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柴

    法正在劉備稱漢中王之後任尚書令,相當於劉備的秘書長;從二人正式的職務來看,諸葛亮的職務是軍事將軍,而法正是護軍將軍,二人不差上下,從實際作用上來看,法正和諸葛亮分工不太一樣,諸葛亮主要負責留守成都,法正主要是跟隨劉備在身邊出謀劃策,在這一階段,誰是劉備身邊的二把手,這個問題比較模糊,不太容易做出這個結論。

  • 2 # 今人看古月

    劉備的一生中,封侯的第一人是龐統,第二人是法正。諸葛亮、龐統我們並不陌生,法正到底是何人物,能讓劉備這麼對待他,把他放在這麼高的地位?

    法正,字孝直,扶風郡郿縣人。原來在劉璋手下當差,一直得不到重用,很長時間裡,心情鬱悶無法排解。一次偶然的機會,劉璋派法正出使劉備處,讓法正攀上劉備這個當時還不算太大的樹。

    公元211年,劉璋派遣法正再次出使劉備,迎接劉備入蜀救援。此時,法正暗地裡向劉備獻策說:“我主劉璋闇弱,而將軍是天下雄主,如果以張松作為內應,將軍取下益州,以此來成就霸業,豈不甚好。”劉備早有取益州之意,果斷聽從法正的謀略,引兵入川。由此,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也變得重要起來。

    在進攻劉璋時,法正不僅寫信勸降,還在劉璋投降後,勸諫劉備禮賢下士,善待曾企圖背叛劉璋的蜀郡太守許靖,這些建議都給劉備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讓劉備對法正另眼相看。取下西川后,法正被任命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自此,法正成為劉備的主要謀臣,地位可想而知。

    法正死於公元220年,享年45歲,其短暫的一生中,最為耀眼的功勞,當屬獻計助劉奪取漢中,“上,可以討伐國賊,尊崇漢室;中,可以蠶食雍、涼二州,開拓國境;下,可以固守要害。”此戰歷時兩年多,期間法正多出奇謀,並計殺夏侯淵,公元219年夏,曹操退兵,劉備遂佔據漢中,自立為漢中王,任命法正為(漢中王)尚書令、護軍將軍。劉備創業了幾十年,終於等到了輝煌的時刻,而法正是功不可沒的。

    可惜天不假年,法正才45歲就去世了,《三國志》記載: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隨後追諡他為翼侯,賜其子法邈爵為關內侯。說來也巧,法正死後,劉備集團屢屢失敗,荊州丟失,夷陵大敗等,劉備蒸蒸日上的事業也被漸漸偃旗息鼓了。

    法正年長諸葛亮四歲,兩人同為劉備股肱(《先主傳》雲: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雖然性格和興趣彼此不同,但雙方始終能以公事大義為重,諸葛亮總理後方政務,足兵足食;法正則隨軍征討,出謀劃策。互相之間能夠緊密合作,取長補短。

    文治武功,各有不同。千百年來,諸葛孔明因三顧茅廬出仕,累有功績,221年諸葛亮被任命為蜀漢丞相,主持朝政,234年病逝於五丈原,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在蜀漢之中,誰的地位更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諸葛封神已是流傳千年。

  • 3 # 春風解語

    引言:熟悉《三國》的人,一定對諸葛亮不陌生,劉備三顧茅廬也要請其出山,赤壁之戰建立奇功,劉備死後甚至白帝城託孤於他,諸葛亮甚至被稱為《三國》最聰明之人,後世傳說他料事如神。但是對於法正這個人物,大家知道的就不是太多了,這個人物在三國的歷史上,被淹沒在眾多閃耀的星星裡。

    一、法正與諸葛亮的對比

    法正在年齡上是比諸葛亮大的,應該是諸葛丞相的大哥,兩人同為劉備股肱之臣,就是左膀右臂的意思,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

    這意思再明顯不過了,其實法正在智慧上還是絕對不遜色於諸葛亮的,畢竟謀士也是需要智商的。雖然彼此性格愛好完全不同,但是並不影響他們的合作關係,做不了朋友,一起幹工作還是配合得得心應手的。

    就像辦公室規則一般,總有一些齟齬,但是無傷大雅,雙方能以公事大義為重,相互協作,諸葛亮總理後方政務,比如吵吵架什麼的,畢竟這種事情還要諸葛臣相親自處理。法正則隨軍征討,出謀劃策。法正與諸葛亮在工作中的表現可謂珠聯璧合,互相之間的緊密合作,取長補短,使得蜀國在群雄逐鹿中脫穎而出。

    諸葛亮對於法正還是十分欣賞的,畢竟英雄相惜嘛,諸葛亮為後世所讚揚,是因為他身上確實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氣節,在三國英雄中,他被文學作品所渲染的也好,口口相傳也罷,諸葛亮被塑造成一個完美的智者。而法正卻恰恰相反,他雖然智商超群,但是他有一個性格上的缺陷,有仇必報。他是屬於不記仇的人,因為他有仇過不了幾天就報了。

    《三國志》裡就記錄了他的這個性格缺陷,郭奉孝不治行檢、法孝直濫用權力。比起完美無缺的諸葛亮來,法正更像是一個“人”,他身上有人性的缺點,有仇必報,心胸狹隘。這樣一個有缺陷的人物,當然不能和諸葛臣相的完美高大相提並論。

    、法正與諸葛亮分工合作,責權分明

    諸葛臣相與法正的價值觀還是很接近的,所以這兩個人在劉備面前,可以說缺一不可。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軍包圍成都,蜀郡太守許靖將要出城投降,被人發覺,這還得了,敵人還未打進家門,自己人就先自亂陣腳,但是在這危急之時,誅殺自己人也是犯了大忌,於是劉璋心軟放過了許靖。

    劉璋是心軟了,劉備不舒服了,在劉璋投降之後,劉備對許靖冷眼相待,並不重用。許靖與其弟許劭雖然是天下聞名的名士,但沒有身為人臣的才能。

    這時諸葛臣相站了出來,對皇叔說:“許靖的名聲很大,眾人所敬仰,這樣的人斷斷不可以失去,我們可以藉助他的名氣,使海內對你恭敬”。其實諸葛臣相的意思很明白,這就是名人效應嘛,許靖這樣的知名人士都被你善待了,那些崇拜他的粉絲還不更加依附於劉備嗎?

    諸葛臣相進言時,可能劉備還有一些猶豫,但是等到法正再一次進諫之時,劉備就深信不疑了,還是諸葛臣相有遠見,兩位謀士都這麼說,那就是沒錯了。法正對劉備說:“天下最有名無實的可能就是許靖了,但是主公剛剛創立了如此大業,總是要籠絡人心的,如果你薄待了他,其他人怎麼能歸附於你。”同時法正還提出了希望劉備仿效戰國時的燕昭王重用郭隗的故事,經過諸葛亮和法正的聯手建議,劉備得到了一個“賢君”的名聲。

    我們經常掛在嘴邊一句話,“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就怕豬一般的隊友”。法正與諸葛亮更像一對分工協作的隊友,和諧而統一的打著配合戰。

    三、劉備取漢中之計來自於法正的建議,法正是蜀國的智囊團成員之一

    法正在外掌握著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權,在內仍然經常為劉備出謀劃策,是劉備的主要謀臣,所以大部分主意還是他在拿。

    但是法正有一個性格上的缺陷,在掌握大權後睚眥必報,對他有過恩惠的人,他都以禮相待,而有過矛盾的人,他絕對不放過,必然要除之而後快,這也是他不被後世所讚頌的一點,再加上諸葛亮確實在後世的小說也好,演義裡也好,都被描述成當之無愧的“智者”,所以法正的光芒被蓋住了。

    在很多大事上,法正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向劉備獻計策,認為曹操一舉降伏張魯,卻未繼續進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淵、張郃駐守漢中,一定是內亂,而夏侯淵、張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漢中,應該立即發兵奪取漢中。

    事實證明法正是對的,他告訴劉備取得漢中的意義,漢中是替代蜀中地區承擔巨大的生存壓力的首選重鎮,進可攻國賊,尊崇漢室;漢中入蜀的兩條道,米倉道通往巴郡,可以為蜀郡提供糧草;中間可以蠶食雍、涼二州,開拓蜀國疆土;退有天險劍門可守,固守要害,持久無憂。

    劉備贊同了法正的建議,於是率領手下將領揮戈而下,佔領漢中。一次,劉備與曹軍大戰之時,由於形勢對漢軍極其不利,本該立刻撤退的,而劉皇叔打得怒起,不願意立刻撤退,此時無人敢上面去勸諫於他。當時箭雨如林,都射向漢軍之陣,但是法正義無反顧的擋在了劉備身前,以行動勸諫劉備,劉備趕緊喊道:“孝直避箭。”當然法正說,主公都在前線,我怎麼能輕易撤退。法正用行動說服了劉備,兩人雙雙撤退,沒有被箭矢所傷。

    法正在這些大事上,確實有大智慧,而且他能身先士卒,英雄也有弱點,他比之諸葛亮更接近人的標準。

    公元222年(章武二年),蜀、吳因關羽之死而爆發的彝陵大戰,蜀軍戰敗,退回白帝。諸葛亮感嘆道:“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這是諸葛亮對法正的評價,可以說法正在蜀國的作用並不比諸葛亮小。

    諸葛亮的生平

    諸葛亮能彪炳史冊,不僅僅是他智謀出眾,更因為他的才能出眾。他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這些閃亮的頭銜下,法正確實暗淡了很多。

    諸葛亮的《出師表》、《誡子書》等流傳千古,到至今都為後人所讚頌。他還發明瞭木牛流馬、孔明燈,為後世留下許多傳說,他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後人為了紀念他的這項發明,特命名為諸葛連弩。

    他一生南征北戰,屢出奇謀,他心懷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直到他去世也沒有多餘的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

    在這樣一位耀眼的明星面前,法正這個名字必然會被歷史所淹沒。諸葛亮與法正就是蜀國的左膀右臂,若論地位,劉備在世時,諸葛亮主要負責後勤和外交,軍事方面的謀略主要依靠法正和龐統。相當於一個外勤,一個內政,在地位與作用上是不分上下。

  • 4 # 泰會看

    若講治國興邦、統籌大局——諸葛亮

    要是運籌帷幄、申韓之術——法正

    諸葛亮是丞相(外相),法正是尚書(內相)

    《三國志》中寫道諸葛亮歎服法正的足智多謀,法正崇敬諸葛亮的品德高尚,他們兩人通力合作時蜀漢才是最強的!

  • 5 # 博超講堂

    如果按正史來看,法正活著的時候和諸葛亮相比,他們在蜀漢的地位真的是不相上下,或許法正還要稍稍高於諸葛亮。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名士法真之孫。

      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

    法正比諸葛亮大五歲,據《先主傳》記載: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諸葛亮總理後方政務,法正則隨軍征討,出謀劃策。互相之間緊密合作,取長補短。

      陳壽的《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第七》也寫到: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陳壽也將他比作魏國的程昱和郭嘉。

      等到法正死後,蜀、吳因關羽之死而爆發的彝陵大戰,蜀軍大敗。諸葛亮感嘆道:“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可見,法正在軍事上要比諸葛亮更厲害,諸葛亮則更加側重於內政。

  • 6 # 影子先生008

    熟悉《三國》的人,一定對諸葛亮不陌生,劉備三顧茅廬也要請其出山,赤壁之戰建立奇功,劉備死後甚至白帝城託孤於他,諸葛亮甚至被稱為《三國》最聰明之人,後世傳說他料事如神。但是對於法正這個人物,大家知道的就不是太多了,這個人物在三國的歷史上,被淹沒在眾多閃耀的星星裡。

    一、法正與諸葛亮的對比

    法正在年齡上是比諸葛亮大的,應該是諸葛丞相的大哥,兩人同為劉備股肱之臣,就是左膀右臂的意思,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

    這意思再明顯不過了,其實法正在智慧上還是絕對不遜色於諸葛亮的,畢竟謀士也是需要智商的。雖然彼此性格愛好完全不同,但是並不影響他們的合作關係,做不了朋友,一起幹工作還是配合得得心應手的。

    就像辦公室規則一般,總有一些齟齬,但是無傷大雅,雙方能以公事大義為重,相互協作,諸葛亮總理後方政務,比如吵吵架什麼的,畢竟這種事情還要諸葛臣相親自處理。法正則隨軍征討,出謀劃策。法正與諸葛亮在工作中的表現可謂珠聯璧合,互相之間的緊密合作,取長補短,使得蜀國在群雄逐鹿中脫穎而出。

    諸葛亮對於法正還是十分欣賞的,畢竟英雄相惜嘛,諸葛亮為後世所讚揚,是因為他身上確實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氣節,在三國英雄中,他被文學作品所渲染的也好,口口相傳也罷,諸葛亮被塑造成一個完美的智者。而法正卻恰恰相反,他雖然智商超群,但是他有一個性格上的缺陷,有仇必報。他是屬於不記仇的人,因為他有仇過不了幾天就報了。

    《三國志》裡就記錄了他的這個性格缺陷,郭奉孝不治行檢、法孝直濫用權力。比起完美無缺的諸葛亮來,法正更像是一個“人”,他身上有人性的缺點,有仇必報,心胸狹隘。這樣一個有缺陷的人物,當然不能和諸葛臣相的完美高大相提並論。

    二、法正與諸葛亮分工合作,責權分明

    諸葛臣相與法正的價值觀還是很接近的,所以這兩個人在劉備面前,可以說缺一不可。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軍包圍成都,蜀郡太守許靖將要出城投降,被人發覺,這還得了,敵人還未打進家門,自己人就先自亂陣腳,但是在這危急之時,誅殺自己人也是犯了大忌,於是劉璋心軟放過了許靖。

    劉璋是心軟了,劉備不舒服了,在劉璋投降之後,劉備對許靖冷眼相待,並不重用。許靖與其弟許劭雖然是天下聞名的名士,但沒有身為人臣的才能。

    這時諸葛臣相站了出來,對皇叔說:“許靖的名聲很大,眾人所敬仰,這樣的人斷斷不可以失去,我們可以藉助他的名氣,使海內對你恭敬”。其實諸葛臣相的意思很明白,這就是名人效應嘛,許靖這樣的知名人士都被你善待了,那些崇拜他的粉絲還不更加依附於劉備嗎?

    諸葛臣相進言時,可能劉備還有一些猶豫,但是等到法正再一次進諫之時,劉備就深信不疑了,還是諸葛臣相有遠見,兩位謀士都這麼說,那就是沒錯了。法正對劉備說:“天下最有名無實的可能就是許靖了,但是主公剛剛創立了如此大業,總是要籠絡人心的,如果你薄待了他,其他人怎麼能歸附於你。”同時法正還提出了希望劉備仿效戰國時的燕昭王重用郭隗的故事,經過諸葛亮和法正的聯手建議,劉備得到了一個“賢君”的名聲。

    我們經常掛在嘴邊一句話,“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就怕豬一般的隊友”。法正與諸葛亮更像一對分工協作的隊友,和諧而統一的打著配合戰。

    三、劉備取漢中之計來自於法正的建議,法正是蜀國的智囊團成員之一

    法正在外掌握著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權,在內仍然經常為劉備出謀劃策,是劉備的主要謀臣,所以大部分主意還是他在拿。

    但是法正有一個性格上的缺陷,在掌握大權後睚眥必報,對他有過恩惠的人,他都以禮相待,而有過矛盾的人,他絕對不放過,必然要除之而後快,這也是他不被後世所讚頌的一點,再加上諸葛亮確實在後世的小說也好,演義裡也好,都被描述成當之無愧的“智者”,所以法正的光芒被蓋住了。

    在很多大事上,法正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向劉備獻計策,認為曹操一舉降伏張魯,卻未繼續進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淵、張郃駐守漢中,一定是內亂,而夏侯淵、張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漢中,應該立即發兵奪取漢中。

    事實證明法正是對的,他告訴劉備取得漢中的意義,漢中是替代蜀中地區承擔巨大的生存壓力的首選重鎮,進可攻國賊,尊崇漢室;漢中入蜀的兩條道,米倉道通往巴郡,可以為蜀郡提供糧草;中間可以蠶食雍、涼二州,開拓蜀國疆土;退有天險劍門可守,固守要害,持久無憂。

    劉備贊同了法正的建議,於是率領手下將領揮戈而下,佔領漢中。一次,劉備與曹軍大戰之時,由於形勢對漢軍極其不利,本該立刻撤退的,而劉皇叔打得怒起,不願意立刻撤退,此時無人敢上面去勸諫於他。當時箭雨如林,都射向漢軍之陣,但是法正義無反顧的擋在了劉備身前,以行動勸諫劉備,劉備趕緊喊道:“孝直避箭。”當然法正說,主公都在前線,我怎麼能輕易撤退。法正用行動說服了劉備,兩人雙雙撤退,沒有被箭矢所傷。

    法正在這些大事上,確實有大智慧,而且他能身先士卒,英雄也有弱點,他比之諸葛亮更接近人的標準。

    公元222年(章武二年),蜀、吳因關羽之死而爆發的彝陵大戰,蜀軍戰敗,退回白帝。諸葛亮感嘆道:“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這是諸葛亮對法正的評價,可以說法正在蜀國的作用並不比諸葛亮小。

    諸葛亮的生平

    諸葛亮能彪炳史冊,不僅僅是他智謀出眾,更因為他的才能出眾。他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這些閃亮的頭銜下,法正確實暗淡了很多。

    諸葛亮的《出師表》、《誡子書》等流傳千古,到至今都為後人所讚頌。他還發明瞭木牛流馬、孔明燈,為後世留下許多傳說,他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後人為了紀念他的這項發明,特命名為諸葛連弩。

    他一生南征北戰,屢出奇謀,他心懷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直到他去世也沒有多餘的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

    在這樣一位耀眼的明星面前,法正這個名字必然會被歷史所淹沒。諸葛亮與法正就是蜀國的左膀右臂,若論地位,劉備在世時,諸葛亮主要負責後勤和外交,軍事方面的謀略主要依靠法正和龐統。相當於一個外勤,一個內政,在地位與作用上是不分上下。

  • 7 # 歷史哨聲

    法正地位比諸葛亮高

    《三國志》記錄,劉備奪取漢中稱漢中王時法正和諸葛亮的官職分別是:

    法正官職是尚書令、護軍將軍;諸葛亮官職是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劉備入蜀後,冊封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諸葛亮在荊州時官職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入蜀後官職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左將軍是劉備稱漢中王前的官職。

    劉備稱漢中王時,法正從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升遷為尚書令、護軍將軍;諸葛亮依然是軍師將軍,勸諫劉備稱帝時諸葛亮依然是軍師將軍;劉備稱帝即位後,諸葛亮官職才上升為丞相。

    法正在劉備稱漢中王時期,是尚書令,僅僅比丞相低一級,地位比軍師將軍諸葛亮高太多。

    就功績而言,劉備時期諸葛亮基本上都是治理為主,並無太多功績。隆中對只是對未來的一種規劃,但沒有考慮到曹操和孫權的行動;孫劉聯盟,是諸葛亮和魯肅二人的不謀而合,更有孫權、劉備、周瑜等人的合力。

    諸葛亮在劉備時期最大的功績是為劉備提供穩定的後勤供應:入蜀時治理荊州;攻打漢中,治理巴蜀;攻打夷陵,治理蜀漢。

    相比之下,法正不僅有謀略,還有真實戰功:

    1、和張松謀取幫助劉備奪取劉璋的益州;

    2、說服劉備重用許靖;

    3、建議劉備奪取漢中,確保巴蜀安全;

    4、定軍山之戰,完全是法正謀略之功,逼迫曹操不得不放棄漢中。

    法正擅長陰謀 諸葛亮擅長陽謀

    這是諸葛亮和法正最大的不同。這就是為什麼劉備在得到諸葛亮後,從來不帶諸葛亮作戰的原因——諸葛亮適合做光明正大的內政治理,但不適合作為行軍作戰的以爾虞我詐的角色。

    劉備的智囊基本就是兩個,前有龐統,後有法正。

    法正擅長縱橫陰謀,這點諸葛亮自己都佩服。以至於夷陵之戰劉備戰敗時,諸葛亮就慨嘆法正死太早,導致蜀漢遭此失敗。

    從諸葛亮對法正的遺憾慨嘆可以看出,諸葛亮對於劉備在夷陵之戰遇到的困局也無能為力,想不到解決辦法,否則諸葛亮早就向劉備提出了。

  • 8 # 潮白評論

    受《三國演義》影響,法正名氣沒那麼大,好像跟諸葛亮不在一個級別,實際上並非如此。諸葛亮、法正是蜀漢重臣,在劉備開創基業的過程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

    法正和諸葛亮,誰在蜀漢的地位更高呢?我們來比較一下。

    1,職位的比較。

    劉備自封漢中王,蜀漢進入全盛時期,對臣下進行封賞,法正的官職是尚書令、護軍將軍,諸葛亮的官職是軍師將軍。尚書令是對君主負責執行政令的首腦,因劉備不是皇帝還沒有設定三公,所以法正的尚書令有三公的職能。而軍師將軍呢,是劉備自創的官職,怎麼看也沒有尚書令大氣,但在漢中封王之前,這個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左將軍劉備府裡的事情不就是蜀漢國家的事情嗎!特殊時期,有時候府的秘書比國的領導還重要,劉備稱帝后直接封軍師將軍諸葛亮為丞相,可惜啊,法正沒活到那個時候。

    2,領導的信任。

    法正輔佐劉備攻下成都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此時,諸葛亮已經來了七年,經歷過當陽之敗、赤壁之戰。劉備去收益州,留諸葛亮和關羽看家。劉備攻打漢中,又留諸葛亮看家,劉備對諸葛亮非常信任。然而正是有了法正的幫助,劉備才能佔領益州、攻下漢中,法正去世,“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雖然兩個人的才能不同,可劉備對法正更多的是惋惜。

    3,做出的成績。

    “法正著見成敗,有奇劃謀算。”正是由於法正的謀劃,劉備順利的佔領益州併成功做上了夢寐以求的漢中王。而諸葛亮在益州、漢中行動中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作為,實則不然,“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打仗打的不是奇謀妙計,所以蕭何才是漢初首功,新一代的漢中王劉備當然知道其中的道理。

    4,掌握的資源。

    諸葛亮是荊州集團的代表人物,在那個時段,荊州集團是蜀漢政權的基石,從諸葛亮和馬良的關係可以看出,荊州士族支援諸葛亮的態度非常明確。法正原是東州集團的人,但並不得志,只是和當地人張松達成了協議,才在劉備這裡嶄露頭角,得勢後竟然有人反應他挾私報復,劉備想用他拉攏益州集團的可能性不大。

    透過以上幾點比較,還是回到陳壽的評價,“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兩個人對蜀漢的作用都很大,但還是諸葛亮排在前邊。

  • 9 # 煮酒漁樵

    諸葛亮與法正劉備進位漢中王前的對比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

    《三國志。龐統法正傳》記載“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

    實職:諸葛亮主管左將軍府,負責全面工作,其實就是丞相。

    法正成都市長兼首席軍事顧問,其實就是代替了龐統的角色。

    榮銜:都是雜號將軍,兩人相當。

    信任度:諸葛亮在劉備出征時候基本就是擔當了監國的角色,類似蕭何。

    法正則隨同劉備出征,參贊軍機,類似張良。

    綜上所述,諸葛亮實職上略勝法正,信任度上不想上下,只是從事的工作不同。

    諸葛亮與法正在劉備稱帝后的對比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

    《三國志龐統法正傳》記載:“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

    這時候的區別就逐漸拉開了,諸葛亮不但是丞相,還有兼職錄尚書事,而且假節,有臨機處置的權力,而法正只是尚書令,還是雜號將軍。

    但是在實際情況下,雙方的權力是基本相當的,諸葛亮深知法正受劉備信任,並不能制約法正,這也在三國志中有記載。所幸法正第二年就病故了,雙方未曾發生衝突反而惺惺相惜。

    從歷史上看,這種分工其實還是諸葛亮主內,法正主外的格局,所以劉備伐吳諸葛亮才嘆息說:法正要在就能勸住劉備了。

    綜上所述,可以確定諸葛亮在親密程度上是略勝於法正的,也是蜀漢實際上的二號人物(假節),負責蜀漢政權的全面工作(丞相)。

    但是並不具備壓倒性的優勢,這既是政治需要(法正代表著蜀派),也是諸葛亮的才幹上政略強於軍略的結果。

    實際上在龐統投奔劉備之後,就產生了龐統主軍諸葛亮主內政的格局,龐統死後是法正代替了這個職位。

    這是劉備在戰略上傾向於重心放在蜀中的結果,龐統和法正都是不支援隆中對的,他們都主張將重心放在蜀中。

    因此從龐統入夥開始到白帝城託孤,無論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之中,諸葛亮都沒有很出色的軍事表現。

  • 10 # 始終先生

    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自然是無人能及。法正之所以能夠被劉備重用,主要是因為三個方面:

    一.劉備入蜀的第一功臣

    《三國志蜀書法正傳》記載:

    後因璋聞曹公欲遣將徵張魯之有懼心也,松遂說璋宣迎先主,使之討魯,復令正銜命。正既宣旨,陰獻策於先主曰:"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與璋會涪。北至葭萌,南還取璋。

    法正可以說是劉備入蜀的第一功臣。作為劉璋交好劉備的使者,法正暗中勾結劉備,向劉備獻計,堅定了劉備入蜀的決心。

    劉備率軍圍住成都後,法正又寫信與劉璋,向其闡述其中的利害關係,促成了劉備兵不血刃的拿下了成都。

    及軍圍雒城,正箋與璋曰:"正受性無術,盟好違損,懼左右不明本末,必並歸咎,蒙恥沒身,辱及執事,是以捐身於外,不敢反命。恐聖聽穢惡其聲,故中間不有箋敬,顧念宿遇,瞻望悢悢。然惟前後披露腹心,自從始初至於終,實不藏情有所不盡,但愚闇策薄,精誠不感,以致於此耳。今國事已危,禍害在速,雖捐放於外,言足憎尤,猶貪極所懷,以盡餘忠。明將軍本心,正之所知也,實為區區不欲失左將軍之意,而卒至於是者,左右不達英雄從事之道,謂可違信黷誓,而以意氣相致,日月相遷,趨求順耳悅目,隨阿遂指,不圖遠慮為國深計故也。事變既成,又不量強弱之勢,以為左將軍縣遠之眾,糧谷無儲,欲得以多擊少,曠日相持。而從關至此,所歷輒破,離宮別屯,日自零落。雒下雖有萬兵,皆壞陣之卒,破軍之將,若欲爭一旦之戰,則兵將勢力,實不相當。各[若]欲遠期計糧者,今此營守已固,穀米已積,而明將軍土地日削,百姓日困,敵對遂多,所供遠曠。愚意計之,謂必先竭,將不復以持久也。空爾相守,猶不相堪,今張益德數萬之眾,已定巴東,入犍為界,分平資中、德陽,三道並侵,將何以御之?本為明將軍計者,必謂此軍縣遠無糧,饋運不及,兵少無繼。今荊州道通,眾數十倍,加孫車騎遣弟及李異、甘寧等為其後繼。若爭客主之勢,以土地相勝者,今此全有巴東,廣漢、犍為,過半已定,巴西一郡,復非明將軍之有也。計益州所仰惟蜀,蜀亦破壞;三分亡二,吏民疲睏,思為亂者十戶而八;若敵遠則百姓不能堪役,敵近則一旦易主矣。廣漢諸縣,是明比也。又魚復與關頭實為益州福禍之門,今二門悉開,堅城皆下,諸軍並破,兵將俱盡,而敵家數道並進,已入心腹,坐守都、雒,存亡之勢,昭然可見。斯乃大略,其外較耳,其餘屈曲,難以辭極也。以正下愚,猶知此事不可覆成,況明將軍左右明智用謀之士,豈當不見此數哉?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慮遠圖,莫肯盡心獻良計耳。若事窮勢迫,將各索生,求濟門戶,展轉反覆,與今計異,不為明將軍盡死難也,而尊門猶當受其憂。正雖獲不忠之謗,然心自謂不負聖德,顧惟分義,實竊痛心。左將軍從本舉來,舊心依依,實無薄意。愚以為可圖變化,以保尊門。"

    所以說,法正是劉備入蜀的第一功臣。

    二.作為納入劉備集團的新勢力,法正代表著一大群人的利益,劉備不敢不重用法正。

    法正與孟達都是扶風郡郿人,是東洲派人士的領銜人物,同時,由於法正又是歸降劉備的原劉璋部下,因此,法正對於劉備而言,就同時代表著兩大勢力集團,東洲派和益州派。作為外來戶的劉備,要想得到益州當地人的支援,除了拉攏當地的大族,就是要籠絡降臣中的這些代表人物,例如法正、李嚴、孟達等等。

    所以,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為了拉攏益州人士,為了平衡各派系之間的微妙關係,劉備也需要重用法正,這是政治上的需要。

    三.法正確實有才能

    《三國志蜀書法正傳》:二十二年,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二十四年,先主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興[山]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正曰:"可擊矣。"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曹公西征,聞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勸劉備說:“曹操一出兵就降服了張魯,平定漢中,卻沒有趁這個機會奪取巴蜀,只留下夏侯淵、張郃守衛漢中。如今估量夏侯淵、張郃的智謀比不上我們的將領,發兵前往攻打漢中,一定能戰勝他們。戰勝他們後,我們就法陣農業,囤積糧食,尋找時機,上可以消滅敵寇,尊奉王室,中可以逐步攻取雍涼,拓展疆域,下可以堅守先要之地,做長久的打算。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良機,時機不能錯過啊。”劉備認同法正的計策,就率領眾將領進軍漢中,法正也隨同前往。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從陽平關向南渡過沔水,順著山勢逐漸向前推進,在定軍山一帶紮營。夏侯淵領兵來爭奪此地,法正說:“可以攻擊他”劉備命令黃忠領兵登上高出擂鼓進攻,大敗夏侯淵,夏侯淵等人被擊殺。

    曹操西政,聽說了法正的計策,說道:“我本來知道劉玄德不具備這樣的謀略,一定是別人教授他的。”

    由此可見,法正作為隨軍軍師,有著敏銳的戰術素養,能夠看準時機,一擊必中,是有著真才實學的。

    所以說,上述三點,是劉備重用法正的真實原因。但法正永遠沒有辦法超過諸葛亮在劉備心中,在蜀漢的地位,畢竟諸葛亮是在劉備最落魄的時候加入劉備軍團,為劉備雪中送炭的。

  • 11 # AK搓背30一位

    因為沒了郭嘉,所以曹操才有赤壁之敗,因為法正死的早,所以劉備才會兵敗虢亭。

    據記載,法正還未英年早逝之前,諸葛亮主要負責的是管理內政和籌措糧草,相當於一個後勤軍需官的地位。而法正則是任為蜀郡太守和楊威將軍,在劉備成為漢中王后,更是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有人評價法正是外統都畿,內為謀主,由此可見法正的地位應該是比諸葛亮更高的。

    法正生前最大的功績是奪取了漢中王的漢中

    曹操降服張魯奪取了漢中後,法正看出漢中對蜀漢的重要性,當時曹操讓夏侯淵和張郃留守漢中,而不是進一步進軍巴蜀,實是迫不得已,夏侯淵和張郃都是有勇無謀的將領,並非曹操手下能堪一用的大將,這是用人不當,在戰略層面上已經有了勝算。於是在法正的極力勸說之下,建安二十二年,劉備拒絕了其他謀士的勸阻,進軍漢中。

    在劉備佔領漢中的過程中,法正也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比如擊破夏侯淵軍,協助黃忠斬殺夏侯淵,令曹操和諸葛亮都不得不歎服法正的智慧。佔領漢中後,劉備的復漢大業達到了頂峰,也有了立國的根本,不要忘記了,劉備當時繼位的便是漢中王,這個漢中王的漢中就是法正打來的。

    英年早逝以致彝陵慘敗

    在關羽死後,劉備被仇恨矇蔽了雙眼,一意孤行欲起兵為關羽報仇,當時諸葛亮以及群臣都無法勸阻劉備,後來便有了彝陵慘敗,蜀漢的歷史從此轉折,再無力爭奪天下。彝陵慘敗後,諸葛亮曾感嘆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東行也;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由此可見諸葛亮也認為劉備最信任的人是法正,別人都勸不動劉備,而法正可以。也可以看出法正的智謀就算是一代名臣諸葛亮頗為認可,只能為他的早逝而感嘆。

    法正的早逝給蜀漢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如果法正還在世,劉備也許不會東征,丟掉蜀漢的國運。孟達也不會擔心劉備會加害他,從而丟掉了上庸,更不會讓劉備殺掉虎將劉封。如果法正不死,三國鼎立的最後結局,曹魏也許不是贏家。

  • 12 # 日月雲煙

    無論從正史《三國志》還是小說《三國演義》來看,都是諸葛亮地位高於法正。

    劉備正式稱王之前,諸葛亮實際上就是的“相”,這個相不僅僅是蕭何的作用,還有張良和陳平的作用。 

    劉備取西川,固然法正功勞甚大,深得劉備信任,有些人認為他的地位在諸葛亮之上,這樣顯然有點言過其實了。

    《三國志·先主傳》:“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諸葛亮排在第一位,在法正之上。這時,法正分擔了一部分“張良和陳平”的作用,但諸葛亮還是第一位的。法正的“崛起”不是孤立的,也代表了劉備西川后,招納了大批謀臣和將星,這也是蜀漢的全盛時期。 《三國志》裡說:“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食和兵分別代表經濟和軍事,這可是頭等大事。這時法正跟隨劉備,基本上是參謀長的位置。

    至於小說《三國演義》裡,那就更不用說了,諸葛亮就是三國演義的最大主角之一,唯一能和他“戲份”抗衡的就是曹操,其他的劉備、關羽的戲份還是差了不少,另一個君主孫權更少了,而法正都比不上郭嘉。

    挺法正的觀點,常拿諸葛亮的那句“法孝直若在”說事,其實這句話更多的是反映諸葛亮的無奈。即使是真實情況,也不過是說明法正的話劉備愛聽,或者法正會“勸”。這和地位不完全是一回事。一個單位的一把手可能不聽二把手勸,但是可能會聽辦公室主任勸,但不能說明辦公室主任地位高於二把手。

    總之,諸葛亮地位在法正之上,無論是正史還是小說,都有足夠證據;而說法正地位在諸葛亮之上,卻太牽強。而從後世對於諸葛亮的評價看,那就更高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草莓有哪些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