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惑閒談
-
2 # 司穆
戰國時期,大爭之世,如不變法,就會被時代所淘汰,所以各國都進行了變法舉措。
一、最先求變的是魏文侯,魏文侯認命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改革。
李悝,戰國初期法家代表人物,著有《法經》一書。李悝變法,政治上主張廢止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實行平糴法,極大促進魏國農業生產發展。著成《法經》,以法定形式鞏固保護變法成果。經過一系列變法舉措,使得魏國在戰國初期最先強盛起來,成為首個稱霸的霸主。
二、楚國吳起變法
吳起,本為魏國將領,他訓練的魏武卒獨步天下,成為魏國鞏固變法成果,稱霸四方的重要保證。然而,隨著魏惠王即位,吳起受到排擠,不得不離開。楚悼王時期,為改變楚國暮氣沉沉的狀態,認命吳起為令尹,主持變法。
吳起總結了李悝變法的經驗,“明法審令”,實行法治。減爵祿,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解決“封君太眾”的問題。改善建築方法,加強郢都建設。最重要的是,改革軍力,加上軍事訓練以強兵。
吳起變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富國強兵的作用,但由於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反彈,最終失敗。
三、韓國申不害變法
申不害,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和慎到商鞅不同,申不害強調“術”,因而他在韓國的變法也是圍繞“術治”展開的。
公元前351年,韓昭侯任命申不害為相主持變法。申不害主張依法治國,修行術道,實行改革。整頓吏治,加強君主集權,穩固韓國政局。大行術治,考核監督官吏,使得政治一片清明。編練新軍,使得韓軍戰力大大提高。鼓勵發展手工業,特別是兵器製造,韓國勁弩獨步天下。
申不害相韓十五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推行法治術治,使得韓國逐步走出困境,在列國中站穩腳跟,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四、商鞅變法
商鞅在秦孝公支援下先後在秦國兩次變法,秦國變法大藥有四:獎勵農耕以復國,激賞軍功以強兵,統一治權以理政,移風易俗以正民。四綱之下各有法令,舉國同法,令行禁止。有罪重罰,有功激賞。官吏無貪,庶民無私。朝野上下,為之一清。“變田”、“賦稅”、“農爵”、“軍功”、“郡縣”、“連坐”、“度量”、“官制”等等,變法強秦,使得秦國一舉成為戰國中後期最為強大的國家,為統一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五、其他幾個國家改革
齊國齊威王齊宣王先後進行了一系列有利於齊國統治的改革,加上齊國本身的條件,進一步鞏固了齊國的大國地位。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軍力,使得趙國強大起來,戰國後期與秦國並稱。
燕國也有燕昭王改革,樂毅破齊等等。
-
3 # 沐陽文史
商鞅變法後,秦國從國窮民弱的處境中走向強盛,一改因處於西部邊陲而遭東方六國鄙夷的窘境,成為虎狼之國而為天下所側目,經後世歷代秦君之開拓進取,終在嬴政手中統一天下,結束了中華大地持續了幾百年的戰亂動盪。追根溯源,商君之法的作用不可忽視。既然如此,其他列國當初為何不效仿秦國的變法呢?總結以下幾點原因。
一、戰國時代列國都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變法
商鞅變法之前,以魏國和楚國為代表的大國已相繼進行過“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變法內容大致分為以下方面:一是廢除奴隸主時代的世襲制度,進而取消世卿世祿制;二是廢井田,盡地力之教,鼓勵農耕;三是明法審令,實行法治;四是整頓吏治,選賢舉能;五是加強軍事訓練,提高軍隊戰鬥力。魏國和楚國的變法都稱雄一時,尤其魏國在“李悝變法”之後稱霸天下近百年。從中可以看出,隨後的秦國的商鞅變法正是在借鑑的基礎發展而來。
與商鞅變法同時期的還存在齊國的“鄒忌變法”和韓國的“申不害變法”。齊威王採納鄒忌的建議,在齊國推行法治,整頓吏治,並且吸納了一大批人才,從而也使得齊國恢復了往昔的強國地位。韓昭侯重用申不害採取變法,申不害在“修術行道,內修政教”的治國方略下,整頓吏治,加強君主集權,也使得韓國得以成為戰國七強之列。
商鞅變法之後,燕趙兩國採取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移風易俗,使得趙國軍事實力迅速崛起,成為戰國後期唯一抵擋秦國東略的大國。燕昭王則是任用樂毅實施變法,使得燕國樂毅率五國聯軍幾乎滅亡齊國。戰國時代,各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變法以試圖稱霸統一天下,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稱雄一時。然商鞅變法在戰國時代持續時間最長、變法措施最為深刻並且也最為成功。
二、變法成功對國君有嚴格的要求
商鞅變法的成功離不開秦孝公的強力支援,試想如果沒有秦孝公這類的英明雄主,變法是無法進行的。因此,列國要想效仿商鞅變法的措施,一國國君必須具備幾個條件。
首先,要有識人用人的眼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以商鞅之才,魏惠王為何會棄之不用,這其中緣由也值得世人思量吧。其次,君主要有敢於變法的魄力,並且支援信任變法者。商鞅變法中,商鞅與秦孝公的君臣關係堪稱模範。變法不可避免的會觸犯舊貴族的利益,進而遭受其強烈抵制,並對企圖損害其利益的變法者,手段無所不用其極。若變法者與國君不能同心同德,變法肯定失敗。楚懷王即位之初,手下彙集大批人才,也想謀求變法,進而重振楚國雄風,奈何遇到舊貴族的抵制,變法就被放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國君需要有統一天下的雄心,而不是稱雄於一時,觀戰國後期各國的君主,謀求一時之霸業有之,死守禮儀之道者有之,更甚之,割地辱國以求一時安逸者也不乏存在。國君如此,又怎能期待各國有徹底深刻的變法呢?
-
4 # 小楊品史
實際上,戰國時期各個國家都在變法圖強,只不過沒有秦國那麼顯著罷了。
諸侯列國的變法浪潮魏國:魏國是戰國曆史上第一個變法的國家,魏文侯重用平民出身的李悝主持變法,效果非常好,魏國快速成長為中原霸主。
楚國:吳起被迫離開魏國後,逃到了楚國,在楚王的支援下,進行了變法,楚國從虛胖弱國快速發展,短短几年,開始飲馬黃河。
秦國:秦國的商鞅變法非常徹底,效果最顯著,後代國君堅持新法不動搖,最終統一了天下。
韓國:韓國申不害變法,國君權力得到了加強,緩解了國內矛盾,期間沒有國家膽敢侵略韓國。
齊國:齊國的鄒忌變法,主張任用賢能之士,一時間齊國人才濟濟,政治清明。
燕國:燕昭王重用樂毅進行改革,燕國在廢墟上快速恢復過來,後來還差點滅了齊國。
趙國:趙武靈王主張學習北方遊牧民族的作戰風格,軍事鬥爭講究實用性,任用大批優秀的胡人,趙國快速成長為戰國末年的強國。
為什麼其他國家變法效果不好?1、國家根基不同
比方說楚國、秦國、齊國,自身國土面積大、土地肥沃、人口眾多,制度性改革很容易取得成效;反過來看韓國,面積小,人口少,又處於四戰之地,生存壓力很大,雖說變法後強盛了不少,但和其他國家相比,就沒法看了。
2、變法者才能不同
商鞅在公叔痤那裡,深入研究了魏國變法、楚國變法的精髓,學問紮實又善於借鑑學習,是非常難得的;更為難得的是,商鞅剛正不阿、不畏強權,即便是太子、公子虔之類的公室人員犯法,也絕不姑息,堅決懲治。
既能制定合乎國情的法律,又能堅定地嚴格執法,是其他變法者所不具備的。
3、國君心胸、素質不同
秦孝公雄心勃勃,個人素質很高,非常支援商鞅,從沒有出現過質疑、懷疑。
其他國家就不同了,比方說齊國。齊威王重用鄒忌、田忌,一文一武都非常有才能,配合得好的話,就是國家之福;遺憾的是,齊威王玩起了權術,鼓勵二人鬥,先是鄒忌陷害田忌,田忌被迫出逃,新君上位後,田忌回國,趕跑鄒忌。魏國的情況也差不多。
韓國國君雖然支援申不害,但個人耽於享受,在天災年頭還修建高樓,進取心不足。
4、支援變法的國君壽命不同
支援變法的國君長壽,對變法非常重要。比方說秦孝公,在位二十多年,在他去世之時,秦國基本上完成了變法,新法已經深入朝廷田野,這種時候就極難走回頭路了。
楚國的情況就很糟糕。吳起僅僅變法了五六年,支援他的楚王就死了,貴族趁機作亂,處死了吳起,之後,很多新法就被廢除了。
5、繼任者的態度非常重要
繼任者的態度也很重要,秦惠文王車裂商鞅後,不廢其法,繼續沿用新法,之後幾代也沒有廢除。
其他國家就差很多了。趙武靈王去世後,保守派掌握大權,國家的大政方針出現了很大的改變,胡服騎射的改革基本停滯;燕昭王去世後,樂毅被排擠,後面幾代君主昏庸,燕國快速衰敗。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各個諸侯都在變法求強,由於國家根基不同、變法者才智不同、國君素質不同、繼任者動搖等因素,導致其他國家變法失敗,只有秦國堅持到底,取得了最大的成效。
-
5 #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商鞅變法能夠在秦國取得成功,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於地域上的差異性所導致各國在政治制度中的分歧。
其實這種制度的分歧歸根結底就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時新舊思想觀念的適應與否。奴隸社會有著嚴格的尊卑貴賤等級制度,奴隸主(即貴族階級)手中不僅掌握著大量的土地資源而且還擁有更加龐大低廉的勞動力;到了封建社會土地不再是貴族(宗族)階級的專屬產物,廣大的勞動者得以解放,地主階級開始發芽。貴族階級長期的養尊處優使得他們逐漸變得驕奢淫逸、樂於享受,從而便成為了禁錮國家發展的絆腳石。進入戰國時代,各國都在謀求發展,也可以說成是各國都在尋求強軍之路,貴族勢力的不斷髮展不僅威脅到君主的權利(李悝稱之為“淫民”),還會制約國家進步。基於這種情況改革便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故思想轉變快的制於人,轉變慢的則受制於人。
秦國並非是第一個實行變法的國家,之所以能夠在變法中取得成功,原因是它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文化觀念所造就的。秦人地處偏僻與西戎雜居,受此影響弱肉強食的生存觀念便是他們所信奉的,自秦襄公開始秦國被周王室承認其諸侯國起,秦人一直仰慕中原文化的心願終於達成,到了秦文公的時候不僅打敗了西戎而且還兼併了原西周遺民,最初的秦文化就是在這種不斷的兼併與融合中產生。所以商鞅變法的廢井田、抑貴族可以在秦國實施,而不會使得人們太過排斥,變法的成果也能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中國通史》中說到:秦國的變法就是新興地主基本戰勝了宗族(即貴族階級)。這就大大消除了士族貴族的權利,增強了君主權力的集中和制度落實的順利進行。鑑於戰國時期的紛爭不斷,商鞅變法的宗旨就是要達到富國強軍的目標。富國首要就是富民,民眾富裕國家才能強大。要想民眾富裕就要分給他們土地,只有透過耕種才能得到富裕;而想要得到地位或爵位就要依靠戰功來獲取。為了提高民眾耕種的積極性,商鞅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切都要圍繞發展農業為第一要務,嚴厲打擊貴族勢力和抑制工商業,實行的獎懲措施也是和耕種、戰功所掛鉤。變法十年,使得秦國的綜合國力顯著提升。
中原的諸侯國在處於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下,並沒有真正意識到其重要性。大多依然是遵奉著世卿世祿制,即奴隸主貴族世代享有其祖上獲得的爵位、官位,以及相應俸祿的制度,這就直接阻礙了國家的發展。《漢書·食貨志》: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這句話確實是真理,土地都集中在貴族手中,民眾貧困則是必然的結果。蘇秦遊說列國成功後曾經感慨的說過:我如果有洛陽負郭田二頃,還會出門求富貴掛六國相印麼!戰國時期著名的四君子,他們都豢養著數千食客掌握著大量的土地,豢養之風已然形成,這豈不是對國家和農業的大大傷害,致使民眾流離失所,國家越發貧困的關鍵所在嗎?
魏國倒是戰國時期最先實行變革的國家,一度成為了當時期的軍事強國,可是隨著魏武侯的去世,國力也日趨衰弱。
司馬遷說過:魏用李克(李悝),盡地力,為強君。自是之後,天下爭於戰國。李克便是開啟戰國時期變法的第一人,他主張廢除世卿世祿制和井田制,鼓勵百姓種田墾荒,允許土地私有買賣,實行平糴法(就是老百姓除去自己所用和賦稅之外,政府根據收成的好壞平價收購糧食,從而調控物價抑制商賈從中牟利的一種手段)。因此魏國的富民強國之路平穩發展。之後的魏國雖然又出現過衛鞅(商鞅)、範睢等人,但是由於魏王受到等級制度的影響根本不重用這些有能力且地位低下的人,再加上馬陵之戰的失敗,魏國就從此一蹶不振。
其他國家大體都有類似的問題存在,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就是一個悲劇,雖然楚悼王在世時變法初見成效,但是損害了舊有王公貴族的利益,所以隨著楚悼王的死去變法也戛然而止,吳起也賠上了自己的性命。
故韓非子說: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而富強。所以改變觀念才能緊跟時代步伐,一味的遵循舊有原則而不懂得捨棄的才是真正落後的根源。
-
6 # 妖鬼雜談錄
在評價商鞅變法與其他六國變法有何區別時,有一句概括性的總結,商鞅變法是最徹底、對舊貴族打擊最有效、變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長久的改革。
從這一串最自之上可見商鞅變法難度,其他各國為什麼不效仿?其實談到戰國時期得變法,首推應當是魏國,三家分晉之後,魏國富不如韓國,耐打不如趙國,怎麼活下來?唯有變法。
所以魏國先有李悝變法,廢世襲、廢井田、設法律、建武卒,李悝之後又是吳起接過變法的指揮棒,繼續變法,所以魏國在戰國初期強大無比。吳起逃到楚國後又主持了楚國變法,齊國有鄒忌變法。
商鞅之後韓國有申不害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連燕國都有一次半。所以列國並非沒有變法,只是變法的程度不同而已。
那為何商鞅變法能成功而且讓秦國稱雄戰國呢,而六國不行呢?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老妖還是認為有三點需要格外說明:
第一秦國不變就要滅亡。秦孝公接手的秦國實際就是個爛尾工程,不變就亡,變了也許還能活。所以秦孝公在求賢令中敢說“吾且尊官,與之分土”一方面是因為秦孝公的氣魄,另一方面也許是破罐子破摔了。
可見秦國危急程度,而商鞅變法讓秦國強盛,並且壓過了其他六國,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是秦人能看到的,所以這種反差讓秦國統治階級認識到變法真香,所以秦惠文王上臺後雖然殺了商鞅卻延續了變法內容。
第二秦孝公本人的魄力。縱觀同時期的其他君主,魏惠王與齊威王應該是當時的明星,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包括其他國家變法時期得君主,如趙武靈王都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
與這些雄主相比,秦孝公有點默默無聞,而這也正是秦孝公的偉大之處,他知道要想富強,身為君主必須有舍才有得,所以招賢令中他敢舍“封土建邦”而得商鞅,變法中他敢舍權力得到秦國崛起。秦孝公克制自己干預的衝動,全力支援商鞅,是商鞅變法能成功的必要原因之一。
而其他六國哪個君主敢如此放手呢?魏安釐王明知道信陵君是魏國甚至六國抵抗秦國最強的支柱之一,但是依然中了秦國離間計,為何?根本原因在於對信陵君的猜忌。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商鞅變法的全面性與徹底性。這兩個詞太大,我們就僅從軍隊方面簡單看看。
軍隊方面最有發言權的是胡服騎射、吳起了,不過胡服騎射沒有可比性,看吳起在楚國失敗的變法。
吳起在楚國軍事上如何變法呢?“均楚國之爵,而平其祿,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就是說把沒有功勞的貴族均其爵平其祿,把從舊貴身上割下來的肉餵給戰鬥中有功的人,所以這是主要針對楚國貴族,而且還沒有完全拔掉。
商鞅如何做的呢?
商鞅設計了一整套耕戰體系,重組了秦國從上到下的所有階層,然後建立了一個分配體系,一個可以惠及貴族與平民的體系——軍功體系,由此形成的軍功集團在商鞅秦孝公死後依然有力量壓過舊貴族。
從人事上、認知上、執行力、統治力方面商鞅變法都得到最大化的支援,所以商鞅變法又徹底又成功,而其他六國的變法只能強盛一時,最終人亡政息。
-
7 # 不花錢降溫
其實很多國家都有過變法。沒有堅持下去而已。
變法者下場通常很慘。商鞅給車裂。吳起給誅三族。
變法是打破很多人的飯碗,毀人衣食如殺人父母。
所以變法很難推行下去。
-
8 # 君山話史
這個看法是不對的,戰國七雄基本上都有過變法或者政治上的變革。秦國之所以能一枝獨秀,除了變法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說秦國連續出現名君,這是有些偶然性的;再比如說秦國地緣政治的優勢,不像魏、韓等國處四戰之地;再比如秦國地形易守難攻,這就多次頂住東方聯軍的進攻,不致於像無險可守的齊國那樣,遭多國攻擊便一蹶不振。
下面,我就說說戰國時代,東方六國的變法圖強概略。
第一,魏國的變法最早變法的並非秦國,而是魏國的李悝變法。
因此,李悝變法的第一個要點,便是廢除“世卿世祿”的制度,官吏的提拔不再是靠家族裙帶關係,而是靠功勞與能力。這預示著貴族壟斷權力的歷史被終結,平民有了更多的機會脫穎而出,只要有本事有膽量,就有無限的機會。
變法的第二個要點,是實行“盡地力”、“平糴法”的經濟政策。“盡地力”就是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平糴法”是用於平抑糧價,在豐收年時政府購入糧食,以避免谷價大跌,在饑年時則開倉放糧,抑制商人哄抬糧價。
變法的第三個要點,是制訂一套嚴密的法律。李悝彙集各國刑典,編成《法經》一書,後來這也成為魏國的法律依據。
李悝變法對戰國諸國變法提供一個可資參考的藍本,後來吳起在楚的變法,商鞅在秦的變法均可以看到李悝的重大影響,由此他也被認為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經歷變法後,魏國崛起成為戰國初期的第一強國。
第二,齊國的變革這裡我把齊國叫做變革而非變法,是因為齊國的制度本來就比較先進,因而與其他國家推倒重來是不同,故而稱其為變革。
齊國政治變革從齊威王始。齊威王即位後,以鄒忌為相,他從諫如流,惟才是舉,不避親疏,使得齊國成為當時最為開明的國家之一。
鄒忌入主內閣,為齊國政壇帶來一股清新之風,在他的努力下,推動了齊國言論自由的風氣,開百家爭鳴之先河。齊威王是一位開明君主,頗有胸襟與氣量,下了一道命令:“諸大臣與百姓,能當面指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的,受中賞;能在市井中批評並傳到寡人耳中的,受下賞。”這是一道鼓勵批評的命令,批評政府、批評君主還可以得賞。
這道命令釋出後,臣民們紛紛抱著試試的態度,對齊威王的各項政策提出批評,一時間朝廷門庭若市。齊威王並沒有食言,只要批評有理的,一律採納並賞賜。有了批評的聲音,各項政事的弊病被揭露出來,推動了政令的完善。這就叫重賞之下,必有真言者、敢言者。
經歷齊威王變革後,齊國取代魏國,成為戰國時代的第二個霸主。
第三,韓國的變法在魏、齊等國紛紛變法時,韓國雄才大略的君主韓昭侯也任用法家著名人物申不害主持變法。
申不害的主張對後來韓非子影響很深,同時也很類似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在他看來,一個國家要長治久安、要強大,首先得有強有力的領導者,故而鼓吹君主獨裁論。申不害結合春秋以來君主被弒的例子,得出結論,君主必須要操持權柄,“君設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權;君操其柄,臣事其常”,還要“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無能”。說白了,就是鼓吹君主駕馭臣下之術,搞獨裁製。
申不害統治術的理論對韓昭侯產生巨大的影響,韓昭侯很多讀者並不熟悉,卻是我非常佩服的一戰國君主,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權術之集大成者。
申不害相韓十幾年,在一定程度上為韓國富國強兵做出正面貢獻。《史記》是這樣評價的:“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然而,申不害的理論過於側重權術,終究無法使韓國成為超級強國,無法有質的飛躍。
第四、楚國的變法在戰國時代變法或變法運動中,唯一失敗的例子就楚國。
楚國作為春秋時代的霸主,到戰國時代已經政治體制僵化,死氣沉沉。楚悼王銳意進取,以吳起主持變法。
吳起的變法可謂是大刀闊斧。首先是“捐不急之官”,就是把只管領俸祿薪水,卻遊手好閒的官員一刀切,一律罷黜。其次,“廢公族疏遠者”。楚國立國幾百年了,王族、公族一代代繁衍下來,人數很多,成為政府的負擔。吳起下令:原先分封的貴族,傳三代後一律收回封爵,取消世襲特權。取消貴族的世襲特權,就是要節省開支,使國庫更加充實,“以撫養戰鬥之士”。
吳起在楚國呆了大約六年,變法取得一定成果。《史記》寫道:“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
然而,由於吳起的變動法嚴重損害到貴族們的利益。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保守的貴族們反攻倒算,勾結宗室大臣,發動政變,圍攻王宮。在這場政變中,吳起最終被政變者所殺。楚國的變法,遂以失敗而告終。
第五、趙武靈王的軍事變革趙國的變革主要不是在政治上,而是在軍事上,這就是著名的“胡服騎射”變革。
要了解胡服騎射的意義,就必須從騎兵的歷史演變說起。在戰國之前,車兵是最重要的兵種。然而,到了戰國初期,進入戰國後,騎兵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吳子》、《孫臏兵法》中都提到騎兵,特別是孫臏更是總結十大騎戰之利。在這種情形下,趙武靈王敏銳地把握軍事發展方向,全力打造騎兵。趙武靈王的偉大之處,在於不惜向“野蠻人”學習騎射,甚至要求改著胡服。
胡服騎射的變革,與其他變法一樣,遭遇很大的阻力。趙國將領們思想還停留在春秋時代以戰車為主戰武器的時代,對向落後的胡人學習也十分不屑。然而,趙武靈王以鋼鐵意志把軍事變革推行到底,終於讓趙國有了脫胎換骨的重生。
胡服騎射的改革影響至為深遠。軍事之功,赫赫於史書。在精神層面上說,趙武靈王激發起趙國人的軍國主義思想,崇尚武功,果於進取,武士精神大放光芒。全民騎射終於培養全民堅強、忍耐的美德。趙武靈王將尚武精神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憑恃此,趙國成為戰國晚期惟一可與秦國抗衡的強國。
第六、燕昭王的變革最後說說燕昭王的變革。我把燕國稱為變革,而沒稱為變法,是因為燕國並沒有在政治體制上有重大變化。
燕昭王上臺後,跟秦孝公一樣,廣攬人才。他卑身厚幣以求賢才時,許多人便不遠千里前來,為燕國的復興獻計獻策。在燕昭王所招攬的英才中,最重要的有以下數人:蘇代、樂毅、劇辛、鄒衍。
鄒衍是著名學者、戰國時代陰陽家的代表人物,以“五德終始說”與“大九州說”名聞天下。鄒衍入燕時,燕昭王親自拿著掃帚,為他掃地開路。一個國君能以如此謙卑之心禮待賢人,在古代君王中,恐怕只有燕昭王一人了。燕昭王修建了一座碣石宮,供鄒衍講學之用,並尊他為師,親自到碣石宮聽他講學論道。
燕昭王在政治上以鄒衍為左膀右臂,在軍事上倚重於樂毅,在外交上倚重於蘇代。經過十年勵精圖治,燕國從一個七雄中最不起眼、實力最弱的一個國家,一躍而成戰國後期之一強,其最大成就是打垮齊國,並差點就把齊國給滅掉了。
不過,燕國的強大主要是燕昭王的雄才大略,由於缺乏制度上的深刻變革,人亡政息,在燕昭王去世後,燕國就沒落了。
-
9 # 臥聞海棠
既然變法能變強,為什麼列國不效仿秦國變法呢?其實列國並不是不想效仿秦國變法,事實上甚至有的國家比秦國還早實施變法,秦國之後也有不少國君嘗試變法圖強,但變法≠變強,變法之後要想變強,得滿足幾個條件:一是變法的方向正確,符合歷史發展潮流;二是所變之法要能持續下去,如果支援變法的人一死,新法便被廢除,那變法與不變也沒什麼區別。在這裡,給大家講一講戰國三大變法家的歷史故事。
提到變法,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商鞅,商鞅在秦國輔佐秦孝公變法,讓秦國從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最後統一中國。毫不誇張地說,商鞅為中華民族的和中國人促統一、反分裂思想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很少有人知道,戰國時代,在商鞅之前,已經有兩個人分別在其他國家進行了變法,還都成功了。
李悝變法關於戰國時代起點,歷來有不同的說法,但趙魏韓三家分晉決定了戰國七雄格局的形成則是毫無疑問的。並且雖然是一共有七雄,但七雄實力並不均衡,強弱懸殊。在戰國初期,實力最強的不是最後一統天下的秦國,也不是三戶而亡秦的楚國,而是從晉國分裂出來的魏國。
相信大家都記得《孟子》,孟子一書中有《梁惠王·上》與《梁惠王·下》兩卷,這個梁惠王實際上就是魏惠王。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而他之所以能稱王,靠的是他的祖父魏文侯打下的基礎,當時魏國算得上是戰國七雄中第一號強國。
魏惠王的祖父魏文侯便是三家分晉的主導者之一、魏國開國國君,魏文侯知人善任、禮賢下士,在位期間啟用李悝為相,李悝就是戰國時期第一個變法家。也正是因為他的變法,奠定了魏國傲視群雄的基礎,李悝變法主要有以下幾條:
廢除官僚世襲制度,根據個人能力提拔官員,取消舊貴族享受的世襲俸祿,用來招賢納士、促進生產建設。
廢除井田制,進而實行“盡地利之教”的政策,允許土地私有買賣。同時根據土地質量、產量徵稅。
依法治國,建立了完備魏國法律《法經》,對政府職能、升遷制度、軍功獎勵,都做了詳細的規定。
實行“平糴法”,由國家控制糧食的購銷和價格,在豐年以平價收購農民餘糧,防止商人壓價傷農;在災年則平價出售儲備糧,防止商人抬價傷民。
軍事改革,創立了“武卒制”,對優秀士兵進行獎勵,並根據士兵個人能力進行組編,發揮作戰優勢。
得益於李悝的變法措施,魏國成為了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但李悝卻不得善終。有一天,李悝在審理案件的時候,一名罪犯招供說三年前的意見謀殺案是他乾的。然而那件案子已經結案了,並且處死了當時認定的殺人犯,恰好那件案子又是李悝自己審理結案的。這意味著,李悝三年前殺錯了人,這正好違背了他所制定的法律,為了維護法律的尊嚴,李悝選擇了自殺。
吳起變法在歷史上,吳起是個爭議很大的人。吳起年少成名,居住在魯國,娶了個齊國人做妻子。當時魯國國君魯穆公想啟用他,卻又因為他妻子的身份而有所疑忌,吳起知道後,為了能夠當官,於是把妻子殺了。後來吳起帶兵幫助魯國打敗齊國,卻依然無法打消魯穆公的懷疑,於是他決定離開魯國,前往魏國。
到了魏國之後,魏文侯任用吳起為將,打敗了傳統強國秦國,同時魏文侯李悝為相,吳起李悝均有超世之才,合力把魏國的國立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魏文侯死後,在國內一些大臣的謀劃下,魏武侯開始不信任吳起,於是吳起最後又逃到了楚國。
到了楚國之後,受到楚悼王重用,很快就升任令尹,令尹是楚國最大的官,相當於丞相。當上令尹之後,吳起在楚國開始主持了變法,主要內容有:
貴族已傳三代,則取消爵祿;斷絕疏遠貴族的供給,將貴族遷移到地廣人稀的地方。
裁減冗餘官職,辭退低能官員,削減官吏俸祿,將生下來的錢用於擴充軍隊。
嚴懲損公肥私、讒害忠良的行為,統一移風易俗,禁止私人請託。
改“兩版垣”為四版築城法,翻新建設楚國國都郢。
吳起的一系列變法措施,革除了楚國的弊病,使得楚國全國上下煥發出勃勃生機,楚國也因此再次強盛起來。但這些舉措大大損害了楚國國內舊貴族的利益,特別是前兩條,簡直讓舊貴族們對吳起恨之入骨,但在楚悼王的支援下,誰也拿吳起沒辦法。
但好景不長,幾年之後,楚悼王去世。吳起失去了最大的靠山,楚國舊貴族趁機發動了兵變,要圍殺吳起。吳起見勢不妙,逃到了楚悼王的停屍間。舊貴族們帶兵追過來之後,射殺了吳起,但因為吳起站在楚悼王屍體旁邊,舊貴族們不可避免地射了很多箭在楚悼王屍體上。
按楚國法律的規定,損害國君屍體罪不可赦,將被誅滅三族。這些追殺吳起的貴族最後被全部處死,吳起的屍體也被車裂肢解。雖然吳起死了,但他的變法措施卻實施了下去,並且臨死前拉了楚國舊貴族這群變法最大的阻礙陪葬,這也為後來楚國崛起創造了資本。
商鞅變法歷史記載,商鞅,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所以又叫公孫鞅、衛鞅。商鞅變法的事大都耳熟能詳了,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中提到:“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三字經》中有幾句話叫:“昔季布,諾千金;鞅立木,始為信。”講的就是商鞅變法的故事。變法之前,為了取信於人,商鞅幹了這麼一件事:
“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簡單來說就是立了一根木頭在南門,說誰能搬到北門就給獎賞,後來有人搬過去了,商鞅真的獎勵了他。此事旨在表明言出必行、嚴格執法,從此新法在秦國大行。
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措施包括建立戶籍制度、廢除世卿世祿、施行連坐之法、重農抑商等,這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施行軍功制,哪怕只是普通老百姓,只要在戰場上立了功,就可以出人頭地、加官進爵。
商鞅的變法舉措,極大地增強了秦國軍隊的戰鬥力,使得秦國最終成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可以說,秦國最後能統一中國,商鞅功不可沒。但跟吳起很像的是,在非常信任商鞅的秦孝公死後,商鞅受到了秦國國內以公子虔為首的貴族的迫害,最終被迫出逃。
然而在路上,商鞅想投宿客棧的時候,拿不出身份憑證,店家不敢收留他。巧合的是,不得收留無身份憑證的人這一制度,正是商鞅制定的法令。最終商鞅無處可去,決定殊死一搏帶兵謀反。最終戰敗被殺,跟吳起一樣,屍身被處以車裂之刑。
縱觀整個歷史長河,所有的變法必然會損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所以必然會招致這群人的怨恨甚至迫害,所以變法往往伴隨著流血犧牲,但也正是因為這些犧牲,引導著人類的歷史和文明不斷前進、攀升。戰國三大變法家,其身前雖不得善終,身後卻光耀史冊,時至今日仍為世人所銘記,這才是對他們最大的肯定。
-
10 # 展翔的天馬
秦國因為商鞅變法而稱雄戰國,這是在商鞅死後才逐漸顯現出來的。而商鞅被車裂而死,已經為其他的國家提了一個醒,要想像秦國那樣實行商鞅變法,就必須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而當時還有沒有像商鞅這樣的人才也非常難受,另外有沒有像秦孝公那樣的君主可以如此堅定的支援商鞅,也是一個難題。
下面是天馬菌的觀點。
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商鞅變法才是最為徹底的變法,變法之後的成果也可以穩定長期存在,這就是他最大的優點。但又因為這種變法已經徹底的損害了秦國舊貴族的利益,所以在秦孝公死了之後,秦國就開始清算商鞅。
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
商鞅變法僅僅是進行了10年,就已經與秦國的舊貴族結怨很深,這也為他以後的清算埋下了禍根。
其實在商鞅被清算之前,他也曾經打算要逃離秦國,去到別的國家。別的國家雖然看到商鞅變法的確使秦國強大起來,但同樣也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而其他的那些諸侯國,舊貴族都還是擁有比較大的權力,他們也當然不願意自己的利益受損,所以商鞅一到他們國家的時候,他們是想盡一切的辦法阻止商鞅的到來。
所以說列國並不是不想自己的國家強大,而是商鞅變法在當時的時代的確受到非常大的限制,最主要的就是頑固派不想讓自己的利益受損,就算這種方法可以使自己國家變強也不行。
為六國攻打秦國提供了理由商鞅變法的確使秦國變得強大起來,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弊端,那就是商鞅變法非常另類,已經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使秦國成為其他六國的眼中釘。
在商鞅變法之後,我們經常也可以看到六國合縱攻秦的說法,最主要就是因為當時的秦國經過變法之後,連六國覺得舊貴族的利益受損都無法接受,所以只要有人一說合縱攻秦就可以一拍即合,我們反過來看一下在秦國商鞅變法之前,當時的秦國只不過是一個非常弱小的國家,基本上都是被其他的國家吊著,根本就不會有什麼合縱攻秦的情況。
其實六國合縱攻秦擔心秦國的強大會消滅他們的國家,這只不過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他們更加擔心的就是意識形態不同所帶來的利益受損,就像現代社會中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不同,資本主義國家都非常希望可以聯合起來扼殺社會主義的國家。
否則當時也有一些諸侯國是比較強大的,例如齊國,就沒有聽說過因為齊國的強大,而有其他的六國合縱攻齊的說法。
結束語商鞅變法雖然使秦國強大起來,但是其實列國對於商鞅變法是非常憤怒的,所以他們一經過有一些謀士勸說,馬上就可以聯合起來攻打秦國,這也說明其實列國對於商鞅變法是否定的態度,又怎麼可能會學習商鞅變法呢?
回覆列表
戰國七雄都曾經變法圖強,韓國有申不害變法,吳起在魏國和楚國都曾經變法,趙國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齊國有鄒忌變法,燕國有樂毅主持的變法。
變法就是改革,改革就一定會觸動舊有利益集團的蛋糕,商鞅本人就是死於秦國舊貴族勢力的反攻清算,吳起也是死於楚國貴族的圍攻,可見真的想大刀闊斧的變法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很多改革就在儘量少得觸動舊有利益集團的前提下進行,比如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部隊的裝束和戰法,並不會觸碰多少國內貴族的利益。
除了變法的內容,還有就是國君的對變法的延續性,雖然商鞅死了,但商鞅之法被堅決得保留了下來。
而其他國家變法國君一死,繼承的新國君會為了得到貴族的支援而在變法內容上有所妥協,導致無法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