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太極猴劉永明
-
2 # 源一
以天地為師,以社會為師,以自己為師,以科學為師,以聖賢為師。
以師為學,學而習之,習而思之,至誠守正,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當有一天你明白什麼是吾性自足,什麼是理,什麼是道,什麼是天命,什麼是宇宙時就差不多了。
簡單的講就是可以“一以貫之”,一道通致萬道通。
-
3 # 法雨阿寬
一個平常的普通人是不可能一下子一通百通,突然開悟的。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不會有。要想獲得開悟並一通百通現實需老老實實依善知識修學,善知識會依其的善根及福德因緣而說相應的法次弟而行。只有紮實的前行,才會有突然的開悟並從善知識處獲得一通百通的竅決。
-
4 # 謂之一
開悟有頓悟和漸悟兩種,顧名思義頓悟一下子明白一些東西 漸悟慢慢明白。一通百通是最後的階段 也就是大道的角度,一般人總是以自己為自己為中心看待萬物。真正悟得後,身心皆清明腦子很清楚自己要幹什麼不能幹什麼。而且到那時你看那些沒開悟得人就像看小孩子而你是大學生 思考方式不同了。
-
5 # 伯樂發現千里馬
《浪子回頭》
兇狠的狼被人救出陷阱,
冷血的毒蛇被農夫救醒,
殺人如麻的惡魔聽見了寺廟鐘聲,
危害鄉鄰的浪子
遭遇雷霹苟且了生命。
猛然回頭就是頓悟?
警醒就是為了報恩?
世俗在歷史裡沉澱成積痾,
浪子回頭就是貴於黃金。
有誰紀念善良的眼淚?
有誰哀悼無辜的犧牲?
只有正義和公道,
在一切進步中深入人心,
所謂的悟與迷,
只不過是綵衣掩飾著本性!
-
6 # 夢幻亦真實
您能想到問這個問題,說明您至少在思考這個事,而且比一般人都進步些。聖人不聖人我不知道,我覺得走向聖人的第一步就是管好你自己的七情六慾,控制好自己的一切慾望和情緒。真正考驗一個人的時刻是當一個人的時候,你是否能做到真正的自律?當遇到麻煩,問題時您是否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把自己徹底約束好了,還要不斷修煉學習,心中要懷有天下庶民,心胸超級開闊,真的能做到忘我,犧牲自我而為探索人生真諦。
-
7 # 胡侃文史
我認為聖人都不是自封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多學習、多思考,“一日三省其身”、“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人做好自己就很不錯了
-
8 # 愚翁良知
什麼叫開悟,好像是說什麼都想明白了,什麼都看清楚了,什麼都知道怎麼做了。可是不同信仰的人又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做法,就又糊塗了。普通人也有個說法叫豬往前拱,雞往後刨,就是找食吃。人嗎,努力了就行了,有好吃好,有壞吃壞,不偷不搶,心安理得。這也是一種開悟吧。
-
9 # 野樹春秋
一個普通人獲得一通百通,突然開悟的幾種方式:
方式一:穿越現在比較流行穿越。題主只要穿越到另一個晶壁系,或者說哪怕只要穿越到另一種文明體系裡,都會因為文明的差異而有開悟的能力,更可以憑藉九年義務教育碾壓一切,一通百通。
方式二:做夢做夢是一個很好的修行方法。
古有莊子化蝶,彭祖睡仙。近有三夢神君,大忘之法,皆可突然開悟。
題主可以參考。
方式三:以上都是胡謅的,題主練出病來概不負責rt
-
10 # 羅無聲永不落幕名博彙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人類社會發展進入到普通人覺悟時代。
人生需要覺悟,人人都要覺悟,只有人人都覺悟了,人類社會才會走向文明,才會有美好幸福的生活,特別是在今天這個網際網路時代,人生的覺悟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而且通往覺悟的道路近在咫尺,命運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人生的覺悟開悟是積極的,是有一種使命與責任在肩,是使自己成為一個文明人,真正的開悟是“知天命”,就是找到了自己的“通天大道”,到達“平天下”之境界。
-
11 # 法度之家
說明這個人內向包容,聚會了超常的無形精神煩腦與磨難,抑鬱是一種思維方式是在最大限度的聚集著能量,象一個知識黑洞,又如人類設想的宇宙大爆炸.前的塌陷,然而當包容達到一個點無法平衡的點。智慧之道理智的知識大爆炸程式啟動,必然會產生出人預料.的奇玄發生,並且智慧之道會理智的講一切變化之道都不神玄有奇,奇玄之道關健在於理解能力上的差異,而不在人的能力一下子無法理解了,有的人願看到講他奇玄之道的神話而順其自然,所以產生了神玄有神話,當今社會不可用神玄神話糊籠人乎籲人,所以以本源之道明示天下才是明智之舉,我講生態及生命異常性變化之道是真話實話,這其中對有神論的願在神奇的信仰中得到精神滿足的人,是一種無痛的心理:傷害,對於科學性的專家也有所傷害,因為我揭去了他們神迷的科學崇拜的光環,說明了科學性中的弱勢偏見及短處,對不起了,一切為了全人類文明的可持續性發展,為了生態及生命本源性失衡的修復,為了天下蒼生和平和諧共處為了天地人合和諧共存,萬般無耐的亮相,多有冒昧各方有不周之處請海函,嚇著驚著的百姓請諒解,我一定用我的智慧之道造福人間回報社會,一個愚人,瘋子精神病,一個智者:一個最普通的農民牟志法。!!!
-
12 # 夢動心動行動
入世深了煩惱,煩惱得太過,就會尋找出口,尋找出口的過程艱難,一旦熬過這些,就會頓悟。這是人自我救贖的心路和結果。心路通了,順了,現實中的路就會容易很多。至於做到一通百通那就不知道了。
-
13 # 無間道ABC
只有接近開悟,沒有絕對開悟!要開惑不容易啊、得有各種知識的積累才行!而且還得有實際的人生體驗。經驗也只能借鑑,包括書本上的知識,事物是不斷在前進並變化的!萬事沒有絕對的定論!學會變通,順勢而為。
-
14 # 太陽天然笨真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以為我沒這學問。所以我只能說說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個人首先一定要搞清自己是個什麼玩意,然後才是和這個世界的關係,才能更好的看待一切問題,看清一切事物背後執行的關係邏輯,發展規律。
瞭解自己的運作機制是最容易的切入點,因為那就是你自己,你瞭解你自己嗎?你能掌控自己嗎?你可以從出離自己開始,觀察自己,行為,舉止,情緒背後的潛臺詞,觀察自己是怎麼和別人和這個世界溝通的,互動的,你就會明白問題出在哪裡?也許你就有可能覺悟。
關於這個世界,百分之九十九是別人灌輸給你的。你加入了這萬丈紅塵,被你的無數教育者引導者接收了世界秩序,然後你的一生就猶如浮萍。
瞭解你自己就有可能洞察了人性的一部分,自然就可以理解別人起心動念的背後邏輯,如何就可以透過契合別人左右別人,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
人類社會只是宇宙變化的某個縮影,所以我們還可以觀察自然生態環境的生態鏈的關係,明白人類社會里的生態關係,才能更好的洞察和掌控這種關係。
同樣研究歷史的正確態度是發現歷史的週期和慣性,並且讀懂人性的取向與結果。
歷史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怎樣取捨、整合、解讀,用一根什麼樣的線把它們穿起來無數個理由、詞彙、可能……像螢火蟲一樣在腦子裡亂紛紛地閃來閃去,漸漸形成關聯、邏輯,形成一個理論上可預期的結果。
所謂舉一反三,所謂觸類旁通,因為他們背後的關係都是相通的,相同的,只是變化不同而已。
生命的價值就在運化,化腐朽為神奇。有一天你明白了運化的這個詞,也許你會覺悟到原來人生還可以這樣玩。
自我覺悟,並不是他與眾不同了,他依然和以前一樣,只是,他不再被外境驅動渾渾噩噩,他開始自我示現,無憂無慮。其表現形式是主動感受,而不是被迫驅動。
如今你是在主動感受,還是被動受罰?
你創造了你對外境的描述,然後又對那個外境進行應激反應;這個應激反應又會改變你的描述;互相影響,恆古不休。停止描述,開始觀察,境於是隨心轉。直到你改變了那個描述,你也改變了自己,否則,只是情緒的奴隸,思考的奴隸或者別人的奴隸。你憑藉一本書,那麼就永遠超越不了那本書;因為那本書只是一種象徵,一種描述;也是一種束縛;當你在書外看書,人外看人,心外看心的時候,也便了悟了一切的究竟;了悟,就是改變,因為你不再是它,而是它的主人。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世界,永遠都是我們心中的自己;人生,對於不懂它的人來說,不是恩賜,而是懲罰,如今,你活在恩賜中?還是懲罰中?
發現規律、尊重規律、融入規律;譬如,同樣一個人,再同樣一個社會中混,都混得很慘;埋怨社會不公即便是真實的,但是是沒有意義的,這是無明;改變自己,融入環境,做一個萬金油去獲得世俗成功,這就是中等人;研究人性和群體思想特性,和自己固執目標之間的種種結合可能性,然後用某種方式明著順應了社會潮流,暗地裡實現了自我固執期望,就是上策。
創造比真相更逼真幻相,就是用角度去改變對事情的定位,從而改變事情真正的面目;譬如,同樣是泡妞失敗,A可能去和妞一起自焚,B可能忘記那個妞另找一個,C可能讓自己變得愈加風度翩翩魅力四射結果最終要麼是得到了妞,要麼是因為平臺更高了有了更多選擇自然讓心中的不淡定蛋定了。
在這個人間,金錢本身是一種價值衡量尺度,一個人追求金錢,應當是作為充分生活過的證據,一個融入環境的座標,一個價值實現的路徑。實現財富正常累計並且可以不被財富奴役的人,才算剛剛開始成為了一個成熟的地球人,因為,他開始接納這個星球,透過接納其體系核心。接納便可以放下,然後,開始自由。
對於這個世界,我們不過都是過客,只是儘量努力給自己或者別人一些美好的記憶,如此,而已。
圖片是某種多米若骨牌,生態關係,人際關係如是,所謂生態就是某種可持續發展,左右逢源的因果,你能看清多大空間,時間,緯度的東西決定了你的境界,成就在於你的能力,效率在於你掌控多少關鍵點,左右多少趨勢能量……
-
15 # 乾得堂
一個普通人是可以開悟的。只要法正確。最基本的首先心態要端正。不可胡思亂想,動歪腦子。時常保持心靜,不急燥。這是基本條件。要做到不外乎多讀文史之類的書,其次是能夠有時間練練靜坐和太極拳加強身體的健康程度。心靜可以用心思考,.作事不至出錯。讀書增長學問可以找到觶決問題的途徑。身體好有精力去做事。這些能做到,感覺到幹什麼都順利時,就已經是在不知不覺之間享有了開悟的好處了。(畫為自寫)歡迎評論探討。
-
16 # 手機使用者54741947427
難,真的很難!世上一切講機緣,講因果,是什麼樣的種子,結什麼樣的果。就如學習講傳承,組織也講傳承。大人大磨,小人小磨,歷史上,多少人物都被磨滅了。天賦,經歷,心路,環境,毅力,韌性,悟性,人緣,物緣,缺一不可!孟子曰,天降大任於斯人,,,,,,。豈是凡夫俗子能承受!天命擇人,你也得是那塊料!所以,難,難,難。人,唯以德守之!
-
17 # 愚言寓事
這個可能只會出現在玄幻小說中或者睡覺的時候了。
當然,有些幾世修行積累的人,會突然醒悟,一通百通!
-
18 # 得道還來無別事
真正的開悟不僅有心理的鉅變,而且必然帶來生理的同步變化,所謂意解心開就是這個道理,此意是思想,此心肉團心,身心不二,相互作用。想要開悟,非死無生。悟前有悟,悟後無悟,不可說中方便說。
-
19 # 至誠感通心誠則靈
現代的網路時代人看到的東西、學的東西太多了、太雜了,悟門已經被堵塞了還談什麼開悟不開悟?只有老實唸佛救生淨土,求阿彌陀佛的救度才是一條活路;。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阿彌陀佛!
-
20 # 西牛賀洲菩提老祖
一個普通人,如何獲得一通百通,突然開悟了?很簡單啊,明白下面的道理就可以了。
一、空間、無情、器世界的形成。《楞嚴經》第四捲雲:【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概言其義,真真如(一心)變現出真心(真如)以後,此真心、真如有意或無意“跑出”(對應“因明”,即生相無明)一個“念”(對應“立所”,即業相無明)。有了一念,何愁二念,進而“念念思惟”(對應“生汝妄能”,即轉相無明)。至此三相無明(生相、業相、轉相)成就根本無明。亦說為第七識(見分、見精、見性,又名末那識,此識帶妄顯真,故稱半真半妄之心),此識與第九識(真心)和合而為第八識(故說真妄和合心,亦名阿賴耶識)。亦有說為無量第七識共組第八識或共存於第八識或共為一個第八識(故將第八識說為藏識、種子倉庫,而將第七識說為種子識)。亦有將七、八二識合說為一念(即意根)。以別於真心,亦別於妄心(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識心)。亦可強說為虛空(勉強對應於“同”,或可勉強對應為抽象思維)。以別於真空(即真心,對應於“無同異”)與三維世界(異類萬法,對應於“熾然成異”)。
此念執著思惟,先有勝義塵應運而現(對應“熾然成異”,即半真半妄之心相。或可勉強對應為形象思維)。
《楞嚴經》說為一念堅相而有地大,一念潤相而有水大,一念溫相而有火大,一念動相而有風大。此四大總說為“相分”、“現相無明”。
至此,八識田中“見相二分”(亦說為四相無明:生相、業相、轉相總為見分,現相為相分。)嶄露頭角,法界藍圖,初見端倪。
此念恆審諦思,恆審,恆審,諦思,諦思……而有“境界相”,而有“相續相”,而有“名字相”,而有浮塵之色法形於眼前身外(《楞嚴經》分說為“相待生勞……勞久發塵……”)。浮塵已非抽象思惟與形象思惟了。
事既至此,十法界中“勝浮二種色塵”,“四科(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法界原料,業已俱足。法界藍圖,儼然已成呼之欲出之勢。所謂引而不發,躍如也!則於其中森羅萬相、千變萬化,只在隨機而遇、隨緣顯現而已了。
從此,念念相繼而有時間,物物拉距而有空間,盤根錯節而有萬法……《楞嚴經》第四卷說為“以是因緣,世界相續”,“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
二、動物、有情世界的形成大致說來,無情色法與意識心念相互作用,而有各種生命元體。
《楞嚴經》說為“身”、“心”、“相織妄成”,“五迭渾濁”。
量子力學中波粒二象性逆推此理。現代科技成果中動物克隆佐證此說。
仔細說來,由明暗(色塵)、動靜(聲塵)、通塞(香塵)、恬變(味塵)、離合(觸塵)、生滅(法塵)等六塵十二相,粘入湛然之性(真心),發見、聽、嗅、嘗、覺、知等六入(前五為直覺之因,第六為知覺之因)而成十二處(色與眼,聲與耳,香與鼻,味與舌,觸與身,法與意相對為十二處)。進發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種意識心(前五為直覺之果,說為俱生意識。第六為知覺之果,說為獨頭意識)。而成十八界(色對眼而成眼識,共三界。餘類推,共十八界)。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中,入、塵、識三,各自反覆作用:相映、相結、相卷、相納、相絞、相摶、相攬,對應而成眼、耳、鼻、舌、身、意等六體(根)肉團之身。
《楞嚴經》中有詳細論述。總說為“色雜妄想,想相為身……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量子力學波粒二象性中,元素化至夸克、中微子階段,時而隱粒子而現波動,時而隱波動而現粒子。此隱此現只隨當機意念而動。反其機理,何難推證:波動之識心與粒子之勝浮六塵相互作用而進化為中微子——原子——分子——生命體。
如來藏,合說是一,分說為三。一者空如來藏。亦即無相之相。通常說為真心真相——真如自性,天然本具。
《楞嚴經》張目為“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屍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剌若、非波羅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法華經》寓義於蓮藕“中孔”。
《心經》提綱為“五蘊皆空”之“空”。
二者不空如來藏。亦即有相之相。通常說為妄心妄相、真妄和合之心相——天地萬法,後天造化。
《楞嚴經》張目為“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屍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剌若、即波羅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
《法華經》寓義於蓮藕之“肉”(色法)及諸“邊孔”(八種識心)。
《心經》提綱為“色受想行識”之“五蘊”。
三者空不空如來藏。亦言無相無不相之相。通常說為不二法門。
若言其空,其性真實,能不變隨緣而為萬法,是故真空不空,空即不空。
若言其有,其相虛妄,雖隨緣而其空性不變,是故妙有不有,不空即空。
《楞嚴經》張目為“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法華經》寓義於“月光三昧”,黑白一月。
《心經》提綱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三藏者,非並非縱,即並即縱。若言並者,三藏是一。若言非並,空與不空,及空不空,三相宛然。若言縱者,三藏是一。若言非縱,表有先後,及於中間,次第歷然。是故說為一心三藏。一心即三藏,三藏即一心。三藏即萬法,萬法即一心。一心為總,三藏為別,萬法為別。互為總別,互別為別。別別互立,別別互即。萬法永珍,萬法一體。
《楞嚴經》張目為“真真如性”!以別於諸經真妄空有之辯,而總括真妄空有於一,分別天地萬法於三,《法華經》寓義於“蓮華之根、莖、葉、華”。《心經》提綱為“是諸法空相”(空即真空,相即萬法。一真法界,不二法門)。當知一心三藏、真真如性,說透了天地萬法之來龍去脈及其相互關係。無量法界,上自佛菩諸聖,下至天人鬼畜,旁及無情萬類,上層建築,經濟基礎,總括為空與不空,及空不空,無非“真真如性”,一真之“人”,一“心”變現而已。
或問:此“真真如性”,“此人此心”,其如何變現三藏,變現無量法界?答:通常說為,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即法界。
《楞嚴經》為引導眾生,特開方便門,演說真實義!
硬是從一心(“真真如性”)分化(究竟說為變現)出真心(即真如、真精、空如來藏、第九識、又名白淨識)。此心無形無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雖離一切相,卻本具、自具一切人天物事萬法之性具功德。
理既如斯,則萬法之顯現,自成必然之趨勢。所謂有其理必有其事,有其事必有其理也。如毛澤東言“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然而,理雖如斯,事要實證,語須直指,文當確鑿。
回覆列表
天人合一悟到龍鳳合一到骨中心,練到龍鳳合一充滿全身,你就擁有了聖人心。再把聖人心卷藏於秘,你就是普通人,人日,由凡成聖易,由聖成凡難,看破易和難,下天不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