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麒麟閣論史

    載灃當時已經沒有決定“清廷退位”的權力,但是載灃對“清廷退位”是一種默許,贊成的態度。

    眾所周知,1912年載灃已經引咎辭職,繳出了監國攝政王印,後來決定清廷退位的是隆裕皇太后,清廷退位時載灃已經退居醇親王府,不再擔任攝政王,此後史書鮮有其活動的記載,好像是對“清帝退位”漠不關心,但是我們可以從此後事態的發展窺知他對清廷退位的態度。

    當時人們普遍認為載灃在不當攝政王之後,已經不參與政治活動了

    在1912年1月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時,隆裕太后召開御前會議商量對策,以肅親王善耆、溥偉、載澤良弼為首的主戰派與奕劻為首的主和派相持不下時,載灃並未多言。按理載灃曾經罷免袁世凱的外務部尚書,軍機大臣的官職,與袁關係不佳,應該同意主戰派的意見,但在這決定滿清皇室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不置一詞,本身就是一種態度。

    首先載灃是宣統皇帝的親生父親,是光緒皇帝的親弟弟,慈禧太后的外甥加侄子,是當時皇室最尊貴的人之一,他怎麼可能對“清帝退位”這樣大的事件無動於衷呢?這不僅僅關係到他兒子,更關係到他自身及整個皇族,我覺得這都源於當時簽訂的《優待條件》

    《優待條件》主要是關於皇帝溥儀的:

    第一條:皇帝辭位後,尊號仍存不廢,且以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第二條:每年由國家撥銀400萬輛。

    第一條保證了溥儀的政治地位,此後溥儀一直在他的皇宮之內做他的皇帝,一應禮儀、制度仍讓和清朝時一樣。在當時各省紛紛獨立、朝政混亂、袁世凱實際掌控清政府的情況下,這已經是最好的局面。

    綜上所述,作為溥儀的父親,這是載灃所能看到的最好的結局,所以作為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前攝政王不加干涉本身就是一種態度。

  • 2 # 蘭臺

    (載灃)

    “清廷退位”的決定是隆裕皇太后自己做出的。

    清帝退位詔書上寫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 奉旨,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現在大家一說起清末清廷政爭,就簡單粗暴的理解為“滿漢之爭”,這是不正確的,甚至可以說是嚴重錯誤的。

    清末載灃等新貴集團與袁世凱的矛盾其實是“新舊矛盾”。

    載灃打擊的並不只有袁世凱,還有慶親王奕劻、端方、鐵良、升允這些滿蒙親貴。

    尤其是鐵良,鐵良也可以算是北洋新軍創始人之一,在滿人裡素有“知兵”的名聲,更為關鍵的是鐵良在政治觀點上和袁世凱是尖銳對立的,可以說鐵良是當時滿蒙親貴裡最適合取代袁世凱執掌北洋的滿人。

    然而載灃兄弟因為害怕鐵良執掌北洋後倒向慶王奕劻(鐵良是奕劻提拔),奕劻獲得北洋支援後架空自己,所以逼著鐵良辭去陸軍大臣一職,改任江寧將軍。假設辛亥革命時鐵良還在中樞,那麼袁世凱是不是能順利執掌中樞,還是一個未知數。

    載灃為首的新貴集團打擊物件不僅是慶王奕劻、鐵良這樣的滿人“老勢力”,也打擊像端方這樣的滿人裡的“立憲派”以及升允這樣頑固拒絕立憲的“保守派”。

    載灃之所以兩邊都打,其實就是這群少年新貴要把清廷變革節奏掌握在他們自己手裡,滿人中的頑固派、保守派固然要打擊,但是滿人裡的開明派、立憲派同樣要打擊。

    (鐵良)

    但事實上載灃兄弟就是“假老虎”,平時看上去運籌帷幄,威風八面,真正遇到大事,反而驚慌失措,不知道怎麼辦了。

    武昌起義訊息爆發後,首先反對載灃的其實是滿人裡的反新貴勢力,如慶王奕劻、軍機大臣那桐等人,小恭親王溥偉也想載灃去職。

    載灃是真沒有想到滿人群體裡有那麼多反對自己的聲音和勢力,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作為世襲罔替親王的載灃又不願意紆尊降貴,向慶王和袁世凱等“老勢力”低頭,所以乾脆一走了之。

    這其實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一種行為。

    (慶親王奕劻)

    載灃等新貴集團執政雖然不足三年,但是這三年載灃等人不但沒有團結漢官,還把滿蒙勳貴集團搞得離心離德,這問題非常大。

    隆裕皇太后最後之所以同意退位,除了袁世凱逼宮外,更關鍵的是滿蒙勳貴集團早在此之前就四分五裂了,隆裕能依靠的竟然是馮國璋統帥的禁衛軍。

    在隆裕看來,就算依靠漢人馮國璋打垮了“亂黨”,這天下不還要落在漢人手裡嗎?而且萬一馮國璋打不過,她和小皇帝以及京師滿城滿人的身家性命不也斷送了嗎?

    我覺得滿蒙勳貴集團的提前分裂,是載灃辭職以及隆裕同意退位的主要原因。

  • 3 # 老蟲

    退位詔書是隆裕太后簽訂的,此時的載灃已經從攝政王的位置上下來,大清的真正權力是掌握在隆裕太后手中。

    清帝退位的過程大致分三步。

    1、載灃退位攝政王

    載灃擔任攝政王期間,先是搞出“預備立憲”的騙局,然後又成立“皇族內閣”,加強了中央集權。但這樣一來,所有人都對清政府失望了,本來支援清政府改革的立憲派,也轉身投向了革命派。一時間,清政府的統治在“內外交困”之下,變得岌岌可危。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北洋軍不接受清政府調遣。無奈之下,載灃只好重新啟用,已經被免官在家的袁世凱。載灃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希望他率領北洋軍去鎮壓革命。但是袁世凱覺得職位太低,以“足疾未愈”為藉口,拒不上任。

    載灃又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節制湖廣水路各軍。袁世凱還是不出山,載灃沒辦法,只好解散內閣皇族成員,自己也辭去攝政王職位,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將軍政大權拱手相讓。袁世凱這才出山,派兵攻打武漢革命軍,奪取漢口。

    自此,皇族中掌權的,就只有一個寡婦隆裕太后和一個幼小的宣統皇帝,這還不任由袁世凱欺負。

    2、南北議和

    袁世凱鎮壓了武漢革命軍以後,西方帝國主義為了扶持袁世凱,就誘使革命軍和袁世凱和談。而革命軍都督黎元洪等人也以軍事失利為由,主張向袁世凱妥協。於是在1911年12月,袁世凱派出唐紹儀,革命軍派出伍廷芳,雙方在漢口談判。

    雙方就實行君主立憲還是民主共和的問題,爭執不下,這其實就是誰來掌管政權的問題。最後革命軍做出妥協,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就選袁世凱當大總統。

    3、袁世凱逼宮

    袁世凱取得革命軍的承諾後,就進宮勸說隆裕太后退位。他先是講了許多關於退後之後的福利問題,隆裕太后還是在猶豫。其實清政府目前所掌控的地區也就是直隸、河南這一小塊地區。隆裕太后也沒啥談判的資本了,但她還想再多一點好處。

    這時袁世凱又說了一句話,讓隆裕太后立刻做出決定。袁世凱說,在法國大革命的時候,國王和皇后都是被拉出去砍頭的,讓隆裕太后早做決斷。

    隆裕太后答應退位,但在退位後的費用上又僵持不下。袁世凱和革命軍商議的是每年300萬,隆裕太后提出每年400萬,而且還提出每年加100萬。袁世凱為了大總統夢,就答應了隆裕太后的要求。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帶著6歲的末代皇帝溥儀,在紫禁城養心殿簽訂了退位詔書,結束了268年的清王朝統治。

  • 4 # 李飛叨

    載灃身為滿清貴族、溥儀之父,自然是不希望大清亡國的,但在滿清已經病入膏肓的情況下,內有袁世凱如狼似虎,外有革命黨如火如荼,滿清之氣數已盡,載灃即便不想讓溥儀退位,也無力迴天。

    慈禧在臨死之前,仍然害怕光緒重新掌權後變天,乾脆毒死了光緒以絕後患。皇帝的位置空出來,自然有人要頂上,慈禧選中了三歲的溥儀,將他過繼給同治帝載淳,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而作為溥儀的生父,載灃也被任命為監國攝政王,成為滿清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為他的兒子保駕護航。

    載灃是醇親王奕譞的第五個兒子,光緒帝載湉的親弟弟,更是慈禧的外甥,這樣的身份讓他很早就進入了慈禧的法眼之中,並著意對其進行培養。慈禧太后向列強宣戰,結果鬧個灰頭土臉,最後被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城,滿清除了賠給各國軍費之外,還要派人去向德國道歉(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清兵打死),這個任務就被交給了載灃。

    只有十八歲的載灃,圓滿完成了任務,德國人滿意老佛爺開心,他自己也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成為滿清貴族中的一顆政治新星。載灃沒過多久就被慈禧任命為隨扈大臣,後來又指派他負責銳建營的事務。這個銳建營是負責京城防務工作的,慈禧將京城的武裝力量交給載灃,可見其對載灃的重視和培養。

    1907年,載灃被授以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這是載灃即將登頂的強烈訊號。清朝的軍機處相當於明朝的內閣,是帝國的最高政務機構,載灃進入軍機處學習,預示著他即將總覽全國政務。果然,在第二年他就被任命為軍機大臣,這一年他才24歲。

    而就在這一年的十一月,慈禧毒死了光緒,立溥儀為帝,載灃被任命為監國攝政王,成為大清帝國的實際掌舵人。載灃面臨的情況十分糟糕,滿清被慈禧折騰了幾十年,早就搖搖欲墜,而此時內有袁世凱尾大不掉,外有革命黨伺機發作,他必須使出雷霆手段,才能給滿清續命。

    載灃首先把槍口對準了袁世凱,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是新編陸軍實際掌握在袁世凱手中,載灃要收回兵權就必須幹掉袁世凱,二是袁世凱當年向慈禧告密,導致他二哥光緒皇帝下場悽慘至極,載灃不敢怨恨慈禧,但卻恨極了袁世凱,他要為哥哥報仇雪恨。

    袁世凱是何等精明的人物?在載灃掌權的那一刻,他已經知道自己身處危機之中,趕緊傳信身在保定的段祺瑞,讓段祺瑞藉口平息南苑兵變(只是幾個兵丁鬧事)向京城開拔,自己則聲稱腿病發作閉門不出。載灃正和張之洞等人研究如何殺掉袁世凱,段祺瑞就在南苑不停地向天開炮示威,載灃對段祺瑞的舉動心知肚明,最後只能放過袁世凱的性命,讓他回河南老家養腿病。

    載灃趕走了袁世凱,深知軍權的重要性,所以把一些滿清勳貴子弟都派到軍隊中,希望他們能夠掌握兵權,但這些二世祖們平日裡只懂得吃喝玩樂,對於如何帶兵和籠絡人心一無所知,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滲透進軍隊體系中,軍權仍被牢牢握在遠在河南的袁世凱手中。

    載灃為了收拾民心,準備預備立憲,這讓不少人都對憲政產生了幻想,結果1911年四月出爐的所謂內閣,皇族和旗人佔據了大半,人們才明白所謂的憲政,只是個騙人的謊言。

    群情激奮之下,當年就發生了武昌起義,武漢三鎮皆落入革命黨人之手,革命風暴蔓延全國,滿清的統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載灃要調新編陸軍去鎮壓革命黨,但沒有袁世凱的命令,驕兵悍將們根本就不鳥他。

    載灃知道,如果要想調動軍隊,就一定要重新啟用袁世凱。在亡國和向袁世凱屈服之間,他無奈選擇了後者,先是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袁世凱的“腿病”沒好,後來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袁世凱的“腿病”還不好,最後他無奈只能自己辭掉攝政王職務,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的腿病當時就好了。

    新編陸軍當即開赴武漢三鎮,陣仗交鋒之中,把革命黨打個了丟盔棄甲,奪回了被佔領的漢口。革命黨人知道袁世凱不好惹,袁世凱又想養寇自重,以革命黨做籌碼逼清帝退位,由此開啟了南北議和、清帝退位的大幕。

    載灃當政僅僅三年,雖然為政過程中屢有過失,但滿清亡國這筆賬卻不能算到他頭上,畢竟他接手的本身就是亂攤子,他有沒有挽狂瀾於既倒的本事,更阻擋不住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最後只能是同意溥儀退位,保住榮華富貴就不錯了。

    退休後的載灃倒是開明瞭許多,張勳復辟擁立溥儀重等皇位,他不看好沒參與;溥儀去東北給日本人當傀儡,他堅決反對,表現出了優哉遊哉不問世事的態度。後來北平解放後,他把自己的醇親王府賣給了國家,所得糧食全部分給了子女,自己也落得個善終。

    能知進退者,可謂達人。載灃就是這樣的人。

  • 5 # 鐵木真165163663

    我們不是歷史的見證者,我們是歷史的後來者,我們在追究考察,先輩留下的遺蹟,沉思思考,推敲考究載灃為什麼同意清廷退位了?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的爆發很有突然性。但是關鍵的是失去民心,大清王朝搖搖欲墜。自從革命黨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開始,清朝的各地諸侯紛紛明哲保身,有的乾脆加入革命黨,各省宣佈獨立的壞訊息不斷傳到清廷。再加上袁世凱,老謀深算,不斷架空載灃手中的權力。旅到武昌打仗的時候,不斷的要錢,要糧對清廷陽奉陰違施加壓力。袁世凱暴露出自己的政治野心,對南方革命黨打打停停。對清廷不斷奏報前線不利的狀況,逼迫清廷接受南方革命黨提出的條件,對隆裕太后與載灃展開了威逼利誘的手段,聯合手下逼迫太后與載灃接受南方革命黨的條件,為自己獲取的革命勝利的果實,再加上載灃年紀輕,政治歷練不夠老辣,完全不是袁世凱的對手。在被袁世凱架空手中,軍事權力之後逐漸失去了主動權,只能接受袁世凱提出來的優待條件。或者說年輕的載灃看清了事態的炎涼,革命的烈火已經一發不可收拾,再加上袁世凱的背叛,讓他無力迴天,退而求其次,選擇了優待條件。

  • 6 # 有錢但是不多

    同不同意,清廷已經沒有選擇了。各地革命黨紛紛起義,各都省也宣佈獨立,清廷已經沒有兵可用自由調動,加上北洋軍已經把刀架在清廷脖子上了

  • 7 # 香姐逛歷史

    愛新覺羅·載灃(1883—1951年)道光帝之孫,光緒帝之同父異母弟,宣統帝之父。

    1908年任軍機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儀入承大統,載灃任監國攝政王,次年代理陸海軍大元帥。因此,在清朝的最後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被迫辭去攝政王職,閉門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兒子溥儀退位。

    清朝光緒三十四年(西曆1908年),光緒帝駕崩。

    光緒帝之死,對清帝國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因為事實上,清朝真正的最高元首慈禧太后,已經連續統治清朝將近半個世紀了。但是,皇帝死了,朝廷總該冊立新皇帝的。

    有大臣建議,國有長君,是朝廷的萬幸,因此建議慈禧太后冊立一年紀大的人繼位(有說法認為有大臣建議讓光緒帝的弟弟載灃繼位),結果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拒絕,慈禧太后的理由是:同治、光緒傳承,是族兄弟之間,如果一連三代君王都是族兄弟,史無前例。

    有學者認為,慈禧太后真正目的,是考慮新皇帝登基後,自己繼續掌權,因此需要冊立小孩子,才能實現目的。於是慈禧太后選中了載灃的兒子溥儀:後來的宣統皇帝。

    不料,也就在光緒死後半天時間,慈禧太后也去世,之後的清朝大權,落在了隆裕太后(光緒帝的妻子)和攝政王載灃手裡。

    宣統朝的尷尬,宣統朝一開始,就處於一個極為尷尬的局面。

    那就是同治中興時代為清朝留下來的人才紅利,經過漫長的光緒朝,已經消耗殆盡。到了宣統時代,整個清朝,能為清政府所用的人才,已經乏善可陳——甚至英國公使朱爾典認為,在龐大的清帝國,拿得出手的軍隊,不過北洋新軍;而拿得出手的人物,也只有袁世凱。

    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在掌權期間,對於日益龐大的地方督撫勢力,始終沒找到妥善的解決方案,宣統三年(西曆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隨後南方多省趁機宣佈獨立,脫離清朝統治,對於這一系列變故,載灃和隆裕太后都無力解決,最終,載灃只好請袁世凱出山,出面鎮壓南方獨立各省。

    宣統退位:載灃的求全之道

    袁世凱利用鎮壓革命軍的過程,攫取了清政府的軍權和財權,洞察隆裕太后和攝政王無能的袁世凱,此時已然不甘心在被清朝驅使,於是,袁世凱對隆裕太后、攝政王採取軟硬兼施、多管齊下的手段——一方面,以革命黨仇視清朝來恐嚇隆裕太后,另一方面,袁世凱則唆使自己手下的將領甚至被自己收買的清朝駐外使節,以請願名義,請求宣統帝退位。此外,袁世凱還開出了優待清室條件,表示只要宣統帝退位,讓自己成立共和政府,就可以化解共和革命。

    毫無主見的隆裕太后和軟弱無能的攝政王載灃,面對內憂外患,不禁要在內心深處進行一番博弈:如果死戰下去,清朝獲勝的機率極小,而一旦敗了,自己少不得會像列國末代君主宗室那樣慘遭殺戮;但如果求和,按照袁世凱開除的優待清室條件,則讓隆裕太后、攝政王載灃等人看到了希望——畢竟,按照條件,宣統帝已經保留皇帝稱號,民國政府依舊要支付清朝宗室生活費,這意味著,清朝宗室的利益,得到了革命背景下的最大化。

    綜上所述,載灃之所以會同意清廷退位,主要是針對當時的政治局面以及自身能力不足這兩個原因。當時的局面其實是比較混亂的,很多列強都紛紛的對中國進行攻擊,想要瓜分中國這一個龐大的土地。所以,載灃作為一個並不能夠決策果斷的統治者,他不能夠維持當時清政府的和平局面,也不能收復自己失去的疆土,所以他就把自己的位置讓給了袁世凱。

  • 8 # 歷史畫中人

    導語: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隨著紫禁城中發出了一道以“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為主題的退位詔書,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正式滅亡。

    攝政王載灃

    愛新覺羅·載灃(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字伯涵,號靜雲,晚年自號書癖,改名載靜雲,清宣宗道光帝之孫,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第五子,光緒帝載湉異母弟,宣統帝溥儀生父,清朝宗室,於宣統年間任監國攝政王。

    載灃生於北京太平湖醇親王府內。光緒十六年(1890年)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因義和團運動中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殺,他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被委派充任頭等專使大臣赴德國道歉謝罪,拒絕德皇跪拜要求,堅持大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任軍機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儀入承大統,載灃任監國攝政王。次年代理陸海軍大元帥。因此,在清朝的最後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宣統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被迫辭去攝政王職,閉門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兒子溥儀退位。

    民國十七年(1928年),遷往天津幽居,後又去東北,拒絕日本人勸降之要求,並怒斥其子溥儀投靠日本,之後返回關內居住。解放後,載灃將醇王府貢獻給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染風寒,於2月3日病故。

    載灃為什麼會同意“清廷退位”?

    退位的前幾年,軍政方面已經亂得一塌糊塗,究其原因,載灃就是最大的“功臣”,冒著捱罵的風險說一句,載灃比慈禧都差遠了。

    早年,載灃過於偏待滿族權貴的政策就引起了漢臣的不滿,任人唯親的載灃還將重要軍職授予能力平平的權貴子弟。

    軍權的脫離也早有苗頭,八旗、綠營、海軍、陸軍全部歸載灃掌管,但載灃明白,這時候的他,對軍隊的控制遠遠達不到如臂使指的程度,所以演出了一部類似明朝太監監軍的戲碼,清廷挑選督理官,派往全國各地各種形式部隊中,以期達到高度控制軍權的目的,各地督撫都是人老成精的傢伙,哪能不明白這層道理,不過雖強烈反對,載灃卻用實際行動告訴各地督撫,反對無效。

    這件事的發生令當時地方與清廷的牴觸情緒大增,各方面矛盾都在無形之中暗自積聚。總結就是,集中軍權蛋糕,分給近親權貴。軍權政權的控制和集中,雖然會有種種不滿,但自古家天下格局下,大抵都是這樣,還算情有可原,如果加上自己的權力被分給百無一用的權貴子弟的話,這種憤怒就會更加不可抑制,離心離德。

    滿族人才不夠怎麼辦呢?載灃著手開辦“滿貴專修學院”,漢人是進不去的。並且大力提拔、破格提拔、火速提拔滿人做官,一時之間,滿族少壯派權貴子弟,充斥朝廷、地方,進一步把滿漢對立面樹立到極致,不但如此,這種行為還有附加效果,這些直接“空降”到地方的權貴,他們也是有親朋好友的,上下其手、四處安插之下,地方一片大亂,任人唯親蔓延全國。

    滿貴子弟督理地方,因為率性妄為,獨斷專行,無論軍、政、財權,都是大肆干預,中飽私囊,引發各地督撫的無數次彈劾。但還是無效。離心離德還要添上“更加”二字。

    有壓迫自然有反抗,揭竿而起風險過高,哪股力量能抗衡全國呢。但是各部勢力卻可以自由站隊,就這樣,清政府把全國大部地區的勢力都推到了對立面“革命派”。

    載灃既無法有效控局,還喜歡瞎折騰,他成功的勾起了全國各地方對滿族皇室的極大憤恨,自大清開國都未曾達到的仇恨新高度,走向共和應該給載灃樹立豐碑。

    即便是這樣,反彈程度也還是不夠,載灃又引發保路運動,繼而引爆武昌起義,先前發生的滿漢裂痕也隨即爆發,全國各省紛紛宣佈獨立,對舊主是一點臉都不給的。

    載灃所重用的權貴們是沒有能力解決問題的,所以載灃極為聰明的想到了袁世凱,““不用袁世凱指日可亡,如用袁世凱或可不之。”萬般無奈中,請袁世凱回援救火,於是,袁世凱抱著乾柴來了......就位內閣總理大臣後反手就是一記玄陰指,要求解散皇族內閣,“節略八條”(節略八條是復出前提的)。

    大清王朝只剩下孤兒寡母,在袁世凱軟磨硬泡、威逼利誘之下,隆裕做出了退位的決定,載灃也知道離心離德之下,大勢不可逆轉,所以也就聽之任之了,宣統退位後,載灃深居簡出,沒興趣參與滿貴聚會,也是心灰意冷的表現,包括張勳復辟,載灃全程都未參與。

    總結:毫無主見的隆裕太后和軟弱無能的攝政王載灃,面對內憂外患,不禁要在內心深處進行一番博弈:如果死戰下去,清朝獲勝的機率極小,而一旦敗了,自己少不得會像列國末代君主宗室那樣慘遭殺戮;但如果求和,按照袁世凱開除的優待清室條件,則讓隆裕太后、攝政王載灃等人看到了希望——畢竟,按照條件,宣統帝已經保留皇帝稱號,民國政府依舊要支付清朝宗室生活費,這意味著,清朝宗室的利益,得到了革命背景下的最大化。

    於是,適合載灃的合適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同意宣統帝退位。

  • 9 # 霞客818

    最主要原因是局勢不可逆!

    先來看看當時的局勢,先是有保路運動,而保路運動是武昌起義的導火索,武昌起義之後更是全國革命的導火索。這時候清廷的覆滅已經是不可逆轉的事情了。這就是清廷退出歷史舞臺的背景。

    武昌起義爆發後,載灃立即驚慌失措的調兵遣將。先是派遣陸軍大臣蔭昌率領北洋軍赴武昌。此時,北洋六鎮的新軍,其中除第一鎮由滿洲貴族控制外,其餘五鎮全在袁世凱的掌握之中,這種情況即便在袁世凱被罷黜回籍後也沒有改變,北洋軍仍然效忠於袁世凱。這樣,陸軍大臣蔭昌縱有三頭六臂,也指揮不動這支只知有袁宮保而不知有大清朝的北洋軍。

    載灃對清帝退位與否本無定見,這一方面緣於他庸懶自樂的人生觀,同時載灃也實在拿不出什麼辦法來使清王朝起死回生。在清帝退位問題上載灃只堅持一條——自己決不下清帝退位詔書。當隆裕在內外脅迫下,逐漸傾向清帝遜位時,決不下退位詔書的攝政王只有辭職。十月十六日(12月6日)載灃“奏皇太后,繳監國攝政王章,退歸藩邸”。載灃的退隱,為袁世凱掃清了障礙。

    其實即使載灃有軍權也只能做最後的掙扎,為了儲存皇室的性命,他最終也不得不妥協。但是現實是他沒有軍權,就更只能妥協袁世凱的安排,因為至少袁世凱還是給了他們活路。所以他不同意的結果就是死,他又不想死當然就同意了。

  • 10 # 遊歷往事

    武昌起義爆發後,載灃立即驚慌失措的調兵遣將。先是派遣陸軍大臣蔭昌率領北洋軍赴武昌。此時,北洋六鎮的新軍,其中除第一鎮由滿洲貴族控制外,其餘五鎮全在袁世凱的掌握之中,這種情況即便在袁世凱被罷黜回籍後也沒有改變,北洋軍仍然效忠於袁世凱。這樣,陸軍大臣蔭昌縱有三頭六臂,也指揮不動這支只知有袁宮保而不知有大清朝的北洋軍。

      

      載灃雖然當了攝政王,但是在軍權方面,局勢沒有給他清除袁世凱餘流的時間。所以武昌起義爆發之後袁世凱又回來了,軍權一下子又到了袁世凱手裡面。沒有軍權的載灃拿什麼來反對呢?

      

      蔭昌指揮不靈,載灃束手無策。這時,列強為維護在華利益,紛紛以目前局勢“非袁不可收拾”為由,壓迫清政府起用被罷黜的袁世凱。清統治集團內部的奕劻等人亦竭力為袁世凱張目。載灃在內外交困中,不得不同意起用袁世凱。

      

      載灃和裕隆的投降也可以看做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但是封建帝制的事例雖然被砍斷了,封建主義的勢力仍然存在,以袁世凱為代表的新一代的封建主義地主開始逐漸掌控中國的局勢!最終袁世凱的稱帝也可以看作是這個勢力一種可悲的哀歌。

  • 11 # 非常道畢延河

    1912年2月12日,剛剛六歲的宣統皇帝溥儀,奉隆裕太后懿旨下詔遜位,終結了大清王朝持續268年的統治,自此實行兩千餘年的中國專制的帝制王朝結束。

    公元1911年10月10日,國民革命軍發動了武昌起義,南方各省紛紛獨立,攝政王載灃指揮不動北洋軍,面對革命無能無力,只好辭職。在家養病三年的袁世凱,出任清朝政府內閣總理,大權在握,挾天子以令諸侯,南方革命政府與袁世凱達成協議,可憐的裕隆太后和溥儀在袁世凱的逼迫之下不得不退位。

    一般來說,大家都認為,大清亡於袁世凱,要不是袁世凱反叛大清,大清不會亡得這麼快。實際上,袁世凱的反叛是大清咎由自取的結果,尤其是攝政王載灃,恨不得吃了袁世凱。只可惜,年輕氣盛的載灃最大不幸就是遇到了一代梟雄袁世凱,再加上那個豬一樣的隊友慶親王奕劻,兩人爭鬥最後把大清給滅了。

    愛新覺羅·載灃,清宣宗道光帝之孫,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第五子,光緒帝載湉異母弟,宣統帝溥儀生父,清朝宗室,於宣統年間任監國攝政王。載灃是慈禧太后一手提拔起來的,慈禧死後載灃就成了攝政王,大清的實際統治者。

    載灃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殺袁世凱,據說有一次開會的時候,載灃拔槍要射袁世凱,幸虧手下人眼疾手快,從載灃手中奪過了手槍。載灃痛恨袁世凱,不單純是因為袁世凱高密為了給光緒報仇,最重要的原因是,載灃代表的滿人貴族集團與袁世凱的漢人集團的權力之爭。

    袁世凱的北洋軍閥已經掌控了大清的軍事力量,這對大清而言是個寢食難安的危險。袁世凱主張君主立憲,責任內閣,要與滿人貴族分享權力,這是載灃這些滿人貴族最不能接受的。當年曾國藩如何了得,平定太平天國佔領金陵,最後連個王侯也沒有封上。袁世凱今天要大清的權力,簡直就是要他們的命。

    24歲就當上軍機大臣的載灃,怎麼會是袁世凱的對手?

    載灃當上攝政王第一件事就是想著怎麼殺袁世凱。可是袁世凱根深蒂固羽翼豐滿,不是想殺就能殺的。載灃徵求老臣張之洞的意見,張之洞說:“主少國疑,未可輕於誅戮大臣而動搖社稷,可否罷斥驅逐出京?”載灃問奕劻,奕劻說“殺袁世凱不難,不過,北洋軍造反怎麼辦?”

    段祺瑞聯絡北洋六鎮各統制,相繼致電軍機處:若聽信御史之言殺袁宮保,北洋官兵一旦譁變,他們無法彈壓,故請先革他們的軍職再殺袁宮保。袁世凱的北洋軍已經無人能敵,“天下督撫半出北洋”這樣的局面,載灃根本沒法殺袁世凱。

    自1901年11月,袁世凱繼李鴻章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以來,已經成為中外矚目的實力人物。國內外輿論都看好袁世凱,當載濤、載洵赴歐洲考察軍事時,各國“群口相謂,謂中國至今日,奈何尚不用袁世凱”。

    載灃殺不了袁世凱,就以袁世凱“現患足疾”,著“回籍養痾”,將他罷黜還鄉。

    當載灃當上攝政王的時候,袁世凱就感覺不妙,偷偷跑到天津了,時任英國駐華公使的朱爾典親自出面為袁世凱說情,並向袁世凱作出保證其生命安全的承諾。同時袁世凱具折上奏,以“足疾”為由不再參與軍機處和外務部事務。載灃沒有殺他,袁世凱就放心回老家了。袁世凱即便是鄉野匹夫,其實也沒有離開權力中樞,“世凱雖家居,而奕劻在政府,政無大小畢報,北洋官吏佈滿京外,惟世凱意旨是瞻“。(趙炳麟《趙柏巖集》)

    袁世凱的北洋軍已經成為袁世凱的私有軍隊,士兵“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朝廷”。載灃想用日本留學生來掌握北洋軍,可是最終也失敗了。

    載灃本來想有一番作為的,可惜的是既沒有慈禧的政治經驗,也沒有新派的膽識。載灃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人貴族的權力,搞得是天怒人怨眾叛親離。

    慈禧去世三個月前,頒佈了《欽定憲法大綱》,確定了清朝政治改革的基本路線。立憲已經成為當時的共識,無論是實權派的袁世凱還是廣大計程車紳都在呼籲立憲,如果實現立憲清朝或許不至於在1912年就退出歷史舞臺。

    載灃卻反其道而行之,以立憲之名行專權之實,載灃搞出來個皇族內閣,一共13人的內閣,宗室與皇族佔了7人,漢人只佔了3人,還基本上屬於沒有實際權力的部門。載灃強姦民意,把立憲派和維新派推向了大清的對立面,這就是逼著人家造反。載灃還想把地方督撫的大權都收回來,這是連慈禧都不敢肆意敢做的事情,沒有這些地方實力派大清朝早亡了。載灃還以為自己一呼百應,雷厲風行,大權在手,無人反對,實際上把自己徹底孤立了。

    先是四川保路運動,後又武昌起義,烽煙四起,大清岌岌可危,載灃毫無辦法,只能辭職,請袁世凱出山。袁世凱趁機把大清的大權都要了過來,載灃眼巴巴看著大清命運寄託在袁世凱身上,大清不滅亡才怪。溥儀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父親:載灃膽小怕事,難堪大任,無法給予兒子一點保護。

    載灃敗給袁世凱,除了本身的能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慶親王奕劻。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大清滿人貴族統治集團出了一個奕劻這樣的叛徒,真不知道是大清的幸運還是不幸?

    末代皇帝溥儀最恨的不是袁世凱,而是奕劻。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溥儀直指奕劻毀掉了大清二百年基業,正是因為他收受袁世凱的三百萬兩白銀的賄賂,鼓動裕隆皇后逼其退位。親人的背叛,這是溥儀最難以接受的。

    袁世凱取得成功,離不開慶親王奕劻支援。奕劻是晚清最大的貪官,袁世凱投其所好,用錢砸出一個保護傘。奕劻因為深得慈禧的歡心被封鐵帽子王,官運亨通最後升到首席軍機大臣、內閣總理大臣。關鍵時刻,奕劻都在保護袁世凱。

    奕劻最大的特點就是貪財,與其子載振、大臣那桐賣官鬻爵,被當時的人們譏為“慶那公司”。英國《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里循披露,慶親王的銀行存款高達712.5萬英鎊。奕劻把錢都存在外資銀行裡邊,從來不存在大清的銀行裡邊。這大清連自己的王族都不愛了,如果不亡,真是天理不容。

  • 12 # adam272727

    載灃最大敗筆是上臺後立刻對袁世凱下手,袁徹底對清廷死心,在武昌起義後,站在清廷和孫中山之間撈取雙方的資本,最終大清亡了,隨時歷史必然,但也讓人感慨良多!

  • 13 # 澹奕

    雖然載灃能力上不怎麼樣,但是他這個人看事情比較通透,知道利害輕重,溥儀退位的時候,載灃已經賦閒在家,失去了所有在朝政上的話語權,他心裡很清楚,溥儀退位這件事,他同不同意都是一樣的結果,由不得他不同意。

    愛新覺羅·載灃,醇賢親王奕譞的兒子,與光緒帝載湉是同父異母,乃是奕譞的側福晉劉佳氏所生,由於載湉被抱入宮,奕譞福晉婉貞的其他子嗣都先後夭折,載灃就以庶長子的身份,在奕譞薨後繼承了醇親王爵位。

    父親是親王,哥哥是皇上,嬸嬸兼姨媽是慈禧太后,載灃自然也備受器重,光緒27年,時年才十八歲的載灃被清廷派去德國進行“道歉”,這次出國雖然備受折辱,但卻也讓載灃對於國外的世界有了很深刻的認識。

    光緒帝在位時期,載灃爵位超品,職位一品,但他並沒有深刻參與掌握朝政,畢竟大事小情還是慈禧太后說了算,載灃心中也非常清楚形勢,從無多言。

    光緒帝與慈禧太后先後崩逝,載灃的兒子溥儀被過繼入宮,兼同治帝、光緒帝宗祧,溥儀繼位後,隆裕太后垂簾,載灃這個皇帝生父成為監國攝政王,由於溥儀年幼,而隆裕太后又向來怯懦無知,大權基本都掌握在載灃手中。

    看上去載灃已經達到人生巔峰了,但此時的清王朝,早就是朝不保夕,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凱率先發難,故意稱病辭職,載灃與張之洞等思量再三,無法對袁世凱下手,然而清廷內部的危機愈演愈烈,無法收拾。

    宣統時代,載灃雖然逐漸掌握了朝政大權,但是地方上袁世凱的勢力卻越來越強大,與此同時各地的風暴不斷壯大,眼看著清朝就要沒了。

    載灃這個人,眼光還可以,但能力實在差,權謀手腕等等,遠不能與當年的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相比,他根本無力迴天,走投無路之下,他重新啟用了袁世凱,任命他作為湖廣總督,但很顯然,載灃還是低估了袁世凱的野心。

    袁世凱遲遲不肯出山解決問題,而清廷的皇族內閣使得大量漢臣離心,滿洲皇室陷入空前的孤立狀態,萬般無奈之下,載灃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將手中所有的軍政大權全都交給了他,袁世凱立刻出兵湖廣,奪取漢口。

    換言之,在溥儀退位之前不久,載灃就失去了所有的權柄,卸任的載灃以醇親王的名義賦閒在家不問世事,而這時候的清廷,所有堡壘全部瓦解,只剩溥儀與隆裕太后。

    本來,載灃也根本就沒打算著袁世凱能夠真的幫清朝解決危機,他隱隱約約也已經預感到了些什麼,但是他迴天無力,反正靠不靠袁世凱,結局都一樣,只是時間問題。

    就在他交權袁世凱兩個多月後,受到辛亥革命的影響,加上袁世凱的軟硬兼施,無依無靠的隆裕太后頒佈退位詔書,溥儀正式退位,從此王朝時代結束。

    其實,溥儀退位的時候根本也沒人徵求載灃的意見,他只是溥儀的生父,但在禮法上溥儀已不再是他的孩子,而且他也沒了攝政王之權,他根本改變不了什麼

    溥儀退位之後,由於《清室優待條件》等緣故,遜清皇室的生活還算比較體面,而載灃也知道大勢所趨,一切都已成定局,既然改變不了什麼,維持現狀已是最好。

    載灃行事非常低調,而後來各種復辟活動,他也從不參與,甚至心有不甘的溥儀想要憑藉日本人的力量恢復江山的時候,載灃也認為凶多吉少極力勸阻,只可惜溥儀不聽,偽滿建立後,載灃依舊拒絕前去。

    從載灃的人生經歷來看,他雖然能力不足,但頭腦清醒認知清晰,溥儀退位這件事,根本不是他能夠左右的,他同意或者不同意,終究不會影響到結果,順承天意或許是最好。

  • 14 # 沙裡金64197031

    當時載灃已經辭去了攝政王之職,已經不再過問政治了。另外,在載灃的書房,有一幅對聯,對聯寫的是: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

  • 15 # 號角催人紅旗飄

    在武昌起義爆發後,袁世凱復出擔任內閣總理大臣就是要求攝政王歸位藩邸不問政事。而後袁世凱代表政府(內閣)向皇帝彙報雖然跪的是隆裕太后但太后只是皇帝的代表,當時法統:皇帝代表國家,內閣總理代表政府!載灃是有爵位的公民沒有任何影響是誇張了,但左右不了局面了!

  • 16 # 古風散人

    宣統退位詔書不是以載灃的名義釋出的,他不願意背這個鍋,提前“棄權”了。我來簡單聊聊。

    武昌起義爆發後,載灃立即驚慌失措的調兵遣將。先是派遣陸軍大臣蔭昌率領北洋軍赴武昌。此時,北洋六鎮的新軍,其中除第一鎮由滿洲貴族控制外,其餘五鎮全在袁世凱的掌握之中,這種情況即便在袁世凱被罷黜回籍後也沒有改變,北洋軍仍然效忠於袁世凱。這樣,陸軍大臣蔭昌縱有三頭六臂,也指揮不動這支只知有袁宮保而不知有大清朝的北洋軍。

    蔭昌指揮不靈,載灃束手無策。這時,列強為維護在華利益,紛紛以目前局勢“非袁不可收拾”為由,壓迫清政府起用被罷黜的袁世凱。清統治集團內部的奕劻等人亦竭力為袁世凱張目。載灃在內外交困中,不得不同意起用袁世凱。

    武昌起義後的第五天(10月14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令他統率北洋軍南下鎮壓革命。袁世凱以本來就不存在的“腳疾”未痊為藉口拒絕出山。其時,革命烈火迅速蔓延,湖南、陝西、江西等省相繼起義宣佈獨立。載灃不得不對袁世凱做新的讓步,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並享有節制湖北水陸各軍的全權。袁世凱對載灃的再次讓步仍不滿意,進而向清政府提出召開國會、組織責任內閣、授予其軍事全權、保證軍餉充足供應等條件。袁世凱的這些條件,無異於要清政府把軍政大權全部交給他,載灃自然不肯接受袁世凱的全部條件。

    正在載灃與袁世凱討價還價之際,由武昌起義點燃的革命烈火已成燎原之勢,起義的省份越來越多,近乎半壁江山已掙脫了清王朝的控制。這時,在北京的資政院中的立憲派,一片立即召開國會、取消皇族內閣的鼓呼之聲。駐直隸灤州的新軍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在袁世凱的指使下,聯合其他將領,電奏清廷,要求速開國會、改定憲法、組織責任內閣,否則將訴諸於武力。這近在京畿的“兵諫”,使載灃喪魂失魄,除了向袁世凱徹底繳械投降而外,載灃已走投無路。

    上圖皇族內閣合影

    九月十一日(11月1日),清政府下令解散了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命其組織完全內閣。這樣,清政府的軍政大權實際被袁世凱所掌握。袁世凱在控制了清政府的軍政大權後,一方面對南方的革命黨人又打又拉,誘迫革命黨人向他交權,另一方面則採取種種手段向孤兒寡母逼宮,誘迫清帝退位。

    載灃對清帝退位與否本無定見,這一方面緣於他庸懶自樂的人生觀,同時載灃也實在拿不出什麼辦法來使清王朝起死回生。在清帝退位問題上載灃只堅持一條——自己決不下清帝退位詔書。當隆裕在內外脅迫下,逐漸傾向清帝遜位時,決不下退位詔書的攝政王只有辭職。十月十六日(12月6日)載灃“奏皇太后,繳監國攝政王章,退歸藩邸”。載灃的退隱,為袁世凱掃清了障礙。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以皇太后隆裕的名義頒佈了清帝退位詔書,清王朝結束。

  • 17 # 漩渦鳴人yy

    載灃當時也是被逼得沒有辦法,他的確是想維持住清政府在中國大陸上面最後的輝煌,也就是維持清政府對於中國的統治,但是當時的人已經管不了這些了。

    那個時候所有的華人裡面分為四種人八旗子弟,算一種,他們想維護住清政府對於中國的統治,也就是維護住自己的特權,所以,載灃作為他們的代表,也一直為了他們的特權在不斷的努力。

    但是其他的三種人對於清政府那是一點兒都不友好。

    首先第一個革命黨人,革命黨人當時跟清政府那是勢不兩立,勢同水火,二者之間存在任何合作的可能性嗎?絕對不可能。革命黨要想起來就必須把代表封建帝制的清政府給徹底打掉,然後從他們的廢墟上面才能夠成長起來,否則清政府就像一塊巨大的石板一樣壓著這些即將茁壯成長的小樹苗。將他們壓制的無法成長。

    所以說當時清政府跟這批人是沒有辦法商量的。

    至於說那些當官兒的,對於他們來講。這個誰當領頭的,只不過是後來膝蓋朝誰跪,這就是當時康有為這一批人,這批人對於誰是主子一點兒都不關心,他們關心的是自己將來能不能擁有一個好的地位,或者是自己的這一點家當能不能保證。

    第三種人,也就是袁世凱作為代表的地方,實權派,這些人手裡面擁有問鼎天下的權利,但是呢,清政府和革命黨人都不是善茬,所以說他們正在那兒考慮把注都抵押給誰。

    如果說能夠在這個人快要勝利之前雪中送炭,幫助這個人成長起來,那接下來對於自己掌管天下的權利,對於自己的野心是有很大幫助的。

    美華人曾經說過,對付這些人必須要蘿蔔加大棒政策,蘿蔔用來餵養這些狼狗,大榜就是用來唬喝這些狼狗。

    載灃心裡自己也特別明白這些人是一群狼狗呢,清政府如果有足夠的肉去餵它們,當然這些人不會反叛,但是這個時候清政府已經拿不出那麼多肉喂這些狼狗了!

    如果說這個時候要清政府揮舞著自己手裡的大棒去嚇唬袁世凱,或者是革命黨人,載灃這個時候心裡那別提是一個憋屈呀,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以後,當時慈禧要求重新組建軍隊,對於地方的實權派,今天打呀,建立新軍。

    新軍的兩個主要正營,一個在武漢,還有一個就在北京。北京這個地方隸屬於北洋,所以袁世凱訓練出來的部隊也叫北洋軍。

    載灃剛剛當上攝政王的位置以後,趕緊拿袁世凱開刀,牢牢的抓住了北京地區的北洋軍隊的權利,但是袁世凱計高一籌,它把整個北洋軍隊的,首腦幾乎都洗了腦了,讓他們只聽從自己的命令。

    如果說當時這個情況一直維持下去,維持個十年,等到載灃慢慢的把北洋軍隊的首腦給換掉以後,這樣的話,清政府整個局勢就可以穩定下來,但是在南方就是在當時新軍的另外一個大本營武漢爆發了武昌起義,(當時的武漢分成三個部分。)這個時候載灃急需的在前線動用兵力,能夠動用的軍隊,除了護衛北京城的御林軍以外,只剩下了袁世凱的北洋軍。

    這個時候載灃手裡頭有任何可以威脅北洋軍的大棒子嗎?

    這個時候,他手裡頭蘿蔔加大棒都沒有了,周圍是危機四伏,除了那篇整天混吃等死的八旗子弟,他還有拿的出來的軍事力量嗎?

    載灃和裕隆的投降也可以看做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但是封建帝制的事例雖然被砍斷了,封建主義的勢力仍然存在,以袁世凱為代表的新一代的封建主義地主開始逐漸掌控中國的局勢!最終袁世凱的稱帝也可以看作是這個勢力一種可悲的哀歌。

  • 18 # 生說

    時勢所迫,不得不為也。

    當時辛亥革命已經取得勝利,各省紛紛宣佈獨立,脫離清廷統治,清朝統治土崩瓦解。而被載灃打壓,為收拾局勢,又不得不倚重的袁世凱,憑藉其作為北洋系首領強大的影響力,逼迫清帝退位,以換取成為民國大總統的籌碼。

    載灃雖然是滿清貴族中的少壯派,但也無力迴天,只能接受清帝退位,換取優待的條件。

    天下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而昌,逆之而亡。

  • 19 # 鍾凌晨風

    如果載灃還有哪怕一丁點辦法,就是把他打成半殘也不會同意清廷退位啊,誰願意當著亡國的攝政王啊。

    女真不滿萬,滿萬無人敵。想當年,努爾哈赤以13套鎧甲起兵,在白山黑水中艱苦作戰統一女真各部。皇太極與大明朝死磕到底,終於奪取天下。八旗子弟在刀光劍影中出生入死,何其慘烈。康乾盛世,富甲百年,何其壯美。直到近代以來,被列強炮火和民眾反抗,打得風雨飄零。大清延續268年,到宣統確切地說在攝政王載灃手中時,這所大房子已經四面漏風,就差最後用力一推了。很不幸,載灃現在就是這破屋子的管家。身後是孤兒寡母眼巴巴地看著他給一條活路。

    ——一切美好回憶都過去了,回到殘酷的現實當中吧。

    載灃為什麼會同意清廷退位?

    一、控制不了局勢。

    從革命形勢看,武昌起義爆發後,起義形勢迅速蔓延。不僅革命思想濃厚的南方各省相繼獨立,而且清廷統治重點北方也出現嚴重不穩。陝西、山西宣佈獨立。一個月之內13省獨立,且大都沒有發生激烈交戰。只有東北和直隸少數省份還在清廷手中。更震驚的是,新軍第二十鎮居然在灤州兵諫,公開逼迫開國會。新軍第六鎮竟然與起義的山西聯絡,要組成燕晉聯軍直接進攻北京。可以說,革命黨已經引燃了滿清滅亡的火種,如不及時撲滅,早晚是連鎖性爆發。

    從軍事行動看,北洋六鎮,有5個明裡暗裡只聽袁世凱。撲滅武昌起義的難度本身不大,但蔭昌無法駕馭北洋軍,打成僵局。更可氣的是,明知道袁世凱養敵自重卻毫無辦法。放眼朝中,無人能夠駕馭這種局面。

    二、抵禦不了壓力。

    一方面,內部壓力日甚一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北洋軍馮國璋、段祺瑞等48名將領發表聯署通電,聲稱將“誓死擁護君主立憲,反對共和政體。”當孫中山執政困難表示願意讓位後,形勢逆轉。北洋47名將領由段祺瑞領銜通電,要求確定共和政體,組建現代內閣,呼籲清帝早日退位。誰都看得出,又是袁世凱在搞鬼,但誰都沒辦法。

    同時,袁世凱聲稱軍費緊缺,根本打不了仗。同時,他還以辭職相威脅,強逼大臣捐款。結果滿朝大臣無人敢言。

    另一方面,外部壓力也不樂觀。革命爆發前後,列強大多選擇中立。但是革命長期進行,將損害列強在華利益。他們看出袁世凱的實力和野心,對清廷和革命黨都施加壓力,逼迫清廷接受妥協結果。

    三、承擔不了結果。

    清帝如果和平退位,可享有一系列優待。比如保留清帝尊號,按“外國君主之禮”接待;溥儀居住紫禁城和頤和園;每年400萬銀元開銷;皇宮禁衛軍餉銀照發;貴族爵位保留,財產受保護,還避免瞭如法國大革命后皇室一家被處決的後果。

    如果不同意,會怎麼樣?

    宗社黨強烈反對退位,警告載灃、奕劻將採取激烈行動。結果,1月26日,其領袖良弼遭炸彈襲擊身亡,讓朝中大臣魂飛魄散。如果惹惱了革命黨和袁世凱,恐怕這些優待條件全部落空,甚至可能被押上斷頭臺。30日的御前會議上,再無人敢言反對退位。慶親王慶親王奕劻發表最後意見:“除退位難覓他法,因為已無兵可用。”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正式宣佈退位,兩千多年的封建體制結束。因其和平退位,被稱為中國版的“光榮革命”。以CROWN保性命,這是載灃也是滿清皇室無奈的選擇。

  • 20 # 古今通史

    無論隆裕還是載灃在那段時期都已回天乏術,能用的招數早些年就已經用過了,而當時如果皇室再有過激反應,就只能引發更強力的反彈,在軍權旁落的情況下,這對皇室非常危險,甚至發生皇室傾覆這類事也不奇怪,與大清同亡?還是讓大清消亡,皇室和權貴們苟活,相信挑出利於自己的選擇,並不艱難。

    退位的前幾年,軍政方面已經亂得一塌糊塗,究其原因,載灃就是最大的“功臣”,冒著捱罵的風險說一句,載灃比慈禧差遠了。

    早年,載灃過於偏待滿族權貴的政策就引起了漢臣的不滿,任人唯親的載灃還將重要軍職授予能力平平的權貴子弟。

    軍權的脫離也早有苗頭,八旗、綠營、海軍、陸軍全部歸載灃掌管,但載灃明白,這時候的他,對軍隊的控制遠遠達不到如臂使指的程度,所以演出了一部類似明朝太監監軍的戲碼,清廷挑選督理官,派往全國各地各種形式部隊中,以期達到高度控制軍權的目的,各地督撫都是人老成精的傢伙,哪能不明白這層道理,不過雖強烈反對,載灃卻用實際行動告訴各地督撫,反對無效。

    這件事的發生令當時地方與清廷的牴觸情緒大增,各方面矛盾都在無形之中暗自積聚。總結就是,集中軍權蛋糕,分給近親權貴。軍權政權的控制和集中,雖然會有種種不滿,但自古家天下格局下,大抵都是這樣,還算情有可原,如果加上自己的權力被分給百無一用的權貴子弟的話,這種憤怒就會更加不可抑制,離心離德。

    滿族人才不夠怎麼辦呢?載灃著手開辦“滿貴專修學院”,漢人是進不去的。並且大力提拔、破格提拔、火速提拔滿人做官,一時之間,滿族少壯派權貴子弟,充斥朝廷、地方,進一步把滿漢對立面樹立到極致,不但如此,這種行為還有附加效果,這些直接“空降”到地方的權貴,他們也是有親朋好友的,上下其手、四處安插之下,地方一片大亂,任人唯親蔓延全國。

    滿貴子弟督理地方,因為率性妄為,獨斷專行,無論軍、政、財權,都是大肆干預,中飽私囊,引發各地督撫的無數次彈劾。但還是無效。離心離德還要添上“更加”二字。

    有壓迫自然有反抗,揭竿而起風險過高,哪股力量能抗衡全國呢。但是各部勢力卻可以自由站隊,就這樣,清政府把全國大部地區的勢力都推到了對立面“革命派”。

    載灃既無法有效控局,還喜歡瞎折騰,他成功的勾起了全國各地方對滿族皇室的極大憤恨,自大清開國都未曾達到的仇恨新高度被載灃達成,走向共和應該給載灃樹立豐碑。

    即便是這樣,反彈程度也還是不夠,載灃又引發保路運動,繼而引爆武昌起義,先前發生的滿漢裂痕也隨即爆發,全國各省紛紛宣佈獨立,對舊主是一點臉都不給的。

    載灃所重用的權貴們是沒有能力解決問題的,所以載灃極為聰明的想到了袁世凱,“不用袁世凱指日可亡,如用袁世凱或可不之。”萬般無奈中,請袁世凱回援救火,於是,袁世凱抱著乾柴來了......就位內閣總理大臣後反手就是一記玄陰指,要求解散皇族內閣,“節略八條”(節略八條是復出前提的)。

    大清王朝只剩下孤兒寡母,在袁世凱軟磨硬泡、威逼利誘之下,隆裕做出了退位的決定,載灃也知道離心離德之下,大勢不可逆轉,所以也就聽之任之了,宣統退位後,載灃深居簡出,沒興趣參與滿貴聚會,也是心灰意冷的表現,包括張勳復辟,載灃全程都未參與。

    縱觀載灃在宣統退位前這三年的表現,可以說他有做能臣的潛質,但卻沒有攝政的經驗和能力,再加上優柔寡斷,容易被人左右想法,無異於與袁世凱共同為大清滅亡添了一把乾柴,當然,我們不能把所有黑鍋都給載灃一個人背,所謂的大勢已不可逆是說整個大清,這不是一個人就能扭轉的,即便載灃能力超群也無助於改變時局態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昨天剛剛出了成績,現實把我這一年來的努力打的粉碎,決定換專業,不想考數學了,有什麼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