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夏文明之旅
-
2 # 廣陽梁山
應邀作答
在鑑定中我們都認為永宣難分,這已成為共識,也被無數的永宣窯的產品所證實。
難分不等於不能分,從重量上分,永樂輕於宣德年的製品;從紋飾上分,永樂繪畫精細繁縟,宣德繪畫較粗曠毫放;從呈色上分,永樂較淺淡而宣德較厚重。當然,還有一些鑑別永宣瓷器差別細微之處是靠自己悟出來的,最關鍵的是你手上的東西是不是真品,是不是永宣窯的產品,珍稀之物!
-
3 # 慎德堂主
您的問題真的比較高深,可能一兩句話未必說的清楚,又怕自己學藝不精誤導了別人。總之如果器形符合耿老先生《明清瓷器鑑定》一書所列的基本器形,然後看青花髮色,再探究款識水平,估計一下其可能屬於早期或晚期作品。許多人只求重器碩大,其實既使不是新仿而有些年代,但也只可能是民窯水平而已。僅從青料,畫法,款識就會發現問題了。
-
4 # jh九號
從款識來說,永樂朝僅在白釉瓷器以及青花壓手杯上見有四字篆款,其餘器物均未見到,而宣德器多有款,多為六字楷款。
胎釉:永樂器胎體輕巧,紋飾纖細,釉面無橘皮紋,宣德器胎體厚重,釉面多橘皮紋,紋飾粗放,同一種造型器物,如抱月瓶或僧帽壺,永樂輕,宣德重,這也是重要的標準,很多老行家,一上手,永宣立分。
紋飾:永樂紋飾帶有比較明顯的元代遺風,宣德則擺脫了元代遺風,自成特有的宣德風格,如元代喜龍紋,永樂時期龍紋多見,較少鳳紋,宣德時期則較多鳳紋,或龍鳳並用,或鳳紋與番蓮紋,如意雲紋等相配。
整體:永樂器做工精細,瓶,罐等琢器接痕修整細緻,不像元時期和洪武時期那麼明顯,宣德時期少有接痕,圓器方面,永樂,宣德最著名的大盤,永樂多為精細細沙底,請樓主注意精細這兩個字,永樂大盤精細的很,上手撫摸有如撫摸自己面板一樣潤滑,底足修整十分整器,精細,偶見小塊火紅斑,凡是大片的,必為後世仿製,釉色白而勻淨,薄釉處微微泛淡黃色,厚釉處和堆釉處閃青白,有細微開片。以上特點,宣德器亦全部具備,只是不同處在於,砂底比永樂略欠細膩,且火石紅重於永樂。
這個略欠以及火石紅重是個日積月累的感覺,需要樓主多看實物,日積月累方能體會其中細微的差別
-
5 # 錦繡之州話古玩
歷史上就傳說“永宣不分家",說的就是永樂、宣德兩朝青花瓷器在沒有款識的情況下,就是一般的專家也是很難確認,前些年臺灣故宮博物院的女專家,就因為幾件沒有款識的永、宣青花難以確認,曾經專門去了景德鎮,對照了出土的永樂年制的標準瓷片,最後才確認了臺灣故宮博物院的幾件青花瓷器準確年份。
區分永樂、宣德兩朝青花瓷器,國內的一些藏友眼力還是很準確滴,曾經有過幾位藏友的論述及真品上傳還是不錯滴,可惜沒有逐個收藏,所以不能都展現給大家(最好是集大家的意見),至於大家介紹的永樂、宣德兩朝青花瓷器的區分標準,幾個基本的特點還是一致滴,其中也有個別的詮釋的不是很清楚,這個問題還是需要專業知識+實踐歷練+收藏真品,過程也是要慢慢的體會吧!
發兩件永樂、宣德年制的青花瓷器,給藏友們品鑑體會(不喜勿噴),大家可以發表不同的意見,對兩者的區別,有一些不清楚的問題,就會越看越明白了!
-
6 # 會惠慧
永宣瓷器的識別網上有不少文章進行了介紹,永宣時期瓷器的代表主要是青花,而且是以蘇麻瀝青料為成色劑的青花。其原因:一是蘇料青花到此時期之後就沒有了,存量少之又少。二是永宣青花是青花瓷器中的代表之作,質量、製作水平無與倫比。三是永宣青花有其獨特的魅力,特別是蘇料形成的鐵鏽斑在測光的基礎上有銀質光斑。
由於此類瓷器十分珍貴,本人買不起完整的官窯青花瓷器,僅有一件小破罐(約十釐米大小),請大家一樂。
-
7 # 人求我
永宣青花器物是很難分,過去說法永樂器件手感輕一些,宣德手感厚重感,永樂繪畫精細,宣德繪畫粗曠,永樂時期很少寫字,宣德時期喜歡寫字,首創書寫年號,在碗邊,爐底,盤中書寫大明宣德年制,永宣瓷是玩瓷者夢美以求的目標,永宣之分,我認為還是靠自己的悟性來區別,為什麼,進口蘇麻離青,中國產料,為什麼有深淺之分,主要還是每個窯工在畫鈷料時,在水的多少問題,少加水就顯得深亮,多加水就顯得談雅,關鍵的關鍵還是自我感覺。
-
8 # 天地1982
明永樂朝(公元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號)歷時21年,是明代國力強盛時期。隨著景德鎮瓷器業的昌盛繁榮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豔,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負盛名,與宣德青花一道被稱為開創了中國青花瓷的黃金時代。
永樂朝前後期瓷器質量發生很大變化,永樂早期製品基本接近洪武朝後期,而後期製品則與宣德早期相接。
胎釉
永樂青花端莊秀美,器物線條非常柔美流暢。講究修胎,器形十分規整。瓷胎由於注意淘煉,胎質純,含雜質少,胎質細膩,胎色潔白,胎體厚薄適度,靈巧凝重,較之洪武朝普遍輕薄一些。
故宮藏明永樂青花玉壺春瓶
永樂時期由於燒造溫度的提高,釉麵肥厚、細膩、光滑、瑩潤、平淨,絕無橘皮釉紋,有少部分器物釉面開片,以脫胎器名傳於世。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現潔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肥厚處閃現蝦青色。口沿和底部釉薄處大多為白色或黃色,器物裡外釉面較均勻。民窯器普遍有縮釉現象。
永樂青花的釉面青白程度較元代有所減弱,釉面青白為整個明代傳統燒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摻有草木灰,並用木柴燒,所以會產生這種效果。現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燒造工藝都與明代不同,因此釉面無此青白色。
大盤、瓶、罐等為細砂底,無釉,白色,有小塊鐵色斑;呈糯米粉狀,摸之細膩滑潤。也有釉底,釉底白釉勻淨,釉薄處泛黃色,厚處呈漿白色或閃青白色,有些底釉開有細片紋。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紋;細瓷底足平切,足跟較窄。琢器器底足大多是邊稜狀,即削切痕明顯。圈足露胎處泛火石紅,足內牆多泛黃斑。盤、碗底心多是外凸內凹。
青料
永樂青花主要用“蘇麻離青”鈷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現象。由於蘇麻離青含錳量低、含鐵量高,降低了呈色中的紅、紫色調,在適當的火候下就能燒出濃豔的青藍色,猶如寶石藍一般的光澤,色彩雅緻凝重,鮮豔奪目,層次分明。不過由於青花含鐵量高,往往會在青花燒成部分留下黑疵斑點,一條紋理中常見的鈷鐵結合晶斑,濃重處凝聚為黑色錫光,下凹深入胎骨,用手撫摸有凹凸不平感。也有將進口料和中國產料相結合使用的,如以淡色中國產料繪雲水,濃色進口料繪游龍,使色澤對比鮮明,凸現主題。在傳世品中,也有不帶鐵鏽斑黑斑的,青花色澤極為幽雅美麗的瓷器,其實用的青花料還難以確定,估計是淘洗純度較高中國產鈷料或進口中國產混合料。
故宮藏明永樂青花雙耳葫蘆式扁瓶
造型
傳統器物
永樂時期青花瓷器造型圓潤、靈巧、清秀,不但繼承了前朝器形,還吸收了大量外來的元素,製作出了許多創新器物。
故宮藏明永樂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
傳統器物有梅瓶、玉壺春瓶、貫耳瓶、竹節柄壺、執壺、僧帽壺、梨形壺、折沿盤、盞託、深腹洗、無擋尊、渣鬥、香薰、筆盒、三足爐、大盤、大碗、碟、罐、缽、高足杯、各式碗等。
梅瓶線條更加流暢,底部較為豐滿。玉壺春瓶頸部較洪武時期變細,造型顯得更為清秀。僧帽壺比元代也有所變化,線條剛柔相間,勻稱端莊。碗的造型多樣,有撇口、斂口,大小多種式樣。其中一種墩式碗,口至下腹部線條較直,至近底略收,碗下部比較豐滿,足大而淺,為該時期較為常見的,後為宣德時期所仿效。各式大盤亦比洪武時期工藝精細,紋飾多樣,繪畫技法更加成熟。
永樂時期創新的器形
永樂時期創新的器形有大型天球瓶、尖底蓮子碗以及雙系、三系或四系蓋罐或多系把壺、帶蓋瓷豆、高足盞託、雞心碗、臥足碗、臥足碗洗、筒形器座等。雙系小罐,線條圓潤,附蓋,並有雙圓形小系,造型亦很別緻。壓手杯,是永樂時期的名品,杯小而胎厚,圈足較寬,置於手中,有厚重感,明清歷代有仿製。
壓手杯的特點為胎體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時,正壓合於手的虎口處,給人以沉重壓手之感,故有“壓手杯”之稱。
域外風格的器形
受西亞地區金屬、陶器的影響,永樂時期還燒製具有域外風格的器形,如雙系扁壺、雙系扁瓶(抱月瓶)、如意耳扁瓶、雞心扁瓶、扁瓢形瓶、折壺、藏草壺、魚簍尊、水注、花澆、折沿盆、盤座、燭臺等。這些器物中,有些完全仿自伊朗、敘利亞、埃及等國的金屬器皿,造型上變化不大,如折沿盆、盤座、雙耳扁瓶;有的在造型上略有變化;如花澆,伊朗十五世紀黃銅嵌銀龍柄花澆,口、肩各有凸起弦紋,龍柄捲曲輻度較大,扁圓腹,圈足。永樂青花花澆口、肩亦有凸弦稜,龍柄捲曲輻度變小,改圈足為內凹式臥足。燭臺波斯與埃及十四至十五世紀的黃銅、銀燭臺有圓形及八方形,分為上中下三段,圓形者上中段較短而直,永樂青花燭臺造型仿其八方形,上、中段略為加高,下段中腰內束曲度變小,與其有所區別。再如波斯水注,流高出口部,無蓋,頸部較細,多飾凸稜,足為外撇的喇叭形足。
紋飾
永樂青花圖案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紋飾疏朗秀麗、筆意自然,無論是粗筆寫意還是細筆描繪,均給人以清秀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畫面多留白地。圖畫花紋多為雙勾填色,一改前朝大筆塗抹的筆法,繪筆用小筆觸,往往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圓器內外加花,並廣泛採用器心繪畫的裝飾手法。青花紋飾的線條中常有鈷鐵的結晶斑,這是由於鈷料研磨不細所致。
故宮藏明永樂青花花卉錦紋雙耳扁瓶
永樂時期青花紋飾既保留傳統圖案,又有受外來文化影響的圖案,以花卉、瓜果等植物類為主,人物、蟲鳥、龍鳳圖案較少,另外這時已不見洪武朝所盛行的以扁菊花為主題的紋飾圖案了。
傳統紋飾最常見到的是纏枝花卉、折枝花卉、花果。
纏枝花卉有牡丹、菊花、靈芝、梅花、苜蓿、寶相花、蓮託八寶等。纏枝花卉的花大葉小,葉片邊緣繪成細齒狀,枝蔓清秀,線條流暢,畫面生動。
折枝花果紋有石榴、枇杷、蓮花、茶花、碧桃、佛手、海棠、柿子、荔枝、葡萄、香椽、忍冬草、竹石、松石芭蕉等。這些紋飾經常出現在大盤、碗、梅瓶、執壺等器物上。特別是青花大盤,有折枝、纏枝蓮花、菊花、瓜果,花紋變化較多,有三、四、五、六朵花卉的不同紋飾。
蕉葉紋繪畫時蕉葉中莖留白不上色,蕉葉主買不畫到葉尖,主葉呈等腰細瘦的三角形,葉緣繪成鋸齒狀,葉緣輪廓線以復筆渲染。
仰覆蓮瓣紋以兩瓣大花瓣間疊以一小花瓣,花瓣中部留白,很少上色,蓮瓣的邊框線由雙線勾繪。
龍鳳紋在該時期的碗盤洗上出現亦較多,有云龍、雲鳳、海水龍、雙龍、五龍、團龍、荷塘龍等不同組合。龍紋繪得和前朝類似,依然是細頸蟒身,但有的龍身開始出現肥胖的身形,龍首有豎發和披髮的,龍爪有三、四、五爪之分。
元代、洪武時期的蓮池紋仍然沿用。海獸紋亦有一定數量,主要見於高足杯等器物上。人物紋較元代有所減少,因青料繪製的紋飾多有暈散,故不宜繪人物紋,人物紋僅見胡人舞樂,嬰戲紋。花鳥、園景、竹石芭蕉紋融寫實與裝飾為一體,對後世青花紋飾影響較大。花鳥紋多繪於扁平的兩面或盤心、高足碗內,題材有綬帶鳥、綬鳥荔枝、喜雀梅花等。
民窯器主題紋樣有人物、走獸、禽鳥、松竹梅、蓮花束、芭蕉、海水浪潮、團花菊花、如意、花果、花卉、風景、結帶繡球等。其中結帶繡球紋在中心圓球內加藍點或錢文,纏枝花心作螺旋紋,此為永樂朝特有。還有文字裝飾,如“福”、“祿”、“壽”字,常飾於碗心。
永樂青花瓷的邊飾有回紋、卷枝紋、海水紋、蓮瓣紋、如意雲紋、靈芝紋、曲折紋、蕉葉紋、朵花紋、梅花紋、葉紋等。回紋一改洪武時期二個一組的畫法,大多連續不斷。有的器物如瓶、碗、盤足部僅飾一道弦紋,非常簡潔。
從總體上看,永樂青花瓷器紋飾佈局大多比較疏朗,有少量紋飾佈局較為繁密,花紋的繪製一般比較纖細。而摹仿西亞地區金屬、陶器的製品有的外域風格比較明顯,如錦紋、卷枝紋、阿拉伯文字,有些則與中國傳統紋飾融為一體或完全採用中國傳統紋飾。其中一種在如意耳扁瓶、扁平大壺,花澆上出現的纏枝花紋,其纏枝畫法仍保留中國傳統方法,但花朵與中國傳統畫法有別,特別是在纏枝上一側出現的麥粒狀紋或花瓣紋,是中國傳統畫法中所未見的。
永樂青花瓷器的裝飾紋樣除用青花繪製以外,還有少量用金彩描繪及刻劃方法表現的。
款識
永樂青花瓷一般無款識,只有極少數有年款。只有官窯壓手杯中見有“永樂年制”的四字篆字款,寫在器裡面中心,圍以雙圈線、單圈線和花瓣飄帶。最寶貴的是青花雙獅繡球心款、花心款、鴛鴦圍款。民窯產品偶有“福、錄(祿)、壽”等款字。
故宮藏明永樂青花纏枝蓮紋花澆
明谷應泰《博物要覽》記載:壓手杯,中心畫雙獅滾球,球內篆書“大明永樂年制”六字或“永樂年制”四字,細若粒米者為上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如今傳世晶僅北京故宮博物院有獅球與花心兩種四字篆款,鴛鴦心者及“永樂大明年制”六字款者未見實物傳世。
從明正德年開始,就出現了仿永樂窯器款。其後,嘉靖、萬曆,康熙、雍正,清末民初都有仿款出現。歷代仿款有青花寫款、陰文刻款、陽文刻款三種字型;字型和寫法也不一樣。款的外圍常飾花瓣形圖案,線條硬直欠流暢,也有的圍以單圈。所以凡以四字楷書或六字款寫在器裡、底足或口上的多是後代仿品。
永樂時期青花器物書寫年款的雖然少,卻開啟了明清兩代官窯器物書寫朝代年款的先河。
宣德青花
明宣德青花瓷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豔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於世,與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製技術達到了最高峰,成為中國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鎮陶錄》評價宣德瓷器:“諸料悉精,青花最貴。”
概述
明朝宣德官窯青花它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豔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於世,燒造數量上也是空前的,據《大明會典》記載,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達了要景德鎮燒造龍鳳瓷器四十四萬三千五百件的任務。其中青花佔大多數,由此可見其燒造規模、數量之大。產品不僅供宮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為商品大量行銷海外,以及對國外入貢者的答贈,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三果紋執壺
民窯青花大都比較簡潔概括,實力與質量上略遜於官窯,釉面欠滋潤,畫法奔放自如,用筆較草率,畫面構圖很講究意境,充滿了民間生活氣息,活潑而有趣味。
成書於清代的《南窯筆記》宣窯中講宣德青花“宣窯一種,極其精雅古樸,用料有濃淡,墨勢渾然而莊重,青花有滲青,鐵皮鏽者”。明王世性《廣志繹》中載:“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明張應文《清秘藏》論窯器中描述“我朝宣廟窯器,質料細厚,隱隱橘皮紋起,冰裂鱔血紋者,幾與官、汝窯敵。即暗花者、紅花者、青花者、皆發古未有,為一代絕品”。清乾隆年間朱琰《陶說》談宣德窯“按此明宣窯極盛時也,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
宣德官窯青花,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以致思想觀念。作為宮廷用瓷和精美的藝術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這與當時制度的完備與技術的成熟有很大關係,作品一直被後人推崇,為青花工藝的典範。自明代成化朝開始到晚清民國均大量燒製,最為成功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清宮舊藏的宣德青花為藍本,去精心燒造,造型、尺寸、紋飾都十分酷似原作,具有宣德青花的韻味,如康熙朝仿宣德青花仕女紋碗、纏枝花紋缽缸,折枝花果紋花口碗,纏枝花紋魚簍尊,海水異獸紋高足杯;雍正朝仿宣德青花竹石蕉葉紋玉壺春瓶、花果紋梅瓶、花卉紋書紋燈、團龍紋葵式洗、海水龍紋天球瓶、綬帶耳葫蘆瓶、牽牛花四方委角瓶;乾隆朝仿宣德青花錦紋蓋罐、鳳穿花紋罐、松竹梅人物紋盤、把蓮盤、花果紋執壺等,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4]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纏枝蓮紋瓶
胎釉
宣德青花胎體比永樂朝厚重,胎質精密細膩、潔白堅硬。梅瓶、大盤、大罐多是無釉白色細砂底,用手撫摸十分光滑,足邊有火石紅斑點。中小件器物是釉底。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龍紋扁壺
釉麵肥厚滋潤,光澤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稱“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稱“橘皮釉”,極少數有開片。若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釉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氣泡,甚至小氣泡擦大氣泡。宣德朝無論什麼品種的瓷器,幾乎都是這種釉面。
民窯器胎體使用瓷石加高嶺土製成,白淨,瓷化程度好,與永樂民窯器相比胎體減薄。有色多為淡卵青色,釉質肥潤光亮,釉面有氣泡和橘皮棕眼。
青料
青花用料有進口、中國產兩種,以進口蘇麻離青料描繪為主。明萬曆年間王世懋《窺天外乘》一書記載:“我朝則專設於浮樑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腙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也曾提到。繪製紋飾時既有單獨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據紋飾的不同而決定使用那種鈷料描繪那個部位的紋飾。在繪製時常使用中國產料淡描勾線,進口料渲染。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海水蕉葉紋尊
蘇麻離青這種進口青料,含鐵量特別高,含錳量低,故稱“高鐵低錳”料。蘇麻離青發色深沉濃豔,在爐火氣氛好的情況下能燒出寶石般的色澤;含鐵量高容易使髮色呈現深藍色,色料凝聚厚處會形成黑褐色的結晶斑點,在一定光線下有錫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結晶,用手撫摸釉面凹凸不平。如果此處釉層薄會出現乾澀、無光的現象;中國產鈷料呈現一種色澤藍中帶灰,沒有黑褐色鐵鏽結晶斑點;另一種髮色清淡,有暈散現象,色澤幽雅;在進口和中國產兩種色料混合使用時,髮色明快,呈色濃重與淡雅相間,具備兩種鈷料的特點。
造型
宣德青花造型豐富,形體多種多樣,十分富於變化。從幾釐米的鳥食罐到幾十釐米的大罐、大缸應有盡有。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海水龍紋缽
瓶有梅瓶、玉壺春瓶、膽瓶、貫耳瓶、四方倭角瓶、折方瓶、天球瓶、寶月瓶、扁腹綬帶葫蘆瓶等。
壺有執壺、葫蘆口執壺、玉壺春執壺、方流執壺、軍持、扁壺、背壺、梨形壺、僧帽壺等。
罐有壯罐、蟋蟀罐、蓋罐、直口罐、出戟蓋罐、鳥食罐、荷葉蓋罐等。
碗有撇口碗、花口碗、墩式碗、菊瓣形碗、雞心碗、合碗、臥足碗、高足碗、十稜高足碗等。
盤有敞口盤、撇口盤、折沿盤、菱花口盤等。
宣德青花纏枝花卉對碗
盆有海棠式花口盆、八稜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等。
洗有花口洗、臥足洗、菱花式洗等。
另外還有硯滴、筆管、油燈、八角燭臺、香薰、渣鬥、水盂、盞託、花澆、盤座、高足杯、缽、盒、豆、匜、爵、石榴尊、長方爐、三足筒爐、魚缸等。
梅瓶,小口微撇,肩部豐滿,瓶體肥胖與元代比頸部粗而短。盤類最具代表性,有敞口、斂口和折沿口,折沿口中又分圓形口和菱花式的,一種造型有多種尺寸,小的十幾釐米,大的近八十釐米。以把蓮盤傳世最多,無論大小極少見塌底現象,胎體都比較厚,足牆不是很高,牆內斂,裡牆外斜,無法用手抓起,為無釉細砂底,清仿有釉底和砂底兩種,釉底多寫本朝年款。宣德青花有的小梅瓶、小罐及尊、渣鬥呈臺階底,除此之外,當時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許多造型摹仿西亞地區的金銀器、玻璃器和陶器的特點,如天球瓶,瓶頸短粗,上闊下斂,花澆、魚簍尊、盤座、折沿盆、八方燭臺等。整體風格是雄偉渾厚,莊重古樸,大件器皿增多,相對於盤、碗、碟類器物來說製作難度要大得多,胎體均為上下分段製作,然後粘接而成,胎體厚,製作非常規整,比例協調,沒有變形現象,說明成型技術和燒成技術都十分成熟,大盤底足淺,足下部內斂。小件器物精緻細巧,厚薄適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藝術風采。
青花纏枝花卉紋梅瓶
紋飾
宣德青花瓷以紋飾取勝,紋飾畫得十分規矩,從不出邊線。畫筆分實筆和勾勒渲染兩種,實筆多為細線條,勾勒渲染多為粗線條和紋飾,線條流暢,紋路清晰,有一氣呵成感。紋飾粗獷、隨意點繪沒有輪廓,俗稱“一筆點畫”。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藍查體梵文出戟法輪蓋罐
紋飾取材範圍比較廣闊,花鳥魚蟲,人物山水無所不有。紋樣繪畫上,採用小筆渲染填色,由於筆小蘸料有限,需不斷重新蘸料繪畫,這樣就使得紋飾留下許多深淺濃淡的筆觸痕。其構圖都達到概括、誇張和取捨,增強了裝飾性。另外宣德青花在裝飾上還與模印、刻劃等方法結合使用。綜觀宣德青花紋飾是取材範圍廣泛,構圖有新意,裝飾手法豐富,繪畫講究恢宏壯闊,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主要紋樣是纏枝和折枝花卉,有纏枝牡丹、纏枝蓮花、纏枝菊花、纏枝靈芝、纏枝牽牛花、松竹悔、寶相花、梔子、靈芝、百合花、束蓮、山茶、枇杷、萱草、蓮荷水藻、竹石芭蕉。最常見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蓮花組合描繪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幾種花卉交錯重複使用。纏枝蓮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較為多見,多為雙邊蓮瓣。描繪得非常流暢,線條粗獷,自由活潑,畫法佈局根據器型講究變化,既靈活多變又有較強的規律性,顯示了當時裝飾藝術的高超及繪畫功力的嫻熟。
瓜果紋有石榴、柿子、荔枝、葡萄、碧桃等。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牽牛花紋四方委角瓶
龍紋有云龍、團龍、夔龍、螭龍、海水龍、趕珠龍、飛翼龍、龍穿花、蓮池龍、龍紋牡丹等。
宣德龍紋描繪在整個明代最富有生氣,龍首威武昂揚,龍嘴翹如豬,頭髮長而向上飄起,有雙角,龍身舒展修長,矯健勇猛,多見三爪,體現宮廷龍紋的威懾感。龍除了與朵雲和海水組成圖案外,當時也常和鳳結合在一起。香草龍常口銜靈芝,尾做卷為草狀。
鳳紋有團鳳、雲鳳、雙鳳、穿花鳳、龍鳳等。
其他動物紋還有魚藻紋、麻鵲紋、飛象紋、麟麟紋、海獸波濤紋、獅球紋、枇杷綬帶鳥紋等。
人物紋由於受蘇麻離青原料易暈散的限制,燒造的不是很多。主要有仕女、吹簫引鳳、仙人乘鳳、嬰戲圖、琴棋書畫、歌舞人等。仕女常常和庭園樓閣組合描畫在一起,格調清幽,如仕女遊園、賞月、拜月等。
海水紋在宣德青花中大量出現,也最為擅長,除了少量用作主題紋飾外,多是用作輔助紋飾,採用寫實手法描繪,海水起伏翻騰,洶湧澎湃,氣勢壯闊。
另外庭園小景、山石欄杆、蓮託八寶(明代的八寶順序為:輪、螺、傘、蓋、花、魚、瓶、腸)、阿拉伯文字、梵文、藏文也經常出現於青花瓷器上。
輔助紋飾比較常見的有正反相連的回紋、正反山字、弦紋、十字杵、法輪、纏枝花卉、仰蓮、蕉葉、忍冬、龜背錦、垂雲、點珠紋、朵花、卷草、蕉葉、忍冬、瓔珞、仰覆蓮瓣、如意雲頭紋等。
款識
宣德青花款識曾有滿器身的說法,瓷盤無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據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頸、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書寫。早期為四字篆款,其他多寫楷書。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雙圈雙行楷書款、六字橫款、六字豎款。四字款有雙行雙圈楷書款、四字橫款、四字豎款、四字篆書款。主要是以器物足內中心的青花雙圈六字雙行楷書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個別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較少。民窯器大多書“福”、“壽”及梵文。
故宮藏明宣德青花折枝茶花紋如意耳扁壺
青花雙圈六字雙行款書於瓶、罐、碗、洗、壺、盤等器物底部。六字橫款多書於缸、盂、鳥食罐、弦紋爐、撇口盤、高足碗等器物上。六字豎款一般書於香爐、碗心裡部及壺流柄上。四字款一般書於碗、高足杯的底部和梅瓶的肩部。高足碗的款識一般是在碗心,多為雙圈六字。盤為釉底的常底心書款,盤為砂底的落款於肩部、側面或折沿下。
宣德青花款識字型結構佈局都很規矩,字與字之間距離、筆劃粗細適中,模仿晉唐小楷的筆法,頗有顏體書法之韻味。筆法遒勁有力,書寫工整、結構端莊、字型清晰,渾厚而古樸。古陶瓷鑑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宣德款識,作有歌訣“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陽陰,橫堅花四雙單園,晉唐小楷最出群”。楷書款“大”字多撇短,捺長。“德”字“心”上無一橫,這是沿用漢碑中的古體寫法。“德”左右兩部分靠得很緊,看似不太協調。“制”字中“衣”的橫邊不超過“刀”,“衣”字第四劃的勾與第五劃的撇不相連。篆書款書寫極少,雙圈往往有深淺,六字有的大小不一,字型清晰、圓潤,起落筆處呈尖狀,“德”字“心”上有一橫,“宣”字左邊一點多不過橫,右邊一勾下垂,“制”字下部的“衣”字一橫較短。
宣德年款
宣德款的常見筆跡特徵:字型寫法不一,風格多變
宣德官窯楷書年款中,有一種風格尤其突出,其筆法工整、清秀、剛勁,自然大方,以前人們多認為這是仿晉唐小楷的筆法,後有人提出宣德官窯年款的藍本,出自當時功力深厚的大書法家沈度之手。沈度以長於“臺閣體”書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賞識,名重一時。“臺閣體”結構以方正為主,筆道粗細一致,各部停勻,屬於楷體,適合皇家的欣賞口味和審美標準。書寫一筆不苟,法度謹嚴,點畫巧妙,轉折分明,提按清楚,運筆便捷利落而沉實;線條輕重,粗細有變化,其收筆、落筆、撇捺、轉折勾挑處,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字中牽絲搭筆,顯得十分自然。可以肯定的是,當時景德鎮御窯廠臨摹當時官方常用“臺閣體”書寫宣德款絕非一人。因此造成宣德官窯瓷器上年款字型的寫法不一。
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為例,常見“大”字的撇畫,下分割第一筆橫劃,有右邊長的,也有左邊長的,也有左、右相等的,且這一橫還有長短之分的。但,由橫劃左側三分之一處分割為常見,並且上方出頭適中,過長者為清代仿筆特徵。
“明”字的日部常低與月部,日與月的最下一橫筆,其左右高低、倚斜之勢基本保持一致,在一個基準線,而月部卻絕無長勾現象。
“宣”字第一筆向右點,往往與第三筆橫勾連線。第三筆橫勾左高右低,帶動整體橫劃有倚斜之勢。
篆書“德”字心上有一橫,而楷書“德”字心上無一橫。“德”字雙人旁與左邊有支離不合之貌,“德”字“心”中三點在一個基本平直面上,最後一點無拖拉。
“年”字雖然有五種不同的寫法,但第四筆用向右平斜點代替短豎,少有右短豎為常見特徵。本朝款不見第四筆左斜是宣德款的重要特徵。第五筆左高右低,倚斜之勢能收得住,筆不下塌。最後一筆直畫下端常見頓筆收尾色濃,極少見尖銳之鋒。
“制”字下“衣”一點或有或無,有“衣”款將點和第三筆的撇一筆連成。“衣”字提筆和撇筆書寫無連線,“衣”字提筆與捺筆分筆書寫常不在一個對應線上。
仿宣德年款
仿宣德款自明代正德開始,字型不如宣德款遒勁,顯得方正寬博。具有正德款寫款特徵。明正德仿宣德官窯制器,因為“年”字的書體是正德的特色(雖然不是絕對),但“年”字的真款第四筆一小平右點,在正德瓷器上常書寫成一小橫。萬曆民窯青花仿款,筆畫豪放跌宕,青花雙圈緊靠圈足,線條無力松棉。“宣德年造”、“大明宣德年造”青花楷書款多為明正德、天啟、崇禎等朝寄託款及後代仿製。“德”字“心”部加一橫的,基本可以斷定為後代仿製。至於部分仿宣德款較為成功,是字與字之間的空間處理,字型的特徵、書法,都極忠於原器,所以鑑定時如不注意其製作、造型、紋飾及釉色等項,即易魚目混珠,被矇騙過去。而正德以後,至民國大肆仿造。其款識帶康熙楷書款風格為最多見。從寫法看,字大而工整,字間布白舒展。不象真器款識,字有大小的不同,倚斜之勢的六字雙行,常顯高低錯位之分。康熙楷書仿款,雙圈青花粗細濃淡一致,首尾無明顯的接筆痕跡。“大”字的撇畫橫筆以上出頭過於長;“明”字月部第二筆橫、豎、勾轉折處,具有宋體的外拓性;“制”字下“衣”豎提後直接寫捺,或者“衣”字提筆和撇筆書寫連線一線;萬曆或者康熙有的仿款,楷書筆畫不同真款橫豎粗細大致相同,而顯示出橫細豎粗特徵。在仿宣德青花款的髮色上,康熙青花瓷器因施釉方法採用了吹釉工藝,釉面薄,青花髮色濃豔明麗,不見了鐵鏽結晶斑。至於後貼款的鑑別方法就不在這裡討論了。
-
9 # 蘭逸冰塵
永樂器與宣德器的區別:
1、永樂圓器中撇口器的口沿稜角分明,用手拭之,有鋒利感;而後朝器物、仿品口沿多圓潤,不見稜角。這種器口的特點也能作為斷代、鑑識的判斷依據。
2、永樂及之前的釉呈乳透狀,有肥潤感,不少青花上釉厚處可見釉白;宣德時已漸清透,故施釉厚度甚於永樂器;
3、在同樣燒造條件下,永樂器釉內氣泡一般小而稀疏,宣德器則釉厚較清透,多見較大釉泡有層次懸浮狀,是為明青花瓷亮青釉之典型。永、宣兩朝還發展了不少青花為主的裝飾形式,有青花黃釉,青花紅彩,青花鬥彩,青花五彩,青花金彩等。
青花鬥彩,清新文雅,在成化朝漸漸成熟為一項獨特工藝,並發展到歷史高峰,一朝的成熟發展常常借鑑於前朝的實驗嘗試為基礎,審美觀念的認同常常需要歷經數十年的時間檢驗,正是宣德朝鬥彩的出現為成化鬥彩提供了審美經驗與社會認同的基礎。
永宣青花瓷是中國陶瓷文化的一份偉大遺產,歷來為國內外學者所關注。作為中國古代對外貿易體現,也具有現實意義。希望本論述中的一些觀點能夠對永宣青花的研究和探討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
10 # 有你是我一生的平安
請大家點評交流,工藝有一點特別,有老師會說是一個釉裡紅,當然有人說現代也可以,互相學習嗎
-
11 # 以瓷惠友
求教高人,永樂和宣德瓷器,你是怎麼鑑別的?
我是“以瓷惠(會、慧、匯)友”,對中國古瓷器的鑑藏有近三十年的實戰經歷和豐富經驗,早在十幾年前就發表過《古玩鑑定的誤區》、《淺談瓷器的手感》、《瓷器鑑定中的“望、聞、問、切”》、《氣泡在瓷器鑑定與鑑賞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和作品,現在就古董鑑定問題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現在入駐自媒體平臺,期待與所有真愛古瓷的朋友坦誠溝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感謝各位朋友的捧場關注與點贊!謝謝!
而且宣告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個人的收藏,萬不得已用別人的圖片,我會特別註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圖片遠不如實物精美漂亮,沒辦法,個人技術不行,光線、角度、距離都把握不好,大家湊合著看吧,能說明問題就行。
求教高人,永樂和宣德瓷器,你是怎麼鑑別的?我隨非高人,但也應該能夠回答您這個並不算高的問題,所謂兼聽則明嘛,是吧?之所以說“永樂和宣德瓷器,你是怎麼鑑別的?”這個看似高大上的問題其實並不高明,就是因為只要稍有古玩知識或常識的人就都知道永樂和宣德除了年號和個別細節略有差異以外兩者根本就難分、不分彼此,無論是做工、用料還是工藝和價值都不必細分。
永樂和宣德不僅年代上上下傳承,而且都屬於有作為、有擔當、有抱負的有為皇帝,在瓷器製造與創新方面更是一脈相承、密不可分,連用料、工匠以及工藝等方面都完全相同,如果硬要找出其不同點的話,那就是永樂一朝很少用官款,而且往往只有“永樂孝粉”篆書一種,而宣德則多用官款,且題款處並不固定,肩頸處、胸腹處、底足處隨處可見,而且大多用“大明宣德年制”楷書六字款識,雖然也偶有行書、篆書款識,但總量很少。
永宣共為明代開明盛世期,瓷業高度發達,瓷器的創新品種、品類都有著繼承和發展的必然內在關係,而且兩者代差僅有最多幾十年甚至是十年而已,所以要甄別永樂與宣德瓷器,說難極難,說易極易,說其易是因為款識差異巨大,說其難則是因為兩者在工藝、材料、做工甚至衰變等方面幾乎都毫無差別,根本就沒有任何理由更沒有任何必要進行永宣瓷器除了款識以外的任何甄別,永宣一體不容置辯、不容置疑,這是整個收藏界和鑑藏界的共識,不容褻瀆!
上幾件網上永樂與宣德瓷器圖片,以證上言,以餉同道。
-
12 # 笑傲江湖1237552
永樂和宣德瓷器的區別:
1.從造形藝術鑑定永樂的大件器比宣德的大氣渾厚自然,接胎痕明顯。而永樂的小件瓷器又比宣德的小件瓷器造形精美些。
2.永樂的小件瓷器露胎的底不夠純淨,多少還有小黑褐點,宣德結白。
3.永樂釉面潤滑肥厚點,而宣德釉面有鬃眼縮釉點。
4.永樂大器一般沒有款,有的是篆書。宣德楷書為主,篆書偶然也有。
5.永宣官窯以蘇麻離青顏色繪圖為主,永樂青花畫工奔放大氣,呈色似雨淋牆壁,滲透激烈,氣感襲人撲面。以上5點是個人收藏永宣瓷器50多件經常觀看盤玩的深有體會。
-
13 # 文化長廊605
問題比較高深專業學術,用一兩句話未必說清楚學術,用專業研究探索知識。按原《明清瓷器鑑定》一書耿寶昌著作,國家文物局指定學術教科書。結合科學考古窯址出土器物殘片分類形,考古科學是歷史驗證和印證歷史。
永樂瓷器造型以俊秀,厚薄適度,型制都很新穎,與宋代迴然不同,比元代和明初洪武有較大發展和改進。永樂器型清秀,圓潤靈巧。胎土淘煉精細,胎體輕重適度,尤以白砂底之細膩而著稱。釉麵肥厚瑩潤,均勻無桔皮紋。
青花色調凝重古雅,絢麗鮮豔,蘇尼勃青,進口鈷科,自然暈散,濃重凝聚結晶斑點,呈凹凸不平狀。鮮紅釉最負盛名,在元明時之上永樂鮮紅釉。釉面均勻,瑩潤透亮,鮮豔如初凝的雞血,火候恰到好處。
宣德時期,瓷土淘煉更加精細,燒結更為填密堅硬,永樂胎體細潤有餘而堅硬不足,宣德胎體與永樂胎體為重。釉面泛青,亮青釉,青花器釉面氣泡密集,稱朦釉,俗謂之唾沫釉。雲霧狀現象。
永樂鮮紅釉開光青花一束蓮花葵花口盤。祭藍釉開光青花纏枝葡萄葉紋飾葵花口盤。
宣德青花牡丹花纏枝葉,獸面大罐。宣德玉壺春瓶,青花孔雀牡丹纏枝玉壺青瓶。
以藏品作對照永樂與宣德青花進口鈷料,繪畫裝飾,工藝技術胎質和釉色,造形風格。
-
14 # 6622chen
如果是真正研究過永宣瓷器的高手,應該從胎土和燒造溫度來區分。在這裡我就不多說了,這裡面有很多的 科學道理和理論依據,懂得藏友
會明白。收藏高手可以交流。
-
15 # 一介須翁
永樂和宣德瓷器怎麼鑑別?發二件瓷器你看看一下。下面(圖一)一件是永樂的釉裡紅天球瓶,一件是宣德的青花天球瓶,兩個天球瓶都有款識,那個宣德青花天球瓶你可以直觀的看到‘’大明宣德年制",那個永樂釉裡紅天球瓶的款識在器底(圖二)。雖然二者的造型差不多,有人說永宣(瓷器)不分,但永宣瓷器還是有分別的。你可以從這兩個天球瓶中所繪的龍紋中的畫法看出區別。一條是爺爺的龍,一條是孫子的龍!你看出永樂和宣德的區別了嗎?
圖一圖二
回覆列表
個人心得,說錯勿笑,永樂和宣德的瓷器區別是,永樂基木是四字篆書款,可能因為永樂皇位來源不正。宣德瓷款識基本是六字款,另外永樂瓷器畫工都很清秀,而宣德確略顯粗曠,永樂中小件多,宣德剛大中件多,說明官窯燒成在宣德以更加成熟。個人見解,謹供參考。永樂青花三羊開泰玲璫杯,宣德青花大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