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盤串大仙兒

    你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其實並沒有什麼完美的人。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諡為“敬”,後追贈太尉。

    荀彧作為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在戰略上為曹操制定並規劃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司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說起來,三國時期荀彧對曹魏的貢獻頗為重大,但是算不上完美的人,畢竟人無完人。

  • 2 # 隱者康司馬

    荀彧是忠於漢室的,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逼迫漢獻帝封他做丞相——荀彧追隨曹操的目的就是匡扶漢室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曹操在天下還沒有統一的時候自封魏王,荀彧感覺自己上當受騙了痛恨自己當年看錯了人所以苦苦哀求曹操不要稱王——應該忠於大漢!

  • 3 # 大山的田野

    算一個。只是薛虞的結局令人感到惋惜。如果他真的能一心幫助曹操,不對漢室復興抱有幻想,可能後來就沒有司馬懿的什麼事了。

    他的才幹 計謀,真的也算是天下少有

  • 4 #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荀彧就是一個傻子。

    要麼就不投曹操,投了就要盡心盡力。

    瓜兮兮勒,他就是找死,司馬懿和賈詡荀攸可比他聰明多了。

    他看不出來曹操的野心嗎?他早就知道,他除了選擇死,他還能幹什麼。

    這就叫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 5 # 燚槑

    荀彧他自己都不知道怎麼死的,幫著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後又反對曹操封王,作為北方統一藍圖的謀略家,政治方面為曹操立下了經典的大功,可是他卻不知道曹操的野心。敗在這裡。

  • 6 # 胡侃解密三國

    生逢亂世,能保持德操很難,身居高位還能以身自律更難能可貴!三國時期的有諸葛亮這個聖人在,荀彧要想稱最完美的人恐怕有點難,但是荀彧仍然是世所罕見的賢人君子。

    吾之子房也?吾之蕭何也?

    “吾之子房也”這句話是曹操給荀彧的評價,個人認為並不是太準確的,張良作為軍師型人才,計謀無雙,臨陣應變萬方,但這一點並不是荀彧最擅長的,荀彧最像的是“漢初三傑”的另一人——蕭何。

    一,足兵足食,留守後方

    曹操出兵,留守後方的總是居中持重的荀彧,從沒有讓曹操擔心後方,唯一一次兇險的兗州也給曹操留了三城翻身。而蕭何一直是給劉邦留守後方,足兵足食,多少次半死的劉邦都是這樣被蕭何救活的。

    二,推舉賢良,識人之明

    荀彧是潁川士族的代表,給曹操舉薦了大量人才,其中郭嘉,荀攸,鍾繇,陳群都是一流人才,戲志才,杜襲等人也都是一時俊傑,給曹操的幫助非常大。

    蕭何就更厲害了,雖然數量不多,一個“兵仙”韓信,幾乎奠定大漢半個江山。

    所以從這些方面來說,荀彧跟張良並不太類似,反倒更像是蕭何。

    律法

    這一點是荀彧的遺憾,因為荀彧沒有參與到新建一朝的過程,所以荀彧也沒有機會參與律法的制定工作,所以荀彧的政治思想並不明確。

    《後漢書》有荀彧的列傳,《三國志》也有荀彧的列傳,如果像董卓,袁紹這樣的梟雄在兩部史書中有傳記還可以理解,但荀彧作為一介文臣,也在兩部史書中有單獨傳記就比較罕見了,但荀彧卻至死都是漢臣,當然沒有參與曹魏的律法,而反觀諸葛亮參與了蜀科的制定,蕭何主持了《九章律》,即便是曹魏的陳群,司馬懿也參與了九品中正制,但荀彧的尷尬身份讓他沒有機會參與這一事件,所以政治思想也不明確。

    戰略

    荀彧的戰略思想還是很厲害的,最主要的有兩件事:

    其一,“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這是曹操打跑呂布,重奪兗州後,荀彧提出的戰略,被曹操採納,經營好一個根據地,從此無論勝敗都能保有東山再起的家底。

    其二,“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就是大家通常認為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荀彧的本意並非如此,是被曹操硬生生把“奉主上”演化成“挾天子”,但無論如何這一步給曹操贏得了主動權,佔據了道德高地,給曹操的發展拓寬了前景。

    而諸葛亮也給劉備提出了“隆中對”,算是根據主子因人制宜提出了準確的戰略思想。

    軍事

    印象中荀彧從未上陣,前線都很少去,所以荀彧的軍事能力不得而知,而同時期的諸葛亮雖然不是計謀百出,但堂堂正正用兵,以弱制強,也算的上是軍事家,荀彧在這方面的短板比較明顯。

    文學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出師表》一章就已經名流千古,《誡子書》也是流傳至今。而文學方面是荀彧的又一短板。而且諸葛亮不僅僅是文學,書法、繪畫也有一定成就。

    而科技這方面,荀彧幾乎沒有任何記載,諸葛亮卻稱得上當時的發明王,諸葛弩,饅頭,木牛流馬,都讓人歎為觀止!

    德操

    這方面荀彧和諸葛亮都是非常令人敬仰的,司馬懿一句話說的感覺是發自肺腑:

    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冰清玉潔,德高望重,操行合一。

    總結:荀彧王佐之風,德行高尚,但正如陳壽所評:機鑑先識,未能充其志。軍事,文學短板明顯,雖然堪稱一時之君子,但三國有諸葛亮這個聖賢,荀彧也只能退居二線了。

  • 7 # 在水一方88367096321

    荀彧有才有德,扶佐曹操擴疆領土,為曹操深根固本立下汗馬功勞。但荀彧一點也不完美,他想的是恢復大漢王朝,但事主稱魏的曹操,終因政治矛盾被迫自殺。

    荀彧的政治主張與劉備,諸葛亮一致,投明主,即使失敗,也是為理想而獻身。

  • 8 # 向陽花開7290

    哪有最完美的人呢,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

    不過,荀彧是我喜歡的三國人物,荀彧是曹操五大謀士的首席謀士,傑出的政治家。早期為曹操定下了政治藍圖,戰官渡時又力勸曹操死戰袁紹!難得的王佐之才。

    荀彧又是一個敢於堅持自己初衷的人,有自己的立場和原則,他輔佐曹操是為了匡復漢室,後期曹操漏出了篡漢的苗頭,荀彧還是沒有放棄自己的原則。

  • 9 # 德平不惑

    談談荀彧:

    一,荀彧是個理想主義者。

    二,他出身名門,本人既是名士,又是重臣,在士林中名望很高。對於曹操集團而言,相當於劉邦時期的蕭何、張良,地位非同小可。

    三,當初董昭提議封曹操為魏公,遭到荀彧的反對,他對董昭說:“曹公,興義兵,除暴亂,平天下,原本就是為了匡扶漢室,安定國家,他秉持的是忠誠,堅守的是謙讓。君子愛人以德,你們如果真愛曹公,就該幫忙他保持晚節,封魏公,不合適。”

    四,曹操大為光火,以勞軍之名把荀彧外調東征孫權。荀彧走到安徽壽縣,一病不起,神秘去世,享年五十歲。

    五,荀彧死因有兩種:1.憂鬱而終 2.被逼自殺,據說曹操派人送他一個食盒(這個死法是否好眼熟),荀彧開啟一看,空空如也,於是服毒自殺。這是一個歷史懸案,無從破解。

    六,他實際應該是死於理想的破滅,一旦人的內心變得絕望,服毒自殺和抑鬱而終,是一樣的,沒有差異。都是自己想死了。

    七,荀彧當初離開袁紹,跟隨曹操,實際是跟隨著他心中的那個“匡扶漢室”的理想。(同諸葛亮一樣的)

    八,曹操和荀彧初衷是一樣的,有著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目標,但是曹操後來變了,利慾薰心,開始琢磨自己成王。分道揚鑣,已成定局,他除了以死明志,再無他路可選。知識分子的秉性使然。(延展想想:諸葛亮碰到的老闆,後來也都是一樣一樣的,這個值得深思,理想只是老闆們一面招人的旗幟,利益才是最終的訴求)

    九,一個追求完美的理想主義者,在現實中抑鬱,然後選擇死去,道不同,不相為謀,不苟活,或許也是一種解脫。

    十,完美,要求過於太高了,出淤泥而不染,就已足夠。

    十一,不忘初心,是一種幸福,亦或是一種痛苦。

  • 10 # 細說簡史

    三國中有這麼幾種人讓人佩服:第一種人提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他們叫雄傑;第二種人任敗軍之際,奉危難之間。他們叫王佐;第三種人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他們叫君子。這三種加在一起,也只有荀彧了。我認為荀彧是三國時期最完美的人。

    社會背景

    1、東漢末年,天下紛爭,漢室將傾。眼看著黎明百姓受苦,自己一身才華卻無法施展,於是荀彧來到了曹操的身邊。兩個人很快起了化學反應,曹操對荀彧的信任也遠超其他人。官渡之戰是鼎定北方的一戰,袁紹四世三公,帶甲十萬,氣勢洶洶而來。彼時曹操新敗呂布、袁術,但身處四戰之地,危機四伏。

    2、在曹操猶豫不決之時,荀彧上“四勝四敗”的奏疏,幫助曹操看清了袁紹強大的外表之中隱藏的弱點,堅定了曹操必勝的決心。於是曹操親帥精兵猛將前往官渡迎戰,而獨留荀彧固守後方。戰爭到最後打的都是後勤,前線將士的糧草、兵器、箭枝、馬匹消耗無算,需要後方源源不斷的運送物資到前線。荀彧坐守許昌,獨撐大局,讓曹操可以安心的在前線與袁紹周旋。

    3、於是兩人勠力同心,獲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戰勝了北方最大的敵人,為統一北方掃除了最大的障礙。在曹操手下發揮的作用,與諸葛亮在劉備手下發揮的作用類似,而歷史聲名,卻遠不及諸葛亮,主要是劉備早喪,給諸葛亮一個廣闊的空間。諸葛亮是以謀臣的名義行霸主之事,所以易中天說三國英雄是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二人身份不同,很難全面比較。但從謀臣的角度講,荀彧絕對堪稱第一。

    謀略過人

    1、首先,在戰略上,他給曹操指明方向。在漢獻帝落難時勸曹操救駕,“奉天子以令不臣”,讓曹操佔了政治先機。陶謙死後,曹操欲取徐州,荀彧提出深根固本制天下的戰略,先定兗州,後破張繡,東擒呂布,定徐州,北抗袁紹。及至官渡大戰勝利,曹操欲移師南征劉表,又是荀彧指出“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若“背兗、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統一北方後,曹操南征劉表,也是採用的荀彧的“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的策略,摧枯拉朽,一戰定荊州。

    2、其次,在戰役上,他給曹操坐鎮後方。曹操出戰,留荀彧坐鎮本營,既是態度上的信任,也是能力上的肯定。曹操徵陶謙,留荀彧坐鎮兗州,張邈、密謀反,潛迎呂布,向荀彧討要軍糧。荀彧“勒兵裝置,馳召東郡太守夏侯惇”,又隻身入豫州刺史郭貢大營,“貢見彧無懼意,謂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與程昱遊說範、東阿,保全三城,給曹操保留了根據地。後來曹操出戰,荀彧必留守,協調各方關係,足衣足食,勞苦功高。

    3、在信心上,他給曹操鼓勁打氣。定都許昌後,系統的將曹操和袁紹做了比較,指出曹操“度勝、謀勝、武勝、德勝”,得出“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的結論,鼓起了曹操與袁紹爭霸的勇氣。官渡之戰時,在曹操“糧草將絕”欲退兵的關鍵時刻,指出“先退者勢屈也”,勸曹操把握機會,留住了勝利的希望。

    4、在隊伍上,他給曹操收羅人才。荀彧既有才,又有德,可謂德才兼備。先前,曹操因出身宦官家庭而不被士族看重。荀氏家族可是有名望的,不過荀彧卻沒有士人那般迂腐,在認定袁紹無所作為之後毅然投奔曹操。而自從他來之後,曹操的人氣急劇攀升,顯性的,像戲志才、程昱、荀攸、郭嘉,都是荀彧直接推薦來的,隱性的,他以自己的高貴出身和良好形象,為士子投效國家作出了標榜,加上曹操的“唯才是舉”政策,一時間謀臣如雲,猛將如虎。

    結語

    隨著共事的時間越來越久,曹操的霸業越做越大,兩個人的理念終究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荀彧想要的,是把漢室這將傾的大廈扶正;而曹操想要的,是自己的王圖霸業。

  • 11 # 子夢奇談

    和諸葛亮一樣,用生命踐行理想。

    而且口碑卓越。保皇黨看他是忠臣,曹黨看他也是忠臣,後人稱它為留香。

    單歸根結底,去掉所有光環,他不僅是一個走入死衚衕的理想主義者,也算不上有什麼大的理想和報復。

    因為被封了尚書令,所以自然而然負責看守皇帝,這其實只是他作為曹家臣子的責任,確實做的不錯,以至於被分到了保皇黨。

    對於曹操而言,謀臣不缺這一個,所以,荀彧因為強大的背景被殺雞儆猴,剝奪實權,而且曹操相信“這兒子把我放到火上烤”這種話,又怎麼會謀害了阻止他稱公的臣子?

    作為潁川勢力最高的代表,荀彧其實死的很無奈

    這個和荀彧自身的理想,並沒有多大關聯

    只是生對了時代,生錯了環境

  • 12 # 道中道道而道

    “世之論者,多譏彧協規魏氏,以傾漢祚;君臣易位,實彧之由。雖晚節立異,無救運移;功既違義,識亦疚焉。陳氏此評,蓋亦同乎世識。臣松之以為斯言之作,誠未得其遠大者也。彧豈不知魏武之志氣,非衰漢之貞臣哉?良以於時王道既微,橫流已極,雄豪虎視,人懷異心,不有撥亂之資,仗順之略,則漢室之亡忽諸,黔首之類殄矣。夫欲翼贊時英,一匡屯運,非斯人之與而誰與哉?是故經綸急病,若救身首,用能動於嶮中,至於大亨,蒼生蒙舟航之接,劉宗延二紀之祚,豈非荀生之本圖,仁恕之遠致乎?及至霸業既隆,翦漢跡著,然後亡身殉節,以申素情,全大正於當年,布誠心於百代,可謂任重道遠,志行義立。謂之未充,其殆誣歟!”——《三國志.荀彧傳》

    荀彧,字文若,穎川穎陰人。最初投奔袁紹,但認為袁難成大事,於是投奔曹操,成為曹操集團重要謀士。呂布襲取兗州時,正是由於荀彧等人的堅守,兗州才沒有完全丟失。陶謙死後,曹操想趁機攻取徐州,荀彧認為兗州是立業之本,又有呂布威脅,一旦攻徐州不下,呂布又乘虛而入,就危險了,因此勸曹操先消滅呂布。之後他又為曹操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構想,最終奠定了曹操的基業。荀彧一直支援曹操對抗袁紹,並分析雙方的實力對比,分析袁紹集團的弱點,認為曹操必勝。官渡之戰時鎮守許昌。在之後,他也積極為曹操出謀劃策。公元212年,因反對曹操進爵魏公,憂鬱而死,諡敬侯。 荀彧有知人之明,先後向曹操舉薦了荀攸,郭嘉,鍾繇等人,這些人後來均成為名臣。 荀彧版“隆中對”:昔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倡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譴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大節也。今車駕旋軫,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

  • 13 # 文青聊史

    如果說三國中哪位謀士最讓我敬佩的話一定就是荀彧荀令君了,一個全部族人在袁紹手下還選擇投奔曹操,一生中始終認為自己是漢臣從未逾越一步。

    放棄名利、追隨曹操

    荀彧並不像諸葛亮一樣是一個在野之人,他很早就已經在朝堂上有所建樹,前期在朝廷上擔任守宮令(掌管皇帝的文房四寶等物)。

    荀彧一生忠於漢室,董卓進京之後擅自廢除少帝另立新帝,這個舉動讓荀彧憤怒但是身為文人又頗感無奈,只好棄官回鄉,回到鄉里之後荀彧察覺潁川必定是戰爭會波及的地方,最後在父老鄉親不願離開的情況下獨自前往冀州。

    此時的冀州已經被袁紹佔領,看到荀彧的投奔之後袁紹立刻將其奉為座上賓,但是長時間的相處讓荀彧覺得袁紹此人優柔寡斷難以成大事。

    最後觀察完時局之後毅然決然選擇投奔曹操,因為曹操無一兵一馬就敢行刺董卓,這是為勇,在天下都害怕董卓時,曹操卻揚言自己一定會攻打董卓,這是為忠。

    可以說年輕時有一腔熱血的曹操完全對荀彧的胃口,最後選擇投奔當時還一無所有的曹操。

    看到荀彧隻身一人投奔自己後曹操就直接說“此乃吾之子房”

    各方全能、王佐之才

    之後荀彧自然沒有辜負曹操的期望,更是將自己的才華發揮的淋漓盡致,不僅僅是在軍事上,在朝堂上、在舉人方面荀彧做的也是非常出色,我們後來知道曹操手下有五大謀士,其中除了賈詡,其他三位都是經過荀彧的推薦才能有展露才能的機會,值得一提的是,後來的司馬懿也是荀彧推薦的。

    官渡獻計,功成名就

    在曹操一生征戰的各種戰役中官渡之戰絕對是其巔峰之作,此戰之後不僅徹底消滅袁紹,並且吞併其地盤成為北方最大的諸侯,一舉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根基。

    此戰中雖然曹操功不可沒,但是荀彧的作用更加的重要,當時在北方比曹操厲害的只有袁紹的軍隊,於是聚在一起商議要不要征討袁紹,大部分謀士都認為此時應該養兵蓄銳,而荀彧卻是選擇攻打袁紹;

    這是荀彧給出的理由:

    “袁紹兵雖眾而法令不整肅,田豐剛愎而好犯上,許攸貪婪而不檢束,審配專權而無謀,逢紀果決而剛愎自用,這兩人料理後方,如果許攸家犯了法,一定不會放過,不寬縱,許攸必然叛變。至於顏良、文丑,不過匹夫之勇罷了,可以一戰而擒!

    此番話說完之後曹操更加堅定了自己可以打敗袁紹的資訊,隨後次年,官渡之戰就爆發了。

    但是在征討袁紹一段時間之後曹操準備撤退回大本營,因為雖然袁紹昏庸但是其兵多將廣確實一時半會攻打不下,而自己這邊軍糧的供應都是一個問題,接著就寫信給荀彧;

    荀彧依舊是不建議撤退,並且給出半年時間已經摸清底細,敵方雖然人多但是其士氣必然有所低下,並且其內部還有混亂,此時就是最好的時機。

    曹操聽信荀彧的話後就繼續攻打袁紹,最終就是我們所知道的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

    此戰中雖然有很多原素摻雜在其中,但是荀彧的作用仍舊是最大的。

    始於漢室、終於漢室

    荀彧的一生都在追隨著這個目標,起初跟隨曹操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曹操當時也想光復漢室,但是在官渡之戰後曹操勢力變大,逐漸挾天子以令諸侯,讓荀彧跟曹操越來越疏遠,從後期荀彧已經越來越少在朝堂上發言就可以看得出。

    在後期朝廷上下都推薦曹操稱帝,而曹操也有這個本意的時候唯一站出來的就是荀彧,並且大聲指責曹操,而曹操自然非常不理解但是也非常憤怒;

    荀彧是最早跟隨他的,但是現在卻不順從他,最終的結果就是荀彧開啟曹操派人送來的食盒,發現裡面空無一物,最終服毒自盡。

    秉忠貞之治,守謙退之節

    可以說荀彧的一生都在踐行這個思想,並且付出了努力,文青看來荀彧或許在三國中不是最完美的,但是一定是最適合我們學習的。

  • 14 # 雲歌視線

    荀彧是《三國演義》中塑造成功的一個人物。他本來就是漢室皇帝身邊近臣掌宮令,看到袁紹成不了大事便掛官而去,後一直追隨曹操為其獻策,尤其是取得官渡大捷。他謙虛忠誠,一生忠於漢室卒於漢室,他是一代忠臣典範。

  • 15 # 豹眼看歷史

    不要說最完美,世上就沒有完美的人,更不要說三國時期了。

    荀彧的才能、成就、對於漢室的那點忠心,都是有目共睹的,能有這個境界,那是很難得的。但荀彧是否就是完美的人呢?

    第一,如果曹操是漢賊,挾天子以令諸侯,荀彧就是始作俑者。

    沒有荀彧,曹操很可能就不會挾持獻帝。難道荀彧不清楚嗎?

    曹操以天子的名義,在圖謀自己的霸業,荀彧豈不是助紂為虐呢?

    第二,沒有荀彧的輔佐,曹操很可能就會像劉備一樣,四海為家,到處漂泊。

    曹操如果不能做大,很可能就會有別的忠臣來匡扶漢室。曹操強大了,就把忠心漢室的人給剿滅掉,漢室永無再次中興的機會,這不也有荀彧的過錯嗎?

    這就像諸葛亮出山一樣,成就了自己的名聲,卻導致了國家長久的分裂。諸葛亮不輔佐劉禪,蜀漢早一些投降,劉禪難道就沒有以後的待遇嗎?諸葛亮折騰幾十年,除了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對於蜀漢,對於蜀漢百姓,對於整個民族又有何益?

    第三,選擇了曹操,不能善始善終,這就失去了忠義,就意味著背叛。

    特別是明知曹操要幹嘛,還一直追隨,最後分道揚鑣,這缺乏道義。

    站在曹操的立場上看,荀彧一直在支援曹操圖霸,在即將成功的那一剎那,卻出來阻攔,你這不是在玩我嗎?哪裡涼快去哪裡都不行,只有一死,別無選擇。

    曲線救國是有可能的,但要看結果。汪精衛投降了日本,不也在說是為了救國,避免中華民族亡國滅種的命運嗎?

    朝代更迭,世襲罔替,這是不可違背的歷史規律。逆歷史潮流而行,就不可能成為偉大的人。英雄的標配就是造反,造掉不公平的東西就是英雄;只圖謀自己的私利,那就是亂賊。輔佐曹操成為千古一帝,不是更好地選擇嗎?對國家、對歷史都是最好的結果。

    在封建王朝時代,忠君是最高的品行;但在今天看來,忠於一個腐朽的王朝,就是歷史的罪人。

    如果把曹操定為漢賊,荀彧的忠君就大打折扣;如果把曹操定為明君,那荀彧就是不忠不義。

    荀彧跟關羽不同,劉備一直在說要匡扶漢室,關羽信以為真;但曹操一開始就是為了自己圖霸,你荀彧不清楚嗎?

    所以,荀彧只能是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他成不了神。

    荀彧的一生不僅不是完美的,更不是最完美的,甚至是很不完美的。

    助紂為虐可謂不忠,背叛曹操可謂不義,導致不能善終可謂不智。不忠不義不智,哪有完美一說?

  • 16 # 凌依說事

    在中國古代有許多亂世,比如秦末的逐鹿爭霸,西晉末期的五胡亂華,再比如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亂”,由於是亂世,天下動盪民不聊生,動輒流血漂櫓、孤鴻遍野,因此提起亂世我們總是會心生憐憫之情。不過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亂世,人們每次提及它便會想象那段叱吒風雲、群雄並起的歲月,只是翻閱些許史書,便會忍不住心潮澎湃,它就是三國。

    一部《三國演義》似乎使得三國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不過三國的精彩,又豈能是一部經典就可以言盡的。在三國時期群雄並起,將星雲集,謀士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經典的人物不勝列舉,每個人都有值得訴說的故事。也因此有人說生在三國時期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因為它既是一個充滿機會,可以實現自己抱負的宏偉時代,也是群星璀璨,極易被埋沒的時代,而這一點,在荀彧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若是論及三國時期最出色的賢臣謀士,許多人都會想到諸葛亮、司馬懿,或是郭嘉、賈詡等人,然而卻將那位被譽為“王佐之才”的荀彧忽略掉了。歷史真正的荀彧在治國上可能比不上諸葛亮,在隱忍上不及司馬懿,在智謀上略遜郭嘉,不過他卻堪稱是三國時期最完美的謀士。

    荀彧,字文若,出身於潁川荀氏,據說是荀子的後人。荀彧的祖父荀淑名滿於世,被譽為神君,荀彧的父親長輩也都曾在朝中擔任要職,可以說荀彧的出身與袁紹非常相似。不過荀彧的性格比袁紹穩重的多,他年少時就負有盛名,才華橫溢,被南陽名士何顒讚譽為“王佐之才”。不僅如此,《典略》中記載荀彧“為人偉美”,《襄陽記》載“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王維更是在他的《春日直門下省早朝》一詩中寫道:“遙聞侍中佩,闇識令君香”,因此“留香荀令”竟與“擲果潘郎”一樣,在後世成為美男子的代名詞。

    永漢元年,荀彧舉孝廉,出仕朝中,卻因為董卓亂政憤而辭官歸鄉,帶著宗族遷到冀州。冀州是袁紹治下,聽聞荀彧到來,袁紹非常興奮,以上賓之禮待之。當時荀彧的許多親人和朋友都在袁紹手下,然而荀彧卻覺得袁紹不能成事,不是可以依靠的人,因此他離開袁紹,投奔曹操。當曹操見到荀彧時,他握著荀彧的手,開心而感動的說道:“此吾之子房也!”此時兩人都不知道,他們將會一起演繹出怎樣的歷史與故事。

    初平三年(192年),荀彧以司馬身份隨曹操征戰,而在興平元年(194年),荀彧第一次向世人展現出他的謀劃與膽略。曹操東征,陳宮趁機聯合呂布攻打兗州,豫州刺史郭貢也帶兵襲來,兵力空虛的兗州岌岌可危,而正在此時,郭貢卻提出要荀彧來軍中大營見他。眾人非常懼怕,擔心郭貢此舉是想計殺荀彧,但荀彧卻說道:“貢與邈等,分非素結也,今來速,計必未定;及其未定說之,縱不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將怒而成計。”(《三國志》)於是荀彧孤身來到郭貢營中,郭貢見他毫無懼色,又信服於他,因此帶兵撤退,兗州之危遂解。此後,荀彧數次為曹操出謀劃策,幫助他制定統一北方的計劃,對於曹操成就大業,荀彧居功甚偉。

    建安元年,是曹操的轉折點,也是荀彧人生的轉折點,因為這一年,黃巾軍被擊敗,漢獻帝劉協返回洛陽。當時對於要不要奉迎天子曹操陣營中爭議很大,許多人認為天子不好控制,可能於己不利,然而荀彧卻據理力爭,最終說服曹操,迎奉天子。然而此時兩人的分歧其實已經出現,因為荀彧所想的,是匡扶漢室,挽救國難,然而曹操心中想的,卻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只是此時兩人想法一致,因此一切都顯得非常和諧統一。

    在此之後,荀彧繼續輔佐曹操,為他建言獻策,並向曹操推薦許多人才,比如鍾繇、荀攸、陳群、郭嘉等人,都是荀彧所舉薦的,而這些人後來都成為曹操最得力的謀士。而且荀彧從不居功自傲,他性格敦厚而又果決嚴明,曹植曾寫詩讚譽他道:“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褻”。除此以外,荀彧在曹操陣營中的地位與作用和諸葛亮非常相似,他居中持重,主持朝內數十年,處理軍國事務非常妥當,沒有錯誤。如果事情按照這樣發展下去,荀彧可能將會是曹魏地位最為顯赫的人,只是在荀彧心中,還有比地位和權力以及聲譽更重要的東西,它就是信仰,荀彧對於漢室的信仰。

    如果漢獻帝劉協是一位昏君則罷,可他偏偏敦厚仁義,機智聰慧,袁術誇讚他說:“聖主聰叡,有周成之質”,袁山松更是在《後漢書》中甚為遺憾的說:“獻帝崎嶇危亂之間,飄薄萬里之衢,萍流蓬轉,險阻備經,自古帝王未之有也。觀其天性慈愛,弱而神惠,若輔之以德,真守文令主也。”其實劉協身邊有人輔之以德,他就是荀彧。曹操想讓荀彧教導劉協,同時制肘劉協,然而荀彧卻在與小皇帝的相處中生出情感,他相信劉協有明君的潛質,因此當曹操在建安十七年意欲進爵國公時,荀彧說出那句流芳百世的話:“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然而曹操聽聞卻勃然大怒,並自此與荀彧心生間隙,不斷疏遠打壓於他。同年,荀彧就在壽春去世,至今無人知曉其死因。有人說荀彧作為曹操的臣子,卻忠於漢室,最終因為矛盾的心理抑鬱而死,也有傳說在曹操行軍時派人送給荀彧一個食盒,食盒中空無一物,荀彧看完仰天長嘆,隨即服毒自盡。

    不過不管何種說法為真,可以肯定的是,那位“遙聞侍中佩,闇識令君香”的公子,那位忠貞不渝、德行純素的賢臣,那位膽略過人、知人善用的謀士,就這樣淒涼的死去,一生未能其志。荀彧是一位浪漫主義者,他相信曹操的能力,為曹操嘔心瀝血,但他卻又忠於漢室——這個天下人都知道的曹操勢要取代的將傾大廈,他希望自己改變曹操,改變時代,光復漢室,但最後他發現自己什麼都改變不了,他妥協了一生,但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他拒絕妥協,他選擇用自己的生命,來追隨自己已經名存實亡的理想。這就是荀彧,那位用自己生命踐行“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的荀彧。

  • 17 # 法號無憂

    荀彧的睿智不輸其主,奸詐和狡猾甚至還勝於曹操,人人都說郭奉孝才是曹操的第一謀士,可我覺得荀彧才是,奪徐州,官渡大敗後定後方,功不可沒!!只是結局不太好!要是能封侯拜相就完美了!

  • 18 # 影視v達人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個人覺得荀彧是曹操第一文臣。郭嘉智商超群,軍事才能出眾,無奈死得太早。荀彧守城方面還有好多軍事的裁決上也做的非常優秀。當時曹操南下,呂布攻打許昌,主力都以跟隨曹操出征,多虧荀彧鎮守城池,還有,個人最欣賞荀彧得一次計謀是著名得驅虎吞狼!

    關於荀彧得死,真是覺得挺悽慘。荀彧忠的是汗,後期不滿曹操躥漢跟曹操鬧掰。白馬門一事,曹操才痛下決心除掉荀彧。可見曹操這個人是真的狠,又中了他那句話,寧可我負天下人!

    荀彧,諸葛亮,周瑜,郭嘉,司馬懿!這5個人,我感覺司馬懿是最完美的,其次就是荀彧。諸葛亮,周瑜,郭嘉這三人一個愚忠,自己太自信!一個心眼太小!一個就是嘴炮!

  • 19 # 農村娃蛋1

    在中國古代有許多亂世,比如秦末的逐鹿爭霸,西晉末期的五胡亂華,再比如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亂”,由於是亂世,天下動盪民不聊生,動輒流血漂櫓、孤鴻遍野,因此提起亂世我們總是會心生憐憫之情。不過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亂世,人們每次提及它便會想象那段叱吒風雲、群雄並起的歲月,只是翻閱些許史書,便會忍不住心潮澎湃,它就是三國。

    一部《三國演義》似乎使得三國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不過三國的精彩,又豈能是一部經典就可以言盡的。在三國時期群雄並起,將星雲集,謀士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經典的人物不勝列舉,每個人都有值得訴說的故事。也因此有人說生在三國時期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因為它既是一個充滿機會,可以實現自己抱負的宏偉時代,也是群星璀璨,極易被埋沒的時代,而這一點,在荀彧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荀彧,字文若,出身於潁川荀氏,據說是荀子的後人。荀彧的祖父荀淑名滿於世,被譽為神君,荀彧的父親長輩也都曾在朝中擔任要職,可以說荀彧的出身與袁紹非常相似。不過荀彧的性格比袁紹穩重的多,他年少時就負有盛名,才華橫溢,被南陽名士何顒讚譽為“王佐之才”。不僅如此,《典略》中記載荀彧“為人偉美”,《襄陽記》載“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王維更是在他的《春日直門下省早朝》一詩中寫道:“遙聞侍中佩,闇識令君香”,因此“留香荀令”竟與“擲果潘郎”一樣,在後世成為美男子的代名詞。

    永漢元年,荀彧舉孝廉,出仕朝中,卻因為董卓亂政憤而辭官歸鄉,帶著宗族遷到冀州。冀州是袁紹治下,聽聞荀彧到來,袁紹非常興奮,以上賓之禮待之。當時荀彧的許多親人和朋友都在袁紹手下,然而荀彧卻覺得袁紹不能成事,不是可以依靠的人,因此他離開袁紹,投奔曹操。當曹操見到荀彧時,他握著荀彧的手,開心而感動的說道:“此吾之子房也!”此時兩人都不知道,他們將會一起演繹出怎樣的歷史與故事。

    初平三年(192年),荀彧以司馬身份隨曹操征戰,而在興平元年(194年),荀彧第一次向世人展現出他的謀劃與膽略。曹操東征,陳宮趁機聯合呂布攻打兗州,豫州刺史郭貢也帶兵襲來,兵力空虛的兗州岌岌可危,而正在此時,郭貢卻提出要荀彧來軍中大營見他。眾人非常懼怕,擔心郭貢此舉是想計殺荀彧,但荀彧卻說道:“貢與邈等,分非素結也,今來速,計必未定;及其未定說之,縱不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將怒而成計。”(《三國志》)於是荀彧孤身來到郭貢營中,郭貢見他毫無懼色,又信服於他,因此帶兵撤退,兗州之危遂解。此後,荀彧數次為曹操出謀劃策,幫助他制定統一北方的計劃,對於曹操成就大業,荀彧居功甚偉。

    建安元年,是曹操的轉折點,也是荀彧人生的轉折點,因為這一年,黃巾軍被擊敗,漢獻帝劉協返回洛陽。當時對於要不要奉迎天子曹操陣營中爭議很大,許多人認為天子不好控制,可能於己不利,然而荀彧卻據理力爭,最終說服曹操,迎奉天子。然而此時兩人的分歧其實已經出現,因為荀彧所想的,是匡扶漢室,挽救國難,然而曹操心中想的,卻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只是此時兩人想法一致,因此一切都顯得非常和諧統一。

    在此之後,荀彧繼續輔佐曹操,為他建言獻策,並向曹操推薦許多人才,比如鍾繇、荀攸、陳群、郭嘉等人,都是荀彧所舉薦的,而這些人後來都成為曹操最得力的謀士。而且荀彧從不居功自傲,他性格敦厚而又果決嚴明,曹植曾寫詩讚譽他道:“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褻”。除此以外,荀彧在曹操陣營中的地位與作用和諸葛亮非常相似,他居中持重,主持朝內數十年,處理軍國事務非常妥當,沒有錯誤。如果事情按照這樣發展下去,荀彧可能將會是曹魏地位最為顯赫的人,只是在荀彧心中,還有比地位和權力以及聲譽更重要的東西,它就是信仰,荀彧對於漢室的信仰。

    如果漢獻帝劉協是一位昏君則罷,可他偏偏敦厚仁義,機智聰慧,袁術誇讚他說:“聖主聰叡,有周成之質”,袁山松更是在《後漢書》中甚為遺憾的說:“獻帝崎嶇危亂之間,飄薄萬里之衢,萍流蓬轉,險阻備經,自古帝王未之有也。觀其天性慈愛,弱而神惠,若輔之以德,真守文令主也。”其實劉協身邊有人輔之以德,他就是荀彧。曹操想讓荀彧教導劉協,同時制肘劉協,然而荀彧卻在與小皇帝的相處中生出情感,他相信劉協有明君的潛質,因此當曹操在建安十七年意欲進爵國公時,荀彧說出那句流芳百世的話:“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然而曹操聽聞卻勃然大怒,並自此與荀彧心生間隙,不斷疏遠打壓於他。同年,荀彧就在壽春去世,至今無人知曉其死因。有人說荀彧作為曹操的臣子,卻忠於漢室,最終因為矛盾的心理抑鬱而死,也有傳說在曹操行軍時派人送給荀彧一個食盒,食盒中空無一物,荀彧看完仰天長嘆,隨即服毒自盡。

    不過不管何種說法為真,可以肯定的是,那位“遙聞侍中佩,闇識令君香”的公子,那位忠貞不渝、德行純素的賢臣,那位膽略過人、知人善用的謀士,就這樣淒涼的死去,一生未能其志。荀彧是一位浪漫主義者,他相信曹操的能力,為曹操嘔心瀝血,但他卻又忠於漢室——這個天下人都知道的曹操勢要取代的將傾大廈,他希望自己改變曹操,改變時代,光復漢室,但最後他發現自己什麼都改變不了,他妥協了一生,但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他拒絕妥協,他選擇用自己的生命,來追隨自己已經名存實亡的理想。這就是荀彧,那位用自己生命踐行“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的荀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飯店的四喜丸子是怎麼做的?軟爛鮮香的那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