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收天下之兵鑄造金人,秦始皇為什麼要這樣呢?是因為覺得天下已定,防止出現變數,索性把全部兵器收歸身邊並毀滅嗎?
15
回覆列表
  • 1 # 元謀微生活

    一、12金人怎麼來的?

    公元前221年,秦國軍隊向南攻齊。齊國土崩瓦解,這樣,中國歷史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出現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秦滅六國以後,除了在原來政權機構的基礎上調整和完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建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嚴密的統治機構和封建官僚制度外,還採取了一系列其它措施,其中有一條就是下令收繳天下兵器,鑄成十二個重千石的銅人,立於咸陽。

    二、12金人長什麼模樣?

    《秦始皇本紀》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漢書五行志》雲:“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

    依照以上史籍推斷:12金人為夷狄人裝束,空心鑄造,12銅人不是一樣大,也不是一樣重,以文獻推斷換算成現在應該是小銅人8.12米重達30噸以上,大銅人13.7米,重達80噸以上。至於為什麼要做成夷狄人的模樣,應該是取四海臣服的意思。

    三、秦始皇鑄造12個金人用的是什麼原料?

    原料1、天下六國收繳的兵器

    原料2、上古大禹鑄造的九鼎

    四、秦始皇在什麼地方鑄造的12個金人?

    《元和郡縣圖志》和《三輔黃圖》皆載:“鍾官故城,一名灌鍾城,在戶縣東北二十五里,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銷為鍾鋸處,”

    根據以上史籍記載:秦朝時在戶縣東北二十五里(今戶縣大王鎮兆倫村)設灌鍾城,為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銷為鍾鋸處,可見此地就是秦始皇鑄造12金人的地方。可以說明秦始皇的確鑄造過12金人。

    五、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12個如此巨大的銅人?

    有人認為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始終在憂慮和思考著如何長治久安、使江山傳之萬世的問題。而要坐穩天下、江山水固,首先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應該收繳和銷燬流散在民間的各種兵器。應該說,秦始皇收兵器造銅人,完全是出於政治上安定的考慮。

    也有人認為秦始皇鑄造銅人是出於迷信,是為了“祥瑞”【鎮國】。秦始皇相當迷信,曾封泰山,禪梁父,訪神州,求仙人,輕信方土之言,竭力搜尋長生之藥。《漢書·五行志》也記載:“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天戒若曰,勿大為夷狄之行,將受其禍。是歲始皇初並六國,反喜以為瑞,銷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這種說法有一定依據,但也有疑點,那就是秦始皇完全可以徵集天下一般銅料作為鑄造的原料,何必非要下令收繳天下的兵器呢?

    一部分學者還認為,秦始皇銷燬兵器、鑄造銅人,是表明今後不再將銅兵器作為主要作戰武器。但是,這種說法同樣就有疑點,那就是雖然鐵製兵器始於秦始皇之前,但到漢代才普遍化。秦始皇統一天下時,便決然把青銅武器廢除不用,使百萬軍隊全部換上鐵製武器,以當時的制鐵水平來說,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讓人信服的說法是:秦始皇這一舉措的目的,有兩方面:一是為了誇耀武功、粉飾太平;二是為了防止人民反抗。實際上,秦統一後,曾採取不少措施防止人民反抗,而收繳天下兵器的做法,也是有先例的。《左傳·襄公十九年》載,春秋時魯國的季武子曾經“以所得於齊之兵,作林鐘,而銘魯功焉”。秦始皇鑄銅人只是做得更為徹底,把民間的兵器也收繳了。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統一後,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不封國置王,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於是“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這裡把“收天下兵”與“求其寧息”聯絡在一起,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意圖是為了太平無事。他宣佈“大酮”,舉國同慶這一偉大勝利,表現出好大喜功的情緒,而銅人、鍾鐻也是象徵吉祥、天下太平的意思。此外,秦始皇巡遊各地的刻辭,也都是誇耀武功、粉飾太平之語。

    六、秦始皇12銅人去哪兒了?

    有人認為,當初楚霸王項羽在攻克秦都咸陽後,曾經火燒阿房宮。在火燒阿房宮時,連同象徵秦王朝永固的這12個金人也一起燒燬了。這種說法始於元明時期,證據並不充分。

    還有一些歷史學者指出,這12個金人是毀在董卓和苻堅的手上。據《後漢書》和《三國志》記載: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取洛陽及長安銅人、鍾鐻、飛廉、銅馬之屬以充鑄焉。”晉人潘岳《關中記》:“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徙清門裡。”也就是董卓將其中的10個銅人銷燬,並鑄成銅錢,而剩下的兩個被他下令遷到長安城清門裡。到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下令把這兩個銅人運到洛陽。當成千上百的工匠們運到霸城時,由於金人的重量太沉,不得不放棄了這個巨大的工程,於是就停止了搬運。到了東晉十六國時,後趙的石季龍又把這兩個多人運到了鄴城。後來前秦的秦王苻堅統一北方,他又把這兩個金人從鄴城運回長安銷燬。至那時,存在於世間約600年的12個金人全部被銷燬了。

    還有一種比較樂觀的看法,那就是因為12個金人是秦始皇生前的最喜愛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營造好後,這12個金人和其他精美的珍寶一起隨著秦始皇的死去被當作隨葬品葬於陵墓中了。現在,由於一些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發掘工作暫時還不能開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問題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也許到了我們的考古技術達到秦始皇陵墓開掘的那一天,這個歷史上的未解之謎才有可能被解開。

  • 2 # 歷史大學堂

    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始終在憂慮和思考著如何長治久安、使江山傳之萬世的問題。而要坐穩天下、江山水固,首先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應該收繳和銷燬流散在民間的各種兵器。關十這一點,還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一天,秦始皇在群臣陪同下,觀看舞水火流星和各種雜耍,正在興高彩烈之時,忽見一隊殺氣騰騰、手執刀劍干戈的武士上場表演。秦始皇見了,元疑觸動了心病,於是日思夜想,寢食難安。這時候,正逢臨挑農民送來一條訊息,說是見到了12個巨人,當地還盛傳著一首童謠說:“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聽後,正中下懷,情緒為之一振。於是便假託徵兆,藉助天意,下令收繳民間所有的兵器,集中於咸陽,鑄成了12個銅人。應該說,秦始皇收兵器造銅人,完全是出於政治上安定的考慮。至於假傳天意,只是使之合法化的一種策略,這是不少統治者所慣用的伎倆。

    可惜的是,今人已見不到這12個銅人的蹤影了。它們究竟到哪裡去了呢?目前,人們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說法:

    1.有人認為,楚霸玉項羽在攻克秦都咸陽、火燒阿房宮時,連同這12個銅人也一起燒燬了。由於此說史元明載,故贊同者甚少。

    2.有的學者指出,這12個銅人毀於董卓、符堅之手。東漢未年,董卓率兵攻人長安,便將其中的10個銅人銷燬、鑄成銅錢,剩下的兩個被他遷到長安城清門裡。至三國時,魏明帝曹睿下令把這兩個銅人運往洛陽。當工匠運到溺城時,由於銅人太重難以搬動而終止了執行。到了東晉十六國時,後趙的石季龍又把這兩個銅人運到螂城。到了前秦的秦王符堅統一北方後,再從螂城將這兩個銅人運回長安銷燬。至此,前後經歷了約600年的銅人全部都銷燬了。

    3.另有一種說法是,這12個銅人並未被毀掉。由於12個銅人是秦始皇生前的喜愛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營造好後,這12個銅人和其它精美的物品一起被當作隨葬品而葬於陵墓之中。

    由於一些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發掘工作還不能展開,因而十二銅人的下落問題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或許只能到了秦始皇陵墓開掘的那一天,這個謎才能解開。

  • 3 # 守護90歲老母親

    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畢竟古人的時代已經過去,沒法考究。

    目前流行的說法共有三種,咱們一起來看看是哪三種。

    第一種說法,處於政治目的的考慮。話說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秦王嬴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但由於呂不韋曾經專權的陰影和辛辛苦苦征戰得來的皇位不易,為了實現自己當初宣佈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的宏偉願望,所以他坐穩皇帝后始終在

    憂慮和思考著如何確保長治久安,使江山傳之萬世的問題。而要坐穩天下,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收繳和銷燬流散民間的各種兵器,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別人的武力奪權。於是,他總是在尋找一個合理的藉口,來收繳全國的兵器,機會終於來了。一天,在大臣們的陪同下,秦始皇正在觀看舞燈籠和各種雜耍。正在看得高興的時候,忽見一隊殺氣騰騰、手裡拿著刀劍等兵器的武士上場表演。秦始皇看見後,又觸動了自己的長久以來的心病。這時候,恰巧臨洮一個農民送來一條訊息,說是見到12個巨人,而且他們當地還傳唱著一道童謠: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聽後,龍顏大悅。於是他假託徵兆,說這是順應天意,下令收繳民間兵器,集中到大都咸陽,鑄成12個銅人。實際上,秦始皇收兵器鑄造銅人,完全是出於鞏固自己皇位的考慮。郭沫若也曾經說: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了中國,把天下的兵器收集起來,銷燬了,鑄成了十二個大銅人,這是標誌著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的轉折。

    第二個故事版本。主要是誇讚自己的功績,功蓋堯舜。說有一天,秦始皇正在阿房宮中休息。突然,夢到天氣大變,天空昏暗無光,並且伴有鬼神妖魔作怪,於是他非常驚恐害怕。正在他手足無措之際,忽然有一個白髮蒼蒼、長髯飄飄的老道來到他的面前。這個老道精神矍鑠,神采奕奕。他揮動著後中的拂塵,指點迷津道:制十二金人,方可穩坐天下。說完,隨著眼前金光一閃,老道人便不見了。秦始皇也從夢中驚醒了。他夢醒後,寧可信其有,也不信其無,立即下令將全國的兵器收到咸陽,鑄成了12個銅人。此外,秦始皇巡遊各地的刻辭,也都是誇耀武功、粉飾太平之語。

    有很多專家學者也曾經指出,秦始皇一生非常相信方士道人的話,再加上建國之後的擔憂心情,這種說法是可信的。但遺憾的是,今天我們是看不到這12個銅人的蹤影了。那麼,它們究竟到哪裡去了呢?難道如此巨大的銅人會不翼而飛?目前,關於金人的下落問題存在著三種猜測:

    第一,有人認為,當初楚霸王項羽在攻克秦都咸陽後,曾經火燒阿房宮。在火燒阿房宮時,連同象徵秦王朝永固的這12個金人也一起燒燬了。

    第二 ,還有一些歷史學者指出,這12個金人是毀在董卓的手上。東漢末年,董卓率軍攻入長安,將其中的10個金人銷燬,並鑄

    成銅錢,而剩下的兩個被他下令遷到長安城清門裡。到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下令把這兩個銅人運到洛陽。當成千上百的工匠們運到霸城時,由於金人的重量太沉,不得不放棄了這個巨大的工程,於是就停止了搬運。到了東晉十六國時,後趙的石季龍又把這兩個金人運到了鄴城。後來前秦的秦王苻堅統一北方,他又把這兩個金人從鄴城運回長安銷燬。至那時,存在於世間約600年的12個金人全部被銷燬了。

    第三,另有一種說法是比較樂觀的,他們根據史料記載認為,這12個金人並未被毀掉。因為12個金人是秦始皇生前的最喜愛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營造好後,這12個金人和其他精美的珍寶一起隨著秦始皇的死去被當作隨葬品葬於陵墓中了。現在,由於一些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發掘工作暫時還不能開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問題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也許到了我們的考古技術達到秦始皇陵墓開掘的那一天,這個歷史上的未解之謎才有可能被解開。

    第三種版本,那就是震懾被統治者,眾所周知,秦始皇害怕農民起義,於是透過這個達到天人合一的目的,更好的服務大秦的江山。

  • 4 # 楓林籽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鑄金人明顯是為了收掉百姓的銅器,菜刀什麼的,就是怕百姓造反。

  • 5 # 使用者155058966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秦朝的開國皇帝,關於他的傳奇故事在民間流傳得甚為廣泛。在傳說中,他既是一位雄才大略,功蓋環宇,堪稱中華民族驕傲的帝王,另一面卻又專橫、暴虐、嗜殺。為了維持秦帝國江山永駐,秦始皇帝做出了種種至今在世界上仍讓人歎為觀止的壯舉,十二金人的的鑄造便是其中一個,雖然沒有修建萬里長城、建造阿房宮和築造秦皇陵那麼工程浩大,卻也在歷史上留下了讓人難以解釋的千古之謎。

    秦始皇鑄造十二金人的目的,在民間野史流傳著諸多的傳說,有一個版本是這樣描述的:秦國滅六國後,贏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但由於呂不韋曾經專權的陰影和辛辛苦苦征戰得來的皇位不易,為了實現自己當初宣佈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的宏偉願望,他坐穩帝位後始終在憂慮和思考著如何確保長治久安,使江山流傳之萬世的問題。他認為,要坐穩天下,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收繳和銷燬流散民間的各種兵器,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別人使用武力奪權。於是,他總是在尋找一個合理的藉口,來收繳民間的兵器。

    機會終於來了,一天,在大臣們的陪同下,秦始皇觀看舞燈籠和各種雜耍表演,正看得高興的時候,忽見一隊殺氣騰騰,手裡拿著刀劍等兵器的武士上場表演戰舞。秦始皇觀賞之餘,又觸動了自己長久以來的心病。這時候,恰巧探子來報,說臨洮一個山民在當地見到十二個巨人,且傳唱著一道童謠: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

    秦始皇聽後,龍顏大悅。於是他假託徵兆,說這是順應天意,下令收繳民間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陽,鑄成十二個金人,實際上此舉不過是他出於鞏固贏氏皇權的考慮。

    十二金人的傳說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有一天,秦始皇在阿房宮中酣睡,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到天氣大變,天空昏暗無光,並且伴有鬼神妖魔作怪,於是他非常驚恐害怕,正在手足無措之際,忽然一個白髮蒼蒼、長髯飄飄的老道來到他的面前。這個老道精神矍鑠,神采奕奕,揮動著後中的拂塵,對他指點迷津道:“制十二金人,方可穩坐天下。”說完,隨著眼前金光一閃,老道人便不見了,秦始皇也從夢中驚醒。他夢醒後,本著寧可信其有,也不信其無的信念,立即下令將全國的兵器收到咸陽,鑄成十二個金人。

    經過艱辛的鑄造,秦都咸陽的阿房宮前屹立起十二個銅器鑄造的大金人,因為銅是黃色的,所以又稱作金人。他們身著戎族的服裝,身上雕有精細的花紋,顯得耀武揚威,精神抖擻,英勇無比,日夜守護著秦王宮殿。金人造形之大,製作之精巧考究,為歷史上所罕見。在這方面,有很多歷史書籍記載。如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六年有長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賈誼的《過秦論》也有“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的記載。

    那麼,這巨大沉重,讓秦始皇從此以為可以高枕無憂的十二金人,究竟是怎樣的一副模樣呢?因為十二金人今日已不見蹤影,人們只能根據歷史典籍中的描述想象。

    金人的重量和高度

    關於金人的重量史料中有這麼幾個數字。一是“重各千石”;二是“鍾小者皆千石也”;三是各重三十四萬斤或是各重二十四萬斤。之所以出現四種數字呢,是因為這些數字均屬估計值。非確切數字。試想,這麼大的金人也是無法一一去稱量的,重量只能是估計。千石之說只是泛指。十二枚金人不是一樣大,也不是一樣重。小者千石,大者應該大於千石。確切說來,應該有十二個數字才對。石是秦時的重量單位,一石為一百二十斤。秦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二百五十六克,按最小數字一千石計,合今三萬零七百一十五公斤;按二十四萬斤計,合今六萬一千五百零二公斤,按三十四萬斤計,合今八萬七千一百二十八公斤,這就是說最小的一枚金人重也在三十噸以上,大的則在六噸以上。

    關於金人高度史料記載也有三種說法:一是高三丈;二是坐高三丈;三是“有大人長五丈……鑄而象之。”這就是說金人的高度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三丈,合今八米多,另一種可能是五丈,合今十三米以上。

    金人的造型,從相貌上來看應是狄人相貌,服飾也是狄服。

    金人是坐姿,長五丈的人坐下來也差不多是三丈,與史料相吻合。傳說王莽稱帝前夢見五枚金人起立,可以說明這一點。

    金人正背均有銘文。史料有兩說:“其胸前銘”;“銘其後”。銘文是由李斯撰文,蒙恬書寫。李斯是丞相,蒙恬是大將軍。由此可見銘文件次之高。鑄造如此大的金人,銘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從史料中零星銘文的內容推斷十二個金人應該均有銘文。

    金人應該是空心的。按照銅的比重計,最大的重量八萬公斤,體積為九點八立方米,最小的重量三萬多公斤,它的體積為三點五立方米。這與身穿狄服,下有座子,高三丈的金人造像比,數字小多了,可以見得金人是空心的。

    金人造型的思考,十二這個數字寓義著什麼呢?古時的人把大地分成十二支,稱為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統合起來就是大地。大地還有一種分法,先分成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每個方向再分出兩個方向,這就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也是十二。可見十二這個數字是能夠代表大地的,而且是一個統一的大地。大地不就是天下嗎?秦始皇所建立的不就是一個天下統一的封建王朝嗎?至此,我們不難理解十二這個數字就寓意著“天下統一”。還有,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個月,如此往復便是千秋萬代。兩者合一,十二這個數字解密後就是:天下統一,千秋萬代。

    夷是上古人對域外人的稱謂,狄是地名,即現在甘肅的臨洮。秦長城西起臨洮,臨洮在長城內,也就是說原來的夷狄人現在已經成了國人。將金人造像成夷狄人,所要表達的意思是,秦所建立的封建統一國家是一個多民族大團結的國家。

    金人的鑄造方法和過程推測也讓人很費工夫。兩千多年前,冶煉技術還不發達的秦時,能鑄造三十到八十餘噸的銅器確屬一件奇蹟。它是怎樣鑄造出來的呢?北京大鐘寺有一口明代永樂銅鐘,座高五點九米,重約五萬公斤,內外滿鑄佛經文字,聲音洪亮,榮膺為“鐘王”。研究認為它是採用地坑造型法鑄造的。因此,專家們推定,秦十二金人採用的應該就是這一方法。

    地坑法就是在地下挖個大坑,依坑作成範模,鑄成後破壞範模,挖開地坑,將鑄器拖出來。鑄器小容易拖出來運走,鑄器太大,拖出坑又成了問題。鑄一個可以不計餘力,批次澆鑄就不能不考慮這個問題。聰明的設計者想出了辦法:在地面上築臺,在臺中心做範,鑄成後破壞築臺,鑄器即可容易運走。鑄下一個時,補好築臺,重做範模。

    範的問題解決了,銅水溶化的問題又如何解決呢?根據以往考古發現,在殷墟安陽小屯一帶,曾在冶煉遺址裡發現有坩鍋殘片,經復原,可盛銅液近是十三公斤。按此推算,鑄造金人需要三到五千套這樣的裝置方可完成。三到五千套裝置,需要數萬人操作。分散溶銅容易,統一澆鑄就難了,其配合協調問題是無法解決的。聰明的設計者仿照“將軍盔”的原理在範模臺上做了個大形固定鉗鍋,再讓銅液溶化後能夠自行流出,注入地坑範模中。不斷地對鉗鍋燒火加溫使銅塊溶化流出,再不斷地投以銅塊,這樣以來就形成了泉注式的銅水,澆鑄問題也就解決了。

    有很多專家學者也曾經指出,秦始皇一生非常相信方士道人的話,再加上建國之後的擔憂心情,這種說法是可信的。但遺憾的是,今天我們是看不到這十二個金人的蹤影了。那麼,它們究竟到哪裡去了呢?難道如此巨大的金人會不翼而飛?目前,關於十二金人的下落問題存在著三種猜測:有人認為,當初西楚霸王項羽在攻克秦都咸陽後,曾經火燒阿房宮。在火燒阿房宮時,連同象徵秦王朝永固的這十二個金人也一起被燒燬了。

    還有一些歷史學者指出,這十二個金人是毀在董卓的手上。東漢末年,董卓率軍攻入長安,將其中十個金人銷燬,並鑄成銅錢,而剩下的兩個被他下令遷到長安城清門裡。史書有記載,如《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載:(董卓)悉椎破金人、鍾虡,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輪郭,不磨鑢。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九《孝靈皇帝下》:董卓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取雒陽及長安金人、鍾虡、飛廉、銅馬之屬以鑄之,由是貨賤物貴,谷石至數萬錢。

    《關中記》雲:董卓壞金人,餘二枚,徒清門裡。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後石季龍徒之鄴,苻堅又徙之長安而毀之。

    《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魏略》曰:是歲,徙長安諸鍾虡、駱駝、金人、承露盤。盤折,金人重不可致,留於霸城。大發銅鑄作金人二,號曰翁仲,列坐於司馬門外。又鑄黃龍、鳳皇各一,龍高四丈,鳳高三丈餘,置內殿前。

    《後漢書》記載:又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收洛陽及長安金人、鍾虛、飛廉、銅馬之屬,以充鑄焉。

    正史《三國志》《後漢書》與《資治通鑑》均記載董卓毀金人鑄成銅錢,應該是可信的,“悉椎破金人 ”與“悉取雒陽及長安金人”之“悉”是“盡、全部”的意思,也就是說,十二金人都毀於董卓之手, 《關中記》非正史,其可信性本身是需要打折扣,其記敘的內容也有探討的地方,不過《魏略》上說到了有兩個金人是現鑄的,並不是很多人說的董卓毀了十二金人之十,留了兩個被魏明帝帶到了霸城。不過,所有的正史只說“金人”而沒有說“十二金人”或“秦金人”,這也留下了值得商榷的地方,那就是:董卓毀掉的金人真的是秦始皇所鑄的“十二金人”嗎?

    根據《魏略》的說法,到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下令把這兩個金人運到洛陽。當成千上百的工匠們運到霸城時,由於金人的重量太沉,不得不放棄了這個巨大的工程,於是就停止了搬運。到了東晉十六國時,後趙的石虎又把這兩個金人運到了鄴城。後來前秦的苻堅統一北方,他又把這兩個金人從鄴城運回長安銷燬,至那時,存在於世間約六百年的十二金人就全部被銷燬了。

    第三種說法比較樂觀的,一些歷史學家根據史料記載認為,十二個金人並未被毀掉,因為它們是秦始皇生前的最喜愛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營造好後,這十二個金人和其他精美的珍寶一起隨著秦始皇的死去被當作隨葬品葬於陵墓中了。現在,由於一些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發掘工作暫時還不能開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問題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也許到了人類的考古技術達到秦始皇陵墓開掘的那一天,這個歷史上的未解之謎才有可能被解開,如果真是這樣,那我們還能目睹秦朝十二金人的真實面目。

  • 6 # 歷史研習社

    千古一帝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開始了許多大型工程建設,其中就有建造十二金人(因為銅是黃色的,所以又稱作“金人”,先秦時代金一般指青銅)。所謂“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鑄以為金人十二。”那麼秦始皇為何要煞費苦心把眾多的兵器都銷燬而鑄造成金人呢?自古以來對於鑄造十二金人的目的就眾說紛紜,影響最大的是加強集權說。代表人物賈誼在他膾炙人口的《過秦論》裡說鑄造金人的目的是“以愚黔首”,就是為了防止人民利用兵器反抗其統治,當然這種說法有先秦時不少其他例證。如《左傳》曾記載,春秋時魯國的季武子曾經把齊國兵器鑄造成鍾。秦始皇大規模徵繳六國官方和民間的兵器銷燬重鑄成金人,就有力地剝奪了普通民眾反抗的可能性,因為面對秦軍武裝到牙齒的強弓勁弩和重灌鎧甲,民眾所有的鋤耰(音優)棘矜(鋤耰在《呂氏春秋》裡也出現了,指的是鋤頭的柄,也有說耰本身是帶有木柄的一塊厚木板,既能推土,又保留了碎土的功能 的農具;棘矜指的是帶柄的木質農具)等器物不過是瘙癢而已,不會釀成大亂。所以《過秦論》裡特別強調鋤耰棘矜的鋒利程度比不上正式裝備秦軍的勾戟長鎩(指鋒利的戟和長矛,帶有長刃的矛稱為鎩)。然而單一的集權說並不能使人滿意,特別是十二這個神秘數字的存在另許多人開始猜測秦始皇鑄造十二金人是為了紀念祥瑞。因為《史記》和《漢書》都記載了秦始皇二十六年在隴西臨洮出現了十二個神人,穿著少數民族的服飾來告誡秦人。聯絡到秦始皇本人對神仙的敬畏推崇,則他鑄造十二金人以聯通人間大地與神界未嘗不是一種可能。但這種猜測的疑點在於如果為了紀念祥瑞而鑄造金人,為何一定要大費周章地收集天下兵器再銷燬熔鑄成銅水然後灌注,而不是直接徵集一般的銅料使用。從邏輯上前者更浪費時間,效率更差。除了以上兩種看法,日本學者瀧川龜太郎在他的《史記會注考證》一書中大膽猜測秦始皇銷燬兵器是模仿周武王的馬放南山,是一種和平主義的政策;而鑄造十二金人則是一種神秘儀式,是仿效夏禹鑄造九鼎安排天下的意思。這種說法過於大膽,得到的認可不多,但也可供參考。綜合時代背景來看,戰國時期各國戰爭頻繁大量鑄造兵器,而秦國統一六國之後兵器已經過剩,殘餘兵器多達1500多萬件。如此眾多的兵器散落民間自然會構成對新建政權的巨大威脅,而此時恰好臨洮地方出現了所謂的祥瑞事件。那麼利用這一契機作為徵繳銷燬兵器的藉口就顯得順理成章 ,所以鑄造十二金人是時代的產物,是秦始皇周密策劃下的鞏固統一和神化統治權的做法之一。這些金人是秦代最大的青銅工藝品,也反映了那個時代高超的冶煉技術。

  • 7 # 路衛兵

    12個金人實則寓意吉祥,並非完全為了防民生變。關於後者,只需問另外兩個問題便不攻自破:為什麼非得鑄成人形,而不是牛或象?為什麼非得鑄12個而不是11或13個?人形和數字12其實都有緣由的。

    防民生變一說,源於漢初政論家賈誼的《過秦論》,原文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史記》和《漢書》基本都是引用的賈誼原話,《史記索隱》說“以弱天下之兵也”,意思也差不多,都是為了削弱民間的反抗力。

    秦始皇暴力統一,留下諸多詬病,人們往往以武力推斷其行為。《過秦論》是專門找秦國毛病的,收兵器鑄金人自然也就成了秦始皇專橫的有力論據。其實賈誼前面還有一段話:“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先說的控制言論,再說收繳兵器,既不讓多嘴也不讓反抗的邏輯順序,是建立在“執敲撲而鞭笞天下”的感情基調上的,都是在為秦始皇的霸道背書。

    秦始皇除了專橫之外,還有一個盡人皆知的毛病,就是迷信,又求仙又找長生藥的,所以很在乎形式上的東西。《漢書·五行志》中記載的一樁怪事,反而最能說明鑄金人這個事情的原委: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夕,臨洮出現了12個“長五丈,足履六尺”,並且“皆夷狄服”的巨人,秦始皇“喜以為瑞”,於是“銷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

    這個類似童話寓言的故事是誰編的,目的何在,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秦始皇相信,並認為是好兆頭,所以才仿造了12個巨人。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是12而不是11或13的問題(材料當時是很充分的,剩餘的都鑄造了鍾架),也解釋了為什麼是那麼高大的巨人。但仍有兩個疑問:為什麼是人的形狀?和為什麼穿夷狄衣服?

    這兩個答案其實是一個,就是匈奴的“祭天金人”。祭天金人是匈奴祈禱祭天的一種古老道具——西漢時霍去病北擊匈奴,曾收繳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休屠王太子降漢後也因此被賜金姓,就是車騎將軍金日磾,所以寓言中“皆夷狄服”的巨人應特指匈奴人。祭天金人是人形,而且是有著匈奴血統的天人形狀,所以秦始皇所鑄金人又叫“金狄人”。

    收兵器鑄金人的順序其實顛倒了,應該是:秦始皇想鑄造金人,所以才下令收繳兵器的——金人實則為銅人這個大家都知道,古代銅鐵不多,冶煉又費時日,收兵器是最直接的辦法。也就是說,收兵器是果而不是因,鑄金人收兵器在客觀上起到了弱民的功效。

  • 8 # 張博力

    一切沒有史料的判斷都是胡來。

    我們先整理一下關於十二金人的史料。這些史料雖然也是後世所作,但對於我們判斷非常有幫助。

    鑄造十二金人的原因:

    《過秦論》記載:“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陽,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兵。”

    要坐穩天下,秦始皇想出的辦法是收繳銷燬民間兵器,同時也代指收拾完了六國的殘餘勢力。

    秦始皇鑄造金人的地點:

    《元和郡縣圖志》和《三輔黃圖》皆載:“鍾官故城,一名灌鍾城,在戶縣東北二十五里,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銷為鍾鋸處,”

    秦朝時在戶縣東北二十五里(今戶縣大王鎮兆倫村)設灌鍾城,開始鑄造金人。

    十二金人是什麼樣子的?

    《秦始皇本紀》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漢書五行志》雲:“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

    12金人為夷狄人裝束,空心,12銅人不是一樣大,小銅人8.12米,重達30噸以上,大銅人13.7米,重達80噸以上。做成夷狄人的模樣,有四方來朝的含義。

    十二金人安置在何處?

    《三輔黃圖》載:“營朝宮於渭南上林苑中”;“可受十萬人。車行酒,騎行炙,千人唱,萬人和,”。

    《三輔黃圖校注》引《三鋪舊事》雲:"鑄金狄人,立阿房殿前。"

    營朝宮指的就是阿房宮,所以金人立在阿房宮門口。

    而十二金人在秦滅亡後,逐漸被後世融為銅錢,自此不存於世。

  • 9 # 兒桃

    秦始皇鑄造十二金人傳說一:野史中是這樣說的,秦國統一六國後,贏政自稱始皇帝,但是呢,曾經的呂不韋專權的對於這位秦國的開國帝王還是有著很大的影響,造成了一定的陰影。知道自己歷經磨難獲得帝王之位是很不容易的。為了能夠讓這份基業能夠代代承襲。他必須想一個辦法去阻止,或者 預防自己的江山落入他人之手。怎麼呢?起兵造反的有武器吧,那好我就找一個藉口收繳天下之兵器。讓想造反的人無兵器可用。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別人使用武力奪權。

    一切總是那麼的悄悄和,這不有天探子來報,說臨洮一個山民在當地見到十二個巨人,且傳唱著一道童謠: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我們的秦始皇聽後,龍顏大悅。於是他依徵兆,對百姓說是順應天意,下令收繳民間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陽,鑄成十二金人。然而實上是為保自家江山能夠傳承萬代。

    秦始皇鑄造十二金人傳說二:另一個傳說是這樣的相傳有一天秦始皇熟睡於阿房宮中,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天色變化無窮,昏暗無光,而且伴有鬼神妖魔施法做怪,內心是恐懼。就在秦始皇手無處求救之時,忽顯一位白髮老者。老者精神矍鑠,揮動著手中的拂塵。對他說道,“坐穩天下,需制十二金人”。”說完,金光一閃,老者消失了。他夢醒後,本著寧可信其有,也不信其無的信念,立即下令將全國的兵器收到咸陽,鑄成十二個金人。

    這一切終歸是傳說和野史,至於秦始皇為什麼要製作十二金人,他的真正用意是什麼,我們也無法猜測。或許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文物的解讀和發掘,終有一天我們會知道答案。

  • 10 # 尋秦記不住

    所謂的十二金人,其實是十二銅人,銅人為黃色,因此也稱為金人。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君王做事總要有個理由,不然無緣無故的,會讓百姓群起而攻之,那秦始皇為何要花費巨資鑄造哲十二個巨大的金人?

    各家說法不一,結合當時的情況,這十二金人主要是為了防止六國民眾作亂,畢竟六年前剛被荊軻刺過,只要把銅鐵全部收繳,他們就算是想要造反,也沒奈何!

    為了守這個天下,為了歷史不再重演,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上諫。

    “大秦銳軍披靡六國,既賴軍勇風悍,也賴兵利鎧堅,如今天下盡是秦土,陛下應該收繳全國之兵,匯於秦都,命能工巧匠鑄造金人,立在都城之外,彰顯我大秦威風!”,若有不交者,殺無赦!”

    而"金人"銘文"李斯撰,蒙恬書"。李斯是秦始皇的左臂,蒙恬是他的右膀,可見冶鑄"十二金人"是秦國的一件大事情,是經過大秦帝國深切的研討之後集體研究決定的。

    畢竟既能揚我國威,又能防止刁民害朕,何樂而不為。

    至於後期十二金人去哪了?

    《正義》引《關中記》雲:"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徙清門裡。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

    董卓因為經濟困難,毀了十尊鑄了錢幣,以解經濟危機,留下的兩尊作為象徵矗立於"清門裡"。

    你看這敗家玩意兒,把“各重千石”的小金人就拿過去融了,鑄成了錢幣,這得多浪費啊,留著給我融啊。

    隨著“金人”實物的消失,加之一些人對小金人的誤解,致使現在很多人對此“國之重器”已經淡忘,現在,我們只能寄希望於未來,再找出剩下的“金人”吧。

  • 11 # 老梁趣談古今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下令收集全國所有兵器,鑄造了12個各重千石的大銅人,這些銅人的總重量相當於現在的450噸。秦始皇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目前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秦始皇是為了避免再次發生戰爭才這樣做的。因為當時的冶鑄技術主要是青銅器,武器也多為銅製品。鐵製武器還很少,不足以為患。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為了誇耀武功、粉飾太平。《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統一六國之初,秦始皇便接受臣相李斯的建議,將天下分為36個郡,並收繳天下兵器,彙集在咸陽銷燬,鑄12個各重千石的銅人。原文中的“收天下兵”緊跟在“求其寧息”之後,可以看出,他的意 圖是為了天下太平,而銅人也正是象徵此意,所以說這是秦始皇在誇耀武功、粉飾太平。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為了防止人民反抗。此說法來源於《過秦論》,作者賈誼在文中說:“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陽,以為金人 十二,以弱天下之兵。”收繳所有兵器包括民間自制的,以防止人民反抗,這在春秋時期有過先 例。秦始皇很可能會遵照前人的做法再次實施。

    秦始皇作為我國始皇帝,鑄銅人絕對不僅僅是為了裝飾。至於以上哪種觀點是史實,或者還有沒有第四種解釋,目前還沒有一錘定音。

  • 12 # 荒野歷史

    手辦狂魔嬴政鑄造十二金人是因為外星人的造訪?

    相傳秦滅六國的當年,在隴西當地突然出現了十二個身著夷狄服飾的巨人!他們身高五丈足履六尺,不像是地球生物,面目猙獰實在恐怖!巨大的身軀讓大地在他們的行動中都微微顫動。

    此訊息一傳開秦國上下人心惶惶,有人認為這是上天的示警,恐又會有夷狄之禍。然而秦始皇卻將此視為祥兆,並以他們的模樣收繳六國的兵器鑄成銅像,以示天下太平之意。

    如今我們也許無法揣測秦始皇當時的心理,但聯想到次年他便西巡故土,這也許是他對先祖們艱難開國的一種緬懷。

    又有說法是,次年秦始皇並非是西巡故土,而是西征十二巨人!當然這些說法都無從考證,不過收繳天下兵器,削弱各國兵力是秦始皇最想要達到的目的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

  • 13 # 方寸之上

    在古籍中,對秦銅人的稱謂有“鍾皺”、“金人”、“鍾”、“金狄人”、“翁仲”、“銅人”等多種,稱之為“鍾”即說明銅人是空心的,又稱之為“金狄人”,則說明銅人的形是根據夷狄人的樣貌所設計。史料中記載的銅人規格有四種記載,分別是“重各千石”、“鍾小者皆千石也"、“各重三十四萬斤”、“各重二十四萬斤”,據專家分析,當時對銅人規格的記載,並不是透過準確的度量而來的結論,只是大致的估算。根據秦朝一石為一百二十斤,秦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256.26克來計算,銅人最小的也在30噸以上,最大的則在87噸以上。古籍中記載,這些銅人是“聚天下兵”所鑄造,也就是將天下的兵器都收於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立在阿房宮前。

    那麼如此龐大的工程,又是如何完工的呢?這就不得不佩服先民的智慧了。

    專家推測銅人是用地坑法制造而成的,即在地下挖個大坑,依坑做成範模,鑄成後破壞範模,挖開地坑,將鑄器拖出來。但是鑄器小的容易拖出來運走,鑄器如此巨大,拖出坑又成了問題。鑄一個可以不計餘力,批次澆鑄就不能不考慮這個問題。聰明的先民想出了辦法:在地面上築臺,在臺中心做範,鑄成後破壞築臺,鑄器即可容易運走。鑄下一個時,補好築臺,重做範模。秦十二銅人應該就是用這種方法鑄成的。

    範的問題解決了,剩下的就是銅水澆鑄的問題了。專家推測古人仿照“將軍盔”的原理在範模臺上做了個大形固定坩堝,再讓銅液熔化後能夠自行流出,注人地坑範模中。不斷地對坩堝燒火加溫使銅塊熔化流出,再不斷地投以銅塊,這樣一來就形成了泉注式的銅水,澆鑄問題也就解決了。

    那麼“手辦達人”秦始皇造這麼多銅人有什麼用處呢?

    我們知道,凡是具有紀念意義的標誌性建築、器物、圖案,其尺寸及造型都不是隨便定的,都有一定寓意的,例如人民英雄紀念碑高度、五星紅旗、天壇等等,銅人也不例外。金人十二”,十二這個數字很奇特。目前學界多數認為,古時的人把大地分成十二支,稱為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統合起來就是大地。大地還有一種分法,先分成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每個方向再分出兩個方向,這就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也是十二。可見十二這個數字是能夠代表大地的,而且是統一的大地。大地即是天下,秦始皇所建立的不就是一個天下統一的封建王朝嗎?因此我們可以將十二這個數字的寓意理解為天下統一。還有,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個月,如此往復便是千秋萬代。兩者合一,十二這個數字解密後就是:天下統一,千秋萬代。而將銅人設計成夷狄人的形象,代表著原來疆域之外的人變成了從屬的國民,意味著秦所建立的封建統一國家是一個多民族大團結的國家。同時,冶鑄銅人的原料是統一戰爭中的兵器,銅人也有著和平紀念碑的意義。當然這只是學界比較普遍的說法,更精準的結論還要靠今後的考古發掘工作和研究的不斷推進。

  • 14 # 好顆小白菜

    秦始皇為了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地位,把政權機構進行了完善和統一,還建立起了從地方到中央的嚴密的官僚制度,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他還曾下令收繳天下兵器,鑄造“十二銅人”立於咸陽,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中一種說法:秦始皇在睡夢中曾夢見過天象大變、天昏地暗而且妖魔鬼怪橫行,這時候出現了一位道人指點他:鑄造“十二銅人”,便可安天下。秦始皇夢醒了之後,便收繳天下兵器,鑄造“十二銅人”。這種說法有一定的神話色彩。不過在當時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這種所謂的“高人”說的話,對於秦始皇來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還有一種說法: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便開始考慮怎樣才能坐穩江山,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關於這個還有這麼一個故事,說是秦始皇在觀看跳舞雜耍時,有一個表演節目是一隊殺氣騰騰計程車兵手持兵器在演武場上表演,這時秦始皇心裡就有了想法,又因為當地的一首民謠“渠去一,顯於金百邪避百瑞生。”便假傳天意,收繳天下兵器,鑄造“十二銅人”,為的是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關於真正的原因,畢竟是歷史,無從考究。

  • 15 # 沂溪風

    公元前,始皇下詔:“聚天下之銅,鑄十二銅人,鎮五湖四海,統萬年江山。”

    所謂天下之銅,是指天下的兵器。

    這些集天下兵器鑄成的銅人,成了史上罕見的奇珍。它們身著狄人的服裝,身上刻著精細的花紋,體形巨大,據說有六七米高,二三十噸重。據《西京雜記》記載,每個銅人還有個高三尺的底座。傳說,它們的胸部還刻著“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為郡縣,正法律,同度量”等銘文,是丞相李斯的手筆。

    但在當時來說,兵器實用,銅人卻是沒用的,始皇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

    一是政治穩定的需要。

    秦統一六國,天下初定,但始皇的擔憂心理,卻一直沒有消失,對六國貴族的防範,就可見一班。

    為了防止六國貴族復辟,他把六國富豪和宗族12萬戶。全部遷到了咸陽,讓他們看護皇陵,還有些被遷到西南的邊遠地區,做開礦,開鹽井的苦役。

    而在當時銅和鐵相對還很金貴的情況下,削減武力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收繳兵器。

    大批次收繳兵器,哪怕是一國之君,也得有個好藉口,這個藉口就是銅人。

    二是宇宙之主的象徵。

    十二這個數字,在古時候是有講究的。

    古人有十二地支的說法,合起來就是完整的大地。還有把大地分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每個方向之間再分出兩個方向,就是所謂的“四面八方”,加起來也是十二。所以十二這個數字,跟大地有關。

    另外,在古人看來,四季、十二月的時令,代表著宇宙的秩序,而人的一切,也應當順應宇宙。

    完整的大地,宇宙的秩序,這些都象徵著威儀,也象徵著永生,非常符合始皇天下統一,並世世代代綿延的思想。

    三是功績永存的願望。

    由銅像上的銘文,不由讓人猜想,這些銅人,始皇是希望它們永遠存於天地間,作為他豐功偉績的實體物證的,只是,他可能沒有想到,這些銅人至今會無法確認去向。

    這也成了今天曆史愛好者的無限遺憾。

    感謝您閱讀。

  • 16 # 卡塔庫力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皇帝,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李白歌曰:“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毛主席也曾說過:“秦始皇作為,遠勝書生意氣。”

    關於秦始皇的傳奇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充斥著各種謎團,其中便有十二金人之謎。

    高中語文課本上有賈誼的一篇文章,《過秦論》,全文主要討論了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其中有這樣一句:“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這句話大意是: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國都咸陽,銷燬刀刃和箭頭,用來鑄造十二個金人。這十二個金人屹立在秦王殿阿房宮前。因為是由銅鑄就的,所以銅人外表像銅一樣發著黃色,是以又稱作“金人”。銅人個個製作考究,技藝精湛,世所罕見。而且銅人體積巨大,據《史記》記載:“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廷宮中。”

    但令人不解的是,秦始皇鑄造這12個銅人的目的是什麼呢?為什麼花費那麼大的人力和物力鑄造這麼巨大而無實際作用的銅人呢?是為了顯示皇帝九五至尊的雍容華貴嗎?圍繞這個問題主要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秦始皇是出乎鞏固自己皇位的目的而鑄造12銅人。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創立“皇帝”制度,自稱“始皇帝”,並宣佈“子孫稱二世、二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 ”,所以在他坐穩皇帝后一直採取各種方法鞏固統治。一天秦始皇和大臣們觀看燈舞、雜耍表演時,忽見一隊殺氣騰騰的武士手持刀劍上臺表演。秦始皇看見後犯了心病,覺得應該把民間兵器收集起來銷燬。此時又有臣屬上奏稱民間流傳著一首童謠:“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很高興,說這是天意,便下令收繳民間兵器,在咸陽銷燬,鑄成12個銅人。

    第二種說法充斥著濃厚的神話色彩。有一天秦始皇在阿房宮中休息,夢到一名老道士。老道士對他講:“制十二金人,方可穩坐天下。”秦始皇驚醒後,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便鑄造了12個銅人立於咸陽。有一些專家指出,秦始皇一生迷信於專士,再加上晚年痴迷於長生不老,所以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歡迎大家評論

  • 17 # 寄暇學宮

    陳勝吳廣起義後,吳廣率兵攻打滎陽。周文趁著秦軍主力被吳廣牽扯住,繞過滎陽奪取了函谷關,大軍一路推進到戲水東岸。此時的周文已經從出發時的千人,發展到了戰車千乘、士兵十萬。秦國首都咸陽就距離200裡,只要周文渡過戲水,秦國滅亡指日可待!

    曾經跟隨楚國項燕大破秦國李信的周文,卻在戲水東岸停滯不前。也就是因為周文沒有渡過戲水,給了秦國最後的喘息時間。章邯將驪山的囚徒整編,大破周文。周文採用偷襲的戰術,肯定會要速戰速決。周文不是不想繼續前進,而是無法突破秦軍的防線。周文的大軍雖然人數眾多,但是很多人都是沒有兵器的,充其量手中只有根木棍而已。

    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充分意識到他的大秦帝國根基不穩。所以秦始皇採取了大肆神話自己的策略,做出了幾項部署。

    一個是借求仙之名東巡,封禪泰山、刻勒碑文,以此來鞏固東部地區的穩定。另一個就是收繳天下兵器鑄造十二銅人。十二銅人鑄成之後,民間基本上也就沒有什麼兵器了!就算周文短短時間聚集起十萬人,也是無法與大秦的正規軍抗衡。

    秦始皇作為一代君主,自然知道“國之重器不可示人”的道理。秦國的危機當然不能公佈天下。所以秦始皇假借鑄銅人之名,收繳天下兵器。既可以以銅人增加自己的權威,又可以將不安全因素扼殺在搖籃之中,可謂一舉兩得。

    【每篇文章都是腦中迸出的小火花。】

  • 18 # 剛日讀史

    中國有三件失落的國寶,一是傳國玉璽,二是禹之九鼎,第三就是始皇的十二金人了。

    十二金人並不是金子做的,而是銅製的。《史記·》裡面說,

    秦始皇:"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要知道,秦朝時冶煉技術還不是很發達的,鍛造這十二個巨大的銅人是很費力氣的事,為什麼要這麼幹呢?

    秦始皇滅六國後,自稱始皇帝,兒子就是二世,孫子就是三世,想這樣永遠傳下去,直到千世萬世。為了讓自己的心願達成,就要保證政權穩固,即使有人對他們的統治不滿,也沒辦法反抗。

    因此他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將天下能製作兵器的金屬原材料集中起來,不讓天下人有製造武器的機會,這樣不就可以保證萬世基業了嗎? 秦始皇很精明,他知道這樣做會有不少反對的聲音。

    始皇帝:

    為了實施自己這個計劃,他找人在民間散佈訊息,說一個老農看到十二個巨人,巨人教他一首童謠:

    “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

    什麼意思呢?翻譯過來大致就是要想國家長治久安,就要多造金器,才能風調雨順,百邪不生。 古人都很相信童謠的。

    於是,有了輿論支援的秦始皇,就著手收集天下的武器了。這些武器收上來後,被全部銷燬,將所得的金屬鍛造成十二個金人,矗立在咸陽宮前。

    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始皇夢到一位仙翁,指點他鑄銅人,可保江山永固。但這畢竟只是傳說,可信度不高。很多人相信這是安排好的一齣戲。

    可是,今天的咸陽,早已看不見這十二件國寶了,它們到哪裡去了呢? 有三種說法。 一是當年項羽佔領咸陽後,火燒阿房宮,將十二金人一併燒了。

    可是現在史學界對項羽燒阿房宮的事都有爭議,他更沒有理由去燒銅人。這種說法可信度不高。 第二種說法是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時,將其中的十個熔作銅錢了,剩下的兩個被魏明帝運到了洛陽,後來被前秦的符堅毀掉了。

    《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就記載:

    "(董卓)悉椎破銅人、鍾虡,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輪郭,不磨鑢。"《後漢書》也說董卓"又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收銅人、鍾虛、飛廉、銅馬之屬,以充鑄焉。"

    這個說法是可信的。董卓做為一個沒什麼文化的軍閥,在急需用錢的時候,才不管什麼文物不文物,面對這巨大的一筆財富,要說他沒伸手,也沒人信啊。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就是秦始皇死後,將十二銅人陪葬了,現在就埋在始皇陵中。

    這種說法反映了人民群眾希望這十二件國寶尚存人世的美好祝願,也有一定的可能性。

    但願有一天,我們的科技進步到能科學發掘始皇陵,在挖開皇陵的時候,能重新見到這十二件國寶!

  • 19 # 劉一千五

    這太好理解了。

    周朝有九鼎,九鼎是什麼象徵?政權象徵,國家重器。上有銘文,這些文字有國家的根本大法。這在出土的文物上不少見。

    秦朝滅了周朝。周朝的東西就被擱置一邊,成了多餘文物,新朝是要自己的一切。這樣一來,九鼎入秦,放進博物館了。

    秦滅六國後,不是不用兵,但兵器有餘,堆著容易發生意外。秦始皇想到要自己的重器,就想以法定的"六"為基礎,鑄二倍於六的金人,以站立在咸陽宮外,成為自己帝國政權永遠承襲的依據和實物存在。

    於此,就把九鼎中的一部分融化,開始鑄了金人,不夠之後,又用收繳的兵器加進去。但還是不夠,就改小原先設計,以致越往後,金人就越小個。成了大小不一的奇觀。這十二金人鑄好後,在通往咸陽宮的宮衢兩邊一方六個,排列得非常雄壯整齊,象徵著秦帝國江山永固,憲法(後來名詞)於上,傳之千世萬世不變。

    十二金人後來去了何處?可以這麼推測,不在秦始皇陵墓中。有可能澐沒於戰亂之中的泥土之中。也有可能被下一朝的上臺者給融化了,畢竟新朝不要舊朝物品,當然金錢財寶美人美食例外。

  • 20 # 陽Sir的考古之眼

    秦始皇十二“金人”之謎:是消除民間武力?還是歌功頌德紀念碑?

    我是陽Sir,深耕考古,偶爾也聊點別的~

    賈誼憑藉其《過秦論》一舉成名,也為後世關於秦始皇及其秦帝國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所以關於“十二金人”,他認為是為了加強秦帝國的中央集權,“以弱天下之民”,進而司馬遷在《史記·陳涉世家》中也持這種意見。

    這種觀點準確來說是有一定現實意義的,在秦統一六國之後,其收繳各國兵器總數當在1500萬以上,這些兵器或保存於官府或散落於民間成為過剩的物件,很有可能成為社會不安定的因素。所以如何處理確實是秦國君臣需要考慮的問題。但是也有一些個別的例子,證明了秦漢時期政府對於民間武力的控制,可能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嚴密,比如掛怒韓信“胯下之辱”的例子,“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

    如果真的是以“天下兵器為原料鑄造十二金人”,則至少需要三個步驟:

    其一透過尚未遍及全國的交通網路收繳兵器,此時“馳道”“直道”都尚未修築,所以其工作量應該是極為巨大的;

    其二,在咸陽宮附近興建大規模的冶煉鑄造工廠,這點翦伯贊先生也持肯定意見,畢竟這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巨大工程,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

    其三,在鑄造銅人之後還需修飾成器打磨,乃至將其安置在宮門兩側。

    也就是說,出於偃武修文、維護社會治安的目的,在收繳天下兵器之後完全可以鑄造成其他物品,而不一定要非是金人不可。所以金人背後的象徵意義,可能才是秦始皇真正意義上想要表達的!

    而關於秦始皇所鑄造“十二金人”其在當時亦被稱為“翁仲”,而後世君主也經常效仿秦始皇,不僅在宮殿之前鑄銅人像,甚至在死後的陵墓之前的神道兩側也安置“石翁仲”。前者的例子比如魏明帝曹睿,便鑄造了兩個“號曰翁仲”的銅人置於司馬門;後者如唐代各陵神道兩側的文臣武將。

    所以,在宋人胡繼宗《書言故事大全》中這樣說:“冢間石人號翁仲”,流傳到後世,凡是以銅鑄或者石刻的人體雕塑,不論其為宮殿裝飾或是置於墓前,都可以被稱為“翁仲”。

    但很多人認為最早是唐人將石刻人像稱為“翁仲”,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在酈道元的《水經注》記雲:“......壇廟至東枕道有兩石翁仲南北相對焉”

    從這個意義上看,不論是從宮殿到墓冢、從銅鑄到石刻、從君主到平民。“翁仲”的用途越發普遍,但其基本的功能都具有“守衛者”的含義。

    有一則傳說似乎也是出於這個目的:秦始皇某天在宮裡睡覺,夢到天色昏暗,無數鬼怪妖魔作祟,正當秦始皇慌張之際,有個仙風道骨的老頭來到近前,向皇帝指點道:“鑄造十二個金屬人像,這樣你就可以穩坐江山。”天下初定,秦始皇心中壓力極大,可能真的需要心理上的安慰。

    最後,日本人瀧川龜太郎在《史記會注考證》中提供了這樣一種思路:“鑄十二金人仿夏禹鑄九鼎也”,也即是說十二個巨大的金人與大禹所鑄九鼎一樣,是象徵其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具有非凡功德的紀念碑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個人在一起不是靈魂伴侶,認知不同的人適合一起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