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粱一夢二十載
-
2 # Fandy
皇朝冊立太子,表面上看是為了江山穩固,實際上是為了分權。既是對現任皇帝的權力約束,也是給大臣們一個希望。那些目前沒有得勢的臣子們,巴結上太子很有可能成就一代功業。從權力制衡的角度看,太子一黨,在很多王朝都成為皇帝制約其他權力的棋子。其他權力很多,比方說宰相的權力,六部的權力,言官的權力等等。
因此,太子有時候可能是一個擺設。比如說秦始皇的太子扶蘇,據說其母親是楚國的公主,當時秦始皇為了平衡楚國的關係,不得已而立扶蘇為太子。但其內心很討厭扶蘇。後來也就給了趙高矯詔命扶蘇自殺的理由。
唐高祖李淵冊立的太子是李建成,原因很簡單,因為李建成是長子。而且同樣功勳卓著,受人擁戴。實在沒有換下去的理由。但是次子李世民太過優秀。最後釀成了玄武門之變。而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是那種不作不會死的主,最終也被髮配充軍。
宋太祖趙匡胤沒有玩過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太子也成了舉世聞名的八王爺。明太祖的太子叫朱標,文武雙全可惜年紀輕輕英年早逝。後來朱元璋把太子之位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文。但是,沒有讓燕王朱棣服氣,後來便有了燕王造反,移都北京。
康熙的太子胤礽和李承乾有得一拼,都是志大才疏,卻想捧得龍位的人。胤礽兩次被廢,傷透了康熙的心。也給了雍正機會。其實胤礽最好的辦法就是等待。什麼也不做,可能結局更好。
所以說太子就是太子,雖然和皇帝只有一步之遙,但也有可能永遠定格在那一格。
-
3 # 貳仔曲追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吧。首先秦始皇沒有立太子,當時的秦朝也沒有完全遵照“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的做法。並且歷史上秦始皇駕崩於東巡的路上,直到去世之前他還沒立長子扶蘇為太子,因此關於秦朝的下一任統治者完全是沒有立昭定下來的。二秦二世的位置是趙高欺瞞群臣和百姓為他爭來的,因此二世繼位以後非常寵信趙高。
其次漢武帝共有六個兒子,其中長子是在元狩(公元前122—117)元年被立為太子的劉據,他是皇后衛子夫所生,是嫡子;二兒子劉宏是王夫人所生;三兒子劉旦和四兒子劉胥是李姬所生;五兒子劉髆(也就是昌邑王)是李夫人所生;六兒子劉弗陵是趙婕妤(鉤弋夫人)所生。由於太子劉據性格溫和,並且在政治上和自己的理念不同,因此漢武帝就不再喜歡太子,加上當時衛青霍去病去世後,太子少了強大外戚的依靠,群臣構陷,太子在漢武帝面前的形象一落千丈。公元前91年,漢武帝的寵臣江充借巫蠱陷害逼迫太子,太子被迫造反,結果失敗了,自盡而亡。剩下的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要麼因為不受寵,要麼因為覬覦皇位被削殺,都不是太子人選,那就還剩小兒子劉弗陵了,為了防止外戚專權,漢武帝安排殺了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又選了霍光、田千秋、上官桀等人為託孤大臣。這就是漢武帝后太子劉據沒能登上皇位,反倒是小兒子劉弗陵坐上了大漢天子寶座的原因。
再次,關於唐太宗沒有傳位於太子這個有點模糊,按道理,首任太子李承乾是唐太宗精心培養的。但是後期因為沉迷酒色還好男風,唐太宗失望至極,廢黜了李承乾。原本想立魏王李泰,後因為種種原因,打消了這個想法(這個有點長,提問者可從資治通鑑瞭解),思來想去,就決定立李治為太子。因此李治繼位的時候是以太子的身份繼位的,因此不存在說不傳位於太子的說法。
至於宋太祖為什麼不傳位於太子,唉,他駕崩的時候太子才多大啊,宋太宗(也就是太祖的弟弟)打著護衛皇室的旗號從孤兒寡母那兒奪來政權,這還能說啥。
還有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在駕崩前是立了太子的,只是太子死的早,朱元璋後來改立太子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後面登上皇位的也是朱允炆,史稱建文帝。只是他這皇帝坐得不久,就被四叔朱棣給奪了。
最後康熙為什麼不傳位給太子。康熙時期立的太子是允礽,這是唯一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太子,他在前期得到了康熙的寵愛和栽培,但在一些小事上,他和康熙的期望有著差距,後面經歷兩廢兩立,簡單的說被折騰慘了,瘋了。以至於後面沒有太子,出現了九王奪嫡,後來四阿哥胤禛奪得王位,這就是後來的雍正帝。
-
4 # 三國逐夢
秦始皇雄才大略,做出前所未有之成績,第一次實現華夏大一統。六國尚未統一,他就非常自信的對扶蘇說,打天下已經用不到扶蘇了,要扶蘇學習如何治理天下。於是培養出一個帶著儒家思想的循規蹈矩的繼承人,和秦始皇的治國觀點格格不入,於是秦始皇一怒之下,將其發配到邊境長城去歷練。這一來不要緊,繼承人遠離政治中心,給了野心家機會,秦始皇出巡途中死亡,遺命扶蘇即位,但託孤大臣李斯背叛,與趙高聯合,秘不發喪,賜死扶蘇。扶蘇倒也“爭氣”,儒家三綱五常學的十分到家,沒有任何疑惑,甚至連再請示一下追問一下原因都沒有去做,直接自盡。於是胡亥即位,秦朝二世而亡。
漢武帝在歷史上也有雄才大略的美譽,但事實上是沾了父祖的光,大漢休養生息數十年,才有了漢武帝的鼎盛國力。但可惜的是,漢武帝十分能折騰,把厚實的家底敗光,雖然數次擊敗匈奴,又遠征西域,弘揚國威,但卻導致國內民生凋敝。而他的太子劉據,也正是看到的這點,所以行為處事與漢武帝截然不同,當然不怎麼被漢武帝喜歡。尤其是後來衛子夫年老失寵,又有了其餘的子嗣,與劉據更加疏遠,很難見面,於是給了小人機會,那些與太子不睦的人趁機進讒言,離間漢武帝和劉據的感情,又牽連到巫蠱之禍中,無法自辯,於是想先解決問題再說,起兵誅殺為首的江充等人,被傳造反,漢武帝派兵鎮壓,劉據失敗後自殺而死。後來漢武帝十分後悔,為劉據建造思子宮以寄哀思。
唐太宗算是結束了隋末之亂的關鍵人物之一,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短短二十餘年,從大亂到大治,十分不易。但在繼承人的問題上,也犯了大忌。李世民是十分喜歡李承乾的,剛登上皇位就將其立為太子,而李承乾的表現可可圈可點,每次唐太宗出巡,都是李承乾監國。但後來長孫皇后病故,李承乾又患了足疾,成了瘸子,雖不影響走路,但卻成了缺陷,李承乾自此開始叛逆,而唐太宗為了教育好太子,請了十多個重臣教導,為了好好表現,這些人恨不得天天盯著太子,但這恰恰逼得李承乾叛逆,再加上長大了的李泰、李恪覬覦儲君之位,對李承乾造成巨大的壓力,於是聯合李元昌、侯君集造反,失敗後唐太宗還不忍殺子,只是廢為庶人,不久後李承乾鬱鬱而終。
明太祖朱元璋就很好解釋了,他個人獲得太久,直接把太子朱標給熬死了。朱元璋登基為帝后,立朱標為太子,他十分喜歡這個兒子,而且朱標也很符合朱元璋心目中接班人的形象,朱元璋自知性格有缺陷,朱標卻是符合儒家仁君的形象,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病先於朱元璋去世。朱元璋十分傷心,沒有再立太子,而是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即位,但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兒子們不滿意,朱棣起兵靖難,奪取天下,是為明成祖。
清聖祖康熙在歷史上也是有名的明君,作為滿人皇帝,其為政之道就不說了,就說為什麼他最喜歡的太子胤礽沒有當上皇帝。康熙對胤礽的喜歡是毋庸置疑的,剛滿週歲就被立為太子,雖然立一位幼太子是危險之舉,在當時有許多原因不得不立,但不能否認的是康熙對胤礽的喜愛。不但親自伴隨胤礽成長,作為其啟蒙老師,而且還為其延請重臣教導,想把胤礽培養成如自己般的帝王。年長時又教導其治國理政,出征時命其留守國都。但任何時候都不乏政治鬥爭,有人支援,就有人反對,朝中始終存在反對太子的聲音,而且隨著胤礽當太子的時間越長,反對聲音越大——這大概就是政治投機,對胤礽造成的壓力很大。後來太子黨失勢,胤礽的表現不佳,讓康熙十分失望,於是廢其太子位將其圈禁。但康熙的兒子太多,而且都很有才,太子之位空懸,就都開始覬覦,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九龍奪嫡。康熙不勝滋擾,於是再次恢復胤礽的太子之位,但數年後因捲入到謀劃逼迫康熙退位,再次被廢除。除了一眾兄弟給他的巨大壓力,逼迫其犯錯之外,他自己的表現也不佳,最終於雍正二年鬱鬱而終。自胤礽之後,清朝再沒有立國太子,遺召傳位成為清王朝的傳統,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太子。
-
5 # 月視科技
這個問題有意思。要想知道為什麼,先從歷史記載來初略瞭解下這些太子下場。
一、聖人太子都沒好下場
1.秦始皇長子扶蘇(因為秦始皇死的突然,沒來得及立太子,按照傳統立長不立幼,姑且認他為秦始皇太子):扶蘇因為和他老爹秦始皇吵架,秦始皇覺得這兒子不理解他,於是把他派到大將軍蒙恬那裡去學習搬磚(修長城)和打架(抵抗匈奴),鍛鍊鍛鍊。扶蘇還沒鍛鍊回來,秦始皇死在了去河北旅遊的路上,據說遺詔是讓扶蘇繼位,結果宦官趙高和丞相李斯秘不發喪,還改了詔書,立了始皇幼子為帝。趙高拿著一道聖旨說秦始皇要扶蘇死,扶蘇最後被逼得自殺而亡。
2.漢武帝太子劉據:劉據是皇后衛子夫的兒子,其舅舅是跟匈奴人打架特厲害的衛青。劉據有個表兄弟(劉據小姨的兒子),因為被人誣陷行巫蠱詛咒漢武帝。漢武帝生氣了,一口氣弄死了劉據的小姨一家,還連坐弄死了他舅舅衛青的兒子等一干人。這時候漢武帝病重要掛的樣子,有一個得罪過劉據的人叫江充,他擔心劉據登位後要搞他。於是他就跟漢武帝說,漢武帝之所以久病不好,因為有人在用巫蠱術詛咒漢武帝。漢武帝一聽,又有人詛咒他,大怒,讓江充查個底朝天。江充順利成章在劉據院子挖出了小木人,劉據覺得有可能他爹已經病死(因為他已經好久都見不到他爹了),江充搞這事跟趙高弄死扶蘇的事很像。於是劉據下矯詔起兵弄死江充等人,有的人逃到漢武帝養病的別墅,說太子劉據起兵謀反。漢武帝氣的從病床上起來,回到宮裡要捉拿劉據等一干人,劉據一看老爹居然活著,立馬逃出了宮中,行蹤被洩,自殺而亡。
3.唐太宗太子李承乾:李承乾是長孫皇后的兒子。長孫皇后死後,李承乾在朝中監國表現很好,唐老爹很滿意。同時唐老爹對承乾同胞弟弟李泰也十分寵愛,使李泰產生了錯覺。李泰覺得大哥李承乾那瘸子憑什麼當太子(李承乾因小時候生病腳有點瘸),遂萌生了奪東宮之心。李承乾怕因此被廢,多次暗殺其親弟弟李泰未成功。決定先下手為強,準備起兵逼宮,還沒幹事情就敗露了。唐老爹不忍心弄死這兒子,將其貶為庶民,流放蠻荒。
4.宋太祖有兒子沒太子:這是一樁歷史懸案。宋太祖趙匡胤共有4個兒子,長子趙德秀和三子趙德林史書記載早亡,應該很小就死了。太祖死時,次子趙德昭當時25歲,四子趙德芳17歲。可是宋太祖死的蹊蹺,在斧聲燭影中暴斃,還傳詔書讓弟弟趙光義繼位。趙光義繼位後,反正宋太祖次子趙德昭當時28歲掛了,四子趙德芳23歲掛了。史料不足,無從知曉趙匡胤是被弟弟趙光義砍死的,還是讓位給趙光義的。反正宋太祖非正常死亡,兒子也掛的挺早。
5.明太祖太子朱標:據歷史記載朱標37歲時,因病而亡;也有記載說是因為和朱元璋發生爭吵,精神壓力過大,抑鬱而亡。這兩種說法都不具有說服力,據現有史料很難知道真實情況。反正也是死的不明不白。
6.清聖祖康熙太子:康熙立嫡長胤礽為太子。兩廢兩立,可真是愛之深情之切,在幾千年封建歷史長河裡都獨樹一幟。康熙的兒子們都比較強悍,喜歡拜把子拉幫派,各拉了一幫人互相干架,爭坐第一把交椅,反正就是九子奪嫡。最後四子胤禛習得秦朝趙高篡詔秘術,成功上位。太子胤礽最後被囚禁宮中。
二、權利犧牲品
從歷史角度看,以上這些皇帝的太子沒能登上帝位,都與皇帝身邊人脫不了干係。這些太子沒能繼承皇位,本質上來講都是權利的犧牲品。
為什麼這些犧牲品恰恰是中國文治武功最突出帝王的太子呢?恰恰因為這些皇帝太突出,選用的人不是精於算計,就是精於殺人,而太子的上位與它們息息相關,誰都不能置身事外。所以越是強悍帝王的太子,鬥爭越激烈,太子活的越膽顫,基本無一善終。
三、天命不可違
這些帝王,開疆拓土,開朝立代,為中華民族的融合、團結、強大立下赫赫功勳。可以他們也是殺人如麻的人間魔王,每一個人身上都揹著幾十萬條甚至上百萬條人命。帝王享受剝奪別人生命的權利,老天也會讓帝王承擔失去兒子和生命的痛苦。
所以歷史告訴我們人在做,天在看;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6 # 優秀的米老鼠96
首先來說,當上儲君的太子未必就能當上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未能當上皇帝的太子很多,並不限於以上這些著名皇帝的太子。能當上皇帝的人不僅需要政治上的謀略還需要有天命,如果沒有天助,能力再強也等於零。以上的這些太子無非是兩種,被廢和病死。
其次,千古一帝不喜歡有能力的太子。題上所說的這些太子,基本都是有能力、有獨特想法、有見識的儲君。但是作為皇帝來說,並不希望儲君太有能力,壓自己一頭。而這些儲君雖然最終結局不同,但是起因卻很相同,有能力,有自己的主張,而被皇帝所忌。皇帝一旦不信任太子,太子的前途必然堪憂。皇帝猜忌、奸臣陷害或抑鬱成疾成為他們的最終歸宿。
第三,扶蘇和劉據因能力優秀,與皇帝意見相左被皇帝所疑,遭陷害,都是被逼自殺。李承乾和胤礽都是被逼造反。朱標親近儒雅之臣,被斥責後抑鬱而死。最慘的是趙德昭,連太子都沒當上,照樣被害死。而歷史上的悲慘太子卻並不只是他們,北魏太武帝拔拓燾的太子拔拓晃遭陷害而死。南齊武帝蕭賾的太子蕭長懋患病而死。元世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被奸臣陷害,抑鬱而亡。這些儲君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過於優秀,受到猜忌,小人陷害,走投無路。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一樁樁,一件件血淋淋的歷史公案,發人深省,就像是歷史的一面面鏡子,照射出滴血的歷史事實。皇帝的兒子尚且如此,何況百姓呢。
-
7 # 四野後人論歷史
秦始皇自認為自己不會在五十歲左右完活,所以他到死那天也沒有立太子。他的長子扶蘇是個仁厚之輩,扶蘇對始皇的殘暴施政曾有諫言,結果被聽貫順耳之語的秦始皇放逐出咸陽,貶到戍邊的大將蒙恬處做監軍去了。始皇病重方想起扶蘇來,他召來丞相李斯把擬好詔書給他,讓李斯令扶蘇前來主喪並接位,但還沒等蓋璽呢始皇就斷氣了。掌璽的趙高藉機向李斯陳說厲害關係,誘使李斯同自己矯詔讓隨駕的始皇少子胡亥上位。扶蘇就這樣稀裡糊塗的成了李斯、趙高、胡亥的政治祭品啦。漢武帝和衛皇后所生之子劉據已經被乃父立為太子多年,雖然兩人的有些政見不同,但漢武帝還是希望兒子劉據日後成有為的守成之主。誰知出了個江充和蘇文,這兩個傢伙深怕太子接位後清算他們倆。他們利用漢武帝年老昏瞶,搞了個“巫蠱”之禍,導致漢武帝自己滅掉自己的三族。宋太祖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在父親在位時已經成年,爺倆都沒有想到的是羽翼豐滿的的趙光義為了奪位會在“燭光斧影”要了尚在盛年年僅52歲的哥哥的的命。趙光義稱帝,他哪能再給侄兒的機會,最後利用高梁河之敗逼得趙德昭自殺了事。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倒是可以順利接帝位,但他的命短,沒有活過朱元璋就走了。康熙帝的太子胤礽應久居儲君之位,對這點他自己常常表現不滿,曾經多次對身邊近侍揚言:“天下豈有四十年之太子乎!”。胤礽最終被父親兩立兩廢后而圈禁起來。
-
8 # 24K純京1
太子,一般情況是,你要收放自如,說白了,就是要你傻的時候你就傻,讓你聰明的時候你就聰明,一般要表現得比自己的父皇,聰明一些。
因為一個合格的帝王,不止要有文韜武略,還有選對接班人,不能把自己辛苦打下來的江山,讓接班人給霍霍光了,從這點考慮,聰敏一些是有好處的,最起碼給他父皇的感覺,嗯,不錯,把朕的江山交給這小子,我還算放心。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些人,你就看出來了,基本上都是文韜武略極盡風流、強勢之人物,立太子也就是出於禮制,皇子中誰能比他們強,就算被立成太子,處理政事,一個不留神,也是惹得聖怒,而且總是在強勢父皇面前,除非你能忍別人不能忍,否則長此以往,造成性格懦弱,畏首畏尾,所以也就不得善終了。
-
9 # 舍我談歷史
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時代,出現了幾百位皇帝,而其中可以說在文治武功上被後代傳誦的主要是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嬴政、強大漢朝的漢武帝劉徹、“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結束五代十國割據局面的宋太祖趙匡胤、推翻元朝統治的平民皇帝明太祖朱元璋、鞏固奠定近代統一中國統一版圖的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而這幾位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帝王,他們確立的皇太子都沒能繼承皇位,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根據史實秦始皇並未確立皇太子,習慣上大家說的皇太子是他的長子公子扶蘇。扶蘇最初一直得到秦始皇的信任,但性格過於溫順,不適合做帝王,做事讓自己的父親不高興。秦始皇巡遊沙丘的過程病逝,他的重臣李斯和趙高為了自己的利益,更改秦始皇遺詔(目前有爭議),擁了秦始皇的小1兒子胡亥即位,賜扶蘇自殺。
其次,漢武帝最初確認的皇太子是其與衛子夫所生的皇長子劉據,漢武帝晚年受巫蠱之術影響,開始疑神疑鬼,加上小人挑撥,父子失和。劉據被迫起兵,失敗後自殺。漢武帝后來立自己的小兒子劉弗陵為皇位繼承人,劉弗陵就是漢昭帝。
第三,唐太宗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獲得皇太子的位置,並繼承皇位。最初確立自己的長子李承乾為皇太子,他李承乾過於不爭氣,驕奢淫逸,行為舉止怪異。又陰謀謀反,被廢。為了避免玄武門之變再度發生,李世民選擇了兒子中最溫和的李治繼承皇位,李治就是唐高宗。
第四,宋太祖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奪取後周的皇位,在位時並沒有確定自己的兒子而為皇位繼承人。相傳他和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在一個雪夜飲酒、聊天。第二天早晨趙匡胤就死了,其弟弟即位。世間流傳趙匡胤是被自己的親弟弟用玉斧殺死的。後來趙光義和趙普又提出了“金匱之盟”,為自己即位尋找依據。對於趙匡胤生前為什麼不冊立皇太子至今是哥迷,而他有沒有被其弟弟謀殺更是一個迷。直到宋高宗年間,因高宗皇帝無子,讓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人作為皇位繼承人,宋朝權力由趙光義系回到趙匡胤系。
第五,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透過在義軍中的苦心經營,取得了一片天下,北上打擊元朝勢力,成為統一國家的皇帝。他很早就明確了自己的長子朱標為皇太子,並大加培養。可惜的是宅心仁厚的皇太子朱標身體虛弱,一病不起,30幾歲就先父親而去。朱標之死改變了明朝的政治局面,朱元璋沒有按照年齡順序,冊封自己的第四子朱棣為皇太子,而是因為對長子朱標的愛,選擇冊立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為了孫子能夠順利即位,朱元璋大殺功臣。但是千算萬算也沒有防備自己的兒子,最終皇四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打敗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取得天下。
最後,清聖祖康熙皇帝北與沙俄、噶爾丹決戰,維護中國北部邊疆,南與三藩、臺灣鄭氏大戰,保護中國南方統一。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康熙皇帝在62年,先後兩次冊立自己的嫡子(皇次子)胤礽為皇太子,但是可惜的是胤礽不堪大任,被野心勃勃的弟弟們所成的朋黨所攻擊,最後第二次被廢,圈禁之死。康熙皇帝生前沒有再立天子,皇四子胤禛即位,但是其即位存在頗多疑點。
上述幾位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雄主,各自在取得皇位或者鞏固皇權的過程中都非常的艱險,而面對複雜形勢都主動或被動做出了抉擇,其繼承人或早亡,或沒有確立,或被廢。這些都改變了王朝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
10 # 李飛叨
給雄才大略的皇帝當太子,絕對是個高危職業。做的出色,老爹怕你提前接班,表現平庸,老爹怕後續乏人。如果有了行差踏錯,撤職是最輕的懲罰了,嚴重的就得掉腦袋。
但題目中提到的這幾位情況卻各有不同,咱們挨個說說!
秦始皇沒有立過太子,扶蘇是他的長子,勇武剛毅並且待人寬厚,政治上比較正確,所以是世人眼中最有希望繼承秦始皇帝位的人。
秦始皇不停的找神仙求長生,花費了很大力氣,我估計他對自己能長生不老是充滿信心的,所以根本沒有為身後事做打算,這就使他在暴斃後,給了趙高和李斯以可乘之機,最後胡亥上位成了秦二世,扶蘇則被弟弟置於死地。
秦始皇的江山和子嗣,其實都死於始皇帝的剛愎自用!
漢武帝到是很早就立了衛子夫的兒子劉據為太子,並且找了大批賢能之人教導太子,希望他成為合格的接班人。劉據也是寬厚之人,深得民心。雖然這個兒子風格不太像自己,但武帝還是很欣慰,甚至說過:我把天下難做的事都做了,你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不過太子的舅舅衛青去世後,大臣中和太子有過節的大臣認為時機到了,便利用巫蠱之案嫁禍太子,武帝相信了謊言,太子無奈只能起兵自保,最後被漢武帝鎮壓了,劉據不肯受辱選擇了自盡!
後來漢武帝明白了前因後果,把嫁禍太子的江充等人滅族,但畢竟已經不能挽回太子的性命!
漢武帝的太子,同樣死於武帝的剛愎自用!
唐太宗和上面兩位都不一樣,這位仁兄是殺了太子上位的,所以對太子有種天然的戒備和殺氣。他的太子李承乾別的都不像父親,唯一造反這一點和父親一樣。李承乾腿腳稍微有點毛病,所以一直對自己能不能順利繼位比較忐忑,而他的弟弟李泰又是野心勃勃之輩。李承乾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想要幹掉弟弟,結果以失敗告終。
李承乾腦袋一熱,乾脆想向老爹直接動手,效仿玄武門舊事,可惜他根本不是千古一帝的對手,後來還是失敗了!
李世民對兄弟心狠手辣,對兒子畢竟還是下不去手,最後饒了他的性命,貶到了蠻荒之地。李承乾最後鬱鬱而終。
唐太宗的太子最後也沒有好下場,這都是因為李世民沒有做個好榜樣啊!
宋太祖趙匡胤的皇位落到了弟弟趙光義手中,裡面摻雜著斧聲燭影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趙光義成了宋太宗之後,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祭出了“金匱之盟”的大招,主要是說皇位要兄終弟及,然後再傳給太祖的兒子。後來他為了能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夥同宰相趙普幹掉了弟弟趙光美、侄子趙德昭(自殺)、趙德芳,給自己兒子繼位掃平了道路。
宋太祖自己死的本身就蹊蹺,自然也顧及不到他的兒子了!
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和扶蘇、劉據品質相同,都是寬仁之人,而且在臣民之中的口碑很好,結果身子骨不利索,後來因為落水受涼導致病逝。朱元璋雖然出身寒微,但維了王朝的延續,卻十分在意繼承人的傳承規矩,太子既亡,太孫朱允炆就成了第一順序繼承人。
後來大家都知道,朱允炆被叔叔朱棣奪了江山,自己也不知所蹤。
朱元璋的太子是英年早逝!
康熙和他的太子胤礽之間的關係,則是本文開頭所說的典型案例。胤礽還在襁褓之中,就被康熙立為太子,對他寄予厚望。胤礽在成長過程中也沒有影視劇中說的那般不堪,讀書理政都可圈可點。但康熙太長壽了,他的其他的兒子們都成長起來,對太子的位置也有了很多的想法。
太子要自保,就必然結黨。而太子結黨,便實際上對康熙的皇權構成了威脅。父子之間的矛盾最終不可調和。結局是康熙兩次廢黜太子,最後胤礽被圈禁而死。
康熙的太子,就是不適應高危職業,最後翻船的典型代表。
中國古代帝王中,不乏傑出之輩,上面提到的這幾位都是,但他們都沒有處理好繼承人的問題,雖然原因各異,但也值得人們深思!
-
11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比如秦始皇時期,秦始皇很明顯是遵從了“立長不立幼”的說法。所以立了公子扶蘇為繼承人(但也有一種說法是秦始皇遵從立“立賢不立長”的說法。因為公子扶蘇是秦始皇兒子中最有能力的一個)。但不管從哪方面來看,在秦始皇眼中繼承人只有扶蘇。雖然後來扶蘇因為直言進諫被秦始皇趕到邊境監督蒙恬修築長城。但是扶蘇依舊還是繼承人。之所以後來扶蘇失去了繼位人的身份甚至失去了生命。那是因為秦始皇去世的時候他正好不在,而且太監趙高夥同丞相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賜死了扶蘇任命胡亥為繼承人。否則的話扶蘇鐵定就是秦二世了。而不是胡亥。
漢武帝時期雖然也立了長子劉據為太子。但是顯然漢武帝並沒有把什麼“立長不立幼”放在心上。漢武帝之所以立劉據為太子是因為兩個人。第一個就是皇后衛子夫。第二個就是因為大將軍衛青。事實證明後來衛子夫年老色衰之後再加上太子劉據的治國理念和漢武帝處處相沖突的時候,漢武帝就已經有了廢除劉據的念頭。但是顧及到衛青所以才一直沒那麼做。因為只要衛青在一天太子劉據的地位就穩如泰山。由來衛青死後皇后衛子夫和太子劉據被捲入巫蠱案中。劉據迫於無奈造反,但最終兵敗自盡身亡。
唐太宗時期因為他自己的皇位得來不正是透過殺兄弒弟來獲得的。所以唐太宗絕對不允許自己的孩子也出現這樣的問題。所以唐太宗堅決執行“立長不立幼”的規矩。而李承乾因為唐太宗得來皇位就不正,所以一直很擔心兄弟會和他競爭皇位。而且再加上唐太宗的培養問題導致李承乾心裡十分的扭曲。再加上李淵潛移默化的影響李承乾,李淵告訴李承乾造反是他們家的傳統。所以最後李承乾終於抵擋不住誘惑勾結侯君集謀反。最後失敗被判流放黔州。最後鬱鬱而終。
宋太祖趙匡胤原本有四個兒子。雖然其中的兩個兒子早逝了。但是剩下的二兒子趙德昭跟四兒子趙德芳也並不是平庸之輩。宋太祖之所以沒有把皇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趙匡義,首先因為趙匡胤和趙匡義的感情很好。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杜太后生前曾多次囑咐宋太祖趙匡胤將來一定要傳位給弟弟趙匡義。因為當初趙匡胤就是透過陳橋兵變,奪了幼主的天下。杜太后擔心日後類似的悲劇再度上演。所以她認為趙匡義有足夠的能力應付一切。而幼主繼位很危險。
明太祖朱元璋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真正對太子疼愛的不得了的人。那可真是拿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從幫助太子朱標組建勢力,到讓朱標參與朝政監國來看,朱元璋是真的把朱標當作繼承人在培養。可惜朱標沒活過朱元璋因病去世了。皇位只能便宜他的兒子。後來又被朱棣給奪走了。 而清朝沒有立長子為皇位繼承人這再正常不過了。
清朝並不流行所謂的“立長不立幼”。清朝執行的是秘密立儲制度。也就是說太子之位並不一定是誰的。大家互相之間相互競爭。有能力就上沒能力就下。清朝的制度有點像“唯才是舉”論。但是清朝的制度也有不完善不全面的地方。那就是孩子是誰全看皇帝的選擇。雖然摒除了落後的“立長不立幼”。但是又迴歸了更加古老的個人選拔制度。
-
12 # 語說漫談
看到題主的問題,不請自來,首先要說的就是本身問題就是不太嚴謹的,並不是這些帝王的繼承人都不是太子,而是分為了兩種情況,一種是沒有冊立太子成為接班人,另外一種就是繼位的太子(太孫)並不是第一位太子,但是這些繼承人也是以太子的身份繼承的皇位,而題主的意思應該是說他們最先選擇的繼承人為何沒有繼承皇位?
針對小編的理解,也就談一談看法,不得不說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以及清聖祖康熙都是歷史上呵呵有名的帝王,在中國的歷史上都是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們中的不部分都是得到了“千古一帝”的殊榮,像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甚至康熙都是經常被人們如此稱讚的,當然在小編看來康熙與其他幾位大神對比的話,還是有些略顯不足的,當然這裡也就不再過多闡述自己的觀點了,下面就去談談他們的繼承人的問題。
秦始皇是古代的第一位皇帝,但是秦始皇的身上存在著很多讓人不能夠理解的東西,首先就是沒有冊立皇后和太子,其次就是死亡很突然,是暴斃在外出“遊玩”的路上,也正是因為他沒有確立太子,也就讓眾多皇子都有著上位成為皇帝的可能,當然皇長子扶蘇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是最有希望的一個,而且秦始皇在臨終前也發出了遺詔: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大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也就是傳達著秦始皇傳位的意思,但是被趙高扣留並且聯合李斯改立胡亥,而秦始皇為什麼生前沒有冊立太子呢?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秦始皇沒有想到他會這麼早去世,而讓扶蘇去蒙恬的軍中,也可能就是為了培養自己的長子的能力,只是最後雖然有遺詔,但是最後還是卻權臣給篡改了,最後扶蘇和蒙恬自殺而亡。
漢武帝的太子是劉據,他是漢武帝和衛子夫的長子,按照道理而言他的太子之位是很穩固的,尤其是衛青在世的時候,不過可能也正是因為皇后的家族勢力太大,讓漢武帝對於劉據的未來有著擔心,最後在晚年的時候因為受到巫蠱之禍的影響,開始猜忌太子劉據,最後劉據被陷害不得不起兵被殺,而漢武帝臨終前選擇了小兒子劉弗陵繼承皇位,雖然這裡面有著巫蠱之禍的影響,但是劉據的結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就是衛家的勢力太大了,漢武帝不可能讓外戚勢力控制未來的接班人,這一點從劉弗陵被選為接班人之後,馬上將他的母親鉤弋夫人殺掉就能夠看得出來,而且漢武帝早期的經歷也說明他十分反感太后家族干預政治,而漢初呂后、竇太后等不都是這樣的情況嗎?所以這裡面還有漢武帝忌憚太后家族勢力的原因在其中的。
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知道是透過發動玄武門之變,先是做了兩個月的太子,最後李淵禪讓皇位成為了皇帝,在坐上皇位之後,也就冊立了他和長孫皇后的長子李承乾成為太子,早期對於太子有著很高的期望,並且安排了重量級的老師輔佐太子,不過後面因為李承乾自身不爭氣,有些驕奢淫逸,最後還想要相仿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造反,還沒有開始就被李世民知曉了,最後廢為庶人,改立九子李治成為太子,並且順利繼承皇位,其實李承乾的被廢有著他自身的原因,畢竟作為二代(其實李世民才算是二代,不過唐朝的江山李世民是重要的參與者),沒有經歷過打江山的艱辛,基本上是生長在深宮之中,自然不可能像創業者那樣,但是這些創業者皇帝往往按照他們自己的要求去規範繼承人,楊堅是這樣,而李世民也是如此,而一旦太子表現有一點不能夠讓他們滿意,那麼也就動搖了他們改立太子的想法,而李世民就存在這個問題,然後更加喜歡長孫皇后的次子李泰,這樣也就給李泰和李承乾一個錯覺,不管李世民有沒有這個意思,但是他們的心中一定會覺得李世民要改立太子,所以李承乾的問題李世民的問題也不小。
宋太祖趙匡胤是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得到的皇位,不過在位時並沒有確立太子人選,可能是基於五代時期的繼承人年幼被臣子奪權,可能內心深處有些擔憂自己年幼的皇子不能夠承擔這份重任,這是基於歷史的原因,而《宋史》上面記載的趙匡胤的母親在臨終前讓宋太祖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其實就是基於這樣的一種心理,當然這段記載的真偽不好說,不過趙匡胤的後代確實遭到了趙光義的大清洗,也讓趙匡胤的去世蒙上了一層陰謀的意味,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宋朝的都城在開封,而趙光義就是開封府尹,甚至宋太祖曾經想要遷都,可是都被趙光義等人給否決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宋太祖為了擺脫趙光義的權勢,可惜這件事情並沒有成行,而最後趙匡胤的去世更是充滿了疑點,也就給後人留下了宋太宗謀殺的疑案。
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僅僅有著一個,那就是太子朱標,並且從小就開始培養,對於這個接班人而言,朱元璋是十分滿意的,甚至還讓他及早的參與朝政,以及培養自己的班底,不但朱元璋滿意,就是滿朝文武以及朱元璋的皇子們也都是滿意,可以說朱標絕對是眾望所歸的,但是卻是英年早逝,不得不說十分遺憾了,可能就是朱元璋太過於喜愛朱標,最後也就捨棄了其他的兒子,選擇了朱標的次子朱允炆成為繼承人,被冊封為皇太孫,並且為了讓孫子順利繼位,將能夠威脅到皇權的功臣全部殺害,但是卻不曾想到孫子朱允炆的皇位還是被他的兒子朱棣奪去了,可以說這也是朱元璋無法預料到的事情了。
最後清聖祖康熙皇帝,他對於清朝的疆域的確定立下了大功勞,一生的功績也是十分突出,平三藩,收臺灣,敗噶爾丹,當然還與沙俄幹了一架,最後確定了清朝和沙俄的邊疆,在位61年是皇帝中最久的皇帝,先後兩次冊立嫡子胤礽為皇太子,可惜最後還是在九子奪嫡的鬥爭中被廢除,而在康熙臨終前沒有在冊立太子,而胤礽也能夠清朝唯一的太子,最後皇位傳給了胤禛,也就是雍正了,當然這裡也存在著一定的疑點,至今依然沒有解開,而關於太子為何沒有繼承皇位,一個原因就是太子做的時間太長了,而康熙還太能活了,自然讓太子在無限的等待中沉淪下去,在加上其他的皇子太優秀,並且康熙讓這些皇子負責六部事宜,也就在無形之中讓皇子們有了各自的勢力,自然也就紛紛走上了奪嫡之路了。
所以說這些繼承人各自有著自身的問題,但是也說明了皇權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有時候皇帝需要考慮很多因素,當然皇帝也是普通人,有時候很難擺脫個人的情感因素,所以也就出現了早亡、被廢的結局,當然也存在著沒有確定繼承人的情況了。
-
13 # 94310417小云
秦始皇沙丘巡遊仙逝於半途,中書令趙高與丞相李斯大逆不道篡改遺詔殺公子扶蘇,立胡亥為帝,卷戀權力金錢真乃亂臣賊子。~~~漢武大帝子太子劉據受巫蠱之禍被蘇文,江充,二師將軍李廣利丞相劉聚傲汙陷而被迫反抗舉義,被武帝強勢剿殺,虎毒不食子那。~~~唐太宗李世民育
回覆列表
秦始皇沒有立太子,但是臨終前發出詔書讓長子扶蘇繼位。但是遭到了中車府令趙高聯合丞相李斯矯詔逼令扶蘇自盡,立胡亥繼位
漢武帝有立長子劉據為太子。但是在徵和二年(前91年),劉據在巫蠱之禍中被江充、韓說等人誣陷,因不能自明而起兵反抗誅殺江充等人,漢武帝誤信謊情,以為太子劉據謀反,遂發兵鎮壓,劉據兵敗逃亡,最終因拒絕被捕受辱而自殺。後來立劉弗陵為太子繼承大統
唐太宗立李承乾為太子。但是太子有腿疾。終日怕有人奪走太子之位。貞觀十六年(642年),李承乾因為忌憚同樣深得父親寵愛且懷有謀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試圖暗殺失敗後,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事情敗露。 後來在唐太宗保全下,他本人被判充軍到黔州,參與政變的趙節、杜荷、侯君集皆處死。
康熙皇帝立的太子為愛新覺羅·胤礽。他是康熙皇帝的第二個兒子,也是當時的太子,他是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經過公開冊封的皇太子,他的身份比較貴重,因為他的生母是康熙皇帝的正宮皇后。胤礽從小就聰慧好學,是個文武兼備的全才,長成了之後經常會代皇帝祭祀,並且數次監國,治績不俗,可以說在當時的朝野內外頗具美名,但是在康熙後期因為在八王奪嫡爭奪皇位的過程中被廢除太子之位,後被複立,最終還是沒有逃過被圈禁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