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在歷史熱播大劇《大明風華》中,“女一號”孫若微的婆婆張妍,被塑造成一位豪爽潑辣、言詞犀利的女強人形象。其實,張妍的歷史原型,正是誠孝皇后張氏,不過她的真實形象卻跟影視劇大相徑庭。那麼,張皇后究竟是一位怎樣傳奇的女性?她的歷史形象如何?

    張氏本名不詳,河南永城人,指揮使張麒之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嫁給時為燕王世子的朱高熾。燕王朱棣篡奪皇位後,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張氏則被晉升為太子妃。根據正史記載來分析,張氏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女人,不僅為人孝順、識大體,而且很會揣摩公婆的心思,侍奉明成祖、徐皇后時每每週到備至,因此深得他們的歡心。

    朱高熾雖有賢君明主之相,但由於他身材肥碩、不善騎射,加之腿部有殘疾,因此明成祖很不喜歡他,數度有被兩個弟弟取代的危險。好在,徐皇后極力維護長子,而明成祖也因為喜歡兒媳婦張氏、孫兒朱瞻基,所以最終沒有將易儲之事付諸實施(“太子數為漢、趙二王所間,體肥碩不能騎射。成祖恚,至減太子宮膳,瀕易者屢矣,卒以後故得不廢。”見《明史·卷一百十三》)。

    朱高熾在位期間,日夜操勞政事,張氏則以皇后身份在他身邊幫忙,對中外政事、群臣才能及品行都格外留意,由此讓明仁宗受益匪淺。根據正史記載,張皇后為人恭謹沉靜、老實本分,從不主動介入朝政,也從未有過為家族謀私利的舉動,堪稱一代賢后。所以,《大明風華》對她形象的塑造,根本不符合歷史。

    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張皇后上面有兩位兄長,其中長兄張昶官至中軍都督府左都督,二哥張升官至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均為正一品大員。雖然張昶、張升身居高位,但兩人都以淳厚謹慎、老實本分著稱,既沒有干涉朝政的舉動,也沒有透過妹妹謀求私利。所以,《大明風華》中張氏的弟弟行事跋扈,乃至最終被朱高熾所殺的橋段,純屬子虛烏有。

    在張皇后的襄助下,明仁宗革除成祖朝的多項弊政,由此深受朝野的愛戴。可惜天不假年,明仁宗在位僅9個月便駕崩,時在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丈夫亡故後,張皇后來不及擦乾眼淚,便扶立長子朱瞻基登基,是為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時,不僅遵照母親的教導悉心治國,而且侍母至孝,凡是四方有所進獻,一定要先奉送給太后。因此,張太后母子之間關係和睦,堪稱皇室典範。

    可惜明宣宗是個“短命鬼”,在位僅10年時間便駕崩,終年38歲,時在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由於太子朱祁鎮年方9歲,所以宮中開始訛傳太后將扶立愛子襄王朱瞻墡為帝(張氏共生有3子1女,即明宣宗朱瞻基、越靖王朱瞻墉、襄憲王朱瞻墡和嘉興公主)。張太后聽到流言後,馬上召叢集臣到乾清宮,並親手扶立孫兒朱祁鎮為帝,使得流言不攻自破。

    雖然明英宗如願以償地登上皇位,但由於他年紀的確太小,根本無法治國理政,所以部分大臣提出建議,希望張氏能夠垂簾聽政,幫助幼主“掌舵”。但是當奏請傳遞上去後,張氏卻以“有違祖制”為由,予以斷然拒絕(“大臣請太后垂簾聽政,太后曰:‘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引文同上)。

    然而偌大的帝國,不能沒有主事之人,所以張氏思慮再三,便任命重臣張輔、楊士奇、楊榮、楊溥、胡濙等五人為輔政大臣,共同參決軍國重事。除此之外,張氏還極力防範、壓制宦官集團(尤其是針對大宦官王振),禁止他們干涉朝政,侵奪輔政大臣們的權力。因此,在楊士奇等人的精心治理下,明英宗初年的國勢得到進一步提升,到處是欣欣向榮的景象。

    張氏精心呵護、教導著孫兒,力所能及地清除所有威脅帝國穩定的因素,為此耗盡了最後一絲氣力。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油盡燈枯的張氏再也無法幫助孫兒,在留下言辭懇切的遺詔後,便撒手人寰。這個經歷過恁多艱難險阻,在後位上坐了18年時間的傳奇女性,就此走完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張氏去世的訊息傳出後,舉國為之悲慼,由此可見她何其深得民心。

    張氏去世後,諡號為“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與明仁宗合葬於獻陵,並附祭於太廟,可謂備極榮哀。縱觀誠孝張皇后的一生,曾輔佐丈夫、兒子開創盛世,又幫年幼的孫兒坐穩皇位,如此功績赫赫,難怪乎被史學家稱頌為“女中堯舜”。

  • 2 # ailinlin協會

    大明風華》再次掀起了一股大明熱潮,這本是一部改編的歷史架空劇,如果當一部歷史紀錄片去看,那就大錯特錯了。套用TVB電視劇經常出現的一句宣告: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前幾天,我們還原了被設定為靖難遺孤的親姐妹,胡皇后和孫皇后,在歷史上,可憐而不失賢惠的胡皇后和美貌卻充滿心機的孫皇后。今天我們來看一下劇中的她們的婆婆,張皇后。

    在《大明風華》中,她是一個經常發點牢騷,對太子朱高熾的懦弱有些不滿,相對朱高煦是一個婦強夫弱的形象。歷史上的張皇后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誠孝張皇后

    張皇后和孫皇后一樣,在史書上並沒有留下她的名字,只是稱呼為“誠孝皇后張氏“,

    洪武二十八年封燕世子妃。永樂二年封皇太子妃。仁宗立,冊為皇后。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為太皇太后。

    《大明風華》劇照

    張皇后一生育有三子一女,明宣宗朱瞻基、越王朱瞻墉、襄王朱瞻墡和嘉寧公主。

    張皇后是一位持家有道的賢妃,她深得朱棣和仁孝皇后的歡心。身寬體胖的朱高熾由於行動不便,無法常年追隨明成祖朱棣征戰,所以朱高熾的太子地位時常受到來自兄弟朱高熾和朱高燧的威脅。為了讓朱高熾減肥,朱棣曾下令削減太子東宮的飲食,曾幾次遊走於被廢掉的邊緣。所幸朱高熾有一個好兒子朱瞻基和一個好媳婦張氏,他的太子之位才得以保全。

    張太后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張皇后與朱瞻基拜謁長陵和獻陵,朱瞻基乘馬先行,到清河橋,朱瞻基下馬扶太后輦步行,京畿百姓夾道圍觀,陵旁老幼山呼拜迎。張太后看到如此情形,勸說朱瞻基要輕徭薄賦,體恤百姓。

    太后顧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

    《大明風華》劇照

    在回程路上,經過農家之時,張太后召農家老婦詢問日常生計,百姓為太后的平易近人感動,相談甚歡,太后賞賜百姓錢鈔布帛。百姓為太后進獻蔬菜和美酒,張太后對朱瞻基說:“這是田家風味,你應該嘗一下。“

    張太后在行殿召見謁陵隨行的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等人,張太后對他們說:“你們是先朝舊人,要盡力輔佐新帝。“回朝後,朱瞻基單獨召見楊士奇,對他說:”皇太后謁陵回來後,說您正直無私,遇事諫言從來毫不避忌,先帝在日雖然偶有不高興之時,但是最終還是採納了您的意見。太后囑咐我要虛心納諫。“楊士奇說:“太后過譽了,希望陛下不要忘記太后的教導。”

    約束外戚

    張太后對家人約束很嚴,這對於權傾一朝的太后來說是非常難得的。張太后的哥哥張昶是靖難舊臣,曾經在鄭村壩之戰時立有戰功,被授予義勇中衛指揮同知,之後隨燕王世子的朱高熾守北平。永樂年間,被授予錦衣衛指揮使,張昶因犯錯遭朱棣訓斥。仁宗即位後,張昶升任中軍都督府左都督,不久承襲了彭城伯的爵位,朱瞻基執政時期,他被命掌五軍右哨軍馬。

    《大明風華》 劇照

    張太后的另一位哥哥張升,也曾經以舍人的身份幫助朱高熾守北平城,歷任官府軍衛指揮僉事、後府都督同知、左都督掌左府事等職。

    明英宗朱祁鎮年幼登基, 太皇太后約束他的兩位哥哥不許參與政事。大學士楊士奇認為張升敦厚謹慎,應該被委以重任,但是這個提議遭到了太皇太后的駁回。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在張昶去世後,張升被封為惠安伯。

    力挺英宗

    明宣宗駕崩之時,他的兒子朱祁鎮只有九歲,宮中流言四起,謠傳張氏要立朱瞻基的弟弟襄王朱瞻墡為帝。張氏當機立斷召集朝廷重臣於乾清宮,指著太子朱祁鎮說:“這就是新天子。“張氏這一舉動是為了維護立嫡的傳統,出於士大夫階層來看,張氏的做法沒錯,是維護了王朝正統。反過來看一個九歲的孩子,需要面對一個國家的大政,他的三觀還未養成的情況下,面臨誘惑,一旦行差踏錯,對國家的損失是無法挽回的。

    《大明風華》劇照

    明朝幼年即位的小皇帝都是失敗的,朱祁鎮是第一個,另外兩個就是萬曆皇帝和天啟皇帝。

    他們的失敗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身邊都有一個寵信的大太監。

    震懾王振

    從明宣宗朱瞻基開始,宦豎不得干政的這條祖訓被忘得一乾二淨。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振權勢日重,對內閣毫不客氣。有一次,王振奚落楊士奇的事情被張氏知道後,張氏派人鞭打了王振,並警告他如果有下次,必殺無赦。

    遺憾的是,張氏年事已高,在她去世後,朱祁鎮在王振的唆使下,最終釀成了土木堡之禍。

  • 3 # 宅男看影視

    在《大明風華》中,她是一個經常發點牢騷,對太子朱高熾的懦弱有些不滿,相對朱高煦是一個婦強夫弱的形象。歷史上的張皇后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誠孝張皇后

    張皇后和孫皇后一樣,在史書上並沒有留下她的名字,只是稱呼為“誠孝皇后張氏“,

    洪武二十八年封燕世子妃。永樂二年封皇太子妃。仁宗立,冊為皇后。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為太皇太后。

    張皇后一生育有三子一女,明宣宗朱瞻基、越王朱瞻墉、襄王朱瞻墡和嘉寧公主。

    張皇后是一位持家有道的賢妃,她深得朱棣和仁孝皇后的歡心。身寬體胖的朱高熾由於行動不便,無法常年追隨明成祖朱棣征戰,所以朱高熾的太子地位時常受到來自兄弟朱高熾和朱高燧的威脅。為了讓朱高熾減肥,朱棣曾下令削減太子東宮的飲食,曾幾次遊走於被廢掉的邊緣。所幸朱高熾有一個好兒子朱瞻基和一個好媳婦張氏,他的太子之位才得以保全。

    張太后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張皇后與朱瞻基拜謁長陵和獻陵,朱瞻基乘馬先行,到清河橋,朱瞻基下馬扶太后輦步行,京畿百姓夾道圍觀,陵旁老幼山呼拜迎。張太后看到如此情形,勸說朱瞻基要輕徭薄賦,體恤百姓。

    太后顧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

    在回程路上,經過農家之時,張太后召農家老婦詢問日常生計,百姓為太后的平易近人感動,相談甚歡,太后賞賜百姓錢鈔布帛。百姓為太后進獻蔬菜和美酒,張太后對朱瞻基說:“這是田家風味,你應該嘗一下。“

    張太后在行殿召見謁陵隨行的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等人,張太后對他們說:“你們是先朝舊人,要盡力輔佐新帝。“回朝後,朱瞻基單獨召見楊士奇,對他說:”皇太后謁陵回來後,說您正直無私,遇事諫言從來毫不避忌,先帝在日雖然偶有不高興之時,但是最終還是採納了您的意見。太后囑咐我要虛心納諫。“楊士奇說:“太后過譽了,希望陛下不要忘記太后的教導。”

    約束外戚

    張太后對家人約束很嚴,這對於權傾一朝的太后來說是非常難得的。張太后的哥哥張昶是靖難舊臣,曾經在鄭村壩之戰時立有戰功,被授予義勇中衛指揮同知,之後隨燕王世子的朱高熾守北平。永樂年間,被授予錦衣衛指揮使,張昶因犯錯遭朱棣訓斥。仁宗即位後,張昶升任中軍都督府左都督,不久承襲了彭城伯的爵位,朱瞻基執政時期,他被命掌五軍右哨軍馬。

    張太后的另一位哥哥張升,也曾經以舍人的身份幫助朱高熾守北平城,歷任官府軍衛指揮僉事、後府都督同知、左都督掌左府事等職。

    明英宗朱祁鎮年幼登基, 太皇太后約束他的兩位哥哥不許參與政事。大學士楊士奇認為張升敦厚謹慎,應該被委以重任,但是這個提議遭到了太皇太后的駁回。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在張昶去世後,張升被封為惠安伯。

    力挺英宗

    明宣宗駕崩之時,他的兒子朱祁鎮只有九歲,宮中流言四起,謠傳張氏要立朱瞻基的弟弟襄王朱瞻墡為帝。張氏當機立斷召集朝廷重臣於乾清宮,指著太子朱祁鎮說:“這就是新天子。“張氏這一舉動是為了維護立嫡的傳統,出於士大夫階層來看,張氏的做法沒錯,是維護了王朝正統。反過來看一個九歲的孩子,需要面對一個國家的大政,他的三觀還未養成的情況下,面臨誘惑,一旦行差踏錯,對國家的損失是無法挽回的。

    明朝幼年即位的小皇帝都是失敗的,朱祁鎮是第一個,另外兩個就是萬曆皇帝和天啟皇帝。

    他們的失敗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身邊都有一個寵信的大太監。

    震懾王振

    從明宣宗朱瞻基開始,宦豎不得干政的這條祖訓被忘得一乾二淨。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振權勢日重,對內閣毫不客氣。有一次,王振奚落楊士奇的事情被張氏知道後,張氏派人鞭打了王振,並警告他如果有下次,必殺無赦。

    遺憾的是,張氏年事已高,在她去世後,朱祁鎮在王振的唆使下,最終釀成了土木堡之禍。

    無眠心語:

    張氏從太子妃到太皇太后,一生歷經了六朝,看慣了朝政的風雲變幻。

    張氏有一位好丈夫,一個好兒子,她的一生算是比較完美的。

    她力挺明英宗朱祁鎮即位,維護了皇朝的正統,她的做法是沒錯的。在小皇帝朱祁鎮的教育上,是失敗的,這個錯誤幾乎葬送了大明的江山。

  • 4 # JASONWORLD

    《大明風華》再次掀起了一股大明熱潮,這本是一部改編的歷史架空劇,如果當一部歷史紀錄片去看,那就大錯特錯了。套用TVB電視劇經常出現的一句宣告: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前幾天,我們還原了被設定為靖難遺孤的親姐妹,胡皇后和孫皇后,在歷史上,可憐而不失賢惠的胡皇后和美貌卻充滿心機的孫皇后。今天我們來看一下劇中的她們的婆婆,張皇后。

    在《大明風華》中,她是一個經常發點牢騷,對太子朱高熾的懦弱有些不滿,相對朱高煦是一個婦強夫弱的形象。歷史上的張皇后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誠孝張皇后

    張皇后和孫皇后一樣,在史書上並沒有留下她的名字,只是稱呼為“誠孝皇后張氏“,

    洪武二十八年封燕世子妃。永樂二年封皇太子妃。仁宗立,冊為皇后。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為太皇太后。《大明風華》劇照

    張皇后一生育有三子一女,明宣宗朱瞻基、越王朱瞻墉、襄王朱瞻墡和嘉寧公主。

    張皇后是一位持家有道的賢妃,她深得朱棣和仁孝皇后的歡心。身寬體胖的朱高熾由於行動不便,無法常年追隨明成祖朱棣征戰,所以朱高熾的太子地位時常受到來自兄弟朱高熾和朱高燧的威脅。為了讓朱高熾減肥,朱棣曾下令削減太子東宮的飲食,曾幾次遊走於被廢掉的邊緣。所幸朱高熾有一個好兒子朱瞻基和一個好媳婦張氏,他的太子之位才得以保全。

    張太后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張皇后與朱瞻基拜謁長陵和獻陵,朱瞻基乘馬先行,到清河橋,朱瞻基下馬扶太后輦步行,京畿百姓夾道圍觀,陵旁老幼山呼拜迎。張太后看到如此情形,勸說朱瞻基要輕徭薄賦,體恤百姓。

    太后顧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

    《大明風華》劇照

    在回程路上,經過農家之時,張太后召農家老婦詢問日常生計,百姓為太后的平易近人感動,相談甚歡,太后賞賜百姓錢鈔布帛。百姓為太后進獻蔬菜和美酒,張太后對朱瞻基說:“這是田家風味,你應該嘗一下。“

    張太后在行殿召見謁陵隨行的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等人,張太后對他們說:“你們是先朝舊人,要盡力輔佐新帝。“回朝後,朱瞻基單獨召見楊士奇,對他說:”皇太后謁陵回來後,說您正直無私,遇事諫言從來毫不避忌,先帝在日雖然偶有不高興之時,但是最終還是採納了您的意見。太后囑咐我要虛心納諫。“楊士奇說:“太后過譽了,希望陛下不要忘記太后的教導。”

    約束外戚

    張太后對家人約束很嚴,這對於權傾一朝的太后來說是非常難得的。張太后的哥哥張昶是靖難舊臣,曾經在鄭村壩之戰時立有戰功,被授予義勇中衛指揮同知,之後隨燕王世子的朱高熾守北平。永樂年間,被授予錦衣衛指揮使,張昶因犯錯遭朱棣訓斥。仁宗即位後,張昶升任中軍都督府左都督,不久承襲了彭城伯的爵位,朱瞻基執政時期,他被命掌五軍右哨軍馬。

    《大明風華》 劇照

    張太后的另一位哥哥張升,也曾經以舍人的身份幫助朱高熾守北平城,歷任官府軍衛指揮僉事、後府都督同知、左都督掌左府事等職。

    明英宗朱祁鎮年幼登基, 太皇太后約束他的兩位哥哥不許參與政事。大學士楊士奇認為張升敦厚謹慎,應該被委以重任,但是這個提議遭到了太皇太后的駁回。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在張昶去世後,張升被封為惠安伯。

    力挺英宗

    明宣宗駕崩之時,他的兒子朱祁鎮只有九歲,宮中流言四起,謠傳張氏要立朱瞻基的弟弟襄王朱瞻墡為帝。張氏當機立斷召集朝廷重臣於乾清宮,指著太子朱祁鎮說:“這就是新天子。“張氏這一舉動是為了維護立嫡的傳統,出於士大夫階層來看,張氏的做法沒錯,是維護了王朝正統。反過來看一個九歲的孩子,需要面對一個國家的大政,他的三觀還未養成的情況下,面臨誘惑,一旦行差踏錯,對國家的損失是無法挽回的。

    《大明風華》劇照

    明朝幼年即位的小皇帝都是失敗的,朱祁鎮是第一個,另外兩個就是萬曆皇帝和天啟皇帝。

    他們的失敗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身邊都有一個寵信的大太監。

    震懾王振

    從明宣宗朱瞻基開始,宦豎不得干政的這條祖訓被忘得一乾二淨。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振權勢日重,對內閣毫不客氣。有一次,王振奚落楊士奇的事情被張氏知道後,張氏派人鞭打了王振,並警告他如果有下次,必殺無赦。

    遺憾的是,張氏年事已高,在她去世後,朱祁鎮在王振的唆使下,最終釀成了土木堡之禍。

    無眠心語:

    張氏從太子妃到太皇太后,一生歷經了六朝,看慣了朝政的風雲變幻。

    張氏有一位好丈夫,一個好兒子,她的一生算是比較完美的。

    她力挺明英宗朱祁鎮即位,維護了皇朝的正統,她的做法是沒錯的。在小皇帝朱祁鎮的教育上,是失敗的,這個錯誤幾乎葬送了大明的江山。

  • 5 # 天香引

    明仁宗朱高熾張皇后在明代史上是一個了不起的政治女性。論其對明朝的歷史功績而言,絲毫不遜色於朱元璋的馬皇后和朱棣的徐皇后。馬、徐二氏,備受老公皇帝敬重,但她們不幸都短命,不像張氏,經歷了開國以來六朝天子,且對後三任天子影響至深。

    張氏出身家庭並不顯貴。其父張麒因女兒做了燕王世子妃,才獲賞為兵馬副指揮,後來參加了朱棣的靖難戰爭。大戰結束,女婿出任儲君,女兒做了太子妃,他無需夤緣,也是國戚,被升任京衛指揮使,但沒過多久就死了,無福享受國丈的尊榮。親家封他彭城伯,那是虛榮。女婿追其彭城侯,也是他身後的事。

    張氏是洪武二十八年冊封的燕世子妃。她老公朱高熾是一個嚴重的肥胖症患者,但甚得朱元璋喜愛。朱皇帝封朱高熾為燕世子時,由朱棣報候選人名單,朱元璋最後考察審定。同時冊封燕世子妃,朱元璋自然會對這個孫媳婦有了解。既然是世子妃,當世子轉為太子時,張氏在永樂二年成功晉級太子妃。

    太子朱高熾“體肥碩不能騎射”,雖然是老大,雖然有解縉等重臣力保,但論身體、論軍功、論心機,根本就不是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的對手。朱棣心中理想的接班人,不是朱高熾。他更看好二兒子朱高煦,曾有意立他為儲。

    但是,朱高煦不如朱高熾的命好,找了一個旺夫的好老婆。張氏抓住了朱棣愛家庭和愛老婆的這一點,在後院專攻公婆的重視家庭關係,經常問寒噓暖,帶著朱棣喜歡的好聖孫朱瞻基去看皇爺爺皇奶奶。

    《明史·后妃·張皇后傳》說:“後始為太子妃,操婦道至謹,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歡”,甚至成祖對朱高熾不滿意,“瀕易者屢矣,卒以後故不得廢”。這個“後”,就是麻雀變鳳凰的張氏。

    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駕崩,朱高熾登基,張氏“及立為後,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朱高熾經常把朝政拿到張皇后的寢宮找老婆商量,不然張氏也不可能成為政治百事通。仁宗短命,宣宗即位,張氏成為了大明朝第一個皇太后。

    宣宗臨朝,已二十八歲,他是成祖培養出來的成年皇帝,卻經常請張太后當國務顧問,“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可見張氏很有資政能力。張太后給兒子的江山,錦上添花,當仁不讓,常借生活中的事務,教誨宣宗要做百姓擁戴的皇帝,就要讓百姓安居樂業。

    同時,她請求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和大學士楊士奇、楊溥、金幼孜等“先朝舊人,勉輔嗣君”。在張太后的精心安排下,老臣輔佐新皇,新皇禮遇老臣。

    宣宗對首輔楊士奇說:“皇太后謁陵還,道汝輩行事甚習。言輔,武臣也,達大義。義重厚小心,第寡斷。汝克正,言無避忤,先帝或數不樂,然終從汝,以不敗事。又有三事,時悔不從也。”張太后慧眼識人才,激勵老臣新皇成就“仁宣之治”。雖然宣宗只在位十年,但到他死時,明朝已真正強盛富有、經濟發達、邊疆穩定。

    宣德十年正月,九歲的皇太子朱祁鎮繼位,宣宗“遺詔大事白皇太后行”。英宗登基,也得力於張太后指定。當時宮中傳言,將召立宣宗的五弟襄王朱瞻墡,張太后指著太子朱祁鎮說:“此新天子也。”

    明初朱元璋規定,後宮不得干政。皇帝少不更事,大臣請張太后垂簾聽政。她說:“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時時勖帝向學,委任股肱。”她說是不聽政,委任內閣,但內閣“三楊”為了方便執政,也很聰明,變相地把國事裁決的權柄交到張太后手裡,以求得更大的支援。

    後來導致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曾受命於張太后,長期派駐東宮。此時的王振,對張太后還是挺畏懼的,《明史》說:“王振雖寵於帝,終太后世不敢專大政。”

    正統七年十月,張太后駕崩,遺詔大臣們輔政英宗推行仁政。但沒料到,受寵於英宗的司禮監太監王振被憋久了,一旦抬頭不可收拾,強盛至極的大明王朝在1449年驚變而衰。

  • 6 # 雲薹殿下

    1.張皇后的原型

    明仁宗誠孝張皇后,具體姓名不詳,只知道姓張。原河南永城人,指揮使張麒之女,明仁宗朱高熾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鎮之祖母。

    2張皇后的生平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進封皇太子妃。明仁宗即位,冊立為皇后。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明英宗即位,尊為太皇太后,由於英宗年幼,張皇后便成為實際上的攝政,也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以及第一位太皇太后。她信用“三楊”、張輔、胡濙等五大臣輔政,使正統初年的朝政相對清明。

    正統七年(1442年),張皇后崩逝,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葬於獻陵。

    3.張皇后生前被稱為孝順賢德

    張氏為指揮使張麒之女。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熾被立為燕王世子,同時封張氏為燕世子妃。

    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又冊為皇太子妃。張氏孝謹溫順,侍奉成祖夫婦盡心周到,所以很得成祖與徐皇后的歡心。

    朱高熾生性仁厚端重,舉止言行沉靜有法度,但因身體肥胖不善騎射,不得成祖喜愛。成祖最喜愛次子漢王朱高煦,覺得他最像自己,有心廢太子立漢王,但徐皇后和大臣們一直阻攔。而且張氏所生長子朱瞻基聰慧好學,深得成祖寵愛,成祖也很喜愛張氏這個兒媳,所以最後為了這些原因,才沒有廢太子。

    洪熙中宮,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病崩,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張氏被冊封為皇后,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子。[6] 張氏被立為皇后之後,對朝中內外政事,她莫不周知。仁宗日夜勤於政事,是位賢明的君主,可惜在位不足一年便於洪熙元年(1425年)駕崩,享年四十八歲。

    她被稱為宣德太后,宣德元年(1426年),太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尊封母親張皇后為皇太后,張氏因而成為明代第一位皇太后。當時軍國大事多受命於張氏,聽從她的裁決。當時海內安寧祥泰,宣宗對母親入奉起居,出奉遊宴,四方有所進獻,即便是微小物品,也一定要先奉送給張氏。兩宮慈孝天下皆知。

    4.張皇后生前成就

    張氏在明代諸後中頗為精明能幹。據史書記載,她平時對中外政事、群臣才能及品行都格外留意。明仁宗死後,每遇軍國大事,明宣宗都稟明母后再決定。張氏也常詢問宣宗處理朝政的情況,並經常提示宣宗注意體恤百姓疾苦。由於張氏在朝廷政務的處理上,倚重“三楊”、張輔、胡濙及更早時的蹇義、夏元吉等賢臣名將,協調君臣之間關係,限制內宮對朝廷政事的干預,所以在正統初年,王振雖有寵於英宗,卻沒有達到專權擅政的程度。朝廷政局大體保持穩定。

  • 7 # 老牛愛生活

    (大明風華)電視主要講述的是明朝初年,國家開創盛世,孫若微經歷五帝六朝的故事,在劇中太子妃張妍,演技實力鬆弛有度,那麼張妍的歷史原型又是誰呢,

    張皇后是朱佑樘的原配妻子,深得祝佑樘的喜愛,朱棣駕崩後,朱佑樘名正言順的成為下一任皇帝,而張妍也從太子妃身份跳躍到誠孝昭皇后,本來身為皇后的張氏,她的家人也應該獲得榮華富貴但是她弟弟為人囂張,愛惹事,惹得朝中大臣不滿,但是有皇后在,朱佑樘也是沒有多說什麼,只是從中調解,但是張皇后的弟弟也為他自己埋下了禍根,

    朱厚照登上皇位,一上位就把矛頭對準張氏的弟弟,後來朱厚照就殺死了張氏的弟弟,張氏也因此大病,最後死了

  • 8 # 小喵視野

    張皇后出生於一個很普通的官宦人家,父親張麟是兵馬副指揮。出生低微的張氏為何能被選為燕王世子妃呢?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後,吸取了前朝後宮和外戚干政的教訓,在明朝開國之初便定下祖訓。明太祖朱元璋在祖訓裡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

    朱元璋要求子孫娶出生於官職低微家的女子,主要是這樣的女子一般性格溫良而且又通情達理。反觀那些出生高貴的女子,自小錦衣玉食、嬌生慣養,長大後性格也多飛揚跋扈,而且容易和有權勢的孃家人串通一起幹政、篡政。不得不說,朱元璋制定的祖訓確實很有遠見,明朝歷史上也因此出了好幾位赫赫有名的賢后,明仁宗誠孝張皇后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出生平凡、誕下貴子

    明仁宗的張皇后有三個哥哥和兩個妹妹,她的父親雖然官職不高,但是家庭關係很和睦。張皇后在一個充滿歡樂的大家庭里長大,因此她性格開朗、聰穎賢惠、為人舉止端莊,深受周圍人的尊重和喜愛。

  • 9 # 史學長空

    《大明風華》中張皇后的原型是誰?她是個怎樣的女人?

    張皇后是一位精明能幹的賢后,只是很少有人關注她。大家談到賢后,都把唐朝的長孫皇后,清朝的孝莊皇后,推到前臺,而張皇后成了默默無聞的皇后。

    明仁張皇后,經歷五朝,輔佐三皇,政治業績卓越。重用賢臣,抑制宦臣,約束外戚參政。讓皇位平穩更迭,鞏固統治地位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明宣宗遺詔》記載:“大事白皇太后”。從明宣宗的遺詔中,充分的說明了張皇后的威望和才幹是舉朝公認的。

    一、精明能幹,處事周到得體

    張皇后是在洪武十六年(1383年)被選入燕王朱棣王府;在永樂二十年,仁宗繼位,冊封為皇后。

    張皇皇生性聰穎,善解人意,深得明成祖及仁孝皇后(徐皇后)的歡心。為朱高熾確立和穩固太子的地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是徐皇后所生,按照禮法,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可朱高熾忠厚柔弱,身體肥胖,不善騎射,不討明成祖的喜歡。

    可朱高熾的弟弟朱高煦,驍勇善戰。在靖難之役中,屢建奇功,深得明成祖的喜愛。明成祖也多次承諾立朱高煦為太子。朱高煦自己也頗“以材武自負”,常常以“唐太宗自比”。仗著成祖對他的喜愛,搬弄事是,試圖取太子而代之。

    身為太子妃的張氏,一面寬慰丈夫朱高熾,一面不斷取悅明成祖和徐皇后。緩解成祖對太子的怒氣。在一次家宴中,張氏親自進廚房給成祖與徐皇后溫酒和炒幾個家常菜。成祖對兒媳婦的作為甚似感動。成祖感動的說:“新婦賢,他日吾家事多賴也。”《明史紀事本末》有記載。

    張氏利用翁媳的關係,憑藉聰穎賢惠,曲意侍奉,贏得了成祖歡心。在穩定太子地位起到了他人無法代替的作用。

    二、重用賢臣,抑制宦官和外戚勢力

    1. 知人善用,重用“三楊”

    1424年明仁宗繼位後,體弱多病,張太后幫助丈夫朱高熾處理政務,“中外政事,莫不週知”,成為仁宗的得力助手。繼位不到一年的仁宗而逝,由兒子朱瞻基繼位。而明宣宗執政十一年,因病而去世。原本政息而休的張太后,只能扶助孫兒朱祁鎮。

    張皇后十分了解朝臣楊士奇、楊溥、楊榮等,由他們輔佐幼主朱祁鎮。同時也制約他們,經常派人瞭解他們處理政事的情況。

    正統初年,張太后明白明英宗年幼,無法行使職權,委任內閣,加重內閣的職權,充分發揮內閣的作用。讓永樂時期建立的內閣制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明史》記載:“朝廷大政,群臣白太后,太后悉令送內閣,俟楊士奇等議決然後行。”

    張太后,重用賢臣,有始有終,三楊得到了重用,給了他們示展才華的地方,功成名就。張太后駕馭朝臣的能力及獨具慧眼,為大明朝的朝局穩定起到了作用。

    2. 抑制宦官王振

    仁宗時期和正統初年,張皇后對宮闈整肅,為明朝統治者一系列的富國安民政策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正統初年,司禮秉筆太監王振,為人狡猾,百般迎合英宗的喜好。很快得到了英宗朱祁鎮的信任和倚賴。

    王振依仗英宗的寵信,宦官的勢力逐漸抬頭,勢必影響政局的力量。此時的張太后極為憂慮。

    張太后得知王振藐視內閣大臣,還干擾內閣行使權力。對內閣大臣楊士奇等不放在眼裡,自作主張,強加給內閣。此事傳到張太后耳裡。張太后對王振嚴厲警告:“再爾,必殺無赦。”

    但張太后對王振只是起了抑制作用,而在1442年,張太后去世後,王振鼓動明英宗,發生了“土木之變”。不得不說,對宦官的抑制沒有進行到底,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3. 約束外戚參政

    出身寒微的張太后,父親張麒在仁宗即位前就去世了,被追封為彭城伯。張太后的兩位哥哥張昶和張昇,在靖難之役中立下戰功,張昶承襲彭城伯,張昇為左都督。

    正統初年,張太后執掌明朝軍政大權後,惟恐哥哥仗勢妄行,為害朝政,特命令楊士奇起草了《太皇太后諭二兄書》告誡他們謹慎處事,不要干預朝政。

    書中說:“吾起於寒微,叼蒙國恩,榮及祖宗,顯受褒寵。諸史嗣膺重爵厚䘵,合門富貴,與功臣等。此皆列聖天地之賜也,顧豈常有汗馬之勞哉?……尚其循禮度修恭儉,以率子孫家人,憚鹹慎蹈,毋作武過……二兄自今惟朝朔望公朝,有政議悉勿預聞。”

    正統六年張昇因病去世,臨終前囑咐家有,喪葬一切從簡。禮部請求按規格來辦理喪事。但張太后說:“葬欲速朽,毋違亡者志。

    張太后約束外戚參政,遵守祖制,防止外戚專權,禍及朝廷。為大明朝防止外戚專權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減輕賦稅,推行休養生息,促進農業生產

    為了大明朝的長治久安,張太后提倡減輕農民賦稅,推行休養生息政策,促進農業生產。

    宣德三年(1428年),張太后教導宣宗:“今天下無事,吾母子得同此樂,皆天與祖宗之賜也。天下百姓皆天與祖宗之赤子。為人君但在保安百姓,使不至於飢寒,則吾母子斯樂可永遠矣。”

    在宣德五年,張太后與宣宗一起祭祀仁宗陵墓。沿途百姓對宣宗的愛戴。看到此情景,張太后對宣宗說,只能減輕百姓的賦稅,讓百姓安居樂業,百姓富裕了,國家才會強大。

    祭祀迴歸的途中,與百姓一起吃飯,讓宣宗親自體嘗百姓的食物,對宣宗說:“舉以與上(指宣宗)日:‘此農家食也,當知之”。張太后的用意是要宣宗體味百姓的甘苦,更好的實施與推進休養生息政策。

    公元1435年,宣宗病逝,英宗即位後,為了減少財政開支,減輕百姓負擔,隨後實施了一系的措施。把宮中的樂工3800多人,釋放回家耕種。同時釋放服勞役人員17000多。一系列的作為,讓正統初年的經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四、遵守祖制,克守婦道,拒絕參政

    朱元璋建立明朝時,吸收前朝的經驗教訓,嚴禁后妃干政。並命儒臣朱升修撰《女誡》禁止后妃干政。按照祖法規定,張太后是不允許參與朝政事務的。但仁宗、宣宗、英宗的具體情況,給了她示展才華機會。

    宣宗去世後,太子朱祁鎮只有九歲,當時群臣請求張太后以太皇太后臨朝攝政。而張皇后告誡朝臣:“毋壞祖宗法。”堅決不接受群臣的請求。認為歷朝歷代的后妃干政,會影響朝局不穩。她不貪圖權位,拒絕了群臣要求她攝政的請求。在歷代后妃中,張皇后能如此真是難得。

    正統七年(1442年),張皇后崩逝,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葬於獻陵。

    張皇后的作為,是歷代皇后中,最具賢惠。從民間的普通女子登上至高的政治舞臺。而不貪圖權位,真是難得。但作為女人,也是可憐命苦的人,中年喪夫,晚年喪子,一直都在為大明朝而努力的工作。到晚年還仍在教道孫兒朱祁鎮。

    在朝的皇位更迭中,她能讓兒孫穩定的過渡,體現了的政治手段和才能。重用賢臣,君臣有始有終。約束外戚參政,更為難得。知恩圖報之人,極力維護大明的統治地位。

    張太后恪守婦道,維護大明朝統治的利益,幫助丈夫、教道子孫勤於政事,對大明朝來說,她的貢獻不亞於馬皇后,甚至超過了明朝其他皇后,她是值得稱讚的女政治家。

    文獻參考:《明史》《明史紀事本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驍龍865翻車事件?可信度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