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龍女5505
-
2 # 小王愛歷史
陳壽說,諸葛亮身長八尺。漢尺一尺合23公分,諸葛亮有184公分高,身材偉岸。足以見得是個美男。諸葛亮和司馬懿出兵作戰,將要開仗了,司馬懿穿著軍服進行指揮,司馬懿派人偷偷的觀察諸葛亮,發現諸葛亮坐著不加裝飾的車,戴著葛布做的頭巾,拿著白羽扇,指揮三軍將士,軍人們都隨著他的指揮前進或停止。司馬懿知道後,感嘆道:“諸葛亮可以說是名士啊。”到了北宋,"羽扇綸巾"用來形容諸葛亮。
陳壽在《三國志》裡,說諸葛亮可以和管仲、蕭何、子產、召公這些前代神話宰相相提並論。諸葛亮給劉備佈置了隆中對,讓劉備第一次試圖擁有自己的領地,諸葛亮的戰略思想體現出獨特的個性。這種個性就是韜勇抗威、不畏強敵、力佔先機的進取精神。在赤壁之戰前,在曹操絕對優勢和劉備方處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諸葛亮居然敢隻身一人過江東,說服孫權連劉抗曹,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後來又協助劉備掌握了荊州,控制了西川和漢中,三分天下。對此,錢穆曾評論: 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這是何等的雄壯!
劉備評價諸葛亮:“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劉禪評價諸葛亮: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徵,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孫權更是在蜀吳兩國的正式盟書中直書“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
諸葛亮在當時和現在的影響力也是非常深遠的,無論是後主劉禪,還是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諸重臣到各大小臣僚,都對諸葛亮十分尊敬。諸葛亮死後,百姓十分悲痛,以各種方式祭奠,還修建了武侯祠。
諸葛亮身為丞相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
3 # 橦霖
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讚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曆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
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於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個“謀”字上面。諸葛亮的智謀,超群出眾,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決勝於千里之外。
《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
4 # 民工愛歷史三國
諸葛亮一生做事謹慎,臥龍崗出山保劉備第一把火,火燒新野,還有火燒博望坡,連合東吳周瑜火燒赤壁!還有後來的火燒葫蘆浴差一點沒把司馬懿父子三人燒死!空城計是諸葛亮的大膽的決策!因為小心謹慎沒有采取魏延的子無谷計策!諸葛亮對劉備是忠心耿耿,鞠躬盡瘁!為了報劉備的三顧茅廬之情,白帝城的拖孤之恩,輔佐劉禪七出祁山,日理萬機。日夜操勞,勞累成嫉病死在五丈遠。這就是諸葛亮的一生!
-
5 # 漯河小史哥
說到評價諸葛亮,《三國演義》小說中的孔明多智而近妖。而歷史上的諸葛亮是怎樣的呢?
我這裡從史書中找到三個評價,我們來看一下。
1.首先先看一下他的對手司馬懿是怎樣評價他的“亮志大而不見機,好兵而無權,多謀而少決,雖提卒10萬,已墮吾畫。”
看到司馬懿的評價。說實話,司馬懿的評價把諸葛亮的缺點寫的很透徹,縱觀諸葛一生,跟對劉備建立蜀國之外,似乎沒有什麼好的機會讓他把握住。帶兵打仗,中規中矩,肯定比不上曹操用兵之詭詐,況且諸葛本來也就是個謹慎有原則的人,多謀而少決,這個我在三國志裡沒找到證據,但諸葛有一點勞心勞力可能也是壽短的原因。
司馬懿的評價不能被說成胡說,畢竟北伐被司馬懿擋住了,司馬有資格有能力評價諸葛亮。 司馬懿後來巡視蜀軍時也稱讚諸葛亮治軍是天下奇才。 司馬懿和諸葛亮兩人經常會被拿出來做比較,諸葛亮年少成名,而司馬懿大器晚成,兩人也都是自己國家至關重要的人物。
2.再看一下唐丞相房玄齡在《陳壽傳》中評“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諸葛是將略並不是非常擅長。諸葛亮是國士無雙,人品完美。治理國家也是非常可以,內部也比較穩定。至於軍事,多次北伐無功而返,雖然有一些客觀因素的存在,但是失敗這是有目共睹的。雖然他的人品無可挑剔,但扯軍事的話,諸葛亮可能就沒像《三國演義》中那麼神。
3.最後看下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參與撰寫的《新唐書》中評“亮才兼將相,非徵可比。”
這個評價,大大誇讚了諸葛亮的內政能力, 諸葛亮從劉備往西蜀發展後, 一直統領荊州的內政, 談到內政蜀國基本沒人能和諸葛比, 諸葛亮和法正等人共同制定蜀國的法律, 但多出諸葛亮之意, 這說明諸葛亮也是懂律法, 諸葛亮還是益州平衡派系的要角, 在蜀國內政管理上, 不用懷疑貢獻第一,作為內政能力諸葛亮是不輸給商鞅張居正等人的。
【總結】
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和他的知名度。三國演義有很大作用,但是在三國演義出來之前,各個朝代還是有很多文人對其歌功頌德,論軍事,他數次進入武廟。論文才,他有出師表,廣受推崇,論政治,他以一己之力使蜀國國力蒸蒸日上,並使蜀國在和魏國戰場中一直佔據主動權。論人品,無可挑剔。論農業,他改革農具,撰寫農書。誠然他在很多方面都不是最頂尖,但也屬於一流。在歷朝歷代,他都是作為千古良相的典範,如果按我國傳統思想看,他絕對是我們歷史上最完美的人之一。
-
6 # 用耳朵感受世界
諸葛亮這個名字,只要是稍有了解三國的人都會記住的名字,畢竟他的韜光偉略征服了多少人,無論是與他一同的人,還是與它對立的敵人都對他的聰明才智讚歎不已。
諸葛亮的偉大之處有非常多的方面這也是人們記住他的原因。
第一項也是人們瞭解最深刻的他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
在劉備走投無路的時候請教與他,未曾出茅廬的他便說出了先取荊州,後攻巴蜀,三分天下待時機成熟,北上中原,成就霸業,興復漢室。在他掌兵蜀國又打下了多少令人稱奇的戰役!
第二項則是他對蜀國的忠心耿耿
劉備去世之後,曾經對他說過如果劉禪不能扶持,便可親自登位,但是諸葛亮並沒有那樣做,即使劉禪對蜀國沒有半分作為,更是隻顧貪圖享樂,他依舊對其恭敬如初,沒有半點想要取代的意思,在哪個時候劉備去世,整個蜀國從上到下都是聽命於諸葛亮,如果他想作為皇帝,想來是輕而易舉,但是他並沒有,這也是世人們對他稱讚有加的原因之一。
第三項則是治國安邦的好宰相
在他執政時期的蜀國是其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重視農業生產,重視水利建設,他教育人們要勤儉節約,陳壽稱其“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放眼望去也只有管仲魏徵可以比擬。
第四項他是偉大的發明家
大家都曾聽說過木牛流馬就是他發明的,使得當時運輸糧食更加的方便,還有強大的諸葛連弩更是戰場上的殺敵利器。“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更是將軍事佈陣推演到了當時的最高峰。
如此一個人,可以稱得上是曠古奇才!
-
7 # 老潘胡說
諸葛亮志存高遠,他躬耕南陽之時自比管、樂,很可能僅是其追求的較低目標。以三國當時形勢而言,不排除諸葛亮亦有爭奪天下、建立王霸之業的雄心。可惜的是,由於諸葛亮出道太遲,漢朝十三州之地已被各路諸侯瓜分殆盡。諸葛亮已失去自樹大旗,成為獨霸一方諸侯的最佳時機。胸懷濟世之才,欲圖王霸之業的諸葛亮要想攀上權力的高峰,唯一的途徑只能是擇主而事之,這對諸葛亮而言,雖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但與司馬懿相似,仍是實現其政治目標的重要契機。
一 借刀除關羽
諸葛亮攫取權力的最大障礙是誰,毫無疑問,是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戰役,雖然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最終卻導致荊州失守,自身也為孫權所殺。
諸葛亮對襄樊戰役採取了壁上觀的態度,致使關羽兵敗臨沮,蜀中卻無一卒往援。而曹操親統大軍屯駐摩陂,並不斷調遣于禁、龐德、徐晃率兵增援樊城,如此規模巨大的軍事行動,蜀漢方面也絲毫沒有采取任何對策,最後當關羽敗走麥城,全軍覆沒之際,蜀中援軍還是遲遲不至。最終關羽被東吳擒殺。
關羽鎮守荊州,手握重兵,驕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劉備死後)之後將難以對付,即使劉備健在之時,諸葛亮也很難越過關羽這道障礙,而攫取更大的權力。所以諸葛亮寧可丟失荊州,也要借吳人之手除掉關羽。
二 操控後主掌政權
諸葛亮執政時並沒有被時人視為事君以禮、謀國以忠的圭臬。反之,蜀漢政權中,李嚴、廖立、來敏、魏延等人對諸葛亮專政攬權頗多微詞,諸葛亮在世時,迫於其權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然而,諸葛亮甫卒,丞相參軍、安漢將軍李邈即上書後主劉禪,曰:
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蜀漢政權中不僅李邈有此看法,甚至連尚書令李嚴亦猜忌諸葛亮有不臣之心。《三國志·李嚴傳》注引《諸葛亮集》雲:“(李)嚴與(諸葛)亮書,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
自王莽始,權臣易代,奪取帝位,必先封王,加九錫,然後再龍袍加身,登上九五。漢末,曹操欲加九錫受漢禪,遭到心腹荀彧的堅決反對,“荀彧素為操謀主,亦以其阻九錫而脅之死”。李嚴亦是劉備臨終時的託孤重臣,難道他的天良已盡,會容忍異姓篡奪劉氏江山?他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勸諸葛亮受九錫,只有一種解釋合乎常理,即表面上尊崇諸葛亮功高蓋世,當賜以殊禮,而實際上是在試探諸葛亮是否將走王莽、曹操的道路,加九錫,建國封王,進而代蜀漢稱帝。
按理來說,作為託孤重臣的諸葛亮對此應表示極大的憤慨,除嚴厲斥責李嚴外,也應鄭重表明自己一心事主、效忠漢室的心跡。但諸葛亮的答書卻並非如此,他回書曰:
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及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曹)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錫)邪。
諸葛亮雲“十命”,乃指“九錫”之外再加“一錫”,可見其“十命”之謂比李嚴勸進九錫更上一層。我認為諸葛亮這番話的口氣相當大,完全不像出自一個自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之口,說得難聽一些,反倒像一個亂臣賊子所言。眾所周知,九錫非人臣之常器。漢制,非劉氏不封王,曹操封魏王,加九錫,不臣之心路人皆知,諸葛亮難道不懂這個道理?漢魏之際,除曹操受九錫外,還有劉備自加九錫,稱漢中王。孫權受魏主曹丕九錫,稱吳王。曹操、劉備、孫權為三國之主,難道諸葛亮欲與他們比肩?
諸葛亮同劉備的君臣關係曾被世人讚不絕口,然而諸葛亮同後主劉禪的關係又如何呢?透過對有關史料的仔細分析,我認為,諸葛亮秉政後,根本就沒有把後主劉禪放在眼裡。他頤指氣使,動輒教訓皇帝。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又告誡劉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進而特別指出,“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諸葛亮明確要求劉禪把宮中之事也要交給他的“相府”來管,如若後主不答應,那就是“內外異法”了。諸葛亮的這番話固然是出於治國安邦之需,但他一連講了這麼多“宜”怎樣,“不宜”怎樣,其口氣之嚴厲,完全不像人臣之語,而猶如一個嚴厲的父親在教育不聽話的兒子。尤其是“宮中府中俱為一體”,把自己丞相府的地位同皇帝宮中的地位並列等同,而實際上則是凌駕於皇帝之上,這顯然嚴重違反了封建專制體制所規定的君臣名分。諸葛亮覺得這樣還不夠,繼要劉禪將宮中之事交給“相府”處理後,又舉薦將軍向寵“為督”,說只要“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此前執掌保衛皇室的禁軍統領是劉備的心腹大將趙雲,而此刻諸葛亮將其帶走出徵,換成了自己的心腹向寵,雖然從另一方面來說是人盡其用,但聯絡《出師表》的前後語義和當時的形勢,不能說沒有一點其他用心在內吧!
儘管劉備臨崩時託孤於諸葛亮,但在人事安排上,是令其作為輔政大臣,而並非讓諸葛亮單獨執政,劉備除規定諸葛亮與李嚴並受遺詔輔政外,又“呼魯王(備次子劉永)與語:‘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
這無疑是要劉禪兄弟與諸葛亮共同治理蜀國,因諸葛亮是元老重臣,故新君須以父輩之禮尊崇之。但諸葛亮卻完全違背了劉備的遺詔。諸葛亮讓李嚴留在永安,自己則扶劉備靈柩回成都,辦完喪事,便開府治事。自此,諸葛亮獨攬了蜀漢全部的軍政大權,“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諸葛亮大舉北伐時,劉禪已是二十多歲,年富力強,正值青春有為之際。按漢制,諸葛亮應還政於後主,但諸葛亮不願放權,甚至想都沒有想過讓劉禪“親政”。劉禪雖然對諸葛亮不滿,但也無可奈何,只得感慨嘆息:“政由葛氏,祭則寡人。”諸葛亮臨終前,在其接班人的問題上也獨斷專行,根本不同後主商量。而劉禪也不敢擅作主張,居然派尚書李福千里迢迢地從成都趕赴陝西岐山五丈原軍中,代表皇帝聆聽“相父”的指示。可見,劉禪當時的處境和漢獻帝毫無二致,是個十足的傀儡君主。
三 北伐的真正目的
劉備逝世後,諸葛亮雖獨攬朝中大權,但在蜀漢政權內還沒有建立起絕對的權威,諸葛亮治國理民的政治才能以及聯吳抗曹的外交之才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其軍事才能究竟如何呢?劉備在世時,亮僅以“撫民劃策見任”,從未單獨領兵作戰。眾所周知,三國乃爭戰之世,非用武治戎不能立國。曹操、司馬懿、孫策、周瑜、陸遜等人皆以其傑出的軍事才能而威震諸侯,聞名天下。諸葛亮若要代漢自帝,必須在蜀漢朝廷中樹立崇高的聲望和絕對的權威,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要建立顯赫的軍功。
對於蜀漢政權而言,不北伐必然坐以待斃,對於諸葛亮個人而言,不北伐就不能顯示其軍事才能,蜀中士人就不會心悅誠服,也無法樹立起個人聲望,最終也就不能達到登上帝王寶座的目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的主旋律就是兩個字:北伐。這是諸葛亮執政後,舉國上下推行的一以貫之、始終不變的政策,“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錫)邪”!在我看來,諸葛亮這番話並無任何矯情飾偽,反倒是心中隱私的真情流露。因為北伐一旦取得成功,諸葛亮將功高蓋世,無人可與之頡頏。屆時,其已功高不賞,他要廢掉“不才”的劉禪而“自取”,就有雄厚的政治資本。
蜀漢北伐的勝算到底有多少?其實諸葛亮的心裡是非常清楚的。巴蜀之地雖號為“天府”,但畢竟僅一州之土,其戰士人民,只天下九分之一也。單憑蜀漢自己的力量欲收復中原、一統華夏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作為三國時期超一流政治家的諸葛亮知己知彼,他對形勢的判斷洞若觀火,絕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那麼,為何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強為之呢?對此問題,陳壽倒是作了很好的詮釋,壽雲:“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這就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諸葛亮想透過北伐來證明,蜀漢政權中能夠“蹈涉中原”,與強敵曹魏爭高低者,唯有其一人而已,這是其代漢稱帝過程中極其重要的政治砝碼。
四 打壓魏延
魏延善養士卒,勇略過人,是北伐時蜀中唯一一員超群絕倫的上將。劉備拔魏延為漢中太守,“一軍皆驚”。在北伐中,魏延曾率兵大敗魏國名將郭淮,立下赫赫戰功。然而諸葛亮對於魏延這樣一個難得的將才卻始終不肯委以方面之任。
魏延的軍事才幹,諸葛亮不是不知,但為何不盡其才?箇中之因值得探究。由於北伐是諸葛亮稱帝的本錢,故北伐的軍事指揮大權必須牢牢掌握在他自己手中。魏延可以建立戰功,但必須在諸葛亮的直接指揮下,是諸葛亮神機妙算的結果。然而“性矜高”的魏延卻冀圖“如韓信故事”,單獨統率一支軍隊,獨當一面,這在諸葛亮看來,就是要擺脫他的領導,和諸葛亮爭奪北伐的軍功,這當然遭到諸葛亮的制而不許。
諸葛亮與魏延關於北伐路線之爭的公案,曾引起後世史家的濃厚興趣,為之爭論不休。
北伐的成敗既關係到蜀漢政權的安危,也關係到諸葛亮“禪代”的政治目標是否能夠實現,諸葛亮深知其中利害,故其用兵怎能不謹慎持重呢?其實,諸葛亮對北伐的期望值並不太高,以弱蜀主動攻擊強魏,這本身就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只要能奪取曹魏的部分疆土,取得區域性戰爭的勝利,就足以顯示諸葛亮傑出的軍事才能,並給其帶來崇高的政治聲望。若依魏延之計,諸葛亮即使奇襲長安得手,但不過二十日,魏軍就會重新集結,全力反撲(這是魏延本人的估計),蜀軍必然要在關中這一曹魏的心臟地區同魏軍主力展開殊死決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若戰事曠日持久,諸葛亮將長期不能返朝主政,則恐大權旁落於他人之手。若一旦失利,蜀軍損失慘重,諸葛亮不僅不能實現“自取”的圖謀,甚至連相位亦難保。事關個人政治命運的這一重大決策,諸葛亮當然是要慎之又慎。作為三國時期一流軍事家的諸葛亮,不可能不懂得出奇制勝的兵家常理。但是使用“奇謀”的風險是極大的,若“奇謀”不成,軍隊損失慘重,諸葛亮本人就將身敗名裂,稱帝則更無從談起。
人的慾望與追逐的目標是會隨著主客觀條件的變化而不斷改變的。即如曹操“亦未遽有覬覦神器之心。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曰:其初起兵時,僅“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操之“不遜之志”,是在其“三分天下有其二”時,才逐漸萌生的。諸葛亮遭逢亂世,幸遇明主,初必竭盡全力酬答劉備的知遇之恩。然“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又掌握了蜀漢全部的軍政大權,其是否能心甘情願地輔佐幼主,就很值得懷疑。漢魏之際,皇權衰落到極點,君臣名分的綱常倫理亦遭到嚴重破壞,這就給權臣受九錫與禪代鼎革提供了政治土壤與輿論導向。在此歷史背景下,一旦時機成熟(比如北伐大獲全勝),諸葛亮效仿“漢魏故事”,在蜀中築起受禪臺代漢稱帝亦是極有可能的。
-
8 # 顫動的丹田
1.現實的外交成績
堅持與東吳發展良好關係,若既要抗衡曹魏,又要興復漢室,這是唯一比較明智之道。
2.踏實的蜀漢治理
制定並執行了蜀漢一切國家法律法規,管理官僚,平衡派系,安撫地方;他一共做了兩次,一次大局初定,另一次是一個大爛攤子,可謂是天生的管理者和危機處理專家。
3.國防上無懈可擊
夷陵之戰後,曹魏曾大軍入侵漢中,防守對司馬懿可能是個大課題,但對諸葛亮來說就一小兒科,蜀漢的嚴密佈防前面,曹軍被憋在狹促道路上苦淋了月把雨,病疫流行,只好退兵。
諸葛亮回頭又去平定西南叛亂,一蹴而就。
4.開發大西南功勞
孔明對付西南軍閥時,針對性強,連拉帶打,很短時間解決問題。
征伐少數民族武裝中,注意民族政策,尊重異族習慣,從政治上穩定了邊疆,從文化上團結了各個民族部落,從軍事上加強了蜀軍力量。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
9 # 沫沫影說評
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擴充套件資料:
諸葛亮“觀其大略”的三個要點
“觀其大略”包含三個要點:
一是學習選擇的標準是“大略”。要學的東西很多,如何選擇?諸葛亮側重那些包含大略的書,看重那些在大略的層次上的內容。
二是汲取的重點是“大略”。同樣一本書和一次談話,學習時特別注意吸收其中的戰略思維和戰略智慧。可以說是“無略則略,有略必觀,有大略必大觀”。
三是研修的重點是“大略”。包括大略的建構、落實和得失,等等。真正的“大略”不可能是淺顯的,而且正因為其大,容易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因此研判大略、理解大略和謀劃大略都需要大智慧。這種智慧與華而不實和粗枝大葉的作風,應該是無緣的。
諸葛亮身後之事
蜀軍返回成都後,劉禪追諡諸葛亮為忠武侯。諸葛亮遺言命令部下將自己葬在漢中定軍山,依山勢修建墳墓,墓穴僅能容納下棺材。諸葛亮曾經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
果然,諸葛亮直至死時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武侯墓在定軍山勉縣。
蜀漢各地多上書請立諸葛亮廟,蜀漢朝堂以此違背禮制不納,於是百姓在四時的節日於道路上私祭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習隆、向充的建議下,劉禪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
諸葛亮死後30年,司馬昭派遣鄧艾、鍾會伐蜀。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綿竹之戰中戰死沙場。
-
10 # 二強哥阿
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範,受劉備三顧之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蜀漢建立,拜為丞相。劉備伐吳失敗,受託孤於永安,輔佐幼主,外聯東吳,內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強魏。為完成統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先後五次進攻魏國,在治國、治軍等方面發揮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造損益連弩、木牛流馬,與名將司馬懿、張郃等交鋒,屢操勝算,最後一次北伐時採取分兵屯田之策,與司馬懿大軍相持百餘日,但不幸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歲,諡曰忠武侯。其“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敬仰和懷念。
-
11 # 史客不輕鬆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縱觀諸葛亮一生,這個評價是客觀的,公正的,這也是對諸葛亮一生的褒獎。 從公元201年,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後,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扶持劉備謀劃三分天下得其一。從“孫劉聯軍”到“赤壁之戰”,從“佔領荊襄”到“西進西川”,無不透露著諸葛亮的精明和遠見。“關中之戰”更是打的曹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這些在劉備早期根本是不敢想象的,早期基本上沒有取得這麼重大的勝利啊。所以諸葛亮對於劉備真是太重要了。轉折點就在曹操和孫權突然暗地裡聯合突襲荊州,致使關羽兵敗致死,荊州失陷。這完全打亂了諸葛亮的全盤計劃,接著連鎖反應就是張飛與劉備欲報仇,結果一個被手下窩囊殺死,一個被東吳的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大敗而歸,最後退至白帝城,臨終託孤。諸葛亮含淚接過這千鈞重擔,知道今後的路該有多難走。後主劉禪資質愚鈍,諸葛亮也知道指望不上,為完成先帝的囑託,他不得不逆天而行。在蜀漢內政,外交,經濟,軍事,後勤均不佔優的情況下,毅然六出祁山伐魏。他只想在有生之年完成先帝的統一大業,這中間凝聚了諸葛亮一生的心血。最後可惜功虧一簣,在五丈原積勞成疾,終於倒下了,再也沒有站起來。 “ 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諸葛亮一生,功高而不震主,位極而不弄權。忠心可鑑,光耀千古,極盡人事,難違天命。武侯諸葛亮與先帝劉備、後主劉禪共同打造了一個千古政治童話“權臣忠而君不疑”,這在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所以,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後來歷朝歷代所推崇,流芳至今。 -
12 # 小空話歷史
1.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事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諸葛亮當時在山間的一個茅草屋中足不出戶,劉備請教時,諸葛亮便說出了以後應該怎麼發展的戰略,先佔荊州,然後西進益州,最後北伐興復漢室。
2.治軍嚴明
諸葛亮十分重視部隊的訓練和發展,主張以法治軍,誰要是犯下了過錯,哪怕是將領也要依法處置。比如說失守街亭的馬謖就是諸葛亮的弟子,諸葛亮按照軍法從事,揮淚斬馬謖。
3.謀略過人
諸葛亮在作戰的時候都是小心從事,每場戰鬥都要求速戰速決,而且十分重視部隊的後勤保障。經常故意佯裝撤退,實際在高處設下埋伏,魏國大將張郃就是這樣死的。
4.鞠躬盡瘁
劉備白帝城託孤,將蜀國和阿斗託付給了諸葛亮,在諸葛亮剩下的日子裡每天基本都是處理政務,也繼承了劉備的遺願,出軍北伐,最後病逝於五丈原。
但其實諸葛亮也有失誤之處,比如任用關羽留守荊州,關羽生性傲慢,是天下英雄為草芥,最終丟失了荊州,使得蜀國處於了被動狀態。再有就是諸葛亮事事親為,任免一個縣令都要自己親自審批,早早的累壞了身體。也使得諸葛亮病逝後,蜀國人才肯定銜接不上,造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
總結: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的一生可謂是輝煌的,他一生忠於劉備,如果沒有諸葛亮,劉備是不可能建立蜀漢的。諸葛亮稱得上是千古奇材。
-
13 # 小齊說故事
正史中的諸葛亮是賢相、是名帥、是發明家;是棟樑、是圖騰、是高山;是文人夢想、是百姓信仰、是文化標籤。遇明主,建功勳,出則為將,入則為相,八陣興業,一表流芳。無愧天地、無愧主君、無愧萬民、無愧社稷。
他前半生躬耕隴畝,韜光養晦,後半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一國的棟樑,智慧的化身,勞模的最佳代言,任勞任怨的工作狂。他就是,諸葛孔明。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五丈原,蕭瑟秋風起,一代名相隕落,徒留千古嘆息。今日,正是孔明的忌辰。
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諸葛孔明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到底是如何度過的。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1
在進行最後一次北伐前,諸葛亮處死了一名朝中大臣,且原因有些另類。
那年正月,車騎將軍劉琰的妻子胡氏,進宮為太后拜年。誰知,太后竟特意留下胡氏,直到一個月後才放她回家。
劉琰這人能說會道,年輕時儀表出眾,又與劉備是同宗,早在劉備做豫州牧時便被徵為賓客,跟隨劉備交際應酬,他自然以蜀漢元老自居。
而胡氏年輕貌美,進宮後失聯長達一個月,劉琰便懷疑她與劉禪私通。隔壁老王都還未出手,卻被宮裡小劉趁虛而入,劉琰越想越氣,竟然拿鞋子狠狠抽打胡氏的臉,一番家暴後將她休棄,逐出家門。
胡氏心裡委屈,離開家後即向有關部門控訴劉琰。那時候雖無女權運動,但事關皇室顏面,劉琰遂因此事被捕入獄。正當人們以為這只是一樁普通的家庭糾紛時,劉琰等來了意外的判決結果——處死,棄市,一時舉國譁然。從此以後,大臣家眷入朝慶賀的慣例也取消了。
掌握此事話語權的,當然是諸葛亮,而他這麼做,與其說是為了匡正風氣,倒不如說是為了劉禪的聲譽。
-
14 # 大魚看世界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中學時期,被老師強制要求背誦《出師表》全文的時候,其實沒有什麼感覺,只覺得全文佶屈聱牙,生僻字太多,不好背誦。
等到長大讀完《三國演義》,看到諸葛亮在五丈原前的哀嘆,才真正瞭解“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含義。
哪怕是在現在這個歌舞昇平的社會,所謂的忠誠和義氣也極為罕見。兄弟可以為了一個女人反目,夫妻也會因為利益勞燕分飛,越是稀缺的情感,越感人至深。
在三國這種亂世之中,諸葛亮天縱之才,完全可以依附一股更大的勢力,然而士為知己者死,跟了47歲未有寸土之地的創業者。從規劃《隆中對》到一步步將其實現,在臨終託孤,主少國疑的情況下,堅定的履行人臣的義務,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在爾虞我詐的年代,簡直是天方夜譚。
即便是兩千年來,回顧中國歷史,諸葛亮也是人臣之典範,無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
年少時候應該要多讀書,擴寬知識面,總有一天,你會明白一些內容其中的深意,他會讓你成為不同的人。
-
15 # 使用者紅塵苦雨G0
諸葛亮一生分為兩大部分
而立出山,佔荊州奪西川,楓爽英姿展宏圖建安12年207年劉備三顧茅蘆,諸葛亮對劉備解說東聯孫權北距曹操的巜隆中對》。
建安13年28歲,諸葛亮勸說劉備結盟。
建安19年34歲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率兵與劉備會師,隨後劉備進成都。
蜀章武六年,劉備登基,國號蜀,諸葛亮任丞相。
不惐之後,徵南方北伐艱油盡燈枯五丈原蜀建興元年,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
蜀建興四年,諸葛亮率軍南征。
蜀建興六年,48歲,失街亭揮斬馬慄。自貶為右將軍。。
49歲再次北伐,奪取五都,陰平。51歲祁山,大敗魏將張郃。
54歲病逝五丈原。
這就是諸葛亮、的簡歷和奮鬥歷程。劉備得孔明後,事業順風順水,這就是諸葛亮的正能量,這就是諸葛亮的奮鬥史。
袁準點評孔明:丷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v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諸葛亮身上無處不體現:對君王的忠,對事業的忠,對用兵的智,對劉備託孤的信。這是就是他流芳百世的人格力量,對當代青年是有啟發意義的。
-
16 # 天之驕子曦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逐鹿天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敗袁紹 ,平定中原,三分天下以得其二。當此之時,天下諸侯,唯有荊州劉表,江東孫權,益州劉璋,西涼馬超,遼東公孫淵等輩。漢家天下已是日暮西山,名存實亡。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漢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議郎吳碩,左將軍劉備等人奉獻帝劉協衣帶詔密謀誅殺曹操。事敗,董承,王服,吳碩被殺,劉備出逃,歸附袁紹。
不久,袁紹曹操決戰於官渡,曹操採用許攸計火燒烏巢,紹大敗。此戰後,曹操逐一平定青冀幽並四州。建安十三年,七月徵荊州,八月劉表病死,其子劉琮率部歸降。自此,曹操已基本統一中國北方。
而此時的蜀漢昭烈帝劉備,只能佔據新野小縣,寄人籬下。為救漢家天子於危難,亦或是為了自己的勃勃野心,在徐庶的指點下,三次前往南陽求見諸葛亮。亮為報知遇之恩,提出了明傳後世的隆中對,為劉備軍師,出謀劃策,開始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政治人生。
赤壁之戰時,亮至江東聯盟東吳以抗曹。孫權對曹軍心生畏懼,亮說明形勢,分析敵我態勢,利弊得失,使孫劉聯盟得以成立。赤壁之戰後,輔助劉備奪取荊襄九郡,有了立錐之地。後益州劉璋邀劉備入川,共抗張魯。張松暗自私信發劉備,為劉璋所獲,被殺。而此時劉備的另一位軍師龐統亦死於劉璋之手,自此,倆家正式交戰。先主入川,亮鎮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僵持不下,令諸葛亮率軍來援,取得漢中大勝。七月,劉備稱漢中王。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令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完成了隆中對的戰略,成為東漢末年割據一方的諸侯。可惜,天命難違,鎮守荊州的關羽為東吳呂蒙所殺。同年,獻帝被曹丕逼迫禪讓,丕登基稱帝。民間盛傳獻帝被害。劉備以漢室宗親之名分,登基帝位。後大舉伐吳,為吳將陸遜擊敗於夷陵,白帝城託孤諸葛亮。
為報知遇之恩,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以蜀漢小國之力兵伐曹魏。終無功而返,辛勞成疾 ,遺恨五丈原。
諸葛孔明論謀略不輸周之呂望,漢之子房;其忠心亦是日月可鑑,鬼神同泣。
-
17 # 樂享四季
“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名相,在《三國演義》當中還存在許多與歷史典籍不符合的事實,所以大家在看待諸葛孔明這一歷史人物時候儘量不要隨波逐流,要帶著客觀理性的態度去看待這一人物在歷史程序中的功過是非。
歷史上諸葛亮為蜀國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勳,他給後世留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歷史印象及其軍事謀略、為人思想等重要內容,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深刻認識。然而,普通大眾對其的認識多從影視、簡易教科書、社會宣傳等途徑,這是的諸葛亮就被人們進行神性化了,故而要對諸葛亮進行評價,就要先從《三國志》等歷史典籍中對其進行理解把握。
-
18 # 豔夜讀錦書
諸葛亮可以真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世界上能出此一人,真的是萬幸,諸葛亮即是軍事家,又是政治局,還是發明家,用自己的智慧幫助劉備建立了蜀國,硬是把梟雄曹操給打敗了,他是劉備從零到蜀國的規劃者,很多人說諸葛亮北伐是錯的,其實冷靜下來便可知道,諸葛亮北伐是再給蜀國續命,如果給魏國安安穩穩的發展十年,那麼天下早就歸魏了,諸葛亮的遠見與認知是古今多少人無法匹及的!
-
19 # 孤獨的老屋
作為三國最傑出的軍事家,諸葛亮的一生充滿傳奇,火燒曹營,七擒孟獲,塑造了無數經典,也被後世塑為忠、孝、謀的典範。 諸葛亮遷居隆中,躬耕隴畝,研習治國理政之道,劉皇叔禮遇有加,三顧茅廬後,孔明出山署理相助,後來的《隆中對》見解獨到,高屋建瓴,為劉備的統一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諸葛亮一生的不足主要有如下幾點:一:治國能臣,戰略不足,佔領荊、益,進攻中原,導致蜀漢最先滅亡,在毛澤東對諸葛亮的評價中,沒有集中優勢兵力,犯了軍事上的大忌。二: 用兵過度,導致蜀漢國力空虛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宣告了北伐戰爭的失敗,不管是興復漢室的意識形態在作怪,歸根結底是綜合國力的較量,蜀漢和曹魏的綜合實力不在一個層面是根本,況且從曹操到曹睿幾代人的勵精圖治,要從根本上削弱曹魏實在是不可為。 三、事必躬親,缺乏大將之才 ,後世史學家曾出現司馬懿和諸葛亮誰是大將之才的爭論,普遍認為司馬懿具有大將風範。
回覆列表
諸葛亮既是蜀漢一代忠臣,忠君報國、殫精竭慮為振興蜀漢傾盡一生之才,為報劉備知遇之恩盡忠輔佐劉備、劉禪父子兩位君王,雖未能成功讓蜀漢一統天下,但其忠誠之心以及一身才華謀略卻萬古流芳,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