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2
回覆列表
  • 1 # 不會游泳的魚fwl

    眾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作為同盟國,是一戰的主要參與過,並且是挑起一戰的主要國家,所以德國當時肯定是有一戰勝利的可能的。

    德軍早在一戰爆發前就已經制定出了作戰計劃。德國準備將德軍的10個師和夾在一些地方部隊用於對俄國的東線作戰,另外用79個師對法國的西線作戰。而且西線作戰又分為左右兩翼,左翼部隊11個師,右翼部隊68個師。

    戰爭一開始西線部隊進展非常順利,很快就突破比利時進入法國境內,但是東線部隊卻沒有這樣的好運,德軍東線部隊配合奧地利軍隊進攻俄國,結果德軍和奧地利軍隊都被俄軍擊破。

    總的來說,一戰是一場侵略性的戰爭,非正義的戰爭,給捲入一戰國家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中國也是一戰參與過,為一戰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德軍的戰敗加入一戰的結束,對於一戰參與國的人民來說是一件好事。

  • 2 # 十指輸入

    一戰德國勝利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不會是大勝,即使勝利也是兩敗俱傷。

    首先,小毛奇戰前大肆修改施裡芬計劃,使得西線的軍事部署薄弱,就已經埋下了戰敗的禍根。在西線,德軍對抗的是英軍和法軍,一戰期間英國還是足夠強大的。小毛奇沒有集中優勢兵力迅速與法國決戰,最終導致德軍右翼攻擊力不足,在馬恩河被法軍擊退,戰爭進入了長期持久的塹壕戰和消耗戰。相比英國和法國,德國只能依靠國內的生產資源支援戰爭,由於英國海軍的海上封鎖,德國幾乎無法從海外獲得任何援助,包括殖民地和海上貿易。雖然,在東線,德國擊敗俄國割佔了沙俄大片領土,而且獲得的戰爭賠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德國在戰爭中的損耗,但這種補償對於高強度的消耗戰來說,杯水車薪。而英國和法國則其可以從廣闊的殖民地獲得補充。

    雖然,德國人在戰術上佔有優勢,但彌補不了戰略和國力上的缺陷。美國遠征軍的參戰,很大程度上是提前結束了戰爭,即便美國遠征軍沒有參戰,以德國國內當時的困難,最後只能是講和。所以即使德國能夠在陸上戰勝協約國最後也是談判,法國不會滅亡,戰火也不會燒到大不列顛,即使戰勝也是兩敗俱傷。(圖片來自網路)

     

  • 3 # 老K世界觀

    一戰德國是有可能贏得戰爭的。

    首先先明確一點,一戰沒有所謂的正義和非正義之分,本質就是一場帝國主義列強間矛盾的總爆發,這一點從後來的巴黎和會中列強重新瓜分世界就可以看出來。

    德國的優勢是準備充分,軍隊素質好,陸軍訓練和戰術質量高。弱點是海軍無法匹敵英國,同時很容易被英國進行海上封鎖切斷原料供給。

    所以德國能獲勝的關鍵在於能否快速地在西線擊敗法國,再調頭擊敗東線的沙俄,從而控制整個歐洲大陸,再以此籌碼與英國進行談判結束戰爭。

    如果小毛奇沒有自以為是地改變施裡芬計劃的核心;如果阿爾薩斯洛林一線的德軍按計劃誘敵深入;如果德軍總參謀部堅決地執行在東線以既有兵力抵抗俄軍,甚至不惜放棄東普魯士,在徹底擊敗法國之前絕不削弱西線兵力,或許德國人還真能將法軍主力誘入口袋並予以殲滅,並在英國人反應過來之前徹底擊敗法國!

    但是歷史沒有假設,總體上看同盟國的實力還是弱於協約國,而且德國在開戰前犯了很多錯誤!德國人雖然有贏的機率,但是必須克服很多人性的弱點,還要為戰前的錯誤買單!能贏得靠老天打眼!

  • 4 # 王晗1998

    一戰的主流是帝國主義戰爭,無論是二元君主制的德意志帝國、日本帝國、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議會君主制的大英帝國、義大利王國,還是共和制的法國、美國,其政治都屬於典型的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無非是有的國家封建性、專制色彩強一點,有的國家封建性弱一點、民主色彩強一些罷了……一戰中的強權,意識形態上沒有根本差異,戰爭是為了殖民利益的再分配、帝國和民族的榮譽,民族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濫觴。正如德國殘酷對待比利時人,英國同樣在更早的之前就發明了集中營對待布林人,戰爭雙方的帝國主義政策本質上是一丘之貉,雖然英國在一戰中的反德宣傳非常成功,打出“民主與專制之戰”吸引了來自大洋彼岸數量眾多的美國公民支援協約國,但在戰爭的絕大多數時期,戰爭任何一方都是缺乏某種正義的理想信念支撐的。西線塹壕戰開始後,戰爭雙方計程車氣很快便消磨殆盡,支撐戰線的僅僅是現代化軍隊的嚴明紀律,最終決定了勝負的不是人心,而僅僅是帝國之間資源、人口博弈的結果,是硬資料實力的絕對碾壓。

  • 5 # 無所不萌的世界

    一戰的時候,俄國身處在德國、奧匈帝國的背後,因此德國、奧匈帝國不得不面臨兩線作戰的壓力,起初德國採用施裡芬計劃期望在西線迅速擊敗英法聯軍,從而奪取戰場戰場主動權,但是由於英法的奮力反擊和俄國的積極進攻,德軍並沒有佔據太大的優勢。西線雙方開始修建戰壕,雙方陷入一種大規模的陣地消耗戰中。

    到了一戰中期,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的“俄軍夏季攻勢”給雙方帶來極大的傷亡,同盟國和協約國都損失幾百萬的有生力量,誰也沒有力量再去組織大規模的進攻戰,雙方瞬間陷入了一種無休止的消耗戰中,彷彿戰爭勝利的關鍵就是誰更有耐力來忍受戰爭折磨。但是由於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俄軍退出東線戰爭,東線的幾百萬德軍可以轉移到西線來對抗英法,這對德國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喜訊。勝利的天平傾斜到德國這一邊,全世界都認為德國將會贏得戰爭勝利。

    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年,經過3年多的戰爭,交戰各國的戰爭資源已經到了枯竭的邊緣。但是,雙方都不願意在於己不利的情況下停止戰爭,於是加緊準備,企圖給對方以最後的致命打擊。1918年初,德國利用暫時的有利形勢在西線發動了最後的攻勢。德軍第一次進攻是3月21日開始的,到7月17日為止,德軍一共在西線連續發動了5次進攻,但都未能完成1918年戰局計劃。儘管德軍的進攻使英法軍隊遭到很大損失,數度在寬大正面上突破英法軍隊的戰術防禦地幅,但戰術的勝利反而拉長了德軍戰線,使德軍態勢進一步惡化。5次進攻並使德軍損失了100萬人,德軍的力量又遭到了削弱,其兵源已近於枯竭。到1918年夏季,英、法軍隊與源源開到的美軍一起,發起了對德軍的反攻。協約國的總攻給了德軍以最後的致命打擊。9月29日,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向德皇表示:必須立即簽訂停戰協定。10月3日,德國組成新內閣,向美國請求停戰。11月3日,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簽訂停戰協定,並隨即陷入崩潰,從而又使德國失去了最主要的盟國。在此之前,保加利亞、土耳其也已經向協約國投降。德軍本身已經無法再打下去,11月3日基爾海軍起義,11月7日巴伐利亞爆發革命。11月8日,德國停戰委員會首次同協約國軍總司令福煦接觸。11月11日,德國正式與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

  • 6 # 書靈少主

    戰爭是侵略與反侵略的鬥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算戰爭贏得勝利,法西斯殘暴無仁,依舊會走向失敗與死亡!

  • 7 # 魔幻奇遇

    德國的經濟實力在一戰僅次於美國,擁有世界上最精銳的陸軍和一批優秀的指揮官,但要明白,戰爭是綜合國力或者說國家集團的比拼。也許美國不參戰,德國還可以體面地退出戰爭。

  • 8 # 迷彩的迷

    在這裡很榮幸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我認為小毛奇沒有集中優勢兵力迅速與法國決戰,最終導致德軍右翼攻擊力不足,在馬恩河被法軍擊退,戰爭進入了長期持久的塹壕戰和消耗戰。

    我認為一戰沒有所謂的正義和非正義之分,本質就是一場帝國主義列強間矛盾的總爆發,這一點從後來的巴黎和會中列強重新瓜分世界就可以看出來。

    我認為德國的優勢是準備充分,軍隊素質好,陸軍訓練和戰術質量高。弱點是海軍無法匹敵英國,同時很容易被英國進行海上封鎖切斷原料供給。

    我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作為同盟國,是一戰的主要參與過,並且是挑起一戰的主要國家,所以德國當時肯定是有一戰勝利的可能的。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在這裡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9 # 薩沙

    一戰德國獲勝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一戰在美國參戰之前,雙方實力差距沒有二戰那麼大。

    一戰的關鍵在於施裡芬計劃能否實現,也就是短時間內在西線擊中主力,打垮法國,消滅歐洲南部的威脅。

    然而,轉頭擊潰俄國,迫使俄國簽訂停戰協定,再集中力量對付英國。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德國陣營的實力還是比較強的。

    二戰中,德國的盟友主要是義大利、日本,還有歐洲一些小國。

    其中義大利是攪屎棍,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而日本幾乎沒有和德國協同過,基本是自說自話的擴大自己的利益範圍,還主動攻擊美國將德國坑死。

    一戰中,德國除了有義大利作為盟友以外,還有比較強大的奧匈帝國作為盟友。

    一戰開戰時期,客觀來說協約國和同盟國的實力差不多,沒有誰明顯強於誰。

    如果不是小毛奇篡改施裡芬計劃,擅自將兵力東西線兵力比從7:1改為3:1,英法在馬恩河戰役局很難獲勝。

    德軍長期之下,佔領法國全境,英軍也就只能逃出歐洲大陸。

    關鍵在於,當年的沙俄和二戰的蘇聯不能相比。

    沙俄和德軍交手基本都是連續的潰敗,沙俄軍隊裝備低劣,訓練差,指揮官無能。沙俄很多部隊都做不到人手一隻步槍!

    而且,沙俄內部問題太多,最後直接發生崩潰,列寧不惜一切退出協約國,簽訂了所謂喪權辱國的《不列斯特條約》。

    如果德軍消滅法國的抵抗以後,集中主力猛擊沙俄,可能加速沙俄內部崩潰,直接退出協約國。

    這樣,協約國就瓦解了,只剩下英國一個國家。

    當時美國人不願意隨便參戰,直到戰爭爆發後3年1917年才加入協約國。

    如果協約國迅速瓦解,美國恐怕也不會隨便參戰。

    由此,英國面對整個同盟國,恐怕也只能預設現實,重新開始和德國的談判,劃分歐洲勢力和世界殖民地。

  • 10 # 追求快樂5025488

    主要是德國本身地理劣勢,海運被強大的英皇家海軍封鎖,無外援。作為大國一戰是必參加,如不參戰分不到利益。美國要參戰,只能選英國,順利對英物質援助。就算德國稍戰優勢,美也不可能選德,因選德要遠端和英法打海戰和登陸戰,美負出代價太高,一戰後,美國不是崛起,而是也像英法那樣經濟消條了。當然德國給了美國參戰理由!

  • 11 # 銳度何老師

    有!

    一戰初期德國的實力是非常可怕的。

    現代德國建立的時間很晚:1871年。一戰爆發的時間是1914年。也就是說德國建立了43年以後就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但德國熱衷發動戰爭的領導人其實是威廉二世,他以前的領導人已經滿足於建立德國和成為歐洲大國的成績。威廉二世之前的德國是左右逢迎,跟俄國、英國的關係都很好,並沒有打大規模戰爭的意願。

    當初的俾斯麥打奧地利,戰場上勝利,立馬跟奧地利籤和約,也不往奧地利境內打太遠,並不下死手。

    德國挑戰全世界是從威廉二世開始,而威廉二世是1888年繼位。實際上德國是隻用了26年的準備時間就向當時世界幾個頭號強國同時開戰:英、俄、法、美、意。

    當時的世界霸主是英國。

    英國是傳統的海上強國,他當年海軍的地位要高於現在美國海軍的地位。現在美國海軍有多強,當年英國海軍就有多強。

    歐洲的俄國、法國則是傳統的陸軍強國,都覺得自己是世界第一陸軍。

    威廉二世在繼位初期就定下了戰略:英國、法國、俄國一起打。同時在海上擊敗英國和在陸地上擊敗法俄。

    這個目標是什麼意思呢?就相當於現在有一個新興國家,他定個策略:在海上擊敗美國,同時在陸地擊敗中國和俄國。

    就是這麼狂。

    問題是威廉二世差一點就成功了,德國當年就有這麼狂的資本。他後來在戰場上,東線地面,確實是滅了俄國。西線是差一點滅了法國,在海上和英國的較量中,也是略處下風。差一點,幹過英國。

    為了和英國在海上爭鋒,德國建立了公海艦隊。雖然公海艦隊在實力上依舊落後於英國皇家海軍,但也是當時世界第二的海軍。就像現在美國海軍有10艘重型航母,公海艦隊相當於有8艘航母。實力比英國弱,但也沒弱太多。而打造這樣一支世界第二的海軍,德國只用了20多年。

    在後來日德蘭大海戰中,英德兩國的海軍主力遭遇,打到最後也是英國吃虧,死了將近7000人,德國死了3000人。而在近300年的時間裡,英國海軍歷來是以訓練充分,素質高著稱的。但在跟新生的德國海軍比,卻落了下風。由此可見當時德國海軍的實力。

    同時擊敗英法俄,威廉二世和德國有著狂妄的野心,問題是他還同時有著可以實現野心的恐怖實力。野心很龐大,算算賬,感覺自己努努力也差不多能實現。一個人想幹壞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有幹壞事的能力。

    我們都知道,海軍是一個非常昂貴、費錢的軍種。比陸軍貴的多。怎麼講呢?我們看美國還有以前的英國不順眼,認為他們是強盜。但說實話,這兩家都是海洋霸主,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是幹什麼的呢?其實就是:搶。明搶暗搶,各種搶。如果不搶,維持這麼一支艦隊那就賠錢,賠到海軍解散。

    靠自己國家的民力,根本就養不起一支能爭霸世界的海軍。

    像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把海軍建好以後,立馬發動甲午戰爭,他要是不跑大清搶一筆,艦隊根本維持不了幾年。二戰初期日本海軍強大,那也是在先佔領朝鮮、東北的基礎上,整合了資源,才能把艦隊開起來。他後來南下,打珍珠港,都是為了搶資源,以維持他的海軍。

    英美海軍也是靠在全世界打仗,維持貿易秩序,才能賺錢,維持海軍。

    所以,當年德國打造公海艦隊,也是投入了極其巨大的資源、國力。無畏級戰列艦就造了20多艘,而當年的無畏艦其實就相當於現在10萬噸級的重型航母。其他的戰列巡洋艦、巡洋艦、驅逐艦幾百艘。公海艦隊以外還有潛艇部隊。

    德國陸軍無敵,但一戰之前,德國是拿出了50%的實力去打造陸軍,50%的實力去打造海軍,這就分散了國力。

    咱們上面也說了,地面東線德國已經打贏了,西線是差一點打贏,部隊在巴黎城外被擋住,最終沒能打進巴黎,勝負也只是毫釐之間。

    所以說如果當初威廉二世胃口小一點,放棄跟英國在海上爭霸,不把資源投到艦隊裡,全面加強陸軍,一戰他就打贏了。

    公海艦隊的這些無畏艦、戰列巡洋艦、驅逐艦、潛艇換算成陸軍裝備就是100萬精銳步兵,10萬門大炮,20萬挺馬克沁機槍......如果陸軍加入這些力量,滅掉法國那是手掐把拿的事兒,不會有半點懸念。等到西線擊敗法國,東線擊敗俄國,佔據這麼大片區域,德國也就不在乎英國的海上封鎖了。

    日德蘭海戰以後,由於實力上的差距,公海艦隊一直是躲在海港到戰敗。也就是說德國這麼大的一筆投資,跟陸軍等額的一筆投資,並沒有發揮出有價值的作用。這就不如不建這支艦隊了,直接把財力、物力、人力全投到陸軍。

    到了二戰,德國幾乎是又來了一次翻版,只不過是地面戰場水平翻轉了一下。這次是法國迅速滅了,東線已經看到了克里姆林宮,離滅亡蘇聯又是隻差了一點點。然後他的海軍依舊是沒有奪取制海權。如果德國不發展2艘俾斯麥戰列艦,再算上幾條普通戰艦,毀到陸軍又是5000輛坦克。東線德軍要是多5000輛坦克,是不是也把蘇聯滅了?

    德國人擅長邏輯,精於計算,但他兩次失敗,跟把賬算的太細緻有很大的關係。

    一戰西線打法國,二戰東線打蘇聯,他的兵力都是計算的剛剛好。可中途一旦出現意外,就出現兵力不足的情況。一戰西線小毛奇分走了打巴黎的50萬部隊,法國就沒打下來。二戰東線道路泥濘,拖延了時間,導致打莫斯科的兵力不足,蘇聯也沒打下來。德軍一戰打巴黎,二戰打莫斯科,都是差一點。如果他賬算的粗一點,多準備50萬-100萬部隊,這兩場戰爭他都能打贏。德國不在海軍上分散實力,他可以多出100萬-150萬的陸軍。

    如果一戰德國能夠謙虛一點,野心小一點,不打世界大戰,只打歐洲大戰,不在海上和英國打,全力在陸上跟法俄打,然後多準備一些部隊,佔據絕對優勢,獅子撲兔,他應該會打贏。

    打仗最忌諱分散兵力,但在軍隊的建設中,分散力量,也是要命的錯誤。建設軍隊要分清主次。首先,主要的軍隊,要保證絕對、肯定、必須能打贏。這還不夠,還得在主要軍隊這裡留下備份,如果有意外,備份上去,依然會佔據絕對優勢。在這基礎上,才能去發展次要部隊。

    一戰、二戰,德國都是算的很細,覺得自己的陸軍是“差不多”、“剛剛好”能打贏

    ......這是絕對不夠的。要是覺得100萬能打敗敵人,其實得準備200萬,甚至是300萬,你才能打。

  • 12 # 鳩磨空

    一戰德國海軍沒有給協約國造成任何實質傷害,倒是被皇家海軍死死封死出海口,沒得到任何海外物質和人員的援助。相當於白白浪費了一部分人員和巨量資源,海軍實力相當於英國海軍的35%。

    如果把海軍所有資源加強陸軍,在1914年第一波攻擊就可以打敗法國。法國戰敗,英國陸軍也沒法登岸助戰了,西線完勝。東線不久就可以擊敗俄國,整個一戰德國陸軍只用了四分之一的力量就打的俄軍抬不起頭,四分之三都在西線。

    實際不發展海軍,也不會刺激英國參戰了。德國四面強敵,陸軍不強吃不開,乾脆稱霸大陸最現實,身邊的法,俄不對付,跑去招惹遙遠的英國實在不明智。

  • 13 # 8歲開始發呆

    可能,但可能性在格局底定,戰端開啟前的外交政治領域!而不在按已知格局開戰之後!無論德國能夠透過外交手段達成戰前東,西兩面戰線任何一面和解!才有可能使其在戰場上勝利的可能倍增!這樣的話,打一場時間相對可控的戰爭,讓沙俄或者法國任何一方吃個虧,見好就收尚有可能性!而如果按照已知一戰劇本進行,那就沒啥可能!雖然當時德國工業實力,軍事實力強大,但同時和英法,沙俄兩線作戰,必將導致無法在任何一線佔有絕對優勢,從而將作戰時間無限拉長!拉長之後會帶來兩個嚴重問題,其一,由於德國的地緣和交戰態勢,其無法突破各方面圍困,必然時間越久,越消耗國力,而無法得到來自於交戰國之外的資源支援,無法有效補充,說白了就是,就這麼多家當,玩命了,一把梭了,這個很要命!第二,為了突破封鎖,並且封鎖對手的戰爭潛力,其不得不面對於英國海軍的正面衝突,而又由於其自身資源和地緣限制,導致其無法在海上取勝,不僅無法從海上突破地緣封鎖,更無法封鎖對手!最終導致戰爭實力失衡!在急切的情況下,使用非常規手段又必然遭致美,亞各國更偏向於大英帝國!實力更加失衡!這又是一個漩渦!

    一個戰士上戰場戰功卓著,可以是鋼鐵的戰鬥意志,強大的戰鬥技能,精良的裝備武器!

    一個個工業國家之間,如果打一場戰爭,變為總體戰,最終玩的,卻是資源,戰爭潛力!因為沒有這些,戰鬥意志,技能,武器,無從談起!有本事你讓士兵餓著肚子拿著木棍穿著破衣爛衫在歐洲的冬天去打扛著機槍,大炮。子彈,炮彈,牛肉,麵包,棉衣管夠的敵人還給他們講戰鬥意志!

  • 14 # 海濤151758043

    應該是沒有的,實力擺在那裡。大英帝國加法國和沙俄,這是當時世界的頂配。而德國這邊是一個不穩固的奧匈帝國,加上更不強的奧斯曼帝國,而且義大利也是不可靠的。在地理上來看,德國面臨兩線作戰的危險,英法在德國西邊,沙俄在東邊,勢必造成德國要分散兵力作戰。兵力一分散,想集中起來打大決戰或者是殲滅戰是不可能的。德國與哪一邊展開決戰的話,另一邊會相機配合起來向德國進攻。雖然,後面沙俄自身爆發革命,使德國能夠騰出手對付英法,但是義大利已經反水了,美國同時又支援英法。按這麼說來,德國算是比之前少了一個盟友,而英法比之前又多了一個盟友。從軍事上看,在一場雙方勢均力敵的大戰的前提條件下,戰爭必然是長期的,是殘酷的,是會對各交戰國的政治,經濟還有民族士氣產生嚴峻的挑戰。事實也證明了這點,戰後的懲罰是對戰敗國敲骨吸髓的壓榨,而戰勝國也是一樣的精疲力竭,難以保證自己今後能鞏固和享受勝利成果。可以大膽假設一下是德國贏了一戰的話,那麼它又能從英法俄美意日中這七個國家那裡得到什麼勝利補償自己呢?應該是一個子都拿不走的。仗都到了殺紅眼的地步,寧願給對手一座座廢墟,一片片荒蕪的田地,一個個殘缺不全的國家,也不會給對手半個金幣,半點好處。

  • 15 # 不瘦的瘦瘦瘦

    德國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都是沒有可能勝利的。首先德國的地理位置不好,東西兩面是兩個國際性的大國,法國和俄國。如果只是打區域性戰爭有勝利的可能,但是打世界大戰,打的就是綜合國力和資源。德國在一戰後期打敗了俄國,但是面對的卻是英,美,法三個大國,不論是國力,資源,工業基礎都不能勝過這三個國家。

  • 16 # 考拉123397996

    德國一戰是小毛奇改了老毛奇的戰略,所以輸了,主要不能打英法,因為打不過,就算打過了也搶不到地盤,因為幹不過英國海軍,海外殖民地也就搶不到,就算萬一贏了,也是美國海軍摘桃子,德國海上啥也撈不著。正確做法就是按照老毛奇戰略,西面防禦英法陸地進攻,海上游擊騷擾英法補給線商船。陸軍,海軍和奧兇主力,全都去打俄國,開戰就去全力打,德國打陸軍打中路,奧兇打南路,德國海軍從北邊打沙俄海軍然後從北邊登陸,三個月倒半年打垮俄國,利用俄國內部矛盾,佔領地區少數民族都支援它獨立建國,每個月幹掉百萬俄國軍隊,頂多半年俄國就崩潰了,沒有反擊能力,這樣戰略目的就達到了,和英法和談,德國領土翻幾倍,東歐一群小國建立,都是德國附庸,這時候安心發展經濟,建設海軍,用海軍競賽拖垮英國,還要拉上美國一起海軍競賽。

  • 17 # A安迪

    美國一參戰爭就沒有戰勝的可能。如果美國不參戰還是有可能的,當時已經把俄國打殘,退出了戰爭,只有英法兩個對手,德國的海軍沒有英法強大,但是陸軍卻不輸英法。

  • 18 # 虎在遠山

    只要傾斜資源加強陸軍,完全有勝利把握。戰略上可反施裡芬計劃而行,先東後西,打敗俄國至少拿個平局。

    如海軍少造十條戰列艦,就能再裝備五十個精銳師,配備二千門以上大口徑重炮和一千架以上飛機,勝算板上釘釘!

    因為當時沙俄陸軍那爛樣,空有近五百萬數量,但裝備太差,連東線佔德軍的四分之一的兵力都扛不下來!

    如果改變戰略,用陸軍主力四分之一依託邊境有利地形防禦英法聯軍,以索姆河戰役結果看,可拖住對手半年左右。集中四分之三主力和奧匈軍一齊打沙俄,最多三個月,沙皇就得投降。

    然後掉頭集中兵力揍法國,能打下巴黎最好,打不下來,利用東歐榨取的海量資源,也能長期與英法對耗。

    另外,有了東邊俘獲的幾百萬"灰色牲口”,德軍可以讓炮灰在前,拼人命也能逼迫法國求和,在美國參戰前(未必敢來)見好就收。

    之後,可以集中資源壯大海空軍,到二戰時與美、日共同對付英法,把他們的殖民地瓜分光一切Ok!

  • 19 # 咖哩咖哩醬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流是帝國主義戰爭,無論它是德國帝國,日本帝國,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英國君主立憲制的雙重君主制。帝國,義大利王國或法蘭西共和國。美國的政治是典型的資本主義政治體系。有些國家的封建制和專制度較高,有些國家的封建制和民主度較低。從意識形態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力量沒有根本的區別。戰爭是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利益,帝國和民族的榮譽,民族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起源。就像德國殘酷地對待比利時人一樣,英國也發明了集中營來更早地對待布林人。戰爭雙方的帝國主義政策基本相同。儘管英國的反德國宣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非常成功,但它扮演了“民主和“專制戰爭”的角色,吸引了大洋彼岸的美國公民來支援盟國,但是在戰爭的絕大部分時期,戰爭的任何一方都缺乏某種公正的理想和信念,西線海戰開始後,雙方計程車氣很快就耗盡了,只有現代軍隊嚴格遵守紀律最終,這不是人民的心,而是帝國之間資源和人口博弈的結果,絕對是對硬資料實力的壓榨。

  • 20 # 沒有不存在

    如此接近勝利,西邊和英法打平,東邊打垮俄國,與蘇聯簽訂 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Friedensvertrag von Brest-Litowsk;Брестский мир,常被簡稱為佈列斯特條約或佈列斯特和約),糧食問題得到解決,東線百萬大軍可以集中西線作戰,在美國參戰之前是百分百的勝利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很多孩子白天被爺爺奶奶照顧,但是爸爸媽媽在家裡安裝了攝像頭,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