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2
回覆列表
  • 1 # 雜家說古今

    古代的時候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產生一次特別大的混亂,春秋戰國時期就應該是第一次混亂的局面。在這種亂世之中往往會有很多人的潛力得到激發,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人才,有些是文人,有些是將領。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秦國的王翦,他在歷史上的評價是非常高的,司馬遷給予他的評價就是可以鞏固一個國家的基礎,說是他和白起兩個人互相取長補短才使得秦國摘得了最後那顆勝利果實。之所以給予他這麼高的評價,是因為他在秦國與其他六國作戰的過程中立下的功勞最大,取得的戰果最佳豐厚。很多人都知道他在消滅其他國家的時候是主力,但卻不知道他主要做出的貢獻在哪裡?所以,我們要從他人生的經歷當中去進行分析,找出他為什麼能夠鑄就輝煌的原因。

    不管是什麼人,都有一個學習的階段,王翦自然也不例外,由於出生在戰國時代的原因,所有的國家都在小範圍的摩擦著,甚至隨時隨地就有可能開戰。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他,特別嚮往自身的武力和征戰沙場的本事,於是就促使著對行軍作戰非常著迷,興趣驅使著他不斷的向這條路前行著。就這樣一直學習著,很久之後,他得到了一份差事,正是這份差事讓他開始了崛起的生涯,這件事情就是服侍秦王。在秦王身邊自然有更多的機會,到了公元前236年的時候,他已經充分得到秦王的信任並展現出了自己的軍事本領,於是秦王就派他率軍攻打趙國。這次戰爭凸顯了他的指揮本領,因為他在很快的時間內就佔領了趙國的九座城池。

    七年之後,他再次率軍攻打趙國,原本的計劃是直接把趙國給消滅掉,沒想到碰到了和他旗鼓相當的對手李牧。於是戰局就僵持下來,一直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最終實在沒有辦法正面把李牧給打敗,只好使用計策幹掉了李牧。此後趙國便沒有人能抵擋他的進攻,很快他就率領著部隊佔領了趙國的都城、俘虜了趙王。此戰之後,趙國就消失在了諸國爭霸的舞臺上。趙國的滅亡對秦國來講是一件值得開心到事情,但這件事也讓燕國的人感到非常的恐懼,於是就派了一個刺客想要幹掉秦王。這個刺客就是荊軻,我們都知道,這次刺殺並沒有成功,並且還讓秦王怒氣爆發出來。於是乎,王翦又率領大軍去進攻燕國,在勢不可擋的攻勢之下,除了沒有俘虜到燕王以外,整個國家也全部歸於秦國了。

    在公元前224年的時候,秦王認為時機到來了,想要派軍去攻打楚國,而這時候王翦已經有一些年邁了,由於他向秦王要兵60萬,在經過考慮之後,秦王認為這樣太消耗兵力了,於是就把他換成了李信。因為李信向秦王立下軍令狀,認為只需要三分之一到人馬就可以把楚國給消滅掉,經此一對比,李信自然得到了出征的權利。如果李信成功的消滅掉楚國,那可能王翦在後世的名聲還沒有這麼響亮,但誰想到李信居然只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主。在與楚軍作戰的時候就直接一敗塗地,讓秦軍得到了一次慘痛的教訓,也是當時秦國很長時間以來打的第一場敗仗。這時候秦王就想起了他,立馬去到他的家中,讓他即刻帶兵出征。

    由於戰爭的重要性,秦王親自去陣前送他,而他手中的軍隊,可以說是秦國舉國上下加起來的所有戰鬥力了。這時候,為了防止秦王懷疑他擁兵成禍,也為了贏得這場戰鬥的勝利,他不斷的向秦王索取各種財富來安定秦王的心。公元前224年,他帶領的軍隊來到了楚國,在第一時間並沒有發起進攻,而是讓軍隊和人馬就地安營紮寨,每一天都在休息,一直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最終楚國的軍隊實在是忍不住了,想要找機會做掉他,他抓住了這個一閃而逝的戰機,立馬率軍發起進攻。很快就把楚軍給殺翻了,並直接消滅了楚國。

    至此,在他的幫助下,其他的所有國家皆被消滅,秦朝得以建立起來,我們現在為什麼把他說成是戰國的其他將領之一,就是因為他在領軍作戰中所表現出來的本領。當然,在戰國時代也有其他的將領和他一樣沒有打過一場敗仗,但是,像他一樣年紀的人,還能夠上戰場與楚國作戰並取得勝利,應該是沒有吧。而他之所以名聲傳播得這麼廣泛,是因為他不斷在戰場上廝殺出來的,在戰爭的過程中殺掉了和他齊名的李牧,在年邁的時候還能夠出徵消滅掉較為強大的楚國。可以說,他在秦國的地位完完全全是靠自己的戰功疊起來的,這就是他名聲一直傳到了現在的最根本的原因。

  • 2 # 王祖蔭1

    讀過很好看的小說《東周列國志》,知道王翦率秦軍橫掃中原,一直打到江南。還說″錫山?既沒錫,就叫無錫吧″。(聽無錫人講,這是附會。“無錫″為吳語"湖西″之訛轉。″錫山″本作″西山″,謂居太湖之西)。

  • 3 # 湘野狂客

    王翦是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秦國傑出的軍事家,繼白起之後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也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最大功臣。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王翦一生征戰無數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顯得極為可貴。

    更為難得的是王翦深知帝王之術,懂得自保,功高震主卻能全身而退,讓生性多疑的秦始皇對他始終對保持信任,成為歷史上極少數功成名退得以善終的開國功臣。可以說,他為人處世的智慧跟他的軍事才能一樣突出。

    橫掃三國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十八年),王翦從郡上發兵,下井陘,與楊端和軍兩軍呼應,準備一舉攻滅趙國,結果遇上了趙國的名將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時間,王翦採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死後,王翦勢如破竹前行,大敗趙軍,並殺了趙軍主將趙蔥,攻下趙國的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原來的各處土地入為秦地,成為秦郡。

    公元前227年(秦始皇十九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王事件,荊軻失敗後,秦王政盛怒,並利用這個機會,派王翦領軍攻燕國,燕王喜和代王趙嘉聯合抵抗秦軍,燕代聯軍由燕國的太子丹統領,最後在送別荊軻的易水河邊兵敗,王翦乘勢攻取了燕都城薊,燕王喜逃到了遼東,燕國也名存實亡了。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秦王派王翦兒子王賁攻打楚國,大敗楚兵。隨後王賁軍迅速北上,進攻魏國,最後用黃河、大溝水淹大梁城,城盡毀,魏王假投降,接著王賁又平定了魏國各地,設魏地東面為碭郡。

    攻滅楚國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秦王政召叢集臣,商議滅楚大計,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秦王政大喜,認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王翦因此稱病辭朝,迴歸故里。

    隨後李信和蒙恬兵敗。秦王政只好請王翦再次出山,並滿足了王翦的要求,舉全國之力湊夠了六十萬兵馬。王翦手握六十萬重兵,出征時不斷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秦王政大笑;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部下們都擔心會不會太過份,王翦說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嬴政生性多疑,如今把全國兵力盡交我手,此時唯有向秦王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以外別無他求,打消秦王政對他的疑慮。對帝王心術的瞭解可謂非常透徹。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王翦領兵伐楚,大軍抵達楚國國境之後整整一年堅壁不出,六十萬士兵都囤積起來休養生息,甚至每天比賽投石以作娛樂,楚軍因為兵少而無可奈何,一年後終於按捺不住,正當楚軍在調動之際,王翦就率兵出擊大破楚軍,殺項燕於蘄,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

    王翦得勝班師回到咸陽,秦王為他舉行慶功宴會,王翦絲毫不迷戀權勢和地位,當場便向秦王要求告老還鄉。此後,他便回到家鄉過著農耕生活,安度晚年。王翦南征北戰,為秦統一六國立下了蓋世之功,名垂史冊,卻得以善終,可謂人生贏家。

  • 4 # 小王愛歷史

    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王翦的主要功績為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攻破燕國都城薊,又消滅楚國。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王翦是一名宿將,秦國最後一統六國,其中大部分滅國戰都是王翦父子滅掉的,並且王翦最後功成身退,成功善終,這也是很少見的。

    王翦打仗沒有天馬行空的謀略發揮,憑藉的是戰場經驗和老道,不會犯大錯,憑藉著秦國的強大國力,一步步大軍壓境,耗死你。

    秦國滅楚,初期秦國李信要20萬大軍,然後被項燕活活打殘,羞愧自殺。而嬴政親自請王翦出馬,王翦要了六十萬大軍,打敗楚將項燕,也就是項羽的爺爺,終於順利消滅了楚國。

    王翦滅趙國,當時趙國已經到了生死邊緣,李牧為趙將,李牧一戰滅掉秦軍大將,兩戰打殘秦將軍樊於期,導致其跑路去燕國,最後被燕太子丹借腦袋給荊軻去刺秦王。

    當時趙國風雨飄搖,李牧在劣勢之下率領大軍扼守井陘關與王翦大軍相持不下,打成平手。最後秦國發動老本行,離間計換掉王翦,致使趙蔥,顏聚為主將,很快便被王翦攻破井陘關。

    王翦不僅在軍事上傑出,在政治上也是個聰明人,我們都知道自古君臣關係很難處理,所謂飛鳥盡良弓藏,歷史上像王翦這種手握重兵最後功成身退的人很少,因為他懂得這個道理。舉個例子當時滅楚秦始皇問群臣,需要多少兵能打敗強大的楚國?秦始皇問王翦:你怎麼看?王翦說:如果讓我領兵,不夠60萬人,沒辦法成功。李信將軍年輕氣盛,已被幾場勝利衝昏頭腦,立刻請纓:我願意帶20萬秦軍掃平楚國。秦始皇立刻重用李信伐楚,王翦隨即告老還鄉。以當前王家戰功太過顯赫的形勢,如果王家帶兵伐楚:贏了,有風險。如果輸了、平了或出了差錯,秦王和其他朝臣必定拿此事直接端掉整個王家。想打贏,必須要60萬嗎?不是。王翦要60萬士兵一方面是求穩,如果他去一定要贏,所以越多越好。一方面王翦故意漏出缺點,讓秦王有更多的選擇,最好不要選擇王家,請其他將領出出風頭,轉移一下光芒。王翦明白,如果一直走在巔峰、走在眾人之前並不一定是好事。除非是皇帝,否則任何一個在你上面的人都可以輕鬆的除掉太過耀眼的你。

    最後李信大敗,秦始皇親自乘車去王翦老家請他出山,答應出兵60萬。王翦被逼無奈,只能答應。出兵當日,在文武百官送行的所有人面前,王翦不斷向秦始皇索要田地、房宅,以“為子孫多存些基業”為由獅子大開口,秦始皇微笑的全部都答應。啟程後,還沒走出領地,王翦又五次派使者回去跟秦始皇要田要地。就連下屬都覺得,這王老將軍是不是瘋了?王翦卻說:秦王多疑,現在全國計程車兵都由我統領。我多要些錢財田地,堅稱為子孫著想,秦王才能相信我只在乎錢財,而不會擁兵自立。王翦看清了當前的形勢,用自己的缺點、自私換取秦王的信任。這信任確實比發誓效忠要強百倍,之後他與項燕在邊境對峙一年時間,期間不論其他朝臣怎麼誣陷王翦擁兵自重、故意拖延戰局,秦始皇都不相信,仍然支援王翦的策略。最終,項燕失去耐心,被王翦找到破綻一舉攻破。破楚後,王翦雖然被封侯,但是他立刻上書告老還鄉,不論秦始皇如何勸,他都堅持退隱。

  • 5 # 晨本布衣

    王翦是戰國時期秦國著名戰將,被譽為秦國第一大將。王翦年輕時候就是秦始皇的侍從,平日最好武藝軍事。秦始皇親政後,平定內部嫪毐這個禍害之後開始征戰六國。嫪毐兵敗被殺,呂不韋被解除職務流放蜀地。王翦建議秦始皇一定要殺了呂不韋以絕後患,最終嬴政答應將其賜死。王翦確實是嬴政時期幫助秦國崛起的一位不可缺少的人物!王翦祖上是周靈王太子晉之後,早在秦昭王時期,王翦年紀輕輕便投奔秦國並嶄露頭角。也是名門之後。《史記》記載:“始皇十一年,翦將攻趙閼與,破之,拔九城…”公元前227年,荊軻刺殺秦王嬴政未遂。嬴政一怒之下命令王翦揮師滅了燕國。這不是作的嘛。自此以後,王翦跟隨秦始皇東征西討的拼命幹。王翦滅趙、燕、楚,其子王賁滅魏、齊,這對父子滅了六國中的五國,可怕不可怕。這麼大的軍功,即使沒有讒臣進言,任何一個皇帝打內心裡也會忌憚,這就是功高蓋主。《史記》記載:“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鄉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始皇大笑。”有人說王翦這是在威脅秦始皇,乘有用之時,討要封賞。王翦後來說:“秦王本來性格多疑,將全國軍隊委託給我。我要不多要良田宅院讓秦王放心,難道等著秦王來收拾我嗎?”到這裡你是不是想到了,厲史上的某位人物也是這樣做的。幫助秦國滅掉五國的大將王翦成功隱退,得了善終,也實屬不易!《道德經》講到,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王翦看明瞭形勢,懂的大局認清自己的處境,才會有好的結局。點贊關注,觀局帶你看歷史!

  • 6 # 浮沉的歷史

    秦將王翦為戰國時期的名將,在秦國將領排名中僅次於白起,是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得力干將,王翦指揮秦軍滅亡了趙國、楚國兩個六國中強大的國家,並且打殘了燕國,其子王賁則滅掉了魏國、齊國和燕國。王翦王賁父子兩人一下子就滅了六國中的五個國家,因此王翦在秦國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是神一樣的存在。

    與商鞅、張儀、範睢、蒙驁和李斯等外國來秦人士不同,王翦和白起一樣都是土生土長的秦華人。根據歷史記載王翦年輕時就擅長指揮軍隊,秦始皇對其是十分的賞識,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受命領兵攻打趙國,也正是這一戰使王翦一戰成名。

    在戰爭進行的過程中,王翦麾下的秦軍由於後勤補給十分困難,軍中有人提議撤軍回國。但王翦力排眾議,認為完全可以繼續前進,為此他進行了精簡秦軍前線軍隊的部署,具體的方法就是“軍歸斗食一以下,什推二人從軍”,翻譯過來大意就是全軍沒人每天最多供給一斗糧食,軍隊中十分之二計程車兵,其餘人為了減輕後勤壓力立刻回國。

    王翦精簡軍隊只用了短短十六天的時間,又再次全軍出擊趙國,取得了攻克趙國重鎮鄴、安陽兩城的戰績。王翦在軍事謀略上面並不是很出色,沒有制定過什麼奇謀,但是其極其擅長大兵團作戰的後勤工作,正是秦軍進行遠距離的統一戰爭不可或缺的一個能力。

    王翦的這個特長在秦滅楚之戰中展露無遺,秦軍將領的王賁、李信和蒙恬對楚國的發動戰爭都沒有什麼進展,其中李信更是大敗而歸。楚國由於地域十分的廣闊,再加上本土作戰的優勢,使入侵的秦軍很難有大的收穫,一戰亡楚幾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拖死耗死楚國。王翦指揮的伐楚之戰,就是充分了掌握了這個道理,秦軍憑藉強大的國力軍力和王翦對於軍事後勤補給的運營,在源源不斷補給的支援下把楚國國力耗盡了,最終一舉滅掉了楚國。

    王翦雖然不是一位特別傑出的軍事家,但卻是一個打仗很穩的將領,也很會為人處事,一個軍事強國要的就是這樣的將領。秦國的國力加上王翦就是如虎添翼,橫掃天下也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 7 # 楊柳青青春之聲

    秦將王翦在秦國的存在,尤其是在秦國軍事上的存在那可是國士無雙的人物,視為秦國的立國之柱。秦國有兩位將軍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有其獨特的位置,標誌性被稱為著名的四大名將,即秦國兩位:白起、王翦。趙國兩位:廉頗、李牧。秦國白起在秦昭襄王時代是秦國的著名將軍,彪炳史冊,獨一無二,為秦國的開拓打下了堅實的統一國家的基礎。王翦在秦王嬴政時期又是秦國取得天下的最著名的將軍。

    這裡有一個例子足以說明王翦的個人能力與做事的沉穩堅定,秦國年輕的將軍李信年輕氣盛,英勇威武,曾經打敗燕國活捉燕太子丹。秦始皇認為李信賢能勇敢。一天,秦始皇問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國,將軍估計呼叫多少人才夠?李信回答不過二十萬。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回答非六十萬不可。李信在秦始皇面前誇下海口,帶著二十萬軍隊奔向楚國戰場去滅掉楚國,結果李信的軍隊被楚國軍隊打的大敗。當初老將軍就說滅掉楚國非六十萬不可,秦始皇非常謙遜的又請老將軍王翦出征,最後還是老將軍王翦率領秦軍六十萬滅掉了楚國。從這些事例可以看出王翦做為秦國的老將軍,其作為,其能力的卓越與堅定,秦始皇嬴政焉能不給予厚愛,視為秦國的國柱。

    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王翦作為秦國的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在當時不愧是元老將軍,秦始皇尊其為師。你看王翦在秦國秦始皇執政時期這樣尊敬對待老將軍王翦,他的存在可見一斑,將軍的功績非常了得啊,都到了秦始皇尊其為師的地步,在中國歷史上像這樣的局面與格局秦始皇做到了,王翦感受到了,老將軍在軍事上做到了功勳卓著,做人上能夠讓秦始皇尊其為師,歷史上非常罕見,也是君臣際遇的最好狀態,王翦一直到老死,在當時的秦國可為國家的根基,很為老將軍喝彩。

  • 8 # 任十三讀史

    起牧翦頗”,這是赫赫有名的戰國四大名將。

    王翦不光是在秦國,就是在整個戰國時期,都是戰神一樣的存在。

    自從秦孝公變法以來,秦國的國力是蒸蒸日上。在其後的幾位君王裡,戰功最出眾的分別是秦昭襄王與秦始皇。而他們分別也擁有一位天下無敵的大將軍,一個是白起,一個是王翦。

    白起時,六國尚有廉頗等人可以對抗。到了王翦的時候,六國其實已經找不到一個可以和王翦相提並論的高手了。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這是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其中緬懷的古人就是刺殺秦始皇的荊軻。因為燕太子丹這個腦殘的舉措,燕國也因此被秦始皇找到了滅亡它了理由。而執行這個任務的大將正是王翦。

    除了南韓早先被秦國滅掉之外,剩下來的五個國家,全都被王翦父子所滅。

    王翦滅掉了趙、楚、燕,而他的兒子王賁滅掉了魏和齊。這真是了不起的功業!

    太史公在評價白起和王翦二人時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後來也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成語。

    王翦更牛的在於他的急流勇退。

    王翦身為四朝元老,歷經多位丞相,無論是范雎、蔡澤,乃至呂不韋,都對他十分尊重。當他攻下燕都之後,迅即上表告老還鄉,此時統一大業已經完成一半。

    而秦始皇請他再度出山滅楚後,無論秦王怎麼勸他都要徹底隱退,從而得以善終。逃出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固定圈套。

  • 9 # 天之驕子曦

    “起翦頗牧,用兵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千字文》

    王翦,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為秦國所立下的功勳絕不在武安侯白起之下。

    秦王政十一年,首戰率軍攻趙閼與,破之,取九城。

    十八年,王翦發兵上郡,下井徑,與李牧相持不下,後秦王使反間計殺之,遂勢如破竹,大敗趙軍,擄趙王遷。

    十九年,燕太子丹遣荊軻刺秦王,王大怒,派王翦領軍攻燕,盡取其地,燕王喜逃往遼東。

    二十二年,秦王政欲伐楚,召群臣商議,王翦認為楚國地大物博,實力不可小覷,須待60萬大軍方可滅楚。而嬴政以為傾國而出並無必要,便用年輕氣盛的李信為將,率20萬軍伐楚,李信中楚昌平君計大敗而歸。而後,秦王親至頻陽,請其為將,王翦堅持己見,仍以60萬大軍出征,秦王應允。伐楚途中,為打消王上猜疑,多次遣人索要田地財寶,不可謂不智。二十三年,王翦屯兵不動,靜觀待變,終於趁楚君東調之際,大破楚軍,殺項燕於蘄,擄楚王負芻。至此,楚國滅亡。王翦因功封武成侯。

    縱觀王翦一生,歷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始皇帝四朝。忠於王室,行止穩重,熟於兵法,凡戰必勝。於內,襄助秦王平定嫪毐之亂,穩定國家;於外,攻滅五國,為大秦立下不世之功。為人不居功,激流勇退,使家族免於趙高之亂政。可以說,沒有他,始皇帝的千秋大業,絕不會在短短十年間完成,若不是王翦平成蛟,鎮壓嫪毐,秦國能否穩定還為可知啊!

  • 10 # 摘錄史料

    王翦(?-公元前208年),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

    王翦少時喜歡軍事,隨侍秦王嬴政。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攻破燕國都城薊,又消滅楚國。王翦與其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開疆擴土的最大功臣。因功績卓著,拜太師,封為武成侯。

    統一中國後,急流勇退,沒有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憑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後世尊王翦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

    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的閼與,王翦領軍只十八天,便令軍中不滿百石的校尉回家,並從原軍隊的十人中選出兩人留在軍中,結果所留下來的都是軍中精銳。王翦就用這支士氣很高的精銳部隊攻下了閼與,同時一併攻取了趙的九座城邑。

    秦始皇十八年(前229年),王翦從上郡發兵,下井陘,與楊端和軍兩軍呼應。準備一舉攻滅趙國。結果遇上了趙國的名將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時間。王翦採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死後,王翦勢如破竹前行,大敗趙軍,並殺了趙軍主將趙蔥,攻下趙國的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原來的各處土地入為秦地,成為秦郡。

    秦始皇十九年(前227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王事件,荊軻失敗後。秦王政盛怒,並利用這個機會,派王翦領軍攻燕國。燕王喜和代王趙嘉聯合抵抗秦軍,燕代聯軍由燕國的太子丹統領,最後在送別荊軻的易水河邊兵敗。王翦乘勢攻取了燕都城薊,燕王喜逃到了遼東,燕國也名存實亡了。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王派王翦之子王賁攻打楚國,大敗楚兵。然後王賁軍迅速北上,進攻魏國,最後用黃河、大溝水淹大梁城,城盡毀。魏王假投降。接著王賁又平定了魏國各地,設魏地東面為碭郡。

    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秦王政召叢集臣,商議滅楚大計,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秦王政大喜,認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王翦因此稱病辭朝,迴歸故里。

    不久,楚軍故意示弱,且戰且退,保留精銳部隊從後突襲李信,大破秦軍兩營兵力,斬殺秦軍七個都尉,是為秦滅六國期間少有的敗仗之一。秦王政聽到這個訊息,大為震怒,親自乘快車奔往頻陽,向王翦致歉,並答應加兵請求,王翦統領六十萬大軍啟程,王翦出征時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連部下也開始擔心會不會太過份,王翦才說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國全國士兵盡交到自己手中,此時唯有向秦王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以外別無他求,藉此消除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

    這場統一戰爭以前236年秦軍伐趙拉開序幕,前後持續15年。期間,除了最先的滅亡南韓王翦沒有參與外,其他五國,要麼為王翦帶兵所滅,要麼為其子王賁攻克而亡。

  • 11 # 壹品鏟史官

    《千字文》中曾有這樣一段話來形容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起翦頗牧,用兵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意思時戰國時期有四大善於用兵的名將,這裡面的翦便是題中所說的王翦,其餘為白起、廉頗和李牧。

    簡單來說白起最大的功勞在於為秦開拓廣袤的領土的同時將楚趙這兩個最大的敵人打到奄奄一息,廉頗挽救了邯鄲之戰後虛弱不堪的趙國,李牧則是戰國末期趙國乃至於六國抗秦最後的希望。

    相比於其他三將,王翦的功勞就現實很多,除首先滅亡的南韓外,其餘五國皆被王氏所滅,楚燕趙滅於王翦本人,魏齊則被王翦的兒子王賁攻克,所以說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功勞簿上王翦當居首位。

    但是王翦並非武力值爆滿智力值清空的莽將,相反他更多的勝利是建立他智謀的基礎上。

    首先攻打趙國時,王翦便遇上了頭號勁敵——趙國大將李牧,作為久在北方抵禦匈奴的將領,李牧的指揮水平及部下過硬的素質都不亞於被稱為“虎狼之師”的秦軍。事實上王翦也確實被阻擋了幾個月,都無法正面擊敗趙國軍隊,無奈之下便劍走偏鋒,奏報秦王用金錢賄賂趙王近臣離間君臣關係。

    果然中計的趙王設計將李牧殺害後,王翦只用了三個月便完成了滅亡趙國的計劃。

    王翦強大的另一方面在於對形勢的把握,前225年,王賁擊敗楚軍後便回師伐魏最終平定了魏國全境。此時秦統一中原的形式一片大好,就連謹慎的嬴政也開始目空一切,認為群雄威脅不再,所以當滅楚提上議程時,王翦堅持要六十萬兵馬才能取得勝利,秦王不以為意,轉而派出李信率領二十萬人前去攻楚,結果大敗而歸,不得不再次起用王翦,按照他的要求配備夠六十萬軍隊,才取得滅楚的最後勝利。

    正是由於王翦智力值與武力值同時線上的緣故,才能屢戰屢勝連滅數國。但是自古以來就有功高震主或者居功自傲一說,所以良將難免遭到主君猜忌的命運,白起被秦王賜死,廉頗不止一次被臨陣換將,李牧也死於秦的反間計下,而王翦卻稀少地避免了“走狗烹”的命運,這和他的為人處世有關。

    王翦很早就開始侍奉嬴政,屬於隨秦始皇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嬴政怎樣一步一步排除呂不韋、嫪毐和太后的束縛,他都看在眼裡,所以嬴政是什麼樣的人,嬴政的目標是什麼,沒有人比他更清楚。而見慣了宮廷鬥爭的他對於功勞不僅是功勞,更是催命符的理解也是旁人難以企及,所以王翦明哲保身的功夫也是相當另類。

    嬴政要求王翦攻楚前夕,王翦突然開始為自己及子孫要求大量賞賜,今天要地明天要府邸,後天要錢財,不一而足。身邊的人都覺得王翦有點貪得無厭,王翦的解釋卻別具一格:

    我並不缺少錢財,但是秦王生性多疑,如今又將全國的軍隊全部交給我,不懷疑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才再三要求賞賜來打消秦王的懷疑。

    王翦另一個保命秘訣在於激流勇退。楚國滅亡後,秦國兩個最大的敵人消失,統一六國的步伐再沒有任何阻礙,而王翦卻在此時選擇退出,因為他明白統一天下的秦國最不需要的就是他這種戰功卓著的武將。

    所以如果硬要說王翦是個什麼樣的存在,那麼可以說他是一位被赫赫戰功所掩蓋的“出將入相”型的人才。

  • 12 # 騎驢去高考

    再怎麼牛逼的君王,如果沒有一群對自己支援的大臣,那麼他也會感到有心無力,理想超過了實力!所以君王最重要的本領不是衝鋒陷陣,而是駕馭群臣!那些偉大的君主,他們的胸懷真的像大海一樣寬廣,他們從來不害怕皮能的人,因為他們對自己的皮能很有信心。像唐太宗,直接把敵營的大將自己挖過來重用,而且推心置腹,英才最朝思暮想的就是明主,因為自己的才能有了施展的舞臺,就算不想跟明主,也不會害他們!最窩心的就是你遇到一個窩囊廢君主,而且還忌賢妒能,真真能把人氣死!

    王翦一生最幸運的並不是他有一身本事,而是他遇到了古往今來第一大明主,秦始皇,為他出色的軍事才華提供了一個前所末有的舞臺。王翦一生中最光彩的地方就是滅楚那一仗,前前後後都是光彩照人,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簡直要思君若狂,想要一睹將軍的風彩!當然,也成就了秦始皇千古名君的形象,人們對他的胸懷簡直要感激涕零了!

    李信是秦國的一位驍將,當年滅了三晉後,秦始皇問他,我打算滅掉楚國,你看大該需要多少人,李信說,二十萬人足矣。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說,非六十萬不可,始皇說,王將軍,你老了!於是始皇便派李信領二十萬人馬去滅楚。王翦一看,非常知趣,便告老還鄉了!李信開始打得順風順水,沒成想人家楚國先示弱,待秦兵放鬆警惕後,只一仗就把秦軍擊垮了!

    秦始皇腆著個臉跑去找老將王翦,承認自己當初眼晴讓屁股坐住了,看走了眼,想讓王老將軍接盤。老將軍沒辦法,只好披掛上陣。估計心裡想,早跟你說了得六十萬人,你皮能的不行。臨走老將軍還玩了把幽默,向秦始皇又要田又要宅,把秦始皇都逗樂了,老將軍你這唱的是哪一齣啊!老將軍說,趁你老人家用得著我,我也撈一把!走到路上又三番五次派人回來催秦始皇把答應自己的事趕緊辦了。手下人都看不過眼了,老將軍,這也不是您的檔次啊!王翦說,我現在領著秦國所有的甲士在外面打仗,咱們主子天性多疑,我要不這樣,他能放得了我?

    任何一場奇異的戰爭,一方面是指揮者出色的指揮藝術讓人嘖嘖稱奇,另一方面是敘述者的妙筆生花,伏筆,懸疑等寫作手法的高超使人胸中蕩然升起煙雲。王翦滅楚這場戰爭其實是很中規中矩的一場戰爭。因為秦國剛被楚國打敗,楚軍士氣正盛,所以王翦採取堅而不戰的策略,挫一挫楚軍的銳氣,待到楚軍洩氣麻痺的時候,對其發起突然襲擊,趁其不備,一舉就將其擊垮了!本來並沒有什麼大的波瀾,但是司馬遷輕輕蕩上兩筆,一個閒庭信步,料事如神的將軍形象就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司馬遷寫王翦問道,現在軍中士卒都在幹什麼,那人回答,現在大家都投石子玩,比賽跳高跳遠。王翦說,士兵們可用了。還有一個就是堅壁不戰的時候,王翦日休士洗沐,親與士卒同食,彷彿他早已成竹在胸,不急不忙!司馬遷的筆力也是驚人了得!

    秦始皇的胸襟成就了王翦的功名,如果在崇禎手下幹,那王翦在李信兵敗的時候就必死無疑,哪還有什麼被重新啟用的下文,因為崇禎面子上掛不住了!而至於那個李信,那早就被老大千刀萬剮了,馬的,你敢在我面前誇海口,害我栽面子!而秦始皇並沒有責罰李信,而是讓他和王翦的兒子王賁一塊去滅燕國和齊國。所以,有一個英明的君主是一等一的大事!

  • 13 # 手機使用者德友之書齋

    王翦,戰國末期秦國大將,著名軍事家。

    其憑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驕人戰績,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一、生平簡介

    王翦,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少時好談兵事 。後被秦王政任為將。他在軍中親與卒伍同食,善養士氣。

    秦王政親攬大權後,當時山東六國均已寢衰,秦遂乘隙出兵。在統一戰爭中,王翦將兵滅趙破燕。又以六十萬大軍擊楚,攻下壽春(今安徽壽縣)虜楚王負芻。追殺項燕於淮南,以功拜為太師,封武成侯。

    二、功勳卓著

    (趙文博《中國通史》)載:"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以二十二歲親政。…從此秦王獨攬全國大權。…任用王翦、王賁父子和蒙武、蒙恬父子為將,重新部署了對付六國的戰略和策略,開始了消滅六國的統一戰爭。"

    "公元前229年,秦派王翦領兵攻趙,第二年,攻入邯鄲,俘虜了趙王遷。"

    公元前227年,秦王派王翦領兵攻燕。第二年,秦軍攻下燕都薊(今北京大興縣西南)。

    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攻佔遼東,俘燕王喜,燕亡。

    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攻魏,魏王假投降,魏亡。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派王翦率軍60萬大舉伐楚,次年打敗楚軍,殺楚將項燕,俘楚王負芻。楚亡。

    公元前221年,秦王派王賁攻齊,俘齊王建,齊亡。至此,秦終於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三、明哲保身

    王翦功高震主,自知秦王政的心思,因白起的悲慘結局還歷歷在目。

    在秦國伐楚之時,秦王問王翦需要多少兵力,王翦毫不猶豫的回答要六十萬。秦王大吃一驚,這可是傾國之兵啊!於是秦王再去問李信,輕狂自大的李信說只要二十萬大軍。

    秦王最終選擇了李信。而王翦則以老病為由回到家鄉,過上了田園式生活。

    然而驕兵必敗,果然李信全線崩潰,七名都尉被斬殺,他自己也狼狽逃回秦國。

    秦王政再一次請王翦出山。有了白起的教訓 ,識時務者為俊傑,但是王翦還是要求必須六十萬大軍。這次秦王只好應允。於是王翦再次掛帥出征。秦王“空國中之甲士”,親臨灞上為王翦送行。出人意料,王翦曰:此次伐楚,臣必定功成身退,所以希望大王能夠賞賜多點金銀錢財,良田美宅,能滿足這個願望臣就安心了。秦王是一個極聰明睿智之人,一點就透。痛快地答應了王翦的請求。

    大智若愚之王翦此舉是為了打消秦王的疑慮,卻引起其身邊將士的好奇,於是王翦將心思說了出來,並將秦王賞賜之物分給將士。故而有了那句歇後語——王翦請田,明哲保身。

    不僅如此,王翦在攻滅了楚國之後,還南下攻滅百越,設立郡縣,立下不世功勳,秦王知道他的忠心,遂封其為武成侯。

    四、激流勇退

    秦王政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用了十年時間,先後兼併了韓、魏、燕、趙、楚、齊等六國,除南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王翦身為四朝元老,曾與多位相國同朝,無論是范雎、蔡澤,乃至呂不韋,都對他十分尊重。當他攻下楚國燕都之後,迅即上表告老還鄉,此時統一大業已經完成一半。而當他再度出山滅楚後,無論秦王怎樣相勸,他絕不貪功戀棧,決意告老還鄉,徹底隱退,從而得以善終。

    四、歷史評價

    在秦國兼併天下,橫掃八方的過程中,沒有王氏和蒙氏家族的支撐,秦軍很難如此迅速攻滅六國的。王翦、王賁父子; 蒙驁、蒙恬、蒙武祖孫三代,各個居功至偉、威名赫赫。

    山東六國中,除了南韓之外,其它五國都是在王氏父子的帥旗下相繼攻滅的。

    “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

    其意是: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秦始皇尊其為師,可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還有史家評價:王翦用兵突出的特點就是“穩”。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王翦戰前會作詳細的考慮,不打無把握之仗。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無論是伐趙還是滅楚,看似手法平淡無奇,但卻招招制敵。

    王翦戎馬一生,南征北戰,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更顯得難能可貴。

    特別是他作為臣子對國家一心一意,盡忠竭力一生;明哲保身,激流勇退亦保全了自己和家族等凸顯了他的優良品質和聰明睿智,併為後世所稱頌! 

    結束語: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雄才大略之秦皇嬴政能一統天下 ,司馬遷曾撫今追昔曰:“天方令秦平海內”。

    除了司馬遷的所謂“天”,即國力雄厚,有一支虎狼之師, 並能奮六世之餘威 外,嬴政之文治武功,再加上他高超的馭人之術,高明的識才用才之本領。嬴政與王翦等明君賢臣一體,朝堂上下同心,雖面對群雄勁敵,仍能力挽狂瀾,無往而不勝!

    王翦功高未必能震主,因與之秦王政豐功偉績相比,真乃小巫見大巫!狡兔死狗未烹,只因秦王政是千古一帝,一代雄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跑步的時候實在堅持不下去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