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一呀一一

    1、《西遊記》作者是吳承恩

    2、人物簡介  吳承恩(約1500年-1582年),男,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以祖先聚居桐城高甸,故稱高甸吳氏。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長興縣丞。由於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述。先後在山上茶庵處建立了吳承恩紀念館和在山下山門處建樹其石雕座像,用來紀念他。

    3、作品簡介  《西遊記》為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著。取材於《大唐西域記》和民間傳說、元雜劇。宋代《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本名《大唐三藏取經記》)是西遊記故事見於說話文字的最早雛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師為原型的。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魔小說,該書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創作品。先寫了孫悟空出世,然後遇見了豬八戒、沙和尚和唐僧三人,但還是主要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唐僧從投胎到取經受了九九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九九歸一,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

  • 2 # 山下大福記實錄

    現在出版的各種版本的《西遊記》都署名吳承恩,但是自《西遊記》問世以來,就一直對其作者存有爭議。

    明朝流傳的《西遊記》,各種版本都沒有署名。清朝汪象旭在所撰《西遊證道書》中提出《西遊記》為南宋時的丘處機所著。這一看法提出後,清朝的文人大多贊同。清朝紀昀等人開始懷疑此說,認為《西遊記》中多處描寫明朝的風土人情,而丘處機是南宋末代人(是明朝以前的朝代的人);此外《西遊記》中多處使用江蘇淮安方言,而丘處機一生在華北地區活動,並未在淮安居住過。也有明朝、清朝道士、文人以為《西遊記》是道士煉丹之書。自明以來,有很多人認為吳承恩是小說《西遊記》的作者,阮葵生、丁晏、吳玉晉、冒廣生都認為《天啟淮安府志》中著錄的“吳承恩《西遊記》”就是小說《西遊記》,即所謂的“所著雜記數種,名震一時”。

    1980年以後,有關《西遊記》作者的研究漸成熱點。仍不斷有學者對吳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質疑。理由是今存吳承恩詩文及其友人或同時代之文人如李維楨、吳國榮、陳文燭、丘度等文字中從未提及撰寫《西遊記》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載吳承恩著《西遊記》一事並未說明是演義、稗官,而通常情況下演義、稗官是不錄入地方誌的;三是在清朝藏書家黃虞稷所著《千頃堂書目》中吳承恩所著《西遊記》被列入輿地類(即地理類)。因此,有人重新提出《西遊記》是丘處機所著,或是其弟子、傳人所著。也有少數學者立論:《西遊記》是李春芳、陳元之所著。但是由於論據稀少、牽強,絕大多數學者都不贊同此說。

  • 3 # 早安泡泡

    個人觀點:

    我們都知道: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文學發展遵循這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形式,這個跟民間所流行脈絡是一致的。在明朝,民間小說,志怪故事等各種小說開始流行。

    而吳承恩我認為他應該是相當於現在的一個雜誌編輯的角色。例如,現代雜誌編輯也是將日常民間的各種故事,新聞,流行元素等素材進行創作整理出了一篇篇吸引人的報道,吳承恩也是將他所蒐集到的民間小說,神話故事依據一個主線“西遊取經”來進行進行一定的改編,糅合,再創作等行程瞭如今的名著《西遊記》。

    再來聊點八卦,我覺得吳承恩當時寫西遊記也可能是受到一些佛道的影響,有可能道家的一些人或者一些事可能惹到他了,所以在他的筆下,做為道家代表的天庭其表現是如此不堪。連天庭之主的玉帝居然都鑽桌子。不然大家可以想想,玉帝在道家學說中可是經歷一千七百五十劫,一劫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有這麼多經歷才證得玉帝之位,這應該是很有膽識很有能力的了吧,可是居然會被一直修行幾十年的猴子給嚇得鑽桌子?還有很多地方,個人感覺肯定是道家惹到吳承恩了,而他又槓不過道家,就只能在他的作品中去抹黑了!(各位關注下我唄,謝謝)

  • 4 # 時拾史事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西遊記》在明朝問世之初,沒有署名。直到清朝這部書才有了作者的說明,第一個出現的名字是丘處機。這部書裡確實講的是修煉的事情,起碼在章回題目中顯而易見。後來吳玉搢根據記載及對書中的淮安方言推斷出是本家吳承恩,後來魯迅也贊同。第三個被認成作者的是陳元之,他之所以入圍提名是因為《西遊記》的校訂者是華陽洞天主人。而這個明顯是網路暱稱的名字,被一些學者證明是陳元之。

    這三個主流說法中,認為吳承恩的人最多,因為找不到否定的理由,但也無法百分之百確認。而其他兩種說法,理由都不是特別充分,推理大於證據。其實,《西遊記》到底是誰寫的,對當今的普通人可能沒什麼實際意義。

    有一次,聽到一位年輕的朋友回答《西遊記》誰寫的這個問題時毫不猶豫地說:“楊潔。”另一個嘲笑地反駁他說:“你太沒文化了!是唐僧!”

    雖然《西遊記》的內容是經過民間沉澱和演變的,但明朝的作者能根據民間素材,最終整理出這麼一部神怪為主角的長篇鉅著,文學水平是超一流的。但他竟然學雷鋒不留名

    這裡面除了古人對署名不是特在意的因素之外,還有其他因素。主要是明朝揚道抑佛,作者要躲開可能發生的政治迫害。另外,還有傳聞,豬八戒,對映國家領導人。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

  • 5 # 更夜3

    西遊的作者是魯迅、胡適等人根據明朝天啟年間《淮安府志》上所載,又據前人所論,推定淮安吳承恩是《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才被印在了《西遊記》著作欄中,但是不是真是吳承恩還真說不準。

  • 6 # 我猜你在看我網名233

    表示就知道叫吳承恩,下面是搜尋的。。。。

    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一《

    西遊記

    》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在

    科舉

    中屢遭挫折,

    嘉靖

    中補

    貢生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

    浙江

    長興

    縣丞

    。殊途由於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述。

    2004年,江蘇省淮安市

    淮安區

    政府決定在山上茶庵處建立了吳承恩紀念館和在山下山門處建樹其石雕座像,用來紀念他。[1]

    本名吳承恩別稱高甸吳氏字號字汝忠號射陽所處時代明朝民族族群漢族出生地淮安府山陽縣(現淮安區)出生時間約1500年去世時間1583年主要作品《西遊記》、《射陽集》、《春秋列傳序》祖籍安徽

  • 7 # 使用者5894809894

    作者吳承恩

    作者吳承恩用《西遊記》這部小說告訴我們,要用積極、樂觀、機智果斷、勇敢頑強以及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態度,來實現我們美好的、善良的、崇高的目標,達到成功的最高境界。作者既不是讚美孫悟空的反抗精神和英雄主義,也不是嘲諷天宮諸神,更不是批判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統治階級的昏庸殘暴。作者是用這種良苦的用心,向我們展示了,在任何社會制度的形勢下的一套成功法則,這個法則就是:

    第一、要有唐僧這種美善的、崇高的、遠大的理想;

    第三、要拋棄豬八戒身上的諸多缺點;

    第四、要有沙僧那種踏踏實實去做的幹勁;

    第五、要有白龍馬勇往直前的內在動力。

    離開這個法則,你就達不到成功的最高境界,就修不成正果。這個法則是千古不變的成功公式,是百分百的純金寶藏。只是作者埋得有點深,以至於幾百年來,無數的人們,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尋找挖掘,但都沒有找到真正的核心所在。今天總算被一個名不經傳的無名小人物,用七年的時間,挖掘出來並開啟,和世人一起分享。使我們世上所有的人都能輕鬆成功,修成正果,達到成功的最高境界。

  • 8 # 空心樹解讀西遊記

    為什麼對吳承恩作《西遊記》還有爭議 ?明代天啟年間,也就是吳承恩逝世後大約四十年左右,淮安府組織編寫了一本新的府志《天啟淮安府志》,編寫者對鄉邑名士吳承恩給與了應有的尊重,在府志中為他立了小傳,評價了他的文學成就,並記錄了他的作品《西遊記》。但編寫者忽略了一點:他們沒有特別說明吳承恩的《西遊記》是一本什麼性質的書,是小說還是地理遊記。無巧不成書,清代有位學者兼藏書家黃虞稷在他的藏書目錄中記錄了吳承恩的《西遊記》,但他是把這本書歸入地理類的。有些學者就據此認為,吳承恩寫的《西遊記》不是小說。 吳承恩生前交往的文朋詩友對他的文才都很佩服,在吳承恩逝世之後,他們在自己的著述中多次提到吳承恩其人和他的作品,有些還四處蒐集吳承恩的詩文編成文集,使得才華橫溢的吳承恩不致被歷史埋沒,但他們都沒有提到吳承恩有本小說《西遊記》。這又使有些學者覺得不合情理,他們覺得也許吳承恩並沒有寫過《西遊記》。 為了爭辯第一個問題,十年前學者們大大地打了一場筆仗。從理論上說,《天啟淮安府志》的記錄確有兩種可能,因而要肯定其所紀錄的《西遊記》就是小說還不足以令人信服。但反過來說,如果要說其中的《西遊記》就是地理遊記也成問題。有人問:如果黃虞稷確實親眼看到過吳承恩寫的地理遊記,那麼有許多問題在邏輯上說不通。如吳承恩遊了哪裡?他一生南下北上往返多次,西遊卻只有去湖北蘄州荊王府上任,而如果承認吳承恩到過荊府,恰恰就等於承認吳承恩寫的是小說,因為很多人都認為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便是在荊府任職期間完成的。再如吳承恩如果寫的是遊記,他一定會署上自己的大名而不必躲躲閃閃,這本書流傳到百年之後與吳承恩沒有任何聯絡的黃虞稷之手,中間必有環節,那麼這百年間,為什麼沒有任何人提到過這本遊記?這本書既然被黃虞稷細心地儲存下來,為什麼其後又下落不明,至今沒有任何人提到這本《西遊記》?因此有人懷疑黃虞稷的藏書目錄中的記錄並非都是他本人親眼所見(在他的這部目錄中也確有一些根據傳聞寫下甚至記錯的例項),也許黃氏見到了《天啟淮安府志》,便想當然地將吳承恩的小說劃歸為遊記。 至於吳承恩的文友和同時代人為什麼沒有提到他寫小說的問題,有人認為這是傳統觀念作怪,大家都覺得寫小說不是正道,有損吳承恩的英名,因而回避不提。但恐怕不是這麼簡單。有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吳承恩完成《西遊記》是在荊府紀善任上,完成後書稿留在了王府。吳承恩逝世後十年即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才由南京—個叫世德堂的書店得到書稿刻印。但世德堂沒有刻完,又轉到一個叫榮壽堂的書店後才完成面世。也就是說,直至書稿完成四十年後也就是吳承恩逝世三十年左右才真正與讀者見面。這就和傳統的“是書明季始大行”的記載相吻合,也和《天啟淮安府志》記錄的時間相吻合。事實上,吳承恩的好友親朋都沒能看到這本書,當然也就不會在他們的交往中涉及到此書了。

    肯定吳承恩寫了小說《西遊記》的學者除了上述回答外,還提醒人們注意方言的重要作用。他們認為從古到今,淮安人都十分肯定地說《西遊記》中夾有大量當地方言,這是不容忽視的事實。方言是絕難模仿的,少數的方言詞語也許是偶然,但一定量的無可替換的方言詞語則可以構成最有力的證據。

    吳承恩故居何時重建 ?

    出淮安城沿運河堤北上,有一座古鎮河下,正是當年商賈匯聚的集散地。今日的河下,已呈敗落之象,但站在河堤上看去,一條條石板街道,兩邊鱗次櫛比的店鋪門面,門面後依稀可辨的深宅大院,仍透出一種舊時大碼頭的格局。從河裡仍在來往的運輸船隊看,仍可想象出當時千舟競發、白帆點點、貨物上下裝卸從這裡幅射四方的情景。吳承恩便出生在這座古鎮的打銅巷裡。據老人們說,吳家老宅子原也是一座大院,一直保留到抗戰前,大約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才被戰火夷為平地。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當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吳承恩確是《西遊記》的作者時,淮安縣政府決定重建吳承恩故居。1982年,首屆全國《西遊記》學術討論會於淮安召開之時,故居竣工。 重建的故居仍在吳家老宅原址。看起來被淹沒於大片民房中,但唯其如此,才有一種真切的感受,才能理解這位文學家及其筆下人物身上的市井風貌。建築採用了典型的明代式樣,與保留有大量明清舊屋的周圍環境佈局十分和諧,避免了有些紀念地雖然富麗堂皇卻不免讓人覺得大興的感覺。其規模格局也儘可能地聽取了老人們的描述,所以雖新建卻如舊。在“故居”這個意義上,應該是非常成功的作品。 如今的故居,竹籬爬滿蔦蘿,曲廓環繞青藤,屋前芭蕉,屋後冬梅,特別是吳承恩當年的書屋射陽簃,按照舊文人的書房陳設,典雅古樸,頗有點仙氣。故居的主要功能當然是陳列,其中包括許多近年發現的與吳承恩有關的文物資料,彌足珍貴,而貴中之貴,則是一座吳承恩的塑像。

    吳承恩的塑像為何特別珍貴 ?

    陳列在吳承恩故居中的吳承恩塑像,顯得特別逼真。這不僅僅是雕塑家的功勞,而是由於這尊塑像就是吳承恩本人面貌的復原。全國各地難以計數的古代名人塑像中,恐怕只有這一座是“復原”而非創作。 據目前所知,根據真實依據復原的塑像只有兩座,一座是明萬曆皇帝朱翊鈞,系根據十三陵出土的骨骼複製。但這座塑像在“文革”中已被毀;另一座就是吳承恩,大概這已是全國唯一的一座古代名人複製像。 吳承恩的一生是不幸的。不幸的事太多,包括他的墓被人私掘。但萬幸的是,他的墓在被盜發後立即受到保護並找到了完整的頭蓋骨,並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復原成功。 復原的過程也是相當複雜的。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教授親自主持了這項工作。首先要確定年齡。根據牙齒磨損程度判斷,吳承恩逝世時已七八十歲(這和資料記載是吻合的),根據這個年齡製作塑像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確定以六十歲左右的吳承恩為標準制作塑像,但需推算出這個年齡時吳承恩的頭骨形狀。 其次吳承恩的頭骨雖然具有典型的黃種人的特徵,但作為一個個體,須仔細測出他區別於其他任何人的頭型、臉型、眼型、鼻型、口型資料,再製定出各部位的軟組織標準。比如人們注意到頭骨有肌嵴發育的特點,尤其是咬肌敷著部,這就要考慮讓復原像的相應部分有咬肌突出的感覺。吳承恩塑像面部兩側的咬肌及冷峻的表情就是因此而來的。再以後,還要根據吳承恩生前的受教育程度、生活狀況、其它生理資料確定塑像的表情。 最後,還要參照明代人的通常習慣確定塑像的髮型、鬍鬚等等細部組織。 成型後的吳承恩塑像,年齡約在六十歲左右,以這個年齡為準,是因為大部分學者都認為《西遊記》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塑像面板肌肉略顯鬆弛,但精神矍鑠;神態略顯冷峻,似乎強調性格的倔強以及一種與世俗抗爭的精神;蹙眉凝神,似已進入幻想世界,正與他筆下的人物一起邀遊於超自然的世界之中。

    吳承恩的墓是如何被發現的?

      1975年1月的一個早晨,淮安馬甸鄉—位去學校上課的小學教師發現路邊多了一堆新土,旁邊丟著兩塊石碑。他知道這裡又有一座古墓被人挖掘了,那石碑就是墓誌銘。當地古墓很多,由於窮,常有農民夜間偷偷挖墓。挖墓的目的很簡單,能有金銀首飾最好,否則挖幾塊棺材板也能賣幾個錢。淮安古代很繁華,棺材板的料質都不錯,即使埋在地下幾百年,挖出來照樣能做門窗桌椅。所以挖墓的事時有發生。 小學教師出於好奇,走過去,用腳擦去石碑上的泥土,俯身看碑上的文字。這種碑他過去常見,方形,往往兩塊為一合,放在棺木前的土中,記載著墓主的生平。他先看蓋在上面的一塊,字是很大的篆字,約略認出是“明吳菊翁之墓”幾個字。再看另一塊,是密密麻麻的正楷。雖然他知道這通常都是對墓主的讚頌,但這—塊卻不是通常的格式,它沒有先題墓誌銘撰寫者的身份官職,而是直接切入祭文,寫得深切感人。“烏乎!孤小子承恩不惠於天,天降嚴罰,乃奪予父。”他不由得念出聲來。念著念著,他的腦子裡忽然靈光一閃:墓主姓吳,其子名承恩,這不是《西遊記》的作者嗎! 這位老師向學校作了彙報,學校又報告了縣文化館。縣文化館派人檢視,確認這正是吳承恩為其父親寫的墓誌銘,於是又報告南京博物館。南京博物館來人收去了石頭墓碑,卻沒有再繼續追問下去。按理說,這座被挖的古墓正是學術研究的線索,但當時還在“文革”期間,沒有多少人對學術感興趣,也沒有多少人敢冒風險,博物館能將墓碑收去儲存,已算是相當負責了。 被盜佔墓上的新土很快恢復如舊,此後幾年也沒有舊事重提。 1981年,淮安縣政府派員調查吳承恩的墓地。調查人員首先想到了被盜挖的吳菊翁墓。很快,他們查到了當時的盜墓人。據他們說,在吳菊翁墓的一邊,他們還挖了另—個墓,這座墓的棺材上有吳字。棺材板被賣給當地一所中學時,老師們說那上面的字可能是吳承恩的官職。 這讓調查人員大為興奮。他們找到那所中學。老師們證實確有其事,但棺材已被改製為門窗,上面有字,大家只記得一個吳字。正當線索似乎要中斷時,旁邊一個姓吳的木匠插上了嘴。原來他就是用這塊棺材改制門窗的當事人。他說:棺材買來時,因為上面有吳字,所以有人開玩笑說是我們吳家的老祖宗,我便信以為真,將用剩的半截前檔板也就是有字的那部分拿回家藏了起來。真是皇天不負吳承恩。吳木匠找來那半截檔板,果然有“荊府紀善”四個字,斷處為第五個字的開頭,似為“射”字。由於木板的出現,又引起了曾見過完整木板的老師們的回憶,他們說以下可以肯定是“射陽吳公之柩”。 其實,下半截是否有“射陽吳公之柩”幾個字已不重要,只要有“荊府紀善”已足夠了。淮安歷史上出任過荊府紀善官職的只有吳承恩一人,面且這幾個字又發現於吳菊翁墓的一側,墓主是吳承恩已完全可以肯定。按照挖墓人的引導,調查組重新打開了吳承恩的墓穴,清理出三具骨骼,經測定為一男二女。顯然這就是吳承恩和他的兩位夫人。 這次調查曲曲折折,但終由許多偶然因素取得了圓滿的結果。如今,根據發現的頭骨已復原了吳承恩的頭像,墓地原址也建起了紀念亭共人憑弔。而那塊刻有“荊府紀善”的棺頭板,則被視為吳承恩生平的重要物證收藏於吳承恩故居,它對於解開吳承恩何時創作《西遊記》之謎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吳承恩為何科舉連試不中 ?

    吳承恩四十多歲之前,多次參加鄉試,但一次也沒有中舉,終其老,僅貢生而已。而他的夥伴朋友中,中進土者比比皆是,甚至還出了個狀元。其間的反差不可謂不強。 有人戲說,如果吳承恩運氣好一點,也許我們今天就看不到《西遊記》了。這話當然不錯,但還應反過來說一句:吳承恩運氣不好,恐怕與他酷愛《西遊記》之類的小說有關。撇開科舉制度的不合理等客觀原因不說,吳承恩之所以多次應試不中,絕非文才不濟,他的傳世詩文足可證明這一點。 吳承恩詩文數量大概相當可觀,只是散失太多。據吳承恩逝世後為其蒐集文稿的親友後輩說,《射陽先生存稿》(即現在出版的《吳承恩詩文集》)中所收的二百多篇(首),尚不及全部文稿的十分之一。吳承恩有些詩文質量相當高,當時的文友和後代學人均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說他的文才已足稱自宋代詩人張耒之後的“淮上第一人”。以如此文才多次應試,卻連一個舉人也掙不到,絕非偶然。 有一個關於吳承恩的故事。吳承恩有一個童年好友,叫沈坤,兩人一起讀書,—起入學,感情極深。有一次,兩人相約一起趕考。臨行前幾天,吳承恩去沈坤家商量啟程的事,見沈坤正跪在家中的關帝神位前求籤,連他進來也不知道。吳承恩暗笑沈坤迂腐,便想戲弄一下。他走到書房內,隨手寫了幾道試題,悄悄地丟在關帝神位前的香爐內,然後又悄悄地離開。這邊沈坤祈禱完畢抬起頭來,發現香爐內竟然有試題,便真的以為是關帝顯靈,他如獲至寶,連夜按題作文並背得爛熟於心。而吳承恩寫了試題後,根本沒放在心上。誰知進了考場,試題一公佈,竟然就是吳承恩所寫的那幾道。結果可想而知,沈坤榜上有名,吳承恩名落孫山。雖然故事中的沈坤實有其人,後來中了狀元,但故事本身是否可信,還得打個問號。然而這也說明了吳承恩聰明過人反面自誤的道理。 吳承恩肚裡的貨色極雜,在文學範疇內詩、詞、論、表、騷、賦、曲、頌及各種啟、跋、銘、誄、贊、序、祭文等等無一不精,其他棋、茶、書,畫、兵、醫、佛、道等等文人的玩意兒無一不曉,可以說在他的詩文中除了賭以外,什麼都能找到,這些對正經的科舉面言,都是不正經的雜學.難免有些妨礙。他的朋友曾經在一首贈詩中暗暗地勸過他,但他並不理會。 據《禹鼎志序》載:吳承恩最愛好的大概是傳奇、志怪小說。據他自己說,他自幼便好讀此類書籍,少小時常買來偷讀,為此常遭家長和老師呵罵,有時書還被奪去毀掉。但他興趣始終不減,到成年後,仍然四處蒐羅,滿肚子盡是這類奇文故事。 正當應以全力應付科舉的壯年,吳承恩仿照唐人志怪,寫了一本絕難為其父輩鄉親及同輩文友首肯的志怪小說《禹鼎志》。據他自己說,孕育這本書已有多年,都因懶而耽擱,但寫書的念頭始終無法消除。書成時,“因竊自笑,斯蓋怪求餘,非餘求怪也。”這裡的懶,並非真的懶惰懈怠,而是與舉業衝突導致的心灰意懶。寫出這些故事的念頭最終戰勝了科舉的壓制,所謂的“蓋怪求餘,非餘求怪”,正是典型的創作衝動難以抑制的狀態,試想,那麼多稀奇古怪的故事和孫悟空、豬八戒之類的人物在肚裡拱動,他能專心於科舉嗎?能字字先賢句句聖人地寫好應試八股嗎?他的詩文中神話、傳說、典故、舊事層出不窮,令人目不暇接,自然會博得一句“好文才”的稱讚,但能入考官的法眼嗎? 當然,凡事有一利則有—弊,利弊總是對應的。好讀奇書,毀了一個該中舉人登進士榜的仕宦吳承恩,卻造就了一個名傳千古的文學家吳承恩。 六十三歲的吳承恩為何出任八品縣丞 ?

    六十三歲,本應是退休致仕、頤養天年的年齡,但這一年的吳承恩,才剛剛得到一個八品縣丞的職務。在去浙江長興赴任的途中,吳承恩迎著獵獵的寒風獨立船頭,遠眺南來北往的官舟商船,心中不由襲來陣陣淒涼。對他來說,此行已不知是喜是悲。至少,他的臉上毫無升官的喜悅,儘管他為了這一天已等得太久。

    吳承恩的性格已決定了他不宜做官,但不能說他不想做官。為了家庭和自己的榮譽,吳承恩從二十歲左右,便在這條路上來往奔波。每三年一次,總是滿懷希望,三五好友結伴而赴南京,但總是失魂落魄地孤身而歸。直到四十多歲後,實在不好意思再混在一班少年新進中以老童生的身份赴考,才在府學中排上等候入貢的名單。四十七歲時,成為一名歲貢生。接下來就是漫長的等候選官的日子。 明代讀書人進人仕途,一般有兩條出路。一條是學而優則仕,中秀才成為生員後,透過鄉試成為舉人,再透過會試成為進士,然後直接選授相當於縣令的各類職務。這就是所謂的兩榜正途出身。另一條路則是屢經鄉試而不中改為爭取入貢,以貢生的身份進入國子監讀書,然後等候選授縣令以下的佐雜官吏。走這條路的大多是多年鄉試不中的老秀才(也叫老童生),雖然也可算正途出身,但實際上從踏上這條路開始已經預示著不可能有太高的升遷,僅僅是過過官癮或聊以謀生而已。畢竟不能讀一輩子書吧! 所謂貢生,就是地方府、縣學向朝廷貢獻人才的一種稱呼。朝廷從貢生中選取部分進入國子監,作為佐雜官吏的來源儲備。貢生的名目很多,因皇帝登基或其它慶典而增加的名額叫作恩貢;參加鄉試末中正榜而被作為候補舉人列入副榜,但又未能遞補的稱為副貢;納捐取得貢生資格的稱為納貢……最根本的還是歲貢,即由每年都有的遞補名額順序取得貢生資格。所謂歲貢,說穿了就是論資排輩熬年頭,吳承恩在四十七歲取得歲貢生資格還不算最慘,作《聊齋》的蒲松齡到七十多歲才獲歲貢。 人貢以後,便有資格參加選考而進人國子監讀書。從理論上說,國子監中的各種人物均有機會參加會試而直至有幸成為狀元.但實際上這種可能性幾乎等於零。大家只盼望能早日選個官職赴任以養家餬口,但是這個過程又是相當漫長的。就在這個過程中,吳承恩又耽擱了十多年。幸而當時朝中還有他的一位好友李春芳在做官,並且先後做了禮、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掌握著一定的實權。李春芳也井沒有忘記吳承恩這位布衣舊友,還是設法幫了他一把,讓他選了個不算太好的長興縣丞。 吳承恩能選到一個官職,實在不是很壞的結局。然而對吳承恩來說,實在又是心酸巳極。以吳承恩本人的心願和他此時的心境,此類小官已非追求的目標。但他的老母親仍然健在,她老人家已經表示過,如果吳承恩不能出仕,她會死不瞑目。所以無論多麼小多麼令人心煩的職務,對吳承恩來說都是重要的。

    吳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曾做過職位不高的學官,算起來勉強也可稱得上仕宦之家。但他的父親吳銳(菊翁)卻因父親去世過早,家貧無力讀書以致終身布衣,娶了一位做小生意的夫人徐氏.然後繼承徐家的行當,成為一個賣綵線花邊的小老闆。吳銳為自己的不爭氣痛徹入骨,所以在吳承恩出生後,改變了吳家世代單名的傳統,為其取了一個含意十分明確的名字承恩。這一方面是為了換換運氣,另一方面則表達了希望兒子當官的心願。承恩,承誰的恩?自然是承皇帝的恩。老人家生性敦厚,平時從不與人屑屑計較,唯在這一點上看得很重。有時里胥欺侮老人家忠厚,敲詐錢財或不公平攤派,老人均一一如命。有鄰人勸其訴之於官,他卻說:“難道我家裡的就不是官嗎?”這位老人家終於沒能等到吳承恩衣錦回鄉就撒手西去了。但吳承恩不能忘記老父的遺願,而且老母還時時在一邊督促。所以吳承恩儘管此時已六十三歲,但為了了卻母親的心願,仍然打點行裝啟程了。

    吳承恩在長興為何受誣下獄

    吳承恩在長興的時間並不長,大約只有一年多一點。也就是在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至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間。 《天啟淮安府志》說,吳承恩以貢生身份除授長興縣丞後,“未久,恥折腰,遂拂袖而歸”。歷來人們都認為這很像吳承恩的脾氣,因面信以為真。其實所謂“恥折腰”、“拂袖而歸”云云,均是一種善意的掩飾。據研究者們分析,吳承恩在這一年多時間很可能坐了一次牢房。 長興是浙北山區靠近太湖的一個小縣,偏僻而且窮困,又因長期沒有縣令,政事均由胥吏把持操縱,在浙江省號稱“難治之邑”。作為內閣大學士的李春芳既然幫了吳承恩一把,為什麼又不給他選個好點的地方?令人費解。也許,李春芳有另外的考慮,是否認為吳承恩性格倔犟,以六十多歲的年齡去做別人的副手(縣丞相當於副縣長),恐怕難以相處,因此在為他選配搭擋時要好好下一番功夫。也許李春芳認為,吳承恩選官出任主要還是面子問題,任一屆三年期滿後就可以衣錦還鄉了,因此窮縣富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他心情愉快,不要與年齡可能比他小但官比他大的縣令鬧彆扭。 當時的長興縣令是前一年剛剛由進士選派去的,也是剛剛上任。此人就是後人推為明朝唐宋派散文領袖人物的歸有光。這位歸老先生與吳承恩的情況有很多相似之處。他是崑山人,二十歲以第一名身份成為府學生員,三十五歲獲鄉試第二,聲名大振。就在當時文壇的影響而言,這位歸老夫子大概要強於吳承恩。但此後八次會試均名落孫山,直到前一年即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才以六十歲的高齡中了一名進士,選授長興縣令。這一先一後相繼到達長興任正副職的兩位老夫子,都有了花甲高齡,都有一定的文名,都是飽經滄桑,又都是初次為官,實在是絕妙的搭擋。從這一結果看,李春芳也許費了—番苦心;至少,吳老夫子心理上要平衡一些;而且,兩位老夫子可以詩文和唱,日子好打發一些。 到任的最初幾個月,吳承恩心情似乎不錯,似乎也很忙,偶爾才有機會吟詩。吳承恩的詩文中沒有說到為什麼十分繁忙,但歸有光卻在一些場合提到主要是整頓該縣多年積弊,改革徵糧辦法等等。吳承恩與歸有光的關係似乎也不錯。這個縣的文化館至今還儲存著三塊當年十月十日由兩位老夫子合作的石碑。歸有光名氣要響——些,又是正職父母官,所以應該主筆撰文;吳承恩書法頗為可觀,且為輔佐,書寫上石是份內事。這樣的分工於公於私都能擺平,在文人圈子裡就是所謂的佳話了。 但在這年稍後,情況突然有了變化,事情的前因後果還不清楚,但結果是歸、吳二人反目,吳承恩被捕下獄,罪名是貪贓。據近年來研究吳承恩最為深入的蘇興先生認為,吳承恩是改革徵糧方法的犧牲者,貪贓的罪名是誣陷。據說,在歸、吳二人入出任長興正副職之前,該縣長期沒有正印官而由胥吏代理。這些人夥同地方豪紳形成了一股欺壓百姓的勢力。最主要的表現在徵糧上,徵糧通常是按人丁地畝分配定額,由糧長負責徵收,誰當糧長則負有—定的責任和風險,如果收不齊應徵糧則要由自己墊補。通常由地方大戶作糧長比較合適,一則他自己應繳糧已佔了相當比例,二則萬一有難以收齊適當墊補一些不致太費力。但長興的豪紳均不願做糧長而讓一些中戶擔任,並隱瞞田畝甚至拒交,往往使做糧長的中戶傾家蕩產也難以補齊,糧長也就無人敢當。歸、吳二人到任後,在這方面花費了很大力氣,力圖壓當地豪紳出任糧長,結果招致怨恨。趁歸有光上京入覲時,豪紳出面誣告,導致吳承恩被捕。而歸有光當時不知情,以為系吳承恩胡作非為,致使自己亦受牽累。 好在事情並不嚴重。不久,吳承恩獲釋,又被授於同為八品的荊王府紀善一職。這種改調是明代對貪贓官員的處理方法之一,有時知道證據不足或另有曲折,則以改調王府了之。改調似降非降,實權小了點,但品級不變,也算是對吳承恩冤屈的一種補償或安慰吧

    《西遊記》裡講了一個玉華縣的故事。

    西天路上,有個天竺國下郡,叫玉華縣。城中縣主,就是天竺皇帝之宗室,受封於此,稱玉華王,在此已有五代,有賢名在外。宮內有三個小王子,拜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為師,分別使棍、使鈀、使杖,誰知惹出一窩獅子精,幾番苦戰,幾經周折,才拽出太乙救苦天尊收服獅精,順利透過玉華縣。 《西遊記》裡大大小小寫過九個人間國度、十幾個王,多多少少都有點毛病,唯有這個玉華王沒有受到一句批評,顯得很突出。有人認為這個玉華王實際上就是吳承恩侍奉過的荊王。如果這一說能夠成立,那麼吳承恩生平中的一個重大事件就能得以澄清。 在前面我們說到吳承恩於長興下獄後被補授了荊王府紀善一職。這件事本身已無疑問,吳承恩墓中出土的刻有“荊府紀善”四字的棺頭板就是最有力的證明。但吳承恩是否實際到任,卻有不同的童見。 有人認為吳承恩從獄中出來後,雖然有了名譽上的補償,但並沒有實際到任,而是心灰意懶地打道回府了。因為現在找不到他在湖北活動的痕跡。另外則有人認為吳承恩實際到任並在荊王府呆了約二年之久,其活動雖然沒有直接見於記載,但也不是無跡可尋。筆者持第二種意見,即認為吳承恩實際到任過。理由就是《西遊記》中的玉華王故事。 明朝在皇室內部權力分配中、採用的是長子繼承製,其餘皇子則分封藩王。起初這種藩王很有實權,因為朱元璋初次封藩時國家尚未完全安定,分封出去的皇子肩負著維護皇室權威的重任,朱元璋讓他們坐鎮一方,總攬軍政大權的目的和意圖都可以理解。但不久這種做法的弊病就暴露出來了。朱元璋冊立的繼承人是太子朱標,但朱標早死,只得改繼承人為太孫朱允炆,朱允炆稱帝后根本無法駕馭他的那些如狼似虎各霸一方的叔叔們,而四叔朱棣乾脆起兵,以清君側為名把侄兒的皇位搶了過來,自稱永樂皇帝。朱棣為了防止類似的事件再發生在自己身上,就剝奪了藩王的一切實權。從那以後,藩王到了一定的年齡就必須到自己的領地去,沒有聖旨不得回京。在領地可以享受優厚的生活待遇,但不得干預地方官的行政執法。所謂領地,也只是一個與皇宮相似的大院子而已,院子外面的人有責任供應院裡的使用物資,但藩王只對院子裡的一方土地擁有實際管轄權。即使在這塊領地裡,也還有中央派來的官員。這些官員一方面是王府地位的象徵,表示這裡畢竟是“王府”,另一方面也多少有點監視藩王的意思。 皇帝每更換一次,就要增加幾個新王。一代代增加下去,結果王越來越多。而且老王那裡也有個繼承和分封的問題,王的位置由長子繼承,其餘王子也得給封號稱王。這樣幾代人下來,王就有了區別:新王是皇上的直系親屬,當然尊貴;老王越老便越是皇上的旁系,自然也就稍遜一等;而由老王中分封出來的小王,地位當然更次。因此明代後期對一些需要加以懲誡但又不便處理的官員則配進王府,品級一般不變,名份上仍然好看,但分到什麼樣的王府便大有講究了,新王府和老得發黴的王府顯然就不——樣了。 王府象徵性地設一些衙門。職位最高的是長史,正五品;其次為審理,正六品;再次是紀善,正八品,“掌諷導理法,開喻古誼,及國家恩義大節,以詔王善”,就好像是王府的導師,負責對小王子的教育訓導,但實際上管不了那麼多,只如清客一般。 吳承恩去的地方是荊憲王府,簡稱荊王府。第一代荊王是明代第四個皇帝仁宗朱高熾的兒子,最初封地在建昌,後改遷蘄州(今湖北蘄春縣)。吳承恩到任時,荊王已傳至第六代,但在蘄州則為五代。

    為什麼說《西遊記》中的玉華王就是荊王呢?

    首先,玉華王出自皇家宗室,受封於此,在此地已五代。這與荊王的身份一致,荊王在蘄州正是五代。最重要的是,“玉華”正是荊王府的一處宮名。這樣,玉華王就可以看作是荊王府的明確代稱。

    其次,《西遊記》中玄奘師徒所過之處,凡有王便稱國,都要倒換關文,唯獨這個玉華王所在地不稱國而稱縣。這是為什麼?因為作者非常懂得明朝藩王府的微妙處境。古代封藩即稱封國,但在明代已演變為稱國即犯忌,藩王被剝奪所有實權,正是為了防止他們成為真正的國。作者為了不給荊王無端地製造麻煩,所以只稱其地為縣。這一點看似偶然,實則飽含深意,不懂其中奧妙者是絕不會注意到的,因而可以肯定作者到過王府。

    再次,《西遊記》寫玉華王府,“府門左右,有長史府、審理廳、典膳所、待客館”。這正是典型的王府建制,如果沒有王府生活經歷,恐怕不會區分得如此清楚。

    另外,《西遊記》寫到三個小王子,而當時荊府中正好有三個小王子。三個小王子拜孫悟空等為師,而荊府紀善名義上正是王子的導師。三個小王子為了拜師,“不擺駕,不張蓋”,步行去見唐僧師徒。唐僧師徒同意後,大擺宴席慶賀卻不舉行任何儀式,這也是頗有深意的。按理說拜師應有一定儀式,但吳承恩雖官為紀善,名義上是小王子的老師,然而他又是王府屬員,朝廷職官,不可能由王主持什麼禮儀。所以他在寫這段故事時的心理狀況很特殊:既要擺擺老師的身價,同時又不能吹牛說有多麼隆重的禮儀。只得用“不擺駕,不張蓋”來強調小王子的謙恭從而突出老師的尊貴。理由還有很多,但我們認為這已足夠說明吳承恩曾到過荊府紀善任上。另外還有些研究者發現吳承恩的一些詩文可能是作於荊府任上。

    吳承恩在荊府紀善任上做了些什麼呢?恐怕什麼實際事務也沒有做,王府之內除了酬答唱和,大概不會有什麼事會麻煩他老人家。但很可能就在此期間,他完成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寫成了《西遊記》 。

  • 9 # messi101010

    吳承恩。

    水滸傳-施耐庵

    三國演義-羅貫中

    西遊記-吳承恩

    紅樓夢-曹雪芹+高鶚

  • 10 # 河北雨神

    吳承恩。

    水滸傳-施耐庵

    三國演義-羅貫中

    西遊記-吳承恩

    紅樓夢-曹雪芹+高鶚

  • 11 # 粉紅色的糖果果

    《西遊記》為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著。取材於《大唐西域記》和民間傳說、元雜劇。宋代《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本名《大唐三藏取經記》)是西遊記故事見於說話文字的最早雛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師為原型的。 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魔小說,該書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創作品。先寫了孫悟空出世,然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和尚三人,但還是主要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唐僧從投胎到取經受了九九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九九歸一,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 自《西遊記》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大量被譯為西文,西漸歐美,已有英、法、德、意、西、手語、世(世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被尊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 12 # 新月娛樂

    吳承恩

    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

    字汝忠,號射陽山人。

    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人(現淮安市淮安區人)。祖籍安徽 ,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

    出生時間1506年,去世時間1583年。

    主要作品:《西遊記》、《射陽集》、《春秋列傳序》等。

  • 13 # 瘋來吾散

    我們從小知道的作者是吳承恩 也是被印在書上的 但 也有另一種說法 作者是丘處機 至於是不是丘處機 還需進一步考證

  • 14 # 虞沐陽

    謝謝邀請,《西遊記》的作者是有爭議的,因為在明代白話文小說是不入流的,寫白話文小說是被文人恥笑的,又因為該作品表達了對一切統治階級的藐視,宣揚了反抗精神,作者怕被朝廷打擊吧,所以沒有署名,因此《西遊記》這部曠世奇書的真實作者給後人留下的一個謎。現代出版書籍署名都是吳承恩著,是因為民國時期經多方考證,在文學界有兩位泰斗級人物胡適、魯迅認為該書作者是吳承恩,所以後來就是到了現代我們看到的各種《西遊記》版本作者都是吳承恩。那麼當時爭議最大的是有另一種觀點認為該書作者是丘處機(沒錯,就是各位看過的金庸武俠劇中的丘處機),在《西遊記》原著中我們可以看到到處都有道家丹道術語如:金公(指悟空),木母(指八戒),土圭(指悟淨)。而丘處機正是一位當時道家領袖,支援《西遊記》作者是丘處機的人又查閱了一些丘處機其它作品,感覺筆法相似,所以有此觀點。那麼《西遊記》的真正作者到底是誰?愛好西遊的讀者也可以自己考證,或者您也可以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 15 # 驢踢者

    目前公認的說法是,《西遊記》的作者是明朝時期的一個貢生,名叫吳承恩。

    吳承恩,生於1500年,死於1583年。對明朝人來說,絕對的長壽。也許就是跟寫《西遊記》久染“仙氣”有關。今江蘇省淮安市人。自由聰敏好學,博覽群書,尤其喜歡讀神怪類的書籍。這相對於科舉來說,可以說是不務正業之舉。因此吳承恩的科舉之路頗為坎坷。一直考到60歲,也只補了個貢生。1866年當了一會縣長辦公室主任。辭官回家後,吳承恩將原來寫了幾十回的西遊記重新補起。一心著書。這活既要動腦又要體力,並且心有所屬。雖然窮點,依然長壽。

    可見,人要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情,這點比什麼都重要。

  • 16 # 君子169582508

    西遊記,是東方古人創造出來的一部記實性的,使人類產生文明思想的不同的而種歷史文化,一種是印度如來佛祖創造的佛數文化,另一種是中華大唐須菩提祖師創造的內在的養生之道,但是這兩種文化,研究,和解釋的,都於西方古人創造的聖經文化有連繫,所以西,,記,裡的古人(猿人)講,只有學,神(上帝)佛(如來)仙(菩提)才能看懂西遊記,,,如菩提以內在的悟空養生之刀,解釋了,上帝講的,“魔鬼,”上帝並沒有治伏使人嘗產生衝動思想的魔鬼,但是大聖悟空把她打伏了,分析一下誰寫的,自然是菩提的手記,因為菩提是以內在的養生比喻解讀了,上帝都研究不了的問題,,,後續

  • 17 # 千篇非一律

    《西遊記》是中國最著名的長篇神話小說,書中寫的唐僧取經的故事,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現在我介紹一下《西遊記》這部經典著作問世的過程及其作者。唐太宗初年,著名僧人玄奘私自越境,經新疆、中亞等地到天竺(古印度)去研究佛經,歷時十七年,行程幾萬裡,取回佛經六百多部。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空前壯舉震動中外,引起種種神奇的傳說。漸漸的,傳說越來越神奇,離真人真事也越來越遠。南宋時,取經故事成了說書藝人的重要題材。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第一次出現了猴行者的形象,他化身為白衣秀士,一路降妖伏魔,保護唐僧西天取經。這樣,取經故事的中心人物開始由玄奘變成了猴行者。這個話本雖然粗糙,但為西遊記故事的發展起了奠基作用。隨後取經故事陸續搬上雜劇舞臺。到了元代,取經故事大大發展並定型,這時出現的《西遊記平話》雖已失傳,但儲存下來的片斷說明後來《西遊記》的主要情節已經具備。明代中葉,吳承恩在以往傳說、話本、雜劇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寫成《西遊記》。這是取經故事發展的一個總結,也是他個人天才的創造,所以《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

    吳承恩(1500?一1581?),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江蘇淮安人。自幼聰明好學,以文才聞名於鄉里,但屢試不中,四十多歲才得到貢生資格。吳承恩對現實深懷不滿,但自恨無力改變現實,於是寄希望於英雄出世。《西遊記》就是寄託他一生願望和理想的一部傑作。

  • 18 # 夜小紫

    先給出結論:

    1. 《西遊記》的作者存疑,真不一定是吳承恩;

    2. 《西遊記》屬於集體創作,沒必要追究具體的作者。

    《西遊記》的原型故事,來自於唐代玄奘法師赴天竺取經的真實歷史,在後世一直有接連不斷的加工。最起碼在宋、元時期,就有大量的民間說書藝人在講述西遊取經的故事了。

    瞭解傳統曲藝行當的朋友都知道,這批說書藝人中(也要加上後面唱戲的一批藝術家),有很大一批是不認識字的,文化水平也堪憂,講故事的手藝,主要以師徒口耳相傳為主。這就好比電影《霸王別姬》中學唱戲的一幫小孩子,學戲的過程很辛苦,師父教一出,會一出。

    說《西遊》熱鬧,人們愛聽,所以錢來得快,大家也就都愛說,不同的說書藝人的口中,故事的偏差也就越來越大,經歷了長期的添油加醋和以訛傳訛之後,形成了大量我們耳熟能詳的《西遊》故事。

    但現存的《西遊記》中,也有著大量說書藝人的痕跡。簡而言之,錯誤。李天飛先生曾舉過好些個很有意思的例子,譬如小說世界觀中的四大“部洲”,就是一個錯誤的說法,“南贍部洲(Jambudvipa)”的正確斷句應該是“南/贍部/洲”,“贍部”是梵文音譯,又翻譯為“閻浮”,怎麼會有“部洲”這種拆法呢?

    與之相似,佛教原本的說法,東邊的洲叫“東勝身洲(Purvavideha)”,據說這個洲的人能活250歲,“以其身勝南瞻部洲故也”,所以叫“勝身”。民間將本土陰陽家“赤縣神州”的說法和“東勝身洲”攪和在一起,就編出了“東勝神州”。這還算好,像是“西牛賀州”,“賀”壓根就是個錯別字,原來是“貨”。

    許多類似的點就證明了,這本書在加工的過程中,加工者並不太懂佛教經典,而是將民間信仰中很多大開腦洞的想象加入其中。

    除了低階錯誤外,《西遊記》的故事,也展現出很多“抄襲”的痕跡,說書藝人(或是其他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有很多時候偷懶,直接從別的書裡抄一部分,改吧改吧就成了。

    如全書最晚加入的一個故事,是唐僧他爸爸陳光蕊的被謀害奪妻。這個故事其實就抄自唐代的《原化記》,只不過唐代的故事裡,這個倒黴鬼名字叫崔生,而不是陳光蕊,其餘的故事幾乎完全一致,譬如在江中謀殺推落水中的情節如出一轍。

    學界關於此書的作者,現在爭論很大,支援吳承恩的和不支援是吳承恩的,基本五五開,不支援的可能略佔上風,但也無法提出更有說服力的新證據。所以現如今,出版《西遊記》的時候,還得寫成是“吳承恩 著”。如果哪天有更新的證據證明是別人,如李春芳等等,那麼這個結論就要被改寫了。

  • 19 # 覃仕勇說史

    答:《西遊記》到底是誰寫的呢?文學界曾經出現過很多爭論,有過吳承恩、丘處機、李春芳、許白雲、蔡金、唐新庵、陳元之、朱觀錠、閆希言等等的各種說法,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由於魯迅、胡適等泰斗級人物最後指定是吳承恩,即“吳承恩之說”遂成定論。

    但“吳承恩之說”也是經不起推敲的。

    我們不妨來看看支援“吳承恩之說”的依據是什麼。

    當年,胡適坦承,他在寫《西遊記序》時,並不知道《西遊記》的作者是誰,只能一再強調“《西遊記》小說之作必在明朝中葉以後”,“是明朝中葉以後一位無名的小說家做的”。後來發現比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出版還要早一些的蔣瑞藻《小說考證》裡面,引有清乾隆年間校勘學家丁晏的一段話,說據天啟年間的《淮安府志》裡有提到,《西遊記》是淮安嘉靖中歲貢生吳承恩作的。所以,就特意就查找了《淮安府志》,以訪尋關於吳承恩的材料。但沒有查到。不過,之後得到了魯迅的幫助——魯迅把自己搜得的許多材料轉抄給他共享。

    原來,《淮安府志》在清代咸豐年間重刻,已不存“吳承恩作《西遊記》”條目。

    魯迅是從清乾隆年間的古文字和考古學家吳玉搢所著《山陽志遺》查這一說法的。

    吳玉搢讀天啟《淮安府志》後,發了一通感慨,說:天啟年間《淮安府志》裡記吳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初不知雜記為何等書,及閱《淮賢文目》,載《西遊記》為先生著。”

    即天啟《淮安府志》所載“吳承恩作《西遊記》”條目是怎麼寫的,現在已無從得知了,但從吳玉搢的感慨裡可以得知,其中的《淮賢文目》裡提到《西遊記》為吳承恩所著。

    魯迅還提到與吳玉搢同時代的大散文家、法學家阮葵生讀了吳玉搢《山陽志遺》後,作《茶餘客話》,贊同了“吳承恩之說”,稱“按舊《志》,稱射陽性敏多慧,為詩文下筆立成,復善諧謔,著雜記數種。惜未注雜記書名,惟《淮賢文目》載射陽撰《西遊記》通俗演義。是書明季始大行,里巷細人樂道之,而前此未之有聞也。”

    注,因為淮安在漢代曾叫射陽縣,縣的東南有一湖泊叫射陽湖,所以吳承恩以“射陽”為號,經常自署為“射陽居士”,後代亦有人稱他為“射陽山人”。

    據此,“吳承恩之說”的依據是很薄弱,支撐它的,其實只是一本改編前的《淮安府志》(改編後已經沒有該條目)。

    但改編前的天啟《淮安府志》裡的“吳承恩之說”是否成立,也有很大問題。

    清初黃太鴻《西遊記證道書跋》就指出《西遊記》“篇中多金陵方言”,與吳承恩淮安方言極不相同。

    而從《西遊記》問世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三百餘年裡,各種刊本或署朱鼎臣編輯,或只署華陽洞天主人校而不署作者姓名,或署丘處機撰,沒有一本署吳承恩的名。

    再有,《淮安府志》說吳承恩作《西遊記》,但沒交待他的《西遊記》是何種文體,是什麼性質的書籍,有多少卷、多少回,即說明不了吳承恩所作的《西遊記》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神魔小說《西遊記》,道理明擺著,世間重名的書籍是有很多的。

    清初著名藏書家黃虞稷的《千頃堂書目》卷八史部地理類就有這樣的著錄:“唐鶴徵《南遊記》三卷、吳承恩《西遊記》、沈明臣《四明山遊籍》一卷”。

    黃虞稷時代距萬曆二十年(1592)神魔小說《西遊記》首刻刊行時間只有五十多年,神魔小說《西遊記》已是大家熟知之書,可是黃虞稷卻將吳承恩的《西遊記》明確歸入地理類,可知吳承恩的作品《西遊記》只是一部普通遊記。

    還有,至今存留的吳承恩詩文及其文友的文字中都從未有提及其撰寫《西遊記》事,《淮安府志》雖然說了,但按常例,演義、稗官之說是不入方誌的,即吳承恩的《西遊記》應該是輿地類書籍,而非神魔小說《西遊記》。

    當然,最能說明吳承恩不是神魔小說《西遊記》作者的,是《西遊記》裡面的大量詩作與吳承恩的詩才不搭。

    前面說了,《淮安府志》裡在稱讚吳承恩的詩才時,說“射陽性敏多慧,為詩文下筆立成”;

    吳承恩的好朋友、湖北沔陽人陳文燭也稱讚吳承恩的詩才“詩詞雖不擬古何人,李太白、 辛幼安之遺也”。

    但是,我們讀《西遊記》裡面的詩,詩品很低,近於打油詩、口水詩。這些詩,作者為提高其品格,還往往會抄襲幾句前人的佳句進行妝點。

    玉毫金象世難論,正是慈悲救苦尊。

    過去劫逢無垢佛,至今成得有為身。

    幾生慾海澄清浪,一片心田絕點塵。

    甘露久經真妙法,管教寶樹永長春。

    你看“玉毫金象世難論,正是慈悲救苦尊”、“甘露久經真妙法,管教寶樹永長春”這幾句,都是大俚語、大白話、口水詩,這是詩作者的真正水平,但“過去劫逢無垢佛,至今成得有為身。幾生慾海澄清浪,一片心田絕點塵”這幾句,卻是妙手獨得,渾然天成。但這幾句,其實是原封不動照抄了宋朝惟白《文殊指南圖贊》的。

    所以說,《西遊記》的作者不可能是吳承恩,真要是吳承恩的話,他不會寫這種低水準的詩入自己的作品裡丟人現眼,更不會做可恥的抄襲搬運工。

    最後,我的結論是:《西遊記》是誰寫的不知道,但絕不會是吳承恩。

  • 20 # 睿智山丘Z

    一定要保護智慧財產權。中國的歷史存在很多迷團,連明清都要許多未解之迷,往上說就更加多了。我不知道西方有沒有這種情況。四大名著的作者都似乎是靠推斷和名人威信斷定的,而且至今還有爭論和疑問,不得不令人懷疑歷史記載的可信度。這樣的事情最好不要再發生了,一定要維護智慧財產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男友分手半年多了,求挽回愛情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