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莫言詭語
-
2 # 眼淚裡得魚
年味,即是年俗的味道,約定俗成。過年是傳統,年味也該從傳統中尋找,找回濃濃的年味重在傳統文化傳承。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佈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年俗裡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年俗裡飽含著人們對吉祥如意的嚮往,對和諧美滿的渴望,對至善至美的執著追求。無論習俗和傳統怎樣變遷,年,依然是讓人最眷戀的味道。
春節,狹義上是指農曆正月初一,廣義上是指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佈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過年在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年例、押舟、祈福、逛廟會、遊鑼鼓、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備年貨
備年貨、送年禮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福字、新衣服以及過年期間的食品,顯然辦年貨是華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祭灶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祭灶。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 。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 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民間稱做"掃塵日"。
貼春聯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明代時桃符才改稱"春聯"。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傳統民俗功能 。
放鞭炮
採用真竹燃燒發出爆炸響聲的"爆竹",起源於春秋,盛行於唐宋,而且宋盛於唐,到了宋代爆竹已流行於朝野了。在春秋末年,政治家范蠡在(陶朱公書)中載有:"除夜燒盆爆竹與照田蠶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靜為吉"。南北朝梁時,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一文中,又有"正月初一(春節),……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的記載。 "到了明、清時代,中國爆竹煙火已很盛行。每逢婚喪喜慶或逢年過節,人們都要燃放爆竹煙火,拜神祭祖,表示慶賀,求神靈祖先"保佑"全家順序,萬事如意 。
吃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農曆除夕晚餐。年夜飯來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禮。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對華人是極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圍坐餐桌旁,倍感幸福。人們十分注重除夕的"團年飯",除閤家團圓、聚天倫之樂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趕回來過新年。團年飯是過春節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祭祖、拜神,香燭燒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有計)、魚(寓年年有餘)生菜(寓生財)、腐竹(寓富足)等以求吉利。
按照中國民間的傳統習慣,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通常有餛飩、餃子、長面、元宵等等。
餛飩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餃子
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
長面
也叫長壽麵,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
年糕
春節食年糕的風俗,興於宋代,盛於明代。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繹為年年高升之意 。
收壓歲錢
壓歲錢,春節習俗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多種的,一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分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可追溯的最早壓歲錢在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
守歲
晉周處《風土記》:" 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饋問,謂之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
拜大年
拜年是自古就傳承下來的年節文化傳統,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春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穿新衣
正月初一穿新衣,是歷代注重的一個過年習俗。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裡說,正月初一"長幼悉正衣冠"。古時荊楚地區的人們在初一早上雞剛打鳴就起來了,首先在庭院前燃放爆竹,以震懾山妖鬼怪,然後穿上新衣服的全家老小按長幼順序相互拜賀。過年了,穿新衣,不僅寓意著新的開始,也蘊含著求吉避兇的美好心願 。
一直以來,從臘月二十三開始,過年的大幕就被徐徐拉開,當日的掃塵和祭灶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此後,臘月二十六"殺年豬"、臘月二十七"洗福祿"、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等,營造出濃濃的過年氛圍。而除夕之夜,貼年紅、祭祖、團年飯、守歲等習俗,則將過年推向了高潮,門神、年畫、壓歲錢等,都是人們喜愛的傳統文化活動,並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也是好戲連臺。正月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這就是拜歲。春節早晨,開門也有講究,要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同時,初一的上午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髮菜、冬菇等煮成一鍋"羅漢齋",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早吃完,往後便可以大魚大肉了。正月初二則是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一般備髮菜、生菜、魚等,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之意。正月初二還是傳統的姑爺節,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岳父、岳母拜年……此外,還有正月初五迎財神、開市,正月初六送窮鬼,正月十二搭燈棚,正月十三舞獅、逛廟會等等,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
可以說,春節是最為盛大的全民狂歡節,衍生出一系列系統的、優秀的傳統文化體系。然而,因為不少傳統文化傳承不夠,尤其是在年輕一代中,春節變為"吃貨節",認為春節的精髓就是"吃"。而在生活日益富裕的情況下,平常都能吃到美味,所以春節的年味也就變淡了。因此,要想找回濃濃的年味,就必須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過一個"稀裡糊塗"的年,只有對春節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深入的瞭解和認識、認同,這個年才過得有意義。
-
3 # 天仁茶葉貿易有限公司
年味就是一家人團圓幸福平安順利
一起坐下來吃團圓飯
有老人既有孩子
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
4 # 知不足書齋
春節作為華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習俗豐富多樣。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的發展,年夜飯已逐漸從餐桌走向餐廳、餐廳;傳統的探親訪友禮儀也逐漸被簡訊、微信等電子拜年方式所取代;家庭團聚的時間也充斥著一系列的網上活動“聚五福”、“搶紅包”等活動。
很多人說“新年越來越無聊”,“新年不像小孩子那麼有趣”。你認為中國新年的味道是什麼?新年的味道就是新年的味道。有人說,過年的滋味是美食的滋味,是“舌尖上的春節”。
進入12月後,家家戶戶開始忙碌起來。除了除塵、做飯、貼對聯等,大部分時間都要花在做年貨和安排新年期間的食物上。熱氣騰騰的年夜飯,雞、鴨、魚、年糕、丸子都擺在桌上;各種瓜果小吃擺在桌上,一口茶,一口紅茶,溫馨舒適;廟會上的小吃種類繁多,令人垂涎,好像馬上就要回到童年了。街上燻肉的味道提醒人們,中國新年快到了!
春節期間,食物很精緻,給人一種很好的寓意。吃魚“年年有一年多”,吃年糕“年年有漲”,吃餃子“引財進寶”,送茶是客人的禮儀,有些地方會在茶中加糖,意思是“甜和蜜”,都是為了畫一幅吉祥快樂的圖畫。美味的食物確實是新年必不可少的風味。除了豐富的材料外,新年的味道更具人情味。”“人的品味是中國新年最深的味道”,這是馮驥才先生在2014年接受《環球人物》雜誌特約記者採訪時所說的。
春節期間,家人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充滿了親情。在拜年時,他們收到長輩送的新年紅包,上面寫著幾句勸誡的話,這是最真摯的祝福。當他們走出家門時,不管他們知道與否,他們都用微笑和良好的聲音互相問候。他們很高興,把它看作一個“大家庭”。對於常年外出的遊客來說,新年有著特殊的意義。按照習俗,除夕之夜,農民工必須趕回家集合祭祖。春節已經成為新年的新載體。每年元旦臨近,都是旅遊者回家的時候了。也許愛情事業不好,但“錢不夠回家過年”,最大的幸福就是一家人可以坐在一起吃飯。沒有人情,就沒有新年的味道。中國新年的另一個印象是春節的習俗和文化。新年慶祝活動以慶祝新年為中心,採取除舊佈新、迎新年迎福、敬神拜祖、祈福拜年等活動形式,節日氣氛濃郁,內容豐富多彩,濃縮了燦爛的中國歷史文化。
從農曆十二月二十三開始,新年的帷幕慢慢拉開。在新年的發展和傳承中,形成了一些比較固定的風俗,如祭祀廚房、掃除灰塵、接待、洗錢、貼門神、貼春聯、守春節、放鞭炮、吃除夕飯等。拜年、祭祖、拜年、廟會等。這些年的文化方式實際上是一種文化傳承。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即團圓、親情、和平,其中蘊含著很強的民族凝聚力和親和力。如果有一天這些儀式消失了,你還會有新年的感覺嗎?
新年的味道真的很淡嗎?在某種程度上,它是。今天,隨著人口的快速流動、生活節奏的加快、電子媒體的發展和豐富的素材,一度停滯落後的農業社會出現了“一年一度的味道”。
-
5 # 小魚曉英
年味是回憶,年味是小時候的期盼,是小夥伴們聚在一起放鞭炮的氛圍,是新衣服上的褶子,是女孩子頭上的新發卡,年味是聚在奶奶家吃餃子,年味是天不亮就被喊起來吃餃子,吃完餃子圍著全村挨家去拜年的味道
-
6 # 勇搏逆流
年味就是不管你身在何方、何地、何處,不管你是什麼身份、地位、背景,你依然有一顆離家背井的遊子思鄉之心,思家之情,戀戀不忘,望眼欲穿,心急如焚。
年味就是五湖四海,天南地北,大疆蒼漠各地的朋友回到家一起普慶天下的春節。
年味過的是親情,濃濃的家庭氛圍,親戚朋友禮尚往來,互道問安。
年味就是多年不見的老同學與好友相聚一堂,噓寒問暖,舉杯同醉,傾訴衷腸。
年味就是重回故里,尋找那失去的童真與青春,忘掉了眼前的滄桑與蒼涼。
-
7 # 小末趣味短影片
現在已經沒有年年味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之前的說的年味越來越少,可以說是已經感覺不到了。一樣年紀的人都已經工作了,有的創業,有的外出打工,過年回家就是一家人團聚,平時工作太忙了,疏忽了陪伴家人,過春節就想在家多陪陪家人,可是除了陪伴,更多就是身上的壓力,過一年,長一歲,承擔的壓力大一些,父母的歲數也隨著增長,想他們身體健健康康的,過著幸福的生活,只有自己努力的去工作,才會讓他們有過生活最基本的基礎條件,年味已經感受不到了!
-
8 # 苦志觀生活
春節,是中國傳統習俗之中最為隆重的節日,一到春節,全球華人的生物鐘,都會被準時叫醒,開始繁忙而歡樂、複雜而溫馨的運動,不管天南海北,塞外邊疆,無論異國他鄉,遠隔重洋,華人的血脈湧動,靈魂深處似乎有個聲音在高呼:“春節到了,該回家了,忙碌了一年,該團聚了!”。
春節,對華人來說是神聖的。那濃濃的年味,溫馨的回憶,甜蜜的憧憬,吉祥的嚮往,美滿的渴望,已經在每個華人的心靈深處留下深深的烙印,融入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脈,成為華人源遠流長的文化基因,讓人眷戀,令人激動,使人自豪,倍感驕傲。
春節過年,年味情濃。貼春聯、放鞭炮,拜祖先、祭神靈,走親戚、逛廟會,鬧社火、觀花燈,吃餃子、食元宵,拉家常、談交情,觥籌交錯,笑語盈盈,各種習俗應接不暇,禮節雖冗雜繁瑣,卻嚴謹而有序,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氣息,煥發出朝氣蓬勃的光彩。
關於年味的記憶,每個人有不同的感受,隨著閱歷的增多,不但不會減弱,反而更加強烈,經過反覆沉澱,最後彙集到內心深處,每每回憶,都會充滿溫馨甜蜜。如果要籠統地說,那麼,年味就是家的味道,親人的味道,就是幸福的味道,就是至善至美的味道。
年味,意味著傳統;年味,積澱著文化;年味,承載著歷史;年味,充滿了希望。年味,是看到父母額頭上的皺紋日益增多,而臉上舒展著幸福的微笑;年味,是看到孩子天真稚嫩的臉龐,充滿純潔而明亮的朝氣;年味,是祖宗神位下的嫋嫋青煙;年味,是滿院如火般的朵朵爆竹;年味,是皚皚白雪中的紅磚青瓦;年味,是燈光如晝的滿街燈籠;年味,是看到闔家團圓、融融一堂的歡樂;年味,是一年奔波、稍事休憩的停泊;年味,是椿萱並茂、子孫繞膝的欣慰;年味,是妻賢子孝、兄友弟恭的聚會;年味,是家庭和睦、親朋團聚的滋味;年味,是幸福滿滿、萬事如意的體會。
年味,濃濃的情味,淳淳的美味,讓人魂牽夢繞,思緒萬千。也許有的人說,時代在變,習俗在變,年味淡了,傳統少了。其實,並非如此,年味淡了,是因為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生活越來越美滿了,吃穿不愁,到處旅遊,以往的只有過年才能吃到穿到的,隨時都可以吃穿;以往的天各一方離多聚少的時光一去不復返,只要你想,隨時都可以相聚。時代在進步,物質在豐富,年味並未變淡,而是更加美好。
年味,其實並不僅僅是物質,而更是一種傳統文化,年味的深層次裡,是人們對未來的嚮往,對美好的希冀,年味,更多的是家庭的團聚和親人的相聚。
然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業科技的進步,通訊的發達,交通的便利,和歷史相比,人們內心之間似乎築起了藩籬,尤其是智慧時代,每個人都在低頭看著電腦手機,雖在對面卻猶如相隔萬里,空間距離的拉近,反而造成心理距離的疏離,這不能不令人疑慮。
也許,只有傳統節日,才能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也許,只有文化的交往,才能舒緩人類的情緒。世界的進步,不是人與人之間的陌生與不理,文明的輝煌,更不是人類心靈之間的阻隔和拋棄。人們需要交流,社會需要融合,人與人之間,更需要理解和互動,而這些,都依靠文化的歸引和傳統的魅力。
年味,就是如此,充滿了文化的魅力,飽含著溫馨的記憶,在每個華人的血脈裡流淌,時而波瀾起伏,時而沉寂靜謐,時而魂牽夢繞,時而朝思夜想。啊,年味,濃濃的滋味,讓我充滿淚水又充滿歡笑的家的滋味!
-
9 # 清荷留香
我覺得年味是……
年味,是濃,是淡!
記憶中的年,刻於年輪的圈圈圓圓。
年少時,年裡,無拘無束的瘋玩,滿世界的跑著、跳著,無憂無慮的年齡,心也是透明的,眼裡的年,那是個美呀!
年三十的清晨,第一串鞭炮響過,村子裡就熱鬧了起來。一群孩子,尋著年的鞭炮聲聲,東奔西跑,誰家的炮仗一響,立馬圍了一圈,膽小的離的遠點,膽肥的在鞭響的炸裂聲中衝了上去,撿拾燜在地上未響的鞭。
年味在這鞭炮聲聲裡!
農家的炊煙,飄在清澈的雲端,媽媽的年味,漫在春天的風裡。回家吃飯的呼喚聲,也在四面八方傳來,那聲音有粗獷的男聲,有溫婉的女音,合奏出一曲鄉村獨有的樂章。在眾多的喚聲裡,記憶深的,該是媽媽的那聲高音的長喚,回一一家一一吃一一飯一一嘍。
我現在懂了,年味,在這聲呼喚裡!
年三十的餃子,是在孩子們的盼望眼神裡,一盤盤或一碗碗,熱騰騰上桌的。餃子常常會黑白雙色,不懂事的孩子撿食白色餃子。稍大點的心有不甘的吃著或黑或白的。大人們專撿黑色的放在自己的碗裡。大人們會有不間斷的謙讓聲,"吃白的吧,過年了,剩下黑的。"禮讓產生的效果,往往是黑的沒了,白的留在了盤中。
貪吃的少娃似乎明白了什麼,伸出筷子撿起黑色的餃子。
但是,慈愛的目光,飛快的手,黑餃子又換成白的了。
年飯持續著,年,在愛的氛圍裡過著。
我記憶中的年味,該是在這片親情裡
夜幕掩了最後的一抹晚霞,孩子們的笑聲從家家的院子裡飛了出來,有的三五成群,合計玩什麼花樣,有些搭幫結夥,商量去哪兒看秧歌、瞧花燈、瞅落子。在一片呼喊聲裡盡情盡興的耍玩。最愛,還是老家的秧歌,聲聲鑼鼓,盞盞燈火,傘頭導引,眾生百態,動若疾兔,靜如處子,舞出久年傳承,唱出現今歡歌。鄉村的年,熱鬧的過。
鄉村的年味,在歡樂和諧的氛圍裡!
年夜的喧囂,持續了很久。玩累了的孩子們,被大人喚回了家,村子漸漸靜了下來。燈盞的光亮,在一家又一家的視窗上熄滅。夜色裡睡的像死狗般的孩子,睡夢裡帶著甜甜的笑,或許夢裡的年還在繼續。
年味已經融在孩子們的心裡!
年還會年復一年,周爾復始。
我的年味是什麼?
是鞭炮聲聲!
是親情呼喚!
是鄉情深深!
是童年的那些記憶!!
-
10 # 粉色點亮生活
人們對以前的年味兒充滿了回味和懷念,每到過年的時候都會感嘆:“越來越沒有年味兒了!”為什麼現在的生活好了,而我們對過年卻一次次地失望?在過去缺吃少穿的年代,我們卻儲存了那麼多幸福的回憶?究竟什麼是年味兒?
我覺得年味兒首先是對過年傳統文化習俗的重視和傳承,如張貼春聯、燃放爆竹、祭神祭祖、舞獅舞龍、逛廟會、看大戲等等。這些精彩的民俗活動使過年既有神秘、隆重的儀式感,又有歡樂、祥和的熱鬧氛圍,令人在樂此不疲的活動中徹底融入進去,盡情享受過年的樂趣。現在這些習俗能省的都省了,除了貼對聯和春節聯歡晚會以外,幾乎和平時沒什麼兩樣,何來年味兒?
年味兒其次是過年期間超乎尋常的享受。過去人們條件有限,平時節衣縮食,終日勞作,娛樂活動更是少得可憐。過年了穿新衣戴新帽,各種美食,不用下地幹活,盡情玩樂……那種體驗肯定是年味十足啊!看看現在,平時漂亮衣服不缺,美酒美食不缺,週末可以休息,想玩什麼隨便你。過年不過是規格稍微高了一點,除了更忙一點其他沒什麼區別。有什麼年味兒?
如今過年的時候,人們為了尋找年味兒,去鄉下、去民俗文化村、去廟會找啊找,以前的年味兒在哪裡?
-
11 # 阿林愛影視
對我而言,年味就是一家人開開心心聚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時間足夠的話,再帶著父母到處走走,和親戚聚聚,這便是最濃最深的年味。
自離開家上大學後,每年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上學的時候寒暑假還能回家看看,工作之後,只有到了春節才能抽空回家一趟,所以世界上最貴的飯不是五星級酒店的山珍海味,而應該是踏遍千山萬水、披星戴月趕回去吃的母親做的那頓年夜飯。
上大學前,家裡有父母、有弟弟,有時間大家就坐在一塊聊聊家常,也不會刻意去思考親情這東西,後來我和弟弟相繼外出上學,一家人分散各處,一個天南一個地北,母親是個多愁善感的人,每次送我們離開,總是偷偷抹淚,我們各自心裡都不好受,可是生活的無奈總是如此,許許多多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擺在眼前,所以春節就成了一個期待,我們做兒女的期待,也是父母的期待,因為只有春節的時候,一家人才會坐在一起,好好吃上一頓飯。
當然,隨著時代發展,原來童年時期經歷過的年味也在慢慢減淡,原來一到過年就要殺頭“過年豬”,現在卻是平常不過,放鞭炮什麼的也隨著禁燃禁放成為了記憶,但是隻要一家人能夠聚在一起,過年依然有滋有味,依然年味十足。
-
12 # 農村人小屁孩
並不是物質的豐盛,而應該是文化的豐盛。濃濃的年味,其實是被我們自己的無知所消解的。它緣於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及其價值的無知,對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無知。 我們缺少的並不是對“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與新載體。我們要設法把“年”從生活中的必不可少,變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使傳承千載的生活的“年”,完美地轉化為未來文化的“年”。人們對年有一種盛情。在過年的時候,一定要儘量吃好一點,穿好一點,因為這不僅是一時的事,而是象徵著未來一年的幸福與否。因為“年”是告別過去,面向未來的特殊時刻。因此,一切生活的理想都在這個時刻煥發出來。在過年的日子裡,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年,實際是一種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種努力理想化的生活。而當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就有了年的意味。 年文化的內涵是什麼?我用四個字來概括———驅邪降福。喜慶、吉祥、平安、團圓、興隆、長壽、富貴……這些都是年的意蘊,它們凝聚了人們對生活、對生命的所有的美好祝願。如今,過年很難再營造出一年一度生活享受的高峰。年的意蘊和勁頭就隨之滑落下來,年意就出現了一大片空白。
年究竟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我想,年首先是精神的。它決不是民族年度的服裝節與食品節。而是我們民族一年一度的生活情感的大爆發,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大團聚,是實現夢想的大表現。 幾千年來,老祖宗留下的最大的民俗就是過年。它透過各種傳統的方式與形式表達人們對生活的願望、情感、理想與追求。無論是貼春聯、吃年夜飯、祭祖,還是守歲,燃放鞭炮,拜年等等,這些年文化的方式代代延續,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就是團圓、親情、祥和,此中包含著無比強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親和力。華人每過一次年,就深化一次我們民族的親和力、凝聚力,也就是加強民族的生命力。這是中華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是我們民族的至寶。 精神是無形的,似乎可有可無;物質是有形的,自然必不可少。精神的內涵往往透過文化的方式表現出來。由於輕視精神的意義,也就會漠視相關的文化,乃至於對於民俗所承擔的民族精神與情感毫不關心。這就是春節乃至各種節日都漸見尷尬、空洞而又無奈的深層原因。濃濃的年味,其實是被我們自己的無知消解的。它緣於我們對自己文化及其價值的無知,對人的精神生活與需求的無知。我認為,年味雖然淡了,並沒有傷到元氣,更不可能消失。舉兩個現象。你看每年春節前的半個月,在各個地方的火車站、長途汽車站,都能看到成千上萬的人擁擠著,要在大年三十前趕回家,在年根的時刻和全家人團圓在一起。不需政府花一分錢,不用任何單位組織,全國上下有上億的人,在同一時刻拼命地往家趕。這樣壯觀的場面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是很少見的。我們對家、對故土有著這樣強烈的眷戀。這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從骨子裡湧出的對家的情感。第二個現象,就是人們的抱怨——“現在年味兒越來越淡了”。我喜歡聽到這樣的抱怨。並不是因為年味越來越淡的事實,而是因為,人們抱怨年味兒淡,一定是心裡非常想過年但找不著年味兒。這一聲聲抱怨從另一方面說明了,人們對年的需求、對年的情感,是存在著的,只是找不到載體,找不著可以把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的方式。 目前,春節及其風俗漸漸質變為一種文化。然而,我們並沒有從文化的高度來享受傳統,享受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沒有創造出被大眾普遍認可的有魅力的新習俗。因此,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建設“年文化”這個不容忽視的文化工程。我們必須對“年”從文化上進行新的選擇和弘揚,把過年從生活上的必不可少,變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設法使傳承千載的生活的年,完美地轉化為未來的文化的年。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刻,我們更需要文化的依傍,避免迷失自己。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時刻,我們更需要凸顯自己的文化身份,否則將會失去自信心和光榮感的根由。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如果我們還不清醒、不自覺、不有力地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及其載體,我們傳統的、本土的、主體的精神情感,便會無所依傍,漸漸淡化,經裂緯斷,落入空茫。照此下去,我們如今在過年時所感到的失落感,一定會出現在將來的更多時刻和更多地方。那時的人們可能很富有,但一定感到貧乏。而這些物質的富有和精神的貧乏,恰恰都是如今的我們留給他們的。
一道道晨曦劃破夜空;一個個燈籠飛上屋簷;一幅幅對聯貼上牆壁;一件件新衣奔離衣櫃;一聲聲爆竹響徹天地;一片片彩霞空中飛舞;一陣陣歡呼請出紅日;一句句祝福口耳相傳
-
13 # 明月無言
你覺得年味是什麼?
年味是濃濃的情,是深深的意,是歡快的笑聲,是永久的記憶。
每逢佳節倍思親,尤其是過年的時候。華燈初上,萬家團圓。每位父母都在翹首期盼,每個遊子都會歸心似箭。我也置身其中,一樣的心願,不一樣的情懷。那種濃濃的年味,縈繞著爸爸的身影,一直深深地印烙在我的記憶中。
爸爸離開我已經十幾年了,每逢節日,我都特別想念他。爸爸是國營林場的場長,那時候,奶奶還在世,每到春節,我們全家都要隨爸爸一起回老家去過年。年味兒,就在回老家前夕降臨了。
爸爸騎著腳踏車,跑到10裡以外的街市上去置辦年貨,一趟又一趟的往家運輸著回老家要帶的東西,嘴裡還不住地念叨說農村偏僻東西不好買,大伯叔父都是農民經濟困難。媽媽更是忙得不亦樂乎,她日夜奮戰在縫紉機旁,毫無怨言地執行著爸爸交給她的艱鉅任務,必須趕在回老家時完成給奶奶,及大伯叔父兩家所有成員每人一件新衣服。
等到春節一放假,爸爸就帶領我們全家,滿載著精心準備的年貨和喜悅之情,浩浩蕩蕩地坐著場部的東風牌大卡車回老家去過年。
到了老家後,在奶奶的笑臉和叔伯們的噓寒問暖中,在堂姊妹們圍著卡車搬東西的笑聲中,在村民羨慕的眼神裡,年味兒,越濃了。一進門,爸爸就會和大伯叔父圍坐在奶奶的炕頭,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直到返程時還在喋喋不休。
嬸孃們已在圍著鍋臺蒸饃饃做豆腐。我跑進廚房一看,那裡熱氣瀰漫,煙霧繚繞。媽媽和嬸孃們袖子挽起,各執其事。她們有的揉麵,有的切菜,喜悅之情洋溢在張張笑臉上。一場沒有導演編劇的人間煙火鬧劇正在這裡上演,演員真實投入,觀眾只有我一個。那時候,老家沒有暖氣火爐,可奇怪的是卻沒感到有多冷,大概是這人間煙火化解了空氣的寒冷吧。年味兒,更濃了。
到了除夕晚上,奶奶家的院門口就會點上一堆篝火,我們堂姊妹們拉著手圍著火堆轉圈跑,別提有多高興啦。每當這個時候,爸爸就是主角。到了發壓歲錢時,爸爸就宣佈說,由他代表大伯叔父開始給孩子們發壓歲錢。爸爸話音未落,就贏得我們小輩一陣歡呼,他哈哈大笑,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接著就是豐盛的年夜飯端出,各種美味佳餚擺滿兩大桌,奶奶跟爸爸叔伯及堂兄弟們一桌,我們女人們一桌。笑聲祝福聲划拳聲,連同大門口越來越旺的篝火閃耀,和鄰居們門前的堆堆篝火遙相呼應。年味兒,濃得不能再濃,在啪啪的鞭炮聲中得到了昇華……
直到後來奶奶去世,我們全家不再回老家過年時,我才漸漸明白了爸爸當初的言行用意,才懂得奶奶去世時爸爸傷悲的眼神。儘管不再回老家過年,少了農村許多濃厚的鄉情氣息,但是每到春節,爸爸依然會騎著腳踏車去街市上大包小袋置辦年貨,媽媽也會照常給我們姊妹仨做新衣服。
年味兒,在爸爸忙著火爐上炒瓜子花生的焦味中,在媽媽使勁揉麵的雙手上,在妹妹啃骨頭時嘴角流下的油漬間,在哥哥燃放鞭炮時的聲響裡。濃濃的,讓人回味無窮,直到爸爸離開我們的那一天。
爸爸去了天堂,去給那邊的爺爺奶奶置辦年貨。從此,年味兒不再濃郁,被陰陽界碑隔離,被媽媽哭泣的背影淹沒,被我想念爸爸的淚水沖淡。
如今,各種年貨美食應有盡有,可再也吃不出當年的味道了。現在的孩子,衣食無憂生活幸福,卻在感嘆人生無聊,過年無味。比起小時候的我們,他們身上少了許多珍貴的東西。親情、感恩、責任已越來越遠離他們的意識,到底是世界顛倒了,還是他們顛倒了世界?
春節又如期而至。多想再聞一聞那久違了的濃濃年味兒!
-
14 # 雨中蘭竹
個人認為
年味,是一種團聚、喜慶又熱鬧的過年氣氛。
主要體現在備年貨,買新衣,貼春聯,放鞭炮,等一些傳統習俗上。
先說說備年貨。
一到年底,大家都會到集市上商店中超市裡,買一些雞鴨魚肉,各種蔬菜以及糖果。
一是忙碌了一年犒勞一下自己,改善一下生活。
二、為前來拜年的親朋好友準備。
三、因為過年的時候好多商店也要關門,直到正月初五六才開門。如果不備些年貨,都沒地方買去。特別是在農村,這種情況尤為常見。
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平時什麼都能吃到。現在備年貨也只是象徵性的買點。
而以前,備年貨是隆重而又費時費力的。
記得小時候,當時物質條件特別匱乏。
別說大魚大肉了,就連白麵這種精細的糧食也只能吃半年,剩下的半年吃得都是粗糧。
所以就特別盼著過年。
因為過年才有肉吃,才能吃到肉餡的餃子,才能吃到各種糖果。
那時候一過二十,大人們便開始忙碌起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要蒸很多很多的還有花糕。
所謂的花糕,就是兩個麵餅間夾著很多棗。
當時的一切都是自己動手做的,白麵自己磨的,面是自己揉的,棗是自己洗的自己煮的的,饅頭也是自己揉的自己蒸的。
因為一切都是自己動手做,一到這是時候,基本就是全家男女老少齊動員。
等到二十八九的時候,便開始炸丸子炸酥肉。
炸的金黃的丸子剛出鍋,也顧不上燙,拿起一個就迫不及待的吃起來,最後吃的滿嘴流油。
那個味道至今記憶猶新,現在的山珍海味都比不了。
走在大街上,隨處都能聞到從各家飄來的不同的味道。有蒸的,有燉的,有炸的。
香甜的饅頭,肉香四溢的燉肉,不僅讓人食指大動,口水直流,更有著濃濃的年味。
買新衣
過年絕對是孩子的節日,除了好多好吃的,還有新衣服穿。
每到過年,媽媽們都會給孩子精心挑幾件漂亮的新衣服。
現在的孩子要的是紅包,以前更多的是瓜子花生和糖果。
小時候我最喜歡那種口袋多或者口袋大的新衣服,因為拜年的時候,裝的多。
貼春聯,放鞭炮
過年貼春聯的習俗由來已久。
既增加了喜慶的節日氣氛,又表達了人們驅邪避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關於過年為什麼要貼春聯,放鞭炮,還有一個傳說。
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頭上長著角,樣子非常兇猛可怕
“夕”居住在海里,每逢年關便會爬上岸,傷害人和動物無數。由於它太兇猛,連保護老百姓的灶王爺也拿它沒辦法,人們只好逃到山上。
這一年,灶王爺上天請來了一個叫“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強,讓村裡的人都躲進了山裡,獨自留在了村裡。
第二天,避難歸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夕”已經被趕跑了。
而各家各戶門上都貼著紅紙,院裡還有一堆未燃盡的竹子扔在“啪啪”炸響。
欣喜若狂的人們,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
因為臘月的最後一天,除掉了“夕”,就把農曆每年的最後一天叫“除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初一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為了感謝“年”,人們把這一風俗稱為——過年,代代相傳。
以前的春聯基本都是自己動手寫的。
那時候沒有賣春聯的,只有紅紙。買回來紅紙,割好以後,才開始動手寫。
一般都是家中長輩寫,如果沒有會寫毛筆字的,就只能找鄰居那些寫字比較好看的人幫忙。
有時候會聚上好多人,一邊看一邊等待。等寫好以後,還要小心攤來,以防流墨。
家中要是門比較多的,光寫春聯就要花費一天功夫。
最近這些年,春聯基本都是買的,已經很少有人自己動手寫春聯了。
雖然省事很多,但也失去了不少樂趣。
至於鞭炮,其實和春聯一樣,是過年必不可少的。
想想看,如果沒有鞭炮聲,那麼過年該有多麼冷清啊,還能叫過年嗎?
再說說過年娛樂方面
而在以前,基本沒什麼娛樂方式。
所以將近過年的時候,村裡就會演電影,唱大戲,說評書。
從二十左右,一直演到過年。
每到這時候,大人小孩吃完飯就早早搬著板凳在街上等著了。
那場景是相當熱鬧,說是人山人海一點也不為過。
那時候過年才是真正的熱鬧。
回覆列表
灶臺前的煙火味,年夜飯的香味,罈子裡臘肉香腸的鹹味,空氣中的火藥味,新衣服上的氣味,紅包裡的紙幣味,老老少少滿身的酒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