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讀書的獅子
-
2 # 曉赫
我欣賞曹操的才華,文韜武略。也愛惜人才,對關羽的態度,就可以得見。但作為治政家,尤其是在政權還不穩固的情況下,使用一些手段,覺得是可以理解的。
-
3 # 周子歡
曹操是否奸雄?
時事造就英雄,歷史客觀評斷,史書多數有傾向性,真正做到公正真實的歷史是未曾見到的。即使讓我們去敘述已經過往的事情,難免也會添油加醋,具有一定的傾向。
相對於曹操,奸雄一詞難免唐突,他更像是謀略家,戰略家,哲學家以及詩人型別。三國裡,敬佩的人物,曹操當屬第一。
-
4 # 了凡小哥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把曹操寫成一個多疑,狡詐多端,“寧教天下人負我,不教我負天下人”的奸雄!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排除異己,荒淫無情。那麼真正歷史上的曹操是這個樣子嗎?我給您吐槽一下。
先看正史中如何評價曹操,正史中說:曹操是東漢末年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對內消滅諸多割據勢力,如袁術,袁紹,劉表,對外征服匈奴,烏恆等遊牧民族,是魏國的奠基人開拓者,在他當政之時仍奉漢獻帝為國家之主,他說自己寧做文王不做王莽,正是有曹操輔助,漢獻帝才穩坐江山。
在政治上,曹操在統一北方後,積極實行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和生產,使得北方經濟社會生產得到極大提高,而且曹操打擊豪強,運用刑法抑制豪強。極大的緩解了社會階級矛盾。
正史記載曹操唯才是舉,當政的210到217年間,前後三次下詔求賢,打破世族門第觀念。
軍事上曹操軍規法令嚴明,他的《魏武軍令》《魏武船戰令》《魏武步戰令》等軍事著作收錄於《通典,兵典》之中,軍隊自他以下都要嚴守法令。曹操所著《孟德兵法》可比肩《孫子十三篇》所以說曹操是軍事學家不為過。
曹操在文學造詣上更是語無倫次,他的《短歌行》《龜雖壽》《觀滄海》等膾炙人口的佳作無不反應了他的偉大理想和胸懷。而一句蓬萊文章建安骨說的就是曹操,可以說曹操的詩篇引領了一代文學風騷,建安風骨感染了多少歷史豪傑!
這就是曹操一個被小說曲解了的偉大人物,每每感嘆斯人,就連唐太宗李世民都讚譽他“: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但願我們都有一個正確的歷史觀。
-
5 # 不朽不羞
曹操首先是有能力的,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軍閥兼併戰爭中,脫穎而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消滅了河北袁紹,淮南袁術,徐州陶謙,滅張繡,剿呂布,定遼東,收荊州,基本上統一了長江以北地區,顯示出軍事方面的雄才大略。最後他在赤壁之戰中,鎩羽而歸,結束了他統一天下的步伐,從此歷史進入三分時期。魏蜀吳三國相繼建國稱帝。由是觀之曹操是真英雄,曹操自己曾說:如果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
其次,曹操是一位詩人,他的《短歌行(對酒當歌)》,《觀滄海(東臨碣石)》,讀起來讓人思緒萬千。尤其是當讀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時可以感受到曹操戎馬一生,老當益壯不斷進取的高貴品格!
因此,曹操應該是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和詩人。
-
6 # 行學組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尊劉貶曹,硬生生把一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描繪成奸詐的大白臉,留給後人一個難以改變的人物形象。
透過現象看本質,劉備才是一個真正奸詐之人。他的兩個兒子名字,已經道出來他的不臣之心,劉封劉禪,大家都知道,封禪是歷代皇帝,而且必須是有作為的皇帝才可以行使的特權,看得出來,劉備早就有非分之想。
正如曹操所講,如果沒有曹操的存在,不知道有多少人稱王稱帝了。歷史需要還給曹操一個真實面目,小說也同樣需要讓每一個讀者,辨明是非。
歷史也好,演義也罷,終歸需要我們每一個後來人,用我們的眼睛和大腦,扶正自己的三觀,讓自己的一生避免渾渾噩噩。若如此,書沒有白讀也。
-
7 # 老鐵觀典
亂世英雄,豈能簡單以“忠奸”而論。
在小說《三國演義》和中國傳統戲曲中,曹操是一副白臉“奸雄”的形象。其實這個形象與歷史上真實的曹操相差巨大。
曹操為何被醜化呢?這要從歷史演變中尋找原因。
曹操形象的演變,是從宋代開始的。經過宋代評話、元雜劇,尤其是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刻畫,“白臉奸雄”的曹操形象逐步被固化並且深入人心了。
為什麼是宋代呢?因為宋代根本沒有完成國土一統。
北方先後有強大的遼朝與金朝,西北還有党項人建立的西夏國。“重文輕武”的宋王朝也曾想一統華夏,無奈軍事實力不濟,基本採取守勢。換句話說,遼、宋、西夏分治的局面,很像另一個“三國時代”。
在這種情況下,宋王朝當然要強調自己的正統地位,有點像當年的劉備,雖然割據巴蜀,一定要堅稱自已是“大漢正朔”。再加上儒學在兩宋時期得以重振,更加強調忠君之道。所以,取代漢朝的曹魏就必然被貶損和醜化了。
靖康年間,金朝大兵南下,攻破汴梁滅亡了北宋。宋朝遺老們在匆忙南撤時廣貼告示,希望逃不走的子民們學習當年的關二爺,“身在曹營心在漢”。自此以後,關公的形象大為提升,而曹操的形象愈加被醜化。
兩宋時期市井生活繁榮,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評話廣為流行,“尊劉抑曹”,逐步成為民間主流意識。
後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在民間三國志評話的基礎上加工創作的;這部文學名著更加突出了劉備之仁、諸葛之智,以及曹操的奸詐。由於《三國演義》影響巨大,曹操的“奸雄”形象就難以翻身了。
事實上,歷史上的曹操文武兼備,不拘一格用人才。他掃滅群雄、統一北方,有巨大的歷史功績。曹魏取代僅存虛名的東漢是水到渠成的,絕不是以奸詐手段竊國。
從個人品格來說曹操有野心不假,但袁紹、劉備、孫權,哪個沒有野心呢?退位的漢獻帝還沒有死,劉備就急著自稱大漢皇帝了;反觀曹操,倒是沒有在生前自立為帝。亂世英雄,豈能簡單以“忠奸”而論。
從個人才能來說曹操是一位戰功赫赫的軍事家,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詩人。毛澤東就非常喜歡“三曹”的詩作,在《浪淘沙.北戴河》一詞中,毛寫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豈能簡單定義為“奸雄”?
-
8 # 雲夢澤中的無名之士
我不認為曹操是奸雄。為什麼呢?
曹操的奸雄形象,是明代羅貫中先生的鉅著《三國演義》中作者描寫的。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第一回中寫道:時人有橋玄者,謂操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見操,言:“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許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見之,問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問,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操聞言大喜。《資治通鑑》中漢紀五十也有此記載,而《三國志》刪除了那段許劭的評語。
因為《三國演義》被稱為中國四大名著,在民間的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具有非常大的民意基礎,人們口口相傳,廣為流傳下來。所以那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給曹操做出了評判,從此曹操在人們心目中就成了奸雄形象。
《三國演義》是小說,並非真正的歷史記載,很多都是作者杜撰或者誇大歷史事實,夾雜了作者個人感情。而羅貫中先生為什麼會這麼寫,我們無從考究。但是歷史真相了?
據《三國志》、《魏書》、《資治通鑑》等史書記載的事實來看,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而非奸雄。
曹操能看清天下局勢。他拒絕地方豪傑相邀,共謀廢除在位皇帝的大事,最後失敗;董卓進京禍亂朝政,欲徵他為,最後他改名換姓出逃。
他能夠力排眾議做出決定。對於反叛的劉備,他在於袁紹大敵的對峙中,力排眾議,攻伐劉備,最後成功。他力排眾議,相信敵方降將許攸,親帥軍焚燬袁紹糧草,這一戰摧毀了袁紹的後勤補給,扭轉了兩方戰局。他力排眾議,北征烏丸,震懾蠻族,穩定北方。
他具有惜才愛才用才,他敢用注重孝道的人。東平別駕畢諶因父母妻子子女被擒而離開他,最後他也選擇原諒,而且封官魯相。對於當初反叛他的魏種,在最後俘虜後因為愛惜其才能依然給與重用。
他不畏權貴盡職盡責。任職徵議郎,敢於上書直諫縣治混亂,三公舉奏避權貴。任職濟南相,狠剎舉國亂祭之風氣,搗毀亂建祠堂,罷除阿諛權貴的地方官員。因家族為官,敢於懲治犯禁的中常侍蹇碩之叔。
他注重地方治理與民休息,屯田治學。納諫於部下,募民屯田,設定州郡田官。他在所治地方,修文學,設校官,選俊才教學,培養人才。為魏國後來平定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敢做敢為。他為父報仇,攻伐徐州陶謙。他起兵與天下諸侯共討董卓,在大家都畏懼董卓之時,他卻身先士卒,最後不敵。在他艱難時刻回到大軍營地,諸侯竟飲酒作樂,最後與他們分道揚鑣。他領兗州牧,擊破青州黃巾軍,得青州軍30萬之眾,從此走上霸業之路。後滅北方袁紹,統一北方。南討孫權劉備想統一天下,但是失敗。他失敗後並未灰心,而是韜光養晦,穩定北方。
曹操的一生,可稱得上是真正的英雄救世之人。他為山河破碎的北方黎民百姓,為北方中原帶去了統一安定的局面。
-
9 # 沐雨夕煙
一:借鑑諸多參考文獻後,認為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把曹操寫成一個多疑,狡詐多端,“寧教天下人負我,不教我負天下人”的奸雄!那麼真正歷史上的曹操是這個樣子嗎?我給您詳細介紹一下。
二:在中國歷史中記載,曹操是東漢末年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對內消滅諸多割據勢力,如袁術,袁紹,劉表,對外征服匈奴,烏恆等遊牧民族,是魏國的奠基人開拓者,漢獻帝當政之時,正是有曹操輔助,漢獻帝才穩坐江山。
三:在政治上,曹操在統一北方後,積極實行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和生產,使得北方經濟社會生產得到極大提高,而且曹操打擊豪強,運用刑法抑制豪強。極大的緩解了社會階級矛盾。
四:正史記載曹操唯才是舉,當政的210到217年間,前後三次下詔求賢,打破世族門第觀念。
五:軍事上曹操軍規法令嚴明,他的《魏武軍令》《魏武船戰令》《魏武步戰令》等軍事著作收錄於《通典,兵典》之中,軍隊自他以下都要嚴守法令。曹操所著《孟德兵法》可比肩《孫子十三篇》,所以曹操被稱為軍事學家。
六:曹操在文學造詣上更是功不可沒,他的《短歌行》《龜雖壽》《觀滄海》等膾炙人口的佳作,更彰顯了他的偉大理想和胸懷。
這就是曹操一個被小說曲解了的偉大人物,每每感嘆斯人,昔日唐太宗李世民都讚譽他“: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
建議大家去看真正的歷史中對曹操的評價,對其在各個方面的貢獻,有一個正確的瞭解和認識。
-
10 # 關觀天下
曹操是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還有說也是個書法家。曹操雖未稱帝實已有帝王之實,在中國古代領袖中綜合素質絕對排在前十之列,是具有大氣魄的政治家。
曹操出生官宦世家,生逢東漢未年天下大亂之世,在剿滅黃巾軍的過程中逐漸擁有一方勢力,後組織聯軍討伐董卓。審時度勢,迎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剿滅袁術、袁紹,消滅呂布、劉表、馬超等割據勢力,基本統一了北方地區,為魏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對外遠征烏桓,降服匈權、鮮卑,遷匈奴人於長安附近,也有人批評留下後世“五胡亂華”之根,但當時來看,曹操功勞巨大。“五胡亂華”說到底還是自己不爭氣才讓五胡有機可乘。
東漢末年連年戰亂,中原赤地千里。曹操廣攬人才,知人善用,推行有效政策,努力恢復生產和穩定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使中原地區政局穩定、經濟向好,民生得到改善。三國後期,“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吳國連丁奉之流都成了護國重臣。而魏國人才濟濟,最終統一全國,雖被司馬氏竊取,但曹操打下的根基很重要。
曹操主政的建安時期的文學作品真實地反映現實的苦難,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也流露出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意境宏大,其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被稱為“建安風骨”。曹操父子三人均是很好的文學家,曹操本人著有《短歌行》《觀滄海》等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綜上所述,曹操在歷史上是個偉大的人物。《三國演義》刻意“抑曹揚劉”造成了國人對曹操“奸雄”的形象。
-
11 # 琴瑟幽蘭2
英雄輩出的三國可謂精彩異常。有以義而結的俠肝義膽劉備集團,有以熱血組成的鐵血青年孫權集團,也有以謀略著稱的老成謀國曹操集團。
他們的性格鮮明而又個性獨特,如劉備的仁慈、諸葛亮的鞠躬盡瘁、關羽的俠肝義膽,張飛的粗中有細、孫權的掌控大局、周瑜的英氣才俊、曹操的雄才大略。無不透著時代的印記!
而這其中最具爭議的便是既有雄才大略又被冠以奸雄的魏武帝——曹操。
曹操出身不好,雖其祖父曹騰被封為費亭侯,其父曹崇身為太尉。然這些光環卻無法擺脫他是宦官之後《其祖父宦官任大長秋_宦官中的大官》。
作為高幹之後的曹操既有紈絝之姿,也有救國救民的鴻浩之志。所以他不顧身危刺董卓,不畏強權殺權貴。
董卓之後,兩都被毀。帝無尊嚴、臣無權威、民不聊生。皇帝居無定所,猶如流民。曹操奮威接帝於許縣,使帝得以穩定、皇權得以重塑、漢官得以威儀、民生得以安頓。然後不畏艱險,累年東征西伐。官渡之戰滅袁紹,赤壁之戰定三國。這是何等的英雄。“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又是何等的氣概。
三國時代的英雄為天下蒼生計也罷,為個人利益也罷,那一個不是用計策,定謀略。孫權用妹計騙劉備、殺關羽嫁禍曹操。劉備聞聲落筷,巧取益州。這又怎辯忠,怎辯奸!
對於曹操的忠奸評判之說,從晉代就已經各表其說。王沈《魏書》、司馬彪《續漢書》曲筆迴護。孫盛《異同雜語》和吳人《曹瞞傳》酷虐奸詐、再到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的“篡逆”之說,就更難辨其說。
歷史給了我們太多的謎團,我們只有蒐集史料,考證實物。才能還原歷史本來的面貌!
-
12 # 輝城啊
絕大部分國人理解的曹操,是《三國演義》上的曹操,而非史書《三國志》上的曹操。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歷史虛構小說,羅貫中創作之時,正值元末明初。
在“天下苦元久矣”的情況之下,羅貫中以尊漢貶魏的方針來創作《三國演義》,自然有其深沉的苦心與訴求。他希冀漢人驅逐韃虜,恢復漢人之雄風。作為蜀漢最大敵人的魏國以及其領軍人物曹操,自然而然成為貶抑與醜化的物件。
《三國演義》貴為四大名著之一,風行數百年,而小說的閱讀者遠多過史書。再有京劇著名的“黑臉”藝術形象,以及赫赫有名的“寧願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金句,曹操便再也擺脫不了“亂世之奸雄”的形象。
因此,想要理解歷史上的曹操,我們不應該以《三國演義》為材料,而是以《三國志》為材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觸控到歷史上的曹操,並給予他比較公正的評價。
“奸雄”“英雄”“能臣”等評價,其實在曹操生前,已為人所知。甚至可以說,這些評價是東漢末年計程車人群體中的共識。究竟是“英雄”,還是“奸雄”,還得看當時士人們所追隨的物件。追隨曹操者,曹公自然是能安天下的英雄;追隨孫權、劉備、袁術、袁紹者,自然是“奸雄”。
那麼,在中國歷史裡,曹操究竟是“英雄”,還是“奸雄”呢?具體到歷史語境中,曹操活躍的年代是東漢末年以及三國時期。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亂世。
日本歷史學家堀敏一在《曹操》一書中,認為“因為這個時期是舊秩序、新秩序形成的過渡期……在這亂世之中,積極克服紛亂,努力開創新時代的人正是曹操。在這個意義上,曹操可以說是漢到魏晉南北朝這一轉換期的亂世英雄”。
而劉備、孫權兩位割據一方的君主的歷史功績,不管是從軍事成績,還是政治制度建設,以及文學成就,都與曹操有著巨大的差異。
曹操在歷史上有著如此巨大的爭議,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作為漢朝的臣子,他是權臣,但卻行駛皇帝的權力。甚至,可取而代之。這對於封建社會的統治者和儒家價值觀來說,無疑是一種不可原諒的冒犯。
對於臣子,儒家始終推崇的是尹伊、諸葛亮這類忠義兩全的人物。曹操在為人處世方面的實用主義,亦為儒家所不喜。因此,宋代之後,他的歷史形象越來越“黑化”。
另一方面,曹操的出身著實讓人尷尬。其發跡與宦官曹騰有著直接的關係。沒有曹騰,曹操家族不會成為沛國一帶的豪族。“希附權強者,皆腐身燻子,以自炫達”,簡單來說,就是有人自願自宮,以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
在中國歷史上,太監群體的名聲,可以說臭不可聞。但凡有宮廷爭鬥的地方,就有他們的身影。能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的太監,屈指可數。除了發明了蔡倫紙的蔡倫和下西洋的鄭和之後,就沒有名聲好的太監了吧?曹操的出身是他抹之不去的汙點。
拋開這些爭議,那麼我們看看曹操的歷史功績。其一,最為重要的當然是平定了中國北方,使得中國三分之二的土地恢復和平,實施屯田制與兵戶制,恢復生產,保障人民生活;
其二是在討伐黃巾軍的戰功赫赫,讓人民免於流寇與戰爭的恐懼;
其三,就是“唯才是舉”的人才選拔思想,讓寒門人才有跨越階層的機會。曹丕代漢之後,正式創立“九品官制”制度,影響深遠;
其四,曹操的文學成就。建安七子誕生於魏國,建安風骨是文學史赫赫有名,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詩歌的發展。
綜上,在中國歷史上,曹操無疑是一位英雄。
-
13 # V587累
曹操在歷史上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 說曹操是個“奸雄”,主要有三方面的理由: 第一個理由,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託名漢相,實為漢賊。”再加他的兒子曹丕“篡”了漢獻帝的位子,曹操被尊為魏武帝,所以也就等於曹操“篡”了位。做臣子的篡了君王的位,不是奸賊是什麼? 當然這只是腐儒之見,可笑得很!當時曹氏代漢,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沒有什麼合法不合法的。如果說改朝換代者都是“反叛”、“篡奪”,那麼,自商周以降,中國歷史上恐怕找不出合法的朝代了。
第二個理由,是曹操為人奸詐,善於玩弄權術,非正人君子所為。史書上所記載的關於曹操耍奸使詐的事例有很多。有本專門諷刺、揭露曹操奸詐行徑的書叫《曹瞞傳》,書中舉了一例,說曹操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整日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叔向其父親曹嵩反映這個問題,希望曹嵩對曹操嚴加管教。曹操聞訊,擔心受到責罰,便心生一計。一日,曹操在路上遇到其叔叔,立即裝出臉歪嘴斜的樣子,十分痛苦。其叔大驚,問他怎麼了,曹操回答說:“突然中風了。”其叔趕緊去告訴曹嵩,曹嵩也大吃一驚,忙找來曹操,見曹操面容正常,問:“你叔叔說你中風了,怎麼這麼快就好了?”曹操說:“我並沒有中風,只是叔叔不喜歡我,所以就誣衊我。”以後曹操的叔叔再向曹嵩說曹操的壞話,曹嵩根本不信,於是曹操也就更加無法無天了。小小孩子,就是耍奸高手,可謂是“自古奸雄出少年”了。 再舉幾個曹操是“奸雄”的鐵證:曹操能“夢中殺人”的故事很有名。曹操生怕遭人暗算,揚言他有特異功能,誰若在他熟睡時靠近其臥榻,他雖在夢中也能覺察到。他還對侍臣和姬妾們說:“我睡覺時不可隨便靠近我,一靠近我,我便殺人,而且我自己也不知道。”一日,曹操佯裝熟睡,故意沒蓋被子,一個近侍忘了曹操“夢中殺人”的話,好心去給他蓋上了被子,結果此人好心未得好報,被一躍而起的曹操一劍砍死了。從此,在曹操睡覺的時候,左右誰也不敢靠近其臥榻。 曹操還聲稱自己“人慾危己,己輒心動”。他私下對一個侍從說:“你暗藏刀子來到我的面前,我說我的心動,然後佯裝要殺你。你不要說是我安排的,就一定不會有事。事後我有重賞。”那個倒黴的侍從信以為真,懷藏刀子靠近曹操,曹操遂大叫“心動”,令人將那個侍從拿下,果然從其懷中搜出了利刃。曹操立即令將那個侍從斬首,可憐那個倒黴蛋至死不明白自己是為什麼死的。 曹操殺糧官以塞眾口的故事也很典型。在與袁紹對峙時,軍中糧草已盡,曹操生怕士兵們因為吃不上飯而生變故,乃將糧官找來商量對策,糧官說:“分發糧食時可用小斛代替大斛。”曹操高興地答應了。但這種弄虛作假的做法肯定瞞不過將士們,軍營裡頓時議論紛紛,皆罵曹操騙人。其實曹操何嘗不知此法難以欺眾?對此他早已胸有成竹。他對糧官說:“我要借你的頭以平眾怒,不然事情不好辦。”遂將糧官斬首,令人挑著糧官的頭在軍營中示眾,血淋淋的腦袋上還貼著曹操的親筆判詞:“行小斛,盜官谷,斬之軍門。”將軍糧不足的責任推到了糧官的身上。眾人見曹操已經將“貪官”斬首,也就消了氣。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一瓜殺三妾” 、“代人捉刀”等,透出曹操兇殘的一面。當然,如果僅僅是騙人,如“望梅止渴”之類,倒是傳為美談了。 第三個理由,是曹操的殘暴嗜殺。曹操曾悍然殺死了漢獻帝的皇后伏氏、貴人董氏以及伏氏、董氏的親屬。在衛道士們看來,這是其“謀逆”的鐵證。不過話說回來,曹操是因為漢獻帝與伏氏、董承、伏完等陰謀除掉他時才痛下殺手的,應是屬於自衛,尚不為大過。 難以獲得人們諒解的是曹操濫殺無辜。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以其父為徐州牧陶謙部將所害而攻之,竟將徐州一帶男女數十萬人活埋於泗水以洩憤,清代大學者王夫之認為曹操此舉“慘毒不仁,惡滔天矣”。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一舉擊敗袁紹,又將降卒近八萬人活埋。還有,曹操殺死與自己政見不同的名士孔融及其兩個幼子,殺死聰明過人的楊修,借刀殺死恃才傲物的彌衡……這些都是曹操的斑斑劣跡,歷來為人們所詬病。
肯定曹操的,則說他是個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大文學家,是三國時期首屈一指的英雄。他志向遠大,氣度恢弘,知人善任,唯才是舉;是他,逐步消滅了北方的軍閥與匪盜,統一了北方的廣大地區;是他,指揮軍隊開墾荒田,抑制豪強,興修水利,發展經濟,為以後晉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為後人留下了不朽的名篇佳構,在中國文學史上寫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 人們評價歷史人物一般採用兩個標準,一是“成敗標準”,一是“忠奸標準”。成則英勇敗則寇,多是指皇帝而言的,這幾乎成了一條定律;對臣子而言,則以“忠奸”為分水嶺,非忠臣即奸臣,罕有例外。如果曹操果敢地取代漢獻帝即皇帝位,然後掃平劉備、孫權,統一天下,將帝位傳個一二百年,那麼,曹操理所當然是一個王朝的開國皇帝,與“黃袍加身”的宋太祖又有什麼分別呢?而且,以曹操的多才多能,在歷史上的地位恐怕要遠遠高於宋太祖。果真如此的話,誰還說曹操是“漢賊”、“奸雄”? 可惜曹操是武大郎攀槓子——上下不夠頭。他既沒有代漢稱帝成為“篡賊”,也沒有一心一意輔佐漢獻帝成為“忠臣”;既沒有一統天下成為一個絕對的成功者,也沒有被人消滅成為一個絕對的失敗者。所以,曹操在歷史上就處於一種比較尷尬的境地,用傳統的“成敗標準”和“忠奸標準”來評價曹操,似乎都不合適。 偉人也好,凡人也好;好人也罷,壞人也罷,都是人。既然都是人,那麼,不管是偉人還是凡人、好人還是壞人,都應該具有人性的優點和弱點,曹操當然也不例外。我們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當然應該看其大節,看其對社會發展和歷史程序有何作用和貢獻,而不應該抓其一點、不計其餘。時勢造英雄,亂世出豪傑。曹操是在當時的亂世中應運而生的人物,其本性還是個欲扶大廈於傾危、拯百姓於水火的仁人志士。
建安十五年,因為人們盛傳曹操將“有不遜之志”,曹操特意寫了篇《讓縣自明本志令》,自剖心跡,說明自己並無代漢的野心,只不過“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這就是曹操當時的心願。
考其投身行伍後的言行,與其志向是一致的。討黃巾軍時,曹操身先士卒,屢立軍功。平定黃巾後,曹操見朝中宦官專權,政治黑暗,遂辭官歸隱,“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弋獵以自娛樂。”視官職如敝屣。董卓進京後,欲篡漢自立,諸侯或擁兵自重,或興兵討伐,剛剛趨於安定的漢朝江山又將分崩離析。曹操為了維護漢朝社稷,毅然加入到討伐董卓的陣營之中。在諸侯之中,袁紹、袁術等各懷異志,首鼠兩端,只有曹操與孫堅對漢朝忠心耿耿,作戰最為勇敢。對此,王夫之評價道:“故天下皆舉兵向卓,而能以軀命與卓爭生死者,堅而已矣!其次則操而已矣!豈袁紹等之力不逮操與堅哉?操與堅知有討賊而不知有他,非紹、術挾奸心以養寇,而冀收刺虎持蚌之情者所可匹也。故他日者,三分天下,而操得其一,堅得其一。”王夫之之言,頗有點好心有好報的意思。 而劉備呢?小時候與小朋友們在村頭玩遊戲,便說自己是皇帝,村頭的大桑樹是其“羽葆蓋車”。他的兩個兒子,一叫劉封,一叫劉禪。封禪是古時皇帝祭奠天地的禮儀,可見劉備一直想著要做皇帝。如果按封建道德來評價他的話,劉備早就有“不臣之心”。
袁紹雖然才疏,但是志大,討董卓之時即生異志,得到玉璽後愛不釋手,醜態畢露,因此為曹操所看不起。袁紹之弟袁術更是稱帝心切,早就在壽春稱帝,結果不久便被曹操所滅。與曹操比起來,袁紹、袁術可謂“亂臣賊子”。 孫權如何?且不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他不聽招呼、公然與朝廷的軍隊展開赤壁大戰,於漢獻帝尚在位之時,他竟居心叵測地公然寫信勸曹操稱帝,壓根就沒把漢獻帝放在眼裡。
與袁紹、袁術、劉備、孫權這些人相比,曹操是最沒有野心的,也是對漢室貢獻最大的一個人。曹操曾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並非誇張之言。不僅曹操至死沒有稱帝,在他活著的時候,劉備、孫權也不敢稱帝。如果不是曹操在漢獻帝走投無路的時候收留之,漢獻帝根本不會再做上二十五年的皇帝。如此說來,說曹操“名託漢相,實為漢賊”,實在是冤枉了他。 此外,曹操平定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為日後統一全國奠定基礎,自有其難以磨滅的歷史貢獻。當曹操掌握了生殺予奪的絕對權力之後,人性中的一些弱點也隨之暴露出來。如追求美色,貪圖享樂,刻薄多疑,玩弄權術,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以至被長時間地打入“奸臣”之列。說他是“奸雄”,還是比較客氣的評價。 權力,尤其是絕對的權力、不受任何制約的權力,就好比強烈的腐蝕劑,足以使人產生質的變化。曹操最初起兵時,並未有“篡漢”的想法,其理想不過是能夠因功封侯,做個“徵西將軍”。但隨著實力的日前雄厚、權力的日益擴大,其野心也隨之膨脹。就連不學無術的袁術,在擁有地盤和軍隊之後尚思過過皇帝癮,何況雄才大略的曹操呢? 至於曹操玩弄權術、濫殺無辜,也當然是權力使然。若無權力,就談不上玩弄權術;若無權力,他更不可能濫殺無辜。所以說,不受監督和制約的權力,是最危險的東西。它不僅能使無辜者橫遭劫難,也能令掌權者身敗名裂。 民主的真諦,實際上就是對政治家的權力進行有效的制約和監督。這既是對大多數人合法權益的保護,也是對掌權人的保護。它可使掌握權力的人合理地使用權力,不至於讓一個英雄變為一個奸雄、讓一個政治家變成一個暴君、獨夫。 不過話說回來,以民主的理念去衡量一千八百年前的曹操是沒有道理的,曹操就是曹操,對歷史人物,當然不能以今人的標準去求全責備。郭沫若為曹操翻案,將曹操塑造成了一個沒有缺點的“高大全”式的“正面人物”,又未免矯枉過正了。
對於一貫以“成敗標準”和“忠奸標準”來評價歷史人物的人們來說,一般會將歷史人物分為兩類: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對於正面人物,可以無限拔高,將他描畫得沒有一絲缺點,有缺點也要“為賢者諱”,以維護正面人物的“光輝形象”;對於反面人物,則描畫得一無是處。其實,既然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就會有七情六慾,有公心,也有私心,就不可能成為“完人”和“聖人”。 其實,承認曹操有缺點和弱點,並不影響其作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的歷史地位。正如陳壽在《三國志??武帝紀》中所評價的那樣,曹操“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
14 # 君山話史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先說說何謂“奸雄”先說說何謂奸雄。
所謂"奸雄",一般是指弄權欺世、竊取高位的人。奸雄也是屬於梟雄,但是行事不那麼正大光明,屬於奸詐型別。說到奸雄,人們總會想到曹操,這幾乎成了他的臉譜。那麼,曹操真的是奸雄嗎?這得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討論,要回歸東漢末年時社會的道德觀念來評價。我認為,以當時的觀念來衡量,曹操夠得上奸雄的標準。
第二,曹操“奸雄”稱呼的由來《三國志》有一段裴松之的註文,記錄一個故事。就是曹操曾經問善於看人的許劭:“我何如人?”許劭不願意回答,曹操不依不撓地追問,最後許劭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聽罷大笑。
不過,還有另一種版本,這個版本里許劭是這樣答的:“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注意,這裡用的是“英雄”一詞,而非“奸雄”一詞。
不管許劭說的究竟是“英雄”還是“奸雄”,既然有史書寫成“奸雄”,就算是有意抹黑的寫法,也代表一部分對曹操的道德評判,既承認他是梟雄,又認為他是奸邪的。
第三,說曹操“奸”,主要是站在人臣的角度首先我們要承認,曹操不是一個很正的人,而是一個複雜的人。他有政治抱負,有匡定天下的理想,這是他“正”的一面。同時,他又是一個果於殺伐之人,兩手也是沾滿鮮血。比如說,曹操在征討徐州時,就針對平民搞過大屠殺;在官渡之戰後,坑殺七萬袁軍俘虜。他還有過一句狠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不過,在古代,判斷忠奸的最大標準,還在於是否盡到人臣的本分。從這點看,曹操顯然是沒有。挾天下而令諸侯,最後還逼死伏皇后,鴆殺兩個皇子。東漢時代是最推崇儒學的時代,曹操的所做所為,以當時的眼光來看,著實算得上大奸了。曹操的對手、敵人老稱他是“漢賊”,儘管曹操生前並沒有代漢稱帝,但不能否認他是真沒把漢獻帝放在眼裡,完全是把皇帝當作工具。
-
15 # 收藏
先說說曹操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東漢可能依然是一個帝國,保持了對周邊外族的絕對優勢。但情況並不是這樣的,五胡亂華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原因是東漢造成的,司馬家最後想自救都沒辦法。
東漢後期對外族始終處於弱勢,曾經的僱傭兵鮮卑和烏桓的軍事實力極速膨脹,邊軍徹底失控,更恐怖的是,大量的外族內遷,邊地漢民要麼選擇胡化要麼就只能南下。
期間,東漢想要扭轉這種局勢,還派中央軍和鮮卑打了一仗,結果被按在地上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只能坐著等死。
(當時的鮮卑面積比東漢還大,就問你怕不怕?)
作為東漢核心的關中地區,百萬人口裡,居然一半是胡人。恕我直言,如果沒有董卓那檔子事,東漢大機率會被外族滅掉。
等到天下大亂以後, 北方的袁紹又是個唯利是圖的主,和鮮卑走的很近。到最後,這苦的自然是百姓了。
然後曹操就橫空出世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了袁紹集團,把烏桓和鮮卑給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這不是英雄,誰是?尤其是曹操擅長於內政,百姓過的還不錯,寒門士子能得到重用。
所以別管是篡了曹魏的司馬氏政權,還是北宋初期,曹操都是妥妥的英雄。恨不得把他誇得是天上少有,地上全無。
再說說劉備
他是英雄麼?
當然是,因為劉備幾乎是一個趨近於完美的人(這個問題主要是關於曹操的,所以劉備這裡就簡單些了)。
為什麼曹操會被黑化
貶曹操,既是政治人物,也是學術任務。
政治任務
不要以為宋朝時期的所有漢人都是偏向於南方的宋朝政權,在很多時候,這些人才是反宋最激烈的人。金滅北宋的時候,北地漢人可是紛紛響應,絲毫沒有認為宋朝是正朔(同時期的西方認為遼金才是正統,在馬可波羅的遊記中可以顯而易見的看出來)。
尤其是北宋滅亡後,南宋那個慌啊。你看看那局勢和三國的蜀魏局勢像不像?
你自己的天子被人家控制住了,金還把宋欽宗的太子送回去繼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反間計還真成功了,岳飛就死在這上面)。
更尷尬的是,宋高宗的皇位不是來自宋徽宗更不是宋欽宗,而是來自張邦昌,連國璽都是張邦昌獻出來的。
這個時候,黑化曹操,宣揚劉備就是必不可免的——你別看我這個皇位是怎麼來的,我的血脈是趙家血脈。你別管南宋弱不弱,我就是正朔。
曹操是東漢末年人,祖上是西漢相國曹參(自認的)。話說東漢末年,天災不斷,洛陽等地接連發生地震,加上漢桓帝,漢靈帝都是一些不知民間疾苦的二世祖,東漢王朝氣數將近,於是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相繼爆發。
在亂世之中,曹操登場了
曹操初以孝廉入仕,成為西漢王朝的騎都尉,在黃巾之亂中軍功不小,董卓進京後,善於鑽營的曹操頗受西涼將軍的器重,但是曹操身在董營心在漢,一心想刺殺董卓為大漢建功,不幸計劃失敗,曹操被迫流亡,而後才有了曹操聯合諸侯討伐董卓的壯舉,客觀的說,曹操的霸業也是從此才得以開始。
英雄還是奸雄,歷史還是小說。
假如說到我國曆史上真正意義上的英豪,曹操必定是可以獨佔鰲頭的。數千年以來,崇拜曹操的人不計其數,對他的評價也褒貶不一,但是有一點是可以必定的,就是魯迅那句話,“他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
在亂世之中,曹操南征北戰數十年,在東漢諸雄中脫穎而出,佔據北方青州幽州幷州冀州等9州,天下三分有其二,這已經足以證明曹操的能力。至於所謂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種言語不過是小說中的杜撰,不忠漢室就更是無從談起,沒有曹操,漢室早在董卓時期就已經滅亡,而且漢室失去江山本就是自己的過失,如果曹操有罪,當年擊垮秦朝建立漢朝的劉邦是否也應該同罪呢?
回覆列表
我認為只要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名字的,都是我等望塵莫及的人物。至於這個人是不是奸雄還是英雄,那都是不重要的事情,因為所處的角度不同,關係不同,我們對人的評價也不同。
曹操這個人,我認為他是個英雄,他也是個英主。至於有人說曹操是個奸雄,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幹盡壞事。我都覺得不同意,如果曹操這個人真的是奸佞之人,他就不會有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如果他是個大惡之人,就不會有古之惡來的典韋捨命護主。
再看看他手下名將如雲,許褚、張遼、夏侯淵、夏侯惇等等,都是義薄雲天的豪傑,既然能夠唯曹操馬首是瞻,那曹操必定是有著出色的個人魅力的。
所以,我認為曹操即使是奸雄,也是個可愛的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