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二馬三皮老師生活記
-
2 # 文史樓
公元1363年,陳友諒60萬大軍進攻朱元璋卻在鄱陽湖遭遇大敗,他本人也被鋪天蓋地的劍雨射中,44歲就含恨而終了,目送自己的對手登上了皇位,說來也是挺悲劇的一個人物.陳友諒曾經也貴為陳漢皇帝,就因為兵敗,自己身死,後人還遭了秧.成王敗寇這4個字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
3 # 墉上閒人
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原名陳九四,(明實錄記載原姓謝。)湖北沔陽人,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建立陳漢政權。
陳友諒自幼隨父親以打魚為生。1351年徐壽輝在浠水起兵,建立天完政權。起義部隊開到汙陽後,陳友諒參加了徐壽輝的部隊,由於他作戰勇敢,有計謀又有文化,很快取得了天完丞相倪文俊的信任。
1357年9月,倪文俊和徐壽輝矛盾激化到不可收拾時,他審時度勢用計殺掉倪文俊後,以匡撫之功取得徐壽輝的信任,成為天完國第一重臣。
陳友諒充分發揮他的軍事統領才能,知人善任。1358年至1359年兩年時間,他率兵連續攻克安慶、贛州、汀州、信州等重要城市。一時成為江南實力最強的起義軍首領。陳友諒打算自己稱帝,但又恐于徐壽輝的實力。其後,他以圖莫不軌之名殺掉趙普勝。丁普郎和傅友德看形勢不妙,不願坐以待斃,便跑到朱元璋手下繼續當差。
1360年6月16日,陳友諒在江州(今江西九江)登基稱帝,定國號為“漢”,年號為“大義”。後人稱為“陳漢”。1361年遷都武昌。
陳友諒稱帝后,作為當時實力最強的一方霸主,他的目標是“趕走蒙元,問鼎中原”。
1363年陳友諒和朱元璋展開了舉世聞名的鄱陽湖大戰最後戰敗身亡。陳友諒死後,部將張定邊用小舟將他的遺體運回武昌安葬。隨軍出戰的太子陳善被朱元璋所俘。張定邊在武昌擁立陳友諒次子陳理為帝,改年號為“壽德”。
元末,群雄割據,作為反對蒙元統治階級的英雄人物,陳友諒一度實力最強,並建立大漢政權。雖然最後兵敗鄱陽湖,但他的一生也是充滿神秘和傳奇的一生,值得後人敬仰!
-
4 # 十八子三個木自媒體
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原名陳九四,湖北沔陽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農民起義領袖,陳漢開國皇帝。
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1359年,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大漢皇帝,國號漢,改元大義,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
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歲。
陳友諒死後,張定邊等人在武昌立陳友諒次子陳理登基為帝,改元德壽。次年,朱元璋西吳軍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
-
5 # 霸王道場
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原名陳九四,湖北沔陽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農民起義領袖,陳漢開國皇帝。
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1359年,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大漢皇帝,國號漢,改元大義,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
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歲。
陳友諒死後,張定邊等人在武昌立陳友諒次子陳理登基為帝,改元德壽。次年,朱元璋西吳軍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
-
6 # 談地理話歷史
陳友諒,生於元末公元1320年,陳友諒出身漁家,窮苦出身,自幼習武,至元六年五月,到玉沙(洪湖)縣城考試武科,名落孫山。
元朝後期黑暗統治越來越不得人心,公元1350年,在洪湖率漁民千餘人起義,後投靠徐壽輝,後被封為中書省平章政事兼都元帥,元至正十七年(1357),陳友諒襲殺倪文俊。十九年,殺害天完將領趙普勝,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建國號大漢,改元大義。利用元軍主力在北方與紅巾軍作戰時機,加緊擴充地盤,使其領導的南方紅巾軍已擁有湘、鄂、贛以及皖、浙、閩部分地區。陳友諒一面繼續進行反元戰爭,一面把軍事重心放在對鄰境朱元璋部的戰爭上。大漢將士多數是天完舊屬,對陳友諒的篡權奪位深為不滿,人人自危。在戰爭中相繼倒戈降朱元璋,使陳友諒和朱元璋作戰中接連敗北。後經兩年的準備,於至正二十三年五月率兩湖軍馬25萬進攻洪都,歷85天久攻不下,後遭敵火攻,且被切斷退路,被迫水上突圍,陳友諒的座艦擱淺於涇江口,在換乘小船出艙指揮戰鬥時,不幸被流箭射中頭顱而死,時間是公元1363年。
-
7 # 胡家小胡
朱元璋和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出身草莽而起義最後統一全國的人,可想而知,泱泱大國能人猛人如此之多,只有兩人,可以說難度係數超級大,而陳友諒就是朱元璋最大最強的對手,以至於朱元璋戰勝陳友諒之後說“天下足定矣”,當時,張士誠和元朝依然強大,可見陳友諒的厲害之處。
陳友諒,出身寒微,但他畢竟是反對蒙漢地主階級統治的英雄人物,可謂一代梟雄。大敗於鄱陽湖之後,朱元璋仍窮追猛打,在突圍時與戰船上中冷箭而亡。“醉臥商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還”,陳友諒雖然戰敗了,死在戰場上,死在征服的大路上,也算死的其所了。
至今,陳友諒的墳墓到今天還在新建的長江大橋下(蛇山之下)被儲存著,供來往遊人悼念。
-
8 # 花奈
陳友諒的生平
陳友諒,男,1320年生人,原姓謝,本是漁民,而且還是那種最低等的漁民,不上岸,吃住都在船上,身上總是有著揮之不盡的魚腥味,有的村民歧視他,嫌棄他,看見他就躲得遠遠的,甚至有的村民唾罵他。如果有別的出路,誰願意幹這個呢!
就這樣,童年灰暗的經歷使陳友諒心中有著濃濃的自卑感,也堅定的意識到--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靠自己!
陳友諒為了獲得他人的尊重,開始努力讀書,終於在當地縣衙找到了一份寫作文書的工作。或許是“窮山惡水出刁民”,有些人瞧不得別人好,又或許是陳友諒還不夠“發達”,有些人依舊偷偷的議論他,說他是“打魚的” ,這一切讓他發瘋。
他開始長時間的思考--如何讓別人敬重自己?
他找到了方向:高高在上的地位,手握重權,生殺予奪,順者昌逆者亡。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不惜一切。
當徐壽輝起義軍來到他的家鄉後,他參加了徐壽輝的部隊,由於他很有文化,外加有計謀,很快得到了徐壽輝和當時的丞相倪文俊的信任。
倪文俊一直很相信陳友諒,他不但是陳友諒的領導,還提拔了陳友諒,讓他成為了軍隊中間的高階幹部。
但是,陳友諒卻殺掉倪文俊。為什麼?為了權力。
有一次,當倪文俊和徐壽輝兩人發生衝突時,陳友諒,運用“殺人滅口”“斬草除根”“無毒不丈夫”之類的人生哲學果斷地站在徐壽輝的一邊,然後就殺了倪文俊。
就這樣,陳友諒以所謂匡扶之功成為了天完國的第一重臣,他的能力也充分表現了出來,他知人善任,有很強的組織能力,更為難得的是,他是一個很有帶兵才能的人。
後來,他以同樣的方式殺死了徐壽輝,徐壽輝死後,陳友諒便開始稱帝。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陳友諒在暴風雨中,於五通廟登基為帝,定國號為漢。
後來,朱元璋的軍隊和陳友諒的軍隊在龍灣大戰。戰鬥結束後,陳友諒被擊敗,軍隊被擊斃,傷亡慘重。陳友諒只能悄悄地在小船上逃走。朱元璋乘勝追擊。在慈湖攔住了他,燒了他的船陳友諒別無選擇,只好放棄太平。
慘敗後的陳友諒準備反擊,派人去建造很多更大的船。船很高,船上和船下有三層,設有馬棚等相應的生活設施。有了這些戰艦,陳友諒率領著60萬大軍和家屬百官,準備與朱元璋決一死戰。正巧這幾天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下令陳有亮的船起火。雖然陳有亮的船很堅固,但它船與船相連。因此,當一艘船著火時,它相當於諸葛亮在三王國時期的連環計。只要一艘船著火,所有其他船隻都逃不掉。縱火之後,朱元璋命令軍隊乘小船出發,穿梭於陳有亮的船隻之間。逃亡計程車兵能殺一個是一個。就這樣,陳友諒又失敗了,逃回了江西。
決戰到了,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歲,他的兒子陳善兒被俘虜。
陳友諒是個怎樣的人?陳友諒是一個壞人,走火入魔的迷信暴力,不講基本的信義,使他喪失了人心。
但他又是一個真正的梟雄,他壞事作盡,卻又敢作敢當具有極強的軍事和政治才能,反抗元朝統治,能夠自始至終,從來沒有向元朝妥協,堅持到了最後。
-
9 # 笑談古和今
陳友諒死得比較悲慘。他在鄱陽湖與朱元璋的水軍大戰中落敗,並在這一戰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從而結束了自己英雄豪傑的一生,年僅四十四歲。
陳友諒原名陳九四,湖北人,是歷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元朝末年亂世群雄之一。起先他投奔徐壽輝部將倪文俊,6年後自立門戶,率兵攻下贛、皖、閩等地,後殺了徐壽輝,自立大漢皇帝,逐漸成為江南最強的一支農民武裝,同時也成為朱元璋的勁敵。朱元璋攻取太平府後,雙方在安慶、池州一帶反覆爭奪,互有勝負。
戰爭初期,陳友諒是佔了上風的,他不但攻下了馬鞍山,甚至兵臨南京城下,差點搗毀了朱元璋的大本營。雙方大戰南京城郊,結果朱元璋大勝,陳友諒因為落潮船隻擱淺,軍兵死傷無數,只得落荒而逃。朱元璋五路大軍齊發,隨即又大敗陳友諒於馬鞍山。再之後,朱元璋相繼攻下太平、江州(九江)、安慶等城池,陳友諒部下紛紛投降。雖然隨後陳友諒又奪回了安慶,但是第二年朱元璋又大破陳友諒水軍於安慶,長驅直入抵達江州。陳友諒節節敗退,只好逃往武昌。
1363年,陳友諒為收復失地,率軍進攻朱元璋,大軍號稱60萬。但在鄱陽湖水戰中大敗。陳友諒突圍時中箭而亡。
鄱陽湖大戰,歷時三十六天,相當慘烈,雙方拼盡全力,血流成河。傳說朱元璋初戰不利,最狼狽的時候,單槍匹馬逃上廬山,躲仙人洞裡僥倖生還。陳友諒兵多船高,朱元璋難以仰攻,一敗再敗。連戰三日,朱元璋損兵折將。但不知為何,湖面上突刮東北風,朱元璋乘勢放火,將陳友諒大船盡數燒光,陳的弟弟陳友仁等都被燒死。最後,陳友諒軍彈盡糧絕,開始突圍,朱元璋湖口攔截,雙方大戰到日落之時,陳友諒從船中伸頭檢視戰況,被飛箭貫穿頭部,當即身亡。陳軍當即土崩瓦解。
陳友諒死後,朱元璋對他的家人還是很不錯的。
陳友諒父親陳普才,投降明朝後封承恩侯,洪武五年(1372年)遷徙滁陽。陳普才一共有五個兒子,陳友諒排行第三。除了戰死的陳友仁和陳友貴,陳友諒哥哥陳友當和陳友直,均投降了朱元璋。陳友當降明後封歸仁伯,陳友直降明後封懷恩伯。陳友仁在明初也被追封康山王。陳友諒的大兒子,也就是他立的大漢太子陳善兒,鄱陽湖之戰被朱元璋軍所俘。他的次子陳理,被陳友諒的太尉張定邊從鄱陽湖帶回武昌,擁立為帝,改元德壽。1364年二月,朱元璋部將廖永忠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大漢遂亡。降明後朱元璋封陳理為歸德候。數年後將其從應天府送往高麗定居,自此平安無事。
陳友諒是朱元璋的死對頭,兩人死磕多年。鄱陽湖大戰,朱元璋陣亡36員大將,他自己也差一點死在陳友諒手上,為啥到頭來還要善待陳的家人呢?
原來,大家都是紅巾軍出身,一道起兵反元,在這一點上是同路人。陳友諒及其家人在抗元鬥爭中出生入死,也是有功的。惺惺相惜,既然對手已經死了,朱元璋為了表現自己寬宏大量,也就沒有過於為難陳友諒。何況,天下方定,最重要的是安撫人心。
-
10 # 小龍女5505
陳友諒元末亂世梟雄之一,反元起義自號漢王建立短暫一時的陳漢政權。後不幸在鄱陽湖被明太祖朱元璋擊敗中箭而死,又一位亂世稱帝不久敗亡的失敗王者。
-
11 # 焚劍煮酒
序言:
作為元朝末年的幾大群雄之一,陳友諒是絕對有實力登頂那最高權利巔峰的,用梟雄來形容陳友諒是絕對沒問題的。只是可惜的是,在元朝末年,同樣還有一位梟雄,那便是朱元璋,如若沒有朱元璋,或許今天的明朝就不會再是明朝,而是“陳漢。”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典範。梟雄陳友諒陳友諒出身不算太好,家中以打漁為生,但比起朱元璋來,陳友諒卻是好的多,畢竟陳友諒小時候讀過書,在起義之前還擔任過縣裡的小吏。
1355年,元末起義軍領袖之一的徐壽輝派大將倪文俊攻打沔陽(今湖北仙桃),作為沔陽人的陳友諒趁勢起義,並加入了徐壽輝的起義軍,後累功升至元帥。
作為亂世之中崛起的梟雄,陳友諒與朱元璋是非常像的,同樣是趁天下大亂投身紅巾軍,同樣從底層小人物幹起,而且同樣的心狠手辣,只不過陳友諒顯露得更早,他親手滅掉了自己的老領導徐壽輝,成為了徐系紅巾軍的領袖。
梟雄相同的心理,問鼎天下的定基之戰。朱元璋曾與謀士劉基等人制定了奪取天下三步走計劃:“先攻取金陵,然後以金陵為中心佔領整個江南,最後以江南為後盾北伐奪取天下。”
朱元璋取了金陵之後,就開始了他三步走的第二步“佔領整個江南”,在經過充分的分析後,朱元璋認為浙江的張士誠只圖安逸享樂,不會成為他最終的對手,而江西的陳友諒才是心腹大患,最終的大敵。
所以說梟雄的想法都是一樣的,在朱元璋將目光放到陳友諒身上時,陳友諒也為討伐朱元璋做好了準備。
1360年,陳友諒殺徐壽輝,隨後登基,稱大漢皇帝,國號漢。1363年,陳友諒率大軍攻打應天府。(朱元璋改南京為應天)
陳友諒比之朱元璋的實力要強得多,陳友諒兵力近百萬,且水師比之朱元璋要強許多,這支強大的軍力足以令陳友諒傲視群雄,只可惜他碰到的是老謀深算的朱元璋。
朱元璋對陳友諒的強大軍力是極為忌憚的,他更怕陳友諒聯合張士誠來夾攻自己,於是他派陳友諒的故人康茂才前去詐降,將陳友諒的船隊引至龍灣,龍灣水淺,而陳友諒船重,均擱淺於水中,因此大敗。
太祖患友諒與張士誠合,乃設計令其故人康茂才為書誘之,令速來。友諒果引舟師東下,至江東橋,呼茂才不應,始知為所紿。戰於龍灣,大敗。潮落舟膠,死者無算,亡戰艦數百,乘輕舸走。張德勝追敗之慈湖,焚其舟。馮國勝以五翼軍蹙之,友諒出皂旗軍迎戰,又大敗。遂棄太平,走江州。太祖兵乘勝取安慶,其將於光、歐普祥皆降——《明史》
鄱陽湖大戰,梟雄間的決鬥龍灣一戰後,朱元璋趁勢攻打陳友諒,奪取了其很多疆土。為了一雪前恥,陳友諒起大軍六十萬,製造數百艘樓船進攻南昌。最後將決戰的地點放在了鄱陽湖。
每讀到這一段歷史時我就會感概,陳友諒若是讀過三國演義的話,這一戰必定不會敗得這麼慘,以至於死無葬身之地。
陳友諒將自己的數百艘樓船用鐵索連在一起,以鐵索連環之計對抗朱元璋。結果當天颳起大風,朱元璋遂以火攻之計將陳友諒的樓船燒了個一乾二淨。真是前有周公瑾火燒赤壁大敗曹操,今有朱元璋火燒鄱陽湖大敗陳友諒。
陳友諒的樓船太大,雖然戰鬥力尚可,但靈活性卻不大方便了,而朱元璋的船隻雖小,但靈活性卻好很多。陳友諒大敗之後,一直試圖突圍,最後在突圍的過程中被朱元璋包圍,死於飛箭之下。
結語陳友諒若是看過《三國演義》的話一定不會中朱元璋的火攻之計,若是看過的話,陳友諒一定會在死前痛呼一聲:“既生諒何生璋。”
這兩位元末最傑出的梟雄碰在一起必定會產生一場廝殺,只是最後的結果是朱元璋勝利了而已。
再介紹下《三國演義》,此書同樣成書於元末明初,所以陳友諒只能恨他不認識羅貫中,不然羅貫中可以給他講講火燒赤壁的故事。
參考資料:《明史》
-
12 # 醫道傳真陳皮
沒有什麼好結果,朱元璋當上了皇上,這個時候最應該處理好的就是和前朝的關係,如果處罰得太重的話就會給百姓留下一個很殘暴的印象。所以他對餘闕等那些已經殉國的人就大加表彰,凡是那些做過官而又還活著的官員就處罰或者是殺害,自古以來,朝代的更替都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情。
-
13 # 十點烏托邦
陳友諒的結局是有些許悲劇,天意弄人!
陳友諒漁民出身,靠著一些計謀,逐漸上位成功,佔領了長江上游大片的土地,是元末明初江南的三大巨頭之一,也是位優秀的農民起義領袖。
所以,陳友諒雖然在戰爭失敗了,但他依舊是個英雄人物,是值得懷念的。而關於陳友諒的死卻是值得同情的,天意弄人。假如,那天死的不是陳友諒,天下格局也將會不一樣。
話說,張士誠為了討好元朝廷,圍攻韓林兒的安豐,作為龍鳳政權臣子的朱元璋,決定出兵救援安豐。
而在朱元璋救援安豐之時,應天府空虛,僅有一萬餘兵馬,陳友諒趁虛而入,率領大軍進攻朱元璋的領地。但是,陳友諒犯了個致命性錯誤,不進攻守衛薄弱的應天,反而進攻守衛充足的洪都。
陳友諒也為這一錯誤決策付出了代價,洪都城整整攻了85天,三個多月,都沒有攻下。而另一邊,朱元璋解了安豐之圍,就立馬回師救援洪都。
無奈之下,陳友諒只好後撤,進入鄱陽湖,在康郎山與朱元璋軍隊相遇。於是,兩方進行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大規模水戰,鄱陽湖大戰。
在這場大戰,陳友諒也不幸喪生。
當時,陳友諒的軍隊多,戰船也大,但機動性低。而朱元璋的船隊小,且藉助東風,用火計燒了陳友諒不少的船。所以,陳友諒在這場大戰中佔了下風,軍中更是缺糧,無奈之下只好率軍突圍。
而在一次突圍中,與朱元璋主力部隊交戰,陳友諒從船裡伸出頭來指揮戰鬥,不幸被飛箭擊中,貫穿整個頭顱,當場死亡。
友諒從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驟中流矢,貫晴及顱死。軍大潰,太子善兒被執。太尉張定邊夜挾友諒次子理,載其屍遁還武昌。
至此,陳友諒軍大敗,手下大將張定遠帶上陳友諒的屍體,載上次子陳理,乘坐小船逃回武昌。
次年,朱元璋親征武昌,陳理投降,大漢政權至此落下了帷幕,陳友諒經營的一生也算結束了。後來,朱元璋豐陳理為歸德侯。
【小皮】
-
14 # 伯虎42
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湖廣沔陽(今湖北仙桃)黃篷山腳下的一個小漁村,漁民陳普才的第三個兒子出生了,起名陳九四。陳普才的父親原姓謝,名叫謝千一,因為入贅陳家,所以改姓陳,以後就叫陳千一。所以,陳九四原本是姓謝的。
陳九四稍長後,隨同父親陳普才學習過幾年武藝,又讀了幾年書,略通文字,在黃蓬山這個小地方,大小也算個名人。之後陳九四被招入沔陽縣衙,做了文吏,平常抄抄寫寫,勉強算基層體制內公務員。
“地勢極佳、風水旺盛,後人必將富貴。”
陳九四因此更加欣喜,以此暗中聚集勢力,以圖更大目標。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末農民起義爆發,北方的韓山童、劉福通,南方的徐壽輝、鄒普勝、彭瑩玉等紛紛以白蓮教、彌勒教的名義發動起義,反抗元朝腐敗統治,因為起義軍士都頭箍紅色布巾,作為辨識,所以也叫紅巾軍。
與北方紅巾軍建立“大宋”政權不同,南方紅巾軍在徐壽輝的帶領下,自立“天完”政權(即在“大元”二字上各加一筆,以示壓倒元朝之意),徐壽輝也在湖廣蘄水稱皇帝,與北方紅巾軍分庭抗禮。
自至正十一年到至正十五年(1351-1355年),南方紅巾軍縱橫江南各地,先後控制了湖廣、江浙、福建、四川等大片區域。雖然元朝一再派兵征討,也曾重創義軍,但是始終無法消滅南方紅巾軍,徐壽輝的勢力越來越大。
在此期間,蟄伏於沔陽的陳九四密切關注天下的局勢,暗中籌措實力,準備實現自己出人頭地的理想。其父陳普才雖然也是有眼光有手段,在黃蓬這個小地方算出眾之人,但到底是個本分性格,不願意三兒子冒這個險,所以對陳九四準備扯旗造反之事多次私下勸慰阻擋。但是陳九四蓄志多年,絕不可能中途廢棄,父親的勸阻沒有起到作用。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天完政權丞相倪文俊率軍攻破沔陽,陳九四抓住時機,在黃篷山集結部眾,打出投效旗幟,正式宣佈歸附天完紅巾軍。倪文俊將陳九四的隊伍編入自己麾下,授予陳九四簿書掾職位,負責管理文書後勤。陳九四在投奔紅巾軍後,為了出人頭地的理想,是絕不會屈居小小簿書掾職位的。他主動向倪文俊請纓,要求率軍作戰。於是倪文俊令其改武職,率軍跟隨自己作戰。
在之後的作戰中,陳九四完全發揮了自己善於用兵的能力,在倪文俊的指揮下,率軍作戰,先後參與了攻克武昌、漢陽、襄陽、中興路(今荊州)等地的作戰,彪悍異常、所向必克,為天完政權的穩固和發展立下大功。倪文俊十分欣喜,將陳九四提拔為領兵元帥,之後命其駐守黃州。
這個時候,陳九四已經是紅巾軍的高階將領,“九四”這個名字,未免太沒品位了。於是,他按照論語中的“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意思,給自己起了個“陳友諒”的新名字,以顯示氣度。在穩住勢力範圍後,陳友諒再將黃蓬老家的父親陳普才和諸兄弟們都接到黃州,奉養老父,並授予諸兄弟職權,以示同富貴。另外,他按照自己的名字,給兄弟們一同改名:長兄陳友富、次兄陳友直、四弟陳友仁、五弟陳友貴。
在之後的某次宴席中,陳友諒將父親陳普才和諸兄弟都請來,一同飲宴。席間,他還模仿當年漢高帝劉邦奉太上皇劉太公朝宴時的典故,舉杯向父親敬酒,並得意洋洋的說:
“您老人家當年總是勸阻我不要舉兵,怕我給咋們陳家招禍。現在您看我這裡兵強馬壯、諸兄弟也都各掌大權,我們陳家權勢強盛。,哪裡又有什麼不平安。您看錯了兒子我了吧。”
陳普才很是尷尬,不過也很受用,和幾個兒子大笑著歡飲,讚歎這個三兒子志氣眼界實非常人。
之後,陳友諒一直駐紮黃州,作為天完大將和丞相倪文俊的心腹,為其統管一方。此時的天完政權中,最有號召力的彭瑩玉已經犧牲,而名義上的首領徐壽輝性格寬厚、為人敦善,人確實是好人,但是領導能力不夠,威懾力不強,所以天完政權的實際掌控權逐漸落到了丞相倪文俊手中。
倪文俊對於天完政權的強盛確實立有大功,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天完紅巾軍的重整旗鼓。在他的指揮下,天完政權大軍席捲南方,控制了湖廣、江浙、福建、四川大片土地,勢力極盛,倪文俊也趁機掌握了大量的軍權,隱隱有壓過徐壽輝地位的態勢。
而倪文俊為人,私人過重,有有貪圖富貴的居心,之前曾想攜大勝之際,和元朝談判,逼迫其招安。雖然後來因為沒有談攏而中斷談判,不過自此後倪文俊的權力私慾卻越來越膨脹,開始產生替代徐壽輝的念頭,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正月,倪文俊逼迫徐壽輝遷都漢陽,離開蘄水舊地。從此,徐壽輝被軟禁在漢陽宮室,形同傀儡,天完紅巾軍大權實際上已經落入倪文俊所手中。倪文俊與其弟倪文鬱專權操柄,壟斷內外軍政,培植私人勢力,而陳友諒,就是他著重扶持的私人心腹。
但是倪文俊沒有想到的是,陳友諒在獲得倪文俊大力栽培的同時,也藉機擴大自己的實力,牢牢把持黃州大權,名為天完守將、丞相倪文俊的心腹,實際上陳友諒早已看出徐壽輝和倪文俊必將翻臉,為了將來的利益,他經過長久努力,已將黃州變為陳氏私人領地,獨攬大權,為將來更大的行動做好了準備。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倪文俊終於忍不住,準備動手,預備殺害徐壽輝後,自立為帝。可是倪氏兄弟經過數年的擅權,已經腐化墮落,威信大不如前,同時對於手下將領也“刻薄無恩,跋扈驕縱”,導致他個人無法凝聚號召力、發動作亂。在謀害徐壽輝的計劃意外失敗後,倪文俊兄弟身敗名裂,只得倉惶出逃,率領死黨逃奔黃州,意圖到陳友諒處,彙集其部眾,再反擊漢陽。
陳友諒得到倪文俊逃奔黃州的訊息後,假意迎接,同時暗中佈置埋伏。倪文俊到黃州後,陳友諒親自迎接,並安排高規格飲食住行,打消倪文俊戒心。在倪氏兄弟放鬆警惕後,陳友諒突然發難,親自抽刀殺死倪文俊,然後伏兵四出,將倪文鬱及倪氏死黨全部殺死。殺死倪文俊後,陳友諒向漢陽奏報情況,自稱平章政事,派出人員,接受了倪文俊各舊部,實力大漲。不久後,天完政權其他將領皆默認了陳友諒的行為,天完大權至此歸屬陳友諒。而徐壽輝則無奈的繼續傀儡生涯。
元至正十八年(1358)八月,陳友諒率大軍攻克龍興府(今江西南昌),並殺掉了天完政權中對自己威脅很大的驍將趙普勝。徐壽輝想遷都龍興府,但是陳友諒怕控制不住這個名義上的傀儡,堅決不同意。
元至正十九年(1359)十二月,徐壽輝急於擺脫陳友諒的控制,率領少數親衛隨員從漢陽出發,準備遷都龍興府。途中經過陳友諒下轄的江州(今九江)時,陳友諒下令暗中埋伏,迎接徐壽輝入城,然後緊閉城門,將徐壽輝部下全部殺死,軟禁徐壽輝。
之後陳友諒迫使徐壽輝宣佈以江州為新都城,自己稱漢王,設定漢王屬官,用漢王名義釋出詔令。此時天完政權已經全部落入陳友諒手中,其他天完將領,除明玉珍等少數人外,也全部歸附陳友諒。
元至正二十年(1360),陳友諒挾持徐壽輝,征討江浙一帶朱元璋勢力範圍,五月,陳軍攻克太平(今安徽當塗),殺朱軍大將花雲,佔據長江天險採石磯。
陳軍抵達長江後,勢力達到巔峰,陳友諒據此覺得時機已到,於是派人假裝向徐壽輝奏事,趁機安排殺手用鐵錘擊碎徐壽輝頭顱,將其殺害。徐壽輝死後,陳友諒立即在採石五通廟舉行儀式,即皇帝位,建國號“大漢”,改元大義。至此,他終於完成了多年前的志向。
這個時候,當初起兵的南北紅巾軍系統首領大都陣亡或者去世,在新一代首領中,以南方天完紅巾軍系統的陳友諒,和北方大宋紅巾軍系統中的朱元璋勢力最為強盛。他們的領地也互相交界,雖然名義上都是紅巾軍系統,實際已經是獨立的軍事割據集團,所以為了利益,雙方多次火併,大打出手。陳友諒和朱元璋這兩個宿命中的對手,終究將會在鄱陽湖裡了結一切。在陳友諒沒有稱帝前,朱元璋的軍隊就和陳友諒的軍隊多次交手,不過大多戰敗,池州、太平等地都被陳軍奪取。陳友諒於至正二十年(1360年)弒殺徐壽輝稱帝后,立即發兵直撲朱元璋老巢應天(今南京),準備一舉打敗朱元璋,奪取江南,為之後統一天下走出第一步。
在陳友諒來勢洶洶的攻勢下,朱元璋穩住陣腳,並採用劉基的計策,以陳友諒的舊友康茂才寫信欺騙陳友諒,引誘陳友諒率領大軍到地勢狹窄的龍灣(今南京郊區)江邊,乘勢伏兵四起,攻擊陳軍。
猝不及防之下,陳軍大敗,殺死、淹死者不計其數,僅被朱軍俘虜的就有兩萬多人,另外陳軍戰船也被繳獲數百艘,陳友諒只得乘小船逃走。朱軍一路追擊,在採石磯擊敗陳軍後衛,收復太平,安慶。陳友諒一直逃到江州(九江),才穩住陣腳。
朱元璋以弱勝強,大敗陳友諒後,勢力大漲,政權穩固,而且信心得到極大鼓舞,自此後步步為營,正式踏上統一天下的征途。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不甘心失敗的陳友諒再次出兵,以勇將張定邊統兵,收復重鎮安慶。朱元璋親自率軍反擊,在安慶城外大破陳軍水師,長驅直入抵達江州。陳友諒抵擋不住,放棄江州,攜後宮子女返回武昌。江州被朱軍攻克,然後安慶、蘄州都被攻下。陳軍守將則以饒州(江西上饒)、建昌(江西南城)、龍興(江西南昌)等城投降朱元璋。
陳友諒以遠超朱元璋的軍事實力,卻連連遭遇失敗,控制範圍一再縮小,心裡實在不甘,羞惱之下,在湖廣老巢傾盡所有,耗費巨大建造數百艘鉅艦,準備再一次進攻朱元璋。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陳友諒發全部家底:水路大軍六十萬,自武昌沿江而下,浩浩蕩蕩直奔朱元璋領地而來,首當其衝的就是朱軍前方重鎮洪都(即奪取自陳友諒的龍興府,也就是南昌)。此時的朱元璋卻正率軍趕往安豐(今安徽壽縣),救援被元軍圍攻的北方紅巾軍首領小明王韓林兒及實際首領劉福通,然後又與東邊的張士誠勢力於廬州(今安徽合肥)發生激戰,戰況焦灼,主力一時無法返回抵擋陳友諒大軍。
危急之下,朱元璋派自己的侄子朱文正前往洪都,命令他不惜一切代價堅守洪都,等待自己擊退張士誠後,再來救援。朱文正不負使命,以不到三萬軍隊,在洪都堅守了八十五天,抵擋住了近五十萬陳軍的輪番進攻,牢牢守住了洪都城,創造了軍事奇蹟。陳友諒在洪都城下被阻擋了三個月,毫無進展,在自身實力、士氣大大受損的情況下,更加心煩意亂,昏招迭出,指揮失誤。陳軍人數雖多,卻施展不開,後勤也逐漸不濟,所以軍心不穩,頹勢顯露。
朱元璋在救回小明王韓林兒後(劉福通已經戰死在安豐),又擊敗張士誠軍,消除了後方隱患,於是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八月親自率大軍前往洪都,援救朱文正。陳友諒聞報朱元璋大軍前來,無奈之下只得解除對洪都的包圍,撤往鄱陽湖中,準備依靠自己的數百艘大艦優勢,以水戰迎擊朱元璋軍隊,擊敗朱元璋。
不久後,陳朱兩軍在鄱陽湖康郎山水域相遇。起初陳軍依仗大船,及順風優勢,連線鐵鏈,以排山倒海之勢衝擊朱軍水師,朱軍水師船隻低矮,不能仰攻,接戰中損失巨大,士卒將領多有陣亡。但是之後風向突變,陳軍船隊變成逆風而行,行動遲緩,接戰受制。朱元璋趁機命令船隊四散分開,以火攻之策攻擊陳軍大船。陳軍大船笨重,移動不便,紛紛被朱軍以猛火焚燒,軍士損失慘重。其中陳友諒四弟陳友仁、五弟陳友貴也被燒死。
陳友仁勇猛多智,是陳友諒的得力臂膀,他一死,陳友諒更加沮喪,六神無主,對於作戰勝利不再抱有信心。
雖然在之後的戰鬥中,陳軍第一猛將張定邊發起突擊,親自率水軍,以三艘小船直衝朱元璋中軍,連連擊破阻擋,幾乎於亂軍中生擒朱元璋。可惜最後關頭張定邊被前來救援的朱軍大將常遇春一箭射中肩膀,被迫撤回,朱元璋才逃脫一劫。不過這也在冥冥中註定了朱元璋的天命所歸,張定邊決死突襲,也無法撼動他的真命至尊地位。對戰數天後,陳軍糧草不濟,無法繼續支援作戰,於是陳友諒想退出鄱陽湖,返回武昌。但是朱元璋已事先派兵遏住湖口要塞,截斷了陳軍水師撤退之路。陳友諒於是命令大軍拼死一搏,向湖口發起攻擊,突破了湖口天險。朱軍水師則從背後和上游聯合追擊,雙方水師攪在一起,一片亂戰,局面混亂不堪。陳軍水師無法擺脫敵軍追擊,而朱軍水師也無法徹底擊潰對手。雙方從早上戰至日落時,也無法分出勝負。
陳友諒在自己的大艦上,指揮部下各軍,且戰且走,但遲遲無法擺脫追兵,心情急躁之下,不顧危險,從船艙探出頭去,觀察戰場局面,以便尋找機會,抓住朱軍破綻,衝破堵截,突圍而走。
但是事情就有這麼湊巧,或者說詭異,就在陳友諒從船艙內探出頭去,觀察戰場的時候,不知道哪裡飛來一支流箭,不偏不倚正中其頭部,直接貫穿,陳友諒當場死亡!
不得不說是天註定陳友諒沒有天命,朱元璋能夠逃脫張定邊的決死突襲,而陳友諒卻莫名其妙地死在流箭之下,兩人對比,高低分明,朱元璋命中註定要成為將來的天下至尊,而陳友諒則成為了別人一統天下的墊腳石,之前辛辛苦苦創下的基業,都是為他人做了嫁妝。陳友諒突然死亡後,陳軍頓時大潰,四散奔逃,六十萬大軍土崩瓦解,朱元璋終於奪取了最後的勝利。混亂中,張定邊冒死以小船把陳友諒的屍體和陳友諒次子陳理救出,連夜逃往武昌。陳友諒的長子、陳漢太子陳善則沒有逃脫,被朱軍擒獲,之後被殺。
陳理被張定邊救回武昌後,在殘存的陳漢官員擁戴下繼位稱帝。不過之後陳漢已經日落西山,不再有力量抵抗來自朱軍的進攻。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親征武昌,擊敗並俘獲陳漢最後的大將元帥張必先,陳理自知無法再頑抗,只得出城投降,陳漢至此滅亡。
朱元璋接見陳理,見其惶恐不安,又憐憫其幼弱,於是握著他的手寬慰說:
“汝便放心,吾不罪汝也!”
之後封陳理為歸德侯,將陳友諒還在人世的父親陳普才封為承恩侯,長兄陳友富封為歸仁伯,次兄陳友直封為懷恩伯,並追贈陣亡在鄱陽湖的陳友諒四弟陳友仁為康山王,立廟祭祀,以五弟陳友貴陪祭。
之後,朱元璋將陳氏宗親全部遷居到應天。陳漢滅亡四年後,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擊敗其他對手,並北伐驅元順帝北逃大漠,建立大明,朱元璋即明太祖。
陳理在應天居住期間,曾經口出怨言,明太祖知道並沒有怪罪,大度的說:
“此童孺小過耳,恐細人蠱惑,不克全朕恩,宜處之遠方。”
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將陳理遷往高麗,命高麗君主妥善安置。同時,陳友諒之父陳普才也被遷居滁陽安置。
陳理遷往高麗的時候是二十二歲,在高麗、及代高麗而立國的北韓居住了三十五年。明永樂六年(1407年)十二月,陳理去世,年五十八,有一子陳明善留居北韓。這也是陳友諒後裔在北韓的始祖。
回覆列表
陳友諒在主動進攻朱元璋時,在鄱陽湖被無師自通又善於玩弄人物的朱元璋打敗,兵敗突圍時,從船中探頭竟中流箭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