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3
回覆列表
  • 1 # 大愛中國書畫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稱先主,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說起劉備,眾所周知,他是三國時期蜀漢的開國皇帝,也被稱為“先主”。儘管是皇家子孫,卻家境貧寒,以賣草鞋為生,早期創業艱辛,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最後在成都稱帝,三分天下。

    如何評價劉備呢?雖然都知道劉備,可是大多數人是透過影視作品《三國演義》瞭解的,在裡面,劉備胸懷大志、禮賢下士、寬厚待人,最讓人詬病的是愛哭,被人戲言:蜀漢的江山是劉備哭出來的。當然,這些僅僅只是演義,那麼,在歷史上,劉備的評價又是如何呢?

    毛主席不僅僅是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歷史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工作之餘,毛主席讀完了《二十四史》,而且在有些地方作了批註,對於劉備,毛主席曾多次談到,說他有一個優點和兩個缺點。優點是善於用人,善於團結各方人士,這點與曹操同等水平,是厲害的。缺點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好感情用事;一個是不能區分主次矛盾。

    曹操對劉備的評價,天下英雄非你我莫屬,其實曹操對劉備早有殺心,恐失民心,又見劉備未做大,所以才囚禁劉備與身旁,但仍有半君如伴虎之感,寢食不安。

    關羽(?—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被稱為“美髯公”。再說一下關羽,忠,對劉備就不用說了。但這恰巧是在對曹操的不仁不意中體現出來的。這似乎是一對矛盾體。可謂忠而不義。死忠者,關羽,大不義者亦關羽。

    勇冠三軍,溫酒斬華雄可見一斑。死在刀下之鬼及多,不乏顏良,文丑之大將。但又絕不是及勇之人。三英戰呂布而不勝,讓人也有質疑其武力的嫌疑。

    自負,東吳約婚,竟然說出虎女不嫁犬子的話。不想自己也乃一賣棗兒。

    沒有大局觀,諸葛亮讓守東吳,他沒有做到聯吳抗曹,而是剛愎自用,落的殘死下場。劉備之川蜀滅亡既始於關羽丟荊州。失去荊州要地,是一次重大的戰略失敗。使江中不的形成鼎足之勢。蜀軍退入川中。

    最後說一下張飛,張飛(?—221年),字益德(《華陽國志》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張飛以其勇猛、魯莽、嫉惡如仇而著稱,雖然此形象主要來源於小說和戲劇等民間藝術,但已深入人心。張飛為人勇猛,曾率二十騎兵於長坂坡嚇退曹軍。而且書法不錯,擅畫美人,現今仍有其墨寶、畫像留下。張飛對有學問的人很禮遇,如劉巴初降,張飛立即到其家拜訪,但劉巴沒有和他說過一句話,張飛雖然氣憤,但沒有抱怨說一句。張飛也惜英雄重英雄,如捉到嚴顏時,嚴顏寧死不屈,張飛敬重其為人,將嚴顏收為將領。

    可是張飛脾氣暴躁,對士兵非常嚴厲。劉備時常勸張飛:“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但張飛不聽。果然張飛就是死在其部下之手。

  • 2 # 福建大都督

    劉備寬厚待人,實行仁政。義援徐州,秉持公正。明知勢弱曹操,亦孤軍前往。陶謙年老,三讓徐州,劉備才接手。呂布篡兗州而不得,東逃投靠劉備,劉備念在他居無定所,好心收留,卻遭背叛。歷經轉折,白門樓擒得呂布,勸告曹操勿忘丁原、董卓的例子,梟雄模樣漸露。轉戰多年,終得見獻帝。密謀曹操不得,東窗事發,兵敗徐州,兄弟失散,劉備北投袁紹,合力對付曹操,再敗。劉備南投荊州劉表,屯兵新野,禮賢下士,三顧茅廬,喜得臥龍。曹操南下荊州,劉備兵退江夏。臥龍孔明,出使孫權,促成孫劉聯盟。赤壁之戰,大勝曹操,劉備立足荊南,三分天下初顯。劉備入川,趁隙奪取益州,以一川之力奪取漢中,再勝曹操,進位漢中王。東吳孫權,背信棄義,偷襲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而亡。劉備稱帝,舉兵伐吳,夷陵之戰,戰敗而亡。

    劉備是早期仁義代表的英雄,各種好。後期取得益州後,梟雄面目就出來了。曹操稱王216年,劉備稱王於219年。曹丕篡漢稱帝220年,劉備續漢稱帝221年。劉備所有事情,都是後曹魏一步。為的就是申明自己是不得已而為,讓世人認定曹操才是賊。

    不管怎麼說,無論是曹操,劉備,孫權,之所以能成就大業,首先他們都是以仁待人,吸納四方人才,任人唯用,足以證明他們的人格魅力。

    在三國志蜀書六有提及,關羽、張飛,皆是萬人敵,在世虎臣。關羽剛而自矜,張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關羽,道義化身。因在故鄉犯事,逃亡至涿縣,加入劉備陣營。至此,劉、關、張三人,寢則同床,恩如兄弟。

    劉備兵敗徐州,三人失散,關羽不得已投降曹操。曹操雖以高官厚祿,關羽仍不為所動。白馬解救,刺死顏良,報效曹操。封金掛印,千里單騎,復歸劉備。轉戰荊州,立足荊南。劉備稱王,關羽發兵襄樊,水淹七軍,斬龐德,降於禁,威震華夏。早先關羽怠慢孫權,孫權恐關羽坐大,趁機偷襲荊州。關羽背腹受敵,被困麥城,四面楚歌,出逃被擒,不屈而死。

    關羽的敗,是敗在自己的驕傲。孫權偷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孫權要結親關羽,關羽以虎女焉嫁犬女拒絕,讓孫權受到了侮辱。第二,時下上庸守將劉封,因為是劉備的養子,被關羽輕視。關羽兵困麥城時求援於他,遭到拒絕。

    張飛呢,不管從三國志或者演義都是排名第三的,他與劉備是同鄉,與劉備感情很好。從劉備起兵,就沒有離開過劉備。張飛雖然勇猛,在入川作戰的過程中義釋嚴顏,盡顯國士之風。但張飛經常鞭打將士,從不善待士兵。劉備常常勸他,不要總是鞭打將士,又留在身邊做事,很容易出事。果不其然,劉備發兵東吳,張飛從閬中出發,在睡夢中被部下張達、範疆刺死,斬下頭顱。

  • 3 #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劉備,皇親國戚。

    關羽,劉備的結義二弟,由一個殺人犯,也搖身一變成了皇親國戚。

    張飛,劉備的結義三弟,由一個殺豬的屠戶,也變成了皇親國戚。

    三兄弟都是文武雙全的頂級人才。

    劉備昭烈皇帝。

    關羽皇帝的兄弟,也算是一方諸侯了,蜀國的第一名將。

    張飛皇帝的兄弟,皇帝的親家。手握重兵,威鎮四方。

    這三兄弟,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由市井之徒,變成了貴族。

    都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歷史中也有他三兄弟的濃墨重彩的一筆,三國中,夠150塊錢的人中,就有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孫權,周郎,董卓,呂布,曹操。

    其它的都不夠150塊錢。

  • 4 # 國哥愛生活

    從正面平價劉備,為人仁義,禮賢下士,誠信忠實,明鑑事非,講兄弟義氣。從側面平價劉備借荊州不還,死皮賴臉,言而無信,取益州忘恩負義,恩將仇招,小人之舉,夷陵戰敗,感情用事,鼠目寸光,蠻橫獨斷,死有餘辜。殺劉封,心狠手辣,性格惡毒。

    關羽的正面評價是忠肝義膽,威武勇猛,知書達禮,痛愛百姓,藐視權貴,視金錢如糞土,不屈不撓大丈夫。側面評價,丟荊州,不聽忠言,一意孤行,罵東吳提親,自高自大,目光短淺,不顧大局,走麥城,說話不講分寸,至死無人相救。

    張飛正面評價,威武勇猛,忠義豪情,頭腦靈活,蓋於克堅,禮賢下士,性情直爽,有勇有謀,臨危不懼,攻城掠地真英雄。

    張飛側面評價,不聽良言,性格殘暴,敬上惡下以至被害死。

  • 5 # 木火燊輝

    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從當時的身份來看,都是卑微的基層人,按現在來說就是貧下中農或小商販岀身,都到了而立之年,生活的窘迫讓他們自食其力,張飛還是好的了,如果天下太平,或許他們就這樣碌碌無為的生活一生。因為他們在那時由於岀身問題,即不文也不武,劉備雖文質彬彬,卻也沒個啥功名,張飛只不過殺豬練就了力大體質,而關二爺長期鍛鍊上山打棗,體健敏捷,殺人之後逃離家門賣棗餬口,這就說明,他們也是一般人物,而一般人物想岀人頭地,比登天還難。

    公元184年,暴發了大規模的黃巾軍農民起義,張角、張粱、張寶、兄弟提岀了"蒼天己死、黃天當立"口號,實則當時社會動盪不安,皇帝昏庸,宦官專權,社會分配極度不均,賣官備爵,巧取豪奪,貧富差距發生兩極分化,在這種情況下各地貧困農民加入義軍行列,開始黃巾軍攻州破府勢如破竹。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一般人發生了兩種思想傾向,一種是無依無靠沒有收入的農民參加起義,一種小手工業及其他人想打著保國平賊的思想去幹一番事業,而劉、關、張就是在劉備的思想主張下屬於二者思想,但你起軍得有個名堂,於是劉備就杜撰岀了中山靖王之後,以皇親國戚去討黃巾軍。

    這就是時勢造了英雄,很快,黃巾軍就被朝廷及各方勢力所破,劉備也做了縣令,然黃巾起義也造成了各路軍閥割據統治,從而掀開了三國戰爭的帷幕,劉關張也逐漸成了割據勢力的軍閥一員。

    劉備以宅心仁厚,愛民及禮賢下士著稱,不過從他後面稱帝,漢獻帝望蜀中大笑來看,這一笑,笑破了皇親國戚真正面目,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各為己,只不過要偽裝成咋樣的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作為名人,填充了歷史的空白,為三國群雄爭霸添補了濃重的歷史篇章!

  • 6 # 鼓樓自媒體聯盟亞高原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此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民間興打同年、打老庚,即受此影響。結義可互幫互助,實現老大的小目標。

  • 7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劉備假仁假義;關羽剛愎自傲;張飛殘暴魯莽。

    劉備

    說劉備假仁假義是因為劉備會演戲,至始至終都在演戲誆騙別人。陶謙死前將徐州託付給劉備,劉備自己沒有能力守住這麼大的地盤就假意哭訴,後又將徐州讓給呂布;劉表臨終前前託付荊州,劉備也哭著拒絕了,暗中招募了不少劉表手下的人才;取益州,和部下哭訴劉璋是我的同宗我怎麼忍心取而代之,結果也取了益州;關羽死後,劉備痛哭的是失去了荊州之地,若是哭關羽為什麼兩年後才起兵為關羽報仇;有野史記載劉備自己死前託孤給諸葛亮,說劉禪不行就讓諸葛亮取而代之,在屏風後埋伏了刀斧手。這些說明劉備並不是一個仁義的人,而是一個假仁假義的人。

    關羽

    關羽的一輩子算是對劉備忠心耿耿了,劉備能建立蜀漢可以說有一部分功勞是關羽的。但是關羽剛愎自傲,太瞧不起人了。關羽統軍打仗確實有一手,而且謀略上也不輸一些名士。關羽虎踞荊州後,萬事都由他做主,周邊事宜他都可以節制。關羽平生瞧不起文人,認為文人上不得馬、拉不開弓手無縛雞之力屬於廢人。主理荊州事宜時輕視麋芳等一班文人,最後確栽了個大跟頭,不僅丟了荊州還失了性命。讓蜀漢丟失了許多優勢,變得被動。

    張飛

    張飛殘暴魯莽。說張飛魯莽是因為張飛鞭打督郵、怒殺車胄這兩件事讓劉關張兩次顛沛流離。說張飛殘暴是醉酒後會鞭打部下、醒著鞭打不下、不高興也鞭打部下。因為打罰部下的事情劉備勸了張飛很多次都沒有結果。最後因為也因為這份殘暴丟了性命,一代名將被屬下在睡覺時殺死也是三國中唯一一個了。

    總結:每個人的看法不同,我覺得這些事影響著我對他們的評價。

  • 8 # 風中追風374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梁啟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談到:"今我國民綠林豪傑,遍地皆是,日日有 桃園之拜……"(《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清代一些會黨如三合會等,在他們頗為莊重 的入會儀式上,必定不會忘記插上桃枝,以此象徵他們是在桃園結義。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蓆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餘,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雲:“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年十五歲,母使遊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才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莊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桃園結義】掌故軼聞: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願與劉備共同千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莊後一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準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歷史上有沒有桃園三結義說到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那麼,三國曆史上有沒有過桃園結義這件事?歷史上的劉、關、張三人關係確是非同一般。《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亡命奔涿郡, 劉備正在鄉里聚合徒眾,關羽、張飛便投其門下。後來劉備為平原相,又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劉備和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關羽經常於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後來徐州失守,關羽被擒,曹操派人勸降,關羽也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從關羽 "誓以共死"一句看,似乎他們當年有過某種誓願,但史書只說他們"若兄弟",並沒有說他們已結拜為兄弟。?可能就是根據三人"恩若兄弟"這一點,加以想象發揮,民間便有了桃園結義的傳說,而元 人則根據民間傳說把故事寫進了《三國志平話》和雜劇。一般認為,《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在這之前,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刊行的《全相平話五種》之一的《三國志平話》,雖然只有8萬字,但已初步具有《三國演義》的主要輪廓。其中就有"桃園結義" 一節,先是關羽殺了貪財好賄、酷害黎民的本縣縣令,逃往涿郡,張飛見他狀貌非俗,談吐有志,遂邀至酒店共飲。恰好劉備賣履後也進了酒店,幾杯酒共飲之後,三人情投意合,遂共邀至張飛莊後桃園,各序年甲,"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同行同坐同眠,誓為兄弟"。這與《三國演義》的描寫已大同小異。據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統計,以三國故事 為題材的元人雜劇已有四十多種,幾乎是三國的主要人物都被搬上了戲劇舞臺,對《三國演 義》的成書也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也有專門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一齣戲,情節與《平話 》又有不同,寫關羽殺了趁亂圖謀立為王的州尹,逃到涿郡范陽,一日到張飛的肉店買肉下 酒,屠刀卻被張飛事先用千斤巨石壓住。關羽搬動巨石,讓張飛欽佩不已。張飛往客店相訪,先拜關羽為兄,後又遇見劉備,見他容貌堂堂,有富貴之相,又是帝王后裔,於是與關羽共拜備為兄,三人共到城外桃園,殺牛宰馬,祭告天地,誓共生死,同扶漢室。? 桃園結義的故事,也有現實生活的影子。三國時代有殺白馬為盟的習俗。建安七年(202),曹操攻破南皮,殺了袁譚。袁熙的部將焦觸、張南背袁向曹,他們起事時,就是殺白馬盟誓 ,見於《三國志·袁紹傳》。不過這只是盟誓,並不是結拜兄弟。後來很多農民起義的頭領在起事結拜兄弟時就用這種形式。比如,元代劉福順等人的紅巾起義,《元史·順帝本紀》描寫他們結義的情況就是"殺白馬烏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為亂"。?《三國演義》寫桃園結義,可能根據民間傳說,又吸收農民起義的事蹟,可能還與作者自身經歷有關。《演義》作者羅貫中,據魯迅考定,約生活在1330-1400年間。他的生平事蹟多不可考,有說他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有說他是東原(今山東東平)人,有說他是錢塘(今 浙江杭州)人。只知道他生逢亂世,閱歷豐富。值得注意的還有兩點:一是明王圻《稗史彙編》說他是"有志圖王者",一是清徐渭仁、徐徐鈵所繪《水滸一百單八將圖題跋》說他曾與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張士誠有關係。他現存有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小說除《三國演義》外,還寫有《小秦王詞話》、《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 ,並參加編寫了《水滸傳》,這些小說戲曲作品,都以亂世英雄事蹟為題材,這與他的經歷抱負應當有關係。《三國演義》的大量描寫,首先是對桃園結義的描寫,也應與他的這種經歷有關。從《三國演義》全書的藝術構思來說,寫桃園三結義,既引出全書的三位主要英雄,又揭示全書將要從多方面加以表現的忠義主題,這可能也是作者在《演義》開篇就寫桃園結義的一個緣由。【一家之言】『煮酒論史』 『野史亂彈』劉備才是借刀殺關羽的真兇最近一本名叫《諸葛亮的真面目:走下聖壇的諸葛亮》的書相當火爆,作者朱子彥在書裡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那就是關羽的死是諸葛亮造成的。他認為,就是因為關羽在打襄樊、擒于禁、斬龐德、圍曹仁,直到走麥城的過程中,諸葛亮未發一兵一卒,袖手旁觀,這才造成了關羽最終的失敗和掉了腦袋。而在作者朱子彥看來,諸葛亮之所以要借曹操和孫權的刀來殺關羽,原因就是關羽的地位太高,和劉備的關係太近,所以一旦劉備死了,諸葛亮手裡可能就沒權了。雖然阿元也並不認為諸葛亮特別的高尚,雖然阿元並不認為諸葛亮是一個忠臣的榜樣,但阿元更不同意把關羽的死,強加在諸葛亮身上。說關羽的死不是諸葛亮乾的第一個理由是,即便是諸葛亮看出來關羽是他權力爭奪中的第一大障礙,他也沒有能力把借刀殺關羽。非不為也,是不能也。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是諸葛亮投靠了劉備之後,並不向〈三國演義〉裡頭寫得那樣,一開始就手握大權。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到了劉備那裡之後,雖然和劉備處得不錯,讓劉備感覺到如魚得水,但劉備並沒有給他任個什麼官,還是白丁一個。到了赤壁之戰後(公元208年),才給了諸葛亮一個雜號將:“亮為軍師中郎將”,而且也不是全面負責的人,僅僅是管制荊州的零陵,桂陽,長沙三個郡,徵調這三郡的賦稅,用來擴充軍中的糧餉。等到了劉備拿下益州之後,給諸葛亮的也不過是軍師將軍,秩二千石,相當於東漢的太守,也就是市長級別的一個官。等劉備稱漢中王了,關羽是前將軍,張飛是右將軍,都是位次三公,比諸葛亮都差不多。而且當時,劉備更信任的人是法正。在劉備死前,諸葛亮長時間內並不在劉備身邊,各種軍政大事,諸葛亮都靠不上邊。象決計入蜀和攻打劉璋,是法正、龐統出的主意。而攻佔漢中,也是法正和劉備一塊乾的,和諸葛亮也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段時間裡,諸葛亮並沒有太大的權利,也不大受劉備的信任。象關羽死後,劉備要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大家夥兒覺得這事沒把握啊,就勸劉備別幹了,劉備是一概不聽。這個時候,諸葛亮說的是啥呢?“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三國志》卷三十七《法正傳》)意思是啥呢,這法正還活著就好了,因為只有法正的話,劉備才會聽。還有,當時劉備“以(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意思是法正同志官很大不說,而且身兼內外要職,得到了劉備的絕對信任。所以呢,當時的法正也不把人放在眼裡,對“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也就是說,把以前得罪過法正的人,哪怕你只是斜楞了他一眼,都報復了個遍。而對此,亮也啥招沒有。“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三國志》卷三十七《法正傳》)意思是啥呢,法正,也就是法孝直是劉備的左膀右臂,我能拿他有啥招呢?這些情況,都說明,當時的軍政大權,都牢牢地控制在劉備自個兒的手裡,能說上話的,只有一個法正。而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劉備把他定位在一個內政人才上,也就是相當於一個後勤部長。你說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有權力派兵去救關羽嗎?他又有什麼能力借刀殺關羽呢?再說了,當時在權力爭取的道路上,對諸葛亮阻礙最大的,是法正而不是關羽。當時,“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三國志法正傳》),也就是漢中王的宮廷秘書長,還兼著個將軍。而這時候的諸葛亮不過是軍師將軍,地位也就是個差不多。從這種情況來看,法正如果後來不死,當丞相的可能性比諸葛亮還大,應該是諸葛亮權力之爭上的第一塊拌腳石。如果諸葛亮真的有那麼壞,想把阻攔他前進的石頭都搬掉的話,也要先搬法正才對。而且關羽再怎麼樣,不過是個武將,歲數也和劉備差不多,你知道他們誰死到誰前邊呢?所以作者朱子彥的說法,也有把諸葛亮神化的可能性。到關羽是個武將而在作者朱子彥看來,諸葛亮之所以要借曹操和孫權的刀來殺關羽,原因就是關羽的地位太高,和劉備的關係太近,所以一旦劉備死了,諸葛亮手裡可能就沒權了。但關羽的死也確實特別的奇怪。在長達半年多的時間裡,只有一個兵力不足的關羽在孤軍奮戰,直到走麥城,掉了腦袋了,也沒有盼來一兵一卒。而劉備呢,對這二弟是不聞不問,袖手旁觀,好象沒事人一樣,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真的是有人要借刀殺關羽嗎?回答是肯定的,但這個人不是諸葛亮,而應該是劉備。聽了阿元這個結論,可能所有的人都要跳起來,說阿元在瞎扯蛋。這劉備和關羽是兄弟啊,關係好得跟一個人似的,咋可能借刀殺關羽呢?這不是胡說八道是啥呢?首先劉備和關羽並不是結義兄弟。成為千古以來義氣典範的桃園三結義是羅貫中瞎編的,在歷史上壓根就沒這麼一回事。第二,關羽和劉備的關係也不象人們想象的那麼好。象在徐州的時候,關羽就背叛過劉備,而且也不象〈三國演義〉裡說的,有甘糜二夫人和有條件投降的說法。在〈三國志-關羽傳〉裡是這麼說的,“曹公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在〈三國志-太祖傳〉裡說的是“備將關羽屯下邳,復進攻之,羽降。”而且,在孫權最後把關羽抓起來之後,關羽也是要投降的。蜀記曰:“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意思是關羽給抓起來之後,關羽是想投降的,要不就沒有權欲活羽以敵劉曹。要是人家連投降都願意,你怎麼能夠讓他活著來對抗曹操呢?這些事情證明,關羽並不是象人們想象的,是個頂天立地,豪氣沖天的大丈夫,而是和呂布差不多,一看打不過,立馬就乖乖的投降。而且因為關羽驕於士大夫,也就是看不起有文化的,所以在諸葛亮剛投奔劉備的時候,還和劉備發生過一次矛盾。他看劉備和關羽關係太好了,心裡就打翻了醋罈子,攛楞張飛一起找劉備提意見去了。“於是(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三國志諸葛亮傳〉)意思是啥呢,對於劉備對諸葛亮太好了,關羽和張飛都不高興了,說我們都跟你這麼長時間了,你咋對個新人這麼好呢?劉備趕緊勸了半天,關羽這才不嘮叨了。而且關羽是相當的驕傲,在劉備集團裡,是誰也不服,估計連劉備都不一定放眼裡。這一點,從關羽要殺糜芳,也就是劉備的小舅子可以看得出來。從劉備收了馬超之後可以看得出來。劉備收了馬超之後,關羽馬上就寫信給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意思是馬超是啥人啊,可以和誰相比啊?諸葛亮知道羽小心眼啊,就寫信告訴關羽:“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意思馬超也就武藝好點,和黥布、彭越啥的差不多,和張飛一起打打仗還可以,但和你關羽咋能比呢?至於說諸葛亮,關羽也沒有當回事。聯吳抗曹是諸葛亮制定的,劉備同意的國策,但到了關羽那裡就變了味道了。當孫權要和他聯姻的時候,關羽罵孫權是豬,這實際上已經和東吳公開決裂。還有,在劉備稱漢中王之後,關羽還因為驕傲,還和劉備直接起了衝突。當時,劉備想用黃忠當後將軍,和關羽並列。關羽不幹了,這個官我不當了。對於這一點,《三國志·費詩傳》是這麼寫的:“劉備“遣(費)詩拜關羽為前將軍,羽聞黃忠為後將軍,羽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關羽的不肯受拜,實際上是對劉備的公然對抗。當時可是封建社會,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你這麼和你的主子對著幹,是不是不想活了呢?不僅如此,在這之後,關羽和劉備的對抗開始升級。這個新的對抗就是,關羽發動了襄樊戰役。說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是和劉備對抗的理由是,在所有的,你能找到的歷史書裡,沒有一條證據能證明,這襄樊戰役是劉備想打的。那麼劉備沒有下命令,曹操也沒有軍事行動的情況下,關羽為什麼要對曹操動手呢?原因之一,可能是關羽沒有任何的功勞。關羽在襄樊戰役之前,在戰爭中唯一建立的功勞就是殺了文丑,還是給曹操殺的,其它的打的全是敗仗。你說看著張飛、馬超、黃忠等人在伐劉璋、滅漢中的戰爭中功勞不斷,你說心高氣傲的關羽受得了嗎?先是來個孔明,就如魚得水,來個黃忠,平起平坐。再混下去關羽一點面子也沒有了。所以關羽要打。第二,可能是持寵而驕。覺得和劉備不是外人,咱倆誰跟誰啊,你的不就是我的嗎?這種思想在關羽伸手要官的時候,已經表現出來了,我是你的兄弟啊,你咋能給我個那麼點的官呢?咋也得給我個一字並肩王啊。就因為沒有把劉備當外人,所以關羽就把自個兒當劉備了,所以一不請示二不彙報,對著曹操是伸手就打。第三,關羽可能想當荊州王。這個猜測膽子大了點,但劉備可能也是這麼想的。在當時的情況下,有兵就是草頭王。關羽可能一下子發現,自個兒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在荊州一個人說了算啊,就跟韓信打下了齊國之後差不多,覺得自個兒這麼大的能耐,咋不也得封個王呢?於是和韓信的表現也差不多,韓信是你不封我王,我就按兵不動,關羽呢,是想把整個荊州打下來,我給你整個既成事實,看你劉備怎麼辦。你要還不封我,我乾脆把你也滅了就完了。這一點,還有個證據,就是關羽在發動襄樊戰役之後,因為糜芳,也就是是劉備的小舅子,運糧不力,也要殺,這對於劉備來說是不是大不敬呢?但不管關羽是咋想的,他不請示就出兵,在劉備眼裡就算不是造反,差不多也是叛逆了。這不僅僅是劉備會這麼想,任何一個主子都會這麼想。當年曹操有一次去打仗的時候,大將於因為後邊有追兵,所以沒有請示曹操就先結陣,結果馬上就有人打小報告,說于禁要造反。那你關羽不打個招呼就出動大軍,這不是謀逆又是啥呢?再說了,就算劉備相信關羽不會造反,但這麼一個不聽話的大將留在手裡,早晚不是個禍害嗎?你關羽不接受前將軍的封號,已經叫劉備沒面子了,你又使這麼一回,叫劉備把臉往哪裡擱呢?而且,自個兒都整不明白這個兄弟了,劉備百年之後,他兒子劉禪能控制住關羽嗎?答案是肯定不能!正是上邊這些原因,讓劉備在關羽私自出兵,發動襄樊戰役的時候,好象沒事人似的站在一邊。關羽打勝了,也不表揚獎勵;你打敗了,我也不出兵救你。可能有人說了,劉備咋就一點不講兄弟感情呢?這可能是關羽把兄弟之情太當回事了。對於皇帝,中國封建社會最大的政治家來說,利益決定一切。他們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對於自己的親骨肉,劉備都扔過兩次了,(一次在丟徐州的時候,一次在長坂坡)他能對你個外人講感情嗎?關羽可能已經忘了,他和劉備之所以關係好,一是因為劉備手裡沒人,用得著他;二呢是因為當年劉備坐著,他就得站著;劉備站著,他就得撅著。這劉備當個小官時都這麼能裝,當了王之後可能慣著你嗎?所以,在劉備的心裡,可能早就藏著要殺關羽的心思了。所以關羽發動襄樊戰役的時候,雖然既沒有請示,也沒彙報,但我也不管你,看你折騰到啥時候。而劉備之所以這麼沉得住氣,原因是關羽的部隊並不多。專家的研究結果表明,經過兩次調兵入蜀,荊州的軍隊不過才三萬人。以三萬人的力量,挑戰曹操,劉備用腳脖子也能想得出來,關羽沒有取勝的可能性。而戰爭的程序也證明了這一點,關羽打襄樊、擒于禁、斬龐德、圍曹仁之後,終於發現,自個兒是一腳踢到鐵板上了。曹操不僅調集了徐晃、張遼的部隊對關羽進行進攻,還親自出馬,率十萬大軍在後邊坐陣。這個時候,關羽想到的調駐守荊州的部隊。現在的許多人都把關羽的死賴到呂蒙和陸遜的身上。而實際上,即使東吳不出兵,關羽的下場也只能是失敗,當然時間可能長一點,而荊州也可能落入曹操的手裡。而這個是東吳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孫權不在顧忌和劉備的聯盟,在關羽失敗的命運上加了一根稻草。而這個時候,關羽兵力不足的問題,也暴露了想殺他的人是劉備。在關羽進攻勢頭猛烈,但兵力不足,蜀中在沒有戰事的情況為什麼不出兵幫一把呢?合理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劉備不肯點這個頭。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關羽先是把駐守荊州的部門劃拉了一遍,然後又向劉封、孟達求救。為什麼不向劉備求救呢?因為關羽私自出兵之後,劉備的態度已經讓關羽明白,他的這個大哥已經不想要他了。而劉備之所以在關羽死後,以劉封、孟達不發援軍為由頭,殺了劉封,不過是裝個樣子而已。何況殺了劉封,還對劉禪能鞏固地位,大有好處。但雖然我們說是劉備借曹操、孫權的刀殺了關羽,但實際上,殺了關羽的,還是他的性格。如果關羽不是剛愎自用,如果關羽不是驕傲自大,換句話說關羽如果不窮得瑟,老老實實地當自個兒的前將軍,這一切將都不會發生,而且歷史都有可能為之改變。

  • 9 # 老任講故事

    劉備:籠絡豪傑,深得人心。識人善用,君臣融洽。堅韌不拔,終成大事。寬以待人,心胸廣闊,忠厚善良、禮賢下士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稱先主,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開國皇帝、政治家。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先後率軍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赤壁之戰時,劉備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

    於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三國志》評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

    關羽:他集忠於君,善與友,正義,武力,智慧,勇氣,毅力,大志於一身。他集驕傲,狂妄,輕敵,自大於一身,勇猛粗暴、嫉惡如仇

    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與關羽一起加入,隨劉備輾轉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寢則同床,劉備出席各種宴會時,和關羽終日侍立在劉備身旁。

    張飛:勇武過人,粗中有細,重情義。對有學問的人很禮遇,惜英雄重英雄,脾氣暴躁,對士兵非常嚴厲,忠肝義膽、一身正氣

    張飛(約166-221)字益德(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因其勇武過人,而與關羽並稱為“萬人敵”。

  • 10 # 李家小么妹

    劉備的評價:

    劉備胸懷大志、禮賢下士、寬厚待人。

    劉備他有一個優點和兩個缺點。優點是善於用人,善於團結各方人士,這點與曹操同等水平,是厲害的。缺點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好感情用事;一個是不能區分主次矛盾。

    關羽被東吳殺害之後,劉備不顧江山社稷,不聽諸葛亮等謀臣的勸阻,負氣出兵東征孫吳,結果大敗而歸,無顏回成都見諸葛亮和百官,死在了白帝城,這就是感情用事。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確定了戰略方針,是“東聯孫吳,北拒曹操”,曹劉是主要矛盾,孫劉是次要矛盾。所以孫權多次討要荊州時,諸葛亮總是推脫軟磨,從不硬抗,直到最後才讓出荊州的部分地方。劉備不瞭解這點,派出不懂方針的關羽去駐守荊州,最後還發生了夷陵之戰,這就是不會區分主次矛盾。

    關羽的評價:

    關羽,義薄雲天,豪氣沖天、一身正氣。“身長九尺三寸,霸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唇若抹朱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好大喜功,自負。鎮守荊州之後的關羽,功高至偉,漸漸變得狂傲起來。

    而在關羽的人生哲學中:誰的拳頭大,誰就是老大!作為一個純粹的武夫來說,這也無傷大雅,但要作為一方面統帥,那就是滅頂之災。

    所以從武力角度來看,是那種能獨當一面的帥才。而關羽,作為一名戰將倒還是挺合格的。

    不管怎樣,關羽還是深受人們喜愛,他的忠義和勇武,那是深入人心。

    張飛的評價:

    張飛身高八尺,是個燕頷虎鬚、豹頭環眼的彪形大漢。

    張飛是個是賞罰分明的人,敬君子而不恤小人,雖然敬重君子義士,但是對待犯錯的下屬和小人也確實是一點情面不留,經常鞭打手底下計程車兵。

    張飛被稱作[萬人敵],就是說他一個敵得過上萬人,再加上他嚴於治軍,所以他和他的部隊戰鬥力都是極強的,光看這些點,那可不是靠著一根筋打打殺殺就能做到的。

    張飛的作戰風格,大約是以勇敢無畏,敢打硬仗、惡仗著稱。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人們很容易認為張飛只是一介勇夫。

  • 11 # 張德慶

    劉備識才,善收民心是其長處,軍事上戰略觀戰術思想皆非所長;張飛長相不怎麼對得起觀眾,但卻是個儒將,書法繪畫無一不精,老婆也是三國數得上的美人,翼德將軍優點突出,缺點也明顯,禮士而藐下,心思粗中有細,但有思維盲角,可惜了!缺少個政委做助手,(這是劉備的過失)。關羽強且勇,將才非帥才,如果獨當一面,同樣要配個好政委的,雲長將軍傲上而禮下,有彭大將軍之風,惜劉皇叔用錯地方了,關將軍放在漢中比放在荊州更能出成果,荊州應使黃忠或魏延鎮之,法正做政委,可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羅山縣6名兒童晚上在塘中摘菱角,不慎落水全部溺亡,為4女2男,年齡最大者12歲、最小5歲,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