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武暢通

    都是劉邦手下將軍,為何韓信彭越等被封王,周勃樊噲卻沒有?

    大家好,首先歡迎朋友們來到我的百家號,我是“彈珠為您講述歷史”的小編,人們對秦末至漢初發生的事情很熟悉但仍有一些誤解。後人過去常常從一千年的角度來看這個階段,從而得出一些結論,比如韓信的軍隊不懂政治,智商高,情商低,但是事實涇渭分明和臉譜化,當時的人們尤其是上層階級!

    他們分封制仍然被主流人群廣泛認可。然而劉邦和項羽之間的爭端並不是統一和分封的爭端,這是一個附庸國王和另一個附庸國王之間的戰爭。劉邦率領天下諸侯攻打西楚霸王項羽。瞭解這一點後,很明顯上述每一個人都會有分封和不分封的,韓信、吳芮、盧綰、彭越四人都因為這種情況不得不被查,項羽掌權時吳芮分裂了!

    秦朝的領地命令國王造反,越王勾踐的後裔,越王,閩越王都是由吳銳領導的,吳芮的女兒以一定的勢頭再次嫁給了英布。項羽在幼年時封他為橫山之王,投奔劉邦後改名為長沙王並與張亮交了朋友。漢朝建立後,項羽是唯一一個擁有不同姓氏的國王,他可以享受國家的稱號並取得好的結局,彭越最初是在項羽的旗幟下!

    他被劉邦收買了,因為他無法分裂,他為劉邦工作的目的也很簡單。像韓信一樣,他想成為分部的國王而不是漢朝的開國英雄,這經常被人們忽視,所以劉邦取名彭越梁王。韓信沒有像吳銳那樣從項羽那裡得到單獨的封印也沒有自己的軍隊彭李科悅。他依靠劉邦的認可和重用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

    然而他也希望成為一名國王,後人經常批評他的忠誠,因為他們看到他沒有聽從吳士庫徹的勸說將自己與楚漢分開,事實上他對自己很忠誠。他想成為自己國家的國王,而不是漢三大英雄之一。直到那時他才要求齊王在蓋夏被包圍之前被封起來,他認為一旦齊王被抓獲,他是諸侯王之一,像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一樣!

    他對劉邦的感激之情是世界的三足之一而不是諸侯王,劉邦是諸侯國的領袖,他是諸侯王之一,劉邦發的弟弟盧灣能夠成為諸侯王的事實從側面說明了當時對分封權的要求是多麼響亮和強大,就像劉邦一樣很明顯當統治者長大後,他們不像中央集權的皇帝那樣快樂,然而分封制有土壤,必須一次又一次地分封制!

    盧綰的分封也是對分封的妥協。這也與燕國的鄰國匈奴容易被背叛和動亂有關因此同年同一天出生的哥哥被封為王爺。劉邦的裴峰老兵是唯一的一個但是盧綰不能保留它。在瞭解劉邦心中分封和集權的方向後,他發現周波關穎和樊噲並沒有分封國王。更不用說缺乏軍事技能了,即使有足夠的軍事技能可以控制!

  • 2 # 歷史的影子

    在小編看來,當時的劉邦其實根本就不想封異姓王,封王相當於弄出幾個國家來與自己抗衡,他之所以封了七個諸侯王,實在是有不得不這樣做的原因。漢初七個異姓諸侯王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這裡小編先來說一下這幾個人是為什麼能稱王的?

    第一種情況:英布、張耳、臧荼、吳芮本來就是諸侯王

    在秦國滅亡後,項羽主持分封諸侯。英布被封為九江王;張耳封為常山王;臧荼封為燕王;吳芮封為衡山王。這幾個的身份,與劉邦是一樣的,都是諸侯王,平起平坐的。後來楚漢爭霸,在各路諸侯中,以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的勢力最為強大。在這種情況下,其他諸侯就分裂為三個陣營:投靠項羽的諸侯,投靠劉邦的諸侯,既不投靠項羽也不投靠劉邦的諸侯。

    楚漢戰爭的結果,漢王劉邦取得勝利。於是投靠項羽的諸侯與兩邊都不靠的諸侯就被消滅掉了,而投靠劉邦的英布、張耳、臧荼、吳芮仍然諸侯王之號。大家想想,人家給諸侯王的身份來幫你搞定天下,你總不能把他們的”諸侯王“也取消掉吧。這就是歷史現產決定的。

    第二種情況:韓王信封王,是因為他特殊的身份

    在七個諸侯王裡,有兩個韓信,一個是楚王韓信,一個是韓王韓信。前者比後者名氣要大多了,為了區別起見,韓王韓信就被叫做韓王信。韓王信本來不是諸侯,在項羽分封時也沒封到他。但他身份比較特殊,是戰國時代韓襄王的後代。在楚漢戰爭時,項羽任命親信鄭昌為韓王,佔據韓國舊地,抵抗劉邦。由於韓王信是韓襄王后裔,在韓國舊地比較有號召力,於是劉邦派他去攻略韓地,並承諾立他為韓王。後來,韓王信打敗了鄭昌,就受封為韓王,這是與他特殊身份有關係的。

    第三種情況:向劉邦伸手要權的韓信、彭越

    彭越是一支獨立的勢力,起初他是投靠田榮,後來歸附劉邦。與韓信不同,他從一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武裝力量,從這點看,他並不能說是劉邦的部下。彭越在秦末戰爭中就是一股獨立的勢力,為滅掉立了不少功勳,但是項羽並沒有封他為王。這點使得彭越對項羽極其不滿,因而他協助劉邦打擊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彭越的功勞僅次於韓信,劉邦封他為魏相國。然而,彭越非常不滿意,認為自己理應稱王。後來劉邦欲圍殲項羽時,彭越按兵不動,這是向劉邦討價還價。最後,劉邦封他為王,他才出兵加入合圍項羽的戰爭。

    韓信與彭越不同,他沒有自己部隊。韓信之所以得到重用,完全是劉邦不拘一格用人的結果。在韓信攻略齊國後,同樣對劉邦的命令採取陽奉陰違的態度,在劉邦戰事吃緊時,他按兵不動,以封王條件相要挾。不得已之下,劉邦採取權宜之計,封韓信為齊王。

    為何周勃、灌嬰、樊噲等人未封王呢

    小編前面分析了。七個諸侯王,有四個是項羽分封的諸侯王;韓王信受封,是劉邦要借用他王裔號召力;韓信與彭越,是向劉邦要挾才受封的。就劉邦本意來說,他根本就不想分封諸侯王。因為分封諸侯的壞處,在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後就盡現無遺。那麼多諸侯王,各自擁有軍隊,掌握一方財政大權,這不是給戰爭埋下地雷嗎?項羽不就是因為分封諸侯,最後把自己給整倒了嗎?

    劉邦分封七個諸侯,有不得已的原因。但他必須把諸侯王的數量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對於自己老部下如蕭何、陳平、張良、周勃、灌嬰、樊噲等,最高爵位就是侯,絕對不能封為諸侯王。不僅如此,在劉邦當上皇帝后,他開始對這些異姓諸侯王下手,最後存活下來的,只有低調的長沙王。

  • 3 # 野草的沉思

    我們平常人在處理人事關係的時候,要分內人(家裡人)和外人。我們一般對內人隨便一些,而對外人則客氣一些,尊重一些。而實際上,我們還是與內人更親近,而對外人較疏遠。

    劉邦在分封上,也是如此。對於劉邦來說,蕭何、曹參、周勃、灌嬰、樊噲等是內人,家裡人,而韓信、盧綰、吳芮、彭越等,則是外人。對內人可以不封王,但對外人卻不得不封王。但在劉邦的心裡,還是對那些未封王的內人更親近一些。這也是那些被封了王的人後來幾乎都造反被誅殺了,而沒封王的人,反倒一個因造反被誅殺的也沒有的原因。

    這是事情的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是那些被封王的人,有的功勞確實太大,應該封王,如韓信、彭越、英布等。劉邦得天下,這三個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三個人支援,劉邦也許根本得不了天下。

    另外,在最後與項羽決戰時,劉邦調韓信和彭越軍來參戰,二人卻按兵不動。因此劉邦先吃了敗仗。而後,他依張良計,對二人明確裂土分封,二人才帶兵前來,在垓下消滅了項羽。由此可知,劉邦分封異姓諸侯王,也是形勢所迫。也正因為如此,他才在政權穩定以後,對異姓諸侯王一個一個揮起了屠刀。

    總之,劉邦對韓信等人封王,對周勃等人不封王,是出於政治考慮,是建國初期穩定政權的一個權宜之計。應該說,這一招還是有幾分高明的。

  • 4 # 大國藏美

    這時所謂核心團隊和外圍成員的差別了。

    事實就是這樣,在任何團體裡,都是會分撥的。這不是說他們一定有私心,誰沒幾個死黨呢。

    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明顯是有妥協的。

    就好比你搞了個公司,有幾個人是跟老闆走的近的,貼心人。有幾個是帶資入股的,有的是帶房子入股的,有的是帶專利入股的,有的就是職業經理人。

    你看那幾個封王的,分分鐘想撤股,分家,單過。

    除了盧綰,封王的都不是“自己人”。

    我們可以看到,封王的結局大多都很慘,封侯的結果大都還好。

    1.題目所列,封王的幾個人裡,盧綰是異類

    劉邦和盧綰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兩人也是好“基”友。

    盧綰是豐縣人。俗語說,豐、沛同裡。他是劉邦穿一條褲子長大的,劉邦他爹跟盧綰他爹就是好“基”友。《史記》裡說:

    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裡中持羊酒賀兩家。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裡中嘉兩家親相愛,生子同日,壯又相愛,復賀兩家羊酒。

    你要把盧綰看作姓劉,也沒什麼問題。

    所以盧綰是劉家人。

    2.韓信是職業經理人,韓王信是帶智慧財產權入股

    談好了給股份才幹活的。

    韓信自始至終,都沒能融入劉邦的小圈子,進入核心團隊的序列。

    來,很勉強,蕭何三勸四勸才來。

    幹活,先談工資、獎金。這就是來打工的樣子。

    韓王信呢,就是屬於立牌坊用的。

    3.吳笍、彭越是帶資入股的

    吳笍是屬於風險投資人型別的,我看好你,你缺兵少將,我雪中送炭支援你,你要一統天下了,我給你錦上添花歸順你。

    彭越是帶兵來的,自己多少有點小本錢,有個小山頭,難以融入劉邦的小團體。

    4.周勃、灌嬰、樊噲是白手起家的,進了圈子

    灌嬰底子比較清白,從劉邦軍前沒加入過別人的勢力;從軍後,先是立了戰功,後來就成了劉邦的秘書和傳令官“中謁者”。沒信任度是幹不了這個活的。

    周勃、樊噲,是沛縣起兵跟著來的,而且都是靠戰功拼殺出來的,算是既拿錢又貼心的一小撮人。

  • 5 # 長島男爵

    原則上劉邦不想封任何王,大部分只是承認既有事實而已。

    彭越、英布、吳芮、張耳、臧荼、韓(王)信都是自帶兵源地盤加入漢陣營的,一開始大家名義上都是平起平坐都是王,最後劉邦一個人的地盤達到其他人的總和,所以被推舉為皇帝,這才法理上壓其他王一頭。

    只有兩個例外,韓信和盧綰。

    韓信本是劉邦手下將軍,趁劉邦被圍困坐地起價擅自稱王,逼迫劉邦追認,最後悲劇收場。

    盧綰是唯一一個劉邦自願封的王。

    故而蕭何、曹參、周勃、樊噲、酈商、夏侯嬰、灌嬰等人都只是封侯,因為他們一開始就加入漢集團,成為其核心的一員,而不是加盟者。

  • 6 # 楊柳青青春之聲

    西漢建國後封王的人們本身有著自己絕對能力,有自己的帷幄經緯,有可以稱王的本領與本錢。他們有地盤、有隊伍,有自己的小天地。況且有一些是垓下大戰前為了消滅項羽漢王劉邦許下人家的,你不兌現當初的承諾行嗎?漢朝建立前後你劉邦還需要收買人心,網路人心,這個時候天下的英雄豪傑,士人遺老都伸著脖子看著呢!擁有天下的劉邦他本身就心虛,底虛,他不封這些王行嗎?不行啊。

    以軍鋒著稱的梟雄英布,他當了淮南王還心懷不足呢。韓信大將軍在西漢還沒有建立自己就當齊王哪!擅長遊擊的豪傑彭越,早就有了小天下。遵紀守法,地接南越的吳芮繼續守著漢家的南大門吧,張耳既是劉邦年輕時候傾慕的好友,又是那個時候的準兒女親家。唯一一個劉邦自己陣營的盧綰封為燕王,其背景可是了得,劉邦與盧綰他們的父輩兩家就非常要好,劉邦與盧綰又是同生、同裡、同學,莫逆之交,一起成長,不離不棄,盧綰與劉邦的關係功臣莫得比焉,漢王擁有了長安就把盧綰封為長安侯,長安,那是咸陽啊!

    蕭何、曹參,周勃、樊噲、灌嬰,他們這些人首先是劉邦陣營的人,豐沛集團人物,他們是劉邦自己的班底,兄弟,他們都是侯,而且劉邦在世的時候他們都沒有到自己的封地,可見劉邦是絕對依賴這些人,信任這些人。其次他們的功績,尤其是戰功沒有達到封王的程度,這裡面就是曹參軍功突出,那也是因為曹參在韓信的手下,韓信的部隊,多是仰仗韓信的軍略而來的!他們能封王嗎?有資格封王嗎?最多就是個侯,縣一級的列侯罷了。

    王與侯在中華民族古代的歷史上那可不是同日而語的事,王是跳了龍門,而侯遠在龍門之外。王是草莽英雄中的梟雄,而侯則是遍地英雄中的豪傑,差著很大的不可比擬的距離。西漢建國後,尤其是劉邦到了晚年他是非常忌憚這些各霸一方的王,非除之而後快。

  • 7 # 香茗史館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一度徹底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繼而實現中央集權統治。然而,到了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在汲取了秦國滅亡的教訓後,卻採用了郡縣制與分封制並存的“郡國制”,除在中央直接管轄區域推行軍銜之外,卻將韓信、吳芮、彭越等人分封為王,那麼劉邦為何不將同樣功勳卓著的周勃、灌嬰、樊噲等人分封為王呢?

    西漢初期曾存在七大異姓王,分別是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楚王(齊王)韓信、長沙王吳芮、淮南王英布、韓王韓信和趙王張耳(張敖),而這七位異姓王卻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情況之一:項羽分封天下後的舊有諸侯,始終處於相對獨立狀態

    項羽西入關中滅秦後,曾大封天下十八路諸侯,而隨著此後再度天下大亂,以及之後的楚漢爭霸,雖然有的諸侯被消滅,但仍有個別殘存並倒向了劉邦,因而在西漢建立之後,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韓信得以保留。

    △項羽分封天下示意圖

    1、燕王臧荼。臧荼本為燕國舊將,秦末天下大亂之後,韓廣被燕地貴族立為燕王,臧荼便歸入其麾下為將。鉅鹿之戰中,臧荼奉命率兵救援趙國,之後隨同項羽西入關中。項羽分封天下時,將韓王韓廣遷為遼東王,反將臧荼封為燕王,之後韓廣不願遷走與臧荼發生火併被殺。楚漢爭霸時期,劉邦採納韓信建議開闢北方戰場,接連滅掉西魏魏豹、代王陳餘和趙王趙歇後派人送信給臧荼,臧荼逐投降劉邦,楚漢爭霸後又擁戴劉邦稱帝。然而,臧荼雖然歸順劉邦,但劉邦對燕地和遼東卻是鞭長莫及,因此西漢建立之後,劉邦只能順勢繼續分封其為燕王。

    2、長沙王吳芮。秦末天下大亂,亂兵到處肆虐,吳芮便組織家丁親兵抗擊流寇,之後迅速拉起一支隊伍,由於在當地頗有聲望,吳芮被百姓奉為“鄱君”。此後,吳芮支援項羽,並帶兵橫掃贛、湘、桂一帶,甚至有一些秦朝官吏也率部下歸附。吳芮見英布作戰勇猛,且已經具有一定勢力,於是將女兒嫁給他,令其出兵攻秦。之後吳芮配合項羽南征北戰,滅秦之後被項羽封為衡山王,而其女婿英布也被封為九江王。楚漢爭霸時期,吳芮在洞庭湖一帶遇到好友張良,在其勸說之下進而改擁劉邦,並在楚漢爭霸後奉劉邦為帝。與燕王臧荼一樣,長期與項羽爭霸的劉邦根本無力對吳芮統治區實現直接統治,因此在西漢建立之後封其為長沙王。

    3、韓王韓信。韓王信本是韓襄王的庶出孫子,戰國各國紛紛起兵自立,只有韓國沒有立下後嗣,因而只是立了韓國諸公子中的橫陽君韓成為韓王。項羽分封天下時,雖然也以韓成為韓王,但因張良投奔劉邦而阻止其返回封地,將其帶回彭城後先廢為侯、後殺死。而韓王信則被劉邦封為將軍,並在張良輔佐下恢復韓國的十幾座城池,並在之後攻滅項羽分封的韓王鄭昌,於是劉邦便又封其為韓王,而韓王信則帶領韓地軍隊跟隨劉邦。韓王信應該算是殘留諸侯中實力最弱的一個,因此劉邦建立西漢之後,雖然仍以他為韓王,但卻將其改封到了太原以北地區,以防備抵抗匈奴,建都晉陽(後遷往馬邑)。

    縱觀秦末天下大亂到西漢建立的這段時間,劉邦從豐沛起兵到最終稱帝建國,勢力始終未曾觸及到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和韓王韓信的統治區域,雖然成功的獲得了他們的支援,但這幾位異姓王卻始終處於較為獨立的狀態,因此劉邦稱帝后分封他們為王,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情況之二:本為漢軍陣營卻相對獨立,劉邦被迫妥協分封為王

    整個楚漢爭霸時期,隨著彭城之戰的戰敗,劉邦在正面戰場無法抵禦項羽的情況下,只能劍走偏鋒擴大地盤的同時對項羽形成包圍局勢,而在這個過程中,原本屬於漢軍陣營的部分將領逐漸進入獨立狀態,劉邦先後將其分封為王,並在西漢建立後被迫延續。

    1、趙王張耳(張敖)。張耳本就是反秦人士,後因秦始皇追捕而與陳餘逃往陳縣,陳勝吳廣起兵之後,張耳與陳餘逐投奔義軍。之後,張耳、陳餘在邯鄲奉義軍將領武臣為趙王,武臣死後兩人又奉趙國後裔趙歇為趙王。鉅鹿之戰中,張耳因陳餘不肯發兵救援而與其反目成仇,後張耳因隨項羽西入關中而被封趙王,趙王趙歇則被改封代王。後來,陳餘一怒之下向田榮借兵殺回趙地,張耳戰敗後投靠劉邦。韓信開闢北方戰場時,張耳奉命跟隨,在攻滅趙代之後,為了鎮守趙地,韓信為張耳請封趙王,劉邦許之,於是張耳便在趙地招募訓練士兵,供韓信伐齊。張耳去世之後,其子張敖即位趙王,劉邦建立西漢後,得以保留封國。

    2、楚王(齊王)韓信。韓信本為平民出身,早年較為窮困潦倒,秦末天下大亂之後,韓信投奔項梁,項梁死後又歸屬項羽,雖然屢有獻策,卻從未被採納。之後,韓信投奔劉邦,在蕭何的多次推薦下才獲得重用。彭城戰敗後,劉邦採納韓信建議開闢北方戰場,韓信於是率兵先後攻滅西魏和趙代,並降伏燕王臧荼,之後又率兵攻佔並平定齊地,卻也導致說客酈食其被殺。之後,韓信向劉邦請封代理齊王,代為管理齊地,由於齊地距離劉邦過遠,根本無法直接統治,因此在張良建議之下封其為齊王。雖然劉邦對韓信重用,卻也對其處處防範,因此垓下之戰後便奪去了他的兵權,並將其改封楚地。

    3、淮南王英布。如前文所述,英布乃是吳芮的女婿,起兵後曾跟隨項梁作戰,之後被楚懷王封為當陽君。鉅鹿之戰中,英布曾奉命率兵出征,後項羽在安陽殺死宋義,英布逐歸於其麾下。項羽西入關中滅秦之後,英布因功得以獲封九江王。英布雖為項羽麾下,卻也因項羽的為人而對其離心離德,項羽曾在平定齊地叛亂時命其出兵,卻被英布推脫。彭城之戰後,劉邦派隨何遊說英布,英布逐倒向劉邦,在被楚軍擊敗後遂逃至劉邦處,後派人到九江地區招募舊部數千人。前203年,劉邦為了對項羽形成戰略包圍,遂封英布為淮南王,英布奉命返回九江地區,並於前201年策反大司馬周殷叛楚,從九江率兵北上圍攻項羽於垓下,西漢建國後封國得以儲存。

    4、梁王彭越。秦末天下大亂時,彭越在魏地起兵響應,劉邦率兵西進攻打昌邑時,曾獲得彭越的幫助。項羽西入關中滅秦之後,彭越雖然已經發展到了一萬多人,卻因功績不明而未能得以獲封,也從未歸屬任何一方勢力。前206年,齊地叛亂爆發之後,劉邦為了將楚軍主力吸引在齊地,便派人封彭越為將軍,命其攻打楚軍,後在彭城之戰前正式歸順劉邦,劉邦則任命其為魏國國相。彭城之戰後,在楚漢對峙時期,彭越奉命留在梁地不斷襲擾項羽後方,導致項羽的糧道始終處於威脅之中。垓下之戰前夕,劉邦為了圍攻項羽,封彭越為梁王,彭越遂率兵與劉邦合兵攻打項羽。西漢立國之後,彭越的封國得以儲存。

    如上所述,張耳、韓信、英布、彭越這四位異姓王,在歸順劉邦時本無固定地盤,乃是正兒八經的漢軍出身,卻在楚漢爭霸時期因各種原因而獲得了較為獨立的地位,而劉邦為了合擊項羽,迫於無奈而只能將其分封於各地,而在西漢立國時,由於這些人根基已經較為穩固,加之立下汗馬功勞,劉邦也只能保留其封國。

    劉邦分封諸王存在妥協成分,其他功臣與以上幾人情況不同

    縱觀秦漢歷史,劉邦實際上才是秦始皇的忠實繼承者,他其實看到了秦始皇包括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在內一系列政策的先進性,這也是漢承秦制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西漢建國後,劉邦其實並不打算推行分封制。

    然而由於秦末天下大亂到西漢建立這一時期,天下處於群雄割據的狀態,劉邦雖然最終滅掉了項羽,但卻無法直接統治勢力延伸到天下各個地區,因而只能被迫承認各地諸侯國的存在,劉邦的分封實際上存在一定妥協成分。

    周勃、灌嬰、樊噲、曹參、韓信、張良等人雖然也在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乃是當之無愧的西漢開國功臣,然而他們的情況與以上諸人卻有著顯著的區別,那便是他們始終受劉邦的直接或間接指揮,從未真正脫離劉邦的管轄。因此,劉邦在並不打算恢復分封制的情況下,自然不會再分封他們為王。

    △盧綰情況較為特殊

    只有盧綰的情況較為特殊,西漢初期由於臧荼在燕地造反,被攻滅之後燕地卻因天高皇帝遠、且地處各諸侯夾縫之中而無法直接受中央管轄,劉邦於是將最為親近的盧綰封為燕王,統轄燕地。劉邦此舉其實是為了對燕地實現間接統治,令他沒想到的是,盧綰獲封之後卻逐漸離心離德。

  • 8 # 銘豪談史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前言:面對秦王朝的苛令重賦,嚴刑峻法。使得全國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各地紛紛揭竿起義對抗朝廷。終於在各地起義軍的聯合之下,推翻了殘暴不仁的秦王朝。緊接著就是各路義軍間的內耗,為了爭奪統治權,實現自身的一腔抱負,相互爭伐,爾虞我詐,上演了一幕幕兵戈鐵騎,浩瀚壯觀的攻伐場景。而最終,以劉邦的漢軍笑到最後,奪取了勝利。而這場勝利的到來,確與他分封的七大王有很大關係,無這七人的分封,也無漢朝的江山。

    先來看這七人是誰,楚王韓信,燕王藏荼,長沙王吳芮,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以及趙王張耳。

    不難發現,七王之中盡無一人是劉邦舊部,沛縣的老兄弟。這又是為何?

    司馬遷說的好,“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七人的分封也皆為政治利益不得己而為之。並不是出於劉邦的本意,實屬無奈,權宜之計。在奪的漢朝江山之後,果不其然,七王之中,只有一人長沙王吳芮得以善終,而這並不是劉邦仁慈,也是全盤計劃考慮過後,才留下一命。也是利益為之。

    而諸如蕭何,樊噲,周勃,夏侯嬰等沛縣老兄弟,則和利益不掛鉤,他們是共同舉事,心甘情願追隨劉邦。所以開國後,這些人也全部封為候。

    當年劉邦勢弱,單打獨鬥又弄不過項羽。於是連絡各地有兵馬威望的諸侯共同拒之。俗語說的好,有錢能使鬼推磨。而劉邦給的又豈是錢財能比擬,能心動?他甩手一揮,承諾,只要跟我合作,就封你為王,做一方霸主。面對如此大的誘惑誰能拒絕。這時的英布就是在劉邦的利誘下,才被拉攏過來反叛項羽。

    有人會說,本來英布就是王,為何還要反叛項羽。眾所周知,項羽打仗豪氣,可是性格卻小氣,很不大方。劉邦加以重利誘惑,在加上項羽時刻疑心英布,綜合多方面原因,英布最後臨陣倒戈,歸附劉邦。

    在說韓信與彭越的王,當年劉邦反擊項羽,要求二人同時進兵包圍,此二人確按兵不動,劉邦百思不得其解。後結良一番解釋後,才恍然大悟。於是令使者告之二人,只要出兵,都會被封王,且擁有大片的城池土地。二人這才欣然出兵,也才有了後來的駭下之戰,大漢朝的建立,所隊說到底,也是利益驅使。同樣,其他諸王無一不得到劉邦的好處。正因劉邦的擲地千金,才結成了各路諸侯同盟共同討代項羽大軍,奠定了漢朝江山。

    那麼除了利益,沛縣舊部沒被封王還有其它原因嗎?當然有,這就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影響,所謂上陣父子兵,打仗親兄弟。又如打斷骨頭連著筋等話語,這一切無非也就是親疏有別幾個字。

    想那七人,哪個不是外人,有好些都是項羽的舊部,而樊噲,周勃,盧綰等人,卻是從起事以來,一直跟隨自己出身入死,九死一生的好兄弟。要說封王,情感上劉邦更願意讓兄弟當王,哪有外人的份。

    既然親疏有別,誰近誰遠,劉邦清楚的很,於是在開國後,這七王相繼死掉,(除了長沙王吳芮,)。反觀蕭何,周勃,樊噲等人,個個得以善終。除了盧綰,這是特殊情況,也是他自己找死,做了對不起劉邦的事,最後逃往匈奴去了。曾經藏荼死後,還讓盧綰接替燕王的位子,可見二人感情何等深厚。

    所以,對舊部的不分王,其實是保護這些人,因為在劉邦心中早己盤算好,一旦奪的大漢江山,勢必要除掉異姓王。這從晚年的劉邦與群臣訂立白馬盟約就看的出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當然,說這話是擔心自己百年之後,劉氏江山被呂氏篡奪。雖說是後話,不也道出了劉邦的心聲嗎?對呂雉如此,何況異姓七王乎!

    結語:想劉邦從小生活在市井之中,形形色色之人見過不人。不是靠著察言觀色,唯才是用,揮金如土這些特質,憑他文不如張良,邦不如蕭何,武不及韓信,怎能奪取天下。但這三人在歷害,都不及劉邦馭人之術,他能看穿人心,滿足他人慾望。儘管劉邦身上也有很多缺點,但不可否認,他也是重情重義的漢子。雖說早期沒讓出身入死的兄弟們當王,然而個個不也是全身而退嗎?並沒有像朱元璋似的,為保江山大肆亂殺功臣,個個也是榮華富貴,顯耀無比,避蔭子孫。真真是福兮禍所伏,對沛縣舊部來說,禍兮福所倚不是最完美的解釋嗎!

  • 9 # 方圓論壇

    周勃,灌嬰,樊噲,盧綰和韓信,吳芮,彭越的情況完全不同。前者是公司員工。而後者屬於公司股東。當然他們雙方對於利益的訴求點也是不一樣的。韓信算是其中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韓信原本也是一個員工,但業績太好了也太出色了。所以員工主動和老闆要求股份。劉邦這個老闆無奈只能給韓信這個優秀員工一定的股份,由此韓信完成了一個員工轉變成股東的騷操作。

    我們把問題分解開來看,首先說周勃,灌嬰和樊噲三人。他們三人幾乎就是從劉邦造反開始就一路跟隨劉邦的臣子。既然身為人臣,那麼他們就沒有什麼資格和劉邦這個老大要求什麼條件。既然他們追隨了劉邦,那麼劉邦好他們自然好。而且他們都是依附在劉邦勢力之下的。所以說他們沒有資格,也沒有條件要求封王。即使劉邦答應他們勝利之後封王,他們也沒那個膽子接受。

    盧綰算是一個特例。盧綰本身也屬於劉邦的臣子。從劉邦起家就一直跟隨劉邦作戰。論起功勞,貢獻和資歷。盧綰相比起周勃,樊噲等人也幾乎一模一樣。但為什麼盧綰可以封王呢?首先盧綰和劉備關係最為特殊,他們的親近程度就連劉邦的連襟樊噲都比不了。盧綰和劉邦屬於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盧綰家和劉邦家屬於莫逆之交。從小盧綰就跟著劉邦混。所以兩人不是兄弟但勝似兄弟。燕王臧荼造反被滅殺後。劉邦想要盧綰這個兄弟也得些實惠,所以劉邦就分封了盧綰為燕王。但誰能想到這個兄弟最終還是因為野心而背叛了他。

    韓信屬於半路加入了劉邦這個群體。當時的劉邦已經貴為漢王。韓信的王位純屬憑能力得來的。韓信一開始確實完完全全屬於劉邦的臣子。但隨著韓信功勞越來越大。韓信和劉邦之間更像是一種合作關係。而且韓信的王位並不是劉邦主動分封的。而是韓信以援軍為要挾,硬逼著劉邦分封的。雖然劉邦分封了韓信王爵,但內心之中已經給韓信判了死刑。為什麼在楚漢之爭剛一結束,劉邦就立刻奪走了韓信的兵權?目的就是為了打壓韓信。因為韓信這個王讓劉邦感到了威脅。所以劉邦要打壓,甚至除掉韓信。

    至於吳芮和彭越這個就更好解釋了。劉邦在楚漢之爭時期需要拉攏其他人幫助自己打敗項羽。而當時的衡山網吳芮顯然也是劉邦要爭取的物件。在張良遊說吳芮加入劉邦陣營後,劉邦擊敗了項羽,勝利之後自然要大肆封賞。吳芮原本就是衡山網。劉邦的封賞只能更好不可能變差。否則吳芮立刻就得造反。而彭越也同樣如此。楚漢之爭時期,彭越雖然不是諸侯王,但彭越也同樣是一路勢力很強的軍閥。而且彭越還是魏國國相。劉邦勝利之後自然也不能少了彭越的封賞。根據彭越之前的地位,除了封王在沒有其他可以吸引彭越的地方了。所以吳芮和彭越這兩個外人幫手封王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 10 # 鴻涵先生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這段話是漢高祖劉邦自己說的,可以說劉邦對自己和項羽的評價很透徹,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成績一番事業與他善於用人是分不開的,而助力劉邦成帝王之業的團隊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劉邦的同鄉好友,起兵之時便跟隨劉邦的人;第二類是投奔劉邦而來的謀士團隊;第三類便是異姓諸侯王團隊。

    劉邦到底封了多少異姓諸侯王呢?這些異姓諸侯王都有誰?

    異姓諸侯王一共是八位, 分別是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燕王臧荼、燕王盧綰(wan三聲)、楚王韓信、韓王信,在這些人物裡面,有曾經的項羽舊部、有秦朝的官吏,也有中途跳槽的。

    這八位異姓王中僅有張耳與盧綰兩人是劉邦的老朋友舊相識,而盧綰更是劉邦最親近的屬下,他們二人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盧綰本不是諸侯王,而是因為燕王臧荼謀反,劉邦斬殺臧荼之後,為了平衡各諸侯王之間的勢力,所以便選派盧綰為燕王。張耳是戰國時期縱橫家張儀的後人,他曾經做過戰國時期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門客,劉邦年輕時崇拜信陵君,便前去投奔,可惜信陵君早已歸天,正巧張耳在召集門客,於是劉邦便投在了張耳門下,一起混了好久,同吃同住交情不淺。張耳生前頗受劉邦禮遇,在他死後,他的兒子張敖繼承了王位,並娶了劉邦的長女魯元公主為妻,是劉邦的姑爺。

    長沙王吳芮是秦朝故吏,他是第一個響應陳勝吳廣起義的秦吏,後支援項羽反秦,而九江王英布是他的女婿。梁王彭越本是強盜出身,在亂世之中趁機得以立足,他更是游擊戰爭的創始人,在楚漢戰爭之中正是他不停地騷擾楚軍的後方和糧草輜重,助劉邦以大力。楚王韓信本是項羽手下,因項羽不重用而投奔劉邦,韓信用兵手段高明,精通兵法韜略,在楚漢戰爭中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一生之中僅有一次和項羽的正面交鋒便將項羽打殘,而後項羽烏江自刎,後世奉韓信為“兵仙”,是古代兵家“四聖”之一。韓王信,也叫韓信,他是戰國時期韓國韓襄王的庶出孫子,在漢高祖二年封為韓王。

    周勃、灌嬰、樊噲等人才是真正的劉邦團隊核心班子成員,他們一生之中都是從始至終跟隨劉邦,其中樊噲和劉邦還是連襟,都是呂太公的姑爺,而周勃和灌嬰更是在日後平定諸呂中定鼎漢室天下的兩名重臣。

    而題目所言的韓信、吳芮、盧綰、彭越為異姓諸侯王,周勃、灌嬰、樊噲均為列侯,他們分屬於劉邦團隊中的不同陣營,若論功績周勃等人貌似不比異性諸侯王小多少,可是為什麼他們為王,而周勃等為列侯呢?劉邦這樣做,又出於什麼樣的政治目的呢?

    一、滅秦聯盟,雖以項羽居首,可是本質上卻是一個鬆散的同盟。

    項羽率領六國聯軍擊敗了秦軍,滅亡了秦朝,雖然項羽作為主力在“鉅鹿之戰”後就如神一般的存在,但是對於整個義軍而言,其組織性並不嚴密。

    項羽滅秦後,大肆分封諸侯王,而自己卻做了西楚霸王,而當時天下的各路諸侯們其實是各有各的打算,項羽一心想做天下之主,可是也沒那麼容易,所以他才以分封諸侯來暫且緩解一下各勢力的情緒。

    在這些勢力中,有的人就想恢復舊制,有的人想趁火打劫撈點好處,而有的人則想問鼎天下,比如劉邦。所以,秦雖亡,可天下並不太平,還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局面。

    二、楚漢戰爭中,面對強大的楚軍,劉邦要想取勝必須要聯合其他諸侯,但是劉邦並沒有對這些諸侯形成強有力的控制力。

    滅秦戰爭中,是以項羽為主導聯合其他勢力進行的戰爭,並取得了勝利;而在其後的楚漢戰爭中,則是以劉邦為主導聯合其他諸侯進行的戰爭,並且取得了勝利。

    而對於劉邦而言,在滅楚的戰爭中,韓信和彭越可以說是居功至偉的,但是同樣有一個前提,就是劉邦都曾對他們二人許以重利,當沒有利益的驅使時,他們二人可是多次置劉邦於險境,找各種理由拒不出兵,只有在劉邦施以利益之後才鼎力相助,所以說盡管劉邦成功的將西楚霸王項羽困於烏江自刎,建立了西漢王朝,可是在立國之初,劉邦對這些諸侯們仍然沒有強有力的約束。

    所以說,為了穩定政權,劉邦必須要在立國之後對這些諸侯們大肆分封為異姓諸侯王,這是劉邦出於漢初政權不穩而不得已而做出的選擇。

    三、周勃等人封侯的原因?

    這些人都是雖劉邦起兵的老臣,是劉邦團隊的核心人物,這些人基本上都參與了秦末起義,楚漢爭霸的全過程,這些人在劉邦遇到任何困難和挫折的情況下,都誓死相隨,沒有拋棄過劉邦,可以說對劉邦忠心不二。

    劉邦過世之後,呂后臨朝,大肆分封諸呂為王,壞了劉邦“白馬之盟”所言:“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也正是這幫老臣們在之後剷平諸呂的行動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維護了劉氏天下。

    劉邦對這些老臣不薄,封侯拜相者比比皆是,他們所享受的特權也是很大的,也都是既有領地又有兵權,但是相對於異姓諸侯王還是要差些的,因為畢竟異姓諸侯王的身份不同,他們在楚漢戰爭時期的身份是和劉邦平起平坐的。

    總結:

    說起劉邦,很多朋友要想到朱元璋,他們兩位皇帝都是平民階層出身,又在立國之初大殺功臣,是不是有相似的地方,其實不然,朱元璋是真殺功臣,劉邦是清除異姓諸侯王。

    和朱元璋相比,劉邦殺的人少多了,起碼和劉邦沛縣起兵以及自己團隊的人員大都得到了善終,而且待遇很好,可雖朱元璋起兵的老兄弟們還真的沒留下幾個人,這就是他們二人本質的區別,當然朱元璋也有自己的苦衷,在此不表了。

    劉邦在立國之後,一個一個的將異姓諸侯王收拾了,最終得了善終的只有長沙王吳芮,剩下的不是被殺,就是逃到了匈奴。如果站在劉邦的角度來看待異姓諸侯王的事情,為了加強皇權的集中,鞏固漢室江山,諸侯王就必須要剷除。

    秦統一六國而建立大一統的王朝,經過項羽的打亂,天下失去了秩序,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天下再度一統,這是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的,而且異姓諸侯王本身在最初的時候就是一個鬆散的政治同盟,他們各自為了各自的利益而戰,這也不符合天下歸一的趨勢,這些人在楚漢戰爭時期願意為劉邦貢獻自己的力量,可是卻在天下一統之後不服從皇帝的管理,那麼他們只能面臨著失敗和滅亡了。

    劉邦封異姓諸侯王只是立國之初的權宜之計,這些人在時代的浪潮中鼎盛又隨之消亡,而劉邦消滅他們是歷史在進步,並非是惡舉,只是在進行行動的時候,手段有些卑劣罷了,同樣,劉邦對周勃等人還是極度信任並恩寵有加的,可以證明劉邦並非薄情寡義之人,而確實是形勢所迫,天下大勢所決定了劉邦的所作所為,也正因為如此,兩漢王朝才能鼎立400餘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如何評價“巨嬰式”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