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為什麼不直接寫有兩株棗樹呢?
4
回覆列表
  • 1 # 稻花香滿樽

    用課本的說法是重複,是病句。但是,如果從生活角度看,這能反應作者當時悠然的心態。用現在的話說,是文藝情懷。文學作品,能流傳下去,往往是一種意境。比如這個魯迅的寫法,這麼多人對這句話感興趣,為什麼?這就是人性。文學,就是在常規寫法中,加入能讓人去思考的東西。比如:“我家一個是姐姐,另一個是媽媽,一共有兩個女人。”換一種寫法:“我家一共有兩個女人,一個是媽媽,另一個是姐姐。”如果用快速的讀,沒有太大的感覺,表達意思一樣,而放慢了讀,就會發現,第二種寫法有感情在裡面。能把同樣的意思,寫成讓人讀起來,覺得要慢,這就是文學。

  • 2 # 醉言南行

    因為拒絕寂寞

    所以不願寫盡孤獨

    因為害怕脆弱

    所以重複堅定

    靈魂生而孤單

    始終在尋找伴侶

    已經有一顆心在跳動

    另一顆也同樣頻率

    這裡有一株棗樹

    這裡還有一株棗樹

  • 3 # 壹玖柒零898

    我也是魯迅作品的讀者。

    曾經,看魯迅先生《秋夜》作品的時候,發現他是這樣描寫棗樹的:“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當時,我看到這的時候,跟很多朋友一樣的滿腦疑問。為什麼魯迅先生不直接寫有兩株棗樹呢?魯迅作為,一代文學家,應該不會犯如此低階錯誤吧。

    後來,我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沒想到有很多朋人對這句話都不解。而且,也沒有一個人解釋清楚。

    今天,我就借題主這個問題,在這裡簡單談談我的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能,我說的也不一定正確哈。大家聽聽就可以了……

    我們知道,魯迅作為一代文人,其文學功底深厚,而且還是個集大成的思想家、哲學家。大家想想看,如此內力深厚的人,為什麼要寫出這樣看似個囉嗦的句子?就算稍微有點寫作水平的人都不會這麼寫,為什麼魯迅要這麼寫?

    其實,我認為答案只有一個。就是,這句話包含了深刻的思想意義在裡面;是魯迅先生故意要這麼寫的。只是,我們看不出來而已。

    讀過魯迅先生作品的朋友,應該知道魯迅先生的文章一向都是借文透思(用文章小說讓人們看出他的思想以及讓人們反思)。而這句話恰恰是魯迅先生的一個思想的體現.。那大家就會想,魯迅先生的這句話能體現出魯迅的什麼思想?

    那麼,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句話: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這一句話。如果,僅僅是文學寫作的話,完全可以寫成: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棗樹。這樣就可以了,完全沒有必要再寫後面的一段了。這顯然是魯迅先生別有用心要把這句話寫成這樣的。

    我們可以把這句話分成兩段來看,上段是: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下段是: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如果這麼看,我們就能看出魯迅先生的矛盾辯證的哲學思想:

    第一、從前段局來看,這兩棵都是樹,而且都是棗樹,顯然這裡兩棵樹是相同的。但我們從後段局來看,這兩棵棗樹又是有所不同的。雖然,都是棗樹,但又不是完全一樣的兩棵樹,也是有區別的,又是極其獨立的個體。所以,魯迅先生並沒有把這兩棵棗樹同日而語。這句話剛好能體現魯迅先生:事物既是統一的,又是對立矛盾的辯證哲學思想。

    第二、其實,魯迅先生是想告訴我們:一件事物,要從兩方面看或多面方看。只看其中的一面都是不完整的。也就是說,事物既是統一的,但又是有區別的。

    比如說這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也是,從兩面來看的. 。

    魯迅先生寫作時,能考慮到這麼小的細節之處。表現出了魯迅先生思想的嚴謹。

    最後,魯迅先生能成為近代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只不過,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很難其思想精髓!

  • 4 # 巨浪中的一葉孤舟

    記得以前聽老師說這樣的格式比較新穎,體現了作者特立獨行的精神。

    大部分人對這段話都有不同的理解,作者在開篇的這段話就開始表達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因素。

    從作者的視覺上說,作者進入後花園後第一眼看到了牆外的一棵棗樹,接著又看到牆外另一棵棗樹,所以這是作者客觀的將視野所及錄為文書的一種主觀表現。在語調上反映了作者沉重的心態,開篇的這段話顯示為一個徐緩的情態,為後文設下伏筆,彷彿在表示:作者心情愁悶,想在後園裡尋找一次短暫的安寧。

    另外慢慢體會這段話時,你會感到一種孤寂的感覺,後園外除了棗樹外,沒有別的樹。讀者在看到後園牆外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一般會認為另外一棵是別的什麼樹,結果還是一棵棗樹,別的什麼都沒有,感覺很單調、很孤單,這種孤寂的感覺單單用“後園牆外有兩棵棗樹”來表現,肯定是達不到效果的,另外表現的是對這種孤寂的不滿,當時社會上逆來順受的現象很嚴重,作者希望有“別的樹”,出現能改變當時社會風氣新鮮的現象。可是當時沒有,作者很期待。這與作者當時棄醫從文想改變國人心態目的很一致。

    以上純屬瞎掰。見笑了。

  • 5 # 陳一逛

    我最76年生的!在我們讀書的時候,魯迅先生的文章比較多,而且是重點!關於先生的生平故事很多都是那個時候知道的!我相信先生是偉大的人物,他愛國憂民,對勞苦大眾尤其感情深厚,真的是文化思想領域的一面旗幟,而且先生因病早逝,真的是我中華民族的一很大損失!他的文字不華麗,很質樸,愛恨很鮮明,功底深厚紮實,也不囉嗦,絕不會有多餘的字。之所以那樣說,是很藝術的,……一種看不到藝術之處的藝術,說明印象之深,情感之深,很平淡的文字表達深厚的情感,這就是魯迅先生,他的風格一直如此,表達愛是冷冷的表達,表達恨也是冷冷的表達,但卻入木三分。讓人強烈感受!如此而已!尊敬的魯迅先生千古!光耀萬代,如果我有能力,絕對要跟他樹大銅像,建魯迅大學!如此而已!…………!

  • 6 # 留戀夏天的魚

    那年先生在書房寫著稿子

    在我的後院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 一株是棗樹 還有一顆 先生本要寫 還有一顆是梨樹

    這個時候旁邊不知道誰故意還是無意 哼了一聲 輕輕的卻很刺 先生的肩膀也被擠了一下

    先生左右看了看 身旁簇擁著的兩個妹子 都撅著小嘴 一貫溫柔的眼神 露出一絲絲哀怨

    先生伏下頭接著寫 還有一顆也是棗樹 左右皆釋然

  • 7 # 闢玉

    一、棗樹是飽受人們摧殘的樹,並且人們還認為這種摧殘是非常必須的,是一種充滿善意的關愛。人們在收穫棗子時,會有意識地弄斷樹的枝條,這樣來年結的棗子會更多。故而,秋天樹葉落盡,人們就會看到遭受浩劫後棗樹的慘烈。

    二、與同樣會被有意識折斷枝條的柿子樹,核桃樹相比,到了收穫的時候,棗的顏色常常紅中顯出一絲暗與黑,透出幾分酒紅,這樣的顏色,更顯成熟與深沉,也更使人陶醉!

    三、寒秋,枯葉落盡,棗樹顯得更加高大,他頂風戴霜,為弱小提供庇護。他如落葉般頑強而樂觀,知道春天一定會來,他似小花般多情,知道花有盛開時的燦爛,也有寒冬時的落寞。棗樹是透著樂觀和達觀的。

    總之,《秋夜》中的兩棵棗樹,因形象生動,蘊涵準確,典型,深刻而被受人們爭論,思考,推崇!!

  • 8 # 華山樵叟

    飽受人詬病的魯迅先生的《秋夜》“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的寫作方式不被人理解,由此衍生各種褒貶。我個人的看法,所以為一代文豪,必有不同凡俗之筆。

    先生一慣鄙視流俗,所寫文章,不落俗套。他的這種寫法,恐怕其他文章大家沒有一個敢這樣寫。還有《孔乙己》裡的“大概孔己已確實死了罷”!有人認為語病。是文學大師犯了低階錯誤。三十年代的中國,文人高手林立,那編輯者更是挑剔。為什麼沒有按照現代憤青者的要求而刪去這非正常邏輯思維的“病句”呢?難道編輯者也不正常嗎?

    必須非常之人,方行非常之事。必須非常之人,方寫非常之文。

    我雖文化水平不高,也是真實的“魯粉”。但也喜歡自由寬鬆的寫作環境。那因文字動輒得咎的時代應該過去了罷!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而應運而生的趣味性,觀賞性的俗雅共賞的文學藝術見諸於各種文學作品。

  • 9 # 光明雪

    出自魯迅《秋夜》的這句話,初看似乎很囉嗦、拖沓,實際上是作者另有深意,恰恰體現了作者創作的別有匠心。用這樣簡單重複的句子,慢慢去切身體味,你會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當時的心境是何等的孤獨和寂寞。院子外邊其實什麼也沒有,除了棗樹還是棗樹,一種單調、孤獨和寂廖的氛圍便躍然紙上。 讀者看到院子外邊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必定以為院子外面還有別的東西,實際上卻什麼也沒有,隱隱約約能讓人感覺到作者當時心境裡面失落而又有點無奈的情愫。這一看似簡單的重複,卻給人們呈現了一個讓人經久難忘的絕妙意境。 其實兩棵樹也是可以彼此陪伴的,本不應該讓人感到孤單。 這句話讓我聯想到魯迅先生和朱安之間的不幸的婚姻生活。他們是封建包辦婚姻,魯迅和朱安之間談不上任何愛情可言,只是名義上的夫妻而已。對於這樁婚姻,魯迅先生心裡雖然有十二分不情願,卻又無法抗拒。看到這兩棵樹,魯迅先生彷彿看到了他和朱安之間的關係,他們雖然是名義上的夫妻,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宅院裡,但他卻和她之間形同陌路,兩人之間沒有任何夫妻生活之實,也沒有任何精神上的寄託和互動交流,所以,魯迅先生的感情生活依然是孤獨和寂寞的。 在我看來,魯迅先生實際上是在用這句話來隱晦地表達他和朱安之間精神上完全疏離隔膜的關係。因而透過這句話會讓人隱約感覺到魯迅先生當時個人感情生活的孤寂、空虛和無奈。

  • 10 # 平凡的風景

    那是一個人,

    不會笑的人,

    一個死人,

    冷峻的死人,

    所以不會笑。

    ————古龍。

    看看吧,就水一下字數而已,只因為老魯出名有名的大文豪,就被人過分解讀。

  • 11 # 河畔一壺酒

    網上流傳一到語文題,說一位作家敘述一個房間,掛著藍色窗簾,問這種描述代表著作者什麼樣的心情。標準答案是反映出作者極度壓抑的心情。看到這道題,我都想把這個出題的語文老師弄死。我臥室就是藍色窗簾,但是我一點都不抑鬱。

    很多文人就是愛譁眾取寵,比如易中天老先生。他舉例說魯迅的一段文字:我家屋後有兩棵樹,一顆是棗樹,另外一顆還是棗樹。易老先生對這個句子讚不絕口,其實這就是一句非常口語的聽著比較親切的一句話,卻被解讀成神句,現代語文就是過度解讀。易中天老師在節目中說崔永元,你肯定不知道這個句子有多好。

    又聯想起易老師另外一個典故,他讚揚鐵凝的一段文字,“我和姐姐逛街的時候愛聊天”,令易老師讚不絕口,稱讚這才是大師之作。我拼了老命也沒看出這個句子好在哪裡。誰能給我講講?

    其實我認為中國的語文最好教,一部水滸,或者一部紅樓就足矣,少弄這些故弄玄虛的東西了。

  • 12 # 大洲文苑

    也能直接寫兩株棗樹,但魯迅要表現的不是院子裡有幾株什麼樹,而是強調的是客觀環境的冷寂與內心的孤憤。它不是現實的再現,而是藝術的表現,而且是獨創性的藝術創造,所以讀者一讀便不能忘,而且還會陷入深思,那版畫式的冷峻畫面感便永遠刻於心版之上。

  • 13 # 石丘故事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段文字出自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集《野草》的第一篇——《秋夜》,此文作於1924年9月15日,在北京阜城門內西三條21號的小院。

    魯迅先生當時為什麼會這樣寫兩株棗樹?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只能寫棗樹。

    1923年8月,魯迅先生因某些原因(直至現在都不知道)造成兄弟不和,與三弟周作人分居,遷至北京西四塔衚衕61號居住。1924年5月25日,又搬到西三條21號的一個破舊小院落里居住,小院除了兩三棵棗樹外,就是一些野花野草。雖然在搬進來之前重新翻修過,但小院還是非常簡陋的,魯迅先生一生簡樸,不想讓生活安逸起來,他喜歡簡單、簡潔。

    我們不難想像,1924年9月15日的夜晚,一個小個子的平頭中年男人,留個八字鬍,穿著老舊補疤的棉袍,默默的坐在他的“綠林書屋”裡,或推窗遠望,或抽菸默思,或縱筆疾書的情景。清冷的月光下,涼風習習,“落盡葉子,單剩乾子”的棗樹“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睒眼;直刺著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白。”

    雖然也有學者認為,文中的棗樹是借喻魯迅先生夫婦兩人,“一株棗樹”是魯迅自己的象徵,“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就是借喻朱安女士(魯迅夫人),他們只是“形式上的夫婦,既然全不相關”,自然就分開來說。

    但不管怎麼說,魯迅先生觸景生情而寫作,當然只能寫棗樹了。

    二、寫作的背景。

    當時,在帝國主義國家和北洋軍閥的雙重統治壓迫下,中國民主革命正處於低潮期。同時,“五四”運動後,新文化戰線發生了分裂,思想界起了巨大分化,很多先前民主革命的提倡者五零四散,一股復古思潮又全面掀起。面對這些變故和強大的統治勢力,身為民主革命戰士的魯迅先生難免感到孤寂,時而彷徨,時而苦悶,辛而他沒有喪失勇氣和信心,孤軍奮戰,堅忍地進行著反帝反封建的鬥爭。1924年1月,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確立了國共合作路線,這讓魯迅先生看到了民主革命的曙光。從西安演講歸來後不久,懷抱激動心情的魯迅先生寫出了《秋夜》這篇散文詩,吐出胸中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棗樹的寓意。

    魯迅先生用象徵手法,把棗樹寓為堅定的民主革命者,作為整篇文章的核心。落光樹葉的棗樹枝幹繁多,蜿蜒猙獰,直刺夜空,很有張狂執著的感覺,是很好的比喻材料。小飛蟲和小粉紅花指的是需要指引和保護的弱者;奇怪而高的夜空是反動派黑暗勢力的象徵,星月、惡鳥則比喻各種黑暗勢力的幫兇。

    “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樣寫的目的,是以反覆的手法對寓意革命者的棗樹進行重點的、重複的強調,就像現在流行的重要事情說三遍一樣的道理。

  • 14 # 中文專業的小文同學

    我覺得魯迅先生在第一段這樣寫是極有深意的。我理解的主要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

    這兩株棗樹代表了同黑暗勢力作鬥爭的戰士形象。象徵了在中國同黑暗勢力作鬥爭的人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也就是不是一棵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就是戰鬥者還有很多,他們成雙成對,團結一致對抗黑暗勢力。

    第二層意思:

    文中的兩株棗樹,雖然它們的果實被打得一個也不剩,甚至連葉子也全部落盡,身上還有打棗杆所致的皮傷。這象徵著被黑暗勢力壓榨傷痕累累的勞苦大眾。它們年復一年的開花、結果,最後被打的只剩下光禿禿的枝條。

    但是文中寫到“而最直最長的幾枝,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空閃閃地鬼睞著眼;直刺著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白。”在這些受苦受難的勞苦大眾中,有幾枝最直最長的勇士先鋒,他們敢於同黑暗的勢力作鬥爭。魯迅先生是為了告訴人們,我們不能像小粉紅花一樣沉湎於縹緲的夢境,也不能像投火的小青蟲一樣作無謂的犧牲,而是應該像那幾枝最直最長的棗樹枝一樣,冷靜理智地同黑暗勢力作長久的鬥爭。為受苦受難的人民,爭得一個美好光明的未來。

    很多人都會覺得魯迅這樣寫,是炫耀寫作手法的緣故,我覺得魯迅先生這樣寫,其實更多的是為了表達文章的象徵意義的主題。

  • 15 # 李衛平210150960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叫描寫。

    在我的後園牆外有兩株棗樹——這叫敘事。

  • 16 # 耳聾的老頭

    魯迅先生這樣的描述,跟我們平時在日常生活交流中遇到某些事的描述是一樣的。只是按他說話的思路和技巧表達出來的。例如:“這套房了裡住著兩一人,一個是我的大兒子,另一個也是我的兒子小兒子”。跟“這套房子裡住著我的大兒子和小兒子兩個人”是一個道理。

  • 17 # 填滿故事的人生

    “在我的後院,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是魯迅的《野草》集中的一篇《秋夜》中的開頭的一句話。對於這句話如何理解,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說蘊含深意,有人說就是普通的表達方式,甚至還有人說是病句。

    其實在我看來,這句話既不像有人說的蘊含深意,也不像有人說的那樣就是一種普通的表達方式,更不像有人說的是病句。化用《小馬過河》中的一句話:“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來回答:含意既不像崇拜者說的那麼深,也不像有些人說的那麼淺。但是魯迅先生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一個文學大家在寫這樣一句迥異於常人的語句時,不會落下一般作者在寫作上的拖沓的毛病。魯迅這樣寫,一定有其含意。但是許多研究者,甚至是著名文學評論家,看人下菜,一看魯迅是文學大家,那自己一下子低到塵埃裡去了,對這句寫棗樹的語句推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說這句話寫得如何如何好,多麼多麼高明,長篇累牘地加以闡釋,有的說是一種巧妙的修辭手法的運用,有的說是為了襯托一種單調,還有的是為了表達一種孤獨、苦悶的感情。在我看來,這些解釋和論述都有些牽強和生硬,沒有很好地表達出先生的原本要表達的意思。

    以我的淺見,我認為作者在這裡並不是為了蘊含多麼高深的含意,只是從讀者的角度和視野的角度來客觀地引出這兩株棗樹,為下文作鋪墊。

    這篇文章的第一句“在我的後院,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這裡是魯迅的後院,他當然知道牆外的兩株樹都是棗樹,他之所以不接著寫兩株都是棗樹,而是從讀者的角度來告訴讀者。假設我們第一次來到這個地方,我們看到了兩株相隔不近的樹,我們如果想告訴同伴時,就會說:看到了嗎?有兩株樹。當我們看到了近處的一棵樹是棗樹時,又會告訴同伴說:是一棵棗樹。接著向遠處看,看到的又是一棵棗樹時,一定再次會告訴同伴說:呀,又是一棵棗樹。當然這是口語,成為書面語就成為:……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這種寫法也符合我們視野上的一種習慣,在近處看到兩棵樹,先判斷出近處的一棵是棗樹,再看遠處,同時視野也面向了高空,由此看到了另一棵的樹冠,進而判斷出那一棵也是棗樹。這種近——遠——稍遠且高的觀察順序,就好像是攝像機的鏡頭一樣,把兩株棗樹一一呈現出來。

    同時,這種近——遠——稍遠且高的空間呈現方式,是魯迅為讀者安排的一種從容而舒緩的觀察情景,為的是引領著讀者從平視到仰視,進而觀察到棗樹上方那“奇怪而高”的天空。

  • 18 # 巡山的小蘇

    如果普通人寫作文:我有兩個蘋果,一個是蘋果,另一個也是蘋果。毫無疑問,肯定會判為病句。

    喜歡過度解讀名人的作品,是國人的通病。記得曾經看過一個關於作者的小故事。哪位作者好像寫了一篇關於雨的文章,後來不知道為什麼文章突然火了。

    文章火了之後,很多老師拿來做教學的範文。

    結果弄出很多:論作者這樣寫的好處,作者用這個詞表達為了怎麼樣的內心世界。惆悵,相思……

    作者本人看到別人的解讀之後,大吃一驚。他只不過寫了一篇文章,沒想到弄出來這麼多解讀來。

    魯迅只是一個作者,任何作者寫作品的時候,難免出錯。在我個人看來,魯迅的這句話缺乏修飾詞,加上修飾詞才圓滿。如果就這樣的話,無疑可以算是病句。

    沒有那麼多為什麼的。更沒有論這樣寫的好處來。

  • 19 # 翻倍小螞蟻

    當年,我也這樣寫了,只是老師不明白,不欣賞。

    這個問題勾起了我的回憶,因為當年,離我們學魯迅課文還很早之前,作為課外書,我就讀過,還嘗試在作文裡面用了幾次類似的寫法,只是老師不明白,也不欣賞,還專門劃出來問為什麼這樣寫,累贅什麼的,我解釋了,也只是得到嗯嗯,或者就說以後別這樣寫了。

    因為我喜歡,魯迅先生說。

    兩株棗樹,魯迅寫“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其實之前看的一個段子,寫論文的時候學習到,1990年,可以寫成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當然魯迅寫這篇文章不是論文,他也不用為了稿費多寫幾個字。

    這東西,其實還像我們學習文言文的時候,記得當時時不時有些通假字,也是和作者有關的,普通人寫出來就是寫了錯別字,而這文章如果我們都學習了,肯定是好文章,作者名氣也是很明顯的,這就不存在錯別字的事情了,人家寫的是通假字。

    所以,我認為這是魯迅先生有意為之,他就想寫點不一樣的東西,假如他知道我們又有這麼多人在研究這樣的小事,估計在偷著樂吧。

  • 20 # 海闊天空詩酒花

    以前學英語,也算零基礎,但成績一直不錯,原因是我比較死板,老老實實學語法,考試成績自然就高。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慢慢地發現有些試題涉及的內容是我沒有學過的,居然也能連猜帶蒙答得八九不離十,這才發現有種東西叫“語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我相信任何語言文字的解讀,除了語法句式行文結構等等可以有標準答案的地方之外,真正屬於核心部分的“感覺”“味道”是個性化的,難以用統一的格式描摹的。

    說白了就是語感。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懂就懂不懂就不懂,有共鳴就有共鳴沒共鳴就沒共鳴,沒什麼好說的。

    上學時課本里有不少魯迅文章,那時候還覺得晦澀難懂。後來自己成了魯迅粉絲,就很喜歡他的雜文裡那種冷峻尖誚的風格。讀魯迅的文章,彷彿到處都是一針見血的警句,哪怕是用看似平淡或溫和的語氣寫出來的,都內有乾坤富含深意。

    我特別喜歡這種揭露真相的感覺。當然,真相總是扎心的,於是有人不喜歡,覺得尖酸刻薄。在我看來,這不過是諱疾忌醫,可以理解,但並不影響我對魯迅文章的喜愛。

    鋪墊了這麼多,是說帶了粉絲濾鏡去看,我自然不會覺得“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是病句或者說寫壞的句子,雖然有傳聞說魯迅自己說那只是為了增加字數多拿稿費,但我相信那只是調侃,實際上我還是很喜歡這個句子,覺得寫得巧妙極了。

    但要說巧妙在哪裡呢?我就很難說清楚,只能說語感啊,語感!你多讀幾遍,不會感覺到一種淡淡的異樣情緒在裡面嗎?似乎是無奈,似乎是譏諷,帶著一種有意無意的裝傻——大智若愚的人,通常都愛裝傻。

    如果你認可寫出這句子的人絕對不是傻瓜,而是睿智之人,你就會傾向於認為這種看似傻乎乎的句子其實是有深意的。反正我當初讀到這一句時就覺得有味道,那種味道讓我想起了以前中學課本里的另一篇文章《二六七號牢房》,裡面一開篇也有類似結構的句子:

    從門口到窗戶七步,從窗戶到門口七步。

    這我知道。

    後面還有更相似的:

    走過去是七步,走回來也是七步。

    這篇文章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瞭解,反正過了那麼多年,我唯一記得的也就是這兩句話。而且,當時讀不大懂的文字,現在透過回憶這兩句話,一下子明白了。不就是一間逼仄的牢房嗎?關在裡面的囚犯對這間牢房已經無比熟悉,每天在狹小的牢房裡踱步,連從這裡到那裡是多少步,都清清楚楚了。

    寥寥數語,是不是就刻畫出失去自由的困獸的感覺?

    把類似的心境推到某個秋夜裡蕭瑟的後園,一抬頭看見黑夜的天空下,兩株掉光了葉子的枯木般的棗樹,是不是寫出這樣的句子也就不奇怪了?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一株是棗樹,看起來沒什麼生機的樣子,看了無法讓人心情愉悅。再看看另一株吧,也是這個樣子,重複、單調,是不是切合壓抑又無法逃脫的感覺?

    魯迅這句話出自散文《秋夜》,雖然不能完全類比坐牢的感覺,但是通篇文章讀下來,可以感覺到基調是壓抑、冷峻的。這裡摘抄第一段看看: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彷彿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然而現在卻非常之藍,閃閃地眨著幾十個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現出微笑,似乎自以為大有深意,而將繁霜灑在我的園裡的野花草上。

    全篇都是這種風格。仔細讀讀,是否能讀出一種冷意呢?是那種嘴角帶笑的冷,洞察世情的冷。正如我前面說的,就像一個看透人生的智者在普通人看來可能是“怪怪的”,這篇文章就彷彿是這樣一個隱形怪人的描摹,那這樣的人說出“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種“怪話”不是很正常麼?

    如果體悟不出這種語感,換一種歡樂的情形體會一下。

    小學一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里,有首漢樂府的古詩《江南》: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最後四句,你覺得無聊嗎?反正我覺得妙趣橫生。

    (自家孩子一年級時為《江南》配的畫,區域性。)

    還有類似的句子,民間流行的對歌——比如多個版本的“對花”,也常常採用這樣的重複句式不是麼?每一段都用同樣的句子開頭,或者只改一兩個字,樂趣就在這不斷的重複裡。舊時的戲文,很多都是票友們耳熟能詳的,但是依然百聽不厭,聽那些咿咿呀呀拉長音的唱段,還非得拉得夠長才算到位,才算有味。

    如果要算“意義”或者“有效資訊”,那這些耗費大量時間沒有特定含義的咿咿呀呀都屬於“無效資訊”,但戲曲裡這些才是關鍵和核心。如果你懂,你就能欣賞《忐忑》這樣的神曲,如果你不懂,你就會覺得這樣的歌“莫名其妙”:這也叫歌?

    叫的。不是任何東西都有標準定義的,尤其是文藝方面的東西,講究的是“感覺”,而不是“資訊”。如果要講究資訊,“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當然要壓縮成“兩株都是棗樹”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但如果講究感覺呢,“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的味道,就不是“兩株都是棗樹”能比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5歲了隨便找個人結婚這樣做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