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烽火野史

    孫之獬罪孽深重,為人所不齒,最終下場悽慘。

    主要罪過:

    閹黨重要成員:孫之獬是明朝天啟年間進士是魏忠賢當權時期,閹黨吃香,他便成為閹黨成員。孫之獬曾抱著《三朝要典》到太廟痛哭,為士林所不齒。《三朝要典》是閹黨一派編撰的混淆是非、用來打擊東林黨一派的著作,因此東林黨人很恨孫之獬。

    提倡和擁護滿清在漢地剃髮留辮制度。順治元年,清軍打敗李自成進入山海關的第一天就下令剃頭。後多爾袞“諭令剃髮”。孫之獬為得滿清歡心,有心“標異而示親”。第一個剃了發,留了辮,還改穿了滿族官吏的服裝。不僅如此孫之獬還上疏提議讓朝廷之前頒佈的剃髮令加快執行,說“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可以說徹底將自己當成了滿清的奴才,成為人人皆知的大漢奸。

    孫之獬之死:順治三年秋,山東爆發了謝遷領導的農民起義,這時孫之獬正巧衣錦還鄉。農民軍攻入淄川,將其活捉,五花大綁示眾街市,人們在他身上遍刺針孔,插上

    豬毛.以懲罰其獻媚清廷,,並最終將其肢解而死.,也算罪有應得。

  • 2 # 狂人狂語

    孫之獬、民族敗類,比秦檜更無恥,卻無秦檜能力,所以臭名不夠遠揚。此人天啟年間進士,任職侍讀,魏忠賢當權,他便討好九千歲。著實過了一段好日子,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魏忠賢倒臺時,看不清楚形式的孫之獬誤以為魏忠賢不會垮臺,在崇禎帝下令焚燬閹黨編寫的《三朝要典》時,居然跑到太廟去嚎啕大哭[捂臉],捶胸頓足……把崇禎氣的要死,被革職勒令回家,閹黨嫌他丟人現眼,東林黨嫌他沒風骨,居然一個送行的也沒有。

    清入關後,召他入京,授官禮部右侍郎。當時滿清根基不穩,為了緩和矛盾,滿清政府允許那些明朝的降臣暫時可以不用剃髮,且可以繼續穿明朝的官服。只是在朝會時漢人官員和滿人官員分別各站一隊,有辮子和沒辮子涇渭分明。可是孫之獬打破了這個傳統。某天上朝,孫大人煥然一新,不僅剃了發,留了辮子,還穿上滿人們的傳統民族服裝,大大咧咧的走進滿人的行列,趾高氣昂,可這位活寶忘記了滿人大爺頻頻勝仗,哪怕是個包衣面對漢臣都感覺高人一等,哪裡會容忍孫之邂之流和他們同班而列,把他趕了出來,孫之邂自討沒趣,只能悻悻而回,可漢臣恨他丟人現眼,說他是滿人打扮,不許他歸隊。狼狽不堪。回去之後孫之獬便上疏:

    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多爾袞採納了這一提議,於順治二年頒發剃髮令。

    順治三年,淄川爆發了以謝遷為首的抗清農民武裝起義,正巧孫之獬衣錦還鄉,被農民軍活捉,漢人深恨之,這次他沒有了再次投降的機會了,被人民群眾五花大綁遊街示眾,人們在他身上遍刺針孔,插上豬毛,然後斬首,但是當地百姓覺得還不解恨,所以決定五馬分屍,可孫老爺頭已經被砍掉了,怎麼辦?難不倒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百姓們給孫大人做了一個木頭腦袋。然後再五馬分屍,結束了孫之邂可笑可恥又可恨的一生。大快人心。另外此人死訊傳到京城。順治沒有給予孫之獬任何旌表和撫卹。

  • 3 # 香茗史館

    孫之獬乃是明末清初當之無愧的“漢奸”,其本為明朝天啟年間進士,初在明廷為官,但在清軍入關之後便又投降了清廷,更加令人憤懣的是,他不僅率先響應清廷“剃髮易服”的命令,甚至還建議清廷加大“剃髮易服”的推行速度。此後,因“剃髮易服”而激起了大量民變,孫之獬作為罪魁禍首,被義軍抓獲之後豈能有好下場?至於插豬毛,則是義軍為了給他“植髮”而已。

    明末清初當之無愧的“漢奸”,為取悅新主倡導“剃髮易服”

    孫之獬於萬曆十九年(1591年)生於山東淄川,天啟二年(1622年)考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檢討,後升任侍讀。孫之獬入仕之時,正是魏忠賢當權時期,為了謀取進步,他立即就投靠了閹黨,憑藉著閹黨的庇護,孫之獬倒是風光了一陣。

    崇禎元年(1628年),魏忠賢被扳倒之後,崇禎帝下令毀掉由閹黨編,以排斥、誅殺異己為目的的《三朝要典》,然而孫之獬卻抱著《三朝要典》跑到太廟痛哭流涕,他的所作所為不僅為士林所不齒,更是難容與朝堂,因而孫之獬於同年八月便被削籍返鄉了。

    清軍入關之後,孫之獬便又轉投了清廷,被任命為禮部右侍郎。彼時,雖然清廷已經頒佈了“剃頭令”,但由於入關後遭遇阻力太大,就連在投降清廷的官員中也難以推廣,因而其實有一定的放鬆,但孫之獬為了表示忠誠,竟然毫無底線的率先進行了“剃髮易服”。

    一日上朝時,眾人突然間孫之獬“煥然一新”,不僅剃髮留辯、而且還改穿了滿足官吏的服飾。當時,上朝時滿漢官員分為兩班,滿族官員因其是漢人而不許其入班,而漢族大臣則因其滿人打扮也不許其入班,結果搞了個極度難堪。

    孫之獬眼看自己搞了個裡外不是人,乾脆上疏說道,“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在他看來,只要加速推行“剃髮易服”,到時候大家都一樣,自己非但不用尷尬,反而會取信於朝廷。

    對於孫之獬的提議,多爾袞自然是予以了採納,於是清廷在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再度頒佈“提法令”,而且嚴厲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

    “剃髮令”激起大規模民變,孫之獬被義軍虐待而死

    漢人因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觀念的影響,成年後是不剃髮的,清廷的“剃髮易服”已經嚴重超出了漢人的承受能力,於是隨著“剃髮易服”制度的嚴厲推行,全國上下的漢族百姓開始奮起抗爭,各地民變此起彼伏。

    當時反剃髮有多麼慘烈、流過多少血淚,我們是難以想象的,王家楨在《研堂見聞雜記》對此有過記載,“中原之民,無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鬥,處處蜂起,江南百萬生靈,盡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於貪慕富貴,一念無恥,遂釀荼毒無窮之禍……”

    順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山東高苑人謝遷發動起義,打土豪、分糧食,勢力得以迅速發展,清廷統治者將其稱之為山東“第一巨寇”。謝遷率領義軍一路攻城略地,於次年六月十三攻陷淄川。彼時,孫之獬因受人錢財賣官,被彈劾後奪職在家,結果一家老小百餘口全被義軍捕獲。

    孫之獬被捕之後,被五花大綁十餘天,義軍痛恨其所作所為,他這十幾天的遭遇可想而知。孫之獬估計也是料到必死無疑,因此對於義軍罵不絕口,想要激怒義軍將自己趕快處死,然而謝遷痛恨其無恥作為,根本不打算輕易繞過他。

    謝遷公開其罪狀之後,百姓們用錐子遍刺其身,以豬毛為毛髮插入孔中,紛紛罵道,“我為汝種發!”孫之獬痛不可忍,破口大罵不止,於是義軍又將其口縫上,然後將其四個孫子蘭茲、蘭藂、蘭藪和蘭藹一起綁來,讓孫之獬眼睜睜地看著四個孫子的死去,之後才將孫之獬凌遲處死。

    《淄川縣誌》這次事件有著詳細記載,整個事件中,孫之獬的直系親屬家共有八人被殺,其中孫之獬大兒子孫珀齡的三個兒子、二兒子孫琰齡的一個兒子均被義軍正法,孫琰齡的妻子和兩個女兒則被凌辱而死。

  • 4 # 平安讀歷史

    孫之獬可謂是明末清初的大漢奸,他的所作所為令世人所不齒,所以最終被義軍抓住之後,在他全身都插滿針孔,插上豬毛。義軍為什麼要這麼對待他,主要是因為孫之瀉在清朝初年所做的一件大事,讓全天下的人都對他不滿。

    孫之獬是山東淄川人,天啟二年的進士,進入翰林院任侍讀,由於這個時候魏忠賢主政,他透過討好九千歲得到了重用。可惜天有不測風雲,等到崇禎皇帝上臺之後,魏忠賢的人都遭到了清算,孫之獬也在其中。崇禎皇帝下令銷燬由閹黨所寫的三朝要典,結果孫之獬抱著三朝要典跑到太廟去痛哭,結果為士林所不齒,最後孫之獬被崇禎皇帝削職為民,趕回老家去了。

    後來到了滿清入關之後,孫之獬就跑了出來,並且當了禮部侍郎。當時滿清剛剛入關,雖然也釋出了剃法令,可是因為遭到的阻力太大,所以滿清也並沒有把這個命令強行推下去。而孫之獬也因為之前的所作所為為世人所不齒,所以他就想到了討好新主子的法子。某一天上朝,他剃髮並穿上滿人的官員服裝,結果滿人因為他是漢人不讓他入列,漢人因為他剃成滿人的頭髮也不讓他入列。而他向攝政王多爾袞提議要全國剃髮,多爾袞最終居然採納了他這個建議,結果強行釋出剃髮令,有很多仁人志士都因為這個秘密而死。

    後來山東一地爆發了反抗清朝的起義,而孫之獬因為犯了過錯被貶職在家,很快被義軍抓住。當時義軍中的人深恨他為滿清出主意,最終導致無數的漢人受死,尤其是剃髮之令,更是讓無數漢人受苦。所以義軍將他的身子插滿錐子,並且用豬毛插上,還把他的4個孫子在他面前殺掉,最終再將他凌遲處死,這樣的人可謂是死有餘辜。

  • 5 # 水煮汗青

    孫之獬被稱為歷史第一號大漢奸,其位置在秦檜之上!為什麼會這麼招人狠呢?因為他這個人“實在不怎麼樣”。

    我們從孫之獬最早做官開始說起吧,他在明朝天啟年間開始踏入仕途,當時明朝的宦官已經有了一些勢力,為了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加入了宦官的“閹黨派”。那個時候不要看太監勢力大,讀書人依然是看不起他們,除了他們身份特殊外,最主要的是讀書人認為自己做官靠的是實力,而太監——靠的是手段。

    孫之獬是兩榜進士做的官,寒氈坐透,鐵硯磨穿才考取了大明朝的功名,結果他卻和太監們湊在了一起,當時的官員都看不起他。特別是在魏忠賢倒臺後,崇禎皇帝要銷燬閹黨編寫的《三朝要典》,這貨居然抱著《三朝要典》到太廟裡去哭!

    清軍入關後,多爾袞下了“剃髮令”,但是在這之前,漢人都有留髮的傳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思想早就根深蒂固,所以清政府頒發的這一政令遭到了民間激烈的反抗!就連親自引清軍入關的吳三桂都曾多次勸阻多爾袞,建議取消這一政令。

    就在這個時候,孫之獬這貨來勁了,他被崇禎罷了官後,又被清朝重新召回來做禮部的右侍郎。為了顯示自己的存在感,他向多爾袞上書,建議加快“剃髮令”施行的步伐。這一建議被多爾袞採納後,給出了十日為期限,要求全國官員必須剃髮!在“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強大壓力下,很多漢人都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孫之獬也因此被大家恨之入骨!

    孫之獬之死

    順治三年秋天,山東爆發了農民起義,正好孫之獬在此時受到了彈劾,被奪職還鄉。山東的起義軍衝進了孫之獬老家,把他一家上下百餘口全部抓獲,《淄川縣誌》對當時的記載是“皆備極淫慘以斃”!

    孫之獬被五花大綁起來,起義軍在他的頭皮上戮滿了細洞,插上豬毛,他受不了這樣的折騰開始破口大罵,想激怒起義軍快點處死他。但是大家不為所動,繼續在他身上戮洞,插上頭髮……

    最後孫之獬被縫上了嘴巴,肢解了!

  • 6 # 吳建彬

    孫之獬,今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白塔鎮大莊村人。先後在明天啟帝、崇禎帝時任職。崇禎元年,列入閹黨,革職。清入關後,孫之獬降清,官禮部右侍郎。後毛遂自薦,去江西安撫。清庭以“久任無功,市恩沽譽”,革職。1647年,謝遷(抗清農民武裝領導人)擒之,殺之,滅其門。

    觀孫之獬一生,本是聖賢之徒,飽讀詩書,天啟年間進士,曾任順天鄉試正考官。然,孫之獬實乃投機鑽營、沽名釣譽、毫無廉恥、認賊作父之徒。先投魏閹,後剃髮乞降,再上書剃髮,終暴屍大路。據說:孫之獬死相很難看,全身被刺滿針孔,插上豬鬃,肢解而死。

    主罪:上書剃髮

    孫之獬上疏:“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多爾袞採納了提議,於順治二年六月間,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

    剃髮,本是流行於滿族的習俗,而幾千年來漢人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觀念,成年後是不剃髮的,“衣冠束髮”成為漢人的外在標誌。剃髮嚴重傷害了漢人的感情,使他們失去了作為漢人的外在標誌和不做奴隸的最後一道心理防線。人們紛起抗爭,悲壯激烈的反剃髮鬥爭風起雲湧。《研堂見聞雜記》記載:中原之民,無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鬥,處處蜂起,江南百萬生靈,盡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於貪慕富貴,一念無恥,遂釀荼毒無窮之禍……”

    獬,古代傳說中的異獸,能辨曲直,見有人爭鬥就用角去頂壞人。孫之獬辜負了父母的初衷,反做了最壞的人。

    孫之獬死後,清庭處於考慮民心,沒有給予孫之獬任何旌表和撫卹。

    300多年後,孫之獬祖墳及其墓被盜掘。

    據傳,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罵鴨》就是因孫之獬有感而寫的。

    本人嘆曰:見過不要臉的人!但沒見過這麼不要臉的人!

  • 7 # 可觀可賞

    孫之獬引入清軍,以致改我文化,致少數民族5千年史上首次統我中華,在這場戰爭中,以致儒家文化再次陷入激烈的陣蕩中,完整的儒家精髓幾乎盡失,以女真之少數民族之大略眼光根本不適合我泱泱千里之土,可是在這場內戰中居然就成了,可見敗不在外因,而在內患,猶以這種知我文化之髓之小人居然全背傳統之教導,悉數傳之於敵手,假以滅祖,假以滅根,使我漢文化從根本上遭受史無前例之毀滅,如漢服,其之美之魅力,全以消失,如身之髮膚,如忠國之事,孝道為先,全部被毀之棄之,以致以清之眼光看待世界,囿於小國偏安,不識進取,為安而棄土,不知守國之責,反而以自己之愚而愚民,為的只是自己安逸,其罪之責,這個孫之獬是禍上的結中之結,如果沒有這個人,清初的統治者不會認識到我文化之髓,而不會有有以後的慘烈屠殺我漢族之士,以致儒家文化遭受慘毀,可以說對於漢文化是從根本上受到打擊,其人之卑劣,其人之下作,其人之奸惡,其人之歹毒,其人之可恨,可惡,再無強盜之流可以比擬,就是秦檜之流也嘆之不及,其惡果影響之大,真的是讓漢人恨不能飲其血,噬其肉,碎其骨,真的惡有惡報,受到遲到的懲罰。

  • 8 # 這個歷史很正

    孫之獬,明末清初時期的人,曾擔任過明朝的翰林侍講,後來明朝滅亡後投降清國,後來因為落到了起義軍的手中,最後全身被植入豬毛虐殺而死,那麼這個人到底是做了什麼天怒人怨的事才導致這般結果呢?

    在明末清初的的那個時代,說實話漢奸卻實不少,但是孫之獬絕對算是漢奸裡的一大毒瘤,此人幾乎實毫無底線之人,不僅在滿清入主中原之際跪舔滿人,而且還做出了第一等惡毒之事。

    在滿清剛進入中原時,孫之獬就自己剃髮做成滿人的金錢鼠辮以表忠心。除此以外,他還建議當時的清朝攝政王多爾袞採用他的削髮政策,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這一舉措激起了中原百姓的極力抵制,民亂四處爆發,而之後的孫之獬在衣錦還鄉的農民軍抓住,所以很明顯,孫之獬被虐待致死。

    其實,這也只是他自找的,在明朝的時候,這個人就是個投機分子,儘管人比較聰敏,但是幾次都沒有投機成功,好不容易在滿清的找準了機會,但是也沒有保護他多活幾年。

  • 9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因為孫之獬他做了人神共憤的事情,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漢奸被萬千人所痛恨,所以在義軍抓到了他之後,就把他全身擦滿了刺,並且插上豬毛,最後還凌遲處死。

    話說孫之獬是山東淄川人,是天啟二年的進士,中了進士之後,他進入翰林院當了試讀,可謂是前程遠大。只不過他投靠的主子不大對勁,因為當時正好是魏忠賢九千歲當政,他投靠了魏忠賢,得到了魏忠賢的重用。而到了崇禎皇帝上臺之後,魏忠賢垮臺,作為魏忠賢的黨羽,孫之獬也沒有吃到什麼好果子,被革職趕回家中。

    到了明朝滅亡,清朝入主中原之後,孫之獬的機會又來了,他被召回朝中任禮部右侍郎。只不過因為他曾經當過閹黨,所以受到朝中人士的排斥。孫之獬為了求上位,所以向新主子效忠,所以率先剃髮,穿上了滿人的官服。在上朝的時候,當時滿人和漢人在不同的佇列中,由於他穿上了滿人的官服,所以漢人不讓他進入漢人的行列,而滿人因為他是漢人,也不讓他入滿人的行列。

    結果孫志謝就向攝政王多爾袞稟告,要求強行釋出剃髮令,多爾袞最後採用了他的建議。因為當時中原人對頭髮這個看得非常的重,所以很多人都因為這個命令而死。因此作為始作俑者的孫之獬被義軍抓到了之後,自然不可能輕饒他。義軍將他身上插滿刺,同時插滿豬毛,就是為了諷刺孫之獬,最後還將他凌遲處死,可謂是罪有應得。

  • 10 # 唐朝的長老

    孫之獬是一個漢人,卻被漢人給肢解了,因此人是個不折不扣的漢賊,慫恿滿清禍害漢族百姓,他死的有多慘,那麼漢族人在當時都有多恨他。像他這樣吃裡扒外的東西和其他的漢奸結果都是兩樣的,那就是兩邊不落人,還死的很慘。

    孫之獬是山東人,同時也是天啟年間的進士,他中進士的時候恰巧就是天啟皇帝重用魏忠賢的時候,而這個牆頭草孫之獬自然知道往那邊靠了,於是孫之獬就成了魏忠賢的走狗。不過即便是走狗,跟對了主子也是可以風光一下的嘛。

    不過可惜的是他跟著魏忠賢風光了六年之後,因為魏忠賢的倒臺,他也跟著倒大黴了,深深痛恨魏忠賢一黨的崇禎皇帝對閹黨集團痛下殺手了,孫之獬雖然逃過一死,但是也被罷官奪職了。

    直到多爾袞帶領滿清鐵騎擊敗李自成,孫之獬被滿清啟用,重新做了滿清的走狗。不過這個人本領不大,當時還不腐敗的滿清政府自然是不願意用他的,於是他再次被罷官奪職。

    然而他回到山東的時候恰巧碰到山東人起義,非常痛恨他的義軍往他身上插了好多的毛髮,並且最終將他直接而死。為何義軍如此痛恨他呢?原來他不但喜歡當漢奸,他還禍害過漢人。

    就在滿清入關,多爾袞下了剃髮令之後,沒有漢人是願意剃髮的,畢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嘛。但是孫之獬主動剃髮。當孫之獬上朝的時候尷尬了,因為那是滿漢大臣各站一邊的,由於孫之獬是漢人,滿人那邊依然拒絕他過去;但是他是唯一一個剃髮的漢人官員,所以漢官這邊也不要他,搞得孫之獬很尷尬。惱羞成怒的狗腿子孫之獬就建議多爾袞儘快推行剃髮令。結果多爾袞下旨留頭不留髮,十日沒剃完,因此讓無數個漢人同胞被剃去了腦袋,漢人如何能不恨孫之獬呢?

  • 1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孫之獬,在明末清初時期,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他的所作所為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極為不光彩的一頁。在明朝期間,孫之獬投靠閹黨,被革職為民。滿清入關後,他主動上書清廷,倡議“剃髮易服”,給漢民族留下了極為痛苦的記憶,被漢族人罵作“漢奸”。

    (孫之獬)

    那麼,孫之獬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為什麼會被人肢解而死呢?

    孫之獬是山東省淄川縣人,生於明萬曆十九年。萬曆四十三年,24歲的孫之獬中舉人。天啟二年,31歲的他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後任職翰林院檢討。兩年後,孫之獬的父親去世,他回家奔喪,期滿後回京升職為翰林院侍講,官至正六品。天啟7年間,受命擔任順天鄉試主考宮。

    孫之獬發跡之時,正是閹黨魏忠賢權盛之際。孫之獬依附魏忠賢,撈取了不少好處,也跟著魏黨吃香喝辣。

    不過,這樣的好日子,隨著崇禎帝朱由檢的即位戛然而止。

    崇禎帝即位後,開始對魏忠賢進行清算。在魏忠賢上吊自殺後,官員們紛紛上疏,要求崇禎帝下旨,銷燬由魏忠賢主持編撰的《三朝要典》。

    按理說,孫之獬應該是識時務的,閹黨已覆滅,其著作自然在毀禁之列。但孫之獬居然逆流而動,上奏請求崇禎帝為《三朝要典》作序,這顯然是極為不明智的舉動。

    好在崇禎帝不糊塗,下定決心焚燬《要典》。孫之獬急了,跑到崇禎帝面前,痛哭流涕地高喊著“《要典》必不可毀”。回來後,又給皇帝上了一疏,力陳不能焚燬《要典》的理由。

    孫之獬的執迷不悟,終於惹惱了崇禎帝,他被一紙詔書“削籍”,回到老家臨川,做了一名鄉紳。

    (崇禎)

    滿清入關後,53歲的孫之獬響應號召,和眾多的明朝官員投入了清廷的懷抱,被原職錄用。而後,又被升任為禮部右侍郎,做到了二品高官的位置。

    孫之獬滿心感恩,尋思著大清對咱不錯,咱是不是應該有所表示啊。

    適逢清廷倡導漢人“剃髮易服”。孫之獬認為報答清廷的機會來了,不但自己第一個帶頭剃髮換裝,還命令府裡的一干眾人全部效仿他,分分鐘就剃髮易服完成。《順治實錄》載:“孫之獬於眾人未薙髮之前、即行薙髮。舉家男婦、皆效滿裝。”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清廷在上朝的時候,滿漢官員是分兩班站立的。孫之獬站漢班吧,漢臣因他從滿俗而不屑與之為伍。站滿班吧,滿臣又認為他是漢臣而不受。這搞得孫之獬狼狽不堪,鬧出諸多笑話。

    孫之獬一怒之下,乾脆上疏皇上:“陛下平定中國,萬里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就是這一份奏摺,讓清廷下定決心頒發剃髮令:“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自此,滿漢之爭進入白熱化,各地漢人紛紛揭竿而起“保我髮膚”,反對滿清的統治,無數漢族民眾為此遭到屠戮。

    (油畫《剃髮令》)

    當然了,滿清推行“剃髮令”是既定政策,不能全賴在孫之獬一人身上。即便沒有孫之獬的迎合之舉,滿清也會一如既往地將“剃髮令”貫徹到底。只不過孫之獬剛好迎合了滿清而已。

    順治三年,孫之獬因在招撫江西時翫忽職守,將朝廷官職私相授受,擅自為軍事將領加官。這引起了清廷的猜忌和懷疑,於是他被貶職回到家鄉淄川。

    恰好在此時,高苑人謝遷率千餘眾組成義軍,舉起大旗反清。

    順治五年7月,義軍攻到臨川城下。淄川知縣劉修己病急亂投醫,抓住賦閒在家的孫之獬這根稻草,希望他能施以援手。

    沒想到,臨川城內的義軍細作乘人不備,裡應外合,從城牆上垂下繩索,引導義軍士兵攀上城牆,進入城內,並打開了城門。臨川城瞬間被義軍攻破了。

    孫之獬成了義軍的俘虜。

    謝遷勸說這位朝廷前高官投降,卻遭到了孫之獬的破口大罵。義軍只好將他關入大牢,希望他能改變初衷。但孫之獬仍然怒罵不止,而且一連絕食五天。

    被逼急的義軍想出了一個損招,將孫之獬的4個孫子綁來,逼迫他投降。但孫之獬還是不為所動,寧死不降。義軍又當著孫之獬的面,逐一砍下了他孫子的人頭,孫之獬依然高聲叫罵。

    氣瘋了的義軍,隨後用針線把他的嘴唇縫了起來,還是阻擋不了他發出低吼的嗚咽聲。最後,義軍將他肢解了。

    當然,有一種傳說來自於談遷的《北遊錄》。說義軍對孫之獬的變節行為深惡痛絕,在將他殺死後,用錐子遍刺其身,並插上頭髮,意為“我為汝種發”,以報復他上疏“剃髮易服”的行為。

    不過,這種傳說不見於任何正史書籍。

    倒是孫之獬死後,清廷不但沒有為他發放一丁點撫卹,反而後來還將他編入了《貳臣傳》。

    (參考資料:《清史稿》《臨川縣誌》等)

  • 12 # 黑句本

    舉頭三尺有神明,常懷敬畏一生平。

    許多歷史瞬間還是能印證這句話的,史上絕無僅有的無恥漢奸孫之獬的最終下場就是個極鮮明的例證。

    孫之獬這個名字,乍看起來有禽獸之感,其實不然。“獬”為古代傳說中的異獸,能辨曲直,見有善惡爭鬥就用硬角去頂惡人,可見孫家在此子降生後曾對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成人之後能做一名揚善懲惡的鬥士,只是命運弄人,人性無常,到最後孫之獬非但沒做成鬥士,相反成了無恥敗類。

    孫之獬是山東淄川縣人,生於萬曆十九年,萬曆四十三年,二十四歲時高中舉人,天啟二年,三十一歲時又中進士,先授翰林院庶吉士,後任職翰林院檢討。從這段科舉求仕的經歷看,孫之獬當是讀書的好材料,命運待他也不薄,過萬人難過一人的獨木橋,不早不晚,正經得意。

    只是從官場發跡的第一天起,孫之獬就充分暴露了他卑劣的品性,聖賢書在他那裡不過是拾階而上的墊腳石。見閹黨魏忠賢權勢正盛,他無視正邪兩立,很快就投靠過去,做了其門下的走狗,並因此撇到了官場的第一層油水。

    如果說魏忠賢當權時,天下讀書人已無真正的正道君子,要麼惡劣,要麼虛偽,孫之獬不過是同流合汙罷了。這麼講或許不錯,但隨後的孫之獬所展現出來的東西就不同了,這個人品性不僅惡劣,而且極度偏執,好譁眾取寵,大有非抓住一事鑽營下去,登堂入室的可怕野心。

    崇禎帝即位後,孫之獬就上演了這樣一出惡劣的鬧劇。

    魏忠賢上吊自殺後,朝中官員紛紛上疏,要求崇禎帝下旨,焚燬由魏忠賢主持編撰的《三朝要典》,但孫之獬卻在這個時候逆流而上,上疏要求崇禎帝為《三朝要典》作序。此舉,孫之獬不是不識時務,而是譁眾取寵地豪賭,他想以所謂對故主的忠誠(天啟也是崇禎的故主)來換取在新朝的官位。

    但這樣的大是大非是不容崇禎帝含糊的,最終《三朝要典》被烈火焚燬。

    換是一般的惡劣小人,可能因此就作罷了,但孫之獬不同,他投機鑽營頗有孤注一擲的“氣概”,之後他竟闖跪到崇禎帝面前,痛哭流涕地高喊“要典必不可毀”,並上疏立陳他那些邪理正說的一大堆道理。

    如果遇到閱歷深厚,手段霹靂的帝王,對待這樣是非不分,偏執瘋狂的小人多半會選擇手起刀落,因此此種人很危險,很容易幹出突破常規常理的邪惡之事。

    孫之獬隨後做出的一系列卑劣之事即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遭崇禎帝罷官回到山東老家後,孫之獬沒有改正反省,而是在寂寞中不甘寂寞,在等待報復、鑽營的新機會。

    滿清入關後,孫之獬期待的機會終於出現了,沒有任何思想上的鬥爭,他近乎是第一時間就投降了清廷,並因此撈到了禮部右侍郎的二品官位。

    重回官場後,孫之獬的獻媚投機鑽營之舉接二連三,而且是一如既往地厚顏無恥、孤注一擲。

    為了向清廷表忠心,他不但第一個帶頭剃髮易服,而且命令府中一切人等全部效仿他,相比在崇禎面前高喊,這一次孫之獬是徹底地賣了自己的祖宗,所以在他心中哪來的忠,有的只是鑽營之機。

    人厚顏無恥到一定程度是沒有情商的。

    自認為忠心可嘉的孫之獬隨後做了一件極其愚蠢丟醜的事,清廷上朝是滿漢分班站立,率先剃頭易服的孫之獬自認為已有了入列滿班的資格,但滿班官員的內心向來厭惡貳臣,因而將他踢了出來。

    無奈之下孫之獬只好重入漢班,但漢班官員卻認為他連最起碼的虛掩都不要了,因而也不接納他。

    投機不成,反落個裡外不是人,深受刺激的孫之獬終於幹出了人神共憤之事,他乾脆上疏清廷——“陛下平定中國,萬里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在當時,雖說清廷已實際取得統治地位,但公然下令華夏剃髮易服,卻也不敢冒然行之,一則,華夏民心讓清廷懼怕,二則,歸順清廷的漢臣們因為內心殘存著羞愧,都不願站出來冒此天下之大不韙。

    孫之獬的公然上奏,給了多爾袞一個順勢而行的理由,於是清廷頒發剃髮令:“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此令一出,中原大地血流成河,而造成這痛苦慘景的首惡就是毫無廉恥的孫之獬。

    孫之獬註定萬劫不復的可恥命運正是從此時開始轉折的,他有所不知,當他做完這史上罕見的漢奸事時,對清廷而言,他能帶來的只剩汙垢,再無可以利用的價值。

    歷朝歷代,誰會重用一個人神共憤的敗類了。

    果然,順治三年,孫之獬在招撫江西時遭到棄用,被貶回了淄川老家。

    大快人心事就在這時發生了,孫之獬回家不久,高苑人謝遷率千餘眾組成義軍,舉起大旗反清,並一舉攻破了淄川縣城。

    有一種說法,孫之獬被抓獲後,起義軍曾勸他投降,但遭到了孫之獬的破口大罵,依在下看,孫之獬破口大罵可能是真,但起義軍要勸他投降卻不足為信,還是那句話,利用此種敗類都是一種恥辱。

    孫之獬破口大罵了什麼,已很難考證,因為起義軍不但很快將他的嘴縫死了,而且特意為他準備了羞辱致死的刑罰。

    據談遷的《北遊錄》記載,起義軍用錐子遍刺其身,然後在每一個血窟窿裡插滿了豬毛,意為“為汝種發”,以報復他那一道“剃髮易服”的奏疏。

    待此番羞辱完成,孫之獬遭梟首肢解,徹底散落在了歷史的垃圾場。

    而清廷對慘死之後的孫之獬也足夠冷漠,沒有撫卹,編入《貳臣傳》。

    聊完這一段歷史,很想重複一句:舉頭三尺有神明,常懷敬畏一生平。

    好人不要灰心,惡人不要得意。

  • 13 # 餘與虞

    都說漢奸沒有好下場,歷朝歷代都是一樣。在清朝,就有那麼一個實打實的漢奸,他的名字就是孫之獬。

    我們都知道,清朝入關後,有那麼一句話很是出名——“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沒錯,這句話可以稱得上是多爾袞的名言。不過這句話的始作俑者,或者說是源頭,可不是多爾袞,而是孫之獬。

    孫之獬出生於1591年,清朝是1644年才入關。不難推測,孫之獬原本是明朝的官員。要說明朝亡國,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叛徒太多。吳三桂是一個,孫之獬更是一個。

    清軍這時候就需要一批“識時務者”,孫之獬這麼明智,當然得給他封個好官。於是乎,孫之獬從明朝大臣搖身一變,換上清朝官服,成為禮部侍郎。

    為了表忠心,孫之獬乾脆從外到內做起,換了個髮型,也就是滿族傳統髮型——“金錢鼠辮”。

    當時,清軍剛入關,朝廷還允許漢族官員保持原有裝飾,甚至允許其穿漢服上朝。而孫之獬除了剃髮,還照貓畫虎換上滿族服飾,不問還真不知道他是漢人!

    順治二年某一天,孫之獬換上嶄新的衣服,“理所當然”地走進滿族大臣的隊伍。

    不過,滿族大臣向來排外,眼瞅著一個漢人竟然敢“攀高枝”進自己這,怎麼能行?於是乎,滿族大臣七嘴八舌地把孫之獬一頓嘲笑。就這樣,大家你推推我扯扯,孫之獬被趕到了漢族大臣的隊伍。

    到了漢族大臣那邊,他們更不樂意了,雖說都不是小白兔,但這清高還得裝裝。像孫之獬這樣沒有底線的,更是被他們排斥。

    孫之獬遇到這樣的尷尬局面,自然是心有不滿,“好啊,你們嘲笑我,我也讓你們跟我一樣!誰都別想逃過剃頭!”

    於是乎,孫之獬跟多爾袞寫了“萬言書”。美其名曰“促進和諧社會”,若是大家不剃頭會威脅社會穩定,反之若是剃髮留辮,那麼大清就可延萬年國祚……

    多爾袞得知漢臣裡面有著這樣的“愛國者”,甚為喜悅,也就採納了他的建議。

    需要注意的是,孫之獬的這番操作,簡直是拉低了投降漢臣的下線。就連大漢奸吳三桂,也曾反對過“剃髮令”。

    沒多久,清朝統治者就頒佈“剃髮令”。只要不配合,那就是“不留頭”。江南之慘狀,孫之獬難辭其咎。

    然而,到了順治四年,孫之獬的好運似乎就到頭了。某天,孫之獬受賄被告發。

    而他也就只能狼狽地帶著一家老小回到老家淄川(屬山東),好巧不巧,山東此時爆發了起義。

    當農民軍攻入淄川的時候,孫之獬作為“漢奸”自然也被俘虜。

    對於這種“敗類”,起義軍當然不能讓他死了一了百了,必須讓他付出慘痛的代價。

    他不是建議我們剃頭嗎?不是追隨清朝嗎?我們就讓他反其道而行之。

    於是乎,孫之獬的頭上被扎出一個個小洞,接著再插上豬毛,以作“留髮”反清。當孫之獬疼得不成人樣時,劊子手也就將他凌遲處死。

    “遺憾”的是,孫之獬的“犧牲”並沒有得到清朝統治者的肯定,反而在乾隆年間他還被列入《貳臣傳》。

    兩邊都沒好名聲,孫之獬活得真是……

  • 14 # 王瓷麻花

    “自今佈告之後,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令剃髮。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這兩句話很容易理解,它就是清軍入關後的“剃髮令”,它是睿親王多爾袞在順治二年六月,以順治皇帝的名義向全國發布的詔書。眾所周知,古人對身體髮膚特別看重,剃髮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他的最大侮辱,但是清政府“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威脅下,漢族最終還是屈服了。

    清朝的“剃髮令”曾一度在江南引起了腥風血雨,比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和“江陰八十一日”等。那麼問題來了,“剃髮易服”是誰發起的,這裡面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

    說到清朝頒佈的“剃髮易服”令,就不能不提及一個人,他就是的被很多人稱為歷史上排名第一的漢奸孫之獬(xiè)。孫之獬,明天啟年間的進士,剛開始他跟魏忠賢混,過了一段耀武揚威的日子。魏忠賢倒臺時,崇禎皇帝下令燒燬由閹黨編寫的書籍,結果孫之獬不識時務,“要典著即行焚燬。侍講孫之獬詣東閣力爭不可毀,繼以痛哭,聲徹內外。”

    這一下子就把崇禎皇帝得罪了,孫之獬被崇禎皇帝削籍回鄉,廢黜不用,對於這點孫之獬懷恨在心。清軍入關之後,孫之獬的醜惡嘴臉開始顯現出來,他自己掏腰包組織軍隊,鎮壓家鄉抗清軍民,結果受到清廷賞識,“升侍講孫之獬為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

    清軍剛入關時,政局不穩,大臣參加朝議是還沒有要求必須穿滿族朝服,孫之獬著急向清廷示好,他自己剃髮穿滿服。然而,孫之獬用心險惡的還在後面。當時順治皇帝才七歲,清廷大權都在多爾袞手中,為此孫之獬向多爾袞提議,“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之從陛下也。”

    多爾袞接受了孫之獬的提議,最終無數人因孫之獬這條毒計人頭落地,那麼孫之獬最終結局如何呢?孫之獬的結局驗證了那句話,“多行不義必自斃!”孫之獬的下場極其悽慘,“剃髮令”頒佈三年,孫之獬因賣官被彈劾削職回家。

    不久後,山東地區起義,孫之獬一家老人全部被亂軍殺死。孫之獬自己則被綁在樹上十多天,受盡折磨。這期間,孫之獬先後頭髮被人拔掉,然後再頭皮上被戮滿細洞,被人們爭相用豬毛給他重新“植髮”,嘴也用針線被縫起來,最終肢解碎割而亡。

    諷刺的是,孫之獬的死訊傳到京城後,清廷認為孫已經被削去官籍,不再是朝廷命官,沒有給予孫之獬任何旌表和撫卹。孫之獬行為的卑劣,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即使是以賣祖求榮而聞名於史的吳三桂,也曾當面勸阻過多爾袞剃髮令的實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讓你感動流淚的《海賊王》情節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