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廣逵
-
2 # 金黃小麥
後世紀傳體史書逐漸湮沒,代之而興的是編年體史書。魯迅這麼說是因為司馬遷的文學功底很深。一部史記也寫成了美文。可恰恰因為文筆太好,讓人懷疑其中記錄的完整和真實。作為歷史記錄,準確是第一要務。好的史家只記錄發生的事而不置評。
-
3 # 12343150567
魯迅評《史記》的這兩句話流傳甚廣。
我的感覺是,無韻之離騷是指《史記》行文之優美,堪與離騷媲美。史家之絕唱則是讚美《史記》的見識和勇氣,更主要是身為歷史學家秉筆作史的勇氣。要知道,司馬遷作史記,不以成敗論英雄,看看《高祖本紀》和《項羽本紀》就知道了,敢把劉邦的老對手項羽位列本紀第一,後世史家誰有這個勇氣?至於見識,司馬遷把陳勝和孔子列入世家,足以說明作者卓越的歷史觀。
-
4 # 文蹤旅跡
魯迅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來評價司馬遷的《史記》,他的話語近乎不容爭辯。這兩句話,一句說的是它的歷史價值,一句說的是它的文學價值。
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是因為司馬遷用紀傳體記述了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劉徹元狩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作為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用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等記錄了上古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等發展狀況。氣勢宏大、包羅永珍,又線條清晰。我覺得《史記》之所以受到包括魯迅在內的高度好評,原因恐怕在於它實錄了方方面面對同一歷史事件和同一人物的評價、態度,“不虛美、不隱惡。”既有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書氣概,又有陳述史實的“春秋筆法。”
魯迅從文學藝術的角度評價《史記》是“無韻之離騷”,是因為《史記》既有屈原《離騷》裡的現實主義精神,又高度傳承了“忠、仁、信、德、道”的中國精神。它透過簡練暢快的語言,活潑準確的敘事刻畫出一個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讓讀者會產生強烈的穿越感,會浮升明晰的畫面感。
和《漢書》相比,《史記》不為尊者諱;和《春秋》相比,《史記》更具擔當。
魯迅是一個審讀歷史的高手,他站在歷史發展的十字路口,目光和思維在暗夜中拓展。他是一個不屈的戰士。他和兩千多年前的太史公司馬遷有著驚人相似的精神追求。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評價裡,魯迅當然首先肯定的是司馬遷的治史情懷。
-
5 # 壯圖山人
第一,魯迅之所以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非是認為《史記》收集了前所未有的海量的史料,並且能夠科學地對這些資料進行分類編纂。尤其是《史記》的編纂,脫離了以往史書對史料的簡單羅列,而是以生動的筆觸塑造出豐富的歷史形象,具體地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歷史風貌,獨創性地建立了紀傳體這一文學體裁,從而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部最傑出的現實主義的史作。從這個角度來說,魯迅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一點都不為過。因為這部史作超越了前人的任何一本史作。
比如《史記》為屈原作傳,作者不是簡單地塑造了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見謗”的形象,而是嚴肅地指出:“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原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從這段文字看,《史記》不僅僅只是史料的簡單記錄,而是創造性地對史料進行了頗具官方色彩的評價,我們不能不為《史記》的獨創而擊節稱好。
第二,魯迅之所以說《史記》是“無韻之離騷,這無疑是在稱讚《史記》在文學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具體來說,《史記》獨創了以描摹人物為中心的人物傳記文體,這一點為我國傳記文學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可以說是對中國傳記文學寫作的傑出貢獻。在此之前,史家對於人物言行的記敘,由於體裁的限制而零碎分散,極不系統,很難有完整的記載。或者說有些史家把與傳主無關的事蹟夾雜在一起紀錄,不僅材料不完整,而且頭尾不相照應。還有的一些所謂的史書。取材雖多寡不同,但只為闡明作者的論點服務,目的不在於為人作傳。而司馬遷重視人的作用,獨創性地把人作為傳記的中心,而且無論是寫人還是寫事,都要經過審慎的選擇 。這裡面既飽含歷史學家的科學求實精神,更浸透了文學家的慘淡經營。正是如此,《史記》所描繪的人物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人物的個性。
在遣詞造句上,《史記》不但吸收了較多的民間語言,但又做到了俚而不俗,質樸自然。大家熟悉的《鴻門宴》在語言上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劉邦的野心及流氓無賴的嘴臉,透過作者對劉邦言行的勾勒,一下子就暴露無遺。因此從文學的角度看,魯迅說《史記》是“無韻之離騷”的評價一點都不過分。
-
6 # 手機使用者5875231223
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前者指史記的體例科學,內容完整準確,前所未有,後來不及,後者指史記文字的藝術性,形象,生動,雖雲史筆,但可比最高水準的詩歌。魯迅對史記的評價,科學而又精確,也是前所未有,後來不及,如司馬遷一樣,亦是大手筆。
-
7 # 沈佔奇
史家絕唱是對司馬遷直筆實錄歷史的讚揚,也是史學家最高貴的品質。無韻之離騷,是對史記行筆優美之譽。越是細讀史記,越是對魯迅書評體會越深。
-
8 # 何書彬
史見、史筆均為一流中的一流,而且,兩千多年來,一直領先時代。
且舉一例: 劉邦怎麼看待稱帝?司馬遷不動聲色地寫道:“未央宮成。高祖大朝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
也就是說,劉邦得天下之後,大興土木,大宴群臣。朝堂之上,劉邦向他老爹敬酒,說,你當年,總說我是敗家子,沒有二哥會持家。你看,現在我的家業,和二哥相比,如何?
這個“高皇帝”,一點都不偉岸,相反,一幅活脫脫小人得志的樣子。眾功勳元老,也個個都擅長舔屁溝,當劉邦表演完畢,一群人及時呼應,皆呼萬歲,大笑為樂。
只有劉邦他爹,在未央宮裡,充當一個大寫的尷尬。
什麼歷史的進步?
開玩笑嗎?
天下者,肉食者之私產。屁民,從來只有當炮灰的份兒。若僥倖不死,繼續給大哥當家奴。
希望很多“歷史學家”,他們的歷史觀,能發展得跟兩千多年前一樣好。
-
9 # 一往文學
"史家之絕唱"是說其歷史學成就。司馬遷參酌古今,創造出史書撰寫的新體例。自此例一出,歷代史書,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範圍。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舉凡治亂興衰、典章制度,均分門別類,條分縷析。通史、紀傳、通典、通考,紀事本末,大都導源於此。《史記》確實是集先秦及漢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內容之富,結構之嚴,體制之備,均可謂空前。
其一,開紀傳體正史之先河。《史記》是歷史上第一本通史,它不同於前代史書所採用的以時間為次序的,或以地域為劃分的國別體,而是以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內容的一種體例。有震鑠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劉邦、漢武帝;有家喻戶曉的朝臣如管仲、晏嬰、蕭何;有百戰百勝的名將如白起、衛青、霍去病等。從此以後,從東漢的《》到民國初期的《》,近兩千年間歷代所修正史,儘管在個別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絕無例外地沿襲了《史記》的本紀和列傳兩部分,而成為傳統。
其二,確定了古代傳記的寫作思想和方法。《史記》的出現,確定了我國古代專集的寫作思想和寫作方法,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為鑑,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強調錶現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與全,以及語言的精美、抒情等等。而《史記》寫人物、寫故事的方法則又給我國後世小說、戲劇以深刻影響。《史記》中的諸多主題,《史記》任務的諸多範型,以及《史記》故事的許多情節場面,都為後世的小說、戲劇創作開了無數法門。
其三,《史記》字裡行間洋溢著進步的歷史觀,對中國史學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史記》不虛美,不隱惡,秉筆直書,真實紀錄/總結歷史發展及經驗教訓以垂戒後世君臣。這種客觀、公正、真實的實錄精神為歷代史學家所推崇,成為撰著歷史的最基本要求。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詳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
無韻之離騷所謂"無韻之離騷",就是稱讚《史記》的文學成就.司馬遷著史絕非侷限於文獻的收集、整理、考證,也不是以一種冷漠的態度從外部客觀的觀察歷史,他是帶著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筆下人物的奮鬥和成敗,所以筆端常飽含著悲憤尤其對布衣閭巷之人,巖穴幽隱之士和才高被抑、無可申訴者,更是寫的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馬遷在敘事中敢於描寫事實,以至於"顯暴君過",本來已經與屈原相似;其"肆於心而為文",也和《離騷》一致。具體表現在,
其一,《史記》為開創我國的傳記文學作出了傑出貢獻.《史記》創立了以描摹人物為中心的傳記,為我國傳記文學奠定了基礎.在《史記》之前,對於人物言行的記敘,由於體裁的限制而零碎分散,極不系統.以伍子胥為例,《國語》僅記錄了他諫吳王夫差的言論,《戰國策》記載了他逃出昭關,行乞吳市一事.《左傳》記載較多,但把伍子胥的事蹟同與他無關的事蹟,夾雜在一起紀錄,不僅材料不完整,而且頭尾不相照應.至於《呂氏春秋》、賈誼《新序》、《淮南子》等書,取材雖多寡不同,只為闡明作者的論點服務,目的不在於傳"人".而司馬遷重視人的作用,以人物為歷史的主體,為歷史人物作傳.《史記·吳子胥列傳》即以人物為中心,圍繞伍子胥,集中有關題材,系統完整地描敘了伍子胥的一生.另外,司馬遷摹寫典型的歷史人物,為我國的傳記文學開闢了康莊大道.為歷史人物作傳,不象寓言、小說可以虛構創作,而必須受客觀歷史事實的制約.但又不能一切照搬生活現象.司馬遷寫傳,旨在"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總結歷史教訓,揭露腐朽黑暗,針砭當世.因此,不論是所寫的歷史人物還是歷史事件,都經過審慎的選擇.這裡既有歷史家的科學精神,又有文學家的慘淡經營.
其二,《史記》以豐富生動的形象,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歷史風貌,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傑作.太史公為屈原作傳,而對這一"信而見疑,忠而見謗"的形象,他嚴肅地指出:"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原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這是在寫歷史,也是在寫司馬遷所處的時代.
其三,《史記》的語言精湛,風格鮮明.描繪人物的語言,準確、生動、形象地傳寫人物的個性特徵以及心理狀態和境遇神情.說理抒情,淋漓盡致,吸收民間語言,俚而不俗.用詞造語,崇尚自然.以上這些,足以使《史記》成為一部"無韻之離騷"。
3、 "絕唱"《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宗旨,耗盡畢生的精力完成的一部長達52萬字的歷史鉅著。該書以紀傳體的形式,按時間順序記載了自黃帝到漢武帝前後3000年間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出現,把史學從經學的籠罩下襬脫了出來,為我國曆史學豎起了一座巍然的豐碑。
它開創了我國史學上以紀傳體編史的先例。在唐初,《史記》開創的紀傳體史書便被稱做"正史",此後1000多年中,官修前朝史書,統統採用紀傳體例。這一盛舉,鞏固了"正史"的獨尊地位,並從此確立了歷代皇朝內前朝作史的慣例。有的前史已成,後人不滿意又重修,用的都是《史記》體例。從《史記》迄《明史》,共有24部史書,同是採用司馬遷的紀傳體例,稱為《二十四史》。如此世代相續,綿延數千年的歷史記載,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
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中說,《史記》以簡練的中 國古文寫出五十二萬字巨書,成為中國史籍的珍寶。而且這種體裁,從此被史學家奉為圭臬,中國所謂"正史",兩千年來都跳不出司馬遷所創立下的範疇。確實,《史記》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正史"。自此以後,歷代的"正史"修葺 從未斷絕,匯成一條文字記載的歷史長河,堪稱世界史學史上的奇蹟。
司馬遷在《史記》中第一次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包容在歷史學的研究範圍之內,開拓了歷史學研究的新領域,推動了歷史學的發展
-
10 # 尚武菌
司馬遷其先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五帝之一的頊”(黃帝之孫)時的“天官”重黎氏。那時天官的地位十分重要而神聖,相當於執掌星相曆法、醫藥占卜等工作的大祭司、大巫師,負有人與天溝通的特殊使命。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著名史學家,有志於恢復自己家族神聖而光榮的傳統,在武帝時官至太史令。他去世前拉著司馬遷的手說,將來你接替我為太史,一定不要忘了我想完成的事情;自從孔子的《春秋》以後,就再沒有人為人間的歷史作系統記錄向上天彙報了,你一定要牢記我們家族的使命啊。
司馬遷後來繼任了太史令。受父親的囑託和家族使命的召喚,他開始著手整理過往的歷史資料。但是沒過多久,他遭遇了“李陵之禍”,由此人生髮生重大逆轉。
李陵是西漢名將李廣的孫子,為人正直又不貪財,能為國家奮不顧身。天漢二年(前99),漢武帝命“貳師將軍”李廣利帶領三萬軍隊,到祁連山一帶進攻匈奴右賢王。李廣利才能平庸,但他的妹妹李夫人受漢武帝的寵愛,漢武帝為照顧他,命李陵帶五千人馬出征去分散匈奴注意力,以免李廣利承受太大壓力。李陵在回程中遭到匈奴八萬主力大軍的圍攻,他率領部隊竭盡死力拼殺,苦戰了八天,殺敵上萬人,最後弓箭用盡、糧食斷炊、兵士死傷過半,而還沒有等到救兵。李陵不得已之下只好暫且投降,想等待機會再回漢朝。但武帝聽說此事後,認為他是真投降,把他的家眷親屬都殺掉了。司馬遷與李陵本沒有私交,只因為替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武帝懷疑他為李陵辯解、意在中傷李廣利,便把他下獄處以宮刑(去掉男性生殖器的酷刑)。
司馬遷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李陵之禍”的殘酷打擊和身受宮刑之奇恥大辱並沒有摧毀他,反而使他在悲憤中燃燒起更加強烈的使命感。作為史家的他知道: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周易》,孔子遇困境而整理出《春秋》,屈原被放逐而寫出《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而有《國語》,孫臏受刑成為殘疾人乃有《兵法》,呂不韋被流放編成《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完成《說難》《孤憤》—他們都是心中有所鬱結而難以抒發,最終才孕育出這些偉大著作的。司馬遷不斷用前人飽經磨難的經歷來鼓勵自己,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堅忍精神和毅力支撐了下來。他夜以繼日地搜尋天下散失的舊聞,將上起軒轅黃帝、下至他身處的武帝時代的全部歷史,寫成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的我國首部紀傳體通史著作(後人將之稱為《史記》)。司馬遷曾說,他的這部書是想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所以寫成之後,“正本”要藏之名山(自古在名山祭天,以向上天彙報),“副本”則放在國家的首都(為人間的統治者提供指導和借鑑);這些深意和良苦用心則需要後世真正能夠懂得他的人才可以理解。
東漢時代的班固在《漢書》中曾評論說,司馬遷的書中人物太多、太雜了,很多都是不應該出現的,沒有按照儒家經典中的聖人之言來進行取捨:他論述大道,卻先說黃、老而後說儒家;他寫《遊俠列傳),卻讓那些違法亂紀的奸猾之人出名;他在《貨殖列傳》裡寫那些有錢有勢的大商人,則讓貧賤的人感到羞恥。這些看法,是因為到了班固所處的時代,儒家經學的地位已經至高無上,而班固也不再有司馬遷那種溝通“天人之際”的歷史觀念,他關注的範圍已經完全落在人間,落在了儒家的一家之言裡;所以他雖然距司馬遷的時代不遠,卻已經不能理解太史公的心了。不僅是班固,後代的史家也基本不能再回到司馬遷的世界中——如北宋時代司馬光主持編成的《資治通鑑》,雖然也是一部史學上的傳世經典,但正如書名所顯示的,其主要目的在於為在位統治者治理國家提供借鑑——他們心中只有“人”而缺失了“天”。《史記》中還留下了很多後來失傳的上古文獻資料,彌足珍貴,而且敘事手法獨到,文辭也極盡高妙,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魯迅先生將《史記》稱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11 # 中醫含笑君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魯迅
講的是《史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都很高。
一、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政治、經濟、文化面貌。沒有《史記》中華民族早期面貌和一些重大事件將不得而知,《史記》儲存了很多的重要歷史資訊。
二、創制史學新體例,十二本紀,三十世家,十表,八書,七十列傳,後世修史基本遵此體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該燒的書都被燒了,你從沒聽說什麼夏史,商史,周史,六國史,比如周八百年我就不信沒東西可以寫,而且還有秦末戰亂,不知道丟了多少東西,司馬遷延續中國修史的傳統,影響了後世,漢以後的朝代,只要安定下來,或個人或官方,就想著修史。現在說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是幾大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延續至今的,從修史這一件就可以看出來,包括《史記》後面共修了24部史書,稱“二十四史”,而《史記》列其首,是開創者。
三、是史書又是文學書。班固說《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善,故謂之實錄。”“實錄”精神,又堪稱絕後。例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帶領楚軍擊潰秦軍後,進入鉅鹿城,諸侯無不膝行而前。到兵敗四面楚歌,他計程車兵們都流淚,沒有誰抬頭看他。前後對比,從側面將項羽的成功和衰敗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就司馬遷個人經歷來說,那時李陵提了五千步兵,就深入匈奴,被匈奴單于八萬騎兵圍了,雖說作戰勇猛,最終寡不敵眾,李陵戰敗投降。訊息傳到長安,漢武帝震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被下腐刑。真是奇恥大辱啊,是太監嘛他又不是,是士大夫嘛,他又受了腐刑,人不人,鬼不鬼的,為人所輕,“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要不是有《史記》要寫,估計司馬遷早死了。所以,寫《史記》的人他本身就不一般。(注:史記最初不叫史記,叫《太史公書》)
-
12 # 魅力無限人生美好
《史記》是我國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學鉅著,位列24史之首。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元年3000年左右的歷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因此,讀中國歷史不能不讀史記。司馬遷網羅天下佚聞舊事,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衰之理,忍辱負重20餘載,終於成就傳世經典。它在體例和寫法上都迥異於當時的史書。
司馬遷秉筆直書,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本著還原歷史真相的精神。不拘泥於已有的史書的寫法,對醜陋現象進行了大膽的揭露,既為帝王公卿做傳,也為社會各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直書,將刺客、遊俠、名醫、商賈等人物於帝王將相,並與藝術行文流暢。語言富於變化,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態,因此實際中的貨值列傳等篇章集中體現了司馬遷進步的思想。
《史記》既是一部史學鉅著,也是一部文學鉅著,它開創了中國傳記文學的先河,把中國的歷史散文創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有的重要的地位對後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司馬遷以極具表現力的語言塑造了藺相如。如廉頗,荊軻,項羽,劉邦,韓信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們的事蹟數千年來廣為傳頌。
-
13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東漢末年始稱《史記》。《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學的奠基之作,同時也是我國傳記文學的開端,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家之絕唱”是說其歷史學成就。司馬遷參酌古今,創造出史書撰寫的新體例。自此例一出,歷代史書,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範圍。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舉凡治亂興衰、典章制度,均分門別類,條分縷析。通史、紀傳、通典、通考,紀事本末,大都導源於此。《史記》確實是集先秦及漢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內容之富,結構之嚴,體制之備,均可謂空前。班固說《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善,故謂之實錄。”“實錄”精神,又堪稱絕後。
“無韻之《離騷》”是說其文學成就。司馬遷著史絕非侷限於文獻的收集、整理、考證,也不是以一種冷漠的態度從外部客觀地觀察歷史,他是帶著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筆下人物的奮鬥和成敗,所以筆端常飽含著悲憤。尤其對布衣閭巷之人、巖穴幽隱之士和才高被抑、無可申訴者,更是寫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馬遷在敘事中敢寫事實,以致於“顯暴君過”,本來已經與屈原相似;其“肆於心而為文”,也和《離騷》一致。所不同者,《離騷》是直抒胸臆,《史記》則寄於筆下的人物。《史記》近於《離騷》的那種悲憤,不一定是得之於學,恐怕主要是因為司馬遷的感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說,因為司馬遷生於漢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間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憤者比屈原還要深廣。
總之,《史記》是文學的歷史,也是歷史的文學,是文學與史學的高度統一。
-
14 # 酒泉行吟
第一,建立傑出的通史體裁。《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無論說它是古代中國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還是說它是世界古代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都毫不為過。這一點,只要將之與希羅多德的《歷史》相比較,就會非常明白。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了榜樣,於是仿效這種體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繼而起了。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第二,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我國古代,史學是包含在經學範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藝文志》裡,都是附在《春秋》的後面。自從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於是,晉朝荀勖適應新的要求,才把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裡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第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複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容齋隨筆·史記簡妙處》) 但必須特別指出的是,由於作者受到當時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他的歷史觀是唯上唯心的,這也很程度上使其作品內容的歷史真實性與全面性受到一定的影響。 《史記》作為第一部傳記文學的確立,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過去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他們稱古希臘的普魯塔克為“世界傳記之王”。普魯塔克大約生於公元46年,死於公元120年,著有《列傳》(今本譯作《希臘羅馬名人傳》)50篇,是歐洲傳記文學的開端。如果我們把普魯塔克放到中國古代史的長河裡來比較一下,可以發現,普魯塔克比班固(32—92)還要晚生14年,若和司馬遷相比,則要晚生191年了。司馬遷的《史記》要比普魯塔克的《列傳》早產生幾乎兩個世紀。 《史記》無論在中國史學史還是在中國文學史上,都堪稱是一座偉大的豐碑。史學方面姑且不論,文學方面,它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首先,從總體上來說,《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後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史記》所寫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實有人物,但是,透過"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種主要特徵的方法,透過 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在細節方面的虛構,實際把人物加以型別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學中,都有這樣的現象,這是人類透過藝術手段認識自身的一種方法。只是中國文學最初的型別化人物出現在歷史著作中,情況較為特別。由此,《史記》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後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
15 # 立刻行動2020
這兩句話是魯迅對司馬遷《史記》的評價。第一句是說,《史記》之後的史書皆難與之相匹敵,第二句是魯迅誇獎《史記》富於文學性,可以和屈原的《離騷》媲美。
-
16 # 雨後嬌陽518
《史記》一書是司馬遷蒙冤受刑後,忍辱負重,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才完成的。他把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歷史,編寫成130篇、52萬字的巨大著作《史記》。
《史記》對人物描寫和情節描述,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因此,《史記》既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又是一部出色的文學著作。在我國的史學界、文學界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
17 # 梅溪沐雪客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中國“二十四史”之首,上到上古的黃帝時代,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三千年的歷史。魯迅先生為什麼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身負重任的司馬遷在司馬遷小時候,家裡人就告訴他:“孩兒,你知道我們的先祖是誰嗎?”
司馬遷:“不知道,但是我想我們的先祖一定是非常偉大的人。”
司馬遷家人說:“我們的先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五帝之一的“顓[zhuān]頊”,這個顓[zhuān]頊是黃帝的孫子,我們的祖先是當時“天官”重黎氏。”
《晉書·宣帝紀》:“其(司馬氏)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著名史學家,建元、元封年間任太史令、太史公。
此時25歲(另說35歲,出生時間有爭議)的司馬遷淚流滿面,把父親的遺言牢記在心。
司馬遷
司馬遷歷經坎坷、不負使命,完成《史記》天漢二年,漢朝將軍李陵率領5000步兵出征匈奴,卻遭遇匈奴八萬主力,分離拼殺後,因寡不敵眾而被迫戰敗投降。
武帝憤怒,說到:“豈有此理,竟然投降,把我們漢朝的臉都丟盡了。你們說呢?”
群臣都紛紛表示要聲討李陵的罪過。
此時,46歲的司馬遷卻站了起來,從一句“微臣有話講”開始,說到:“李陵非常孝順父母,對待士兵也是很有信用,一向懷著報國之心。他只領了5000步兵,卻與八萬匈奴廝殺,殺敵一萬多,雖然戰敗降敵,其功勞可以抵得了過錯,我覺得李陵並非真心降敵,他一定是想先活下來,然後想找機會報答漢朝的。”
隨著公孫敖迎李陵未功,他謊報李陵為匈奴練兵以期反擊漢朝之後,武帝族了李陵家。
最後皇帝下了一道聖旨:
“上以遷誣罔,欲沮貳師,為陵遊說,下遷腐刑。”
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用五十萬錢贖罪,二是接受“腐刑”。司馬遷官小家貧,根本沒有五十萬錢贖罪。
他感覺很絕望,想自我了結,但是又想到了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他想自己不可以就這麼死去,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完成父親的遺願,一定要把史記寫完,他一邊流血崩潰,一邊自我療傷,咬緊牙關堅持著。司馬遷在寫完《史記》的第二年消失得無影無蹤。
史記
史記的歷史地位《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在古代,史書沒有獨立成書,比如: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藝文志》都是附在《春秋》後面。《史記》開創了先河,隨後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於是,晉朝的荀勖適應新的要求,才把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史學在中國學術領域裡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這要歸功於司馬遷和他的曠世鉅作《史記》。司馬遷的文學功底深厚,歷十餘年而完成。此書記載了從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約3000年的歷史。全書共130篇,有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共計526500字。司馬遷寫史記
綜述司馬遷一生坎坷,忍辱負重,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前後經歷了10多年,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因此受到大文豪魯迅“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高度評價。
-
18 # 文發揚
首先,這是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
這個評價是兩個方面的,其一,所謂<史家之絕唱>,是講司馬遷對歷史學的貢獻。其二,所謂<無韻之《離騷》>,是對司馬遷《史記》的文學藝術如詩歌《離騷》一樣。
一,《史記》是史家之絕唱。
絕唱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前無古人,《史記》之前的史書,孔夫子編《春秋》,左秋明撰《春秋左傳》,以及各國的史書《國語》等,都比不上《史記》。
後無來者,《史記》之後的史書,《漢書》,《後漢書》,《資治通鑑》,都比不上《史記》。《史記》的主要貢獻有四:
笫四,去歷史地理位置具體考察歷史:
據說,司馬遷寫《史記》的過程中,有時缺少史書資料,或資料記載模糊,他會親臨歷史現場,古戰場考察,察看地理地勢,山川河流,出產,民風民俗,傳說,流傳文獻等。這樣寫作起來,與親臨其境,栩栩如生。他作《史記》,達到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境界。這也開闢了以後史學界注重地方史,注重考古及文物的好風氣。
這四大史學貢獻,就是司馬遷《史記》的獨特貢獻。
二,《史記》是無韻之《離騷》:
例如:
所以,說《史記》是<無韻之《離騷》>,是對《史記》的文學性藝術性的高度評價。有一種文學體裁叫<報告文學>。司馬遷的《史記》也是歷史報告文學。他把枯燥的歷史,寫成了寫成了生動的永垂不朽的文學鉅著。寫成了史詩。
-
19 # 夜燭隙談
這句話出自魯迅先生的《漢文學史綱要》。
話是這樣的:“漢興,陸賈作《楚漢春秋》,是非雖多本於儒者,而太史職守,原出道家,其父談亦崇尚黃老,則《史記》雖繆於儒術,固亦能遠紹其舊業者矣。況發憤著書,意旨自激,其與任安書有云:‘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
魯迅之所以這樣評價《史記》,私以為出於兩方面:
一是出於對史記文學價值的肯定。先前的史學著作,大都以直敘史實為主,描敘比較客觀,很少融入自己的個人情感和觀點在裡面。而史記的出現就改變了這樣的記史方式,可以說大量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觀點與情感在裡面,從字裡行間裡流露著作者對待人物褒貶的思想在其中,比如每個人物列傳後面都有司馬遷對這些人物的得失評價。可以說,史記不是對歷史的簡單記錄,而是作者基於史實的一次再創作,人物刻畫生動,記事有請有節,一如一部小說,甚至可以說史記就是後來小說的源頭。所以,明代散文家茅坤就非常有體悟,說:“讀遊俠傳即欲輕生,讀屈原,賈誼傳即欲流涕,讀莊周,魯仲連傳即欲遺世,讀李廣傳即欲立鬥,讀石建傳即欲俯躬,讀信陵,平原君傳即欲養士”。那麼,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也就順理成章了,因為它的確是史書裡面文學素養很高的書。
二是出於對成書緣由的褒獎。大家都知道《離騷》是屈原被君王流放後所寫的作品,其實就是對自己不被君王重用的一種牢騷與感慨。司馬遷的經歷大抵與屈原的經歷類似,因替敗將李陵說了兩句話,引起了漢武帝的不銳,受了奇恥大辱的宮刑,成了供君王消閒解悶的太監,自覺與倡優無異。如是司馬遷將滿心屈辱和熱情注入筆端,以其驚人的耐力與卓越的文筆完成《史記》這部鉅作,體現了自己的史學觀與是非觀,把自己的情感與思想融入到歷史人物當中。所以,《史記》就是一部無韻的《離騷》,都是作者自我情感表達的一個出口。
-
20 # 瑞芯76876
首先,就“史家之絕唱”來看。“史家之絕唱”是說其歷史學成就。《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史書。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司馬遷參酌古今,創造出史書撰寫的新體例。自此例一出,歷代史書,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範圍。
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舉凡治亂興衰、典章制度,均分門別類,條分縷析。通史、紀傳、通典、通考,紀事本末,大都導源於此。《史記》確實是集先秦及漢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內容之富,結構之嚴,體制之備,均可謂空前
,我們來談談《史記》的“無韻之離騷”。“無韻之《離騷》”是說其文學成就。司馬遷著史絕非侷限於文獻的收集、整理、考證,也不是以一種冷漠的態度從外部客觀地觀察歷史,他是帶著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筆下人物的奮鬥和成敗,所以筆端常飽含著悲憤。尤其對布衣閭巷之人、巖穴幽隱之士和才高被抑、無可申訴者,更是寫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
回覆列表
藉此簡單談談魯迅。魯迅曾被譽為中國新文化的旗手,他的人生經歷由於課本收入他多篇文章,學校裡講得一定不少,在這裡不再多介紹。棄醫從文的魯迅對中國文史、考古多有涉獵,博學多識,見解獨到。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工程浩瀚。司馬遷時還沒有紙張,他前代的史料多用簡牘,即便是整理搬動也要花一些體力和功夫。司馬遷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記載和評價具有“定性”的作用,影響著後世的史學界。總體來說,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來肯定《史記》不算為過。看《史記》篇章,場面恢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事件情節環環相扣,記錄者的功力可見一斑。讀《史記》這部古籍,被它吸引,被它震撼,為它的語言所折服,這是必然的。
沒研究先秦文獻之前我對《史記》沒私毫懷疑,研究先秦時期文獻後,也發現《史記》記載多有舛誤,既有史料來源問題,也有司馬遷記憶取向問題,比如相同的歷史事件,《史記》與《左傳》出入太大;《史記》本身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這些問題使《史記》的可信度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