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甲申十七年

    首先,百萬大軍是沒有的,鼎盛時期李成棟反正光復廣東,手裡也就幾萬人。

    南明的問題是沒有統一領導,朱由崧本來是唯一有資格即位的人,但史可法卻擔心其理由不充足,去選擇與江北四鎮的武將妥協,換取他們的支援。這樣滋長了武將跋扈的野心,誰都想參與皇帝的廢立,謀取自己最大的利益。

    這就是南明的最根本問題,也是核心病患。如果朱由崧能依靠血脈遠近乾淨利落的登基,那麼後世所有的關於正統的爭論都將不存在。在真實的歷史中,李成棟反正是南明的一個小高潮,可隨後又陷入了唐、魯、桂藩的爭論中,就是鄭成功這樣的人,也侷限於門戶之爭,認準唐王,對魯監國虛與委蛇,對永曆皇帝更是心裡猶豫之極,這也造成了日後與李定國北伐的失敗——鄭成功擔心北伐成功後,唐王將沒有登基的可能,進而影響自己的爵位。

    所以,南明如果有統一的領導,武將不參與擁立,朱由崧留下明確接班人,即使仍然執行了錯誤的“連虜平寇”的決策,守住半壁江山是完全有可能的。

  • 2 # 緣禦寒

    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南宋王朝,但是或許大家還忘記了有一個南明王朝。這是很容易被大家遺忘的朝代。因為南明王朝持續時間只有20多年,不算是中國的正統王朝,而南宋持續有150多年是中國的正統王朝,故大家都知道南宋而不知有南明。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講為什麼南明沒有南宋持續的時間長。

    歷史上的南明為什麼沒有南宋持續時間久?

    南宋時1127年趙構在應天府稱帝開始算起到1279年崖山海戰結束。總共持續152年時間。起因為金國入侵北宋俘虜趙宋皇帝。亡於蒙古軍隊。

    南宋能夠持續較長時間的主要原因為:

    第一: 宋朝剛剛開始100多年氣數還在,而且團結抗金。

    第二: 南宋的繼承人非常少當時幾乎就只剩下趙構一人而已。

    第三: 南宋當時的民族英雄多以岳飛韓世忠為代表,整個國家空前團結。

    第四: 南宋地處江南物產豐富,而南明的經濟本來沒有南宋發達。加上囤積居奇,就更是沒有什麼物資可以被調配的了。

    而南明持續時間不長的主要原因則為:

    明朝已經持續了200多年氣數將盡。 當時繼承人太多了。 漢奸多,全國各地遭受戰火,經濟遭到破壞,軍隊沒有物資不停調遣。

  • 3 # 浮沉的歷史

    一、由於崇禎皇帝沒有子嗣逃出北京,導致南明皇帝的正統性有很嚴重的問題,也是後來南明自己人因為皇位而內鬥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南宋則不一樣,南宋的第一個皇帝宋高宗趙構是宋徽宗的第九子,在當時宋徽宗子女都被金兵擄走的情況下,他有絕對的繼承權,從而穩定了南宋在南方的統治。二、南明之前的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已經把大江南北通通打爛了,凡是有農民起義軍造反的地方,明朝的基層政權都被破壞殆盡,同時很多地方人口也大量損失,餓殍遍地。

    而南宋的局面要好實在是太多,在金兵入侵之前,宋朝的統治基本上還比較穩定,雖然有小規模的農民起義,但大多政府軍都能夠控制,南方優越的經濟條件給南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而且南宋對於地方都控制能力沒有任何問題,在北方還有部分的地盤,例如陝西在早期還在南宋的手裡,其地盤比南明大多了。

  • 4 # 殿前都點檢

    為什麼南宋能維持國運百餘年,南明有百萬大軍,為何沒有南宋時間長?

    南明之所以沒有南宋時間長,短時間內就滅亡,是因為內部矛盾太多,極大影響了軍隊士氣和戰鬥力。東林黨和閹黨的矛盾,以及武將之間的矛盾導致弘光政權只持續兩年,一仗沒打就百萬大軍投敵。文臣看不起武將,導致福建隆武政權唯一能打的鄭芝龍不願出力,鄭最終投降清朝。

    永曆皇帝依靠張獻忠的餘部幾十萬兵馬本來已經在大西南站穩腳跟,李定國擊殺定南王孔有德、敬謹親王尼堪,清朝甚至開始考慮劃江而治。但孫可望與李定國兩人矛盾激化,導致孫可望降清,最終清軍在孫可望的指引下滅掉了永曆政權。明朝徹底覆滅。

    永曆帝劇照

    南明三大最有影響的政權為什麼會覆滅?一句話,內部矛盾太大。南明的很多文臣武將寧願降清,也不願意便宜了政治對手。那麼,為什麼南明內部矛盾如此之大,且根本無法調和?因為南明的皇帝沒有實權,尤其是沒有軍權,是傀儡。因為南明皇帝沒有實權,所以皇帝身邊的大臣就拼命爭奪“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力,而皇帝根本管不住他們,也無法調和大臣之間的矛盾。假如南明皇帝手握軍權,皇帝就可以調和大臣之間的矛盾,使內部團結一致,共同抵禦外敵。這樣,抵抗力量就會大大增加,至少不會出現百萬大軍集體投降的局面。而南宋趙構恰恰就是這樣一個有實權的皇帝。“靖康之變”發生時,兵馬大元帥康王趙構正在河北募兵,組織軍隊勤王。由於害怕金軍,趙構手中有了十萬大軍後卻不敢向金軍發動進攻。最終,金軍擄走了徽欽二帝以及除趙構外的所有皇室子女。這樣一來,康王作為宋徽宗的兒子就成了宋朝皇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康王趙構手中有十萬大軍,有自己的親信大臣組成的班底,還有韓世忠等名將的支援,趙構就成了擁有實權的皇帝。南宋內部也有主戰派和主和派的矛盾,有奸臣和忠臣的矛盾,但是趙構說支援誰,誰就得勢,是戰是和是逃,由皇帝說了算,說一不二。

    宋高宗趙構是南宋軍民的唯一效忠物件。這一點遠非南明可比。趙構也完全可以調和身邊大臣的矛盾,無人敢不聽命。趙構為了“議和”甚至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了擁有軍權的主戰派將領岳飛。雖然這是自毀長城之舉,但從中也可以看出南宋皇帝是擁有絕對權力的。而南明皇帝想殺不聽話的武將則絕對不可能如願。總之,雖然內部都有矛盾,但南宋皇帝擁有實權,可以令內部統一,既有力量抵禦金兵,又可以自保和以打促和;而南明皇帝卻只能看著大臣內耗,白白便宜了清軍。這就是南宋可以持續150多年,而南明只能潰敗中持續十幾年的根本原因。當然,趙構絕不是一個完美皇帝。他被金兵嚇破了膽,終其一生也不敢反攻金國,更別提北定中原了。

  • 5 # 九頭鳥漫談文史

    南宋和南明都是中國歷史上因為別國入侵後偏居一隅的王朝,南宋享國近一百五十年,而南明卻只有十八年(崇禎上吊至永曆被害為止),而且南明因為混亂的政權更迭,還不被主流史書所認可,南明甚至擁有百萬大軍,可為何遠遠弱於南宋?一言以蔽之:“沒有核心領導人或領導群體”。

    南宋在北宋滅亡後,有一個所有勢力都認可的皇帝,即宋徽宗的第九子趙構,也就是宋高宗,大家都團結在以他為首的大旗下, 能整合整個南方的資源和金國抗衡。反觀南明,短短的十八年中,卻換了三、四個皇帝,每個皇帝當政時,在北邊清朝的強大壓力下,內部竟然還有閒功夫爭鬥,如此這般,怎麼可能是強大的清朝的對手?

    弘光政權

    南明的第一個政權,皇帝是崇禎的堂兄福王朱由崧,他的皇位來得比較驚險,當時主導南方計程車紳勢力東林黨想擁戴的是潞王(崇禎皇帝堂叔),原因是當初萬曆皇帝想立朱由崧的父親,老福王做皇儲,但被東林黨集體否決了,東林黨害怕朱由崧翻舊賬,所以堅決反對他繼位,即便他和崇禎的血緣關係最親近。

    但在東林黨的對頭馬士英和明王朝殘餘的幾支軍隊的擁護下,朱由崧強勢入主南京並登基稱帝,結果,反對他的東林黨在北方大敵虎視眈眈的情況下,不斷從政治上對朱由崧及馬士英發動進攻,使得這個南明政權一直都處於內鬥當中,根本沒有整合力量對抗即將南下的清朝,弘光政權僅存在一年就被消滅,朱由崧被清軍俘虜後處死。

    隆武政權

    南明的第二個政權,皇帝是唐王朱聿鍵,即隆武皇帝,隆武在福建登基之前,浙江還有兩個監國,一個是潞王,降清後被處死,一個是魯王,後逃奔海上繼續抗清。隆武是弘光政權滅亡後,從南京逃出來的,在逃亡路上,被東林黨人黃道周和安南伯鄭芝龍接到福建登基稱帝。

    隆武政權成立後,依舊遇到了內鬥這個大問題,鬥爭雙方就是東林黨的代表黃道周和福建的地頭蛇鄭芝龍,鄭芝龍掌握著隆武政權的所有兵權,他只願意割據福建,而不希望賠上老本幫助隆武帝北伐,隆武和黃道周都無力制約鄭芝龍。

    再加上明朝皇室的威懾力在崇禎、弘光兩任皇帝死後,已經喪失殆盡,南方的其他士紳勢力也對隆武陽奉陰違,最終,隆武政權也只存在了不到一年,黃道周自己募兵北伐,結果被清軍殺死,而後,鄭芝龍降清,隆武孤身強行北上,也被清軍追上殺死。

    永曆政權

    南明存在最長的一個政權,足足有十六年(僅算到永曆皇帝被殺為止),皇帝是本在廣西封藩的原明朝桂王朱由榔(崇禎皇帝堂弟),永曆政權能堅持抗清十六年,是因為完整的接納了原張獻忠的軍隊,雖然過程當中有波折,但終於湧現出了一個能抗衡清軍的統帥李定國。

    李定國接受永曆政權的招安後,一直死心塌地的抗清,縱橫西南地區幾近無敵,打得清朝幾乎要放棄西南三省以求和,但李定國最終也是陷於內鬥中,先是同為張獻忠義子的孫可望降清,將李定國部的虛實全部洩露給清軍,也因為孫可望的降清,直接削弱了李定國的實力。

    而後,永曆政權內部也對李定國不放心,畢竟他是流寇出身,清軍攻入雲南時,永曆和百官不逃向擁有兵權的李定國部所在地,卻逃向緬甸,就是這種不信任造成的結果,實力比清朝差,還人心不齊,結局當然很難看。

    永曆皇帝最終被緬甸方面交給了吳三桂,然後被處死,李定國得知訊息後病故。此後,雖然還有臺灣的鄭成功部,和湖北、四川交界處的夔東十三家部(李自成殘部)在堅持抗清,但已經不成系統了。

    從上述三個南明政權的大致經歷可以看出來,南明沒有一個稍微有點威望的皇帝以及內鬥不只是最終沒能堅持下去的根源,皇帝是不能指望的,因為南明所有的皇帝都不是崇禎的直接繼承人,除非崇禎的兒子們能逃出來並被南方勢力認可,才有可能成為有那麼一點威望的皇帝。

    並且,在當時的明朝南方,任何一個政權必須要得到土著士紳的代表、東林黨的完全認可才行,實際上,不管東林黨的好壞與否,在當時的長江以南,真有一個完全由東林黨把持政治、軍事、經濟的小朝廷,沒準活得的時間會比歷史上的南明要長久。

    很多人不喜歡東林黨,但他確實可以擔當起在南方政權的核心角色,當他們的利益述求得不到清朝保證時,也一定會團結起來和北方的強敵對抗到底,有了一個核心的領導層,集中南方所有的資源,一定會堅持的更久,東林黨中是有人才的。

  • 6 # 歷史飛凡觀

    首先看一下二者的時代背景,南宋朝廷的建立是因為北宋宗室近支全部被金人擄走,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在外得以身免,最後登基繼承大統建立南宋。

    而南明事實上並不止一個朝廷,當時崇禎皇帝自殺殉國後,其子嗣先是被李自成後被滿清人抓住,最後以冒充前朝皇子的名義殺掉了,隨後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小朝廷沒有得到所有人的擁戴而國力不強,只堅持了一年多就被滿清人抓獲處死,後來在南方更是出現了唐王、魯王、桂王三系人馬,在外有大敵的情況下,他們竟然自己人先打了起來,乾的是讓親者痛仇者快的蠢事,這樣不團結的力量自然是被滿清政權一一擊破。

    其實歷史上劃江而治並不是直接劃長江而治,譬如南宋就長期堅守淮河防線,所謂守江必守淮,如果守不住江淮流域,那麼對於南方王朝來主非常危險,因為對於三國之後的朝代來說,長江天塹雖然寬廣,但是並不是不可逾越的,隋滅陳就是很好的例子。

    再就是南明的軍事糜爛程度比之南宋更厲害,南宋當時畢竟還有所謂的中興四大名將坐鎮,岳飛更是軍事史上有名的戰將,而南明小朝廷除了從張獻忠那邊轉過來的李定國之外,其餘皆是目光短淺的鼠輩,其中就有鄭成功的老爹鄭芝龍等人,那些漢人降將多用來當炮灰,大部分都被滿清朝廷以各種理由處死了,就連策封的三藩到了康熙年間還是撤除了。

    所以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南明時就是這種情況,雖然經濟人口都比北方的滿清要高,但就是轉化不成戰鬥力,最後只得以滅國收場。

  • 7 # 指揮使吳鐵錘

    有極其客觀的原因,以下是我的分析:

    第一點:南宋是皇子當皇帝,南明的皇帝全都不是皇子。

    南宋的開國皇帝是趙構,趙構可是皇子,而且是唯一逃出來的皇子,他承續天子之位名正言順,各地的任何臣子都沒有非議。所以直接就杜絕了可能引發臣下不服的理由,趙構是堂堂正正的先帝之子。

    趙構

    南明的幾個皇帝,全是各地的藩鎮王爺們,他們都是被權臣扶上皇帝之位的,南明的幾個朝廷同時存在,皇帝之間互相不承認對方,因為他們都沒有法理基礎,不過是朱元璋的兒孫罷了。也就是說老朱家的兒孫就可以當皇帝,臣子們自然就會有不服,扶一個皇帝自己當太師也好啊。這個皇帝的含金量就不高了,屬於只要臣子有實力,就可以隨便抓一個過來,然後就成了第一權臣了。崇禎的兒子們全部消失不見了,如果崇禎的兒子在南方稱帝,那麼馬上形勢就會好很多,各個派系之間的爭鬥至少不會那麼露骨,大臣們再不服氣也不敢不認崇禎的血脈。

    第二點:南宋各地守將多是良將,南明各地守將多不通兵事

    南宋各地守將多是邊關輪調的將領,他們熟悉兵事。而南明各地的守將很多人只是混到的將軍,真正的明軍主力基本上在北方被打殘光了。南宋在這一點上,做到了守將的頻繁輪調,所以有力的保障了各地的將領的素質水平,他們基本上都是百戰餘生的將軍,所以真遇到戰事,能夠做到從容應對,所以南宋有很多名將。而南明就不行了,一群的無膽將軍,為何無膽,實在是水平太低根本沒能力應敵。

    所以從軍事上而言,比不得南宋,當然南宋為何這樣經常輪調將領呢?主要就是怕將領們在地方上形成氣候,畢竟大宋朝的皇帝就是將領守權產生的,所以這樣輪調將領,但是這樣就有力的保障的各州守將的能力,最起碼他們都實戰過。

    南明

    第三點:南宋所控制的地區,壟斷的大資本家較少,而南明基本上行業被壟斷了,經濟盤不活。

    南宋所控制的地區,經濟還在快速發展,行業的競爭很有活力,所以政府能夠收到很多稅收。而南明呢?基本上賺錢的行業全被大資本家壟斷了,大資本家們又花錢買官賣官,無論是官商都有人脈,像復社這樣的組織,像東林黨這樣的組織,基本上全是大老闆,他們靠錢來說話,誰給他們利益他們就聽誰的,他們的關係網十分龐大,皇帝根本沒有作主的權力。而且他們賺的錢全部自己一個人花,如果誰想動他們的利益,那麼皇帝他們都敢換一個當,這就是南明的朝廷經濟上一窮二白的根本原因,當個皇帝像一個討飯的,不敢得罪屬下,只是一個吉娃娃。而南宋的皇帝就不一樣了,手中有錢,說話說一不二。

    明軍

    綜上所述,南宋自然比南明強很多很多,內因是一切的主導因素,所謂的外因影響並不大,如果內因不行的話,那麼外因就能毀滅你。

  • 8 # 蕭立誌

    中國古代北方的中央政權一旦不敵外敵入侵,通常有一個戰略性的逃跑方向,就是一路往南,只要跑過了長江天險,喘息已定,立住腳跟,通常都能把中原王朝的命脈再續上那麼一兩百年,比如說晉朝的時候有永嘉南渡,宋朝的時候有靖康南渡。

    但是為啥在明朝身上就沒能重演呢?我認為根源在於南宋、東晉,原有政權已經崩潰,制度得以因事制宜,加以調整。而南明本身擁有南京這個備用系統,本身僵化的體制得以延續,難以應對亂局。相反,滿清擁有一個開創性的體制,擴張戰力。

    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一場戰爭,通常就是三個層次的力量對比,第一是人,第二是錢,第三是民心向背。

    ①先說人,在冷兵器時代,打仗打的是人數,滿清入關時,滿洲八旗不到十萬人,蒙古八旗不到五萬人,漢軍八旗勉強夠五萬人。所以整體算下來,還不到二十萬人。

    南明這邊的部隊,我們漢族政權永遠不會缺的就是人,就拿南明的第一個政權弘光政權來說,江北四鎮和左良玉的部隊加一起就已經一百多萬了。即使到南明的後期,鄭成功那麼小的地盤,也就金門、廈門那麼點地方,但是他組織一次北伐,還能夠上十萬人,所以從來就沒有缺過人。

    ②再說錢,當時明末的農民戰爭,已經把北方蹂躪得殘破不堪了,山西、陝西、河南等地被反覆蹂躪。但是南方基本上沒有被破壞,而且明代南方經濟非常繁榮。所以南明敗亡跟錢的關係也不大。

    ③再說民心向背,當時雖然北方民生疲弊,民不聊生,但南方民生安定,生活相對富裕,且孔子的夷夏大防深入人心。加上滿清帝國推出了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滅絕人性的反人類政策,在這種慘無人道的壓迫之下,激起了南方人民激烈的反抗。嘉定人民的誓死抵抗遭到了清軍報復性的“嘉定三屠”。“江陰死戰八十一日,史載江陰舉城戰亡,“竟無一人降者”。

    有人重點攻擊士大夫,說南明計程車大夫實在太無恥了,其中著名的軟骨頭就是錢益謙。在滿清兵臨城下的一刻,柳如是勸錢益謙投水殉國。錢益謙以“水太冷,不能下……”為由拒絕。不久之後,錢益謙又以“頭皮癢”為由,徹底剃髮降清。但即使是這樣的一個人,降清後也與反清勢力保持聯絡。

    在南明魯監國崛起之時,時任浙江防倭總兵的王之仁在清兵即入浙江之時已上表投降清朝,清兵首領貝勒博洛也命他繼續擔任原職。但他還是被民眾抗清的熱情給鼓舞,很快便易幟反清。在南明歷史上,這樣的情況多多。先是感覺打不過滿清,只好迎降;及至有風吹草動,一有點抗清勢起,立馬反正,加入抗清的隊伍。王之仁積極擁立監國魯王。後來,在清兵的重壓下,王之仁所率明軍退至舟山群島,又一敗再敗,復國無望,堅持無益,他自知已無力迴天,遂將全家93口,全部乘坐一條大船,駛入茫茫大海,然後鑿船自沉。史載“之仁度事不支,乃載其妻妾子女婦孫共一大舟,沈之蛟門”。

    在抵抗滿清失敗後,慷慨殉國計程車大夫不在少數,其壯其烈,讓人肅然起敬,如黃道周、陳子龍、夏完淳及張蒼水等人。清乾隆帝念明季殉節諸臣各為其主,義烈可嘉,更冀以褒闡忠良,風示未來,遂命大學士九卿等集議,將明惠帝建文靖難及晚明殉節諸臣匯為一編,名《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收錄有殉節諸臣2249人,其中大部分身處南明時期。

    滿清當時雖拿下了北京城,但滿清對於整個北部中國的控制非常弱,基本上就是北京城周邊的那一小塊地方。而南明當時的地盤北到黃河,西到荊楚,東到閩浙,南邊的兩廣、雲貴。在軍事力量並不差、文武官員也有不少佼佼者、群眾基礎也不弱的情況下,南明還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它有一個備份系統。南宋趙構往南跑,被金人打得到處流竄,為什麼?因為當時北宋的中央政權已經崩潰,沒有一個政治系統。可是明朝,因為朱棣篡位,他遷都北京後,南京作為首都的地位是沒有撤掉的,南京有一套完整的政府班子。所以1644年4月25號,崇禎皇帝一死,南京的合法性地位馬上就接替過來了,這套系統馬上可以運作。

    但是為什麼南明弘光政權崩潰得那麼快呢?就是因為常年的皇權制度的打造,到了明末,實際上它已經變成了一個所有的要素都鎖合在一起的小系統。這個系統小到什麼程度?就是它所有的構成要件,甭管是閹黨還是東林黨,它都以對方為唯一對手。那你東林黨如果以閹黨為唯一對手的話,你的能力也就被鎖死在閹黨這個水平上,其實沒有人真正為了家國天下而奮鬥,那個大目標所有人都忘了。就算你東林黨道德水準比較高,將來在歷史上的名聲比較好,那又怎樣?從整個系統演化的角度來看,你起到的作用其實和閹黨差不多,都是以對方為對手,以幹贏對方為首要,甚至是唯一目標,整個組織的大目標大家都忘了,所以南明的崩潰其實雙方都有責任。

    因為北宋政權崩壞,皇室只有趙構一人得存。所以趙構合法性勿用質疑,而且趙構在組建南宋政權時可以隨心安插親信,鞏固皇權。而南明朝因為皇室成員眾多,皇帝人選就無法讓每個人都滿意。南京這套備用系統的存在,導致新皇登位無法安插親信,為了維護自身,他必然要依附支援他登基的一派,而另一派東林黨不甘心失去權力自然會想盡辦法反撲,先後製造了“妖僧大悲案”、“太子案”和“童妃案”。這種情況使得弘光朝從一開始就陷入激烈黨爭,無法齊心向外。

    軍隊在中國古代皇權政治當中永遠會帶來三個噩夢:第一個叫財政噩夢,就是養軍隊太大,國家財政吃不消;第二叫軍閥噩夢,一旦把這個刀把子交到別人手裡,對皇權可以造成致命的威脅;還有第三條,就是戰鬥力噩夢,如果你把它管得死死的,軍隊就沒有戰鬥力,所以在宋朝、明朝這種情況下,一旦遇到外來危機,往往就沒有抵抗之力。所以中國古代皇權政治,永遠是在三個噩夢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弘光皇帝即位,有擁立之功的武將,是他的皇位的保障,既然他們過去有功,未來還要倚靠,大加封賞也是順理成章。從此江北四鎮正式形成,他們的跋扈與擁兵自重也成了理所應當。軍閥跋扈不聽指揮,加上朝內排擠使得軍隊糧餉難以籌集,史可法遂做出激勵方案:第一,你們所駐防的地方,不僅軍隊歸你管,百姓歸你管,然後所有的田賦、礦山之利、商稅全部歸你,你自己招兵買馬,自己養軍隊,中央反正也養不起了;第二條,如果將來反攻中原,你打下來土地,這片土地也歸你管,所有的利潤都歸你;第三條,世襲,給你們封的侯爵、伯爵,將來都世襲。

    南宋高宗趙構即使再難,所有的軍隊軍餉我來發,可不能讓你放鬆控制,變成軍閥。所以南宋初年雖然諸軍私人化嚴重,但朝廷能夠指揮各軍協同抗金。局勢緩和後就逐步收回軍權。

    史可法的做法讓朝廷徹底對各軍閥失去掌控,各軍閥互相內鬥爭地盤,無心向北,自然更談不上協同抗清。同時士兵對朝廷也就沒有了認同感。所以在清兵毀滅南明弘光政權的時候,高傑、左良玉、黃得功一死,他們屬下將領為防被其他軍閥清算紛紛降清。這某中還有史可法失當之處。 高傑被殺後,史可法前往安撫高傑的軍隊。高傑妻邢氏為了自己集團的安全,提出讓兒子拜史可法為義父。這本來是史可法增進同高部將士感情的一個機會,然而史可法卻因為高部是“流賊”出身,堅決拒絕,命高傑子拜提督江北兵馬糧餉太監高起潛為義父。由此可見史可法政治偏見之深和不通權變。這一舉動深深刺激了高傑的那些部眾,清軍南下之後,高傑之妻和高傑之子率領軍隊投降了清軍。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南明兵部尚書史可法,在揚州抵抗清兵。後揚州城池破,清軍屠城,揚州百姓死難八十萬,史稱“揚州十日”。隨後,清軍渡過長江,克京口鎮江。弘光帝出奔蕪湖。五月十五眾大臣獻南京降清;五月二十二弘光帝被俘獲,送往北京,翌年被殺。

    南京失陷後,南明從此四分五裂,再無統一的核心領導機構。各地有野心的宗室紛紛自立,先後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年)、應天的偽太子王之明(1645年)、撫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年)、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宣佈監國,但都是曇花一現,數天後就被推翻。

    弘光政權崩潰之後,抗清運動反而風起雲湧,南明政權可不只是弘光政權一個,後面還有隆武、永曆政權等等,這些政權它的主政者,或者主要依靠的力量恰恰不是原來朝廷當中的體制內力量,這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

    江北四鎮當中唯一一個有志恢復中原的是高傑,高傑是農民軍出身。後來支撐永曆政權的李定國,這個人也是農民軍出身。隆武政權鄭成功也不是體制內人,他們家是海盜出身。這其實是什麼?就是原來的大系統突然倒地身亡之後,已經死的直挺挺的了,在它的屍首的旁邊突然長出來一些小花小草,來延續它的那個生命,而這個小花小草跟它之間好像沒有什麼關係,這些花花草草是自我意志決定的,它反而不是那種靠長期的洗腦、灌輸、控制、討好、馴養的產物。

    弘光元年(1645年)閏六月丁未,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監國稱帝,並迅速得到各省的承認,由於訊息隔絕,朱聿鍵監國後四十天魯王朱以海監國在紹興。這時清朝再次宣佈薙髮令,江南一帶掀起了反薙髮的抗清鬥爭,清軍後方發生動亂,一時無力繼續南進。但南明內部嚴重的黨派鬥爭與地方勢力跋扈自雄,且隆武政權與魯王政權不但沒有利用這種有利形勢,發展抗清鬥爭,反而在自己之間為爭正統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為戰,所以清軍再度南下時,先後為清軍所各個擊滅。

    滿清入關的時候,他在人口上不佔優勢,但是他在制度上佔優勢。我有開放性,只要好好幹,跟哥哥幹,有肉肉吃,是這麼一個基本的姿態。把投降過來的明軍轉化成他們的戰力。弘光朝左良玉部和江北四鎮中的許多將領,如金聲桓、李成棟、左夢庚、田雄、馬得功、李本深、李國英、徐勇等人降清後在清朝的統一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都在清初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古代社會有個根本特點:自商周以來,血緣關係和地緣關係一直是中國社會人際關係的深層結構。但是他也有問題,就是他不太適應那個劇烈變化的形勢,尤其是在戰爭的背景下。

    血緣組織下將領私心自用,難以掌控。地緣組織下一旦客兵作戰,到別的地方打仗,往往就沒有戰鬥力,在家鄉保護自己,那是很兇悍。

    而滿清八旗制度,既不是血緣認同,也不是地緣認同,他是一個純粹的組織化的人身控制社會。八旗制度的底層是一個叫牛錄的組織,它有300個丁構成。啥叫丁?就是能夠承擔戰爭或賦稅責任的成年男子,他和他的家屬一共300家,共同生活在一個牛錄當中,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共同打仗、共同生產。然後五個牛錄構成一個甲喇,五個甲喇構成一個固山,一大堆固山構成一個旗。旗的數量後來就定下來是八旗,就是正黃、正紅、正白、正藍,鑲黃、鑲紅、鑲白、鑲藍,這個數量是不變的。

    你會發現在這個組織當中,人和人的關係比較奇怪,也比較單純,既沒有什麼親戚關係,也沒有老鄉關係。這樣的組織他就特別適應於戰爭背景下的那個大變局,他適應力極強。

    我們先說空間上,只要逮住這個人,把他編到一個牛錄當中,設一個佐領,把他給看住,這個人就跑不了。所以清朝入關之後,特別在乎投充法、逃人法、包衣制度,就為的是這個。只要你收留別人家逃過來的人,別人牛錄裡邊流落過來的人,對不起,這是重罪。重到什麼程度?當時清朝靖南王耿仲明因為在江西收留了別人家300個逃奴,後來被朝廷發現了,結果靖南王給嚇得畏罪自殺。所以可見清朝是極其重視這種空間上對人的控制的。

    時間上控制也很厲害,只要你們家被編入了一個牛錄,對不起,世世代代你都屬於這個小組織裡面的。牛錄的頭叫佐領,佐領一直就是你們家的頭,不管你以後官當得多大。

    所以八旗制度是一個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把人控制得死死的制度,與此同時,又有極強的變形能力。一個組織如果加強控制到最後,就是沒有活力。八旗制度牛就牛在,它不僅能夠控制人身,而且有著強大的開放性。

    滿洲的八旗制度:滿洲有八旗,蒙古有八旗,漢人也有八旗。即使你原來是一個漢人,不用怕,我們有抬旗制度,不管你原來是什麼身份,幹得好,直接給你抬到八旗裡面,甚至可以給你抬到正黃旗。所以八旗其實不是民族制度,它是一個利益集團制度。在有清一代,很多漢人因為為八旗做出貢獻,那當的官也不小,獲得的利益也很大。

    給大家舉幾個例子,比如說大家看電視劇知道一個人叫隆科多,就是雍正皇帝一口一個舅舅的那個人,他們家姓佟。佟家的始祖叫佟養性就是一個漢人。後來佟家人特別會當官,在滿清的官場上他甚至有一個稱號,叫佟半朝,叫佟佳氏,就是在佟姓後面加了一個“佳”字,聽起來像滿洲性,其實還是個漢人。康熙皇帝的母親就是佟佳氏,佟半朝一時輝煌到什麼程度?京官當中,他們家當了108個;知縣以上的官,他們家當了577個,這是有歷史學家統計過的。

    再比如說嘉慶皇帝的生母叫魏佳氏,你一聽就知道了,他是一個姓魏的漢人,後來加入了八旗。再比如說載灃的母親叫劉佳氏,是一個姓劉的漢人加入了八旗集團。

    說到這兒,你可能就會理解南明時期的一個現象,就是滿洲大兵在往南打的時候,前鋒部隊往往是漢人。比如說往西打的軍隊是阿濟格帶領的,但是他的先鋒可是吳三桂。往南打的是多鐸帶領的,可是他的前鋒是孔有德和耿仲明兩個漢人將領,他們打的不僅勇猛,而且堅決。

    你說為啥啊?殘害自己的民族,為啥那麼賣命啊?因為人家在創業嘛,只要打得好,打下來的地盤和利益,清廷真的是捨得跟他們分。就像吳三桂後來一路往南打,最後不就把雲南封給他了嗎?後來三藩之亂的根紮在這兒。

    在整個組織戰鬥的過程中,它就帶來的一樣好處,就是聽得見炮聲的人可以做出決策,而坐在中央的人,他往往起到一個平臺的作用,他並不像我們後來在清朝歷史上看到的那個極端的皇權專權,那已經是清初之後的事情了。說到這兒,你可能多少有點理解了,八旗為什麼有戰鬥力。

  • 9 # 煒哥的天空

    最重要的是南明沒有像趙構一樣的皇帝,說實話南明那幫皇帝要是有趙構一半的本事,孝莊就該抱著康熙回東北了。區別在於:

    第一,趙構是南宋的獨苗,法統上沒有任何爭議,不像南明經常為了正統內訌。

    第二,趙構跑的快,臉皮厚知道儲存自己,哪怕自己這面旗幟是破破爛爛的,只要存在各地的軍隊就有作戰下去的理由。

    第三,趙構確實有本事,南明有哪個皇帝把手底下大將壓的服服帖帖的?

    所以我覺的趙構這樣的皇帝才是南明最需要的

  • 10 # 一剎那的緣

    崇禎皇帝在煤山吊死後,太子和其他王子都死了,或者下落不明,這樣出現了一個天大的問題,南方勢力和官員聽誰的,於是乎大家本著對自己有利原則,出現了三個政權,三個政權就有三個皇帝,三個皇帝就有三套文官武將系統,內部一團糟。

    而靖康之難後,皇室都被抓了,但出現了唯一的漏網之魚,就是趙構,宋徽宗的兒子,合法正統的繼承人。內部很快的得以凝聚。於是南宋很好地處理了武將的關係,穩固了江淮防線;但南明一直沒有建立起像樣的防線,南明最重要的幾個軍事集團(四鎮:高傑、高德功、劉良傑、左良玉)不僅出身複雜,面對清軍三心二意,還不斷髮生內訌、叛亂,南明中央也沒有建立其絕對的權威。事實上這南明四鎮面對清軍幾乎沒有抵抗,最後除了高傑,其餘全部投降了清軍。

    再看對手的比較,北宋滅亡後,女真人對於南下有些猶豫,一度在中原一帶樹立張邦昌,建立齊國,表明他們並不是非常渴望佔領中原(前期的金國統治者和後期的金國統治者想法不同)。對於南宋並沒有集中全力。而清朝不一樣,多爾袞一入關就遷都北京,對待南明毫不妥協,基本是集中全力在打。

    所以,一個政權統一,調兵遣將,合理佈防,而對手信心不足:

    另一個多個政權,各自為政,人心渙散,對手遷都南下,勢在必得!

    大明氣數盡了!

    :

  • 11 # 勇戰王聊歷史

    北宋滅亡後,南宋又存活152年。為何南明在崇禎死後,只活了18年?

    南宋有自己的優勢:靖康之變時,除了趙構以外,北宋近親皇族被金兵一網打盡。此時,趙構作為最直系的皇族,成為南宋的正統皇帝。這是毫無爭議的。所以,南宋特別團結的支援趙構,那些將領也都聽趙構的命令。在趙構一脈的統領下,南宋是一個統一團結的國家,所以,南宋活的久。

    再看南明,崇禎死後,他的兒子消失了。此時,雖然崇禎的堂兄福王朱由崧(他就是弘光帝)樹起一支明朝大旗。但是,畢竟正統皇子下落不明,他這個皇帝做得也不安穩。果然,不久就有人冒充是太子朱慈烺,到南京就任皇位。這件事,雖然被揭發了。但是,也引起了左良玉起兵,發生了“清君側、迎太子”的內戰。清軍趁著南明內戰,佔領了南京,俘虜了弘光帝。長江流域一失手,南方政權就徹底無險可守了。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

    在這之後,明朝的皇族更是亂的不行,都在爭皇位。於是,又爆發了“魯監國”和“隆武帝”的內戰。

    再加上南明在四川等地還有農民起義軍存在,這都削弱了南明政權的實力。再加上明朝官員還搞內鬥,更是讓南明雪上加霜。總之,南明從頭到尾就沒有成立一個一統的政權出來!

    最後,題主說的百萬大軍,南明肯定是有的。但是,這幾隻軍隊分屬於相互對立的幾個幫派,誰也不服誰。不用清軍打他們,他們自己就內鬥不停。也是因此,南明滅亡的很快。

  • 12 # 舊時茅店溪橋見

    南明咎由自取,有利條件很多,比如百萬大軍加上戰略縱深,廣大富裕的江南地區,還有左良玉,鄭成功等優秀將領。但是不到二十年滅亡。俗話說天作孽,猶可活。人作孽,不可活。南明快速滅亡全在人禍。

    這個人禍主要發生在統治階級。人禍始於“國本之爭”,中國曆來忌諱廢長立幼,因為輩分是所有人都預設的天然規則,也是所有利益的最大公約數。一旦破壞,那麼災禍就此產生,更不用說處境本就危如累卵的南明朝廷。

    東陵黨人立場搖擺,背棄自己立場。同時史可法作為實權派優柔寡斷,被馬士英涮了一把,最終福王登基,雖然任然是第一候選人,但是本來是你的東西,經過一輪明爭暗強才得到。這兩種情況性質完全不同。隨後實權派史可法被排擠出朝廷。

    弘光元年,清軍揮師南征。督師史可法沒有能力調動四鎮的軍隊,清軍輕易攻到揚州城下。史可法率領命中頑強抵抗,可惜失敗,更慘的是揚州十日屠城。累累白骨。

    隨後清軍渡長江,大臣投降,獻上南京。隨後弘光皇帝被俘。

    南明從此土崩瓦解,沒有統一的中央政權之後,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方登場。沒有正規軍的反抗,可憐了手無寸鐵的人民。如發生了“嘉定三屠”,江陰全城戰死等悲壯的故事。

    從南明成立的那一刻起,窩裡鬥都是南明統治階級主要任務,在清軍強大的攻勢下,要不是中國南方縱深廣大,人民頑強抵抗。南明早該亡了。

  • 13 # 無氣倒被人欺

    南明與南宋表面上的情形是一致,實際上南明與南宋面對的狀況是有很大區別的。

    很多人都認為是南明皇子爭奪皇位所致。實際上是因為明朝末期朝廷早就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明朝賬面上的百萬大軍掌握在大大小小的軍鎮手裡,朝廷是個空殼。南明的幾位皇帝,都是為了平衡這些軍鎮的利益而存在的。南明其實不應該與南宋相比,南明與唐朝末期到是十分相似!

    反觀南宋,由於北宋一直對軍隊控制的比較嚴格,北宋的滅亡也來得非常突然,壓根就沒給武將門發展軍鎮閥門的時間。趙構建立南宋後,也一直努力的儘可能控制住軍隊,就算是為了大局,暫時放權,但是對於軍隊的後勤,一直抓著沒放手過。寧可自己勒緊褲腰帶,也不少軍隊一文錢。

    而形成軍鎮的兩個特定條件,人事權與財權,南宋都控制在自己手裡,而南明從建立起就沒擁有過。所以南宋能延續下去,南明很快就玩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陽門下》講述了兩代人情感,劇值得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