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太史

    迦太基人有點類似一二戰期間的猶太人,不喜歡自己從事軍事拼殺,喜好生意、貿易,一支迦太基的軍隊,迦太基人僅佔5%左右,絕大多數是僱傭軍。看起來和亞歷山大大帝有類似點,但亞歷山大大帝的主力部隊還是馬其頓帶來的主力軍,只是遠征的途中收編了當地的僱傭軍。而迦太基絕大多數都是僱傭軍,在士氣、榮譽感、獻身上都大打水準。

    迦太基在軍事謀略上也遠輸於羅馬,對侵略和遇敵都沒有強大的野心,所以對軍事的支出都不足,關心度也不夠。國內也沒軍事人才湧現,導致只有一個將軍漢尼拔得勢,一個將軍得勢自然會招到王室當權者的忌憚,這個是所有王朝的通病。漢尼拔的副官說,漢尼拔能取得勝利,卻不會利用勝利,也有點弦外之音。因為迦太基政府害怕漢尼拔勝利後會回到迦太基奪取政權,愚蠢地決定不再給漢尼拔持續的援助。在義大利遠征只能透過掠奪搜刮來滿足軍費開支,導致民怨反抗寸步難行。失去了徹底顛覆羅馬的絕佳機會。

    羅馬一隻在不斷增強對軍事的輸出,將軍都是貴族,都要極高的名望和家室,元老院又是共和制,各地都有駐軍和將軍,所以不擔心背叛和謀反,對對抗迦太基的將軍給了很大自由發揮空間。在不斷被迦太基擊敗的同時不斷改進戰法、機制、紀律和策略,更奠定了元老院極力支援軍事擴張增加軍費開支和軍隊授權的決心。這在凱撒征戰高盧,克拉蘇東征安息帝國元老院都沒遏止都可以看出,即使是屋大維上臺,元老院仍呼聲一片要求再次攻打安息。

    引用叛逆的魯魯修,戰術很難超越戰略。迦太基的王室顯然對戰略佈置有極大的不足,讓羅馬成功登陸迦太基本土,急招漢尼拔回防而不去包圍羅馬城失去圍魏救趙的機會。漢尼拔也因為太多的勝仗過於依賴戰象,被羅馬年輕將領西庇阿破解戰敗。然後簽訂喪權辱國條約剝奪軍事發展權利,最後滅亡。

  • 2 # eagle21946747

    最主要原因是迦太基多數貴族對羅馬心存幻想,以為靠貿易、交易可以滿足羅馬的訴求,大家有錢賺,何必打個你死我活,等意識到,羅馬不但要你的錢,還要要你的命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西方的主流傳統,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還會是海盜思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沒有的就搶,搶不著才交易。

  • 3 # 大海160060541

    迦太基之所以敗給羅馬,雙方最重要的差距是國民精神。迦太基人最喜歡的是經商掙錢,不願意去服兵役,寧可僱人給他們當兵。迦太基可以出現漢尼拔那樣的絕世名將,但絕不會有優秀計程車兵。羅馬人卻截然不同,每一個羅馬公民都把參軍視為崇高的天職。同時,艱苦樸素的社會風氣、嚴謹務實的工作態度、強烈的尚武精神和為了祖國可以不顧一切的愛國精神都使務農的羅馬人比經商的迦太基人更加團結、無畏。最終,在羅馬精神之下,羅馬消滅了迦太基。

  • 4 # 湮世魔念

    羅馬與迦太基的角逐,主要圍繞西地中海展開——至於東方的埃及和希臘,雖然此時都已衰落,但依然保持獨立性,並未被西地中海勢力征服。

    而在這場西南歐與西北非的角逐中,迦太基擁有足夠的先發優勢——畢竟地緣區位的更加優越,決定了它更早的控制了整個地中海海上貿易網路,能夠從中獲取給養。

    但是,海上優勢,終究是要以陸上實力為依託撐的——具體來說,戰艦、商船、水手、武器,軍糧等等,都需要由陸地供應,而陸地的供應能力,則取決於土地的面積和生產潛力。

    而在這方面,以北非為基地的迦太基,有著天然的劣勢。迦太基所在的西北非,是出了名的乾旱地區,除了靠接近地中海的阿特拉斯山脈,可以攔截一些北方溼冷氣流,形成一定降雨,進而滋潤一些山脈體系間的低地平原外,絕大部分都是乾旱荒漠,根本無法有效開發——這決定了迦太基的自身生產能力十分孱弱;它的強大,完全是憑藉自身在地中海貿易體系中的區位優勢,藉著中樞區位,從外部獲取給養。

    而羅馬則不同。羅馬所在的義大利半島,乃至其當時所能輻射到的南歐沿海地區,雖然也是崎嶇多山,但氣候得以,降雨豐沛,其農業生產潛力遠在迦太基之上。

    雖然在創業階段,由於區位上的劣勢,蝸居臺伯河中下游的羅馬,光憑農耕所得,遠不能與迦太基依託龐大地中海貿易體系所獲得的資源相媲美;但如果羅馬實現了對義大利半島的整合,那它不僅同樣具備了爭奪地中海貿易主導權的地緣資本;更重要的是,義大利半島,乃至南歐地區,有遠超過迦太基和北非的生產能力!

    這對迦太基來說就很要命了。如果這個義大利半島在政治上被整合到一起,這個新生勢力,必然會跟迦太基爭奪地中海貿易的主導權。而由於義大利半島本身也處在地中海貿易圈的中央,這種中樞要津的區位決定了,只要這種對峙開始,地中海貿易秩序就會受到嚴重破壞。

    當然,這種破壞是雙向的,迦太基固然會受到損失,但義大利本土勢力的貿易行為,也會受到迦太基的阻擊。

    但問題是,義大利半島,以及其所輻射的南歐地緣板塊,其農業生產能力,遠超過迦太基和北非!就算沒了海洋貿易的額外支撐,義大利半島依然可以憑著農業創造的財富,把這種破壞支援下去;而迦太基就不行了,海洋貿易是它的立國之本。一旦海貿受阻,僅憑北非那點生產潛力,它根本就不足以支撐與南歐地緣勢力的長期消耗,最後註定會因山窮水盡而土崩瓦解!

    其實,對這種格局,迦太基也未必就完全不知。基於此,迦太基要想維持自己的地中海貿易主導權,它就必須盡一切可能,阻止強勢本土勢力對義大利半島的政治整合。

    考慮到迦太基的先發優勢,以及透過海洋貿易聚集的大量資源,在羅馬崛起之初,迦太基按說應該有實力做到這一點。

    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雖然憑著的強大現實力量,迦太基有能力組織跨海遠征,攻擊在義大利半島上冒頭的新興強勢部落,但地中海這個天然地緣阻斷的存在,決定了它無法在南歐形成穩定的統治,甚至對前方戰事予以持續的物質支撐都做不到。這意味著,這種摧毀,就算能成功,其效果也是短期性的;迦太基始終無法對義大利半島實現持續壓制,那就算摧毀了一個新興部落,但很快又會有其他部落王國崛起;甚至被摧毀者,用不了多久,都可以依託原有的地緣板塊(武力攻擊可以摧毀現有部落,但卻不可能摧毀土地的生產潛力)東山再起。而鑑於跨海遠征的高消耗,迦太基又不可能動輒就興兵遠征,所以總有一天,會有強勢部落,完成對義大利半島的整合——而這個部落,就是羅馬!

    隨著羅馬完成對義大利的整合,迦太基的命運就此註定。在海洋貿易收益因交戰而大幅萎縮的情況下,羅馬可以憑藉義大利的強大生產潛力,將戰爭持續下去,而迦太基卻不能做到這一點。雖然在具體操作層面,迦太基可以因為漢尼拔這種天才將領的橫空出世,一時戰勝羅馬,甚至將它逼到極為窘迫的境地,但只要無法徹底摧毀義大利半島的生產潛力,那漢尼拔就算最後真把羅馬給攻滅,也不過就是給迦太基延續幾十年壽命罷了。隨著義大利半島的重新整合完畢(這種趨勢是不可阻止的),新的義大利本土勢力,依然會取得對迦太基的戰略優勢,並最終將對手拖得筋疲力盡,只能舉旗投降。

    本文摘選雲石911。

  • 5 # 歷史研習社

    羅馬與迦太基,原先是地中海地區兩個互不相鄰的國家,但是隨著雙方勢力範圍的日漸擴大,兩股霸權勢力的接觸也就不可避免了。而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首先,還得從羅馬人的擴張說起。對外擴張的羅馬人,在向北一路猛衝猛打後,很快便又將矛頭指向了半島南部的希臘殖民城邦。巧的是,此時正在地中海地區積極輸出自己商業霸權的迦太基人(腓尼基人的一支),對於半島南部的希臘城邦,也懷有覬覦之心。於是,在利益的作用下,雙方一拍即合。不久,在羅馬人與迦太基人聯手下,半島南部希臘城邦遭到了滅頂之災。但是,也就在希臘城邦退出半島角逐的同時,羅馬人與迦太基人的矛盾,也隨著希臘城邦的崩潰而浮出了水面。(作戰中的羅馬官佐)

    在聯手幹掉半島南部的希臘城邦後,雙方勢力範圍的重新劃分當然是少不了的,而問題,恰恰出在了這上面。

    與亞平寧半島隔海相望的西西里島上,駐紮著一批來自敘拉古(地中海上的一個城邦國家)的軍隊。但這批軍隊佔領了西西里島的一部分地區後,並不滿足於現有的成果,而是匆忙宣佈“獨立”,並向自己的母邦敘拉古頻頻發動襲擊。(今日之敘拉古)

    敘拉古方面對於這種無異於背叛的行為大為不滿,不久,他便調集兵力向西西里島發動了攻擊。島上的“獨立者”們大為驚恐,立即向羅馬與迦太基同時發出了求援訊號。

    羅馬人接到了求援的資訊後,立刻陷入了遲疑當中。但也就在此時,迦太基迅速作出決定,出兵干預西西里的戰事。迦太基的僱傭軍,在西西里島登陸了。迦太基此舉對於羅馬人來說無異於是挑釁,元老院當即作出決定,出兵驅逐西西里島的迦太基人。一場大戰在所難免了。從對比雙方力量的角度出發,這場戰爭本應當是勢均力敵之戰,可是戰爭的結果卻是以迦太基人的失敗而告終。這不得不使人產生一個疑惑———“迦太基人有著雄厚的商業財富,又有強大的海軍和僱傭兵軍團,更何況還有漢尼拔這樣的將才,為何還會遭遇亡國之禍呢?”筆者不妨在此與各位就迦太基的失敗原因探討一番。(布匿戰爭圖)

    變海戰為陸戰的羅馬軍團

    雙方的初次交鋒首先發生在了海上,在大海戰中,迦太基人憑藉他們靈活輕巧的戰艦以及訓練有素的水兵,痛打不習水戰的羅馬軍團,讓羅馬人為此吃盡了苦頭。但是羅馬人並未就此認輸,而是在失敗的刺激下,開始琢磨應對迦太基人的新戰術。終於,依據羅馬人陸戰優勢而“量身定製”的戰術出爐了,那就是在與迦太基人作戰過程中,羅馬人先拼盡全力,縮小己方與迦太基方面船隻的距離。在靠近至一定距離後,羅馬人的船隻,會拋擲出鐵鉤來將迦太基人船隻纏住,並進一步拉近敵我間的距離。當距離足夠近時,羅馬人搭船板蜂擁而上,變海戰為陸戰,藉此以達到將迦太基人海軍盡數殲滅的目的。羅馬人這種新戰術的運用,很快扭轉了之前海戰中被動挨打的局面,並使得迦太基人因損失慘重而暫時退出了海上,而羅馬人,也因他們獨特的“優勢轉化”而先勝一局。愈挫愈勇之“絕處逢生”海戰的失利讓迦太基人大為惱火,也讓他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要想徹底打敗羅馬人,還得靠陸戰。於是,在迦太基方面的後起之秀漢尼拔等人的支援下,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亞半島東部(今西班牙一帶),建立起了自己的軍事基地,並大量招募僱傭軍。戰爭的烏雲再次籠罩在地中海的上空。迦太基人的“新陸軍”,在養精蓄銳一段時間後,立即由漢尼拔統帥著,穿越阿爾卑斯山,並在阿爾卑斯山的出山口處,將此處試圖“以逸待勞”的羅馬軍團打了一個潰不成軍。在勝利的鼓舞下,漢尼拔統軍繼續南下,羅馬政權岌岌可危。(漢尼拔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

    可就在這個時候,羅馬人方面也作出了及時的應對策略。首先,羅馬上層逐漸從“速勝論”的美夢中清醒了過來。羅馬人當即作出將原先急躁冒進的將領予以撤換的決定,並改以實施堅壁清野和注重遊擊襲擾的戰術,企圖藉此來拖延漢尼拔大軍的進軍步伐。

    (征戰過程中的漢尼拔)

    同時,羅馬方面抓緊時間調兵遣將。除留一部分兵力作本土周旋外,還派出一部分陸軍與海軍,分別殺奔漢尼拔在西班牙的軍事補給基地與他在北非的老巢。

    迦太基上層只陶醉於漢尼拔的勝利,又怎麼會提防到羅馬人還能反手玩一個“圍魏救趙”。迦太基方面頓時手忙腳亂,除不斷催促漢尼拔回師救援外,又試圖對這些遭受攻擊的地區加以鞏固。不料,羅馬人兵貴神速,他們用伏兵,率先殲滅了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亞半島的留守主力,並趁勢奪取了西班牙。漢尼拔在亞平寧半島苦苦周旋,卻始終找不到羅馬人的主力,這種情況對漢尼拔來說,已經是讓他如坐針氈了。而大後方淪陷的訊息對他來說更如五雷轟頂。終於,漢尼拔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了,曾經的“常勝將軍”拋棄了手下的殘軍,單槍匹馬逃回了北非的老巢。至此,迦太基人的失敗,無論是在海上,還是陸上,都已是無可挽回的了。迦太基的失敗,是輸在軍事上了嗎?回顧羅馬人與迦太基之間的戰爭,迦太基的“先勝後敗”,不可不給我們一些啟發。這其中,羅馬人堅決抵抗的精神,確實對勝利天平的偏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相比之下,迦太基方面顯然在這方面意志不夠堅定。但是,決定雙方勝負的決定性因素,真的只是“作戰意志”的強弱那麼簡單嗎?其實,羅馬人的堅強意志的背後所依託的,正是一種以“城邦至上”的公民精神為核心的國家動員體系。所以即使羅馬軍團損失慘重,羅馬元老院一旦釋出招兵動員令,羅馬軍團仍能迅速得到大量公民兵的補充。(羅馬元老院舉行會議時的場景)

    可是反觀迦太基方面,迦太基上層對於漢尼拔的孤軍深入,多采取了一種“隔岸觀火”的態度。而漢尼拔所部唯一的兵員補充,也多隻能靠“僱傭”的形式進行招募,戰鬥力方面暫時不說,這種靠僱傭而拼湊起來的部隊,在漢尼拔高超的指揮藝術下方能“苟延殘喘”,可是一旦遭遇到挫折,軍隊的瓦解便已經不是漢尼拔個人所能控制的了。

    因此,羅馬人與迦太基之間的軍事較量,表面上是圍繞地中海霸權的爭奪,但實質上所反映的,正是國際政治的大舞臺上,公民精神對商業精神的一次勝利罷了。參考文獻:理查德-邁爾斯著 孟馳譯《迦太基必須毀滅》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6 # sunnyyunfy雲飛揚

    迦太基是典型的殖民國家,本部在現在的黎巴嫩,但是真正的龍興之地卻在現在的突尼西亞,地狹人少,而羅馬本部所在的亞平寧半島算是歐洲當時最好的土地了,而且距離法國德國兩牙自己希臘較近,更容易殖民這些土地,縱深以及人口實力相對於迦太基本身就強許多;迦太基商業立國,羅馬為農業國家,在古代農本國家往往擁有更大的國力,抗打擊能力也要大許多;羅馬整體民族單一,大部分為羅馬人,軍隊成分比較單純,而迦太基依靠的更多的是僱傭軍,沒有持續的軍力輸入;羅馬陸軍厲害,迦太基海軍厲害,但是由於當時科技差距不大,羅馬最終可以發展起強大海軍,並且憑藉烏鴉吊橋戰術將自己的陸軍力量更大的發揮在海戰之中;羅馬雖然為共和國,但是集權相對於迦太基要強很多,這在戰爭中也是一個優勢;總得來說羅馬依託整個西歐,而迦太基只能依託北非以及沿地中海一些點狀分佈的殖民地,從潛力上看就註定了結局,縱有漢尼拔這樣的天才也於事無補。

  • 7 # 我是查理就姓查

    這真是個好問題!

    羅馬能夠成其霸權有其歷史必然性,在那個時代,的確唯有羅馬堪被奉為霸主。

    首先要從兩個國家的政體區別說起,迦太基的制度更有利於商業和經濟,羅馬的制度更有利於凝聚力和軍事。羅馬並非雅典的絕對民主制,而是共和制,這個說起來很複雜,這裡只揀幾個直接相關軍事的說說。

    羅馬的選舉制直接建立於軍隊建制之上,票數也並非自然人一人一票,而是根據承擔軍事義務程度不同來分配,即,你在軍中地位由你的財產和家族勢力能為羅馬提供多少兵源軍資來決定,而這個因素也決定了你在選舉時有多大數量的投票權。承擔多少義務,享有多少權利;而享有多少權利,就必須承擔多少義務。選舉人最起碼得是個公民,即百人隊士兵,最少也得當過軍團兵。因為羅馬是公民兵制,沒有公民權的人沒有當兵的資格,也沒有投票的資格。投票是依照百人隊為基本單位計算的,只要一個人從一個百人隊得到的票數超過50,他就拿走了這個百人隊所有票,贏家通吃100票。是不是很熟悉?沒錯,美國大選制度直接承襲羅馬。

    而被選舉人則要經歷諸如第一百人隊長,第一大隊長,騎兵隊長,法務官,軍團長,護民官,元老院參議員,執政官,前執政官,獨裁官這樣的資歷積累和鍛鍊,才可以承擔更高的軍隊職務。最高行政長官即最高軍事長官,執政官。執政官是直接指揮軍隊的。每次選兩個,平等執政,如果兩個執政官對同一事務意見相左,也可以行使否決權制約。任期一年。還有代表平民利益,只擁有否決權和監督權,沒有行政權的護民官與代表元老院行政的執政官制衡。

    這套介於君主制與民主制之間的政體,羅馬人很是引以為傲,稱之為共和。區別於君主制和民主制,它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1,權力集中於精英團體元老院,而非個人,也比雅典的古典民主制要穩定很多,執政官以及危機時刻才會有的獨裁官擁有有限制的接近國王的許可權,然而依靠選舉產生。而且元老院受代表全體公民的公民大會制衡,在法理上,元老院的權力來自於公民大會的授權。2,人人置於法律之下,沒有不受制約的絕對權力者,同時再窮的公民,選舉權也受到法律和體制保護。3,政府的所有重要職位都需要經過元老院或公民大會認可產生,執政官需要元老院和公民大會雙重認可產生。所以平民和貴族都有參與政治的權利和義務,相互制衡,沒有哪個階層絕對說了算。4,相對於君主制,羅馬更民主,沒有不受制約的權力。相對於民主制,羅馬的權力更穩定集中,執政官幾乎都從元老院內部成員中產生,經常在幾個精英貴族家族之間輪換。5,貴族與平民身份是有通道互通的,平民可以當選護民官,在卸任後自動進入元老院成為元老,變成貴族。同時除了財富或聲望受損,政治失勢,只能承擔平民義務,變成平民外,貴族也可以為了參選護民官主動放棄貴族身份。這個通道雖然狹窄,但畢竟是流動的,從軍就是從政最直接的上升路徑。

    這套自羅馬驅逐了國王以後逐漸變革完善的政體鑄就了羅馬人一個非常有趣的特質: 內戰外行,外戰內行。內部矛盾再尖銳,在面對外敵時也可以先放放再說,經常陷入內亂,改革,外敵入侵,放下爭執先打仗,改革停滯,內亂的反覆死迴圈。但好處是公民兵擁有最佳的主觀能動性,整個軍隊自上至下每個士兵都非為某個統治者或家族而戰,貴族也好,平民也好,都要為整個城市國家族群的生存而戰,為了自己家庭,自己的家族而戰。羅馬人把之視之為光榮與榮耀。尤其在逆境時,羅馬屢屢能爆發出難以置信的底蘊,皆因此制度。

    而且對於軍隊來說,部隊士兵們與其說選國家領導人,還不如說是當兵的選部隊主官。這個制度為羅馬準備了各級不計其數的合格軍事指揮官,而且兵將之間都穩定相處了數年甚至數十年,不說知彼,起碼知己了。至少在馬略執政時期羅馬陷於長期戰爭,公民紛紛破產,徵不到兵,不得不進行募兵制改革之前,這個制度是有效保護了羅馬的反侵略和擴張的。公民兵制的崩潰最終導致了軍隊向某個人效忠,權力向巨頭們集中,羅馬走進帝國時代。公平的說,羅馬共和國前期的擴張都是被動的,擴張只是每次防禦戰勝了侵略者,吃掉了侵略者地盤的結果而已。公民兵制的制度限制了羅馬主動入侵他國的動力。羅馬對於宣戰是非常猶豫的,鑑於歷史上發生過的幾次由於制度不公,公民拒絕入伍,被兵臨城下了公民還在神廟門前玩罷工,最後憋出了護民官這個一票否決權職位大家才滿意,元老院不得不糾結於戰爭的正義性公正性和必須性,否則是徵不到公民歸建的。這個時代的羅馬人簡直集你能想象的美德能力於一身才能當權,國家有難徵召你當獨裁官就二話不說扛槍,仗打完了放下槍就交權回家過自己小日子種田……

    然後是羅馬的同盟制和稅制,共和時期的羅馬對公民和同盟國,是沒有繳納金錢的直接稅的,羅馬只要軍隊和貿易權,公民參軍就是繳稅,同盟繳稅也是提供輔助軍團和糧食。這個制度被稱為羅馬血稅,從羅馬建成直到羅馬帝國形成,貫穿整個羅馬擴張期。而且如前文所述,對軍隊做了什麼貢獻與身份職務直接掛鉤,你帶了五十個公民全副武裝一起歸建,那這個百人隊你說了算,當然至少是個百人隊長。出得起馬匹騎兵裝備,就是騎士。而且在共和國中前期,羅馬是非常吝嗇給予同盟公民權的,你不是我們羅馬人殖民出去的背景,還有國王酋長,我真不想跟你平起平坐,爾乃蠻夷啊,聽話就行了,我都懶得管你;或,你特麼沒有任何理由,隨便湊個寫名陶片就能把國家領導人給放逐出境十年,你特麼是民主還是群愚啊?治國只能交給有從政掌軍經驗的長者,我給你公民權讓你投票,那不是給我們自己添亂嗎?你們希臘人的民主代價太高了,我們發展中國家底子薄,玩不起……所以基於文明和優越感,比起直接統治,羅馬更樂於充當文明的輸出者和最高仲裁者。又不收錢,還不執政,還給修高速,保證你安全,羅馬勢力範圍內的市場自由通行,只用派人打仗,還能跟著羅馬喝湯分戰利品……有真麼好的事兒?給誰都幹吶!入會!

    羅馬打贏了拉丁人內部的同盟戰爭之後,就制定了這個相對盟友更加公平和有利的同盟制度,吸引了大量的城邦國家加入同盟,在這個時期,只有交戰地域,羅馬才會為了便於戰事直接統治,戰後把敵人的土地依照戰功分給軍團各級軍官士兵,建立羅馬殖民地,派駐行政官員。但是,對於被征服地區的原住民,只要不是敵對,羅馬往往傾向於維持他們統治,只要求他們加入同盟,對於曾經臣服於敵對者勢力的部落,羅馬也傾向於拉攏結盟不成再考慮征服。這從客觀上說,在布匿戰爭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敵人的盟友越打越少,自己的盟友越打越多。羅馬的軍隊,通常以一倍的羅馬子弟兵和數倍的同盟軍構成,對同盟軍的最高獎賞就是接受同盟加入,授予同盟國公民權。我實在獎勵不了你更多了,勉為其難把你收了吧,你的後代有朝一日有可能當執政官哦……就這麼拽。

    再說迦太基,一字記之曰錢,迦太基只認錢,有錢可以當官,當議員,有錢可以買軍隊,我們迦太基人是有錢人,怎麼能幹扛槍這種體力活?盟友?迦太基只有統治和奴役,我們有錢就有無敵的僱傭軍,不需要盟友。

    然後是民族性格,羅馬人崇尚剛毅,木訥,守諾,重榮耀,認死理。為了清白,父親可以流著血淚親手刺死女兒,以血證其貞潔。而迦太基人就是典型的商人性格,算計,油滑,有便宜不佔就吃虧,凡事先吵個昏天黑地,各種甩鍋扯皮,而且過完嘴癮還不決策,吵完了事就翻篇忘一邊了。可以說,以霸主的性格來談,羅馬人更像個敬業合格品。三次布匿戰爭,除了最後一次是羅馬找茬,前兩次挑起戰爭的都是因為迦太基貪小便宜,吃到嘴裡不吐出來。羅馬人都是在盡盟主義務,為小弟撐腰。甚至有元老使節在迦太基議院受盡嘲諷和屈辱,留下: 我們抱著和平的意願而來,在這裡受盡汙衊和嘲笑,既然你們要戰爭,那就讓戰爭來決定正義吧這樣的情節。激起了羅馬從元老至奴隸的一致仇恨,不共戴天,到了有參議員每逢演講必以迦太基必須滅亡作為結束語的地步。

    背景描述就到這裡,具體到戰爭。從敘拉古戰爭開始,第一次布匿戰爭,羅馬談判解決盟友被入侵的意圖未遂,滿載屈辱而還,反正你迦太基遠,我離西西里才幾步啊,那就打吧,誰怕誰啊。陸戰優勢,海戰全滅。咋辦?建海軍,造船,加個裝備: 烏鴉杆。這東西就是個消防車雲梯,再加個鉤子,羅馬就一招,奴隸划船貼梆,放烏鴉杆,然後兵團順著烏鴉杆衝過去,我百人隊堆死你。迦太基戰敗,但沒被打服。這一戰有一個被世界歷史銘記的花絮是阿基米德被誤殺,當搜尋迦太基殘兵的羅馬士兵闖入阿基米德家時,踩到了阿基米德寫在地上的算式,沒搞清楚狀況的阿基米德憤而呵斥,結果被激怒計程車兵殺了阿基米德,而這個殺害了阿基米德的亂兵也被執政官下令逮捕審判,然後當眾斬首,反過來可見當時羅馬軍隊的法紀森嚴。

    然後就進入了將星璀璨的年代,第二次布匿戰爭,漢尼拔與西庇阿。

    Round 1,仇恨在身的漢尼拔在西班牙積累實力,佔領中立城市薩貢託,羅馬要求迦太基交出背約戰犯漢尼拔未果,宣戰,同時迦太基授權漢尼拔對羅馬展開軍事行動,戰爭爆發。漢尼拔率領10萬精兵翻越阿爾卑斯山,神兵天降義大利,迅速拉攏當時義大利境內對羅馬不太服氣的非拉丁人,利用羅馬統帥的求戰心理,於特雷比亞河,特拉西梅諾設伏等幾次會戰,幾戰之下消滅了羅馬的有生力量,把戰火燒至羅馬城邊。

    Round 2,主張防禦戰襲擾後勤的費邊獨裁官任期到期,記吃不記打還不信邪的元老院又任命了主張決戰的保盧斯和嘴炮瓦羅為執政官,雙方於坎尼佈陣,正中了尋求決戰的漢尼拔下懷,結果當然是被漢尼拔教做人。坎尼會戰漢尼拔一戰功成,包含西庇阿的叔叔和爸爸老西庇阿在內,羅馬軍8萬全滅,西庇阿僅以身免。羅馬在這一戰失去了三位執政官(前執政官戰時可被元老院授權等同執政官的統帥權),兩位執法官,過半以上的軍團長等中高層指揮官,80位元老,羅馬輸了個底兒掉,羅馬小兒聞漢尼拔止泣。這一戰雖然在同時期玩著長平之戰的中國不夠看,但在西方,確實是總體戰級別的國戰了,奠定了漢尼拔在西方軍事史的地位。

    Round 3,漢尼拔肆虐義大利全境,獨孤求敗,羅馬被逼到了絕境,眾叛親離,全面守勢,不說輸了多少場,死了多少人,執政官和前執政官犧牲就達兩位數,被漢尼拔打服,守城避戰,然而一根筋的羅馬人打落牙齒和血吞,死不認輸。被迫祭出最後的手段,解放奴隸,賦予僅存同盟城邦全體公民權,徵召15歲以上全部男子入伍,在費邊和馬塞拉斯這兩位最擅守的統帥指揮下撐住了羅馬的基本盤。戰事在雙方勢力內犬牙呲互,全面展開。

    Round 4,百戰百勝神出鬼沒的漢尼拔用血的教訓教會了羅馬什麼叫戰術,憋著一口氣死撐學會了做人的羅馬玩起了戰略,一方面元老院率領全民在本土死扛,一方面派出了漢尼拔最出色的學生,青出於藍的西庇阿兵出西班牙,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抄漢尼拔的後路。身負國恨家仇,主動向元老院立下軍令狀請戰的西庇阿統領當時在西班牙的羅馬軍隊,厲兵秣馬,整頓軍備,奠定了以西班牙短劍為基本武器,中央貼身肉搏壓迫,兩翼騎兵包抄這一為後世所熟知的羅馬軍團基本戰陣。又把天時納入戰略考量,利用退潮襲擊一舉攻佔了易守難攻的漢尼拔後方大本營新迦太基城,切斷了漢尼拔的後援,從此攻守易勢,羅馬掌握了戰爭主動權,漢尼拔變得疲於應對,戰爭的天平漸漸向羅馬傾斜。羅馬逐漸在義大利本土收復失地,壓縮漢尼拔的騰挪空間,瓦解反羅馬的高盧人聯盟。

    Round 5,這一次終於輪到了羅馬人決定戰役的時間和地點,西庇阿以羅馬全軍統帥之資登陸北非,先收服了迦太基的騎兵部隊盟友,為羅馬所用,進而迫近迦太基城,漢尼拔只得撤回本土,被迫在羅馬選定的地點扎馬和羅馬選定的時機與羅馬決戰,這一次羅馬人笑到了最後。結局是迦太基喪失了地中海霸權,被解除了武裝,解散了海軍,失去所有殖民地,漢尼拔被議院出賣,被迫流亡,最終被殺。從此之後迦太基就任羅馬宰割了。西庇阿被授予西庇阿-非洲征服者尊榮,凱旋羅馬,被歷史簡稱為大西庇阿,以區別老西庇阿和後來把迦太基夷為平地還撒鹽以求寸草不生的小西庇阿。

    綜上所述,羅馬人贏在體制,同盟,剛毅,團結,善於學習,百折不撓,越挫越勇。迦太基輸在貪婪,自私,把國戰的勝負從後勤到指揮都甩給漢尼拔一人,漢尼拔縱有絕世將才,也難以一人一家敵一國,終被羅馬翻盤,兵敗身死。而當初猶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糧草輜重都要漢尼拔自己想辦法,從本土連一艘船都不給支援還拼命扯後腿的迦太基也隨之灰飛煙滅了。恰恰應了中國的兵法,佔盡了人和的羅馬贏了曾經佔盡天時地利的漢尼拔。百鍊成鋼的羅馬在此役後踏上了通向世界帝國的臺階。

  • 8 # 國家人文歷史

    其實僅僅把布匿戰爭中羅馬的勝利歸因於制度,是一種大而化之的解釋,並不能真正的體現出這場長達百年的戰爭中雙方的角逐。這其中每一次戰爭都牽扯著不同的因素。不過如果單單從第三次布匿戰爭說起來分析的話,最後的扎馬戰役可以說是至關重要。

    隨著扎馬戰役的結束,第二次布匿戰爭落下了帷幕。戰敗的迦太基被迫放棄伊比利亞半島、在地中海的全部島嶼以及整個艦隊,並支付鉅額戰爭賠款。曾經的西地中海霸主自此淪為一個毫無防禦力的商業城邦,再也無力與羅馬爭雄。前149年,為阻止已經付清賠款的迦太基再度崛起,西庇阿的外孫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埃米利安努斯(小西庇阿)率兵出征非洲,經過3年圍困,最終攻陷並毀滅了迦太基城。羅馬軍隊縱火焚燒這座古城,大火燃燒了整整17天。從那時起,獨立的迦太基不復存在,淪為羅馬的行省。

    孟德斯鳩曾經言簡意賅地指出:羅馬之所以能在坎尼之戰後轉危為安、並最終贏得布匿戰爭的勝利,主要“是由於它的制度的力量”。從戰爭過程看,羅馬的戰略設計集中體現了一切優良的國家大戰略的本質內涵——武裝力量、政治安排、財政規劃、外交操作、對外宣傳等各類手段及其資源基礎都得到充分動員和高度協調,以服務於保障國家生存、擊敗對手這一根本戰略目的的規劃和部署。更重要的是,羅馬擁有對其武力成功不可或缺的卓越精神,即堅韌、勇敢、誠實、敬畏眾神和服從權威的農民士兵氣質。“羅馬人雖然最初遭受失敗,卻能以永不枯竭的兵力東山再起,那是迦太基人做不到的。”文化第一,制度次之,戰略再次,這也是世界歷史上一切偉大戰勝者的奧秘。

  • 9 # 文淵閣007

    羅馬將迦太基稱之為布匿,於是世界古代史上稱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爭奪西地中海的戰爭為布匿之戰,雙方在各個時期互有勝負,最終羅馬以正確的戰略計策戰勝了迦太基,取得西地中海的控制權,之後並將整個地中海收在自己的版圖之內,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國家。

    初次爭鋒

    羅馬與迦太基的第一次衝突要追溯到公元前264至前241,共二十五年間。公元前3世紀時,迦太基作為地中海西部強大的奴隸制國家。羅馬於公元前3世紀前期統一義大利半島後,開始與迦太基爭奪地中海霸權,於是形成對峙之勢,兩國為爭奪西西里島導致了第一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264年,羅馬軍隊開進西西里,揭開了戰爭序幕,羅馬憑藉兵力先後佔領墨西拿和阿格里琴托地區,迫使敘拉古國與之結盟。但在海上迦太基卻佔據了優勢。為了打擊迦太基的海軍,羅馬人迅速建立起一支艦隊。

    在公元前260年的米列海戰中,裝有接舷吊橋(俗稱烏鴉艦)的羅馬艦隊獲得初步勝利。公元前256年,羅馬海軍再次大獲全勝。羅馬遠征軍趁機在非洲登陸,但因為不熟悉地形和風浪的影響 ,最後以失敗告終。此後主戰場主要集中在西西里島,大體而言,羅馬在陸戰中略佔上風。

    公元前241年,羅馬海軍以新建的200艘戰船組成的精銳艦隊,在埃加迪群島附近大敗迦太基主力艦隊,迦太基被迫求和,將西西里及其附近島嶼讓給羅馬,並賠付鉅額賠款,羅馬於是在西西里建立了行省機構進行管理,此階段羅馬進攻,迦太基處於守勢。

    名劍出鞘

    羅馬與迦太基在第二階段打得異常激烈,時間為公元前218至前201,十八年間。

    早在公元前237年時,迦太基將領巴卡率軍渡海進入西班牙東南沿海地區,拓展疆土,進行擴充勢力。到公元前221年,其子漢尼拔掌軍權時,西班牙埃布羅河以南地區已為迦太基人控制,漢尼拔作為當時迦太基的一把名劍,刺得羅馬在很長一段時間無招架之力,當時東方中國正值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秦朝,所以當時有兩大厲害軍團之稱,東有大秦帝國嬴政的雄兵,西有迦太基漢尼拔的鐵騎。

    公元前219年,漢尼拔攻佔與羅馬結盟的薩貢圖姆,第二年與羅馬再次發生戰爭。戰爭之初,羅馬計劃派遣遠征軍進攻北非和西班牙。不料漢尼拔於公元前218年率大軍從西班牙東南沿海的新迦太基出發,經高盧南部,翻越積雪盈尺,陡峭難行的阿爾卑斯山,率領奇兵攻入羅馬核心地帶義大利半島。在途中經過休整和補充後,他在特列比亞河畔擊敗羅馬軍團。

    公元前217年,羅馬人在特拉西梅諾湖畔又遭到漢尼拔伏擊,迦太基取得大捷,幾乎讓羅馬全軍覆沒。隨後,漢尼拔率軍繼續向南推進,羅馬國內形勢危急。

    公元前216年,漢尼拔的兩大勁敵出現了,那就是羅馬兩大軍事家西庇阿和費邊,他們率軍抵擋迦太基的強大攻勢,於是雙方會戰於坎尼,發生的世界史上著名的坎尼大戰,漢尼拔採用兩翼包抄,中間牽制的戰術,再次重創羅馬軍隊。

    此後,義大利南部許多城市脫離羅馬,歸順了漢尼拔。此時,對於漢尼拔來說,雖然取得了很多戰績,但是,如果戰事拖延愈久,形勢對羅馬愈有利,因為漢尼拔的軍團是孤軍深入,是在國外作戰,會出現補給困難,兵源不足的情況,當然得不到遠在天邊本土迦太基的有效支援,而羅馬雖然被打敗無數次,但其是在本土作戰,又有羅馬國家的大力支援和公民兵制下的兵源補充,加上義大利中部各城市仍然是忠於羅馬的,能夠向其提供大量兵源和物資,因而逐漸從守勢轉入攻勢。與中國戰國時期,燕國攻打齊國有點相似,都是剛開始高歌猛進,後期卻餘力不足。

    公元前211年,羅馬採取強硬手段,嚴懲反水的同盟者,並攻陷了敘拉古和卡普亞。

    公元前209年,羅馬執政官費邊調整戰略,不與漢尼拔針鋒相對,而是避其鋒芒,穩住陣腳後,後來羅馬採取圍魏救趙之計,派兵攻打併佔領迦太基在西班牙建立的新迦太基地區,之後採取圍敵打援的策略,又在義大利北部殲滅了來自西班牙的迦太基援軍。

    羅馬清除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勢力後,於公元前204年率軍遠征北非,此時羅馬威脅到迦太基的大本營了,於是漢尼拔不得不派兵奉召回國救援,漢尼拔也真的回去了,說明他很在意故鄉,是一個忠臣,如果他不會去,直接帶兵攻下義大利,世界歷史將會改寫,可惜歷史不能假設。

    最終雙方於公元前202年,在迦太基城西南的扎馬發生決戰,漢尼拔由於長途跋涉,兵力疲憊,羅馬大將西庇阿派兵以逸待勞,一代名將漢尼拔遭遇慘敗。

    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不得不簽訂城下之盟,被迫放棄北非以外的一切附屬國,交出主力艦隊和強悍的戰象,並支付賠款,還規定非經羅馬允許不能對外擴張,後來漢尼拔淡出了軍事生涯,並被羅馬逼得不得不流亡他國,最終在抑鬱中結束了光輝的歲月。戰略之父漢尼拔的離去,迦太基由此喪失了軍事和外交的自主權,羅馬便成為了西地中海的霸主。

    王國隕落

    迦太基在扎馬戰敗,漢尼拔遠去之後,迦太基從此在軍事和政治上一蹶不振,但由於地理位置優越,迦太基在商業貿易方面非常發達,經濟實力有所恢復,後來又迅速崛起,但招致羅馬的防備。

    公元前150年,努米底亞國王率領軍隊進犯迦太基,迦太基被迫反擊自衛,羅馬於是藉口迦太基破壞以前不準對外開戰的和約,於公元前149年向迦太基宣戰,第三次布匿戰爭由此展開。

    羅馬軍隊在北非登陸後,軍事實力不允許的迦太基與強盛的羅馬叫板,於是再次求和,並答應交出發動戰爭的主要人物和軍事裝備。羅馬意在削弱迦太基,所以提出了極為苛刻的條件,迦太基人因此憤然拒絕,再次反水抵抗羅馬。之後羅馬派出大軍攻打迦太基,將迦太基城圍困了兩年,迦太基最終被攻下,迦太基敗亡的主要原因是後來城內發生饑荒,死人無數,發生了瘟疫,導致疾病流行,羅馬軍團才得以趁機破城而入。

    公元前147年,迦太基陷落後,城市被夷為平地,幾十萬居民經過戰爭倖存的只有近五萬人,全部淪為奴隸。後來羅馬在迦太基設定了阿非利加行省,管理此地,以前強大的迦太基王國至此滅亡。

    結語:一個國家的強大離不開具有雄才大略的偉人,當然也不可缺少強有力的鋼鐵長城——國防力量,而漢尼拔可以稱為迦太基的長城基石,一代名將的隕落勢必影響迦太基王國今後的局勢,迦太基之所以敗給羅馬,其實極大程度上是因為漢尼拔的離去,因為漢尼拔之後迦太基再無名將,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國勢。

  • 10 # 沉思的托克維爾

    迦太基敗給羅馬的最終原因,在於他是一個過於純粹的商人國家,商人國家的最大特點就是唯利是圖,因小失大,往往為了蠅頭小利而做出埋葬國家未來的蠢事。除了迦太基,之後的威尼斯,荷蘭也曾因繁榮的商業盛極一時,但終因短視的眼光而輸掉了國家的未來。(英國,美國並非純粹的商業國家,美國在19世紀中期前更像個農業大國,如今紅脖子鄉下人依然是美國的一大主要部分)作為最早也是最純粹的商業國家,迦太基的弱點在與農業國羅馬交戰時暴露無遺,並徹底輸給了後者,葬送了宏圖霸業。

    一、純靠僱傭兵,軍事實力本身就弱勢的迦太基

    迦太基這個國家,是個純粹的商人國家,純粹到連打仗都要依靠花錢買來的僱傭兵,這意味著迦太基的軍事力量強大與否全在於其是否擁有足夠的財力和贏面。一旦戰局緊張或處於下風,僱傭軍的忠心就會受到打擊,甚至做出叛變的行徑。這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顯露無疑,迦太基僱傭兵的薪水遠高於作為義務兵的羅馬人,但其勇氣卻遠遜於後者。因此,在陸戰上迦太基人根本不是羅馬人的對手,在海上,迦太基本來佔據優勢,但是在羅馬人發明烏鴉艦,變海戰為陸戰後,迦太基在海上也一敗塗地。

    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失敗其實已經表明了迦太基的軍事實力遜於羅馬。這些僱傭兵不僅比不過羅馬軍隊,還在財政吃緊欠餉時發動叛亂,讓迦太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鎮壓成功。反觀羅馬的公民兵,懷著熱忱的愛國熱情,自備裝備,薪水較低,視為國而戰為榮譽,這種差距下,羅馬的兵源會源源不斷,迦太基則只能燈枯油盡,因此,論打持久戰,迦太基絕對贏不了羅馬。

    二、短視的迦太基人,漢尼拔孤立無援

    之後出了漢尼拔這麼個極少見的軍事天才,帶著一幫不同民族組成的雜牌軍,愣是翻過了阿爾卑斯山,連續擊敗羅馬軍隊。坎尼一戰,更是消滅了8萬羅馬軍隊,使得羅馬元氣大傷。可以說,此時是迦太基消滅羅馬的最好機會,只要迦太基高層傾盡全力,羅馬就是有三頭六臂也難以支撐。漢尼拔當然看出了這一點,因此他連續向迦太基本部求援,因為以漢尼拔目前的兵力和器械,根本攻不下羅馬城。

    但是此時的迦太基元老院面對如此好的機會,竟然來回爭吵,猶豫不決,仔細盤算是否有利可圖。 漢尼拔家族的敵人,比如漢諾家族,就是個希望和平商貿的家族,他們一直反對巴卡家族的擴張和復仇政策。這幫人之間鬥來鬥去,導致軍隊和糧食都沒能及時送到漢尼拔手裡,漢尼拔縱使贏得勝利,卻無法擴大戰果,只能四處燒殺搶掠。

    等迦太基元老院反應過來派出援軍時,羅馬早就緩過勁了,費邊拖住漢尼拔,西庇阿則進攻西班牙的新迦太基。此時,迦太基元老院又犯了一個錯誤,他們把援軍全調往了西班牙以保護迦太基的財稅重地。但是沒有漢尼拔的領導,這些部隊根本無法戰勝羅馬人,結果一個一個被吃掉。漢尼拔的弟弟帶領一部分部隊逃出增援漢尼拔,也被伏擊而死。漢尼拔因為孤立無援完全陷入了劣勢。

    之後羅馬人進軍迦太基本土,漢尼拔回援,結果被打敗,迦太基徹底失去了大國地位。

    與迦太基國內的勾心鬥角和短視相比,羅馬人則厲害的多,坎尼大敗後,羅馬的青壯年男子損傷一半,岌岌可危,但是羅馬上下依然團結一致,人人出力,最終憑著消耗戰終於擊敗了漢尼拔。

    三、勝利總是屬於願意付出犧牲的民族

    與公民精神強大的羅馬人相比,迦太基人則顯得過於功利,人人都在乎自己的蠅頭小利,而不考慮國家利益。跟羅馬的公民精神相比,迦太基人顯得太自私自利了。勝利者總是屬於願意為國家付出犧牲的民族,羅馬人為何贏,迦太基為何輸,想必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 11 # mordu

    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第二次布匿戰爭奠定了迦太基的敗局。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羅馬人取得了勝利並得以進攻迦太基領土,可這是建立在本國極大的損失的,且迦太基仍有一戰之力,所以第一次戰爭並不能鎖定迦太基的敗局。而第三次布匿戰爭則是羅馬對迦太基恃強凌弱的戰爭和一次單方面屠殺,完全是建立在第二次戰爭中羅馬的勝利上。

    說到第二次布匿戰爭,迦太基人主帥漢尼拔可謂是勢如破竹,先是透過軍事及外交手段征服了比利牛斯山和埃布羅河之間的各個部落,僅僅用了幾個星期的時間。隨後穿過高盧地區並戰勝了高盧各部落。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後又數次擊敗羅馬軍隊,基本可以說是佔據了絕對的優勢。但是後來,命運似乎對迦太基開了個玩笑,在漢尼拔成功對亞平寧半島發起進攻時,迦太基本土卻受到了努米底亞的西法克斯的進攻,漢尼拔不得不把其弟哈斯德魯巴和一部分軍隊召回支援本土,加之遠征之後軍隊疲乏,戰爭的主動權慢慢掌握在了羅馬的手中。

    這一次戰爭使得迦太基元氣大傷,慢慢失去了戰鬥力,最後被羅馬所滅。

  • 12 # 喝茶的小嘍嘍

    首先,糾正下題主,無論是迦太基還是羅馬,它們都是公民議政的奴隸制共和國,不能稱為王朝,所謂王朝是以家族延續性統治的國家政權。

    話歸正題,在希臘城邦文明隨著亞歷山大帝國崩潰而沒落之後,托勒密王國,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為了爭奪正統亞歷山大帝國繼承權打的不可開交,而完全忽視了西邊已經崛起的羅馬共和國和由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共和國,寬鬆的外部環境讓兩國的海上貿易不斷增長,海軍實力也不斷增強。對地中海霸權的覬覦,最終致使兩個國家走上了宿命的對決。

    至於為什麼羅馬會勝而迦太基會敗,我覺得第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迦太基的政治體制問題,可以將迦太基的政治體制看做貴族共和體制的變種,寡頭政治。做海上貿易的奴隸主和做農業生產的奴隸主利益差別巨大,海貿奴隸主可謂是三次布匿戰爭中鐵桿的鷹派,而農業奴隸主在前兩次布匿戰爭中則更多的主張與羅馬講和,戰和不定致使迦太基即使有漢尼拔這樣的天才將領,在實際戰爭中卻備受掣肘,最終也不得不飲恨而歸。反觀羅馬,全體公民對戰爭採取高度一致,甚至第三次布匿戰爭,迦太基並未挑釁羅馬的情況下,為防止迦太基恢復而主動出擊,最終毀滅迦太基。

    其次,羅馬戰爭迦太基可以說是先進的羅馬文化對落後的希臘文化的勝利,羅馬和迦太基作為希臘文明的繼承者,在吸收希臘文明的精華時,羅馬人顯然更具有創新性,設立元老院和公民執政官制度,開放更廣泛的公民選舉權,採用更為科學的軍役制度。即使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被漢尼拔打的一敗再敗,甚至兵臨羅馬城下,羅馬共和國仍能募集到充足的兵員,最後反擊甚至對迦太基毀城滅國。

    最後,羅馬共和國攻破迦太基城之後還在土地上撒了鹽,迦太基人全部作為奴隸被送至羅馬共和國的行省,風光一時的迦太基從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 13 # 歷史縱橫帝

    導讀:迦太基是一個奴隸制城邦國家,由腓尼基人在北非的地中海沿岸建立。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當羅馬崛起於亞平寧半島,帝國開始擴張。兩國為了領土和商業利益產生了矛盾並最終激化。長達百餘年的布匿戰爭爆發了。(羅馬對迦太基的稱呼Punici布匿庫斯)戰爭爆發的時代背景:

    由於羅馬崛起的較晚,所以起初地中海區域迦太基可以自由發揮。迦太基領土版圖遍佈北非地中海沿岸、伊比利亞半島大部以及科西嘉島、撒丁島和西西里島。商業遍佈,國家繁榮昌盛。當羅馬崛起,平定義大利各邦國統一亞平寧半島後,開始同已經是海洋強國的迦太基爭奪地區霸權。百餘年的持續征戰,最終迦太基戰敗被夷為平地。巨大的地中海成為了羅馬的內湖。踩著迦太基上位的羅馬逐漸迎來了自己的巔峰時刻。

    戰爭的程序:

    整個布匿戰爭持續了百餘年,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三個階段迦太基均戰敗,第一次戰敗迦太基失去了地中海所有的島嶼。第二次戰敗迦太基失去了伊比利亞半島的權益(西班牙丟掉了)。僅僅保留北非沿岸的領土。第三次迦太基徹底被征服,版圖全部併入羅馬。長達百餘年的布匿戰爭結束。

    布匿戰爭第一階段

    兩國爆發戰爭非常偶然,但是打出了火氣之後就演變成尊嚴和全面利益之爭。如同非洲草原上新成長起來的獅王要挑戰老獅王的權威。在這一階段的戰爭中,兩國爆發了大規模的海戰,時間跨度長達23年。雙方都有巨大的消耗,人力物力的損失讓兩國都元氣大傷,需要多年的慢慢的恢復。如同受傷的雄獅,默默舔舐著傷口期待下次的戰鬥。第一階段迦太基戰敗,割地賠款。地中海三大島嶼易手(西西里島歸了羅馬,科西嘉島、撒丁島被羅馬攻佔)。羅馬成為地中海新的霸主。

    布匿戰爭第二階段

    第一次戰敗後,迦太基謀劃著復仇。這次迦太基的領導者是名將漢尼拔。如果說第一階段的戰爭是掠奪財富和侵佔國土外,那麼第二階段戰爭就是你死我活的誓死搏鬥。雙方都有滅亡對方本土的詳細計劃。伊比利亞戰鬥的打響標誌著第二階段戰爭的開始。這次戰爭簡直就是漢尼拔的個人表演賽。漢尼拔率領9萬名步兵,1.2萬名騎兵和37只戰象,越過了阿爾卑斯山脈,開始了對義大利的遠征。(奇怪的是大象難道不怕冷嗎?大象也能越過阿爾卑斯山?) 迦太基軍隊行軍1600餘公里,先後擊潰對方多次襲擊,殲滅很多羅馬軍隊。典型戰役是在坎尼會戰中羅馬軍隊被漢尼拔軍隊包圍、全殲。這次勝利後,義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臣服迦太基。

    然而,羅馬也直接遠征迦太基本土。非常典型的重複了一百多年前發生在中國的圍魏救趙的戰例。迦太基急忙召回遠征的漢尼拔回援。以逸待勞的羅馬軍隊在扎馬戰役中擊敗漢尼拔。迦太基投降,第二階段戰役落下帷幕。

    這次迦太基更慘,失去了本土以外的所有海外領土。元氣大傷,從國家實力層面已經墜落到二流。

    段布匿戰爭第三階

    第三次純粹是羅馬沒事找事,欺負迦太基。羅馬要求迦太基公民必須離開迦太基,並且揚言焚燒迦太基。這怎麼可能讓人接受,迦太基當然拒絕了。羅馬就以此為理由血洗迦太基,迦太基浴血奮戰後城破投降。大部分戰死,五萬人倖存並被賣為奴隸。燃燒的迦太基城的大火著了幾天幾夜,從此迦太基煙消雲散。

    迦太基被滅亡後,巨大的地中海成為了羅馬的內湖。踩著迦太基上位的羅馬逐漸迎來了自己的巔峰時刻。

  • 14 # 蔣南強讀歷史

    一、迦太基帝國和羅馬帝國之間長達百年的“布匿戰爭”

    兩千多年前的地中海西部,沿著狹長的墨西拿海峽,對峙著兩個強大的國家。

    北岸是新興的羅馬共和國,南岸是傳統的商業、海上強國迦太基。

    迦太基位於當代北非的突尼西亞,由腓尼基人移民建成。公元前3世紀已發展為一個富庶的強大國家,佔有北非西部沿海、西班牙南部沿海、西西里的大部、科西嘉、撒丁、巴利阿里群島等地。

    羅馬發祥於義大利半島,是一個不大的城邦。公元前3世紀早期,羅馬統一了義大利半島,成為地中海一大強國。

    羅馬人在義大利建立霸業之後,矛頭轉向了西地中海的迦太基,迦太基成為羅馬向海外擴張的勁敵。

    為了爭奪西地中海霸權,公元前264年起,羅馬與迦太基展開了一場持續118年角逐,因為迦太基是古代腓尼基 人建立的城邦,而羅馬人稱腓尼基人為"布匿",因此這場戰爭便被稱為"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前146年,兩國為爭奪地中海沿岸霸權發生了三次戰爭:

    第一次布匿戰爭(前264年-前241年),主要是在地中海上的海戰。羅馬人贏得制海權,攻佔了西西里島等重要島嶼。雖然羅馬人對迦太基本土的遠征,最後是失敗了。但是迦太基人同樣被從其在西西里島西部的前哨基地給打了出去。

    第二次布匿戰爭(前218年-前201年),三個中最著名的戰爭。戰爭烈度最大,也最為知名,湧現出特拉西米諾湖戰役、坎尼戰役、扎馬戰役等知名戰例。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6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羅馬則出兵馬賽切斷漢尼拔的補給,此時迦太基國內矛盾激發,漢尼拔回軍馳援,羅馬乘機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艦船,並向羅馬賠款。

    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年-前146年),這是一場羅馬以強凌弱的侵略戰爭。羅馬主動進攻,長期圍困迦太基城,迦太基不甘被進攻,於是奮起作戰。可惜最後迦太基戰敗慘遭屠城,領土成為羅馬的一個省份——阿非利加行省。

    布匿戰爭的結果是迦太基被滅,迦太基城也被夷為平地,羅馬爭得了地中海西部的霸權。

    二、羅馬帝國的優勢

    1、羅馬共和國的強烈民族進取精神

    新興的羅馬共和國之所以敢地同西部地中海強國迦太基進行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反覆較量並最終取得勝利,其中決定因素當歸羅馬人所具的強烈民族進取精神,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良好的戰爭心態,它包括領導集團的高瞻遠矚,公民兵制度下的強大凝聚力,廣大公司的整體團體精神以及全體羅馬人傳統精神與現實擴張慾望的有機結合。

    2、羅馬公民優秀的道德品質

    共和國早期落後的生產力和惡劣的生存環境培養了羅馬公民優秀的道德品質。這一時期羅馬公民優秀的道德品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勤勞質樸、崇尚節儉的生活作風,吃苦耐勞、忠勇衛國的愛國精神以及遵紀守法、注重秩序的法制觀念。

    3、羅馬擁有一支實力強勁、訓練有素的軍隊

    從公元前三世紀起,羅馬之所以能夠統一義大利半島,征服地中海世界,擴張成為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是因為羅馬擁有一支實力強勁、訓練有素的軍隊。這支軍隊不僅英勇善戰、忠於祖國,而且具有嚴明的軍紀。正是這種嚴明的軍紀成為了羅馬軍隊屢戰屢勝的秘訣。

    3、羅馬海軍的崛起

    海上爭霸,爭奪制海權,是古代地中海文明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

    雖然沒有像希臘、迦太基那樣好的海上事業發展條件,但羅馬在公元前3世紀還是突破了義大利半島的侷限,走向了地中海的廣闊領域。羅馬海軍的迅速崛起深刻地改變了地中海世界的格局,對未來的歐洲歷史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羅馬海軍的發展背景。在統一義大利半島期間,羅馬極為重視陸軍發展而忽視海軍建設,致使此時的羅馬海軍力量極為薄弱。統一義大利半島後,羅馬又企圖佔有西西里島,進而稱霸整個地中海世界,就與西地中海的另一強國迦太基發生了嚴重的衝突,從而導致了布匿戰爭的爆發,催生了羅馬海軍的誕生。

    羅馬海軍的戰鬥力。羅馬海軍崛起後,取得了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勝利、輔助羅馬軍團打敗了馬其頓和塞琉古、成功清剿了為害多年的地中海海盜,羅馬海軍的這一系列戰爭為其稱霸地中海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

    羅馬海軍的裝備和戰術。羅馬戰艦均仿照希臘和迦太基造成,在海戰中,除使用撞角外,羅馬海軍還發明運用了新式武器——“烏鴉”吊橋,有效地發揮了羅馬陸軍的優勢,羅馬成為了是世界上最早擁有海軍陸戰隊的國家,“烏鴉”的發明充分體現了羅馬人的智慧和創新精神。

    羅馬海軍稱霸的原因。羅馬海軍之所以能在不到兩百年的時間裡征服地中海世界使羅馬一躍成為囊括地中海、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主要得益於羅馬政治體制的優勢、得益於審時度勢的處理好與盟友的關係、得益於羅馬人的愛國精神以及海軍裝備和戰術的創新。

    4、羅馬共和國面對艱難困境團結一致的精神最終反敗為勝

    公元前218年至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迦太基在"二戰"中大部分時間佔上風,軍事天才漢尼拔率領迦太基軍隊所向披靡,馳騁亞平寧半島,讓羅馬吃盡苦頭,幾近滅頂之災。

    然而驍騎善戰的漢尼拔最終在扎馬會戰被西庇阿打敗,而且一敗塗地。迦太基不得不臣服於羅馬,西庇阿因此被尊為西庇阿·阿菲利加努斯",阿菲利加努斯"就是非洲征服者的意思。

    漢尼拔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漢尼拔在戰爭期間得不到國內政府的支援。羅馬實行了正確的戰略決策,羅馬在民族精神、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優勢,是羅馬取勝的決定性因素。

    三、商業帝國迦太基的軍事弱點

    迦太基是上古時期重要的軍事強國和商業國家,依靠其強大的海上力量,征服了北非和西地中海諸多島嶼,開闢了多條海上和陸上商路,建立了一個四通八達的商業網路。因此亦成為西地中海的貿易中心,每年均有龐大的經商收入。如上述,迦太基擁有龐大的船隊,而且居民亦善於航海,所以其海路販運奴隸、金屬、奢侈品、酒和橄欖油等商業活動很蓬勃。

    至公元前3世紀,迦太基從北非一隅的城邦小國發展為西地中海區域的商業帝國,以中介貿易為特徵的商業經濟最終確立。商業立國對迦太基的民族性格、經濟結構、政治體制和軍事體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上圖是漢尼拔塑像

    商業環境成長起來的軍事思維模式。第二次布匿戰爭,在坎尼,當漢尼的迦太基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這場勝利帶給了漢尼拔攻佔羅馬的可能性,但是漢尼拔權衡利弊,放棄了對羅馬的圍攻,遺失戰機,導致最終失敗。

    迦太基軍隊幾乎全部是唯利是圖的僱傭軍。漢尼拔依靠個人魅力維護了這支軍隊的忠誠,但是挽回不了這支軍隊在逆境中計程車氣。最後一戰,迦太基軍中充斥臨時釋放的奴隸,沒有牧野倒戈已是幸事。

    對於商業帝國,僱傭軍作為職業軍人是非常經濟、也非常有效率的職能機器,畢竟戰爭不是天天有,而一支常備軍卻要天天供養。但是一支常備軍在長期激烈競爭的環境中會有更好的表現,在逆境中的生存能力也更強。

    四、《迦太基帝國的衰落》油畫

    《迦太基帝國的衰落》(The Decline of the Carthaginian Empire)是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著名的水彩畫家和版畫家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在1817年創作的油畫作品。該油畫來源於羅馬和古迦太基之間持續了近120年的布匿戰爭的故事,油畫描繪了羅馬人勝利後對迦太基古城燒殺搶掠的情景。

    這幅畫完整的原名由51個英文單片語成:The Decline of the Carthaginian Empire – Rome being determined on the Overthrow of Her Hated Rival, demanded from her such Terms as might either force her into War, or ruin her by Compliance: the Enervated Carthaginians, in their Anxiety for Peace, consented to give up even their Arms and their Children.(迦太基帝國的衰落——羅馬下定決心要顛覆其死敵,開出的條件,迦太基若不答應,便必須開戰;如果答應,便是滅亡:這些疲憊無力而熱望和平的迦太基人終於同意連武器和孩子都不要了)。

    這幅畫於1817年首次在皇家美術學院展出,並附上了下面這首詩,進一步加深觀眾對畫的理解:

    希望笑裡藏刀,

    酋長的安全和母親的榮耀,

    都交於征服者似軟實辣的手上;

    西邊海浪上方,一輪血紅的太陽,

    在日漸濃密的霧霾中,

    散發暴風雨臨近的訊號,

    太陽消失,兆頭不詳。

  • 15 # 冷兵器研究所

    不過迦太基被羅馬毀滅時,兩者都不是帝國。

    迦太基是一個奴隸制城邦國家,而羅馬當時則是歸屬於元老院控制的共和國。

    說起來,迦太基的毀滅是一場還錢還得太快所導致的悲劇。

    而這一切則要從扎馬會戰開始說起。

    公元前202年10月19日,迦太基最優秀的將領和羅馬最危險的敵人、曾經贏得坎尼會戰,殺得羅馬家家戴孝的巴卡家族的漢尼拔,被羅馬將軍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史稱大西庇阿)所擊敗。超過兩萬名迦太基士兵被殺死、兩萬人被俘。

    一得知扎馬的敗績後,迦太基元老院就立即派出了求和的使者,達成了如下求和條件:

    1,必須三十天內交出所有與羅馬人的戰爭中獲得的戰利品,除十艘三列槳戰船外的所有其他軍艦、戰象以及戰俘和羅馬人的逃兵,在迦太基軍隊中的義大利人,並補償羅馬人在過去一年裡違反停戰協定造成的損失(數量由羅馬人決定)。

    2,馬戈(漢尼拔最小的兄弟)必須於六十天內從義大利撤兵。之前,馬戈帶領一支僱傭軍在利古里亞(今義大利西北部一帶)活動。實際上,他當時已因傷死亡了;迦太基駐軍必須退出腓尼基壕溝(即公元前201年劃定的迦太基邊界)以外的所有城市,並交出其他城市的所有人質,壕溝以西的土地和城市全部歸還給馬西尼薩,西南地區予以獨立。

    3,在未來的五十年裡每年賠償羅馬250優卑亞塔蘭特(古代希臘世界的貨幣單位,1優卑亞塔蘭特等於28.86公斤白銀,這是一筆鉅款)。

    4,禁止在凱爾特人與利古里亞人(古代西班牙民族,以當僱傭兵而著稱)當中招募僱傭兵,禁止與馬西尼薩以及羅馬人的其他盟邦發生戰爭,禁止在迦太基有任何人進行反對羅馬人以及羅馬人盟邦的行動。

    5,迦太基必須成為羅馬的盟邦,並承擔相應的義務。

    6,如果迦太基人接受以上條件,羅馬人將於150天內離開非洲。

    7,為確保迦太基不利用和談來拖延時間和準備戰爭,在迦太基的使節前往羅馬前,迦太基必須先交出150名家世顯貴的人作為人質(這些人由羅馬來選擇),達成和約後,人質將被釋放;立即支付1000優卑亞塔蘭特作為軍隊的薪水;提供軍糧。

    就這樣,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了。

    迦太基失去了所有的領地、艦隊、戰象和大量的貢稅收入,還必須在未來五十年支付羅馬高達12500優卑亞塔蘭特的鉅額賠款,甚至成為了依附於羅馬的被保護城邦(因為根據公元前201年的條約,未經羅馬人批准,迦太基人不得與其他勢力進行戰爭),羅馬則從一個文化經濟落後,影響力僅侷限於義大利半島的農業城邦,一舉成為地中海西部最強大的軍事霸權。

    但僅僅五年後,迦太基便一次性付清了給羅馬的全部賠款!

    但這立刻引起了羅馬人的憂慮和恐懼,因為羅馬人索要為期五十年的賠款,一是為了得到大筆金錢,二是為了削弱迦太基的國力使其無力威脅羅馬。

    現在迦太基保質保量的提前還清了欠款,只說明其實力尚在!這讓羅馬人反而寢食難安!

    最終,公元前149年,羅馬軍隊為避免迦太基恢復元氣,決定先發制人,發動了第三次布匿戰爭,圍攻迦太基。三年後的公元前146年,羅馬統帥埃米利安·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大西庇阿之子的養子,史稱小西庇阿)攻破了迦太基城。此役後,羅馬把迦太基城夷為平地,人口劫掠屠殺一空,甚至在地上撒鹽表示斬草除根的詛咒。

  • 16 # 每日蓬蒿

    關於羅馬征服迦太基,我覺得其中有三條道理。

    首先,在全球化(地理大發現)之前,先軍政治優於重商主義。重商主義要求均衡、穩定,和平之下才有商貿,財貨才能流通,而先軍政治裡軍事擴張是硬邏輯,土地才是各種資源產出的源頭。所謂國與國之間比較優勢,完全可以透過軍事征服變成國內各行政區域之間的貿易,也就是商業貿易的成本和收益統一收歸國內,形成贏者通吃的局面。

    其次,在全球化(地理大發現)之前,陸上霸權強於海上霸權。這其中包含一個基本的道理,脫離了陸地的海軍、海上貿易對於人類來說就是無根之木、無水之萍,而缺失海洋的陸地只不過會變得更蔽塞和狹隘。換言之,一個對應生存,一個對應生活。因而陸上強國比海洋強國更有韌性,更持久,也更強。只有全球化開始的時候,海外殖民地的開發使得殖民國家擺脫了對本國領土的依賴,海洋霸權才真的雄霸起來。

    最後,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橫空出世,打得羅馬人狼狽不堪,他當得上一代軍事戰略家。然而,他的軍事行動沒有和滅國較量形成聯動,最終也不過陷入敵人殺之不盡,陣仗戰之不絕的局面。簡言之就是他沒有做到對羅馬的釜底抽薪,以致被羅馬拖垮。有點像項羽,每戰必勝而失天下。

  • 17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大約在公元前9~前8世紀今天的義大利羅馬城形成了一個城邦國家,據說這個城邦國家的開創者是戰神瑪爾斯和貞女祭司雷亞·西爾維亞的孩子羅慕路斯。早期的羅馬歷史大多近似於神話傳說,但從這些神話傳說中我們還是能大致瞭解當時羅馬城的狀況:早期的羅馬歷史被稱為王政時代。王政時代的羅馬統治者稱為勒克斯,其權力受到民眾大會和元老院的制約。羅馬建城後的第六位勒克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將能服兵役的公民按財產劃分為5個等級,每個等級提供數目不等的軍事百人隊,共計193個百人隊。由此創立的百人隊大會取代了之前民眾大會的宣戰、選舉、審判權力。193個百人隊每隊有一票表決權。同時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把氏族部落按地區劃分為4個,這標誌著古羅馬由氏族制向國家的過渡。在任何國家的任何時期改革都會引起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反對,最終塞爾維烏斯被塔克文二世謀殺。塔克文二世上臺後獨斷專行地凌駕於元老院之上,公元前509年元老院成員們發動政變推翻了塔克文二世的統治,此後羅馬歷史進入羅馬共和國時期。公元前447年羅馬邁出了征服義大利半島的第一步:透過此後的3次戰爭使羅馬得以在公元前396年攻佔伊特魯利亞人建立的維愛城邦,這使羅馬的領土翻了一倍,成為義大利中部的強國。公元前385年高盧人洗劫了羅馬城,這給羅馬人留下了一段永難磨滅的歷史記憶,在此之後的700多年間羅馬始終保持著不被外族攻克的紀錄。從公元前343年開始羅馬與薩莫奈人進行了先後3次戰爭,終於得以將義大利中部完全征服。公元前272年羅馬攻入義大利南部,至此除北方的波河流域外羅馬已統一義大利半島。

    當羅馬崛起成為義大利半島的霸主之際地中海南岸的迦太基正處於全盛時期:公元前9世紀末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了迦太基城,這裡很快就發展成為地中海貿易的中心。公元前5世紀前後迦太基已征服了整個北非、伊比利亞半島南部以及亞平寧半島以西的撒丁、西西里、科西嘉等島嶼。公元前4世紀初古希臘諸城邦之間爆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忙於內戰的希臘城邦一時無暇他顧,迦太基人則趁機染指希臘人控制下的東地中海。公元前2世紀的史學家波利比烏斯稱迦太基為”全世界最富裕的城邦“,這時的迦太基擁有整個地中海世界最優越的商船、戰艦和水手。相比之下此時正處於國力上升階段的羅馬只是義大利半島中部一個二流的農業城邦,直到前4世紀末才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然而後來居上的羅馬僅僅用了100年的時間就成為亞平寧半島的霸主。在成為亞平寧半島的霸主後羅馬也開始試圖染指地中海上的撒丁、西西里、科西嘉等島嶼,這就和迦太基構成了競爭關係。公元前264年羅馬和迦太基圍繞西西里島的歸屬問題爆發了第一次戰爭。此時的羅馬還沒有能參與海戰的戰艦,首批參戰的戰艦都是從義大利半島上作為羅馬盟友的各城邦借調而來。羅馬元老院有鑑於此決定新造100艘最新的五列槳座戰艦——這種戰艦的設計巧妙之處在於:在船首裝有吊橋,可以鉤取地方戰艦,從而讓己方士兵可以從容攀上敵方甲板,從而變海戰為陸戰,這對海戰經驗相對匱乏的羅馬人而言無疑大大降低了戰鬥的難度。公元前256年已擁有330艘這種戰艦的羅馬艦隊在西西里島南部的埃克諾穆斯角擊沉和俘獲了100艘迦太基戰艦。此戰後羅馬艦隊主力乘勝進攻迦太基本土,試圖一鼓作氣徹底消滅迦太基,然而這一行動被迦太基人挫敗。公元前424年羅馬放棄了一鼓作氣攻佔迦太基本土的念頭,轉而封鎖西西里島南部的迦太基要塞。這一戰術取得了成果:公元前241年3月200艘羅馬戰艦在埃加迪群島附近擊沉和俘獲了120艘迦太基戰艦,至此地中海西部的制海權落入羅馬之手,迦太基被迫求和,至此雙方之間長達23年的第一次戰爭結束。

    對雙方來說:這都是一場精疲力盡的戰爭——羅馬在戰爭中損失的戰船總數超過700艘,陸海軍傷亡總數約15.5萬人;迦太基方面損失戰船500艘,傷亡約13萬人。儘管迦太基人在損失上略小於羅馬,但堅持到最後關頭的羅馬人達成了自己的戰略意圖,他們因此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併為自己贏得了足夠豐厚的回報;相比之下作為戰敗方的迦太基被迫承認羅馬對科西嘉到及除敘拉古之外的整個西西里島的所有權,立即支付羅馬方面1000塔蘭特的戰爭賠款並在此後10年內每年支付220塔蘭特的賠款。公元前238年羅馬人借撒丁島僱傭兵叛亂的機會將這個原屬迦太基的島嶼收入囊中,至此迦太基在西地中海的大部分還是基地都被羅馬奪取,曾令迦太基引以為豪的海上霸權和商業優勢已開始瓦解,已擁有220艘五列槳座戰船的羅馬已控制了西地中海的制海權。戰爭的巨大損失和戰敗的恥辱深深刺激了一戶迦太基人家——巴卡家族。哈米爾卡·巴卡在對雙方的第一次戰爭進行分析後認為:在羅馬佔據西西里島後任何從海上實施的進攻都將付出慘重的傷亡和高昂的時間成本。為此他相處的對策是:建立一支足夠強大的陸軍從陸上直接進攻羅馬本土。主意打定後他決定將亞平寧半島側翼的伊比利亞作為打造這支遠征軍的基地。公元前236年哈米爾卡攜其女婿哈斯德魯巴以及三個兒子漢尼拔、哈斯德魯巴·巴卡和馬戈·巴卡前去征服西班牙,此後8年的時間裡巴卡家族在伊比利亞半島大搞開發建設和軍事訓練,將這裡打造成為進攻羅馬的財源和兵源基地。公元前228年巴卡家族在如今西班牙穆爾西亞自治區的卡塔赫納建立了新迦太基城——這裡的地理位置可謂四通八達:向西可以直出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大西洋,向東可抵達位於北非的迦太基本土與地中海腹地,還可以一支騎兵向北翻越阿爾卑斯山長驅直入波河平原。公元前219年漢尼拔出兵攻陷了羅馬在伊比利亞的同盟城市薩貢託,由此引發了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第二次戰爭。

    漢尼拔深知此時羅馬的海上霸權已然成型,迦太基不能再像第一次戰爭中那樣透過海戰交鋒對抗羅馬。他決定利用伊比利亞的前進基地以及在那裡訓練出的10餘萬精兵直接從陸上進攻義大利本土:公元前218年春漢尼拔親率9萬步兵、1.2萬騎兵和37頭戰象從巴卡家族在伊比利亞建立的新迦太基城出發翻越阿爾卑斯山、跋涉1600公里,突如其來出現在義大利北部。儘管沿途惡劣的地理環境導致了大量非戰鬥減員,沿途的一些重要據點也要分兵把守,所以當漢尼拔到達義大利時已只剩2.6萬兵力,然而他聯絡了阿爾卑斯山兩側反羅馬的高盧人,得到了5萬名以上的友軍。兩個多月後4.2萬名羅馬大軍在特雷比亞河岸與漢尼拔的3萬餘人遭遇,漢尼拔以重灌步兵引誘羅馬人從正面發起攻擊,隨後讓高機動性的努米底亞騎兵繞到羅馬人的側翼、背後發動猛攻。此戰羅馬傷亡超過2.6萬人,而漢尼拔只付出不到5000名騎兵的損失。次年6月24日漢尼拔又如法炮製在特拉西梅諾湖畔奇襲了執政官弗拉米尼烏斯指揮的3萬羅馬大軍並將其全殲。特拉西梅諾湖戰役的慘敗是羅馬建國以來最大的危機,為應對這一危機羅馬開始實行獨裁製——以執政官費邊為獨裁官,全權指揮羅馬軍團。費邊極力避免同漢尼拔正面交鋒,而是利用羅馬軍隊本土作戰的主場優勢緊緊尾隨漢尼拔的軍隊,不斷對其進行騷擾打擊,同時打擊漢尼拔的後勤補給線。這樣的戰法雖不能帶來大的戰果,但也避免了再出現像特雷比亞河戰役和特拉西梅諾湖戰役那樣的重大慘敗並且有效牽制了漢尼拔的行動。而漢尼拔在特拉西梅諾湖戰役大獲全勝後並沒一鼓作氣直取羅馬,而是在亞德里亞海沿岸大肆劫掠。此時的義大利半島儘管已被羅馬大體控制,但各城邦仍有相當的獨立性——這些城邦是作為羅馬的同盟者參與戰爭的。漢尼拔宣稱:自己不是來和義大利各城邦作戰的,而是來把義大利人從羅馬的主宰下解放出來的,為此他准許義大利各邦恢復舊日疆界並釋放那些追隨羅馬與自己交戰的義大利城邦的戰俘。雙方就這樣相互對峙,終於羅馬人忍受不了戰爭的曠日持久了,他們開始紛紛指責費邊膽小怯懦。費邊的獨裁官任期屆滿後兩名新任執政官率16個軍團與漢尼拔展開正面決戰——公元前215年8月2日雙方在義大利半島南方的重鎮坎尼遭遇。漢尼拔為對付羅馬的佈陣使用了雙重包抄的戰略:將最不可靠的兩萬五千名高盧新兵置於中軍,並混以八千名久經沙場的西班牙重灌兵。而其中軍並不是一條直線,乃是由中央突起的弓形陣,以誘敵擊之。而精銳騎兵則置於兩翼,以作包抄之用。在戰事開始時迦太基的中軍不敵羅馬中軍的優勢兵力而向後撤。但羅馬人在不久後便墮入了一個巨大的凹字中心裡,而迦太基的中央步兵與兩翼的騎兵則由中間進逼,結果包圍了羅馬軍。羅馬軍無處可撤,結果被迦太基軍分割,逐個擊破。最終大約六萬至七萬名羅馬士兵戰死或被俘,兩名統帥之一,執政官鮑魯斯,與八十名元老院成員一同陣亡。

    坎尼模式成為戰略史上最輝煌的殲滅戰典範——此戰羅馬損失了可用兵役資源的1/7,義大利第二大城邦卡普託、馬其頓、西西里的敘拉古城邦在戰後同迦太基結盟。然而在這樣的危急關頭羅馬徵募不到最低服役年齡的青少年入伍,同時將囚犯和奴隸武裝起來,迅速組建了4個新軍團,同時籲請盟邦出兵援助。羅馬還進行了財稅改革以維持戰爭所需開支,在戰術上重新開始執行費邊戰略。後來的歷史證明這的確是對付漢尼拔的最佳戰術——儘管漢尼拔能征善戰,但畢竟是客場作戰,拼消耗永遠拼不過羅馬人。公元前211年羅馬出兵遠征伊比利亞半島,以此切斷了漢尼拔的財源和兵源補給。負責這次軍事行動的羅馬將領是24歲的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說起來西庇阿和漢尼拔之間可謂是國仇家恨——西庇阿的父親和叔叔死於漢尼拔的姐夫哈斯德魯巴之手,岳父則喪命於漢尼拔的經典之戰坎尼戰役。因此西庇阿向民眾大會毛遂自薦,主動攬下這一重任。公元前210年西庇阿率領的羅馬遠征軍抵達伊比利亞併成功攻陷新迦太基城。一年後他在巴庫埃拉重創了漢尼拔的姐夫哈斯德魯巴率領的部隊,迫使後者越過阿爾卑斯山逃往波河流域。公元前207年哈斯德魯巴率部向漢尼拔的部隊靠攏,西庇阿當即出兵阻止這兩支迦太基軍隊會師,這次軍事行動導致哈斯德魯巴手下的3萬名士兵中1萬人陣亡、1萬人被俘,哈斯德魯巴本人也戰死於這場戰爭。至此漢尼拔完全失去了伊比利亞的後方補給基地,徹底成為一支孤軍。公元前204年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這招“圍魏救趙”迫使迦太基政府匆忙召回漢尼拔。公元前202年10月19日羅馬軍團在西庇阿的率領下同漢尼拔率領的迦太基軍隊在北非的扎馬平原展開決戰,最終西庇阿戰勝了漢尼拔,這為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第二次戰爭畫上了句號。

    雙方的第二次戰爭再次以迦太基的失敗告終,戰敗的迦太基被迫放棄伊比利亞半島、在地中海的全部島嶼以及整個艦隊並支付鉅額戰爭賠款。至此昔日的西地中海霸主從此淪為一個毫無防禦力的商業城邦,在軍事上再也無力與羅馬競爭,然而迦太基迅速增加的物質財富還是引起了羅馬的妒忌。對坎尼之戰記憶猶新的羅馬人生恐迦太基復興,於是在公元前149年西庇阿的外孫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埃米利安努斯(小西庇阿)率兵包圍了迦太基城,雙方之間的第三次戰爭爆發。這時的羅馬處於多線作戰狀態:在東邊羅馬正忙於征服馬其頓王國,在西邊正忙著壓制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內亂,然而對在雙方第二次戰爭中迦太基人險些攻入羅馬城記憶猶新的羅馬元老們在演講時幾乎都有一句口頭禪”迦太基一定要消滅!“在雙方第二次戰爭結束後的五十年間處於無戰事狀態的迦太基致力於經濟建設並迅速以貿易方式恢復了國氣。當小西庇阿的軍隊圍攻迦太基城時遭遇了迦太基人的頑強抵抗,以致於羅馬人遲遲不能攻陷城池,最終羅馬人採取圍而不攻的長期封鎖策略,無疑這對以貿易立國的迦太基而言是毀滅性的打擊。公元前146年春迦太基在經歷長達3年的封鎖圍困之後發生了嚴重的饑荒和瘟疫,小西庇阿趁機發起總攻,終於成功攻陷了迦太基城。羅馬人入城後開始進行報復性的大屠殺,迦太基市民則與之進行了六天六夜的激烈巷戰,最終迦太基城的二十五萬公民只剩五萬倖存並被全部賣為奴隸。隨後小西庇阿下令焚燒迦太基城,大禍整整燒了17天,這座古城從此劃為灰燼。羅馬人甚至在迦太基城周圍的田野裡撒鹽,以阻止這裡出現任何生命生存的跡象。至此迦太基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羅馬統治下的迦太基行省。

    孟德斯鳩曾經言簡意賅地指出:羅馬之所以能在坎尼之戰後轉危為安並最終贏得戰爭的勝利,主要是”由於它的制度的力量”。從戰爭過程看,:羅馬的戰略設計集中體現了一切優良的國家大戰略的本質內涵——武裝力量、政治安排、財政規劃、外交操作、對外宣傳等各類手段及其資源基礎都得到充分動員和高度協調,以服務於保障國家生存、擊敗對手這一根本戰略目的的規劃和部署。羅馬從一度受挫走向勝利的整個過程證明了堅韌、勇敢、誠實、敬畏眾神和服從權威的農民士兵氣質以及更強的動員能力的重要性:羅馬人所享有的公民權使羅馬人在為國作戰時有一種為自己而戰的信念,然而迦太基實行的卻是一種寡頭政治模式,寡頭們首先所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缺乏國家整體意識。羅馬人雖然曾一度遭受失敗,卻能以永不枯竭的兵力東山再起,而這恰恰是迦太基人所做不到的。

  • 18 # 世界史圖鑑

    在羅馬崛起的整個過程當中,布匿戰爭舉足輕重,這是羅馬第一次以強國姿態與另一個強國爭奪地中海霸權的戰爭。也打響了第一次海陸兩棲作戰,其規模橫跨歐非兩洲,改變了歐洲的歷史。而起因,則可以追溯到羅馬的外交態度,羅馬不會拒絕外來的求援,任何對羅馬的求援都會被羅馬是為自己的責任。而擴大自己的實力範圍,也從此確保羅馬的權利。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前,羅馬就與迦太基有過三次外交條約,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羅馬不會干涉義大利半島之外的政治糾紛。

    而迦太基不可干涉義大利半島那的政治問題。這顯然對海上貿易帝國家迦太基十分有利。迦太基在得到羅馬的許諾之後,便對地中海中央的西西里島發動進攻。很快攻上西西里島,為此西西里島的城邦迅速向羅馬求援自願成為羅馬的被庇護國。如果被迦太基攻陷,那麼整個西西里島就會成為迦太基的行省如果成為羅馬的庇護國,那麼可以保留軍事,政治和文化的獨立,只要出賣自己的外交權就可以。羅馬人面對西西里島的懇求,又看到西西里島重要的商業和地理軍事價值。

    為此,羅馬元老院再一次舉行投票,商討出在大會上,羅馬元老院提出了三點不可推卸的出兵責任。第一,西西里島距離義大利只有不到15km的距離。第二迦太基是地中海最大的商貿強國,其領土不斷擴張。第三,如果迦太基繼續發展勢力,明天迦太基人便可兵臨羅馬城下。這是羅馬十分懼怕的。也正因如此,羅馬人向迦太基人宣戰,開始了長達一個世紀的布匿戰爭。戰爭持續了20年之久,雙方都損失了巨大的資源,迦太基贏得了大部分的戰役,但是迦太基人不願意在不願認輸的羅馬面前打消耗戰,選擇了以戰敗的身份簽訂和約,也就是說第一次布匿戰爭,迦太基人沒有真正戰敗。

    那麼作為一個地中海強國,迦太基在沒有重大失誤的情況之下,為何會選擇以戰敗國的身份與羅馬議和呢?第一個原因就是羅馬一直死不認輸迦太基不願意打消耗戰。但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西西里島已經被戰火席捲得殘破不堪,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價值,迦太基不會因為一個已經沒有利用價值的土地繼續耗費自身實力。最終迦太基才選擇讓步,以戰敗國的身份向羅馬議和。

    這場戰爭雖然使得迦太基損失了大量的土地。但這些土地都遭到戰火的蹂躪,所有的財富都損失殆盡。而戰爭的結果是,迦太基儲存實力,在伊比利亞半島建立新城邦繼續擴張。而羅馬也由於損失慘重,只能看著迦太基繼續擴張自己無法做出有效反制。換句話說,第一次布匿戰爭,雖然在名義上是羅馬獲勝。迦太基的擴張勢頭並沒有因此被羅馬有效抑制。雖然自己的損失也很慘重。

  • 19 # 半蘇寐

    迦太基位於今天的地中海北岸,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和伊比利亞半島大部。勢力範圍大但內部組織鬆散,是一個商業聯盟性質的帝國。國家發展的戰略方向就與羅馬不同,決定了迦太基即使一場戰役打贏了。也不會對義大利半島發起全面進攻。迦太基是以奴隸貿易作為核心商業業務而組成的奴隸主貴族共和制國家,全國之內除了貴族和貴族僱傭武裝,其他皆是剝削壓迫的物件,國家的戰爭潛力和決心不足。而羅馬開始也是一種半島城邦聯盟性質的國家,在前兩次布匿戰爭中靠著精良的軍隊,艱難的取得勝利,後來即時改革弊制,加深了義大利半島聯盟向國家發展,賦予了整個半島的公民權利,改城邦兵為募兵制,開發了整個義大利半島的戰爭潛力,在迦太基名將攻入義大利半島,全殲了羅馬8萬精銳後,羅馬依然能夠迅速募集軍隊,進行戰鬥,不給漢尼拔繼續擴大戰果,然商業聯盟的迦太基卻並沒有動員更多力量支援半島戰場,從中我們就可以窺探迦太基貴族統治者的眼光和決心不足。迦太基的慘敗是咎由自取,在與希臘移民爭奪地中海霸權時,由於希臘也是聯盟性質,力量不足以戰勝迦太基,了。但羅馬不同,不勝迦太基羅馬文明範圍就不能跳出半島,羅馬也無以自立,必然會被崛起的新興帝國給吞併。這就是羅馬認識的了而迦太基沒有意識到,他依然以為這只是商業利益衝突而引發的區域性戰爭。兵者,兇器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後來羅馬攻陷了迦太基城後,依然要屠城,撒鹽以絕後患。這不是戰爭的仇恨導致的殘酷報復,而是羅馬人贏的驚心動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季中杯為什麼只有中韓戰隊?