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尉霖

    高興地得意忘形。

    古代不像現代考試,科舉是每三年舉辦一次,一次不中就要再等三年,可以說複習備考這段時間是非常煎熬的,范進就是年到半百才中的舉,因此他的前半生基本都活在周圍人的冷嘲熱諷中。

    范進中舉之後的人生髮生了質的蛻變。范進在得知自己中舉後幾乎瘋掉,可以說高興地得意忘形,也因此范進再次成為了一個笑談。

    前面屢考不中被人嘲笑,如今中舉了,但再次露出醜態,又引起鬨堂大笑,范進中舉這件事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淋漓盡致的刻畫出了人性的醜陋和世態炎涼,讓人十分心寒。

    《范進中舉》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節選自《儒林外史》。該作品透過描寫范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刻畫了他為科舉考試喜極而瘋的形象,對當時社會及其陰暗的特徵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親病逝。由於不善於治理生計,他過著揮霍浪子生活。1729(雍正七年),他應科舉時,被斥責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後憤懣離開故土,靠賣文和朋友接濟為生。

  • 2 # 漠然文學

    當然是好事了。瘋是太過興奮。這事說明封建社會的人才選拔制度的僵化,同時也反映了世態炎涼人心不古。在當今也有其批判人性的意義。

  • 3 # 愛生活愛學習

    中舉對范進來說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好事來得太突然、太猛烈了,人就會血湧上頭,痰氣湧上喉,人會暫時失去意念,甚至進入癲瘋狀態。一般人受不了。

  • 4 # 默然詩歌

    范進中舉不是好事兒嗎?他為何會發瘋?要說清這個事兒,還需要了解《儒林外史》這部書。在《儒林外史》這部書中,范進這個角色塑造的非常經典。他的所作所為,有時令人捧腹大笑,有時令人心酸落淚,讓人印象非常深刻。

    故事梗概是這樣的,范進從二十來歲開始考試,屢考不中,直至五十多歲的時候,才中了舉人。在這三十多年當中,他忍受了巨大的心靈痛苦。但是,他在“光宗耀祖”的巨大心理作用下還是堅持了下來。按說他是可以放棄考試,一心一意當個鄉村的私塾老師的,這樣最起碼可以有微薄的“工資”養家餬口。但是,他為了心中的夢想,為了飛黃騰達,硬是面對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打擊。他的老丈人胡屠夫的女兒是大齡剩女,因為嫁不出去的緣故,胡屠夫才將自己三十多歲的老女兒嫁給了范進。

    真巧的事,胡屠夫並不看好的女婿卻真真實實的中舉了。范進中了舉人之後,這本來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找上門來了,但這時的范進卻突然發瘋了,並且出盡了醜態。

    整個故事充滿懸念,情節跌宕起伏。要我說,其實,范進並沒有真的發瘋,他只不過是難以控制住自己飽經風霜而不得中舉的情緒,突然之間得到中舉,而使自己難以把控才失態的。

    在明清時期,舉人是特別難考的。有些人考試幾次或者幾十次不中的並不鮮見。因此,在當時有很多人,幾乎終生都在參加科舉考試。但是考中者只有寥寥幾人,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考取舉人的難度之大。

    因為考取舉人的難度實在太大了,當時就有相當一部分人考中舉人之後,適應不了太大的“精神刺激”,隨之精神就失常了。要我看,有點像玩彩票的一夜之間中幾千萬獎而遠遠超出自己的適應能力一樣。

    朋友們,我們不要一味地譏笑范進中舉這件事,他就像我們少年譏笑“閏土”一樣,卻不知中年以後卻感覺自己就是活著的“閏土”,大千世界,只能是感慨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吧!

  • 5 # 藝文雜記

    范進五十歲中舉,按說是喜事,但是誰知喜極而悲,老頭反而瘋了。表面看不合常理,但是細想他這麼多年堅持下來,所受的屈辱和內心的壓抑,突然得到釋放,情緒突然崩潰,也是說的過去的。

    一時感動,情緒過激

    人的情緒一旦過激,思想就容易不受控制,尤其心裡的苦悶得長期不到疏解,突然解脫了,不知道如何表達情感,甚至喜悅的程度超出了想象。整個人如同超脫了一樣,苦悶突然沒了,這麼大的喜悅又沒有循序漸進的過程,一下子承受不住,喜到癲狂了。

    反而失去了安全感

    范進執著於科舉,多年來飽受折磨,本已經不為常理所接受了,甚至影響到了家庭經濟和生活質量,甚至夫妻感情,親戚關係;作為一個男人早已經成為了不負責任的詬病典型。讀書成為他唯一逃避現實生活的理由,成為他的唯一精神支柱,躲在讀書科考應試的角落裡,尋得唯一的安心和清淨。但是突然中舉了,書都不用讀了,對得面對社會了,他反而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失去了唯一的安全感,一急之下更癲狂了。

    可能讀書對於范進來說是好事,幸福的事;但是中舉反而不一定了。當然讀書最初的目的是為了中舉,但是這麼多年過來,讀書已經成為他的唯一生活個精神需求了。突然中舉了,打破了他從讀書中找到的安全感,讓他如何是好。

  • 6 # 青鸞驚鴻

    范進中舉確是好事兒,但也正因為好事兒,所以他才瘋了。為什麼呢?因為范進考了幾十年,到54歲的時候才中了進士,原以為幾十年都沒來的好事兒,忽然來了,不瘋才怪。

    【01】久試不中,已沒抱希望

    范進是個酸秀才,早早的就是童生,原本以為來年一定會考個秀才或者舉人什麼的,結果每次考,每次都失望,久而久之,周圍的人,連同他自己都對自己沒了信心。只不過既然考了這麼些年,就有些不甘心,總希望自己有中舉的機會,所以不管旁邊人怎麼看,自己還是硬著頭皮去試了一下。

    原以為沒有希望的事情,忽然一下子有了希望,而且還被敲鑼打鼓的通知,自然不敢相信,又不得不信:

    范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

    就像平白無故的,多了一筆意外之財一樣,有了這意外之喜,失望了幾十年,忽然看見了這樣的結果,熱衷於科舉的他是個凡人,凡人又怎麼能經受這大喜大悲呢?所以唯有瘋了才能收住。

    【02】家貧如洗,已有些絕望

    范進一心科舉,沒有心思務農或者經商,家裡靠老母和夫人,自然是不得法,窮得揭不開鍋,去進學還得餓幾天肚子,等考試回來後,自己都快餓暈了。要不是丈人胡屠戶時不時的邊罵邊幫襯著(畢竟是自己親生的女兒),還不知道會過成什麼樣子。

    胡屠戶是幫襯著,但從來沒有好言語,動不動就訓斥范進,范進聽得也是頭大,自己受了辱還得笑著賠不是:

    范進唯唯連聲,叫渾家把腸子煮了,燙起酒來,在茅草棚下坐著。

    如此過著活,作為讀書人的范進,心裡的委屈自然不會少,所以一看到自己中了,想到今後不會受到窮困的折磨,再也聽不到丈人對自己那些侮辱的話了,便心情大為舒暢。想想一個受貧受氣幾十年的讀書人呢,一下子可以揚眉吐氣了,自然也會用瘋來形容了那時那刻的心境了。

    飽受貧困折磨、受著丈人挖苦、看著鄰里白眼生活了幾十年的范進,也一再失望了幾十年的范進,在得到自己終於暮年中舉的訊息後,只有瘋了,才能表達自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讀書人心境。

  • 7 # 淡看雲捲雲舒之善者

    《儒林外史》是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一大代表,這本小說的作者是清代的吳敬梓。描繪了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揭示了清朝吏治的腐敗和科舉制度的弊端。很多人都深受科舉制度的危害,這本小說中有一個人物范進,他就深受科舉制度的危害。他在中舉後,反而高興的瘋了,這是為什麼呢!

    范進生活在明朝時期,那時候盛行科舉制度,並且已經發展到了極致。那些學子都沉浸在科考熱中,所有人都想著一舉科考成為狀元,從此飛黃騰達,成為人上人。范進就是其中一個,他把自己的青春求耗費在了科舉上,夢想著一朝中舉取得功名。村上的人包括他的岳父都覺得他瘋了,整體做夢想著中舉。

    范進直到五十歲還堅持著科考夢,但是他家境貧寒,窮得揭不開鍋。每次進京趕考的錢都是借的,所以他的岳父胡屠夫每次都會罵他。范進每次被罵後不但不反擊回去,反而還說岳父說的是。真正是懦弱猥瑣,自卑自賤。試問有哪個男人能夠忍受別人這樣的辱罵呢,而且作為一個讀書人不是應該很有骨氣的嗎。

    范進讀書幾十載,依舊初心不改。他除了讀書,別的事都不會做,就連下地勞動都不行,可謂是一無是處。為了吃上米,只能把家中的雞賣了。

    但是令人沒想到的是范進在得知自己中舉的訊息後,竟然高興的瘋了,一時間又跑又跳的。那麼范進為何在中舉後反而高興的瘋了呢?因為他之前屢次科考都不中,突然中舉了對他來說無異於是一場晴天霹靂,一時之間難以從這個驚喜中緩過來。而且中舉後意味著他從此就翻身了,那些曾經看不起他的人都要巴結他。

    范進是典型的受科舉制度危害的人,大好的青春荒廢在讀書科考上。好不容易中舉了反而高興的瘋了,真是何其諷刺。范進的“發瘋”可以看作是他的麻木性格與扭曲心理的真實反映。

    當鄰居到集上尋他,告訴他已經中舉的喜訊,他怎麼也不敢相信,反映的就是他這種在絕望環境中已經麻木不仁的扭曲心理。

    一旦確定中舉,他確實有些把持不住,在驚喜過望中往後跌倒。不過,他現在就算是踹在塘裡,頭髮跌散,兩手黃泥,再也沒有人敢瞧不起他了,他其實要的就是這種效果。

    而從心底裡,他要表明他是個勝利者,他感到揚眉吐氣,因而拍著手大笑;他要向周圍的人宣佈自己的宿願已經實現,他范進再也不是任人擺佈的可憐蟲了,所以往門外飛跑,跑到人多熱鬧的集上,為的是讓更多人知道。

    范進酣暢淋漓的表演,與其說他是“發瘋”了,不如看成是他對不公道的社會與庸俗世人的一種發洩與示威,對於在絕望環境中已經麻木不仁的扭曲心理的一種自我糾正與平衡。

    時下,公務員考試已成為中國最熱門的考試,公務員的位置以其社會地位高、待遇好、穩定而吸取眾多學子參與其中,但這畢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過的只是極少數人,所以無論是誰都得“一顆紅心,兩種準備”,千萬不能將寶押在上面,范進中舉後的發瘋就是個教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呀。

  • 8 # 鬼谷書生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樂極生悲這個詞,范進發瘋大概就是這樣的原因。

    《范進中舉》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節選自《儒林外史》。該作品透過描寫范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刻畫了他為科舉考試喜極而瘋的形象,用岳丈在范進中舉前後的極其鮮明的肢體動作和言語表情,以及中舉後鄰居對他的前呼後擁和鄉紳贈屋的等事例重點刻畫出了一個趨炎附勢熱衷仕途,好官名利祿且世態炎涼的可恥的社會風氣,對當時社會及其陰暗的特徵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范進中舉》一文共12段,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1-2段),范進中舉前窮困的生活和卑微的地位。第二部分(3第-12段)范進中舉後喜極而瘋及其社會的地位的顯著變化。

    范進喜極而瘋。范進的瘋,是因喜而瘋,范進的喜,是喜至於瘋,圍繞這個特點,逐步展開層次:昏厥-瘋跑-踹進泥塘-瘋走上集。

    作者生動地刻畫了這個為功名利祿而神魂顛倒的科舉制度的殉道者典型形象。范進將自己20到54歲的青春都押在了科舉這座“獨木橋”上!范進一旦中舉,34年的折磨摧殘,34年的忍辱偷生,34年的辛酸,都在那一刻爆發出來,都在“瘋”中爆發出來。就像一臺破舊不堪的老式電腦,突然被一個新款病毒攻擊了,必然會導致宕機!

    范進就是那款老式電腦,舉人就是新款病毒。

    科舉考試由低到高分三級:院試、鄉試、會試。鄉試是一省範圍內考試,參加者是秀才,考試及格就成為“舉人”中舉之後,就算正式進入了統治階級。可以被人稱做“老爺”,既可以參加會試,繼續上進;也可以要求擔任教職,去做學官。還有機會參加大選,候補知縣之類的小官。“正式進入了統治階級”這是關鍵的一點。舉人是有功名的人了,和勞動人民及秀才有了本質的區別。舉人即便作不上官,也有一定經濟補貼,見了縣官可以不跪,參加會試的路費有朝廷擔負。類似

    於今天的“某某級別待遇”

    然後我再科普一下“樂極生悲”這個詞語。

    樂極生悲,是形容一個人快樂到極點轉而發生悲哀的事情。樂極生悲原寫為“樂極則悲”,出自《史記.滑稽列傳》。以下是這個成語的典故:戰國時期,齊威王是個喜歡徹夜飲酒的君王,有一年楚軍進攻齊國,他連忙派自己信得過的使節淳于髡去趙國求救。淳于髡果然不辜負齊王重託,到了趙國就請來了10萬大軍,嚇退了楚軍。當然,齊威王十分高興,立刻擺設酒宴請淳于髡喝酒慶賀。齊王高興地問淳于髡:“先生你要喝多少酒才會醉?”淳于髡一看這架勢,知道齊王又要徹夜喝酒,必定要一醉方休。 他想了想回答道:“我喝一斗酒也醉,喝一石酒也醉。”齊王不解其意,淳于髡解釋自己在不同場合、不同情況下酒量會變化:“所以我得出一個結論,喝酒到了極點,就會酒醉而亂了禮節;人如果快樂到了極點,就可能要發生悲傷之事(此句原文即‘酒極則亂,樂極則悲’)。所以,我看做任何事都是一樣,超過了一定限度,則會走向反面了。” 這一席話說得齊威王心服口服,當即痛快爽朗地表示接受淳于髡的勸告,今後不再徹夜飲酒作樂,改掉可能走向自己反面的惡習。就這樣,“樂極生悲”這成語由此而來。

  • 9 # 古風視界

    范進中舉本來對一個讀書人,特別是讀了幾十年書,考了一輩子試的人來說,這是一件多麼難得的好事。然而,他中舉後竟然“發瘋”了!

    也許會有人認為這是作家藝術手法上的誇張描寫,然而我們從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從他人生經歷、性格心理等方面加以分析,他的“瘋癲”舉動就不難理解了。

    范進“發瘋”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中舉帶來的榮耀。在封建社會里,一個出身卑微的讀書人要想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唯一正規的渠道就是考進士,但這實在太不容易了。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等待而最終中舉,巨大的心裡反差足以令人狂喜,范進也不例外。

    二、漫長等待之後的夢想成真。范進20歲開始應試考了30多年了,在如此漫長的等待之後,他的願望終於變成現實,他怎能不喜極而“瘋”呢!

    三、巨大的名利誘惑。在中國古代,當官之後能夠獲得名利雙收,榮華富貴。清朝時就流傳著“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潛規則,所以科舉制實際上成了封建社會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名利場”。同時也預示著他從此將走上富貴之路,對於這一點,范進也是心知肚明,所以有些“失控”就情有可原了。

    四、巨大的心理反差。從十年寒窗到功成名就在封建社會讀書人裡所遭受的折磨是現代人無法體會的。范進一生將自己的青春都押在了科舉這座“獨木橋”上,這是他唯一的希望,一旦中舉,30多年的折磨摧殘、忍辱偷生與辛酸苦辣,都在“瘋”中爆發!

    五、范進“發瘋”的深層含義與啟示。范進的“發瘋”可以看作是他的麻木性格與扭曲心理的真實反映。范進酣暢淋漓的表演,與其說他是“發瘋”了,不如看成是他對不公道的社會與庸俗世人的一種發洩與示威,對於在絕望環境中已經麻木不仁的扭曲心理的一種自我糾正與平衡。

  • 10 # 春榮2091

    範進中舉是吳敬梓撰寫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一個章節,雖說是虛構的但有寫實的部分,抨擊的是科舉制度。滿朝朱紫貴,都是讀書人。讀書為了應舉,中舉為了做官,但儘管史上記載有不少讀書人透過讀書進入仕途,事實上比例是極小的。但由於誘惑力大,猶如今天彩民盼中大獎,明知機率微乎其微,也不放棄搏一搏"運氣″,結果換來的都是失望,在情緒低落之際突然中了大獎,狂喜超越了心理承受也會發瘋,範進就是處在這種狀態。這種狀態容易理解,因為它是真實的心理反應,也是作者的寫實激起的讀者的遐想。

  • 11 # 山水漁人74217620

    范進中舉不是好事兒嗎?他為何會發瘋?

    如果是本人,也是會發“瘋”的。

    “儒林外史”最有味的也就是范進中舉這一回,他的心歷路程也算是劃了一個園滿的句號。

    為了考中舉人,從年輕就考到了半百之人,三年一考,每次都不中,――書都不知翻爛了多少,還是名落孫山。

    好在他的內人不嫌棄他,也不講他什麼,就是年老的屠夫嶽夫時常發些牢騷: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還不是靠我這老頭來養活你們,――既然這樣,做門手藝也好養活自己等等………

    皇天不負有心人,好在這一次就考中了,未發榜前無聊也到街上遛達,喜報來也不知,……

    突然傳來喜報說自己中舉了,范進內心的五味雜陳怎不湧上心頭?多少年辛苦的追求才得到這幸福?怎不突然間接地失去意識,剎那間就“瘋”了?……

    但他這是高興地過了頭,多少年的委屈怎不有感而發?一來驚喜過度,二來想都不敢想自己真的高中了?……

    縱觀古今,要想出頭地唯一的就是“讀書做官”,“學而優則仕”,所以一直以來,學子們都是希望自己“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而中舉之人,那可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來做官做府的,――所以范進如此瘋狂之舉搞得他岳父不知如何是好?故而也壯起膽子將范進打醒,他岳父笑著道:其實文曲星是打不得的,……

    為求功名讀了一輩子的書,有多少人名落孫山?又有幾個能出人頭地?

    范進中舉後的癲狂,就是告訴世人,他身上貧困的受人瞧不起的枷鎖被打開了!從此苦盡甘來,不在過那種寄人籬下的生活。……………………

    ………………

  • 12 # 想減肥的豬

    就好像你執著於一件事情幾十年,都沒有成功,每天都面對著不同人的冷嘲熱諷,面對著迷茫的前路,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訴你成功了,那一種巨大的心裡波動會刺激你的大腦,讓你無法一下子接受這個事情,從而暫時的封閉一部分功能,進入一種偽休眠狀態,一般的體現就是瘋了,要不就是昏迷,等等,待你的大腦漸漸的接受這個訊息後才會重新清新。

  • 13 # 音樂小妖

    記得小時候學過的課文范進中舉,當時看這篇文章的時候,幾乎就是當笑話來看待的。

    而現在再來回頭看這篇文章才發現,這就是我們生活當中的真實寫照。

    身為一個社會底層打拼的人士,每天為了所謂的柴米油鹽而四處奔波努力,在自己當年沒有走出校門的時候,不知道內心當中有過多少的鴻浩之志。

    但是這一切的夢想都隨著現實生活,一點一滴的開始被磨滅,一直到多年以後,才會想起自己當年還有這麼幼稚的一面,雖說自己一直在努力,但很多事情並非努力就一定會有結果的。

    而范進可能跟現在的自己一樣吧,每天用盡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心中那個美好的夢想,雖然不知道這輩子會不會有希望,但是卻從未中斷過。

    也許當時的范進已經快到了自己也承受不住的那一刻,畢竟對於古人來說,家裡養一個讀書人所要承受的負擔相當的沉重。

    就好像自己內心當中的夢想一樣,為了所謂的生活,只能先讓自己不會被餓死,然後剩下的時間才是自己真正可以自由分配的時間。

    所以當范進聽到自己中舉的那一刻,就好像我們現代為通人突然間中了五百萬一樣。

    在這一刻,以前不敢花的錢可以花了,以前不敢穿的衣服也可以穿了,以前買不起的房子現在終於可以買了。

    可以說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實現了,當然了這只是在二線以下的城市,不過自己的生活水平瞬間就上升了一個巨大的檔次。

    無數看不到自己的親朋好友終於可以正眼看自己了,過年回老家的時候,也敢大搖大擺的走街串巷了,這就是自己內心當中最大的驕傲,也可以稱之為底氣。

    而范進也是如此,在沒有中舉之前,自己的老婆是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就不用說了吧,還有自己那個屠戶老丈人,平常也是非打即罵。

    可是現在范進中了舉之後,讓自己的老丈人打他一下清醒清醒,居然都不敢下手了,要知道以前可是熟門熟路,打起來根本就不帶過腦子的。

    一瞬間成為了人上人,會發瘋並非什麼奇怪的事,如果無動於衷才是真正的出問題,自己盼星星盼月亮盼了多年的好事終於來到了自己的頭上,為什麼不大聲喊出來。

    尤其是本身的縣官居然也跑過來跟自己各種的接關係,要知道在沒有中舉之前,人家都不帶正眼看自己一眼的,只能說現在范進的身價已經有了質的提升。

    從這一刻開始范進再也不是以前那個混吃等死的泥腿子了,而是有身份的舉人,不論是任何人都不可以再像以前那種對自己各種打罵。

    對於一個自卑了無數年的范進來說,在這一瞬間內心當中的自尊終於回來了。

    就好像一個快要結婚的小夥子,因為女方家裡的五十萬彩禮從而將自己的婚姻斷送一樣,此時的小夥子瞬間就有了讓對方求著嫁女兒的資本,此時此景瘋狂一些又有何不可。

  • 14 # 肉團小咪

    范進中舉,反映了過去的科舉制度,可以讓人從寒門一躍到天子明堂,這讓無數的讀書人,沉浸其中,追求功名,但是科舉考試的競爭也極為巨大,不是人人都能那麼容易考中的,我們的主角范進,從年輕考到老才考中了秀才。范進考中的時候鄰居們紛紛圍過來,祝賀可是此時的范進去了集市,他現在和自己的母親連日子都過不下去了。范進沒有家室,像他那樣一貧如洗的人是娶不起老婆的,而今的范進已經年老,他對自己的考試也越來越失望考完之後母親告訴他,我們家裡已經沒有一粒米了。你去集市上把那隻老母雞賣了吧?范進只能渾渾噩噩地走向集市,殊不知自己的家裡此事已經炸開鍋了。鄰居們跑來祝賀的時候卻看不到范進,詢問之下才知道範進去了集市,鄰居大嬸便趕忙來把這個好訊息告訴范進,范進聽到這個訊息之後,一開始是不相信,還讓鄰居不要再拿自己打趣,而他自己還在插標賣雞呢,可是看到鄰居那麼認真的樣子,又不像是騙自己,便打算回去看看,可這回去一看不得了,知縣大人來祝賀他,這家裡張燈結綵,以前看不起他的人,此時都對他恭恭敬敬,他突然之間從一個乾乾淨淨的窮小子,轉而變成了有房有車的富豪,這似乎一切都是在夢裡,就把范進給砸蒙了。那古時候的人考中功名為什麼會那麼開心呢?甚至可憐的范進還沒有享受自己即將得來的財富,就高興的發瘋了。原因有三個:第一個原因是社會地位的提高,范進中舉之前是沒什麼社會地位的,和老孃連日子都過得窮苦,而他現在卻可以和那些有頭有臉的人物平起平坐,這種社會地位和麵子,這是范進,所最渴望得到的。

    第二個就是財產,古時候人們也是有戶口的,你名下的田地就需要耕種,耕種收貨之後就需要交地稅,而考中科舉之後再也沒有這些煩惱了。第三就是考中科舉的人擁有了官位。想想連知縣都對他賠笑,突然得到了這種尊重,范進就感覺自己像在夢裡一樣,狂喜而瘋。試想一下,如果是你,你不會狂喜的發瘋嗎?

  • 15 # 齊桓與晉文

    科舉考試是從隋朝開始的,直至清朝結束,前後共經歷了1400餘年,雖然科舉考試在現今來看有很多弊端,但是就古代社會而言,科舉考試還是非常先進的選官制度!

    科舉考試分為秀才、舉人、進士三種等級,難度也是依次上升的!那麼考上其中的舉人的難度到底有多大呢?或許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總覺得考上了進士、在東華門唱名才叫牛逼,其實大家都不知道,考上了舉人也是很厲害的。可以這麼說,一人中舉,全家昇天!

    范進由於考中了舉人,差點瘋掉了,並且鮮明的刻畫了古代讀書人中舉之前與中舉之後周圍人對其的態度。更有官紳送田送房產,可 以說考中舉人便可一步登天,比舉人考上進士的變化更大。拿明朝舉例,明朝讀書人考中舉人之後,不需要納稅,那時候很多有錢人跟農民為了避稅會把自家的田產 掛在舉人名下,再給舉人一筆錢,就這一項舉人一家人的吃喝就不愁了。其次就是舉人有當官的資格了,雖然不一定能當官,但是肯定是有機會的,這就是從民到官 的轉變了,這一項足以改變舉人的命運!

    既然考中舉人對於古代人而言有如此大的好處,那麼舉人也不是那麼容易考上的。拿明朝來舉例,明朝總共276年,考上舉人的大約有10萬人左右,而鄉試又是三年一次,如果平均下來每年大約362人。兄弟們,三年只收1000人,一年362人,這是什麼概念?這還是全年齡段的人都可以參加,比如范進!按照目前清 華北大每年招生7000人算,一年下來,考中舉人的為清華北大人數的二十分之一,相當於清華北大的高材生,不對,應該相當於清華北大的研究生。我這還不算 那些985、211等名校的學生。而這些考上舉人的,都是沒有年齡限制的,大把的大齡考生持續奮戰,像范進這種到老了還在考舉人的大有存在!而咱們的高考 雖然沒有年齡限制,但是25歲還在高考的都幾乎沒了吧?

    再來說說秀才吧,大家都說窮秀才酸秀才,確實,古代的讀書人考上秀才並沒有太多的特權,不像考上舉人那樣變化大。但是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不是說僅僅會寫字, 寫文章就行了,首先必須要熟讀四書五經。其實哪是熟讀四書五經啊,而是必須要倒背如流才可以,要是考試的時候,主考官從四書五經中抽一句話讓你破題,要是 不知道出自哪裡就完了。四書五經全部加起來文字大約有44萬字,意思就是考上秀才的人首先要把這幾十萬字的文言文背熟,其次還要掌控這幾十萬字裡面的含義 以及前人的解意,估摸著又有個幾百萬字,你們說難不難?

    不過不要小看考上秀才的讀書人,每2年3次的府院試,每次錄取只有30人左右,分到 每個縣相當於5人,雖然參加考試的不是很多,估摸著每個縣會有幾百人參加考試,但是也是百裡挑一了。所以秀才是讀書人裡面百裡挑一的,相當於現在考上 985、211等學校的學生了。所以說,古代讀書人,也是很牛逼的!

  • 16 # 中醫治病那些故事

    關於范進聽到中舉後發瘋的事情的討論,幾百年來,從文人學者專家、到普通讀書人,無不眾口一詞的聲討古代科舉制度害人。但是我認為科舉制度是造成范進瘋掉的原因用在這裡是不恰當的。范進發瘋,完全是痰迷了心竅,讓他得了失心瘋。現在,我從中醫的角度來簡簡單單的分析說明一下這個理由。

    中醫說的身體裡的痰,不完全是我們說的口裡吐出來的那種黏液,那只是其中一種,比如血液、等其它液體,都可以稱為痰。它們的產生有可能是身體長期有問題慢慢蓄積的結果,也有可能是身體受了某種外力一瞬間產生的結果。比如我們經常看到電視裡有的人一聽到某個訊息,一瞬間一口鮮血吐了出來。好了,恭喜這他們,幸好這些東西吐了出來。身體反而沒有關係。而有的人一聽到某個訊息,手立馬按住胸口,搖搖欲墜,從此身體每況愈下。大家都說是氣病了的原因,其實就是那一瞬間身體裡產生的痰沒有出來,堵住某個地方的原因。這些痰所在的位置不一樣,那麼產生的疾病也就不一樣。比如羊癲瘋、抑鬱症、癲、從此以後再也說不出話來話、狂笑狂哭、力大無窮、脫掉衣服到處跑、天天說看見鬼神……反正有很多我們以為的心理問題、情緒問題等等疾病,其實就是這樣來的這樣的案例,古代中醫書裡記錄得太多太多了、。而范進,就屬於後一種原因。考了幾十年的試,終於有了好結果,一高興(關鍵是高興的勁的確大了,就好比大笑的勁大了都會死人一樣),身體裡痰就產生了,堵住了某個部位,然後呢,就瘋了。這個原因,可不是我胡亂猜測的。故事裡都說清楚了,是因為身體裡有了痰,然後他老丈人一大巴掌下去,把痰打下去了,他才恢復了意識。恢復意識後他都說了,聽到中舉訊息後發生的事情他什麼都不知道。 如果是萬惡的科舉造成的,那一巴掌治得了科舉嗎?

    可能還有人會說,聽到中舉訊息後高興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就他有痰、就他會瘋呢?這個,就是個人身體素質差異的原因了,就好比很多得絕症的人也納悶:都是吃一樣的飯、喝一樣的水、呼吸一樣的空氣,為什麼自己就那麼倒黴呢。一個道理。身體健康的人就不容易起痰。所以他們發生天大的事再怎麼難過無數天身體都沒有問題。

    所以,以後討論范進瘋掉的問題,不要再去一味的指責科舉制度了。其實,古代的科舉考試,和我們現在的教育考試,又有什麼區別呢?現在很多孩子被強迫學的東西,和科舉制考試相比較,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吧。我納悶的是:人家書裡都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范進是身體裡有痰了,痰迷心竅才瘋掉的,大家卻視而不見,紛紛抨擊科舉制度。其實真相就是:范進瘋掉的關鍵原因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抨擊古代某些東西才是目的。所以有關於書裡明明白白寫著的原因大家都看不見。

    在此宣告:本人無意於替科舉制度說什麼好壞,只是就這個故事、就作者這個題目強調一下范進中舉以後瘋掉的真正的原因,僅此而已。

  • 17 # 許家那個人

    范進中舉是好事,但是他卻為此發了瘋,原因何在?我認為可以從外因當時整個科舉制度下的悲哀、內因他自己中舉後的興奮以及作者的創作背景三方面來解釋:

    第一,外因科舉制度下的悲哀。

    在封建社會里,一個出身卑微的讀書人要想出人頭地,唯一正規的渠道就是考進士,但這實在太不容易了,主要原因是錄取人數少。明清兩朝時,中國的讀書人以秀才計,不下五十萬人,把童生算在內則以百萬計,但是能夠考中舉人的還是極少數人,會試錄取的貢士名額更是少得可憐,每年才300名左右。可見,對於讀書人來說,能夠中舉是一件多麼榮耀的事情,足以令人狂喜,范進也不例外。所以科舉制實際上成了封建社會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名利場”,也是范進中舉後發瘋的外在原因

    第二,內因范進中舉後的興奮過度。

    從第一條我們可以知道一個讀書人中舉的不容易,而范進更是如此。他社會地位低下,受人歧視,連岳父都任意辱罵他,家裡又窮得揭不開鍋,可以說他一直生活在窮困潦倒之中,三十多年來,他一直不停地應試,但除了得到周圍人們的輕蔑和嘲弄外,什麼也沒得到。直到他五十四歲他才中了個秀才,意味著之前所過的貧困、屈辱、悽愴、辛酸的生活即將結束,多年夢寐以求的功名富貴已出現在眼前隨之而來的是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的全部改變,這才是范進看了中舉的喜貼後喜極發瘋的根本原因

    第三,作者的創作背景:

    范進中舉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節選自《儒林外史》。該作品透過描寫范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刻畫了他為科舉考試喜極而瘋的形象,對當時社會及其陰暗的特徵進行了辛辣的諷刺。與其說是范進中舉發瘋,不如說是作者自己內心的表現,他借范進中舉後的舉動來說明自己如果得中也是同樣的表現。

    結語:綜上所述,范進中舉發瘋的原因一方面是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另一方面是范進自己中舉後不敢相信自己,從而興奮過度,還有就是作者借范進中舉對當時社會陰暗面的諷刺來掩蓋自己內心舉動的表現。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必刪)

  • 18 # 風雨生月

    中舉肯定是好事,中舉後就是貢生,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上層人,還有一定機會進入官場謀個一官半職。之所以聽到訊息後突然發瘋,還是驚喜來的太突然,讓科舉中毒的範童生受驚了。

    范進是半生貧困潦倒,三十載屢敗屢戰的科舉之路,已經讓他對科舉麻木,可內心又被蹂躪的非常脆弱,稍微些許刺激就讓他大腦充血,不能自已。

    因為中舉之後的他將不再是以前那個為了路費被岳父辱罵他現世寶還要畏畏若若彎個腰:“岳父教導的是”的老童生了。

    張鄉紳就是舉人出身任過一屆知縣,深知其中套路和利害關係,所以才會在得知范進中舉後就趕到了范家,又是送銀子又是送房子,還聊出了八竿子打不到的世交關係。

    如果范進沒有中舉的話,家裡的境況可能已經維持不下去了,家中沒有米了,他都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還是老母親出面,讓他拿雞買了去換米。

    來到市場也是懵懵懂懂不知所措,東瞅西瞟都沒有賣出去。別人通知他中舉了,他自己都還不相信,不認為自己能夠考中,所以范進考中完全是祖上積德。

    只能說古代科舉制度雖然是一條通天大道,可也讓一批批在科舉路上的學子沒有回頭路,荼毒了多少家庭,顛沛流離一生,只會都聖賢書,自力更生的能力都喪失了,反而讓父母妻兒受苦受累。

    范進不是科舉制度下唯一的受害者和沉淪者,而是科舉制度受害者中的代表者。

  • 19 # 凡誇

    古代與現在的社會是一樣的,窮苦人家想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就必須參加科舉考試,擺脫貧農的身份,步入上流社會,現代社會不也一樣嗎,我想比古代社會還難,古代科舉制人們為考取功名,可以一生奮鬥,雖然有些人用盡了自己所有的時間也沒有考取任何功名,出人頭地,如:詩聖杜甫,才子蒲松齡等。但他們有條科舉之路。現代社會卻連這條路都沒有了,官2代,富二代,把這條路都堵死了!清華,北大等著名高校錄取的農村學生一年比一年少,這就是很好的證明!

  • 20 # 悅學越樂

    《范進中舉》是《儒林外史》中的一篇諷刺小說,主人公就是范進了。

    他表面上呆頭笨腦,窮困愚陋,逆來順受,酸氣十足;內心裡卻熱戀功名,追求利祿,奴性十足,卑怯懦弱。

    范進中舉,一方面寫的是讀書人被毒害,另一方面寫的是古代科舉制度的腐敗。

    如果把科舉和現在的高考比,試想一個人高考考了20多次,還沒考上,是內心強大還是有受虐傾向啊。何況古代科舉不是每年都有,要三年一次,碰上國家大事可能會多一次考試機會選拔人才入仕。考中秀才少說也要30年,人從少年到白頭。

    范進半生貧窮困乏,經常沒米下鍋。岳父胡屠夫,對他也是又打又罵。范進默默地承受冷眼和歧視,好不容易到54歲才勉強考上個秀才。胡屠戶罵他“現世寶”。他也只唯唯諾諾,怯懦地回答:“岳父見教的是。”有時被罵得“摸門不著”,甚至把臭痰吐他一臉,也沒半點兒脾氣。

    如此窮困、沒有尊嚴的生活也沒能讓他清醒,依舊是腐儒的呆氣和酸氣,即使在急待賣雞買米時,也還是“一步一踱”,“東張西望”,並不著急。

    不知是名利燻心還是意志堅定,范進仍舊熱衷做官為宦。中了秀才以後,胡屠夫不願再給錢讓他去糟蹋,范進就到處借錢湊盤纏,去考舉人。當他驟聞中了舉人,激動得無法控制,竟然瘋了,真是可憐、可嘆又可笑。

    小說最後也說了,范進瘋了一會,就被胡屠夫一巴掌“打”好了。一時激動難自抑,“瘋”了一回。他瘋的是終於可以當官了……

    說他呆頭呆腦,又不盡然。范進見了地主豪紳,就露出了一副媚骨,竭力拉攏巴結。會到了張鄉紳,滿口是“久仰老先生”,“幸得出老先生門下,可為欣喜。”盡力諂諛奉迎,奴性十足。

    和“喜極而泣”一樣,這裡的哭並不是悲傷。那麼范進中舉中的“瘋”,也並不是因為壞事。我們的關注點還是要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上,對范進來說,54歲、考了20幾次,中舉絕對是好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港劇《使徒行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