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家的大頭蚊子
-
2 # 狂暴檯球
首先更正一個問題:
NCAA並不是特指籃球的聯賽,而是北美大學體育協會,在NCAA裡面,主要包括一千多所美國大學和加拿大的四年制大學。而這些大學又按照體育實力和體育投入被分成三個等級數十個聯盟,進行橄欖球、籃球、棒球、冰球等球類聯賽以及田徑,體操,摔跤等其他專案比賽。在所有的比賽中最受關注的是上半年的籃球聯賽和下半年的橄欖球聯賽。
NCAA協會中的部分大學球隊名稱和隊標
接下來我們就說說NCAA籃球聯賽的一些相關問題。因為NCAA包含球隊數量多達數千支,所以我們只舉例說明。
首先是賽制方面,
一、NCAA會把所有成員按照實力和投入的綜合考量而分成三個等級(可以把一級聯盟理解為NBA,二三級聯盟理解為NBA發展聯盟)每個等級所包含的成員再按地理位置等因素再分成聯盟(可以理解為NBA的東部、西部和更細緻的分割槽,比如太平洋分割槽),然後進行同級比賽,一級聯盟的大學和同級的比,不能跑到二級聯盟裡邊去欺負人,同樣二級聯盟的球隊也不會跑到一級聯盟裡邊找虐。
二、接下來我們只說一級聯盟的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杜克大學他們這種級別的。一級聯盟會把所有成員先按照地理位置分成小聯盟,具體名稱如下:
美國東方聯盟,大西洋海岸聯盟,大西洋太陽聯盟,大西洋十校聯盟,大東聯盟,
大天空聯盟,大南方聯盟,十大聯盟,大十二聯盟,大西部聯盟,殖民地競技聯盟,
美國聯盟,超級西部聯盟,地平線聯賽(HL),獨立學校,常青藤聯盟,西方競技聯
大西洋城市競技聯盟,中部聯盟,中東部聯盟,密西西比河谷聯盟,西海岸聯盟
山區-太平洋體育聯邦,西部山地聯盟,東北聯盟,俄亥俄河谷聯盟,愛國者聯盟
太平洋十二校聯盟,東南聯盟,南部聯盟,南方土地聯盟,西南競技聯盟峰頂聯盟,Sunny地帶聯盟。
三、其中大東方聯盟,太平洋十二校聯盟,十大聯盟,大十二聯盟,大西洋海岸聯盟和東南聯盟為第一級別聯盟中最頂級的六大分割槽聯盟,他們的聯賽冠軍有優先參加盃賽季後賽的權利。
大西洋海岸聯盟學校名單
具體賽制方面和NBA不同。
一、NCAA一場比賽只打兩節,一節20分鐘,不像NBA全場四節,一節15分鐘。
二、NCAA進攻時間為35秒,而不是24秒。
三、罰球起罰犯規數為7次,並且罰球為1+1形式,即罰中第一個才有第二個罰球機會,而不是 NBA中的直接罰兩次或三次。但當犯規達到10次,則直接罰兩次球。
四、NBA常規賽是大混戰,每支球隊都要碰面,只不過不同分部和不同分割槽的見面次數不同。而NCAA常規賽則在各自的聯盟內開展,當常規賽季結束後,聯盟會取該聯盟的前八名球隊來進行單淘汰賽制(一場定勝負)的聯盟冠軍戰,而由聯盟冠軍戰中決出來的冠軍再加上因其他指標達標而入選的球隊,組成64支球隊,自動晉級NCAA錦標賽。
錦標賽64強名單確定之後,這64支球隊將分為東、西、南和中西四個分割槽,四個分割槽內部各自的第一名自動成為四強,而其它各校球隊則由委員會按實力強弱分別排出各自區內的2-16號種子。
球隊實力強弱的資料統計
排好四分割槽內各區的1到16名後,各區內部採取首尾捉對法來確定對陣(類似於NBA季後賽的對陣排列方法,如第1對第16,第2對第15,以此類推),剩下的八支繼續捉對比賽,剩下四支繼續,直到決出區冠軍,四個區冠軍等待參加決賽。整個賽程全部採用一場定勝負,共64強會被迅速淘汰到只剩4強。
錦標賽到決出冠軍,全部都是一場定勝負,非常殘酷,也因此,大學的籃球教練一般都很有實力,最著名的老K教練後來也當過好幾次美國國家隊教練,實力可想而知。
賽程方面:
一、NCAA的籃球賽季開始於每年的11月下旬,通常在3月初左右結束常規賽季,
二、當常規賽季結束,緊接著進入錦標賽,
三、在3月12日--14日決出全國16強
四、在3月19日到21日進行區內四強比賽,決出區冠軍。
五、決出區冠軍後一般會休息5天左右,在4月份之前進行全國四強賽並決出總冠軍。
談完了賽制和賽程以後,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談談NCAA籃球聯賽的影響力。
第一:賽制方面,從錦標賽64強以後的比賽,全部都是一場定勝負,單從這一點就可以想象這些比賽有多麼激烈,比賽越激烈,自然觀眾越多,電視轉播以及博彩行業越來勁。有了關注度,影響力自然也就來了。
NCAA盤口資料
第二:球星儲備,NCAA歷來出球星,而且美國本土的NBA球員大部分來自大學,自從NBA禁止高中球員參加選秀以後,大學聯賽更是成為了美國本土球員們進入NBA的唯一途徑,大批的球探和職業經理們隨時關注著NCAA的每一點動態,其他國家的聯賽也同樣密切的關注著NCAA,而且籃球之神喬丹便出自著名的杜克大學,其影響力可想而知。
第三:完善的教育制度,NCAA雖然體育發展的及其成熟及其成功,但素質教育方面也歷來是重中之重,獎學金制度非常嚴苛,對於在校運動員的各項學習指標考核也同樣嚴格。前NBA球員林書豪則出自哈佛大學。
其實,不管是NBA的成功,還是NCAA 的成功,都說明了美國對於體育事業的重視,體育運動成功與否首先取決於這個國家體育制度的科學性和完善程度,其次取決於對體育運動的推廣和商業合作,最後才是體育本身的職業程度和保障措施的完善,從這三點來講,美國是全球的榜樣。
-
3 # 籃球往事說
NCAA(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全國大學體育協會,它是由美國千百所大學院校所參與結盟的一個協會。其主要活動是每年舉辦的各種體育專案聯賽,其中最受關注的是上半年的籃球聯賽和下半年的橄欖球聯賽。[1]
在NCAA裡面,一千多所美國和加拿大的四年制大學分成三個等級數十個聯盟,進行橄欖球、籃球、棒球、冰球等球類聯賽以及田徑,體操,摔跤等其他專案比賽。NCAA的賽事是美國大學生學習之餘最重要的盛會之一。[2]
目前NCAA有多達近1300個成員,以及近50萬名“運動員”——當然他們的另一重身份也是大學生。NCAA所涉及的運動專案有近30項。除了在國內曝光度比較高的籃球(NCAA男子籃球一級錦標賽),還有橄欖球、冰球、Golf、田徑等等,這些專案/賽事也以不同級別存在於不同的體育聯盟中。所以NCAA絕不是“北美大學生籃球聯賽”而已。[3]
除了組織我們現在看到的NCAA男子籃球錦標賽這類賽事外,NCAA也履行了很多體育協會的職責,比如確定體育專案的規則、對運動員進行統一的註冊管理,併為學校提供體育獎學金等等。
另外菲律賓也有個名稱都一模一樣的“NCAA”,歷史也很悠久了。
運動員與獎學金制度
嚴格來說,參加NCAA比賽的不能算作(職業)運動員,只是業餘運動員。
NCAA的運動員參與運動沒有工資,只有獎學金。NCAA的會員(也就是北美各所大學)分為三個等級,前兩個等級才可以發放獎學金。而根據NCAA的規定,運動員嚴禁收取任何來自獎學金以外的資金資助,學校也不允許直接透過運動員贏利。
但畢竟只有極少數運動員能拿到獎學金,而很多運動員即便還在代表大學比賽,他們已被認為極具職業前景,身上有非常大的商業價值,這也促成了很多暗箱贊助。也有大學為了招募頂尖高中生加入學校,獎學金之外也會有其它“招募費用”。比如那些最終進入NBA的球員,此前FBI在2017年9月曝光出NCAA已經有一套數十年的貪腐利益鏈。
也有一些聲音認為,NCAA自身體量龐大收利頗豐,但無法真正讓多數運動員獲益。
NCAA男子籃球錦標賽的賽制
它和其它NCAA比賽一樣分成三個級別,每個級別中又有多個聯盟。我們常說的NCAA籃球賽就指第一級別的比賽。這級別內共有32個聯盟。一般學校會加入適合自己的聯盟,聯盟又有自己獨立的協會,負責安排賽程、場地、電視轉播等,聯盟成員也不是一成不變。
NCAA男子籃球聯賽1939年成立,比NBA誕生還要早7年。
列舉幾個NCAA頂級籃球名校所在的聯盟,及它們出過的部分超級巨星們:
太平洋十二校聯盟:UCLA(賈巴爾)、亞利桑那(畢比、伊戈達拉和阿里納斯)
東南聯盟:肯塔基(隆多、沃爾、表妹、戴維斯。歷史上出了近80位NBA球員,各校之最)、佛羅里達(白巧克力)
大西洋海岸聯盟:北卡(喬丹、卡特)、喬治亞理工(波什、馬布裡)、杜克(歐文、布澤爾、希爾)、雪城(甜瓜)
大十二聯盟:堪薩斯(張伯倫、皮爾斯)、西弗吉尼亞(logo男)
十大聯盟:密歇根(朱萬霍華德、韋伯)
……上述這些聯盟可以視為是32個裡面的佼佼者。
NCAA男子籃球聯賽分成常規賽和聯盟錦標賽。常規賽一般11月到第二年3月,每個大學和各自聯盟球隊交戰兩場,主客場各一場。
常規賽結束後,聯盟的冠軍自動獲得進入NCAA錦標賽的資格,(絕大多數)聯盟的前8名進行單場淘汰賽制的冠軍賽(聯盟內的錦標賽),而後合計32支球隊確認參加NCAA錦標賽。
這32支加上另外36支“外卡”球隊(由NCAA官方授權給遴選委員會Selection Committee選出),這樣合計68支球隊,開始進入“一場決勝負”的NCAA錦標賽,角逐最後的冠軍。這也就是著名的NCAA“瘋狂三月(March Madness)”。
當然錦標賽前還有4場“墊場賽”一樣的比賽,由外卡排列最低的4支球隊和32聯盟冠軍賽中排序最低的4支球隊先交手。這樣先確定最終的64強,然後依次64進32、32進16、16進8、8進4、半決賽和決賽,總計7輪,20來天的時間,決出最後的冠軍。
這裡面會出現一些NCAA的專屬名次,比如甜蜜16強( Sweet Sixteen) 、精英8強(Elite Eight)等等。
NCAA有史以來奪冠次數最多的是UCLA(11次),然後肯塔基(8次)、北卡(6次)、杜克和印第安納大學都是5次、康涅狄格(4次)
一分為二的來看,NCAA的冠軍某種程度上很重要,某種程度上又沒那麼“重要”——
對於大學和它所在的社群、以及絕大多數冠軍球隊的球員而言,最終的冠軍可能是他們此生與籃球有關最榮耀的獲得;而對很多將NCAA視為進入NBA的一個不可避免環節的頂尖潛力球員來講,沒有得到冠軍固然遺憾,但未必真的會對他參與選秀進入NBA有太多加成。
事實上,相比NCAA取得的個人資料和榮譽,作為職業商業體育聯盟的NBA會更看重球員的可發展性。
這也是NCAA獨立於NBA的地方,千萬不要認為NCAA是NBA的“菜鳥聯盟”,或者雙方存在太多一致性。相反的,它們很多方面都表現的不一樣。
與NBA、FIBA都不一樣的籃球規則
看慣了NBA和CBA的人,初看NCAA的比賽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它與NBA、FIBA都有自己的規則——就連球場都不太一樣。
說幾個規則方面的差異——
NCAA允許聯防;
NBA是四節比賽,每節12分鐘,打平再進行加時賽。NCAA有點像足球,上下半場各20分鐘,中間休息15分鐘。兩者都是5分鐘一個加時賽,中間休息1分鐘;
NBA是8秒過半場,NCAA則是10秒(美國高中籃球也是10秒);
單次進攻限制時間,NBA目前是24秒,NCAA幾次改革後,2015年起規定為30秒;
NBA進球停表,發球走表,NCAA只有下半場和加時最後兩分鐘停表
-
4 # 王天霸天王
在美國,NCAA的影響力遠比NBA的影響力強,其火爆程度也遠超NBA。有這麼一個有趣的不成文的規定,每年4月初NCAA的決賽日,NBA都會停賽一天。按照NBA官方的說法,這是表示對NCAA的敬意。其實誰都知道,作為商業成分佔主導地位的職業聯賽,吸金才是NBA的目的,虧本生意他們不會幹。NCAA的決賽日那天,幾乎所有美華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那些承載著他們年輕時候的回憶和寄託著他們夢想的年輕人身上——沒有人會去關注NBA,所以與其叫致敬,不如叫識趣。07-08賽季的NBA總決賽,湖人和凱爾特人這兩支超級豪門間展開。在有著最深厚歷史底蘊、最華麗球員陣容和最多宣傳亮點等眾多“最”字的情況下,收視率高達9%以上,重新整理了近四年來最高的收視紀錄,而NCAA決賽日的收視率更是高達10%以上。
為什麼在美國會出現連不可一世的NBA都會為NCAA讓路的情況?這只是因為NBA在海外的推廣非常成功,一度讓我們想當然地以為連海外都這麼火熱了,美國本土一定是有過之而無不及,NCAA一定遜色很多。僅此而已。那麼,NCAA的魅力之處在哪呢?
一、沸騰的戰鬥血液
在NBA,如果輸了一場比賽,還有下一場;如果輸了一個系列賽,還有下一個賽季。而在NCAA,“瘋狂的三月”對於每一個球員來說僅僅有四次,因為他們只有四年的大學時光,期間還有提早畢業、轉學、退學等等無法預測的事情,所以每一次的錦標賽都是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最後一次。如果你想人生不留下遺憾,你只能讓血液沸騰,然後去戰鬥。當每一支球隊都在為每一場比賽傾盡全力拼殺的時候,場面會是何等壯烈。進攻時如猛虎出閘,防守時打的是侵略型肉搏戰,攻防兩端的壓迫程度近乎讓人窒息,而且比賽只要不結束,跌宕起伏的劇情絕對讓勝負難以預料,上半場可能還相差20分,下半場突然就能來個絕地大反擊,這就大大增加了比賽的緊張性和刺激性。
在大牌球星往往是球隊權力核心的NBA,教練甚至有時候都得看球員臉色,而在NCAA,教練就是絕對的權威,球員只有兩種選擇:要麼絕對服從,要麼立刻滾蛋。正因為這樣,球隊總是能擰成一股繩,不到最後一刻絕不輕言放棄。另一方面,由於教練的絕對權威,各個名校很容易形成並保持著獨特的傳統與球風。如印第安納從不交換的盯人防守、路易斯安納以出其不意的防守著稱、喬治梅森大學以跑轟戰術為主打戰術等等。特點鮮明的比賽非常賞心悅目。
二、只源於對籃球那份純粹的熱愛
NCAA沒有商業味道,它是一種純粹意義上的籃球。在這個聯賽裡,只有對籃球的熱愛,只有對勝利的渴望,只有對夢想的追逐,除此之外沒有其他。還記得我們的大學時光嗎?為了心中那股對籃球的熱愛和衝動,我們可以為籃球逃課,抱起籃球就往籃球場跑,在籃球場盡情奔跑盡情跳躍,詮釋著生命在於運動的真諦,我們只需要知道,我們很開心。在NBA,你要考慮老闆、總經理、教練、更衣室文化,你要為合同和薪金髮愁,快船對頂級控衛保羅畢業於Wake Forest(維克森林大學),當年有人問他:進入NBA後你最遺憾的是什麼?他的回答或許最具代表性:如果問我進入NBA以後最遺憾的是什麼,那就是我再也回不去大學校園了。
事實上,NCAA雖然沒有商業成分,但其品牌價值卻超越了NBA。在2010年權威雜誌《福布斯》評出的全世界最有價值的品牌賽事的排行榜中,NCAA位列第八位,而NBA則掉出前十位。由此可見NCAA這個非職業的聯盟在經營上的成功。NCAA在經營上有一條制度性的鐵律:聯盟收益返哺學校,學習和訓練兩不誤。先看聯盟收益返哺學校這條。其實NCAA的收益相當驚人,包括電視轉播和廣告收益等。比如在2010年,NCAA就和轉播機構簽訂了一份長達14年、總價約110億美元的合同。這些收益除了維持NCAA的正常運作之外,都按嚴格的標準分給各個學校,最終都用在了球隊的投入和設施建設上去。至於學習和訓練兩不誤,很簡單,嚴格規定學習和訓練時間:只能在季前賽的6週中進行整體訓練,並且每週不能超過10小時。而球員績點不能低於1.8,否則將被禁止參加訓練和比賽。如此一來,球隊的運作得到了保障,球員的素質也得以提高,這就保證NCAA的高質量。
三、喚醒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歸屬感
美國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對於家的歸屬感可以說是比較淡的。現在美國80%以上的人都受過大學教育,而體育在美國的大學教育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尤其是頂級體育賽事往往成為學校活動的頭等大事,這點在電影、電視劇、新聞等各種媒介中都能瞭解到,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學就是美華人最有歸屬感的地方,其觀眾忠誠度遠非商業性質下的NBA能相比。同時,隨著一代又一代人走出校園,NCAA的觀眾數量也在不斷上升。對於那些如今在看NCAA的美華人來說,他們當中有很多人都已經走出了社會,他們也曾有過大學時代,他們關注NCAA,除了比賽本身的緊張激烈,還有就是對母校,對“曾經的自己”那份歸屬感。想想我們自己,當已身處社會的你,聽到或者看到自己母校訊息時,會不會多一份關注的心?“那是我的學校!”總是情不自禁地脫口而出。在母校度過的大學時光,是一個人一生之中最值得回憶的年華,在那裡,我們釋放著青春的能量;在那裡,只有無怨無悔不知天高地厚的激情與夢想。還記得在一次華中科技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校長說了一句感動著大學生的話:什麼是母校?母校就是你一天罵他八遍卻不許別人罵的地方。這一切都是NBA所沒有的,我們不在美國長大,但是我們有過相似的經歷,我們能體會到NCAA所給予的歸宿感。
相信無論是NCAA也好,NBA也好,我們之所以關注,是因為對籃球的那份熱忱。每一個雙手拿過籃球的人的能體會到,籃球,之所以讓我們著迷,是因為它能引起我們內心深處的共鳴。
=======================================================================
轉自虎撲籃球網
-
5 # 軫念信箱
儘可能口語化的說說NCAA到底是怎樣一個賽事——
NCAA全稱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全國大學體育協會。有些地方把NCAA翻譯成“全美大學體育協會”是有問題的,就好比說NBA是美國籃球聯賽一樣——除了美國外,NCAA的成員同樣包括了加拿大的學校和運動員。
NCAA的前身叫美國校際體育協會(IAAUS),1906年創立。在此前十幾年間,哈佛和耶魯大學都有划船比賽(和牛津劍橋的PK類似),這樣類似的校際比賽不少。而後慢慢的足球籃球橄欖球等運動也興盛起來,學校間的各種比賽不斷,就需要有一個組織,一來便於學校之間的交流,舉辦比賽活動也會更方便,二來也急需成文的條款,應對解決各種運動中可能出現的狀況。
IAAUS的設立就源自當時的體育事故,因為當時大學橄欖球隊傷病率居高不下, 甚至有學生因此喪命,然後白宮就帶頭討論是否應該在大學裡禁止橄欖球運動。後來13所大學的校長們出面認為禁止不妥,但規則方面必須要改變,也應該有統一的可參考的執行制度,讓學生們玩的更規範些。次年IAAUS就誕生了,最早有62所高校成員。三年後的1910年,IAAUS就正式更名為NCAA。
後來NCAA也開始承辦賽事,最早的比如全國大學田徑錦標賽,(應該)算NCAA的第一個正規賽事了。而後足球啊籃球啊橄欖球啊也陸陸續續都有了自己的NCAA比賽——事實上,除了足球外,很多運動專案、尤其球類規則的正式定型和發展,也就最近幾十年的事,放二戰以前規則都是五花八門的,不同地區/社群的比賽玩法可能都不一樣。NCAA賽事的出現也等於讓大學生們有了可參考的體育規則制度,然後又有了相對正規的賽事體系,從原來的各種校際“約賽”,變成大家升級成共同搞一個“賽事聯盟”,運動員也都有管理註冊,也確保了他們的權益。
另外,NCAA很長時間都是一個男子運動賽事聯盟,當時美國還有一個女子校際運動協會(AIAW),AIAW規模一度也非常龐大,當NCAA在1983年也開始有女性比賽(起初也是田徑)後,兩個組織就產生了一些重疊和衝突。
後來AIAW解散,NCAA一統北美大學天下,變成體育專案眾多、男女都參與的體育協會了。
——而後,NCAA逐漸發展至目前有1268個學校、48萬註冊運動員的龐大組織。也涵蓋了田徑、越野、籃球、橄欖球、棒球、Golf、冰球、滑雪、網球、水球等等近30個運動專案。這些運動專案也會隨著這項運動的發展/衰減和學生們的興趣度發生變化,在NCAA裡的比重每隔一些年就會發生變化。比如男子摔跤和男子體操,很多年來的比重就在萎縮。
目前NCAA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專案是第一級別的大學男子籃球聯賽,在營收方面佔到了NCAA的80%左右——NCAA和奧委會一樣是非盈利組織,不過規模和影響力大了自然也會擁有非常大的經濟收益。
某種程度上,男子籃球就是NCAA最大的一口金飯碗。
另外上面提到級別——
NCAA是非常非常龐大的一個組織,光是學校成員就有上千所,這些學校顯然在運動專案的實力上千差萬別,於是單個運動專案又被劃分成多個級別、多個聯盟。有點類似於歐洲足球聯賽,最頂級的是X超/甲,下面還有乙、丙級聯賽一樣。NCAA的級別和聯盟也是一個體育聯盟很常見的金字塔結構。
具體說說NCAA的男子籃球聯賽——
它分成三個級別,每個級別中又有多個聯盟。我們常說的NCAA男子籃球聯賽就指第一級別的比賽,這級別內共有32個聯盟。一般學校會加入適合自己的聯盟,聯盟又有自己獨立的協會,負責安排賽程、場地、電視轉播等,聯盟成員也不是一成不變。NCAA男子籃球聯賽1939年成立,比NBA誕生還要早7年。
列舉幾個NCAA頂級籃球名校所在的聯盟,及它們出過的部分超級巨星們:
太平洋十二校聯盟:UCLA(賈巴爾)、亞利桑那(畢比、伊戈達拉和阿里納斯)
東南聯盟:肯塔基(隆多、沃爾、表妹、戴維斯。歷史上出了近80位NBA球員,各校之最)、佛羅里達(白巧克力)
大西洋海岸聯盟:北卡(喬丹、卡特)、喬治亞理工(波什、馬布裡)、杜克(歐文、布澤爾、希爾)、雪城(甜瓜)
大十二聯盟:堪薩斯(張伯倫、皮爾斯)、西弗吉尼亞(logo男)
十大聯盟:密歇根(朱萬霍華德、韋伯)
……上述這些聯盟可以視為是32個裡面的佼佼者。
NCAA男子籃球聯賽分成常規賽和聯盟錦標賽。常規賽一般11月到第二年3月,每個大學和各自聯盟球隊交戰兩場,主客場各一場。常規賽結束後,聯盟的冠軍自動獲得進入NCAA錦標賽的資格,(絕大多數)聯盟的前8名進行單場淘汰賽制的冠軍賽(聯盟內的錦標賽),而後合計32支球隊確認參加NCAA錦標賽。
這32支加上另外36支“外卡”球隊(由NCAA官方授權給遴選委員會Selection Committee選出),這樣合計68支球隊,開始進入“一場決勝負”的NCAA錦標賽,角逐最後的冠軍。這也就是著名的NCAA“瘋狂三月(March Madness)”。
當然錦標賽前還有4場“墊場賽”一樣的比賽,由外卡排列最低的4支球隊和32聯盟冠軍賽中排序最低的4支球隊先交手。這樣先確定最終的64強,然後依次64進32、32進16、16進8、8進4、半決賽和決賽,總計7輪,20來天的時間,決出最後的冠軍。
這裡面會出現一些NCAA的專屬名次,比如甜蜜16強( Sweet Sixteen) 、精英8強(Elite Eight)等等。
NCAA有史以來奪冠次數最多的是UCLA(11次),然後肯塔基(8次)、北卡(6次)、杜克和印第安納大學都是5次、康涅狄格(4次)。
一分為二的來看,NCAA的冠軍某種程度上很重要,某種程度上又沒那麼“重要”——
對於大學和它所在的社群、以及絕大多數冠軍球隊的球員而言,最終的冠軍可能是他們此生與籃球有關最榮耀的獲得;而對很多將NCAA視為進入NBA的一個不可避免環節的頂尖潛力球員來講,沒有得到冠軍固然遺憾,但未必真的會對他參與選秀進入NBA有太多加成。
事實上,NCAA取得的個人資料和榮譽,NBA那邊興許壓根不那麼看重……
這也是NCAA獨立於NBA的地方,千萬不要認為NCAA是NBA的“菜鳥聯盟”,或者雙方存在太多一致性。相反的,它們很多方面都表現的不一樣。
說幾個規則方面的——
NCAA、NBA和FIBA(國際籃聯,奧運和各種國家隊比賽都是FIBA規則)三者在球場具體劃線方面都存在諸多差異,三分線、三秒區、中圈大小、場地大小……都不一樣;
NCAA允許聯防;
NBA是四節比賽,每節12分鐘,打平再進行加時賽。NCAA有點像足球,上下半場各20分鐘,中間休息15分鐘。兩者都是5分鐘一個加時賽,中間休息1分鐘;
NBA是8秒過半場,NCAA則是10秒(美國高中籃球也是10秒);
單次進攻限制時間,NBA目前是24秒,NCAA幾次改革後,2015年起規定為30秒;
NBA進球停表,發球走表,NCAA只有下半場和加時最後兩分鐘停表;
……等等。
所以我們看慣了NBA和CBA的,初看NCAA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
NCAA在美國是相當火熱的一個錦標賽,遇到NCAA決賽那天,NBA、NFL都不會安排比賽——大家都會看哪隻大學最終奪冠。
NCAA的高人氣和很多因素有關。一方面它的賽制是單場淘汰賽,對很多大學生而言,每場比賽都意味著要麼繼續走下去,要麼直接此生都沒有再來第二次的機會,比賽因此非常的緊張激烈(這也導致NCAA很多單場得分要比FIBA的比賽都低很多)。
另一方面,美國獨有的社群理念,這個大學往往代表了自己所在的地區,球迷幾乎都會是一生死忠,一些知名大學間的對抗也頗有宿敵相遇、類似德比的感覺,這和NBA這種商業聯盟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某種程度上,不少NCAA關鍵場次的比賽關注度在美國,要比NBA很多比賽都熱門的多,門票也是天價——論熱門場次的商業價值而言,NBA反而成了弟弟。比如NCAA四強的比賽,其觀看人數和影響力是要比NBA總決賽都高很多的。
這些都讓NCAA特別有魅力,進入32強後,幾乎每場比賽都會是美國很多籃球迷的關注焦點。NBA最近十年盛行的“巨星抱團”,讓很多球迷不滿,認為NBA出現了太多毫無懸念的冠軍。這點NCAA就有趣的多,幾乎沒有人能預測對64強到最後的比賽,猜中的機率比中彩票都要低。
有些人也認為,這樣的籃球要比NBA純粹的多。
當然本質上,不需要對NBA或者NCAA有過多的對比,兩者是完全不同性質的比賽,他們有各自規則,就像兩個平行世界,選秀或許是他們少有的幾個交叉點而已。
而且,因為很多目標進入NBA的球員只會打一年NCAA,拿到NCAA冠軍的難度其實要遠遠超過拿到NBA冠軍——比如上個賽季全聯盟4、500人,只有5個現役球員同時拿到過NCAA+NBA冠軍(丹尼·格林、馬利斯·斯貝茨、馬里奧·查爾莫斯、賈森·特里、科裡·布魯爾)。歷史上來看,像喬丹這種非人類,自然NCAA+NBA都拿到過。
丹尼·格林跟隨北大大學和馬刺拿到過這兩個冠軍,這是讓很多NBA球員終生羨慕的事:
NCAA也有華人的身影,比如剛結束的18-19賽季,一共有8箇中國球員進入了球隊大名單,張鎮麟(都蘭大學)、王泉澤(賓西法尼亞大學)、高國豪(東南密蘇里州大)、吳永盛(薩克拉門託州大)、趙天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王律翔(緬因大學)、區俊炫(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王翊雄(加州州立大學富爾頓分校)。
可能張鎮麟、王泉澤們未來透過選秀進入NBA的可能性非常渺茫,但他們也依然很有可能未來會繼續成為職業球員,或者繼續成長為中國籃球未來的中堅力量。
最後寫一個NCAA的經典對決——
NCAA歷史悠久,很多大學的“宿敵”感可能比NBA還要長。說一個從NCAA到NBA的一生之敵,大鳥伯德和魔術師約翰遜的“黑白雙煞”對決:
伯德轉過幾次學,印第安納大學、北伍德大學,然後又回到印第安納大學,他早年家境也比較苦,甚至有些自閉(和後來的張揚對比強烈);約翰遜則高中開始就是明星,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王牌。
78-79賽季,印第安納大學從一開始不被看好最終33連勝進入決賽,當時不是每場電視都有直播,很多人第一次看到伯德已經是後面錦標賽的淘汰賽了。而約翰遜在的密歇根州大就更有冠軍相一些,魔術師當時就是組織高手了,他採訪時還說過一句話,“我壓根不需要高水準的對手,只要他們會接傳球,會跑,會上籃,就夠了。”
印第安納VS密歇根州大的決賽,兩人身高差不多,打的位置完全不一樣,伯德是中鋒(額……),約翰遜是後衛。不過兩人球場上有不少直面交鋒的時候。
伯德慢熱,一開始錯失了幾個投籃,也有幾次失誤,約翰遜開張的更早。有趣的事兩人當時的打法都很錯位,一個名為中鋒一直飄著投籃,一個打的後衛位置但籃板得分都一手抓。
伯德單扛球隊,約翰遜則有更多隊友的協助。密歇根最多領先了16分。
然後下半場伯德和印第安納開始反撲。比賽最後三分鐘,印第安納大學只落後7分,依然很有希望逆轉比賽。但密歇根州大經驗還是老到,最終各種拖延比賽,耗完了時間,以75比64奪冠。
19歲,大二的魔術師出場35分鐘,15投8中得到了24分7籃板5助攻1搶斷;
22歲,大四的伯德出場40分鐘,21投7中得到19分13籃板2助攻5搶斷1蓋帽,比賽結束後大鳥捂著毛巾痛哭。
有個資料,這年的NCAA決賽全美收視率達到驚人的25%——應該是有史以來最高的籃球比賽收視率了。這場比賽也被認為是NCAA瘋狂三月的最佳代表作。
以及,實際上他們在大學雖然作為對手,彼此交流並不多,進入NBA後因為都簽約匡威,才算慢慢成為好友。
NCAA是他們對決的開始,甚至至今說他們是NBA歷史上最均衡的雙人對決也不為過。最終職業生涯,伯德3個冠軍,3個MVP,2個FMVP;約翰遜5個冠軍,3個MVP,3個FMVP。兩人做過夢之隊的隊友,也各自開創了自己的NBA王朝。
回覆列表
NCAA是美國籃球中的一項重要聯賽,儘管NCAA和NBA都是美國籃球聯賽,但是它們的籃球賽程規則卻又不一樣,它有著獨到的傳統,還有其特殊的規則與選拔方式、淘汰方式。
NCAA籃球賽程規則
NCAA“瘋狂”的賽制
NCAA的籃球賽季開始於每年的11月下旬,通常在3月初左右結束常規賽季,然後進行一個月的“瘋狂三月”。在常規賽季中,每間院校都會與各自聯盟內的成員交戰兩次,主客場各一;每間院校也會選擇與聯盟外的一些學校交戰,來提升自己的實力併為自己宣傳造勢。
當常規賽季結束,一般來說,絕大多數聯盟都會取該聯盟的前八名球隊來進行單淘汰賽制的聯盟冠軍戰,而由聯盟冠軍戰中決出來的冠軍,基本上都可以自動晉級NCAA錦標賽。除掉各聯盟的冠軍自動晉級外,NCAA錦標賽的剩餘名額由委員會來決定,稱為擴大邀請。邀請資格基本上由戰績、聯盟強弱程度等方面來決定。
等64強名單確定之後,所有入圍的球隊將分為東、西、南和中西四個分割槽,公認的四強為各區第一種子,其它各校則由委員會按實力強弱排為2-16號種子。此後採取首尾捉對法來確定對陣(類似於NBA季後賽的對陣排列方法,如第1對第16,第2對第15,以此類推),採取單場淘汰賽制而進行決鬥——輸了一場就回家,淘汰速度之快非常驚人,這也是“瘋狂三月”的真諦。
NCAA錦標賽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第一和第二輪,從64強迅速淘汰到16強。16強也被稱為甜蜜16(Sweet Sixteen),所有的16強球隊進入到第二階段,都會獲得更高一個級別的關注度,這也是有志於希望選秀的球員得以吸引更高曝光率和更多球探關注的舞臺。第二階段將從甜蜜16淘汰到精英八強(Elite Eight),然後淘汰選出最終四強(Final Four)。
最終,在事先選好的決戰地點,最終四強將經過半決賽和決賽來決出冠軍。一場定勝負的賽制讓比賽顯得尤為激烈而殘酷,卻又有無與倫比的魅力。四強戰是NCAA最大的舞臺,對於那些並不是傳統名校的球隊來說,能夠進入錦標賽就已經非常值得慶祝,而晉級四強戰則更是天大的榮耀。
NCAA籃球賽程規則
NCAA“特殊”的比賽規則
1 參賽球員的球衣號碼可以從以下37個號碼中選擇:0-5、00、10-15、20-25、30-35、40-45以及50-55;0和00只能有一個。
2 比賽分為上下半場,各20分鐘,中間休息15分鐘(NCAA男子1級比賽,中場休息可延長至20分鐘)。如果需要進行加時賽,則每個加時賽時常為5分鐘,中間休息1分鐘。
3 比賽中每次進攻時間為35秒(NBA、FIBA均為24秒),進攻方底線發球後10秒內必須將球推進至前場(NBA、FIBA則均為8秒)。
4 當一支球隊的半場普通犯規累計至7次,每犯規一次(含第7次),對方將獲得“1+1”罰球機會,即:如果第一球罰進,將再獲得一次罰球機會。(普通犯規是指除惡意犯規、故意犯規、阻擋對方投籃動作犯規之外的個人犯規。)
5 當一支球隊的半場普通犯規次數累計至10次,每犯規一次(含第10次),對方將獲得2次罰球機會。
精彩的聯賽中總少不了NCAA的存在,每年的三月美國都會為之瘋狂,所以它還有個稱呼叫做“瘋狂三月”。
NCAA籃球賽程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