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氣333

    早在諸葛亮之前,先有徐庶指導劉備在新野連續打了幾個勝仗,,,,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都很敬佩徐庶的軍事才能,,,在徐庶的指導下,軍事才能,深受啟發,突飛猛進,,,,,,,劉備研修邏輯推理,關羽開始夜讀春秋,:張飛學習穿針引線,學習女人補衣服,猛漢也能幹細活,趙雲文武雙修,並且,開始高深探究軍事打戰的哲學,,,,沒有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靠自己的能力,會更加啟用自己的能力,帶兵打戰的能力,將會突飛猛進,,,,,,,因為有了諸葛亮,依賴諸葛亮,,,,有諸葛亮替他們想主意,所以,他們懶得想主意,,,,,,如果沒有諸葛亮替他們想主意的話,他們就會自己想主意,,,,沒有諸葛亮,劉備立國反而更成功,更強大。沒有諸葛亮,劉備必定會重用趙雲來替代諸葛亮的作用,,,,趙雲可是文武雙全的,可以文治武功的,在軍事才能方面,往往跟諸葛亮是~~英雄所見若同,不謀而合的,諸葛亮的用兵之道,打戰之計,瞞不過趙雲的法眼,趙雲只是看破不說破,心知肚明,隱瞞罷了。如果徐庶離開劉備的時侯,不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來佐助劉備的話,必定會交待劉備特別重用趙雲的,因為關羽,張飛,趙雲,,,,3將之中,徐庶看重趙雲智勇武功勝過關羽,張飛,,,,新野之戰,主將是趙雲,正面迎敵,誘敵,殺敵,,,的任務,都是派趙雲去執行,去完成的,,,,關羽,張飛是副將,只負責埋伏在深山密林山谷中,出其不意的打點伏擊戰,游擊戰。尤其曹仁擺下一個~~八門陣~~,象一個推土機,坦克車,,,,一樣的步步為營,向新野逼進,,,,徐庶指派趙雲去破了曹仁的~~八門陣~~,,,沒派關羽,張飛去破八門陣,,張飛被張任擺了一個陣,死死困住,突圍不出,,,後來,還是趙雲衝進陣裡,破了張任的陣,把張飛從陣裡救出來,,,,

  • 2 # sunjin6278

    我們常聽到“一語點醒夢中人”、“茅塞頓開”之類的話,劉備遇到諸葛亮就有如此功效。如果劉備沒有遇到諸葛亮,最終還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嗎?答案是否定的。

    劉備做事是個極沒有謀略規劃的人。有人覺得劉備很仁義,很溫和,很會哭,那是受《三國演義》影響所致。真實的劉備,性情也是很暴躁的。鎮壓黃巾後,劉玄德得了個平原縣令,屈就就屈就吧,不想還受上級督郵的刁難盤剝。萬人敵關羽、張飛還沒莽撞,劉玄德倒忍不了了,就怒不可遏地捆督郵於庭前,用鞭抽打。隨後來了個“掛印封金”,與關張一走了之。《三國演義》為塑造劉玄德仁義忠厚品格,就將鞭督郵一事冠在了張三爺頭上。由此可見,劉備也是個極不能忍的人。劉備處處困窘不堪,很難有足智多謀者相投。劉玄德沒勢沒地沒兵,只有一個空頭的劉皇叔可依,還是曹操所賜。在當時只知附勢利的人看來,眼見得一盤死棋,毫無潛力發展可言,又有誰會主動去投懷送抱,自尋死路呢?不是劉備三顧茅廬再三相請,諸葛亮與其志趣理想相投,劉皇叔要招到傑出人才,那是相當困難的。早前雖有一徐庶相投,但也很不看好劉備,正當棄新野,敗當陽,萬分危難之際,眼見大勢已去的徐庶,以老母被曹操所擒為由,又匆匆逃離投奔了曹操。劉備不懂得建立自己的地盤,只會在一個地方呆不下去了,就屈就去另一個地方寄人投靠。劉玄德因為自己白手起家,空有一腔恢復漢室的懵懂熱血,卻沒有屬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可立足,就只能四處投靠別人。相繼投靠了公孫瓚、孔融、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在徐州雖有了自己可以掌權的機會,因不懂得左右逢源,不懂得爾虞我詐,不懂得修政治軍,屁股還沒坐熱,就被呂布趕下。後來劉備背曹操,投袁紹,都不得志,只好又以同宗皇叔身份,投靠劉表,寄據新野彈丸之地以安身,至於以後如何打算,劉備從沒通盤考慮,只能聽天由命,走到哪兒說到哪兒。這時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一統北方,正欲掃平南方,一統天下。劉備如果遇不到諸葛亮,一旦荊州失陷,最有可能的是去投江東孫權,其他勢力像蒼梧太守吳巨、益州劉璋、漢中張魯,都不是立業之主,很難收留劉備。也保不準曹操下江南,荊州失陷,劉玄德很可能會像呂布那樣為曹操擒斬。因為衣帶詔謀反之事已洩,劉備完全站在了曹操對立面,成了曹操的死敵,曹操不可能再收納劉大耳。劉備從鎮壓黃巾起家,闖蕩半生,卻不懂得總結經驗教訓。只知道曹操以暴我以仁,曹操以奸我以信,來昭示世人。在那個一夜風雲散、城頭大旗變的年月,保命尚且艱難,有誰還會去顧及誰忠誰奸了,只要能得以安身就是天大之恩了。缺謀少斷的劉玄德,也只能像無頭的蒼蠅那樣,東投西躲,直到把自己性命玩完為止,至於三分天下有其一,那真是想都別想的事情。

    時來天地也助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正是運走西南,風雲際會,劉備遇到了諸葛亮。草蘆一對,讓劉備醍醐灌頂,如夢方醒,茅塞頓開,原來事業竟是這樣可創,天下竟是這樣可得。感慨之餘的劉玄德,把得到諸葛亮,喻為如魚得水。正是在諸葛亮的運籌謀劃下,在失新野敗當陽的危急形勢下,得以江夏託身,結孫劉聯盟,赤壁大敗曹軍,於是三分天下定,鼎足之事成。取益州,奪漢中,戰夷陵,都是諸葛亮在背後足食足兵供應。劉備白帝託孤,諸葛亮忠心扶幼主,治國理政,南征北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以說,沒有諸葛亮,就沒有蜀漢,也就沒有三國。諸葛亮是劉備生命中的貴人,諸葛亮成就了劉備,劉備也成就了諸葛亮的美名。試想想,如果劉備三顧茅廬,請不出諸葛亮,歷史上從此再無三國演義的添彩;諸葛亮如果一直躬耕隴畝,隱姓埋名,其才華難以彰耀後世,其忠節也難以千古傳名,默默無聞中,豈不讓歷史的天空,缺少一顆最為耀眼的名星?

  • 3 # 墨青丹姑娘

    我是予小草,我來回到。

    在三國志記載的劉備,敢《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相信 大多數人認識劉備都是透過《三國演義》裡面的劉備

    這裡面的劉備有兩個特點:第一滿嘴仁義道德,卻沒有什麼本事;第二,淚腺特別發達,成天哭哭啼啼。這樣所以民間有句歇後語,叫“ 劉備的江山一哭來的”。但是這是《三國演義》的劉備,並不是歷史.上的劉備,諸葛亮是不可能把自己的前途託付給愛哭鬼的。

    作為一代嫋雄,這麼弱早就被殺了。劉備,字玄德,公元161年生於涿郡涿縣,北涿州,比諸葛亮大二十歲。《三國志》 記載,劉備是漢景帝的兒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有人說諸葛亮之所以輔佐劉備中了他是中山靖王的後代,有皇族血統。

    這其實是沒有道理的。靖王劉勝,最大的特點就是喜好酒色,隔三差五生小孩,根據史書記載,他這輩子-共生了一百二十多個兒子,自己都認不過來,《漢書景十三王傳》)繁殖到東漢木年,保守估計,全國得有好幾千個“中山靖王之後”。

    所以劉備的皇室血統,一點都不值錢。劉備之所以能成功,完全靠的是自己的本事。

    劉備小時候,不是那種喜歡讀書的乖孩子,而是“喜狗馬音樂、美衣服”,用現代的話來說——喜歡飛鷹走狗,喜歡聽搖滾、買衣服、拼名牌典型的不良少年。而且他平時悶聲不響,喜怒不形於色,城府很深。但是一旦發脾氣起來,非常嚇人。

    《三國志》記載,劉備因為鎮壓黃巾起義有功,在一個 縣做小官。當時朝廷出了個政策,說地方上因為軍功而封官的,一律裁員。劉備就非常擔心,這一次的裁員名單有我呀?

    這時候郡裡面下來一個督郵,相當於我們今天搞監察工作的,負責辦理這個事情。

    劉備就想求見督郵,一來探探口風,要不要裁我;二來做做二工作,能不能把我留下。簡單來講就是想走後門。沒想到這個督郵秉公辦事,稱病不見。劉備就火了,這可是我的地盤,你居然不給面子!立刻帶了-群弟找門來,把督郵捆了,揪著頭髮-一路拖出衙門,綁在一棵上,當眾用棍子打了兩百下,打得這個督郵奄奄一息,連聲求,這才作罷。官也不當了,索性棄官逃跑。

    《三國演義》 搞了個移花接木,把這個故事安插在張飛頭上,變成了一個精彩的回目,叫"張翼德怒鞭督郵”,作者可能是覺得這兇暴的行事作風,不符合劉備一貫的形象。實際上,這事兒就是劉備乾的,這才是一代梟雄,歷史上真實的劉備。

    《後漢書》注的說法,叫"”惡鳥之強” 漢末三國,很多人都說劉備是梟雄,這不是褒義詞,而是貶義詞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既然作為劉備集團的頭號謀士,並且我們都清楚全書的基調是尊劉為正統。故而為作者所大幅渲染,以致我們有諸葛亮之智慧空前絕後,世所無匹之感。

    當從正史中分析,曹操集團中的荀彧,郭嘉,賈詡等人,孫權集團中的周瑜,陸遜等人則恐未必遜色。我個人以為陳壽在做三國志之時,並未料到後來人對諸葛的推崇如此備至,故而比較客觀 ,或者說是對其他謀士而言相對公平。

    劉備非常清楚,劉禪軟弱無能,以後大權必定旁落,他兒子很可能重蹈漢獻帝的覆轍,於是,劉備想到了託孤!但是,劉備臨死託孤一事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所寫的那樣的簡單,這件事是劉備煞費苦心,經歷細密思考才定下的託孤物件。

    當然,劉備首先想到的託孤物件是諸葛亮,並且,諸葛亮是劉備“反客為主”戰略的積極擁護者和繼承發揚者。但是,以劉備的識人眼光,他很可能已經看出諸葛亮在他死後會走上和曹操一樣的道路。於是,劉備決定以退為進,試探諸葛亮。因此,在臨死之前對諸葛亮說:“嗣子劉禪能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諸葛亮聽了這話,一邊痛哭流涕,一邊跪在地上,並說“臣當效忠主上,竭盡股肱之力,輔佐幼主,至死不渝!” 事實上,劉備說那些話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穩住諸葛亮,讓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並且,即使諸葛亮沒有稱之心,但是,在眾人的極力推舉之下,他必定會接受眾人的意見的。

    然而,以劉備的梟雄一世,他決不會把幾十年打下的江山拱手讓人的。並且,諸葛亮在眾人面前表示過自己的態度之後,諸葛亮不僅不敢取劉家天下為已有,而且真的肝腦塗地為阿斗這個庸皇帝效勞。

    當然,如果諸葛亮真的答應了,那麼劉備肯定不會放過他,他可以以謀反之罪,當場把諸葛亮殺了,以絕後患。為什麼這樣說呢?這裡需提出一點,就是在諸葛亮託孤之前,曾召喚趙雲商議過託孤一事。

    白帝城託孤的真正物件是趙雲,而非諸葛亮、李嚴,劉備親自導演的白帝城託孤,確保了蜀漢政權在他死後不立即陷入爭權奪利的混亂之中,趙雲、諸葛亮、李嚴之間的相互制肘,在一定時期內穩定了蜀漢國內的個派系鬥爭,使劉禪可以比較安穩的坐上皇位。

    劉備於亂世之中縱橫一生,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以白帝託孤的手段達到了他一生權謀之術的最高峰,為一代梟雄的落幕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 4 # 初心如舊

    這個問題,雖然說劉備、關羽、張飛,三顧茅廬沒有請來諸葛亮,但劉備、諸葛亮見了面、相互有交流,在諸葛亮給劉備的《隆中對》中,已經說清楚了。那就是 :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此誠不可與爭鋒也;東吳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就是說,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基本就是三分天下。那時候,實際存在的割據勢力,還有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漢中張魯、東吳孫權、西涼馬騰、韓遂,以及還在襁褓中、待機而動的劉備……,在那麼一種紛亂、複雜的形勢下,諸葛亮能預見到劉表、劉璋、張魯、馬騰、韓遂等最終難成事,應該說,這分析獨到、睿智、深刻,一針見血。

    有說法認為,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缺陷,後來也證明行不通,失敗了。這實際是以偏概全,並沒有領會實質。《隆中對》中,說的很明確 : “待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出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段話是有前提的,即“待天下有變”,這句話可以有多種解釋,當時,是作為建議,劉備也是一無所有,對諸葛亮唯唯諾諾,言聽計從。可是,自從當上漢中王,實力強大以後,劉備的心理也膨脹了,那時諸葛亮的身份,也與三顧茅廬時不同,諸葛亮成了臣子,說話小心翼翼,建議劉備也是愛聽不聽。

    試想,在這麼一種情況下,《隆中對》能不能實現,就不能簡單化理解,需要綜合各種因素。但是,毫無疑問,三國演義是必然趨勢,這一點,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經預見到。至此,提問的已有答案。即“三國”肯定要經歷,具體各國存在的時間、幾代傳承等,需要曹操、劉備、孫權的智慧、後代的努力,這不是諸葛亮能預測的。

    《隆中對》還可以解釋,水鏡先生那句 : “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由於“天下有變”外延寬泛、解釋多樣、含義深奧,關鍵在核心人物的理解、執行能力,理解偏了,就會“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而劉備後來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有說劉備去世,劉禪登基後,諸葛亮大權獨攬,完全可以按自己意志行事。但別忘了,那是封建社會,諸葛亮對重大事項,哪怕是表面,也得履行報告、批准手續。比如出師北伐前,先有《出師表》。另外,諸葛亮北伐中,還有一次,劉禪聽信宦官之言,中途把諸葛亮招了回來,前功盡棄。這從側面說明,諸葛亮並沒有蔑視劉禪,大權獨攬,抗命不軌。再一說那時候,時過境遷、機會、機遇都已不在。具體說就是蜀國的人才儲備、人口、經濟、整體實力、諸葛亮的年齡,都已不容許再有奇蹟發生。

  • 5 # 17942601573

    現有學者根據赤壁火燒戰船隻有周瑜傳有記載,而三國志魏書等只說曹操與劉備戰於赤壁而劉備勝,推論火燒戰船是東吳造假,目的是爭荊州。以此看,劉備如沒有遇到諸葛亮,沒有劉、孫聯合,曹操就統一了。

  • 6 # 再言春秋

    引言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如果沒有諸葛亮那麼劉備就不會有機會施展抱負,三國格局也就不會形成;如果沒有劉伯溫,朱元璋或許依舊能夠統一江山,但時間會晚很多。

    我給的答案很明確,如果沒有諸葛亮,不會形成三足鼎立的三國格局。

    分析

    在劉備集團成功晉級到一流集團之前的那段時間裡,曹魏集團和其他的軍事集團相比都具有相當強的優勢。

    不管是東吳集團、荊州劉表集團、益州劉璋集團、漢中張魯集團、西涼軍事集團,與曹魏集團相比都有著不可跨越的差距。

    此時的天下,屬於一超多強的格局,不管其他集團在怎麼強大,曹魏都對其有碾壓性的優勢。直到劉備集團的出現。

    三足鼎立成立的條件

    在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的三足鼎立的時代並不多。

    一個是我們所熟知的三國時代,一個是南北朝時期,北齊、北周、南朝的三足鼎立時代,如果一定要再找一個的話,北宋、遼國、西夏也可以勉強算是天下三分。

    從這三個時代,我們可以總結出一些規律。在什麼情況下,會形成三足鼎立:

    1、三方的實力基本平衡,沒有任何一方有能力單獨滅掉另一方。

    2、三方之中,有一方的實力要略強於另兩方,即便是兩方聯手也不足以輕鬆滅掉最強一方。

    3、三方所佔據的地理位置,需要三方互有接壤。也就是說成三角狀,而並非呈線狀。(如果是線狀的,中間一方很容易就被瓜分掉)

    三足鼎立,要的就是一個平衡。其中一方過於弱,或者一方過於強,那麼這個平衡都會被打破。三足鼎立格局就會被改變為兩強相爭,然後走向統一。

    三國時代的三足鼎立是如何形成的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在這個問題下,這又是一個不得不說的事。三國格局之所以形成,在個人看來,偶然因素要大於必然因素。

    說到底,曹操選擇攻取荊州的時間沒有選擇好。曹操攻打荊州的時候,荊州是最為不穩定的時期。正是這個不穩定,促成了後來赤壁之戰的爆發。三足鼎立的格局形成。

    之所以我會這麼說,咱們需要來看看三國鼎立格局形成的大背景:

    劉表病死,劉琮繼承了他的位置,緊接著就是劉琦帶兵投靠劉備,荊州變成了二虎相爭的格局。單看這個局面或許沒有什麼,其實非常的微妙。

    這種格局無論是劉琮還是劉備,都不希望他持續下去。兩方最終一定會爆發戰爭。

    如果劉琮在戰爭中獲勝,此時的曹魏再攻打荊州,則不會出現聯吳抗曹的軍事戰略。曹操可以輕取荊州。

    如果劉備獲勝,那麼荊州全境則歸屬劉備。那麼曹操再攻打荊州,難度係數會加大。東吳或許就不會再選擇組成孫劉聯盟對抗曹操,而是選擇孫曹聯盟瓜分劉備。

    孫劉聯盟的形成,是因為曹操在攻打荊州的初期過於順利,孫權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可如果曹操攻打荊州不順利,那麼即便曹操拿下荊州,也無力再攻打東吳。

    這個時候就會出現新的利益分配,而對孫權來說,瓜分荊州比孫劉聯盟帶來的利益要大。因為一旦荊州被瓜分,東吳的實力範圍會大幅度提高,勢力會明顯增強。到時候很有可能會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說到這裡,我們就需要看看孫劉聯盟形成的兩個基礎了:

    1、無論是孫權還是劉備,都無力與曹操單獨抗衡。而且,曹操可以輕易的消滅掉劉備,到時候就是孫權單獨對抗曹操了。

    2、劉備的力量也明顯不如孫權,他對孫權並沒有任何威脅。兩家聯手解決危機之後,孫權可以得到相當的好處。這也是孫劉聯盟成立的基礎。

    孫劉聯盟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之後,一同對抗曹操,解決了危機。而這個危機在解除之後,就逐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促使三足鼎立的形成呢:

    1、孫劉聯盟在對抗完曹操後,雙方意識到聯盟的維繫是相對安全的。而且,孫權也沒有實力輕易吞併劉備。

    2、劉備在危機解除後,實力得到了發展。起碼達到了可以陰取益州的實力。如果劉備還是那個只有一萬人的劉備,他是不敢在此之後去謀劃益州的。

    3、劉備在拿下益州後,一路高走,又拿下了漢中。此時的三足鼎立才算是真正的形成,如果沒有拿下漢中,劉備的實力即便發展,可依舊同曹操、孫權有相當的差距。不可稱之為三足鼎立。

    諸葛亮在此過程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隆中對》是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大策略、大方針。雖然裡面有理想化的一面,但其現實性要遠大於理想性。如果沒有諸葛亮則沒有《隆中對》,無《隆中對》則無天下三分。

    《隆中對》與魯肅的《榻上策》,都是要以天下三分為短期目標的。而且裡面的關鍵人物都是劉備。《隆中對》自是不必說,那麼魯肅的《榻上策》是如何說劉備的呢:

    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在這裡,我想說一句,有人說諸葛亮的《隆中對》是盜版了魯肅的《榻上策》而制定的,個人認為這個說法並不可靠。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榻上策》中有這樣一句話:

    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

    《榻上策》並非是一次對話,而是兩次對話,一次發生在劉表死之前,一次發生在劉表死後。而孫劉聯盟這一策略,則是魯肅在劉表死後提出的,時間上要晚於《隆中對》。

    不管這麼說吧,在建立孫劉聯盟這件事上,魯肅和諸葛亮是英雄所見略同。但任何政策都需要有推動者,東吳的推動者是魯肅,而劉備這邊就需要由諸葛亮來推動了。

    接著我們來看看諸葛亮是如何推動孫劉聯盟的:

    1、誘導劉琦,孫劉聯盟能夠形成,劉琦的作用很大。諸葛亮把劉琦推向江夏,給了劉備一顆軍事火種:

    亮答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陰規出計。會黃祖死,得出,遂為江夏太守。

    如果沒有江夏這個軍事火種,劉備依舊沒有根據地。但江夏這個火種,讓劉備能夠在曹操攻打荊州時,得以收縮實力,快速建立軍事反應機制。為孫劉聯盟奠定了基礎。

    2、出使江東,諸葛亮去江東遊說孫權,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如果沒有諸葛亮邁出這一步,孫權即便想組成孫劉聯盟,可不知道劉備什麼意思,也不會貿然找劉備談。

    如果沒有諸葛亮,那麼劉備的麾下沒有人能夠擔當的起這個重任。其他人縱使也認為該聯合孫權,可沒有合適的人做交流,也是一切妄談。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諸葛亮,則不會形成孫劉聯盟,那麼就不會有後來的三國鼎立。

    孫劉聯盟打退了曹操,但此時的劉備依然沒有什麼實力。也是諸葛亮的推動,讓劉備快速發展起來。

    1、在諸葛亮的指導下,劉備定荊州四郡,給未來打下基礎:

    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諸葛亮在這一環節中,除了幫助劉備定了荊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政策的制定。

    在諸葛亮到達之前,劉備手下雖然有不少勇將,也有幾個算得上有頭腦的謀士,可沒有人制定政策的人才。正是諸葛亮,讓劉備有了內務政策上的統籌謀劃。

    2、《隆中對》裡,諸葛亮就明確提出了要奪取益州。雖然劉備在進益州的時候,並沒有帶諸葛亮。可諸葛亮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如果沒有諸葛亮坐鎮荊州,劉備就沒有後退之路。益州之戰如果不順利,那劉備就是面臨滅頂之災。

    雖然劉備帶走的是龐統,可正是因為有諸葛亮這個定心丸,劉備才敢這麼做。

    結語

    如果沒有諸葛亮,則不會有劉備進入一流集團的可能。可如果不是劉備進入一流集團,其他勢力,則無法做到和東吳、曹操三足鼎立。

    即便是孫權集團,佔據東吳,如果沒有劉備的一足進入,他都沒有實力和曹魏集團做到南北對峙。

    而諸葛亮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總結起來這麼幾點:

    1、隆中對話、定下方針,謀劃劉備未來發展道路。

    2、誘導劉琦、聯絡孫權,推動孫劉聯盟對抗曹操。

    3、平定四郡、坐鎮荊州,後方支援劉備奪取益州。

    4、總理政務、出臺政策,協助劉備完善集團建設。

    這四樣缺一不可,而這四樣也只有諸葛亮能夠幫助劉備完成。

  • 7 # 四川達州人

    很不好預測。

    但是,大體可以預測的結果是,赤壁大戰依舊是曹操失敗,退回北方,江東佔據南郡,劉備佔領南部四郡。

    局勢如下:

    問題在於,210年哪怕劉備借得南郡,而沒有諸葛亮的居中,荊州世家是否支援劉備或者短期之內能否選擇支援劉備,這是關係到劉備是否可以奪取益州的重點。

    因為歷史上劉備211年入蜀,212年與劉璋撕破臉皮開戰,得到諸葛亮張飛趙雲增援的劉備最終於214年佔領益州大部分。

    當時如圖:

    需要明確的是,215年曹操征服漢中,張魯選擇投降。也就是說,劉備只比曹操快了一年的時間,所以諸葛亮動員荊州世家支援劉備進而獲得益州是非常關鍵之要點。

    而若劉備沒有諸葛亮,劉備也許也能得到荊州世家支援,但有沒有這麼快呢?若是拖延一年時間之後,劉璋215年還會不會不投降,是否會堅持等曹操自漢中南下攻擊益州,則劉備就被曹操與劉璋兩面夾擊?

    而如果劉備最終退回了荊州,則曹操215年得益州之後就不會再有漢中的失敗,劉備估計只能與江東緊密抱團,這樣的局面下,三國也就大機率就不會出現了:

  • 8 # 京華新媒體

    如果劉備沒有遇到諸葛亮,就不會有以後三分天下成為三足鼎立之勢的可能!

    劉備到荊州依附劉表之前一直在北方顛沛流離。依靠著打黃巾起義積累的些許戰功,劉備得了一個安喜縣尉的小官。不管怎麼說,也算是有點功名,暫時有個落腳的地方。

    督郵下來視察工作,劉備數次求見,督郵都託病不見。感覺希望渺茫的劉備,直接闖進督郵的房間,把督郵一頓好打。

    之後的劉備先後依附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等人。寄人籬下的滋味很不舒服。哪怕與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曹操指著劉備,稱“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是,劉備都感覺惶恐不安,臉燒的通紅。

    劉備靠著自己的仁德,也曾經擁有過徐州等地。但是,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激烈爭奪戰中,失而復得了好幾次,徐州最後還是丟了。

    劉備雖有關羽、張飛等萬人敵,由於沒有遇到像諸葛亮這樣的全才型選手出山輔佐自己,哪怕劉備依附在實力強大的袁紹身邊,劉備依然不是曹操的對手。劉備在北方根本沒有自己的落腳之地。

    無奈之下,201年,劉備只得南下荊州依附劉表,屯兵於新野。

    趁著曹操與袁紹父子在冀青幽並四郡激烈交鋒之際,劉備在荊州廣施恩澤,結交各類人才。

    最後在司馬徽和徐庶的推薦下,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這時候恰逢曹操手下的大謀士郭嘉病逝。

    我認為正是諸葛亮的及時出現,才讓劉備有了三分天下的可能。原因如下:

    郭嘉病死,諸葛出山。一消一漲,曹操實力大減,劉備實力大漲。

    劉備遇到諸葛亮之前,錯過了很多優秀的謀士,如陳群、陳登等。

    諸葛亮的及時出山,彌補了劉備最大的短板——缺乏一流謀士和管家。

    郭嘉的突然病逝,讓曹操悲痛萬分。曹操每每想起赤壁之戰慘敗,都會想起郭嘉。曹操曾說,假使郭嘉在,不至於在赤壁敗的那麼慘!

    所以,諸葛亮的出山,彌補了讓劉備集團在謀士力量上的短板。

    《隆中對》為劉備指明瞭以後發展的方向

    《隆中對》總體的方針政策就是聯合孫權,抗擊曹操。

    然後取荊襄九郡、益州、漢中。

    這樣就可以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

    等到天下有變,從荊州、漢中等地一起發兵北攻曹操,大事可成矣。

    赤壁之戰孫劉聯盟打敗曹操後,劉備的發家史跟《隆中對》描述的藍圖大同小異。

    可以這麼說,沒有諸葛亮和他的《隆中對》,劉備估計還在黑暗的迷茫中摸索!劉備自己都說,得到諸葛亮讓他茅塞頓開,他和諸葛亮是魚水關係。

    諸葛亮過江東,說服孫權和周瑜,聯合劉備共同抗曹。

    208年,曹操在初步統一北方後,南下荊州。劉表嚇死,劉琮投降,劉備一敗塗地,惶惶然不知所措。

    諸葛亮臨危不亂,駕一葉扁舟,孤身來到江東。諸葛亮先是說服孫權,接著又說服了周瑜,孫劉聯盟隨即建立。

    諸葛家族是名門望族,諸葛亮代表了荊州士族和名人的力量,孫權也很欽佩和尊重諸葛亮。孫權對諸葛亮喜愛有加,還讓諸葛瑾勸說諸葛亮歸順江東。

    正是諸葛亮的極力遊說,才使得江東和劉備攜手共同抗曹。

    既然是聯盟,那麼雙方地位就是平等狀態,這無形中也提升了劉備的地位和份量。

    劉備有了諸葛亮後,龐統、張良等謀士開始輔保劉備。

    諸葛亮輔佐了劉備,這在荊州,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就是一面醒目的旗幟,也吸引著各路英才陸陸續續加盟劉備的團隊。特別是以龐統和張良等為代表的謀士歸順劉備後,在謀士儲備方面,劉備終於可以分兵打仗,與曹操有所抗衡。

    劉備依諸葛亮等謀士的出謀劃策,經過連年作戰,奪取益州,佔據漢中等地,劉備終於有三分天下。

    總結:可以這麼說,沒有諸葛亮的《隆中對》,劉備依然還是兩眼一抹黑,沒有方向和目標,只能在投降或者依附別人的道路上狂奔!

    諸葛亮在郭嘉死後出山輔佐劉備,曹操減人,劉備加人,一消一漲,勝利的天平開始向劉備傾斜。

    諸葛亮成功說服了孫權,聯合劉備共同抗曹。這是劉備作為盟軍與孫權並肩作戰,雙方的地位是一樣的,這讓劉備信心大增。

    赤壁之戰打敗曹操後,諸葛亮無論是在幫助劉備奪取荊州數郡,還是攻取益州和漢中等地,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諸葛亮不僅是偉大的戰略家,政治家,經濟學家,還是文學家和發明家,更是一名軍事天才。諸葛亮是一名全才型選手,放眼整個三國,無人能比。

    從以上分析來看,如果劉備沒遇著諸葛亮,沒有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的話,劉備想要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 9 # 34個代表

    如果劉備沒有遇到諸葛亮,赤壁之戰後劉備將淡出中國的歷史舞臺,說不定越南歷史上會出現劉關張的名字,劉備成為越南國父也說不定。

    至於在中國東漢十三州最有可能會重新一統,第二種可能性是南北劃江分治,也有很小的三分可能性,但這其中都沒有劉備的份。

    縱觀劉備出道後在沒有遇到諸葛亮時候的二十幾年間,被人追的到處跑是永恆的主題。劉備在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手下都待過,雖然能保持相對的獨立性,但從28歲到接近50歲,他的勢力幾乎沒有得到本質的提升,手下還是隻有關羽、張飛、趙雲、糜竺、簡雍等人。跟著劉備被趕得滿世界逃竄,也難為這些人的忠誠了。

    劉備也曾經短暫佔據過徐州,但很快就丟了,一次是被呂布偷襲,一次是被曹操打敗。有了地盤守不住也是劉備的一大軟肋,劉備手下沒人能夠做到穩定根據地,募集兵源錢糧,練兵等事情,關羽張飛衝鋒陷陣可以,這些都是外行。

    劉備志向遠大,不管說是自己當皇帝還是重振漢室江山,但是他光有目標,但沒有規劃,沒有方向,跟著感覺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如果他遇不到諸葛亮,後面荊州失敗後,他的選擇無非是去東吳投奔孫權,去益州投奔劉璋,或者直接去投奔吳巨甚至士燮,都快被趕到越南去了。

    曹操佔據了荊州,下面肯定還要收拾孫權、馬超、張魯和劉璋等人。很有可能會一鼓作氣,重新一統天下,就是不知道天下一統後,曹操會怎麼處置漢獻帝。

    運氣好的話,孫權在赤壁還能獲勝,保住江南,但馬超、張魯和劉璋估計就沒那麼幸運,很可能會一一被曹操剿滅,那樣就形成了劃江而治的局面。如果馬超或張魯運氣再好點,也有微弱可能佔據益州,形成三足鼎立,但這與劉備也沒有任何關係。

    諸葛亮透過隆中對給劉備指明瞭方向,又出使東吳,促成了孫劉聯盟,保住了劉備,同時還把劉備放在了與孫權平等的地位上,劉備不用寄人籬下,更不用去越南養精蓄銳了。這些才保證了赤壁之戰後,劉備能夠快速的奪取荊州,然後西進奪取益州,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

    所以如果劉備沒有遇到諸葛亮,赤壁之戰後劉備基本就會退出中國的歷史舞臺,不過在越南歷史書上說不定能看到他的身影。

  • 10 # 斷鷹攀崖

    沒有諸葛亮,天下仍然會三分。

    三國說到底是三股勢力的鬥爭,三種經濟的鬥爭。

    曹魏:中原和北方——改朝換代——經濟比較發達。

    蜀漢:西南——保漢派——經濟基礎較差

    東吳:東南——中間派——經濟居中

    沒有諸葛亮,也會有張亮、李亮……等

  • 11 # 文史學徒夢九霄

    如果劉備沒有遇到諸葛亮,依舊有可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式,但是蜀漢政權能不能真的成立就存在很大的疑問,亦或說蜀漢政權能不能在三國時代堅持那麼長時間就存在疑問。

    一、天下三分的契機

    三分天下的契機是從赤壁之戰之後徹底形成的,而赤壁之戰的關鍵,是在於孫權會不會抵擋曹操,而孫權手下的主戰派周瑜,魯肅等人是一定要孫權打這一仗的,並且年輕時候的孫權是很有作為的,至於能不能打贏根本不是當時孫權考慮的。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舌戰群儒促成了孫劉聯盟,事實上孫劉聯盟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就是東吳的魯肅,是魯肅去找的劉備去談聯合,當然劉備也派了諸葛亮去談合作,諸葛亮去的目的是“求救於孫將軍”,主次順序不能返,也就是說既然有了魯肅的周旋,劉備也不是傻子,已經被四處打的到處跑的人嗎,還和曹操是不死不休的對手,肯定對於聯合求之不得。

    而最後赤壁之戰以聯軍勝利告終,劉備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佔據了荊州大部分的地盤,這才有了三分天下的契機。

    二、奪取益州才是關鍵

    要知道除了諸葛亮給劉備出過隆中對之外,魯肅也有東吳版的隆中對,而周瑜也有進軍益州的打算,可以最後病死在了進軍西川的路上。

    然後才有了劉備進軍奪取益州的情況,而劉備進軍益州最大的助力是法正的謀略,作為劉備手下的第一謀士,法正在劉備進軍益州的時候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那時候諸葛亮在幹嘛?在荊州呢,幫助劉備在治理荊州事務上面,不過是諸葛亮治理的比較好,但是如果不是諸葛亮,劉備手下再換個四五個人治理,也是可以忙的過來的。

    所以劉備既然有了荊州最為根據地,即使沒有諸葛亮,依舊會有謀士幫助自己進軍益州,拿下益州三足鼎立的情況算是徹底成了定局。

    三、諸葛亮的作用

    《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是“治戎為長,奇謀為短”。那意思是諸葛亮治理國家的水平要比帶領軍隊的水平高,所以在鼎足之後,諸葛亮的作用才被最大化。

    鼎足之前,真刀真槍,智計百出的是法正,龐統,李嚴等人,這些人可不是因為諸葛亮才投靠劉備的,劉備籠絡人心的功夫那是三國時候出名的,前期的不順利是因為人才的缺失,但是荊州幾年的生活,劉備其實已經網路了不少人才,加上得到益州,文武群臣也是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了。

    當然這不是說諸葛亮不重要,諸葛亮的重要性對於蜀漢是不言而喻的,否則不會在劉備去世之後,蜀漢政權還能延續那麼長時間,不過是說諸葛亮的重要性在三分天下的時候不是那麼明顯罷了。

    總結:諸葛亮對三分天下的貢獻不是特別大,三分天下的格局是從赤壁之戰開始之後產生的,赤壁之戰的主力是孫權,但也是劉備不得不打得一戰,所以因為劉備和孫權的聯合才有了後來的三分天下,而作為赤壁之戰最大的受益者,劉備以荊州為根據地取得益州最後形成三足鼎立,在這之後諸葛亮的能力才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現,所以即使沒有諸葛亮,劉備依舊可以完成三足鼎立的霸業。

  • 12 # 使用者6633513569255

    大拙:劉備,有雄才大略。但,必有高士助,才成。很多帝王,皆如此。失敗者,皆不善用人才。不得民心。曹操,兵多,將廣。孫權地險,兵精,將廣。劉備兵最少,起兵初,兵早沒了。從曹操處,借三千兵,起家。虧孔明,助成,三分天下。劉備,得人心,才有文,武眾高人助。劉備與孔明死,劉禪,親小人,遠賢才,方敗。

  • 13 # 當年春水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能,即使沒有諸葛亮,劉備也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首先,歷史上的諸葛亮是治世能臣,但軍事並非其所長。反觀劉備,確是武功高手,敗高覽,滅夏侯淵,陣陣衝鋒在前,您要是不信,就好好想想,劉備一生作戰敗多勝少,可每次都能全身而退,沒有過硬的軍事素養靠哭是沒用的。

    其次,劉備在去荊州前,雖然經常戰敗,但他的勢力卻在增長,名聲也越打越大。如關羽,張飛,趙雲,孫乾,簡雍,徐庶,糜竺提供財力,糜方訓練親兵。職位也從縣公安局長升到了省部大員。

    再者,劉備去荊州,名義上是避難,實際上也有取而代之的意思。一直沒下手不是不敢,而是在等待機會,同時,在新野期間他也沒閒著,一直在做當地世族的統戰工作。

    所以,綜上所述,即使劉備沒有孔明,其日後的行動軌跡也差不多是這樣,三分天下已是必然之選。

  • 14 # 隱形的柏林牆

    歷史沒有如果。這樣的問題本身就不嚴謹,當然,作為一個茶餘飯後的談論還是可以的。

    我覺得,即使沒有諸葛亮,劉備也能三分天下。曹操對劉備的評價:人中之龍。相反對其他諸侯都不屑一顧,能讓曹操有這麼高評價的人一定有他過人之處。

    劉備軍事能力不行(毛主席也說過),但劉備自幼就善結識英豪,廣交朋友,劉備善於識人(從他的兩位拜把子和他臨終前對諸葛亮說馬謖不可用)可以看出,劉備前期屢戰屢敗,卻從不放棄,可見他堅韌不拔,常敗是因為缺少謀臣,沒有智囊。但是諸葛亮也不是唯一的智囊,沒有諸葛亮,我覺得憑著劉備,也能得到其他的智囊,也能三分天下。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 15 # 恬然滋味

    三國演義是有傾向性的,褒劉抑曹。劉是劉備,和劉備代表的漢。曹是曹操,和曹操代表的曹魏。這兩個人是相反對立又相輔相成。所以有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真實歷史也差不多。

    沒有劉備,曹操一定天下一統建立大魏。

    沒有曹操,劉備一個草根,怎麼顯名於天下呢?

    劉備因為和曹操對立,所以被曹操追得滿天下跑。

    曹操追得緊卻滅不了劉備。劉備跑得快只勉強落個踮起腳尖的地方。

    劉備有志有才有德有運,上天很眷顧他,但同時給劉備配個對手叫曹操。劉備只能跑。

    劉備太苦了!

    劉備逃到荊州依附劉表。

    此時的劉備有什麼?大漢皇叔,左將軍,與曹丞相屢敗屢戰的孤窮史。仁義之名滿天下。還有關羽張飛兩個“萬人敵”。這個本錢可不小!多少割城居地的大佬騎著赤兔馬都追不上的成就。

    劉備缺什麼?其它的都缺。

    就劉備這本錢,別管東家是誰,在沒有決定委託全部產業之前,百分之百要防備劉備。

    劉備可以採取手段強取嗎?

    不可以。

    劉備仁德,所以雖然孤窮,卻滿天下都去的。到哪都受敬重被款留。陶謙誠心誠意讓徐州,那也真心一辭再辭三辭。違背仁義是絕對不能幹的。

    再者,說曹操曹操到,曹操在邊虎視眈眈。

    所以,劉備很無奈。

    愁到極點乾脆不愁了。編草鞋去。

    這個草鞋可能會編到老死。

    諸葛亮來了。

    諸葛亮投奔劉備,是諸葛亮的選擇也是荊州幾大家族選擇的結果。是劉備之所以是劉備的結果。

    在歷朝歷代,家族的生存和延續是最重要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

    而劉表殘年,劉表之後,荊州怎麼辦?

    劉表說,給我老弟吧!備一定行。(我認為,這個還是有不少人贊成的)

    蔡瑁說,你兒子我外甥劉琮最合適。你們不能把個江山給外人。

    這的確是個理。蔡瑁又掌軍,大家難以反對。可又心有憂慮。位子挺好,擔子極重。

    狡兔三窟,所以荊州最優秀的第二代,龐統去了江東,諸葛亮跟了劉備。

    這就給劉備保留了機會。

    曹操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立馬就來了!

    荊州老頭子們立馬就投降。

    順順利利投降的,也可以乾乾脆脆造反。

    所以,諸葛亮遊說江東,就說荊州新附之兵不可靠。荊州江東是世仇,此話若是劉備說,估計江東不信。

    於是,江東支援了劉備。打了一仗叫赤壁之戰。把曹操打跑了。一番龍爭虎鬥,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分了荊州。

    劉備終於有了立足之地。又有了孫權這個盟友。

    劉備終於對曹操的虎視眈眈畫了一道防線。

    有荊州漢中隔著,取四川已是必然!

    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諸葛亮的作用,無可替代。

    “伏龍”諸葛亮,荊州最傑出的青年才俊。他的選擇至關重要。世受皇恩,人心向漢,特別在讀書人那裡這還是主流。

    他的加盟改變了劉備的歷史。之前,是劉備的創業史,有了諸葛亮,開始了劉備的成功史。

    史上最勵志的劉備創業成功史就是這樣。

    而劉備之後,諸葛亮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國的星空是如此璀璨美麗。大成若缺,這些光輝的名字,劃過星空。耀眼的光芒之下又各有遺憾,唯其遺憾,令千古迷戀。

  • 16 # 影子創作者

    這個問題看似不嚴謹,但是卻問到了行成三國的根源上。

    我認為劉備雖然雄才大略,但是在沒有遇到諸葛孔明的一段時間,卻連個落腳地都沒有,雖然我有雄心,但是內心再這段時間確是非常迷茫的,潦倒半生依然無所作為,他此時缺的正是這樣一位能給指明方向的一個人,恰好這時諸葛亮出現,然後有了隆中對,給劉備明白的指明瞭方向,而後才行成三分天下。就像火遇到風,魚遇到水。

    而後的三國行成,沒有諸葛亮實現的機率將要更小,都知道諸葛善內政,在當時三國時期可以說是內政能力前三不為過,內政是一個國家最為重要的,沒有好的內政處理,蜀國不可能會在劉禪以後這麼久才亡國,這一切的因果都和諸葛亮有著莫大的關係。當然如果沒有諸葛亮,可能還會有王亮,朱亮來幫助劉備,這個我們就只能去發揮自己的想象了。

  • 17 # 雪域雄鷹001

    劉備為什麼要三顧茅廬?如果沒有諸葛亮還能不能三分天下有其一?

    相信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那你知道劉備為什麼要三顧茅廬。

    當時劉備投奔了劉表,但看到劉表胸無大志,自己又得不到重用,就想發展自己的勢力,不能依附劉表了。武有關羽張飛,卻沒有一個很好的軍師為他出主意,機緣巧合之下水鏡先生和徐庶都向他推薦了臥龍先生,所以劉備準定要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

    劉備前兩次去見諸葛亮,諸葛亮都避而不見,張飛和關羽對孔明十分有意見,認為孔明並沒有真本事,只不過是一個沽名釣譽之輩,要求劉備不要再去找諸葛亮,免得自討沒趣,丟了自己皇叔的面子。但劉備堅持認為諸葛亮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他更相信水鏡先生和徐庶的為人,是不會欺騙他的。

    劉備為什麼要三顧茅廬?如果沒有諸葛亮還能不能三分天下有其一?

    而諸葛亮為什麼會兩次避開劉備不見他,難道他不怕劉備一氣之下不來找他了,大家一定還記得劉備第一次來找孔明的時候只有一個書童在家,第二次去是諸葛亮的弟弟在家,第三次孔明假裝睡覺,讓劉備枯等。我認為這是孔明有意為之,並非真的這麼巧。他知道這時候劉備求賢若渴,甚至可以說是走投無路,急需一個能為他出謀劃策、制定戰略規劃的人,而他自信自己正是劉備急需的人。“學成文武藝 貨與帝王家”,孔明要找一個胸懷天下的英雄,才能把自己一身的本事都交給他,所以孔明才會如此謹慎,一再試探劉備。

    劉備為何能如此的禮賢下士,自然與他的胸襟分不開,更重要的是這時候的劉備沒兵沒糧沒地盤,前途一片渺茫,非常需要一個人為他逐鹿天下之路指明方向。

    劉備為什麼要三顧茅廬?如果沒有諸葛亮還能不能三分天下有其一?

    劉備開始找的是水鏡先生和徐庶,水鏡先生年事已高不願出山,而徐庶又不得已投了曹操,他們又不約而同地推薦了諸葛亮,所以這時孔明是劉備的最優選擇。

    如果當時劉備沒有找諸葛亮也就不會有隆中對,沒有諸葛亮為他指明方向,劉備只能在軍閥混戰中碰的頭破血流。諸葛亮的“隆中對”分析了天下大勢,認為先奪取荊、益二州作為根據地,再圖中原的戰略構想。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打敗了袁紹,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並“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不可與爭鋒”。孫吳割據東南,歷經三世,不僅有地理優勢,而其內部也緊密團結,也是劉備難望其項背的,但其實力比曹操稍弱,所以諸葛亮把孫吳定位為“援”,作為同盟以牽制曹操。

    劉備為什麼要三顧茅廬?如果沒有諸葛亮還能不能三分天下有其一?

    劉表、劉璋虛有其表,都不是有能力爭奪天下的人,劉備應取而代之,這樣有了一個穩定的後方,才能與曹魏、孫吳相抗衡,再透過一系列的改革,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與孫權一起抗擊曹操,這樣的話“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如果沒有諸葛亮,沒有“隆中對”,就不不會有後來的三分天下。你覺得是這樣嗎?或者你還有別的看法。

  • 18 # 世界歷史演義

    劉備如果沒有諸葛亮,那基本上就不會有三國鼎立,劉備早在博望坡、新野就被曹操打敗了,剩下江東的孫權就是獨木難支,拼死抵抗也抵擋不了曹操的大軍!就更不用說後面鐵索連環、草船借箭、借東風等事情了!

  • 19 # 張鐵軍158

    如果沒有諸葛亮,劉備或有大作為。

    論謀略,諸葛亮的策略基本上都是錯的;論打仗,諸葛亮不如劉備;論心機,諸葛亮一直在害劉備。

    劉備有一次做大的機會,被諸葛亮耽誤了:

    劉備不取荊州而取漢中,其一,躲避曹操南下的兵鋒,坐收魏吳死克的漁利;其二,漢中張魯最弱,取之最易,立足之後南取益州,西取西涼組建騎兵軍團,如此可有與曹操爭鋒之勢,局面大不一樣。

    可惜的是十一年後,得到的漢中已被曹操擄走人丁財富,西涼也沒戲了。

  • 20 # 尋城如幸

    會,因為劉備識時務。

    東漢末年,三分天下,哪三家,梟雄曹操亂世之能人,劉備亂世混子,江東孫家亂世之莽夫。再說這之前,劉備曾逃亡許昌,曹操麾下以求庇護卻差點丟了小命的事。

    曹操見劉備氣宇軒昂,又曾多次戰敗黃巾軍(其實當時的黃巾軍就是給各路諸侯刷經驗升級的,打誰打不過,唯一作用就是躁亂了這天下)。隨與起交好,但其實暗地裡一直提防著他(這多疑的小壞蛋,腹黑的很),隨有了煮酒論英雄一談。

    兩個人這天喝著小酒,吃著小菜。

    操問:“使君常年在外征戰,必知這天下英雄,請使君試著說一下。”

    劉備心裡虛呀,不曉得這老兒要來哪一齣,“實在不敢妄言”

    “使君不必過於謙虛,有什麼就說什麼”

    “有一人,家四世三公,而他雄霸一方,河北袁紹算乎?”

    曹操笑到:“袁紹好勇無謀,匹夫耶,早晚滅了他,不算英雄,使君再說。”

     “袁紹弟弟袁術兵精糧足,虎踞一方,可算英雄?”

    “繼祖上之名爾,算不得。”

    “有一人血氣方剛,年輕有為,江東孫策算乎?”

    “匹夫爾,早晚破之。”

    劉備這下有點不安了,當是天下除眼前這位勢力較大的三家都不算,心裡暗自不安,卻又不敢篤定,隨即開啟話匣,把能找到的大小勢力老大都給頂上,“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漢中張魯、徐州呂布這些可算否?”備此刻大氣都不得出一聲,隱隱不安。

    操不耐煩到“不是,不是,一群守家之鬼,早晚得滅。”

    “請丞相明示”

    “天下英雄,唯你和我曹操兩人罷了。”

    劉備頓時大驚失色,嚇得手中筷子都落在了地下。

    恰逢此時,劉備命不該絕,天空一聲悶雷劉備應聲跪地,曹操詫異“一雷之威,乃至於此。”劉備隨即到:“聖人說:‘遇到迅疾的雷鳴,猛烈的暴風,一定要改變常態,表示有所戒慎。’”

    曹操見其如此無膽識,便放鬆了對其的警惕。劉備也輕易掩飾了自己丟掉筷子的原因和內心真實意圖。

    這樣隨機應變的劉備,在亂世即使遇不到諸葛亮,羅貫中老師也會安排其他的智者助他,或許鳳雛也不會早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