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人機急先鋒

    古時候也是有洗澡的,甚至可以說是很正式的一件事

    古人將洗澡稱之為「沐浴」。沐指的是洗頭髮,浴指的是洗身體。

    秦漢時期,廣大人民群眾,已經養成了「三天一洗頭、五天一洗澡」的良好衛生習慣。

    「禮記 · 內則」記載:

    五日則湯請浴,三日具沐。其間面垢,潘清;足垢,湯請洗。

    到了漢朝,政府甚至對洗澡頻率做出了明文規定,“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那是說漢代規定官吏們工作五天、“休沐”一天。休息日與洗澡緊緊相連。

  • 2 # 史海泛泛舟

    漢代制度規定,五日一休沐。官員工作五天就要回家沐浴,保持乾淨整潔的形象。古代男子蓄長髮。沐浴後,長髮猶溼,無法束冠,只好披散著自然風乾,這段時間正好可以用來休息。於是,沐浴日也就變成了休息日。

    古代人洗澡也分階層的,像皇室富貴人家,洗澡不僅有龐大的、經過私人訂製的浴池,還有下人伺候。洗澡用的是上好的溫泉水,洗澡的程式也一般人要複雜。古人一般用淘米水、澡豆、皂莢、肥珠子、香料等,相比起來,種類也顯得很豐富。澡豆是用豆粉和藥末製成的,有潤滑肌膚的作用,是富貴人家經常使用的,當然他們還會掃花瓣,來增加香味。

    普通老百姓洗澡有時候會拿一個盆子放在前面,用手在盆子裡取水澆在身上,然後經過揉搓和沖洗,便洗去了身上的汙垢。一般情況下,古代的男人會用這種方法洗澡。

    古代女人洗澡的方式,她們會用一個大木桶,裡邊裝下足夠的水,木桶下方燒上火。這樣,便可以保證水溫較高,洗澡時也比較舒服和解乏。

    還有就是去公共浴室了,一般男子會經常去,洗澡聊天,輕鬆解乏。

  • 3 # 西遊記中記

    天氣漸熱,每天回家能衝個澡再睡,可謂是一件愜意的事。

    與現代人相比,古人似乎更愛洗澡,定期洗浴甚至成為一種休假制度。

    洗浴離不開洗滌用品,在那個沒有現代香皂、洗髮水的年代,古人進澡堂子都會帶些什麼洗滌用品呢?

    淘米水是古代的

    高階洗滌用品

    ———“日五盥,沐稷而靧粱。”

    從記載可以知道,先秦時期中國人洗浴時所使用的去汙用品,是一種叫“潘”的東西。記載先秦時代典章制度的《禮記》中,描述了當時的洗浴要求。《禮記》中的《玉藻》篇中有這樣的說法:“日五盥,沐稷而靧粱。”這裡的“沐”是洗頭髮,“沐稷”,即用淘洗稷的水來洗頭髮;“靧”即洗臉,“靧粱”就是用淘粱的水來洗臉。整個句子連起來理解就是:每天洗五遍手,用淘洗稷粱的水來洗頭、洗臉。

    淘洗稷粱的水,其實就是今天所說的“淘米水”,這種水古人又稱為“淅米水”。作為一種洗浴用品,古人專稱為“潘”或“潘汁”。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記載:“潘,淅米水也”。

    “沐稷而靧粱”,是先秦時期對“君子”即有身份的人士日常洗浴的要求。可以看出,“潘”這種淘米水還是一種高階洗滌用品。當時,用“潘”來給老人洗浴,方能顯示出對老人的孝敬。

    《禮記》中的《內則》篇記載:要為年邁的父母搞好衛生,“五日則燂湯請浴,三日具沐。其間而垢,燂潘請靧。足垢,燂湯請洗。”意思是,五天燒一次熱水給父母洗浴,三天幫父母洗一次頭。這期間如果父母的臉髒了,要燒熱水,用“潘”來清洗;如果腳髒了,也要燒熱水幫父母洗乾淨。

    淘洗穀物的水確有去汙功效。經現代科技分析證實,這種先秦時期的高階洗滌用品含有“水溶性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不僅是一種綠色營養型洗滌用品,還能消炎止癢。

    根據淘米水所具有的這種特殊洗滌功能,古人還發明瞭以穀物為主的多種洗浴用品,如用澱粉泡澡的“澱粉浴”,用麩皮沐浴的“麩皮浴”。現代仍有人將“淘米水”作為洗手嫩膚的秘方,長期用淘米水洗手會讓手變得白嫩。

    在古代,有的地方還用“草木灰水”當洗浴去汙用品。《雞肋編》便有這樣的記載,宋代“南方婦人竟歲才一沐,止用灰汁而已”。這句話的意思是,南方的婦女一年才洗一次澡,所用的洗滌用品是僅有的“灰汁”。

    這裡的“灰汁”就是用草木灰和成的水。現代檢測證實,“灰汁”和“淘米水”一樣,因裡面含有碳酸鉀,也有去汙功能,古人用之去汙脫垢還是靠譜的。

    皂莢,存在時間最長的洗浴用品

    ———“黃塵汙人衣,皂莢相料理。”

    用“淘米水”做洗滌用品,成本其實並不低,在穀物並不富足的古代,“淘米水”對普通人家來說可謂奢侈品。於是,古人尋找到了一種更為廉價的洗滌物質———皂莢。

    皂莢是中國特有的蘇木科皂莢樹所結出的果實,含有胰皂質,其汁有極強的去汙能力。唐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草篇》中有這樣的說法:“鬼皂莢,生江南地,澤如皂莢,高一二尺,沐之長髮,葉去衣垢。”段成式筆下的“鬼皂莢”就是皂莢的一種,可以用來洗頭,其樹葉也有去汙功能,可用來洗衣服。

    品種不同的皂莢,去汙功效也有差別。蘇敬等編《唐本草》中記載,“豬牙皂莢最下,其形曲戾薄惡,全無滋潤,洗垢不去。”而“肥皂莢”的洗滌效果則很好。宋代以後出現的“香皂”,所用的主要原料就是這種肥皂莢,現代的“肥皂”一詞,應該就是由此而來。

    用皂莢洗沐,在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率先開始流行。從史料所記來看,皂莢還是一種頗為講究的洗沐用品,上層貴族洗浴時都用。《南史·齊本紀》記載,齊明帝蕭鸞便“嘗用皂莢”。

    南朝坊間流傳著一首童謠,其中有一句是,“黃塵汙人衣,皂莢相料理”,反映的便是時人用皂莢洗滌的情形,後來這首童謠被解析為陳朝將被楊姓隋朝滅掉的讖語。

    宋元時期,皂莢仍是常用的去垢用品,宋人張耒《皂莢樹》詩中寫道:“不緣去垢須青莢,自愛蒼鱗百歲根。”甚至宋朝後宮女人洗浴時也都用皂莢,南宋詩人陸游《老學庵筆記》便稱,“禁中用胭脂、皂莢多。”

    皂莢是一種純天然肥皂,在古人所用洗滌用品中存在時間最長,一直用到了今天,偏遠農村中還有人用皂莢代替洗衣粉來洗滌衣物。

    值得一提的是,皂莢不僅是一種良好的天然洗滌用品,還是一種用途廣泛的中藥材。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已將皂莢入藥,稱皂莢可以醫治咽喉腫痛、小便淋閉、胎衣不下等幾十種疾病。

    肥珠子和豆麵製成的“澡藥”

    ———“有無患子上搗爛,加白麵和為丸,每日取以洗面,去垢及斑。”

    除了用皂莢來洗滌,古人還用一種叫“肥珠子”的植物果實來去汙,這也是一種類似皂莢的洗滌用品。宋人莊綽《雞肋編》記載:“浙中少肥皂,澡面涴衣皆用肥珠子。木亦高大,葉如槐而細,生角長者不過三數寸,子圓黑肥大,肉亦厚,膏潤於皂莢,故一名‘肥皂’。”

    肥珠子是中藥材“無患子”的別名,又名“鬼見愁”。《本草綱目》中對無患子有專條介紹:這種樹生長在高山之中,其果實大如彈丸,核子堅硬,黑色,有如肥皂莢的核子,正圓如珠,故有“肥珠子”的叫法。每年十月份,古人開始採摘果實,將其煮熟去核,與麥面或豆麵和在一起搗,做成“澡藥”。這種“澡藥”,就是具有保健功能的洗澡用品。

    肥珠子還可以製成“洗面奶”。《本草綱目》上有用肥珠子製作的“洗面去斑”方:“有無患子上搗爛,加白麵和為丸,每日取以洗面,去垢及斑”。這種“洗面奶”很管用,李時珍用“甚效”二字評價了其功效。

    出現人工合成的洗浴用品“澡豆”

    ———“洗面藥澡豆方,每旦取洗手面,百日白淨如素。”

    上述幾種洗浴去汙用品,都是純天然的。那麼,古代是否有人工合成的洗滌用品呢?答案是肯定的,“澡豆”就是這麼一種洗滌用品。

    南宋劉義慶曾把晉武帝女婿王敦不識澡豆一事,當做笑話寫進《世說新語·漏》中:“王敦初尚主,如廁,見漆箱盛幹棗,本以塞鼻,王謂廁上亦下果,食遂至盡。既還,婢擎金澡盤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飲之,謂是乾飯。”

    士族出身的王敦在剛娶晉武帝的女兒舞陽公主時,上皇帝老丈人家的廁所,見裡面的箱子裡盛著幹棗———用來塞鼻子的,王敦卻認為是吃的,遂將棗全吃了。從廁所出來,婢女舉著盛水的金澡盤,用琉璃碗盛著澡豆,本是讓王敦洗手用的,他卻誤以為澡豆是給他吃的,於是把澡豆倒進水中飲用……

    這則“笑話”說明,澡豆在當時是相當高階的洗滌用品,連王敦這樣的大人物都不認識。從史料來看,澡豆也確是古代最高階的洗浴用品,曾是宮廷專用。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記載了唐代宮廷用的“澡豆方”,用現代計量單位來分析,其配方大致如下:

    豬胰5具,白茯苓、白芷、蒿本各120克,甘松香、零陵香各60克,白商陸150克,蒴藿灰30克,大豆麵1000克。

    將這些原料和在一起,搗均勻,製成豆粒狀裝入澡豆罐中備用。唐代宮中的澡豆,主要供秋冬兩季洗手洗臉。此澡豆的洗滌效果非常有效,《千金要方》稱,“洗面藥澡豆方,每旦取洗手面,百日白淨如素。”

    豬胰加工而成的“香皂”

    ———“皂莢搗爛去滓,配以香料、藥料合成。”

    澡豆這種高階洗浴用品,後來不再是皇家專利,達官貴人和土豪們洗浴時也用上了。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載,宋徽宗時期受寵的太監楊戩家中後院曾建有一浴池,“設浴具及澡豆之屬於池上。”

    澡豆的製作工藝,在宋代有了質的飛躍,已不再做成豆粒狀,而是將天然皂莢搗碎細研,加入香料,製成橘子大小的球狀,時稱“肥皂團”。肥皂團因加入了香料,又稱為“香皂”。由於此皂起初是宮裡使用,故又叫“香宮皂”,乃現代香皂的前身。

    明清時期,“香皂”的製作工藝進一步改進,去汙功能更強:在研磨豬胰的過程中加入砂糖,以天然純鹼取代豆粉,並加入動物脂肪,混合均勻後,壓制成球狀或塊狀。民間稱之為“胰子”,或“香胰子”,至今仍有地方稱香皂為“胰子”。這一時期,江南六合縣(今南京市六合區)所產的香皂最為出名,是當時女性最喜愛的洗滌用品。但因為價格太高,非一般人家女效能用得起。

    宮皂用料更考究,所用香料多為檀香、排香草、零陵香這些名貴香料,由御醫研製出的藥用香皂,除洗滌去汙的功能外,還有美容嫩面、滋潤面板、保健除癢的效果,當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所用香皂都是這種特供香皂

  • 4 # 歷史也好玩

     洗澡對我們來說,是很平常的事了,每天不洗澡,很難受啊。在夏天,一天還不止洗一次。那麼古代人怎麼辦呢,一說這個,可能大家有兩種感覺,一是古代人一輩子都不會洗澡,另一種就是電視劇裡表演的在木桶裡放滿花瓣,來一次舒服的泡澡。或者是在清澈的池塘裡任性的露天沐浴,最好這時候劇中男主角恰好路過。

      首先,古代人肯定是要洗澡的,那種一輩子都不洗澡的想法是錯誤的,如果一輩子不洗澡,肯定成為泥人了。在湖泊池塘裡洗澡,是秦漢時期的事了,那時候,人們的生活比較簡單,尤其是普通人家,有個地方解決就行了。不過,那時候已經出現浴室了,是的,就是在秦代已經有浴室了。而且浴室裡還有排水管道,這在秦漢時期的一些宮殿遺蹟裡被發現過,和我們現在的浴室一樣,是不是很先進呢?去過西安華清池的朋友,想必對楊貴妃的豪華浴池印象特別深刻,那是唐玄宗專門為楊貴妃建造的,浴池不但精美奢侈,還有非常先進的排水系統,這也是二人愛情的見證啊。唐朝以後,尤其是宋元時期,浴室已經出現普通老百姓的家裡了,那時候,人們接待客人,首先要把身上洗乾淨,以示對客人的尊重,這就是接風洗塵的來歷了。要說古人還是很講究衛生、講究禮儀的,這就是文明和野蠻的區別!

      宋代不光自己家裡有浴室,還有了洗浴中心,就是我們說的澡堂。文人大夫沒事的時候,就相約去跑澡堂子,大家在一起聊聊閒篇,侃侃大山,還是很愜意的。我們的大文人王安石是一個不愛洗澡的人,是有名的邋遢宰相。據說他一個月洗一次臉,一年洗一次澡,真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他的朋友為了糾正他這個毛病,經常拉著他去當時的一個澡堂子洗澡,漸漸的,王安石就改掉了不愛洗澡的壞習慣。

    和王安石相反,大文豪蘇軾就是一個很愛洗澡的人,為此他還寫過兩手如夢令,非常有趣,大家可以去讀一讀。“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揹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這裡的“揩揹人”,就是搓澡工,那時候就有搓澡工這個職業了,感覺像是穿越了一般!

    到了元代,更先進了!你可以先在湯池裡洗一會,累了就到裡間休息,期間可以按摩、修腳等,就差不能看電影了!您看,這和我們現在的澡堂、洗浴中心有什麼區別!

    下面我們看看古人都用什麼洗澡,是不是像電視劇裡那樣,都用木桶來洗澡呢?其實,說木桶還不如說是浴盆更確切。比如有名的周代青銅器、虢季子、白盤就像是現代的浴缸了。影視裡面的木桶,應該是為了表演效果而設定的,你想啊,如果用浴盆來洗澡,那該露的不該露的不都讓大家看到了嗎?

    到了秦漢時期,還有木盆、木桶,體積小的用來洗臉洗腳,體積大的用來洗身子,還可以坐在凳子上,拿水往身上澆。總之,怎麼舒服怎麼來。

    那麼,古人洗澡都用什麼洗浴用品呢,我們現在由洗浴液、香皂等,我們的祖輩都管香皂叫胰子,這名字就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最初的胰子,是把豬的胰臟洗淨,剔除了脂肪,再研磨成粉,再加入豆粉、香料等等自然乾燥後做成的。除了胰子之外啊,漢代人還會在水裡面放香料,唐代開始使用皂莢來洗頭等。

    你知道嗎?古代還有專門的洗澡假期,你也許會問,會有這種好事!沒錯,就是專門為洗澡放的假!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有了3天一洗頭,5天一洗澡的習慣,漢代的官員每5天有一個法定假期,有點像我們過週末的意思,是不是比我們幸福呢!

    那麼古人為什麼這麼重視洗澡呢?其實是有原因的,首先古代沐浴並不只是清潔身體,他首要的意義是一種宗教儀式,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透過沐浴能夠祛除,包括瘟疫在內的各種災禍。還有就是,古人把沐浴作為社交禮儀的一方面,比如秦漢時期,人們認為,身體潔淨,是對他人尤其是對地位較高的人的敬重。

    看來,古人在洗澡方面比我們想象的重視,我們反而不像古人那樣講究了。不管怎樣,大家還是要養成勤洗澡、講衛生的好習慣,有個好身體比什麼都重要啊!

  • 5 # 自由精神王國

    隨著時代的不同,古人洗頭洗澡方式也在發生演化。

    古代人洗頭髮的有皂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皂角洗頭髮。當然再原始一點的也有用紅泥抹在頭上洗頭,這種洗頭方式至今還可在非洲的一些部落看到。

    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古代人比我們想象中要衛生的多,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海錄碎事 臣職 官僚》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敢情冬令勞保用品古代也有發。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洗頭用淘米水,稱這潘。如《左傳 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

    遠古時候,人們聽信女媧造人的傳說,相信人既然是泥土所造,清潔身體也自然是要用泥土,那個時候的人們,沒有任何的清潔工具,用泥土一擦拭身體,發現果然會洗去一些汙垢,就一直沿用。在漢朝時期,有人從暗紅色的潭水裡熬製出結晶體狀物質,發現這些可以洗去衣物和髮際間的汙垢,於是它們就成了相對高階一點的沐浴露,其實,它不過就是早期的鹼罷了,可以乳化油脂。

    後來,皂角的發現,成了後來人們最常使用的清潔用品。使用前,需將皂角結出來的莢果砸碎研磨至粉末狀,直接用粉末或將粉末混入水中來清洗。唐朝以後,皂角開始普遍使用,如今的香皂裡也有很多依然存在著皂角的成分,它不僅可以用來去除身體上的汙垢,還能防凍瘡,但是這些東西很少有氣味怡人的,那洗澡的意義又何在呢?瞭解決這個問題,就出現了胭脂香膏等天然的香料,當然經濟條件好的女孩兒會用花瓣沐浴,也是為了改善體味。傳說,楊貴妃有狐臭,於是她日日用花瓣沐浴,唐玄宗也沒聞出來她有狐臭,對於楊貴妃依然寵愛有加。最後孔子的門生曾點,把洗澡作為一種智美的人生境界加以讚賞:“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也表明中國洗浴文化的傳統,不僅在於髮膚之康潔,而且更講究品行之端莊,德行之良好。

  • 6 # 本草百曉生

    現代意義上的肥皂,大概出現的化學工業興起的歐洲,時間是在19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後。

    在它們沒有進入中國前,古人自有方法,來解決個人衛生問題。

    另外,豬胰在中藥裡頭,可是一味很重要的藥,除了治高血壓外,它最主要用於咳嗽,以及脾胃虛弱等病症。

    另外,像遠古時期,人類已經用草木灰來清潔,其它像皂莢,都是古人常用的清潔劑。大概到了清中期,古人發現用草木灰與豬胰結合,便組成最原始的一種“肥皂”。因為這種原始肥皂,氣味太沖。

    先民們,就往裡頭新增香料,比如花香。

    有了原始香皂,古人洗澡離不開盆,主要以木盆為主。清朝時,有群人專門靠開澡堂維生。以至算命先生,只要知道這個地區的人,就大概知道他們主要從事什麼職業。他們就是東北人,晚清時,北京一帶的澡堂,十有八九是東北人開的!

  • 7 # 活躍天

    古人沒有沐浴系統和肥皂也能洗澡。

    我國人很聰明,他們可以根據地勢建造房屋,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窯洞。

    窯洞依山,冬天寒冷,因為有厚厚的山體遮擋,冷風進不去,冬天很暖和,可以蓋一薄被。同樣夏天很涼快,也蓋一夏涼被,窯洞是屬於冬暖夏涼的,我小時候就住的是窯洞。現在農村很多地方還有窯洞。

    我們常聽說避暑山莊,就是根據地勢地貌建造的房屋,房屋合適,環境不熱不冷,就可以洗澡。貴族有優越的條件,可以燒熱水,弄個大一點深一點的木盆,放點花瓣,坐進去洗。

    農村的人都是怎麼洗呢?農村的窯洞又深也寬,做飯周圍的炕也寬大,做飯的時候炕已經燒熱了,想洗澡的時候,燒點熱水,炕上放一個大盆,把水倒進大盒裡,兌點涼水,調好水溫,洗著水涼再往裡面續熱水。洗時用毛巾搓全身,小時候我們洗頭都是母親去皂角樹上摘點皂角。當然,也有人用肥珠子之類的。

    雖然古代人沒有我們的沐浴系統方便,但他們很聰明,各有各法,我們中國人很乾淨,洗澡也傳承了幾千年。

  • 8 # 暮登天子堂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答。

    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洗澡是個人 衛生的日常小事,或是工作之餘的一 種休閒活動。但是在古代則不然。洗澡 不僅具有禮儀上的功用,而且還包含 道德層面上的意義。古人洗澡叫沐浴。 沐,是洗髮,浴,是洗身。那時無論上 朝或祭祀,都必須先洗澡,所謂“沐浴 而朝”(《論語·憲問》),“齋戒沐浴則 祭上帝”(《孟子·離婁》),十分莊重嚴 肅;個人平日洗澡,也要求不只洗去身 垢,而且要除去心垢—澡身而浴德, 這就是《湯盤銘文》所說的:“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所 以直到清代,故宮的浴室仍叫“浴德堂”。

    盆浴始於何時

    遠古時期,茹毛飲血,人們是否洗 澡,因沒有文字記載,現已無從瞭解。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化,人們逐漸有了衛 生意識,於是便自覺去洗澡。但古人洗 澡始於何時呢?據高承《事物紀原》卷 十記載,有的說始於夏禹之時,有的說 源於周公之世,也有的說起於秦穆公, 說法不一,難以確定。我們根據古文字 和實物,可以肯定在商周時古人已經用 浴盆洗澡了。甲骨文 字,就是一個人 在浴盆中洗澡的形狀。商朝第一個君主 成湯洗澡用的青銅浴盆—湯盤,更是 一個有力的物證。這隻湯盤,據李商隱 《韓碑》詩:“湯盤孔鼎有述作,今無其 器存其辭。”在唐代已失。但周初虢國季 子白的青銅浴盆至今尚存,盆長三尺九 寸,寬二尺四寸,深一尺二寸,銘文110 字,記載季子白奉周王之命抵禦 狁的 功績(《浴盤圖說》)。這些可以確認盆浴 始於商周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洗澡已逐步經常化,尤其是各國的貴族。在我國曆史 文獻中有不少洗澡的記載。晉國公子重 耳遭驪姬之難,被迫逃亡國外,有一次 逃到曹國要洗澡,曹共公聽說重耳“駢 脅”(肋骨連成一片),出於好奇便“薄 而觀之”。這個“薄”,作“簾”解,就 是說躲在浴室簾後偷看(見《左傳》僖 公二十三年)。戰國末期,韓國昭僖侯洗 澡,發現澡盆裡有小石子(見《韓非子· 內儲說下》)。這兩件事可謂沐浴史上的 趣話,也說明洗澡在當時生活中已很普 遍了。我國很早就有了浴室和木製浴盆。 據《周禮》記載,浴室叫 ,木製浴盆 叫 。從《周禮》的記述看,古人由於 留長髮容易垢膩,規定每三日洗一次 頭,五日洗一次熱水澡,洗澡還須符合 “禮”,有一定程式。《禮記·玉藻》雲: “浴用二巾,上 下 。出 ,履蒯席, 連用湯;履蒲席,衣巾 身,乃屨,進 飲。”洗澡要用兩條浴巾,細葛布巾擦上 身,粗葛布巾擦下身。出浴盆,先站在 蒯草蓆上,用熱水沖洗,而後站到蒲席 上,擦乾身子,才穿衣服和鞋子。人因 洗澡後會感到口渴,最後還“進飲”,像 現代人一樣喝些飲料,還真是頗講科學 的。那時洗澡用的是井水,禮儀規定“內 外不共井,不共 浴”(《禮記·內則》)。 男女不可共用一口井,也不共用一間浴 室,不僅有了上下之分,而且有了男女 之別。這種思想影響後世,到現代還殘 存在有些人的腦海裡。

    到了漢唐時期,隨著洗澡日益受到 重視,國家還相應地制定了休沐制度。 漢代官員因是入署辦公日夜寢食其中,每五日一休沐才歸家洗澡休息,就像現 代的雙休日一樣。這一點在《史記》和 《漢書》中均有記載。如《史記·萬石列 傳》載:“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唐人 與漢人稍異,官員散朝可歸私宅,但仍 是五日一休沐。這一點常見於唐人詩 歌。如劉禹錫《浙西李大夫述夢四十韻 並浙東元相公酬和斐然繼聲》詩云:“五 日思歸休,三春羨眾邀。”自漢至魏晉迄 唐初,官吏都是五日一休沐,這說明洗 澡不僅經常化,而且也制度化了。

    從浴盆到浴池

    商周以來,人們一般都用浴盆洗 澡,但這在人數眾多而又集中的地方, 往往難以滿足生活需求,這樣便出現了 人工浴池。最早修建人工浴池的是皇宮 和寺院,因為那裡聚集著眾多的嬪妃和 僧徒。1974~1975年,我國考古隊在發 掘秦始皇咸陽宮時,就曾發現有供嬪妃 使用的大浴室,設有陶製的地漏與排水 管,還有取暖的壁爐。南北朝是我國佛 教臻於極盛的時期,洛陽廟宇最盛時達 1300多所。據楊 之《洛陽伽藍記》卷 四記載,在洛陽寶光寺後園,有一間大 浴室,內有用巨石砌成的大浴池,池旁 五步有一口井,是浴池的水源。這說明 人工浴池最遲建於北魏之時。釋義淨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記載印度佛寺 的浴池說:“那爛陀寺有十餘所大池,每 至晨時,寺鳴健椎,令僧徒洗浴。”並雲 “世尊教為浴室,或作露天磚池,或作去 病藥湯”(《續修四庫全書》1286冊)。這 說明浴池的建造與佛教有著密切關係, 所以《事物紀原》卷八曾說浴池是西域舊俗。因而我國人工浴池雖早建於秦 代,但大量建造似應在受到佛教影響之 後。

    古代的浴池多取用井水,冬季洗澡 水溫是個難題,但在有溫泉的地方,冬 天洗熱水澡則十分方便,這就促進了溫 泉浴池的發展。唐玄宗後期不問國事, 縱情聲色。每年冬十月,便攜楊貴妃及 大批嬪妃,到驪山華清宮去度假,至次 年四月始回。驪山上有充足的溫泉,玄 宗便下令修建了許多溫泉浴池,有供皇 帝洗澡的“御湯”,有供貴妃洗澡的“妃 子湯”,還有供嬪妃們洗澡的“長湯十六 所”,浴室有“數十間”之多。唐玄宗和 嬪妃們在山上賞花、飲酒、泡溫泉,過 著荒淫的生活。

    山上這些溫泉浴池,規模大小不 一,形狀各異,但都建造華麗,工藝絕 倫。專供玄宗洗澡的“御湯”,浴池“周環數丈,悉砌以白石,瑩沏如玉……中 有雙石甕,腹異口,(水從)甕中湧出, 噴注於白蓮之上”。在御湯西北角是妃 子湯,池面稍狹,與御湯不同,在池側 還放了四隻紅白石盆,盆中“刻作菡萏 之狀,陷於白石面”,溫泉水從中湧出 (見錢易:《南部新書》己)。王建《華清 宮感舊》詩云:“公主妝樓金鎖澀,貴妃 湯殿玉蓮開。”從妃子湯邐迤而下是供 嬪妃們洗浴的長湯十六所,這裡的浴池 池面很大,“環回 以文石”,水上還放 有銀鏤漆船和白香木船,“楫櫓皆飾以 珠玉”,極為豪奢。因嬪妃眷屬眾多,洗 澡時須抄名而入,所以王建《宮詞》說: “浴堂門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謝面脂。” “面脂”,說明了那時嬪妃們已用上了化 妝品。

    這些溫泉浴池的建造工藝十分精 巧,令人叫絕。山上浴池都是“鑿石作 暗渠走水”,換水時“其中珠纓寶珞流出 街渠,貧民日有所得焉”(見王仁裕:《開 元天寶遺事》卷下“錦雁”條)。浴池的 建造和裝置,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浴 池可容納很多人共浴,雖缺少私密性, 但在我國洗浴史上仍是一大進步。

    公共浴池的出現

    至宋代,我國商品經濟空前發展, 產生了許多新興的商業大都市。在這些 大都市裡,生活著許多商人、手工業者、 軍士、平民,適應他們的衛生需要,就 出現了商業性的公共浴池。北宋汴京 (今河南開封),在甜水巷有“浴室院” (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南宋 臨安(杭州),洗浴業還成立了行會組織,叫“香水行”(見灌園耐得翁:《都 城紀勝·諸行》)。宋代的浴室“懸壺於 門”,作為標誌。

    浴室由於是商業性的,在浴池中還 出現了專門為顧客服務的揩揹人。蘇軾 在泗州浴後的一首詼諧小詞說:“寄語 揩揹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 士本來無垢。”(《如夢令·元豐七年十二 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戲作如夢令 闋》)浴堂門口早上還兼營“麵湯”(洗 臉水)(見吳自牧:《夢粱錄》卷一三), 商業氣息是很濃的。

    到了元明時期,商業性的公共澡池 更加普及,也更大眾化了。浴室服務的 物件,不僅有各類勞動人民“負、販、 屠、沽者”,而且還有讀書人,“為士者 每亦浴之”(郎瑛:《七修類稿》卷一六), 階層十分廣泛。不受性別、年齡的限制, 服務的專案多樣化,有冷水也有熱水, 有池浴也有盆浴,還有搓背、剃頭、修 腳等等。元代,蒙古人統治中國,蒙古 民族習俗愛洗冷水澡。在杭州的一些街 道上,就有不少冷浴澡堂,“這些澡堂的 男女顧客從小時候起,就習慣於一年四 季洗冷水浴,認為這對身體大有裨益。 在這些浴堂中,也有供熱水的浴室,專 門供給受不了冷水的外客”(《馬可·波 羅遊記》第2卷第76章《雄偉壯麗的京 師—杭州》)。這些公共浴室洗澡須交 “湯錢”,有“男女服務員為你服務”,各 種服務須另外付錢,《樸通事諺解》曾記 下了大都(今北京)公共浴池的一張價 目表:洗澡 5個錢,撓背 2個錢,梳頭 5個錢,剃頭2個錢,修腳5個錢,全套 一共 19個錢。

    浴室,古稱浴堂,明人稱“混堂”。 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混堂,天下 有之”,可見明代公共浴池已很普遍。漢 唐以來有關浴池的記載,很少涉及池水 加湯的問題,這一直是一個疑問,郎瑛 在《七修類稿》中為我們提供了可貴的 史料。元代大都天慶寺有座浴室,形制 頗類西方建築風格,浴池屋頂圓如穹 隆。明代混堂吸取元代浴池的建築風 格,浴室也是“ 大石為池,穹幕為磚”。 用巨石砌成浴池,用磚砌成拱形屋頂。 至於池水加熱則在屋後“為巨釜,令與 池通,轆轤引水,穴壁而貯焉。一人專 執爨,池水相吞,遂成沸湯,名曰混堂, 榜其門曰‘香水’”(見《七修類稿》卷 一六)。就是在浴室後面安裝一口大鍋, 有管道與浴池相通,用轆轤把井水注入 鍋與池中,然後在鍋下燒火加熱,鍋裡 熱水與池中冷水交混,池水遂逐漸變 暖,浴室內熱氣騰騰,即使在冬季也不 覺冷了。有的浴池內還砌成大小數格, 中有孔道相通。近鍋的最熱為頭池,上 設木格,供人蒸浴;次為二池,水次熱; 最大的池為溫水池,叫娃娃池,真是老 少咸宜,十分方便。其後由明及清,直 到近代,公共浴池的建造格局大體如 此,只是使用的材料更加高檔,用上自 來水更為方便而已。至今在我國不少地 區仍存在著這樣的公共浴池。

    去垢和護膚

    洗澡是為了清潔衛生,古人洗浴用 什麼去汙除垢呢?據文獻記載,漢代以 前多用“潘”。《禮記·內則》雲:“面垢, 潘請 。”這個“潘”又稱米潘,就是淘米水。臉上髒了,用燒熱的淘米水來 洗可以去垢。《左傳》杜預注還說:“潘, 米汁,可以沐頭。”米汁,即淅來汁,也 是淘米水,加熱用來洗頭,可使頭髮柔 潤,是一種很好的洗髮劑。直到今天, 在我國民間,有些地方仍在用淘米水去 汙除垢。魏晉以後,古人又使用一種新 的去汙劑,叫澡豆。澡豆是用豆粉合藥 製成,用來洗手洗面可使面板光澤,是 當時的一種高階用品。晉朝王敦娶舞陽 公主為妻,出廁,“婢擎金澡盤盛水,琉 璃碗盛澡豆”,請他洗手。他出身微賤, 不識澡豆,倒入水中連水帶澡豆一起 吃下肚了,引得“群婢莫不掩口而笑”, 一時傳為笑談(見《世說新語》卷三四 《紕漏》)。澡豆的功用極為神驗,唐孫 思邈說:“用洗手面,十日色如雪,三 十日如凝脂。”(見《千金方》六下“面 藥篇”)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面黧黑”, 所以他的夫人和門生便“進澡豆”,讓他 用來洗面(見《墨客揮犀》卷 十)。宋 人還用皂莢澡面滌衣,浙中有一種叫肥 珠子的長皂莢,“一名肥皂”(見莊綽《雞 肋編》卷二)。這大概就是肥皂之名的由來了。

    古人洗澡常用蘭草為浴湯,叫做 “浴蘭”。早在戰國時期,在《楚辭》中 就有“浴蘭湯兮沐芳”的話,在漢代又 有“煮梅為豆實,蓄蘭為沐浴”之說。至 唐宋時,更稱五月為“浴蘭令節”(吳自 牧:《夢粱錄》卷三)。這種用蘭湯沐浴 的方式,不僅可使全身散發出香氣,而 且還有保護面板的作用。

    洗浴之後,古人還懂得使用化妝品 保護面板。魏晉時,石崇在廁所裡就放置了“甲煎粉、沈香汁”一類東西,供 洗手洗臉後搽手塗面(《世說新語》卷 三○“汰侈”)。甲煎,亦作夾煎,又名 甲香,是用藥與美果花燒灰和蠟製成, 可作口脂,用來防止口唇皴裂,相當於 現代的唇膏。這些在唐代宮廷中已得到 了普遍使用,唐明皇在臘日常賜群臣, 杜子美《臘日詩》即雲:“口脂面藥隨恩 澤,翠管銀罌下九霄。”面藥即“公主家 人謝面脂”的面脂,也稱面油,是一種 搽臉防凍裂的化妝品,猶如現代的香脂 之類,可使面板白潤,洗澡後使用,有 護膚養顏的功用。

    古人夏天洗澡,浴後還常在身上搽 香粉。這種香粉叫英粉,是用滑石粉與 中藥、香料的細末摻合在一起,加上“心 紅”製成的,叫利汗紅粉香,相當於現 代爽身粉一類的東西,可以用來遮祛汗 臭,使面板滑膩,在唐宋時已普遍使用, 詩詞中多有涉及。如唐韓 《晝寢》雲: “撲粉更添香體滑,解衣唯見下裳紅。” 宋賀鑄《小重山》詞“薄晚具蘭湯,雪 肌英粉膩,更生香”等等。這種香粉不 僅可使肌膚“添香”“滑膩”,而且還能 增加面板的紅潤度。到元明時,浴後還 有灑用“薔薇露”的,這就相當於今天 的花露水了。這些都說明古人在洗浴 後,早就用上了化妝品來護膚了。

    社會在不斷進步,人們洗澡已從盆 浴、池浴,發展到淋浴、桑拿浴,是愈 來愈衛生,愈來愈舒服了。但願人們在 洗浴時,勿忘古人遺訓,洗去身垢的同 時,也要除掉心垢—注意浴德。

  • 9 # 西紅柿不吃蛋

    古人將洗澡稱之為「沐浴」。沐指的是洗頭髮,浴指的是洗身體。

    秦漢時期,廣大人民群眾,已經養成了「三天一洗頭、五天一洗澡」的良好衛生習慣。

    「禮記 · 內則」記載:

    五日則湯請浴,三日具沐。其間面垢,潘清;足垢,湯請洗。

    到了漢朝,政府甚至對洗澡頻率做出了明文規定,“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那是說漢代規定官吏們工作五天、“休沐”一天。休息日與洗澡緊緊相連。

    古時,沐浴有時候是一件很莊嚴的事情,比如在舉行重大祭祀活動前,政府會找一些專職官員,負責天子和諸侯的沐浴,以示對神靈的尊重。同時,沐浴也是古代婚喪禮俗的一部分。

    三國時代,名醫董奉透過大量調研發現:在浴盆裡放點藥物泡澡,可以治病,特別是各種面板病。到了唐代,「藥王」孫思邈也在「千金方」中記載了一些藥浴的藥方。

    唐代是最喜歡洗溫泉的,尤其是唐明皇和楊貴妃更是對洗溫泉情有獨鍾,白居易的《長恨歌》有記載:“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而公共澡堂的出現,則是在宋朝以後,最早出現是在蘇州,叫“混堂”,與之共生的一種職業,就是搓澡的。但是不少大戶人家會在家裡建浴室,這一時期,客人遠道而來,主人往往會請客人先泡個澡,待洗去身上的塵埃,再開始胡吃海喝。

    還有人會問,古時候沒有洗髮水、沐浴露這些,古人是怎麼清潔身體的,在先秦的時候,人們大多是用草木灰來清潔身體,用淘米水來洗頭(據說洗完之後頭髮烏黑光亮)。

    絲綢之路開闢後,香料大通道開啟,產自印度、阿拉伯和歐洲等地的檀香、龍腦、乳香、雞舌香等紛紛進入中土,西域來的制香匠將研磨的細細的豆麵與各種珍貴香料末混合製成了潔淨徹底、肌膚留香的澡豆。澡豆最早用的是豌豆,在唐代時還是 “西戎回鶻(hú)”特產,要從千里之外的西域運來,這也只能是皇家貴族才能用得上。民間採用廉價的綠豆、白豆等為原料。

    用皂莢洗沐,在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率先開始流行,宋元時期,皂莢仍是一種常用的去垢用品,

    到了宋代,清洗用品有了質的飛躍,已不再做成豆粒狀,而是將天然皂莢搗碎細研,加入香料,製成橘子大小的球狀,時稱“肥皂團”。肥皂團因加入了香料,又稱為“香皂”。由於此皂起初是宮裡使用,故又叫“香宮皂”。

    到了元代,出現了一種很有趣的潔身品——麥麩,在原雜劇中有記載,叫“熬麩漿細香澡豆”,這個麥麩,有很強的去死皮的功效,並且有一種自然的草木香。

    明清時期,“香皂”的製作工藝進一步改進,去汙功能更強:在研磨豬胰的過程中加入砂糖,以天然純鹼取代豆粉,並加入動物脂肪,混合均勻後,壓制成球狀或塊狀。民間稱之為“胰子”,或“香胰子”,至今仍有地方稱香皂為“胰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婚姻是枷鎖,是人生快樂的絆腳石。"您怎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