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胡亂看一點歷史東西

    按相關記載,關於西夏王陵與成吉思汗,在今天寧夏這個地方大致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成吉思汗在滅西夏前,把西夏王陵給挖了,破壞風水;另一種說法是,成吉思汗軍在滅西夏後,將興慶府屠城並毀滅西夏王陵而去。

    這兩種說法基本是胡扯的,因為西夏王朝在中國歷史上幾大正統王朝都不曾認可,所以沒有為它修正史,而西夏王陵的盜掘也在歷史中沒有記載,所以,這兩種胡扯的說法也便有了很大的市場空間。但是,胡扯也是需要“依據”的,因此,有這樣一種說法也便浮出了水面。即是:西夏王陵是被蒙古軍隊破壞了的。成吉思汗病逝於遠征西夏軍中,蒙古軍隊不久後滅亡西夏。這時陷入戰爭癲狂狀態的蒙古人大規模的破壞了西夏王陵。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西夏王陵都是空墓。西夏王陵的建制由中原文化影響,有大量的地面建築。我們今天之所以看不到這些建築,主要原因就是當年蒙古人的破壞。而王陵上的封土夷平困難且需要時間,對蒙古軍隊來說夷平一座土山也沒有意義,所以它們才能殘留至今。

    這種胡扯表面上看來是有一定“邏輯”的,但實際只是一相想像的空間,沒有任何歷史依據,當然也就沒有真正的邏輯可言。

    我們都知道蒙滅西夏之戰為蒙古擴張的其中一場戰爭。戰爭分為三個部分:蒙古首次侵西夏、蒙古西夏結盟和蒙古再度侵西夏。1227年,在戰爭的最後一部分,西夏末帝出城投降,西夏正式宣告滅亡,而歷時22年的蒙滅西夏之戰亦宣告結束。拖雷後來依成吉思汗之願殺掉末帝。蒙古大軍隨即於西夏都城中興府屠城,大部分西夏建築皆被破壞、毀滅。

    今天,我們都知道西夏王陵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部30公里的賀蘭山東麓,蒙滅西夏之戰的前兩個部分裡,蒙古軍隊不可能深入了這一區域的;第三部分,即是西夏真正被滅的那一部分,蒙古軍隊中(慶)興府屠城這事兒沒說的,但要讓他們去幾十公里以外的西夏王陵並毀壞它,這種可能性幾乎為零。

    為什麼呢?即是1226年秋天,帶著夫人來征討西夏國的那個長年在外征戰的67歲老人,成吉思汗死了,這對蒙古軍隊來說是天大的一件事兒,他們不可能再去尋找幾十公里外的西夏王陵並毀壞它。再就是根據中國古籍的記載,蒙古人去世後是不留墳丘的,就連皇帝也不例外。《元史》:“國制不起墳壟。葬畢,以萬馬蹂之使平,彌望平衍,人莫知也。”意思是說,埋葬皇帝的地方,派群馬一踏,如平地一般,時間一長,青草樹木一片綠油油,就誰也不知道了。因此,蒙古人是不破壞陵墓的,他們沒有漢族人心中陵墓的風水概念。

    我們今天看到的西夏王陵是上世紀70年代初期才被真正發現的,考古學家只是說,西夏作為一個獨立的王國,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不幸的是,公元1227年,蒙古成吉思汗的大軍攻下了西夏王朝後,對西夏党項人進行了毀滅性的殺戮,西夏王朝的典籍也損毀殆盡,曾經顯赫一方的西夏王朝留給後人的,只是一個又一個謎。誰也沒拿出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毀西夏王陵的直接證據,所謂蒙古軍隊毀西夏王陵不過揣測而已。更何況,我們今人上世紀70年代發現西夏王陵,並不等於前人沒發發現它,只是沒有開挖而已。早在

    明代洪武年間,西夏王陵被明朝政府發現,並已經出現了認為其為西夏王陵的論斷。

    明代詩人云:“賀蘭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向我告,雲是昔年王與侯 ……”這首詩選自《嘉靖寧夏新志》,叫《古冢謠》。古冢,古人的墳墓,此指西夏王陵。誰能保證在這麼長的時間內,西夏王陵就不會被盜呢?但這已經和蒙古軍隊沒有一毛錢的關係了。

    最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有人說南宋敗亡後,南宋帝陵均被盜掘,可以作為蒙古殘暴的力證吧。但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那個盜掘南宋帝陵的人並不蒙古人,他恰恰是一個西夏人(党項人)——楊璉真迦。

  • 2 # 父母年代記憶

    關於西夏王陵與成吉思汗,在今天寧夏這個地方大致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成吉思汗在滅西夏前,把西夏王陵給挖了,破壞風水;另一種說法是,成吉思汗軍在滅西夏後,將興慶府屠城並毀滅西夏王陵而去。

    這兩種說法基本是胡扯的,因為西夏王朝在中國歷史上幾大正統王朝都不曾認可,所以沒有為它修正史,而西夏王陵的盜掘也在歷史中沒有記載,所以,這兩種胡扯的說法也便有了很大的市場空間。但是,胡扯也是需要“依據”的,因此,有這樣一種說法也便浮出了水面。即是:西夏王陵是被蒙古軍隊破壞了的。成吉思汗病逝於遠征西夏軍中,蒙古軍隊不久後滅亡西夏。這時陷入戰爭癲狂狀態的蒙古人大規模的破壞了西夏王陵。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西夏王陵都是空墓。西夏王陵的建制由中原文化影響,有大量的地面建築。我們今天之所以看不到這些建築,主要原因就是當年蒙古人的破壞。而王陵上的封土夷平困難且需要時間,對蒙古軍隊來說夷平一座土山也沒有意義,所以它們才能殘留至今。

    這種胡扯表面上看來是有一定“邏輯”的,但實際只是一相想像的空間,沒有任何歷史依據,當然也就沒有真正的邏輯可言。

    我們都知道蒙滅西夏之戰為蒙古擴張的其中一場戰爭。戰爭分為三個部分:蒙古首次侵西夏、蒙古西夏結盟和蒙古再度侵西夏。1227年,在戰爭的最後一部分,西夏末帝出城投降,西夏正式宣告滅亡,而歷時22年的蒙滅西夏之戰亦宣告結束。拖雷後來依成吉思汗之願殺掉末帝。蒙古大軍隨即於西夏都城中興府屠城,大部分西夏建築皆被破壞、毀滅。

    今天,我們都知道西夏王陵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部30公里的賀蘭山東麓,蒙滅西夏之戰的前兩個部分裡,蒙古軍隊不可能深入了這一區域的;第三部分,即是西夏真正被滅的那一部分,蒙古軍隊中(慶)興府屠城這事兒沒說的,但要讓他們去幾十公里以外的西夏王陵並毀壞它,這種可能性幾乎為零。

    為什麼呢?即是1226年秋天,帶著夫人來征討西夏國的那個長年在外征戰的67歲老人,成吉思汗死了,這對蒙古軍隊來說是天大的一件事兒,他們不可能再去尋找幾十公里外的西夏王陵並毀壞它。再就是根據中國古籍的記載,蒙古人去世後是不留墳丘的,就連皇帝也不例外。《元史》:“國制不起墳壟。葬畢,以萬馬蹂之使平,彌望平衍,人莫知也。”意思是說,埋葬皇帝的地方,派群馬一踏,如平地一般,時間一長,青草樹木一片綠油油,就誰也不知道了。因此,蒙古人是不破壞陵墓的,他們沒有漢族人心中陵墓的風水概念。

    我們今天看到的西夏王陵是上世紀70年代初期才被真正發現的,考古學家只是說,西夏作為一個獨立的王國,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不幸的是,公元1227年,蒙古成吉思汗的大軍攻下了西夏王朝後,對西夏党項人進行了毀滅性的殺戮,西夏王朝的典籍也損毀殆盡,曾經顯赫一方的西夏王朝留給後人的,只是一個又一個謎。誰也沒拿出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毀西夏王陵的直接證據,所謂蒙古軍隊毀西夏王陵不過揣測而已。更何況,我們今人上世紀70年代發現西夏王陵,並不等於前人沒發發現它,只是沒有開挖而已。早在

    明代洪武年間,西夏王陵被明朝政府發現,並已經出現了認為其為西夏王陵的論斷。

    明代詩人云:“賀蘭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向我告,雲是昔年王與侯 ……”這首詩選自《嘉靖寧夏新志》,叫《古冢謠》。古冢,古人的墳墓,此指西夏王陵。誰能保證在這麼長的時間內,西夏王陵就不會被盜呢?但這已經和蒙古軍隊沒有一毛錢的關係了。

    最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有人說南宋敗亡後,南宋帝陵均被盜掘,可以作為蒙古殘暴的力證吧。但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那個盜掘南宋帝陵的人並不蒙古人,他恰恰是一個西夏人(党項人)——楊璉真迦。

  • 3 # 武子傑222

    夏王陵又稱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於寧夏銀川市西,西傍賀蘭山,東臨銀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間,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一處西夏文化遺址。西夏王陵營建年代約自11世紀初至13世紀初。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項族文化有機結合,構成了中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在中國119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西夏陵是惟一的以單一的帝王陵墓構成的景區。它承接鮮卑拓跋氏從北魏平城到党項西夏的拓跋氏歷史。 景區佔地面積58餘平方公里,核心景區20.9平方公里,分佈9座帝王陵墓,200餘座王侯勳戚的陪葬墓,規模宏偉,佈局嚴整。每座帝陵都是坐北向南,呈縱長方形的獨立建築群體,規模同明十三陵相當。吸收自秦漢以來,唐宋皇陵之所長,又受佛教建築影響,構成中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故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蒙古人對西夏陵的破壞是毀滅性的

    持續了一千多年的時代已經結束,每個人的心中都多了一片廢墟,曾經廣闊輝煌的記憶平原都在新世紀的陰影中化作沙塵,那些曾經至死不休的頑強抵抗都在無情的鐵蹄下逐個崩塌。現在的西夏陵區悽清荒涼,到處殘垣斷壁,遍地破磚敗瓦。那些至今尚未被風沙自然填平的大盜坑,似乎在永久地向人們訴說著700多年前的那場大劫難。只有那巍然高聳的土堆,見證著西夏陵昔日的輝煌。那麼,究竟誰是毀掉西夏陵的罪魁禍首?是金人,是宋人,還是蒙古人?

      西夏滅亡時,金朝在蒙古大軍的重創下,也是日暮西山,自身難保,且沒有能力幫助西夏。所以,危在旦夕的金人,不可能趁火打劫,去破壞西夏陵。偏居江南的南宋也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政權岌岌可危,朝不保夕,更不可能跑到賀蘭山下來破壞西夏陵。那麼到底是誰毀壞了王陵呢?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蒙古人。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西夏陵區是蒙古入侵西夏的必經之地。1226年五月,蒙古軍隊在賀蘭山大敗夏將阿沙敢不,佔據賀蘭山東麓。直到1227年八月西夏滅亡,蒙古都一直控制著包括西夏陵區在內的賀蘭山東麓京畿腹地。蒙古貴族因政治上的需要和對金銀財寶的貪婪,以及受風水迷信思想的驅使,再加上常年征戰中養成的破壞與掠奪的習性,洗劫西夏陵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蒙古六踐夏土,西夏負隅頑抗,蒙古對西夏皇族恨之入骨,所以毀掉王陵來發洩仇恨,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據《弘治寧夏新志》記載,在明代,西夏陵僅“數家巍然”(《弘治寧夏新志》卷二),已無地面建築。安塞王朱秩炅的《古冢謠》:“賀蘭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向我告,雲是昔年王與侯。”更是明代西夏陵荒涼景象的寫照。可見西夏陵大規模的破壞,應在明代以前。

      第四,至今在銀川一些老年人中,還流傳著有關西夏陵被挖掘的諺語:“昊王墓,金銀兩大窟,要得開,且待元人來。”“元人來”即蒙古軍隊的到來,這清楚地透露出西夏陵是被蒙古人破壞的。

      第五,西夏陵園發掘的遺物及堆積中,除西夏、宋時期的遺物外,沒有明、清遺物。3號陵東碑亭曾經發掘,碑亭臺基邊側殘留數座大灶坑。在堆積物中還發現了人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陶瓷器皿、銅鐵器具及為娛樂而隨意製作的棋盤、棋子、磚刻等。種種跡象表明,這是西夏陵破壞者的生活遺蹟。他們人數眾多,在陵區活動的時間較長,與蒙古軍隊久據賀蘭山區的史實相吻合。

      西夏考古專家牛達生透過對西夏陵遺址的詳細考察,得出結論:“西夏陵是在1226—1227年蒙古滅夏的戰爭中,被蒙元貴族動用軍隊,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挖掘、破壞後淪為廢墟的。”

      蒙古軍隊在賀蘭山大敗夏將阿沙敢不,控制了包括西夏陵區在內的賀蘭山東麓京畿腹地;蒙古軍隊透過燒、砸、挖、掠等手段毀掉了西夏陵。燒:放火燒掉了陵區磚木結構的建築。砸:砸碎了陵區的石碑、石雕、泥塑等。挖:採用大揭頂的方法掘開陵墓地宮(墓室)和陪葬墓。掠:掠奪陪葬的金銀珠寶。

      總之,蒙古人對西夏陵的破壞是毀滅性的。

    1999年10月28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參觀西夏陵後動情地說:“看了西夏陵,使我受到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並指示要好好保護西夏陵,同時指示相關部門,劃撥專款1000萬元,作為3號陵的保修經費,這是國家第一次劃撥鉅款,支援西夏陵的搶修保護。

    目前,經過20餘年的努力保護與開發,西夏陵已由1988年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展為4A級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併成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點後備者。

    蒙古人毀了西夏陵,主要是放火燒掉了陵區磚木結構的建築,砸碎了陵區的石碑、石雕、泥塑等,掘開陵墓地宮,而地面上夯土基本儲存下來。但今天大量夯土牆和磚瓦不復存在,盜墓賊是不要這些東西的,它們去哪裡了?答案只有一個,河套平原是沙黃土壤,缺乏建築用的黏土,很可能是後世建築從陵區取土。不過,按照民間習俗,皇陵、寺院建築材料是不能動用的,因此,很可能用於大型寺院或明代的城牆,從這個意義上講,西夏都城城牆遺址蕩然無存,有可能後世挖掉後,重新築新城。當然,這只是推測,進一步確證,還有待於史料的發現與解讀。

      

    另外,盜墓活動從沒停止過,《弘治寧夏新志》就記載,西夏陵“人有掘之者,無一物”。近代以來,也有人在西夏陵進行過挖掘,每座帝陵和陪葬墓的封土前,大小不等的盜坑隨處可見。另外,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建設,對西夏陵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 4 # 晨曦

    現在的西夏陵區悽清荒涼,到處殘垣斷壁,遍地破磚敗瓦。那些至今尚未被風沙自然填平的大盜坑,似乎在永久地向人們訴說著700多年前的那場大劫難。只有那巍然高聳的土堆,見證著西夏陵昔日的輝煌。從各種歷史文獻來看 毀壞掉西夏王陵的多半是蒙古人

    蒙古人

    西夏滅亡時,金朝在蒙古大軍的重創下,也是日暮西山,自身難保,且沒有能力幫助西夏。所以,危在旦夕的金人,不可能趁火打劫,去破壞西夏陵。偏居江南的南宋也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政權岌岌可危,朝不保夕,更不可能跑到賀蘭山下來破壞西夏陵。那麼到底是誰毀壞了王陵呢?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蒙古人。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西夏陵區是蒙古入侵西夏的必經之地。1226年五月,蒙古軍隊在賀蘭山大敗夏將阿沙敢不,佔據賀蘭山東麓。直到1227年八月西夏滅亡,蒙古都一直控制著包括西夏陵區在內的賀蘭山東麓京畿腹地。蒙古貴族因政治上的需要和對金銀財寶的貪婪,以及受風水迷信思想的驅使,再加上常年征戰中養成的破壞與掠奪的習性,洗劫西夏陵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蒙古六踐夏土,西夏負隅頑抗,蒙古對西夏皇族恨之入骨,所以毀掉王陵來發洩仇恨,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據《弘治寧夏新志》記載,在明代,西夏陵僅“數家巍然”(《弘治寧夏新志》卷二),已無地面建築。安塞王朱秩炅的《古冢謠》:“賀蘭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向我告,雲是昔年王與侯。”更是明代西夏陵荒涼景象的寫照。可見西夏陵大規模的破壞,應在明代以前。

    第四,至今在銀川一些老年人中,還流傳著有關西夏陵被挖掘的諺語:“昊王墓,金銀兩大窟,要得開,且待元人來。”“元人來”即蒙古軍隊的到來,這清楚地透露出西夏陵是被蒙古人破壞的。

    第五,西夏陵園發掘的遺物及堆積中,除西夏、宋時期的遺物外,沒有明、清遺物。3號陵東碑亭曾經發掘,碑亭臺基邊側殘留數座大灶坑。在堆積物中還發現了人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陶瓷器皿、銅鐵器具及為娛樂而隨意製作的棋盤、棋子、磚刻等。種種跡象表明,這是西夏陵破壞者的生活遺蹟。他們人數眾多,在陵區活動的時間較長,與蒙古軍隊久據賀蘭山區的史實相吻合。

    西夏考古專家牛達生透過對西夏陵遺址的詳細考察,得出結論:“西夏陵是在1226—1227年蒙古滅夏的戰爭中,被蒙元貴族動用軍隊,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挖掘、破壞後淪為廢墟的。”⑤

    蒙古軍隊在賀蘭山大敗夏將阿沙敢不,控制了包括西夏陵區在內的賀蘭山東麓京畿腹地;蒙古軍隊透過燒、砸、挖、掠等手段毀掉了西夏陵。燒:放火燒掉了陵區磚木結構的建築。砸:砸碎了陵區的石碑、石雕、泥塑等。挖:採用大揭頂的方法掘開陵墓地宮(墓室)和陪葬墓。掠:掠奪陪葬的金銀珠寶。

    總之,蒙古人對西夏陵的破壞是毀滅性的。那麼,此後西夏陵是否繼續遭到了破壞呢?

    蒙古人毀了西夏陵,主要是放火燒掉了陵區磚木結構的建築,砸碎了陵區的石碑、石雕、泥塑等,掘開陵墓地宮,而地面上夯土基本儲存下來。但今天大量夯土牆和磚瓦不復存在,盜墓賊是不要這些東西的,它們去哪裡了?答案只有一個,河套平原是沙黃土壤,缺乏建築用的黏土,很可能是後世建築從陵區取土。不過,按照民間習俗,皇陵、寺院建築材料是不能動用的,因此,很可能用於大型寺院或明代的城牆,從這個意義上講,西夏都城城牆遺址蕩然無存,有可能後世挖掉後,重新築新城。當然,這只是推測,進一步確證,還有待於史料的發現與解讀。

    另外,盜墓活動從沒停止過,《弘治寧夏新志》就記載,西夏陵“人有掘之者,無一物”。近代以來,也有人在西夏陵進行過挖掘,每座帝陵和陪葬墓的封土前,大小不等的盜坑隨處可見。另外,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建設,對西夏陵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1999年10月28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參觀西夏陵後動情地說:“看了西夏陵,使我受到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並指示要好好保護西夏陵,同時指示相關部門,劃撥專款1000萬元,作為3號陵的保修經費,這是國家第一次劃撥鉅款,支援西夏陵的搶修保護。目前,經過20餘年的努力保護與開發,西夏陵已由1988年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展為4A級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併成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點後備者。

    參看文獻:

    注①孫昌盛.西夏六號陵陵主考[J].西夏研究,2012(3).

    ②嶽鍵.西夏三號陵獻殿形制的探討與試復原[M]∥西夏學(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④吳峰雲.西夏陵園及其建築特點[J].寧夏文物,1986(創刊號).

    ⑤牛達生,賀吉德.西夏陵三題[J].寧夏社會科學,1995(4)

  • 5 # YouTube影片速遞

    西夏考古專家牛達生透過對西夏陵遺址的詳細考察,得出結論:“西夏陵是在1226—1227年蒙古滅夏的戰爭中,被蒙元貴族動用軍隊,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挖掘、破壞後淪為廢墟的。”

    蒙古軍隊在賀蘭山大敗夏將阿沙敢不,控制了包括西夏陵區在內的賀蘭山東麓京畿腹地;蒙古軍隊透過燒、砸、挖、掠等手段毀掉了西夏陵。

    燒:放火燒掉了陵區磚木結構的建築。砸:砸碎了陵區的石碑、石雕、泥塑等。

    挖:採用大揭頂的方法掘開陵墓地宮(墓室)和陪葬墓。

    掠:掠奪陪葬的金銀珠寶。

    總之,蒙古人對西夏陵的破壞是毀滅性的。那麼,此後西夏陵是否繼續遭到了破壞呢?

    蒙古人毀了西夏陵,主要是放火燒掉了陵區磚木結構的建築,砸碎了陵區的石碑、石雕、泥塑等,掘開陵墓地宮,而地面上夯土基本儲存下來。但今天大量夯土牆和磚瓦不復存在,盜墓賊是不要這些東西的,它們去哪裡了?答案只有一個,河套平原是沙黃土壤,缺乏建築用的黏土,很可能是後世建築從陵區取土。不過,按照民間習俗,皇陵、寺院建築材料是不能動用的,因此,很可能用於大型寺院或明代的城牆,從這個意義上講,西夏都城城牆遺址蕩然無存,有可能後世挖掉後,重新築新城。當然,這只是推測,進一步確證,還有待於史料的發現與解讀。

    另外,盜墓活動從沒停止過,《弘治寧夏新志》就記載,西夏陵“人有掘之者,無一物”。近代以來,也有人在西夏陵進行過挖掘,每座帝陵和陪葬墓的封土前,大小不等的盜坑隨處可見。另外,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建設,對西夏陵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 6 # 唐明國亮

    應該是蒙古人毀壞了西夏王陵,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西夏陵區是蒙古入侵西夏的必經之地。1226年五月,蒙古軍隊在賀蘭山大敗夏將阿沙敢不,佔據賀蘭山東麓。直到1227年八月西夏滅亡,蒙古都一直控制著包括西夏陵區在內的賀蘭山東麓京畿腹地。蒙古貴族因政治上的需要和對金銀財寶的貪婪,以及受風水迷信思想的驅使,再加上常年征戰中養成的破壞與掠奪的習性,洗劫西夏陵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蒙古六踐夏土,西夏負隅頑抗,蒙古對西夏皇族恨之入骨,所以毀掉王陵來發洩仇恨,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據《弘治寧夏新志》記載,在明代,西夏陵僅“數家巍然”(《弘治寧夏新志》卷二),已無地面建築。安塞王朱秩炅的《古冢謠》:“賀蘭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向我告,雲是昔年王與侯。”更是明代西夏陵荒涼景象的寫照。可見西夏陵大規模的破壞,應在明代以前。

    第四,至今在銀川一些老年人中,還流傳著有關西夏陵被挖掘的諺語:“昊王墓,金銀兩大窟,要得開,且待元人來。”“元人來”即蒙古軍隊的到來,這清楚地透露出西夏陵是被蒙古人破壞的。

    第五,西夏陵園發掘的遺物及堆積中,除西夏、宋時期的遺物外,沒有明、清遺物。3號陵東碑亭曾經發掘,碑亭臺基邊側殘留數座大灶坑。在堆積物中還發現了人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陶瓷器皿、銅鐵器具及為娛樂而隨意製作的棋盤、棋子、磚刻等。種種跡象表明,這是西夏陵破壞者的生活遺蹟。他們人數眾多,在陵區活動的時間較長,與蒙古軍隊久據賀蘭山區的史實相吻合。

    西夏考古專家牛達生透過對西夏陵遺址的詳細考察,得出結論:“西夏陵是在1226—1227年蒙古滅夏的戰爭中,被蒙元貴族動用軍隊,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挖掘、破壞後淪為廢墟的。”⑤

    蒙古軍隊在賀蘭山大敗夏將阿沙敢不,控制了包括西夏陵區在內的賀蘭山東麓京畿腹地;蒙古軍隊透過燒、砸、挖、掠等手段毀掉了西夏陵。燒:放火燒掉了陵區磚木結構的建築。砸:砸碎了陵區的石碑、石雕、泥塑等。挖:採用大揭頂的方法掘開陵墓地宮(墓室)和陪葬墓。掠:掠奪陪葬的金銀珠寶。

    總之,蒙古人對西夏陵的破壞是毀滅性的。那麼,此後西夏陵是否繼續遭到了破壞呢?

    蒙古人毀了西夏陵,主要是放火燒掉了陵區磚木結構的建築,砸碎了陵區的石碑、石雕、泥塑等,掘開陵墓地宮,而地面上夯土基本儲存下來。但今天大量夯土牆和磚瓦不復存在,盜墓賊是不要這些東西的,它們去哪裡了?答案只有一個,河套平原是沙黃土壤,缺乏建築用的黏土,很可能是後世建築從陵區取土。不過,按照民間習俗,皇陵、寺院建築材料是不能動用的,因此,很可能用於大型寺院或明代的城牆,從這個意義上講,西夏都城城牆遺址蕩然無存,有可能後世挖掉後,重新築新城。當然,這只是推測,進一步確證,還有待於史料的發現與解讀。

    另外,盜墓活動從沒停止過,《弘治寧夏新志》就記載,西夏陵“人有掘之者,無一物”。近代以來,也有人在西夏陵進行過挖掘,每座帝陵和陪葬墓的封土前,大小不等的盜坑隨處可見。另外,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建設,對西夏陵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 7 # 王建國HIST

    據傳說是蒙古人,但是並沒有足夠的史料依據,史書上也沒有提供任何的線索。

    但是可疑的是 西夏王陵的破壞性非常的大,不是個人可以做到的,只有軍隊才能夠做到如此巨大的工程,而且西夏王陵如今只是一座空墓。

    為什麼說是蒙古人最可疑呢?

    因為成吉思汗死於滅亡西夏的戰役當中,並且確實留下來了滅亡西夏的遺言,而拖雷也確實把西夏給滅了,所以很多人認為正是成吉思汗被殺所以引起的深仇大恨,是蒙古人把西下的王陵給破壞了。

    但是有很多的疑點

    盜掘西夏王陵的工程量十分浩大,而且蒙古軍隊只有在攻擊興化城池的戰役中靠近過西夏王陵,沒有一兩年是不可能完成的。當時成吉思汗去世,處理繼承人是首要問題,肯定不會分出重兵來挖掘西夏陵一兩年的時間。

    現代一些考古學家認為,明朝大軍在賀蘭山駐紮達上百年,很有可能透過破壞西夏王陵來獲得必要的物資。如磚瓦等。再加上西夏王朝一直被歧視,甚至元朝並沒有為西夏修國史,根本不把他當做王朝來看待,後世的明朝也是如此,這就更給力明朝駐軍足夠的理由。

    所以西夏王陵或許是明朝軍隊毀壞的。

  • 8 # 愛古典的好娃娃

    盜墓的事情,向來是隱蔽低劣的勾當,見不得人的,所以歷史上並沒有太多記載,西夏王陵遭遇盜墓以及毀壞的說法,大都是來自猜測和想象,沒有真憑實據。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由於西夏王朝的短暫和後朝皇家的不關照,導致西夏王陵實際上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所以毀壞還是比較嚴重。

    不過,十分幸甚至哉的是:西夏王陵在後來中國文物部門進行保護性挖掘的時候,還是發現了許多相當精美的文物,可以說,見證了西夏王朝當年的輝煌歷史。

    西夏自公元1038年立國,先後與北宋,遼,南宋,金鼎足而立189年,於公元1227年被蒙古滅亡,共傳十帝。鼎盛時期,其疆域面積83萬平方千米(日本才30多萬平方千米)。是中國中世紀西北地區的一個軍事強國。

    西夏陵,位於寧夏銀川市西郊約35千米的賀蘭山東麓,在方圓58平方千米的陵區內現存9座帝陵、255座陪葬墓、一處大型西夏建築遺址和數十座磚瓦窯址,其規模與河南鞏縣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當,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蹟儲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

    1988年,西夏陵被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2011年,西夏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啟動,2012年正式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經過多年的考古調查研究,西夏陵以其大量的文物古蹟和豐厚的歷史文化沉澱,重要的文物價值和獨特的建築形制,集中反映了西夏政治、經濟、文化面貌,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西夏,最初是一個以党項族拓跋部為首的夏州小藩鎮,在唐末藩鎮割據的紛爭中,向西發展開拓,壯大為以河套與賀蘭山河西地區為中心,掌控絲路古道上方圓兩萬餘里、擁有數百萬民眾的封建王國。它先與宋遼、後與金宋鼎足而立190年,直至公元1227年(南宋理宗寶慶三年)始為崛起的成吉思汗蒙古軍所滅,迴歸到大一統的元朝之內,党項族也融入到中華民族大家庭中。

    党項羌是中國古代廣佈於西北地區的羌族中較晚興起的一支。歷史文獻記載他們在南北朝末期(公元6世紀後期)才初露頭角。他們的居住中心,起初在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河曲一帶,到唐代初年,活動範圍擴充套件,分佈在一個遼闊的草原區域上面。

    地處西夏王朝腹地的賀蘭山,系呈微弧形條帶狀地壘式西南-東北走向山地,南北長約250千米,東西寬20~40千米,海拔高度2000~3556米。自遠古以來,這裡就是北方遊牧民族的駐牧地和棲身之所,五代以來又成為佛教徒禪修佛理的聖地。對此繼遷父子早已熟識有睹,視為風水寶地。

    中國古代風水學形勢派,總括了中國山脈水系和中國氣候的大概,概括出了一個所謂“風水寶地”的環境模式。

    歷代帝王正是依照古代風水學形勢派概括的風水模式,選擇形勝地勢修建墓地和陵園的。

    他們認為,背靠賀蘭山,面臨黃河水,其吉利取向是從西南往東北,與山形水勢走向平行,與宋室擇地排序取穴定位的方向正好相反。賀蘭山中段山前洪積扇屬老年性堆積,其結構緊密,承載力強。

    西夏陵坐落在山體中段南部,這裡地勢開闊,坡降較緩,山體突出,呈拱衛之勢,西北部群山疊翠高聳,選擇賀蘭山優越的地理環境作為興旺的風水葬地,符合王室崇信的陰陽五行、五音姓利說,尚白金德在西,擇地取穴的最佳塋域條件和取旺之象。

    西夏王陵的建設,採用當時比較成熟的夯土技術,整個陵園的營建工程中,夯土量約佔工程總量的50%,磚石工程量僅佔工程總量的35%,木作量約佔工程總量的15%。實心夯土建築外表粗糙,必須精加工才能包裝出建築形式的特徵,這是西夏陵夯土建築的普遍作法。

    西夏文物往往有一種粗獷之美,但也有十分細膩柔美的文物。

    下面欣賞一下一些西夏文物圖片。

  • 9 # 戴眼鏡的馬

    蒙古人!理由如下

    第一,西夏陵區是蒙古入侵西夏的必經之地。1226年五月,蒙古軍隊在賀蘭山大敗夏將阿沙敢不,佔據賀蘭山東麓。直到1227年八月西夏滅亡,蒙古都一直控制著包括西夏陵區在內的賀蘭山東麓京畿腹地。蒙古貴族因政治上的需要和對金銀財寶的貪婪,以及受風水迷信思想的驅使,再加上常年征戰中養成的破壞與掠奪的習性,洗劫西夏陵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蒙古六踐夏土,西夏負隅頑抗,蒙古對西夏皇族恨之入骨,所以毀掉王陵來發洩仇恨,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據《弘治寧夏新志》記載,在明代,西夏陵僅“數家巍然”(《弘治寧夏新志》卷二),已無地面建築。安塞王朱秩炅的《古冢謠》:“賀蘭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向我告,雲是昔年王與侯。”更是明代西夏陵荒涼景象的寫照。可見西夏陵大規模的破壞,應在明代以前。

    第四,至今在銀川一些老年人中,還流傳著有關西夏陵被挖掘的諺語:“昊王墓,金銀兩大窟,要得開,且待元人來。”“元人來”即蒙古軍隊的到來,這清楚地透露出西夏陵是被蒙古人破壞的。

    第五,西夏陵園發掘的遺物及堆積中,除西夏、宋時期的遺物外,沒有明、清遺物。3號陵東碑亭曾經發掘,碑亭臺基邊側殘留數座大灶坑。在堆積物中還發現了人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陶瓷器皿、銅鐵器具及為娛樂而隨意製作的棋盤、棋子、磚刻等。種種跡象表明,這是西夏陵破壞者的生活遺蹟。他們人數眾多,在陵區活動的時間較長,與蒙古軍隊久據賀蘭山區的史實相吻合。

  • 10 # pepsiO2

    原因1成吉思汗死在征戰西夏途中 根據南宋史冊,我們可以發現是蒙古元軍毀壞了西夏王陵,原因很簡單1227年夏,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時意外中箭,不久不治身亡。

    原因2沒給西夏俢史冊 元軍長期攻佔西夏隨後不久1227年末西夏滅亡。後主李睍投降被殺。隨之而來的皇城被毀,王陵被掘,党項族被滅種。文獻史冊被毀,慘絕人寰。

    再有一個元朝後來給宋 遼 金 都修過史冊,而唯獨西夏沒有。

  • 11 # 元寶講泉

    持續了一千多年的時代已經結束,每個人的心中都多了一片廢墟,曾經廣闊輝煌的記憶平原都在新世紀的陰影中化作沙塵,那些曾經至死不休的頑強抵抗都在無情的鐵蹄下逐個崩塌。現在的西夏陵區悽清荒涼,到處殘垣斷壁,遍地破磚敗瓦。那些至今尚未被風沙自然填平的大盜坑,似乎在永久地向人們訴說著700多年前的那場大劫難。只有那巍然高聳的土堆,見證著西夏陵昔日的輝煌。那麼,究竟誰是毀掉西夏陵的罪魁禍首?是金人,是宋人,還是蒙古人?

    西夏滅亡時,金朝在蒙古大軍的重創下,也是日暮西山,自身難保,且沒有能力幫助西夏。所以,危在旦夕的金人,不可能趁火打劫,去破壞西夏陵。偏居江南的南宋也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政權岌岌可危,朝不保夕,更不可能跑到賀蘭山下來破壞西夏陵。那麼到底是誰毀壞了王陵呢?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蒙古人。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西夏陵區是蒙古入侵西夏的必經之地。1226年五月,蒙古軍隊在賀蘭山大敗夏將阿沙敢不,佔據賀蘭山東麓。直到1227年八月西夏滅亡,蒙古都一直控制著包括西夏陵區在內的賀蘭山東麓京畿腹地。蒙古貴族因政治上的需要和對金銀財寶的貪婪,以及受風水迷信思想的驅使,再加上常年征戰中養成的破壞與掠奪的習性,洗劫西夏陵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蒙古六踐夏土,西夏負隅頑抗,蒙古對西夏皇族恨之入骨,所以毀掉王陵來發洩仇恨,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據《弘治寧夏新志》記載,在明代,西夏陵僅“數家巍然”(《弘治寧夏新志》卷二),已無地面建築。安塞王朱秩炅的《古冢謠》:“賀蘭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向我告,雲是昔年王與侯。”更是明代西夏陵荒涼景象的寫照。可見西夏陵大規模的破壞,應在明代以前。

    第四,至今在銀川一些老年人中,還流傳著有關西夏陵被挖掘的諺語:“昊王墓,金銀兩大窟,要得開,且待元人來。”“元人來”即蒙古軍隊的到來,這清楚地透露出西夏陵是被蒙古人破壞的。

    第五,西夏陵園發掘的遺物及堆積中,除西夏、宋時期的遺物外,沒有明、清遺物。3號陵東碑亭曾經發掘,碑亭臺基邊側殘留數座大灶坑。在堆積物中還發現了人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陶瓷器皿、銅鐵器具及為娛樂而隨意製作的棋盤、棋子、磚刻等。種種跡象表明,這是西夏陵破壞者的生活遺蹟。他們人數眾多,在陵區活動的時間較長,與蒙古軍隊久據賀蘭山區的史實相吻合。

    西夏考古專家牛達生透過對西夏陵遺址的詳細考察,得出結論:“西夏陵是在1226—1227年蒙古滅夏的戰爭中,被蒙元貴族動用軍隊,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挖掘、破壞後淪為廢墟的。”⑤

    蒙古軍隊在賀蘭山大敗夏將阿沙敢不,控制了包括西夏陵區在內的賀蘭山東麓京畿腹地;蒙古軍隊透過燒、砸、挖、掠等手段毀掉了西夏陵。燒:放火燒掉了陵區磚木結構的建築。砸:砸碎了陵區的石碑、石雕、泥塑等。挖:採用大揭頂的方法掘開陵墓地宮(墓室)和陪葬墓。掠:掠奪陪葬的金銀珠寶。

    總之,蒙古人對西夏陵的破壞是毀滅性的。那麼,此後西夏陵是否繼續遭到了破壞呢?

    蒙古人毀了西夏陵,主要是放火燒掉了陵區磚木結構的建築,砸碎了陵區的石碑、石雕、泥塑等,掘開陵墓地宮,而地面上夯土基本儲存下來。但今天大量夯土牆和磚瓦不復存在,盜墓賊是不要這些東西的,它們去哪裡了?答案只有一個,河套平原是沙黃土壤,缺乏建築用的黏土,很可能是後世建築從陵區取土。不過,按照民間習俗,皇陵、寺院建築材料是不能動用的,因此,很可能用於大型寺院或明代的城牆,從這個意義上講,西夏都城城牆遺址蕩然無存,有可能後世挖掉後,重新築新城。當然,這只是推測,進一步確證,還有待於史料的發現與解讀。

    另外,盜墓活動從沒停止過,《弘治寧夏新志》就記載,西夏陵“人有掘之者,無一物”。近代以來,也有人在西夏陵進行過挖掘,每座帝陵和陪葬墓的封土前,大小不等的盜坑隨處可見。另外,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建設,對西夏陵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1999年10月28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參觀西夏陵後動情地說:“看了西夏陵,使我受到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並指示要好好保護西夏陵,同時指示相關部門,劃撥專款1000萬元,作為3號陵的保修經費,這是國家第一次劃撥鉅款,支援西夏陵的搶修保護。目前,經過20餘年的努力保護與開發,西夏陵已由1988年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展為4A級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併成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點後備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肯德基的蛋撻,自己能在家做出一模一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