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瀾石記

    明英宗透過“奪門之變”復位後,幹了兩件事,一是殺了大明的功臣于謙,二是廢了明景帝朱祁鈺。這兩件事中,殺于謙的影響最大,後來明英宗也後悔了,又懲處了參與“奪門之變”的石亨等人。至於更正的事,明英宗不能自己否定自己,到他兒子成化帝朱見深時期,平反的呼聲仍然很高,朱見深更知道其中的原因。

    首先,于謙保住了大明江山,這一功績是彪炳史冊的。當時,瓦刺太師也先率領蒙古騎兵,在土木堡殲滅了明軍主力,俘虜了御駕親征的明英宗,隨即打到了北京城下。危機中,明朝距離亡國就一步之遙了。有大臣主張南遷,偏安江南。于謙斥責了這一逃跑主義,力主堅守北京。隨後,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指揮了北京保衛戰,眾志成城、同仇敵愾,一舉打敗了瓦刺人,讓明朝轉危為安。而且,于謙協調指揮各地兵馬,接連挫敗瓦刺人的入侵,讓瓦刺人不得不求和。

    而且,于謙一心為公、清正廉潔,深得民心。他說:社稷為重,君王為輕。他推舉朱祁鈺為皇帝是出於公心,在朱祁鈺病重時,他建議恢復朱見深為太子,同樣是為了維護朝廷的穩定。他主持朝政不徇私情,石亨為了拍馬屁,推薦他的兒子當官,被他嚴厲地批評了。在明英宗要殺他,派人去抄家時,發現他家裡空蕩蕩的,幾乎沒有私產。所以,于謙被冤殺,讓臣民落淚,不給他平反,就不能安定人心。

    其次說到明景帝朱祁鈺,是個合法的皇帝,由群臣推舉,皇太后同意的。在黑雲壓城城欲摧,明英宗被瓦刺人挾持攻城時,明朝危在旦夕時,朱祁鈺被立為皇帝,讓瓦刺人的陰謀落空。朱祁鈺當皇帝后,迅速清除了作亂的大太監王振一黨,恢復了朝廷的正氣,凝聚了人心。而且,朱祁鈺“天子守國門”,發揮了旗幟作用,扭轉了被動局面。在朱祁鈺當皇帝期間,儘管有禁閉太上皇明英宗、廢立太子的行為,但他依靠于謙等忠臣,穩定住了明朝的邊防,並發展經濟,恢復了和平繁榮。

    可以說,沒有朱祁鈺這一朝,明朝的命運是不堪設想的。如果明朝失敗了,南遷了,明英宗不可能被放回來,還有機會復位。因此,廢掉朱祁鈺也說不過去。

    基於以上原因,成化帝朱見深為了不讓冤情延續,同時也為了他贏得人心,首先給於謙平反,後來又恢復了明景帝朱祁鈺的帝號。

  • 2 # 談琴看風景

    殺于謙是為了國家穩定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于謙擁立朱祁鈺為帝,屬於謀逆,容易引起國家分裂,英宗復辟,只有殺于謙正其名,也是警示後人,不可謀逆。

  • 3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朱見深在中國歷史上屬於一個評價相對來說比較高的一任皇帝了。明朝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是明朝難得一見的清平盛世。《明史》稱讚朱見深,“憲宗早正儲位,中更多故,而踐阼之後,上景帝尊號,恤于謙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輅,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時際休明,朝多耆彥,帝能篤於任人,謹於天戒,蠲賦省刑,閭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於斯復見。”能得如此之高的評價,可見朱見深的歷史地位有多麼的高。

    說起為朱祁鈺和于謙平反,就不得不提朱見深的父親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原本朱祁鎮抓了一手好牌,但活生生讓朱祁鎮給打爛了。朱祁鎮統治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朱祁鎮統治初期當時內有著太皇太后張氏執掌朝政。外有“三楊內閣”輔助管理政事。所以明朝雖然有朱祁鎮這麼一個兒皇帝,但明朝發展還是非常不錯的。張氏在當時地位十分的尊貴,也十分的具有權勢。當時她垂簾聽政,整個國家的國事大權都落在了她的手中。但張氏卻沒有絲毫的貪慾。她從不用自己的家人,也不允許外戚掌權。更不許宦官干政。後來無法無天的太監王振,被張氏給壓的死死的。因此明朝的發展依舊在穩步向前。張太后與三楊治國有道,明朝頗有一番欣欣向榮之態。

    但從正統五年開始,到正統十一年期間。楊榮,楊士奇,楊溥以及張太后分分去世後。太監王振開始專權,整個大明朝的政治才開始走入滑坡路。當時的朱祁鎮還沒有被王振如何影響,朱祁鎮還是一個熱血澎湃的少年皇帝,朱祁鎮很希望可以像父親朱瞻基一樣橫刀立馬征戰四方。因為歷史上朱祁鎮的父親朱瞻基曾在楊榮的建議下,御駕親征,打敗漢王。所以朱祁鎮一直很嚮往征戰來證明自己的勢力。

    當時瓦刺一直對明朝心懷不軌,不是想騙取明朝的錢財,就是想侵佔明朝的疆土劫掠。因為當時明朝每年都會大量的對瓦刺進行賞賜,王振掌權後對此非常不滿,所以王朝就減少了對瓦刺的賞賜,瓦刺隨即大舉南下威脅到了明朝疆域。朱祁鎮一看頓時感覺有了大展身手的機會。所以他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並讓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監國。隨後帶著大軍前去迎戰瓦刺。但朱祁鎮根本不通軍事,在加上王振這太監瞎指揮,導致朱祁鎮大軍潰敗,朱祁鎮自己也被抓了起來。

    之後瓦刺想用朱祁鎮要挾明朝,但明朝以于謙為首的大臣們認為,不應該接受瓦刺的要挾並且國不可一日無主。所以于謙和大臣們擁立郕王朱祁鈺繼位稱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而朱見深也被朱祁鈺後來給廢掉了,立他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後來瓦刺人眼看沒有什麼便宜可佔,所以就把朱祁鎮放了回來。而朱祁鈺怕朱祁鎮影響到自己的皇位,所以就把朱祁鎮就囚禁了起來。後來朱祁鈺在病倒之後,有大臣發動政變救出了朱祁鎮。朱祁鎮再次登基稱帝。而朱祁鈺就被廢,不久後就死掉了。而於謙本來朱祁鎮是不打算殺的,畢竟於謙抵抗瓦刺有功,而且也是一個忠臣。但很多人對朱祁鎮說,不殺于謙不足以平民憤。畢竟於謙是擁戴朱祁鈺的罪魁禍首。所以于謙也被朱祁鎮以謀逆罪給殺掉了。

    明憲宗朱見深這個人十分的寬仁。他繼位後就主張為朱祁鈺和于謙平反。雖然朱見深呢曾被朱祁鈺廢去太子地位,但對這位叔叔的功績還是相當理解。在幾經周折之後,成化十一年時,下詔恢復朱祁鈺帝號,定諡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並下令按帝陵的規格修飾陵寢。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景帝的功績。但明憲宗沒有給朱祁鈺全面平反,所定諡號僅為5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諡號都是17字,朱祁鈺在規格上較其他皇帝低,而且朱祁鈺還沒有廟號。

    對於于謙方面,朱見深表現的更加寬容大度了。明憲宗成化初年,朱見深將於冕赦免回來,他上疏申訴冤枉,得以恢復于謙的官職,賜祭,誥文裡說:“當國家多難的時候,保衛社稷使其沒有危險,獨自堅持公道,被權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時已經知道他的冤,而朕實在憐惜他的忠誠。”這誥文在全國各地傳頌。在後來明朝歷代皇帝中也多有為于謙正名的帝王。

  • 4 # 藤樹先生

    明朝成化元年(西曆1465元),成化帝宣佈平反被其父明英宗誅殺的名臣于謙。

    成化十一年,成化帝又宣佈恢復景泰帝的皇帝尊號。而景泰帝的帝號,也是被其父親明英宗所廢黜的。

    那麼,成化帝這一系列操作,原因何在?個人認為,這要從明英宗和景泰帝的恩怨說起。

    景泰帝的皇位得失

    其實如果沒有意外,大明朝的皇位,是和景泰帝毫無交集的。

    明英宗在位時期,聽信閹人王振的鬼話,率領數十萬明朝精銳攻打瓦剌。自小嬌生慣養、不諳戰陣的明英宗和瓦剌軍隊的交鋒,其結局可想而知:明英宗被瓦剌人俘虜,而且,明朝精銳全部喪生於瓦剌人的屠刀之下。

    皇帝被抓了,精銳也光了,大明朝到了最危險的一段時光。這時候,是于謙等大臣及時擁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做皇帝,來指揮抗擊瓦剌軍隊的大業——就這樣,朱祁鈺做了皇帝,這便是景泰帝。

    明朝有了景泰朝廷後,其抵抗力量得到有效運作,瓦剌見無力滅亡明朝,於是只好撤軍,之後沒過幾年,瓦剌人將明英宗“踢”回了明朝。

    景泰帝起初忌憚明英宗,將明英宗囚禁起來,不過,景泰帝得位靠運氣,失去皇位也因為運氣。景泰八年(西曆1457年),景泰帝患上重病,石亨等大臣趁機發動政變,擁立明英宗復位。明英宗復位後,宣佈廢黜景泰帝皇帝尊號,同時誅殺于謙。

    恢復名譽

    明英宗為人荒唐,但並不是傻子。他也知道于謙是一個忠臣,有大功於明朝,更知道,倘若不是于謙及時擁立景泰帝,並且一手操辦抵抗瓦剌的事務,那麼,明朝很可能被瓦剌所滅亡,到時候自己的命運,多半會和後晉出帝、北宋徽欽二帝那樣,在瓦剌被囚禁之死。

    同時,明英宗也知道石亨等參與擁立自己復位的人都是奸險小人。因此明英宗復位沒幾年,石亨等人相繼被明英宗藉故除掉。不過,為于謙恢復名譽這種事兒,明英宗不能做——畢竟,一旦恢復于謙待遇,等於給自己打臉。

    成化帝繼位後,朝野上下對給於謙恢復名譽的呼聲很高。成化帝也知道人心所向,於是本著收買人心,同時也是鼓勵成化朝也出幾個“新于謙”的心理,宣佈為于謙平反。之後的弘治帝和萬曆帝,也知道多宣傳於謙的重要性,於是不斷提高明朝官方給於謙的評價。

    至於景泰帝,成化帝的態度很糾結:因為景泰帝對自己並不待見,甚至還廢掉了自己的太子之位。自己在景泰帝掌權的八年時間裡所遭遇的痛苦,讓自己歷歷在目。

    不過,景泰帝即便有再多不對,畢竟對於抵禦瓦剌還是有功的。因此不給景泰帝一個公正的評價,只怕人心不服。於是,成化帝為了順應人心,宣佈恢復景泰帝的皇帝稱號。不過,從成化帝沒有為景泰帝上廟號這一點可以看出,成化帝還是存在打壓景泰帝的心理。

  • 5 # 棲鴻看紅樓

    因為他們確實有功與社稷。

    朱祁鎮年少輕狂,信任王振,以致土木堡之變,自己被擒,敵軍長驅直入,圍困京師,大明帝國岌岌可危。

    這時候,朱祈鈺和于謙,不管是一心為國也好,暗謀私利也好,不管是迎難而上也好,順水推舟也好,不管是英勇主動也好,被動妥協也好,總之是他們,以及當時的文臣武將,齊心協力,勠力同心,才打退了敵軍,儲存了國家。這是無可置疑的。

    置於朱祁鎮被釋放之後,有被弟弟囚於“南宮”八年,就內部矛盾。“奪門之變”後重登帝位,殺害於謙,更是無理取鬧。

    雖然是無理取鬧,畢竟有感情人因素:對於廢了自己帝位、囚禁自己的人,誰也不會喜歡。而當時政局穩定,並不太需要于謙這樣的人才,殺了也就殺了。

    但是,多年以後,朱見深繼位,冷靜地回顧歷史,對於這兩位對國家有貢獻的人,必須給予肯定——也許有感情的因素,也許沒有,但一定有政治的因素:褒獎有功之臣,是為了鼓勵前人,更是為了引導後人。

  • 6 # 史不知味

    讓明朝陷入動盪並幾近於傾覆的“土木堡之變”一直沒人買單,一直到了“奪門之變”之後才由明代宗朱祁鈺和于謙買單。

    土木堡之變是誰之過呢?毋庸置疑是明英宗朱祁鎮的過錯。

    雖說王振有所謂的“欺君之罪”,明英宗也是在他的慫恿之下御駕親征,可是真正能夠決定是否親征的仍然是明英宗,說到底主犯從一開始便是明英宗,王振只是一個從犯而已。

    更何況,王振已經為他的錯付出了代價,已經在土木堡之變中被被殺了。

    從犯已死,主犯會怎樣呢?

    明英宗雖然被也先給俘虜了,可是卻什麼事也沒有,畢竟也先原本是打算以他作為籌碼嚮明朝敲點錢的,想讓明朝這邊支付一筆高額的“贖金”,所以確實也沒準備對他怎麼樣。

    只不過,形勢的發展卻出乎了也先的預料,皇帝被俘,明朝不僅沒有支付贖金,反倒直接將明英宗撇在了一邊,另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那也先的如意算盤豈不是落空了?所以也先也很不爽。

    既然明朝不按套路出牌,那麼也先當然也不會按套路出牌。

    也先不僅沒有一怒之下殺了明英宗,也沒有選擇繼續囚禁明英宗,而是打算直接釋放明英宗,讓他回明朝。

    也先是希望明英宗回明朝之後能夠和朱祁鈺相爭,給明朝製造內亂,如此一來或可有機可乘,只可惜也先到死也沒看到那一天。

    明英宗回到明朝之後,雖然說他是土木堡之變的主犯,是讓明朝一度陷入板蕩的罪魁禍首,可畢竟也是曾經的皇帝、如今的太上皇啊!

    所以,明英宗並沒有因此遭到怎樣的懲罰,只不過是被明代宗朱祁鈺給關到了南宮而已,日常生活照樣享受。

    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句話聽聽就好。

    這也就是說,明英宗雖然是土木堡之變的主犯,但是他卻因為身份尊貴的原因而沒有為自己犯下的錯誤買單。

    既然明英宗沒有買單,可是這個錯誤卻是鐵打的事實改不了,總得有人來買單吧?

    朱祁鈺應該有想過讓明英宗來買單,只是當時孫太后還在,他多多少少還得顧及她的感受,對她的影響力多多少少也有所顧忌,所以只能選擇暫時擱置。

    只是讓朱祁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自己這一擱置,到了最後,自己反倒得為哥哥明英宗所犯下的錯誤買單。

    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推朱祁鈺上位,然後迅速穩定了明朝局面的于謙也因此受到了連累,也一樣是土木之變的另一個買單人。

    為什麼說明代宗朱祁鈺和于謙為明英宗所犯的錯,也就是土木之變買了單呢?這便得說到明朝開國以來的第三次鉅變了。

    第一次鉅變無疑是靖難之役,第二次是土木之變,第三次則是奪門之變,而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皆因明英宗而起。

    由此也可見,明英宗對明朝的影響究竟有多壞了。

    明英宗自被也先放歸明朝之後,雖說被朱祁鈺關在南宮之中,但一直性命無虞,也生活無憂,沒有因為錯誤而遭到清算。

    朱祁鈺原以為可以這樣一直將明英宗囚禁到死,可是讓他沒想到的是,他卻熬不過明英宗。

    朱祁鈺坐穩了皇位之後,先是廢了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然後再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想讓朱見濟繼承皇位,可惜他千算萬算卻算不到朱見濟竟然在5歲的時候突然夭折了。

    朱見濟夭折,朱祁鈺無餘子,而他又陷入了重病狀態,一時之間國本動盪。

    當時很多人在擔憂,倘若朱祁鈺突然之間一命嗚呼的話,皇位應該由誰來繼承呢?當時既有一個廢太子朱見深,又有一個太上皇朱祁鎮。

    如果朱祁鈺能夠放下心中的那點僥倖之心及時復立朱見濟為太子的話,倒是可以穩定局面,只可惜他還幻想著自己能夠好起來,然後再生個兒子。

    在他心存僥倖、猶猶豫豫又病病懨懨之中,明英宗的舊臣因為一直以來受到于謙的打壓,早有反抗之心,於是以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為首的明英宗舊臣終於發動了奪門之變,重新擁立明英宗為帝。

    明英宗再次當了皇帝之後,一來想報一報被囚之仇,二來也是為了給自己所釀成的土木之變洗地,自然得將矛頭對準朱祁鈺和于謙。

    所以,于謙身死,朱祁鈺被廢為郕王,死後還得了個“戾”的諡號。

    明英宗為土木之變洗地最關鍵的一步便是給王振平反,“賜振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賜祠曰精忠”,給王振建了個精忠祠。

    王振既成精忠之人,那麼誰是奸佞亂黨呢?顯然便是明代宗朱祁鈺和于謙。

    如此一來,朱祁鈺和于謙也就為土木之變這個由明英宗所犯下的錯誤買了單,明英宗反倒成了“英”,頗為諷刺。

    朱見深倒還有點良心,知道自己的老爹明英宗做錯了,所以給叔叔朱祁鈺和于謙反了案。

  • 7 # 奕天讀歷史

    明成化帝即明憲宗朱見深,他是明英宗朱祁鎮的長子。在其繼位的初期,啟用賢能,降低賦稅,減輕刑罰,與民休養生息,創造了明朝一個新的盛世,史稱成化新風。

    憲宗繼位之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下詔為于謙平反,並讓于謙之子于冕襲千戶,又歸還了于謙及其親眷的家產。

    之後,明憲宗又恢復了景泰帝朱祁鈺的帝號,並上諡號“恭仁康定景皇帝”,因此,景泰帝又被稱為明景帝。但是,憲宗朱見深並沒有給景泰帝上廟號,所以,景泰帝的牌位並不在太廟。直到明朝滅亡,南明弘光帝才給景泰帝上廟號代宗。

    成化帝為于謙平反的原因相對明瞭簡單。

    首先,于謙有功於大明。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數十萬明軍精銳覆滅,瓦剌大軍直逼北京城下。于謙力挽狂瀾,力主迎戰,打贏了北京保衛戰,挽救了大廈將傾的明朝江山。可以說,如果沒有于謙,那明朝可能早就變為南明瞭。

    其次,于謙的確是被冤殺的。

    于謙之所以被殺,完全是因為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的陷害。原本景泰帝無後,而朱祁鎮的親生母親孫太后還在世,朱祁鈺病逝之後,時為太上皇的朱祁鎮可以合理合法的重登大寶。但是,石亨等人,為了有擁立之功,鼓動朱祁鎮發動了奪門之變。之後,徐有貞一句:“不殺于謙,今日之事無名”,讓朱祁鎮殺了威望頗高,掌握內閣及兵部的于謙,而石亨等人則趁機掌握了朝政大權。後來,朱祁鎮在李賢的提醒下,幡然醒悟,撤了眾多因為奪門之變獲封的官員,並先後除掉了徐有貞等三人。

    最後一點,朱見深為了安撫大臣,收攏人心。

    成化帝登基之後,為于謙平反,可以讓朝中的忠貞之士更加忠於他。比如,曾經提醒過明英宗朱祁鎮,根本就不需要奪門之變的李賢,就被朱見深繼續任用為內閣首輔大臣。因為朱見深初期任用了李賢等賢能之士,才創造了成化新風。

    那為什麼成化帝還要為奪門之變後,被廢為郕戾王的景泰帝朱祁鈺恢復帝號呢?

    首先,景泰帝朱祁鈺無後。如果景泰帝有後,朱見深為了帝位穩固,可能還會猶豫是否給朱祁鈺恢復帝號的事情。但是,朱祁鈺無後,沒有帝位爭鬥之憂,給朱祁鈺恢復帝號,只會讓大臣及世人覺得憲宗寬愛仁厚,博得美名。

    其次,成化帝的確寬仁,多施善政。他一聽說有水旱災害,就會悶悶不樂,馬上下令賑濟,甚至不惜動用皇帝私庫中的錢財。至於減免賦稅錢糧,更是平常之事。而且,朱見深不喜殺戮,每年呈報批覆的死刑罪犯,稍有矜疑,都會寬宥,除非罪大惡極,確鑿無疑,並且必須處死的,才會行刑。

    最後,成化帝是為了避免朝臣舊事重提,議論帝王家事。因為明英宗和明代宗之間的帝位之爭,代宗朱祁鈺曾經廢過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而後立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所以,就有大臣提景泰帝廢立之事。成化帝當時就說:“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且非臣下所當言。”並且責備了重提此時的大臣。然後,恢復了朱祁鈺的帝號。只是,朱見深畢竟是朱祁鎮的長子,所以,並未給朱祁鈺上廟號,而朱祁鈺的牌位也就無法在太廟供奉了。成化帝給朱祁鈺平反,還是有限度的。

    宣宗朱見深繼位之初,勵精圖治,任用賢能,寬仁治國,大明為之一振。可惜,中後期,明宣宗開始寵幸後宮,特別是年長他19歲的萬貴妃,又沉迷方術,生活奢靡,還啟用了太監汪直等人,致使朝政開始急轉直下。宣宗雖然幫于謙、朱祁鈺平反,最後,還是落了一個譭譽參半。

  • 8 # 魏青衣

    朱見深為何要為朱祁鈺和于謙翻案?與其這麼問,不如說,為何朱見深不會為朱祁鈺和于謙兩人翻案?

    朱見深是什麼人,朱見深可是曾經的廢太子,朱見深是朱祁鎮的太子,朱祁鎮登基十幾年,爆發了一場土木堡之變,在這場戰役中,明軍二十萬精銳全軍覆沒,明朝高階官員也基本都死在了這一場戰役中,即使是朱祁鎮自己,也因為土木堡之變的失敗落入了瓦剌軍中,成為了瓦剌手中的一個高階俘虜。

    朱祁鎮被瓦剌抓走以後,國不可一日無君,很顯然,這正是大明朝最危急的時刻,若是瓦剌順勢南下,那麼明朝則會危在旦夕,或許提前近兩百年滅亡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為了給朱祁鎮擦屁股,明朝忠臣,于謙站了出來,在眾大臣的推舉之下,鄴王朱祁鈺被推上了皇位,而這時候,遠在瓦剌的朱祁鎮,已經實際上的退位了,被動的成為了大明朝的太上皇。

    于謙與朱祁鈺有錯嗎?當然沒有錯,于謙本就沒有過錯,不僅維持了國家安定,更是打了一場漂亮的北京守衛戰,將曾經擊敗二十萬明軍精銳的瓦剌大軍,以十萬老弱病殘之力擊潰,可以說,于謙正是拯救了整個大明朝的最大功臣。

    而朱祁鈺有錯嗎?朱祁鈺自然也沒有錯,若是朱祁鈺沒有順應天時登基上位,于謙的一系列政策也將變得名不正言不順,雖然朱祁鈺可能沒有足夠的才能治理天下,但朱祁鈺懂得重用於謙,重用於謙以後,大明朝也開始休養生息,百姓安居樂業,天下一片祥和之兆。

    或許,于謙對不起朱祁鎮,但于謙對得起天下百姓,或許朱祁鈺對不起朱見深,但因為朱祁鈺唯一的孩子也在受儲後突然去世,因此,朱祁鈺最終的選擇也只能是將皇位還給朱見深,所以,朱祁鈺也算是無愧於天下百姓,無愧於朱見深。

    在整個事件中,朱見深不是受害者,天下百姓是受益者,大明朝的天下是受益者,只有朱祁鎮,才是整個事件的受害者。

    朱祁鎮以奪門之變奪回了皇位,重新登基以後,朱祁鎮第一時間將於謙斬殺,朱祁鎮難道沒有動過惻隱之心嗎?當然有,可支援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的徐有貞不許,按照他們的說法,于謙不死,奪門無名,真的是無名嗎?朱祁鎮登基,於情於理順應民心,奪門本就是多此一舉,而斬殺于謙,不過是這些人擔心於謙報復,恐意外發生。

    朱見深登基的第一年,就恢復了于謙的名譽,為何?于謙沒有錯,于謙做的一切,除了對不起朱祁鎮,誰都對得起,而朱見深登基十幾年後,才恢復了朱祁鈺的名譽,這又是為何?因為朱祁鈺曾經將朱見深貶下儲位,朱見深多少對朱祁鈺都要有些不滿之心,而恢復代宗帝號,也是天下人的心願,畢竟,于謙與朱祁鈺,本就有功無過。

  • 9 # 路之意

    其實英宗在晚年貶斥了所謂奪門之變的功臣的徐有貞處死石亨消滅曹吉祥的叛亂以後。已經對冤殺于謙十分後悔了,朱祁鈺和于謙對於大明社稷是有功勞的。只是英宗不能也不願意在自己在位時承認自己的錯誤,只能讓自己的兒子來幹這件事情。

    所以憲宗朱見深一繼位就為于謙平反,召回其子于冕。加上當時于謙其實是力保朱見深為太子在代宗駕崩之後繼承皇位的,也算是投桃報李吧。

    1、盛世驚變---土木堡之變

    公元1449年明朝正統十四年,年僅23歲的明朝英宗朱祁鎮在大太監王振攢動下拼湊齊二十萬大軍北征蒙古瓦剌部。大軍出塞前明英宗朱祁鎮立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為皇太子,又留皇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明朝北京附近幾乎所有的明軍都被王振蒐羅一空,朝中文武大臣也大都隨皇帝鑾駕隨行。由於王振胡亂指揮導致明軍疲於奔命,先是王振想讓皇帝到他的家鄉蔚州去炫耀一下。走到半路又擔心大軍路過踐踏了他自己家鄉土地的莊稼,於是又臨時更改路線導致大軍後勤不暢。

    大軍退至懷來附近的土木堡,大軍飢渴難耐瓦剌大軍乘機發動攻擊明軍全軍崩潰大臣大半戰死。王振被護軍將軍樊忠錘殺,明英宗被瓦剌軍俘虜。明軍糧草輜重都被瓦剌所獲,明朝建國以來歷朝積蓄和精銳的京師三大營也損失殆盡。據《明史記事·土木之變》記載:“鐵騎蹂陣而入,奮長刀以砍大軍,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殺。眾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宦侍、虎賁矢被體如蝟。上與親兵乘馬突圍不得出,被擁以去。英國公張輔,尚書鄺野、王佐,學士曹鼐、張益而下數百人皆死。從臣得脫者蕭惟禎、楊善等數人。軍士脫者俞山墜谷,連日飢餓,僅得達關。騾馬二十餘萬,並衣甲器械輜重,盡為也先所得。”

    2、力挽狂瀾---北京保衛戰

    隨後瓦剌大軍挾大勝之威直逼明朝的首都北京,北京附近的明軍都損失在土木堡了很多隨行大臣也戰死了。北京人心惶惶徐有貞甚至提出朝廷南遷的計劃,這時候于謙站了出來表示京師是天下根本一旦遷都天下震動,並聲稱敢言遷都者斬。《明史·于謙傳》記載當時:

    “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幸虧于謙阻止了這一危險的動議,避免了南宋南渡的悲劇。

    有鑑於太子年幼朝中無主孫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朱祁鈺主持朝會大臣群情激奮毆死王振親信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和黨羽毛貴王長隨三人。一時間朝上大亂朱祁鈺大驚失色,多虧于謙挺身而出請朱祁鈺赦免朝臣清算王振集團。鑑於北京兵馬都在土木堡之變損失殆盡,于謙調集南方各地兵馬北上勤王。《明史·于謙傳》記載:

    “謙請王檄取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亟赴京師。”

    短短几個月于謙便集中了二十二萬大軍和可供北京軍民數月之食的糧食。經過這一系列的操作穩定了人心,于謙也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總攬守禦大權。並且在瓦剌大軍的行進路上堅壁清野,調集遼東各地邊軍入京勤王。又起用有經驗的石亨為總領京師兵馬,分派各主戰派大臣各司其職。由於太子年幼為了絕瓦剌用英宗要挾朝廷的念頭,孫太后主持下朝臣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就是後來的景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朱見深仍為太子。

    瓦剌太師也先挾持朱祁鈺入寇北京,石亨建議堅壁清野等瓦剌師老兵疲再痛擊之。于謙堅持以堂堂之師擊敗瓦剌,于謙分派諸將恪守各個城門。于謙率軍列陣在城下親自督戰,數次擊敗也先。後遼東各地勤王大軍來到,也先恐怕後路被斷擁明英宗退走。

    3、奪門之變

    也先退走後,又在邊關和明軍發生幾次戰鬥。都沒有佔到什麼便宜,於是萌生了何談的想法企圖用明英宗換到戰場上沒有得到的東西。景泰帝起初並不想換回自己的哥哥,所以雙方談了幾次也沒有談成。後來于謙表示迎接回來的只是太上皇,朱祁鈺天位已定並不會因為朱祁鎮回來而改變。朱祁鈺才算鬆口同意不再阻攔,明朝派遣楊善出使瓦剌對也先一通忽悠,也先竟然同意無條件放了朱祁鎮回來了。朱祁鎮出發的時候是皇帝回來就成了太上皇,太上皇就太上皇吧總比在草原喝風吃沙子強吧朱祁鎮心想。沒想到回到北京比草原強不了多少,只是從一個牢籠轉到另一個牢籠。

    先是迎接太上皇迴鑾的禮儀很簡單,朱祁鎮感到了自己弟弟的變化。曾經相親相愛的兄弟倆再也沒有了,兄弟倆進行了一場冷淡的會面就各自散去。這一別後朱祁鎮就住進了南宮度過了痛苦的七年幽禁生涯,沒有太多記載於謙對於太上皇被幽禁發出過什麼聲音。七年的幽禁生涯是否造成了朱祁鎮的心理扭曲不得而知,但是肯定造成了後來于謙之死的悲劇。

    朱祁鈺也很慘,先是想廢除侄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另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沒想到自己的兒子早夭而亡,朱見濟還是他唯一的兒子。受此打擊朱祁鈺一病不起。這個時候于謙曾經親密的戰友石亨和內監曹吉祥,還有那個主張遷都被斥責的徐有貞正在策劃一場驚天的陰謀。三人乘景帝病重之時先和南宮的朱祁鎮取得聯絡,然後砸開南宮大門救出朱祁鎮擁立太上皇復位。1457年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登基復辟廢景泰帝為郕王。改年號為天順,以意欲迎立外藩謀逆的大罪誅殺于謙王文等人。本來朱祁鎮不願意背上殺害於謙的惡名,《明史·于謙傳》記載:

    “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4、于謙之死

    于謙被判斬首抄家,兒子于冕被充軍。佞幸小人紛紛落井下石以求富貴,遂溪的教諭吾豫說于謙罪當滅族,于謙所薦舉的文武大臣都應該殺死。還有一個千戶白琦又請求把于謙的罪行張榜公佈,印刷告示天下,天下希望投機升官發財的小人都以攻擊誣陷於謙作為倖進的捷徑。史載:

    “希旨取寵者,率以謙為口實。”

    于謙死時家無餘財,唯有一間密室深鎖。抄家的錦衣衛以為找到了于謙暗藏的贓款,開啟一看只有景泰帝賜給於謙的寶劍蟒袍。于謙有大功於社稷而獲爵位而固辭,景帝賞賜宅邸土地等一概不受。實在推辭不過的劍器蟒袍只是供於密室從不向人誇耀,圍觀的百姓抄家的兵士無不感動。《明史》記載於謙死時,(于謙)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

    于謙死後,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石亨等人各個加官進爵。一時之間風光無限,景帝被削去帝號廢為郕王病重而死,以親王之禮葬於北京西山。景泰帝是成祖遷都北京後唯一一個沒有入葬十三陵的明朝皇帝。沒過多久奪門集團內部就開始狗咬狗,先是徐有貞被石亨曹吉祥整倒被髮配充軍。後來石亨以不法被下獄而死,曹吉祥以謀反受剮刑而死家族也被誅滅。

    5、英宗的轉變

    英宗復辟初期,是十分不滿景泰帝和支援景泰帝的于謙等人的。雖然也承認于謙的功勞還是殺了于謙,直到孫太后知道後一直嘆息惋惜英宗才開始後悔。于謙死後陳汝言為兵部尚書,任職數月便被抓捕,朝廷查抄其家發現陳汝言家資鉅萬。明史記載:

    帝召大臣入視,愀然曰:“于謙被遇景泰朝,死無餘資。汝言抑何多也!”

    兩人的對比使英宗深深的後悔,不久邊境頻頻傳來蒙古入侵的警報。英宗感到深深的憂慮,恭順侯吳瑾趁機對英宗說:“如果於謙還在,肯定不會使敵人如此猖獗。”英宗默然以對。後來英宗的叔叔襄王入京,澄清了于謙迎立襄王世子的謠言。英宗礙於天子的威信不能為于謙平反雪冤,只能囑咐自己的兒子朱見深繼位後為于謙平反。

    憲宗繼位當年秋:七月丁卯,諭祭于謙,復其子冕官。先祭奠于謙後召回其子于冕,接著又按照程式于冕上書訴于謙的冤屈。憲宗立刻對於謙復官賜祭,憲宗的詔書上說:

    “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並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充分肯定了于謙的功績,說明為什麼要為他平反。弘治二年于謙被賜諡號“肅愍”,後來個性的萬曆皇帝又改諡為“忠肅”後世敬稱於忠肅。

    于謙後遷葬於西湖邊,和另一位愛國英雄岳飛比鄰而居。清朝的袁枚寫詩曰: 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化丹青即畫圖。 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于謙的人格也正如他所作的《石灰吟》一樣: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而景泰帝畢竟是英宗的親弟弟,雖然英宗深恨其對自己的七年幽禁。但是英宗本質上還是一個好人,他復辟後只是削去了朱祁鈺的帝號。沒有像朱棣那樣連建文帝的年號也革除,仍然保留了景泰的年號。也還是給於了朱祁鈺郕王的封號,並在他死後以親王之禮安葬西山。他也明白景泰帝是對大明有功的,沒有景泰帝保住大明社稷也就沒有後來的英宗復辟。所以英宗和憲宗父子也是很感激景泰帝的,但是為了英宗復辟的正統性和合法性英宗不能為弟弟正名。

    於是就將這個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所以憲宗繼位後成化十一年十二月戊子,頒佈詔命:

    “朕叔郕王踐阼,戡難保邦,奠安宗社,殆將八載。彌留之際,奸臣貪功,妄興讒構,請削帝號。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諸奸於法,不幸上賓,未及舉正。朕敦念親親,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號,其議諡以聞。”

    憲宗充分肯定了叔叔的功勞,然後恢復了景泰帝的皇帝稱號。修繕改建了景泰的陵墓,並恢復用皇帝的禮儀祭祀朱祁鈺。

    小結:

    綜上所述,明憲宗朱見深為于謙和叔叔朱祁鈺平反是出於多方面的考量。也就是說是多種因素的疊加讓在大明特殊歷史時期做出過貢獻的君臣獲得應有的評價。

  • 10 # 四川達州人

    朱見深是明代皇帝中見識與品德非常不錯的一個。而且他本人也經歷過苦難與挫折,對於代宗和于謙有自己的見解。

    畢竟,在明英宗被俘的局面下,于謙挺身而出主張代宗繼位,抵抗蒙古,依靠武力挽救國家也事實上挽救了明朝,怎麼也是功臣。

    而明英宗殺于謙是因為心結,是被人矇蔽錯誤以為于謙準備冊立藩王,後面知道卻不好承認而已。

    至於明代宗,誰當皇帝沒有私心呢?

    然而,明代宗再怎麼私心,廢黜朱見深的儲君身份也沒想過要殺害明英宗和朱見深,更不會有什麼立藩王的心思。

    所以朱見深給叔叔代宗和于謙平反。

  • 11 # 平生無憾事

    先介紹一下憲宗的生平。

    明憲宗朱見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初名朱見浚、朱見濬,漢族。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長子,母孝肅皇后周氏。1464至1487年在位。

    朱見深本為太子,土木之變後其父朱祁鎮被瓦剌擄去,叔父朱祁鈺即帝位。

    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立朱見濟為太子。

    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奪門之變而復辟,朱見深被複立為太子。

    再來談一談于謙。

    正統十一年(1446年),于謙進京覲見因不向王振獻媚送禮,引起王振不滿遭其暗地指使其黨羽李錫給他加上對明英宗不滿的罪名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還曾架起大炮準備轟了英宗。也先無可奈何,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徵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里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吃住都非常的簡單以至有些寒酸。,但性固剛直,非常不受同僚們的喜歡。絕對的忠臣和國之柱石。

    要是沒有他,明朝在1449年土木堡之變後就可能已經瓦解,更別說堅持到了1644年。是他堅決地駁斥了朝廷中“南遷”的主張,統一了朝廷上下抗戰的認識,堅定了上下背水一戰的決心,運籌帷幄,大敗瓦剌,守住北京城,使大明轉危為安。

    轉折點來了。。。英宗出場了。。。

    然而,在朱祁鎮奪門之變復位之後,于謙卻第一時間被下獄,幾天後就被處死。朱祁鎮以謀逆罪殺掉于謙,當時輿論譁然,誰也不相信于謙會謀逆。于謙有功,朱祁鎮心裡清楚,但是即使如此,朱祁鎮也不得不殺掉于謙。理由很簡單:為了皇位的正統性!

    本來一開始朱祁鎮也不想殺于謙,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建議朱祁鎮殺掉于謙時,朱祁鎮只說了一句和:“謙實有功。”但是徐有貞接著說的一句話,就讓朱祁鎮起了殺心,這句話就是:“不殺于謙,此舉無名”。 意思就是說,朱祁鎮這次的復位沒有法理和道德上的正當性。而這正中朱祁鎮的痛點,所以朱祁鎮必須殺于謙。當時的朱祁鎮內心對於自己透過這場政變奪回皇位心也是有點虛的, 為什麼他對奪回皇位的正統性不自信, 當時國難當頭,群龍無首,朱祁鈺被群臣推上皇位,雖然不合常規,但是他的皇帝的合法性受到了滿朝文武的認可,只有朱祁鈺才有立嗣的權力。 但他廢掉了原太子朱見濬(也就是後來的明憲宗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後來朱見濟夭折,滿朝文武求立朱見濬為太子,朱祁鈺就是不答應,並經常懲罰有此動議的大臣。可見朱祁鈺不想把皇位還給朱祁鎮一脈。 所以奪回皇位後,只能先否定朱祁鈺皇位的正統性,才能確定自己皇位的正統性。而正是于謙將朱祁鈺推上了皇位。如果於謙不死,也就是代表朱祁鎮認可於謙當年推舉朱祁鈺是正當的,那麼也就是說自己現在奪位是不正當的, 所以于謙必須死。

    其次,皇位的正統除了先皇指定,還有就是大臣的擁戴。朱祁鈺的皇位就是大臣們推舉同意的。而朱祁鎮之所以退位,是因為自己被俘了。後來瓦剌人帶著他去勒索明朝,開始還能勒索到錢財,後來沒人管他死活,朱祁鎮很自然會覺得是群臣拋棄了他。 朱祁鎮被軟禁的7年,可以說與世隔絕。即使朱祁鈺死了,大臣也不會再擁立他復位。 這使朱祁鎮對自己的正統性開始心虛。因而,他自己一開始也覺得自己這場政變是絕對有必要也有意義的,所以他並不反對用“奪門”二字來形容這場政變。 就算他後來知道了朱祁鈺病重,不久人世,皇位很快會空缺,他也並沒有否定發動奪門之變的石亨等人的功勞。

    於是于謙很快就被砍了腦袋。稀裡糊塗的死了。

    但實際上,滿朝文武支援朱祁鎮的大有人在。當時很多臣子心中,朱祁鎮才是正統。 這些朱祁鎮當時肯定是不知道的,但是復位之後就肯定都知道了。加上以石亨幾個發動奪門之變的所謂功臣恃寵而驕,囂張跋扈,朱祁鎮越來越不滿,也漸漸開始反思這其中關節。然後有個叫李賢的來了個臨門一腳,讓朱祁鎮徹底開竅。李賢說,這皇位本來就是陛下您的,您再說奪門,就顯得名不正言不順,當時郕王(朱祁鈺)病重,又無子嗣,大臣自然會迎您復位,又何必奪門? 朱祁鎮並不一定相信李賢的話,但不管信不信,李賢的話至少證明了大臣們的共識:無論自己是否奪門,皇位的正統性都是在自己這裡的。既然大臣們承認了自己的正統性,那再自己透過奪門之變復位,倒顯得好像自己是篡位的一樣了。於是朱祁鎮下令以後不許使用“奪門”二字。 既然“奪門”是沒必要的,自己的正統性不需要殺于謙來“正名”,那麼當初我幹嘛還殺于謙給自己抹黑啊?所以從那之後,朱祁鎮才開始後悔錯殺于謙。

    但皇帝犯了錯怎麼辦?肯定是面子最重要嘛。打死不能承認,儘管心裡清楚得很。一直到兒子接班,很快還算英明寬人的新皇帝來了一紙誥文,誥文裡說:“當國家多難的時候,保衛社稷使其沒有危險,獨自堅持公道,被權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時已經知道他的冤,而朕實在憐惜他的忠誠。”這誥文在全國各地傳頌。

    此時于謙早已被害離世三十二年了。

    很快就有朝臣試探性的提出也給朱祁鈺翻案,經過一番波折後憲宗也同意了恢復代宗帝號,重修代宗陵寢,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稱頌之聲。

  • 12 # 何以知世

    因為朱祁鎮是個好人啊。

    朱祁鎮和朱見深都算是性格比較溫和的皇帝,朱祁鎮土木堡被服俘他在瓦剌過的也還可以,跟瓦剌人也能交朋友,這個人性格好,而且非常信任身邊的人,前面信任王振後面信任身邊的大臣,他信任能臣國家就治理的好,信任奸臣則國家動亂,所以說國家咋樣跟這個皇帝的能力沒啥關係。

    再說好人這個事情,他性格比較寬厚,在被軟禁的時候整日擔驚受怕,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還沒錢,靠皇后做女紅賣錢,太上皇過的確實不怎麼樣,復位之後雖然有怨氣不過也只是把代宗降為親王,下葬仍然是親王禮節,也還可以了。代宗的皇后因為對他有恩仍然是皇后。

    據憲宗所說,父親曾多次向自己說起叔叔和錯殺于謙之時之事,無不後悔。英宗不好意思自己承認自己做錯了,所以讓朱見深還他們名譽是很有可能的。

    代宗當了八年皇帝,而且是合法的皇帝,在位期間乾的也不錯,根本不能抹除他們的成績,成化年間民間也多有議論,天下悠悠眾口也堵不上,所以憲宗就順勢給他們翻案了。

  • 13 # 阿塏侃史

    這得從憲宗的父親英宗說起。

    明英宗是一個讓人提起來就蛋疼的皇帝。在他即位的頭十年,因為有張太皇太后坐鎮和“三楊”的輔佐,做事也算中規中矩。

    正統十一年以後,上面的四個人都先後過世,他的心靈得到了解放。同時被解放的還有一個名叫王振的死太監,這個太監有些文化,英宗十分信賴他。

    當時,北元的瓦喇一支已經十分強大,他們的太師叫也先。也先愛佔小便宜。明朝對朝貢使團按人頭給賞賜,並且賞賜頗豐,也先就拼命地擴充使團人數,最後一個沒收住,使團人數竟然高達了三千多人。人多賞賜多,也先打的就是這個算盤,然而他沒有把王振招呼好,王振進言要減少賞賜,也先不樂意,就揮師南下、直逼大同。

    明英宗決定御駕親征,好好地教訓一下氣焰囂張的瓦喇。在出徵之前,他立朱見深為太子,讓郕王朱祁鈺監國。

    御駕親征這活,幹好了會讓皇帝人氣爆棚,英宗就是衝這個目的去的。然而,在豬隊友王振一系列蛋痛的操作下,御駕親征變成了送人頭運動。最後的結果是:50萬大軍死傷過半,消耗掉半朝文武。當然,始作俑者者王振也被大錘將樊忠金瓜擊頂,一命嗚呼。

    這一仗史稱“土木堡之變”,英宗命大,光榮地當上了俘虜。

    (皇帝作囚徒的英宗)

    訊息傳到京師,一時人人自危,有些膽小的朝臣提議南遷。以于謙為首的主戰派擁立代宗朱祁鈺,積極地進行對瓦喇的戰備工作。

    也先是個做小本生意的,時不時地拿著人質朱祁鎮嚮明朝勒索。明朝給了兩回錢,後來就不慣著他了,拒絕再給。也先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挾持著倒黴的英宗意欲叩開邊關。也沒有得逞。

    也先很生氣,揮師攻打北京城。這次,他遇到了戰意爆表的于謙。于謙調兵迎敵,旋即關閉京師九門,隔空喊話也先:“若想進京城,先得從我的屍體上踏過!”

    也先先攻德勝門,敗;再攻西直門,再敗;最後進攻彰化門,復大敗。折騰了一個星期,也先帶著道不盡的失落,從終點回到了起點。

    就這樣,于謙憑藉著二流的大明士兵,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瓦喇,連白圭的招募兵這個後手都沒有用上。事實證明:化腐朽為傳說並不是一句虛言。

    接下來英宗這孩子就失去了利用價值,徹底淪為雞肋的命運,以至也先看著他就發愁。後來,也先象塞垃圾一樣把他塞給大明使者楊善,讓當了一年俘虜兵的英宗回到大明。

    此時的代宗正處於雄姿英發的時段,沒怎麼搭理自己的太上皇哥哥,把他關在了南宮了事。除此之外,代宗還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位,將他貶為沂王,讓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做了太子。朱見濟做了一年的太子後,死掉了,這件事深深地刺激到了明代宗。

    (代宗劇照)

    時間就這樣過去了三年,到了景泰七年,代宗生了重病。趁此機會,英宗聯合了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太監)這三位野心家,發動了所謂的奪門之變,囚禁了代宗,英宗再一次登上了皇帝位。

    英宗在做囚徒的時候,飽受了塞外風霜的洗禮,然而洗不掉的、是他骨子裡的那份愚蠢。他在即位的當天,就逮捕了時為兵部尚書的于謙和吏部尚書的王文。不久,就殺害了他們,並且清算了他們提拔的官員。

    一個多月後,代宗病死了。英宗恨透了這個弟弟,仍廢其為郕王,賜諡號為“戾”。他毀掉了代宗生前修建的壽陵,把代宗的嬪妃全部賜死殉葬。

    後來,英宗的傻勁又犯上了,他替死太監王振平了反,還為放自己回來的也先立廟。

    對於明憲宗為于謙和代宗平反一事,歷來有很多說法。比較主流的說法是:英宗時期,對於謙事件有過宣告,凡敢鳴冤者,殺無赦!憲宗上臺後,民意官聲大爆發,這股力量強烈地推動著憲宗走上了平反之路。

    我認為:憲宗為于謙和代宗平反,完全是身體裡的血性促使他為之。

    第一,于謙是憲宗的偶像

    于謙這人,往狠裡評價,說他再造大明也不為過份。並且,在當時他有很多傳說。

    傳說1: 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起兵謀叛,于謙隨明宣宗朱瞻基親征。朱高煦後來投降,于謙義正詞嚴地數落他,朱高煦被罵得抬不起頭,趴在地上不停地發抖,自稱罪該萬死。

    傳說2: 王振掌權時,這貨愛收賄賂,于謙偏不給他送。後來,王振構陷他入獄,還被判處死刑。一時間,民情激憤,紛紛為他上書。不得已,王振把他放了出來。

    于謙為官清廉,死時被抄家,家無餘財。

    其子于冕,石亨曾推薦他當都督府前衛副千戶,被于謙厲聲拒絕。

    于謙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其行為天生帶有偶像的光環。憲宗即位年方十八歲,正是摹仿先賢的年齡,其崇拜于謙,的確合情合理。

    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材,歷事先朝,茂著勞績。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並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上文是憲宗給於謙平反後書寫的祭文,字裡行間,推崇之意已躍然紙上。

    第二,憲宗是有血勇之人

    (憲宗劇照)

    在成化年間,建州衛和建州左衛已經合流,他們報團取暖,還時常劫掠邊民,大有不服天朝管的勢頭。

    成化三年(1467年),憲宗聯絡北韓部隊向建州左衛發動突然襲擊。 經過歷時一個月的大規模搜捕和圍剿,殺死女真人千餘名,並將其多年積畜劫掠一空。摟草打兔子,毗鄰的建州衛也未能倖免,李滿住及其長子古納也被亂軍殺死。

    此役指揮明朝總兵趙輔描繪說:“一夷而見逃,剖心而碎其腦,粉其骨而塗其膏,強壯就戮,老稚盡俘”,“旬月之內,虜境以之蕭條”。

    大家可以腦補一下,這種搞法基本屬於種族滅絕政策,從中可以看出憲宗的爆脾氣。

    建州左衛就是後來大清皇室的嫡祖。

    可以想見,象憲宗這種人,一定會鄙視英宗而尊崇代宗和于謙。

    英宗無論如何,畢竟是憲宗的親爹,這決定了憲宗對代宗的平反尺度有所保留。

    成化十一年(1475)十二月,憲宗下詔恢復代宗的帝號,定諡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並下令按帝陵的規格修飾陵寢。代宗的諡號只有五個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諡號都是17字,代宗在在規格上還是較其他皇帝低,也沒有廟號。

    在清修明史中,憲宗的萬貴妃被編成了段子,看過萬貴妃對明孝宗的迫害,就不需要看《白雪公主》了。因為白雪公主的繼母皇后對她所做的一切,萬貴妃全會。

    清人記歷史,記著記著就記成了段子。例如:他們把康熙記作“單日射兔三百隻”,還把乾隆記作“一生作詩四萬首”。

    想想清朝官員,真的挺幽默。或許,他們都是天生的段子手。

  • 14 # 江曉01

    朱見深給景泰帝朱祈玉和于謙平反,既是朱見深的真情流露,也是政治需要。

    歷朝歷代,新皇帝登基,除了頒佈大赦,還要做的就是平反,新天子的威信就是這樣建主起來的。朱見深在成化第一年就給於謙平反,這說明是既定方針,甚至是朱見深做太子時就想好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于謙是功臣,對大王朝是有功的,並且,于謙在朝庭、在民間都有巨大的影響力。並且,北京保衛戰,于謙力挽狂瀾,朱見深也是親身經歷。給他平反,在政治上,朱見深有百利而無一害。

    第二,朱祈玉廢除朱見深太子之位,于謙不但沒提反對意見,還簽了字。朱見深心裡肯定恨于謙。話又說,廢立太子,是國家大事,也是皇帝家事,于謙沒反對,朱見深雖惱火,還是可以理解的。于謙已死了八年,心裡那點隔閡早沒了。

    第三,給於謙平反也是朱祈鎮的意思。朱祈鎮心裡也是恨于謙,但于謙的為人、功勞,父子倆心裡還是有數的。當時殺于謙,朱祈鎮假惺惺地反對,也是石亨、徐有貞一定要殺;石亨、徐有貞本是奸臣,非善良之輩,為人不齒。朱祈鎮殺掉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後,大家更覺得於謙人格的可貴,給於謙平反只是時間問題。

    成化十二年,朱見深給朱祈玉平反。朱祈玉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並且,反覆的嚇他,朱見深得了口吃的毛病。朱見深非常恨他,但仍然恢復了朱祈玉的皇帝稱號,不過只給五個字,一般皇帝十七個字。主要原因:

    首先,朱祈玉對大明王朝是有功的,這一點是不能否定的;

    第二,朱祈玉並沒有把事情做絕,並沒有殺掉他父子;並且,朱見深一直都存在重做太子的可能性;

    第三,朱祈玉沒兒子,給他平反,有利無害。朱祈玉已死了二十多年了,只有兩個女兒,都是朱祈玉的汪皇后生的。汪皇后對朱見深有恩:朱祈鎮被瓦剌人抓走,汪皇后對他照顧有加;朱祈玉要廢太子,汪皇后堅決反對。因此,朱見深內心深處的親情佔了上風。雖說皇家沒親情,但叔叔家沒後人,沒必要做得這麼絕,朱見深愛心爆棚:汪皇后恢復身份,對兩個堂妹也特別好,都是參照公主的規格出嫁的,能照顧的儘量照顧。

    第四,朱見深是個厚道人,重情重義。比如萬貴妃,長得也不怎麼樣,比朱見深大十七歲,但朱見深對她幾十年如一日,寵愛有加,無微不至。朱見深確實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是皇帝中的另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秋桐是個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