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eo21660126
-
2 # 布衣微胖
甲午戰爭中的清軍以李中堂的淮軍為主,而淮軍經歷過圍剿太平天國和捻軍,已經有20多年沒打仗了,中堅主力已老,新添部隊還是老式那套,軍備廢弛,淮軍悍將自己早有估計,像劉銘傳就不願參與。
-
3 # 長空印象
因為清軍身經百戰打的是國內農民起義軍,好比國內某支足球隊在國內踢得很好但在奧運運就拿不到名次了,因為對手不一樣。曰本新軍不同於明代倭寇,當時日軍從作戰理念人員招募武器裝備都己經近現代化了,反觀清軍當兵的如同叫花子不過是為混口飯吃而也若戰死了老婆孩子都沒餬口生活費了
-
4 # 龍哥雜談胡侃
以下資料來自於網路。
平壤之戰,是甲午戰爭初期中日兩國之間在朝鮮平壤地區進行的一次重要戰鬥。從中國方面來說,早在兩個月前以經開始為這次戰鬥進行準備了。在清朝廷和李鴻章的嚴令下,衛汝貴、馬玉昆、左寶貴、 豐開阿四路大軍,32營編制,共計13536人,從7月21日開始啟程入朝。
7月底,日軍已開抵大同江口,開始派出小隊的探兵前往平壤。清軍得知訊息後,最先入朝盛軍統帥衛汝貴見情況緊急,全隊開拔已趕不上,便火速派遣前哨官帶領親兵馬隊先 行,於7月31日抵達平壤。當日,日軍破壞了電報局後匆忙撤走。盛軍先頭部隊把大同江上小船都收至北岸,並與朝鮮兵連夜守城,鳴槍驚退偷襲的日軍。
在得知日軍圍韓宮拘王及豐島海戰的訊息後,7月28日,李鴻章致電總理衙門,明確表示了與日本決裂的姿態,同時著手進行備戰。在短短的幾天內,他主要抓了四件事:第一,嚴催朝鮮北路進兵。清軍終於搶先進駐平壤,並集結了一萬多人的軍隊,在戰略上意義重大;第二,國內禁止拍發密電。這樣,日諜只能用明碼傳遞情報,易被識破;第三,建議總理衙門嚴查間諜。此後,沿海各省都加強了防範,並破獲了幾起重大日諜案件;第四,採納丁汝昌建議,在威海口增添擋雷鐵鏈和木樁,以防日本魚雷偷襲。
7月29日,軍機處令李鴻章轉電汪鳳藻:“日本擊我兵船,業已絕好開釁。出使日本大臣汪鳳藻應立即撤令回國。”30日,總理衙門照會各國駐華公使館、領事館,指出日本首先挑戰。當天,朝廷下諭撤回所有駐日使館、領事署,同時經美國政府同意,委託美國政府代為保護居住於日本僑民的合法利益。31日,總理衙門照會日本駐華臨時代辦小村壽太郎:“倭先開釁,致廢修好之約,此後與彼無可商之事。殊為可惜!”並對其下了逐客令。
平壤玄武門之戰,總兵左寶貴裹傷指揮,誓死抵禦,親上玄武門督戰,但不幸中彈陣亡,將鮮血灑在玄武門城頭,為中朝兩國人民共同抗擊侵略者而獻出自己的生命。
同一天,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也向駐東京各國公使發出通告:“帝國政府為使日清之間之爭議合理解決,並使彼此關係永遠協調,雖曾使用各種光明正大之手段,迄今顯然未奏其效。為解決此事,本大臣榮幸地通知閣下:帝國與清國現進入戰爭狀態。”
8月1日,清政府正式下詔宣戰。同一天,明治天皇睦仁也下詔對中國正式宣戰。
8月3日,清朝總理衙門向各國公使館致送保護各國商民教士的照會,稱:“現與中國尋釁者隻日本一國,此外有約各國悉皆交好如常。”日本政府也要求美國政府保護中國境內日本僑民的安全,4日,總理衙門復照美國公使,同意保護中國境內的日本公民免受凌辱。 隨後,歐美各主要國家,除俄國外,都先後宣告局外中立。
8月1日正式宣戰後,中日兩國都制定了相應的作戰計劃。清政府的作戰計劃可歸結為兩點:一、以北洋海軍扼守渤海灣口,並掩護陸軍進駐朝鮮;二、集結陸軍於平壤,再南下進攻日本陸軍。
這次戰爭的目標,是最後在直隸(河北)平原同清軍主力決戰,打敗清軍,迫其投降。上述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海軍作戰之勝負。預計到中國擁有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艦隊,噸位、兵力都超過日本,海戰勝負難以預料,因此設計了三種作戰方案:甲案,海戰勝利,奪得制海權,立即由渤海灣輸送陸軍,在直隸平原尋求與清軍主力決戰;乙案,海戰勝負不分,則派陸軍擊退在朝鮮之清軍,實現扶植朝鮮獨立之目的;丙案,海戰失敗,制海權被中國奪得,則儘可能增派陸軍加強在朝鮮的防禦,擊退清軍的進攻。
8月4日至9日,清軍四路大軍先後開進平壤。從牙山撤回的葉志超、聶士成部,也分別在8月21日和28日抵達平壤。至此,清軍已集結了北洋陸軍為主的部隊一萬五、六千人,人數上超過了日軍。謊報戰功的敗軍之將葉志超,竟於8月25日被委任為駐平壤的清軍部隊的總指揮官。朝廷命諸軍星夜前進,直抵漢城。但李鴻章看到陸軍實力有限,進攻沒有把握,便提出“先守定局,再圖進取”,並要求再集兵三萬,穩固後路,然後分兵南下。 朝廷同意增兵,但仍堅持進兵漢城。此時北洋陸軍已調走一半,不能再抽,於是清政府下令奉(天)、晉、豫、鄂、湘諸軍抽調軍隊入朝,但各省行動緩慢,至9月13日,除總兵呂本元率馬隊兩營馳抵義州外,其餘沒有一軍渡過鴨綠江。這樣,平壤諸軍無法出擊,只能據守了。
當清軍在攻守之間躊躇時,日軍也按照大本營的計劃,加緊向朝鮮增援,目標是把清軍驅逐於朝鮮境外。8月下旬,第五師團在朝鮮集結完畢,兵力再次超過清軍。9月上旬,第三師團的一半兵力進入朝鮮,與第五師團組成第一軍,由陸軍大將山縣有朋任司令官,兵力達到19,600人。此時,日軍重兵集結,而由於朝鮮老百姓對日軍的抵制,日軍的補給極其困難,不利於持久作戰。同時考慮到抑制國內滋長的厭戰情緒,以及避免給西方列國的干涉留下空間,都要求立即發動這次戰役,而不能等到佈署完畢的時候再進行。而且,清軍也在不斷增援,待其防禦加強後進攻會更加困難。因此,先到漢城的第五師團長野津決定不 等第三師團開到,就以所部16,000人強攻平壤,並決定以9月15日為期發動總攻,各部隊必須按時到達指定位置。
9月8日,為了便於指揮作戰,日本政府把大本營由東京移到廣島。12日,日本第一軍司令山縣有朋大將到達朝鮮仁川,指揮平壤戰役。他對麾下將士訓示道:“萬一戰局極端困難,也絕不為敵人所生擒,寧可清白一死,以示日本男兒之氣節,保全日本男兒之名 譽。”15日,天皇睦仁到達廣島,親自指揮對華作戰。
9月初,日軍分四路向平壤運動,12日以後陸續到達平壤,15日完成了對平壤的包圍。進攻平壤的日本陸軍共計16,000多人,山炮44門。
日軍進軍平壤,李鴻章不敢怠慢,急電葉志超及諸將加強防守。葉志超見後援遲遲不到,恐後路被日軍自海上登陸所斷,遂分兵數千駐紮在安州、肅州和義州。這樣,駐守平壤城內外的清軍只有約9,500人,山炮、野炮和機關炮38門。至9月13日,防禦部署基本就緒。
9月12日,日軍進攻牙山的混成旅團,在大島義昌率領下,進至大同江邊,試圖渡江。清軍發炮轟擊,日軍前衛被迫後退。於是日軍分成左右兩翼,配備大炮二十門。雙方首先展開了激烈的炮戰,10時,日軍在炮火的掩護下,向清軍堡壘發起衝鋒,毅軍、盛軍士兵頑強抵禦,大同江北岸的清軍炮兵也發炮支援,日軍被擊退。13日下午,雙方又炮戰許久,日軍仍未能渡江。與此同時,其它三路日軍也先後按計劃到達指定位置,與清軍防守陣地對峙。
15日凌晨,日軍對平壤按計劃開始了總攻,戰役首先由大島率領的混成旅團在平壤南 戰場展開。大島因成歡之戰的勝利,頗有些輕敵驕傲,急於建功。他在14日許願說“本旅團將以明日午前8時前後攻陷平壤,共握手於城中,以祝萬歲”。凌晨4時許,當日軍前隊 進至大同江南岸、船橋裡的清軍橋頭堡附近時,擔任警衛的清兵鳴槍示警。於是,雙方槍炮齊鳴,平壤之戰打響了。
參加船橋裡之戰的日軍,有兩個步兵聯隊和一個炮兵聯隊,共3,600人;清軍是馬玉昆指揮的毅軍和衛汝貴指揮的盛軍各一個營,共二千人。是時,日軍集中兵力進攻船橋裡的三個橋頭堡,大小火炮不間斷地猛烈轟擊清軍堡壘,大同江北岸的清軍也連連發炮還擊。 據橋本海關的《清日戰爭實記》記載:“大小炮彈連發如雨,炮聲隆隆震天撼地,硝煙如雲湧起,遮於面前。在如此激烈的炮擊下,原以為敵兵會立即潰散。然而,我軍前進一步,敵軍亦前進一步,彼此步步相互接近。此時,除使炮擊更加猛烈外,亦別無他顧。戰爭愈來愈 激烈,乾坤似將為之崩裂。……日軍將領早即聞馬玉昆驃悍之名,今日始知果不虛傳。”
不久,東方漸白。衛汝貴從大同江北岸瞭望,見日軍所在不佔地利,於是親率盛軍傳字正營二百人過江作戰。日軍缺乏隱蔽物而強行接近橋頭堡,完全暴露在清軍槍口下,傷亡甚眾。同時,清軍不斷透過船橋向江南堡壘運送彈藥,而日軍則彈藥殆盡,士氣低落。清軍在船橋裡的反攻戰,在馬玉昆和衛汝貴的指揮下,一直進行到午後。下午2時半,大島見彈 用盡,而且部隊全天未進餐,便下令停止射擊,撤離戰場,清軍也沒有追擊。
這次戰鬥,日軍將校以下戰死140名,傷290名,旅團長大島少將也受了傷,無功而返。有詩嘆曰:“此役不克旗下死,嗚呼苦戰船橋裡。”
同一天,平壤西戰場的戰鬥在上午8時許開始打響。日軍第五師團主力共5,400餘 人,由師團長野津道貫中將指揮,在大同江上游渡江後,到達城西的普通江。盛軍、蘆榆防軍依據堡壘,與之槍炮對射,日軍受阻。清軍見狀,派出騎兵出城反攻,日軍佔據有利地形,炮、步兵配合射擊,清兵紛紛落馬。清軍又組織第二次騎兵出擊,仍然傷亡嚴重,兩次衝擊共戰死130人,戰馬273頭。清軍見出戰不利,便據堡壘固守,日軍亦不敢渡江,兩軍休戰,以待明日。
平壤北戰場是日軍進攻平壤的主攻方向,日軍在此集結了總兵力的將近一半,包括兩個支隊,共7,800人。按預定計劃,兩支隊於15日拂曉分成東西兩路向玄武門外的清軍展開了鉗形攻勢。守衛在平壤城玄武門外的清軍,一是左寶貴率領的奉軍三個營,守衛玄武門、牡丹臺及城外堡壘,計1,500人;一是江自康率領的仁字兩營四哨,守衛在箕子陵 一帶,計1,400人。攻守雙方的兵力相差2·7倍。日軍集中兩個支隊主力,先進攻清 軍城外的內外重三壘。而守衛的奉軍兵力不到其五分之一。日軍素聞左寶貴撓勇,知寶貴不死,平壤不可得,於是棄江自康而專攻奉軍。
清晨5時正,日軍支隊長下令發射進攻平壤城北的第一炮,清軍堡壘寂靜不應。日軍進至堡壘附近低地時,清軍的毛瑟十三連發槍突然齊射,飛彈如猛雨驟至。日軍支隊長正指揮間,忽有一彈飛來,擊中前額。因射程太遠,彈力已衰,倖免於喪命。日軍勢將不支時,山炮陣地連放榴霰彈,不斷命中清軍陣地,清兵死傷眾多。日軍趁勢攻入外重堡壘之東壘,雙方展開肉搏,堡壘中五十餘清兵全部戰死陣地。7時半,日軍終於佔領此壘。
日軍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向奉軍其餘堡壘不斷髮起進攻。奉軍雖頑強抵抗,但僅配備了3門野炮、1門速射炮,在日軍的12門山炮轟擊下,寡不敵眾。上午8時,清軍的城外堡壘全部丟失。日軍重新部署兵力,分三路進而攻擊牡丹臺。牡丹臺雖然配備有野炮、速射炮 和七連發步槍,火力較強,但日軍的炮兵集中火力猛轟,摧毀清軍速射炮及掩蔽牆,清兵多殺傷。日軍步兵乘勢蟻附而上,牡丹臺守軍終於不支。8時半,日軍攻上牡丹臺後,把炮兵移到臺上,對玄武門和全城構成了極大威脅。
左寶貴當時正在玄武門上督戰,見牡丹臺失守,知勢不可挽,以死當之。他換上御賜朝服,親燃大炮,連發36顆。雙方均拚死一戰,“日軍三突之,清兵三退之”。激戰中,左寶貴兩處中彈,猶裹傷指揮,後日軍榴霰彈連至,炮中當胸而亡。後光緒皇帝作《御製祭 文》悼曰:“方當轉戰無前,大軍雲集;何意出師未捷,上將星沉。喑鳴之壯氣不消,倉猝 而雄軀遽殉。”有詩嘆曰:“本期痛飲黃龍府,不意難回落日戈。”
日軍雖然攻佔了牡丹臺和玄武門,但仍被阻於內城之外,無力繼續進攻,當天結束戰鬥。而在平壤西、南兩處的進攻更是連連受挫。此日之戰,日兵死189人,傷516人,清兵傷亡人數少於日軍。日軍所帶的彈藥、口糧都已用盡,在平壤城外冒雨露宿,處境極為艱難。
作為清軍統帥的葉志超,在此關鍵時刻卻沒有看到這些有利因素,他只看到玄武門的失守和奉軍統帥左寶貴的戰死,因而喪失了抵抗信心。當晚,他召集各統領商議放棄平壤,撤軍至鴨綠江設防。諸將中只有馬玉昆提出反對,葉志超不聽,於是下令部隊撤離平壤。
當夜8時,清軍開始撤退。葉志超傳令放棄輜重,輕裝持械,趁夜而退。當時,大雨傾盆,清兵冒雨蜂擁出城。日軍在黑暗中聽到人馬奔騰,以為是清軍劫寨,於是攔路截殺。清兵混亂中不分敵我,胡亂放槍開炮,誤傷累累。經過整整一夜,清軍全部退出平壤,在混亂中死傷人數達到二千多,遠遠超過了在戰役中的損失。16日拂曉,日軍進入平壤,發現城內已沒有清軍一兵一卒,而被清軍丟棄的武器、彈藥、糧餉和其它物資無數,盡數為日軍所得。
當初清政府聽信葉志超謊報牙山戰功,任命他為入朝諸軍統帥,實乃一大失誤。葉志超作為一個敗軍之將,一味消極防守,幾次錯過了趁敵未穩,主動出擊的機會,最後主動撤出平壤,導致清軍雨夜之潰。清軍裝備最精良的北洋陸軍由此銳氣頓失。日本歷史學者說:“苦於糧食不足、擔心清兵加強防禦陣地的野津師團長,感到後援的第三師團一到,補給將 更加困難,於是決定在後援部隊尚未到達時,便以第五師團進行強攻,這種作戰是極其冒險的。如果連續激戰兩天以上,那麼彈藥和糧食將同時失去補給,只有放棄圍攻,實行退 卻。”
平壤失利的訊息傳出,清政府震動,下令嚴辦。葉志超被械送京師,由刑部定斬監候。連在平壤戰役中立有軍功的衛汝貴,也因沒有反對葉志超撤兵和在朝鮮縱兵搶掠而被斬決。平壤戰役後,清軍全部退至鴨綠江邊,日軍於是完全控制了朝鮮。
-
5 # 千奇百問
甲午戰爭主要有,海戰部分和陸戰部分,在海戰上,北洋海軍當時的軍力裝備,或是兵士素質基本上都落在日本之下,以至於幾個小時的海戰日本一艦未沉,贏的海戰的勝利,北洋海軍在戰爭爆發之前已經是好多年沒有更新過裝備,很多部件老化,特別是大炮沒有更新換代,經費緊張的情況下訓練也是必然缺少的,所以,在海戰中航速,射速已經落下風的情況下,缺乏訓練計程車兵,以及部分逃跑畏戰,給整個艦隊造成了可怕的惡果。海戰輸了以後,北洋海軍主力軍艦致遠,定遠尚存,又因為清政府內部派系鬥爭,陸戰消極應對,以至於日軍攻陷軍港要塞炮臺,至此剩餘的北洋軍艦在,海陸夾擊之下全軍覆沒,兩艘主力一艘自沉,一艘被俘的悲劇,然而當時的中國雖然裝備沒有日軍先進,但是整個國力還是要比日本強出很多,堅持抵抗獲勝是很有可能的,可是在一心只想保住統治的清政府看來,投降賠款才是最好的選擇,可以說就是清政府這一劑強心針,給日後的日軍侵華送去了足夠的信心和財力
-
6 # 海研會
這個問題本身存在一定的誤解,甲午戰爭中的日本軍隊談不上“沒打過仗”,日本明治維新以來,陸軍也經歷過多次國內戰爭,也可算得上是“身經百戰”,而且日本明治時代的幾次國內戰爭近代化程度大大超過清王朝國內發生的太平天國、捻軍、金丹教等戰爭。甲午時代日本陸軍的將領更是富有戰場經驗,諸如日本陸軍第二軍司令官大山岩就曾親歷過普法戰爭。
1886年醇親王大閱海防期間,北洋海防的陸軍將領合影,其中的很多人後來都在甲午戰爭中擔任指揮官。前排左起第三為馬玉昆,第五左寶貴,第六葉志超。
為什麼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陸軍打不過日本陸軍,原因大致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缺乏近代化的後勤保障體系,武器裝備過於雜亂。
甲午戰爭時代的清政府陸軍,沒有統一的後勤保障系統,戰場上的各支軍隊都是各辦後勤。例如平壤保衛戰中的四支軍團,盛軍的後勤要從天津運往平壤,毅軍的後勤從旅順運輸,奉軍的後勤從奉天運輸等等,效率極為低下。與之相比,日本從戰爭一開始就著手在朝鮮建立近代化的兵站體系和野戰通訊體系。
另外清王朝陸軍的武器裝備型號過於雜亂,也給後勤保障帶來極大的困難,造成戰鬥時前線彈藥有效供應匱乏的窘迫局面。看似運到前線的彈藥數量不少,但是可能並不一定適合當地軍隊所需。
北洋淮軍裝備的53毫米口徑克虜伯裝甲戰車。
甲午戰爭時代充當主力的中國軍隊,主要是地方財政供養、沒有國家編制的非正式軍隊,這些軍隊的裝備建設也由各地方各自為政,因而武器裝備的來路非常複雜,沒有形成全國一盤棋的局面。就算是在淮軍內部,武器型號雜亂的情況也非常嚴重,以步槍為例,即存在有毛瑟、雷鳴頓、哈乞開司、黎意、曼利夏等多種型號,口徑也是五花八門。以野戰火炮為例,存在有53毫米山炮、60毫米山炮、70毫米野炮、75毫米野炮、80毫米野炮、90毫米野炮、150毫米攻城炮等讓人眼花繚亂的型號。相比之下,日本陸軍的裝備型號統一,簡單有效,步槍均為日本自制的村田式, 野戰火炮則無論是山炮、野炮,口徑統一為75毫米。
二、近代軍隊兵力過少
甲午戰爭時,中國經過一定的近代化軍事訓練,武器裝備主要裝備近代化槍炮的軍隊,實際總數非常有限,主要就是李鴻章統轄下的北洋淮軍和北洋海防陸軍,其中最精銳的是直隸提督葉志超統帥、駐紮在正定、古北口等地的直隸練軍,兵力規模最大的是衛汝貴統轄、駐紮於天津小站的盛軍。然而按其總數來算,總兵力不過5萬人左右。由於其中很大一部分軍隊還承擔著守衛炮臺的任務,實際上能抽出來的野戰軍兵力只有2萬人左右,同一時間,日本陸軍已經實現徹底的近代化,野戰軍總兵力超過12萬人,投入朝鮮和中國戰場的總數在6萬人以上,也由此甲午戰爭中經常出現一個讓人無語的局面,在戰役中日軍不僅是戰鬥力強,而且兵力還多於清軍。
三、指揮、戰術水平低下
甲午戰爭前,以中國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北洋淮軍為例,雖然武器裝備上已經和西方接近,甚至一些槍械的先程序度超過日本,但是軍隊的統帥大多是淮軍的老將。其戰爭經驗僅限於中國以往的國內戰爭,又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戰役指揮等專門知識訓練,也沒有專門的參謀部系統。由此在戰爭中可以看到清軍的指揮體系出現了非常嚴重的不適應的狀況,指揮排程不靈,而且戰役規劃能力非常差。相比之下,日本陸軍在甲午戰爭中只反覆採用一個戰術,即包抄合圍戰術,就屢試不爽,從朝鮮到遼東再到山東,一直用這個戰術打得清軍土崩瓦解。
淮軍中最具素養的是幾處武備學堂的畢業生,但是人數少,在軍隊中的官階低下,並沒有能起到太大的作用。圖為直隸提督葉志超與部下官佐合影,其周圍身著軍服的軍官多為武備學堂學生。
除了戰役層面的指揮外,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清軍士兵的單兵戰術素養。甲午戰爭時,日本陸軍的一線步兵戰術已經是機動靈活的散兵戰術,而清軍還停留適應前膛槍作戰的戰列線戰術,即步兵射擊時排列成密集的戰列線,以求獲得較大的火力密度。但是在甲午戰爭中,清軍的這種戰術完全過時,面對日方的散兵戰術,非但起不到有效打擊對方的效果,反而因為戰列過於密集,招來嚴重的殺傷損失。
和步兵的情況相似,清軍的野戰炮兵也存在戰術呆板的問題。清軍一線軍官由於缺乏近代軍事經驗,對野戰炮兵的運用多采取分散佈置的模式,即將炮隊的火炮拆散佈置到多個要點上使用。而日軍野戰炮兵則採取集中佈置火炮陣地,集中火力打擊一點的戰術。同時日軍的野戰炮兵因為訓練有素,還能非常熟練地轉移陣地,不斷伴隨陸軍前推,有效支援步兵作戰。
四、軍隊體制落後
甲午戰爭時期,清政府軍隊還存在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體制落後。在編制方面,清軍沿用的是歷史能追溯到明代戚家軍的營制,陸軍最大的編制單位僅僅是營,其中步兵一營兵力僅有500人左右,炮隊、馬隊營僅有200餘人規模。在營之上,則再沒有更大的編制。由此在作戰時,清軍一旦集合起兵力較多的大兵團,往往都是由幾十個營組成,指揮官需要同時考慮排程、命令幾十支部隊,就會出現兵團內部指揮排程的困難。由於內部的部隊構成過於分散,也經常出現各個營之間的配合問題。而日軍最大的編制單位則是兵力超過1萬人的師團規模,無論是管理還是指揮運用,效率都大大超過清軍。
此外,清軍採取的是募兵制,日本陸軍則採取的是志願兵和義務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在這種情況下,清軍的戰時兵員補充十分困難,多采取以金錢吸引或者強徵,新募兵的素養差、士氣低落,往往在戰場上一觸即潰。
-
7 # 哈弗五星試駕
有人說過人類歷史上的軍隊大致可以分成封建軍隊,近代軍隊和現代軍隊。封建軍隊計程車氣依靠個人勇武和團隊領袖的個人魅力,近代軍隊計程車氣依靠高昂的佣金和軍官的殘忍體罰,現代軍隊計程車氣依靠的是使命感和榮譽感。三隻軍隊的差距有多大?如果把封建軍隊看做街頭混混兒,近代軍隊就是正規安保公司,現代軍隊就是真正的國家軍隊。這樣的三個團體懟起來,勝負一目瞭然。
大清軍隊再厲害也就是封建軍隊向半近代軍隊靠攏(就是街頭混混兒洗白了當安保公司),而日軍如果不論善惡,已經是完全的現代軍隊了,士兵有榮譽感和使命感。國家軍隊再新兵,打一個街頭混混兒組成的安保公司。就算混混們從小打架鬥毆經驗豐富又有什麼區別?
-
8 # 閒的閒雲
當時的作戰模式, 那種慘烈的戰爭情景,對於一群給異族賣命的人,是不可能不具備相當的決心和勇氣的,就像抗戰時期的偽軍。而蒙古騎兵在八里橋打得就比較堅決,同樣在抗戰時期,中國軍人打得非常慘烈。兩項對比,就知道,為滿清賣命的,不過是偽軍而已,能有多堅決的信念?
-
9 # 滿樓書坊
“甲午中日戰爭中,身經百戰的清軍遇到沒打過仗的日本新軍一潰千里”,老實不客氣的說,這個預設的前提條件就大錯特錯了。
首先,清軍(以李鴻章的淮軍為主)事實上已經二三十年不打仗了,所謂師老兵疲,和當年打長毛、打捻軍的淮軍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昔日那些有經驗的將領此時都已經五六十歲,早已是大腹便便,哪裡還有當年的銳氣。
而在日軍這邊,日本明治維新時期也是經歷了數次國內戰爭,論經驗並不比清軍差太多,論程度比清軍的國內戰爭近代化更高。
而更重要的是,這是一支完全按照近代陸軍裝備與訓練起來的新軍,一旦交戰,代差的優勢立刻回體現出來。
認真說,當時的清廷雖然號稱有百萬大軍,但扣掉60萬完全不中用的八旗、綠營,其他湘淮勇營加上部分由綠營改編而來的練軍,可用兵力也不過40萬人。
40萬中,其中李鴻章掌握的淮軍精銳只有5萬人。與日本25萬的可用兵力相比,清軍並不佔優勢,更何況日軍的戰鬥力遠在後者之上。
而當時大清帝國的軍隊體制,仍停留或稍高於30年前打太平軍的水平,既沒有大本營,也沒有參謀部,指揮上也是各軍互不統屬,各自為政;加上後勤沒有保障,訓練水平低下;當兵只為軍餉,將領多數昏聵無能。
這樣的軍隊,打打農民起義軍還可以,論起近代大兵團指揮作戰,就完全乾瞪眼了。由此,在訓練有素的日本近代陸軍面前,敗那是必敗的,不敗簡直就沒有道理。
由此或可看出,大清帝國在這次戰爭中暴露的種種問題,決不是靠換將所能解決的。
海軍姑且不說,日本的近代陸軍已將湘淮軍體制下的清軍打得毫無招架之力,不管是武器裝備還是戰略戰術,還有指揮參謀、軍隊營制、訓練水平、後勤保障等等,清軍根本就無法和日本近代陸軍對抗。
毋庸置疑,不管是湘軍體系還是淮軍體系,都該掃進歷史的垃圾桶了。
甲午戰爭後,一個新的軍隊誕生了,這就是後來的新軍,其中又以袁世凱在小站所練的部隊(即後來的北洋軍)為代表。
清末新軍是中國近代陸軍的真正開始,但歷史的諷刺就在於,清廷本指望大練新軍以苟延殘喘,但在辛亥革命中,帝國卻將因之而更早的滅亡,由此還開創了軍閥混戰的新時代。
這一切,與甲午年的戰事又有著分不開的關係。
-
10 # 有故事的人127778979
因為中國封建思想腐朽,不懂革陣出新。日本人都維新變法了,現代化水平,軍事體系向西方取經,將清政府遠遠甩在身後。還有諜報工作紮實到位,訊息靈通。對戰場態勢瞭然於胸,不像清軍象無頭蒼蠅,總是要決戰、決戰!李鴻章瞎指揮,斷送北洋水師之命運!要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強我中華之軍!
-
11 # 寧靜致遠WQ
其實晚清時期的軍隊,裝備已經非常不錯了,和日本比差距不大。當時的清軍主要是訓練和作戰思想落伍,這非常重要的因素,思想落伍比裝備落後更可怕,打不過日軍是自然的,沒有什麼奇怪的。
-
12 # sdqst聖殿騎士團
中日甲午戰爭是兩種不同制度之間的戰爭,是不思進取的專制帝國與新興資本主義強國間的較量。在戰前清統治者延誤觀望,幻想和平,在精神上和物質上都缺乏作戰的充分準備,既無打仗的決心又無勝利的信心。
而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力大增,早把朝鮮和中國作為它侵略擴張的目標。日本是處心積慮、蓄謀已久的,事先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清軍的失敗,最主要的不是敗在軍隊本身,而是清政府腐朽統治集團的失敗主義主觀傾向。
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迅速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把朝鮮和中國作為它侵略擴張的首要目標,並蓄意尋找藉口。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幫助鎮壓。
日本政府表示對中國出兵“決無他意”。但當清軍入朝時,日本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等為名率大軍入朝,於7月25日突襲中國北洋艦隊,挑起中日甲午戰爭。戰爭打響後,兩國海軍進行了黃海大戰,中國戰敗。
日本陸軍從朝鮮打到遼寧,佔領了大片領土。1895年初日軍又侵佔山東威海。清政府無心抗戰,一再求和,最後派直隸總督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與日本全權代表、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議和。在日本威逼下,李鴻章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
13 # 深度工場
很多網友都會奇怪,為什麼在甲午戰爭當中清軍有那麼好的西洋武器,卻打不過只有落後槍械的日軍?要論實戰經驗,清軍也非常豐富,參加了甲午戰爭的清軍將領都有非常豐富的實戰經驗。都是在平定太平軍,剿滅捻軍、鎮壓陝甘回軍暴動、收復新疆、打擊法軍等等戰役中建立了無數功勳的戰將。
開啟網易新聞 檢視更多精彩圖片而日軍大部分人都沒有實戰經驗,因為日本兵都是義務兵,2年一個服役期,所有參戰日本普通士兵都沒有任何實戰經驗,大多數都只是一年兵。
要論工資,清軍的工資不知道比日軍高到哪裡去了。清軍很多參戰部隊士兵一個月6兩白銀,要知道當時在光緒年間南京一個60平米的店鋪房也才22兩白銀,但是事實就是看起來一切都很有優勢的清軍被打敗了。
其實關鍵在於軍制問題。清軍最大編制是營,比如宋慶將軍在指揮鴨綠江戰役的時候,手下100多個營都是互不統屬的,甚至每個營官的品級和職稱都不一樣。傳達一個命令要去100多個傳令兵,互相之間的配合就更不用說了。
日軍是現代師團營編制,步騎炮輜工各個兵種齊全。1個完整的師團在戰場上,遇到幾十個互不統屬的營,最後的結果就可想而知,打敗其中幾個營,其他部隊就都逃散了。
自從1886年日本改革軍制,採用現代編制,使用步兵操典訓練,義務兵役制和參謀本部等等僅僅8年時間,中日兩軍就已經是2個時代的軍隊了,如果甲午戰爭是在日本兵制改革以前爆發,那麼清軍將會輕鬆取勝。
因為,那時日本軍隊最大編制也只是步兵大隊,而且還是幾十個旗本拼湊出來的,只是高薪聘請的無業遊民組成的所謂洋槍隊和沒有任何近現代軍事知識的武士而已。
-
14 # 徹骨梅香1
那會大清就沒太把日本當會事兒,盲目自大,幾千年了那麼小的島國最多也就是在沿海騷擾一下。
明治後日本第一次對外戰爭,他們知道打輸了就會被肢解,日本會亡國,從上到下傳遞的是一種民族的悲情。明治時期軍事改革,教育,訓練都做到了,人們的意識開始覺醒了,作戰無比勇猛。
-
15 # 橋本看日本
日本問題還是交給日本問題專家橋本回答。
清國對於日本國土面積,軍隊數量都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但是在戰略上,與舉國一致的日本相比,清國外交與軍事不統一。軍事指揮上都具有二元結構,朝鮮駐軍軍事上的管轄權既有北洋通商大臣掌管,又有涉及對外管理的總理各國衙門居中的掣肘。開戰以後,陸軍,海軍的指揮權的分散,陸海軍不能協同作戰,日本是全國動員,而清朝是北洋大臣的戰爭。
清國陸軍在開戰時只有練軍與勇軍兩種,步兵862營(約350人),馬軍192營。新軍剛剛編成,各個部隊間士氣,訓練程度,軍械等完全不同,其中有的部隊指揮官為文官,當時已經現代化的日軍可以很好的對照清軍的訓練不足。在甲午戰爭後期,因為清軍一直望風而逃,在心理上日軍就佔據了上風。在武器上,雙方相差並不大,但是心理與指揮上的差距決定了這場戰爭的勝負。
另一個方面,日本軍當時與清軍作戰時很多時候採用突擊戰法,也就是之後的白刃戰法。這樣的戰法在18世紀的歐洲還是很盛行,但隨著炮火的普及,白刃戰法在歐洲以及急速減少。但日軍還是繼續使用這個戰法,在甲午戰爭中日軍死於白刃戰法的大約1%,,炮彈的死傷人數在28%。當時日本陸軍還是剛剛經歷過國內的西南戰爭,新日本軍在內戰中,把軍神的西鄉隆盛打敗,日本軍隊提倡勇武,相對當時世界上的炮火,排槍的戰法,日本軍還是密集衝,接近後採取白刃戰法,突擊清軍,造成了清軍的心理上巨大恐懼心理,到了戰爭中後期,清軍的不戰而潰,日軍的不戰而勝成為常態。日軍心理上的優勢打敗了極度恐懼的清軍。
-
16 # 楊磊67812721
我想問你!你在哪看到了一潰千里!登陸的日軍是日本人的精銳!炮臺的防禦主要是對海,沒有專門對付後方的工事。守軍缺乏武器!才被大敗!而其他幾路軍隊都被輕鬆擋住!後來主戰派的底氣還是來自實力的!
-
17 # 恆達觀世界
看看清軍和日軍軍裝,就知道誰輸誰贏。清長袍馬袿,腦後掉辮,能打仗嗎?而日本已到現代裝束。加之李鴻章貪汚軍費,炮彈造假打不響,士兵無紀律進妓院,打仗不協調,各自為戰,不敗才怪呢。
-
18 # 石羔何孝文
日本明治維新過程和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差不多,都是新軍閥打倒舊軍閥,然後新式軍隊登場,革軍閥們的命成立現代國家。甲午戰爭時日本已完成廢藩置縣,現代軍隊已經成型且經過戰爭檢驗了。
-
19 # 冷兵器研究所
第一,日軍有戰鬥經驗,日軍指揮階層參加過維新戰爭和西南戰爭,論作戰經驗並不比清軍將領少。第二軍隊作戰經驗並不是全都管用,當新武器新戰法新的作戰樣式出現時舊的作戰經驗就變會清零。以普法戰爭為例,當時的法軍在歐洲了義大利統一戰爭、克里米亞戰爭,有和奧地利、沙俄軍隊交手大獲全勝的經歷;在世界各地參加了墨西哥戰爭、北非戰爭、遠征中國的戰爭等殖民戰爭,可以說是打遍了五大洲。
法軍統帥麥克馬洪的作戰經驗要比普魯士總參謀長老毛奇多得多,後者只有普奧戰爭一場戰爭的指揮經驗。但結果是法軍大敗,因為普魯士軍隊以參謀部為中心快速實施了大規模動員,用火車將大批部隊迅速運到了德法邊境,在一個多月的戰爭中擊敗了法國。法國軍隊的殖民地作戰經驗在這種戰爭中就完全沒用,法軍老兵的射擊和拼刺刀本領強於普魯士新兵,但依舊被普魯士炮兵打得四散奔逃。二戰中法軍統帥魏剛也是老將出身,卻在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等人面前被打得落花流水,原因就是他的經驗已經落伍。民國時期中國軍閥混戰二十多年,從軍官到士兵作戰經驗比日軍豐富的多,但依舊在侵華戰爭中被火力佔優的日軍打得落花流水。日軍在中國的作戰經驗同樣在面對火力、裝備上遠強於他們的蘇軍、美軍時沒有太大用處。武器裝備、部隊體制、作戰物件不同,所需要的作戰經驗也不同,不是打過仗就能自動升級的。
一個小學生有再多的小學考試經驗也無法應付大學考試,軍隊的戰鬥經驗也一樣,清軍應付日軍當然也沒用。清軍的作戰經驗是對付冷兵器和熱兵器混用的太平軍、捻軍,面對火力和自己在一個層次的日軍,這種經驗就不夠用了。清軍還缺乏使用刺刀進行大規模白刃戰的經驗,面對日軍也是抓瞎。在組織層面,日軍已經建立了近代指揮體系,有大量合格的基層軍官和士官,這也是清軍不能比的。
-
20 # 五福臨門141363815
其實這個問題有點怪?身經百戰的清軍以前打的是什麼戰爭?鎮壓農民起義嗎?那可不能算!和日本打的甲午戰爭才是真正的戰爭!相比而言,日本在戰前就做了很多準備,可以說是全民備戰!還派大量間諜到華蒐集各種情報,比如宗方小太郎就從1887年開始間諜活動,直到1923年因病去世。1893年開始,宗方開始為日本海軍提供情報。他連續寫了16封密信,將北洋海軍的戰艦數量、詳細番號以及執行護送任務、修理軍艦、港口駐紮等情況告訴日本海軍。使日本海軍掌握了北洋水師的活動規律,為其制定戰略提供了重要參考。相比之下,清軍對日軍知道多少呢?總是認為日本是個彈丸小國吧!徒有強大的身軀,而無強大的力量,咋會不敗?記住歷史的教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團結一心共創輝煌!
回覆列表
清國和日本帝國發生海戰,以中國失敗而告終,一場戰爭的成敗關鍵在人,武器裝備,指揮系統,後勤保障。 發生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清國已經有了洋務運動操練的北洋水師還從德國進口了當時亞洲最大的鐵甲艦。但是國內的造船軍工業遠遠落後於日本,好多當時炮彈都打不響,而同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後全盤西化,建立起現代的軍隊,中國的清軍在絞殺太平天國都搞了10幾年。那是湘軍的主要,甲午的主要是北洋一派的,失敗的最終原因還是國內封建勢力腐敗,甲午爆發,慈禧正挪用軍費過大壽,還有就是軍事指揮的失誤,消極避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