看見了他二人的才能和智慧。但為什麼兩個人都得了,卻沒得天下呢?水鏡是給徒弟做廣告宣傳的麼?

    我覺得應該不會,他二人確實都有大才的。那麼為什麼沒得天下,為什麼感覺鳳雛好像要弱的多?為什麼會有好多人出現樓主這樣的疑問?我覺得有下面三點原因:

    一、鳳雛死的太早了,表現的機會也太少了。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葬於落鳳坡。

    他比諸葛亮入蜀遲,所以在表現欲上就要更強烈的多,畢竟諸葛亮已經先入為主,深得劉備賞識,他的能力也早已深入蜀心。

    二、他和諸葛亮的性格使然

    性格決定了命運,性格影響了他一身的走勢。他外向一些,表現欲強大一些,更功利一些。這就讓他鋌而走險了…他缺少功績,又懷大才,對當時人物品評又入木三分,但是,有人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能指揮大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所以他很著急,急於用一場絕倫的戰爭,表現他的能力,證明他自己,其實他應該算死在自己的心浮氣躁之上。

    三、水鏡有識人之能,無識人性格之能。

    龐統小時候為人樸實,但是表面看上去並不聰明。時潁川司馬徽為人清雅而擅長識人,龐統二十歲時前去拜見。司馬徽坐於桑樹上採桑,而龐統坐於樹下,倆人相互交談一直從白天說到黑夜,司馬徽對龐統大為驚異,說是南州士子沒有人可以與龐統相比。有了司馬徽這句話,龐統漸漸為人所知。

    時襄陽龐德公稱龐統為“鳳雛”,諸葛亮為臥龍,司馬德操為水鏡。龐統曾與東吳陸績、顧劭等品評人物好壞,自稱有輔佐帝王的才能。

    龐統後來被本郡徵為功曹,喜歡評價人物,培養別人的名聲,所以被他評價的人,都往往超過該人實際的才能。人們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於是去問龐統,龐統說:“方今天下大亂,正義之道逐漸衰退,善人少而惡人多,我想興起這樣的風俗以達到助長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揚好的榜樣,改善世風,如果不這樣做,善人會越來越少。十個人當中如果可以改善五個人,就可以將此事完成一半,進而達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勵自己,這樣難道不行嗎?”

    東吳送喪

    建安十四年(209年),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打敗曹操南下的幾十萬大軍,而後周瑜又擊退駐守在南郡的曹仁,曹操為了製造孫劉聯軍之間的矛盾,假天子之名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次年周瑜準備進攻西川,卻突然暴病,死於巴丘。龐統時為周瑜功曹,送喪至東吳,東吳人大多聽說過龐統的名號,等到龐統準備回去的時候,一起送龐統到昌門,其中包括陸績、顧劭、全琮等人,龐統知道他們的來意,於是告訴他們說:“陸績可以說是一匹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劭可以說是一隻駑牛能負重遠行。”對全琮說:“你好施慕名,好像汝南樊子昭,雖然智力不足,但也是一時佳人。”陸績、顧劭對龐統說:“如果天下太平了,希望和你一起品評四海之內的名士。”於是東吳陸績、顧劭、全琮等人於龐統深交而還。

    事後,有人曾問龐統:“照您看,陸績比顧劭好嗎?”龐統說:“駑馬雖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罷了。駑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負載的哪裡只是一個人的重量呢?”據說,顧劭去見龐統,住在龐統那裡,兩人談論起來。顧劭問:“您有善於知人之名,你說說,我和您相比,誰好一些?”龐統說:“講到陶冶世俗,綜合分析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論給帝王出謀劃策,我可就比您強一點了。”顧劭認為龐統的話有道理,和他親近起來。

    投奔劉備

    劉備佔據荊州,領荊州牧,龐統以從事的身份試守耒陽縣令。在任期間不理縣務,被免官。東吳魯肅寫信給劉備,告訴劉備龐統不是百里之才。諸葛亮也對劉備說起過龐統。於是,劉備召見龐統,經過一番交流過後,劉備對龐統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親密程度亞於諸葛亮,後龐統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6]

    龐統像

    有一次,劉備與龐統閒談,問他:“你曾經擔任周瑜的功曹。聽說那次我到吳國,周瑜曾上秘信給孫權,讓孫權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誰的手下,當然就該忠於誰,你不必隱瞞。”龐統回答:“確有此事。”劉備慨然嘆息:“當時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於孫權,所以不能不去見他。去了,竟差一點落到周瑜手中!”劉備還說:“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孔明那時也勸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堅持,想來也是怕孫權扣留我。我當時卻認為孫權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應該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堅持去見他,一點也沒有疑慮。現在想來,這確實是一步險棋,並非萬全之計。”

    獻計徵蜀

    建安十六年(211年),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藉機謀取益州。劉備猶豫再三,不能決斷。龐統進言,他說:“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而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如果真能奪取此地,以為根基,可成就大業。”劉備仍然擔心:“如今與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寬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詐,我便忠誠。凡事與他相反,才有今天的成就。如今為得益州,失信於天下,能行嗎?”龐統說:“如今正當亂離之際,凡事不能墨守成規,要隨機權變才好。況且吞併弱小,攻擊闇昧,逆取順守,報之以義,正是古人所重視的。只要事定之後,封還他一塊土地,還有誰能說您有負信義呢?不趁現在攻取益州,到時就會被別人佔了先機。”劉備認為龐統說得有理,決定留諸葛亮、關羽等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率領數萬兵士進入益州。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龐統勸劉備於宴席中挾持劉璋,但劉備以自己初來蜀中恩信未立為由而拒絕。劉璋隆重地招待劉備及其部下,增撥給劉備不少人馬糧草和軍用物資,連戰略要隘白水關也交給他督理,命他率兵去進擊張魯。劉璋交代完畢,就回了成都,劉備則率部到了葭萌關。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已經在葭萌關屯駐一年,龐統就戰略問題,向劉備獻上三條密計:“挑選精兵,晝夜兼行直接偷襲成都,可以一舉而定,此為上計計也;楊懷、高沛是蜀中名將,手下有精銳部隊,而且據守關頭,我們可以裝作要回荊州,引他們輕騎來見,可就此將其擒殺,而後進兵成都,此為中計;退還白帝,連引荊州,慢慢進圖益州,此為下計。如果猶豫不前,將會有大難,不能在此地久留。”·

    落鳳坡

    劉備認為中計有道理,依計而行。斬楊懷高沛,揮兵直指成都,一路勢如破竹,所經過的地方都順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劉備大會將士,置酒作樂,志得意滿。他乘著酒興對龐統說:“今天這場宴會應該快樂吧。”龐統卻說:“把討伐別國當作快樂,不是仁者之兵。”時劉備已醉,怒道:“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難道不是仁義之師嗎?你話說的不好,快點出去。”於是龐統起身退出。但是劉備馬上後悔,請他回來。龐統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劉備,也不道歉,只顧自己吃喝。劉備問道:“剛才我們的討論是誰的過失?”龐統說:“你我兩人共同的過失。”劉備大笑,酒宴上又恢復了歡樂的氣氛。

    戰死雒城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帶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陽。不久,劉備包圍雒城(現今的德陽廣漢一帶)。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劉備極為痛惜,一說到龐統就流淚。為表彰他的功勳,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定其諡號為靖侯。

    龐統死後,葬於落鳳坡,墓地只有簡單的維護,據說這是劉備為其親選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塊風水寶地,現有墓碑一塊。

  • 4 # 劍馬書生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葬於落鳳坡。

    我們之所以感覺龐統不如諸葛亮甚至陳宮,最主要的原因是鳳雛英年早逝,在歷史上只是留下了一個模糊的身影,縱使他有天縱之才,經天緯地之能,都沒有辦法得到展現。也是因為龐士元的英年早逝,關於他的故事和傳說就明顯不如諸葛亮多,這也就造成了龐統雖然和諸葛亮齊名,但是對後世的影響遠小於諸葛亮的情況。

  • 5 # 壹都歷史

    額…那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

    陳宮

    陳宮本是曹操麾下之人,因為他覺得曹操此人太兇狠,後跟了呂布。但呂布不信任他,所以他其實一點機會都沒有。唯一一次展露自己才華還是要死了的時候。

    呂布兵敗於曹操,陳宮拒降。曹操惜才,不欲殺陳宮。於是受刑前就問陳宮,“公臺,你死了你的兒子怎麼辦啊?”陳宮答:“我聽說以仁治天下的明君,是不會殺別人的兒子的。”曹操又問:“公臺,那你死了後你的母親又怎麼辦呢?”陳宮又答:“我聽說以孝治天下的人,是不會殺別人的母親的。”曹操只好殺了陳宮並答應,以後你的母親和孩子都視為自己的一樣,所以陳宮的家人一直由曹操供養。這就足以看出陳宮口才不遜於諸葛亮。

    龐統

    和陳宮一樣,這位仁兄也是死得挺早,所以不露才華。有關於他的事蹟其實也就兩件。

    統復說曰:“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沈吟不去,將致大因,不可久矣。”

    這是他為劉備定的入蜀三策。還有。

    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於涪大會,置酒作樂,謂統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統逡巡引退。先主尋悔,請還。統復故位,初不顧謝,飲食自若。先主謂曰:“曏者之論,阿誰為失?”統對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樂如初。

    克蜀後的一番話,也是有些風範。還有一些言論也可以看一下。

    及當西還,並會昌門,陸績、顧劭、全琮皆往。統曰:“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謂全琮曰:“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績、劭謂統曰:“使天下太平,當與卿共料四海之士。”深與統相結而還。

    那可以看出兩人之才其實差不多。比之諸葛亮肯定比不過,但是不相上下。沒有差很多。

  • 6 # 磐龍觀史

    雖然臥龍鳳雛齊名,為什麼總感覺龐統比諸葛亮差好多呢?三國演義裡水鏡先生司馬徽說過這麼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說明了在眾人眼裡鳳雛龐統的才能不在諸葛亮之下,然而臥龍諸葛亮能讓劉備三顧茅廬,終生用為軍事,而鳳雛龐統毛遂自薦卻不得不從縣官做起,窮其一生也沒真正受到過重用,最終慘死落鳳坡。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齊名的兩人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原因之一就是諸葛亮壽命長!

      諸葛亮活到了50幾歲,龐統死的時候只有36歲。在龐統死後的幾十年裡,諸葛亮仍然活躍在歷史舞臺的最前沿,充分展現了一代能臣的風采。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風骨,成為後世膜拜的楷模。

      而龐統英年早逝,他在歷史上只是留下了一個模糊的身影,縱使他有天縱之才,經天緯地之能,都沒有辦法得到展現。也是因為她的英年早逝,關於他的故事和傳說就明顯不如諸葛亮多,這也造成了龐統雖然和諸葛亮齊名,但是對後世的影響遠小於諸葛亮的情況。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諸葛亮,以及武聖人關羽的迷弟,再整個《三國演義》中到處充滿了對諸葛亮的吹捧,圍繞著諸葛亮有很多精彩紛呈的故事。甚至為了他顛倒黑白,改變歷史。

      比如說新野之戰,明明是劉備放的火,在羅貫中的筆下就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還無中生有的給諸葛亮安排了空城計這麼一段膾炙人口的故事。於是在羅貫中堅持不懈的造神運動下,諸葛亮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的形象也越來越神話。隨著三國演義的廣為流傳,諸葛亮也就成為了一個半人半神的人物。而龐統,羅貫中沒有多廢筆墨,而且在關於龐統的故事中,他的故事也不夠精彩,完全不能和孔明的故事相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兩人對後世影響的天差地別。

      最後這兩個人在個性上有差距

      諸葛亮給人態度是,恭謙有禮一個謙謙君子的形象,而且諸葛亮長得非常帥氣,讓人過目不忘,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而龐統則不然,他的那副尊容和帥沒有關係,應該這麼說,他醜的渾然天成,個子也不高,可能就是一個低配版的宋小寶。而且龐統的個性也存在缺陷,在他的身上有一種知識分子特有的傲氣,恃才傲物,這讓他的人際關係很不好。這一點和諸葛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諸葛亮能和這些大老粗們打成一氣,當關羽打算離開荊州和馬超單挑的時候,就是孔明的一封信,制止的關羽的荒唐舉動。

      在信中,諸葛亮甚至還戲稱關羽為大鬍子。由此可見,孔明和關羽的關係多好。這一點,龐統可是比不了,所以就沒有人替他吹噓。這也是導致,龐統在知名度上遠遠不如諸葛亮的一個原因。

     

  • 7 # 物來則應

    回答這個問題,不妨換一個思路,“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句話是誰說的?是《三國演義》裡說的,演義兩個字在古代就是小說的意思,《三國演義》就是一本依託歷史事實寫的小說,裡邊把諸葛亮和龐統描寫的再厲害,最後也要符合歷史結局,結局是什麼,結局就是東吳和蜀漢最後都被曹魏打敗,龐統和諸葛亮都失敗了。

    接下來說說諸葛亮感覺比龐統厲害這件事。

    諸葛亮號稱臥龍,龐統則號稱鳳雛,倆人的名號聽起來都很響亮,一個是見龍在野,一個是鳳棲梧桐,都在等待一飛沖天的機會,實際上倆人的名聲是誰炒作起來的呢?

    倆人都是當時很有名望的穎川學派集體炒作起來的,按照《三國演義》中的描述,是當時被稱為“水鏡先生”的司馬徽說出了“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句話,而臥龍和鳳雛的名號又是龐德公為諸葛亮和龐統取的,司馬徽和龐德公又被稱為當代穎川學派大儒,龐德公還是龐統的叔父。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心裡會心一笑,這就是一個學派主打的兩個產品嘛,可以說宣傳工作做的非常到位,尤其是龐統,一開始的名聲比諸葛亮還要大,被稱為當時的荊州士之冠,只是後來龐統先投靠的周瑜,沒有直接投靠君主孫權,而諸葛亮一步到位,跟劉備創業了,在蜀漢集團裡比龐統佔了先機。

    其次就是龐統的運氣確實不好,跟著劉備創業,還沒等劉備稱王,享受到勝利果實,就中途夭折了,在一次戰役中被亂箭射中死了,提前退出歷史舞臺,沒有諸葛亮幹事多,所以感覺比諸葛亮弱。

    至於陳宮,雖然也算一流謀臣,但是性格過於剛強,正所謂過剛易折,明知道曹操的政治前途甩出呂布十八條街,是真正逐鹿天下的梟雄,只因為曹操把一些漢末名士殺了,氣憤之下就聯合呂布背叛了曹操,最後落得兵敗身死的下場,實屬不智。

  • 8 # 我的17號書桌

    士元死千載,悽惻過遺祠。

    海內常難合,天心豈可知?

    ——(宋)陸游

    前言

    俗話說:“將帥無能,三軍受累!”龐統一生最大的悲劇就是跟了劉備。

    龐統沒有才華嗎?不是的,他與諸葛亮齊名,所謂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既然這樣,龐統的存在感為何又不強呢?我覺得就算他沒有死在落鳳坡,後人也沒多少人會對他感興趣的。

    這句話也挺傷人心的,不過這是外貌協會的經典信條。就算你能寫一篇恢宏大作去批判它的不是,可他們依然我行我素,絲毫沒有變化。古今中外,這種現象概莫能外。

    龐統不幸就是這麼一個高智商,顏值低的人。所以當他信心滿滿地去找孫權,以為會受到東吳重用。

    孫權:雖然我也不帥,但我是顏值控!

    孫權一見龐統就不喜歡,三言兩句,就決定終身不用龐統。這就是孫權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辨人不明。

    劉備也不見得好到哪裡去?龐統離開孫權去投靠他,劉備就把他安排龐統到一個小地方當縣令。

    如果不是諸葛亮剛好回來,張飛考察龐統後極力推薦,龐統又不知要流浪到哪裡去了?

    二)跟錯老闆。劉備行事優柔寡斷,錯失良機,連累龐統。

    所謂成大事不拘小節,英雄爭霸過程,難免不做一些腹黑的事。

    曹操當初被呂布偷襲,失去了地盤,為了生存,縱兵搶劫百姓,甚至吃人肉,最後還不是統一北方,被人稱讚為英雄?

    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劉備為了奪取西川劉璋的地盤,龐統獻上上中下三策。上策就是在宴會直接殺了劉璋,這是成本最低,最有效的策略。

    劉備惺惺作態,非要一步一步來打,浪費了三年時間,西川軍民死傷無數,連龐統都被亂箭射殺。

    劉備:我只是臉皮厚,心不夠黑!

    龐統過早去世,自然沒人關心他的能力有多強。這個道理如同一家倒閉了的公司,沒有人關心那些下層的員工曾經有多努力一樣。

    後記

    龐統一生雖然智商高,無奈顏值過低,多年不受重用。

    後來龐統跟了劉備,結果劉備能力太低,發揮不出龐統的實力,以至於龐統英年早逝,所以他的存在感不強。

    一句話:成功固然需要能力,但好的機會和運氣也是很重要的。

    周瑜不幸遇上諸葛亮,諸葛亮同樣不幸遇上司馬懿,豈不是一樣的道理?

  • 9 # 子午縱橫1

    天時,地力,人和,三要素,鳳雛1喝酒誤事不在乎天時,2地力,在吳國,人才濟濟,而且吳基本挺平安的,當時不需要什麼某士,3人和,基本在吳國,每人知道他,而蜀國劉備是剛剛起步,急需用人才的,而諸葛亮則是有人炒作了他,現在也是,炒作對於自己上舞臺很重要

  • 10 # 人生苦中有樂

    臥龍與鳳雛在三國中被描繪成最出色的安邦治國雄才,有得一可安天下美譽。但在實際戰例中,只有諸葛亮表現得雄韜偉略,草船借箭,巧借東風,連環計,七擒孟獲,七出西山,等等,可以說整個三國戰局走勢,完全在諸葛亮的眼皮底下,腦海之際,成敗早在胸中。

    而鳳雛卻空負盛名,表現碌碌無為,最後命喪落鳳坡。

    為什麼兩個齊名的人卻有這樣大的差距?有人認為龐統雖學識淵博,但為人過於算計,不夠坦誠,拿現在人的話叫喜歡耍小聰明,與人交往常常故作神秘,賣弄關子,給人一副高深莫測的架式。

    當時向劉備推薦龐統的人是徐遮,徐遮受劉備恩待,被曹操軟禁後覺得無以報達劉備,就向劉備推薦了龐統,故把龐統描繪得天上少有,人間難得的人才,因此龐統之所以與諸葛亮齊名,完全是人傳人,最後傳成神的的結果。

  • 11 # 治病救人的黑山老妖

    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點道理!

    喜歡《三國演義》這本書的朋友,對劉備手下的兩位謀士:諸葛亮與龐統,應該是非常的熟悉!

    我們在熟悉這兩個人之前,先認識了徐庶先生,這位早期出現在劉備身邊的謀士,深得劉備的喜歡與依重。可惜好景不長,曹操利用徐庶的孝順設計騙走了徐庶,而徐庶在臨行之前,向劉備推薦了一個人:臥龍~諸葛亮。

    而劉備早在的盧馬跳澗夜宿水鏡先生司馬徽家中聽得臥龍,鳳雛大名,這種先入為主的意識已經深種劉備心裡。加上徐庶前薦諸葛亮與司馬徽的溢美之詞,劉備正處於人生低谷,急欲立功求業,而諸葛亮的才能的確了得,隆中對計劃岀現;二人相見一論理想二談報負,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諸葛亮岀山就以微弱的力量打了幾個漂亮的勝仗,更奠定了在劉備心裡面的地位。

    龐統的岀現時間不對,從而使其早期不被認可,加上早亡才能未全部發揮出來

    反觀龐統岀現在孫、劉合力抗曹時間,劉備身邊有諸葛亮的謀略佈局,東吳有魯肅、周瑜的策劃,而龐統出現時所指點的是計劃中的一個很小環節,說好聽一點叫:錦上添花。真正的歷史真相我們無從知曉,從龐統岀現到歸屬劉備,羅貫中只是寥寥數筆介紹了一下龐統,可見龐統在羅貫中的眼中心裡也沒有諸葛亮地位重要。

    投入劉備集團的龐統,在諸葛亮的耀眼光環下,急欲表現出自己的才學,隨著劉備入川作戰,急欲求成的龐統忘記了兵中大忌: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做為劉備集團的智囊,本應身處安全之地出謀劃策,而龐統求功心切將自己身處險地,終至慘死落鳳坡;可惜可惜!

    正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同為三國早期的陳宮,性格剛直,足智多謀,因為讀書原故所以常常結識之人都是一些飽讀詩書的人士,早年陳宮非常欣賞曹操的魄力,也願意追隨曹操建功立業,然而生性多疑的曹操,總是疑神疑鬼對一些讀書人的態度相當的惡劣,在殺害了孔融、邊讓這型別的名士之後;陳宮的忍耐心終於爆發了,從而於曹操反目成仇,輔助呂布而攻擊曹操。可惜的是呂布有勇無謀還不願聽勸良言,終致下邳一敗,陳宮被捕後曹操憐愛其才一心想再收為己用,那知陳宮求死之心以定;曹操無奈只好成全陳宮道義。

  • 12 # 國學之大師

    龐統是謀士,不能單獨帶兵,但有很強的謀略和見識。諸葛亮可以獨自帶兵,謀略和見識不亞於龐統。龐統沒有優勢相比諸葛亮

  • 13 # 醉美木瀆

    一個人要有所成就,特別是想擁有諸葛亮那樣的成就,實力,背景,運氣乃至於壽命缺一不可。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實際上是荊州士人的一句“廣告語”,是“廣告語”自然有誇張的成分在裡面,而且當時士人之間這種互相吹捧,互相捧場的事有的是,是不能當真的。

    說這句話的水鏡先生是荊州士人,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也都是荊州士人,大家都是讀書人,又都是老鄉,互相推薦互相支援在當時是一種職場“潛規則”。對於這一點劉備也明白,他自然知道水鏡先生推薦的人絕對不是“凡夫俗子”,但是也絕對不會像“三國演義”中那樣,就天真認為得到了諸葛亮,龐統就能一統天下。

    劉備曾經長期混跡於北方,在漢獻帝朝廷呆的時間也不短,他自然知道曹操手下的謀士例如荀彧,郭嘉,楊修的能力名聲。也就是說,在人才隊伍裡,劉備是見過世面的。對於水鏡先生的話,劉備明白哪裡該信,哪裡該當客套話聽。

    在當時,想混的的開,除了有能力,也得會夸人。曹操就是個夸人的高手,有時候誇得還很過分,現在看都覺得有點露骨,明顯言過其實了。曹操文學家的個性及驚世文采,也被曹操運用到了花樣繁多、絢麗多姿的夸人藝術中。

    比如曹操誇荀彧:“吾之子房也”;

    誇劉備:“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誇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之子,豚犬耳。”

    誇曹休:“此吾家千里駒也。”

    誇許褚:“此吾樊噲也”

    誇自己也很不客氣:”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把自己比作興周八百年的周公)。

    龐統之所以存在感差,小編認為原因很簡單,入夥晚了,死的又太早了。

    龐統跟隨劉備的時候,劉備已經度過了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赤壁之戰”,隊伍已經初具規模,重要職位已經基本被人佔了。相比於諸葛亮在新野時期的同甘共苦,艱苦創業,在赤壁之戰時期的四處奔波,極力撮合孫劉聯盟,在赤壁之戰之後,謀取荊州南部,積極謀劃擴大地盤。諸葛亮透過功勞、苦勞以及過人能力在劉備集團中佔據了重要地位,逐漸成為隊伍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員。龐統即使能力強於諸葛亮也很難在短時間達到諸葛亮在團隊中的地位,更別說諸葛亮本身能力出眾,相比於龐統他性格豁達更能溶於隊伍,團結隊伍。

    劉備的隊伍在新野時期之後有兩次急速擴張的過程,第一次就是赤壁之戰之後到征服荊州六郡,上一段論述過了,龐統來的太晚了。第二次是佔領益州,劉備進位漢中王直到稱帝,每次隊伍擴張都會產生更多的位置,也是人才容易出頭的時候,可惜在之前進攻雒城時,龐統就被箭射中,在年富力強,正要大展宏圖時就死掉了。

    不過劉備還是很認可龐統的,龐統之死讓劉備極為痛惜,一說到龐統就流淚,為他親自選擇墓地。為表彰他的功勳,任命龐統的父親為議郎,後又升任諫議大夫。稱帝之後,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定其諡號為靖侯。

  • 14 # 大江侃歷史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意思是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這兩個人,只要你得到了其中任何一人的輔佐都可以安定天下。

    那為什麼很多人都感覺龐統比諸葛亮差很多呢?那是因為龐統死的早,還沒有顯示他真正的本事。

    龐統,字士元,號鳳雛,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

    龐統與劉備一同入川,在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龐統向劉備獻上了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策。不久,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後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

    三國中就是這樣記載的,也就是說,龐統剛剛投奔劉備就死了,他的才華還未得以顯示出來,所以很多人感覺龐統很一般。

    其實龐統不但學識淵博,善於鑑別人物,而且有“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適合協助劉備進佔益州。在入川過程中,龐統不但協助劉備作出了幾次意義重大的正確決策,而且以其獨有的聰明才智,使劉備擺脫了信義寬仁等觀念的束縛,為日後平定西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正因為龐統死的早,一身的才華還沒來得及展露,所以很多人都感覺龐統比諸葛亮差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未來實體服裝店還能走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