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躬耕地在哪裡?其中湖北襄陽認為這個問題毫無爭議,歷來都在今襄陽隆中,真的嗎?
6
回覆列表
  • 1 # 斷鷹攀崖
    誰說沒爭議?僅僅《後漢書》、《三國志》中的“南陽”就有兩種含義——南陽郡、南陽城(宛),所以諸葛亮用“南陽城(宛)”這層含義還是有能的。退一步說,“南陽”是南陽郡,但要宛也屬於南陽郡,也有可能是躬耕地。“南陽(宛)說”豈能被否定??

    這個問題,當然有爭議。諸葛亮在《出師表》說的原話是“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具體“爭議”有以下幾處:

    一、對“南陽”的理解

    1、南陽郡。如“南陽太守袁術”(《三國志》)

    2、南陽城(宛)。如《南都賦》有“夫南陽者,真所謂漢之舊都者也”

    3、南陽郡下瞎的一小塊地方,如2003年人教版教材註釋《出師表》曰“南陽,今湖北襄陽一帶”。

    二、躬耕地

    1、南陽臥龍崗

    2、襄陽隆中

    3、其他地方

    三、今襄陽隆中在“躬耕南陽”時的歸屬

    1、隆中位置

    (1)今襄陽隆中在“襄陽西南”

    (2)習鑿齒說隆中在“襄陽城西二十里”

    (3)習鑿齒還說隆中屬於南陽鄧縣,在“漢江以北”

    2、隆中的歸屬

    (1)南郡襄陽

    (2)南郡中廬

    (3)南陽郡鄧縣

    (4)南陽郡山都縣

    四、諸葛亮做《出師表》時用的行政區劃

    1、諸葛亮用的是“躬耕南陽”時(197年——227年)的行政區劃,此時南陽郡在漢江以北,

    2、諸葛亮是政治家、軍事家,所以必然用做《出師表》時(227年)的行政區劃,此時隆中屬襄陽郡。

    五、諸葛亮認可不認可襄陽郡

    1、諸葛亮不承認襄陽郡,因為襄陽郡是漢賊曹操設立的。

    2、諸葛亮承認襄陽郡,因為(1)曹操設立襄陽郡時候,漢獻帝還在位。(2)劉備曾委任關羽為襄陽郡太守。《三國志-關羽傳》載“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

    六、《出師表》之“南陽”位置在哪裡?

    1、因為諸葛亮在《後出師表》用了“南陽城(宛)”(曹操……困於南陽)這個概念,所以“南陽”也是宛,即今河南南陽。

    2、“南陽”是“躬耕南陽”時的南陽郡,在漢江以北。

    3、“南陽”基本上在漢江以北,還管轄漢江以南(如隆中)某地。

    4、因諸葛亮用的是227年的行政區劃,所以“南陽”在義陽郡以北(今河南新野北邊),“南陽”和隆中之間隔著義陽郡、襄陽郡、漢江。

  • 2 # 飄逸的歷史

    關於諸葛亮躬耕地要談一下事實:

    1、元代以前所有史料都說“隆中是躬耕地”“隆中是亮家”“隆中是三顧地”“隆中屬南陽郡鄧縣”。沒有史料提到過臥龍崗,一個也沒有!

    2、從南宋到清末一共有24篇諸葛亮傳記,除5篇沒有說明外,其他無一例外說“隆中是躬耕地”“隆中是亮家”“隆中是三顧地”“隆中屬南陽郡鄧縣”。沒有一篇提到過臥龍崗,一個也沒有!

    3、新中國編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辭源》《辭海》無一例外說“隆中是躬耕地”“隆中是亮家”“隆中是三顧地”“隆中屬南陽郡鄧縣”。

    4、中國著名史學家呂思勉,范文瀾,呂振羽,田餘慶,何茲全,臺灣傅樂成都在各自著作中提到隆中是躬耕地”“隆中是亮家”“隆中是三顧地”“隆中屬南陽郡鄧縣”。

    5、河南省政府,南陽市政府,河南籍歷史學家白壽彝,河南籍臺灣歷史學家柏楊都在著作中提到“隆中是躬耕地”“隆中是亮家”“隆中是三顧地”“隆中屬南陽郡鄧縣”。

    以上總總事實足以說明三顧在隆中是主流共識。

    所謂爭議只是某些人出於某些目的編造歷史牽強附會製造的雜音。具體手段有

    1、歷史造假,如

    偽造所謂晉代《諸葛武侯躬耕歌碑》,該碑落款連豬年還是羊年都弄錯,造假水平低劣,有人還如獲至寶。

    偽造黃權建造武侯祠。可是明代修的《南陽府志》也只敢說黃權的蜀地族人將蜀地在路邊搭一些草棚私祭諸葛亮的習俗帶到宛城。這本來就和躬耕地豪無關係,純粹因為黃權剛好在宛!有人就敢吹成因為宛城是躬耕地所以黃權就建祠祭祀。搞笑,黃權當時是魏國大臣,他敢公開為敵國丞相建祠?這邏輯也無敵了。

    2,把文學作品當史料(因為臥龍崗說幾乎無史書記載) 如果詩詞等文學作品能做史料,那麼抗日劇就能證明抗戰勝利和美國沒有半毛錢關係,《環珠格格》就是真實的清史了。

    3,混淆概念

    古代混淆南陽郡和今天南陽市。諸葛亮躬耕時的南陽郡比現在南陽市大數倍,怎麼可能完全一致。南陽說支持者只要看到南陽就想當然的當做南陽市!

    4、不顧史實強行把南陽=宛城。 只要稍微有心的歷史愛好者查查《三國志》就知道沒有一個南陽確定指宛城。比如《三國志》引注《漢晉春秋》的諸葛亮《後出師表》有“困於南陽”一語,根據三國志,曹操第一次討張繡的宛城之戰,第一階段曹操被打敗,可是第二階段曹操反敗為勝把張繡從宛城趕到穰城。此後曹操又連續發動穰城之戰等幾次討張繡戰役都沒完全取得勝利,所以才“困於南陽”,這是指南陽郡無疑。南陽說支持者選擇性失明,無視曹操奪取宛城的事實,強行只擷取一場戰役的前半段就說困於南陽就是困於宛城。照他們這樣講是不是可以說希特勒贏了二戰啊?這真是可笑至極。

    5、說張衡《南都賦》證明南陽=宛更是可笑。看看該文地形描述明顯就是指南陽郡。僅舉明顯的例子“推淮引湍,三方是通。”湍水是在穰縣入白河實現“三方是通”,不是在宛城。顯然南陽指宛城這點就說不通。還有“章陵鬱以青蔥,清廟肅以微微。”章陵是劉秀舊宅和劉秀父親的陵寢。《後漢書·光武紀》建武十一年,“三月己酉,幸南陽;還,幸章陵,祠園陵”。章陵原名舂陵,李善《文選·南陽賦注》 :“ 《東觀漢記》 :建武中更名舂陵為章陵,光武過章陵祠園廟等等。可章陵在哪兒?在今襄陽市棗陽啊!根本就不在宛城,離宛城遠著呢!所以這裡的南陽肯定不是指宛。

    還有更搞笑的,就是這一句“遊女弄珠於漢皋之曲。”注意“漢皋之曲”吧!哈哈這可是個典故,不難查到。漢皋山是那?就是萬山啊,就是襄陽西界之萬山。宛城離萬山一百多里,而且在漢江以南,南陽說支持者不是說南陽郡南郡隔漢江劃界嗎?描述南陽的南都賦怎麼把江南的萬山扯進了?這足以證明南都賦裡的南都南陽是指南陽郡,否則無論如何也扯不到襄陽西界之萬山!這也證明隆中屬南陽郡,否則南都賦憑什麼把萬山做為南都的風景描述? 由此可見,《南都賦》不但不能證明南陽=宛,反而為隆中屬南陽郡增加鐵證。搞笑啊!

    綜合以上可知,隆中說就是主流共識,臥龍崗說只能靠編造歷史、牽強附會騙騙不明真相的群眾而已!

  • 3 # 白酒有黑幕

    這個問題很糾結嗎?

    我記得不是第一次回答這個問題了。

    隆中到底是哪裡呢?是南陽還是襄陽。難道不能換個角度去考慮嗎?

    這裡再說一遍,你拿現在的地裡環境去往兩千年前的地理上套,那麼一定會有陰錯陽差的。

    先舉個例子吧,大家都知道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這個老趙是在哪裡披上黃袍做的天子呢?想必稍微有點歷史知識的都會說是陳橋驛。那麼這個陳橋驛現在在哪呢?答案就是現在的新鄉市封丘縣境內,在開封的東北方向約二三十公里處。與開封市隔河相望。透過地圖可以看出來,陳橋和開封隔著一條波濤洶湧的大河。而在那個年代,是沒有小浪底截流的,所以那時候的黃河中下游的水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有氣無力的。

    那麼問題來了,史書以及各類資料上都沒說老趙是渡過黃河才稱帝的,況且那麼多人的大軍,渡河也不是像現在高鐵巨輪的那麼容易,所以從這點可以看出,當時的陳橋驛在黃河南岸!

    想必看到這的各位也都明白了。唯一的解釋就是黃河經過改道,將原本在南岸的陳橋硬生生的給劃到了黃河北邊。

    那麼這個隆中是不是也屬於河流改道造成的呢?是不是可以設想在三國時期,南陽的區域包括現在的隆中的一部分呢。

  • 4 # 千萬千千萬

    本身不存在爭議。自古以來,襄陽在沔之陰,南陽在沔之陽。諸葛亮請楚地說自己躬耕於南陽。(秦昭王27年,宛邑兼稱南陽之名。兩種名字並存。35年置南陽郡)。元朝皇帝欽命南陽躬耕地為官祭之地。由此襄陽眼紅起來,從此開始了其爭奪之旅。上世記末開始數次進京公關,一部分被公破……。歷史不是泥巴捏的。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後漢書》記:“南郡襄陽縣有阿頭山(隆中山)"。一百年後的習鑿齒說:隆中(阿頭山)歸南陽郡鄧縣管轄。與前史嚴重衝突、對立。號曰的東西不可信。

    《蜀記》載劉弘至隆中命李興為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登隆山遠望,軾諸葛之故鄉″。習鑿齒的號曰隆中在沔之陰,且缺少地標參照物隆山。由此可見襄陽隆中,!不是劉弘所祭的隆中。襄陽隆中存在假冒嫌疑。

    此時,於沔之陽的南陽臥龍崗,卻出現在古詞典《爾雅釋山》中:“宛中一一隆″。宛中為丘名,在釋山篇中叫隆(山)。

    以上資料,均早於習鑿齒的《漢晉春秋》,不存在人為操作。誰真誰假,由公眾判斷。

    附:本人在友好的辯論中,發現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有必要陳述出來。在關於阿頭山是否歸襄陽管轄的問題上,有位網友列舉出《二十一史方輿紀要》中把襄陽的虎頭山,當作阿頭山。文中所述:一阿頭山,府南三里。又曰府西南九里有阿頭山。我一看這位受人敬仰的民史大家,原來也是一位習派跟隨:者。由於其受到習鑿齒在諸葛亮一節的錯誤理論影響下(習圈定萬山西為鄧縣,萬山東為襄陽縣),在萬山以東尋找古代的阿頭山,而搞出此種令人痛心的事情。深受鑿齒毒害。《襄陽志》記萬山西有阿頭山。剛正不阿的一代史學界巨匠顧祖禹,因受鑿齒錯誤理論的誤導,象無頭蒼蠅似的。充分暴露了鑿齒錯誤理論對後人的危害性。我們發現了其錯誤,就有必要去矯正,這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責任。

  • 5 # 蓑衣寒江雪

    歷史就是塵埃,越來越厚,越久越模糊。那麼早先記載的都是襄陽,因為清晰而無南陽。上千年後在出現襄陽南陽無非出師表作用,南陽逐漸來把記念說成躬耕,混淆視聽。爭什麼爭?說白了,臥龍崗就是一個紀念地,而不是真實地方。早期一些文人墨客取用這個土堆紀念諸葛亮而己。很多這種亊情,比如黃州赤壁。孔廟到處都有,山東正宗。對此亊情1989年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招集全國的歷史、社會、地理、考古學專家做了諸葛亮居住地的專題研究認為襄陽,三年後再次肯定襄陽。結論己經下了。也不會無休止討論下去,全國認定諸葛亮居住地襄陽隆中。

  • 6 # 有口無心談者

    古代地名命名是有規則的,古代劃一個縣有規定的,大縣萬戶,小縣千戶,所以一個縣就管轄方圓百里地,南陽是南召山之陽,絕非漢水之陽,湖北仙桃市古名沔陽,襄陽在漢水之陰是個例外,所以那篇在諸葛亮死後七十年紀念文章裡才會出現"在沔水之陽"這樣的句子,既便真指漢江北岸也在今天的樊城,也不會指300裡外的宛縣

  • 7 # 認清自己不是隻看缺點

    搶吧!河南不用爭!擺出一個南陽就好了!南陽一出對方就需要擺出各種各樣的論據!讓對方先說吧!後笑看之!不用理他!搶來搶去,出師表永遠都是南陽而不是他!任何人張推翻或是搶都需要解釋一大堆!然後反對者一大堆!河南就算了不要摻和!本身佔便宜在摻和就有些欺負人了!所以擱置爭議紀念其精神就好!我們要得是那人的精神和代表的智慧,至於在哪種地重要嗎?

  • 8 # LDH老李

    這問題真無聊透頂,多少人問了?無非是想看看南陽人和襄陽人的笑話。我勸勸南陽人和襄陽人,以後遇到這樣的問題都不要在裡面爭來爭去了,別人把這兩地人當傻逼,看笑話,難道你們沒看出來嗎?

  • 9 # 陳老大183199196

    諸葛亮是個大名人,他只不過在這裡住了幾年,沒什麼可叫爭的,只不過是紀念他,兩幹年的事誰能說清楚,清朝順治皇帝是死是出家,大家都有多種說法,這才三百年曆史。兩地怎麼不說奏檜在這裡住過,因為他是大奸臣,就讓他在那裡生活過你也不會說,你說是嗎?

  • 10 # 滄海一滴

    管他襄陽還是南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個問題一直都在糾纏不清。都快兩千年過去了。大家也不必再斤斤計較,耿耿於懷了。何必要爭吵不休呢?進一步,日新月異;退一步,海闊天空。搶古代名人的籍貫、歸屬問題不外乎就是想給自己的臉上貼金嘛!我覺得大家都應該超脫、大度一些才行。就像孔融讓梨一樣,也是可以互諒互讓一下,表現自己的高姿態嘛!其實只要諸葛亮喜歡勞動,親自耕種土地就很不錯了。作為沒落的官二代,諸葛亮也沒有享受到父輩的餘蔭,庇護。他早年落難的生活經歷跟大多數草根百姓也是差不多的。但他不甘平庸,不希望自己在亂世中隨波逐流、碌碌無為。他勤奮好學上進,在躬耕之餘,苦讀諸子百家,兵書戰策。滿腹經綸,胸懷大志,腹有良謀。靜臥隆中,坐觀天下,待機而動,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來。在自食其力的農業勞作時忙裡偷閒,刻苦讀書,學習鑽研,觀察時局的變化,他非常注重實踐,從不脫離現實,能說會做。像他這樣半耕半讀的官二代,讀書人,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個例!因為大多數的官二代、讀書人,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死讀書,讀死書。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會學以致用,不會親自動手參加生產勞動。只有諸葛亮是一個可遇而不可求的,不可多得的另類書生。他的經世致用的巨大成功不是沒有緣由的。這也是後世的人們對頂禮膜拜,刮目相看的重要原因。當然了,風雲際會,機緣巧合。他的成功案例可以參考,但是不可複製。

  • 11 # 另眼看世界江雲

    諸葛不但躬耕之地有爭議,其人也應倍受爭議。一個政不出川,兵不過山的莞爾小吏,卻戴上了政治家、軍事家、智聖、丞相的帽子。豈不叫人笑掉大牙。在《三國志》裡,其五略中原,那怕是傾蜀之兵,遇無名小將郝昭帶三千兵守陳倉,都能鎩羽而歸,就不要提張郃、曹真、司馬懿了。《三國演義》將其神化,但真實的蜀地各將相,本人不敢恭維。什麼智聖、武聖,只不過是後代統治者為統治的需要,而強加給他們的虛名。歷史中的他們,只不過是為一己之私窮兵黷武的過客,從根本講,沒有一個是為民為國著想的正人君子

  • 12 # 望峰鳶

    【轉貼】黃玉泉:天下本來只有一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一、"襄陽說"在互相矛盾的四個‘’裴注‘’中擇其有用者作為證據證明諸葛亮在隆中躬耕。

    1、‘’襄陽說"為了證明在隆中躬耕就任摘其一。引用裴注《漢晉春秋》這一條注(‘’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不加分析、不加考證地用來證明諸葛亮在隆中躬耕,而肯定這一條注。

    2、陳壽說"劉備三顧",而裴注引文說是諸葛亮是毛遂自薦。‘’襄陽說‘’為了證明諸葛亮在隆中躬耕,是劉備三顧,就不加分析、不加考證的否定裴注的‘’毛遂自薦‘’這一條注。

    3、‘’襄陽說‘’又使用裴注引王隱的《蜀記》來說明諸葛亮躬耕在襄陽隆中,可是《蜀記》中明白交待劉弘是在‘’沔之陽‘’登‘’隆山‘’,而‘’沔之陰‘’的隆中卻與"沔之陽"南轅北轍。

    4、‘’襄陽說‘’為了說諸葛亮在隆中躬耕,否定建安二年諸葛玄死在西城這一條裴注。

    因為如果諸葛玄在西城就死了,就不會來襄陽,諸葛亮當然也就不會跟著來襄陽了,那麼諸葛亮在隆中躬耕就不成立,習鑿齒的《漢晉春秋》中的‘’亮家……號曰隆中‘’也就成了無本之木,沒有任何可信度。

    但是若否定了這一條注,“襄陽說”又不能圓諸葛亮在隆中躬耕十年這個時間——陳壽說諸葛亮是在"玄卒"後躬耕的,而"襄陽說沒有史料證明"玄卒"的時間,只能又用裴注的這一條"建安二年"玄卒"在西城的內容來證明諸葛亮是在建安二年後開始躬耕的,以此來湊夠十年這個時間。

    於是“襄陽說”為了計算諸葛亮在隆中躬耕十年這個時間,就暗中肯定這一條裴注;而為了證明諸葛玄來過襄陽投奔劉表又明裡否定這一條裴注。

    從以上“襄陽說”者從唯心和實用動機出發,隨心所欲引用自相矛盾的證據資料來推導同一個結論,就可以知道“襄陽說”是多麼的荒謬與不可信。“襄陽說”不僅使用互相矛盾的注,而且對同一條裴注就用自相矛盾的切割處理方法,這種唯心主義和實用主義態度,能叫人相信“襄陽說”的結論嗎?

    二、天下本來只有一說,就是諸葛亮自已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天下本來只有一說,就是諸葛亮自已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後來因為出現了自相矛盾的“襄陽說”,於是就相應產生了矯枉過正的“南陽說”。

    “南陽說”者的依據是:

    1、諸葛亮自已在《出師表》中說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裡“南陽”是什地方呢?

    2、張衡在他的《南都賦》中稱南都為“南陽”。

    3、《漢書》地理志:南陽郡,秦置,莽曰前隊,屬荊州。 南陽郡轄縣三十六:其第一個縣便是郡治所在的宛縣(城),又稱故申伯國。莽曰南陽。 在《漢書》地理志中講的非常清楚,“南陽郡”莽曰“前隊”;所轄三十六縣;其中第一大縣就是“宛”縣,而“宛縣”又稱“故申伯國”或莽說的“南陽”。因此這裡的“宛、故申伯國、南陽”是指同一個地方,既“南陽郡”的郡治所在地的“宛縣‘’或曰‘’南陽‘’或曰‘’故申伯國”。

    4、《後漢書》 郡國志○荊州南陽 南陽郡(秦置。雒陽南七百里。)三十七城,〖宛〗故申伯國。 在《後漢書》郡國志中重複《漢書》地理志中的內容,講“南陽郡為秦置,這個郡治在洛陽南七百里,是故申伯國。所以”洛陽南七百里的“故申伯國”就是《漢書》中講的莽曰的“南陽”的定位。

    5、今天考古資料證明,東漢至三國時的南陽在今天南陽市區北三十里之處,而今天的南陽市區是當年南陽的效外墳地。

    6、陳壽又云:亮躬耕隴畝。“隴”是指土丘,崗地的地貌,而這與考古資料是一致的。而襄陽隆中的地形地貌是與“隴”這個地形地貌不相符的,而卻與今天的南陽市區正是當年的墳地,土丘荒地的地形地貌特徵相符的。陳壽又云諸葛亮躬耕於野。看一看今天的南陽市區是當年南陽的荒丘墳地怎麼不“野”呢。

    7、將“襄陽說”與“南陽說”一對比就知道了,“襄陽說”所用的資料都是漢之後的,而且都不是正史,只是互相矛盾的裴注。而“南陽說”所用的資料是《漢書》《後漢書》中的資料,都是正史。不管是諸葛亮講的“南陽”,還是《漢書.地理志》、《後漢書.郡國志》中講的“南陽”或張衡《南都賦》中講的“南陽”,其內涵都是一致的,既指同一個地點“故申伯國、南陽郡郡治、宛(城或縣),這些史料都是沒有爭議的資料。 相反“襄陽說”所用的資料都是些註釋類的資料,這些註釋類的資料基本上又都是相互矛盾的,而“襄陽說”者根本就沒有考證和分析這些相互矛盾的資料是否能用,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對自已有利的就是有矛盾也不管,顧頭不顧腚的拿來就用。“襄陽說”的這種方法暴露了“襄陽說”者根本就不懂何為學術研究,當然就更不懂如何做學問了。 這個“南陽”既是被楚國滅掉的“故申伯國”之地,又是秦始皇定為南陽郡的郡治的所在地(宛城或宛縣)。而習鑿齒講隆中屬鄧縣,鄧縣屬南陽(即‘’南陽鄧縣隆中‘’)。但這個隆中既不是故申伯國之地,也不是南陽郡治之地的宛城“南陽”。

    8、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當年的襄陽城對面的樊城是屬於南陽郡還是南郡?如果樊城屬於南陽郡,那麼樊城屬不屬於鄧縣?如果屬於鄧縣,那麼鄧縣的縣治在哪裡?是在樊城嗎?如果不在樊城,鄧縣的縣治又在哪裡呢?如果樊城不屬於鄧縣,那麼樊城屬於哪個郡?

    在《孫堅傳》中有一個記載,其中講了一句“樊、鄧之間”。是樊城與鄧分開講的,樊城如果不屬於鄧縣,而樊城夾在鄧縣與漢水之南的隆中中間,樊城不屬於鄧縣,難道鄧縣飛過樊城去管理隆中嗎?

    9、樊城這一條邁不過,於是就有人扯“鄧城”——鄧城在東漢及三國時代有對應城址嗎?當時有“鄧城”嗎?鄧城是當年的鄧縣縣治嗎?在如此之近的方位上能同時存在兩個城市嗎?有什麼史料證明呢?

    原襄樊考古隊的葉先生倒是講過,那個鄧城不是三國時期的城。而王傳福講東漢之時的樊城也不是今天的樊城所在位置,而是在今天沃爾瑪一帶,那就離對應城址更近了。

    這種比較不僅證明‘’南陽說‘’者的嚴謹客觀,而且還證明了“襄陽說”者的恣意妄為和對面歷史的不負責任——他們使用的所有史料都是習鑿齒以後的資料,這些資料都是‘’後人說前事‘’般的鸚鵡學舌,而且都不能互證,就象一布袋土豆,相互間都沒有歷史邏輯聯絡,完全是沒有認真分析論證的一堆資料的堆砌。

    (本文原作者為襄樊前政協委員)

  • 13 # 隱形人52791542

    如果諸葛亮躬耕地真在襄樊隆中,我大南陽還真不稀罕要這個二球貨“臣本布衣 躬耕南陽”試想 一個連自己在哪裡住過的人都搞不清楚還怎能做蜀候。若干年後五年義務教育的歷史書是應該這樣寫:臣本布衣 躬耕襄樊;哦。不對應該是:臣本布衣 躬耕襄陽 ;不對應該是:臣本布衣 躬耕隆中;我去什麼尼馬些玩意兒?

    還是看看唐代怎麼定論:

    陋室銘_百度漢語

    [作者]

    劉禹錫(唐)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14 # 風騷的天蠍

    當然是在現今襄陽,我就放圖打臉。歷史地理學大師譚其驤高徒葛劍雄教授的論著如下:

    再放上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河南南陽宣傳部出的“臥龍崗”宣傳手冊:

    如果河南人一不相信學界公論,二也不信自己人的論斷,那就是屁股決定腦袋,沒有求真精神了。

  • 15 # 鬍子紅了

    襄樊在宣傳的時候別再提南陽了好嗎,不提南陽就沒話說了嗎?就像郭德綱懟周立波的時候說的:周先生是個非常優秀的藝術家,如果在演出的時候不要再提郭德綱一定會更優秀!

  • 16 # 使用者wgq1212

    說沒有爭議是襄陽認為。兩邊都找了證據,襄陽真不少,襄陽說南陽證據是諸葛亮出師表敘述躬耕南陽,襄陽的證據是習鑿齒說,亮家在南陽鄧縣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以後所敘述的證據,就是每個時期的人把習鑿齒敘述的在重複一遍,其實就是諸葛亮一說和習鑿齒一說,大家看是諸葛亮說的準還是習鑿齒說的準。

  • 17 # 華中之聲

    誰在“克隆"南陽躬耕地?

    不知什麼時候襄樊把岳飛夜宿南陽臥龍崗書寫的《出師表》拓片偷走,把題跋裡“過南陽,夜宿臥龍崗"字抺掉…掛到襄樊"隆中"。襄樊根據需要,把叫了幾千年阿頭山改為隆中山,2002年3月下文再把泥嘴鎮改為臥龍鎮,2010年11月26日又把襄樊改襄陽,五次去北京人教出版社″公關活動"將《草廬對》篡改《隆中對》,把南陽註解為襄樊一帶(詳見《襄樊晚報》2003年7月18日報道市長親自去)。後覺得不爽,聽說下一步要直接改稱湖北省諸葛亮市,真有種!就連金庸筆下虛構的郭靖,黃蓉也在襄樊雕像了。 河南南陽與湖北襄樊(″隆中")兩地語言,生活習慣、風土人情丶文化習俗和建築風格有天壤之別,可以斷定襄樊(襄陽)自古從來沒有歸河南南陽管過,為迎合諸葛亮《出師表》一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句話,編造出歷史上南陽跨過漢水管過襄樊,情願當南陽的後人。 大詩人李白一生鍾愛南陽,鍾情諸葛孔明。先後五次暢遊南陽戲白水(白河),寫下《南都行》等15篇讚美南陽的詩篇,3篇同時提到諸葛亮和南陽。李白去襄陽寫下《襄陽曲》等近十首詩,詩中提到那麼多裹陽籍英才,為何只字未提諸葛亮和″隆中"?杜甫、白居易、劉禹錫、唐伯虎、岳飛等歷代名家近三十多位都在南陽寫下關於諸葛孔明與南陽的詩(隨便搜尋一下便知)。如今走進南陽臥龍崗千年松柏參天、唐以來的石碑林立,無不在證明著真實的躬耕地。襄樊隆中裡能找到什麼?有三百年的一棵樹一塊碑一間房?究竟誰在做假?誰在偷?

  • 18 # 歷史簡單說

    我先說結論吧,諸葛亮的躬耕地是在三國時期的南陽郡,現在的襄陽市,而不在南陽市。我的理由有以下幾點。

    一,南陽郡與南陽市是兩個概念,不能等同,也不能混淆,南陽郡與南陽市轄區是不一樣的,而隆中在南陽郡的鄧縣,襄陽城西二十里,而如今屬於襄陽市轄區內。

    二,建安四年,官渡之戰的前一年,駐紮於宛城的張繡在賈詡的勸說下,投降了曹操,那麼南陽郡就不在劉表的勢力範圍內,而在曹操的勢力範圍,那麼諸葛亮是不可能在這個地方躬耕的。

    三,出師表裡面有提到,命一上將軍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宛就是宛城,洛就是洛陽,那麼說明諸葛亮是在宛城的南面,所以只可能是在襄陽城邊的隆中地區。

    四,襄陽城是荊州的治所,諸葛亮雖然說是躬耕於南陽,不求聞達於諸侯,但這個其實是自謙之詞,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雖然不出仕,但和荊州名士,多有來往,比如徐庶,石廣元,孟公威,司馬徽,龐統,龐山民等等。

    而且諸葛亮是隨叔叔諸葛玄來荊州襄陽找劉表的,另外諸葛亮取的是黃氏,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蒯氏,二姐嫁給了龐氏,蔡黃蒯龐是荊州四大家族,那麼諸葛亮的隱居之地在襄陽城二十里比較合適,如果在宛城,就有點遠離荊州中心了,訊息過於閉塞。

    五,劉備投奔劉表的時候,是駐紮於新野,新野就是劉表勢力的最北端了,劉表就是利用劉備防禦曹操的,正如張繡投奔劉表的時候,是駐紮於宛城,而此時宛城在曹操手裡,諸葛亮只可能在新野的南邊。

    六,據魏略記載,劉備駐紮於樊城,諸葛亮是北行去見劉備的,那麼諸葛亮只可能在樊城的南邊 ,而宛城在樊城的北邊,所以也不可能是在宛城的。

    七,我看遍三國魏晉時期的史料,都未見臥龍崗這個地名,那說明臥龍崗是後來的地名,不是當時的地名,如果有人找到的話,還煩請告訴一下,

    綜以上理由,諸葛亮的躬耕地,只可能是在襄陽市,不可能在南陽市。

  • 19 # 三千萬分之一hr

    對這個問題,我正想道出了諸葛亮躬耕地的前世今生,即躬耕地隆中在漢代歸荊州南陽郡鄧縣隆中,現在劃歸襄陽。漢代的荊州治所在襄陽,現在的南陽市即是漢代的宛城(漢代南陽郡治所在),古今地名對比一下簡單明瞭,通俗易懂。

    順便再重複交代一下隆中的歷史和名家註釋題詞圖片(比如國家領導人和歷史地理學家,文化巨匠),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教授方北辰也明確指出具體位置(可以搜搜電視臺的影片看看),找出來圖片供大家欣賞欣賞,具體在什麼地方請大家明辨。

    1990年曆史地理學家譚其驤為了不想讓南陽民間對這樣的爭論再繼續下去,欣然題詞,大意是“諸葛亮躬耕地於南陽郡鄧縣隆中,現在的襄陽城西二十公里”,得到與會專家一致認可,發表在《文匯報》。南陽民間人士提出不同意見,譚其驤致信《南陽日報》主編、文化權威,南陽市著名作家周熠,說旅遊和歷史研究不同,要尊重歷史真相,南陽現在有元明清古蹟,可以發展武侯祠紀念地。目前為止周熠和南陽方面沒有迴應,即是對正確主流躬耕地註釋的隆中的認可。

  • 20 # 行駛在鋼鐵大道上的人

    渚葛亮的躬耕地是哪裡?本人認為沒有爭論必要。在歷史上沒明確定論的情況下,以現有掌握的史證推論,如不正確以後又掌握的考古結論修正,一幫人既不掌握史科,又沒有考古的第一手證據,相互爭論都是空談,而願意花大功夫去空談的人一般都是別有用心,他們關心的並不是諸葛亮在哪躬耕,而關心是認定在他認為的躬耕地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是典型的用古人賺錢。南陽襄陽之爭很多證據都是以三國演義為證據,古人就怕後人去爭論,而那是作者早已作古,已不能開辨對錯,就在小說上曾加了演義兩字,意思是不是真的,是故意,千萬不可當史科來看,所以現在的爭論,古人己不能開口,由你隨意說,是典型的用死人賺錢。現在更有些人,拿三國演義去套,三國演義書中提到的,現實中沒有找到,沒關係,馬上去造一個,於是茅蘆越來越豪華,臥龍崗也越來越繁華,滿處都是現代建築,現代模樣的古蹟,還不知羞恥的說,現在不是時興穿越嗎?不知是現代人穿越到古代,還是古代人穿越到現代,這是典型的用造假賺錢。中國的旅遊業已走入岐道,開發旅遊資源並不是人造旅遊景點,製造假景點最後害的是自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棲攻擊艦在效能和設計定位方面,和輕型航母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