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8
回覆列表
  • 1 # 炫紫

    無反相機所見即所得,基本沒有跑焦的問題,索尼微單是無反相機,許多人說索尼鏡頭貴,實際上索尼只有GM大師鏡頭貴,其他蔡司鏡頭、G鏡頭都跟佳能紅圈、尼康金圈鏡頭價格相仿,特別是佳能2018年釋出Eos R相機以後,RF口鏡頭就是鏡頭裡最貴的鏡頭,目前釋出的鏡頭幾乎都在上萬元一支。索尼為了開疆拓土,開放了E卡口技術專利,所以適馬、騰龍、三陽以及國內鏡頭廠家都可以放心生產索尼E卡口鏡頭。我覺得這幾家鏡頭廠家裡,適馬art鏡頭素質最好,價格還便宜。我今天在北京參加了索尼年會,特意試用了索尼E卡口適馬85/1.4鏡頭,價錢才五千多元,可以說鏡頭素質好,與索尼GM大師鏡頭不相上下,價錢還便宜。所以建議玩索尼全畫幅微單,如果購買適馬鏡頭,物美價廉,光學素質非常優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適馬art鏡頭應該與佳能紅圈、尼康金圈、索尼GM大師鏡頭相似,價錢比佳能、尼康、索尼原廠同規格鏡頭都便宜。

    題主購買鏡頭,應該是自己需要多少的焦段買什麼規格鏡頭。

    有人說:無反鏡頭不跑焦,相對來說,單反鏡頭跑焦。無反不跑焦是大的機率,但是最近傳出佳能RF鏡頭跑焦。

  • 2 # 手機相簿

    相較於機身於對焦的影響,鏡頭才是對焦方面的主要玩家,另外還有一個因素是無反相機轉接非原廠鏡頭,其中跑焦因素就多了一個轉接環的質量,還有主廠商是否開放副廠鏡頭協議。總之,單說機身的話,無反相比單反是不是不容易跑焦,並沒有什麼太明顯區別。

    另外,無反相機有可能失焦,就是自動選焦點的時候對到不是你想要的地方,屬於演算法錯誤,但是隻要沒選錯目標就不會跑焦。

  • 3 # 仰YANG觀

    無反相機即無反光板相機。無反在超高速連拍時,消除傳統單反反光板上下運動所產生的振動、延遲、取景器全黑時間過長等不利因素。相較於機身於對焦的影響,鏡頭才是對焦方面的主要玩家,另外還有一個因素是無反相機轉接非原廠鏡頭,其中跑焦因素就多了一個轉接環的質量,還有主廠商是否開放副廠鏡頭協議。終歸來講,單說機身的話,無反相比單反是不是不容易跑焦,並沒有什麼太明顯區別

  • 4 # 卷太郎攝影坊

    關於無反相機跑焦不跑焦的問題,想必肯定會引起不小的爭議。

    大部分朋友都認為單反的獨立相位對焦系統,在精度上要比無反相機的混合自動對焦系統要低一些。因為這部分朋友認為無反相機在理論上既有相位對焦起到加速對焦的作用,又有反差對焦起著辨別合焦準確度的作用。如果cmos上的影像不能合焦,機器不會判斷出對焦完成的狀態,必須要正確合焦之後才會完成對焦,所以比起單反對焦方式,這種對焦模式更為精準。雖然是可以這樣理解,無反相機整合在cmos之上的相位加反差的對焦方式,比起單反獨立相位對焦系統有精度上的優勢,但是實際使用中,卻往往並不是那麼貼合理論。無反相機就絕對不會跑焦嗎?準確合焦成功率真的那麼高嗎?

    首先,跑焦有可能不是相機造成的。有些朋友認為在無反相機對焦模式下,很多副廠鏡頭存在著或多或少對焦精度不夠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同樣的鏡頭轉接到無反機身上,對焦準確度高了很多。有些情況是這樣的,沒錯,因為這類所謂“跑焦”的副廠鏡頭是由於內建對焦演算法程式與機身之間存在一定不匹配因素,會導致時不時不聽指揮,對焦位置出現偏差。這類鏡頭在放到無反相機上以後,由於對焦原理髮生了一些變化,可以很好地接收相機指令完成對焦了,其本身的機械結構並沒有對焦不準確的問題,所以跑焦問題迎刃而解。但有些鏡頭並不是這麼簡單的跑焦故障,其本身就存在著非軟體問題的跑焦。比如有些鏡頭在某一個拍攝距離之內不跑,非常準,一旦超過這個對焦距離,對焦就基本上都不準了。有些鏡頭存在不規律的跑焦,很難調教。這類鏡頭放在無反相機上,仍有可能出現跑焦問題,因為其本身就有對焦問題,並不因為換了對焦方式就發生什麼變化。所以,這類鏡頭安裝在無反相機上依然對焦不準確,解決不了跑焦問題。

    第二,無反相機也有對焦不準確的情況。我個人使用過幾臺無反相機,在使用過程中確實出現過使用原廠原生卡口鏡頭仍然出現跑焦的情況。也可能叫“跑焦”並不太準確,但確實是最終結果沒有對上焦。而且這個拍攝題材並非對焦難度比較大的運動題材,就是拍攝靜物,使用螢幕觸控對焦,選擇最小的對焦區域,提示合焦後拍攝。結果放大照片檢視,焦點在另外一個層面上。這種情況我覺得是與無反相機本身的對焦精度有關。特別是有些相機對焦框很難縮小,只能在一個方框對焦區域內進行焦點判別,這樣相機有可能會判斷不準確。另外,相機也可能會受到光線、色彩、物體表面反差的干擾,讓對焦程式出現錯亂。

    第三,光線不佳的情況下,無反、單反對焦精度都會下降。並非無反是天生有絕對對焦優勢的,無反趕上單反對焦速度也就這兩年的事情,之前對焦速度慢一直是無反相機受人詬病之處。而對焦速度提升後的無反相機和單反相機有著相同的問題,就是光線不佳的拍攝環境嚴重影像對焦速度和精度。只能期待未來機型有更大的提升了。

    綜上分析,無反相機也不是絕對不跑焦的,雖然有一定對焦精度的提升,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仍然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對焦準確度問題,還是要理性看待器材。

  • 5 # 也無風雨也無晴KF

    「無反相機」有哪些特點?

    無反相機,mirrorless camera,顧名思義,就是沒有反光板的照相機系統,廣義上的無反相機可以涵蓋一切沒有反光鏡的照相機,譬如旁軸相機、大畫幅相機等等,但狹義上,無反相機代指的是近十幾年出現的以螢幕或者電子取景器(Electronic View Finder,EVF)取景、可換鏡頭為特徵的相機系統。

    無反相機的代表系統有奧林巴斯、松下的 M43 系統,索尼的 E/FE 系統,佳能的 EF-M 系統和 RF 系統,尼康的 Z 系統(1 系統停止開發)、徠卡、適馬、松下聯盟的 L 系統,富士的 X 系統和 GFX 系統、哈蘇的 X 系列、賓得的 Q 系列(停止開發)以及三星的 NX 系統(停止開發)。

    無反相機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反光鏡。

    而無反和其它相機的所有區別,都是因為沒有反光鏡而導致的。

    單反相機(左),無反相機(右)

    對於單反相機來說:取景(光學取景器,Optical View Finder,OVF)的時候,光線經過的路徑如下:外部環境-鏡頭-反光鏡-五稜鏡/五面鏡-目鏡。在經過反光板的時候,有一小部分的光線會被分離出去被用作對焦,上圖粉紅色的部分展示的就是獨立的對焦模組。類似地,也有一部分光線被導向了獨立測光模組進行測光。

    成像的時候,反光鏡抬起,這個時候光線不再被反射進五稜鏡/五面鏡,而是透過開放狀態的快門,並在感測器上成像。由於感測器成像的時候沒有光線經五稜鏡/五面鏡進入目鏡,因此從取景器望出去會是一片黑,即所謂的“黑視”(blackout)狀態。

    對於無反相機來說:取景的時候,快門是全開的,所以光線經過的路徑為:外部環境-鏡頭-開放的快門-感測器,而感測器獲得的數字影象訊號可以被顯示在機身背面的顯示屏,或者電子取景器(EVF)上,這倆其實就是切換一下顯示屏的事情。對焦則是由感測器上的相位對焦點,或者反差對焦完成,測光則是直接計算 CMOS 給出的亮度資訊,因此無反也沒有獨立的對焦和測光模組。

    成像的時候,快門開放特定時間後關閉,感測器進行模數轉換,此後繼續開啟。

    部分單反有 Liveview 功能,也就是用背面 LCD 螢幕進行取景的功能,在這個模式下,單反抬起反光鏡,工作模式和無反一致。

    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兩者的第一個大區別:由於沒有了光學取景器的必要,無反得以取消反光鏡、五稜鏡/五面鏡等部件,因此鏡箱的空間得以被節省,法蘭距(感測器平面到鏡頭卡口平面的距離)得以被縮短。由於這段距離得以縮短,無反可以實現更薄的、更便攜的機身。當然短法蘭距還可以為鏡頭設計帶來很多方便,但此處暫時按下不表。

    左:analog cockpit,右:glass cockpit

    第二個區別,CMOS 獲取的影象可以實時顯示,這意味著 WYSIWYG,所見即所得,你對感光度、光圈大小所進行的調整可以實時顯示,同時還能在取景器內實時顯示斑馬紋,直方圖,放大對焦等等資訊。打個比方,這和飛機的駕駛艙從傳統的儀表板顯示進化到全玻璃顯示差不多。

    而由於 CMOS 需要持續工作以取景,這引出了第三個區別:無反相機的續航與 CMOS 功耗直接掛鉤。

    第四個區別,無反這一結構對 CMOS 讀取速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CMOS 成像,說專業點兒叫模擬數字轉換(Analog Digital Conversion,ADC)和讀取是需要時間的,在這段時間內不能有額外的光線進入 CMOS,不然就會引起曝光錯誤。

    打個比方,你設定的曝光時間是 1/100s,但 CMOS 需要 1/10s 才能完成成像,那麼快門開啟 1/100s 後至少需要關閉 1/10s,也就是一共需要 (1/100+1/10)s 後才能再次開啟快門,不然拍出來的照片實際曝光時間就不止 1/100s 了。

    在進行 ADC 的時候,單反可以放下反光板,讓獨立測光模組和對焦模組繼續工作,這時也可以繼續取景,但無反就沒辦法了,快門簾關上進行 ADC 的時候,無法進行測光、對焦、也無法進行取景。

    所以,單反的追焦效能取決於反光板回彈的速度及獨立對焦模組的效能,黑視時間取決於反光板回彈的速度,和感測器效能幾乎無關。無反則不同,無反的追焦效能與感測器速度直接掛鉤,感測器速度越快,完成 ADC 和讀取的所需時間越短,意味著有更多的時間給取景、對焦以及測光。

    也就是說,當 CMOS 速度不夠快的時候,無反的追焦、取景體驗都會很爛,這也的確是早期無反相機最為人詬病的事情。但當 CMOS 速度提升上來以後,這些都不是問題,並且還能玩很多單反想都不要想的操作。

    第五個區別,也就是無反高度整合化和電子化帶來的計算攝影潛力。

    單反的獨立對焦模組和測光模組都是採用極為落後的製程製造的,畫素數也很低,以此來降低製造成本。

    無反的情況就不同了,由於 CMOS 同時擔負了這些工作,其對焦畫素可以很輕鬆地用同樣的製程製造,並且做到很廣的覆蓋面積,就不會出現單反只有中心對焦點好用的情況,中心和邊緣對焦點的效能會高度一致,而測光則可以直接讀取整塊 CMOS 的亮度資訊。

    同時能輸出亮度、影象和對焦資訊,就可以玩影象識別了——初步的應用就是各種智慧對焦,什麼人臉識別人眼識別動物識別飛機火車摩托車識別……高階一點的應用就是平滑反射,模擬流光快門等等。

    單反上雖然有類似的用測光資訊輔助對焦的功能,比如尼康的 3D 追蹤,但它能利用的測光資訊只有 18 萬畫素,還是太少了。

    第六個區別,自然就是高速效能了。

    剛剛說到,當 CMOS 速度不夠快的時候,無反的追焦、取景體驗都會很爛,但是如果 CMOS 速度足夠快了呢?那無反在高速效能上會一騎絕塵,甩到單反連尾煙都吃不到的那種……

    單反的追焦效能取決於反光板回彈的速度及獨立對焦模組的效能,黑視時間取決於反光板回彈的速度——而反光板是一個機械部件,發展是很慢的,而且現在看來大有頂到天花板的趨勢,在過去 20 年內,反光板的速度只從 12FPS 提升到了 14FPS,而無反 CMOS 的速度提升那可是可以用先進半導體制程來刷的,半導體技術的發展速度可是要快得多。

    速度達到一定程度以後,黑視問題也會被解決,實時取景 liveview 也真的是可以所見即所得了。

    未來當 CMOS 速度發展可以拋棄掉機械快門和五軸防抖的時候,體積還能再縮小一圈,實現真正的全電子相機,從這個角度來說,現在的無反相機離完全體還有點距離。

    說完以上六點區別,相信大家已經發現:無反相機的一切都和 CMOS 掛鉤——無論是成像的畫質、取景的解析度和幀數和遲滯、對焦的效能、連拍的速度、續航的時長,都取決於 CMOS。買無反,就是買 CMOS。

    而且你還會發現一個事情——除了狹義上的無反相機,還有一類影像系統也是無反光鏡的,並且同樣對 CMOS 速度和功耗控制有著極高的要求,它就是智慧手機。

    而還有一類影像系統,同樣是無反光鏡,對 CMOS 速度要求極高,但對功耗控制幾乎沒什麼要求——它們是攝像/電影機。

    回到題目,無反相機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這就要講到這十幾年 CMOS 的發展過程了,以及各個廠家相愛相殺的故事。同時,我們會看到上面這兩大類裝置是如何深遠地影響了無反相機的發展。

    無反相機發展過程

    43,到 M43,無反相機的開篇

    尼康、賓得:我們走了一些彎路

    奧林巴斯、索尼:更多的彎路

    三星:從冉冉升起的新星到黯然離場

    松下:奧巴你陰我

    奧巴:寧可坐在寶馬車上哭也不坐在腳踏車上笑

    iPhone——蝴蝶扇動了翅膀,以及無人意料到的龍捲風

    索尼:我全都要

    哈蘇、徠卡:我玩我的

    富士:2mm 的錯誤

    佳能:從勇者到惡龍

    尼康:從被 NTR 到大仇得報……了嗎?

    徠卡、松下、適馬:一起玩吧

    大疆:另類頭號玩家

    【急就番外】適馬:第一臺全電子化相機!

    43,到 M43,無反相機的開篇

    很久很久以前,在佳能尼康單反大戰的時候,有這麼兩家廠商在抱團——松下和奧林巴斯。

    他們倆一合計做了一個 43 單反,從片幅來看非常劣勢,完全沒有和 APS-C 和全畫幅的單反相機正面競爭的能力,並且還提了一個很迷的“垂直入射”的概念,直接導致 M43 沒法做光圈大於 f/2(等效全畫幅 f/4)的鏡頭,然後這個系統就一直半死不活,就算松下怒而做了“非垂直入射的 f/1.4”的鏡頭也沒撈回來。

    但是,松下是一家攝像機廠啊,而且還會自己造 CMOS 的那種,於是自然就想到了無反這條路子上。

    松下 G1

    如果攝像機可以拿來拍照,那不就是個無反相機?

    G1 就這麼橫空出世了。

    尼康、賓得:我們走了一些彎路

    賓得其實這家廠家這二十年來幾乎沒什麼存在感,這點應該沒什麼異議,而且腦回路還相當的清奇,它的兩個無反系統給整個行業沒帶來任何經驗,帶來的只有教訓:

    賓得 K01

    在過去十年內,賓得旗下有兩個無反系統,但都以失敗告終。

    其一是賓得 K01,如果說賓得 K01 給我們帶來的教訓是什麼,那一定是:沿用長法蘭距的無反卡口系統是沒有未來的。

    長法蘭距系統雖然看起來短時間內可以相容原有的所有單反鏡頭,但是卻放棄了無反的幾個核心優勢,其中對於消費者來說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體積了——我為什麼要買一個體積一樣,價錢不見得便宜多少但效能更爛的系統?(在無反系統發展早期,其 CMOS 效能不足以支撐高效能機身)此外,這也意味著未來鏡頭無法享受短法蘭距帶來的光學設計紅利。

    那你可能會好奇,我們現在看到的許多無反系統,比如佳能的 RF 系統,索尼的 FE 系統,尼康的 Z 系統,都在縮短了法蘭距後用轉接環來相容以前的單反鏡頭,為什麼賓得不這麼做呢?

    我也很想知道,但賓得它就是思路清奇我有什麼辦法……

    賓得 Q

    至於賓得 Q,無反快速發展的這十年同時也是智慧手機爆發的十年,消費者們對於這種小底可換鏡的相機的需求基本被手機滿足了——1/2.3” 的可換鏡頭相機?而且還沒有計算攝影加持?認真的嗎?體積控制也不算好,自然也是涼了。

    尼康的 1 系列也有類似的問題,因此也是一個失敗的產品系列。但尼康嘛……對這個系列的情感真的是很深,不信你看看新的 Z 6/7 和 1 系列 V2 的外觀……

    從賓得 Q 和尼康 1 系裡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教訓:小底的可換鏡無反是沒有未來的——便攜程度不比大底可換鏡無反好多少,麻煩事兒一個不少……

    但小底不可換鏡的卡片機,比如索尼的 RX100 系列和佳能的 PowerShot 系列,這倆系列還是能提供一些手機提供不了的特性,比如 VLOG 的翻轉屏、真 · 光學變焦、更優秀的影片質量等等,所以還算保留了一些差異化競爭的能力。

    尼康 V2

    尼康 Z 6/Z 7

    三星:從冉冉升起的新星到黯然離場

    都說買無反相機都是買 CMOS,但在 CIS 製造業,索尼自然是一家獨大,但三星這個老二也不是可以小覷的。

    三星,眾所周知,是手機 CMOS 界唯一一個可以和索尼掰手腕的廠家,這意味著其 CMOS 技術與索尼一直幾乎是齊頭並進,甚至部分指標還能和索尼互有優劣的。

    三星 NX1

    三星最輝煌的無反相機當屬 NX1,這臺傳奇的 APS-C 無反擁有高達 2800 萬畫素,搭載的 S5KVB2 CMOS 就算放在 2019 年也是一塊頗有競爭力的 CMOS——背照式技術、高 QE、優秀的 PDAF、先進製程、高速讀取(高達 25FPS),支援 4K。

    從各種意義上這都是一臺頗有競爭力的機器,那為什麼三星最後卻失敗了呢?

    說到底,有兩個問題——一是 CMOS,二是卡口。

    三星的這塊 S5KVB2 雖然效能優秀,但成本卻非常高,三星曾經把這塊 CMOS 拿來外賣,但卻一直沒有使用它的第三方廠家,再加上三星本身是相機界的新玩家,其產量一直上不去,半導體工業顯然是一個以鋪規模換低成本的行業,三星無反機器賣不動,其單反時代的合作伙伴賓得……更賣不動……(豬隊友坑死人啊)

    這或許也是三星在大尺寸 CMOS 技術上一直落後索尼半拍的原因,而另一個徹底扼殺了 NX1 這臺機器的,就是它的 NX 卡口。

    世界上有兩種相機廠商,一種是走大眾化工具路線的,一種是走小眾化道具路線的,前者的代表自然是 CNS 御三家,後者的代表大家也很熟悉,無非就是徠卡和富士這類。對於主流相機廠,沒有中畫幅可以,但是沒有全畫幅是萬萬不能的,至於後者,小眾但利潤高,沒有全畫幅走量也可以活得非常愉快。

    對於三星來說,很明顯這個能造高效能 CMOS 的廠家是想要擠進最強陣營瓜分一塊蛋糕的,但是 NX 卡口決定了它無法做全畫幅,無法做全畫幅,那基本就和主流相機界告別了。

    所以要麼砍掉 NX 卡口重練一個新的相機系統,要麼砍掉 NX 卡口告別相機市場——三星選擇了後者。

    松下:奧巴你陰我

    說完三星,我們來說松下。

    和三星一樣,松下也是被豬隊友坑過的,三星的豬隊友是單反時代的賓得,松下的豬隊友自然就是——奧林巴斯。

    前面說到單反時代兩家一合計搞了個 43 的小畫幅系統然後奧林巴斯提了一個自廢武功的 f/2 垂直入射限制把松下坑得不輕的事情,無反時代奧林巴斯也沒少坑松下,接下來我們就聊聊這茬。

    松下這個廠家吧,算不了一線,但比二線的存在感還是強很多,所以就叫它一點五線吧——它的 M43 系統很受影片拍攝者歡迎,攝像機行業也有不小的存在感,幫徠卡設計了很多寫作徠卡讀作松下的鏡頭,代工過不少徠卡機器,甚至還能自己設計和生產 CMOS。

    但我們都知道近年它最大的動作就是和徠卡適馬合作,搞了個 L 卡口聯盟,並推出了 S1/S1R 全畫幅無反相機——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讓松下腳踩兩隻船(M43+L)呢?和眾多的狗血情感故事一樣,當然是因為初戀奧巴被人拐跑了呀……

    作為一家能產 CMOS 的 1.5 線廠家,自然是要嘗試去瓜分一下主流市場的蛋糕的,這和奧林巴斯銀閃閃的文藝小眾氣質嚴重不符——一個要走量一個要走文藝路線的,這倆能走到一塊去嗎?同床異夢,分手是遲早的事情。

    松下最初和奧林巴斯卿卿我我好不快活,松下產 CMOS 兩家一起用,結果吧有個鑽石王老五狗大戶叫索尼的,12 年的時候瘋狂誘惑奧巴然後奧巴就被拐跑了,用了索尼的 CMOS。

    這一用,就把松下坑死了——松下自己本來 CMOS 賣的並不多,和奧巴攤一攤這日子還算過得去,結果奧巴上了索尼的車松下這邊剛升級完工廠直接 gg,只得轉手把工廠賣給了 TowerJazz,這是什麼感覺?

    一個農村小夥兒進城努力工作找了個老婆,本來小日子過得好好的,攢錢付了個首付心想好日子要開始了,結果老婆跟人跑了,小夥欠了一堆錢直接破產,留下一攤子爛泥等著收拾。

    松下:奧巴你陰我!

    從此松下 CMOS 一蹶不振,自產效能和成本都划不來,也只能購買索尼 CMOS 度日。

    從此以後奧巴和松下就是貌合神離了,且不說互相出規格構成競爭關係的鏡頭,松下的 DFD 對焦也不相容奧巴鏡頭,L 卡口也不帶奧巴玩了……

    所以這件事情告訴我們關於無反相機的什麼道理呢?一家有野心、有志向的相機廠是必須做全畫幅相機的,period。

    奧巴:寧可坐在寶馬車上哭也不坐在腳踏車上笑

    奧林巴斯,坑完松下之後就守著 M43 的一畝三分地拿著索尼感測器樂呵樂呵,典型的寧可坐在寶馬車上哭也不坐在腳踏車上笑,2019 年更是強調只開發 M43 機器。

    我個人是個全畫幅主義者,我覺得主流廠商還是應該往全畫幅這塊高地上去競爭、去發展(因為諸多的因素,但這裡暫且不展開)。

    你看奧林巴斯今年搞了一個什麼 M.Zuiko ED 150-400mm f/4.5 TC1.25x IS PRO,等效 300-800mm f/9,你現在還能在哪看見 f/9 的變焦鏡頭?1.25x 內建增距開啟以後光圈直逼 f/11.3,規格非常弟弟。

    M43 因為這個 2x 的等效係數根本就做不了高效能鏡頭,看起來引數還可以,光圈一等效全露餡,但是奧林巴斯就願意抱著這個小眾市場“仔細耕耘”。

    五軸防抖元件

    如果要說在過去十年裡奧林巴斯為無反市場做出的最大貢獻是什麼,那必然是五軸防抖,奧林巴斯新機型還號稱對抗了地球自轉帶來的影響,至於這個可不可信你們自己也要有個判斷。

    五軸防抖在全電子化相機時代到來之前還是有著不小的作用,方便手持啊,提高出片率啊,總的來說還是一個很好的東西。

    iPhone——蝴蝶扇動了翅膀,以及無人意料到的龍捲風

    插句題外話,有一類我們日常使用的不可換鏡無反相機在這十年對無反相機行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那就是手機。

    剛剛說到,無反相機機身一切效能幾乎都取決於 CMOS,而手機在這方面的要求甚至還要更高,畢竟手機除了 CMOS,SoC 螢幕啊什麼的哪一個都不是省電的主兒,如果 CMOS 還高功耗那拍兩張照片就沒電使用者是要氣到沸騰的。於是乎,誰能在手機 CMOS 供應鏈上站穩腳跟,那它的技術成熟後應用到大尺寸的 CMOS 上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手機 CMOS 不僅對功耗和效能有著極高的要求,其另一個特徵就是市場需求多樣,量大,而尺寸相對較小對良率不太敏感,這意味著手機 CMOS 會是極好的技術實驗田。

    2010 年,索尼以其優秀的 EXMOR 技術脫穎而出,取代 OV 成為 iPhone 的 CMOS 供應商,而憑藉著 iPhone 的熱賣和其他品牌智慧手機的快速發展,出貨量一日千里,並且刷起製程來比誰都歡,手機廠商也樂於嘗試新產品,索尼快速擊垮 OmniVision 和 Aptina 等各路競爭對手,成為手機 CMOS 供應鏈的一哥,市佔率那是相當的高。不信你看看身邊的手機,不管是國際品牌還是國產品牌,幾乎都用的是索尼的 CMOS。

    iPhone 選擇索尼作為供應商的時候,或許沒有想到這讓索尼在相機行業蟄伏多年後,來了一次王者歸來。

    馬遜河熱帶雨林中的一隻蝴蝶扇動幾下翅膀,在德克薩斯州掀起了一場龍捲風——iPhone,就是這隻蝴蝶。

    索尼:我全都要

    索尼在單反時代那是相當弟弟,雖然收購了美能達,號稱行業老三,但這個行業大家都心知肚明,單反時代只有 CN 是第一梯隊,更嚴格來說,是一超多強,佳能在數碼單反時代是超級巨頭,而尼康索尼賓得等扮演的是追趕者的角色。

    曾經佳能在 CMOS 技術上獨步天下,不過這個部分我們放到佳能篇的時候再講。

    2007 年,索尼造出了 IMX021,這是索尼 CMOS 的開篇。

    但別忘了,索尼這個公司有個特點,就是當它鐵了心要點技能樹的時候,沒什麼東西能擋住它——所以當索尼從 CCD 進入 CMOS 製造領域的時候,發生瞭如下的事情。

    2008 年,索尼推出了它的第一塊背照式 CMOS。幾乎與此同時,索尼推出了 EXMOR 技術,帶來了 OCADC,這一技術的好處自然是更低的功耗,極高的速度,和極低的噪聲,而這三駕馬車就成為了索尼無反以及所有使用索尼 CMOS 無反攻城略地的最大功臣,EXMOR 技術的壞處是成本控制,在當時,用這一技術製造大尺寸 CMOS 的價格幾乎沒有任何一家廠家能承受得起,於是在 2009-2012 年長達四年的時間裡,索尼都沒有更新 APS-C 和 全畫幅 CMOS。

    好訊息是,這段時間裡索尼剛好被 iPhone 選為了供應商,於是在手機感測器領域閉關修煉三年以後,功力大增,不僅 EXMOR 玩得六到飛起,小尺寸 CMOS 還刷出了堆疊式這個大殺器,可惜的是,受制於良率,這些技術暫時還沒法用到大尺寸 CMOS 上。

    但這樣也足夠了,索尼重返大尺寸 CMOS 製造就丟出了一對王炸——那就是 D800 上的 IMX094 和 D600 上的 IMX128。當年大家肯定都看過許多 D800 對 5D3 拉陰影的對比,這就是 EXMOR 感測器低噪聲的功勞。

    索尼進軍 CMOS 行業後,並沒有止步於相機和手機,還廣泛進軍汽車和監控等方面的 CMOS 製造,總歸就是一句話:我全都要。

    這樣也給索尼半導體的 CIS 帶來更大的產量優勢,進入了一個良好的良性迴圈,並且推出了一個頗具前瞻性的 NEX 卡口。

    在那些年,一股“CIS 必然朝著小型化的方向發展”的妖風吹了起來,不少廠家紛紛開發只能容納小尺寸 CMOS 的卡口,並且滿心歡喜地期待能打掉全畫幅單反成為新的行業標準,不過物理定律是殘酷的,全畫幅等效光圈上就是有著極大的優勢,而其機身尺寸和重量又恰好是一個還不錯的平衡點,在這場妖風襲來的過程中——富士、奧林巴斯、松下、三星都被坑了。

    但索尼沒有。

    許多人說索尼最開始設計 E 卡口是為了 APS-C 尺寸的 CMOS,強上全畫幅後必然鏡頭設計會有極大限制,不過事實證明這存粹是一派胡言。

    在 E/FE 卡口的發展史上,有一臺“是 E 卡口但不是相機”的機器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它告訴我們,E 卡口從最開始就是為全畫幅設計的。

    它就是 VG900,E/FE 卡口首臺全畫幅機器,不過,它是一臺攝像機。

    在這臺機器上,有無數的愛好者去嘗試轉接各種單反鏡頭,得出了 E 卡口足以容納全畫幅並擁有良好的畫質表現,也是在這臺機器上,索尼全畫幅相機標誌性的金橙圈設計首次出現。

    如果說 VG900 是引路人,那 a7/a7R 就是無反時代向單反發起挑戰的第一聲槍響。

    a6000 則是無反時代的 5D2,將無反的理念帶入千家萬戶。

    a7S 則是全畫幅無反嘗試取代部分小成本製作裡攝像機的一個探索。

    a7R2 標誌著無反向靜態畫質單反發起了衝擊。

    a9 自然不必說,3600MPPS 的速度,1/150s 的重新整理,無黑視 20fps 連拍 + 60fps 對焦,最接近無反究極形態的一臺機器——而這是在 a9 上那塊 IMX310 在很多情況下被關閉了 DRAM 的前提下實現的,滿血版 IMX310 會強得多。

    索尼在無反發展路上也踩過坑,比如 QX 系列相機,和奧林巴斯 Air 系列一樣,發現把成像模組分離出去搭配手機取景這條道路並不能走通,取景延遲太高,體驗不好,而且不介意帶多一個裝置的人往往會更傾向於選擇相機。

    哈蘇、徠卡:我玩我的

    哈蘇和徠卡屬於比較高冷的品牌,哈蘇搞了個 X1D 大家都知道了,徠卡則是發展了 TL/SL 的 L 卡口系統,然後裡面許多機器和鏡頭都是讀作徠卡寫作松下,暫時按下不表。

    X1D 的有趣之處主要在於鏡間快門,這一點和其它中畫幅系統比較接近,鏡間快門能提供更快的閃光同步速度,但也會對轉接造成一些麻煩。

    徠卡 SL 是一臺非常好玩的機器,它是無反首次嘗試脫離微單的概念,其龐大的體積和重量帶來的是同時代最優秀的 EVF 觀感和最佳的握持手感,算是一代很有趣的機型。

    總歸是劍走偏鋒的兩家人吶……

    富士:2mm 的錯誤

    富士最大的痛,就是 X 卡口定小了,但就算是 X 卡口這個 APS-C 卡口,富士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精彩的小眾機型,其中不乏不少復古、精緻的機器。

    富士這家公司在無反浪潮中並沒有貢獻什麼推動行業進步的技術發明,X-Trans 這個 CFA 也是富士在自娛自樂。

    令人比較印象深刻的是後來推出的 GFX 系統,GFX50S 讓許多人第一次接觸中畫幅無反,50R 讓中畫幅旁軸得以重生,GFX100 則是首次把 4433 提升到 1 億畫素,而且由於 4433 和全畫幅面積差距並不是太大,許多全畫幅單反鏡頭也得以轉接到富士系統上。

    佳能:從勇者到惡龍

    佳能在 30 多年前祭出了 EF 卡口,這個全電子卡口的生命力至今依舊非常旺盛,EF-M 本質就是換了一個物理規格的 EF 卡口,一個 30 多年前的卡口到今天仍能正常使用,並滿足需求,可見佳能是多麼有前瞻性。

    在過去幾十年裡,佳能在電子、機械和光學上都有許多革新——超聲波馬達、鏡頭光學防抖、電磁光圈、EFCS、各種新式特殊鏡片、大型螢石鏡片,等等。

    不過近十幾年佳能的 CMOS 一直沒有什麼技術大更新,近幾年才憋出來 OCADC,至於什麼高大上的背照式和堆疊式一概沒有,這大概就是從勇者變成惡龍的故事吧。

    近兩年 RF 系統看起來比 EF-M 系統做得要更加認真,一枚 f/2 變焦和兩枚高素質 f/1.2 定焦是非常棒的鏡頭,或許會成為下一個勇者,誰知道呢?

    尼康:從被 NTR 到大仇得報……了嗎?

    尼康這個玩家在單反數碼化前還是非常有存在感的,數碼化以後因為非全電子化的卡口一直挺煩的,而且因為自產 CMOS 涼了所以把 CMOS 製造任務給了索尼,電子方面沒什麼成就但是光學方面依舊是頗有建樹。

    2002-2007 年,尼康一臺全畫幅相機都沒有,並且在 2005 年尼康更是號稱數碼時代全畫幅是沒有必要的,APS-C 就夠用了——後來自然也是瘋狂打臉。

    無反時代尼康因為 CMOS 這個事情也是非常難受,原本除了索尼外還有瑞薩和東芝可以幫忙生產,算是有幾個備份。然而後來這兩家 CIS 廠都被索尼吃掉了。

    尼康 1 系還在的時候,養著 Aptina,如果 1 系一直做下去的話,代替手機 CMOS 充當一下技術試驗田也是很棒的。但是尼康最後沒有買下 Aptina,最後被安森美(On-Semi)收購了。

    尼康就這麼被 NTR 了……後來推出的 Z 系列又用回了索尼 CMOS……

    徠卡、松下、適馬:一起玩吧

    L 卡口聯盟,徠卡松下我們已經聊過,此處略過。

    適馬為 L 卡口帶來了一批親民的定焦鏡頭,以及昨天釋出的 35mm f/1.2 和 14-24mm f/2.8 則是適馬在無反市場交出的第一份原生鏡頭答卷。

    大疆:另類頭號玩家

    大疆的無反相機一直是為無人機最佳化的,Zenmuse X 系列,包括後來推出的 DL 卡口也都展現了其獨特的設計取向。

    DL 卡口理論上塞全畫幅和 4433 中畫幅都沒有問題,是很有潛力的一個卡口。

    其 DL 鏡頭則取消了光圈環對焦環等機構,儘可能地減重,這是明顯的為航拍最佳化的表現。

    此外大疆收購哈蘇以後也為 XCD 系統推出了新鏡頭,這也是相當不錯的成績。

    【急就番外】適馬:第一臺全電子化相機!

    適馬推出 FP,這是世界上第一臺完全去除了機械快門的無反相機,這也是向全電子化相機邁出的重要一步,儘管採用的不是堆疊式感測器所以速度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這個方向是走對了。

  • 6 # 小白愛攝影啊

    相較於機身於對焦的影響,鏡頭才是對焦方面的主要玩家,另外還有一個因素是無反相機轉接非原廠鏡頭,其中跑焦因素就多了一個轉接環的質量,還有主廠商是否開放副廠鏡頭協議。

    終歸來講,單說機身的話,無反相比單反是不是不容易跑焦,並沒有什麼太明顯區別

  • 7 # 阿奇100

    這和對焦響應的原理有關。那是個標準的阻尼響應。

    佳能認為對焦速度第一,檢測出對焦引數後直接驅動馬達調到理論計算位置,非對焦優先的模式,應該不再一次檢測核對,反正有點景深覆蓋就可以了。所以,總是對得不太準,要多按幾次。

    奧林巴斯認為對焦精度是必須的,結果覆核兩次。那個反差對焦,呲呲呲三次,第一次調焦,第二次再修正調焦,第三次再一次修正到最終對焦點。所以,那個惡魔一代,想讓它對不準有點難,想讓它對焦快就更難。

    不管是單反還是無反,對家速度越快,對焦精度就越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會不會有很多企業倒閉,很多人失業?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