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塊純木

    我覺得,首先得說這個考職稱規則限定的時代性,當時肯定沒考慮到現在大學這麼普及,當年的大學生都是天之驕子,鳳毛麟角,很多的老醫生可能只有中專文憑,這就限制了他們晉級高階職稱。

    現在大學生遍地都是,考職稱只要刻苦點,熬年頭,總有一天輪到你。

  • 2 # 壹心醫心

    醫生的職稱由低到高有

    初級職稱:住院醫師。

    中級職稱:主治醫師。

    高階職稱:副主任/主任醫師。

    基本上每個醫院的醫生都是越往高階的職稱人數越少,您可能掛的是專家門診,所以看到的都是高階職稱的醫生。如果是在住院部的話,多數一線醫生都是住院醫師或者主治醫師。

  • 3 # 泌尿腫瘤外科鮮醫生

    首先說明你平時去的都是大醫院。三甲醫院一般來說出門診看病的醫生至少是主治醫師,多數是副主任醫師以上的職稱,住院醫師,實習醫生是不會在門診看病的,所以如果不住院,在三甲醫院裡面很難接觸到低職稱的醫生。如果在住院的病人,那麼平時和你接觸最多的,你隨時最容易找到的,一般都是低職稱的醫生,並不是沒有。

    另外一方面,現在大城市三甲醫院的醫生,招聘的基本上都是博士,甚至完成博士後工作的,目前的職稱評審規定,博士後的醫生,完成博士後工作就有資格申請副主任醫師。所以大醫院的醫生很多工作幾年後就是副主任醫師,而有資格和是否能評上又是兩回事,目前的職稱評價很奇特,主要的硬體指標沒法考驗你看病如何,手術技術如何,所以主要考慮做的科研如何,發表文章如何,而發表文章和做科研又必然分擔自己的工作時間和精力,所以一些專注於臨床,不太花時間搞科研或者寫論文的醫生,反而有時候不一定就能順利評上主任醫師,教授。但是作為老百姓一般不瞭解一個醫院每個科的醫生到底水平如何,也只能看,哦,這個是主任醫師,哦,那個也是主任醫師,有差別嗎?看不出來。

    當然,如果在縣級醫院,那就很容易接觸到職稱相對低的醫生,在縣醫院或者區醫院可以看到很多科室的主任也只有主治醫師的職稱,或者一個區醫院上百個醫師裡面,主任醫師的數量都是個位數。如果在小地方的鎮醫院,會有很多助理醫師,這在三甲醫院自然是看不到。三甲醫院一個科室可能這個主任那個主任好多個主任,其實只是職稱,代表他們是主任醫師,但是科室的主任只有一個。如果去區縣醫院,可能你喊的主任,職稱卻只有主治醫師。

  • 4 # 上進的藥師

    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分為初、中、高階職稱。

    醫生分為:初級師(醫師、住院醫師)

    中級師(主治醫師)

    高階師(副高階主任醫師、高階主任醫師)

    職稱都是需要透過國家衛生考試,再由衛生部門頒發證書。都是從最初級考試開始,按學歷,專科、本科、研究生、博士、博士後不同學歷考試年限不一樣。比如本科,畢業一年可以考初級師,取得初級師後在衛生醫療崗位工作五年才能接著考中級。不能跳級考試。

    總而言之,醫生的職稱代表著他的工作經驗、工作年限、水平、執業資格等。而且醫院屬於醫療機構,由衛計委管理,必須招聘合法取得執業證書、衛生部門頒發的醫護人員。所以醫院的大夫都是有職稱的。

  • 5 # 風笑雲太白

    謝謝邀請啊,醫院的大夫也不是職稱都是特別高,可能你去的都是知名醫院,三級甲等醫院,這些個醫院歷史一般比較久,對大夫要求比較高,大部分大夫都已經進到了高階職稱了。當然一些縣級醫院,或者市級醫院還是很多職稱低的大夫的,要不你想想每年那麼多醫學院畢業的大夫都去了哪裡呢?

    先說一下大夫職稱的分類,初級住院醫師,中級主治醫師,高階的副主任醫師和主任醫師就這三級的。住院醫師當大夫考到醫師資格證就是了,也就是入門。主治醫師需要晉升,具備學士學位後,擔任5年以上住院醫師;或者具備碩士學位後,擔任2年以上住院醫師;或者具備博士學位後,試用合格後。這就是基本的資格條件。當然還需要規培啊,在醫院的工作情況啊,發表論文啊等等來進主治醫。評聘副主任醫師任職基本條件,具有本科以上(含本科)學歷及5年以上(含5年)主治醫師任職。本學科基礎理論知識堅實、廣博,掌握本專業理論;瞭解本專業國內、外醫療動態、資訊及先進診療技術;具有指導下級醫師的臨床實踐經驗;其業務水平在本專業範圍內有一定的影響力。指導2名以上的高年資住院醫師、主治醫師的臨床工作;或指導3名以上專科醫師的進修學習。④從事臨床二線工作3年以上,每週重危病人查房不少於5次,每年工作日不少於190天(以考勤為準)。⑤具有較強的臨床工作能力及較高的診療技術水平,通曉並熟練掌握本專業90%以上科目疾病的診治,綜合評估分應為90分以上。 ⑥任職期內無醫療責任、技術事故。主任醫師要求就更高了,基本條件要求本科學歷,從事副高五年,考試職稱英語啊,發表論文啊,有省級和國家級的課題啊等等,說白了,進主任醫師,你要有知名度,在本地或者省內或者國內有點知名度就高評上了,要不會一直在副高的。說了這個多其實大夫的職稱晉升還是蠻嚴格的,需要時間和能力的,你見到的都是高階職稱的大夫可能這個醫院是很不錯的。匆忙中打字,可能有些紕漏,望大家理解啊。

  • 6 # 兒科孫方舟醫生

    首先明確醫生職稱的分類

    醫師職稱包括初級職稱(住院醫師)、中級職稱(主治醫師)、副高階職稱(副主任醫師)、正高階職稱(主任醫師)。

    再說一下醫生的職稱晉升:

    本科生參加工作5年後可晉主治醫師,碩士研究生2年後可晉主治醫師;本科生在晉完主治醫師5年後方可晉副主任醫師(副高),而碩士研究生在晉完主治醫師3年後就可以晉副主任醫師;在晉升副主任醫師5年後方可晉升主任醫師。

    通俗的講一位醫學生,必須來正規醫院實習一年。一年後有資格考試執業醫師,透過全國考試後獲得執業醫師證書。才有資格申報醫師資格,也就是中級職稱(再獲得醫師資格後五年,但也必須透過全國中級職稱英語和國家計算機考試,醫院才可以聘您為本院主治醫師)

    注意:最新的職稱制度(天津),要求還必須透過三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有合格證件後,才能聘任主治醫生。

    在獲得主治醫師資格後,五年後(本科指的是),發表多篇國家或省級論文(正規醫院都要求: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4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並通過了高階職稱的計算機等級考試和英語考試之後,可以申報副主任醫師職稱,也就是高階職稱。再透過嚴格的市裡專家評審通過後,可以獲得副或正主任醫師職稱。

    現在說說大醫院職稱高的問題,首先大醫院一般都為當地醫科大學的教學醫院,有著完備的教學體質,相對這裡的醫生學歷較高(首先應聘醫院時就要求學歷比基層醫院高,三甲醫院的碩士,博士的學歷要求都很正常),相對來說升主治,正負高的時間年數要求就比本科生(基層醫院學歷不高確實)要短。再者三甲醫院的醫師們相對基層醫院,獲得國家及省級的課題的機率高,部分本院大主任都年資豐富,論文居多,可以帶您寫好論文,署名作者下容易發表。而且大醫院是參加學術會議多(部分學科年會都於本院舉辦),認識的專家較多(部分專家評委都是本院),相對評審時也好說話(本院主任評審您答辯,怎能不讓你過關)

  • 7 # 驕然

    以前評職稱看水平,現在評定職稱主要看文憑。我沒有學歷,在國內刊物上也發表過幾篇論文,可我連聘技術員職稱的資格都沒有,實乃可悲呀。要不是後來參加了一個比賽,給了一個技師的職稱,我到現在什麼都沒有。

  • 8 # 海鷗969

    因為他們最開始的起點也很高,大部分都是博士畢業,畢業基本上都是主治醫師了,然後有好的課題也就可以順利的進職稱。別看我說的這麼簡單,行動起來是很枯燥的。所以說能熬到主任醫師也是不容易的。

  • 9 # 使用者93904751308

    這個只能說明一點:目前大醫院裡面對醫生的要求

    越來越高了。從另外一個層面上來說這也是社會發展所要的。醫生要生存和發展。展對自身的要求也比較高。

    總之社會發展程度越高,對各行各業的要求都會越來越忘!

  • 10 # 杏仁健康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不是醫院的所有醫生都是職稱高的,而是你去看病,肯定選的都是三甲醫院的專家,一般來說專家門診至少要求副主任以上職稱坐診,而普通門診原因至少要求主治醫生坐診,所以接待你的一般都是高級別職稱的醫生,所以你見到的都是職稱高的,並且醫院的宣傳牆宣傳欄也會宣傳各個科室比較牛的大咖醫生,也是職稱高,水平高之類的。

    醫生職稱分類很細,分為住院醫師(初級),主治醫師(中級),副主任醫師(副高階),主任醫師(高階職稱),而現在很多醫院都是醫療,教學,研究,一體化,所以很多副高以上的醫生可能還附帶有碩士生導師或者博士生導師,副教授或者教授,還帶有其他很多學會的頭銜等等。

    你見到都是高職稱醫生,還有更多的中低級別職稱醫生在住院部呢!

  • 11 # 消化科鄭醫生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偏見,因為醫院大夫的職稱肯定是有高有低,一般來說坐門診的都會高一些,住院部的都相對低一些。職稱有初中高三級,其中高階分為副高和正高,到正高就到頂了。就像平時出現在電視臺講話的領導,級別也很高一樣,因為低級別的都在幕後呢。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去的是莆田系,莆田系的醫院醫生一般都冠以主任教授稱號,無論多年輕。

  • 12 # 美劇不錯

    醫生職稱體系裡面,從低到高是初級住院醫師,中級主治醫師,副高副主任醫師,高階主任醫師。如果是教學醫院(某某大學附屬醫院)還有教學職稱,初級助理,中級講師,副高副教授,高階教授。大醫院門診醫生基本都是副高和高階。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2點。

    第一,中國看門診是一個非常考驗醫生水準和經驗的技術活。病人太多,沒時間詳細瞭解病人情況簡單幾句話就要判斷出大概病情,所以對看門診的醫生條件卡的嚴,符合條件的醫生都是經驗豐富,從醫時間較長的,自然職稱也升的好了。

    第二,現在要從醫對學歷的要求很高,稍好點的醫院都要求博士畢業了,而博士畢業生轉正就可評中級,短的幾年,長的十幾年,升一級就是副高,所以醫院裡年限長點的醫生職稱較高。

    所以到醫院看病接觸的醫生職稱高,一方面是醫院嚴格要求,讓能力強的醫生來看病。另一方面是醫生本身學歷高,職稱評得快。

  • 13 # 手機使用者6103313729

    把醫生的職稱弄高高的,對醫生和醫院都是有利的,尤其是對醫院。病人看病都想找所謂的專家門診看,而專家在病人現象中肯定是職稱都比較高的,對於醫院專家多了不僅可以提高醫院的知名度,更重要的可以為醫院帶來最大的經濟利益。

  • 14 # 李158789903

    實話實說,大醫院的醫生職稱評定相當嚴格也很難,按比例來說高級別並不是太多,所以很多主治醫師的水平可以達到副高甚至正高的水平,大醫院的醫生出門診也是要求嚴格,最少主治醫師,很少有住院醫生坐門診的,主治及以下的醫生一般都是在幹日常病房管理和病例書寫,所以能和你直接打交道的大部分都是高級別的醫生

  • 15 # 面板科醫生徐宏俊

    在中國醫院裡面,醫生的職稱分為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和主任醫師。有的還有講師、副教授和教授,有知名專家和特需專家之分。那麼從副高及副高以上,副教授及副教授以上的都是高職稱的專家,這也是我們國家的一大特色。

    但是有高職稱很多的,大多數是三甲醫院以上的醫院,而在一些中小規模的醫院裡面,仍然是以主治醫師為最主要的人群,副高及副高以上的專家還是比較少的,更別提什麼專家教授,碩士生導師或者博士生導師了。

    一般醫院對出門診的醫生要求都是主治及主治以上的醫生才可以出門診,目的是因為這些醫生經過幾年的住院醫師的歷練,掌握的知識相對來說比較全面,這樣出門診的話,在短時間內能夠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診斷,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握用藥的方案,畢竟住院醫師還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打磨和知識的提高。

    有人呼籲對中國醫療的職稱進行改革,其實只需要升職到主治醫師就可以了。但是因為中國從根子上的醫療培養體系似乎就有問題,所以在長時間來看我們國家這種醫療體制改革,職稱改革還將長期存在,有副高及正高,有多種職稱並存。

    但是可以很肯定的說,副高及副高以上,副教授及副教授以上的都是專家,但是找專家看病還需要從各個緯度來打聽這個專家的擅長,他的臨床水平怎麼樣?最關鍵的還是外科醫生更加的需要打聽一下,並不是高職稱專家,他的臨床水平就好,他的手術隨便做的就好,但是絕大多數的還是可以的。

    希望這些大專家能夠幫助我們這些年輕的醫生成長。

  • 16 # 急診夜鷹

    醫院裡醫生的進階之路通常是實習醫生、住院醫生、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生,在教學醫院還可以有副教授、教授,教授裡面有些是碩導、有些是博導,甚至還有一二三級教授,還有些所謂的國務院津貼專家、長江、珠江、泰山學者等各種代表學術成就的身份,名目繁多。

    想進入大型醫院成為一名醫生,基本都需要碩士博士學歷,然後在工作中還需要屢次晉升,你的待遇才能有提高,這也逼著醫生不斷去追求職稱上的提升,“老主治”經常比較尷尬的事情。

    其實對於普通百姓,到醫院是看病的,不是去看教授職稱高低的。

    例如在廣州一家大醫院的心血管內科,裡面教授一大堆,但你如果心肌梗死要做支架植入手術,在這家醫院做的最好的是一個主治醫師。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其實這不是個別現象。在醫院裡,醫術的高低,與職稱高低有一定關係,但不是絕對正比關係。很多醫生職稱不高,臨床水準很高,因為在醫院評定職稱時,最主要的考量是你發了多少文章、申請到多少課題,而這些文章課題的研究物件,大多是小白鼠,而課題的申報需要醫生投入很多精力,自然臨床能力就有所懈怠。經常看到有些大醫院的大教授大主任拿不下來手術,需要下面的人上去補臺的。

    作為患者,別迷信醫生的職稱高低,能治好病就是好醫生。

  • 17 # 使用者名稱996873

    醫生職稱越高工資待遇越好,晉升職稱給過程充滿貓膩和勾當。而且,職稱越高幹活越少,這是十分十分十分的奇怪現象,是中國醫生特有的事情。醫生高階職稱只是榮譽,而中級職稱才能應該享受的工資待遇。要麼晉升高階職稱(榮譽),要麼晉升中級職稱幹活掙錢。

  • 18 # z山海

    醫院大夫的專業技術職務特別高?

    這是個偽命題!根本不存在的問題!

    醫院醫生的專業技術職務,屬於衛生系列專業技術職務,同其他系列專業技術職務一樣,按照國家專業技術職務政策規定,統一政策管理。

    一、醫生專業技術職務同其他專業一樣,分為高、中、初級三級五等。

    (一)高階: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二等。

    1.主任醫師,若在醫學院校附屬醫院,一般兼有教學職稱——教授,行政級別對應副市廳級;護理為主任護師。

    按照教學職稱級別,教授又分為一、二、三、四級教授;一般來說,一級教授只有院士能達到相關評定標準。

    2.副主任醫師,若在醫學院校附屬醫院一般同時具有教學職稱——副教授,副教授又分為五、六、七級副教授,行政級別對應副縣處級;護理為副主任護師。(醫技科室尚有高階技師)

    (二)中級:主治醫師一等。

    主治醫師,(醫技科室稱為主管醫師,尚有主管技師)若在醫學院校附屬醫院一般同時具有教學職稱——講師,講師又分為八、九、十級講師,行政級別對應鄉科級;護理為主管護師。

    (三)初級:醫師、醫士二等。

    1.醫師,(醫技科室稱為技師)若在醫學院校附屬醫院一般同時具有教學職稱——助教,助教又分為十一、十二級助教;護理為護師。

    2.醫士,十三級;護理為護士。(醫技科室稱為技士)

    二、醫生除專業技術職務外,按照職責分工可以分為:

    (一)住院醫師,既病人的經治醫生,習稱管床醫生。(有習稱為主治醫生,不是專業技術職務的主治醫師的概念,有些人把二者混為一談,概念錯誤)

    (二)總住院醫師,科室住院部、病區的醫療技術負責人;有的科室住院部劃分若干醫療組,設醫生組長。

    (三)科主任,科室行政負責人,當然,也是醫療技術負責人,主持科室全面工作;副主任,協助科主任工作,分管某一方面的工作,科主任、副主任一般由專業技術職務高、具有管理能力的醫生擔任。

    需要說明的是,科主任、副主任不是專業技術職務的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的概念,有些人往往把二者混為一個概念。

    護士長,科室、病區護理工作負責人,有的科室設若干病區,則設科室總護士長,一般的同時兼管科室行政事務性工作。

    醫療科室的工作人員分為醫療、護理二個系統,但又有機的結合為一個整體。

  • 19 # 人體探索者

    並不是醫院所有醫生的職稱都高,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向大家介紹過了醫生的成長之路:醫學生-見習醫學生-實習醫生-住院醫生-住院總醫生-主治醫生-副主任醫生-主任醫生。

    不同級別的醫生,擔負的責任不同。同時,一個醫院的正常運轉,也需要不同級別的醫生。

    醫院和醫生的正常工作流程是這樣的。一個主任醫生或者副主任醫生(高階職稱),帶領一名主治醫生(中級職稱),再加上一名住院醫生(初級職稱),組成一個醫療小組。主任醫生或者副主任醫生總負責制定病人的治療計劃,主刀患者的手術,並且會出門診坐診,收治病人。

    門診工作是非常難的,醫生要在十幾分鍾,甚至是幾分鐘的時間內判斷病人的病情,制定出治療策略。考慮一個病人是簡單的疾病,在門診開藥吃就行,還是一個複雜的疾病,需要收住院治療,非常考驗醫生的水品,因此坐門診的醫生都是需要有大量臨床經驗的老醫生。因此,坐門診的醫生基本上都是主人、副主任醫生和有多年經驗的主治醫生。

    住院醫生這個名字已經很形象了,可以理解為只能在住院部待著的醫生。當門診的主任、副主任收一個病人住院之後。住院醫生就要去病房詢問病人的詳細情況,書寫成病歷,向主治醫生和主任、副主任醫生彙報,然後執行他們的命令。年輕的住院醫生在上級醫生的監管下,在收集病歷、執行上級醫生的命令中不斷積累經驗,獲得成長。

    所以,你在門診,都是看到那些上了年紀的高階醫生,但是你到住院部一看,全是年輕醫生。當病人住院之後,每天基本上也就只能在上午查房的時候看到高階醫生了,其他時候,都是在和初級醫生打交道。

  • 20 # 說瞎話臉會紅

    到醫院看病,主任醫師掛號費高,現在大醫院門診號基本沒有普通號,都是主任醫師號,比普通號貴好多都是自費。說實話現在到醫院看病,給你看病的醫生都是開各種檢查單子,B超,驗血,多普勒,CT,核磁。等等,給你看病的大夫根據各種檢查的檢查報告在給你開藥。真不知到主任號比普通號究竟高明多少。直接感覺是醫院都是主任醫師了。自費的錢花的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至吃麵,你會做哪些好吃的麵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