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
2 # 清H風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初始的意思,凡數之也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開始。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
“元旦” 一詞系中國“土產” ,已經沿用4000多年。最早出現於《晉書》。中國古代曾以臘月、十月等的月首為元旦,漢武帝始為農曆1月1日,並延用。古代的元旦日期不固定,通常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
關於元旦還有個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中國古代元旦習俗也豐富多彩,《荊楚歲時記》的記述就是集中體現。南朝時荊楚元旦拜賀畢,接著是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táng)、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吃一個雞蛋。其中有飲料、食品,還有藥物,一應俱全,各有其特殊含義。 椒柏酒,在東漢《四民月令》中已經出現。椒是花椒,古人說椒是玉衡星之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為仙藥,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別浸製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飲用。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南朝庾信《正旦蒙賚酒》:“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描繪了元旦朝賀受到賞賜椒柏酒的喜悅心情。而唐代武平《奉和元日賜群臣柏葉》一詩,以“願持柏葉壽,長奉萬年歡”之句,表達以健康長壽之身服務萬年天子的願望。飲椒柏酒在民間一直流傳下來,明代山東歷城、浙江嘉興均有此俗。
今天所說的“元旦”,也就是現行的公曆“元旦”,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透過決議,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改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紀年。從此,正式將公曆1月1日稱“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
3 # Aaron基金投資顧問
元旦,顧名思義,即為新的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是開頭第一的意思,旦這個象形字意味著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意味著新的一天開始。元旦,是一年之元,一月之元,一時之元,元即首。現在的元旦固定在公曆的一月一日,屬於公曆新年,每年的元旦一到來就會放假3天。
古代元旦是我們現在的春節
新年在古時最初被稱為歲首,都是指農曆的正月初一。最著名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即是宋代王安石寫的《元日》詩。“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晉書》對元旦作了最初的記載,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
夏商周三代時間不盡相同:夏代歲首在建寅之月,即夏曆一月(與今相同);商代歲首在建醜之月,即夏曆十二月;周代歲首在建子之月,即夏曆十一月。
一般平民百姓慶祝元旦主要表現是放鞭炮、殺三牲、拜祭祖輩等等。寫對聯、書寫福字、舞龍燈的民間活動也逐漸成為元旦的主要慶祝活動之一。“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晉代詩人辛蘭在詩歌《元正》裡記錄了當時元旦的情景。“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南朝梁人蘭子云在也其《介雅》一詩裡對元旦作了大概的記錄。
至漢武帝時,頒發《太陽曆》,明確規定以夏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從此歷代沿用,直至1911年為止。
-
4 # 弘建教育
古代元旦是農曆正月初一,是為了紀念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堆火等慶祝活動。
蒙古人的元旦開始後,老人會裝扮成牧羊人的樣子,穿著毛絨的皮外套,頭戴一頂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響,以示驅邪祝福。而我們的鄰國北韓,在新年也有貼窗花、桃符的習俗,全家除了團聚飯宴外,還要進行祭祀祈禱等活動。男孩子多半去放風箏,女孩子則跳跳板。
印度的新年從每年10月31日開始,第四天才叫元旦。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印度有的地區,元旦早上,家家戶戶哭聲不斷,人人臉上涕淚橫流,他們以歲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來迎新年,是對人生的慨嘆。他們會提著精製的小燈,拿著紅粉包,出門向老人和親友拜年。見面道喜後,就互相將紅粉塗在對方的額上,表示吉祥如意,抬頭見喜。年輕人把紅墨水裝進水槍裡,射到親友身上,稱為灑紅,表示吉祥如意。
-
5 # 風眼資訊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
中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雲煙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中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後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古時的夏曆(農曆、陰曆)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近代實行公曆紀年後,公曆的元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則稱為春節。
從漢朝開始就已經有“元旦”習俗了。並且有一些民間的活動和大朝會。
1、儺戲與驅邪
在漢代,元旦的時候會有驅邪的活動。人們希望來年一年都有好運氣,所以,人們都希望把壞運氣留在舊的一年,這才有了驅邪這一活動。
另外一個活動就是儺戲,儺戲的場面也很大,《後漢書·禮儀志》記載,當時的儺戲要用120名穿皂服的少年,這樣的場面也就只有富人、官員才能僱得起。
這種大場面的戲也是古人一種非常重要的祈福祭祀典禮,從商周那個時候就一直延續到現在,至今中國民間的一些地方還有留存,這也在很多電視劇裡面有所體現,可見我們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不會被淹沒的!
2、漢代元旦的大朝會
古代的元旦就是新的一年的開始,在古人的觀念裡面這個辭舊迎新的時刻當然是要好好的慶祝了,所以祝賀新年開始的節目在中國歷史上自然而然地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特別是漢武帝太初曆以後,元旦和冬至兩個節日分開了,慶祝元旦的活動就更加隆重了。
節日多,代表著人們對於生活的期待就更多了,人們就更加願意在這個社會好好生活,安居樂業的過著生活了。
元旦的時候,漢庭要舉行大朝會,也被稱為“正旦大會”,文武百官都要在朝會上向天子賀禮,正旦大會的地點,東漢時在洛陽城的德陽殿。
大朝會的時候,公卿百官和外國使節要依次上殿為皇帝拜賀,而後地方的郡國也都要上去拜賀,還要進行呈交文書的專案,這文書代表著地方一年的收支情況。這個時候的大朝會自然就多了一點兒政事的味道在裡面!
從漢代畫像石中的宴飲圖可以看出,文武百官禮賀後,皇帝在朝拜之後還會賜酒,根據文獻記載,宴會上來自各國之間的使臣,還有多種樂器演奏等表演,非常厲害。從這裡可以看出來,人們對於娛樂事件追求越來越高,當時場面的盛大也代表著當時社會的繁榮!
其實,對於那些漢代的官員來說,整個大會的禮儀還是非常嚴格的,比如向皇帝朝拜要根據自己的官位高低為順序,還有各位官員的儀容儀表都要有嚴格的要求,從漢初到東漢時期都要因為大朝會的儀容等方面進行講究。
其實,不僅在漢代,歷代皇朝都會在元旦組織莊重的儀典,祭祀天地。君王要在富麗堂皇的宮殿中接受萬國朝賀,祝禱國家這一年的昌平。將曉的天色、巍峨的宮室、莊肅的軍士、如花的宮女、各色的藩使,大國的氣勢下,所有人整裝肅行,迎接這一年一度的盛會。
不只朝堂之上,民間在這一日也有各自的慶賀樂事。除了廣為人知的燃放爆竹、掛紅和飲屠蘇酒之外,還有許多有趣的活動。
宋代《東京夢華錄》中就記錄了當時“元旦”日開封府放“關撲”的情景。
關撲是北宋時流行全國的一種賭戲,在元旦這一天,開封府令民眾縱情玩耍,到處都能看見車來車往、人馬擁簇的情形,就連閨閣中的女眷都出來盡情遊玩。百姓們也是用這一年一度的遊冶盛會,來慶祝一年的開端,希望自己在這一年中都能有好運氣。
另外,古人過元旦還有打年糕、吃餃子以及賞花燈等眾多娛樂歡慶活動
1、打年糕
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2、吃餃子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是中國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是深受華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
3、賞花燈
元宵節的燈盞有著好多年的歷史。從唐代就開始流行逛花燈、吃元宵等,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相關的傳說
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部落聯盟”的首領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
堯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
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農曆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據說這就是古代“元旦”的由來。
-
6 # 文華軒
一、古代的元旦節,其實就是現在的春節
“元旦”這一稱呼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本土產物,古代的元旦就是現在的春節。
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還規定了公曆1月1日為“新年”。
公曆的每年1月1日,當代華人習慣將這一天稱為“元旦”,俗稱“陽曆年”。由於公曆(陽曆)是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而中國古代不使用公曆,而是使用農曆。因此很多華人認為,作為公曆新年(陽曆年)的元旦也是外來的稱呼。
在古漢語當中,“元”有始源、開端的意思,“旦”則指一日之始或指某一日。故而,“元旦”從字面意思上來講,指的是初始之日,即每年的第一天,後來便特指正月初一。而當代中國的正月初一就是春節,說到這,就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古代的元旦就是現在的春節。
二、古代的元旦節都有哪些活動?古代的元旦相當於現代的春節,因此,其重視程度和慶祝方式的豐富多彩也就可想而知。
1、掃塵
新年前夕“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亦稱掃屋)的習俗,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2.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團年飯,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對華人是極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圍坐餐桌旁,倍感幸福。人們十分注重除夕的“團年飯”,除閤家團圓、聚天倫之樂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趕回來過新年。
3.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4.拜年
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春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5.壓歲錢
每年除夕夜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
6.貼春聯
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貼春聯也叫貼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7.窗花與“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8.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9.拜歲
祭祖拜神是中國流傳至今最悠久的傳統風俗。在辭舊迎新之際,都要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懷念之情。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後代,使子孫後代興旺發達。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所以人們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追始,祈求祖先神靈保佑。
10.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11.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成一派。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
中國傳統春節將至,我在這兒提前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平安喜樂!
-
7 # 摯守靜篤
現在的元旦節,指的是公曆的1月1日。不過,古代的元旦節並不是公曆的1月1日。或者說,我們的古人公曆是個什麼東西都不知道,自然也就沒有公曆1月1日的元旦節了。
題主在現在的元旦節這一天問“古代元旦節都有哪些活動?”顯然,認為古人也在這一天過元旦,這是錯誤的。
從今年的日曆來看,1月1日,是農曆的臘月初七,古代過年慶典要從明天臘月初八才正式接開帷幕,還要等24天,才是古人的元旦節。
那時,古人祭祖先、敬神佛、貼春聯、放鞭炮、掛燈籠......家家團聚,舉國同慶,這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一個傳統節日,怎麼快樂怎麼過。
為什麼古代的元旦不是今天的元旦?那古代的元旦又是今天的那一個節日呢?中國古代使用的是農曆,稱農曆的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是 指太陽剛升起的早晨,後來延伸為指“白天”,“元旦”合起來就是指一年最開始的那一天。
元旦用於指一年開始的日子,早在《晉書》中就有提到:“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元旦的到來,也就標誌著新的一年到來,所以,元旦也就被俗稱為“新年”。
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宋 吳自牧《夢粱錄》)古代的元旦是指正月初一,但正月初一最初不等於一月一日,在漢武帝以前,正月初一的具體時間,歷代有不同的規定。
夏朝採用夏曆,將元月(一月)定為正月,元旦就是元月一日;商朝則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元旦就是十二月一日;周朝又將冬月(十一月)定為正月,元旦就是十一月一日;秦王朝則以十月(陽春月)作為正月,元旦就是十月一日。
這樣直到漢武帝時期,司馬遷在創立“太初曆”後,規定元月(孟喜月,一月)為正月,元旦為元月一日,也就是一月一日。這樣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
元旦這一天,就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在前一天,就是大年三十,除夕。也就是說,古人的元旦,就是我們今天的春節。
那什麼時候“元旦”又變成了“春節”?公曆1月1日又成了“元旦”呢?辛亥革命後,清王朝被推翻,孫中山等決定使用西曆(今稱為公曆)紀年,規定公曆1月1日為“新年”。各省都督以南京開會時,又決定將西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為“春節”,只是這個方案並沒有公佈施行。
但在西曆的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任大總統時的宣誓詞中用到了“元旦”來稱呼這一天。
新中國建立後,第一屆全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採用公元紀年法。公元紀年法加上我們傳統的農曆,我們就有了兩個新年,於是規定,元旦為公曆新年的1月1日,春節為農曆新年的正月一日。
-
8 # 我愛吃蘭州牛肉麵
胡說八道!
古人哪來的元旦節,數典忘祖!!
元旦節是中國採用西元紀年之後,才慢慢接受的,
公元是“公曆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誕生的那年為公曆元年。
-
9 # 歷史小知
不知道提問者是不是知道這麼個歷史,古代元旦就是春節
先做一個“元旦”的名詞解釋“元”有“始,開端”之意
“旦本"意是天亮,也即“早晨”後衍生含義有“一日之始”。
兩字合一,即指新年第一天
元旦即春節,為什麼成為兩個節日的辛亥革命成功後,民國政府決定採用公曆,而將公曆一月一日成為元旦,而將原來的農曆第一天則改稱為“春節”。
中國自古就有新朝代透過“改曆法,重定首月”以宣誓政權更替,新時代的到來傳統。民國也曾經想過這樣要求人們過元旦,而不過春節,尤其是公職人員則是曾嚴令只過行元旦。
然而“改元從定首月”自漢朝之後,就沒有實行過改曆法,從定一年之始的事了。農曆新年的習俗已經不能因為行政手段而發生改變。因此出現了人們只過農曆新年,不過公曆新年的情況。
即至新中國之後農曆、公曆並用。元旦脫離了傳統含義意,只保留了其名詞含義新年第一天,
而新出現的春節,則繼承了傳統的過元旦所有傳統習俗。
也因此古代元旦怎麼過,看看我們春節繼承下來的習俗就知道了春節期間貼年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是一般操做。
各地又有有舞獅、飄色、舞龍、遊神、廟會、逛花街、賞花燈、遊鑼鼓、遊標旗、燒煙花、祈福、摜春,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豐富多彩,富有地域色彩的傳統習俗。
回覆列表
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
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
中國古代元旦飲食豐富多彩,《荊楚歲時記》的記述就是集中體現。
南朝時荊楚元旦拜賀畢,接著是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táng)、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吃一個雞蛋。其中有桃湯飲料、食品,還有藥物,一應俱全,各有其特殊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