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筱涵

    這樣的孩子現在有很大比例,孩子因為受到電子產品或者其它的誘惑,對學習失去興趣,更不願意去克服學習中的問題,害怕困難是孩子的普遍現象。這種情況,我們要真正去了解孩子偷偷的玩什麼,瞭解他玩的東西,與孩子一起玩,引導孩子玩並把一些學科知識牽引進來,讓孩子不知不覺融入學習,也可以設定一定的規矩,比如能專心的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定量的學習任務,可以獎勵孩子去玩他喜歡的。設定的任務要循序漸進,不能一次量太大,太多,從少到多,讓孩子能夠提升專注力,從短時間再逐漸延長專注時間。把孩子喜歡玩的變成一種獎勵!不斷提升孩子專注力。需要父母真的用心改掉孩子的這個毛病。去試試吧

  • 2 # 豆子也是醉了

    熊孩子很多,當年我就是,好在沒有一直熊下去。

    提提我的想法吧:

    1、不愛學習,一定有原因,家長需要找出來,然後破解。

    1)或者是基礎不好,怎麼學都沒有進步,失去學習動力。

    2)或者是玩心太重,覺得學習沒有意思,對學習沒有興趣,所以更喜歡玩。

    3)家庭平時對孩子的學習關注不夠,沒有培養好孩子學習的習慣來。

    2、孩子裝樣子學,其實還是玩

    1)你還是需要培養孩子學習的習慣,跟孩子溝通,定下彼此認可的規矩,比如,放學先做作業,作業完成好,家長檢查過後認可了,才可以去玩。比如,學習期間身邊不能放手機等等。

    2)如果孩子成績不好,導致他沒有學習的動力和信心,那麼,需要幫助孩子把原來落下的功課、知識點等等補上,把現在的課程跟上,並對孩子的進步隨時提出表揚和鼓勵。孩子覺得自己一天天有進步,成績慢慢好了,就有了成就感,對於學習自然多了信心,也多了興趣。

    3)建議不要給孩子單獨設立一個書房,這樣的話,孩子隨時可以關上門,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家長也無法監控。其實,如果家裡客人不多,書桌完全可以放在客廳,放在家長眼皮底下。

    4)家長要在家裡給孩子一個學習的好氛圍,並且自己也儘量培養出讀書學習的好習慣,給孩子個榜樣。起碼做到孩子學習的時候,不要開著電視,不要大聲說話干擾孩子等等。有付出,才有收穫。

  • 3 # 小行家233

    其實,很多家長,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真正的學習狀況。

    這裡面的學習狀況,包括學習習慣、方法、態度、動力、興趣、成績。

    大部分的家長,都會把成績作為最重要的參考,甚至是唯一的參考。

    其實這樣是不對的。

    最懂孩子們的幻星姐姐今天給家長們帶來三個方法,讓你教會孩子如何對待學習。

    1、坦然對待考試失利

    想要知道孩子的學習狀況,就要先走進他們。

    作為家長,只要能夠跟孩子拉近距離,就能夠第一時間得知他們的所有資訊。

    無論是成績,還是心事,他都願意跟你講。

    反之,如果我們不懂他們、不理解他們,稍微跟我們說點什麼就急著批評指責。

    那麼,孩子對家長心裡有防備,就會什麼都不願意講。

    成績一出來,每個孩子都會很忐忑。

    這時候,需要家長有兩種對策。

    第一,成績好可以誇獎他們,並給予一定的獎勵。

    可以是允許他們多吃一顆巧克力,也可以是燒一頓他們愛吃的好菜。

    獎勵不在多貴重,只要孩子看到你為他真實地做了什麼就足夠了,不僅僅是空口表揚。

    第二,成績不好——

    不批評,但是你要看他的試卷,並要求他們把所有錯題弄懂,並在你面前重新做一遍。

    完成後,依然可以獲得獎勵。

    一次的成績不好不能代表孩子的水平,分數和排名也已經沒有辦法挽回。

    但把錯題弄懂,重新做一遍,是最正確、最高效的對待錯誤的方式。

    久而久之,他們會明白——

    優秀應當是一種習慣,也應當是一種選擇。

    他們有權利選擇學得更好,得到獎勵。

    也可以在考試失利的時候,真正面對自己的錯誤,並將它們真正地學會、並改正。

    這也是一種獎勵。

    你們之間一旦達成這種共識,孩子就不會對你設防,反而會覺得你很尊重他們。

    引導孩子的同時,你也可以更清晰準確地得知他們的學習狀況。

    2、成績不是學習的全部

    要告訴孩子,學習分兩種。

    一種是學習成績,是刻板且必要的,透過上學獲得;

    而另一種,是認知這個世界的方式。

    它是靈活而璀璨的,可以透過閱讀、旅行、觀察生活獲得。

    成績好,並不代表孩子將來可以和這個世界和平相處。

    在他們沒有走出家門之前,需要足夠多的知識,去認知這個世界。

    你需要告訴他們,你的一生不止有排列的整整齊齊的成績單,還應該有更精彩的人生。

    從小愛看書、看繪本的孩子,更容易有豐富的精神世界、有理想和目標。

    他們在書中閱讀過的正義、善良、勇敢、美德、尊重,就會化成他們的思想。

    總有人形容大學畢業的場景是“劍尚未佩妥,出門已是江湖”。

    其實是因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還不夠,怯而生畏。

    如果孩子熱愛閱讀,他們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會變成他們將來行走江湖的“配劍”。

    真到了“仗劍走天涯”的那一天,將會滿心期待,壯懷激烈。

    3、積極與孩子做知識互動

    如果你有時間,可以抽空滿足一下孩子小小的虛榮心。

    可以問問他們,最近背了哪些拿手的課文,讓他們背給你聽。

    問問他們,有沒有哪一課的單詞掌握的非常好,可以考察一下聽寫。

    有沒有學會了哪道複雜的數學題,讓他們講給你聽。

    讓他們有機會在你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獲得一個得到你認可的機會。

    為了持續不斷的認可,他們會對新的知識更有挑戰之心,不會沉浸在過去的成功之中。

    你還可以吹吹牛,談談過去哪一科你最喜歡學,學得最好。

    也可以談談哪一科你不喜歡,但是後來發現它不難,學得還不錯。

    這樣,潛移默化地增加孩子對某一個科目的興趣。

    很多家長由於工作忙,很難抽出大量的時間關注孩子的學習。

    他們注意到的只是孩子"會做"、"不會做"或者"考得好"、"考得不好"的結果,只依據成績來判斷孩子的學習情況。

    即使沒有時間關注,也希望家長們可以對孩子們多一點耐心,少一點誤解。

    學習成績不是學習狀況的全部,學習技能也並不是成績就能夠評估的。

  • 4 # z松間明月

    做為一個男孩子的媽媽,在陪伴孩子的 學習成長過程中,我的切身體會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

    我們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取得好成績,將來上好的大學,在人生當中取得成就。所以我們中國的家長,百分之百都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對於學習重要性的瞭解並不意味著我們對學習規律的掌握。

    有些孩子是幸運的,他來到這個世界上,透過與父母的互動,父母告訴他學習是快樂的,是好玩的,所以他最初的學習經驗是快樂的。而另一些孩子是不幸的,沒有人告訴他學習是快樂的,反而告訴他學習是痛苦的,所以他最初的學習經驗是學習就得痛苦。

    人 是一個有機體,有機體的基本生物學法則是:“逃避痛苦,追求快樂。”沒有人可以逃避這個法則的。 讓孩子喜歡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在學習上找到快樂。如果孩子學習的最初經驗是我不會,這很難很痛苦,然後你在逼著孩子去學習,把他培養成一流的科學家,那是不可能的。

    一個英語單詞,如果他想學習在他眼前過一遍,他就可以記住,如果他不想學習,要在他眼前過164點才可以記住,那就意味著學習與不想學習有快樂與沒有快樂之間的差距在100倍以上,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培養好的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

  • 5 # 愛寵物的OK先生

    很多孩子不愛學習首先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為他們不知道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很多家長會這樣和孩子解釋學習的目的:學好了你長大就可以實現你的願望,學好了你將來就可以出人頭地,學好了就可以考個好的大學,出來就可以找個好的工作,可以掙大錢等等。但孩子不理解:這是將來的事,將來的事和我現在有什麼關係呢?現在還是讓我玩會,我以後會好好學習的。所以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學習?孔子曾經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真正的意思就是學了知識後要去實踐,那才是一件開心的事。打個比方:某個學生上了一堂營銷課,老師教了一套方法,出門可以掙個10萬元,教完了老師只是讓這個學生在課堂上覆習一遍老師教的方法,我估計這個學生會覺得很枯燥。如果這個老師讓這個學生出門用他教的方法去實踐,這個學生用了老師教的方法去掙了10萬元,我想這個學生一定會很開心,然後他就會更想去請教這個老師教他掙100萬的方法。那他就更會努力的去學了,學了習,習了學……這樣就形成了良好的學習迴圈。說白了就是學以致用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所以說孩子不愛學習的一個根本原因是“只學不習”。孩子每天在學校學知識,如果沒有學以致用,哪能有學習的興趣呢?就像喜歡天文的物理好,喜歡閱讀的作文好,喜歡旅遊的地理好,喜歡逛博物館的歷史好…….這就說明“習”的重要。孩子學知識的實踐環境,需要我們家長來營造。就像我孩子在數學方面比較突出,因為從小帶他去餐館吃飯,買單時就培養他算賬,有時候我故意算錯了,讓他算,然後他算對了,我會說:“你原來數學這麼好,爸爸都不如你!”讓孩子知道原來數學可以算賬,而且還比爸爸強,他覺得得到了認同,並學以致用,這樣激發了他更好的學數學的動力。

    我覺得影響孩子不愛學習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否建立了正確的學習認知;二、是否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三、是否具備學習動機。這幾點都不能光靠“講道理”來傳授給孩子,其實生活是最好的老師,“習”的快樂可以讓人更愛去“學”,所以家長只要在“習”上多做文章,孩子自然就會好好學習。

  • 6 # 小鳳得生活

    愛玩,愛鬧,是小孩子的天性,小孩子天性本就是活潑開朗的!

    其實,玩也不一定真的會耽誤學習,但是前提得關鍵哈,一定要有一個時間規劃,也不能一味無知一直玩,可以和孩子簽訂一個合同,這個咱們自己心裡知道,其實就是打個幌子而已啦。籤一份協議,說說家長的想法,然後孩子的想法也很重要,人人都是思想的個體,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全都放在孩子身上,放進社會,大人都壓力那麼大,更何況孩子的壓力呢?

    我也是一名寶媽,孩子已經12歲了,用我自己的經驗來講,當然我也不是特別成功那種人噶。

    在孩子小時候,我給孩子灌輸得是,無論是她想要什麼玩具,我們都一起商量著來,就像家裡已經有一個了,等出去玩,看見一樣的玩具,只不過顏色不一樣而已,那這種情況下,應該好好跟孩子溝通,教育孩子,應從小抓起,不要認為孩子小,啥也聽不懂,就過去,等孩子大了,就不好管教了!

    學習呢,我也是從小打的基礎,每天給他念念唐詩,每天一個漢字一個英文單詞,我只是先教他念,然後認識它們。上學了,就開始規劃時間安排,現在都家家有電腦手機,把這個時間安排下,什麼時間段,做什麼事,放學了,先寫作業,然後可以看多長時間的手機,這樣,學習有了,滿足了家長,玩的有了,滿足了孩子!

  • 7 # 銣萍

    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我不贊同您給孩子貼上“不愛學習”的負面標籤,每個孩子天生都有好奇心,都願意學習和成長,您眼裡的不愛學習,可能另有原因。

    原因是什麼呢?這就要看到第二點了。

    第二,這是多大的孩子?您在問題中沒有具體提及,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採取的輔導措施是不一樣的。

    第三,您要孩子學習的內容有多高的難度?您提供了什麼幫助嗎?如果是幼兒園的小朋友,您讓他學小學的內容,並且不注意引導的方法,沒有哪一個孩子看一眼就會,沒有哪一個孩子對難度太高的知識點會感興趣。

    第四,一個孩子對於自身不感興趣不擅長的東西,也是沒有學習的熱情的。譬如,您覺得提前學習新概念英語很好,對將來的升學很有幫助,但是,你的孩子就是對英語不感冒,看見英語課本就頭痛,您還要他自己學習,這不就是自欺欺人嗎?譬如我教的學生都是七到九年級的,有的孩子升到七年級了,還不會拼音,請家長來學校瞭解情況,家長滿腹委屈,說:“我都給他在新東方報名了,但是他去了一兩次就不肯去了,在家裡學習就是磨洋工。”我說:“您先陪孩子把每個字都認準確,他就慢慢願意學習了。”但是,家長以事務繁多來推脫,我說:您實在要請家教,就請個小學語文老師或者能準確讀音的大學生吧。但是,家長又覺得不值得。您給的卻不是孩子想要的,您要的卻不是孩子給得起的,您讓孩子怎麼去學習?

    第五,言傳身教很重要。您讓孩子學習,您學習了嗎?您都不能靜下心來學習,您要看電視玩手機交朋結友,憑什麼要求孩子靜靜地愛學習呢?

    所以,蹲下身來,放下父母的架子,平等地跟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需求、痛點,從細微處著手,幫助孩子解決困難,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做到高質量地陪伴孩子學習,我想孩子一定會慢慢愛上學習的。

    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願您對孩子付出加倍的耐心。

  • 8 # 若水親子說

    孩子不愛學習,首先家長要和孩子溝通,找到真正的原因,然後分析解決。

    孩子不愛學習,一般會有以下幾種原因。

    缺乏學習興趣

    很多孩子常常覺得學習枯燥乏味,沒有趣味性。

    電子遊戲,小影片、動畫片,和同伴兒一起玩,這些相對於學習,對孩子來說更具吸引力。

    有一門課學的不好,不被肯定,所以愈加不愛學。

    應對方法:

    父母透過和孩子溝通,瞭解到孩子的真實情況。

    可以問問孩子為什麼覺得學習枯燥沒意思,是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還是覺得老師講的聽不懂,又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原因。

    如果孩子覺得是內容沒意思,可以問一下他感興趣的是什麼內容,那麼我們就有針對性的為孩子挑選一些與學習相關的、趣味性強的書籍或遊戲,透過閱讀或者玩耍的過程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

    如果說孩子是對老師講課聽不懂,那麼可以,委婉的找老師談談孩子的學習情況,給老師提一些建議,比如說變換一下講課的方式,講課的節奏,或者是多和孩子互動的一些情況。

    學習環境

    如果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家裡人聊天、看電視,刷手機,那各種聲音都會對孩子造成干擾,使其無法集中注意力。

    應對方法:

    建議有條件的話,可以給孩子單獨一間房間,給孩子營造一個寬鬆、舒適、並且不被打擾的學習環境,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加專注地去學習。

    父母方法不當

    如今,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家長陪在身邊,發現一個字寫的不工整,立刻給擦掉;一道題沒算對,也立即給孩子指出來。

    其實,這樣就對孩子注意力造成干擾,長期以往,就會讓孩子越來越難以集中注意力去學習。

    還有就是,父母老拿自己的孩子去跟別人的孩子做比較,尤其在孩子考試不理想的時候,過度的批評和打擊孩子,這樣慢慢的就會導致孩子自資訊心不足,對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

    應對方法

    其實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可以把家庭作業按科目進行任務拆解,把每一門按作業量做一個時間預估,比如語文作業20分鐘,那完成一項,孩子檢查完了拿給家長檢查,這時候父母就把孩子不會或者是錯了的題,以及沒有寫工整的字,集中給他指出或糾正過來。

    還有就是,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這樣很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也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覺得你喜歡的不是他這個人,而是他的學習成績、他的分數。

    當孩子考試不理想的時候,家長要多坐下來和孩子分析原因,是粗心大意,還是知識點沒有掌握,然後再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升。

    多肯定多鼓勵

    我們平時一定要多鼓勵孩子,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要多誇獎。不要用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因為我每一個孩子,他的認知水平和發育水平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他的學習能力也不一樣,那學習效果也就不一樣。

    我們只要知道,孩子尚處在發展中,以後各方面的能力會慢慢地完善起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有足夠的愛和耐心,在他們能力不足或者無助的時候,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和鼓勵,這是我們父母要做到的。

  • 9 # 小橙媽媽話育兒

    一、孩子不願意學習的原因有哪些呢

    1.我們強制要求孩子學習

    說說我們小時候第一天上學的時候家長說的話:“孩子呀,從今天起就要去學校上課了,我給你上學的錢都是我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家裡的那一畝三分地種莊稼,換來的錢,你可得好好上學呀。這樣才能對的起我們的付出呀。只要你認認真真上學,考上高中,將來讀重點大學,你就可以在大城市裡找一份好的工作,就能在城裡安個家,也就不用像我們這麼辛苦。將來我們也能跟著你享享福,見見世面。你要是不好好學習,我就打斷你的腿,浪費我們的一片苦心。“

    第一天上學本來是高高興興的懷揣著美好的夢想去學校,結果就被家裡的無限期望打壓著,孩子心理想的是:原來我上學不是我個人的事情,家裡人以後都要靠我養了。這個時候孩子的內心已經充滿了抗拒和擔憂,又怎麼會主動學習呢。

    2.來自家庭無休止的攀比

    記得去年熱播劇《小歡喜》林磊兒轉學來到英子所在的學校,把之前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的英子給擠下去了,這些英子媽媽宋倩就著急了,畢竟之前很多家長都是在諮詢她是怎麼教女有方,得到很多家長的追捧和恭維。英子考試排名下降後就開始各種的焦慮,總想給英子在多出幾道題目,多做幾張試卷。

    3.孩子沒有掌握好的學子方法

    為什麼同在一個班級上課,同樣的老師授課,有些同學就能一點就通,而有點同學就學起來很吃力呢?這無外乎就是每個學生的學習方法不一樣,接受能力不同。只有掌握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起來才會有成就感。

    4.孩子有厭學情緒

    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症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發展心理研究表明,學習活動是學齡兒童的主導活動,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兒童獲取知識和智慧的根本手段。然而,有關調查發現:中國有46%的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33%的學生對學習表現出明顯的厭惡,真正對學習持積極態度的僅有21%。

    二、分析了孩子不願意學習的3個原因之外,我們更要好好的幫助孩子重新找回學習的樂趣,

    那麼我該怎麼做呢

    1.從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不知道其他家庭是怎麼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的,先說說我家的做法:由於我在孩子在出生到現在都是我在全職帶,在女兒四個月的時候我就開始給她講繪本了,當然剛開始都是比較簡單的一些卡片,和那種兒童撕不爛的既可以當玩具也有圖畫的繪本。每天晚上固定的時間我給孩子講繪本裡的故事情結,加上自己的一些環境描述還是學一些動物的叫聲。每次給孩子換新的繪本的時候,孩子總是顯得比較高興,就這樣持續到了2歲,有時候她會自己在房間裡自己看繪本。

    其實孩子的學習興趣都是需要家長幫助孩子培養的,不能說給你一個繪本,自己看吧,家長就在一旁玩手機,那孩子也不願意呀。所以多一點耐心陪伴孩子。

    2.學習是個漫長的過程,及時給予孩子正向反饋

    正向反饋”簡單的理解就是:當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取得比較的成績或者進步的時候,我們要及時的給孩子正面的肯定,比如說:這個單元學習的比較紮實哦,單元考試進步不少,老師都表揚了呢,或者就算這次沒有考好,我們不能心灰意冷,應該找找原因,是知識點不牢固嗎?還是哪裡犯了低階錯誤,我們一起總結。

    其實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是需要我們給孩子及時的正向肯定,讓孩子有足夠的信心。

    3.不要把“學習好”當做是判定孩子的唯一標準

    不能否認在學校裡,學習好的同學總是那麼幾個,總有幾個“學渣”,那這些孩子的學習怎麼辦呢,那我們就要靈活應用了,多方位發展,幫助孩子找到他喜歡學的東西。我的高中同學,他在班級裡的文化課那是倒數,但是他的美術功底非常厲害,在美術藝術生裡她的美術專業課每次都是第一名,在藝考的時候,美術專業課考了全省第二名過了重點藝術類大學的分數線,只要他的文化課考200多分就能妥妥的進他心儀的大學。條條大路通羅馬,所以說靈活變通才是硬道理。

    橙媽有話說:老話說的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很多家長苦惱孩子不愛學習,成績下降的厲害,我們總是把眼光盯著孩子,卻忘了自己的職責,養育孩子,不能只養孩子不教育、陪伴孩子,那孩子的成績能好嗎。

  • 10 # 糖豆豆媽媽會帶娃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不愛學習,一是沒有找到興趣點,也就沒有內驅力。二是自制力差,控制不住自己。三是專注力差,不能集中精神。

    第一種,現在很多孩子覺得學習是學給父母的,自己無所謂,不知道學習有什麼用,對自己有什麼意義。這是家長的家庭教育中的核心任務的缺失。給孩子吃飯會讓他長大,給他思想會讓他成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家長對孩子保護的太好,什麼都不讓他經歷。沒有經歷,就沒有體驗。孩子經歷了什麼,體驗了什麼,他就會成為什麼。比如郭晶晶帶兒子去體驗插秧,那是體驗勞動的快樂和成就感。一些父母給孩子報國際遊學班,就是為了開闊孩子的眼界,提升孩子的格局,給孩子在心裡埋下一顆夢想的種子。

    第二種。有針對的進行一些訓練,提高孩子的自制力。在網上可以查到一些訓練方法,根據二則的特點去選擇。這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父母付出耐心和陪伴。

    第三種,跟第二種有些相似,但還是不一樣。需要家長也是有針對性的給孩子做一些專注力訓練。比如撿豆子。

    愛學習是需要培養的,沒有哪個孩子生下來就愛讀書學習,這也體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個書香門第培養出來的孩子,自身就帶著書卷氣。父母天天耍手機看電視玩遊戲,連書都不摸一下,你要求孩子天性喜歡看書,可能嗎?

  • 11 # 大白北北
    怎樣讓孩子的教育成果最大化

    興趣是驅動一個人奮進的最佳動力,包括學習階段的孩子,如果讓一個人發自內心的有一種衝動去探索學習,那隻能是他興趣愛好所在。

    每一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導致家長們普遍有一種對孩子教育的焦慮感,正是這種焦慮,驅使家長們不斷向孩子們施壓。哪怕有些家長比較開明,但一些潛在、隱性的干預或者影響依然處處存在,這是孩子們和家長產生對立的一個重要誘因。如果,家長們已經和孩子站在了這個對立面並且不知轉變,那抱歉,你不要幻想再能從學習上幫助孩子一點點。

    首先每一個家長都要認識到,這個世界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並不是每個孩子都喜歡學習、擅長學習(文化課程),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學好數理化。是的,有的孩子從基因裡就厭煩透了學習這件事情,那你逼他學習能達到什麼效果,能產生什麼好的效果。恰恰相反,他在被家長逼迫學習這件事上,和家長的期望越走越遠,以至於不可調和。而家長,卻終將逼迫無望而被迫放棄。而這個過程中,最壞的結果就是,你的孩子因為被你逼迫學習,而錯過了掌握他樂意去奮鬥的那個領域本領的機會,最終讓孩子一無是處。而且,這個後果還是許多家長未曾認識到的,他們總是說我已經盡力,是你不是塊學習的料。是的,有些孩子對於文化課的確很難接受,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名優秀的駕駛員、成為一名高超的技術員、甚至成為商界鉅子。

    其次,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孩子胎兒成型的時候,他就開始感知外界,有些優秀的家長從這個時候就開始正面影響孩子,比如給孩子聽莫扎特作為胎教音樂。到孩子幼年開始,他們從鼓勵孩子運動探索開始,慢慢培養孩子自我求知的這種能動性。是的,你沒看錯,他們培養的並不是孩子的學習興趣,而是自我求知的能動性。這是個很關鍵的區別。孩子在幼年時期,對於學習並沒有概念,但他有著十足的精力去探索每一個事物,只有他有了很多探索經歷以後,他才會對這個世界產生疑問,好多為什麼。這個時候,善於引導的家長,才會慢慢將書本正是介紹給他,並教會他用自己現有的能力從書本中找到答案。這樣,孩子才會慢慢接受書本。能做到這一點的家長,恭喜你,你的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哪怕學習成績不怎麼樣,但他已經學會了把書本當朋友,學會了在書本中感知世界。

    然後,當孩子進入學齡階段以後,家長、孩子就要被分數這個無形的繩索牢牢捆縛。它就像孫悟空頭帶的金箍一樣,你越想掙脫,它勒的越緊。沒辦法,成績可是升學的唯一指標。但是同樣有聰明的家長,心裡也很在乎成績高低,但他並不會逼迫孩子被動學習,被動提高成績。怎麼辦?不打不罵,細心觀察。看看你的孩子到底對什麼感興趣,從他感興趣的地方入手,放開手腳讓他探索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世界,然後等他遇到阻力挫折的時候告訴他,或許學習某些知識可以幫助他。透過興趣引導他學習,讓他自己明白,只有興趣,沒有一些基礎知識儲備,他的興趣是沒辦法延伸下去的從而幫孩子產生自發的學習動力。所謂磨刀不誤打柴工,你發掘孩子興趣再引導他學習的這個過程,正是你教育過程中對自己的一次提升和磨練。只有你自己提升了,你才能真正幫助孩子。

    再然後,當你的孩子能慢慢接受書本的時候,仍然不要管什麼語文成績、數學成績,堅持讓他在興趣中學習,一邊探索興趣,一邊有針對地學知識。這是培養孩子學習能動性的關鍵,就是讓孩子學會自主安排學習興趣玩耍等等活動,這個環節不需要家長幫忙,更不要家長代理,你只需要從旁給一點提示。慢慢,孩子長大了,他開始有了自己的承受能力,然後告訴他,學習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需要掌握什麼。告訴他如果要繼續他的興趣愛好,需要做什麼,有些什麼知識儲備,哪個學習階段可以幫他形成怎樣的知識儲備。相信孩子的領悟能力,他知道孩怎樣選擇。家長依然不要過多參與,盡到提示督促責任就夠了。

    最後,讓我們再回到文章的開頭。並非每個孩子都適合學習文化知識,也並非每個孩子都需要進入“雙一流”。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每個人的人生也有著他的獨特性。遵從內心,順應興趣,才能讓一個人真正掌握獲得幸福的能力,才能讓一個孩子在一生中得到邊際遞增的幸福感。按照家長設定的模式發展,不論結果怎樣,他的人生幸福感一定不會太強。

    所以,每一個家長都不能太自私,為了滿足自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去剝奪孩子一輩子的幸福感。儘量幫助孩子而不是強迫,儘量挖掘孩子的夢想潛能而不是告訴他只能考一百分,儘量告訴孩子獲得幸福最重要而不是獲得滿分。

    好了,希望幫到每一個困惑於孩子教育的家長。

  • 12 # 婚姻家庭診療劉倩倩

    首先,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非常能理解您的苦惱。

    但是我認為,沒有一個孩子是不求上進的,孩子不愛學習,從根本上是“內在動機”出了問題。

    “內在動機”激發自然學習行為

    “內在動機是指學生的學習目的是指向學習活動本身的,學習活動本身能使學生得到情緒上的滿足,從而產生成功感。內在動機提供了一個促進學習和發展的自然力量,它在沒有外在獎賞和壓力的情況下,可以激發行為。”

    促使一個人產生行為的動機有兩種: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兩種動機從激發的行為本身來看似乎是相同的,但實際上提供的動力來源不足。比如一個學生學習,既有可能是源於老師、家長要求這樣的外在動機,也有可能是為了滿足個人好奇心、興趣的內在動機,而後者激發的學習行為往往是自然且持續的。

    1970 年,羅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L·德西做了一個關於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的實驗:

    他將學生分成A、B 兩組,分別在不同的房間玩立體積木拼圖,每個房間都有娛樂雜誌。隨後,他要求學生們在規定的時間內使用積木拼出指定圖案,同時告訴 A 組學生,如拼圖正確則有金錢獎勵,而 B 組沒有告知,也沒有獎勵。

    實驗中途,德西告訴學生,實驗時間已到,他將離開房間 10 分鐘錄入資料,學生們可以自由活動。但實際上,德西並沒有去錄入資料,而是透過隱秘的單面鏡觀察兩個房間學生的不同反應。他發現,A 組在自由活動時間往往會放下積木拼圖跑去翻雜誌,而 B 組則會繼續玩積木拼圖。

    實驗結果表明:內在動機更有可能激發自然學習行為。因為A 組學生行為的動力來源是金錢獎勵,即外在動機,因此當被告知實驗結束的時候,這種動機起到的作用就失效了,他們會轉而去尋找別的目標。而B 組學生並沒有被告知任何資訊,或者得到“獎勵”的可能,因此他們的行為完全出自個人意願,即內在動機,即使實驗結束,出於對事情本身的興趣,也會自然繼續下去。

    回到孩子學習這件事上來,當老師、家長每天不停地在耳邊強調“要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的時候,孩子就會把老師、家長的要求,或者是高分數作為一種學習的外在動機,而當這種動機不足以支撐達到學習好的這個目標時,動機就會失去作用,孩子會放棄學習,甚至跟老師、家長形成一種對峙關係。

    相反,如果孩子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興趣來對待學習,內在動機就會促使行為自然發生,而不需要各種獎勵、懲罰或者老師、家長的催促,內在動機會像一臺“發動機”,讓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擁有持續動力,並且樂在其中。

    如何重建孩子的“內在動機”?

    滿足孩子的“三個基本心理需要”

    前文中提到的德西教授,在完成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的實驗後,他與另一位心理學教授瑞恩Ryan共同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所有的人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如果這三種心理需要得到滿足,兒童的內在動機就可以形成或者重建。

    先說歸屬感,每一個人除去在社會、生活中的身份,首先作為一個人存在,都希望被無條件地認可和接納。

    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對孩子的愛附加條件:“你好好學習,才是媽媽的好孩子”,“你再這麼不聽話,我們就不管你了”。孩子的歸屬感慢慢被削弱,錯誤地認為只有學習好、聽話的孩子才能得到尊重和認可,外在動機逐漸形成。

    因此作為家長,首先應該想清楚,我們有沒有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只有孩子得到足夠的信任和愛,才會進一步勇敢地去探索外部世界。

    自主感對孩子來說,就是行為可以由自己選擇、決定。然而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社會、學校對孩子的要求大多是統一性、標準化。

    作為家長,我們無法改變整個教育體制,但應該試著多為孩子提供自我選擇、決定的機會:涉及到孩子的事情,多聽聽他們的意見和想法;試著讓孩子參與到規則的制定中來並共同執行;不是催促、監視,而是陪伴和一起分析既往的得失。這樣的事情說起來很多、很小,卻可以一步步幫助孩子找回自主感。

    要想重建孩子的“內在動機”,增強勝任感也十分重要。勝任感就是讓孩子覺得他能做到,而方法就是給予及時的積極反饋、幫孩子確立學習目標。

    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只愛玩電腦遊戲,不愛學習。那麼為什麼孩子都愛玩遊戲呢?除了感官刺激,遊戲往往能給予我們正面的反饋,例如玩完一局遊戲,雖然可能暫時失敗了,但是螢幕會提示我們:“你的分數又重新整理咯!繼續加油!”相比,孩子在學習中得到的反饋,卻正好相反:“你怎麼有這麼多錯誤的地方?”或者“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會?”因此,家長應該改變思路,及時、積極、具體地去肯定孩子,讓孩子能用對待遊戲的心態去對待學習。

    除此之外,幫孩子確立學習的目標也是增強勝任感的好方法。但這個目標不是下次要考多少分、要前進多少個名詞,而是孩子自己真正想要實現的目標。從孩子的興趣著手,引導孩子思考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自己的優勢在哪裡?想要做好這件事還需要做出哪些努力?當孩子真正地把想要做的事情轉變成目標,自然會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努力,而不需要老師和家長在後面不斷地鞭策。同時在實現一個個小目標的過程中,孩子的勝任感也會不斷提升。

    做“悠兮其貴言”的父母

    《道德經》第十七章記載:“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最好的領導者,被領導的人並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領導者,被領導的人親近他並且讚美他;再次的領導者,被領導的人畏懼他;最差的領導者,被領導的人看不起他。你不信任別人,就會失去別人的信任。有的人悠然自在,很少說什麼,事情自然就辦好了。老百姓還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其實,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也可以借鑑老子的智慧。我們想要達到的效果也不過是孩子“我自然”喜歡學習的目的。

    只是我們首先要學會做“悠兮其貴言”的父母:不要逢人就說“我家孩子不愛學習”;孩子把畫作拿來給我們看時,不要評價:“畫的不錯,不過這裡不應該這樣畫”;當看到孩子玩遊戲時,不是一句“就知道玩玩玩,怎麼不知道好好學習”,而是可以試著欣賞孩子在遊戲中表現出的機智和勇敢,或者至少給他一點自由時間,同時告訴孩子這個世界還有哪些比遊戲更精彩的事物值得去探索。

    孩子的“內在動機”天生就有,只是有時我們在無形中說得太多、做得太多、期望得太多,讓孩子心中的光黯淡了下去。

    或許當我們試著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方法,孩子會發現有了不一樣的父母,我們也會看到不一樣的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熱愛歷史的朋友們!誰能給我簡單的講下,陸游和唐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