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夜思160519196

    項羽對士大夫並不是很感冒。他對江湖遊俠,披膽勇士很敬佩。比如樊噲闖營,項羽不但不怪罪反而誇他是“勇士”。這是一個遇到事情喜歡直接懟而不是繞圈子耍陰謀的人。

  • 2 # 華嚴

    范增作為項羽的團隊智慧主力,范增為項羽屢出奇謀,鴻門宴開端就提到,范增獻策誅殺劉邦,鴻門宴上“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意思指范增再三舉起玉玦提醒項羽下決心殺了他,但項羽沒有反應。反而在交談中將劉邦手下透信給自己的曹無傷給賣了,而劉邦走後囑咐張良讓其估摸自己回營地,再奉上厚禮,可見其心細。走了劉邦後,范增因此大怒,稱豎子不足與謀!其中未見范增是否知道項伯對劉邦的勸告,但是最為一軍統帥,發現項伯私通對營,洩露軍機,確未做反應,反而漠而採之,對范增這樣的忠貞謀臣之議,卻置之不理,我覺得范增說豎子不足與謀,也是情有可原。最終項羽四面楚歌,兵敗自刎。

  • 3 # 秦曰漢雲

    項羽在鴻門宴上執意放走了劉邦,范增非常失望,才說出了那句“豎子不足與謀”的經典評價,足以提現范增當時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是多麼強烈,要知道項羽是君,范增是臣,臣子對君主說出這麼大不敬的話,需要多大的勇氣啊。他認為將來與項羽爭奪天下的,一定會是劉邦。

    應該是從這時候,范增就開始認為項羽在這場爭奪戰中必輸無疑,不過作為臣子的本分,他還是會盡心盡力輔佐項羽,只可惜項羽孤高自傲,又有些剛愎自用,范增的很多建議得不到採用,最後甚至中了陳平的離間計,使得兩人徹底決裂。

    最後項羽的結局大家都知道,悲壯而又讓人遺憾。許多研究項羽的人都認為項羽的失敗應該歸咎於他的性格,是必然的結果。項羽的應該上確實有許多缺陷,不過這僅限於對一個帝王而言,如果作為一個英雄,或者說作為一個男人,項羽的人格魅力簡直稱得上萬人迷,就連一千多年後的北宋才女李清照都對他發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感慨。

    項羽雖然在逐鹿中原時失敗了,但他在某些地方卻是成功的,這就是為什麼後世對的褒獎多於貶斥的原因,也是有很多人喜歡他而不喜歡劉邦的原因。

  • 4 # 江湖夜雨載舟行

    這個問題我試著回答一下。

    1.為什麼范增說豎子不足為謀。

    范增在近七十歲時遇到項梁,也就是項羽的叔叔,雙方相見恨晚,項梁折服於范增的智慧,范增呢則欽佩項梁的為人和膽略,認為跟他幹值得。就這樣,即使項梁被秦國章邯打敗而死,范增還是死心塌地侍候項羽,項羽也尊稱范增為亞夫,就是好像我的父親一樣。但是,從本質上,項羽只是一介武夫,勇武有餘而智慧不足,且無容人之量,在楚漢之爭的關鍵時刻,劉邦眼看就要被滅了,陳平給出了個主意,利用反間計逼走最大的敵人范增,項羽果然中計,范增臨走之時,說,豎子不足為謀。估計,那時范增心中滿是深深地悔恨,但是為時已晚。

    2.項羽的結局。

    前面說了,項羽是一介武夫,第一,勇武有餘,智慧不足,他衝鋒陷陣,征戰沙場,那是那個時代的一哥,無人能敵,但是他沒有全域性觀念,缺少政治智慧。第二,項羽心胸狹窄,沒有容人之量,反觀劉邦,對於戰神韓信那是有求必應,從小小的督糧官直升漢軍的三軍統帥,且禮賢下士,給足了韓信的面子。項羽僅有一個智囊范增,卻還被他逼走。第三,項羽帶兵不能寬嚴相濟,賞罰分明,手下將領打了勝仗,卻沒有絲毫獎賞,離心離德,最後跟著他的都是江東子弟兵,沒有一個外人。

    由此可鑑,項羽是英雄沒錯,但不是帝王。

  • 5 # 舊事舊人歷史說

    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之悲。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從這一句我們可以看出項羽把他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時運不濟”。在他兵敗身死的最後一刻,他還不知悔悟的大喊:“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古語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可是在亂世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勇夫,直到自己臨死的那一刻,也沒有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兵敗身死,項羽的人生,項羽的結局,對於任何一個渴望成功的人而言,毫無借鑑意義,只有深刻的教訓,血淋淋的教訓!

    破釜沉舟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之後,原本就剛愎自用,狂妄自大的一介武夫項羽更加不可一世!在天下大亂,毫無秩序可言的亂世,憑藉著自己天生的神力和一往無前的莽撞之氣,當然可以在亂世中取得一席重要之地!可是混亂的社會總有恢復秩序的一天,以暴制暴只能逞強一時,不能縱橫一世。然而,項羽卻像一個無知的幼童一樣天真地以為憑藉自己的暴力永遠都會像鉅鹿之戰那樣所向披靡!所以他不用任何汁議,謀略,政策。這樣的人當然不足以謀!

    鴻門宴上項羽本來可以輕而易舉地除掉劉邦,只要他下定決心,縱然張良奇計百出,樊哈勇敵萬夫,劉邦也難逃一死。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一向殘暴不仁,殺人如麻的項羽突然對他的頭號敵人劉邦起了仁慈之心,在聽了一句“大禮不辭小讓,大行不顧細謹”之後,瞬間失憶,忘了自己宴請劉邦的目的!“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殘忍。”項羽有機會殺劉邦之時,他對劉邦起仁慈之心,而劉邦只要能殺項羽,便不會有一點遲疑。這就是優柔寡斷與當機立斷的最大區別!

    “事之成敗,不在謀劃之人,而在決斷之人;古往今來,足智多謀之不計其數,臨機善斷者鮮矣!”

    筆者認為項羽這個人的一生及其最終結局,留給我們後世人最大的教訓意義就在於,一個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一番偉大的事業。不僅要依靠自己四肢的強大力量;更要依靠自己頭腦,甚至是別人頭腦的強大智慧,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們自身的發展尋找機遇,甚至是創造機遇!發現機遇之後要當即立斷抓住機遇趨利避害!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走向更輝煌的明天!

    有勇無謀偽丈夫,當機立斷大英雄!

  • 6 # 街談巷議

    項羽的結局沒有什麼借鑑意義。

    俗話說得好,上帝給你開了扇窗就會關上你的門,老天讓你上了房頂就會抽了樓梯。項羽是個人某方面能力達到極致的代表,上天賦予他極高的戰爭智慧,同樣也賜予了他許多的性格弱點。

    他的性格缺陷一大堆,比如他愛恨都太明顯,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對於手下的封賞全都隨心所欲,喜歡的就多封,不喜歡的不管有功沒功,功多功少都不封或少封。

    他攏不住人才,最後打敗他的韓信原來就是他的手下,結果跑到劉邦那裡。

    他有謀士等於沒謀士,反正你說你的,我不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范增讓他殺了劉邦,以免後患,范增說“豎子不足與謀也”,其實哪是什麼不足與謀,他是壓根就沒打算“謀”。

    為什麼項羽叫“楚霸王”?

    因為項羽太天才了,他的天才使得他完全不用顧及任何事任何人。他在戰場上就是和人正面剛!直接平推過去,無人能擋!

    這樣一個人,和韓信是完全兩種風格,所以韓信在他手下得不到重用是必然的事。

    戰果太輝煌,秦朝幾乎可以說是他一手覆滅的,以至於太史公在《史記》中把他列入了《十二本紀》中。

    項羽小時候讀書不成去學劍,學劍又不成,他的監護人叔叔項梁怒了,想抽這小子,項羽說,“讀書記個名字就可以了,學劍也只能一次殺一人,沒什麼好學的,要學就學以一敵萬。”項梁沒辦法,只能隨了他,又教他學兵法,略微知道個大概後,又不肯下苦功接著學了。

    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所以沒啥好說的,項羽就是個天才。

    他第一場名震天下的戰役是鉅鹿之戰。

    對手是帶領著幾萬刑徒和苦役幹翻了幾十萬陳勝起義軍的章邯,還有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王翦的孫子王離。

    章邯+王離當時的人馬是40萬。

    項羽的人馬是5萬。

    在這場決定秦朝命運的大決戰中,項羽下了“破釜沉舟”的命令,過河之後把船隻鑿沉,又把吃飯的鍋也砸掉。自己斷了自己的後路,告訴所有人,此戰不成功便成仁。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這一場戰爭,最終的勝利者是項羽。

    這一戰打完後,所有的諸侯全都被項羽鎮住了,項羽召見諸侯,經過轅門口,其他各國諸侯都是跪伏在地迎接他,不敢抬頭仰視。

    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第二場戰役是彭城之戰。

    劉邦帶領的56萬人馬突然圍攻項羽的老巢。

    項羽此時在攻打齊國,臨時抽調了3萬人馬回去救場。

    3萬VS56萬。

    項羽勝。

    打得劉邦丟盔棄甲,死了十幾萬手下,幾乎全軍覆沒,連親爹都被項羽俘虜。

    項羽自殺的時候才31歲,一生打了七十多場仗。

    一輩子都在贏,一輩子都是以少勝多,一輩子都是正面剛,那種豪氣感染下,即便是不會做人,身邊也全都是死忠。

    他唯一一場失敗的戰鬥就是垓下之戰。

    面對戰略家韓信的層層重圍,最終惜於一敗。這場戰爭中的細節,我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項羽在最後的衝鋒中無人敢擋也無人能擋,他最後不肯過江東,是太驕傲了,他極度的自尊接受不了失敗,所以他自殺了。

    在他自殺前,沒人敢上前。在他自殺後,劉邦軍隊中才有人敢上去搶奪他的屍體,而憑藉著搶到的屍塊居然就能封侯。

    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對,沒錯,殺不能殺,靠搶他的屍體封侯了。

    這就是項羽。

    所以說,像這樣的人物的一生有什麼借鑑意義嗎?沒有!

    天才不可借鑑,不可複製,他來到這人間走一遭就是讓我們這些凡人見識一下什麼叫奇蹟,什麼叫豪情。

  • 7 # 歷史摸黑看

    一為狂傲自大

    為何如此評價項羽呢?咱們就一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鴻門宴”進行剖析,話說項羽與劉邦按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於是乎劉邦就專挑小路,一路上沒打幾場硬仗就接了秦王子嬰的降書;而項羽卻是一路攻城拔寨,遭了罪還落了後。此時二人差距已然非常明顯,項羽兵40萬,而劉邦只有兵10萬,如此境地下劉邦竟敢先入關,可見其野心!然而在鴻門之宴上,本已經埋伏好的兵甲,卻無用武之地,項羽就這麼放走了劉邦,一則放虎歸山,二則放入蜀地休養生息,項羽認為劉邦根本不配做自己的對手,殊不知殲滅對手於襁褓裡的道理。

    二為其鼠目寸光

    說其鼠目寸光,根本原因在於推翻秦朝後,不佔據咸陽,卻定都彭城,還言“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要知咸陽四周有山河阻隔,土地肥沃,秦就是以此得天下。不僅如此,還坑殺秦降王子嬰與楚懷王,失盡天下人心。此子何足與謀?

    總結

    項羽的失敗與可以說具有借鑑意義,曹操有言“寧叫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這才是亂世的生存之道,項羽硬生生的將一手好牌打了個滿地皆輸,以此對映現實,即便佔據天時地利,也勿驕傲自大,還應腳踏實地的耕耘,方可在家庭與事業中得到成功。

  • 8 # 愛鏟史的貓

    公元前206年,距離漢中不遠的霸上。這裡正在舉辦一場重要的宴會,楚漢相爭的主角,劉邦和項羽,已經按照席位坐定。項羽的謀士,范增,正在等待自己大王的暗令,只要項羽一聲令下,他就有把握將劉邦徹底留在這裡。可是他終究沒有等到那聲號令,項羽終究只是他眼裡的豎子。

    《史記》:“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古稀之年出來謀仕,范增選擇了項羽

    秦朝末年,由於二世皇帝暴政,百姓的生活痛苦不堪。大澤鄉,兩個年輕人陳勝吳廣,拉開了起義的序章。而在不遠處的居剿,范增已經步入了人生的古稀之年,但他有個聰明的大腦和一顆反對秦朝暴政的心。大澤鄉起義不久後,范增啟程去薛地,去投奔已經逐漸發展成起義軍領袖的項梁。范增投奔項梁的時期,是農民起義低潮時期,這個時候陳勝吳廣建立的張楚政權已經倒臺。范增面對楚國的將領,給他們分析陳勝失敗的原因並指出,秦朝最後一定是要被楚國所滅的,因為當年楚懷王入秦被囚禁,致使楚國被滅,這是國恨!其次,范增認為陳勝吳廣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建立自己的政權而不是擁護楚國後代。在范增的建議下,項梁派人找到了楚懷王散落在民間的孫子熊心,擁立他為楚懷王,以楚國的名義繼續領導起義鬥爭。范增用他自己的智慧,在缺乏戰略部署的楚國將領中奠定了自己的位置,出仕第一步已經走好。

    范增劇照

    鴻門宴鬥智,開心的項羽和鬱悶的范增鴻門宴前的故事

    公元前208年,秦朝上將軍章邯率領軍隊大破楚軍,項羽的叔叔項梁被擊殺。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范增為次將軍,率軍救援被攻佔的趙國都城。前進的路上由於宋義怯戰,被項羽殺掉,項羽自領上將軍,成為軍隊的真正領袖。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先帶領軍隊攻破關中。而此時的霸王項羽也在鉅鹿的戰場上取得大勝,正在往關中而來。但當項羽抵達函谷關時,駐守關口的漢軍拒絕讓項羽軍隊入關,這令剛取得勝利的項羽很是生氣,立馬在霸上駐紮,明令第二天三更起生火做飯,五更全軍進攻劉邦軍。

    項羽劇照

    對於劉邦,此時已經被項羽尊為“亞父”的范增很是忌憚,他向項羽進言說:“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意思很明顯,一個可以為了前程而改變自己的愛好的敵人很可怕,一定要除掉。項羽聽了范增的話也深以為然,這時候恰巧劉邦底下的司馬曹無傷因為懼怕楚國攻打漢軍而提前向項羽進言說劉邦據有關中實則是想稱王稱帝,這更加堅定項羽要除掉劉邦的心。

    項羽要第二天攻打劉邦的資訊被項羽的叔父項伯知道,因為他和劉邦陣營的張良有故交,於是他就連夜趕到漢軍營地告知張良讓他趕緊逃跑。張良出於臣子的本分,他將這事告訴劉邦,劉邦和他的臣子商量決定讓項伯代為傳話,表示他劉邦的誠意以取得項羽的寬解。於是在劉邦和項伯約好聯姻後,項伯回去向項羽回覆說明了劉邦的誠意,項羽答應第二天舉辦宴席等劉邦來。

    劉邦劇照

    鴻門宴上的鬥智鬥勇

    在一切安排妥當以後,劉邦帶著一干將領和一堆禮物,來到了項羽的軍中。宴席開始,項羽和劉邦交杯換盞,馬上就看著宴會快要結束了,范增可著急壞了。按照前一天的商量,范增已經在帳下安排了刀斧手,只要項羽將手中的杯子一摔,甲兵們就立馬衝進來將劉邦剁成肉醬。可是被劉邦和他手下謀士的誇讚包圍住了的項羽,似乎已經早就忘了和范增的約定,甚至還把向自己高密的漢司馬曹無傷告訴了劉邦,估計范增心裡一萬匹草泥馬奔過。

    多次以目示意卻收不到回覆的范增,只能自己想辦法,他出去叫項莊到庭上借舞劍為名找機會殺掉劉邦。可是劉邦帳下的人也不是蠢的,馬上讓樊噲出來接招,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項莊舞劍 意在沛公”。

    最終,范增到底沒能殺掉劉邦。劉邦將絕世的玉璧贈予項羽後,藉口上廁所溜了,留下開心的項羽和鬱悶的范增。范增看著項羽案上的玉璧,抽出自己的佩劍一劍劈開,只能說一句:“豎子不足與謀!

    後話與經驗警示

    漢三年,劉邦的謀士陳平用離間計,致使項羽猜忌范增,最後范增請辭告老還鄉。但還未到自己的封地彭城,由於背後毒瘡病發,范增這個本應是項羽最好的軍師,就這樣死在了路上,終年73歲。

    范增墓

    身為一個軍隊統領,項羽一生勇猛,愛惜將士,是一個合格的軍事將領甚至優秀。但是作為和劉邦對立的政治對手,他不夠格。由於軍事上的百戰百勝,項羽容易剛愎自用,致使聽進了劉邦製造出來的甜言蜜語,成為政治上的失聰失明者,並最終成為失敗者。在內部,項羽和范增,這對君臣沒有做到最大的信任,從項羽殺掉楚懷王開始,嫌隙就已經開始了,隨著項羽的虛榮心的膨脹,加上范增的自傲,這個嫌隙會越來越大,最終被劉邦所利用。至於范增,如果他能一直待在項羽身邊進言,而項羽也能虛心聽取,那麼絕對不會有四面楚歌。後世蘇軾如此說道:

    “增,高帝之所畏。增不去,項羽不亡。亦人傑也。”

    這對君臣,當為後世君臣的警戒。

  • 9 # 莫言19750715

    項羽在大好時機下,不聽主要謀臣范增意見,猶豫寡斷,錯失除掉最大對手劉邦的機會,使范增非常失望。項羽無識人之明,兼有婦人之仁,雖然力拔山兮氣蓋世,但論謀略和用人,與劉邦差很遠。十面埋伏被圍垓下後,在能逃回江東已圖再起的情況下,因無顏再見江東父老而選擇自殺,證明其在挫折目前意志不夠堅定,難成大事,而且一路征戰途中帶著寵幸的女人,卿卿我我,容易動搖意志和決心。項羽的結局證明出大事者必須殺伐決斷,知人善用,在絕境中也能保持鎮定,絕不放棄任何一線生機。

  • 10 # 洋洋談歷史

    “豎子不足為謀”,出自於《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在鴻門設宴,宴請劉邦到宴席會談。席間亞夫范增多次授意項羽殺掉劉邦,項羽默默地沒有反應。范增叫來項莊舞劍欲殺劉邦。而項伯也拔出劍舞起來,常常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劉邦,項莊得不到機會刺殺劉邦。後劉邦藉口上廁所一去不回。范增得知後,氣憤的對項羽說了這句話,意思就是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商量大事。可見當時范增對於項羽的優柔寡斷而錯失了刺殺劉邦的最好機會是多麼的失望悲憤。

    可能這次范增就已經預知了結局,但是身為臣子,范增還是兢兢業業的為項羽出謀劃策。後來,被劉邦謀臣陳平利用反間計,離間了項羽同范增的君臣關係。悲憤失望的范增辭官回鄉,病死在路上。後來,項羽垓下之圍,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縱觀項羽的一生,項羽的失敗結局和他自身的性格密切相關。項羽豪放直率高傲自負不喜權謀,鉅鹿之戰,項羽為復仇破釜沉舟,決一死戰,從來沒有任何投機取巧的謀劃。鴻門宴上,項羽的優柔寡斷,導致錯失了最好刺殺劉邦的機會。在他看來,暗算前來賠禮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再到烏江自刎,明明可以逃回江東,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尊自責溢於形色。項羽這種寧折不彎的剛性,這種不諳民情的迂腐,這種剛愎自用的專斷,這種對人性的天真認知,就註定了他只能成為英雄,一個將軍,一方霸主,成為不了一個擅於權謀的帝王。

    而反觀劉邦,平民出身的他,沒有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剛性,也不會為了所謂的面子做無謂的犧牲。來自於平民的他自然也能深刻的體察民情,奪得民意。民間的坎坷,遊走江湖的歷練,練就了他與日俱增的沉著韌性。所以劉邦屢戰屢敗,但卻屢敗屢戰,憑藉平民的堅韌,最終取得了勝利。劉邦在逃生時甚至多次將自己的兒女從車上推下,以保證自己的生命,這種不顧禮儀道德唯利是圖的權宜之計,也是項羽絕對做不出來的。尤其是項羽臨死,還不忘將自己的頭顱交給故人領賞。

    所以,性格決定命運,范增一語道破玄機。從這兩人的對比中,我們也能得到很多感悟吧。

  • 11 # 歷史故事悟人生

    英雄項羽

    英雄人物一般都比較自負,表現最突出的莫過於西楚霸王項羽了,不愛讀書,學武要學萬人敵,看到秦始皇出行陣勢,立下“大丈夫當如是”的志向。起兵之後更是連戰連捷,硬是把秦國精銳部隊全部打敗,使得秦國將領死的死投降的投降,也使得項羽信心大增,更加目空一切,聽不進任何人的意見,一切靠自己,認為自己能搞定所有事情,韓信的出走投奔劉邦就認為項羽不可能成大事,最後也驗證韓信的看法,垓下之戰失敗,卻不肯渡烏江東山再起,只有自刎來儲存自己最後的顏面。

    謀士范增

    范增是項羽身邊最重要的謀士,雖然年齡很大,項羽對范增還是比較敬重的,尊稱為“亞父”。起兵初期項羽還是能聽進去范增建議,打仗也屢屢獲勝,然而在與劉邦的戰爭中,項羽卻屢次拒絕范增的建議,鴻門宴上,范增力主殺死劉邦,事情都安排妥當,劉邦卻在項羽的縱容下逃出昇天,給范增氣得不行。在後來與劉邦的戰爭中,項羽屢次打敗劉邦,這其中就有范增的功勞,只是在關鍵的時候,項羽中了劉邦的離間計,把范增趕走,范增走之前說了句:“豎子不足與謀也。”充滿了對項羽的失望之情,回去不久也就死了。

    項羽的失敗,源於自己的自大,他沒明白一人計短的道理,更不知道後世的“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說法。

  • 12 # 商業模式分析

    太霸道太殘忍,不能虛心聽別人說的,多疑,愛恨太分明,他給自己定位永遠是一個將軍,只是想復楚,而不是統一國家,最後仇復了,就沒有了目標,所以失敗!眼光決定了他必敗!

  • 13 # 大道至簡T2

    范增是氣項羽連這麼簡單的計策也不肯贊同所以說豎子不足為謀

    項羽可能是古代中國最後的具有傳統貴族精神的人,也是他的性格弱點,他是勇將,也是軍事家,極難得的英才,但不是軍政雙優,政治已經是劉邦這類流氓破落戶的舞臺,人品高潔很難勝任

    不過我始終對項羽懷有深切的同情,雖然不肯過江東,但是世界那麼大,總有適合你的地方。

  • 14 # 野渡8888

    項羽本可以在鴻門宴上殺死,去掉心腹大患,但只因劉邦表現得對項羽十分恭訓,又大讚他英明神武,項羽卻不過面情,一時的婦人之仁,放過了劉邦。范增最清楚劉邦的為人,也知道他的厲害。這次放虎歸山了,無異自我毀滅。早晚必為劉邦消滅。因此,感到十分痛惜和對項羽的憤怒。說出:小子你啥也不懂,跟你商量天下大事,你還真不配。我們大家跟著你是倒了八輩子血黴!

  • 15 # 包山種樹

    范增說項羽“豎子不可與謀”,是因為在鴻門宴上,范增與項羽商定好的,要在宴會時幹掉劉邦。結果是,雖經范增再三提示,項羽就是下不了決心,於是范增又召回項莊,讓其名義上舞劍助興,實際擇機殺掉劉邦,可是又被項伯攪和了,最後劉邦在樊噲和張良的掩護下得以逃脫,失去了除去劉邦的絕佳時機,所以范增說項羽豎子不可與謀

    《史記.項羽本紀》中就“鴻門宴”描寫得十分詳細,當范增聽到張良說劉邦已經回到霸上時,怒氣沖天,將劉邦的見面禮~玉斗一雙,扔到地上,拔劍將其擊碎,並說了一句:“唉!豎子不可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後來的事實證明,范增的判斷非常準確,就是劉邦奪去了項王的天下,項羽的結局對後世有借鑑意義。

    首先,從項羽身上可知,成大事者不能剛愎自用,要善於納諫。他的老對手劉邦在慶功宴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那個帝王是靠單打獨鬥得來的,自己的拳頭硬,只能贏得一時之比賽,但贏天下要靠眾人的力量。

    其次,我們能從項羽的行事方式上看到,一個人性格暴躁,胸懷太窄最終也成不了氣候。典型事例是他引兵進入咸陽之後,燒殺搶掠,將好端端的秦國都城折騰得雞飛狗跳,阿房宮的大火三月不熄,使得秦人舊民人心大寒。

    再次,由於項羽的愛慕虛榮,目光短淺,使得他缺乏帝王的視野。他的心中一直沒有擯棄富貴必須還鄉的想法,一朝得勢,就想衣錦還鄉,簡直一個暴發戶,距離王者氣象差之甚遠。

    還有,對項羽個人的總體評價,我認為他原來的部下韓信說的非常到位“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項羽總是在關鍵時刻被這兩個特性給左右了,頻頻失去最好的選擇這些都應該讓欲成大事者引以為戒。

  • 16 # 上班族聊歷史

    楚漢之爭,鴻門宴會。

    范增提議乘機殺掉劉邦,而項羽沒有聽從致使劉邦安全身退。

    於是范增氣憤的說道“豎子不足與謀”。

    范增為項羽身邊的謀士,那麼范增是不是一位合格的謀士呢?

    舉個例子

    第一 鴻門宴上范增曾暗示項莊舞劍乘機殺掉劉邦,也就是說范增有能力找機會殺掉劉邦,但是結果劉邦安全返回。

    大家可以指責項羽,但是范增身為謀士同時又是項羽的亞父,同時又在自己的地盤,他難道不應該想到劉邦會逃跑嗎?

    等到劉邦逃跑以後說道豎子不足與謀,難道劉邦離開宴會之後范增不能派人除掉劉邦嗎?

    第二 劉邦某人陳平獻計離間項羽和他手下的將軍,計謀不算高明,但是范增不能破解,同時離間范增和項羽也未能破解。

    所以說范增身為謀士不算高明。

    項羽呢?

    韓信評價項羽“婦人之仁,匹夫之勇”

    士兵生病了項羽可以非常關心,但是將軍立功了項羽卻不願意封賞。此乃婦人之仁。

    每次打仗項羽身先士卒勇猛無敵,但是他真的沒有謀略嗎?

    鉅鹿之戰、彭城之戰相遇軍事生涯最著名的戰役都是以少勝多,如果沒有謀略勇猛他能夠勝利嗎?

    縱觀項羽的軍事生涯,擅長奇襲戰,懂得利用士氣,但是消耗戰就是他的弱點了。

    項羽還有一個弱點,剛愎自用,那麼他為什麼會剛愎自用呢?

    所以說項羽是位合格的將才但不是合格的帥才,作為一方諸侯他不明白自己的主要工作是什麼,合格的帥才應該指出戰略方向,如同駕駛汽車的方向盤,項羽到死都沒有明白這個道理。

  • 17 # 我的17號書桌

    成功者的成功往往都是相似的,而失敗者的失敗則是各有各的原因。項羽的失敗,他自己說是天意,看來是對的!一個連自己頭號軍師的意見都不能聽的人,怎能不敗?

    范增的身份一直是個謎,只知道這位擅長權術陰謀的軍師蟄伏多年。他既沒有出仕六國的官職,也沒有去戰國四大公子手下當門客。

    神秘軍師——范增

    他一生也許在等待一個機會,成為一個真正的造王者!這個王者必須來自下層,靠自己的真本事,一步一步登上王座,要不然,范增他早就投靠秦始皇了。

    也許只有這樣才顯得范增自己本事高明,這是很大的抱負,也是高傲的自負!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史記·項羽本紀》

    范增開始選擇的是項梁,只因項梁禮賢下士,有為王的氣質。只是風雲突變,項梁戰死了。范增身上有戰國時期“士”的精神,要為知己獻身。於是他把希望寄託在項羽身上,以報答項梁的知遇之恩。

    西楚霸王——項羽

    但是項羽身上有幾個致命的弱點,令到范增大為失望,才說出“豎子不足與謀”的話。項羽有哪幾個弱點?下面一一說來:

    一、勇猛有餘,缺乏眼光。

    作為一名軍人,項羽絕對是優秀,甚至是天才。可是作為一名政治家,他就是一個學渣!

    這跟項羽自身的教育有關,他從小學讀書、學劍都是半途而廢,學兵法法也是一知半解。項羽天生神力,能舉鼎過頭,在戰場上,力敵千人,大喝一聲,萬人畏懼。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史記·項羽本紀》

    霸王舉鼎

    可是項羽做的不是將軍而是君王,他只會欣賞自己家族的人,以及在戰場猛衝直撞的將領。他的心腹,例如龍且、鍾離昧、季布等都是猛士,但都不是有智謀的人。

    項羽目光短淺,很容易衝動,做事不顧後果。例如,有人勸他以關中為王,他不但不聽,還把勸他的人殺了。楚義帝是他的名義上司,他可以利用義帝的名號統領天下即可,但項羽偏偏殺了他,自己出爾反爾,降低自己的名譽。

    二、言而無信,優柔寡斷,不能接受好的意見。

    作為一名政治家,不一定是個誠實的君子,但是最起碼對自己的部下有足夠的信譽。

    不能聽了某個人的意見,而不加思考,立即改變主意。例如,劉邦的手下曹無傷告密劉邦想當王,項羽立刻就想殺掉劉邦。等到劉邦收買了項羽的叔父項伯,項伯一說劉邦好話,項羽就改變了主意。

    鴻門宴

    范增在劉邦來到鴻門時,提前跟項羽約定要殺劉邦,項羽竟然違反約定,沒有下手。這種優柔寡斷的做法正好犯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大忌。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塊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史記·項羽本紀》

    鴻門宴不殺劉邦,但又不兌現承諾,剝奪劉邦關中王的權利,失信天下,難以服眾。這導致後來韓信、陳平等能人相繼離開。

    三、殺戮成性,不得民心。

    項羽的軍隊作戰勇猛,經常能以少勝多。例如,在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擊垮秦軍主力,迫使章邯投降。

    鉅鹿之戰

    但是項羽不愛惜投降者,後來坑殺了投降的二十萬秦軍,導致關中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入關後,火燒阿房宮,搶劫關中百姓,徹底失去了關中百姓的支援。

    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鹹是,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史記·項羽本紀》

    後來攻打齊國,所到之處,燒殺擄掠,激起齊國民眾的反抗。每遇到抵抗,項羽都是坑殺軍民,這種做法也失去了不少民心。

    對一個政治家來說,個人生活可以不檢點,但不能跟人民作對,這絕對是死路一條。劉邦平時貪財好色,但是在大是大非方面,能守住底線,所以能得民心。

    小結

    正是項羽有以上種種缺陷,范增自然希望他能殺掉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劉邦,才能保證大事可成。

    但是在鴻門宴上項羽沒有殺劉邦,范增感到失望,所以說出了很不客氣的話。

    “豎子不足與謀”,既是對項羽缺點的不滿,也是對自己輔助錯人的痛苦。因為范增知道項羽的失敗是遲早的事,而自己的心血也要葬送在他手上。

  • 18 # 小程看歷史

    公元前206年,項羽和劉邦聯手推翻暴秦統治,按照事先的約定,先入咸陽著為王。項劉兩軍同時從彭城出發,兵分兩路,項羽一路北上與秦軍主力展開決戰,用他強大的武力消滅了秦軍最後的一支有生力量。

    而劉邦卻避其鋒芒,長驅直入繞道進入到了秦國的都城咸陽。劉邦大軍的到來直接迫使秦王朝統治者出城投降,一個歷經了短短几十年的秦王朝就此覆滅。

    按理說劉邦率先進入咸陽,就應當被封為關中王。但是作為抗秦的主力項羽,心有不甘心有不服,嫉妒劉邦率先進入到了咸陽。

    所以為了打壓劉邦的勢力,所以項羽決定擺下宴席請君入甕,然而作為項羽的軍師範增,看到劉邦的為人處世,絕非等閒之輩,日後一定是項羽最大的對手,所以決定讓項羽在宴席之上,除掉劉邦以絕後患,酒席之上范增多次向項羽示意,但是項羽卻猶豫不決,舉棋不定。最後讓劉邦溜之大吉,這無異於是放虎歸山。

    透過這件事情以後,軍事范增覺項羽在大事面前猶豫不決意氣用事不顧大局。所以才會說豎子不足與謀的絕望之言。隨後劉邦與項羽之間展開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戰爭,最終項羽以失敗告終,項羽烏江自刎也就成了一個千古流傳的悲情故事。

    項羽的失敗告訴我們,做大事一定要狠,有言道,男人不狠江山不穩。大事面前就一定要拿的起放得下,不能被一些凡俗所束縛。

  • 19 # 寒星針

    起因是項羽未按照范增的建議,在鴻門宴上殺掉已顯露出圖謀天下大志的劉邦。範老先生的這句話彷彿讖語一般,在未來逐步得到印證。

    項羽出身名門,是滅秦興楚的大英雄,楚漢鴻溝和議前,無敵於天下,正是這樣的出身,這樣的驕人戰績,使得項羽時刻處於周圍人的仰視、讚美之中。巨大的成功讓項羽逐漸變得自得意滿,變得自大自狂,以為取得的勝利完全是他本人的功勞,從而低估了形勢、運氣、天時以及其他人所起的作用。

    當項羽數次擊敗被范增視為大敵的劉邦時,當項羽擊敗其他諸侯的反叛時,過度氾濫的自信矇蔽了項羽的雙眼,使得他不再忍耐那個喋喋不休,總是提醒他要注意要小心的範老頭兒。沒能乘勝追擊消滅劉邦,最終縱虎歸山,養虎成患,自己最瞧不起的人變成了他的掘墓人。

    成功常常會衝昏智者的頭腦,使他們忘了最初是什麼讓自己取得成功,當把成功歸功於個人的努力時,個人會變得自大自狂,他們聽不進旁人的提醒,聽不得失利失敗的訊息,自己又不能自省時,會漸漸的與周圍人,與部下拉開距離。當項羽的世界只剩下他自己時,失敗就順理成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現階段形勢下,突然出現一堆關於2020的預言,這種社會現象的本質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