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磚家
-
2 # 大魚樓閣
說說個人看法其實宋朝並不像一些電視中講的那樣積貧積弱。下面我來說說宋朝的強盛。
首先說下達官貴族的生活在許多朝代,炫多成了一種流行性的炫富,沒有人思考質量問題,但是你若在宋朝,會給你不一樣的感覺,在那個商品買賣已經迅速發達起來的時代,精緻是他們炫富的準則。
再說下普通百姓生活據資料記載,宋朝一個人生活一天,每天消費要達二十文左右,這是一個什麼觀念呢,我們來看一下他們的收入情況,在那個時候聽說當一個出苦力的保姆,每天都應該有大約一百文收入,也就是說一家有兩到三個人的話,只有一個人掙錢,生活也是能夠過得去的,所以作為宋朝的平常百姓日子過得也算可以,逢年過節的還可以改善一下伙食,萬一有個什麼突發事件,省吃儉用一下,日子能過下去的。所以說宋朝的生活條件可以說相當不錯了,對比一下明代你就知道了。
再來看看最底層人的生活。宋朝對底層人政策也是相當不錯,宋朝設有專門不施乞丐和收養孤兒的機構,還會給貧民一些生活必需品這樣的福利待遇在我們現在也不過如此。
所以透過看人民的生活你就可以看出一個朝代的強盛。
-
3 # 趣史雜談說
宋朝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朝代,這似乎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事實證明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宋朝在軍事和國防方面是很弱的,這是不爭的事實,先後兩次被蠻夷滅了國。這與宋太祖趙匡胤自開國以來一直推行的“重文輕武”政策有關,如果說宋朝有多強盛也不是客觀事實。
宋朝雖弱,但並不貧。中國著名的史學家漆俠先生曾經指出,在兩宋統治的三百年中,中國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居於世界的前列,是當時最為先進,最為文明的國家。人口宋代的人口至宋徽宗年間已經達到8100萬,大大的超過了唐朝時期的人口。
2.農業
在古代農業是一個朝代發展的命脈,在宋朝南方生產繁盛,利用河水灌溉河邊的田土使畝產增加,糧食生產發達,也為人口的大量增加提供了物質基礎。農業生產技術推廣有很大的發展,透過修築堤堰,飲水灌溉,種植水稻,獲得豐收。經濟作物的種植在北宋也有所發展,擴大耕地面積,種植水稻,茶,棉花等經濟作物。農業的總體發展水平比以前的朝代有較大的提高。
3.手工業
北宋時期手工業生產有很大的進步,各種手工作坊、規模以及內部分工相對細膩,生產技術,發展數量,質量和種類都有所增加和改進。北宋的瓷器遍佈全國各地所造成的各具特色,官窯、鈞窯、汝窯、定窯和哥窯是北宋的五大名窯。
4.採礦業和造船業
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採礦業和造船業的發展,宋朝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北宋定都開封,東南的漕運非常需要運輸工具,迫切需要造船業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海外貿易的形成。更值得指出的是,指南針當時已經應用於航海,這是古代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雕版印刷和造紙業以及絲織業在北宋的時候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因為商業的高度發展,出現了白銀和交子,最早的紙幣也出現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區。
5.宋朝的商業和貿易高度發達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商業稅首次超過農業稅。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最好的反應。因為對外貿易的高度發展,在廣州設立了市舶司。這個市舶司就相當於今天的海關,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當時海外貿易的發達。
以上我們透過宋朝時期人口、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貿易和科技發展等方面的情況瞭解,可以知道,對宋朝概括為積貧積弱是非常不準確的。由於先天不足和推行重文輕武政策,導致國防和軍事比較弱。
-
4 # 燃木fire
宋朝經濟可以說發展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而且法國著名漢學家謝和耐曾說:“在社會生活、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諸領域,宋朝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所以說當時的大宋肯定不會積貧。
至於積弱這一塊,因當時兩宋所處的國際地位。確實給人一種武力羸弱,總是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只要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那就爭取不動武。
其實宋朝立國之初武力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當時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場面並沒有結束。北邊有遼和北漢,南面西面分佈著南唐、吳越、後蜀、南漢等割據政權。宋行“先南後北”的國策,各個擊破。先後滅掉荊南、南唐、北漢等,以統一中原。
宋太宗滅北漢後乘勝追擊,率軍攻遼,與遼軍戰與高粱河(今北京外城一帶)。宋軍大敗,直至檀淵之盟,宋遼對戰中,宋幾乎屢戰屢敗。所以當時宋對遼完全處於下風。
之後宋夏發生五次戰爭,除第一次宋朝戰敗,宋夏議和。其餘四次宋朝皆取得不同程度的勝利,最後西夏面臨亡國之危,向宋朝表示臣服。同時金國建立,宋先與金聯合滅遼。滅遼期間金便察覺宋朝內部政治腐敗,軍隊戰力低下。於是就在1125年發兵十餘萬分兩路南下攻宋。最後北宋滅亡,遂遷都臨安南宋建立。
公元1141年,宋、金達成紹興和議,南宋放棄淮河以北地區,雙方以淮河-大散關為界。此後,金國幾度南下都未能消滅南宋,南宋數次北伐也無功而返,雙方逐漸形成對峙局面。南宋中後期,政治腐敗,奸臣輩出,漠北草原的蒙古部開始崛起。
1234年宋蒙聯合滅金,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軍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臨安府被攻佔,南宋名存實亡。
總體來說兩宋的軍隊實力確實低於遼、金、蒙等國。但其中也不乏岳家軍、韓家軍等較強軍事力量的出現。而且宋朝的科技文化領域也是空前發展,世界上最早記載火炮的使用,便是在南宋時期的建州之戰中。所以宋朝積貧肯定不會了,但是積弱嘛,勉勉強強了。只可惜處在一個強國林立的時代。
-
5 # 天上人間文史鑑
對於宋朝很多人的看法都是主觀的,
事實上宋朝真的沒有那麼不堪。
以前回答過類似問題可以作為參考:
積弱作為表象是由於其制度和文化決定的,其實並不弱,
積貧就是就是子虛烏有的事情了。
兩宋的經濟十分繁榮,貿易非常發達,
尤其是海洋貿易更是中國古代的巔峰,
南宋時泉州是世界最發達的港口之一。
元代則是繼承了宋代的海洋貿易。
唐代開放,兩宋開明,民間財富倍增,
可以說只有兩宋才真的做到了藏富於民。
政府收入也是極大,同時開銷也大,
由於宋太祖得國不正,便制定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策,
朝廷給士大夫的待遇也是極好,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兩宋對知識分子應該是最為優待的了。
宋代的政府收入除了內部需要,還得用來買和平,
遼,西夏,金,和平全部靠買,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兩宋具有極大的財力,
試想一個國家能用錢來買和平,
這個國家是得多有錢。
積弱還得另說,這是一個治國理念的問題,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害怕將領像自己一樣造反,
陳橋兵變是宋代的開始,
也是宋代皇帝的心病,
崇文抑武的意識形態便由此產生。
宋代皇帝也有想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但是失敗了,
後代皇帝便偏安一隅,能用錢買來的和平便用錢買,
因為兩宋基本上不差錢。
而且有時候並不一定划不來,比如與遼國簽定澶淵之盟,雖然每年都向遼國交錢交物,
但透過長期的貿易順差,相當於北宋向遼打的貿易戰爭。
宋代軍事其實也並不弱,只是沒有像漢唐那樣強盛,
宋代本身就不是一個擴張的帝國。
在蒙古鐵騎下,南宋依然能堅持最長的時間,
可以說宋代不積貧也積弱。
但華人會覺得宋代積貧積弱也是有原因的,
宋代版圖的確太小了,石敬瑭送出去的燕雲十六州一直也沒有收復,
漢唐是中國古代的世界性帝國,而宋不是,
但宋的經濟卻是世界性的。
華人也還是有一些不理性的民族情感或者說民族情緒,
宋代如此小的版圖和向少數民族政權的示弱讓人難以接受。
畢竟有些人只知道天朝宇宙第一,不知道古代中國也有不那麼強勢的時候。
但宋代的經濟文化之發達已經非常突出,紙幣的出現和海洋貿易的興盛都是十分閃耀的,
在軍事和版圖上可能比不上,但經濟和文化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以兩宋不積也不貧積弱,
在經濟和文化上還非常強盛。
-
6 # 韓I949
這就是後晉石敬塘種下的禍根,割讓燕雲十六州,使中原無險可守,契丹人可以長驅直入,再加上宋太祖本人就是武人兵變奪位,他認識到了武人傭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危害,所以儘量壓縮各鎮節度使的兵權,趙匡胤曾言,一鎮節度使造反所糜費的軍餉,相當於一百個文官的貪汙,矯正過枉,重文輕武,造成了在武備上的不足,但還收復了南唐,蜀,及南方諸國延續國祚三百年,聯金滅遼夏,後又聯蒙古滅金最後又直接與蒙古對抗數十年,可見其綜合國力還是很不錯的,有宋一朝名人輩出,文化藝木都得到極大的發展,可惜了那些民族英雄,唉,謝謝
-
7 # 甲良生日記
宋朝算不算強盛,只能算有錢!
宋朝就如同一個沒有家丁和護院的財主,只有賺錢的能力,卻沒有守家的能力。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建立大宋,為防範將軍們傭兵自重,學習他的黃袍加身,於是杯酒釋兵權,後又採取重文輕武的國策,導致國家沒有強盛的軍事實力。
但是宋朝重視民生,特別是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從清明上河圖的畫面就可以看到大宋的繁華。到了南宋,商業進一步發展,據統計當時的GDP佔全球的60%。
宋朝有錢,卻沒有強力的軍事實力做後盾,終究沒能逃脫滅亡的命運!
-
8 # 西陲先生
從經濟上說,經濟學家統計出宋朝GDP是佔全球60%以上,也許大家說那時候沒有GDP這麼個說法,統計也不完善,但是我們從清明上河圖中就可以看出宋朝商品經濟的發達程度,足以證明宋朝的經濟有多好。
再從科技文化上說,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發明一半來自宋朝,四大發明三樣來自宋朝。畢昇的印刷術對文化教育的貢獻不言而喻。指南針的發明促進了宋朝的海外貿易,泉州港當時是世界第一大港,對外貿易極其昌盛。再說火藥,這個發明作用可大了,直接影響了世界程序。西方人引進了火藥後立馬結束了騎士時代,從冷兵器進入了熱兵器時代。
唐宋八大家北宋就有六家。宋朝的散文宋詞對後世影響太大,以至於今天我們還能隨口而出一兩句的柳永李清照的詞。這種文化軟實力也深深的影響了東亞和東南亞的國家。
宋朝是歷史上唯一不抑商的朝代。這個真的特別難得,說明統治者對經濟發展是有足夠的認識的。宋神宗鑄幣506萬貫,唐朝最盛的開元盛世只有32萬貫。宋朝的人均收入為中國歷史最高,比以後的明清多出幾倍。
說了這麼多,肯定會有人說,你說這些確實是真的,但宋朝軍事上很弱,老是受到周邊國家的侵略。但是事實不是這樣的,唐朝對外的戰爭敗多勝少,而宋對外勝算率超過70%。白馬嶺之戰:宋遼戰爭中宋軍第一次大規模取勝,後來宋朝又和蒙古合作滅了遼國,雖然最終也被蒙古所滅,只能說是戰略失誤,歷史不能改變,也不能假設。
-
9 # 北城王延銳
宋朝是一個另後世又愛又恨的王朝,弱宋是目前大多數人對宋朝的統一評價。但是弱並不代表著貧窮宋代工商業發達朝廷鼓勵經商都城的繁華超過了之前的長安,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大大促進了國內製造業的繁榮宋朝的人口也出現了井噴式增長漢族人口首次突破1億大關。史學者對一個王朝的強弱的區分主要在文治武功這兩方面。縱觀2000年中國封建史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秦漢晉隋唐宋明作為正統的漢人政權大家放在一起比較晉根本就沒有存在感,我們現在來對比一下秦漢隋唐宋明對後世的影響,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蕩平天下統一六國,大秦銳士無敵於天下,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把中華文明推向巔峰,大一統的思想灌輸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脈裡,使中國免於成為像歐洲那樣小國林立。
漢朝建立者劉邦布衣起家統一華夏後國弱民貧面對北方強大的匈奴只能以女人換和平美其名曰和親。但是經過漢初幾代帝王的努力,與民生息70餘年的和平發展積蓄力量到武帝時國力全面爆發,南平百越北擊匈奴開拓絲綢之路使中華文化遠博異域,提到大漢我們想到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想到的是小小的外交使臣在敵國的朝堂上手刃他國國君,一句漢軍方至,敵誤動動者滅國亦的豪邁,還有那奴隸出生的卓越統帥衛青和17歲封侯的霍去病,封狼居胥,勒石燕然都是後世武將們的終極目標。
大隋雖二世而亡但是是他結束了華夏近300年的分裂歸於一統,開科舉,修運河,三徵高句麗,這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業,也算的上盛極而亡。
大唐繼承發揚隋朝未完成的事業滅突厥滅高句麗周邊諸國皆匍匐在其腳下,王玄策已一人之力滅印度在那個將星如雲的時代只能黯然失色,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接踵而來。萬邦來朝,天下客商雲集長安,恭祝大唐盛世。一句長安西去9999裡皆中國土就能說明一切。
大明王朝稱為歷史上得國最正,朱元璋乞丐起家帶著一幫淮西小夥伴推翻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蒙元光復華夏收復丟失400餘年之幽燕,永樂大帝五徵蒙古,七下西洋。崇禎皇帝死前留書,任賊分裂朕屍誤傷我百姓一人是何等的悲壯。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的每一位帝王都做到了。
我們在來看看大宋王朝,前面我們說了宋朝在經濟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兩宋300年曆史在文治上面的成就不容置疑,但是武功方面表現只能是平平。
近年來許多學者提出宋朝並不弱,戰場上的勝率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但是戰勝率高不代表他就很強大,我們評論一個王朝的強弱是要把他放到整個2000年的封建史裡對比的,首先宋立國300餘年這個時間是非常久的,但是按照傳統大一統的思想兩宋都算不上一個統一華夏的國家,在對外的戰爭中也表現平平太祖滅南唐太宗平北漢只是統一了中原腹地,從太宗幾次徵遼大敗而回後,國家的軍事戰略就從攻式轉為防守,收復失地恢復漢唐故土都停留在統治者們思想裡從沒有付出行動,以後在戰場上取得的勝利都是防守戰,著名的檀淵之盟就是在防守戰勝利的基礎上籤訂的不平等條約,近年來有專家評論檀淵之盟屬於宋遼之間經濟戰的開端宋朝用經濟戰最終打垮了遼國的經濟這都是瞎扯,宋真宗簽訂條約的基礎就是不敢在打了,所謂的經濟戰只是現在人的意淫。包括宋與西夏的對決軍事行動都是以失敗告終。宋與金的對決分北宋和南宋兩部分,戰爭的結果我們都知道,靖康之恥就是頃黃河之水也洗刷不盡對華夏民族帶來的恥辱,南宋是在逃跑中建立的政權,宋高宗直接被金軍嚇破了膽都喪失了生育能力這種政權談何言強,岳家軍在戰場上是幾次大破敵軍,也留下了憾山易憾岳家軍難感慨但是始終沒有收復北方故土,之後的宋蒙對決雖然抵抗了長達50年之久但是也使得華夏第一次全部淪陷。所以後世才有崖山之後無中華的感慨。
所以從歷史的角度宋朝對比其他王朝無疑是最弱的
-
10 # 雜糅一壇
這個問題,就要從什麼是強?什麼是弱的標準開始說起。評判一個朝代強弱的標準,是兩個方面至少,一個是能否抵抗外敵入侵,另一個是自己人民生活過的怎麼樣。抵抗外敵就需要國家軍隊,軍隊強大才能保衛國家,從這點上宋朝是弱的,原因是制度造就,害怕武將擁兵自重,所以文官的地位就很高。導致國家軍隊戰鬥力不強。宋朝經濟發展還是不錯的,在當時的全球也算超級大國了。出口瓷器等。還產生了紙幣,如果經濟再繼續發展下去,也許就能產生資本主義,誕生股票的可能性也會存在,就直接進入美國上世紀金融水平也說不定,但是因為外敵入侵,國家陷入戰亂,經濟受到重創,房地產業,商業都被毀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宋朝是弱的。評價一個國家,一定是綜合實力。對內的對外的實力。而且一個強勢的政府,也很重要。是真的強勢,而不是隻知道欺壓百姓,而是對外也可以強勢,是有實力的強勢,而不是色厲內荏。
-
11 # 曹老師xixi
積貧談不上,積弱是真的。
宋代建立,先是被遼國壓著,宋太宗都差點戰死,接著與遼締結澶淵之盟,長期向遼輸金納絹,後來金滅遼,又主動與金締結海上之盟,但不久金國南侵,發生靖康之恥,北宋除了趙構以外的全體皇族被俘虜,北宋覆滅,接著趙構在南京建立南宋,戰和不定,最終與金國締結紹興和議,向金稱臣,納金納絹。後來蒙古滅金,南宋想趁機恢復中原,結果失敗,再後來蒙古大汗蒙哥在蒙宋戰爭中陣亡,蒙古內部出現奪汗之變,南宋主動與蒙古議和,苟延殘喘了近20年,接著元朝建立,再度南下,南宋癱瘓,臨安淪陷,最終宋廷被逼到崖山,宣告滅亡。
這樣整個朝代都被壓著打的朝代,真是絕無僅有,但是宋朝國家經濟比較發達,整體比較富裕,因此不算積貧,但是統治階級軟弱,軍事力量不足,算是相當積弱。
-
12 # 再言春秋
導語
如果把宋朝的版圖和中國歷史上其他大一統的朝代進行一個對比,它的確算是版圖面積最小的一個朝代。而且,宋朝在對外作戰中所表現出來的戰績也確實並不光輝。但僅因為這些就把宋朝定性為一個積貧積弱的朝代,個人覺得還是有些欠妥的。
分析
宋朝貧弱說
宋朝貧弱這是很多專家學者都有的一個共識,那宋朝到底為什麼會讓人有這種想法呢
1、從版圖面積來看的話,宋朝的版圖的確比唐朝要小很多。五代十國的時候石敬瑭為了得到契丹的支援而出賣燕雲十六州。宋朝雖然也為奪回燕雲十六州而做了數次努力,但結果還是沒有成功。而河西走廊一帶,因為被西夏所佔領,宋朝也幾乎沒有控制權。到了南宋之後,更是偏安一隅,被壓縮在黃河以南。由此可以看出,宋朝的疆域範圍確實是在走下坡路,呈現著一個,沒有最小隻有更小的走勢。
2、從對外作戰上來看的話,宋朝也的確不輝煌。幾乎全部是處在防禦一方,不僅金、遼、蒙能欺負宋朝,就連西夏都可以欺負他。幾次作戰下來,宋朝是損兵折將。面對外部力量,如果你不打他,那他就一定會打你。可是宋朝因為先天的“重武輕文”很少主動對外發動戰爭,都是被人家打到家門口才開始反擊。
3、幾大歷史學家給宋朝下的定義讓宋朝再無翻身之力。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對宋朝的評價是“鬱郁乎文哉”認為宋朝的統治是可以媲美“文景之治”的,而另一個歷史大家陳寅恪先生也對宋朝有過這麼一個評價“華夏文明歷數千載演進,盛極於趙宋之世,其後勢衰,終必復振。”這些評價雖然說都是在誇讚宋朝,但無一例外都是頌揚宋朝的經濟繁榮、文明昌盛,至於宋朝的軍事很少有人去拿出來大力的表揚一番。
宋朝三大條約
宋朝和少數民族政權對抗多年,對抗的結果就是簽訂了三個屈辱條約“澶淵之盟”“慶曆和議”“紹興和議”
1、澶淵之盟是宋朝與遼國簽訂的條約,雙方在都沒有絕對勝算的前提下,宋遼兩國達成停戰共識,於是有了澶淵之盟:
①宋遼兩國以兄弟互稱,因為當時的遼國皇帝遼聖宗年齡小於宋真宗,所以遼國稱宋朝為兄長。
②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兩國以白河溝為界,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藏匿;遼宋雙方的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④宋每年向遼提供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的歲幣。
這四條協議客觀的說是一個共贏的協議,宋朝雖然花了一部分,但是換來了和平,而且還是以兄長的身份簽訂的和議,有些吃虧,但不算屈辱。
2、慶曆和議是宋朝與西夏簽訂的條約,當時的西夏在宋朝的一番經濟戰下已經支撐不住,而且西夏和遼國之間也出現了裂痕,於是就有簽訂了慶曆和議:
①夏取消帝號,名義上向宋稱臣,奉正朔。
②雙方在本國領土上可以自由建立城堡,邊境逃民,都不派兵追擊,雙方互相歸還逃人。
④宋朝每年給西夏歲幣銀7萬兩,絹15萬匹,茶3萬斤;此外,在各種節日還要有專賞。
客觀的說,慶曆協議宋朝還是有一些面子的,畢竟夏國取消了帝好,而宋朝只不過是又花了一筆錢,但名義上還是比較好聽的,是賞賜。
3、紹興和議是宋金雙方的條約,這是一個絕對的屈辱條約,而且是在南宋在軍事上連連取勝的條件下籤的,雖然看到紹興和議的內容我就會有些氣憤,但還是要介紹一下的:
①宋向金稱臣,金冊宋高宗趙構為皇帝。每逢金主生日及元旦,宋均須遣使稱賀。
②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25萬兩、匹。
毫不客氣的說,紹興和議就是一個純粹的屈辱協議,南宋在優勢情況下,簽訂了紹興和議。讓金國在談判桌上得到了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
宋朝屢屢簽署不平等條約的原因
宋朝之所以屢屢簽訂不平等條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不能因此就說宋朝貧弱
1、歷史是在發展的,任何一個民族,只有在不停的發展與進步才可以生存。經過了五代十國,少數民族進入了飛速發展階段,民族大融合讓少數民族政權開始接受中原文化,管理制度方面有了質的飛躍。同時,他們也開始具有領土意識,不再以原始的、單一的掠奪方式為生。這兩個原因,讓宋朝面臨的對手要強於之前中原政權面對的對手。
2、宋朝的經濟繁榮,這就會形成一種安於現狀的生存狀態。也正因為經濟繁榮,宋朝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用錢來解決。所以,當少數民族政權與宋朝發生衝突,宋朝也沒有足夠的實力用軍事得以徹底解決的時候,錢就成了重新獲取和平的首選方式。
3、宋朝從宋太祖開始,就奉行著“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策。這種政策從正向來看就是宋朝相對來說更為的平等,更重視人和。但同時這種政策也具有負面影響,皇帝容易被士大夫所裹挾。所以,宋朝很多時候即便統治者想以強硬的方式對待少數民族政權,結果卻被士大夫集團給阻撓了。
宋朝是不是真的積貧積弱
其實宋朝並沒有一般人眼中那樣積貧積弱。首先,宋朝的經濟非常發達,其次,在對外作戰中宋朝也有鐵血與輝煌
1、宋朝的經濟情況一點都不貧
ⅰ、我們先看一下宋朝整體的稅收情況,宋朝每年的稅收高達6000餘萬貫,而唐朝每年稅收的3500餘萬,可見宋朝的經濟是很繁榮的。而這6000餘萬貫中,其中又有7成是商業稅收,這充分說明了宋朝商業的發達程度。
ⅱ、宋朝不僅重視商業發展,同時還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宋朝統治者是非常重視農耕的水平,為了促進農業發展,統治者專門安排官員,指導水利建設,鼓勵農民開墾荒地。此外,宋朝的科技發展,帶動了農耕工具的發展。不僅如此,宋朝還大力推動嫁接技術的傳播,大大提升了糧食產量。
ⅲ、技術帶來的革新,不僅體現在農業方面。在手工業方面體現尤為突出,宋朝的瓷器、印刷、造紙、紡織、造船等行業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值得一提的是,造船業的發展,大力推動了宋朝的海洋經濟。
ⅳ、宋朝的金融發展,因為造紙術和印刷術的進步,也推動紙幣的產生。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就是產生於宋朝的。雖然同後世相比交子無論是在流通與防偽等多方面都並不成熟,但交子的產生促進了商業貿易的進行。不僅如此,隨著交子的推廣使用,很多人在見到了交子的方便之後,也開始透過交子本身來進行牟利。
2、宋朝對外戰爭的一些表現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宋朝幾乎都是以“輸”的形象出現在史料當中的,這一點也確實無法反駁。但如果具體精細化沒一場戰爭的話,宋朝的勝率絕對是超過6成的,在及格線之上。咱們看幾個案例,品讀一下宋朝將士的英勇與鐵血:
ⅰ、就在澶淵之盟簽訂之前,楊延昭曾經親自率領兩千騎兵深入遼國的腹地:
延昭上言:“契丹頓澶淵,去北境千里,人馬俱乏,雖眾易敗,凡有剽掠,率在馬上。願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數州,可襲而取。”奏入,不報,乃率兵抵遼境,破古城,俘馘甚眾。可以這麼說,宋遼雙方之所以能夠簽訂澶淵之盟,是因為雙方都覺得沒有必勝的把握。遼國作為進攻一方為什麼還沒有勝利的把握呢?一個是因為遼軍的主將蕭撻凜在澶城下被宋軍射殺,另一個原因就是宋軍的邊關將領頻頻襲擊遼軍讓遼軍收尾不暇,尤其以楊延昭表現突出,殺入敵人腹地,俘獲甚多,全身而退。
ⅱ、北宋在宋神宗時代,曾經向集中全力解決掉西夏,雖然最後沒有成功,但這一戰中也有很多精彩的表現:
從李憲出塞,收洮州,下逋宗、講珠、東宜諸城,掩擊至大河,斬首七千級這只是這一戰中的一個戰例,宋朝名將種諤在這次征討西夏的戰役中,率領他的種家軍斬殺西夏七千餘人,打出了大宋的精神。
ⅲ、宋金戰爭,雖然說南宋最後簽訂了“紹興和議”,但這是統治者的軟弱,不能說是宋人的軟弱。咱們就不拿岳飛舉例了,因為岳飛太牛了,拿他距離或許有人說是特例,咱們說另一個人,咱們來看看吳玠的表現:
玠命諸將選勁弓強弩,分番迭射,號“駐隊矢”,連發不絕,繁如雨注。敵稍卻,則以奇兵旁擊,絕其糧道。度其困且走,設伏於神坌以待。金兵至,伏發,眾大亂。縱兵夜擊,大敗之。兀朮中流矢,僅以身免。這裡咱們其他的都不看,就看最後:兀朮中流矢,僅以身免。金兀朮那可是金國的第一戰神,面對吳玠,不僅大敗,而且就自己逃跑了。可見吳玠之強悍、宋軍之英勇。
結語
如果從宋朝的版圖還有對外作戰的結果上看,被人詬病軟弱也合情合理。但宋朝是絕對不可以說他貧困的。宋朝商業之發達,經濟之繁榮,絕對是封建社會的巔峰。所謂的“積弱”,也只是相對而言,並不是絕對的。如果我們扒開歷史原貌,就會發現,宋朝的戰鬥力並不弱,在對外作戰中有著很多的光輝戰績。這麼看來,宋朝雖然不能稱之為強盛,畢竟領土這種硬性標準在那裡擺著,但也談不到是積貧積弱。
-
13 # 使用者1372081342167
宋朝經濟發達,科技在世界最前沿。可以說,除了不會打仗;其它都是最捧……你能想象宋朝的都城開封,那時就開始治堵了嗎?……
-
14 # 勃列日涅夫的勃
首先,宋代不是一個大一統王朝。元代修前代遼宋金的歷史,將三代都視為正溯。如果將唐視為正統,唐之後的五代中,後梁後唐還能算正統,其他後晉後漢後周都是僭主政權。契丹與西夏都曾受唐之冊封甚至賜姓,其正統性皆高於後晉後漢後周。宋是篡奪後周政權立國的,也是僭主政權,其正統性低於契丹與西夏。就政權的正統性講,宋就有先天之不足。
加之趙匡胤本身就是依靠軍事政變篡奪了政權,在面對唐末以來的武人憑政變上臺的歷史傳統的時候,本能性地重文抑武。兩宋三百年,優待豢養文人,重視科舉考試,壓制軍隊武將,導致中古中國出將入相的文人從政傳統變為重科舉、輕武功。宋代因此也可說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了文官政治的政權。這種政治方針有利有弊,一方面根絕了武將奪權、軍事政變,另一方面也必然導致了軍事力量下降,國防力量空虛。
宋代積弱之說,不容置疑。北宋亡於女真,南宋亡於蒙古,靖康之難王室貴胄淪為奴隸,是任何說辭都掩蓋不了的。
至於積貧一說,言過其實。在農業方面,宋代由軍人政變立國,而非農民戰爭導致,因此,整個宋代對土地兼併一直疏於管控。在工商業方面,宋代繼承了唐代開放的對外經濟政策,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國際貿易繁盛,手工業和商業都相當繁榮,金融業有長足進步,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紙幣的發明和應用。宋代所謂的積貧,並不是國民經濟凋敝、財政收入困窘,而是支出太多,導致赤字嚴重,與後世明末財政崩潰有本質不同。宋代的財政支出太多,一是重文抑武的政治方針;二是養兵為賑的維穩策略。重文抑武,優待文人,高薪養廉,這在宋代就是國策。由此導致文人官僚階層特權嚴重,人數日盛,開支無算。以養兵為賑,一方面導致軍隊規模日益膨脹;另一方面,招納災民參軍,目的僅是為了防止災民無收入而暴動,也導致軍隊虛胖而無實力。所以在對外戰爭中屢屢敗北。
能實行這兩種政策,本身就是因為國家經濟發達,財政力量寬裕。如果像明末財政凋敝,拖欠軍餉,也就根本不具備實行這兩種政策的空間和可能。
綜上所述,宋代是富而不強,因此積貧一說不準確,而積弱一說屬實。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只要保持對外開放,我們國家必不至於貧困。
-
15 # 拔絲鼻涕蟲
宋朝其實不光軍隊不弱,有宋一朝(無論南北)經濟、科技、文化上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只是制度上文人治國對武人治軍形成了天然壓制,才有政治孱弱的表現。
此外,五代十國時期後晉石敬瑭這個大漢奸割讓燕雲十六州,使華夏農耕民族徹底喪失了對草原遊牧民族的高地優勢和長城屏障。
漢武帝舉全國之資、數代人之力才勉強形成的戰略平衡不復存在。北方遊牧政權南襲中原、飲馬長江幾成常態。
雖然明朝洪武、永樂二帝一度扭轉了這種被動態勢,但從歷史長遠走向上看,這種損失改變了華夏文明的發展脈絡,間接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大融合。故有“崖山之後無華夏”一說。
歷史的包袱要客觀地看,不能讓一個宋朝背,更不能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
16 # 麥觀書
宋朝除了軍事其他方面都是非常厲害的。這是因為宋朝是中國文明內向化發展的。它不同於唐朝,是往外面發展的。因為內向化發展,所以內部進化的非常的縝密和精細。這就會導致對外戰爭常常不能夠迅速作出反應。所以才導致了兩次被少數民族政權滅亡。就像一個電腦,沒有一個大哥大那麼耐摔一樣。我們說宋朝積貧積弱指的是軍事鬥爭方面。積貧積弱指的是中央政府,而不是整個朝代的經濟存量和文化發展。積貧積弱是宋朝人自己的評價和古代人對宋朝的評價,而不是今天我們的誤會。
回覆列表
受某些傳統思維的灌輸,大眾在審視千餘年前的宋朝時,總是會用一個固定詞彙來形容它-“積貧積弱”,每每對它充滿“愛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複雜情感。其實,作為被後世誤解最深的朝代,宋朝跟“積貧積弱”的形象完全不沾邊,其偉大性跟漢唐相比,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那麼,宋朝到底有多強盛呢?本文僅從人口、經濟、軍事和文化四方面著手,透過資料說話,來還原一個真實的宋朝。
人口。人口數量的多寡,是衡量一個國家強盛與否的重要指標,在古代更是如此。由於唐末五代持續百餘年的戰爭摧殘,再加上版圖的嚴重萎縮,以至於宋朝建立20年後(980年),全國總人口僅有3200萬人,還不到唐朝鼎盛時期的1/2。然而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到北宋滅亡前3年(1124年),全國總人口已經激增至1.26億左右(資料引自《華人口史》),近150年時間裡,竟然增長3倍!
宋高宗南遷後,伴隨著北方領土的喪失和多次戰火的摧殘,宋朝的人口數量銳減。但是隨著宋金兩國達成和平協議,江南地區獲得相對穩定、和平的發展環境後,人口數量又開始呈向上遞增的態勢。等到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包括大量的“隱戶”在內,宋朝的總人口約有8000萬,相當於宋朝鼎盛期的3/4。在版圖縮減一半多的情況下,依然能有如此規模的人口數量,實在是令人驚奇。
經濟。一個朝代或國家的經濟是否發達,可以從財政收入和大城市的數量及其規模來衡量。根據正史記載,宋朝初年的財政年收入是1600萬緡(1緡錢合銀1兩),而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商業的繁榮和對外貿易額的擴大,到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時,帝國的財政收入已經激增至6000多萬緡,遠超後來的明、清兩朝(明朝最高為2200萬兩,清朝最高為4000萬兩)。
宋朝取得經濟成就,同樣引起西方經濟學家的注意。在透過嚴謹、科學的推算後,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麥迪森在其專著《世界經濟千年史》,為宋朝的經濟總量給出一個相當驚人的估算。麥迪森認為,在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年)時,中國GDP總量已達到265.5億美元,約佔全世界經濟總量的22.7%,而人均GDP為450美元,遠高於同期西歐各國的水平。
大都市的數量及規模,也是衡量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參考。綜合各種史料來看,由於商業的繁華、人口的激增,宋朝共有46座城市的人口超過10萬,而京師汴梁、“陪都”臨安的人口規模則高達百餘萬(見《中國文化史·第十一章》)。要知道,當時歐洲最大城市羅馬、倫敦、巴黎等地,人口最多也不過十幾萬,而其繁華程度更是跟汴梁、臨安沒法比,由此可見宋朝領先於世界的程度。
軍事。宋朝的軍事表現歷來為人所詬病,以至於有很多人評價宋朝是“經濟上的巨人,軍事上的侏儒”。雖然這種觀點很偏頗、誇張,但無形中也點明瞭一個客觀現象,即國力強盛、名將輩出的宋朝,的確沒有像漢唐那樣征服四周,反而備遭異族的欺辱,並失去對塞北、東北、西北、西南等大部分地區的控制。即使最強盛時期,宋朝的疆域也只有280萬平方公里左右,只有唐朝極盛期的1/5強。
其實,宋朝之所以在軍事成就方面如此“不堪”,有著自己很大的苦衷,除了歷代皇帝嚴格執行“重文抑武”路線、極力壓制武將的權力和自主性外,還跟“燕雲十六州”的丟失導致北方天險盡失、養殖戰馬的西北地區被西夏佔據、外族政權的組織化程度極高等因素有關。簡單來說,宋朝失去漢、唐兩朝的藉以從事戰爭的各種優勢條件,並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勁敵,所以才在軍事上如此“不堪”。
雖然疆域跟漢唐相比嚴重縮水,並且在對外戰爭中勝績不多,但宋朝在軍事建設方面卻並不落後,尤其是重灌兵的出現、火器的研製和廣泛使用,使得宋朝的軍事實力在當時的亞洲乃至全世界,都首屈一指。雖然很多網文宣稱宋朝對外戰爭的勝率高達70%之說並不可信,但宋朝在戰場上勝多敗少卻是事實。考慮到蒙古征服金朝僅用了20年時間,但征服宋朝卻用了近半個世紀的事實,亦可以看出宋朝軍事實力之強。
文化。宋朝的強盛不僅體現在財力豐盈和人口眾多,在文化方面也不遑多讓。縱觀整個宋朝,不僅誕生出蘇軾、柳永、歐陽修、李清照、辛棄疾等詞壇文壇巨擘,而且在理學(朱熹)和史學(司馬光)等方面也是大家輩出、成果斐然,實在是一個無比絢爛的文化盛世。除此之外,宋朝的科技成果也舉世矚目,尤其是印刷術的發明,大大推進人類文明的發展程序。
與文化昌盛相伴隨的,是宋朝的言論非常開放,知識分子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極高。自宋太祖開始,歷任皇帝都實行優禮讀書人的國策,並嚴守“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的底線,所以社會的言論開放程度相當高。兩宋時期,民間不僅可以隨便聊宮闈秘事、朝廷八卦而不用擔心被殺,更有很多政治諷刺詞作流傳,這在宋朝之後的明清兩朝,都是連想都不敢想的現象。
其實,宋朝的強盛不僅體現在人口、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四個方面,在其他領域取得成就也同樣令後世讚歎,只是限於篇幅,本文不做詳細展開。總之,宋朝非但不像大眾想象中那般孱弱,反而是一個比之後元明清三朝都強盛、開放的王朝,近千年後,依然令人讚歎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