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愛家4561

    謝謝邀請,孟德為什麼沒有稱帝,孟德也想留芳千古,稱帝對於孟德來說手到擒來,可他沒這樣想,有段書操說,我死之後立碑書寫漢將軍武平候墓,此生足矣。不想好多人,看我權高位重,都想加害於我,吾才竭力全撥,看得出操是為了自保,耐何:天下大亂諸候紛爭,身為一國之相,首當其衝義不容辭,三國來說就是個亂世,誰奸誰忠,誰仁義誰忠義,自有公論,歷史就是歷史,筆者說誰忠,誰就忠,說誰義誰都義。

  • 2 # 風葉2785sam

    第一時間不允許,第二給他兒子一個加恩天下的機會。當官就為升官發財,他本事大能力強,他兒子就弱點,讓他兒子給恩惠於天下,

  • 3 # 浪跡小白鰷

    正因為我們不知道,所以我們不是曹操。從歷史的脈絡上看來,曹操不是帝王,勝似帝王。最重要的是,那種奸雄的本質心性。

  • 4 # 張博151221231

    主要就是時機不成熟 這曹操雖有雄心壯志 但到死不過也就才形成了一個三分天下的局面 這種情況下 就算他想稱帝也不行 主要還是得考慮人心向背 其實曹丕稱帝也是過早的 起碼得消滅蜀吳其中一個之後這才可以 我是這麼覺得的

  • 5 # 尋根拜祖

    這個問題我跟大家看法不一樣,曹操不是不想稱帝,而是他沒法稱帝,再直白一點說就是,他被一群反對派硬生生攔在龍椅下,上不去!

    你可能認為,以曹操的權勢誰能攔得住?還真有這樣一股勢力,不是蜀漢,也不是孫吳,而是他身邊的門閥士族集團!

    三國時期門閥士族集團很強大,可以說遍天下。這個集團在東漢初期就逐步形成,到東漢末年已經發展成為左右帝國生死的最主要力量。

    三國門閥集團的代表人物有袁氏兄弟、司馬家族、楊修家族、孔融家族等,當然還包括荀彧家族。

    整個三國時代,曹操除了軍事上的敵人外,還面臨士族門閥集團的挑戰。門閥集團為什麼跟曹操過不去?很簡單,原因兩個,一是曹操的出身,二是曹操推行的政策。

    曹操其實一直被門閥集團看不起,因為他是“宦官之後”,曹騰的幹孫子。士族階層對曹操既畏懼又充滿鄙視。

    關鍵曹操還推行了一個政策,把豪門士族階級的生路斷了,這個政策就是“唯才是舉”。

    我們知道漢朝官員選拔採取的是“察舉制”,即由地方官員推舉,經考核後錄用。看起來很公平,但到東漢末年,門閥士族集團壟斷了“察舉”,變成了他們集團內部的遊戲,寒門士族根本沒機會被“察舉”。

    這就是東漢沒落的一個很重要原因。以曹操的雄才大略,他當然知道其中的奧妙。他想要成就大業,就必須徹底根治“察舉制”這個大毒瘤。“唯才是舉”就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提出來的,但為了不跟門閥士族集團徹底撕破臉,他也沒有廢除“察舉制”。

    當曹操被冊封為“魏王”,離龍椅僅一步之遙時,士族集團開始警覺,一旦曹操登臨大寶,他們的幸福時光恐怕算是徹底終結了!於是,門閥集團開始反擊。荀彧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成為曹操的政敵,他代表的是一個集團,絕不是孤軍奮戰,也不是為了維護漢統,那是哄騙世人的謊言,他完全是為了自身利益!

    曹操和門閥集團都很清楚,只要曹操宣佈登基,就是雙方決裂的時候!以曹操的勢力,在外有強敵,內有餓虎的情況下,他能全然不顧地雙線作戰嗎?

    這顯然太冒險了!於是曹操只能選擇妥協,不敢再進一步,門閥集團只要守住底線,也不敢摸老虎屁股。

    那曹丕為什麼能登基稱帝?很簡單,曹丕接受了門閥集團一位重要人物,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廢除“察舉制”,也不搞“唯才是舉”,實行“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在兼顧寒門士族的基礎上,加入“門第考核”,最大限度地保證了門閥士族集團的利益。由此,雙方終於找到了妥協方案,於是皆大歡喜,曹丕獲准改朝換代!

    這就是曹操不能稱帝的原因,說什麼要做漢臣,要學周公,扯蛋!周公都不答應!

  • 6 # 競運1

    曹操沒有稱帝的必要了 ,他手下的人 都是他自己帶出來的 就跟皇帝沒什麼區別,如果要是 稱帝了。。會留下很多罵名,會遭到許多人的反對 比如荀彧,所以沒必要稱帝

  • 7 # 瓊林夜話

    曹操沒有稱帝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他不想,一個是他不敢。

    儘管當時曹操一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官員和大部分百姓支援漢朝。如果他冒然稱帝,首先會坐實“漢賊”這個名號。其次成為眾矢之的,劉備和孫權便可以討伐曹操為名,聯合起來攻打曹操。這是得不償失的。

    再者,他也完全沒必要去稱帝,他當時所享受的,基本就是皇帝的待遇,沒必要為了一個徒有其名的帝位失去人心。

    第三,手中有漢獻帝,可以借天子名義壓制劉備和孫權。儘管當時是三方割據,但表面上都是漢臣,是漢獻帝的臣子。如果曹操廢了獻帝,劉備和孫權便會立即起兵討逆。

  • 8 # 藍鳥1683

    曹操曾說過:“夫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權成敗、計輕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曹操不稱帝也算是不忘初心:)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曹操至死沒有稱帝,而劉備、孫權最後卻當了皇帝。當然曹操的兒子曹丕還是稱了帝的。

    孫權曾上書勸曹操稱帝,曹操觀後大笑,和群臣說“是兒欲著吾爐火上邪!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注引《魏略》。)這說明曹操對稱帝這件事看的非常通徹,是個明白人。曹操並不完全像《三國演義》寫的那麼陰險,歷史上他是一位非常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毛主席也對他讚歎有加:)。所以曹操是不會稱帝的。

    一 講道義,不留罵名

    曹操最開始就採納了謀士毛玠的建議“奉天子以令諸侯”,注意是“奉天子”,“挾天子”是袁紹的謀士沮授提出的,曹操的初衷是尊奉著天子控制著不聽朝廷的臣子。儒家文化的興盛始於漢朝,而且在漢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曹操作為一代梟雄,他也雖深知皇帝的價值,但他自己骨子裡仍然是有忠君思想的,畢竟是士族子弟。董卓就因廢立皇帝,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國賊,更何況改朝換代。

    二 重實利,不圖虛名

    曹操在實際上已經做到利用漢獻帝來為自己謀利的目的,有漢天子在手,就有了正統,就師出有名,就可以“挾天子以令不臣”。各方諸侯當時名義上還都是漢臣,對天子還都要表面上臣服,這樣就有了掣肘,所以曹操不會稱帝。實際利益在手,又何必在乎虛名。

    三 精算計,不置死地

    曹操這樣牛逼的政治家,頭腦時刻會保持清醒,不會過度自大,認不清形勢的。東漢末年,各方諸侯割地自立很多,雖然後來曹操透過多年的努力,擊敗了呂布、袁紹、袁術、劉表、馬騰等勢力,逐步統一了廣大的北方地區。但是仍然在東南還有孫權、西南還有劉備,局勢人不明朗,都沒有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最佳條件。《百家講壇》中易中天老師認為曹操之所以不稱帝,是因為曹操嫌自己長的醜,呵呵,易老師還是蠻幽默的,但是真正認為自己長的帥的袁術得到玉璽後立即宣佈稱帝,便成了眾矢之的,被諸侯打的找不到家。。。。最後連口蜂蜜水都喝不上了。曹操怎麼會範這種錯誤呢:)

  • 9 # 衣賜履讀通鑑

    簡單點來說吧,我覺得是曹操要把取漢而代之的過程儘量整得合法化,讓別人說不出什麼來。曹操畢竟還是漢臣,他沒有王莽那麼不要臉,儘管他知道,漢家天下,遲早要歸他曹家,但功不必由他而成,而且,當時還有蜀和吳兩大勢力在盯著他呢。

    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曹操的會下,頗有一幫牛人,他們可以容忍曹操專權,容忍曹操不把漢獻帝放在眼裡,但是不能容忍曹操篡位,比如,重要謀士荀彧就是如此,而荀彧只是這樣的大臣的一個代表。而等曹操死後,這些大臣們也終將老去,死去,再下一代兩代人,對漢朝就沒有那種忠心了,到時由兒孫取而代之,反對的聲音會小得多。

    其實,曹操稱了帝,也未必就成功不了,但是顯然,在他心裡,覺得還是以漢臣的身份死去,名聲能夠好一點吧

  • 10 # 這個歷史不簡單

    其實曹操是想稱帝的,之所以最終都沒有稱帝是,曹操不能稱帝,一旦曹操稱帝弊大於利。

    1、曹操的發家以及能建立強大的北魏集團,主要靠的就是漢朝集團的勢力。畢竟這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嘛!再怎麼說漢朝也是幾百年的大集團,即便後來破敗不堪,那勢力也是不可小覷的。

    但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張王牌,雖然能給曹操帶來巨大的好處,但同時也是曹操稱帝最大的阻礙。

    3、北魏大部分都是漢朝臣子,大都是終於漢朝的,之所以跟隨曹操就是因為曹操以漢朝丞相自居。雖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在忠於漢朝的臣子眼裡,曹操也只不過是個大權臣而已。並沒有做出傷害漢朝的舉動,而如果曹操一旦有了稱帝的行為,必然會遭到這些人的反對。

    到時候不旦曹操內部會發生內亂,而且還會遭到天下人的討伐,曹操也就從漢臣變成了漢賊。倒時曹操將會面臨進退兩難,內憂外患的境界,為了個稱謂得不償失。

    曹操也暗示性的表示過自己稱帝的想法,銅雀臺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為了看看有誰會反對自己稱帝,但效果並不理想。

    最終逼得荀彧以死表明自己的立場,反對曹操稱帝。

    4、稱帝對曹操而言只是個稱謂而已,曹操已達到權力巔峰,跟皇帝沒什麼區別。只不過還只是個丞相的稱謂而已,全北魏都是曹操說了算,漢帝只是個傀儡。

    曹操對稱帝的慾望雖然有,但也不是特別的強大,雖然自己這一生可能稱帝無望了,但自己的後代可不一樣了。畢竟曹操的後代沒有那麼多多的估計,再加上到時候那些漢朝留下的終於漢朝的臣子不是死了,也老了。稱帝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已,也不必心急。

    所以曹操不稱帝,只是當時環境所迫,一旦稱帝弊大於利,得不償失。

  • 11 # 棋客

    因為對於古人而言,尤其是受到以五德、讖緯為符號的天人感應所強烈影響的中古之人而言,“稱帝”之事,絕非從“權臣”往上再升一級那麼簡單,絕不是一件可以用“從總經理到董事長”粗暴類比的事情。

    在中古之人看來,乃至清以前所有古人看來,“皇帝”絕不僅僅是政治權力的頂峰,更是天命神權的化身,想要以一個新王朝創始人的面貌“稱帝”,就必須擁有足夠的“威望”來證明自己就是那個“順天應人”的“天子皇帝”,否則便很難獲得“大義名分”上的“正當性”(服眾)。

    具體到曹操晚年,歷經將近10年的造勢,曹操本人已然一步步地藉由一項項“事功”,大權獨攬、封建魏國,這一稱帝程序可謂從未止步,反而愈演愈烈:

    建安十三年(208)六月,廢三公、稱丞相徵建安十七年(212),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建安十八年(213)五月,漢帝冊封魏公,加九錫、都鄴城、建魏國、設百官;七月建魏國宗廟社稷建安十九年(214),魏公曹操位在諸侯王之上建安二十一年(216)四月,進爵魏王、行天子輿服儀仗建安二十二年(217)冬十月,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立曹丕為魏王國太子

    以上政治程序都是由曹操集團的戰略優勢逐漸回升所背書的。自赤壁戰敗以來,曹操剪滅馬韓等西北割據勢力、吞併漢中張魯、兩次赴濡須口親征孫權,實現了對北方的徹底統一,並獲得了孫權的表面馴服,整個天下形勢,已然悄然從赤壁之後的孫劉抗曹轉變為孫曹陰劉。所以,截至定軍山之戰前(218年)的曹操,尚且還佔據了逐步擴大的優勢面。

    可是,在曹操生命最後的兩三年間,原本幾乎年年有“進度”的篡漢稱帝程序卻戛然而止了,曹操也在與孫權媾和後的來信中,以“火爐”之喻駁斥了孫權的勸進言辭,並以周文王自比。我認為這並不能解釋為曹操沒有稱帝之心,非不願也,實不能也。那麼,曹操究竟是受到什麼阻礙,才其本該趁著還有幾口氣兒“臨門一腳”完成稱帝之事的時候停下了腳步呢?私以為,恰恰是劉備、關羽在漢水流域搞出來的軍政格局大震盪,阻礙了曹操稱帝的臨門一腳。

    從定軍山之戰陣斬夏侯,劉備開始獲得漢中盆地主導權開始,到曹操終於認識到漢中之於自己只是不得不拋棄的雞肋,再到劉備集團聯合巴蜀雍涼的勢力代表,仿竇融故事而稱漢中王,再到劉封孟達略定上庸三郡,再到關羽北伐威震中原。漢水彷彿化身成了象徵“漢朝”天命未絕的巨龍,在公元219年大半年的時間裡掌握在了一個自稱漢中王的宿敵手中,這是劉備集團刻意效仿劉邦故事的體現,意圖以相近的稱號(漢王、漢中王)、同樣的龍興地(漢中巴蜀)走出一條再度興復漢室的路數。質言之,寒鯤認為,劉備在此時刻意把自己打造成了劉邦再世。

    這一套結合“漢水大震盪”帶來的政宣攻勢,不可能不對整個中原士人的心態造成影響,即便漢獻帝仍舊存在,但光武帝自立河北時,亦有更始帝存在的先例。再加上,在劉備取得定軍山大捷前的一年間(218年)先後有耿紀、魏諷、侯音在許都、鄴城、宛城謀反或謀反未遂,整個天下局勢(天意民心)瞬間詭異了起來。

    內外局勢在曹操稱帝前的瞬間複雜化,使得曹操君臣不得不擔心形式上“天意民心”的不足以及形勢上“風雲波譎”的未定。曹操君臣因此而中止稱帝程序,一方面是為了拿出更多的精力來應對“漢水大震盪”,以期解決形勢上的風雲波譎;另一方面也趁機丟擲了“吾為周文王矣”的全新政治闡述,以期補足自身在天意民心上的“正當性”。

    綜上,曹操掃平北方建立霸府的事功、實權與“代漢者當塗高”的讖緯解釋(象魏者闕,闕當途而高)相配合,一實、一名,再加上“漢官多按曹辦事”的政治現象,成為佐證曹操配得上在212-217年間步步逼近帝位的“天意民心”之表現。

    但,公元218年發生在鄴城(魏王國都、東漢龍興地)、許都(東漢帝都)、南陽(東漢帝鄉)的三次謀反案,以及公元219年發生在漢水流域的一連串軍事失利(模仿漢王劉邦故事的漢中王劉備在漢水搞事情),則成為曹操稱帝在天下形勢與天意佐證上的強大阻礙,使得此時稱帝成為一件既不具有務實性、也不具備正當性的“昏招”。

    冒然稱帝,不僅沒有進一步勝利的功勳支援,也沒有“漢朝天命確實衰竭”的形勢佐證,更可能會失去剛剛與曹操媾和的孫權支援。畢竟孫權此時與曹操媾和,好歹也可以說是歸順漢朝中央,一旦曹操稱帝,孫權若是繼續效忠曾經被自己罵做漢賊且已經徹底做足了漢賊的“魏朝”,就等於對天下人宣告自己的厚顏無恥。曹操犯不著為了一時的名位,丟掉剛剛前來跪舔的孫權支援,重新陷入孫劉聯合抗曹的窘境,失去孫劉因益州利益分贓不均而產生矛盾的一統機會。

    (此處“益州利益分贓不均”系“簡寫”,是指劉備獨吞益州、獨上尊號,為孫劉矛盾的徹底擴大,添薪加柴。)

    所以,曹操不稱帝,及時剎車,就是對“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精神的本色踐行嘛。

  • 12 # 韶華傾夢

    歷史上,對於曹操為什麼沒有稱帝並沒有確切的記載,但卻留下了眾多的猜測。基於此,本人也只是根據已有的猜測,進行一定程度的編輯,並無肯定的答案!

    其一,體衰多病。在建安二十四的時候,曹操已經有六十多的年紀了。要知道在那個時代,六十多歲以上已經算是高壽了。另外,曹操一生征戰,留下了很多的身體病患,再加上頭風,可謂是折磨。

    都已經在這個年紀了,也許曹操也感覺自己快不行了,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背上惡名,做一個太上皇不是更實在嗎?

    其二,防止蜀吳聯盟。襄樊戰役後,孫權依靠呂蒙之計,奪下了荊州。孫權為了禍水東引,把矛盾點轉向曹操,從而派人送人慫恿曹操稱帝,從而減少蜀國對吳國的威脅。

    但曹操看穿了孫權的陰謀,便一邊厚葬關羽,一邊回信拒絕了孫權。

    所以,從軍事戰略上出發,曹操不稱帝是為了讓魏國能在蜀吳相爭中,漁翁得利。

    其三,有帝之實,無帝之名。曹操的一生,可謂是不是稱霸,就是在稱霸的路上。從建安元年,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到建安二十五年的詔天子制,已經是距帝王一步之遙,或者是已經在名義上是皇帝了。

    因此,既然這樣,為何還要貿然稱帝,落人口實,死後還被人指著脊樑骨罵呢!所以,乾脆不稱帝,讓自己的兒子曹丕稱帝,再追封自己。

    其四,曹操的心志。曹操在最初年輕的時候,夢想可是想當霍去病這樣勒馬陰山,揚鞭殺敵的大將軍。只不過亂世摧毀了曹操的夢想,逼的他走向了另一條路。或許,年老的曹操已經對漢朝沒有多大的敬畏了,但或許對曾將的夢想有一定的追憶也不一定。

  • 13 # 幾許風雨1314

    曹操不是不能稱帝,是他不想,沒有必須而已,他其實已經是實權的控制者,沒有必要圖那些虛名。務實最好,這也曹操氣魄不異於常人之處!

  • 14 # DD解讀

    曹操是一早就有這個心思了,但是他卻一直不敢行動。

    袁術的稱帝,被多方討伐,曹操也害怕自己如果稱帝,也被多方征討。

    袁術就因為得到了傳國玉璽,就認為自己上應天意,下順民心,於是就開始當皇帝了。可是根據當時的局勢,他這個行為就得罪了多方諸侯,被多方一起合力給殲滅了。常常對於這些當然看在眼裡,他也非常明白,如果自己在那個時候也開始當皇帝的話,那自己可能也跟袁術的結局一樣。

    曹操成家立業的資本,就是依靠著現在的天子,曹操不可能自己把現在的天子給砍掉,這就相當於自斷手臂。

    曹操現在所有的立業之本都是因為他現在有天子在手中,所以才使得滿朝的群臣能夠聽從他的調令。如果曹操現在就把天子給廢掉,自己去當皇帝,那麼群中的百臣肯定不會服氣,曹操就失掉了他手下臣子的人心,甚至說有的臣子都會聯合起來除掉曹操。

    曹操想趁著有生之年當上皇帝,所以他開始轉變思路。開始清理掉那些心裡想著漢室但是卻跟隨著自己的人。

    曹操心思轉變了以後,就開始想要清除掉那些反對自己稱帝的人。但是曹操也有很嚴重的頭風病,這種病突然發作,使得曹操突然就命喪黃泉。使得曹操沒有完成他的稱帝大業的全部程序。他的兒子曹丕就替曹操完成了。

  • 15 # 德閒齋畫廊書法篆刻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要是曹操再能活20年一定會稱帝,而且還能統一全國!歷史也就改變了!司馬懿韜光養晦,深藏不露,最後三國歸晉!

  • 16 # 星下靜思

    曹操是一個有眼光的戰略家,在那個亂世中,皇帝的寶座人人想爭,曹操也不例外。能夠安穩的坐牢寶位,不僅要有文治武功,更需要一個和諧的環境。

    像漢獻帝傀儡一樣的皇帝,曹操不要;像袁術一樣不自量力的皇帝,曹操不齒。沒有當皇帝,卻擁有皇帝的權力,曹操不稱帝是在等待時機。

    曹操是個法治派,不會當無實權的皇帝,更不當天下反對的皇帝,當就當個天下擁護的真皇帝。於是,他挾天子伐孫權,伐劉備,企圖蕩平華夏九州,在天下一統中稱帝。

    但是,老天沒有給曹操太多時間,武力用到了透支,也未擺平孫權劉備,反而讓他們在鬥爭中成長起來。自知今生無望一統無下的機會,只有希望兒子們去繼承遺志了,兒子們當了皇帝,他就是皇帝的爹!後來的曹丕還是很爭氣,自己稱了帝,追諡老爹為魏武皇帝!

    曹操這戰略眼光,誰能比得上!

  • 17 # 僤鉺釘

    唉!來和你說說正真的原因吧!

    就是當時形式和家族的問題,首先,他是想稱帝的,只是時機還不允許,曹操很反感這種家族式的舉孝廉,當然,這和曹操的出生有一定的關係,他這種唯才是舉的方式其實已經引起了大家族的不滿,只不過當時還有家族的人佔據著朝廷的重要位置,所以一直都還是敢怒不敢言,如果稱帝,只會激化矛盾,從稱魏王就看出來了,而家族的勢力是很強大的,例子陳群,臧霸,劉表(你去看看三國志,然後分析他們的成功關鍵點就知道了),而且當時還是三分天下的形式,這時候稱帝百害而無一益,小擇內憂外患,這種時機就是諸葛所說的“待天下有變”,到時候得不到家族的支援,沒有民心所向,誰幫你打仗和處理內政。大擇家族與外敵裡應外合,不死也要脫層皮。這種情況你怎麼稱帝。曹操才沒那麼傻。你現在知道為什麼劉備每次都要和別人說自己是什麼中山靖王之後了嗎,也為什麼劉備的託孤大臣軍事是給的李嚴了嗎,為什麼孫策的託孤大臣是張昭了嗎,為什麼劉表那麼將就他老婆了嗎,為什麼諸葛要娶黃月英了嗎,因為當時的社會背景就是這樣,長年累月的家族形式的存在,導致了經濟,人口,朝廷,人才大部分都掌握在大家族的手裡,誰想和他們產生大的衝突。

  • 18 # 二江說歷史

    第一,袁術就是個前車之鑑,稱帝之後被多方討伐,僅兩年時間就敗了。曹操這麼一個有心機聰明的人,他也不會去冒險稱帝。

    第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和封魏王的事已經惹的天下很多勢力不滿了,雖然他掌控了漢室,但他的勢力範圍也僅僅在北方,南方還有孫權劉備兩個股強大的力量,一旦稱帝,那他就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第三,那是的曹操已經相當於是皇帝的待遇了,不過就是沒有黃袍而已。再加上他身體不行了,所以對他來說不稱帝的益處比稱帝的多,那他自然就不稱帝了。

  • 19 # 驫羴犇猋

    我們先看曹操寫的三首詩: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

    下圖:文學範的曹操。

    這幾首詩分別於曹操人生的不同時期而作,也是在他事業的不同階段而作,詩詞中所體現出的氣概,所流露出的抱負,所顯露出的野心,無論是當時人,還是現代人都能感受得到。

    如果你在一間黑屋子裡不停地默唸他的詩詞,“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把他的詩詞如同放歌來回迴圈地“播放”,那麼,也許曹操的靈魂就會找上你,當然,你不要怕,而且應當欣喜,因為你現在就可以跟他來一場超時空對話。下圖:靈魂真的存在嗎?

    我們現在以第一人稱與曹操對話。“我”(以下就不打雙引號了)正在黑暗的小屋裡吟誦曹操的幾首詩,忽然,門“吱呀”一聲開了,一個有形無影的“人”飄了進來,憑著照進屋的月光,我看到了那是傳說的鬼,他慢慢聚成形,說來奇怪,我並不害怕,他的聲音渾厚有力:汝喚吾何事?(以下直接用白話)我說:您就是三國的曹操?他說:正是在下,不過,我不想用“三國”來表述那個時代,它就是個亂世,而我就是要結束它。我說:哦,這樣啊,那您基本上也差不多要平定了天下。他不太高興,說:差不多?(思忖片刻)……劉備是能人啊,想那時,他以販履之身,攜著關羽,張飛先後投了盧植,朱雋,劉恢,公孫瓚,陶謙,我,袁紹,劉表。一路以“劉皇叔”自居,勢力是越“投”越大,名氣是越“投”越響。我的敵手很多,但劉備才是我的終極對手,可最終我是沒活過他,唉……造化弄人。下圖:煮酒論英雄。

    我一時無語,機會難得該問的都問了吧,我小心問:那……那您為何只稱了魏王,而沒有進階稱帝呢,要知道,您在稱魏王時已基本統一北方,實力天下第一……那為何不去稱帝呢? 曹操哈哈一笑,說:為何……(思忖片刻)當時有些近臣也勸進,老實說,當時我頭腦既空白,又清醒,甚至一度不知如何是好。你想啊,當皇帝有什麼好處,好處可多了。可你看看袁術什麼下場,那皇帝當得不實在呀。我在稱魏王時,我的那些個謀士們,附和稱喜者有之,默言不語者有之,我麾下將士擁我者為多數,但也有“默言不語者”,武將不足提,謀臣一計足可改天換運,你說怕不怕。當年典韋之死讓我心悸餘生…………下圖:政治範的曹操。

    我點了點頭,他看了我一下,又說道:黃巾軍起,本可鎮壓平定,大將軍何進卻引狼入室,落個身首異處不要緊,終致天下大亂。人心不齊,討賊不成,反誤蒼生,人人有稱帝之心。後來,我抓住機會,截住劉協,用他號召天下,非常好使,也說明人心向漢。我征戰幾十年,中原基本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但我霸業心急呀,事實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赤壁一戰,我敗了,敗得很狼狽。此戰之前,我若稱帝了,會落個內外交困的局面,此戰之後,就更無心思了。好在老底還在,此後多年,安心休養,還進封了魏王。下圖:軍事範的曹操。

    我聽得空氣都快凝住了,吁了口氣,說:也就是說,您當時得了荊州十萬水軍,信心十足,是要一股作氣拿下孫權和劉備後,時機成熟,再行稱帝……曹操仰望窗外,嘆息道:兩隻熊貓可鬥一隻虎,何況兩隻壯年熊貓呢,劉備,孫權就是兩隻壯年熊貓。赤壁雖敗,似袁術那般稱個帝也未嘗不可,但仔細想想,不划算。更何況彼時人心思漢,不然,劉備能以販履之身打著“劉皇叔”的名號混成“大熊貓”?再者,我晚年之時,天下雖已亂多年,三足鼎力之勢已成,但三四十的壯年者皆生於“黃巾之亂”前,他們的少年生活在漢時的安定年代,老者譬如我這一輩,年少時還不是拉著袁紹調戲人家娘子,哪想會有後來戰亂之世。造化弄人,不然,我至死不過是宦官之後,歷史恐難寫上“曹操”二字。所以…………下圖:漢獻帝能在位48年,應該就在於三國亂世中的百姓(尤其是壯年老年者)思念黃巾之亂前的安定和平年代的人心思漢,不然劉協早被掄了。

    我接過他的話,說道:所以,與其做個不實在的皇帝,不如安心養民。曹操又以自得的語氣說到:魏王治下,百姓安居樂業,老一代雖然思漢,但也知漢數已盡。俗話說,二十年一條漢,二十年,不太長,魏王治下,新生代崛起,那時,人心漸漸向魏。這好似造銅雀臺,我得把地基打好打實,讓丕兒(曹丕)在上面踏踏實實蓋宮殿做皇帝吧,丕兒像我善心機,好權謀,植兒(曹植)雖聰慧,但太純(純真),壓不住一干元老重臣,尤其是司馬懿。天下未定,只能立丕兒。下圖:曹丕能被立世子,有個很大的一個因素就是跟他老爸性格相似。

    我看夜已深,就不想再多問,欲作勢請他“回去”,見此情景,曹操也挪步要走,又轉身過來,說:曹魏比之漢朝如過眼雲煙,他司馬晉朝還不如雲煙,唉……身在地下,看慣了地上是非,時代變遷,送你一句詩……(思忖片刻):望遍人間千百年,不勝墓中枯骨眠……還有你把我那三首詩詞誦一遍,分別是《龜雖壽》、《觀滄海》、《短歌行》對酒當歌起頭的,誦完了,我才走。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你幸運,誦完我這三首詩詞,就能把我送走。該怎麼誦怎麼誦,誦吧……

    於是,我只好誦了一遍。

    注:以上情景描寫,人物對話,皆為虛構,有意者不必計較。

  • 20 # 空城207701928

    其實很簡單,也很利索的一個道理,一畝三分地,經營的好就覺得小,經營的不好卻嫌大,一個高高在上的帝王,一個手握實權的高官厚祿,意思就是,實為君臣之理,虛偽監守自盜,稱帝成傀儡,守臣為主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厄貝沙坦和纈沙坦,哪個功效更好?可以分析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